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控制的发展趋势(共7篇)
1.电梯控制的发展趋势 篇一
我国
电
梯
行
业
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我国电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电梯行业发展历程,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来说,我国电梯行业起步较晚,回顾我国电梯行业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
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我国的电梯工业发展十分缓慢,电梯生产
企业基本为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建设部定点生产的八大电梯生产企业,即北京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苏州电梯厂、天津电梯厂、西安电梯厂、广州电梯厂、上海长城电梯厂。八大电梯生产企业30年总共生产了各种电梯万部左右,平均每家电梯企业每年只能生产40部左右,中国电梯行业面临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局面。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中国电梯业受到外资各种“蚕食”措施影响,原有的八大国企电梯品牌全军覆没,外资品牌垄断的市场份额曾经高达95%以上。近年来,一批民族电梯企业苦练内功,绝地反击,出现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电梯劲旅竞争的主战场,中国电梯业目前面临行业的重新“洗牌”,民族自主品牌应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支持等多方面有利因素,逐鹿天下,加快赢得更多市场。
2)改革开放以后引进外资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当时我国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情况,国家决定引进外资,电梯业成为我国最早引进外资的行业。自1980年起,天津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等国内较大的电梯企业,全部与美国奥的斯、瑞士迅达、日本三菱等外资品牌合资合作,外资或合资品牌由此全面进入我国市场。
外资品牌在初期进入的时候,确实有其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和在我国所享有的税收优惠等超国民待遇,迅速垄断了国内市场,在合资初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但外资品牌的进入对于促进我国电梯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加速了民族品牌企业的发展。比如在整机生产企业中,外资品牌的技术与管理理念让民族品牌提速发展;在电梯配套件企业中,从为外资品牌配套的过程中,也提高了配套水平。由于整机和配套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得电梯自主品牌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也认为,电梯行业的特性,也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整机制造商需要掌握的行业技术众多,对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集成技术以及产品的售后安装维保的要求高。进入电梯行业特别是整机制造领域,对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安装维保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都较高,需要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和人才壁垒。
同时,电梯作为终端消费品,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明显。品牌往往成为人们在选择电梯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电梯生产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品牌并获得
市场的认可,也必须经过市场一定时间的不断检验。
3)中国成为全球电梯制造中心和最大的电梯市场
近年来,我国电梯的出口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35%以上,电梯行业也逐步成为国内比较重要的行业。中国电梯协会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国垂直电梯和扶梯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将分别占整个全球市场的1/2和1/3,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年产值超千亿元,电梯市场可谓前景广阔。2008年,我国电梯产量超过21万台,年增幅超过20%,产量超过了全世界电梯年产量的50%。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的强制报废制度也为我国电梯改造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按国外电梯使用寿命惯例,一般日本系列电梯设计寿命为15年,欧美电梯设计寿命为25年,中国电梯的保有量已经超过100万台,专家预计今后每年大修改造以及已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市场容量将保持在12万台以上。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和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大型商场等城市建设投入的增加,电梯市场需求量因多方面需求得到迅速增长。目前市场份额中,外资品牌占国内电梯市场的75%左右的份额,民族自主品牌约占25%的市场份额。但我国民族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在资金和品牌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自主品牌加速崛起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量民营企业开始介入电梯行业,从为外资企业做配套或者与外资企业合资开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消化技术,借鉴外资企业带来的国际化技术标准、安装维保体系、管理模式等,自主品牌电梯在技术、质量、管理、服务上快速步入了国际化行列,逐步发展到目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开始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涌现出如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申龙电梯有限公司等自主品牌企业。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电梯整机及零部件的制造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电梯生产总量占全国的60%以上。
江苏省吴江市地处沪、苏、浙交汇中心,是我国电梯生产的重要核心区域,全市拥有电梯整机生产企业30家、配件企业150家,形成了一个以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电梯、扶梯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已经列入江苏省100
个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康力电梯是汾湖产业集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之一,公司从初期为外资品牌做配套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安装、维保等完整的业务链条,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拥有成本、技术、网络、人才和国家政策支持等五大相对优势。2005年至2008连续四年成为自主品牌销售额第一,成为为数不多可以与外资品牌在电梯市场进行竞争的民营企业,被中国电梯协会誉为“中国电梯业的希望和骄傲”。
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为民族自主品牌电梯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2008年,国家公布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优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2009年,国家出台了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计划,强调要“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促进了民族电梯业的发展。如康力电梯中标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全线车站199台自动扶梯工程,成为我国自主品牌中第一家中标城市轨道交通全线扶梯工程的企业。2009年6月,康力电梯中标南昌昌北机场自动扶梯项目,也是自主品牌中第一家中标省会以上机场工程的企业。
伴随民族自主品牌技术水平的提升,客户对电梯产品认知的增加,以及国内采购者提高对电梯品牌的理性消费,电梯产品将如白色家电等一样,市场将会逐步倾向于价廉物美的自主品牌,未来十年内将能够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届时,我国振兴民族电梯产业的步伐才算是迈上新的台阶。
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国际电梯市场基本由美国奥的斯、芬兰通力、瑞士迅达、德国蒂森、日本三菱、东芝、日立、富士达等八大名牌垄断,他们的销售服务网点遍布世界各地广大中心城市,合计销量占到全球总销量的90%以上。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梯消费市场,巨大的需求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知名电梯企业来华投资,我国电梯市场也给这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梯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外资电梯知名品牌或者挑选国内知名的电梯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或者独资建设世界一流的工厂,配置顶尖的设备,引进最新的技术,培训一流的管理人才,纷纷把自己的生产重心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这些国外电梯知名企业因此长期以来垄断了中国市场70%以上份额,我国电梯行业也成为了引
进的外资先进技术最多最全的行业之一。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以奥的斯、上海三菱为代表的大型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占据了我国电梯市场70%的市场份额,进口电梯占据了1%的市场份额,民族企业占据了29%的市场份额。电梯业未来几年相对乐观
我们先来看看电梯和扶梯的产量,2002年电梯产量只有5万台,去年达到45.7万台,增长了8倍,电梯的产量也反映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2012年的情况,根据国家政策预计完成700万套商品房,完工500万套保障房,完工住宅套数增加25%,两项合计总建筑面积增加10%。行业第一季度订单同比增长16%,综合宏观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预计今年市场只增长10%的量。
大家一定不要悲观,除非调控死,这样全世界就会出现烂尾楼,那样就太可怕了,在失业严重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可能性我认为不是很大,如果出现了,那肯定是中国的灾难。我对中国电梯行业未来几年还是比较乐观的。
行业的困难与挑战
我们要建立社会周期的概念,从产品的生产到最后的回收,整个花费的总成本考虑的问题,比如说节能灯用电的时候使用的成本很低,因为耗电减少,但是节能灯有很多有毒的元素。整个寿命周期短,如果在制造环节省了10块钱,那么在整个生命周期要多花200块钱维护,因为要增加维保次数;同理,如果大家一开始多花点钱买好一点的电梯,更好一些。
产品的控制化太重要了,到底为什么客户选择你的产品,主要是因为价格和品牌。营销模式方面,买一个电梯有时候几百万,上千万,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很多工作,现在销售正在走向电子商务,而现在我们的营销手段还非常靠关系,这种营销模式是非常落后的。同时从技术上也要解决,怎样解决安装和维保,怎么用更长的维保周期,这是我们长远的目标。
目前住宅地产有点过剩,但是商业地产兴起了,像一些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这样的商业地产将来会在中国大量涌现,对电梯需求会非常大。现在还比较流行旅游和养老地产,将来中国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少工作,多休息,多娱乐,多
消费。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经济,目的是改善生活品质,使我们更好的享受,更好的生活。
2.电梯控制的发展趋势 篇二
关键词:电梯,遥控维保
不久前, 南京市成立了国内首家“高层电梯110”, 该系统目的是建立“城市电梯检测报警系统”, 在操作室里能实现对入网电梯的24小时监控, 若有故障发生, 系统会自动通知该电梯维保人员 (拨通其手机) 。由此, 我国电梯维保业的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
1 我国电梯维保之现状
电梯维保无论对业主或电梯维保公司来说, 都是一件令人不太省心的事,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维保公司与业主关系的复杂性。要谈维保公司与业主之间的关系, 必然牵涉到物业管理公司, 因为目前物管公司是与业主发生物业关系最多部门。就物管公司与电梯维保公司的关系而言, 不外有3种情况:
(a) 电梯管理维保工作全部由物管公司委托给专业的电梯维保公司进行操作, 即“大包”, 其关系靠电梯维保合同以维系。
(b) 电梯的管理工作由物管公司派专人负责, 而其维保工作则委托给电梯维保公司, 即“清包”, 其中有全面保养合同和标准保养合同。
(c) 电梯的管理、维保工作都由物管公司负责委派专人专职管理, 且由专职上岗维修工负责维保, 有的物管公司与电梯维保公司签订技术支持、配件销售合同, 其中第2种情况居多。
从前2种情况看, 一般的物管公司只是在电梯出现故障时才与电梯维保公司联系, 进行修理。电梯的故障原因也是由电梯维保人员进行判断处理,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维保效率的低下。一般维保人员赶到现场少则几十分钟, 多则1~2小时, 明显与一般维保公司对业主的承诺相去甚远 (通常承诺为10~15分钟到现场) 。况且业主在电梯出现故障时, 一般是冲着物管公司的, 电梯维保公司得到的信息是间接的, 故电梯维保公司便无从得知电梯的完整运行状态。物管公司要在市场上立足, 必须先得到大楼管委会的认可、续聘, 而电梯管理的不同步, 电梯故障率高, 故障得不到及时排除, 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和竞争实力, 最终可能会危机到其生存问题。
即便是第3种情况发生, 物管公司的投入大幅上涨将成为其快速发展的明显障碍, 而且这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也不相符。
1.1 维保公司管理上的混乱。
落后的维保方式和维保公司与物管公司关系的复杂性导致了维保管理上无序的现状。除上述的维保时间上的滞后性之外, 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反馈信息的失真。目前, 大部分维保公司在维保人员的管理上仍采用的是传统的信息反馈单的形式, 即维保人员的维保内容需业主认可、签字。而事实上, 业主对维保人员所作的工作 (特别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由于知识的局限性, 根本就无从了解, 认识, 其签字的可信度自然降低, 更不用说有的维保人员与业主之间存在很普遍的勾结了。
(b) 收费的复杂与混乱。由于在很多情况下, 电梯的维保费是由业主缴给物管公司而非维保公司的, 这就造成了其中环节的复杂性, 有时会因此而致使电梯正常维保的难度加大。此外, 维保行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有时仍会出现乱收费的情况。
1.2 维保成本的高昂
利润是维保公司投资的动机和目的, 而其成本的投入也是其不得不考虑的。每台电梯每年的维保投入少则1000元, 多则可达3000~5000元, 投资的加大无疑增加了其风险性, 而其中大部分投入是由于维保故障发现不及时, 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造成的。
2 遥控维保系统及其特点
遥控维保系统的目的是维持保养设备的性能和功能, 确保其安全, 把故障防患未然, 故采取24小时, 365天监视检测, 极力减少因维修而停机, 即使发生故障, 也可以很快修复。遥控维保是基于相应软件和配套硬件基础上而实现的电梯的远程监控。只要电梯上安装硬件系统, 电梯管理员在监控中心便可实现对该电梯每时每刻的监控, 从其运行所在楼层到轿门的开关一目了然。若电梯有异常现象, 原有的绿色指示灯便会变红, 而且有相应的语言提示监控人员注意, 同时该电梯维保人员的手机会自动接通, 并告知电梯所在位置和所出现的故障。维保人员可与困在梯内的人员进行交流, 以安抚其情绪, 同时可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
(1) 系统的构成及作用
遥控维修系统有以下各装置构成并各自以公用线路 (或专用线路) 连接。
(a) 各电梯上安装的智能诊断装置。其具有诊断功能、计测功能、故障监视功能及故障信息记忆功能。通过电梯本身控制信息, 对其24小时、365天运行作业中的微妙变化进行监视、诊断、计测各机器的动作等。
(b) 信息装置。用远程智能诊断翅计测、分析的信息送给监控中心的装置。
(c) 监控中心的远程监视中心装置和诊断信息收集中心装置。把来自远程智能诊断装置的电梯运行状况及其故障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d) 信息中心的中央处理电脑。该装置把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 并把分析结果 (电梯故障原因) 及时发送到该电梯维保人员的手机上。
(e) 终端装置。电梯维保人员需随身携带的专用手机, 在得到故障信息时, 急速赶到现场, 同时还可以把现场诊断情况反馈给监控中心, 若需支援, 亦可发出请求支援信息。
(2) 系统的特点
该系统利用了智能诊断功能的故障诊断支援功能, 满足了客户需求,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a) 有绿色信号 (正常) 、红色信号的捕捉功能, 以此可显示电梯是否正常工作, 为维保人员提供最为直接的控制信息。
(b) 以24小时诊断, 把因维修而停机的时间减少到最小。
(c) 万一发生故障的快速对策。
(d) 万一发生困梯故障时, 也可与监控中心和热线直接联系, 轿内乘客和技术人员可直接对话, 以消除乘客的不安。
3 遥控维保的优点及其展望
遥控维保的实现从表面上看需增设相应的软件、硬件设施, 从而增加了电梯的报价。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它不但不会使物管公司 (或电梯维保公司) 失去竞争力, 反而会增强其竞争力、促进其发展。每台电梯安装相应硬件需0.8~1.5万元, 相应软件也只有万元左右, 而整部电梯少则十几万, 多达几十万, 相比之下, 前者已微不足道。而前者投入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它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梯有故障得不到及时排除的困惑, 为业主的正常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从目前遥控维保的现状而言, 只是停留在单纯的维保时间的缩短上, 对目前大多数的维保公司造不成深层次的影响。而就维保业的发展来看, 使用遥控维保则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性举措:
(1) 从社会发展角度。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分工将会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科技化。目前的电梯维保公司的自我维保的方式将逐渐被专业化很强的专业维保公司取代, 物管公司的维保内容将以各种形式全部委托给维保公司, 维保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2) 从维保公司角度。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低层次的技术竞争, 其中科技含量的高低将成为一个公司有无竞争力的标志。对于一个专业维保公司而言, 培养或引进技术尖子和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无疑将成为其立足社会的保障。遥控维保是维保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跨地区, 跨省份, 甚或跨国家维保已是必然趋势, 而系统性的监测报警以及远距离的指挥、技术支持将成为必要。如此, 不但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公司的管理, 有利于技术资源的共享, 更有利于公司节约成本, 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3) 从遥控技术角度, 虽然遥控维保在国内尚且新鲜, 但早在上一个世纪的90年代, 日本等国家已实现了整个建筑物的遥控维保, 就其技术来看, 远远超过了国内目前水平。随着入世后各方面政策进一步落实, 其必将快速发展。
总之, 遥控维保在国内尚属于刚起步发展的新生事物, 其发展也许要有一个过程,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过程不会太长, 其前景是很可观的。它不但给电梯的维保带来服务体系上的飞跃, 也将给整个维保业造成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3.电梯控制的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电梯;节能;应用;发展
人们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都离不开电梯这一工具,因此,对电梯舒适度与安全性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却忽视了电梯的能耗问题。最近几年,随着“节能降耗、创建节约型社会”口号的提出,人们也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作为现代建筑中主要的电能消耗之一,电梯的节能技术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电梯节能技术的实现
1.1.电梯群控技术
在启动、加速与制动过程中,电梯都会消耗大量的电能,所以,在节能方面就可以采取群控技术,智能分配电梯系统,合理减少电梯系统的停靠次数,提高电梯的整体运输效率,满足节能的目的。电梯群控技术主要是基于计算机平台控制多部电梯,并且将智能控制算法引入其中。控制算法首先是通过信号的采集来判定楼内的实际情况,从而通过控制策略来控制单个电梯输出控制信号,做好各个电梯运行状态的调配,实现最优化的电梯系统运行控制。当前最常见的群控算法有模糊控制算法、专家系统算法、遗传算法等,通过集中控制算法优点的比较,可以将群控系统控制目标的多样性以及系统本身存在的随机性有效解决。
1.2.变频器再生能量回馈技术
如果电梯运行采用的变频调速方式,在平稳的运行过程中就会巨大的机械位能产生。随着电梯逐渐达到了目标楼层,电梯运行速度会逐渐减缓,释放出机械能。为了满足节能的目的,就可以利用电梯运行中产生的机械能。通过变频器再生能量回馈技术,可以转换电梯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机械能,并且可以在直流母线回路的电容当中储存转换的能量,从而再通过有源逆变技术将其逆变成为同频同相的电网交流电,返送回电网,这样也可以为其余的用电设备提供电能,满足节能的目的。通过再生能量回馈技能的运用,可以降低16-40%左右的电梯能耗,并且随着电梯运行速度的加快、载重的增加,其回馈的能量也会越多,其节能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1.3.共直流母线技术
在高频率使用电梯时,往往会2台或者是多台电梯同时运行,所以,就可以引入共直流母线技术,将一台或者是多台电梯发电所产生的能量反馈到共同的母线之上,而连接到直流母线之上的其余电梯就可以利用这一部分电能,避免电力系统中电能的消耗,满足节约资源的目的。共直流母线电梯控制系统是由直流接触器、变频器、能量回馈装置以及直流熔断器共同组成。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电动机的发电状态与电动状态之间可以达到能量共享的目的。并且,在并联直流母线当中的各个电容组之后,可以成倍加大系统当中直流环节的储能容量,进而构成强大的直流电压源来对中间环节直流电压所产生的瞬间脉动加以钳制,提高整体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2.电梯节能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节能减排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比如对永磁同步无齿轮电梯,能源再生电梯等节能技术的推广技术瓶颈以及政策约束的限制都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并且,电梯行业也将优于当前节能技术的电梯作为研究热点。比如:清洁能源驱动的电梯,如太阳能等,都已经进入了实验性阶段,并且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只需要将太阳能板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将其面积缩小,就可以投入工业性的实验阶段,剔除传统的曳引机,直线电机驱动电梯这一项技术的使用已经趋于成熟,只需要做好成本控制,达到可以承受的范围,就能够大规模的投入到使用当中,其节能性是显而易见的。
3.电梯节能技术的应用实例
在本文写作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市场数据调查,对于安装节能电梯产品的业主进行了相应的采访,比如:在上海市某一座大厦内部有8台高层电梯,每一个月每一台电梯原有的用电量2800kW/h,当安装了电梯节能产品之后,每一个月每一台电梯原有的用电量为1500kW/h,每一个月能够实现1000kW/h的电量节约,一年就可以将成本收回,在用电方面,为公司节约了很大一笔开支。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企业正常的运行也需要财力作为保障,所以,企业的首要任务是节约成本,而节能电梯就是企业跨出成本节约的第一步,我们也相信电梯节能技术必定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结语
现代社会,应用电梯节能技术势在必行,无论是局限于眼前利益,还是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电梯节能技术对于企业,对于社会都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也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能源日益紧张的现代,节能就是创造利润,就是服务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 邓金强.电梯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2(14):56-57
4.智能控制工程研究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四
一、智能控制工程的研究现状
1.1机器人智能控制研究
机器人是智能控制应用的重要领域之.,智能控制技术已经在机器人研究的各个方面得到应用。在智能控制技术中,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以及专家系统的技术在机器人环境监测和控制以及规划、机器人定位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已经成熟,并且在实际应用系统中得到了验证。机器人视觉处理与传感器信息融合也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动力学广泛地采用神经网络,进行控制器的设计。
1.2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工业制造业涉及很多复杂的行为和操作。在先进的制造系统中,要根据不精确和不完备的数据来解决很难预测或无法预测的状况,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通常是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在用神经网络与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动态环境的建模,采用传感器的融合技术预处理和综合各种信息。
1.3智能控制在电力电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与电能有关的很多领域都应用电力电子学,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机电器设备的设计与生产、运行以及控制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智能控制技术引入电气i量备,对于电气i量备的故障诊断、设备控制与优化设计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可以采用遗传算法,这样可以缩短计算的时间,降低成本,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采用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以及专家系统的智能控制技术用于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并且现在对于集成这三种技术的实验研究也取得重大发展。其中,在电流控制脉冲宽度调制P(WM)中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也是被关注的研究热点。
1.4智能控制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生产过程中智能控制主要包括局部级与全局级两个方面。局部级智能控制是指智能控制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某一个单元部分的控制器设计;全局级智能控制是指智能控制用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局部级智能控制研究主要是对PID控制器设计。全局级智能控制应用研究已经非常广泛。
1.5广义控制领域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的议理解是不利用人工的而作用自动控制或操作控制对象的过程,当然也可以是具体的机械设备与抽象的时刻变化着的信息对象。对这种对象进行控制,需要利用符号的信息知识进行建模和表达,并即量计智能算法的程序用于自动决策和推理。议领域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正处于探索研究与发展的阶段。
二、智能控制工程的发展对策
2.1发展智能控制工程的理论指导
智能控制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思路和框架,但是仍然没有发展成熟。智能控制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会导致工程研究的盲目性。智能控制应用研究主要是智能控制分支技术的应用,控制方法在工程的应用研究中没有系统的指导缺乏标准性的评价标准,导致智能控制技术的优越性很难得到体现。因此,要加强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工作。
2.2进一步明确智能控制的研究目标
首先,要发展新的控制方法,采用混合模型或是非完全的模型;其次,利用了解较少或是不正确的系统模型,在控制系统口乍过程中进行在线改进,使其知之渐多并逐步完善;再次,采用本质上断续系统与离散事件驱动动态系统;最后,要采用混沌和进化等新技术,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发展与开发。因此,为完成这些研究目标,智能控制的信息处理理论和智能控制思想将会深入到建模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改进模型,使模型不仅要包含解析的数值,还要有定性分析的符号。
2.3智能控制的设计要遵循简单的原则
在智能控制的应用领域中,应该坚持从简单的系统进入,然后逐渐地过渡到复杂的系统。在控制器设计过程中,不断优化复杂的控制策略,以得到简单的控制器。智能控制的发展应用主要是为了满足控制系统复杂化的要求,设计智能控制器要坚持简单的原则,在某个控制的目标下,要选择简单的方法进行问题解决,这样可以节省成本,减小维护与使用的难度。智能控制应用目标是i量计性价比高、操作简单的控制系统。
2.4促进技术创新为智能控制工程发展创造条件
5.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发展趋势论文 篇五
【关键词】机器人;控制系统;协同控制
在制造业发展过程当中,工业机器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当前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对生成需求日益提升。一方面,工业机器人要求具备更加理想的柔性以及开放性,另一方面还要求其具备与工业生产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使工业机器人能够与不同生产设备形成一套综合的控制系统。当前工业机器人技术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与物理学科息息相关。当前对于我国科研机构而言,工业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科研课题。不论是运动学,还是动力学都和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工业机器人在低速平稳运行当中,工业机器人惯性力离心力都是非常微弱的,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摩擦力、重力是影响工业机器人稳定性以及动态性的主要因素。这就充分显示出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和物理学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所以本文从物理学角度对于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
1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相关概述
1.1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
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机器人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机器人本体,第二部分是控制系统,第三部分是驱动,最后一部分为传感器。因此,从总体上来看,硬件部分以及软件部分共同组成了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对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在指令传感器的基础上进行控制,进而使机器人完成相应动作或者任务。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主控单元,第二部分是执行机构,最后一部分是检测单元。在以上三个部分当中,作为整个控制系统核心和关键的主控单元,对机器人进行运动学计算、进行运动规划以及插补计算是其主要的功能。通过以上流程,主控单元将运动控制指令向执行机构进行传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系统开放性制约着机器人的开放性。这是因为工业机器人所有动作指令的发出者均为控制系统。
1.2开放式控制系统
在研究领域,还没有一个针对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开放性的权威公认的定义。对于开放性,IEEE曾经做出过这样的定义表述,在不同平台之间,系统在应用的时候能够自由的进行移植,而且能够与其它系统实现相互交互,为用户提供的交互方式是一致的。对于开放性系统,库卡机器人集团创始人也曾经进行过定义。开放性系统,计算机和操作系统运行环境是商业化的标准,同时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硬件以及软件接口具有开放性,而且计算机与操作系统的控制器也应当具备开放式的结构,呈现出标准化模块化的特征。也就是说,用户在使用过程当中,对机器人仅需通过简单的指令就能够进行操作。与此同时在工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于系统也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进行修改,通过这种修改,能够对新的需求予以满足。在与机器人有关的相关研究课题当中,控制系统一直以来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对于机器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自身技术以及功能。随着在工业生产过程当中,机器人应用广泛性不断增强,对于工业生产系统而言,机器人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部件,将生产线上的各种设备的控制系统通过互联网或者工业总线进行有效的连接。对于现在生产装备而言,形成一个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控制系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整个控制系统信息数据的流通传递共享起到了显着的加速作用。但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当中,由不同厂家的设备组成生产设备,当前要将大部分设备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全面的自动化,系统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因此,在当前的工业生产过程当中,设备的开放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除了受自身技术发展影响之外,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放性等其他影响因素的制约。整体上来看,主要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到其开放性。第一,开放的自动化设备。控制器在工业生产系统当中,会给用户生产者诸多好处,包括可扩展、可联网、可移植等等。此外,控制系统开放程度增强的可行性随着当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商品化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增强。迄今为止,针对何谓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放性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具有权威性统一性的定义。整体上来看,开放式主要体现在可扩展性、互操作性、可移植性可增减性三个方面。可扩展性指的就是第三方设备生产者能够增加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使得功能得到扩充。互操作性的就是控制器的核心部分,能够与外界的一个计算机或者多个计算机进行信息的交换。可移植性则指的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机器人的应用软件能够相互之间进行移植。可增减性则指的是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机器人系统的性能以及功能能够非常便捷化的进行增减。如果要实现上述特性、要求,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应当是标准化的体系结构应当具有开放性界面。
1.3控制系统的开放性概述
当前在国际上,开放式控制系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在工业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领域,展开了非常激烈的竞争。GNGC研究计划之后,美国为了推出模块化控制系统,又制定了OMAC开发计划,希望通过该计划的实行来提升本国的自动化装备水平。欧盟对控制系统的开放性要求进一步增强,也在积极推行OSICA计划。在该领域,日本也正在积极部署,日本的很多装备制造业企业联合推行OSEC计划,该计划推行的主要目的是使得控制系统结构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日本的科研机构在整个自动化领域之内,根据自身的研究成果,与美国欧洲等国家在该领域的相应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交流。在相应设计标准上达成一致。在应用方面,工业机器人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因此,要使相应的标准完全统一的困难是非常大的。然而,部分统一标准在特定应用领域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半导体工业自动化制造设备领域,已经有了标准化交互界面,该交互界面由上层监控系统与机器生产者用户,以及上层仿真软件商品进行交互信息的共享。现阶段,在市场当中,开放性水平已经成为了商品化工业机器人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放性是必须的。得出这一结论,一方面,是出于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工业领域自动化发展需求。但是,不论是从技术实现的可能性角度来看,还是从技术成本角度来看,追求严格意义上的开放性体系结构是没有必要的。目前,在工业生产过程当中,机器人系统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而且技术进步速度也是令人瞠目结舌。要制定一个完全的绝对的开放标准,是根本没有办法实现的。现阶段在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领域,探讨和研究的重点是可行的控制系统开放式结构,使得控制系统的开放程度在现有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2工业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的实现方式
2.1硬件实现方式
从硬件结构的角度来看,开放式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基于PC总线系统,第二个部分是基于VME总线系统。在很多方面pc具有突出的优势,例如开放性较强,具有非常理想的软件开发环境,具有较为良好的通讯功能,成本不高。所以对于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而言,当前很多机器人厂商将主要研究和开发对象,其中与基于PC总线系统。因此,基于这一硬件结构的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应主要包括四种硬件实现方式。第一种硬件实现方式为PC+运动控制卡。第二种硬件实现方式为基于IPC+运动控制卡。第三种硬件实现方式为基于PLC的控制系统。最后一种硬件实现方法为基于通用PC+工业实时以太网。第一种硬件实现方式对于PC实时性要求不高,具备开放性这是其主要优势。然而这种硬件实现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对于运动控制卡的要求比较高,同时DSP也需要搭配。对于这种PC+运动控制卡的控制系统的研究比较早。对于机器人运动控制,我国研究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所设计出来的机器人运动控制器对其运动控制的可靠性进行了大幅度提升。机器人动态运动通过国外研究者的不断研究开发得以实现。国外研究学者开发的自由度机器人控制系统平台同时可以实现与环境的快速交互功能。第二种硬件实现方式影响简单,整体结构也比较紧凑,这是其显著优势。除此之外,开放性和兼容性也更加理想。这种模式与上一种模式的区别在于,机器人在PC机上进行运动学求解轨迹规划以及插补算法。这种模式对于控制卡的数据处理压力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缓解作用。与此同时,机器人工控机与运动控制卡在该模式下分工明确,对于基于IPC+运动控制卡的控制系统,我国很多学者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如六轴工业机器点位、轨迹控制的实现等等。第三种硬件实现方式在硬件的连接方面特别简单,联网功能也非常强大。所以基于PLC的控制系统可以对多机器人通过互联网实现监控。对机器人,我国学者在ABPLC的基础上,实现了运动控制。最后一种硬件实现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控制效率高、可拓展性强。主要是因为网络化发展是工业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将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在该领域的研究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机器人控制器的分布式网络以及计算机的分布式网络。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对于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网络的监控。
2.2软件实现方法
现阶段,在软件功能的实现方面,大部分研究机构的基础主要以硬件开放式架构为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放式纯软件控制技术艺来实现相应的软件功能。通常情况下,在工控机Windows或者LINUX环境下,开放式软件控制进行运算,全部的运动控制运算以及逻辑运算,通过软件本身的内核来完成。数据的传输以及信号的传输由硬件负责。一部分学者开发出了通用软件包,适用于机器人控制,该通用软件包程序是开源的,通过互联网能够对程序进行下载。此外,一部分学者此外针对纯开放式软件控制技术,也有一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探讨。在纯开放式软件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我国研究学者开发了纯软件开放式控制系统,并基于该控制系统,实现了六种工业机器人的控制。
3基于开放式控制系统的多机器人协同
针对基于开放式软件架构以及硬件架构的多机多机器人协同用之运动控制,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相对是比较丰硕的`。例如通过多层等级式的控制体系结构,天津大学的宋伟科实现了多机器人的系统与主控系统的实时任务调度。对于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系统的离线编程系统,廖彦京平等学者进行了开发以及研究。国外主流机器人公司目前已经研究开发出开放式结构控制器,该控制器基于PC和实时以太网。Motoman通过大量的实验,研制出双机器人协调焊接。KUKA公司实现了机器人在车间的实践应用,将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奔驰车间,通过自己研发的IRC5控制器,ABB公司与Robotstudio机器人的编程与离线轨迹规划软件,通过双机器人协调焊接,在开放式结构控制器方面,实现了三台机器人的精准联动。对于软件接口以及硬件接口,正是由于开放式控制系统进行了标准化定义,因此在标准设计基础之上,所设计出来的第三方软件以及第三方硬件在向控制系统集成过程当中实现就比较简单了。这对于厂商的依赖性起到了大幅度降低作用。所以,在自身生产需求的基础上,企业能够对设备相应的增减。现阶段,在工业焊接、工业焊接、喷涂以及零部件的装配等领域,多机器人均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4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6.电梯控制的发展趋势 篇六
1 电气控制技术概述
1.1 电气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电气工程对于人类来说, 是人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基本技术要点, 电气控制技术隶属于计算机技术, 是计算机技术的高端分支, 其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电气工程中。电气控制技术是通过对人的模仿进行智能的方法技术开发, 使其得到研究升级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的工作目的是通过设计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机器来解决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准确度。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将电气控制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中, 能够使电气工程中的资源配置得到合理的整合, 降低生产工作成本。
1.2 电气控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最初, 电气技术是顺着信息传送和电能利用两个方向进行发展的, 即弱电、强电两个方向。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的特点是弱电控制强电, 实现了强电和弱电的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 电气控制技术也完成了由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从简单的控制设备到复杂的控制系统的发展。从控制对象的工艺过程角度上来看,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方式为化学反应或热量流程, 过程控制为自动化仪表检测;二是生产方式为机械运动并以电动机为执行机构的电气传动控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 这两类生产过程的电气控制已逐渐融合为一体。
2 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在高炉鼓风机的应用现状
高炉鼓风机是炼铁行业中的一种新型的设备, 其作用是增加钢水提取量, 并提取高含量的贴水, 这是因为高炉鼓风机有着较稳定的生产能力及较为可靠的生产系统。然而即使这样, 高炉鼓风机仍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企业最担心的就是作业机器出现问题, 因为一旦机械出现问题, 就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维修, 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 科技水平的发展, 企业对于高炉鼓风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为此对要改造高炉鼓风机的低电压跳闸的电气控制技术、二次控制电源的电气控制技术及瞬间断电的电气控制技术, 以使高炉鼓风机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大幅度增加钢铁企业的经济收益, 也促进高炉鼓风机达到了生产要求, 使我国的钢铁技术得到持续稳定地提高, 促进我国钢铁行业逐步发展。
2.2 在环保行业的应用现状
国家防治污染的一个手段就是利用环保工程减轻环境污染, 而脱硫工程就是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工程。脱硫工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降低, 防止酸雨的形成。为了减少污染, 在排放烟气前要先对煤炭进行脱硫, 在这一步骤中, 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同时保障作业的安全。做工人员只需运用计算机等工具, 对全自动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操控就可以完成煤炭脱硫, 操作方法简单, 工作效率较高。
2.3 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现状
机组电气控制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的电气控制不仅要考虑到作业的安全性, 同时还要统一协调汽机、锅炉控制。通过电气控制实现计算机的自动控制有两种方法:一是一种与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相似的系统, 其是纯电器的控制系统, 通过系统线、各监控子站及有通讯接口的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等设备连成一体, 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设备之间的硬接线, 操作方法是针对电气操作的特点进行设计的, 运行起来较为安全、便捷;二是一种纳入机、炉分散控制的系统, 这种系统在汽轮机、锅炉控制中广泛应用, 具有分级分层、分散式冗余的结构, 构成方法灵活, 扩展起来较为便利, 十分可靠。
3 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由手动化到自动化
起初, 电气控制技术是由手工控制的,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手工操作逐渐向半自动化操作阶段迈进, 并随着应用经验的丰富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为自动化。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控制方法和控制设备的自动化, 在这个阶段, 电气控制技术发生了一次革命化的变化, 极大的解放了人力资源, 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为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由简单化到智能化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 人工智能技术例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在电力系统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也已经开始了研究。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非线性映射的方法, 可以解决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难以求解的较为困难的非线性问题。相信在不久的未来, 人工智能技术一定会在继电保护领域得到应用, 以解决难以用常规方法结局的问题。
3.3 由封闭化到公开化
对于未来生活来说, 电气控制技术公开化是推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科技的进步来提供支持, 因此科技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人类服务。随着网络的传播, 未来的电气控制技术将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 大家可以在对同行的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发电气控制技术, 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当前, 电气控制系统凭借自身优势在各大行业中都得到了应用, 并为企业带来很大的优势。时代发展的车轮不会倒退, 国家的发展也不会停止, 这就要求技术发展也不能够停止脚步,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较高速度的发展, 电气控制技术也在大力的发展, 不断进行完善, 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俊生.浅谈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16) :136-137.
[2]徐雷.电气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04) :94.
7.电梯控制的发展趋势 篇七
关键词: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AM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81-2
0 引言
汽车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汽车的设计研究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汽车底盘设计技术,经过不断完善和创新,引进了一系列先进技术,促使汽车底盘控制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是就其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部分问题有待完善,所以,需要对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展开更加深入的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此,加强对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概述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是汽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根据驾驶员的操作命令,实现对汽车的减速、刹车等活动。汽车驾驶人员借助专门的底盘操控装置来控制底盘运动,而汽车底盘更多的是依靠汽车前轮转向角和制定力矩因素所决定的,其中包括车轮滑动指数、车轮偏倚角度等多种因素,在对汽车底盘控制方法设计分析时,主要是从路面附着系数展开分析,增加车轮滑动率和偏倚角度,能够有效加强对车轮向力的控制,有助于车轮同地面产生更大的附着力,提升汽车行驶安全性能,保障驾驶人员生命财产安全[1]。
2 汽车底盘主要控制技术
2.1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
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车轮滑动率达到30%,那么制动力系数也就最大,如果制动力矩增加,车轮滑动率也会同步增长,但是制动力系数却呈现相反的方向增长。由此可以看出,车轮滑动率≥30%,汽车制动力指数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浮动变化。所以,保持汽车制动力指数稳定,需要将车轮滑动率控制在30%以内。汽车在行驶中产生的侧向力指数同车轮活动率指数产生反比例关系,滑动率减小,侧向力指数反向增[2]。如果汽车车轮出现抱死状态,车轮侧向力指数无限度接近0,那么车辆就丧失了转向的能力;如果汽车侧向力为0,那么车辆将失去控制,严重情况下将出现侧翻,出现交通事故,如图1。
防抱死制动系统中的轮速传感器是最为核心的部件,主要是对车轮轮速进行测量,将测量所得数据传输到控制单元,实现对汽车的控制,电磁式传感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感器元件,在实际运行中并不需要电源支持,需要在车辆高速行驶中才能正常运行,如果车辆行驶速度降低,那么电磁式传感器的信号强度相应会降低,甚至无法正常接收信号,防抱死制动系统出现故障,影响车辆行驶安全。当前新型的ABS系统可以使用2位2通道电磁阀、电动本和低压出储液室组成,这种压力调节装置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提升车辆行驶安全性,根据不同的形势需要可以调节为不同的压力模式,如图2。
2.2 牵引力控制
汽车牵引力系统主要是对车辆驱动轮进行控制,如果汽车驱动轮驱动力矩较大,将会出现滑转运动,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车辆行驶安全,驱动轮滑转率控制在20%以下,这样在获得足够的驱动力的同时,还能够吸收部分侧向力。对驱动轮滑动率的控制系统就是TCS系统,主要是在ABS制动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得来的,应用较为广泛[3]。一般情况下,在汽车里,TCS和ABS作为汽车底盘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两个系统共同使用同一个ECU,通过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强度,来判断汽车行驶是否正常,一旦出现故障问题,那么TCS系统将会发出控制调节指令,来控制汽车驱动行驶。
TCS制动压力调节装置是ABS基础上创新发展得来的,进一步强化了制动压力调节功能。在制动控制时,断开隔离阀,联通低压阀,借助电动泵将油输送到驱动轮制动轮缸中,从而形成汽车行驶所需要的压力,如图3。
压力调节装置将信号传输到牵引力控制系统中,对信号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控制命令,最终将控制命令传输到压力调节装置系统中,从而实现智能化控制。
3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第二代ESP系统
汽车想要获得更稳定的控制,就需要严格控制车轮制动力,还应该控制主动转向系统控制实现汽车转向稳定性。而第二代ESP系统则是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特点,将上述几种控制系统的优势特点整合在一起,控制效果更为突出。为了确保第二代ESP系统的正常运行,应该在原有系统基础上设置更高层次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电子控制单元,将计算结果传输到更高层次的控制系统中,最后将控制指令传输到下层控制系统中[4]。
3.2 GCC全方位底盘控制系统
GCC全方位底盘控制系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底盘控制系统,在网络平台下,控制单元接收到传感器传输的信号了解到汽车的行驶情况。GCC控制单元通过网络和汽车底盘控制系统连接,发布最高层次的控制指令,由GCC执行,在初步判断出驾驶员的操作意向后,在各个控制单元执行命令,实时监测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根据监测得出的结果来判断汽车当前行驶状态。GCC控制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底盘各个控制系统的优势,将其整合在一起,开展不同的任务,协调底盘控制系统,保持最佳状态,提升汽车行驶安全性和稳定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应用在汽车制造中,汽车底盘控制系统逐渐朝着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些底盘控制系统能够更快速传递驾驶员的操作指令,充分发挥底盘控制系统的作用,确保汽车行驶安全性。
参 考 文 献
[1] 陈祯福.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汽车工程,2012,28(2):105-113.
[2] 郭双晓.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山东工业技术,2015,28(13):269-269.
[3] 范建强.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3(16):1327-1328.
【电梯控制的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电梯控制技术教案(绪论)06-19
电梯工程监理质量控制10-13
电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08-06
的电梯广告合同09-03
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心得体会09-01
电梯产业的技术特点08-22
关于电梯节能的探讨09-10
对电梯故障的应急预案07-22
简单明了的电梯施工说明09-04
电梯安全责任的管理制度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