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术后腰痛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方法的探讨

2024-10-01

硬膜外麻醉术后腰痛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方法的探讨(共5篇)

1.硬膜外麻醉术后腰痛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方法的探讨 篇一

硬脊膜外腔神经阻滞麻醉, 简称硬膜外麻醉。由于操作简便, 并发症少, 因而是妇产科手术时首选的麻醉方法。但在手术后护理常规中, 多年来一直秉用术后去枕平卧6h, 头偏向一侧的体位;其理由是防止术后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的发生。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多数患者因不垫枕头而感到非常不适, 要求垫枕头。那么, 垫枕自由体位对术后患者是否引起低颅压性头痛拟或因恶心、呕吐, 呕吐物流不出来而发生意外呢?为了证实这一点, 我们对剖宫产手术后产妇进行对比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心功能Ⅰ~Ⅱ级、无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妊娠性高血压综合征, 中、重度先兆子痫, 中、重度贫血及术前有头痛、头晕病史孕产妇180例, 随机分为2组, 每组各90例, 试验组 (Ⅰ组) 和对照组 (Ⅱ组) 。Ⅰ组产妇回病房后给予垫薄枕、自由翻身不限制体位。对照组采取去枕平卧6h, 6h后垫薄枕, 不限制体位。密切观察有无明显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并做详细记录。

2 经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 P<0.05, 有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试验组90例中, 出现轻度头痛、头晕者4例, 占4.4%。恶心、呕吐者8例, 占8.9%;对照组中, 出现轻度头痛、头晕者6例, 占6.7%;恶心、呕吐者8例, 占8.9%;两组中均未出现中、重度头痛、头晕及严重恶心、呕吐者, 见表1。

注:两组相比P>0.05, 无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4.1硬脊膜外腔内只有疏松的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丰富的静脉丛, 它不与颅内直接交通, 也没有脑脊液, 只要麻醉过程中穿刺针不穿破硬脊膜而误入蛛网膜下腔, 脑脊液不可能从穿刺点外漏而引起低颅压性头痛。疼痛门诊行硬膜外穿刺治疗椎间盘脱出者均术后不采用去枕平卧, 休息1~2h即可离开医院, 也未见有头痛、头晕病例。因而, 去枕平卧位对硬膜外麻醉术后的患者无实际临床意义。

4.2硬膜外麻醉和腰麻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均属椎管内麻醉范围, 但二者在术后护理时应有区别, 我们认为腰麻手术后患者, 术后6h内应严格要求去枕平卧位为宜, 同时应给多输入液体, 术后1~2d可慢慢下床活动, 避免发生意外。

4.3如麻醉过程中, 因操作不慎或其他方面因素而使穿刺针穿过硬脊膜而进入蛛网膜下腔, 麻醉人员在护送患者回病房时一定要向护理人员交代清楚, 此时应取去枕平卧位, 按腰麻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4.4术后患者有时出现恶心、呕吐, 其原因多在手术中辅助使用哌替啶等强化药物, 局麻药毒性反应, 血压下降引起的恶心、呕吐或术后牵拉引起的胃部不适等均不是硬膜外麻醉术后所引起。硬膜外麻醉术后护理常规中强调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可便于呕吐物流出, 以免发生窒息等意外的理由也不妥当。在监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发现, 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对神志清醒的患者来讲是非常不舒服的 (硬膜外麻醉术后的患者神志是清醒的) 。另外, 去枕平卧位时, 因头部位置降低而使咽喉部 (颈部) 相对抬高, 这样, 不但不利于呕吐物的排出, 反而会使其倒流入咽喉部而进入食道引起意外。同时, 频繁的恶心、呕吐会使颅内压一过性增高而引起头痛。那么, 去枕平卧只能加重头痛症状。

综上所述, 硬膜外麻醉术后6h内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对预防和减轻麻醉后并发症并无实际监床意义, 反而会给患者带来许多不适感, 加重患者因手术而带来的痛苦。故笔者认为, 硬膜外麻醉手术后的患者, 如果血压正常, 没有必要取去枕平卧位, 术后可以垫枕头, 取自由体位, 术后尽量早下床活动,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硬膜外麻醉术后腰痛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方法的探讨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治疗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组患者100例, 其中初产妇69例, 经产妇31例, 年龄23~39岁, 平均年龄 (25.50±2.00) 岁;改良组患者100例, 其中初产妇71例, 经产妇29例, 年龄24~41岁, 平均年龄 (26.00±2.50) 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产次等无显著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符合剖宫产手术适应证, 均排除手术禁忌证、药物过敏史等情况。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100例, 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是腰硬联合麻醉下给予常规剖宫产手术操作, 并且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 给予术后肌内注射哌替啶、曲马多或是口服镇痛药物强痛定片、曲马多片术后镇痛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2]。

改良组患者100例, 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是腰硬联合麻醉, 顺利进行剖宫产手术治疗, 给予术后硬膜外镇痛泵术后镇痛治疗, 术后留置连续硬膜外导管, 连接镇痛泵同时开始术后镇痛治疗, 镇痛泵主要由咪达唑仑20 mg+吗啡5 mg混合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 L。在疼痛加重时可进行手动加快药物注射, 并且严格观察生命体征[3]。

1.3 临床观察标准

1.3.1 术后镇痛评价标准:

按WHO疼痛分级法, 将术后疼痛分为四级。0级:无痛;I级:轻度可忍受疼痛, 能正常生活, 睡眠不受干扰;Ⅱ级:中度持续疼痛, 睡眠受干扰, 需要用镇痛药;Ⅲ级:强烈持续剧痛, 睡眠严重受干扰, 需要用镇痛药[4]。

1.3.2 阴道流血及新生儿抑制:

术后24 h内阴道流血量, 用称重法和容积法计算。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至产妇能自行下床活动, 无需搀扶的时间。新生儿抑制:观察新生儿术后48 h内睡眠时间, 呼吸及吃奶情况等进行综合观察[5]。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9.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术后镇痛和下床活动情况:

改良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优越于常规组患者, 下床活动时间少于常规组,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对比两组术后恢复及新生儿情况:

改良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阴道流血量、新生儿抑制、术后泌乳时间、子宫收缩情况均对比常规组患者, 无显著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没有因镇痛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手术, 因手术切口较大, 对患者的损伤较严重, 因此可导致术后疼痛较重。术后镇痛方法较多, 主要术后镇痛为肌内注射或是口服止痛药物术后镇痛。但肌内注射或是口服止痛药物镇痛起效时间较长, 同时止痛效果欠佳, 在药物应用的同时还会增加全身身体负担, 提高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比例, 因此在术后应用中没有达到应用指征常规不予使用[6]。剖宫产术后采用一次性微量泵持续给药, 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始终维持在最低有效镇痛水平, 达到术后无痛的目的, 硬膜外麻醉法常于腰椎L2~L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因此直接进行硬膜外止痛泵术后镇痛, 直接作用于支配神经, 减少全身不良反应发生, 对全身的影响较小, 安全性较高, 可获得较高的术后镇痛效果[7,8]。

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患者200例, 分别给予常规口服或是肌内注射术后镇痛和硬膜外镇痛泵, 结果显示硬膜外镇痛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优越于常规组患者, 下床活动时间少于常规组,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硬膜外镇痛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阴道流血量、新生儿抑制、术后泌乳时间、子宫收缩情况均对比肌内注射止痛药物患者, 无显著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没有因镇痛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 剖宫产手术患者应用硬膜外镇痛泵术后镇痛可有效的增加术后镇痛效果, 明显缩短下床活动时间, 对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阴道流血情况、术后泌乳时间及子宫收缩情况无明显影响, 同时无新生儿呼吸抑制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安全性较高, 可依据患者情况应用开展。

摘要:目的 对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扎兰屯市呼盟第二人民医院院进行剖宫产手术治疗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组患者100例, 给予术后肌内注射或是口服镇痛药物术后镇痛治疗;改良组患者100例, 给予术后硬膜外镇痛泵术后镇痛治疗, 对两组患者镇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改良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优越于常规组患者, 下床活动时间少于常规组,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改良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阴道流血量、新生儿抑制、术后泌乳时间、子宫收缩情况均对比常规组患者,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没有因镇痛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剖宫产手术患者应用硬膜外镇痛泵术后镇痛治疗可有效的增加术后镇痛效果, 明显缩短下床活动时间, 对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阴道流血情况、术后泌乳时间及子宫收缩情况无明显影响, 同时无新生儿呼吸抑制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安全性较高, 可依据患者情况应用开展。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镇痛,硬膜外,镇痛泵

参考文献

[1]张宙新, 徐峰.腰麻与硬膜外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7) :3166-3169.

[2]姚献强, 刘昱升, 雷黎明.静脉泵注布托啡诺复合硬膜外吗啡减轻剖宫产术后镇痛不良反应的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2, 28 (1) :58-59.

[3]吴建华, 黄先杰, 张娃莲.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 2012, 17 (2) :275-277.

[4]韦明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27) :5552-5553.

[5]郭楠.剖宫产术后168例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比较[J].吉林医学, 2012, 33 (18) :3830.

[6]王志华, 欧阳碧山, 陈勇, 等.氯普鲁卡因复合吗啡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5, 31 (8) :810-811.

[7]樊梅, 程斌, 欧英余.剖宫产采用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效果比较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 (5) :711-713.

3.硬膜外麻醉术后腰痛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方法的探讨 篇三

自控镇痛是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学者[1]提出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中硬膜外自控镇痛泵兼有节段作用和全身作用, 使用药物选择范围广, 可以联合用药以增强镇痛效能, 降低各自药量,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的235例硬膜外麻醉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患者的临床观察, 积极有效的护理可以预防或减少自控镇痛泵的不良反应, 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提高机体对麻醉及疼痛的耐受力[2]。护士应热情服务、细心照顾、耐心解释, 取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除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 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使其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手术。

2详细的告知

手术前即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 并讲解留置镇痛泵的目的及优点, 药物性能与作用机制, 告知与传统的肌肉注射麻醉性镇痛药相比, 镇痛泵具有效果好, 用药量少, 血药浓度维持恒定和可根据个体对止痛药的不同需求而投放用药等优点[3], 从而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 促进伤口愈合和术后功能恢复, 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镇痛泵是缓慢持续给药, 且保留时间一般在48 h左右, 即使在疼痛时自己按键注药, 但追加给药后在锁定时间内或按压无效, 能防止用药过量, 不会有成瘾危险, 必要时以图片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相关知识宣教, 还可请恢复期的患者传授经验和亲身感受, 让患者消除疑虑, 安全放心地使用镇痛泵。

3行为干预

患者手术完毕回病房后, 护士要与麻醉医生做好交接工作, 护士应知晓镇痛泵内的药物及剂量、给药速度及负责的麻醉师, 妥善固定硬膜穿刺导管和镇痛泵的装置, 详细的讲解镇痛泵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按正确的方法使用, 以达到预期的镇痛目的。告知患者镇痛泵能有效镇痛, 但并不表示完全不感觉疼痛。轻微疼痛身体能耐受时可不给药, 在疼痛加重趋势时即按键给药, 也不要等很剧烈时才给药而影响镇痛效果。此外, 还要指导患者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 避免肢体麻木, 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和伤口愈合, 活动时要注意保持导管和镇痛装置的有效固定, 防止导管扭曲或脱落。

4护理干预对镇痛泵不良反应的影响

4.1 能降低恶心、呕吐及腹胀的发生率

椎管内麻醉后发生恶心、呕吐约为13%~42%[4], 患者感觉不适, 严重者可致伤口裂开, 切口疝形成等。护士应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进食清淡、营养丰富, 无刺激的流质或半流食, 如米汤、稀饭、面条等, 避免辛辣、易产气食物, 鼓励和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呕吐时, 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食。通过这些措施, 使患者恶心、呕吐及腹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4.2 能降低尿潴留的发生

由于阿片类药物能使膀胱括约肌兴奋痉挛而致排尿困难和尿潴留, 通过术前训练床上排尿,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等措施, 可有效降低尿潴留的发生。

4.3 能降低皮肤压痕、导管扭曲和脱落的发生

安置镇痛泵后, 患者因背部导管而有明显的异物感, 担心活动会引起导管牵拉、脱出, 下意识地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 从而导致背部皮肤压痕, 甚至骶尾部压疮形成, 而有的患者却无视导管的存在, 过度活动而导致导管脱出。因此, 护士应告知患者床上活动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正确活动。导管及镇痛泵固定牢固, 留下一定的活动长度, 告诉患者有适当的活动不会牵拉, 可以预防皮肤压痕和压疮的发生, 促进肠功能的恢复, 但要避免动作过猛及导管打折、扭曲及脱落。同时, 护士应注意检查穿刺部位的情况, 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化脓等感染征象出现。

通过对患者的全方位的护理干预, 促进了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机体康复,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同时, 也增加了护士的知识掌握能力、护理指导能力, 以及病情观察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自控镇痛泵,护理

参考文献

[1]唐志国.新编麻醉用药与麻醉实施质量管理手术.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 2003:1764-1778.

[2]陈晓红.剖宫产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镇痛预防压疮的护理.湖南医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9, 9 (1) :34.

[3]程勤.对自控镇痛患者的护理.国外医院.护理学分册, 1998, 14 (5) :201-202.

4.硬膜外麻醉术后腰痛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方法的探讨 篇四

关键词:托烷司琼,氟哌利多,甲氧氯普胺,硬膜外麻醉

手术后恶心呕吐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 是妇科手术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尤其是近年来妇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应用越来越广, 术后镇痛所使用的阿片类药物又增加了PONV的发生率。PONV常发生在术后24h内, 以术后2h内最常见, 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而且还可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如刀口裂开、呕吐误吸等。传统的止吐药如氟哌利多、甲氧氯普胺等止吐效果较差, 且并发症发生率高, 而托烷司琼作为一种较新的5-羟色胺拮抗剂, 其用于预防PONV效果还有待观察。本文旨在探讨托烷司琼用于妇科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止吐的临床效果及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50例择期妇科手术患者, ASA Ⅰ~Ⅱ级, 年龄25~55岁, 体质量45~65kg, 术前心功能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无晕动病史及PONV史, 无阿片类药物滥用史。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 每组50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均开放静脉, 监测心电图 (ECG) 、血压 (B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 采用硬膜外麻醉, 于L1~2头侧置管, 术中给予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1%氯普鲁卡因混合液, 视手术需要调整剂量。A组手术结束前15min缓慢静推托烷司琼 (维瑞特, 江苏恒瑞制药有限公司) 5mg后接PCA泵 (0.5%吗啡+24%甲磺酸罗哌卡因) ;B组手术结束前15min缓慢静推氟哌利多5mg后接PCA泵 (0.5%吗啡+24%甲磺酸罗哌卡因) ;C组手术结束前15min接PCA泵 (0.5吗啡+0.24%甲磺酸罗哌卡因) , 术后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5mg/次, 每天2次。药物注射时间均不少于60s。

1.3 观察指标

按照WTO的规定标准, 对术后24h的恶心呕吐程度及频率进行评定[1]。Ⅰ级:无恶心, 无呕吐;Ⅱ级:轻微恶心, 腹部不适, 但无呕吐;Ⅲ级:呕吐明显, 但无内容物吐出;Ⅳ级:严重呕吐, 有胃液等内容物吐出且非药物难以控制。Ⅱ、Ⅲ、Ⅳ级发生率合计为PONV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24内3组患者术后恶心发生率分别为6.0%、20.0%、28.0%, 术后呕吐发生率为分别为4.0%、10.0%、28.0%。A组PONV总发生率均低于B、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P<0.05

3讨论

有研究表明, 与恶心呕吐有关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组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 其中又以5-羟色胺最为显著。5-羟色胺有5种受体, 其中人体分布最多的是5-HT3受体。托烷司琼作为一种高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 对迷走神经末梢及呕吐中枢后区, 孤束核的5-HT3受体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而不改变多巴胺、组胺、肾上腺素受体的活性[2]。在同类中, 托烷司琼对5-HT3受体选择性最高, 亲和力最强[3], 同时无锥体外系症状。氟哌利多通过阻滞边缘系统、下丘脑和黑质纹状体系统等部位的多巴胺受体发挥抑制恶心呕吐的作用, 对PONV的预防效果肯定, 但不能有效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上腹部不适和严重的恶心呕吐, 而且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4]。甲氧氯普胺是特异性中枢和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其外周作用主要加速胃排空, 通过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中多巴胺受体而提高催吐化学感受器阈值, 达到镇吐效果[5]。在本研究中, A组患者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证明托烷司琼在用于妇科硬膜外麻醉患者预防PONV的发生具有优势, 能有效预防PONV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455.

[2]Apfel CC, Kranke P, Eberhart LH, et al.Comparison of predictive model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J].Br J Anaesth, 2002, 88 (2) :234-340.

[3]Bruijin KM.Areviewof the clinical experience[J].Drug, 2004, 43 (1) :11-22.

[4]张幼军, 孙米保, 夏杰华, 等.托烷司琼, 恩丹西酮, 氟哌啶预防硬膜外吗啡恶心呕吐效能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01, 17 (5) :443-444.

5.硬膜外麻醉术后腰痛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方法的探讨 篇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11月胸外科手术患者80例, 男54例, 女26例, 年龄15~77岁, 平均年龄51.5岁,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28例, 女12例;年龄18~77岁, 平均52.1岁。对照组男26例, 女14例;年龄15~76岁, 平均51.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麻醉方法:对所有患者于手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巴比妥钠0.1 g及阿托品0.5 mg。对照组患者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1 mg/kg、维库溴铵0.1 mg/kg以及芬太尼4μg/kg, 同时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对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观察组患者选择T6~8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 在成功后向头侧置管约3.5 cm, 然后先注射1.5%的利多卡因3~5 m L, 观察患者, 在出现麻醉平面后再按对照组的方法进行全身麻醉诱导插管, 并且每隔1 h经硬膜外导管注入1.5%的利多卡因5 m L。术毕向硬膜外腔注入吗啡2 mg, 氟哌啶2.5 mg以及生理盐水9 m L行术后镇痛。注意两组气管内插管后控制呼吸, 并根据失血量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2 结果

2.1 T0~T6各时段SBP、DBP、HR、CSI变化, 见表1。

2.2 两组术毕至完全清醒各项观察指标相比:观察组吞咽反射恢复时间为 (6±3) min, 拔管时间为 (7±2) min, 清醒时间为 (18±4) min;对照组观察组吞咽反射恢复时间为 (13±2) min, 拔管时间为 (19±1) min, 清醒时间为 (33±3) min,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完善, 肌松药、镇痛药、镇静药在临床的大量应用, 如何判断麻醉深度已成为现代麻醉学领域探讨的焦点, 同时也对临床麻醉工作提出了新课题。目前根据脑电活动的变化与麻醉药物作用之间的变化规律, 得出常用的麻醉深度判断方法, 如脑电双频指数 (BIS)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与标准, 均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1,2]。CSI是一种新的麻醉深度/镇静监测指数, 和BIS一样是反映大脑意识成分的监护仪[3]。

当前, 随着人们对手术认识的改变及要求的提高, 单一的麻醉方法难以满足患者及手术的需求, 所以临床上通常将两种麻醉方法联合应用[4], 从而提高了麻醉效果。据文献报道,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时可有效抑制手术区域神经元的兴奋, 进而抑制血中儿茶酚胺浓度的增高, 从而有利于稳定血液动力学[5]。但是, 由于硬膜外阻滞使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患者的回心血量减少, 而且机械通气会进一步影响静脉回流[6], 加上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 所以易导致患者产生低血压[7], 因此需要密切重视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由于现代麻醉技术的迅猛发展, 全身麻醉的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 对于麻醉深度的调整也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 要求麻醉医师能够更好地把经验知识与现代监测手段结合起来, 合理调整麻醉药用法和用量。本研究在手术中根据CSI变化调整用药, 维持CSI在 (50±5) 范围内, 结果证明CSI有利于指导全身麻醉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保证患者围手术麻醉期生命体征平稳, 保证生命安全, 防止发生术中知晓、苏醒延迟等, 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胸外科手术时可以降低插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 并且可以稳定患者循环功能, 利用各自优点, 取长补短, 使麻醉更平稳, 麻醉深度较好,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薛雷, 王颖林.全身麻醉苏醒期精神异常3例报告[J].吉林医学, 2010, 31 (3) :416.

[2]徐国亭.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7 (19) :1819-1820.

[3]王国年, 齐淑华, 姜丽华, 等.国产异氟醚麻醉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开胸手术内分泌和循环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1, 19 (7) :436.

[4]涂学云, 佘守章, 许立新, 等.CSI与BIS指数用于监测硬膜外阻滞期间丙泊酚靶控镇静效应比较[J].广东医学, 2005, 26 (6) :742-744.

[5]张宏.脑功能监测技术与麻醉深度判断[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1, 30 (1) :26-28.

[6]楼静芝, 陈顺富, 祝贵州.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用于不同浓度七氟醚麻醉深度的评价[J].浙江医学, 2008, 30 (1) :79-81.

上一篇:脱贫攻坚网络授课直播观后感下一篇:数学的奥妙小学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