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专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4-06-28

读写专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精选6篇)

1.读写专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篇一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漓江总是给人美的享受。山清水秀,江水清澈见底, 在阳光的照耀下, 显得波光粼粼的, 江里的鱼儿随处可见,它们自由自在地嬉戏着;两岸青山耸立,美丽的凤尾竹随风摇曳;一群群鸬鹚在江面悠闲地游着,渔民在渔船上收着鱼网,夕阳洒照着岸边垂钓的渔翁……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最美丽的。

但我听爸爸说,漓江的生态环境也曾被破坏过。上世纪80年代,江里却出现了大量的塑料袋、白色泡沫盒之类的浮物,有些工厂还直接把污水排入漓江,使一些河段出现了半边黑半边清的状况。漓江也太变化无常了。当她涨水时像一条发怒的巨龙,横冲直撞地奔向大海,淹没了土地,冲毁了庄稼;而枯水时她则是一条涓涓细流,游船根本无法正常运行,根本不像“漓江”,更像是一条“漓河”,甚至是一条“漓沟”了。现在,经过多年努力,桂林漓江的生态环境又开始渐渐变好了。

漓江生态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最美丽的。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时,自然是美丽的,美得像画,美得如诗;自然又是可爱的,像温驯的小猫,像在撒娇的小狗。当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时,不与自然和谐相处时,自然是愤怒的,自然是有报复性的,她变得可怕,变得不可驾驭,人类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小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品德,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珍惜我们有限的资源;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主动捡起果皮纸屑,减少垃圾污染; 提倡垃圾分类装,集中堆放,防止再次污染;爱护野生动物,拒食野生动物,保护脆弱的生物链。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最美丽的。朋友,我们不仅要做生态保护的执行者,而且要做好生态保护的监督者。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我们的这一份美丽吧!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篇二

作为一名高中生,在来到库布其沙漠之前,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不破坏自然,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什么会有这种局限呢?因为“问题”总是与 “破坏”联系在一起,所以新闻媒体,甚至是教科书,也仅仅只会关注由于 “破坏”所带来的问题。然而库布其沙漠之行让我认识到: “改造”,甚至是善意的改造,也会造成问题。

在沙漠中植树,将黄沙变为沃土,将沙漠变为绿洲,是感性的号召,然而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我们应当重新评估在沙漠中植树的合理性。在沙漠中大量植树会进一步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一棵树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在沙漠中植下一棵树,相当于安下了一台抽水机: 在沙漠中大规模植树往往会减少当地沙土中的水分,甚至造成地下水位的降低。其次,在沙漠中植树的成本太高。树木的叶片有蒸腾作用,大量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被蒸发。沙漠的年降水量通常在200mm以下,而年蒸发量则有可能达到1000mm到2000mm。在湿润地区,地表径流和降水等能够补充蒸发损失,而在沙漠地区,基本无降水供给。根据植树造林定律,在年降水量低于400mm的地方植树造林,需引水浇灌,否则树木就难以存活。因此,很多钱都被花在修建引水灌溉的设施上。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沙漠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形成的。事实上,地球上的大部分沙漠,都是由大自然经过漫长的岁月雕琢而成。沙漠的形成原因之一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另一个原因是:高山上的岩石风化后被风或水流运输携带,那些沙砾在风力减弱或流速减小时沉积下来,形成了沙漠。因此,沙漠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将沙漠变为绿洲,是试图通过认为手段改造大自然的不切实际的设想,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悖。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为改造大自然的例子,他們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最终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这些教训都呈现在恩格贝的沙漠科学馆里。

二战后苏联实行了“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为了保证外来树种的成活率,人们大量打深井取水。起初,这个工程的效益明显,但随着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后果逐渐体现:到1960年代末,只剩下2%的防护林幸存,新垦地区有20%的农田沙化,成为沙尘暴的来源。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等国从1975年起实施了绿色坝项目:沿撒哈拉沙漠北缘大量种植松树。由于没有弄清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这种用单一外来物种进行的高强度的生态建设反而造成了生态灾难:松树由于缺水和虫害大量死亡,沙漠依然在向北扩张。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是生态建设,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沙漠中不是不可以植树,但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真正需要植树的地方植树。1991年至1995年,塔里木油田投资7.3亿元,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建成了一条全长552公里的公路,将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分成东西两半,成为带动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动脉。为了防止这条公路被流沙吞没,人们沿这条路进行防沙治沙建设,在几年的时间里种下了几百万株红柳,梭梭等适合在沙漠生长的树,这条公路周围的绿化带很好地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理念。

虽然不能在沙漠中盲目植树,但我们也不能将广袤的沙漠搁置在一边。中国荒漠地区的全年日照多数都长达3000小时以上,如果开发一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全年所获得的热能就相当于烧掉3823.2万吨标准煤,但这并不是利用沙漠的唯一途径。这次的库布其沙漠之行,我有幸接触到了一种高效的太阳能生物转化器:微藻。微藻是地球上最原始的一种单细胞生命体,结构简单,生命周期短。但这样的一种微小生物,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在0.001秒瞬间捕捉到光子后,它通过暗反应,把水,阳光,二氧化碳加工成各种类别的碳水化合物,而快速繁殖的特点赋予微藻强大的生产力,产生出数量惊人的生物质能。除了能为沙区人民带来新食品和新饲料外,微藻甚至可以用来产油。在上世纪,钱学森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沙产业理论是以太阳能为直接能源,利用技术装置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要求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过程组织严密,,生产工序配合紧密,为创建新的农业文明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我国的田裕钊和刘恕教授一直致力于沙产业理论的实践,他们和一批科学家们一起研发适合微藻生产的装置,我这次来恩格贝,也有幸见到了这种装置。微藻转化,固定太阳能只需要摄取沙漠当地的地下水,不需要进行补水工程,它只是沿着一个明确的方向,把沙漠中的阳光尽可能地固定下来,为人类提供氨基酸,维生素以及新能源。因此,在沙漠中利用现代装置养殖微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范例。人们在恩格贝植树,因害设防,使恩格贝免受流沙的侵蚀;曾经的洪水在恩格贝冲出了一条“天赐湖”,为在恩格贝进行微藻养殖提供了水资源,而微藻又成为了养殖家畜的饲料。

通过这次的恩格贝之行,我深切地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要地就是要顺应自然,不蓄意破坏,也不要擅自改造。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演讲 篇三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组成我们身体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是很普通的物质和元素。人靠什么活着呢?以吃来说,取之动物或植物;以喝来说,取之天上地下的水;生命必须的氧取之于大气。食、水、气缺一不可的生命要素都来自于天地自然。

人离不开自然,自然界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一直以来,人类都是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这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关系。

人能改变自然。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我们不愁衣食,有房子车子。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已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

入冬以来,连续的雾霾天气,大家都深有感受,就是人类各种生产活动产生的。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最主要的是,人类要限制自己的活动,心存感恩自然之心,敬畏自然之心,自觉地调整人类与自然两者的相互关系,采取顺应自然的行为,使之和谐相处。其次,树立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最后,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的认识自然规律,充分了解人类的干涉会给自然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我要强调的是,人类的发展必然要利用自然的资源,我们讨论的不是吃不吃饭穿不穿衣的问题,而是能吃饱饭后该不该吃鱼翅,穿暖衣后该不该穿貂皮的问题,显而易见答案是不应该。人类的贪婪,人类的自私,人类的奢侈,人类不必要的花费,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持予以反对的。

我建议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在在衣食住行方面,不攀比,注意节约,一是穿衣服不讲名牌,不攀比,二是吃饭时,吃多少买多少,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三是在家里时,开空调把温度调高一些。四是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篇四

今天我们和小苑同学一家一起前往刚开放的塔寺峪景区游玩。一路上,我发现路边的农田里有许多人在种地。节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进入塔寺峪大门,我们发现路边的树上结了小果子。绿绿的,像一颗小小的心,“长桃子了。”我们异口同声地叫起来。妈妈让我们仔细观察树上的叶子,这叶子是卵形的。我们走了几步,又发现了长绿果子的树,再观察,树上的叶子是长长的披针形,比刚才看到的叶子大。小果子虽然也是心形,但果子表面好像有一层白色的毛毛。原来这才是桃树,刚才看到的是杏树。

我们还看到了路边有许多的蒲公英长得特别大。有一颗蒲公英竟然开了12支花,每根茎上顶着一朵金灿灿的圆形花,像一张小鸡蛋饼。

爬到半山坡时,我们看到路边树桩上裹着塑料膜,上面插着两个树枝,没有发芽。爸爸停下来给我们讲:这是棵嫁接的树。下面碗口粗的树干是砧木,在它上面割开口子,从别的树上剪下来树枝,也剪个相同的切口,插到一起,在外面用透明的塑料薄膜紧紧裹住,慢慢地就会长到一起,成为一棵树。走着走着,我们又发现了一棵裹着黑色塑料布的树,上面插着许多枝条,枝条上长出了绿色的叶子。爸爸说:这就是嫁接成功了的树。真是很神奇!

休息时,爸爸发现有一颗树上长着长长的,像狗尾巴草似的花。爸爸不认识:“这是什么花呢?”“这是核桃花,也叫核桃狗。”妈妈告诉我们。我们清明回老家时好像看见过核桃花。核桃花长长的,像小辫子向下垂着,也像小狗的尾巴。核桃树在村里清明开花,在山里谷雨开花。山里气温低,物候现象比较晚,“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是这个原因吧。

下山的路上,我们发现了黄金榆长着嫩嫩的榆钱,就撸了一些,回家妈妈做了好吃的榆钱饼。

5.高考作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篇五

坚持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一系列重要举措。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和举措,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发展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和中国发展实践,绿色发展是关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时代抉择,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在绿色发展的大潮中主动作为、抢占先机、引领潮流。

(一)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课题

从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首先是英国,然后是欧美、日本、苏联等其他国家,先后经历和完成了工业革命。在这场被社会学家普遍称为人类技术史和经济史上分水岭的革命中,西方国家建立了以纺织、煤炭、能源、化工、冶金为基础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即“三高一资”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迅速提高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并建立了此后几百年主导现代世界体系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这种工业和发展模式在推动人类生产力方面的巨大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这个生产力的分水岭,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分水岭。从工业革命开始,由于对自然界大规模的利用、控制、征服,人类生态环境也随之开始恶化。20世纪20年代后,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到了50年代更是进入了“公害泛滥期”,曾发生过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环境保护问题的提出,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已有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反思。1972年世界人类首次环境会议后,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世界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上升为各国发展战略。西方国家开始把传统的“三高一资”产业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同时,它们开始注重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混合动力汽车、数字创意、海洋开发、纳米技术、信息技术被确立为新兴产业开发的战略重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呼吁在全球实施“绿色新政”,实现“绿色复苏”。美国、日本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安排了专项资金扶持能源环保、新能源等领域。2009年4月,伦敦G20峰会会议公报承诺将推进全面的、绿色的、可持续性的经济复苏。同年6月,召开的OECD部长理事会会议提出绿色增长是摆脱当前危机的重要途径,并发表了《绿色增长:战胜和超越金融危机》的报告。刚刚闭幕的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如何共同应对气候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全球所有国家的面前,对此各国普遍作出了大幅度减少碳排放的明确承诺。

(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抉择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我国现代化晚于西方国家将近两百年,是在西方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工业化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压 缩型”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几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但生态环境问题也在这几十年的有限历史时间内凸现出来。

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以及体制机制和生产力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和调整,造成了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实现现代化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紧迫问题。不仅如此,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尚未达到峰值,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未完成,第二产业比重还相对过高,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中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还存在着路径依赖,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有所倒退等因素,我国未来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且,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不可能像历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充分利用甚至掠夺全世界资源并且将污染物转移到其他国家,因为这不仅是生态环境容量不允许,道义上也不允许。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仅要创造出更高的生产效率、更民主的政治、更先进的文化、更和谐的社会,还要创造出更美的自然环境;不仅要更好地解决代内利益关系的公平,还要更好地解决代际的公平问题;不仅要更好地解决人与人的矛盾,还要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和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我国相继形成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两型社会、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等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绿色发展,在发展问题上实现认识新升华,是对未来发展理念的最高概括和战略抉择,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和更长时间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创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蕴含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在后来的多个场合,总书记又从不同方面强调了绿色发展理念。可以说,绿色发展理念是贯穿于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一条红线。

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绿色”作为“十三五”规划发展理念之一,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建议》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的生态安 全作出新的贡献。这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将通过绿色理念引领走向可持续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补齐全面小康的生态环境短板。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在没有解决温饱的时候,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有车开就是美好生活。现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有了新要求,需要有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更多优良生态产品密切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国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既不同于已经完成经济转型的后工业化国家,也有别于具有生产要素价格优势的工业化初期国家,既面临着加快发展、实现工业化、避免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要求,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期望、国际竞争等五个方面的挑战。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不可能走发达国家扩张式的发展模式,必须立足于自己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走绿色发展之路,否则资源环境承载不了,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

坚持绿色发展,还必须强化“绿色化”意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中蕴含着人类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和绿色发展,这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基础上的一个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绿色化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亟需强化“绿色化”意识。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上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要上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要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要明显改善。

坚持绿色发展要做好的主要工作

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强调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因而 我们应该摒弃忽视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而要合理利用自然,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第二,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是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的前提和基础。一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二要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三要根据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空间的统一性,以及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进行开发,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

第三,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都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点就要落实到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在“十三五”期间,推进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就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第四,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在全社会推动节能行动计划。节约下来的能源是最绿色的能源,当下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节能减排方式。通过技术改造,把有限的资源吃干榨净;通过管理创新,提高已开发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第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要有“底线思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态红线。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总书记坚定地说:“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的愿景一定会早日成为现实,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作者兼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实现人类永续发展习近平力促人与自然相和谐

5月24日,习近平登上黑瞎子岛,指出要保护生态,留一张白纸。图:新华视点

为期两天的第七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和“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刚刚落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了贺信。他在贺信中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全球宣讲人与自然相和谐

在这个重要的国际场合,习近平的贺信再次提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这是习近平一向追求的目标。不管他到哪里,这个理念从来没有改变。他在梁家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修建了陕北第一座沼气池。使用沼气能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典范。随着平台越来越大,习近平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成效也越来越大。早在二十六年前,他在闽东提出“绿色工程”,说“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十多年前他提出“生态工程”,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他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一个村子到一个国家,然后在世界舞台,习近平总是在宣讲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

这几天,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全面战略部署。这也是习近平人与自然相和谐理念的落地。两年多前,习近平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思想

上个月习近平考察黑龙江时,到地处我国东北端中俄边界的黑瞎子岛,实地察看这里的保护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他说,黑瞎子岛不要建成开发区、工程区、游乐场。岛上建的基础设施都应是对生态起保护作用的。保护生态,留一张白纸。

为什么要“留一张白纸”?“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况且生态也是生产力。2013年9月7日,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和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思想。他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 利益,是功在当代。他还说,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要绿色中国梦,要绿色全球梦

习近平去年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环境发展理念,就是指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习近平经常进行具体的指导。去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去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舟山农家乐小院考察调研时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今年在黑瞎子岛,他提出不要做任何开发。关于生态修复,习近平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习近平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的命运,决定在其与自然的关系上。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中国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道路大步前行。我们要绿色的中国梦,还要绿色的全球梦!

习近平: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中国古代的道家学派也持与此相近的观点,荀子却独树一帜,自信地宣布:“人定胜天。”到了近代,西哲黑格尔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恩格斯更明确的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自然界先 于人类而存在,反映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类而具有内在创造力,它创造了地球上适合于生命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创造了各种生物物种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因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能动地适应、有效地利用、合理地改造时,得到的往往是大自然的加倍回报和恩惠;当人们破坏性、盲目性、掠夺性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时,得到的往往是无情的惩罚和报应。这是生态文明理念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基本要义。为此,我们就要践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 “万物之灵”。但是无论人如何进化,人类来自于自然界,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来自于自然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环境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本身。例如,古代蒙古族的生产和生活,几乎完全依赖自然界而存在,对自然界的顺从和敬畏是当时蒙古族与自然依存关系的最生动的写照。一方面,蒙古族适应和顺从自然界,热爱大自然,崇尚大自然,眷恋大自然的山水,珍惜大自然的一切,深切体验到大自然的恩赐,感谢大自然赋予的丰饶财富。因为蒙古族就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依靠大自然,依赖于畜牧业和狩猎业。另一方面,又敬畏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惊异大自然的报复惩罚,因而谨慎言行,不使自己触犯天地诸神,受到不必要的惩罚,所以形成了很多禁忌习惯和崇拜意识。蒙古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尽管含有太多的鬼神、灵魂等迷信色彩,但是这种自然观是蒙古人适应与利用环境、协调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结果,体现着人与自然环境的融洽与和谐,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正如总书记所说: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要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人是有意识、思想和思维的存在物,人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环境,而是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

但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不断改善物质生产方式,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例如,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坚持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新举措,不断推进城市绿化水平,实施“万棵大树进城”等一系列绿化工程。2011年,集宁区按照自治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周边生态建设和城市绿化作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工作,围绕“三山两河”(老虎山、白泉山、卧龙山、霸王河、泉玉岭河)及新老城区干道进行大规模绿化,在“三山两河”及新老城区干道大规模绿化项目上,共投资34亿元,动用各种机械上万台次,出动人员10多万人次,动用土石方500多万方,种植各种树木1450万株(丛)。2012年,集宁区又实施了“三山两河”生态绿化、城市公园、植物园、城市道路绿化、通道绿化、义务植树基地及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等建设工程,共投入49.72亿元,种植各种树木2000多万株(丛),绿化效果更加明显,形势更加喜人。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强调效率,讲求效益,只考虑当前利益和需要,而 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性,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缺乏,道德退化等社会问题。人类改造大自然的目的在于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但事与愿违,大自然早已在无情地报复人类。人类如果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要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人只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的人、历史的人、实践的人;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有组织的个人集合体,脱离了人社会就是毫无内容和意义的概念。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也可以说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谐,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例如,从2014年开始,我区深入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工程的核心要素是“全”,广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转型、社会保障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全面推进,农区、牧区、林区、垦区的嘎查村全面建设,农民、牧民以及林区垦区的职工全部涉及,实现从物到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部覆盖。并且工程要注重把危旧房改造与异地搬迁脱贫相结合,注重把生态搬迁与补偿脱贫相结合,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就是要精准扶持农村牧区贫困人员,为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用的贡献。

6.赵羽: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篇六

但是几年下来,她越来越感觉自己的精神不快乐了,那时,每天早上起来在上班前,她都觉得自己要去想一件事情,我做这份工作的意义何在?我感到快乐吗?

因为爱护小动物,赵羽结识了几位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赵羽想,何不联络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办一个保护小动物的协会呢?

说干就干,她立即辞掉了工作,有些朋友都说她疯了,好好地一份工作,怎么说不要就不要了。但在赵羽心中,有时候她觉得她听到了一种上帝的声音,那就是;她爱这些小动物,她的幸福是它们赐矛的,她只有和它们在一起,她才感到真正的幸福。

协会创办之初,赵羽和他的一帮同事们上街宣传保护小动物,开办了寄养流浪猫狗的中心。因为影响渐渐扩大,许多人将在街上捡来的流浪猫狗送到协会。最高峰的时间,赵羽他们一下子寄养了近百只流浪猫狗。光为了照料这些小动物,每月就需要近万元的支出,有一段时间,协会的办公室挤满了收养来的无家可归的小动物,有客人第一次来访,还以为走进了动物乐园。

协会毕竟是公益组织,毫无经济来源。一时之间,显得有些举步维艰。

为了在北京昌平租一处寄养小动物中心,赵羽本来看好一座价值不菲的别墅,因为协会要租场地,要有各项资金投入,就退掉了别墅,省下这些钱给作经费用。

赵羽不但呼吁人们爱护小动物,自己还亲自以身作则。因为保护小动物,赵羽从不穿裘皮大衣,不吃野生动物。她对物质生活的要求相极其简单,这样的生活在别人看来,在这样一个物质尘嚣日益浓厚的社会,是有些不相称的。毕竟大多数人都在想方设法让自己包装得更华美一些,生活得更舒服一些。

但赵羽感到自己的精神生活非常充实,以前在公司做典型的白领时,内心焦燥而苦闷,但现在不一样了,虽然没有实际的报酬,但她感到这件事情很有意义。“人的快乐真的和物质享受成正比吗?”在赵羽看来是否定的,她说:“物质的欲望总有一天可以达到,但达到之后怎么办?总需要一种更深刻更长远的东西去支撑自己,否则,人就会特别地迷茫,感到生活毫无意义。”

做善事还是一种特别好的美容法,很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如今见了她,都说她越长越年青,越长越漂亮了。她们向赵羽咨询美容秘决,当赵羽告诉她们自己连SK-II都没有用过时,许多人惊讶不已。这时候,赵羽会告诉他们,去作善事,做让自己感到心灵充实的事情。因为一个女人只有精神快乐,内心平静,她才会看上去永远显得年青漂亮,否则,即使穿名贵的裘皮大衣,纵使用尽各种化妆品,也难掩内心的空虚。

上一篇:能源电力概论论文下一篇:土地增值税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