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心得体会

2024-06-22

《爱莲说》心得体会(共11篇)

1.《爱莲说》心得体会 篇一

听了杨老师执教的《爱莲说》,我受益匪浅,杨老师课堂设计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前交流。杨老师的课前交流可以说驾轻就熟,简单的几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不再陌生。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语文要善于提问、敢于提问。这就为整个课堂提供了一个学习活动的平台。

其次,理解文意。对于文言文教学,疏通文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怎样使学生动起来,既学到知识,又锻炼能力?杨老师采取“提出问题——生生问答——师生互译”的步骤,达到了这一课堂效果。

再次,品味文本。杨老师从语言之美、手法之美、立意之美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提出问题——示范举例——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骤,完成了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始终跟随老师的思路去分析、思考、解答,课堂气氛及其活跃。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暂时中断时,杨老师总能非常恰当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我十分佩服杨老师课堂语言的感染力,佩服他思维的机智灵活,佩服他对课堂极好的驾驭能力。学生们在自己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得到了莲花“君子”一样的品质这个结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主旨——赞美莲花实则赞美像莲花一样的人,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

课堂上,老师就是一个导演,学生就是演员,演员的表演要靠导演去指导,要想使演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关键看导演的点拨,杨老师非常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2.《爱莲说》心得体会 篇二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如莲般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愿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网页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师:(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二)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1. 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师: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

师: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⑵自由朗读。

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师:请两位同学读课文,要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1. 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

教师总结问题, 引导课文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 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师: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地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师: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师: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生(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师(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师: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生:牡丹象征世俗中的“富贵人”。

师(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师: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生: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师: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生: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婉转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师(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

(四)拓展阅读

师: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化身。我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 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五)小结

师: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正直的操守,实在难能可贵。有这样高的人品,才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追求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专家点评】

本节课是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文言文教学整合的成功探索案例,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切实促进学生能力的增长。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恰到好处的使用有力保障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在上课伊始, 教师利用网页课件的优势提供丰富的莲花图片, 借直观可见的莲花图片让学生真实的感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形象, 激发学生对莲的喜爱之情, 从而在诵读感知时能变文中描写莲的“话”为头脑中栩栩如生的“画”。丰富图片的呈现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进行想象等形象思维活动。在学生对莲花产生喜爱之情后开始走进作者走进写作背景, 通过网页课件自主阅读产生各自独特的理解, 为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做了很好的铺垫。课上大量丰富紧扣主题的阅读材料呈现后学生自主在线阅读, 充分照顾了不同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媒体范读和背景音乐的使用促进学生体味课文情感, 实现正确流畅诵读课文的目的, 也有利于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主导主体相结合和多种学习方式的灵活使用, 使得教学重点突出层次清晰, 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烈。通过“初读课文、尝试有感情朗读→小组协作、疏通文意→探究写法、深化理解”三个逐步深入的教学环节既有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 又有小组协作探究, 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思考质疑, 协作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学生多次不同层次的诵读和对文章的协作质疑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通过有效反馈的手段及时把握学生学习难点,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最终很好实现了深入理解文章和作者情感的目标。

课文学习与拓展深化有机结合,在初步达成课标的基础上教师提供了古今更多人关于莲、菊、牡丹的作品,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古文隽永的语言和现代文细腻的情感流露一起给同学提供了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认同哪种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一种花已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情思”。同时丰富材料的拓展体验过程也是对《爱莲说》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关于托物言志、衬托等写法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环节即给予明确,以便学生在拓展阅读环节有这种意识,促进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与掌握。

3.《爱莲说》阅读题 篇三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第1~5题。(14分)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2)顾而笑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有校改)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zhòng)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

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C.命童子取土平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习惯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5.《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广西南宁市试题

阅读《爱莲说》(选文略,见前文),完成第1~4题。(1 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C.陶后鲜有闻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D.同予者何人

予观夫巴陵胜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水陆草木之花宋何罪之有

B.自李唐来 屠自后断其股

C.濯清涟而不妖 丁壮者引弦而战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衬,引起下文,烘托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山东菏泽市试题是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面比较广。第3题要求翻译的都是文中”的关键句,能够考查出考生的基本理解能力。最后一道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主旨的情况,能有效考查出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广西南宁市试题的前两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词一词多义和虚词用法的掌握情况,涉及的词语多,考查范围广。第4题翻译句子,涉及词语“蔓…‘枝”的活用现象和“之”“乎”等虚词的用法。第3题是选择题,从文章写法、句式、修辞手法、文章主旨等方面设题,多角度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爱莲说心得读后感精选 篇四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他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百花争艳,牡丹芍药,艳丽妩媚,使人为之震惊;夏日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也常常是不公正。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人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畏惧,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5.《爱莲说》学案 篇五

张晓芬

导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写作的手法。

3、积累文言词语。

一、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净 ......

亵玩焉噫鲜 ....

3、解释下面词语。

蕃染濯清涟妖蔓

枝植亵玩谓隐逸君子鲜宜乎噫

4、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课堂讨论

(一)内容探究: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赞扬了莲花哪些品质?

2、文章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借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二)写法归纳:

本文有哪些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三、课后拓展练习

6.爱莲说随想 篇六

很巧的,这次经典诵读培训,老师安排了《爱莲说》一文,此后,在众多国学经典文章中,我便深深地喜爱上了它。

周敦颐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之一罢了。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周敦颐为保持一份高洁,宁可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随之,直接进入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这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接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读这句话,可说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悠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普通,但让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居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上下文可谓浑然一体,不露丝毫痕迹。作者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求荣华宝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也。接着,他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菊之爱,陶后有鲜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由此可见,周敦颐那种不从众只求宁静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荷花,可谓真正的君子。它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这还不能充分说明它清清白白,不与俗人同流合污、令人尊敬的高尚品质吗?作者用莲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宝贵、荣华富裕,他像莲,如同直正的君子,在“淤泥”中“不染”,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我们的人生,难道不也应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吗?

《爱莲说》,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每次品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爱那出淤泥不染的莲,它表里如

7.《爱莲说》心得体会 篇七

(一)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其主张是立足于对戏曲舞蹈的重新审视,并从形式上的继承转向以提炼戏曲舞蹈的“元素”,最后通过整理创立了不同于戏曲武术的训练方法。古典舞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

通过古典舞的表演表现还可以了解到,古典舞最大的特色细腻圆润、刚柔结合、情景交融,以及手、眼、身、步、法和精、气、神的结合。而且舞蹈所表达出来的内容都离不开舞蹈演员“身与心的统一、内外的统一、形神的兼备”这是突出舞蹈作品中心思想、刻画人物性格不可缺少的。

(二)形

显而易见,就是运用肢体来展现出来的动作、舞姿外在的肢体语言,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是首先让观众映入眼帘的外在形象。如《秦俑魂》,以“人”自身来塑造现实生活中冷冰冰的秦俑形象,外在的形象,直观的动作,以及每个动作与动作的连接,一切给观众第一印象的形态与过程都体现出“形”这个基本元素。

在“形”的训练中,教材选用的内容是:以传统典型动作为依据,以腰部的动作元素为基础,以“三圆”路线为运动轨迹,以表现性组合为归宿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合、由局部到整体层层递进式发展的方法与脉络。

(三)神

“神”是舞蹈演员在完成一部作品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不仅是指眼睛里流露的神韵、面部表达出来的神情;而且也是舞蹈演员由内心所流露、整个肢体语言的神情来完成的一部作品。如果没有内心的情感,舞蹈演员不论是通过眼睛还是肢体所表达出来的内容都是空洞的、没有感情的,因此,就吸引不了观众。

二、“形、神”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秦俑魂》中的“形、神”

《秦俑魂》这部舞蹈作品从外在“形”上来说,采用了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手法,借用“秦俑”的形象,身着盔甲的灰色砖制秦俑造型的身影,在那具有中国韵味的旋律与铿锵有力的鼓乐节奏的伴奏之下,一个泥塑的古代士兵雕塑由一个固体的外壳忽然间还是蜕变。这些外在表现、外在的服饰、外在的动作表现,将一个冷冰冰的秦俑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惟妙惟肖。都突出了“形”在贯穿于整个舞蹈当中。说到技术技巧,演员把技术技巧巧妙的与人物感情融合为一体,是一种高的情感化的表现程度。

一部舞蹈作品只有外在的“形”是不够的,它也要有“神”的配合。

“神”的配合,才是这部作品的人物更加的有血有肉,眼神里传达出来的信息,面部的表情,都表现了中华英雄的勇士气概。在眼神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俑”在征战沙场时的毅力、昂首挺胸、一个战士的形象,这些都是通过眼神读出的内容,通过眼神塑造出的形象。“神”的表现更能为一部表现人物性格的舞蹈作品添彩,演绎出来的人物形象就像布满了不凡的灵气与感悟。

(二)《爱莲说》中的“形、神”

从情感上来说(即“神”)舞蹈美感的产生,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情感。舞蹈也是一种表情艺术,也需要通过内心的情感来表现。在舞蹈《爱莲说》中,外在是通过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使之更有爆发力;而内在则是舞者内心真正对“莲”的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所有的感受,这是由舞者内心抒发而来的情感。因此从内心情感出发,便可以让气息贯穿始终、让情绪收放自如、让内心的情感舞出更生动的画面。

从动作的特点来看(即“形”),动作中体现中国古典舞“圆”的特点,通过圆场、云手等动作体现,舞姿流动的线条美等等,也是这个特点也正与表现莲花的形象相吻合。

三、结语

在中国舞蹈中,“形、神”是艺术高度的一种境界。《秦俑魂》这一舞蹈主要采用了秦俑形象为素材。在形象创造方面始终紧扣“俑”之质感。舞蹈作品《爱莲说》,这部作品主要突出了女子内在的柔美,由内向外散发出的神美,使用拟人的手法将“莲花”刻画成具有中国传统美的女性形态,这种神韵的散发,使观看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使观看者不由自主的跟着美起来。

所以,将一部舞蹈作品表现的更加完美,就必须注重形与神的结合,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有个性的舞蹈语汇才能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和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摘要:本文阐述了身韵的核心——“形、神”,进而间接的理解其身韵的多种动律元素以及相关知识。并且使独立的“形、神”基本概念能够放在舞蹈作品的中体现出来,舞蹈作品都包含着许多单一元素,通过舞蹈作品《秦俑魂》以“人”自身来塑造现实生活中冷冰冰的秦俑形象,外在的形象给观众第一印象;《爱莲说》以内在美来演绎“莲花”,主要以内在的神韵、柔美来体现舞蹈的主题。通过舞蹈作品来体现出“形、神”,使舞蹈作品的内在含义才内更明确的表达给观众。

8.《爱莲说》教学创意谈 篇八

一、多媒体展示认识“莲”之形

上课伊始,通过多媒体展示莲花图片,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八仙之一何仙姑等与莲花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联想莲花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有何实际意义,从而引入文本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揭示本文主题做好铺垫。

二、多途径诵读感受“莲”之韵

认识“莲”之后,教师范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读透韵味。其次,请同学按照教师范读,自读课文。再次,教师点名读、指导学生读、男女生分别读。总之要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只有在学生掌握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才有可能读出《爱莲说》的韵味来。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用最直观的形式感受“莲”的特点。

三、多渠道品读体味“莲”之志

诵读之后,就要来体味周敦颐对莲花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通过教师引导边疏通课文,边理解体会。疏通文意过程中,要注重合作探究,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味“莲”之志的过程中来。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爱莲说》一文中作者喜欢莲花吗?作者笔下的“莲”有哪些“君子”品质?②作者“独”爱莲,为什么还要写别的花?③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把菊和牡丹又比作什么?作者对这三种花分别所代表的三种人持什么样态度?④作者通过写“莲”表达自己的什么思想情怀?⑤作者表面上写花,实际上是写人,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通过这些问题的创设告诉学生,《爱莲说》一文是作者借“莲”,谈爱莲花的道理。结合作者周敦颐的生平和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向学生总结并说清楚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抒发情怀。周敦颐科考之后走上仕途,经过多年的历练,逐渐感受到官场生活的糜烂,他不改自己当初之志,转而以淡泊为念,以“饱暖”、“康宁”为乐。周敦颐对“君子”般的莲花持有肯定赞扬的态度。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以此来表明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告诉所有的读者要在污浊的社会中选择不逃避,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纵观周敦颐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他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历史记载,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因为非常喜欢莲花,他亲自率领下属开辟了一块池塘种莲,并且取名叫“爱莲池”,池中还建造了赏莲亭,作者每每流连于此,触景生情,最终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文《爱莲说》,借花述志。“莲”“廉”同音,周敦颐正是要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廉正、廉洁、廉明之志。

四、多层次鉴评领悟“莲”之理

理解了周敦颐《爱莲说》的主旨与所表达的情感之后,要引导学生“继往开来”,进一步总结本文所揭示的道理,由本文所学让学生知道一些行为处事、为人处世的方法,最终达到理论实践结合,“文”“理”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莲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却不为淤泥所染,其藕洁白,其叶清翠,其花香美。自古以来大家就将其作为美好、高洁的象征,后来人们更是赋予它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之风的含义。“出水芙蓉”、“并蒂莲”、“鱼戏莲”这些与莲相关的词汇莫不是蕴含着深邃的意蕴。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描述了莲的四种品格:积极入世却不为世俗所污染;本身美丽却不向他人献媚;行为正直而不趋炎附势;独立自尊而不可亵渎。可以说,正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将莲花的象征意义提到了顶峰。从这篇《爱莲说》问世之后,莲作为君子的象征意义才真正深入人心,并最终定型。而今,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正需要“莲”这位偶像指引。在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充斥与蔓延中,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坚持什么样的选择,树立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去处事,这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而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周敦颐像莲花一样高洁傲岸的魅力人格,也不仅仅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像莲花一样洁净、美丽、芳香四溢、美妙无比。

9.爱莲说教案 篇九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插图,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插图第一页,这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请同学来谈一谈。

那么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看到了盛开的荷花又会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赏荷有感而发写成的绝世佳作《爱莲说》。)

二、文学常识

1、“说”如何理解?(划下注释一,齐读)

2、作者简介(齐读)

3、30秒识记常识。

三、诵读课文

1、欣赏录音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

2、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4、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四、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不懂的词句可以作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3、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4、自主读译课文,巩固重点文言词。

5、齐读课文(要求:口读心译)

五、研读探究

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呢? (用原文回答)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特点值得作者喜爱?

(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补充)

3、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写莲,实质是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几句。

5、文章写的是莲,文中却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为什么?有何用意?(正衬,反衬)

6、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惋惜,鄙视)最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请同学们自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六、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他志在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也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10.《爱莲说》教案 篇十

1、知识目标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4、创新目标

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主导教法】:诵读、品析、说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赏图评花,设境启疑

1.教师启发质疑

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以一定的性格品质。所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红玫瑰的花语是爱/美,是送给爱人或者情人最好的礼物;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慈祥,最适合用来送给母亲。你还知道哪些花的语言呢?(如勿忘草 :不要忘记我等)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各自所了解的花语,然后同位交流,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和它所蕴涵的意义。

一、导入课题

1、两副图画相同点,答案就是谜底。

埃及、印度国花;介绍荷花知识及动人传说。

【典 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牡丹、莲花、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板书课题)(多媒体:欣赏莲花配乐图片)

2、学生板书课题及作者:特别指出:字正确写法。

二、解题质疑

1、文体解释:表,记、说(杂文)、铭、序。

2、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周敦颐最喜爱的花是莲花。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最想知道的是些什么?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全文)

3、挑战无标点原文,感受句读,学生点评。

4、听MP3录音,观看荷花视频。

5、自由朗读。

二、自读解疑,循序探究文章的语言美

1. 提出自读要求(创设情境,课前播放古筝乐曲)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并认真研讨。《爱莲说》是文言文,阅读时必须反复揣摩,循序渐进。大家可以分三步阅读,探究答案。

①第一步: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②第二步:边读边译,研讨不懂的语句

③第三步:读思结合,探究问题的答案。

2.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多媒体示范朗读,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3. 学生自主翻译全文(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检查)

根据课文注解,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蕃 染 濯 溢 谓 鲜(多媒体:分页展示翻译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

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三、整体把握,深度感悟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有哪些人分别喜欢它们?(PPT10)

2、思考讨论: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找出直接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莲花外形的?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讨论完成下表。(PPT11-12)

明确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述莲花的外形的。

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明确]: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教师随机提问:作者把莲花比喻为哪一种人呢?――君子

那么,什么是君子?在你眼中的君子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学生思考后作答)

4、想一想: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结合莲花图,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来对应莲花所隐喻的品质,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多媒体展示:将君子的七种品质对应相应的莲花图表)

[明确]:由此可见,莲花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正如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5、请同学们把这些描写莲花的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6、课文写了莲花,还写了哪几种花?有什么作用?作者对这几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这些花的花语意义?(PPT13)

请学生尽量读出应有语气。

[明确]: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四、 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

作者认为:在封建社会里,整个社会的风气是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也有少部分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选择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只有莲花一样的君子,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为人正直、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但是当时社会这样真正的君子少,而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文章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赞颂君子的坚贞气节,因此这既是作者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品文论人,整合提升。(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地保持

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这在封建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

五、能力训练,习得语感

[过渡]: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本文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边板书:托物言志)

1、了解托物言志。(多媒体演示:播放概念)

[明确]: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寄托、传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抱负、志趣或某种品格志向。用这种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

2、拓展延伸,举例说明概念。(多媒体演示示例)

[教师点拨]:以花为例。其中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比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莲花构成的。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

[思考讨论]:同样有些文章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也是写人。在我们的课本中,这类文章并不鲜见,我们以前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我们曾学过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作者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赞蜜蜂,热情讴歌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人民和我们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作者愿意像小蜜蜂一样忘我劳动。不少这类值得传诵的名篇,作者所托之物虽小,但所言之志却不凡。

[教师启发]: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比如蜡烛何等的平凡,却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就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小结]:我们周围的事物,由于它的形状、它的性质、它的“经历”有很多特点,往往有“寓意”。例如梅花的耐寒,根的只讲奉献而不表现自己,粉笔的平凡、贡献大而“粉身碎骨”等。这些事物都可以作为题目来写咏物言志的文章。

3、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放图像)

[过渡]: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感情的方法,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的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大家可以参照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在纸上写一下,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例句:我爱梅花,因为它冒风霜,战冰雪,总是第一个迎接春天的到来。正如谦逊无私、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

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多媒体示例演示,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我喜欢朱顶红??)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播放多媒体配画配乐画面,再悉心品味一下莲花的无穷魅力!)

七、课文总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爱莲说》仅119个字,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质朴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小品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数百年传诵不衰。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

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迄今为止许多人仍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那高洁淳朴、不思富贵的品质则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进行描写,以《____赞》为题,要求通过描写的事物抒发感情,说明一定的道理。

3、搜集使用托物言志描写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爱莲说

莲花君子

生长环境:高、直 不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正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11.《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后记 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2. 教学重、难点: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衬托、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知识,应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景教学法;2.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图片,学生交流咏莲的诗句)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咏莲作品的典范,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板书课文题目:爱莲说,并出示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之初就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划出朗读节奏及重音;2. 学生自读(大屏幕显示已划分节奏的课文),把握语气和节奏;3. 检查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通过反复朗读,学生逐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赏析课文打下基础。)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注释,小组交流,理解文意,有不懂的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1. 文言实词、虚词:独、自、甚、谓、鲜、宜、焉;2. 特殊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3. 疏通文意。师生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探究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展示探究的内容:

1. 什么是“说”?2. 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3. 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4. 哪些句子是写莲的?从莲的哪些方面来写的?5. 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6. 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7. 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完善:

1. 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2. 对比、衬托莲花;3. 菊花、牡丹和莲花;重点写莲花;写其他花更能衬托莲花高洁、正直的形象;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体态、芳香,风度几方面来写的;5. 因为它高洁、庄重、正直、芳馨;6. 不是,托物言志;7. 感叹爱莲的人更少,洁身自好的人更少;说明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越来越多,世风日下。

(设计意图:在合作探究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对比衬托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各抒己见

师:学习本文后,你打算做一个像菊一样,牡丹一样,还是莲一样的人?为什么?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熏陶。)

(六)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爱莲说》,莲的美好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做个君子。

(七)作业布置,学以致用

1. 积累描写莲的句子。

2. 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你喜爱的一种植物。

(设计意图: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教学后记

1.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节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品味文章语言,把握本文主旨,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最后,结合课堂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的口头训练,既锻炼学生的表达,又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一举两得。

上一篇:反洗钱基础知识答案下一篇:国庆见闻学生作文200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