风貌区改造

2024-10-07

风貌区改造(精选10篇)

1.风貌区改造 篇一

石康镇十字村城乡风貌改造汇报材料

一、基本概况

石康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自治区重点镇、文明镇、卫生镇,距县城19公里。区域面积195平方公里,辖23个村委、3个社区,总人口7.3万人。现有耕地6600公顷,林地4000多公顷。全镇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电充足,交通、通讯便捷,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投资环境得天独厚,农业发达,企业兴旺,城镇化建设日益加快。全镇拥有烟花炮竹、陶瓷、高岭土、麻纺织品、花卉、农产品加工等6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已引进山东兖矿、新星汇矿业公司、锦海高岭土公司、荣声出口烟花厂、十万头养猪场等一批大中型企业。目前还规划建设一个占地4000亩,前期投资8000万元的陶瓷科技工业集中区。全镇经济总量、综合实力日益增大。

十字村委位于集镇东南面7公里处,面积1平方公里,东与闸口镇珠岭村相连,南与福成镇松明村相接,西与红碑城村相邻,北与东冲村相靠,全村95户,总人口510人。325国道、浦铁公路、湖海运河贯穿全村,交通便利,高岭土、水资源相当丰富。

二、综合整治项目方案

十字村被列为合浦县综合整治示范村,是全县2个示范村之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指定分管领导亲自抓、具体管,经石康镇建设站、十字村委派员反复勘察、研究、规划。并制订了整治措施、方案。现将综合整治项目及建设数量、投入资金综合汇报如下:

(一)村屯规划编制:规划经费6万元。

(二)房屋外立面改造:户数41户,投资133万元。(其中外墙改造面积5850m,投资38万元;坡屋面改造面积3800m,投资95万元。)

(三)道路硬化:总长3.8km,路面宽4m,投资114万元。

(四)排水沟:总长1.3km,投资58万元。

(五)垃圾池:4个,投资4万元。

(六)篮球场:1个,投资25万元。

2.风貌区改造 篇二

关键词:市景观风貌,景观视廊,城市景观节点

广宁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广宁区与医巫闾山、北镇庙具有地理的、历史渊源的密切关系。对广宁区的认识有必要扩展到对“山”、“庙”的认识。其城镇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 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1.1 城市文化特色:满汉相存

北镇素有“幽州重镇”、“冀北严彊”之称。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是辽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经隋唐的统一, 辽金的割据, 元明清三朝的再次发融合, 北镇一直维系着各民族的杂居并存。其中, 满族和汉族占绝大多数, 满汉相存是一个历史事实。

1.2 城市格局特色

(1) 城山相依。广宁区与医巫闾山, 以及闾山神庙在地里位置上接近, 北镇名城保护要和周围环境相结合, 其协调范围要轴向延伸至北镇庙和医巫闾山。城、庙、山各具风貌主题, 又具历史文化上的统一性, 他们共同组成北镇古城的风貌特色。

(2) 新旧相托。古城既要保护, 也要发展, 要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城市总体风貌控制

根据广宁区的传统特色, 力求使城市的布局结构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名胜古迹与绿色环境相结合、新区风貌与现代产业相结合, 形成局部环境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城市景观系统。

2.1 总体策略

(1) 显山:营造城市重要的观山节点, 构建山城相依的城市风貌。

(2) 亮水:提升蓝脉绿网的城市品质, 创造永续和谐的人居典范。

(3) 秀城:传承中华智慧的古城脉络, 展示新旧相托的城市格局。

保护传统格局、强化城市历史文化特征, 加强历史地区城市传统格局的保护与建筑风格尺度的控制;严格保护现存的文物古迹和近代历史建筑, 根据文献资料可以适当恢复一些已经不存在的重要历史建筑, 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应当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建设结合, 再现其古韵。

(4) 引绿:强调引绿入城的景观理念, 融入休闲观光的生态设想。

在城市外围控制大尺度的自然生态空间, 包括闾山风景区等大型生态绿地, 严格保护城市整体结构中的多条大型生态绿楔;广宁区强化公园绿地和多条滨水连续绿化带建设, 强化其沿线的绿化环境, 形成连通山水的多条绿色纽带, 形成“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整体风貌。

2.2 总体风貌控制要求

(1) 合理开发利用滨水区域。加强河流水系在城市整体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突出河流水系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地位。严格控制滨水地区建设项目的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 确保滨水景观的层次性, 避免在滨水区形成“一面墙”式的高层建筑群。

(2) 保护山体丘陵的自然地貌。城市建设区中的山体边缘区应当控制开发强度, 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山体丘陵等自然地貌。建筑布局应当紧凑、有机, 与山地环境相融合, 使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 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城市的远景山体轮廓, 应当作为城市永久性的开放空间, 将其纳入城市景观规划和城市绿化体系中。

(3) 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和恢复重要文物古迹和景观特色, 逐步恢复广宁区的传统城市传统格局。加强建筑风格尺度的控制, 体现多样人文精神的风貌应在环境建设和新建构筑物和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中给与充分的考虑。

(4) 突出城市轮廓特征, 重视高层建筑选址。增强主要标志点的视见度, 严格保护主要视廊, 突出城市自然轮廓线与人工轮廓线交相辉映的景观特征。在建筑布局上充分结合城市形态与山水背景、结构轴带和交通走廊。滨水地区和城市外围地区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的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 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5) 加强城市公共艺术系统的建设与控制。通过城市公共艺术 (如雕塑、小品、广告) 等方面的系统建设与控制体现城市文化内涵。

3 景观视廊

规划形成联系鼓楼、双塔、万紫山、北镇庙、行政中心等主要景点和观景点的城市视廊。

以观景点与景点的连线为中线, 两侧各控制25米宽范围, 共50米宽作为视廊核心区。由观景点为顶点, 以核心区为中线, 水平1 5度视角范围内区域作为视廊控制区。根据具体情况在景物后一定范围划定背景控制区。

为了保护和改善北镇古城空间形象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维护城市空间的通透感和视觉连续性, 规划划定了古城重点文物、景点之间的视线通廊。这是展示古城风貌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建筑设计, 应严格参照视线通廊和高程限制的要求。通过城市建筑的高度控制, 保护城市景观视廊, 建设控制强度要求从视廊核心区向两侧递减。

4 城市景观节点

(1) 鼓楼、双塔、北镇庙核心景观节点。鼓楼、双塔、北镇庙是广宁区的核心景观节点, 也是集中展现北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特色的“城市客厅”。应当强化绿化景观建设, 适当扩大空间, 增加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2) 门户节点。规划重要城市入口门户节点主要包括阜盘高速入口、G102城市入口等城市的主要对外道路出入口和广宁客运站广场等。采用城市设计的手段对城市门户节点进行景观设计, 城市风貌整治和改善。

(3) 交通节点。结合道路绿地系统分布, 对古城环路、市府大路等城市重要道路交叉口的交通节点进行城市设计研究, 与道路绿化相结合, 加强夜景照明设施配置, 设置具有自身风貌特色的标志物, 避免相互雷同或相似, 增加交通节点标志的可识别性和引导性。

3.风貌区改造 篇三

关键词:广州东漖;传统风貌建筑;迁移保护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4-04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5-06-15

城中村是介于城市与村落之间的特殊结构体,其内尚存的部分传统祠庙、民居及构筑物,能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具有一定保护价值,但却面临被彻底破坏的危险。由于分布零星,这些建筑遗产与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建设的矛盾十分尖锐。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兼顾开发建设与遗产保护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东漖城中村改造项目概况

东漖(音jiào)村位于广州西南的荔湾区东漖街(图1),至今已有800年历史。由于广州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东漖村已从传统的岭南古村落变成了城中村,现该村面积约195hm2,常住人口约20000人,村内建筑新旧混杂,布局零乱,居住条件差。为促进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化和集约化,东漖村已于2009年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

2014年广州市政府开始普查市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东漖村城中村改造地块中筛查确定了两处已被公布为荔湾区登记文物的祠堂、19处能反映一定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的庙宇和民居等,形成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以下简称“风貌建筑”)。

按照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改造项目须针对地块内的建筑遗产线索制定保护方案。应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东漖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的邀请,项目组为东漖村内建筑遗产线索制定保护方案。在编制保护方案的过程中,对该村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其它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城中村改造对遗产保护的不利影响等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探讨和尝试了城中村改造中建筑遗产原址保护和迁移保护两种方法。该保护方案项目已通过专家组审核并获得主管部门批准。

2原址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建筑遗产保护和城市开发建设常被看作两个不可协调的对立面,不少人认为遗产保护一定会阻碍开发建设,而开发建设势必损毁建筑遗产。这样的片面观点是由采用单一保护方式的惯性思维所致。因此,确定采用合理的遗产保护方式,是解决遗产保护和开发建设矛盾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建筑遗产(尤其是文物建筑)应采用原址保护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建筑遗产及其环境的历史信息,减少城中村改造对遗产造成的损害。然而城中村内需要保护的其他建筑遗产主要是分布较分散的传统风貌建筑,其风貌保存尚属完整但价值一般,后期多有改动。若对村内所有传统风貌建筑都采用原址保护方法,不仅加大城中村改造项目的难度甚至导致项目无法进行,而且会给建筑遗产保护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东漖村这一案例来看,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周边地面标高大幅抬高,对保护极为不利。

由于防洪排涝等要求,改造过程中的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地面标高,都会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大幅度抬升原有地面,东漖村改造前后的地面标高相差约2m,致使原址保护的传统风貌建筑处于地平面以下,不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效果,更面临水浸、潮湿和通风不畅之患,对保护极为不利。如果采用建筑物整体顶升的方法抬高建筑,不仅造价高,而且会丧失部分原址的价值和意义。

2.2改造后分布零散,历史环境完全丧失。

由于传统风貌建筑的分布比较分散,在城中村改造后将零星分布在现代高层建筑群中,完全丧失其周边原有的历史环境,有悖遗产保护的初衷。虽然周边高层建筑群可以做一些迁就、协调的设计,但高层与低层、新与旧之间的反差强烈,不可能再现传统风貌建筑的历史环境。

2.3单体建筑规模较小,难以充分利用。

东漖村内建筑遗产类型较少,以三间两廊的民居建筑居多。此类民居建筑单体规模较小,占地面积一般只有70~80m2,且分布零散,缺乏联系,难以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遗产的重新利用。

3原址保护与迁移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

原则上建筑遗产属不可移动的都应该进行原址保护。然而在城中村改造中常因客观原因难以实现原址保护。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考虑采用迁移保护的方式,将零散的、地标价值不高的传统风貌建筑迁移到适宜的地点加以保护利用。

迁移保护方式可以基本解决上述原址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建筑的遗产价值,技术处理不好的话甚至会使其变成“假古董”。因此,并不是城中村内所有建筑遗产都可以采取迁移保护的方式,需要根据建筑遗产价值的高低、特点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原址保护或迁移保护的方式。通常优先采用原址保护,适当考虑迁移保护,最大限度保证遗产价值的完整性和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确定保护方式之前,应先对建筑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判断其是否合适采用迁移保护。价值评估主要从城中村内建筑遗产自身的保护情况、历史风貌、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判定并分成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越应采用原址保护的方式,反之则可考虑迁移保护。对历史价值较高的文物,或是具有较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遗址等地理位置类的其他建筑遗产,应实施原址保护。名木古树迁移后往往难以保证存活,亦属原址保护对象范畴。而对于自身质量较差、历史价值较低但能反映一段时期历史风貌的建筑遗产,则可考虑采用迁移保护。

东漖村有两处文物建筑——郭氏大宗祠和北溪郭公祠,因两者在村中地位较高,选址讲究,整体保存完好,故应尽可能维持建筑现状并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除文物建筑外,村内建筑遗产还包括传统风貌建筑和若干传统老建筑,建筑类型以三间两廊民居为主,且都存在基本损毁和被改建的情况,价值相对较低,采用迁移的保护方式对遗产自身影响较小,迁移后集中保护可形成一定规模的传统风貌街区,有利于建筑遗产周边环境的重塑(图2~4)。

4迁移保护应划定重点保护部位

迁移的方法有整体迁移和拆迁两种类型,整体迁移工程量大,费用高且周期长,适合技术要求高或特别重要的建筑物。拆迁适用于技术要求不高和遗产价值不是很高的一般建筑,费用低、工期短,建筑物也得到比较全面的修缮,如广州小蓬仙馆。东漖村项目中的风貌建筑也采用的是拆迁的方式。然而在迁移的过程中难免会一定程度伤害到遗产自身,因此,实施迁移保护应采用特殊的技术手段保护其重点部位。

重点保护部位的划分是为了使复建建筑更具真实性,故凡是能反映传统建筑风貌及地域特色的部位都应属于重点保护部位的范畴,例如民居的山墙灰塑、墀头、檐口浮雕等装饰艺术部位和使用红砂岩、麻石等材料的功能性部位,分别从装饰题材和建筑选材上体现了岭南地区建筑的地域特色,应予以重点保护(图5)。

在技术上,被确定为重点保护的部位在拆迁时需采用整体搬迁的施工技术,避免将其切割划分成更小的迁移单元,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害。对于一些容易损坏的部位或构件,亦可把其附属部分纳入整体保护的范围,确保重点部位的完整性。如民居山墙灰塑的保护,应把灰塑及其背后的砖墙部分看作整体,一并搬迁。而其他必须分解搬迁的部分,分解边界与重点保留部位的保留边界间须留下足够的安全距离,确保重点保留对象得到完整保护。优先保护重点部位,其余能保尽保。

5结语

以东漖为代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中,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突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采用的保护方式。采用单一的原址保护方式或全部迁移保护皆非良策,将两者结合才是比较合理的出路。

应先对城中村的建筑进行摸查并做价值评估,优先采用原址保护,并结合迁移保护,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的保护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仅较大程度地保留了遗产的历史价值,也使城中村改造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在迁移保护中应划分重点保护部位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复建后建筑遗产价值的完整性。

4.关于城乡风貌改造工作情况汇报 篇四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OO九年十一月二日

按照河池市及县委、县人民政府城乡风貌改造的工作部署要求,我县周密筹划,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积极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各项工作,得到了有序而稳步推进。目前在抓紧城区及小城镇建设示范点改造工作组织落实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认真研究,加紧谋划城乡风貌改造的整体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化改造工作督查,全力以赴推进改造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1、突出重点,抓紧示范点改造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全面,整体推进。我县坚持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将县城城区建设,四把镇、龙岸镇、怀群镇、乔善乡等小城镇建设作为全面重点改造项目来抓紧落实。从设计方案和施工指导,到施工监理等做好统筹安排,人员经费全力支持,突出示范点改造亮点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全面,让其他7个乡镇学有榜样,比有特色,整体推进。

2、继续深入基层,走村入户,进一步复检、核实前期摸底调查情况。要求将工作做得更细,更准。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乡(镇)政府在工作中的主导先锋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共同推进。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每个村屯的改造实施方案。着重突出强调乡(镇)政府在该项工作 1

中主导作用。强调要千方百计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宣传改善沿线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目前正在由政府主导推动,广泛发动群众,应该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良好局面。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出资,出力,共同将改造工作任务完成好,将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城乡风貌改造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的良好氛围。

4、积极指导协调工程项目的施工,及时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乡镇进行技术对接,目标要求交底。我县城乡风貌工作提前谋划,统筹安排,积极指导协调各乡镇、各村屯工程项目的施工,为能让整个改造工作的稳步推进做了大量的工作。

5、及时组织开展选择推荐施工涂料品牌工作,确实把好城乡风貌改造工作材料质量关。将材料采购的标准化要求加以统一,将每个工作程序流程都要考虑得更周全,把好城乡风貌改造工作材料质量关,确保了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进一步突出我县城乡风貌改造工作就是改善沿线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的宗旨意识。

6、抓紧工作对接,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总协调,领导挂钩联系村镇强化指导;发动村民群众广泛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多方支持。一方面及时整理,分解对接市相关项目资金,要求本县相关职能部门与对应的上级部门对接相关项目资金。另一方面完成前期摸底调查工作之后及时向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财政局核拨经费。

7、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强化工程进度旬报制。建立信息报送网络,及时将我县项目工程进度情况、存在工作问题、改造工程实施中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汇总。完成上级交给的项目工程进度旬报工作。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每月报送对接项目经费落实情况,工程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本部门到包村联建点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的情况。另外,加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信息撰写与投稿工作。

8、进一步加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的督查工作。我县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城乡风貌改造工程项目工作推进情况。县委王书记、自治县吴县长多次利用双休日休息时间,深入乡镇改造点进行检查指导工作。为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及时了解开展工作中存在的困难,现场指导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工作困难。自治县党委、政府督查室及时将情况形成督查报告通报各相关部门,形成规范督查网络,扎实推进我县城乡风貌改造工作实施。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

1、资金严重短缺,许多项目没办法实施;

2、没有统一规划,实施起来没有指导性和可行性;

3、征地、房屋拆迁难度大;

4、融资渠道比较少,资金缺乏;

5、小城镇建设中部分主要干道两侧村庄多,涉及面广,房屋外立面统一装修需要资金多;

6、部分乡镇原有农贸市场场地小,无法满足群众集市交易的需要,存在乱摆乱放乱卖的现象;

7、部分单位对小城镇建设工作重视不够,配合协调工作尚有

脱节,相关责任单位工作措施不力,整治工作不到位,督查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8、部分领导和干部对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不能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与上级要求要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相抵触。

9、部分乡镇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较差,乡镇环境卫生管理站还未按文件要求成立,长效管理机制仍未完善等。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继续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责任制,主要领导要靠前指挥,及时解决好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着力推进“穿衣戴帽”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提升城乡品味,改善投资环境,构建和谐新农村;

3、要督促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履行起职责,服务于群众,边实践边总结,努力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4、抓好城区和乡镇的环境卫生和美化亮化工作,按照长效管理机制要求和自治县关于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五年规划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加大督查力度,对不履行职责、工作不力导致不良后果的要给予公开的曝光,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5、加大对乡镇集镇建设的投入,扩大集镇的规模,满足集镇的承载力;

5.风貌区改造 篇五

为深入贯彻《关于印发合作市民族特色化改造实施方案通知》(办发【2012】185号)精神,以迎接建州60周年为契机,全面实施合作市城市民族特色化改造工程,根据相关要求,我委积极行动、研究部署、抽调力量,全力推进民族特色化改造工作。

一、基本情况

城市民族特色化改造工作是州委、州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是以建州60周年为契机,努力把全市打造成辐射带动全州的中心城市,力争建成青藏高原东部最美丽的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把握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向,全面完成好城市特色化改造工作意义重大。按照“州住建局组织州属、省属单位改造,市政府组织市属单位改造”的原则,我委共负责三批次、十一个单位的改造工作,改造单位主要位于当周街、通钦街、念钦街等主干道上。分别为第一批的乳品厂住宅楼、民贸大厦、银亿商住楼;第二批的原经委住宅楼、黄金公司办公楼、银亿住宅楼、铁合金厂住宅楼;第三批的经委办公楼、砖瓦厂住宅楼、乡企局住宅楼。第一批改造资金共计158.93万元。目前,共到位资金84万元。

二、项目进展情况

科级干部充实到“甘南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合作市城市民族化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的队伍中,进一步加强了工作力度,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按期、保质、保安全的完成特色化改造的工作任务。四是州经信委城市民族特色化改造领导小组在工程实施中确保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五是强化资金保障,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确保了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六是强化督查考核,建立了工程进度定期通报、工作人员现场巡查、施工安全责任制等措施和制度,并对重点改造单位,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严格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七是及时向州委办公室、“州城市民族特色化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督查室等部门报送简报,介绍改造工作的具体进展情况,现已报送5期。

四、存在的问题

6.风貌区改造 篇六

1 地区概况

该地区位于波特兰市市中心,地区内有一批很稀有的铸铁式(cast-iron[1])建筑。1975年9月11日,该地区正式被指定成为波特兰市第一个国家级历史地区。地区内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最独特的就是维多利亚时期的意大利建筑的外立面,它们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特色与风貌。对于该地区,建筑面貌就是地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制定导则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这种建筑特色不会在城市建设开发中受到负面冲击与破坏。

2 设计导则解读

斯卡德摩老城历史地区设计导则的条款内容共分为四部分:普适性导则、改造类导则、新增类导则、新建类导则。普适性导则在整个地区均可适用,是最原则性的一部分导则;改造类导则针对不增加原建筑高度和宽度的改造行为;新增类导则针对建筑的新增建部分,若横向增建部分的长度超过原建筑外立面的25%,即归属于新建类;新建类导则针对该地区内的新建项目。

2.1 普适性导则

这一部分的导则共分为八个方面进行控制引导,分别是地区特色、街墙立面、铸铁立面的形式、建筑材质与色彩、照明、标识、雨篷、停车区和装卸区。

A 1.地区特色。在该导则内又有三条分导则:a.维护历史地区的规模与体量;b.强化历史地区的步行尺度和朝向;c.滨水公园地段的地区感受。整个地区的建筑高度低于周边环境,大多数在4层~6层、高度在45ft~60ft之间。这种体量是该地区的首要特征,是保护该历史地区的首要任务。规模与体量方面,提出:1)新建建筑和横向添加类项目占地面积均不能超过10 000ft2,街墙立面的连续长度不能超过100ft,竖向添加部分应后退与屏蔽;2)如果新建建筑的占地面积超过10 000ft2或街墙立面长度超过100ft,应通过设计使得建筑在外观上类似于一系列小型建筑的组合;3)限制新建项目高度,以使得新建建筑与历史地区的规模和尺度相协调等方面的控制引导要求。

A 2.街墙立面。该地区的建筑一般不后退红线,建筑的上层也不会相对后退。这种模式形成了强烈的街道围合感。导则指出在新建、新增以及改造类项目中均要维持和加强街墙立面,同时提出保持单体建筑的外立面与相邻建筑协调,符合地区的历史特色;保证建筑外立面的完整与连贯;在停车区与开放空间的边缘采用景观、护墙、栅栏、拱廊等,营建围合感等引导要求。

A 3.建筑外立面的铸铁形式是该地区最显著最具历史意义的一种表象,它直接反映了建筑的悠久历史。导则指出应在地区内恢复铸铁立面的形式,提出在现有铸铁立面的建筑上,对那些铸铁元素已经有破损的部位,应仍采用铸铁予以修复与替换;新建建筑在其设计和细部处理中,应从铸铁元素中汲取灵感,以强化地区特色;在停车区和空地周边的隔离带设计中,融入铸铁元素三方面引导要求。

A 4.建筑材质与色彩。导则指出应选择那些与地区环境协调的建筑材质和色彩。提出避免使用明显机械加工、人工痕迹过重的材质;不可将木材作为建筑外部主材质;尽量采用反映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材和石材等。

A 5~A 8是关于建筑附属设施的相关设计导则,分别针对照明、标识、雨篷以及停车区域四项内容。照明方面,指出照明设施要与历史地区环境相协调;照明设施与装置应隐性处理;有选择性地对历史建筑的杰出特征进行照明;对建筑的底层进行照明,保证建筑上部在夜晚的相对宁静等引导要求。标识方面,导则指出标识系统的安排与处理应利于地区的特色。提出修复那些在历史图片中被记录下来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标识;使用材质和照明风格都与历史地区氛围相融合的标识;从历史建筑中寻找灵感,设计出简洁、现代的标识;保留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粉刷在建筑山墙上的标识等几方面引导要求。关于雨篷提出应合理布置雨篷设施,不破坏建筑特征,如建议在建筑入口处设置有特色的雨篷,以强化入口;雨篷的设计和位置应能强化底层零售商铺的活力以及内外视线通透等。

2.2 改造类导则

这一部分导则是针对那些不增加原建筑高度和宽度的改造行为而制定的,共有三条导则,分别针对建筑特色、建筑材质和细部、店面开口处与门窗三大方面。关于建筑特色,导则规定改造行为应尊重建筑原始的风格、时代特征、材质和细部处理手法,提出改造类行为应尊重建筑原始的风格和时代特征;建筑结构方面的改动和调整不能影响建筑的风格;修复建筑重要的历史特征三方面引导要求。关于材质与细部,指出应保护与修复原始的外部材质和独特的细部,维持柱廊、拱肩、檐口等原始建筑要素,提出在建筑材质和细部的处理方式上,修复优于替换;慎重挑选用于替换的材质;在建筑改造过程中,合理融入铸铁这一要素三方面引导要求。店面与门窗,导则指出应尊重原始建筑开口处(门窗等)的形状、尺度、位置、韵律和装饰细节。建议在增加开口处,应保留原始的建筑材质与现有开窗保持相似的比例同时利用设计,使得新开窗与原始开窗“同中有异”;新开窗与原开窗要保持相似的横竖向关系,但是又能体现出原开窗的细微区别。同时采用透明玻璃替代有色玻璃,避免对原始开窗进行粉刷。

2.3 新建类导则

这一部分的导则针对该地区内的新建项目,共有九方面的引导内容,分别关于新建项目、建筑位置和朝向、与相邻建筑在尺度与规模上的关系、建筑外立面的分割、竖向的处理手法、底层高度、建筑开窗模式、施工质量以及建筑材质。

D 1.填充式项目。该地区在未来有可能会继续开发填充式项目,而高品质的填充式项目能够提升地区整体的活力。对于新开发的项目,要与整个历史地区的环境相协调,首先就要体现在建筑风格上的协调。关于新建项目的定位,导则指出在新建建筑的设计中应融入地区内历史建筑的意大利风格。充分了解和利用地区内现有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元素,对其用现代的手法进行诠释,体现在新建建筑中。

D 2.建筑位置及朝向。导则规定新建建筑应重视街墙的效果,给出建筑沿街建造,不退界;单体建筑的建筑外立面应完整连贯,建筑的上层不能后退;顶层的阁楼必须有足够的后退,保证在街上不会看见阁楼;新旧建筑之间的缝隙对街墙立面造成的影响,应降至最低四方面的引导要求。

D 4.建筑外立面的分割。地区内的一些小型建筑一般只有25ft~50ft的面宽,而新建建筑一般体量较大,面宽也较大,应适当地打断外立面,以突显韵律和节奏。导则指出应降低新建建筑的外立面宽度,重视建筑外立面的分割。如利用建筑元素将新建建筑的外立面以25ft,50ft的模数打断;采用不同的外立面材质,以使得大体量建筑看上去像是一群小型建筑的组合。

D 6.底层高度。由于建筑风格的关系,该地区的历史建筑底层都较高,导则要求新建建筑在底层高度上要尽量融入这一历史特征,如与邻近的历史建筑以及地区内重要的意大利风格建筑保持相似的楼层高度。

D 7条~D 9条分别关注建筑开窗模式、施工质量以及建筑材质。D 9.材质与色彩。导则规定外部材质和色彩在外观上要与历史地区的环境与特色相协调。同时指出应特别关注以下方面:砖石本身的色彩、肌理和尺寸;砖与砖之间接缝处的宽度;接缝处灰泥的色彩与色调;接缝处灰泥的轮廓;避免将木材和金属作为建筑外部的主材质。

3 结语

该地区作为全市第一个国家级历史地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建筑是该地区最关键的特色载体。该导则的条款均是为了保证这一特色不被破坏,从建筑风格定位到建筑细部处理都做出了引导要求。首先强调对主导风格———意大利建筑风格的重视,在新建建筑中也要体现这一风格。其次建筑的体量也要符合地区整体环境,重视建筑的横竖向关系,不论是新增还是新建,都应注意与原建筑和相邻建筑的横竖向比例关系。同时在导则中也明确指出,在协调的前提下要体现出新旧之间的差别,而不是单纯的模仿与复制,这一点极大地激发了设计师的创造力。最后导则多次提到街墙立面的重要性。必须保证有连续的街墙立面,但是这种连续不是冗长而单调的,可通过建筑元素的运用突显出韵律和节奏。为了维护与保持这一历史地区的建筑特色与环境氛围,导则覆盖了所有的建设行为,并分别制定导则,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开发与建设行为不破坏地区的历史面貌,所有的建设行为都要与地区环境协调。

城市的历史风貌区是一个城市的关键这种以导则的形式保护与引导特色及风貌,可操作性强,希望能给我们城市的风貌保护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以波特兰市斯卡德摩老城历史地区设计导则为例,探索了波特兰市历史风貌区的导则控制模式,该导则共分为普适性导则、改造类导则、新增类导则、新建类导则四部分,对国内各城市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历史风貌区,设计导则,普适性导则,改造类导则

参考文献

[1]Portland.Skidmore/Old Town Historic district design guidelines,2008.

[2]高源,王建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科学意义[J].规划师,2000(5):39.

7.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情况汇报 篇七

为切实解决好我区农村困难群众基本住房安全问题,加快我区农村危房改造步伐,我区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落实经费、专题部署,经过将近三个月的辛勤努力,危房改造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危房鉴定标准》,农村危房鉴定属整栋(d级)的危房要拆除重建,属局部(c级)的危房要修缮加固。2011年,我区农村危房改造共有200户,其中新建170户,维修加固30户。中央和省财政下拨到我区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为180万元,经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确定了新建房屋的困难户,属于农村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对象每户补助1.3万元,属于其他贫困户的对象每户补助1万元;维修加固房屋的困难户每户补助1500元。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成立机构。5月30日,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以后,我区按照会议要求迅速调整了XX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住建局局长为副组长,发改、监察、财政、建设、规划、民政、国土、残联、环保、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审计以及各涉农镇街管委会分管同志为成员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管委会也分别组建了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人员、确保工作经费。现已形成区包镇街管委会,镇街管委会包村、村包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制定方案,健全机制。为使我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开展,区政府制定了《XX区2011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改造工作重点,时间节点,责任分工等;同时印发了《XX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点督查制度》,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监察局、区民政局、区审计局、区水务局、安源规划分局等七个单位分别挂点七个涉农镇街管委会,制度中要求各挂点单位要认真传贯彻农村危改造的有关政策、措施和要求;跟踪了解挂点联系镇街管委会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度,及时发现和帮助协助解决当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和推动挂点镇街管委会的工作。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我区从6月份开始,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宣传,广泛宣传农村危房改造的有关法律法规,让农村危房工作标准申报等程序做到家喻户晓,积极为危房改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是召开区镇村三级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宣传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知识;二是免费发放了《江西省农村危房改造住宅设计图集》、《江西省农村危房改造重建技术指导手册》、《江西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政策解答》等宣传资料200余册。

4、调查摸底、确保公正。我区坚持做到政策公开、对象公开、程序公开,严把对象的准入关,严把操作的程序关,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我局抽调人员,配合镇街管委会深入村组,对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贫困户的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家庭,由户主自愿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户籍、农村五保供养证、低保金领取证、贫困户证明、危房照片等有关材料,经村民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并予以公示,再报镇政府予以公示。

4、认真鉴定,全面开工。我区在调查摸底后,按照《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要求,对申请改造的危险房屋实地进行技术鉴定,确定危房等级,填写《省农村房屋安全鉴定报告书》,通过拍照存档,逐村逐户建立农村危房改造档案,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200户危房改造对象。目前,已有25户正在开工建设。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1、加强调度和督促检查,确保工程进度按期推进。为及时掌握危改工作第一手动态资料,区农房办定期不定期对镇街管委会进行督促检查,现场指导,及时将危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反馈到区政府,区农房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危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了全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序实施。

2、切实做好补助资金管理工作。为加强对我区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发挥使用效益。各镇街管委会按农户建房进度情况向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提交政府补助审批表报批后,由财政部门分阶段按比例发放补助资金,一层基础完工后拨付30%,一层封顶再拨付40%,属原地重建的,工程验收后付清余款;属异地重建的,工程验收后,且拆旧到位的,付清余款。建设、财政、审计部门还对各镇街管委会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确保了资金的安全使用。

3、切实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为切实防止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成新的危房,我区将采取以镇街管委会为单位自行组织验收与区农房办抽查验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凡验收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后再重新申报验收。切实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质量安全和旧房拆除安全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施工和质量安全。

8.垦区棚屋区危房改造实施情况汇报 篇八

垦区棚屋区危房改造实施情况汇报

我场垦区棚屋区危房改造工作,在上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全场上下齐心努力,确保了去年第一期300户整体拆迁新建和今年第二期600户开工前期准备工作扎实推进。

一、2011年危房改造进展情况

我场2011年危房改造工作8月份启动以来,我们始终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举全场之力,破解时间紧迫、资金不足等难题。高位推动,上下联动。在采纳广大干群的建议和要求,结合垦区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确定“职工住上新房、企业打造新城、垦区展示新貌”的工作目标,制订了“统一规划扩展垦区新镇,结合增减挂项目集中新建”的改造方案,激发了职工农民积极参加建设秀美家园的热情。

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健全机构,严肃纪律。总场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总负责的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和五个驻分场工作组,下设办公室技术指导组、质量监督组、后勤保障组和宣传报导组。做到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制订了“信丰垦殖场严肃危房改造工作纪律”的通知,对工作失职和扰乱正常秩序的人和事作出了明确的处置规定。为顺利开展危房改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统筹并顾,科学实施。尊重危房改造对象户的自主选择,确定整体搬迁10个居住点危房改造300户,总场与危房改造户签订的拆迁重建协议书,明确了用地

标准,补助资金,新建房户型、层高和外墙色调,规定了危房拆除时间、开工和竣工时间等。按照实施方案,结合垦区新镇建设,开发占地141.36亩的总场新区,用于安置建房,高标准规划设计的1000米长新街,垫资220万元完成了新街宅基地加高土方工程,高低压供电设施和征用土地补偿。践行公开、公平、公正,规划图和效果图喷绘公示,户型设计图分发到户。宅基地采取抽签落实到户,补助资金用一卡通发放。拆迁户临时居住点统一安排。由于我们严格规划、严格程序、严格监督。新建房于去年10月底前全面开工,第一层已全部完成,进度快的户已完成二层主体结构。我们有能力确保今年12月底前全部竣工验收,入户居住。10个居民点的危房区去年低前也全部拆除。目前正在进行增减挂土地复耕的准备工作,争取尽快复耕播种,以增加农业用地存量,提高土地收益。

二、2012年危房改造工作安排

今年我场危房改造600户开工,同时要抓好去年300户竣工验收和新区大街,今年安置点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我们将再举全场之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破解难题,把这一涉及企业发展稳定的利垦利民的大事、好事、喜事办好办实。

1、扩大对象。凡在场有住房的户,包括场带村的农户,只要本人提出申请,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均列入本年度危房改造对象户。

2、扩大范围。采取拆迁新建、原址重建和维修加固相结合的办法同步进行。国有农业分场居住点仍采取拆迁异地新建的一种方式,逐步消除棚屋居住点,实现人口向总部集中,聚旺人气,聚集财气,让职工农民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总场所在地临街店面房,枫林湾村、段家村公路两旁房屋以维修加固穿衣戴帽为主,适当安排原址重建户,在此基础上,修复殿山知青点,打造两个秀美新村。

3、整合资源。争取国家专项扶助资助、结合新农村建设、公路建设、饮水工程、增减挂等项目筹措资金,完成新区大街,今年安置点公路硬化,街道绿化、亮化工程,供排水、排污及文化休闲等其他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使新区大街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清洁,把新区新街建设成为全省垦区棚屋区危房改造亮点工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依规操作、把握标准、严格质量、强化监督。我们正在着手进行入户调查和规划设计,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草拟今年危房改造实施方案。今年实施的600户,拟安排异地新建300户,原址重建和维修加固300户。安置建设用地约需144亩。新区大街公路建设和下水沟建设项目,正在安排发布招投标信息。待方案和用地指标报县批准后,今年600户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4月底前同步开工实施。

9.风貌区改造 篇九

1.1 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鄯善县鲁克沁镇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位于火焰山南麓,东有树柏沟,西有吐峪沟,北有二塘沟,处于吐鲁番盆地的十字交叉路口处,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车师国”的前部“柳中城”。三大文化历史遗存——汉城墙就是当时军队驻守此地而砌筑的堡垒。公元123年,当年的“柳中城”鲁克沁镇已是东西交通的要冲,当地居民纷纷围绕在柳中城四周驻足居住。

南北朝至盛唐时期,佛教自北印度传入我国鄯善县境内,鲁克沁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无所避及地受到佛教文化教义的熏陶,此时期的民居建筑风格必然也受到了影响,建筑结构在砌筑时融合进大量佛教文化的元素符号,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风貌。

在公元757年~1279年之间,伊斯兰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西域境地,其具有典型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形式颠覆了新疆本土建筑风格,因此,鲁克沁民居在当时可以说是融合了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并结合汉唐文化及本地风土特色风格的大熔炉。

另外,被国家赞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鲁克沁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四方距海洋遥远,又有山体阻隔着冷湿气流,故常年干旱少雨,夏季时长又酷热炎炎,冬季寒冷,昼夜温差极大。同时,此地日照又极其充足,常年无降雨。因此,当地居民从气候、经济等因素考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用当地色质泛白的土块夯实制作而成土块砖,用这种颇具当地特色的材料砌筑房屋及葡萄凉房,此类由生土材料为主混合干枝草泥砌筑而成的建筑,冬暖夏凉、十分宜人居住。

1.2 村落的形成和布局

鲁克沁村落民居是在维吾尔民居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因当地的历史变迁、地理气候和环境的特殊条件,为了克服干燥、炎热、风沙和材料缺乏的建设现状,改善已有居住条件,居民们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成手法和相应对策,例如运用生土材料和土木结构建造结合的方式,利用掏、挖、干垒、湿垒、土块砌体、土块拱砌体、土块穹顶砌体等等传统砌筑手法,来完成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建造。

鲁克沁镇村落民居分布具有两大特点:

1.2.1

民居住宅围绕王爷台、汉城墙、双塔清真寺三大文物保护遗址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布置,整体呈十字交叉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一字分布。

1.2.2 呈规则式和市井式结合布置。

鲁克沁镇村落现存的民居形式如格尼郎巷、凉台巷、西周巷、拜格巷四条街巷,就是典型的规则式与市井式格局结合布置的民居形态。它们围绕鲁克沁镇三大文物保护节点,选择“#”字型布局,四条街巷整齐笔直、井然有序,向四周延伸至市集镇之中,甚至可以说与市镇结合在了一起。

2. 具有浓厚历史积淀的特色民居

由于三个遗址所具有的不同特殊含义,围绕它们而建的民居也各有特色,从街景风貌就可隐现。

2.1 格尼郎巷

格尼郎巷分东、西两段,东段全长195654m,位于鲁克沁镇市镇与村落民居的交汇处。由于这条街道距离市镇较近,民居不断受到城镇的汉族文化影响,在外观上更追求现代与民族元素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建筑处理手法,如图1所示。

格尼郎东、西两巷居民的经济水平稍有差距,东巷民居立面贴瓷砖较多,靠近墙体两侧栽种树木,绿荫葱葱。东巷北段尽头与王爷台交汇处是约宽33米向北延伸的围合果园,这在酷热炎炎的吐鲁番地区是极为罕见的一处绿色美景。

2.2 王爷台

格尼郎东、西两巷交汇处是鲁克沁镇第一大节点“王爷台”,台长57m,宽40m,高20m。是清代乾隆年间吐鲁番郡王——一代民族英雄额敏和卓的郡王府遗址,约建于1758年,根据史书记载,当年的王爷台应是清代典型的大木梁架结构的建筑式样,雕梁画栋、气势恢弘。历经200多年大漠风沙的洗礼,当年郡王府的雄貌早已荡然无存,而现存的遗迹可见的都是由当地的黄粘土夯筑而成的。

2.3 凉台巷

凉台巷是连接格尼郎东巷与西周巷东段的贯穿南北东西的“L”型街巷。凉台巷可分为两条,联系格尼郎、西周两条巷道的南北方向线全长123940m,在123940m转角处朝西69660m是“L”型短巷道。凉台巷临街民居根据自身需求,在未经政府允许下围圈街道的公共用地,对街道通行形成一定阻碍。这条街巷绿化较少,由于居住的村民经济条件有限,在房屋建筑的砌筑和装饰方面与其它三条街巷略显不同,更为简单、残破,如图2所示。

2.4 柳中城遗址

凉台巷转角朝西的尽头是鲁克沁镇的第二大节点“柳中城”,另有汉城墙之称。先秦两汉时期由“柳中”开始,历经朝代变革,几经改称,曾用名有“柳中”、“柳城”、“田地”、“鲁城”等多个称呼。变换至今沿用了“鲁克沁”一称。公元123年,东汉西域长史府设置于此,西域长史班勇曾率500兵士进驻柳城屯垦戊边。“汉城墙”便是此时遗留下来的,虽是土块砌筑的城墙,历经几百年的风沙蚕食,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如图3所示。

2.5 西周巷

西周巷是与格尼郎巷平行的贯穿东西的街巷,分东、西两段,为村落最长的一条街巷,全长417605m,如图4所示。东段全长137975m,土块堆积较多,参差不齐,大面积缺口废弃,利用不合理。西段长279630m,建有木卡姆艺术陈列馆,街道宽阔整齐,居民围墙相对齐平,墙面多绘有维吾尔族方言,因为这里是村落文化交流的中心,所以民居相较其它街巷的文化气息更浓郁些。

2.6 拜格巷

拜格巷是村落第二长巷道,平行于凉台巷,全长264410m。因清真寺建造地选在村落的水源最为丰富之地,将清真寺环绕其中,拜格巷位于清真寺两侧,绿化十分丰富。双塔清真寺两侧拜格巷建筑的装饰图案借鉴了清真寺的图案样式,所以拜格巷的民居建筑的装饰元素符号较其它街巷更为丰富多彩,如图5所示。

2.7 双塔清真寺

在拜格巷以北154000m处是鲁克沁第三大文化遗存“双塔清真寺”。这里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王家寺院,同时也是整个新疆地区的经学中心,建筑形态对称挺拔,雄伟壮观,其建筑符号元素为现代的民族建筑设计提供了最为宝贵、最具影响力的资料。

鲁克沁四条街道围绕三大文化遗存修建,各具特色,尽显朝华。另外,这里的民居大门也是极具风情的曼妙景色,多以丰富的镂空木雕门配以景泰蓝有色漆,再以红、绿等彩色梦幻漆加以点缀,精雕细琢,风情无限,其中每一个大门的雕刻图案和雕刻技艺都堪称一绝。这一件件珍贵的手工艺品,是维吾尔族民居独具特色的点睛之笔。

3. 历史文脉的遗失以及街道改造的必要性

10.风貌区改造 篇十

目前,绥化地区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已经全面启动,为了确保工程在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能够有序的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一、安全管理

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全区安全生产的工作目标为主线,全面落实并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法规、行业规程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及规定。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完善安全措施,健全安全保证和安全监督体系,严格安全管理,文明施工,严禁违章作业。

2、成立以各建设项目单位为主、参建单位参加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执行相关的安全工作任务。

3、制定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制度、办法,制定反事故技术措施和安全劳动保护措施,并定期进行施工安全工作考核。

4、深入施工单位和施工现场,监督、检查和指导安全工作,协调解决施工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是监察涉及设备、施工安全的技术状况和涉及人身安全的防护状况。对因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失控,导致施工安全没有保证及存在事故隐患时,有权责令停工整顿,限期整改。

5、审批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所制定的组织、技术和安全措

施方案。

6、加强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联系;取得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施工安全工作的支持。

7、对施工承包单位的安全技术管理制度、施工资质和安全施工提出明确要求,并审查施工、勘测设计单位的安全资质等级;确保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

8、参加施工单位对所发生死亡、群伤或其他影响较大的事故的调查分析,吸取事故教训,督促改进安全施工管理工作。

9、与施工单位签定安全协议,明确双方安全责任,承担承建范围内的全部安全生产责任。

10、有权制止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有权对违章进行经济处罚,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施工,有权指令先停止施工,并立即报告领导研究处理。

二、质量与进度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施工质量与进度管控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质量与进度的文件及规定。严格按照黑电农部[2010]716号《关于下发2010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形象进度计划的通知》和绥地农电[2010]84号转发省公司关于下发《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认真组织施工,不得以任何不合理的理由延缓施工进度。

2、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健全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保证体系。实行项目建设单位法人质量责任制和参建单位法定代表人质量责

任制。各法人对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规划设计、设备和材料采购、施工和资金管理等负相应责任,对工程质量负相应总责。

3、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项目建设单位法人和参建单位法定代表人以及工程有关负责人,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其实施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

4、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按照审定的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以及有关技术原则组织施工,要有完善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要努力推广使用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制定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确保施工质量与进度齐头并进。

5、明确工作责任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设计、开工报告、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遵循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不得擅自简化建设程序,搞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各建设单位要实行逐级审批程序,审核一批,开工一批,确保工程有序进行。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对工程量要进行现场核查,保证实际工程量与工程竣工资料一致

6、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对本单位的工程质量履行相应的责任,要实行技术负责人和领导签字制度。如出现质量事故,要依法追究责任。

7、实行质量事故责任追溯制度。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法人代

表、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领导和技术负责人要按各自的职责对其经手工程的质量负终身责任。

8、建立质量报告制度和质量举报制度,质量报告要如实反映实际情况,工程质量负责人和监理负责人要对报告内容签字负责。对重大质量事故,要及时上报上级电网公司。

三、监理工作

1、监理工作要贯穿整个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所有环节,工程监理单位在工程监理工作中,要把对施工安全的监理作为与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投资控制监理同等重要的工作来考虑。

2、在编制工程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时,要针对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制定全面的监理内容、监理措施和监理办法。

3、在工程监理时,要在监理记录中反映对施工安全的监理内容。对于监理中发现的施工单位制定的安全措施不符合现场安全要求,或施工人员存在不符合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的行为,以及电力设备存在的不能满足电力建设与安全运行的问题,有权提出监理意见,予以纠正,并及时向建设项目单位的施工单位通报。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与审计。加强概预算管理,严格审查工程概预算、竣工决算。

4、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监理单位要符合资质条件,配备足够、合格的监理人员,认真履行好“四控制”、“两管理”、“一协调”职责(即:控制安全、质量、进度、资金,做好信息资料管

理、工程合同管理,组织协调工程实施),监理人员要做好监理记录,特别是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和关键阶段,必要时要进行旁站监理。

5、监理单位应按有关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工程监理,按合同规定和项目法人提供或认可的监理大纲认真履行监理职责。对不按合同进行监理,不履行监理责任和义务、弄虚作假的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要严肃追究责任。

四、财务资金管理

1、严格按省公司下达的计划执行,严禁虚列和臵换工程项目,杜绝把已完工项目纳入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计划现象的发生。

2、加强工程资金管理,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使用制度,保证资金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户存储,防止发生挪用、挤占、套取工程建设资金和滞留建设资金问题。

3、严格审查工程概预算、决算,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严防出现高估冒算,套领资金问题,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4、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接受上级公司财务、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物资管理

1、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及时提交工程材料招标计划。并在中标通知书下达后及时联系供货厂家组织供货。同时设专人负责,实施三级联动机制,及时沟通材料信息,不能影响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

2、物资部门负责工程物资规格、数量以及外观方面的验收。供货厂商将工程物资送到指定地点后,由生技部门组织人员验收,物资部门的保管员应核对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是否与收(送)货清单收货一致,并对物资的外观(或包装)进行检查。若验收发现物资存在缺陷,必须填写《工程物资缺陷记录单》,并在当天传到生技部门备案,由生技部门联系供应厂商处理。货物初步验收合格后,保管员签收厂商的送货单。对于直接送货到施工现场的物资,送货单的签收实行双签制,即先由工程项目负责人签收(不能代替物资出库单),再交由保管员签名,事后需补办物资出库单。验收合格后,由物资部门负责办理工程物资的入库手续,并登记入帐;工程物资的出库均以项目建设单位主管部门确认签发的物资出库单为依据,并登记入帐;确保帐、卡、物相符。工程物资入出库、调拨均由物资部门设臵专门的物资台帐管理,每月汇总形成工程物资进领存报表报建设财务部门。

2、库存物资实行建卡管理,物资卡应标明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收货时间、数量、工程项目所属、生产厂商、结存数量。并根据各类物资的特性做好库存物资的维护保养工作。

3、施工单位自行采购的设备和材料,必须向项目法人上报设备和材料生产厂家的名称、资质、产品质量报告等资料,接受项目法人的检查和监督。

4、物资调拨到施工现场后,由项目施工单位进行管理。项目施工单位应在施工现场设臵材料站存放,避免不同工程项目的工

程物资混放,并建立现场领料管理制度。工程施工竣工后,如有剩余物资,项目施工单位应及时向物资部门办理物资的退库手续,填写物资退库单。

5、物资部门每季度进行一次库存物资的盘点工作,将盘点报表一式一份在下一季度的前5个工作日报生技部门。每批次工程完工后进行一次剩余物资的盘点,盘点结果应与剩余物资报表一致。

6、工程建设单位负责监督施工单位做好撤旧物资的回收和保管,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前,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将工程撤旧的物资填入撤旧物资入库登记表(登记的内容包括:拆旧物资名称、规格、数量和所属工程名称)报送建设单位物资部门保管员,保管员所收到的撤旧物资应与撤旧物资入库登记表一致,仓管员与工程施工单位负责人共同在签名确认,完成移交手续,仓管员对车旧物资必须妥善保管并建账管理,定期(每季)上报拆旧物资报表到财务部门和生技部门。

保管员应根据工程所属将撤旧物资分类分区存放,不同工程项目的撤旧物资原则不得混合存放,如受库存条件限制需混合存放,则须在撤旧物资上标上标签(标签注明撤旧物资名称、规格、数量和所属工程名称)。

7、撤旧物资由生技部门负责组织鉴定其可用性。生技部门应定期(每月、每季)组织人员对撤旧物资作出鉴定,属于无使用价值的拟报废物资,按有关规定办理报废手续,并将拟报废物资

建账管理;属于可再利用的拆旧物资,列入备品备件管理范畴。

六、专项治理工作

1、要对影响实施项目进度、安全、质量和造成损失的问题迅速纠正,立即整改。

2、对于没有完工的项目,要坚持动态监管、全程监督;对于新开工项目,要滚动摸排、跟踪督查。

3、要着重针对项目决策、质量安全管理、招投标、物资采购和资金使用等问题多发易发环节,制订整改措施。

4、要辞退没有监理资质或监理资质等级不够的单位和没有监理资格的人员;明确监理责任,按照规定要求,纠正监理工作流程不规范、项目监理资料不齐全不完整的问题;加强对主体结构工程使用的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等主要材料和主要设备的质量监理,加强对工程施工技术标准的监理。

5、要立即按规定配备安全管理人员,纠正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等不安全行为。

6、要严格合同会签和审批手续,纠正合同管理不规范,条款约定不明确、不严谨,合同实质性内容与招标文件及投标承诺不一致,甚至先开工后签合同的现象;加强对合同履行的跟踪监督,按合同支付款项、结算和索赔处理。

7、纠正违反资金安排使用管理的违规行为。对于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要及时调整账户、明确责任,严格落实资金专账、专人管理,单独核算制度。项目单位要做到项目分账核算,资金

专款专用,成本规范归集,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按照规定妥善处理项目结余资金。加强对建设资金预算管理,定期考核资金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及时发现纠正扩大支出范围的行为。

8、要坚决查处领导人员利用职权违反相关规定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的问题;坚决查处围标、串标和虚假招标的问题;坚决查处在工程发包、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商业贿赂等问题。

七、合同及档案管理

1、实行严格规范的合同管理。要参照电力工程合同范本签订设计、施工、监理和采购等合同,明确质量要求和履约责任。

2、工程建设单位与各参建单位签定合同时,要明确工程档案编制整理的套数、深度、质量要求及档案移交时间,确保工程档案与工程同步进行。

3、竣工档案(含竣工图)的编制应符合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各项原始记录、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联系单)及材质复试报告等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按要求对工程资料进行整理、立卷、归档。

八、廉政工作

1、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廉政工作要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各项目法人要严格工程审计和监察,坚决惩治腐败。纪检和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对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贪污受贿和截留、挤占、挪用、克扣工程建设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严厉处罚,对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2、各项目法人要制定相应的农网改造工程自审细则,要对工程项目实行开工审计、过程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对重大项目要进行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依法严肃处理。

3、各项目法人要制定农网改造工程的月报制度,对农网改造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质量与进度,以及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及时报告。各项目负责人和监理负责人要对填报的内容负责,对弄虚作假和隐瞒不报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4、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要联合组织执法监察活动,要制订计划定期检查。

九、验收管理

1、为保证工程验收的有效性,尽量减少人员差异对验收效果产生的影响,参加验收的各有关单位应依照事先批准的验收细则开展各阶段验收工作。验收细则由各单位起草,经公司技术主管部门(生技科或调度所)批准后执行。各验收责任单位应及时补充、修改、完善该细则,以逐步推进工程验收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设备订货后,生技部门应根据所订设备的重要程度、工艺的复杂程度决定该设备是否需要监造。监造技术人员由生技部门、工区、施工单位的专业人员组成。其它设备也要逐步加强质量监督,加大到厂监造力度。监造结束后,参加监造技术人员要写出监造报告,签字后作为验收报告的一部分暂交生技部门保存,工

程总体验收投运后交办公室存档。

3、施工单位应及时将工程进度报告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以便专业管理人员在关键工艺环节到现场进行验收。设备及工程用备件到货后施工单位应认真检查产品质量,发现问题及时与物资部门联系解决,严禁不良设备进入电网。施工单位应认真细致地记录检修过程,汇总成检修记录留存。验收人员验收后应写出验收报告,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应逐条列出,并规定好整改期限。施工单位组织进行消缺,并在消缺完毕后通知监理单位再次验收,不允许有缺陷遗留。复验合格后,验收人员要写出隐蔽工程验收报告,签字后作为验收报告的一部分交监理单位保存。

4、对于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臵的安装调试、输电工程的基础掩埋夯实等输变电工程,由于验收过程复杂或需要监督部分工序,要进行跟踪验收。生技部门应将有关施工图纸提前交给跟踪验收人员,以便在跟踪中使用。监理部门组织有关单位派遣有关技术人员到安装现场,对各个关键环节进行跟踪验收。验收工作应按照验收细则开展,验收中发现的任何问题,施工单位均应积极解决,验收合格后各单位验收人员应编写跟踪验收报告,签字后作为验收报告的一部分交监理单位保存。

5、工程建设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先进行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竣工验收前,生技部门应组织整理工程资料,并在竣工验收之日前一个星期交与验收单位人员审阅,以做验收准备。

6、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在工程验收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进行。验收人员均应按照验收细则进行验收,验收结果应有详细记录,各个参与验收人员要在自己负责的验收项目上写明验收情况并签字。验收结束后应召开验收总结会。验收人员汇报验收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领导把工程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统一协调,确定解决方案,落实责任单位和解决期限(一般在投入运行以前)。会后由生技部门写出会议纪要,以便复验时监督执行。

7、施工单位应在初次验收总结会后按初次验收会议纪要要求进行消缺,消缺完毕后,可向验收小组提请复验。原参加验收的各小组人员对照初次验收时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复验,并在验收细则上详细记录复验结果。验收记录作为验收报告的一部分存档保留。复验结果由人员汇报验收组长,经领导同意后,视为验收通过。最后由生技部门写出验收纪要。

十、结算工作

1、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要认真组织施工单位做好工程决算。按照工程项目种类不同分别编制工程决算,做到“严、细、实”,决算不能超计划,对于个别特殊情况,超计划项目要认真核实工程量和取费标准。

2、要制定对工程决算的审查、审批原则和制度,采用计算机管理,规范工程结算编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对原施工图提出的方案变更、功能变更、材料变更或其它较大变更,必须提供相关会议纪要或批准文件。设计单位提交的

一般变更资料必须经提出人、设计人员、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负责人签字认可;重大设计变更和新增项目(单位工程)需经提出单位负责人、设计单位设总、监理公司负责人、建设单位负责人签字,同时由设计单位编制设计变更和新增项目费用增减预算。

4、相关会议纪要或报告等工程变更批准文件、变更设计图纸、变更通知单、说明等作为工程结算和审计的依据。

5、施工单位应在工程竣工验收移交后1月(30日)之内编制上报工程结算书到建设单位审核,建设单位在接到施工单位报送的工程结算书后1月(30日)之内审核完毕并编制整个工程的工程决算书上报地局审核后报送省公司审批。

本办法自2011年2月22日起实施,解释权归绥化地区农村电气化局。

附件1:绥地农电[2010]82号转发省公司关于做好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冬季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

附件2:绥地农电[2010]83号转发《农村配网工程施工作业典型安全措施》的通知

附件3:绥地农电[2011]6号关于转发省公司《转发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强农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的通知

附件4:绥地农电[2010]84号转发省公司关于下发《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附件5:绥地农电[2011]4号关于转发省公司《转发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施工工艺导

则等标准的通知》的通知

附件6:黑电农部[2010]716号关于下发2010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形象进度计划的通知

附件7:绥地农电[2011]10号关于转发省公司《转发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广应用国家电网公司农网10KV及以下工程通用设计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

附件8:绥地农电[2010]95号关于转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工程结余物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附件9:绥地农电[2011]3号关于转发省公司《转发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物资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

附件10:绥地农电[2011]16号关于转发省公司《转发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2011年物资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

附件11:绥地农电[2011]5号关于转发省公司《转发国家电网公司转发<关于中央企业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通知

绥化地区农村电气化局

上一篇:在比赛中我体会到了创新的快乐作文下一篇:写大年夜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