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2024-08-05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共11篇)

1.《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

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复习

三、指导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老师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目的,并板书课题。

1、复习所学的数量关系 。

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问题

2)速度、时间、路程

2、解决用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135页总复习中的第10、11题目。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38页至第140页练习二十六中的第10、12、13、15题。

139页至140页11、14、16题。

教学反思

2.《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二

一、目标确定导向语用训练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目标定位准确才能让教学行为不偏离方向。在当下,教什么比怎么教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教什么定位不准,在怎么教上花再多工夫也是枉然,所以教学研讨首先从“课时目标”的确定开始。通常我们会为本课教学设计以下几项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3)感受作者和女儿对小动物的关爱。纵观以上目标,关注的都是对文本故事内容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体验,目标定位并没有跳出“语意教学”的桎梏。因此,我们反复研读文本,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然后确定一项关于“语用教学”的课时目标。

1.研讨文本,发现语言特点

聪明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透过文本的语言内容看到文本的语言形式,找准理解内容与学习语用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体会语言表达的奥妙,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反复阅读《那只松鼠》,品味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从篇章结构看,文章采用了首尾照应的方式,紧扣题目,以“那只松鼠”开头,又以“那只松鼠”结束全文;在逮松鼠这部分,作者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先写被困在网袋里可怜巴巴的松鼠,再写作者逮松鼠的经过。课文有两条交织的线索:一条是以作者“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及其情感变化为线索的;一条是以小松鼠被逮住前后的变化为线索来展开的,即被逮住前的“活泼伶俐”,被逮住时的“可怜巴巴”,被放回树林后的“兴奋快活”。作者对被逮住前的“活泼伶俐”和被逮住时的“可怜巴巴”都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而把松鼠被放回树林后的快活情景作为留白,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从段落的结构方式、叙写方法上看,第3段紧紧围绕“活泼伶俐”这个中心词写;第1、4、5段紧紧围绕“可怜巴巴”这个中心词写。从遣词造句的“新”“好”“特”方面看,“蹿”“跳”“逃”等动作描写,“唆”等拟声词的运用,“圆球”等外貌描写,“小精灵”“小俘虏”等称呼,以及神态描写和“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求救”等句式,还有多处意犹未尽的省略号的运用等,越是深入解读,越会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形式上并不乏亮点。

2.精心筛选,确定语用训练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点究竟如何确定呢?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符合课程标准年段目标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可接受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课标》对小学中段的要求,以及训练点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空泛等,在大家充分讨论后,确定以段的训练为主,确定把发现作者围绕中心词展开描写的方法并尝试“围绕中心词写一段话”确定为本课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并列入课时目标中。最后,形成本课教学的课时目标:(1)学习抓关键词理解段落,体会情感。(2)练习围绕一个中心词写一段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关爱。

二、教学过程落实语用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悟写法

第3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作者写逮松鼠的过程中,围绕一系列的动作写出松鼠的活泼伶俐。教师通过“四读”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遍读,找到写小松鼠的段落中心词“活泼伶俐”;第二遍读,抓住关键词体会松鼠的“活泼伶俐”;第三遍读,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感情;第四遍读,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活动,表面上看,学生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实际所指向的不但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教师与文本对话后所确定的“语用内容”。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出这段话的写作“秘妙”:作者主要是抓住准确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松鼠的“活泼伶俐”,而且整段话都是围绕中心词“活泼伶俐”来写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文本表达的“秘妙”。

2.合作学习第 1、4、5 段,仿写法

课文第1、4、5自然段紧紧围绕中心词“可怜巴巴”展开描写。教学这部分时,让学生运用学习第3自然段时的“四读”法,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一读:找出关键词,写写体会,在组内交流。

二读:体会关键词。

三读: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四读:找找文章背后写的秘密。

学生运用学法,通过合作学习,找出这3段话的中心词“可怜巴巴”,然后分别抓住“绝望”“抗拒”“乞求”“一动不动”“小俘虏”“直盯盯”“望”等关键词语体会松鼠被困在网袋里时的“可怜巴巴”。这时,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这只躺在网袋里的小松鼠,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看似在进行角色体验、情感体验,实际是让学生在说话时尝试仿照第3自然段“抓动作和围绕一个词语表达”的方法来练习说话。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典型句式“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__,像是__,像是__”进行迁移练习。最后再自主发现,这里写松鼠的秘妙是,重点对神态进行描写。这部分的教学,巧妙利用了文本的表达特点,摒除对课文串讲串问的教学弊病,不仅对重点段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同时加深对“围绕中心词写一段话”这一表达特点的认识。

3.巧用课文留白,当堂迁移运用

松鼠被逮住前“活泼伶俐”,被逮住后“可怜巴巴”,被放回树林后的“兴奋快活”,作者对被逮住前的“活泼伶俐”和被逮住时的“可怜巴巴”都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而松鼠被放回树林后的快活情景没有进行描写,此处留白带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们敏锐地利用此处留白,设计课堂小练笔,让学生迁移运用。

“松鼠被逮住前是那样的活泼伶俐,逮住后变得如此的可怜巴巴,此时小松鼠被放回树林重获自由,回到密林深处后,又会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出示句式“瞧,小松鼠多么__!”学生纷纷说出“自由、快乐、幸福”等许多中心词,然后让学生自由想象:小松鼠回到树林,见到亲人和同伴时是怎样的情景?先在横线上补充一个词语,再围绕这个中心词,抓住小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等写一段话。这样的练笔,将文本内容的理解、关爱动物的情感升华和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有机整合在一起,可谓一举多得,言意共生。

3.《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0~63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

二、进行新课

三、巩固小结

四、拓展延伸 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板书:线。

1.教学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

教师将一段电线画在黑板上,并明确:这就是线段。

结合电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有2个端点、直的(先让学生观察、口说,在集体归纳)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在两点之间画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纸片上画),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图(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进行集体交流: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教学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尽量让学生说),并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 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教学射线。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胆设想:(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强调不可能画完)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的基本特征:1个端点,直的,无限长。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导学生从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并完成下表: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有限长

直线无限长

射线无限长

1币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蓖瓿闪废笆二第1~3题。

3.画一长3 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

采用观察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线段的一些特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对线段的认识和理解。

理解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

巩固新知。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4~66页,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

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角的度量方法

教学准备

量角器、每桌1张纸片(上面画了课堂活动的2题的角)、1张大的纸片(上面画的角

与学生的一样),做活动角的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三、课堂总结

四、作业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展示,教师巡视。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角。

教师问:这些角是怎样形成的?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佼佼的边。

教师明确: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并给黑板上的角命名“<1”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补充板书: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教师: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量。

教师出示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量角器讲解: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0度、30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完成课堂活动的2题)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2个角,并提出任务:用量角器量这些角。

学生讨论: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

3.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学习希望。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从画角的操作过程中,体会角的意义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由学生画出的角有大小,巧妙地引出角的度量问题。

在“做”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6、67页,第70~71页练习十三第5~7题。

教学目标

1敝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迸嘌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种类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一个活动角、量角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教师提问激趣: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1苯萄平角。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感受形成的新角。让学生说出这个角的特点: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

教师明确:这样的角就是平角。

引导学生填写:1平角=(  )直角,1个平角=( )度

2、教学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66页下面的3个例角。

学生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佼佼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左边的角小于90度,右边的大于90度)

教师直接指出: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苯萄е芙恰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特殊的角。

教师用活动角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的过程,同时又在黑板上板演。

教师:知道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射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即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

教师:一个平角是180°,两个平角是360°。

教师:这样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集体订正。

指导学生完成第6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引导学生归纳几种角的基本特征。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5~8题。

重点用演示的方式突出平角也是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教学反思

画角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闭莆栈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

度数的角。2迸嘌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教学重难点

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复习引入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三、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课堂活动第1~3题。

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方法。

练习十三第9~12题。

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由于用量角器画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4.《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四

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第 二 课 时

一、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5.《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五

巧分马驹 会观察

15聪明的使者 经过:智辨根梢会学习

蚂蚁穿线 会思考

结果:成功求婚

一、

师:同学们,老师带你们认识几位历史人物。课件出示人物头像,串词引导复习事情的起因.(文成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大臣禄东赞(板书:求婚))

这位大臣其貌不扬,千百年来,人们却称他是(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质疑.为什么说他是聪明的使者?他为什么那么聪明?

那好,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根据你们导学案的提示,完成《预习准备》指名汇报第二题。面对这些使臣唐朝皇帝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板书比赛智慧)让我们穿越时空遂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比赛现场,看看题目有多难,禄东赞的方法有多好.

二、

比赛现场就设在课文的2。3。4自然段。我们就深入课文,根据学案的提示去研究研究。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学习。

汇报

第一个故事(生汇报时上台板书故事的标题)

师:皇帝让使者们,(板书分马驹)。把你感受的难读出来,抓词语“一百匹”数量多;“生的”,难度大。方法的好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得?“分开关,隔一夜,一匹匹放”。禄东赞的方法一定不会出错,你从哪句能看出来?“马驹见到自己的妈妈来了,急忙扑上去吃奶。”禄东赞能答对这道题,在于他会(板书会观察)。禄东赞的办法真是巧妙(板书巧).巧分马驹可以当作这个故事的小标题.小标题可以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你还有别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吗?有不是选这个故事的吗?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你们的答案?

第二个故事

师:认根梢,方法基本同上。皇帝出题让使者们(板书,辨根梢)从哪里你感受到这个问题的难?“一样大小”“一样光滑”“根”“梢”。交流禄东赞的方法方法多简单呀!真那么简单吗?齐读勾画的语句。学生提问,“为什么那下沉的一头是根,浮着的一头是梢。”科学知识:植物的生长特点,靠近树根部密度大些,重些;靠近树梢部密度小些,轻些。水的浮力知识: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在水中会沉,轻的在水中会浮。其它的使者知道这些科学知识吗?都无计可施,第二个题比第一个题(难),禄东赞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确实是一位(聪明)的使者,连皇帝都连连点头呢。禄东赞的聪明是因为他(会学习)。禄东赞用把木棍放入池中的办法,辨别出了木棍的根与梢。”D,交流,你还有什么不同的办法解答这个题?

第三个故事

请选择第三个小故事的同学举手。你们一定有些迫不及待了吧,谁第一个来交流。其它同学注意听,然后补充。皇帝让使者们做什么?(板书穿洞眼).读出难,“丝线”“很小”“弯弯曲曲”。“蚂蚁扭动着腰肢,努力地向前面爬去。”重点理解“扭动”,可以看出蚂蚁行动的艰难,这题目是多么的难。“努力”,是风和蜜糖起的作用。如此难的题,用老方法行吗?题可是难上加难了。别的使者(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禄东赞却能在着急中冷静下来(思考)(让回答的学生上台板书“会思考”),巧借蚂蚁和蜂蜜,创新方法,把线穿过玉石眼,他确实是个(聪明的使者。)E,交流,你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解答这个难题?

三、

师:面对唐朝皇帝一个又一个难题时,其余的使臣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无能为力,禄东赞却显得是那样胸有成竹,结果怎样呢?请看到课文第五自然段。

(板书成功求婚,完成使命)

禄东赞完成使命,还可以说完成什么?我们换个词语代替(任务)。这两个词是否意思一样呢?(课件出示选择题)请同学回答

四、

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完成学案上的第四题。指名汇报

同学们,我们在写一件事的时候,也要注意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写具体事情的经过,简要写写事情的结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清楚明白.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现在请看着板书,总结禄东赞的聪明。谁来看着板书说说,禄东赞为什么能成功求婚?……所以,我们说禄东赞是一个(聪明的使者)

同学们,只要你们也做到,在生活中做个爱观察的有心人,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在紧急关头沉着冷静,急中生智,智慧的大门将永远为你们敞开。

6.《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六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2、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并试着仿写。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分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意思,想: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是--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作用--总起全文,点明中心)

3.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4.讨论分段: 样子 (明确: *﹤1﹥ *﹤2-3﹥ *﹤4﹥ *﹤5-6﹥ 板书 船夫技术好 作用 )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

默读2-3自然段,.抓词句,谈体会:小艇是什么样的?用“~~”标出。

交流:作者如何精彩地描写小艇样子。

(1)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

点拨:这句抓住小艇的长度、深窄写出了小艇外型特点。

(2)小艇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点拨:什么时候的月亮称为新月?小艇像天边一弯新月,造型多美啊。除了像新月,还像什么?

(3)小艇行动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点拨:这句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的灵活。

出示图片,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一下威尼斯小艇的独特、轻快、灵活

(4)指导读第二节:这么漂亮的小艇,这么优美的文字,一起来美美地读好吧。

(三) 学习课文第三段:

同学们已经领略到威尼斯小艇的独特,灵活,轻快,怪不得同学说,我真想去坐一坐威尼斯的小艇,看一看,玩一玩,但是小艇是物,没有了船夫,就没有它的特色,所以,咱们去威尼斯特别不能忘的是--船夫。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用“”标出。

(1)谁能概括地说说船夫的驾驶技术,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船夫的高超技术?

(2)想想课文围绕中心句从哪几方面写的?(速度极快、操纵自如)

(3)讨论:作者是怎样写船夫驾船时操纵自如?

让学生抓住“拐”、“挤”、“穿”这几个动词刻画的特写场面来体会驾船人的身手。

3.仿写该段:围绕第一句话写一段话。

校园里真热闹啊!-----------------------

---------

(四) 学习课文第四段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威尼斯的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离不开小艇。

(1)想想青年妇女乘小艇干什么去?

(2)除了书上这些人用小艇做事外,再想想,还有哪些人乘坐小艇去干什么呢?

想象练习:邮递员坐小艇--------(干什么);教师坐小艇

-----------;市长坐小艇--------。

(3)小结: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

(4)指导朗读:当小艇行驶在水面上时,威尼斯的水面上生气盎然,热闹非凡;当小艇休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在柔柔的月光下沉沉入睡了。威尼斯的动,威尼斯的静,都充满着情趣,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让我们在轻柔的乐曲声中感受月光下威尼斯的沉寂。

(五)教师小结。

到了这时,人歇了,船停了,城市才进入梦乡了。到了第二天,人醒了,船动了,威尼斯又活跃了。多么奇特的异国风光,多么难忘的威尼斯小艇啊!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是怎样细致地观察并抓住小艇的三个特点进行精彩的描绘。

(1)威尼斯的小艇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作者平时注意观察,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因而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具体,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小练笔:模仿课文写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物,要抓住特点来写。

板书设计:

┌小艇的特点 ┌外形:窄、深、翘

16.威尼斯的小艇│└行动:快

│驾驶技术:特别好

└小艇的作用┌白天

└晚上

7.《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七

1. 看着题目读一读,你觉得要读出什么?读给同学听(读出高兴、惊喜)。

我们再发挥点创造性,读出不同的内容来,给课题加点字:“海滩上的雕塑是……”

2. 齐读课题,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课文中的“雕塑”指什么?海滩上的雕塑是谁建的?海滩上的雕塑是什么样子?(整理在黑板上。)

二、检查交流,初学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生字词要求读准。

2.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自己读也可以,找同伴读也行,把课文有滋有味地再读一读,思考提出的问题,同学间研读并做好旁批。

3. 检查学生质疑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研读学习

1. 再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与前面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右边有旁批。)

2.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看旁批。

(1) 你能把旁批中的问题弄懂吗?能把弄懂的答案照书上的样子旁批吗?需要文中的答案,可以用符号勾画。

(2) 学生分小组交流,注意问题的落实。

3. 检查自学情况(根据自学情况,学生想汇报什么,由学生自己选择)。

(1) 这些有趣的图案的作者是谁?引导朗读。

(2) 激发想象:海鸥会发表什么评论?(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

(3) 更大胆的构想是什么?(朗读。)你能设计出全新的雕塑吗?(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把学生设计出的雕塑以与前文对应的形式,补充在省略号处,抽生朗读后再集体读,读出感情。

(4) “收藏”一词妙在哪里?表达了什么感情?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这几个段。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学习运用

1. 学生再读课文。照着书上的样子学一学,你也能提出问题旁批在右边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并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自己解决,确有困难的老师点拨。

(如:海滩为什么是金色的?全新的雕塑是指什么?“苦心营造”、“顷刻间”等词用得真妙……)

2. 再读第二段:海滩上的图案一定不止这些,还有哪些图案呢?请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这个段的表达方式,说一说,然后再写下来。

五、积累拓展

1. 抄写喜欢的句子。

2. 阅读介绍大海的文章,了解海洋动植物的情况。

3. 再看课文最后的省略号,展开想象,续写一个结尾或童话故事。

板书设计参考:海滩上的雕塑大运河人工湖大山家园珍藏(对大海的热爱)

☆雕塑:雕刻和塑造,是造型艺术的一个部门。在金属、象牙、骨头或其他材料上刻出形象,称为雕刻。用泥土等可塑材料塑成人物形象,也指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称之为塑造

8.《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八

课题 积累与运用(二) 主备人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2. 积累成语,感受成语的趣味性。

3. 阅读成语故事,培养积累、运用成语的好习惯。

4.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做客的文明和待客的热情;能热情、大方地与别人交往;在与人交流中,养成耐心倾听、文明建议的习惯。

5. 留心观察你生活中熟悉的人,能找出其特点;能把自己想介绍的人物的特征写出来;能自读自改习作,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并积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2. 积累成语,感受成语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1. 留心观察你生活中熟悉的人,能找出其特点;能把自己想介绍的人物的特征写出来;能自读自改习作,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预习指导 口语交际:准备做客与待客情境中需要的礼物、茶杯等;设计出你所要扮演的角色,全面了解你想要扮演的角色(语言或习惯)。

习作:课前认真观察某个人,并认真写好观察笔记;思考这个人的突出特点,看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体现。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指导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一、温故知新

1.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在今天的“温故知新”栏目里,你准备怎样通过“温故”达到“知新”?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指导 设计意图

讲授新课 2. 学生自由读句子,读中感悟带点词语的意思,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都表示很快的意思; 不同点: “顷刻间”表示很短的时间。“立刻”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

3. 扩展练习,写出类似的一些词语。(马上、一会儿、转瞬间、一刹那)

二、语海拾贝

1. 读成语,不懂的通过查《成语词典》了解意思。

2. 每一列成语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3. 你还能补充这样的成语吗?

三、点击成语

1. 自由练读,读通顺,想想《惊弓之鸟》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 把读懂的内容与同学交流,或提出自己的疑惑。

3. 交流阅读体会,说说成语的意思。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指导 设计意图

四、自主阅读园地

1. 自主读短文,读准音,读通句子。

2. 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3. 交流汇报,教师引导。

板书设计 一、温故知新

二、语海拾贝

三、点击成语

四、自主阅读园地

教学反思

领导审核

9.《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九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棒玉米的感情变化。

2. 能联系实际谈体会,愿意做一个自信的人。

一、 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 板书课题,“棒”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怎样描写玉米的“棒”的?画一画,读一读。

2. 也许你觉得自己很棒,却没人夸奖你;也许你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却没人赏识你……不用着急,读了《最棒的玉米》,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选定的符号勾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 自荐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情感

1. 出示两张漫画--自信的玉米、绝望的玉米,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玉米的不同表情。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找出文中与漫画对应的段(第2、第6段)。

2. 细读第2段。

(1)学生自读第2段,老师提问:你觉得这个玉米怎么样?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板书:自信。)

(2)能读出玉米自信的感觉吗?练一练,推荐读,自荐读。其余的同学认真倾听后评一评。“交口称赞”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周围的玉米是怎样交口称赞的,再说一说。

3. 细读第6段。

(1)学生自读第6段,老师提问:你觉得这个玉米怎么样?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2)能读出玉米绝望的感觉吗?练一练,自荐读,其余的同学认真倾听后评一评。男女同学赛读,全班同学配上动作读。

4. 细读第3~5段。

(1)一个充满自信的很棒的玉米,后来怎么变得绝望了呢?抽读3~5段,谈谈体会。(收获那天,老爷爷只看了看棒玉米,却没有摘走它;第二天,老爷爷收走了其他的玉米,却没有把它摘走;第三天,第四天……以后好多天,老爷爷看也没来看它。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它绝望了。)

(2)谁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给同学们说一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棒玉米的这种心情吧,齐读3~5段。

5. 细读7~10段。

(1)就在棒玉米绝望、伤心的时候,一件让棒玉米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自读第7~10段,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2)棒玉米明白了老爷爷不摘走它的原因,你知道它明白了什么吗?

(3)你想对棒玉米说点什么吗?用你搜集的名言、诗句,结合你学了课文的体会,劝劝棒玉米吧!(揭示寓意)

6. 编演课本剧,深化情感,体会寓意。

7. 说说你学了课文的体会,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参考:最棒的玉米1~23~67~10自信

失落-失望-绝望

醒悟要相信自己

参考资料

☆自信格言

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马克思

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居里夫人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 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着自信深入生活,并实现自己的意愿。

--高尔基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爱默生

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心,将使别人对我们萌生信心的绿芽。

--拉劳士福古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

--培尔辛

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

☆自信者获聘用

几位先生同时到了应试办公室,时间到了,仍不见主考官。有人便坐下来修指甲;有人则东张西望;有人则不停地打呵欠,像是上辈子睡不够似的……只有一个人有礼貌来到经理办公室询问。结果,他成功了,公司最终选中了他,因为他的行动充满自信,不会畏畏缩缩。

☆阿仑尼乌斯自信有成

阿仑尼乌斯是瑞典科学家,他创立了物理化学。在年轻时,他得出电离理论并把它告诉母校的老师,遭到了老师无情的讽刺。但这并没有动摇阿仑尼乌斯的自信心。他把自己的理论写成学术论文,交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结果又被否决。他又把它寄给欧洲四位有名的化学家,这些专家肯定了他的结论。阿仑尼乌斯继续丰富了自己的电离理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10.《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十

2、指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时,过程简练,有效

比如:在指导学生体会“竟然”“竟”“想不到”“依旧”这些词表达的作用时,教师一次出现三个句子,将三个句子中的这些词语全部隐去,让学生读后再与保留这些词语的句子作比较避免了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去掉词语比较的繁琐,整体出现给学生的印象深刻,也便于指导朗读

3、一些细节耐人寻味:

A在老师布置了带着问题自由读书的任务后,教师追问一句“听清楚没有?”以生为本的执教理念弥漫开来

B文中有三处写“我”帮助松鼠后暗自得意的句子在整理排出这些句子时,教师有意降低学生个体学习的难度,提出只找一个“得意句”学生交流时可以集少成多,合作完成筛选信息这个任务

需要商榷的:

1、在指导学生体会松鼠执着的环节,学生发问:“为什么小松鼠不用人造棉?”教师的解答(大概印象):通过查资料,知道松鼠会用叶子、羽毛、苔藓等做巢,这只小松树不用人造棉真是太特别了教师的教学关注点是帮助学生体会松鼠的执着,至于对小松鼠为何这么执着没有作过多的思考当然,因为我们所用的教材涉及的知识是包罗万象的,教师难免会挂万漏一课堂遇到这样思维活跃,探究精神强的学生,怎么办呢?首先肯定,要是问题与教学问题有关联,不妨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老师再牵引;要是问题与教学问题关联不大(比如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表扬其爱提问之后,可以存疑,快速转到教学问题上来而不是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解这燃眉之急

2、教学中指导学生读的频次多,读的实践活动也很丰富但不少地方的读都是平面推进,缺少提高在体会小松鼠执着时,教师指导朗读,师生对比读,点读39段目标是读书小松鼠的执着和作者的惊讶这些句子难读吗?不难读难理解吗?不难理解多读几遍对这种感受就能加深吗?好像不能所以读的层次性不够,就成了平面推进

3、尊重就是爱,文章的主旨用这句话概括很精彩但对主旨的感悟和认识略显单薄文章最后收尾太快,老师的智慧结晶体现得很充分,学生的感悟和升华不够

11.《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十一

1痹擞孟不兜氖蹲址椒ǎ会认“莫”、“汪”、“乘”、“踏”、“深”5个生字,会认、会写“董”、“雁”、“君”、“赠”、“伦”、“潭”6个生字。

2闭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情感的丰富。背诵课文。

3迸嘌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及交流意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音乐、挂图学生:收集高适、李白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离别的诗词。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整体感悟

1迸淅峙浠朗读两首诗,整体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背鍪究挝奶饽浚ǜ据学生自愿,选择先学哪一首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适时补充。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弊杂闪范凉攀《别董大》,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苯柚拼音,查字典,与老师、同学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及你不认识的字、词的读音,记住要求掌握的生字的字形。(注音字“雁”读yàn 不读àn。“君”字的部首是“口”。)

3背樯读、小组读、男女生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画意

1苯岷献⒔饣蚬ぞ呤椋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提出疑问。

2毙∽榻涣鳎解决部分疑问。

3比班交流,通过自己读诗,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适时补充。)交流预设:

(1) 我联系下文明白了题目告诉我们作者与董大分手时的情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值得学习。)

(2) 我从诗句中读懂了前两句是写分别时的景,后两句是分别时作者对朋友董大的真诚相劝。(你能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吗?)教师适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古诗。

(3) 读了1、2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此时正值日落黄昏,天色昏暗,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我是先理解这两句话中的重点词“黄云、曛”,然后用从词到句的方法理解。指导朗读这两句,评议,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通过交流体会诗的背景。

(4) 重点指导最后两句: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莫愁”、“知己”、“君”、“识”的意思。再抽生读,并在评议读中感受诗意,感悟诗情。(朋友间那份真诚,那份深情和那依依惜别之情。)

(5) 齐读,男女生读,师读,全班读,朗读中反复揣摩,体味诗情。

4庇眯睦识粒理解背诵。

(1) 对诗意方面的疑难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解答。

(2) 对诗的表现手法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略作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例:生若提到为什么要写他们在这么坏的环境中分手,教师可适时介绍作者高适,介绍他的朋友董大,帮助体会诗境。指导朗读。(更慢、更缓。)

(3) 师读整首诗,3、4句诗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并故意夸张一点。生学着读。

(4) 生再读,抓“别”字展开,谈谈你的体会。在反复揣摩中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感悟,感悟诗的韵味美,体会诗的节奏美,读出音调起伏与情感升降。感悟诗中蕴含的朋友间的真诚和诗人慷慨大度的气势。

5敝傅急乘小#ń岷贤蓟,结合体会,结合想象或是提示的方法均可。)

6背樯表演。

四、学习第二首诗,更放手让生自读自悟

1毙郎凸攀,整体感知。

2苯涣髯髡咦柿希交流题目。(因作者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题目也简单。)

3背醵凉攀,感知大意。

(1)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注音。“深”读shen不读shēnɡ;“乘”读chénɡ,不读shénɡ;“踏”读tà,不读tā;“潭”字的书写右边上短下长。

(2) 抽生读,小组读。(检查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毕付凉攀,感悟诗情画意。

(1) 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

(2) 全班交流,抓1、2句体会形式特别的分别场面。重点理解3、4句。抓“送”、“深”,谈谈体会。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中韵味、节奏及其间蕴含的情感。)

5敝傅急乘小

6笨翁眯〗帷K们根据你的朗读理解,想象当时李白送汪伦的场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成一篇小短文。

五、课后选作题

你还读过哪些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课后收集,下节课进行交流。

上一篇:学先进、找差距、谋发展下一篇:建筑技术人员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