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的读后感

2024-09-26

曹文轩的读后感(精选8篇)

1.曹文轩的读后感 篇一

曹文轩的作品读后感

——根鸟读后感

寒假里,读完了曹文轩的小说<根鸟>,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钦佩根鸟的勇敢、善良,同时也感受到了根鸟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本书教会了我要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哪怕希望渺茫,哪怕路上荆棘丛生,也要一如既往的奋进向前。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男孩根鸟在第一次独自打猎时看见了一只白色的鹰,这只鹰的脚上绑着一张纸条,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女紫烟写的,她在悬崖上采花,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大峡谷,一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从此,根鸟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那个大峡谷,一定要救出那个叫紫烟的女孩。

可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呀!这一路上,无论大家怎样质疑和嘲笑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根鸟总是坚持不懈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那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他哭了,这是艰辛后甜蜜的泪水,这是坚持后成功的泪水,这更是寂寞后幸福的泪水呀!读完这部书,让我知道了人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会遇见各种困难、挫折、迷惑,以及克服这些后的喜悦、欢乐。我想,这和我们学习是一样的,不管理想有多远,只要我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而通往成功的秘诀也就是奋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曹文轩作品读后感

近期我读了一本叫《草房子》的书,那是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的一本最有名的儿童小说。这是一本内容十分丰富的书,讲述的是小男孩桑桑在小乡村里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生活的故事。这本书主要写了秃-鹰、小白船这几个人物。秃-鹰是一个秃头的乐天派,小白船是一个和他形影不离的小女孩,也是最了解他的小女孩。这本书就是写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围绕他们发生的一些故事。

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立的故事,写了小白船如何与作者笔下的小男孩认识,秃-鹰如何走出秃头的烦恼。也写了桑桑如何与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玩乐的故事。最后桑桑走了,永远地离开了那个小乡村,这真是一本美丽的好书,让我有收获了很多。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要珍惜友谊和亲情,如果不珍惜,失去时就晚了,我们现在的童年就十分美好,我们要珍惜。

可是我们有的同学平时常常说起自己怎么怎么不幸福,盼着自己快快长大,可以不听父母的唠叨,可以一个人生活自由自在,可是真的如此吗? 长大了有什么好?可以不听父母的唠叨?可是父母为了你付出了很多,为了你他们这些年流了多少汗水和泪水?一个人生活?还自由自在?你想过没有,没有了父母的帮助,小小和我们很难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现在很多的同学生活上根本就不会自理,很多同学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连一双小小的袜子都没洗过,离开父母一个人生活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还是好好珍惜这美好的童年,珍惜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一切吧!就在前几天,我看完了曹文轩写的《青铜葵花》。看完这本书,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因为,这本书令我非常感动,书中讲述了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小村庄——大麦场里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叫做青铜,女主人公叫做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好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葵花十二岁那年,命运又将她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故事中,青铜葵花们遭遇了水灾、火灾、蝗灾的痛苦,但是他们总是坚持着,齐心协力,等待着渡过难关。青铜,虽然是一个哑巴男孩,但是,他用那无声的语言感动了他的家人,让他的家人们领养了孤儿葵花。葵花,是一个很听话的小女孩,哥哥去干什么,她总是不声不响地跟在哥哥的身后,哥哥让她去干什么,她总是会听话地干这干那。

青铜十分渴望坐进教室,朗读一篇篇课文,可是当他得知家里的钱只供一个人的学费时,为了能让她妹妹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他毫不犹豫地收起了那强烈的欲望,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妹妹,这真是一个胸怀宽广的哥哥啊;为了能让妹妹拥有一张美丽的自己的照片时,哥哥冒着风雪去桥头卖芦花鞋,甚至连自己的芦花鞋也卖掉了,他自己宁可光着脚走回家,这真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哥哥啊;为了能让妹妹在明亮的灯光下做作业,哥哥到河边抓萤火虫,把萤火虫放到南瓜花里,为妹妹做了十几个南瓜花灯,这又是一个体贴入微的哥哥啊;为了妹妹能在演出时更加漂亮,哥哥奇思妙想,帮妹妹做了一条没有瑕疵的、美丽的冰项链,这还是一个花尽心思的哥哥碍…我一想到哥哥为妹妹付出了这么多,我就想要哭,这是一个多么美满的一家子啊!互帮互助。有爱护妹妹的哥哥,有疼爱孙女的奶奶,还有关心女儿的爸爸妈妈。但是,世界总是残酷的,慈祥的奶奶不幸去世了。

另一个悲惨的事情又紧接着发生了,葵花要被接回城里了。那一天,妈妈故意把青铜支开,让青铜去外婆家拿鞋样,因为她知道青铜是不会让葵花走的。当青铜来到河边时,船已经变成了鸽子般大小的白点了。日子一天有一天过去,青铜的心情越来越差。当他看见葵花田里的金灿灿的葵花都朝向他时,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叫出了一声:“葵—花!”虽然不怎么清晰,但是青铜是可以说话了。苦难中又带着希望。

看完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那字里行间,时时刻刻透露着纯真的感情,令人回味无穷;那扣人心悬的故事情节,使我懂得了一定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一家人能够生活在一起就是幸福;那优美的文字,时常提醒着我:“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我们要珍惜眼前的这一切!我们看的曹文轩的《草房子》,喜欢曹文轩笔下的桑桑,纸月和秃鹤,可以说他能用他的笔把我带进一个纯美的境界,那熠熠发光的草房子就这样住进了我的心中。尔后,在这个学期我前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拜读了曹文轩的其它几篇儿童文学作品。就此写一写我对他的其它作品的一些感受。

第一部儿童文学:《根鸟》追逐 梦想每个人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有“梦”,一个或者许多个让我们想去追逐的“梦”,可当我们在一日日平淡地过着或许不是自己想过的日子的时候,我们的“梦”呢?可曾想过什么时候丢了?是在最开始我们看不清方向的时候,是在中途我们劳累的时候,还是在最后快要抵达梦想的时候?也许无从得知了。

《根鸟》是一部梦幻般的小说,它的主人公便是根鸟,一个为了一个在他梦中出现需要他去救的小女而踏上征途的男孩,他的原始梦想是去救那个摔落下悬崖的少女。根鸟带着他的激情他的执着出发了,在最开始,他风餐露宿,吃再多苦也不动摇他的决心。这也许就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对待自己的梦想的最初态度——什么都不能阻挡我追逐我的梦想!直到根鸟遇到了秋蔓,来到了舒适的小镇——米溪,根鸟的惰性开始种植了,他曾经想在这里留下,这里是适合过日子的地方,可是他的心中始终还惦记着他的大峡谷及他的梦想,于是他选择了离开这个让他想一直呆下去的地方。也许许多人在“米溪”就会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开始着平淡却舒适的日子。莺店这个小城又是根鸟的一大转折点,要是这个小城没有金枝这个角色,那么转折点又够不上了。这是个到处充满着铜臭味的小城:老人小孩都会赌博,根鸟就是在这里开始学会赌博;莺歌燕舞,戏场是最让热闹的,根鸟就是在戏场中“认识”金枝的,并为她第一次忘记了自己的梦想。要是之前的根鸟可以说是有朝气的,那么在莺店的根鸟则是萎靡不振的,他眼里只有赌和金枝,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根鸟。有钱时,金枝的班主不反对,可当他口 袋空空的时候,班主对他已失去了兴趣。根鸟不得已又开始追寻自己抛弃已久的梦想。可他还能回到最初吗?在前进不久后,他发现了自己已不再那么能吃苦,所以他想到了回头去找秋蔓,可舒适依旧,人却已嫁作他人妇。在根鸟经历了迷茫,失落,抉择后没有什么再能让他有牵挂了,于是他在这些变故后,又开始定下心来他的梦想之旅。那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最终出现在了根鸟的眼前。

在《根鸟》中,我印象深刻的还一处——那梦幻诱人能使人失忆的漂亮“果子”。在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诱惑,你能有抵制诱惑的毅力吗?要是有的话,没有什么能阻挡你迎接梦想!不要因为“米溪”舒适而停下,不要因为“莺店”有人而停下,一直向前吧!

第二部儿童文学:《细米》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细米,一个在爸爸妈妈眼中纯属“捣蛋鬼”的小男孩,喜欢在任何木头上涂刻:桌子,床沿,柱子,墙„„只要他那把小刻刀能派上用场,他一定好好使用一番,妈妈永远丢不完他的刻刀。可是作为细米最亲的人,可曾留心观察过那桌子上刻着的是什么?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刻都可是称为“艺术品”!可他妈妈却只知道一味地拿棍子解决问题,结果呢?只能是让别人觉得细米是个很不听话的孩子,也就是别人眼中的“差生”!想:当学生做了你觉得不应该做的事的时候,是拿了引导,教训还是挨打呢?哪种效果会更好呢?梅纹是知青下乡住在细米家的,细米很喜欢梅纹。梅纹刚到细米家就发现了他的这些“作品”,梅纹很惊讶很赞赏,也许梅纹是第一个表扬细米的人。细米的开心可想而知。梅纹开始转变这个有天分的小男孩:买了专业的刻刀,想法送到城里去展览,为他的雕刻办个人展,转变他的观念„„细米静了,有素养了,可这个听话的细米还是那个快乐有天分的细米吗?自从他开始规规矩矩地学雕刻后,他不再感觉到雕刻能带给他快乐,他不再那么有天赋有想法,似乎什么在束缚着他!这样的转变好吗?也许真的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吧!有得有失。好生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看了《细米》之后,我不禁在想——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我想孩子想要的我们当老师的肯定给不了,特别是班主任,更是反其道而行:学生喜欢游泳,学校规定不准游泳,除非大人陪着;学生喜欢玩陀螺,学校不准玩;学生喜欢下课能疯玩一会儿,学校规定下课不准在教室跑;学生过年喜欢玩鞭炮,学校规定不要玩;学生喜欢„„学校不准„„是的,我们一直在为学生的安全考虑,可,孩子的成长呢?就像一棵树,没有人管着,它就长不好吗?我是老师,我是班主任,我经常矛盾着,我不知道我该站在哪一边,因为我也曾经是小孩子。

第三部儿童文学:《山羊不吃天堂草》宁死保留气节一大群饿了很多天的山羊,面对着绿油油的天堂草,只是抬着头仰望,任由主人的鞭子狠狠落下,也不向前一步。最后,这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变成了雪白雪白的!山羊为什么不吃天堂草这个我不得而知,可是我想也许就像我们人一样,有些事是不能做的。这就是为什么称这是一种高贵的山羊的原因吧。山羊能做到宁死不跨越自己的雷池,那人呢?请看主人公:明子,一个10几岁的小男孩,就是因为他家的山羊不吃天堂草死了而跟随师傅到城里当木匠。这是一个诚实机警可爱的小男孩,他会因为雇主不好而故意使坏,会因为师傅少分自己钱而和师傅作对,会因为担心别的小木匠被别的师傅打而把自己拉到的雇主转交给他„„在开始,他是一个是非分明的小男孩。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活在那个破烂草屋里,城市的繁华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曹文轩不取名为《明子》,而要取名《山羊不吃天堂草》,明子和山羊有什么关系?最后才揭底:有关系!决定着他一生的命运呢!家庭可以改变一个人,明子知道快过年了,家里肯定拿不出钱来还,所以一天他接了一桩好生意还收了一千多元的定金后,没有马上交给师傅。是的,他犹豫了:这可是家里救命的钱,可这也是出卖良心的钱!在这两种声音中,很明显很快第一种声音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他开始自己策划回家,在一路上他害怕,迷迷糊糊中他睡着了,醒后他突然想起了他的爸爸,那些倒地的山羊,以及爸爸对他说的那些话。原话我忘了,但大意是:这是一群好山羊啊,不是自己的东西,宁死也不要!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爸爸的话和那倒地的山羊在他脑中越来越清晰,就在可以上火车之前,他决定重新回去,接受惩罚。人的长大过程也许要走许多弯路,走弯路不怕,怕的是一直弯下去,不往回走!

第四部儿童文学:《青铜葵花》青铜不是铜《青铜葵花》很感人!看得让人鼻子酸酸的,直想哭!人性的温暖显示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青铜这个实心眼的小男孩更是招人喜爱!青铜不会说话,他的最好的朋友是一头很听话的牛。葵花是因为她的爸爸下乡而跟随来到下乡,她是个渴望有朋友的很漂亮的小女孩。葵花是在爸爸不幸跌落水中死亡而选择去了一贫如洗的青铜家的。就此拉开了感人的序幕。我重点说说青铜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镜头一:有关上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青铜因为不会说话所以到了该去学校的年龄却依旧在家,可他老早就盼望可以上学了。本来打算可以让青铜去上学了,可家长因为葵花的加入而犹豫了:两个谁去呢?最后是青铜想出了抓阄的方法(青铜使诈了),结果是葵花去了。多善解人意的孩子!

镜头二:有关野鸭。在昆虫袭击过后,整个村庄显现的是单一的黑色,哪里都找不到绿色。饥荒开始了,脸呈菜色,走路无力,渴望食物。就在这样的状况下,青铜去河边苦苦地等了一下午,终于抓了一只野鸭。最后居然被养鸭的人家被诬赖是偷的,有理说不清,青铜便开始找那只鸭子。黄天不负有心人,在找到后,青铜做了一件让我想不到的事:他敲着锣抱着鸭转了整个村庄,他用这种“无声”的方式挽回了自己以及家里的尊严!多有自尊的孩子!

镜头三:有关杂耍。在农村是很少有杂耍看的,所以有杂耍班来的时候是一件很大的事,邻里的村民都会过来看,这样一来,小孩子就很难占到有利位置。青铜看见了一个无人占领的磨盘,就兴高采烈地和葵花一同看了起来。这时本村的几个小无赖过来抢磨盘,一向不打架的青铜和他们打了起来,寡不敌众。他爬起来后,就让葵花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看。葵花看得是舒服了,可差不多和她同岁的青铜却累得快要倒下。多体贴的孩子!镜头四:有关鞋子。卖芦花鞋的收入是青铜家的一大笔收入,青铜是在一个大雪天去卖的,他知道卖一双就多一些钱,他家需要盖房子的钱。在全部卖完后还有一个人想要的时候,他愣是把自己脚上的芦花鞋脱下卖了,就这样光着脚在雪地上跑回家!多懂事的孩子!镜后语:青铜身上有着许多可以让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学习的地方。青铜不是铜,是一个令我们汗颜的好男孩。

第五部儿童文学:《红瓦黑瓦》 人的成长丢失了什么?看了曹文轩的这么多的作品,我想自己感触最少的就是《红瓦黑瓦》了。可能前面的作品的主角都是很可爱的小男孩,有许多吸引人的故事和细节,而这个讲的确是颇有自传的味道的故事。红瓦房是初中部的学生学习的地方,而黑瓦房则是高中生学习的地方。在红瓦房学习的人都向往有一天可以进入黑瓦房学习。在从红瓦即将升入黑瓦的过程中,人逐渐在变。好朋友变淡了,每个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升入黑瓦而自卑,二胡之间的竞争,爷爷的故事,日记的戏剧化„„这些都在陪着他们长大。人们在长大中他们丢失了什么?友谊?纯真?羞涩?„„

后记曹文轩的作品我就介绍到这里了,我很推荐你们去看看《青铜葵花》和《山羊不吃天堂草》的,也许你们能读到许多不一样的东西。他的作品总体给人感觉就是文字非常细腻,心理描写入微,人物刻画非常成功,很值得我们在休闲的时候看一看的,不需要花很多时间。

2.曹文轩的读后感 篇二

一、苦难与美丽

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青铜葵花》的创作正是符合了这一原则,不管是在艺术真实、伦理和情感上,还是在美的创造上,都符合了文学创造以追求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

(一)苦难之中的境界美

曹文轩在坚信“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没有美感就没有读者”的同时,用他那充满浓郁诗意的笔调,以苦难为大背景,写出了《青铜葵花》这部关于苦难,关于美丽,关于爱的故事。《青铜葵花》中所呈现出的那种苦难深刻之处的境界美主要表现为:

第一,意象建构。曹文轩用一个个美丽的意象构成了《青铜葵花》的框架。“青铜葵花”是个大意象,它统领着九个小的意象,也就是全文的九章标题,分别为“小木船”、“葵花田”、“老槐树”、“芦花鞋”、“金茅草”、“冰项链”、“三月蝗”、“纸灯笼”和“大草垛”。青铜“永远闪耀着清冷而古朴的光泽,给人无限的深意”,它是一种金属,质地厚重而没有生命;而“葵花算得上最具灵性的植物,它居然让人觉得它是有敏锐感觉的,是有生命与意志的。”另一方面,“青铜”与“葵花”又是两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是文中的主角,一个来自城市,一个来自乡村,相遇相处,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的境界美。

第二,苦难淡化。曹文轩告诉我们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延续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如在第五章《金茅草》中描述到:“在三月的一天,大麦地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青铜家的房子没了,所抢出来的东西也寥寥无几”,对于这样的大灾难,作者坚持他一贯的古典的、浪漫的审美追求,挖掘苦难背后的美感。苦难虽深,但在作者笔下那一个个富有童趣的细节却化解了苦难的沉重。这些是作者通过《青铜葵花》来对苦难的肯定,是对苦难更高境界的传达——提高境界,接受甚至享受苦难所带来的快感。

(二)苦难之中的人性美

第一,深入灵魂描写苦难,展现人性的坚韧。曹文轩在《青铜葵花》中追求着一种更高的境界,是为“人性美”的展现而服务的。面对精神上的苦难,主人公姿态如此优雅,人性中的美丽展现无遗。葵花是令人感动的女孩,她在五岁失去了母亲,又背井离乡随父亲到了五七干校,面对生活的苦难,面对孤独,她平静祥和,优雅高贵,从容镇定。即使之后爸爸落水身亡也不哭不闹,安静得让人心疼。弱弱的小女孩却拥有着如此坚韧的性格,可见,曹文轩写《青铜葵花》是深入到灵魂而写的,其中处处弥漫着人格的魅力,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

第二,互助互爱,从容迎接苦难,展现人性大善。葵花到青铜家后,一家人共同经历苦难,相亲相爱表达了面对苦难时的人性大善。上学风波中,青铜甘心情愿放弃上学的梦想,在大雪天依旧坚持去卖芦花鞋,为了让葵花看戏,青铜固执地让她骑在自己的脖子上……不仅青铜,爸爸妈妈也是那么细心地呵护着葵花,他们起早摸黑,更加努力地干活。奶奶年纪那么大了,却不远千里去东海边摘棉花,直至累倒在床。葵花,那个令人心疼爱怜的小女孩亲自教青铜写字,想要为家里省下那笔学费,故意将考试考砸,只身跟着人家到南方去捡银杏卖钱……这么一件件的生活琐事,其中包含了多少无奈与苦痛,可是他们展现出来的不是自哀自怜、无尽抱怨或自暴自弃,而是处变不惊,以坚韧的精神去迎接苦难,展现出人性中的永恒美。最终,他们相亲相爱,互相扶持共度难关。

二、苦难意识的现代意义

当代社会的浮躁、人情的隔阂、灾害的频发等众多不稳定的因素,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该拿什么去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呢?我们又该如何弥补这些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当这些苦难来临之际,该怎样去面对?曹文轩说苦难是一种财富。那该怎样将苦难转换为有效的人生经验,给自己的性格注入坚韧与优雅呢?他给了我们《青铜葵花》。儿童文学作品是影响孩子精神发展的最优秀和最有效的媒介,就像儿童文学专家所说,文学塑造的是人的心灵,而儿童文学对少年儿童心灵的潜移默化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青铜葵花》告诉读者在受难中涅槃,获得救赎,是一种财富。那种对苦难的肯定以及面对苦难时的优雅坦然的姿态、坚韧的性格和美好的人性深深影响着每个孩子,给予了他们信心和勇敢。

综上所述,曹文轩的长篇小说《青铜葵花》以一种典雅高贵的姿态向人们肯定着苦难,诠释着苦难。那种悠远的境界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真善美,表现了人性中的大美大爱以及相亲相爱互助的和谐崇高美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曹文轩就清楚地了解到“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青铜葵花》的创作正是切实履行着这一观念意识,如同作者在后记中所说:“《青铜葵花》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无疑是另一种声音。它进行的是一种逆向的思考。它是对苦难与痛苦的确定,也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书中所蕴含的儿童苦难意识无疑对当代现实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摘要:《青铜葵花》是当代知名小说家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部以苦难为大背景采用叙事的手法勾勒了一幅别样的景致, 展示了人性的坚韧、生命的刚强、苦难中的大美以及人性中的大善大爱, 为苦难中的人们点亮了一盏心灵的明灯, 这种写法充分展示了作品中苦难与美丽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苦难”叙事,《青铜葵花》,曹文轩

参考文献

[1]少卿.访谈:美的力量>思想的力量[EB].2006-03-13.

[2]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51.

[3]曹文轩.即使是“欺骗”, 我也是对的[N].中华读书报, 2005-06-15.

[4]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M].南昌:21世纪出版社, 1998:40.

[6]李华.以树的姿势迎接苦难[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8) .

3.曹文轩:古典的权利 篇三

小说无法回避人性

谭五昌:您的长篇新作《红瓦》《草房子》问世后,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权威专家,都交口赞誉,一些新闻媒体在描述评论状况时用了“好评如潮”这个字眼。这是两部反映六七十年代青少年的生活经历与精神成长历程的长篇,按理说,题材是很陈旧的,却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呢?

曹文轩:我们陷入了一个理论上的误区,仿佛只有反映当下现实的作品,才可能引起当下人的注意。我是一个坚定的现实主义者,但我认为,我们在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上一定出了问题。我们误解甚至曲解了“现实主义”。我们把“现实主义”肯定在“当下”、“现在”,以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关注“当下”、“现在”,并且认为只有关注“当下”、“现在”,文学作品才具生命力。这种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也是非常浅薄的。从前的现实,也是现实。从前的现实与当下的现实,是平等的,无厚薄、轻重之区别。在“现实主义”与“现在”之间划等号,将“目光落在当下”看成是作家的惟一的观察姿态,偏离了现实主义的原旨,或者说,与现实主义原旨毫不相干。很显然,现实主义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写从前,写历史,一样可以使之成为现实主义的东西。现实主义是一种精神──一种批判的或者说是建设性的人文精神。目光低垂、目光回顾与目光眺望,这些姿势都可以立足于现实主义。换一种说法:文学不是鸡蛋。鸡蛋越新鲜越好,刚生下的鸡蛋,当然比几个月前生的鸡蛋要好。可新鲜却不是文学的本质特性。情况倒可能相反──如果从审美或认识论的角度而言,远离我们的东西,反而可能更具美感或魅力,而经过时间沉淀之后,我们可能会对从前的现实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红瓦》《草房子》被人注意,只能加强我的这些根深蒂固的看法。既然我一时无法消化“当下”,那么我就去写已经被我消化了并且已溶入了我的血液的“过去”。

谭五昌:根据我对您这两部小说的阅读感受,我认为您对人性的理解与感悟极其深刻,但在人性恶与人性善这两极上,从整体来看,您显然向后者倾斜,从而使您作品中的人物闪烁出“人性的光辉”,而时下许多所谓表现人性的小说,却把人性仅仅表现为丑陋的动物性。请您对此发表您的看法。

曹文轩:写人当然要写人性。小说无法回避人性。以往一些小说的肤浅,就正在于放弃了对人性的刺探、窥测与分析。人仅仅被当作了一种思想观念的载体,一种意识形态的符号。但我对人性的看法与西方一些所谓深刻的小说家们不一样。在他们看来,必须将人性推至丑陋、恶毒、卑鄙无耻,推至动物性,才能见出他们目光的犀利与思想尖锐。其实,他们是不真实的,因为,他们把复杂的人性简单化了,将人性的恶极度夸张了。我以为真实的人性并非如此。我写人性,甚至是写一切,只想紧紧咬住一个单词:微妙。我在写每一个人物时,都是小心翼翼地去观察他们。我发现人性的变化是非常微妙的。似乎不是你所说的两极,而是许多因素混杂在一起的模糊。这里,善与恶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清晰的边缘,没有截然可分的阶段。我们不能为了达到那种所谓的深刻,非要将我们笔下的人物搞得腌臜不堪,面目狰狞,一个个都很猥琐。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可能有人面兽心的家伙。但,我轻易不让这种人物进入我的作品。因为我心里明白,我在内心深处拒斥这种人物。我可能对善确实有所倾斜。这一点,可能与我的美学观有一定的关系。

用审美的目光注视一切

谭五昌:你们很在意您作品的美感。如果将人性描写成那种样子,大概就会使您的美学愿望无法实现了。

曹文轩:是的。善与美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我无法接受现代主义对人性所采取的刻薄态度。我不想将自己的文字全都放在对人性的下作、猥琐部分的描绘与揭示上。其实,将人性写成那副样子,并不是件很难的事情。

最难的是写出人性的微妙,是《红楼梦》中的那种微妙。那里头的人性是可以让人琢磨的,而现代主义的人性只能让人感到惊愕,毫无琢磨的可能。

谭五昌:在许多人看来,“美”已经是一个很矫情的字眼,而在您看来,它却是您创作中的一个核心单词。《红瓦》与《草房子》有别于当下的小说,也正在于您将这个单词溶解到了您的全部艺术构思中去了。您能就这个单词谈谈您的看法吗?

曹文轩:确实如此,当下许多小说将美基本上抛弃了。这种抛弃似乎还十分干脆,弃之如敝履。我们已不能再相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式的意境,已不可能再看到雨果式的、蒲宁式的、川端康成式的以及沈从文式的文字。纤细之美,哀怨之美,弹性之美,坚固之美,柔弱之美,威武之美,淳朴之美,风雅之美……从前的小说家,是用审美的目光来注视一切的,一切都被放置到审美的境界里。“美”是他们艺术思维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在他们看来,美是高于一切的。这是一个传统。这个传统既表现在古希腊的文化中,也表现在中国与日本等国的文化中。莱辛分析雕塑中的拉奥孔被海上巨蟒所缠而呈现的面部表情仅仅是有节制的叹息而不是痛苦的哀号时,问:这是为什么?他回答道:因为在古希腊人那里,美是最高原则。如果拉奥孔哀号,就势必要张开大嘴,而张开的大嘴,就会成为一个黑洞——黑洞是丑陋的,因此,必须回避。去读《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日本古典小说,你将获得一个东方式的美学概念:风雅。后来的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等,都与这一美学血脉息息相通。中国古典美学有相当多美妙的东西,是东方美学的高峰。但这个高峰已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美学高峰,在现代主义小说家的视野中都消失了。那么他们又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所谓的真。而这里的真在很多情况之下是丑的代名词:苍蝇、粪便、肥蛆、腐鼠、浓痰、大蒜气味……中国新时期的一批所谓写实的小说中,“厕所”居然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小说写至今天,仿佛不写一个人上厕所撒尿,就显不出十足的真实,就无法圆满地产生深刻感。

nlc202309082025

美是永不可缺的因素

谭五昌:您的话使我想到了当下小说的普遍的写实倾向。您对这一倾向如何评价?

曹文轩:写实自然没有问题,但大家都如此来理解“写实”,这样来写实,我就觉得情况有点不妙。这么多人一个思路,写同一样式的东西,本就是文学创作所忌讳的。但这还在次要。主要的一点,在于对“写实”的理解的狭隘。大约是从“新写实”开始,中国当代小说的大队人马,无论它是写哪方面的,基本上都陷入了这一相同的思路:去写人的日常——连日常都谈不上,是写人的庸常状态。这些作品开了一种风气。它们本身是有功绩的。它们要将从前传统的现实主义丢失的一片很大的世界收复回来——收复失地,显示了这些小说家敢于正视人的卑微人性以及平庸生活的勇气,显示了这些小说家对人类存在状态要做深入思考的决心。在它刚露头时,我曾将它们与从前的现实主义比较过:拾你所遗,敬你所蔑,重你所轻。它们来了一个颠覆。这种颠覆也许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我认为,这种颠覆只应由一小部分的人去做,而不应由那么多人去做。这种写实实际上也是片面的,并且是极大的片面。我们又要回到美感问题上来了。我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说过:痰盂与花瓶都是现实,既然痰盂与花瓶都是现实,我们的目光为什么仅仅只盯住痰盂而忽略花瓶,难道这也算得上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吗?另外一点,也是要必须指出的:西方小说家也写人的低俗场景,但与我们的“新写实”有很大的差异:西方的这类小说是放在“现代主义”的框架中的,而我们的“新写实”是放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中的。前者是用一种形而上的眼光审视形而下的景观,而后者则是用形而下的眼光审视同样形而下的景观。

谭五昌:痰盂与花瓶的比喻很生动。那么,您的作品是倾向于痰盂呢还是倾向于花瓶呢?

曹文轩:《草房子》倾向于花瓶,而《红瓦》既写痰盂也写花瓶。美是我永远不可缺失的因素,它甚至被我视若生命。我坚持我的看法: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将变为常识,但美却可超越时空而永在。

谭五昌:从表面来看,《红瓦》与《草房子》也是写实的,甚至让人产生自传的印象,但分明带有极大成分的虚构。它们与依样画葫芦式的作品判然有别。“想像力”问题似乎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您这样认为吗?

曹文轩:是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的文学,想像力是疲软的。我们总在地面上爬行,很难做潇洒而漂亮的飞翔。我们生活在一个曾创造了“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的国度。我们的先人们的想像力是让世人震惊的。

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文化系统中出现了一脉不利于想像力发挥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实质就是实用主义。它阻碍了想像,甚至还将想像看成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子不语怪力乱神。纳博科夫曾对想像、幻想或者说虚构,有一个经典的表述:一个孩子从峡谷里跑出来,大叫“狼来了”,而背后果真跟一只大灰狼——这不成其为文学;孩子大叫“狼来了”而背后没有狼——这才叫文学。那个可怜的小家伙因为撒谎次数太多,最后被狼吃掉了,纯属偶然。艺术的魔力在于孩子捏造出来的那只狼身上,也就是他对狼的幻觉。于是,他的恶作剧就构成了一篇成功的故事。小说家应将自己看成是准造物者。他应有决心构造一个在想像力上可以与造物主构造的世界相媲美的世界。他应当对上帝说:你写你的文章,我写我的文章。

艺术才是一切

谭五昌:无论是在主题开掘方面,还是在结构情节、形象塑造、语言表达方面,《红瓦》与《草房子》都很优美、精致,给专家与读者带来了一种阅读上的惊喜。它们无疑给当今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而形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浪漫情调与古典性。《红瓦》的长长的代后记,题目为《永远的古典》,是具有宣言性质的。这反映了您深刻的理论自觉。换言之,它们充分说明了您对小说(文学)的标准、价值、意义具有独到的见解,甚至是一种信仰。请您较详细地阐述这一问题。

曹文轩:当下中国小说,基本上由两大板块构成,一是倾向于写实的,一是倾向于实验的。它们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了很可观的成就。但这格局有它的缺憾,这就是中间缺乏古典的、浪漫的这一块。不是没有,但比较稀薄。在对《红瓦》与《草房子》的所有评论中,几乎都提到了“古典”与“浪漫”这两个字眼,这使我感到十分吃惊。因为,我从未对人说起过这两个字眼。这说明,我心中所认定和追求的美学目的,在我的文字中已经无声地落实了。这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像你一样,有人在看完《红瓦》的后记后,说是具有挑战性与宣言性质。我倒无此意图,只是写出我对文学的一些看法,如此而已。但这看法是明确的,毫不犹豫的:文学的现代形态与古典形态,不是一种进化论意义上的关系。它们仅仅是两种形态——并列的形态,实在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深刻与浅薄。艺术才是一切。更具悖论色彩的是,当这个世界日甚一日地跌入所谓的“现代”时,它反而会更加看重与迷恋给这个世界带来情感的慰藉、能在喧哗与骚动中创造一番宁静与肃穆的“古典”。人心总是倾向于古典的。用现代化手段拍摄的《泰坦尼克号》,无论从主题到情感,都是古典的。

谭五昌:您针对文学创作乃至文学批评所强调的“古典形态”,绝不能从偏狭的意义上简单地理解成是一种“保守”、“落后”的观点,恰恰显示了您对于文学本质那种超时代性的深刻感悟与独到见解。这是颇促人深思、启人心智的。最后,您是否可以对那些有志于从事文学创作的大学生朋友提几句忠告?

曹文轩:谈不上是忠告,只是一连串的想法:作家只承认以自己的感受为原则;拒绝泡沫思想;当你面对一件被批评家们解释为深刻的作品而你却并未能真正体味到这一点时,不要怕做《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人生里头,有些情感有些感觉可能只能采用现代形态的文学方式,而有些情感有些感觉可能只能采用古典形态的文学方式,应将对美的认可看成是一种伦理态度。

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对于著名学者型作家曹文轩较早的访谈录之一,而且是师生之间一场关于文学观念与审美趣味的态度坦诚而思想深刻的学术对话,读来别有韵味。

责任编辑:阎 安 马慧聪

4.曹文轩《麦子的嚎叫》读后感 篇四

曹文轩《麦子的嚎叫》读后感

《麦子的嚎叫》作者是曹文轩,主要作品有:《青铜葵花》、《根鸟》、《细米》、《草房子》等。他是当代着名作家、评论家。 《麦子的嚎叫》是曹文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这本书有八个简短、感人的小故事:第十一根红布条、麦子的嚎叫、痴鸡、红辣椒、哑牛等。我最喜欢麦子的嚎叫这篇故事,虽然短但很感人肺腑。故事讲了一个叫麦子的小男孩,他爸爸代表村民取今年卖麦子的钱。在大家还没来时,把钱藏到牛棚梁上的篮子里,谁知钱掉下来,却不幸被白牛吃掉了。当牛咽下去钱的那一刻,人们都开始厌恶这一家,说他应该去当演员。村民的不信任;好朋友对他的厌恶;村长、语文老师的指责;让麦子伤心不已。(w w w . f w s i r . c o m)麦子的.爸爸只好把牛宰了,麦子跑到田野上,发疯似的嚎叫起来……

5.曹文轩的灰娃读后感 篇五

这本书是曹文轩写的小说,里面一共有七个感人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城边那个小酒店》这个故事。

这个小酒店并不是大人们开的,而是一对姐弟俩开的。姐姐叫草菊,弟弟叫毛毛,姐姐17岁,弟弟15岁,由于他们家庭贫困,他们的爸爸妈妈得了重病,他们就是家中的顶梁柱,经过他们家三天商量,决定身体不好的爸爸留守家中看护妈妈,照料庄稼地。毛毛脑子呆拙,反正也不是读书的料,读个初中也就不错了,跟姐姐一起去开小酒店。七零八凑,一阵鞭炮声中,小酒店开张了。他们在酒店中遇到了一位老大爷,这个老大爷脾气不好,经常发火,并且责怪草菊和毛毛,要是换成谁都会生气,可他们却没有生气,反而还把他变成了一个温柔的人。后来草菊每次给大爷打一两酒,一年下来就替大爷省了三十块钱并且交给大爷。他们拿钱回去了,可家中的爸爸住院了,毛毛刚想说他们不开酒店了,可姐姐用眼神制止了他。第二天,他们又回到这个小酒店。又过了一年,酒店接到了铁的命令――拆。是因为城市要扩建,从此这个小酒店就消失了。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我水远也忘不了。书,让我们一起拥有你,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你,读书真快乐!(潘洋)

6.曹文轩的读后感 篇六

《草房子》的内容十分精彩,作者将情节设计地跌宕起伏,让人时而悲伤,时而快乐。作者将桑桑、陆鹤、纸月、白雀、蒋一轮等人的形象和家庭背景刻画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并写出了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其中我对纸月印象深刻,她是一个小姑娘,为了上学坚持走二三十里的路,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这使我感慨万分,看着书中的情节,我想起了那天的事情……

那天天气阴阴的,一大早妈妈就开始叫我起床,我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拖了又拖,最后在妈妈香喷喷的早饭香味中,我才慢悠悠慢悠悠地爬出了温暖的小被窝。起床后才发现外面居然下雨了,我的懒惰被这雨水浇得“生根发芽”了,“妈妈,今天你开车送我去学校吧?”我央求道。妈妈耐心的回答我“今天天气不好,每个小朋友都会要求爸妈用汽车接送,路上会非常堵,所以,每个小朋友必须学会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外面的雨不大,你行的!”我撅起了嘴,超不情愿的答应了。

撑着小伞走在上学的路上,我一会儿嫌书包重,让妈妈帮忙,一会儿又嫌手酸,让妈妈帮忙撑伞……

上学的这点路都不愿意走,撑个伞还要妈妈帮忙,生活中的困难重重,难道都要爸妈帮忙吗?我是一位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吗?这样下去怎能当合格的少先队员!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当时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和深深的歉意。我应该向纸月学习,学习她那不怕苦,不怕累,热爱学习的好品质!

相信这本书能够陪伴我一生,它将成为一盏明灯,为我照亮前进的道路。

7.浅析曹文轩作品中的“恶人”形象 篇七

一、曹作中的“恶人”形象例析

曹文轩创作了诸多作品,以纯美小说系列为代表,集中体现了曹文轩的文学观和创作观,凝聚了他对生活、对人性的观察、思考和了悟。求真必务实,人性有美丑,人亦分善恶。故他笔下有大批“恶人”形象,按年龄和性格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调皮捣蛋或欺负弱小的孩童型

曹文轩小说多为儿童文学,笔下的孩子各式各样,调皮捣蛋欺负弱小的小孩子形象较为突出,如《青铜葵花》中爱在学校闹事闯祸,勒令退学后便在大麦村游荡,钻空子欺负女孩子的噶鱼;又如《草房子》中不服管教,逼得小女孩舍近求远转学仍不罢休的刘一水。最为典型的当属《野风车·阿雏篇》的主人公阿雏。

阿雏是一个孤儿,六岁时父母双双落水去世,靠吃百家饭长大。他“吃相很凶”“目光中总藏着股小兽物的恶气”,孩子都不敢违抗他,不然便会受到刁钻古怪的惩罚,戏弄管他的年迈的杨老师,几次三番报复村里老汉。平时总是逮住机会欺负大狗,因为当年大狗的父亲没有救一同落水的阿雏的父亲。因打架事件被开除后,便整日里“在村里村外游荡做坏事”。可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因救人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那天,他跳上了大狗的船,正值大坝决口,船随水晃到了一片偏僻的芦苇滩,只能等待救援。可是村里人迟迟未来,三天过去了,饥渴乏力的两人终于听到远方的呼唤声,但“只叫大狗,没人叫阿雏”,那一刻,一向坚强的阿雏突然跌倒了,“当他挣扎着抬起头来时,脸颊满是鲜血和泥土”“望着无家可归的大雁,泪无声地流”。可是在大狗晕倒后,他走向了芦滩深处,罔顾双脚被芦尖戳破,只为给大狗找吃的。他把吃的穿的全给了大狗,为救同伴做了最后努力。说到底,阿雏是个可怜的孩子,父母的死让他对村里人耿耿于怀,也导致他不知何为对错和礼貌,平时作恶只是要村里人知晓他的存在,他本性是善的。调皮却心善应该是孩子的共性吧。

2、心灵压抑或渴望关注的青少年型

青少年这一群体是曹文轩观察和描写的一大主要对象,在他的笔下,“细腻地记录了少男少女由少不经事而逐渐明白人生的成长历程”,这类小说通常被人称为“成长小说”。曹文轩善用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感觉到这一时期人的特性,用散文化的语言勾起我们曾有过的明媚而忧伤的青春同感,触及人的心灵让读者理解他笔下的人物,哪怕是负面的。就如乔桉,就如小七子等。

乔桉是《红瓦黑瓦》中主人公林冰的同学,他一出场便是霸占了林冰的床铺,被夺回后便记恨上了林冰几个,此后便是有意无意地针对报复林冰几人;文革时期,乔桉带头做了初中部的红卫兵,肆无忌惮地破坏学校公共财物,批斗自己的同学,搞得人心惶惶,成功离间杨、夏,致使一段姻缘破裂;因嫉妒林冰,便在林冰心仪的女子父母面前编排是非,使得林陶二人情路更为坎坷,两人狂打了一架,差点将林冰打死;半个月后,因涉嫌杀害自己的外公(也是他父亲)被捕。这样一位不良少年,却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我觉得他可怜也可悲。作为一个因父亲强暴自己的女儿而生的他从小活在人们好奇鄙视的眼神里,他在那样的目光中逃避者躲闪着,性格也变得扭曲敏感爱记仇。他自卑,他孤僻,他凶狠,他努力地想要证明自己想要过正常人的生活,可是他只能一个人忍受着,“将笛子吹得万般抒情”“笛声哀怨荒凉”“坐在坟头,对着入地的苍黄落日”,也许林冰懂了他,可惜还是没能挽救他。

3、醒悟悔改或阴险凶煞的中年型

成人世界,繁荣复杂,尔虞我诈,恶人可谓比比皆是。曹文轩的小说中自然也有不少此类中人,譬如《红瓦黑瓦》里的许一龙,又如《根鸟》鬼谷的人。

许一龙是名理发师,平时总爱“蜚短流长,制造并传播种种消息”“任何人不愿去得罪他”“不小心得罪他,结果总找不到老婆或婆家”,有一个跟他学胡琴的弟子叫赵一亮,因不满许总是在人前称大,便暗自练习终在一次比赛中抢了他风头。自此便记恨上了赵一亮,平时故意贬低刁难赵,在赵家家破人亡后,更是雪上加霜搅了赵的婚事,逼得赵母向他下跪求情。可是在赵向他低头后,他却以实际行为作出悔改,当赵家的染坊着火时,他不顾危险积极召集人救火;当赵因偷镇上的木头被捕时,他当即跑到公安局哭着请求放人他来赔,可惜未成。可以说,许是那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人若犯我,十倍还之”的人,从他对赵家的态度可看出。

许一龙不算是真正的恶人,但不能凭此认定曹文轩“隐恶”,因为曹作中有真正意义上的“恶人”,且不只一个。如《根鸟》中诱拐小孩入谷为他开矿的“长脚”,是名假仁假义的伪君子;凶神恶煞奴役孩子干活,强迫孩子吃种可使其失忆的红果以防其逃跑的黑布疤子等人;又如《红瓦黑瓦》中下放的无锡知青褚善露“好吃懒做,惹是生非,蓄意制造矛盾,蛊惑人心,敲诈抢夺……”(《红瓦》)后因挑起斗殴入狱,一越狱便乘机杀死对手鲍小萌,生生地毁了两个人的幸福。这是一个人的罪恶,也是一个时代的过失。

4、外恶内善或不好相处的老人型

老人和小孩有诸多共性,如:人性本真,这是曹文轩极力想要赞扬的,在《草房子》和《第十一根红布条》中就曾写到垂暮老人(即秦大奶奶和麻子爷爷)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

秦大奶奶,是一个无儿无女的寡妇。在大人眼里,她是个可恶的老婆子,百般阻挠当地建学校,未果后又在学校搞破坏,踩菜苗,偷瓜豆,妨碍学校建设,放任家禽在校园乱窜,对人态度恶劣;在小孩眼里,她“爱用拐杖敲人脑袋”。但当你了解全部情况再设身处地一想,便会理解同情这位看似自私无理实则无可厚非的老婆婆。建学校那块地是她夫妻二人拼尽一生换来的,她丈夫更因劳累过度去世,无儿无女只剩这块地,却被村里人强征建校,是可忍孰不可忍,还不许她发泄下情绪!她没有子孙,性格孤僻乖张不好相处也情有可原,而且后来她做了很多的好事,甚至英勇救人,最后为守护学校的财物,为救学校落水的一颗南瓜而丧命。她虽外表怪僻,内心却是善良的,从她对待桑桑及其他孩子的态度可看出。尊重是互相给与的,温情是融化寒冰的最佳手段。无独有偶,麻子爷爷也是如此,此类人在曹作中还有很多,而作者似乎很喜欢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其演绎。

二、曹作“恶人”形象背后的内蕴探析

记得沈从文曾说过这样一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我想这也适合曹文轩。曹文轩为我们谱写了一个个故事,经过对第一世界的重组和改造,在现实和记忆思维的基础上虚构出一个有别于原本生活而又同于人类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上演着“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利用这些去感动今世的孩子以及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麻木迷失了本性的人,也唤醒了一批人的记忆和本心,让人重新意识到世间“美”的存在。

作者用他的眼发现“美”,用他的笔谱写“美”,用他的心传扬“美”。沈从文称自己是“人性的治疗者”,“幻想在未来读书人中,还能重新用文学艺术激起他们‘怕’和‘羞’的情感,因远虑而自觉”。我想曹文轩应是名合格的继承者。他认为“文学的职能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而这一基础中理所当然地包含一个最重要因素:悲悯情怀”。理论付诸实践,在他笔下,即便恶人,也会被处理得可怜可悲而非可恨可憎,爱比恨更伟大。作为作家,怀揣“悲悯情怀”投身写作,“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曹文轩笔下的人物,“善”的浓墨重彩,“恶”的则轻描淡写;但作为学者,又让他无法忽视人性之恶,“不虚美,不隐恶”,也看到了几千年来对于人性思考的片面性,故而有了新颖合理的思考和了悟:人无完善亦无完恶,善恶交互人性本善。正因为此,我们在曹文轩的作品中看到了许多“不能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宛若真人般复杂多面的人物”的“圆形人物”,如上文所说的秦大奶奶、许一龙等。

文学为何而作,在曹文轩这也得到完美解决。作者心中有“道”,抒的情怀自然含“道”,正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无疑,曹文轩是一个心中有“道”的作家,他努力地用永在的“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去感动今世,面对当今世界让人忧心忡忡的情感弱化问题,他试图用文学用一颗悲悯之心用笔勾画世间被人忽视的种种真善美来温暖人心治愈人性。我们不说他是否达到预定目标,但至少表明了姿态并做出了努力,不可否认,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积极影响。

三、曹作“恶人”形象塑造之瑕疵

当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曹文轩的作品也存在着一些瑕疵,主要表现为人物性格类型化,人物形象欠深刻化以及表现手法单一化。翻阅曹文轩的小说,此中人物和场景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孩子性格多为调皮活泼,大人形象大半是质朴厚实,老人则善良亲和,女性总是纯洁美好,观一两本而知全貌,无论好人还是恶人,都是本性良善。虽然说没有刻意虚美隐恶,但其在选择加工人物形象时便融入了主观色彩,给人感觉过于理想化,且对善恶的态度偏差导致人物塑造深刻性不足,不能真实的概括人性的全部方面。此外,无论是描绘阿雏还是秦大奶奶,总是先抑后扬,或劝百讽一。不过,总体而言,曹文轩的作品算是瑕不掩瑜吧。

摘要:曹文轩以写唯美事物著称,其作品素以优正纯美见长,追求真善美。在他的笔下,展示了一大批淳朴善良的人,人性之美风物之胜让读者赞叹不已。但这不是全部,曹作中也有不少“恶人”形象,这是否跟他追求“美”相冲突呢?“恶人”真的“恶”吗?创作这些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和目的?本文即志在解析这些问题以及观照曹文轩塑造这些恶人形象背后的内蕴。

8.曹文轩:剖析儿童内心的纯真世界 篇八

少年细米与表妹红藕两小无猜,一同长大,日子如清水一般流淌。一群从苏州城里来插队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其中的梅纹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细米一边在梅纹的引领下走向前方,一边开始暗恋她的声音、她的举止以及她身上所有的一切;而她在那段孤独无助的时光里,似乎更深刻地陷入了一种对于细米不可名状的眷恋。一种非恋情的恋情,在一个到处是河流与芦苇的水乡中,令人感动地展开。

小说《细米》深谙人的情感的微妙,以优雅的笔调完成了一个少年的心灵雕塑。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与四季优美的乡村风景一道,参加了这个东方少年的现实世界的加冕礼。

片断摘录:

三鼻涕仰望着树上的细米,仿佛细米就是那条大河,就是那条载着女知青的大船。直到脖子酸了,他也没有听到细米的回答,便又追问了一句:“看到了吗?”

细米歪头看了他一眼,说:“看到了也不告诉你。”

三鼻涕有点生气,捡起地上一块小瓦片要朝树上砸去。而当他看到细米瞪着眼睛、在用神情对他说“你敢扔”时,手一松,将瓦片丢在了地上,说了句既无奈又很可笑的话:“那你要告诉谁呀?”

不远处站着另一个女孩儿琴子。她看了一眼红藕说:“告诉红藕呀。”说完,既不看看红藕的脸色,也不看看红藕是否追了过来,就赶紧一头钻进了人缝里逃跑了。

素材延伸:

依靠与照顾

《爸爸去哪儿》一开始,原来说让诺一自己参加。刘烨说诺一一个人太寂寞,讓霓娜也去,他俩是个依靠。这就直接推动了诺一在活动中的角色转变:诺一从受爸爸保护和照顾的小孩子,变成了照顾妹妹的哥哥。节目中,霓娜在面对众人的时候,会向诺一靠拢。在霓娜心中,诺一是能够保护她的人,从而获得完满的安全感。同时,在面对霓娜的靠拢和求助时,诺一能够以肢体语言——完整的拥抱,以及用言语清晰地表述出:“我来管她,我是管她的人。”这也充分表现出哥哥对妹妹的保护。

适用主题:童真美好;亲情瞬间;角色转换;成长……

片断速写:

童年是单纯的,是真诚美好的。相信,每个人会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每天总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无需丝毫的雕琢,无论在谁面前都会表现出纯真、率直的一面。曹文轩在《细米》中,用童心编织出了梦幻般的世界,用诗意展示出了一份自然率真的童年生活。细米身上那种真诚的、少不更事的幼稚表现,将孩童毫不保留的喜怒哀乐之情、善良同情之心充分显现,绝不含一丝存心伤人的意味。《爸爸去哪儿》中的诺一,在与妹妹霓娜相处相互关照的情形,同样让人感受到童真的美好。童年是一杯原味奶茶,那味道,真是沁人心脾。

上一篇:在长沙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壮观的石刀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