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情况材料

2024-08-02

反应情况材料(精选11篇)

1.反应情况材料 篇一

塔山乡人民政府

关于5·2土炸药爆炸事件的报告

县政府:

2007年5月2日,我乡一居民家中发生爆炸事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2007年5月1日晚7时,我乡窦庄村民宋×将购买的土炸药私藏进自己家中,企图在私人开办的违法煤矿中用来崩炸石头,结果5月3日凌晨12时45分发生了爆炸。

爆炸中心地点位于村子最底部。爆炸中心的土坯房和窑洞均夷为平地,地上散落着残砖断瓦和家具碎片。在距爆炸发生点10米处,有3辆被炸得扭曲变形的拖拉机和汽车;在距爆炸发生点100米处左右,部分村民住宅门窗震落,墙面裂缝随处可见。事件发生时,村民宋×不在现场,混乱中,宋×从其父母家中畏惧逃跑,至今下落不明。

这一次爆炸事件共炸毁民房24间们现场死亡2人,有5人受伤后被送往县医院救治。爆炸事件发生后,乡政府随即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妥善处理伤亡人员,解决受灾村民的住所问题。

近年来,煤价持续上涨,煤炭供不应求。我乡煤炭品质优,覆盖浅,有不少煤就裸露在河床和崖边,采取十分方便。时代生存在这里的人们习惯于自挖自用房前屋后的煤,不设煤窑,随时挖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些村民购置炸药采煤,以便销售。为了对付乡政府部门的检查,这些村民将扎呀藏匿在地下窑洞、废弃矿洞等处,给当地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反思“5·2”爆炸事件的发生,虽然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这是我乡应该认真反省的问题。我乡决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在全乡范围内展开非法涉爆的拉网式排查。

特此报告。

塔山乡人民政府

二〇〇七年五月二日

2.反应情况材料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调查对象均为2008年11月30日—2008年12月21日由平原急进高原(拉萨,海拔3658米),共计1753例,均为男性,年龄15~23岁(平均18.59岁),初次进入高原。所有对象分别来自四川、重庆、福建等14个省市,民族有汉族、土家族、回族、白族、布依族等11个民族,其中乘飞机进入高原454例,乘火车进入高原1 299例。进驻前严格体检,既往无严重心肺、代谢及消化系统疾病史。

1.2 方法

所有调查对象均于进入高原前1天发给我们自行设计的消化系统症状调查表,对其进入高原后7天内消化系统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填写,按工作单位集中被调查对象,讲解调查表填写方法,并在1 753例对象中随机抽取20例对其进入高原前1天、进入高原第3天和第7天进行胃镜检查,于第7天统一收回调查表。其中胃镜采用日本OLYMPUS-V 70电子胃镜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例(%)表示,并行χ2检验。

2 结果

1 753例急进高原个体中有1 09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占62.58%),其症状主要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便秘、腹泻、便血和黑便等,20例进行胃镜检查者,进入高原第3天及第7天胃镜检查阳性例数分别为17例(约85%)和10例(50%),与进入高原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镜主要表现有胃黏膜出血、充血、淤血、糜烂、溃疡及胆汁返流等,其中1例于进入高原第3天因胃黏膜出血住院治疗。详细结果见表1、表2、图1。

2.1 1 753例急进高原个体消化系统症状发生情况

见表1

2.2 急进高原个体进入高原前后的胃镜检查结果

见表2,典型胃镜改变见图1。

注:第3天与进入高原前比较,χ2=24.0000,P<0.01;第7天与进入高原前比较,χ2=8.4849,P<0.01。

3 讨论

人们以往在研究高原缺氧对人机体的影响时,对急性高原病的研究普遍局限于急性轻型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对慢性高原病的研究则主要致力于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而事实上人们却忽视了消化系统对高原缺氧不适应而引起的高原反应,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大多数急进高原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等症状[2],我们暂且称它为“胃肠型高原反应”。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机体在进入高原初期的低氧的适应过程中,为了保证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足够的氧供应,对体内血液供应进行再调整和再分配,以满足上述重要器官的功能活动需要,从而使皮肤、胃肠道血管血管收缩,胃肠道在受到低张性和循环性双重缺氧影响的情况下,消化、吸收、分泌、蠕动和屏障等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病理性损害而导致缺氧性胃肠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的消化系统临床症状。同时,由于缺氧的继续,脑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脑细胞水肿而导致大脑皮质高级中枢紊乱,自主神经系统调解障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出现腺体分泌抑制,消化液分泌的量及成分均会出现改变[3,4]。也有实验发现,机体在暴露于急性缺氧环境时,胃肠道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功能会出现减少或缺乏,从而影响胃肠内容物的转运和排空[5]。另外,冯大成等[6]发现高原缺氧环境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平原,且组织学表现主要为溃疡灶周围黏膜间质毛细血管扩张,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固有层小血管轻度扩张,上皮缺损、变性、坏死、腺体轻度减少。由此说明,高原缺氧不仅可引起消化分泌功能和胃肠运动异常,也可引起胃肠黏膜的病理性损伤,其中消化分泌功能和胃肠运动异常直接影响机体的营养吸收,而胃肠黏膜损伤,则可导致胃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和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减弱。高原缺氧引起的急进高原人群胃肠道的这一系列改变,可使进入高海拔区的人群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性增高[7]。因此,这种现象值得引起高度的关注。

本次通过对1 753例急进高原个体胃肠型高原反应的系统调查,有1 097例(62.58%)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型高原反应,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便秘、腹泻、便血和黑便等。20例进行胃镜检查者,进入高原第3天及第7天胃镜检查阳性例数均显著高于进入高原前(P<0.01)。其胃镜主要表现有胃黏膜出血、充血、淤血、糜烂、溃疡及胆汁返流等。由此说明,平原个体急进高原现场后普遍存在胃肠型高原反应,且发生率较高,而急性高原缺氧所引发的胃肠道黏膜损伤则是导致胃肠型高原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平原个体急进高原现场后由于高原缺氧引起的这种胃肠型高原反应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对于胃肠道症状明显或较重者,应加强胃肠道黏膜的保护,这对减少急进高原人群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的发生无疑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必海,李素芝,周小波,等.高原康胶囊对大部队急进高原急性高原病预防作用的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2):166、169.

[2]周波,周其全.高原胃肠应激综合征[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4):293-295.

[3]Yamaji R,Sakamoto M,Miratake K.Hypoxia inhibits gastric emp tyingan-dgastric acid secretion n conscious rats[J].J Nutr,1996,126:673.

[4]高钰琪,王培勇,周其全,等.高原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

[5]杨春敏,靳京生,张映辉,等.急性低压缺氧对狗胃肠移行复合运动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2,13(1):39.

[6]冯大成,罗珠琳,冯丽萍,等.高原地区内镜检出消化性溃疡1346例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8):564.

3.探讨头孢替唑纳不良反应情况 篇三

【摘要】目的:对头孢替唑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对120例儿童静脉滴注头孢替唑钠引发不良反应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较高;男孩不良反应出现率71.67%高于女孩28.33%。头孢替唑钠临床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90.83%为皮肤和附件损害,5.83%的呼吸系统损害以及2.5%的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对头孢替唑钠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对现有的皮试方法进行改进,从而降低头孢替唑钠不良反应出现率。

【关键词】头孢替唑钠;不良反应;安全用药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49-01

头孢替唑钠临床应用广泛,但很多报道都介绍了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部分研究指出其不良反应出现率为5.8%[1]。本文对我院收治120例头孢替唑钠不良反应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对使用头孢替唑钠出现不良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在临床中更加安全的使用头孢替唑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120例头孢替唑钠不良反应患儿,其中,86例男童,34例女童,男童人数明显多于女童。患儿平均年龄为3.4岁。

1.2 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标准

不良反应因果关系依据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的标准分为6级: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以及待评价和无法评价。

2 结果

2.1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 头孢替唑钠临床用药为静脉滴注,患者不良反应通常在滴注后8min内出现,不良反应最迟出现在滴注后的2h。

2.2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评价 依据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对头孢替唑钠使用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进行评价。

2.3头孢替唑钠不良反应对患儿器官或系统产生的影响表现

120例头孢替唑钠不良反应患儿中,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附件损害,还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损害。见表3。

2.4头孢替唑钠产生不良反应的程度分类:120例头孢替唑钠不良反应患儿中,不良反应为一般程度的有116例,占到96.67%;不良反应为严重程度的有4例,占到3.33%。全部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均没有对原有疾病造成影响。本次研究中,120例患者中,有5例停止用药后进行密切观察,患者不良反应自行消失,其余患者患者采取对症治疗后,全部获得治愈。

3 讨论

本次研究证实:我院收治120例使用头孢替唑钠静脉滴注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均为12岁以下,并且6岁以下的患儿人数显著多于6岁以上人数,说明学龄前儿童比较容易发生头孢替唑钠不良反应[2]。头孢替唑钠不良反应的出现和时间没有相关性。但是患者性别对比中,男患儿人数显著多于女患儿,说明男孩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其病变原因需要进行深入研究[3]。

本次研究中,使用头孢替唑钠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为一般程度,大部分患儿出现的是快速型过敏反应,通过采取对症治疗,全部患儿均获得痊愈,并且不会影响到原有疾病。治疗前进行皮试,是防止出现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当前我国没有制定进行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相应标准,药物使用说明也没有明确指出皮试的方法[4]。

我院对患儿采用头孢菌素类注射液进行治疗时,首先要作皮试,皮试药物为头孢唑林钠,皮试方法为将0.1mL的0.05%含量头孢唑林钠注射进行皮内,观察患儿反应。但本次研究中,120例患儿皮试结果均为阴性,但是90.83%的患儿使用头孢替唑钠后发生了皮肤和附件损害,因此采用头孢唑林钠不能保证皮试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且很多因素也会使患者皮试结果呈假阴性,如药物因素、激素影响、环境因素以及护士操作失误等[5-6]。

综上,要避免或降低头孢替唑钠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针对儿童患者,特别是6岁以下儿童,头孢替唑钠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用量,一般为中低剂量,每天用量分2-3次进行注射,避免一次注射大剂量头孢替唑钠,因为低龄患儿药物代谢的水平很低,因此更容易出現不良反应;头孢替唑钠在滴注过程中要维持慢速,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漏液;要对现有皮试方法进行改进,使用头孢替唑钠作为皮试药物;进行皮试前要主动对患者用药和过敏史进行详细询问;提高皮试操作的熟练度,防止由于皮试过程中出现失误影响到皮试准确性,从而提高头孢替唑钠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旷幼安.头孢替唑钠引起尿潴留1例 [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1(1):4 6 -47.

[2] 谢炳茹,王琳.头孢替唑钠致荨麻疹2例[J].中国中医药杂志,2010,5(2):5 3-53.

[3] 曹照龙,石玉枝,何权瀛,等.头孢 替唑钠 注射剂 和头孢唑林钠注射剂随机单盲对照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126例临床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 28(4):247- 250.

[4] 广东省药学会.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J].今日药学,2008,18(6):75-76.

[5] 卜春兰.头孢替唑钠过敏反应1例[J].云南医药,2010,27(6):620-620.

4.反应情况材料 篇四

析和思考

城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上报情况分析和思考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颁布与实施,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已进入法制化的轨道。然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上交数量和质量均不高,普遍存在着漏报和不报的现象,以我局为例,截至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城区分局辖区涉药单位全年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32份,按照全区309家涉药单位计算,平均1家单位一年才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份。

一、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并非基层用药量小而未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而是存在着

一定的主客观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不愿报。一些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片面认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只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事,无人抓,无人管,就是出现了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也是听之任之,不主动收集上报;还有的单位嫌此项工作繁琐,不愿详细记录,分析填报。二是不上报。少数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把药品不良反应等同于医疗事故或药品质量事故,怕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对有不良反应的信息和病例敷衍塘塞,隐瞒不报。三是不会报。部分涉药单位人员少、素质低,他们不清楚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方法和时限,有的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对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认为是患者的个体差异,简单对症处理,放任自流。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加强法规的宣传与培训。一是要把学习与宣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

办法》纳入涉药单位专业法学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尤其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和经营企业的教育与宣传,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对社会与公众的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增强公众参与意识。三是要联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涉药单位临床医师的培训力度,指导其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和填报药品不良反应病例。

建立健全基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网络。目前市区的二甲以上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比乡镇卫生院等其他涉药单位做得要好,但是从实践看,大量的药品不良反应出现在基层涉药单位,二甲以上医院上报的部分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很多都是由于基层涉药单位不重视,出现严重症状到二甲以上医院就诊时才发现的。所以有必要在现有的监测网络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健全乡镇以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要把

乡镇卫生院和零售药店作为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同时,逐步建立卫生、药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电子档案,详细记录病床数、住院人次、门诊人次、经营品种数、新药监测期内药品品种数等。做到信息互通、报送及时。[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 强化涉药单位制度建设。指导并要求涉药单位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指定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成为涉药单位的日常性工作,彻底改变目前“剔头挑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切实加强监管,要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纳入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一方面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除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严格监管外,还要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监督检查与gmp、gsp跟踪检查结合起来,与信用体系建设结

5.反应情况材料 篇五

在2013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工作会议的发言

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成立于2005年,现有员工20人,内设综合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科、药物滥用监测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科,在39个区县食品药品监管分局食品药品监管科加挂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科”。2012年,中心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指导下,在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监测、服务公众”为指导思想,以预防为主、快速反应为工作原则,建立了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完善了应急管理制度,及时对多起药械安全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处置。全年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0392例,报告数达到649/百万人口,其中新的或严重的比例较2011年增长了158.31%,达到了33.09%;收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2904例,较2011年增加了123.21%。

2012〕12号、渝食药监〔2012〕36号)。

同时由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死亡病例追踪调查工作规范》转发至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渝食药监药安[2010]12号)。

各区县分局结合当地实际,紧抓药械安全性监测工作,以制度化的方式主动落实应急处置工作,大部分分局或以地方政府的名义、或以与卫生局联合的方式下发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如巴南区、璧山县、城口县分局分别以当地政府的方式发布了《重庆市巴南区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巴南府办发[2012]298号》、《璧山县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璧山府办发[2012]247号)、《城口县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城办法[2012]139号)。合川区分局与卫生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合川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合川区卫生局还把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纳入了辖区内医疗机构年终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二)强化措施

一是有效利用系统预警功能。根据我市实际,我中心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同时设置了5个级别的预警规则,及时有效地提取安全性风险信号,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二是完善药械监测应急处理程序。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程序》、《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程序》,形成了《药品突发性群体事件调查与处理》、《严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调查与处理》等工作程序,明确了启动条件、调查与处理原则、调查与处理程序。三是细化了工作职责。针对新系统,制定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启用初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科实施细则》、《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评价工作细则》明确了工作的职责和范围,同时建立了应急值班制度。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每天都安排人员登陆系统,通过全天值班制度的执行以及实时上报来保障药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及时预警,深入调查,提升药械监测应急处置工作能力

(一)加强对预警信号的挖掘和严重病例的调查

我中心按照“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调查、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理”的原则强化对药械安全预警信号的处置工作。对发现的每一个预警信号,均到达现场,按照调查规范进行仔细的调查和研究,同时对调查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将结果上报至市局和国家中心。

2012年,共对19个药械预警信号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对400多个严重病例进行了调查和核实,对8例药品和医疗器械死亡病例进行了及时的追踪调查,向生产企业所在省份发去了协查函或通知单14个,另外对6份发生在外省的严重或死亡病例进行了协查。

(二)强化对群体事件的调查和处置

对群体事件,我中心严格按照新《办法》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置,同时与当地卫生局开展联合调查工作。2012年共对3起群体事件开展了调查工作。7月份,我中心对重庆一医院发生的“骨瓜”群体事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骨瓜提取物的安全风险并及时进行了预警。8月份,对注射用炎琥宁发生的不良事件及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查明了引起药品质量不合格的原因,并对其产品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性风险评估和强化风险控制的建议。10月,发现了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的安全风险,并及时进行了调查和处理。

四、体会

(一)各级重视是关键

6.反应情况材料 篇六

【文件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200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情况的通报

(国食药监安[2007]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369392份。其中,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26294份,占7.1%;来自医疗机构的病例报告341528份,占92.5%;来自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病例报告24890份,占6.7%;来自个人的病例报告2974份,占0.8%。全国每百万人口平均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284份。

按照各省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排序,前5位的省份依次是山东省、安徽省、湖南省、河南省、江苏省(见附件1)。

按照各省每百万人口平均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排序,前5位的省份依次是北京市、山西省、上海市、安徽省、湖南省(见附件2)。

按照各省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排序,前5位的省份依次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辽宁省、江苏省(见附件3)。

2006年,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高度重视药品安全监管工作, 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配合下, 采取有效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了一些重大药品安全性问题,特别是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如“齐二药”假药案件、“欣弗”劣药案件和鱼腥草注射液等注射剂品种的严重不良反应,采取果断措施,积极防范,化解风险,保障了公众的用药安全。2007年,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力度,强化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应急管理,提高日常“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预防和减少群体药品不良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附件:1.200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情况统计

2.200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情况统计

3.200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新的、严重病例报告情况统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7.反应情况材料 篇七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抗菌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 几乎涉及临床医学全科, 在对抗细菌等感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其不良反应也较多, 可涉及人体多个器官、系统[1]。为进一步了解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以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 特对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各临床科室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 筛选出涉及抗菌药物的报表, 共54份。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通过Excel建立相关表格, 统计分析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患者因素, 和抗菌药品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药物及使用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双录入法输入Excel表格, 数据均采用%表示,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 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

本组女性所占比例稍高于男性,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41~50岁患者所占比率为37.04%, 明显高于其他的年龄组 (P<0.05) , 见表1。

2.2 给药途径及方法

54例患者中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高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 联合用药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一用药,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药物种类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中, 以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高, 为55.56%, 明显高于其他种类抗菌药物 (P<0.05) , 见表3。

2.4 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所累及器官/系统中, 以皮肤及附件最为常见, 占64.81%, 明显高于其他器官/系统 (P<0.05) , 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 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已引起相关领域内的广泛关注, 从以上结果来看, 女性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于男性, 与国内其他报道结果一致[2], 这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有关, 但二者差异不明显, 可知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性别无明显的相关性;从年龄分布来看, 41~50岁患者最多, 主要是由于此年龄段的人群通常承受有较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 易患各种疾病, 同时60岁以上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 与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 药物肝脏代谢和肾脏清除能力减弱有关[3];从药物使用情况来看, 静脉滴注和联合用药易发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药的过程中, 应主要选择抗菌药物的剂型, 对于口服、肌肉注射可治愈的疾病, 应避免使用静脉给药, 尽量避免联合用药, 需联合用药时须严格根据药物的配伍, 合理选择, 并把握好用药剂量、给药方法等;在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中, 以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多, 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等优点, 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 而在本次调查中发现, 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与使用方法有关, 如头孢地嗪溶媒使用量大, 静脉滴注时间长, 可使药物分解产物多, 引起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 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4,5], 主要原因属药物变态反应, 易于观察和发现。

综上所述, 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方法、患者自身等因素均相关, 临床用药中需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调整用药方法、剂量、时间等, 加强观察, 以最大限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洋, 刘华, 吕娟丽, 等.医院2010年-2013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6) :1370-1371, 1374.

[2]何定峰, 洪佳妮, 刘宪俊, 等.我院22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 8 (6) :548-550.

[3]汪慧芳, 赵心同, 江佳, 等.我院31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事, 2014, 28 (6) :669-673.

[4]应广荣.某院7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3) :147-148.

8.低热固态化学反应与材料合成 篇八

关键词: 低热固态    合成材料    化学反应

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掌握了低热固态化学反应这门技术。最早人们只是用于烧制瓷器,后来发展到青铜器时代,再到现在社会中的钢铁,半导体,以及其他一些等材料的研究中,这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低热固态化学反应。

1.低热固态反应的发展过程

所谓固态反应,通常情况下都是表示在高温情形下固态的反应,截止到目前,已经有了大量固体材料。不过通常高温固态反应大多是只是用在热力学非常稳固的化合物上,而且一些属于低热条件下的稳化合物及动力学上稳定的化合物,通常运用高温合成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人们在提升固态反应速度的阶段中,降低了反应的温度,分析和研讨了一系列新的材料合成方法[1]。譬如水热法、微波法等其他相关的方法。不过这种合成方法出现非常大的问题,具体而言,操作较繁杂,成本费用偏高等,因此没有进行推广应用。

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温室固态化学反应被人们发掘和研发出来。经过了多年实验改善,低热固态化学反应合成材料在技术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展,这种方法显著的优势就是在固态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到室温。另外其整体的操作非常简单,同时不使用溶剂、环保节约能源等,这一点比较满足现代绿色发展的需求,因而得以广泛推广。

2.低热固态化学反应的合成材料

2.1原子簇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原子簇属于无机化学、结构化学、催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领域,并且具有多样性、催化性、生物活性等多方面的化学特性。低热固态化学反应合成原子簇化合物能消除溶剂化作用,在合成过程中能得到溶液中得不到的化学物质。目前通过此种合成方法已经得到了200多种类型的簇合物,比如一些半开口类型:

类立方烷结构的(Et N) [MoOS Br (u-Br)] ·2H O,

蝶形结构MoOS Cu (PPh ) (Py) ,

鸟巢状结构的[MoOS Cu (py) X](X=Br,I)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里面基本上涵盖了光线辐,自散焦聚焦,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等等。运用该类非线性现象可以制作不同类型的器件,譬如混频调制及储存等类型的器件。

2.2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含有块状大颗粒材料没有的特点,使用固态化学反应法能合出纳米化合物所具有的优点。固态反应物颗粒的大小与产物成核、成长速度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是产物的成核速度比生长速度还要快,这样就能得到纳米粒子,反之就是块状物。固态化学反应通常情况下取得的球状纳米粒子,粒子的大小控制在1~100nm之间。在控制之后精确的处理好温度,就能控制纳米粒子的大小。在有模板是情况,能合成不同的现状和不同排列方式的纳米材料[2]。

2.3电学材料

玻璃电极被广泛地用在测量水溶液的pH值上。因为这一类电极比较脆弱,成本还比较高对温度具有不稳定性,体积较大等原因受到使用的限制。所以人们也不断寻求对于pH较敏感的全新材料。MnO 的发现被用于干电池、锂电池、镁锰电池等中作为正极材料,研制出了价格低廉的MnO 。制作MnO 的方法主要有:譬如二价锰的硝酸盐和碳酸盐,电解二价锰的溶液,以及其他类似的手段和措施。但是现在通过使用固态反应合成纳米的MnO ,将使用此方式得到的MnO 粉状物涂抹在电机上,就发现电极对pH值的反应就会变得灵敏并且稳定。

2.4金属有机化合物

金属有机化合物有优越的催化性能,被大量用在了有机合成领域。以前,有关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不够深入,但是固态反应能进行100%的转化,经过转化所得出的反应产物也不同于液态的反应产物。相关的专业人员把金属有机固态进行归纳,目前有机金属反应被分为两类:

(1)不同的反应物进行混合的反应过程;(n C H Me)Re(co) Br和NaI合成(n C H Me)Re(co) I 等产物。

(2)在反应过程中都属于共结晶过程。(n C H Me)W(co) I与(n C H Bu)W(co) Br在70℃,固态条件下[FcCHMeNMe ]I(Fc=二茂铁基)、HOC H CHO-4、K CO 反应,制配出了有机金属化合物FcCHMeOC H CHO-4,此化合物所得产物率可达到84%。

2.5催化剂和催化反应

芳香族化合物的羟基化反应在化学中占有主导地位。过渡金属配合物使用低热固态化学反应能催化出芳香族化合物的羟基化。比如,酪氨酸酶活性还有木质素的生物合成都离不开Cu(II)催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羟基化反应。在催化过程中使用低热固态反应所合成的Cu(II)化合物配合催化剂,在有双氧水的条件下,催化苯酚羟基化H苯胺的低聚。

低热固态化学反应及材料合成类别非常多,譬如多酸化合物,电学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3]。

3.结语

固态合成属于一种比较有研究价值的合成方法,人们早就把这种合成方法运用到各种工业生产之中,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掌握了低热固态化学反应性,由于缺少必要性的系统指导,这种技术没能得到较大改进。低热固态化学反应所拥有的优点,比如:效率高、节能、环保、简单方便等。在材料合成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晓陆,杜大明,王永梅,等.含氮杂环化合物固相化学反应研究-Ⅰ.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与羰基化合物的固相反应[J].中国科学B辑,2010,27(2):104-111.

9.反应情况材料 篇九

我校根据上级精神,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我校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校现将对教辅用书、小学生学习报及校服情况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辅材料由学生自愿购买,1--2年级语、数二科,学生承担14元/套;3—6年级语、数、外三科,学生分别承担35.26、36.41、37.41、37.41元.都是省教育厅统一配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教学资源》教辅材料。

二、《小学生学习报》2—4年级每2人一份;

5、6年级每人一份。校服收费标准:按大小号分别45、46、47元。

三、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我校严禁教师利用工作之便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严禁教师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严禁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社会举办的各类收费培训和补习班。教师也不得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对有偿家教及统一征订教辅材料的教师,采取“一票否决”的办法予以处理,考核直接定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从目前情况来看,没有教师有有偿补课行为,无教师要求学生购买教辅材料现象。

存在的问题:由于部分家长一味追求学生成绩,不讲求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要求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适量作业之余,在学校不知道的情况下,又盲目的给学生购买了一些参考资料,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成为减负增效工作最大的障碍。学校了解情况后,随时加强督查与自查并举,切实处理好减负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系,建立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提高教育质量长效的机制。

XX小学

10.安全教育情况材料 篇十

随着高校改革开放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工作,我系及时组织召开了会议,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大学生活对于每一位莘莘学子来说都是一段美好而又难忘的时光。而这一切从头开始的时候,不大容易被同学们重视的往往是安全问题。安全是什么?安全是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是每一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安全涉及到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安全教育就更显其重要了。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由过去的封闭型办学变为开放型办学,有一般教学、科研机构,变为教学、科研、生产、商贸等多元化的社会机构。当前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校园环境日趋社会化、复杂化。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一所高校就像一个小县城。这种复杂的格局,客观上也给高校的安全造成诸多不利因素。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时常窜入高校进行盗窃、抢劫、诈骗、行凶等流氓犯罪活动,有的甚至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全稳定。二是大量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涌入校园,给学校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形成,大量的外来人员来校务工、经商。由于这部分人文化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流动性较大,不易管理。因此,部分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三是校区多而分散,交通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高校合并办学,打破了学校独门独院办学格局。由于校区分散,相邻校区间的人流、车流、物流互动,形成了校区之间人员流动性增大,如果稍有疏忽,易发生交通事故。四是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当前高校周边治安形势仍然严峻,引发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问题的消极因素仍然大量存在,侵害学校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高校校园内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或安全问题,大多数与学生有关。这些案(事)件的发生,不仅会给学生本身及家庭造成伤害,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严重时将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因此,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校园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

其次,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

近年来,在校园内外发生了许多涉及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究其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数当事学生对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面对伤害不知所措。当前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缺乏社会经验。当代大学生由于从小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长大,没有经受什么挫折,思想比较单纯,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一些坏人坏事不能作理性的认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自我防范能力就相对比较弱,容易上当受骗。也有一些学生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轻而易举地被一些不法之徒欺骗或威逼利诱。二是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一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留下了种种影响安全的隐患。如有的学生违反宿舍安全管理规定,在宿舍内乱接乱拉电线、违章使用电器、吸烟乱扔烟头等,并由此造成各种安全事故。三是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时期,乘虚而入的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没落的生活方式,以及“一切向钱看”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对那些涉世不深、阅历不广、缺乏社会经验、良莠不分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有的学生经不起这种诱惑,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些腐朽观念,经受不住来自社会金钱和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诱惑,从贪小便宜、小偷小摸而发展到大肆行窃,害人害己、危害社会,堕落成为社会的罪人.针对上述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可以起到预防犯罪,减少发案的作用。

“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幸福”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 “安全”,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安全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基础,但是,如果不注意,“本钱”将花尽,“基础”将毁掉。届时,即使我们满腹经纶,也只是昔日黄花。由此可见:安全是生命之本,安全是头等财富!为了自己,为了亲人,重视安全,更重视安全教育。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数信系2012-2013学年上学期

安 全 教 育 情 况 材

部门:宣传部 日期:

11.原位反应制备SiC多孔陶瓷材料 篇十一

关键词:SiC多孔陶瓷,原位反应,莫来石,气孔率

0 引言

Si C多孔陶瓷材料是一种内部结构中有很多空隙的新型功能陶瓷, 其不仅具有陶瓷基体的优良性能, 而且还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孔隙率、抗腐蚀、抗氧化、良好的隔热性、抗热震性和耐高温性等特点[1—3], 故碳化硅多孔陶瓷在一般工业领域及高科技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 汽车尾气净化领域的高气体净化器、柴油机排放的固体颗粒过滤器、熔融金属过滤器、热交换器、传感器、保温和隔音材料、汽车尾气的催化剂载体等[4—8], 在建筑墙体材料[9]方面, Si C材料更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已成为传统材料的理想替代材料。但由于Si C多孔陶瓷材料烧结困难、制备成本高, 以及其本身的一些性能因素, 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受到一些有限制。目前碳化硅多孔陶瓷研究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基于碳化硅多孔陶瓷的使用目的和性能的不同要求, 人们开发的烧结制备方法也越来越多, 有相对传统的方法如固体粒子烧结法、添加造孔剂法、发泡法、有机泡沫浸渍法、溶胶—凝胶法等, 以及一些相对较新的制备方法, 如梯度孔制备方法、冷冻—干燥法、先驱体转化法等[10].

本实验采用原位反应[11]结合工艺制备Si C多孔陶瓷材料, 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检测分析, 以期得到性能较好的碳化硅多孔陶瓷。

1 实验过程

1.1 实验原料:

Si C (东方南兴公司, 纯度99%) , 分别采用d50=6.35μm, 17.45μm, 65.0μm几种不同粒径;A12O3, d50=1.9μm (山东龙口凤凰有限公司) ;石墨 (上海晶驰碳素) 。

1.2 试样制备:

将粒径不同的Si C颗粒与A12O3和石墨, 配成质量比为7∶2∶1的混合料, 并加入适量的粘结剂, 然后以酒精为分散介质, 与1∶2 (质量比) 聚氨脂研磨球在行星球磨中球磨6 h, 浆料烘干、研磨后, 通过80目的筛网, 干压成方块体试样, 试样在马弗炉中以平均约5℃/min的速率升至750℃保温30 min;继续升温至1100℃, 保温30 min, 试样随炉冷却至常温。取出烧结样块, 在真空炉中先自然升温至1000℃, 以5℃/min的速率分别升温至1400℃、1450℃、1500℃、1550℃, 保温4 h后冷却至常温。

改变混合料配比, 保持A12O3和Si C的比例不变, 使C含量分别为15%, 20%, 25%在1450℃的温度下进行试验。

1.3 样品表征

试样的收缩率采用在烧结之前和之后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样本的尺寸, 计算体积和烧结后样品的收缩率。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测样品的体密度和开孔气孔率;将样品分别置于3 mol/L的H2SO4溶液和6 mol/L的Na OH溶液中, 煮沸30 min后取出干燥, 称量样品的质量, 计算其耐酸碱性;将样品加工成尺寸为3.0 mm×4.0 mm×40.0 mm的条状试样, 用万能材料试验机 (深圳新三思, GMT-50) 对样品做三点抗弯强度试验;样品的相分析通过XRD (岛津6000日本) 进行。分析条件为:Cu Kα射线, 扫描步进为0.2°, 扫描速度为2°/min。微观形貌采用扫描电镜 (JSM-7500F日本热电) 进行观察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温度对烧结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 碳作为造孔剂从600℃左右开始氧化。而碳化硅颗粒的氧化发生在750℃以上, 从马弗炉升温至1100℃的样来品看坯体的形状未发生坍塌或变形。说明在低温段未完全烧除的碳颗粒可以支撑样品骨架, 而高温段氧化后的碳化硅可以起到骨架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碳氧化造成失重, 另一方面碳化硅氧化成二氧化硅造成增重, 最后造成6.8%的失重。样品体积变化不大。从XRD分析 (见图1) 来看在此温度下碳化硅氧化成的二氧化硅以方石英相存在。

图2是不同烧结温度下烧结的碳化硅的多孔陶瓷的XRD图谱。当烧结温度为1400℃莫来石相已经开始生成, 而此时的主相为Si C相, 还有未完全进行反应的方石英和Al2O3, 但是在不同烧结温度下各物质相的含量也是不相同的。

不同温度下样品的体密度及气孔率变化 (见图3) , 随烧结温度的升高, 样品的体密度先是呈现出缓慢的增长趋势, 而当温度到达1500℃时, 开始下降。相应的气孔率的变化趋势与体密度的变化趋势刚好相反, 体密度和气孔率呈负相关关系。烧结温度升高促进多孔陶瓷的烧结, 加速颗粒颈部的长大, 从而减少孔径尺寸, 随气孔率降低, 而体密度增大[11]。但到1500℃以上, 有新的挥发物质产生, 导致烧失率增加, 气孔率上升, 密度下降。

温度对样品线收缩率及烧失率的影响显示 (见图4) 。随着温度的升高, 烧结样的线收缩率呈下降趋势, 而烧失率则是先缓慢上升, 当温度到达1500℃而急剧上升。随着温度的升高, Si C氧化生成的方石英和反应生成的莫来石的含量都增加, 根据理论计算Si C氧化成方石英伴随有108.2%的体积膨胀, 而从碳化硅氧化生成方石英与Al3O2莫来石化生成莫来石整个过程的体积膨胀是37.3%, 由于反应引起的体积膨胀被烧结造成的坯体收缩所减缓, 样品在烧结前后没有太大的尺寸变化。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 方石英和莫来石的生成量均增多, 从而导致样品的膨胀有少量增加[12]。但到1500℃以上, 有新的挥发物质产生, 导致烧失率增加, 气孔率上升, 密度下降。

2.2 碳含量对烧结的影响

图5显示了不同的碳含量对样品的密度和气孔率的影响。碳含量从10%升高至15%, 样品的体密度降低, 而随碳含量的进一步升高, 体密度变化不大。气孔率与体密度呈负相关。碳在烧结样中起着造孔的作用, 随着碳含量的增多, 烧结样的气孔也就随着增多, 对同一材料而言, 体密度与气孔率呈负相关关系, 故体密度的变化规律与气孔率相反。

2.3 耐酸碱性

随着碳含量的增加, 烧结样品的开口气孔率增加, 作为骨架结构的莫来石减少, 碱溶液与烧结样品的接触面积增多, 故被腐蚀的量增加, 因而耐碱性能呈下降趋势。而对于酸性溶液而言, 因Si O2不与其发生反应, 故被腐蚀的量较少。图6显示了碳化硅多孔陶瓷的耐酸碱性, 碳化硅多孔陶瓷的耐酸性较好, 而耐碱性相对较差。

2.4 微观结构

多孔碳化硅陶瓷的性能与其组织密切相关, 多孔陶瓷中气孔的大小、孔大小的均匀度以及孔的分布会影响其导热性以及抗热震性。图7表明了碳化硅多孔陶瓷的微观组织, 图 (a) 表示了其腐蚀前气孔的大小以及分布情况, 图 (a) 中气孔的大小以及分布情况较为均匀, 其中较大的气孔是在由样品在马弗炉中煅烧而使造孔剂石墨的氧化而形成的, 较小的气孔是由后期试样在真空炉中煅烧生成莫来石的堆积而形成。图 (b) 为多孔碳化硅腐蚀后的微组织, 图中大颗粒的Si C在腐蚀前后的变化不大, 而在碳化硅表面形成的莫来石相出现明显的侵蚀现象, 显示了腐蚀的主要原因是莫来石分解而使气孔增加。

3 结论

1、以Si C和Al2O3为原料、石墨为造孔剂, 通过原位氧化反应制得碳化硅多孔陶瓷, Si C在1100℃烧结后氧化得到的二氧化硅以部分方石英的形式存在, 最终的多孔陶瓷主相为Si C, 结合相为莫来石, 以及多孔陶瓷具有较为均匀的气孔结构。

2、Si C多孔陶瓷的密度在温度1450~1500℃的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当温度超过1500℃的密度又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密度随着试样中石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多孔陶瓷中气孔率与密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而多孔陶瓷线收缩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 烧失率则是先缓慢上升, 当温度到达1500℃而急剧上升。

3、碳化硅多孔陶瓷具有良好的耐酸腐蚀性, 而耐碱腐蚀性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钱军民, 崔凯, 艾好, 等.多孔陶瓷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5, 28 (5) :60.

翟凤瑞.多孔陶瓷材料及其应用前景[J].红河学院学报, 2005, 3 (3) :22.

Ding Shu qiang, ZengYuping, Jiang Dong liang, et al.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insitu reactionbon ded porous silicon carbide ceramics[J].Mater SciEngA, 2006, 425:326.

周向阳, 王辉, 刘宏专, 等.碳化硅多孔陶瓷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 2007, 21 (5) :398-400.

陈艳林, 严海标, 冯晋阳, 等.多孔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陶瓷, 2005, 3:13.

Yoshimi Ohzawa, Kazuhiro Nomura, Kohzo Sugiyama.Rela2tion between porosityand poresize orpressure drop of fibrous SiC filter prepred from carbonized cellulose 2powder preforms[J].Mater Sci Eng A, 1998, 225:33.

ZhuSumin, Ding Shu qiang, Xi Hong.an, etal.Low temper ature fabrication of porous SiC ceramics by precerami cpolymer reaction bonding[J].MaterLett, 2005, 59:595.

Yoshimi Ohzawa, Toshiaki Sakurai, Kohzo Sugiyama.Preparation of a fibrous SiC shape using pressure pulsed chemical vapourin filtration and its properties as high tempera-ture Filter[J].J Mater Proc Techn, 1999, 96:151.

罗民华.多孔陶瓷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6.3.

邓橙, 朱孟府, 等.多孔陶瓷制备技术研究进展[OL].材料导报:网络版, 2012, (1) :53-56.

上一篇:秘书部长竞选演讲稿下一篇:未来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