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共8篇)
1.初三语文综合性学习 篇一
2014初三语文复习综合练习(2014.05)
(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名句默写。(10分)
(1)人而无信。(《论语·为政》)
(2)纷纷暮雪下辕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从今若许闲乘月。(陆游《游山西村》)
(6)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
(7)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顾教授虽然退休多年,但仍然热爱教育事业,毅然接受学校的返聘回到学校从事毕业班的教学,让学生们不禁想到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春的奋斗、奉献和激情,总是给人持久的感动: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只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生,才能给美好的梦想一提供更丰富的机会、,广大青年就会释放巨大潜能、激扬创造活力,用青春热情去证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zhēngzhēng誓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驰骋塑造.
zhēngzhēng誓言浩hà
(2)结合上下文,根据文中划线句子,再仿写一句。(2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映式结束,导演激动地说,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摄影创意的溢美之词,给了我们极....大的肯定和鼓舞,我们一定拍出更好的电影以飨观众。
B、汉代陵寝的一些石雕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多数都已损坏,有些甚至不胫而走,....最终出现在国外的文物拍卖市场上。
C、李刚考前虽然夜以继日地复习,但还是有两门课挂了红灯,其他科目也差强人意。....
D、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和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老人那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以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B、聘任制公务员即将上岗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的原因,是由于“高薪”造成的。
C、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D、与往年一样,今年“五一”旅游最火爆的出游方式依然是周边游,即在居住城市2小时车程范围内的短途旅游。
5.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不过,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来指引着自己的抱负和辨别是非。
②对我来说,以舒适和享乐为目标的生活从来没有吸引力。
③以这些目标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套伦理观点只能满足一群牲畜的需要。
④始终在我面前闪耀着光芒,并且让我充满活着的喜悦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理。
⑤从客观的角度,没完没了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存在,或者是生命有什么意义,是非常愚
蠢的行为。
A.⑤①④②③B. ①②④③⑤C.⑤②①③④D.①③⑤②④
6.名著阅读。(5分)
(1)《水浒传》中的人物众多,但女性形象却屈指可数,文中描写“蝉鬓金钗双压,凤鞋
宝鐙斜踏;连环铠甲衬红纱,绣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
海棠花,单枪出马。” 在横线处填上人名或绰号,并概括与人物相关的一个主要情
节。(2分)
(2)齐天孙大圣,混世泼牛王,只为芭蕉扇,相逢各骋强。粗心大圣将人骗,大胆牛王
把扇诓。这一个,金箍棒起无情义;那一个,双刃青锋有智量。大圣施威喷彩雾,牛王放泼
吐毫光。齐斗勇,两不良,咬牙锉齿气昂昂。播土扬尘天地暗,飞砂走石鬼神藏。这个说:
“你敢无知返骗我!”那个说:“我妻许你共相将!”言村语泼,性烈情刚。那个说:“你哄人
妻女真该死!告到官司有罪殃!”伶俐的齐天圣,凶顽的大力王,一心只要杀,更不待商量。
棒打剑迎齐努力,有些松慢见阎王。
本段文字是孙悟空第几次借芭蕉扇,又是怎样被牛魔王骗回的?牛魔王和孙悟空有何过
节?(3分)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
借美食滋味传人生百味的《舌尖上的中国2》,首集创下1500万人次的收视纪录;以竞
赛形式展四字格唯美语境的《中国成语大会》,初赛吸引3万人报名……2014年的春天,中
国荧屏文化尽展“传统之美”。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舌尖2》与第一季相比,更
侧重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希望透过美食,去描绘当代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下的悲欢离合。中
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认为,“舌尖”系列想要表达的是所有中国人在食物背后感受到的情感共鸣。
《中国成语大会》巧妙地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融合在全球流行的猜词竞技中,以全新的竞赛形式,承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传播的使命。安徽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美食来了》
导演陈小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舌尖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火热
都有共通之处,就是让人们产生了文化上的自省。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
会》让很多人产生这样的感慨,很多字和成语都似曾相识,好像上学都学过,但就是不会写,也让人震惊“原来我不是文盲却失去了好多文化的根本。”《舌尖2》则让人们发现,原来生
活中那些平凡食材的背后有那么深远的文化,包藏了那么多生活哲理。这些节目让人们意识
到自身在文化传承上的缺失,从而产生关注和反省。
(材料选自2014年4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5版《舌尖与成语》,有删节)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2)仿照例句写一个带有“舌”的成语,并解析。(2分)
例:“舌举目张”: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
(3)临海中学正在举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请你为他们此次活动的举办
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4)现在很多孩子忙着学英语、弹钢琴,喜欢吃汉堡、炸鸡腿等洋快餐,记住的也是情人
节、圣诞节等洋节日,传统文化和习俗正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去,请你举例说说我们学生
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2分)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8—9 题。(6分)
军城早秋严武(唐)①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②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③,莫遣④沙场匹马还。
【注释】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②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
北方。边:边境。③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④莫遣:不要让。
8.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夜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2分)
9.这首诗的后两句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和范仲淹《渔家傲》中“浊酒
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8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大道①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②,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③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④。(选自《礼记〃礼运》)
【注释】①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②终:终老,终其天年。③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者,残疾人。④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不独亲其亲(4)是故谋闭而不兴...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
()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皆以美于徐公 ..
C.万钟于我何加焉D.其一犬坐于前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甲乙两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分别具有哪些特点?(6分)
14.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桃花
源记》比较含蓄,《大道之行也》比较明了,但是反映的社会理想是一样的,都表达了他们
什么情感?(2分)
(三)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5-19题。(11分)
好细菌 坏细菌
①美国基因学专家在研究了人体内几百种不同细菌的DNA后证明,刚出生的婴儿,其体
表和体内是无菌的,但在出生后几个小时,随着吃奶、逐个头尾相接,其长度可绕地球2周还多,仅人类消化道就含有将近2.04公斤细菌。别以
为细菌都是有害的,其实大部分细菌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只有少部分是有害的。
②研究发现,每个人所携带的细菌种类各有不同,被视为人体虚拟器官,人的健康长寿
离不开正常的菌群。比如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不仅可以帮助消化,还能保护人体不受病原体感染,用人体自身细胞不能产生的酶,合成我们所需要的维生素和
营养物质等,比如氨基酸。
③人体的皮肤实际上也是一个细菌“动物园”,大约生活着250种细菌。研究发现,每个人的皮肤上都有大约3/4的细菌与别人皮肤表面的细菌不一样,男性与女性皮肤上的细菌
也有着显著的差别。它们大多对我们的皮肤起着保护作用,并为每个人制造着独特的体味。
④但也有一些细菌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人体有五个细菌最多的角落,分别是口腔、鼻腔、腋窝、外阴、肠道。人的口腔是细菌难得的沃土,美味的食物残渣和适宜的温湿度,为细菌
创造了舒适的生存环境,各种细菌争相云集,也为有害菌群的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不小
心,口腔溃疡、牙周炎、口臭、疼痛等扰得人不得安宁。每天早晨我们所刷掉的牙垢就由
600种细菌组成,俨然就是一个团结紧密的“社区”。常见的肺炎球菌则寄居在人的呼吸道
里,在外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这种细菌与人体相安无事,当受凉、过度疲劳、精神受到
强烈刺激、创伤等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种平衡便会被打破,肺炎、老慢支等呼吸系统
疾病就特别容易复发。
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将细菌消灭得过于彻底的环境可能反而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
害。英美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经常不接触细菌和病菌的孩子患Ⅰ型糖尿病的概率明显增加。
而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更早接触到带菌的物质,有更多机会与宠物相处,患过敏症、哮喘和湿疹等疾病的几率反而很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也首次证明,肠道内分)的细菌会影响大脑的化学反应和行为举止,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因为不少常见肠胃疾病往往
伴随着情绪焦虑和抑郁。
(选自《光明日报》)
15.开头第一段从“美国基因学专家对人体内细菌的研究”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说说这种语言的妙处。(4分)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刚一出生,人体内便会带有多种不同的细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细菌也会越
来越多。
B.人体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对人体的贡献有两种:一是帮助消化,二是产生人体自身细胞不
能产生的酶。
C.人体皮肤上也生活着大量的细菌,细菌中的大部分对皮肤起着保护作用,并使自身显示
出独特气味。
D.人体呼吸道平时与人体相安无事,但人体免疫力下降便产生肺炎球菌这种细菌,引发肺
炎、老慢支等疾病。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20分)
蚕豆
曾必荣
①北京我没去过。
②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之《蚕豆》中道:“北京人是不大懂吃新鲜蚕豆的。北
京人爱吃扁豆、豇豆,而对蚕豆不赏识。”单从这一点上,我就不羡慕北京人。
③我生在江北边,现居江南岸。江南江北蚕豆好,叫我如何不爱它?我爱吃新鲜蚕豆,尤其是现在。而在小时候,我却偏爱吃老蚕豆。
④小时家贫,零食稀有。逢上年节日,若能装上半裤袋的蚕豆,我就什么都不去想了。
这种把晒干的蚕豆,和着“油沙”炒熟,当零食吃的蚕豆,在我的故乡,并没有特别的称谓。
蚕豆就叫蚕豆,“站不更名,坐不改姓”,像铁打的汉子,其硬无比。——牙齿不好的人,是
难享这口福的。
⑤边吃蚕豆边玩,最是有趣。显富,让伙伴瞧见,必定引来眼巴巴的问:吃么东西,把
点我吃吃?
⑥没吃呀。
⑦没吃——?你把嘴张开给我看看。
⑧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
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⑨把这一点点?
⑩嫌少,有本事你就不要。等我要缩回手时,伙伴就一把把蚕豆抓走,自言自语地说:
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高。
11还和弟弟比赛,看谁把蚕豆抛得高,并用嘴巴接住。输的一方,进贡蚕豆。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弟弟输急了,拔腿就跑,我紧追不舍。捉住了,就从弟弟的口袋里狠狠地抓上
一把,旋即逃之夭夭了。
12童年,多像那田间地头的蚕豆花呀,花蝴蝶似的,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可惜,○
花开不多时,童年也转瞬即逝。
13到了上中学,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格外钟情于蚕豆”,这一类的话,我只能放
在心里,绝不会让同学们知道了。其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的《社戏》。班里有位女同学长得
小巧,眸子仿佛两粒“乌油油的罗汉豆”。于是,有好事的同学戏称她:“蚕豆”。不久,就
在班上传开了。她是讨厌同学叫她“蚕豆”的。甚至,吃蚕豆都犯了她的忌讳。
14而今忆及,我不禁哑然一笑。○
15这“一笑”○,笑得我少年不在了,青年也不在了。人到中年,牙齿不再所向披靡,无
所顾忌——怕冷怕热,欺软怕硬。幸好,蚕豆的吃法良多:焖炒、油炸、水煮、烧汤……都
很好吃。
16立夏时节,刚上市的蚕豆,嫩、糯、香、鲜。清人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说:○“新
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吃方佳。”这种吃法,我没吃过。但对“随采随吃
方佳”,倒是身同感受。
17鲜嫩的蚕豆,我还是最喜欢烧汤吃。做法也很简单,蚕豆去皮,怕一不小心老去,不○
洗,立即到锅里。用大火再度烧开,把搅好的蛋液均匀地淋上,放盐,添油,撒少许葱花,即可食用。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相看两不
厌”。吃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遗憾的是,吃这道汤的时令太短暂了。故有蚕豆谣
云: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其实,这是我一时兴起瞎编的。
不过,蚕豆易老的确是事实。
18是不是,有点奇怪蚕豆为何易老呢?想一想,也不难理解。先抄录一段竹峰君在《葫○
芦》里说的话:
19相对其他果蔬,葫芦营养价值较低。给了好看的外表,哪能再给丰富的内涵,天下好○
事,岂能让葫芦占尽了?
20借用上面的文字,稍加改变,给蚕豆易老找个理由吧: ○
21相对其他果蔬,蚕豆营养价值较高。给了丰富的内涵,哪能再给太多的青春,天下好○
事,岂能让蚕豆占尽了?
(选自《散文海外版》
2014年第2期)
17节,分点概括作者与蚕豆相关的事情(4分)19.全文以时间为序,联系④-○
20.结合语境,理解第⑧节句子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子,....
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
12节能否删去?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21.文章第○(4分)
童年,多像那田间地头的蚕豆花呀,花蝴蝶似的,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可惜,花
开不多时,童年也转瞬即逝。
17节画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自选角度赏析妙处。22.文章第○(4分)
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相看两不厌”。吃
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
23.文章题目“蚕豆”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蚕豆”表达了什么情感?(4
分)
三、写作(60分)
24.请以“生活的恩赐”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
校名和人名等。
2.初三语文综合性学习 篇二
一、利用语文自身的特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应该从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1. 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时不时地、恰到好处地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告诉他们一些小知识。时间一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有学生问我这些故事哪儿来的时候,我向学生推荐了这几本书:《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新世界》《儿童文学》等。有了书,如何让学生真正去读呢?于是我向学生借阅,我把从学生书中看到的好文章或故事有意识地和学生交流,慢慢的,当我讲到一些好文章或故事时,学生也会跃跃欲试。于是我把开好了头的故事或是文章让给他们自己讲。读书、交流、再读书、再交流,已成为了我和学生共同的习惯。在阅读中,我和学生相互鼓励多读书,博采众长。
2. 重视阅读积累。
在阅读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阅读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办剪报不失为一种积累的好办法。我让学生把读到的好文章剪下来或复印下来,分类粘贴到自己的剪报上,并定期交流自己的剪报。在交流和讨论中,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我充分利用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3. 关注阅读运用。
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我开展了“好书伴我行”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是开展讲故事活动。学生在“读(或编)故事、讲故事、再读故事、再讲故事”的活动中,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二是把开展的讲故事活动写下来。这样既让学生大量地读,又让学生激情地说,让学生耐心地听,还让学生快乐地写,使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二、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 把生动有趣的事例作为写作材料。
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我们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学生兴趣不一样,上每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感受也不一样。我告诉学生,每一个美好的瞬间、痛苦的一刻、悔恨的一时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快乐的体育课》,同学们抓住了老师让他们跳大绳,被大绳绊倒又爬起来跳的情景;《记一场地震避险演练》,抓住了老师的讲解和老师带领同学们躲避地震和逃离地震中心的真实体验;《难忘的运动会》,抓住了同学们奋力拼搏而又不失友爱的动人场面……一个个来源于其他学科或学校活动真实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作文素材,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
2. 把流畅的语言用到其他学科的实践操作中去。
既然语文是交际工具,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就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个交际工具为其他学科服务。如在科学课电子制作小组活动中,我看了学生熟练的操作后,告诉他们,我不懂你们的实验,但我想你通过他们的操作进行解说弄明白你们的实验。开始时部分学生讲解有一定的难度,总有些说不清的感觉,经过多次训练,他们既能熟练操作也能准确地讲解。
三、融入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概括。课程标准就是着眼于民族的未来,按照人的成长需要,为了培育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养而制定的。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融入到生活中去,让生活这本活教材为学生提供所需的营养。
1.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观察体验中学会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学习。
教材只是学习的例子,在这个例子的引导下,教师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感受、体验,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篇课文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这一课的课后安排了《我们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我们的课余生活涉及学生的家庭,也涉及我们的校园生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作文还没起步。于是,我设计了踩影子、炸鱼、老鹰捉小鸡等学生的课间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说,在说中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又很好地进行了作文起步。然后我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家庭,让学生在家里和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一起做家务、一起游戏等,再让学生回到学校一起交流在家庭发生的一切,在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形成文章。《我和爷爷下象棋》、《妈妈教我洗衣服》、《我学会了煎鸡蛋》、《我给弟弟当老师》等富有儿童生活气息的文章跃然纸上。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而且让学生步入了习作的宫殿。
2. 丰富学生情感,在观察了解中学会欣赏,在感叹欣赏中学会赞美。
三年级第五单元要求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为了使学生开展好这次综合性学习,在学完《孔子拜师》后,我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了本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以及语文园地中向学生介绍的十二生肖。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框架,于是我在学生中开展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交际准备工作,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用课件的方式把学生带进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民间工艺,民族艺术,古诗春联,文明礼仪,古代建筑、绘画、生肖文化,社会习俗,神话传说,饮食文化,传统节日,道教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收集和了解的内容。也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学生为中华的传统文化而惊叹,更是情不自禁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3.初三语文自主学习方法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初三;语文;自主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三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在自主发现、思考、分析与探究中掌握相关语文知识,掌握相关学习技能。进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以下,笔者就对初三语文自主学习方法提出相关建议。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自主思考
“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最佳动力,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因此,在初三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问题的重要性。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将教学知识融入问题情境中,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与体验,有助于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去思考教学中的相关知识。
以初三语文《故乡》这篇課文为例。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费翔的《故乡的云》这首歌,并为学生展示这首歌的歌词“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在歌曲播放之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或者说它表达了歌手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以上情境导入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当学生答出“思乡”之后,教师可以顺势为学生引出课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课文。”在讲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20分钟自主学习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自己钻研,积极发现课文中的问题,掌握相关的知识与信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设置探究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新课改之后,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而小组合作就是其中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其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协调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团结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完《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之后,发现个别学生对“范进中举后发疯”这件事不能理解,认为作者这样写太夸张。对于此,教师可以以“范进在科举中举后喜极而疯”为题,要求各小组对这件事进行全面分析,课后教师将评出讲解最好的一组。在分析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查阅真实的史实资料,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与好处,在自己的理解上,对“范进中举发疯”这件事进行客观、全面的讨论与分析,然后派出代表谈谈本组的看法。在这样的探究问题中,学生为找出答案需要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封建社会的科考制度、以及课文中范进一人进行调查、分析与讨论。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学”、“自愿学”的心理倾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开展教学实践,拓展学习空间
古人云:“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由此可见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三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同时,应加强对教学实践的重视,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语文知识,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实践。以此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其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知识与学习技巧。
教师在讲到《变色龙》这篇课文之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按照班级人数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在完成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排练相关的情景剧。布置任务之时可以提示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将选出表演最好的一组,给予全组学生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学生在各组竞争的压力中,为取得良好的表演成绩,则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可以为学生之后的课堂学习奠定坚持的基础。此外,学生排练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各组学生的关注,传授学生一些自主学习、表演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因此,在初三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肖梅英.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形式、手段和方法的探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8):48.
[2]杨晶. 初三语文自主学习方法探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30-32.
4.初三语文综合性学习 篇四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语文,但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那更是难上加难。
在学霸们眼中,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都可以考满分的,只有语文可以拉开分。所以有句话说:“中等考生比的是数学,超级学霸比的是语文。”这话说得不假。
本次中考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我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做法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首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基础是第一位。
有位老师曾说过,学习语文是“死去活来”——基础不学“死”了,背“死”了,后面的题就比较难“活”过来。
例如字词,课后的“读读写写”,要牢记字形字音(尤其是字音),可以巧用口诀,联想记忆,同类比较……无论多奇怪的方法,只要能让自己记得准,记得牢,记得快,就是好方法。
吕馨同学的课本
至于默写题要考查的名句,要保证不能出错,那就需要背诵的同时注意生僻字、易错字的写法,边背边用手比划着,要拿起笔来背诵。
成语题容易做错,我们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关注常见成语的用法,中考常考的成语也不过那么几百个,老师课堂上提到的那些常见的易错成语,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并且要注意记录。
2
文言文重视积累
俗话说中学生有三怕,其中“一怕”便是文言文。
起初学习文言文时我也有些不知所云,但随着学习的循序渐进,文言文就会愈发得心应手,最后甚至会喜欢上文言文的简洁、优美。
文言文虽然是阅读,但也属于基础的一部分,仅仅依靠积累就可以得满分。
九上、九下的文言文会在初三上学期学习,一定要一次过关,这样可以在一轮复习时为自己赢得时间,让自己在复习之初就把握先机,获得语文学习的主动权。
在老师正式讲授之前必须预习,在预习中注意大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以培养古汉语的语感,避免翻译时因断句错误而导致的全盘崩溃。
我在预习过程中,会先大致疏通文意,圈画重点字词,不理解的地方特殊标记,便于上课时讨论或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
吕馨同学的文言文整理本
文言文课下重要注释,我个人主张一字不差地记下来,用逗号、顿号、分号分开的同一个词的解释,几部分都要牢记,不可丢三落四。
同时注重文言现象的整理,一词多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最好记上例句,以加深印象,更便于在课外遇到该词时推演出最符合语境的词义。
而句式一般有一定的规律性,部分句式会有明显的标志词,在归类时注意规律的总结。
3
现代文阅读有方法
上面所说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到不丢分,而现代文阅读是大家的一个失分点,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说明文阅读比较简单,大家认真读文章,将选项还原到文章中,逐字逐句地对照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抓住关键词,这样准确率会非常高。
记叙文、散文阅读相较于说明文更有难度,这就需要在老师讲阅读答题方法时集中精力,做好记录。建议找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来记阅读的答题方法,没事的时候多看看,巩固几遍,熟能生巧。
如果做题时自己有在老师讲解的答题“套路”之外的发现,要及时在旁边做好补充,这样可提高得分的几率。审好题,扣住问法回答,是现代文阅读得高分的保证。
4
作文是语文的定盘星
作文是语文的定盘星,50分作文,600字左右,字数写够简单,写得好不容易。起初我的作文除了书写好,真的,没什么亮点。我是既不愿意写,又不愿意改,只有老师叫才会磨磨唧唧去。
初三听了几节作文课之后逐渐开始使用老师的方法,加了一些描写细节,没想到我是班上几个规规矩矩用老师方法的学生之一,被表扬是自然的,学习作文热情也提高了很多。
随后我更加认真的学习运用老师的方法,我的作文水平也逐渐提高,所以说,老师毕竟是老师,讲的话是一定要听的。
作文不光要注重写,更要注重改。平时的作文老师批改之后一定要追着老师面批,根据老师的要求认真修改,改完了立刻就找老师批改,根据老师的建议再改……
吕馨同学的默写作业
文章不厌百回改,四五遍都是正常的,改作文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过程。只要最终能出一篇好的文章,四五遍也是值得的。
5
复习与改错别忽视
另外,语文复习和改错非常重要。
复习最重要的一个材料就是笔记本。平常笔记一定要记好,分门别类记录,例如文言文,现代文阅读,本着最低标准“自己能看懂,并尽量美观”的原则。
大部分类型题目的答题思路老师会涉及,一般可以套用。注意老师上课时强调的小细节要记录好,比如“你的观点是什么?”必须首先要亮明观点,回答表格中得到的信息时不能直接列数字等。
改错也要引起足够重视,要及时改错。很多同学失分都是一错再错,这就是不重视改错的直接体现!
改错要有改错本,专门整理平时听写、默写、考试中古诗文,现代文、生字的错误,直接看改错本,可以省去一张张查找试卷的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6
课外阅读很重要
阅读是语文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阅读不仅对作文是非常有益的,对其它科目的学习和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
阅读首推教科书里推荐的名著,其次是名家的文学作品。阅读课外书时最好写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撰写读后感悟心得,以备自己作文时使用。
阅读最重要的时间是假期,假期有充裕的时间,因此更适合整本书的名著阅读。
开学以后不仅时间紧迫,而且都是碎片化的时间,不大适合需要潜心细读的名著。
当然,不是说开学后就不需阅读,碎片化的时间也可拿来读一些感兴趣的作品,也可巩固名著。
初三语文答题套路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与技巧1、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2、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3、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鉴赏古代诗词: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 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5.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篇五
1、要端正态度
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
2、要有浓厚的兴趣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
3、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1)阅读文学名著,做好摘抄。
可利用在校语文阅读课和双休时间多读一些经典名著,并做好摘抄。因为中考中至少有四至五分的名著试题。
(2)多读一些精美文章,坚持做摘抄,写随笔。
阅读时不要只是读文章的故事情节,要认真思考,要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并学习一些好词佳句、优美句子等,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为以后的确写作积累素材;也可写写随笔,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3)及时总结知识点和答题方法。
学习课内文章的目的是为阅读理解课外文章打基础,老师在讲课时要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总结知识及答题技巧。
(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平时在做笔记和做作业时要书写规范,切勿潦草。
4、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
现在的课堂模式分三步: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对此,每步中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一)预习环节的学习方法
①借助字典词典来解决字、词障碍。
②运用圈点读书法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并找出自己的疑惑。③运用写预习笔记的方法对有关知识加以归纳、整理。
(二)听课环节的学习方法
①分析教师语言,会在听中抓要点,抓重点。②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
③在听中动笔,变“只听不记”为“听记结合”。
(三)作业环节的学习方法
先复习再做作业,规范书写,注意格式。
(四)复习环节的学习方法
①把握知识结构、建立知识联系。
②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建立知识体系,搞好整体复习。
5、要注重积累。积累的内容可分为: ① 古诗名句的积累。(要适当归类,包括课内和课外的)② 古文言现象的积累。(课内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③ 重点文学常识的积累。
第 1 页 ④ ⑤ 必读名著知识点的积累
易读错、写错的字音、字形的积累。(尤其是四字词语,在中考的一定有一个这样的题型)⑥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答题技巧的积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这在平时课堂上要认真听讲,总结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最后,我总结了“四先四后两小结”的学习方法:
四先四后: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分析后解题,先理解后记忆。两小结:每周末对一周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作一次书面整理小结,做到堂堂清,课课清,段段清)
语文学科知识博大精深,重在“积累”,从一个字到写一篇作文无不体现了“积累”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平时要充分调动起眼、耳、口、手各感官,多看、多听、多读、多写,做到了这“四多”,学语文就容易了。
现在中考题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积累与运用,主要考查字音、字形、字义、病句、古诗名句积累、综合性口语交际、名著积累等,大约20分,要想本部分拿高分,平时要注重积累;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共包括五个阅读题,分别为古诗阅读,文言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分值为40分左右,(后面我整理了每种文体的答题技巧);第三部分为写作,分为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写作时要认真审题,切勿写离题。
(一)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三、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 2 页(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赏析诗歌的意境
命题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命题变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五、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六、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或(1)结合全诗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二)记叙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一、记叙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二、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顺叙: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时间先后),如《皇帝的新装》。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追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羚羊木雕》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把„„起因或过程交代得更清楚。
第 3 页
三、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说明
A、记叙: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四、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思想性格等。神态描写 作用:交代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动作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语言描写 作用: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心理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烘托人物的„心情、预示人物的„命运、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描写
4、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5.描写的角度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五、修辞方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反复 借代 反问 设问 引用 对比 反问
1、常用修辞方法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2)拟人 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
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4)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性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7)设问:作用: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吸引读者。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可以有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第 4 页(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11)反复:强调了„情感;强调了„内容
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12)反语: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六、写作手法及作用:
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 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
七、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第 5 页 问:这篇散文中,⑪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⑫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⑪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⑫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八.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九.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十、概括层意的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十一、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十二、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十三、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十四、.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第 6 页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上第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十五.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十六.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
十七、其它考点及答题方式:
1、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结构上从以下几点分析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为下文作辅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辅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文末: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令
第 7 页 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2、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
3、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三)说明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第 8 页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第 9 页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四)议论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全文的一切论述,都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的,明确了中心论点,才能了解作者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寻找或概括中心论点:
(1)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题目,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开头,有的文章在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逐层论述;中间,有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这种情况较少;结尾,有的文章通过论述,在文章结尾处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分清论题和论点。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它是一个范围。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看法和主张。论点应该是一个表述完整的判断句或表态明确的句子。
第 10 页(3)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材料包括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是用来阐述观点、为观点服务的,要么是由材料引出观点,要么是观点统率材料。所以,可以由二者的关系归纳概括论点。当然,有的议论文既有中心论点,还有分论点,那么有些材料就有可能是用来阐述分论点的,但所有的分论点都是阐明中心论点的。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第 11 页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五)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课外的解题方法如下: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
第 12 页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6.初三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篇六
一般来说,阅读方面那些属于语文基础部分的内容,如文言课文常识、文言实词的理解、文句中别字的辨认改正、修辞方法的识辨、说明方法的理解、文章中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搜寻等等,是大多数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的;而文章中某些环境或情景的理解、文中人物或者作者感情的把握、主题的理解及概括、观点的提炼和表达、对论证或者说明过程的分析等,就不那么容易透彻、深入地予以掌握了。这些,也往往是不少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软肋,需要花大力气去努力掌握的。因此,如果能在事先充分了解好自身的弱点,从而在初三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这里所说的积累,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是指语文学习重视日积月累。语文知识的丰富、充实,情感的体验和分析水平的提升难以一蹴而就,要靠平时的积累,使这些一点一滴地渗入心中,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积累的东西多了,它们就会反反复复在脑中萦回激荡,进而形成蓄势待发的形态。比如,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块——写作,其材料就只有靠自己时时注重生活中的积累;因为,只有材料的不断丰厚,才能使思想也丰厚起来,才具备了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指积累的面要广一些。对语文学习而言,必需的积累包括课内和课文学习中重要内容的积累,也包括我们补充阅读和课外阅读时对书籍、报章杂志等某些内容所做的积累,甚至可以广义地包括许许多多其他的内容,诸如影视欣赏、广告宣传、同学讨论、家庭闲聊、诗句歌词等等,举凡可能和语文学习相关者,都值得我们去注目、去倾听,并有意地作一些积累。积累的面广一些,理解、分析时心中可以比照的人、事、物就会多一些,你的思路相对也会拓宽一些,联想也会丰富一些。
7.初三语文综合性学习 篇七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立足于语文的跨学科学习。它需要在跨学科的学习中突出语文因素。中学语文课本中每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都与单元的内容紧扣起来, 可以说是现代文学习的一种拓展与延伸。但我们在处理这部分学习内容时, 往往是多展示资料、多展示图片、多展示概括积累, 而少注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少注重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下面以“成长的烦恼”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
一、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他们从策划、实施、交流、评价四个环节开展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把写作、口语交际教学融于活动之中, 即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 而不能理解为单纯的看资料、展图片、玩玩游戏就完事了。
我所教的是初中生, 学生有因为单亲、厌学、早恋等产生的烦恼, 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卢梭称它为“狂风暴雨”的危险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刚刚从童年步入少年旅途, 又逢青春发育期, 青春意识萌发、独立意识增强、幼稚与成熟并存, 所以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而徒增烦恼。如何让同学们正确认识烦恼并学会正确对待它呢?我认为很有必要开展以“成长的烦恼”为题的综合性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成长历程, 所选的几篇文章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的成长足迹。《爸爸的花儿落了》主人公英子年纪小小, 就经历了人生的不幸, 疼爱她的父亲因病去世了, 英子过早地感受人生的悲凉凄苦。家中孩子数她最大, 她感觉自己长大了点, 就意味着多了份责任。《丑小鸭》讲的是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故事背后让我们思考:在你被别人耻笑、轻视时, 在你觉得难以面对现状时, 你会怎样呢?《诗两首》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 你将如何面对?选择我们的人生道路时, 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困惑。两位诗人都告知我们答案。《伤仲永》的故事让我思考: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成来一个有才能的人。这五篇文章, 其实都是说人生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烦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再开展“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生容易选题, 而且研究兴趣浓厚。
班上的同学一听说开展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热情高涨, 迅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拟定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阶段, 与平日的学习劲头迥然不同。
二、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 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提升语文素养
活动一:少年也识愁滋味———说说自己的烦恼
1. 列烦恼清单。
以小组为单位给自己的烦恼列一个清单, 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曾经有或正在有的烦恼。在清单上, 对这些烦恼进行分类, 从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列举出来或按照所有烦恼的大小一一列举。
2. 诉说自己的烦恼。
以小组为单位从烦恼清单中选出最苦恼的一件或几件事, 仔细作出分析, 与同组同学、他组同学、老师作出交流, 然后写一篇日记。 (要求:口齿要清楚、仪表大方、话语通畅完整。)
3. 查找中学语文课本中写烦恼忧愁的诗文。
活动二:问君能有几多愁———回首成长的烦恼
采访你身边的亲人、邻居、老师, 确定采访对象。根据采访的目的提前准备采访提纲, 拟好要采访的内容。 (要求:采访时要举止大方, 说话利落。)
(1) 你少年时有哪些烦恼? (2) 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3) 你当时是怎么样对待这些烦恼的? (4) 现在重新审视, 你怎样看待当时的烦恼? (5) 现在很多少年年纪轻轻, 可烦恼不少, 诸如作业负担重、家长管得太紧、成绩不够理想等, 你怎样看待当今少年的这些烦恼?
活动三:解释春风无限恨———我来帮你解烦恼
可以四个同学一组采取模拟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活动。每两个同学模拟表演完后再互换角色表演一遍。模拟表演后再写一封信帮助化解烦恼。 (要求:模拟表演时要注意所给的情境, 劝说人要说得入情入理有针对性。)
活动四:天生我材必有用———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
以《成长中的———》或以《我长大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把搜集来的资料制作成手抄报来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以上四个活动, 从活动的过程看, 很多地方都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 体现如下:
1.烦恼列清单活动中, 是口语交际、阅读、写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运用。
2.在采访活动中, 是语文能力和策划、组织、协调、实施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综合。
3.我来帮你解烦恼活动中, 是口语交际能力与表演能力的综合。
4. 征文比赛活动, 是阅读、写作能力的综合运用。
这次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学生把课内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获得了锻炼的机会, 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得到整体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 并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 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这样, 综合性学习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8.初三语文综合性学习 篇八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味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立足于语文课本教材,开展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内容往往是经过专家学者充分讨论筛选之后的精华作品,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首先让学生占有尽可能多的课程教学资源,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其次,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中还要求,加强综合性学习以突出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注重语文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将语文教学立足于课文的教材内容,而且充分结合现实生活,联系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展开语文教学,让学生理解语文与生活的相关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最后,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积极观察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学习意识,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教学中,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提出疑问,在搜集课外资料时,能否有效的寻找各种有效资源,通过诸如此类的观察,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和课外教学中,通过合作性教学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最后注重教师的评价和总结。
二、语文学习中的“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向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所学知识,丰富学生对生活认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简言之, 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语文味就要求实现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和谐发展。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让学生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并且在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所以,作为一门结合语言和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综合性学习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语文味,符合语文教学的传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要教师在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突出“语文味”,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语文探究性学习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味”的对策
为了提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语文味”,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则注意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学习《爷爷和小树》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与爷爷发生的故事,与同学分享。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选择一些与“爷爷”相关的电影、音乐作品在课堂上播放,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与课本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在整节课讲授完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本教材为依据,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以“爷爷,我爱你”为题写一篇文章。由此锻炼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其次,增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要求小学教师要注意将教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的学习完善学生的生活体验。比如,在综合学习小学四年级“镜泊湖奇观”一节内容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镜泊湖风景的秀美,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说一说他们曾经去过的旅游地,并对当地的风景特点进行讲述,引导他们搜集各地风景名胜的优美图片,与同学进行相互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与同学之间交流,会得到更多的关于国家风景奇观的知识,对此,教师应该让他们每个人将调查结果以探究报告的形式进行整理,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交流,以此让他们理解语文学习的内涵意义。
四、结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在综合性语文学习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意突出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课本教材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悟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龚微.浅谈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展[J].科学大众,2008(07)
[2]袁小刚.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课程资源开发[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03)
【初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推荐阅读:
努力学习的初三语文作文07-01
初三语文全年学习计划规划08-15
初三语文有哪些学习方法11-14
初三语文课件08-27
初三语文中考模拟11-05
难题的初三语文作文06-17
初三语文教学随笔06-21
语文初三教学计划07-03
初三语文试卷下载07-04
初三语文名著复习计划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