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讲堂的朗读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2024-09-11

中学语文讲堂的朗读教学方式研究论文(共9篇)

1.中学语文讲堂的朗读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篇一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教师培训中心 陈忠扬

在参与课改的过程中,身处教学一线,领悟到加强朗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在新课标下如何加强朗读教学作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训,朱自清先生的“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以及钱梦龙老师所说的“教师应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是我们人所共知的新知,着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的“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的谆谆教导仍在我们耳边回响。

然而走进语文课堂,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即使读,也是为讲这一段,而让学生读这一段。充斥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蜻蜓点水,雁过无痕。如预习时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生词,但实际上往往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只是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而已。

为什么我们人人都知道的道理而在现实中却又是这样一番情景呢?究其原因,固然有积习的深厚,认识的偏差,但更重要的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代学”的旧观念的根深蒂固。新课程的理念中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怎么贯彻这一精神?我认为加强朗读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新课程理念已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吹响了行动的号角。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我们转变观念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不闻学生朗朗书声的课堂,不是好的语文课。让我们变“教”堂为“学”堂,变“讲”堂为“读“堂,变“问”堂为“读“堂,让我们把声情并茂的朗读还给学生,把与文本充分交流对话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新意吧。

二、要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

我们中学教师往往总觉得,中学生了已不需要在范读了,然而孰不知范读不但能帮助学生正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对文章的理解,范读时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和作者发生共鸣。成功的范读,对学生朗读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范读。

范读既可以是教师亲自示范,还可以借助于录音机或多媒体电脑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范读应该不止一次地进行,每读一次,都要先提出具体要求,读后都要给学生以新的感受,新的收获。范读可以在讲解分析前进行,它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作品的内容有个粗略的印象,从而为课文的分析讲解创造条件。范读也可以在分析讲解中进行,它可以与讲析互为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范读还可以在分析讲解后进行,它可以帮助学生把讲析时拆开的若干具体形象连缀起来,加强整体感;它还可以通过欣赏,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心动不如行动”,“口说千遍不如手做一遍”,“榜样的力量是无敌的”,要加强朗读教学,就要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

三、朗读教学应该贯串于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

要加强朗读教学,就要给朗读教学充分的时间,就应该让朗读教学贯串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根据需要,一学期可以安排几课时,集中进行朗读教学,但这不应该作为朗读教学的主阵地。朗读教学应经常地持久地贯串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增加学生朗读的`机会,才有利于发挥朗读对于教师讲析的辅助作用。

朗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作用是不相同的。例如,在讲前范读是为了给学生作示范;在讲前抽学生试读,是为了发现学生在理解文章时的难点,便于讲析时解决;在讲中,可根据需要让学生读,是为了查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学生在讲前的试读进行对比,是为了找出进步的地方和存在的缺点,从而让教师根据学生试读中暴露的缺点,对有关内容作补充讲析并作范读或领读,让学生从中理解要这样读的道理,而后再作朗读练习;全文分析讲解结束后,让学生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根据作品的主题定准基调并把握文章各章节思想情绪的变化。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让学生先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已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来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四、要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

曾经我总认为,中学生了读一篇文章会有什么困难,渐渐地我发现其实不然。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地读完一篇课文,然而却是千文一调,千文一情,无论读什么样的文章都是语调平淡,表情漠然,学生不是在朗读而是在机械地发声。这充分说明即使在中学阶段,我们仍然有必要在朗读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加强朗读教学就更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方法和技巧,从实践到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这样才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朗读方法的指导不外乎就是掌握重音、注意停顿、控制速度、调节音响、运用语调等。对于这些知识的讲解不应过细过碎,面面俱到,只需介绍一些常识,教给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即可。不但要讲清楚怎样读,更要讲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读。例如在指导朗读时,我们不但要告诉学生,把某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更应解释说明为什么要把这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这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从而使学生明白应根据表情达意来控制语调音速。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学生完全能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到美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

五、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加强朗读教学就要研究朗读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如个别学生朗读、小组朗读、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轮读、伴读、有表演的朗读,充分发挥每种形式的功能,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

实践新课程标准,加强朗读教学非一日一时之功效,需要我们持之一恒。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重朗读、爱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成长,在读中创新,在读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让新课标的理念在神州大地开出丰硕的果实。

2.中学语文讲堂的朗读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篇二

一、对朗读教学的认识

朗读是以清晰响亮的声音, 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即以声情并茂的语言, 将静态的作品书面语言通过形象化、动态化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有声语言, 通过有声语言再创造文字语言中的艺术形象, 再现作品真情语言的自然本色, 准确鲜明地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传统的朗读教学法, 要求读书读得字字响亮, 熟读成诵, 其弊病在于简单的记诵法。新课程改革的朗读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运用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共同参与语文活动的过程。

朗读教学已经成为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几本好书, 多背几篇名文, 多记几段佳句, 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积累, 打好文化根基。“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前人抓住了阅读语文的关键, 并用成语警句的形式总结出规律。“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自古以来, 哪一位饱学之士不是得益于孩童时期的读背呢?对朗读的功效,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课文里的选文, 大多是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1) 要准确。就是较透彻地理解作品, 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感情基调, 准确读音断句, 吐字清晰, 归音到位。 (2) 要流利。要做到语句流畅, 语气贯通, 语速适度, 节奏得当。 (3) 要传情。对作品朗读要情动于衷, 从读中领悟作品的真谛, 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作品, 使学生直面人生和社会, 在思想上, 行动上奉行爱国守法、崇德重义、自强务实、见贤思齐的信条。所以, 语文课应时时飘出朗朗的读书声。这样, 语文学科的语言性也就得以张扬, 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得以提高。

二、古诗文的朗读训练

1. 古诗词的朗读训练

古代诗词讲究韵律, 乐感极强, 平仄声交错组合, 节奏鲜明, 语言凝练, 感情丰富, 有生动可感的文学形象, 是文质兼美的精品, 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审美愉悦。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 要求学生进入角色, 披情读诗, 因情探美, 与诗中景、物、人沟通, 与诗中意、情、调合拍。读出诗词语言的美感,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 诗词中文学形象才能通过学生的朗读再创造变得丰满感人。例如, 朗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们看到了飘扬纷飞的茅草, 也看到了诗人同情关心百姓疾苦而充满哀怨无奈的双眼。朗读白居易的《琵琶行》, 我们感叹琵琶女人生沉浮的悲哀, 也和诗人共唱“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音曲。朗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我们眼前站立着一位落拓的爱国诗人形象, 也体悟到诗人“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人格。在朗读教学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在于明理, 明做人之理, 明报效国家之理。学生朗读时就有感情, 进而用优美诗篇打好人生的亮丽底色。

2. 文言文的朗读训练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 除教师对词句的串讲外, 还有对课文内容的详细分析。鉴于此, 文言文教学要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朗读为主;变疏通词句及翻译为朗读训练, 以朗读带动理解;变教师繁琐分析为学生朗读领悟。如教学蒲松龄的《狼》:一读, 读准词义, 学生读注释, 读课文;二读, 读顺句子, 教师点拨, 学生朗读难句;三读, 读评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写“评点”, 读“评点”;四读, 品读内容, 每位学生读一句品析课文内容的话;五读, 演读情境, 学生分角色用讲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文言文教学中, 重视朗读训练,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直到可以背诵, 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作者感情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现代诗文的朗读训练

1. 现代诗歌的朗读训练

朗读现代诗歌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 一首好诗能激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火花。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诗的节奏, 停顿, 强弱等的错综变化, 在朗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天上的街市》第二节为例, 朗读节奏为:“你看, 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是”使节奏舒展, 便于想象。“那浅浅的”“骑着牛儿”后稍作停顿, 让读者想象牛郎和织女之间没有障碍, 甜蜜幸福的生活意境就这样创造出来了。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展示图景和播放音乐, 渲染气氛, 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创设的氛围当中, 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 心领神会, 引起共鸣。

2. 现代文的朗读训练

在现代文朗读教学中,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欣赏美。如教学朱自清的《春》,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作者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得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 首先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读出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随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以描述“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形式复述课文, 体悟作者热爱春天的积极向上的感情。美文要读出其美, 讲出其美, 悟出其美。在学生朗读、美读文学作品的同时,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表达美和创造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美文的艺术魅力, 获得美的感受和熏陶。

三、朗读教学的扩展训练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机械刻板地让学生照本宣读, 而是主动积极地挖掘, 动用朗读者自身的经验、阅历、见解等, 用属于自己的语言融入朗读内容中。语文教语文教师诸多发展的空间。教材教学内容的丰富, 有利于提升朗读教学艺术,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质, 形成语文能力。如教《有的人》, 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 进行创造性朗读, 即用不同的内容替换诗中的“有的人”是怎样的人。这样, 会出现鲜活多样、充满个性的内容:被人民憎恶的人 (鱼肉人民的人) 活着/他已经死了/被人民爱戴的人 (造福人民的人) 死了/他还活着。残酷剥削人民的人 (反动统治者) 骑在人民头上, “呵, 我多伟大?”/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 (共产党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这种朗读方式, 具有鲜明生动性、趣味性, 使学生快捷、深刻、富有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内容。扩展朗读教学,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 从而达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3.中学语文讲堂的朗读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篇三

【中文摘要】语文朗读教学是以语文教材为朗读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获得一定言语能力。朗读教学的内容包括朗读能力的训练和运用朗读手段进行阅读。目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师生对于朗读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明确、训练不得当、效果不明显。本篇论文着力在更新朗读教学观念和改进朗读教学策略两方面展开。通过对朗读与朗诵、诵读等概念的区分,以及对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对朗读教学的价值进行了再认识,探索出具体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朗读教学实施策略。朗读不同于朗诵、诵读,它的概念外延更大,表现形式更加质朴、平稳。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功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字韵律特色的必然要求。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该明确,加强有序的朗读训练;使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并建立科学的朗读测试与评价体系。

【英文摘要】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for object, through learning, languag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motherland, let students accumulate language materials to use language, access to certain speech ability.Reading teaching content including read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read by means of reading aloud.At present the middle school practice reading aloud is not optimistic,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read without the correct knowledge, the purpose is not clear, training is not appropria...【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语文 朗读教学

【英文关键词】New Curriculum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reading teaching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6-79Abstract7

二、研究现状9-10

绪论9-1

1中文摘要

一、研究意义

三、本文研究方法10-11第一节 朗读的本质

第三节 第一章 朗读与朗读教学11-2311-13第二节 朗读教学的发展与演变13-16朗读与朗诵、诵读的概念辨析16-19学的现状分析19-2323-30

第四节 中学语文朗读教

第二章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价值探究

第二第一节 强化中学生语言功力的需要23-24节 汉民族共同语的特点决定24-26阅读教学效率26-2727-30

第三节 能有效提高语文

第四节 能有效提高应试能力

第一节 明第三章 朗读教学的实施策略30-34确朗读目的,加强有序的朗读训练30-31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31-32试与评价体系32-3435-37后记

结语34-35

第二节 采用多种朗

第三节 建立科学的朗读测

4.中学语文讲堂的朗读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篇四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在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的研究。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目前朗读的现状,我们课题组成员特地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低年级老师列出的问题最多的是:平翘舌不分,轻声读不好,唱读,漏读,错读等等简单的语音错误。而中高年级的现状更不乐观:⑴难以开启个别学困生的“金口”,对朗读毫无兴趣。⑵学生的朗读缺乏感情投入。⑶学生课内愿读、认真读,课外不愿读、乱读。这些问题同时也是老师们最困惑、最急需 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我们组课题组成员着力研究,所有这些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既增强了我们开展好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课题实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同时,学校建立健全了必要的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并尽力保证研究工作的资金和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购置各种设备、召开各种研讨会,学校按实际投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

1、学习相关理论,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明确课题分工。

2、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培养学生目标体系,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和培养学生体系进行修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4年8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实验结题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整理、分析和统计研究成果和数据,展示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学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一是节奏: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角色: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三是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四)朗读教学策略。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

五、课题的实施及做法

(一)研究对象。以我们五年级三个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其他各年级各班作为同年级对比班级。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老师们目前就“朗读指导”提出自己最困惑或最迫切要解决的是什么,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2.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结合教研组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理论修养,形成一套适合于儿童朗读指导的策略。

3.个案法。围绕个别朗读学困生,对其个体开展个别辅导,以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适时撰写论文或案例等。5.文献法。对其他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三)课题具体实施的内容

1、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训练要有层次。

在不同学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在一节课中,初读、再读、品读、诵读等每一个环节也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恰当的目标。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于永正老师就认为,朗读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由于备课时把课文读活了,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有目标,有方法,有激情,有水平。他执教《全神贯注》一课,导入后初读课文,要求一边读还要一边认字,注意拼音,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学生自由读文后,指名分节朗读,了解学生对字词、文中破折号及内容的理解程度;接下来各组选代表(平时朗读最差的)比赛读第2、3、4段,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读好课文,无形中也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的高手挑战赛读,更是高潮迭起,对课文的学习也不断深入。

2、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朗读训练,追求实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朗读兴趣才能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才能促使学生去理解文本,从而朗读得更生动。朗读要讲实效,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

朗读的形式多样,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老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要选择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要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忌为了朗读而朗读。

3、教师的示范朗读不可少。

学生们都比较喜欢模仿。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高,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们会学着老师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来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师的范读中,有时可范读全文;有时可范读重要段落;有时可范读重要语句。一般来说,课文的重点,课文中最能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范读。如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我在范读课文时,声情并茂,并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4、对学生进行恰当而富有激励性的多元评价。

语文课堂上朗读指导中的评价至关重要。学生朗读后要及时的给予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读得不太好或者胆小怯场等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首先,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恰当。其次,教师应该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不要仅仅是在学生读完后作一个简单的评价,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该在肢体语言方面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最后,要注意学生互评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对他人朗读的评价更像是在挑毛病,会说一些“他这个字读错了。”“他读的不够响亮。”等等。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做出有效的评价,把评价的面放宽,多去注意学生朗读的技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评价同伴的朗读。

5.中学语文讲堂的朗读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篇五

1加强教师范读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见样学样,什么都喜欢模仿,尤其对老师的模仿,他们更是乐此不疲。老师的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高效办法。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对于这句话,我想我们每位老师都深有感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示范,通过范读,教师以自己的真实语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书面的死板文字变得真实,如身临其境,他们自然而然地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通过这样方式的教学,给人的印象是特别深的,会使人终生难忘,对孩子今后的终身学习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其实在学习新课文时,老师都应该进行范读,给学生打个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实际教学中做起来也很容易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在范读一遍后,学生试着学读。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再进行逐句指导,学生学读后,老师视情况指导。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朗读。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提高后,老师的范读可以减少,但仍然少不了适当的范读。如果班里有朗读特别好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来范读。范读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2放手自由朗读

自由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的朗读,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读,在课堂学习中读,在复习课文时还要读。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时,主要是在学习新课文需要学生自由朗读。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让学生先自由读,这样他们可以各自画出生字、词,找出自己的朗读难点,标记出自己在字音、断句等方面的问题。在老师讲解时他们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重点的进行学习或向老师请教。而在学完课文后,已经感知了文章,这时可以对重点段落、语句,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再次感受课文的意境。这样便于学生梳理文章,把握文章精髓,掌握文中语言特点,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自由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用得较多,也是学生自学最常用的朗读方式。

3恰当配乐朗读

6.中学语文讲堂的朗读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篇六

一、当前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的语文朗读教学,形式多样,默读、小组读、指名读花样很多,但不难发现很多都是在走过场,既没有明确的朗读要求,朗读后也缺乏相应的评价。此外,现行的朗读教学指导方法过于单一化,曾经听一位教师的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林海》一课,教师在还没有分析课文之前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赞美的感情。在没有分析引导的基础上学生如何能理解课文的感情?很显然这是指导方法不规范的问题。还有一个现象也非常普遍,就是朗读教学只重视表面的读,而不重视读中的思考,教师经常让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朗读,但是却缺少对课文内容的有效思考,这样的朗读只是表面功夫,学生难以真正领悟课文的内涵。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7.中学语文朗读现状及解决策略 篇七

摘 要:朗读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做出了明确界定“朗读,指的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当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朗读教学无目的性、师生不重视朗读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出现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并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此促进中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朗读 现状 解决策略

朗读法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理解力、思维力的重要途径。在古代,无论是启蒙教育还是太学教育,最重视一个“读”字。朱熹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在《对话语文》中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那时候)就是背古文,用老法子念,抑扬顿挫,像唱歌似的,很好玩。直到今天,绝大部分我还能背得出。”[1]朗读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是用形象具体的口语表达文本思想情感的手段,是沟通书面语和口语的桥梁,是学生独特的体会,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堂的朗读法。但当今的朗读教学现状值得一线教育工作者反思,找出当今朗读教学的正确之路,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读书声。

一、当今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出现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求中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长久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着朗读不足的问题。1963年张志公先生在其《漫谈语文教育》一书中提到对当时语文教育的担忧“从前,走过私塾、蒙馆的附近,总会听到孩子们呜哩哇啦读书的声音,现在那种声音不大听得见了。”[2]读书声不仅在那个年代不大听得见了,在当今也不大听得见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和考试制度,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师生对朗读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虽重视朗读法,但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中,朗读法的地位没有得到贯彻落实。“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玩笑话,却真实地反映着当今教学的弊端。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做出调整,师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必考内容中。在日常考试中,也是以笔试形式为主,关于朗读内容无法考核,即使有所涉及,也无非是一些轻重音、停顿之类的内容。

语文教师“重讲解轻朗读,重提问轻朗读”。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满堂灌”有所减弱,但有些教师片面地解读新课标,“满堂问”随之出现。虽然讲解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占有大量的知识内容,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满堂灌”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朗读是学生把情感带入文本之中,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的画面,读出自己的韵味。关于讲解与朗读之间的关系,有人做过论述“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很少有人关注朗读教学。

提问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问题过于琐碎或者过于艰涩,都是不利于理解文本的。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始终遵循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不管是讲解还是提问都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二)朗读内容、目的不明

新课标虽然对朗读有所论述,但哪些内容适合朗读、如何朗读、朗读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易给师生造成困惑。

诗歌、文言文需要朗读毋庸置疑,小说是否需要朗读则看法不一。有些老师认为小说篇幅过长,朗读影响上课进度,不利于教学。其实不然,小说中的对话片段非常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把握典型人物性格特征。说明文、议论文内容枯燥费解,很多老师不屑读,读说明文有利于学生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读议论文要旗帜鲜明,有利于把握文中坚定、客观的色彩和铿锵有力的论证气势。

不少语文教师已开始重视朗读教学,由于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清楚,采取不同年级、不同文体都使用同一种朗读方法,不知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地希望学生在初读文本时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这种过高的期望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学生不但达不到这种期望,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连最基本的“正确”地朗读文本的要求都达不到。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开篇时把课文朗读的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执教过程中学生对“有感情”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评点同一位学生的朗读,有的学生认为读得感情充沛,有的学生则认为读得没有情感。面对学生的困惑,窦老师告诉学生因为每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不同,所以读出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只要读出自己的韵味就可以了。课堂上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明确朗读目标,所以导致学生“滥读”现象显著。

(三)教师诵读能力参差不齐,轻视范读

教师讲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教师的言行,有些老师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甚至有的在课堂上使用方言,在朗读教学过程不仅不能起到指导作用,反而会误导学生,学会错误的发音。有些语文教师不重视范读,在需要教师朗读的时候直接以机代读,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能使课堂增添生机,但滥用多媒体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朗读教学的策略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朗读重要性,张志公先生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朗读的重要性“忽视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不希望它开花的办法。充其量这像插瓶,也许能开两朵花,然而开不多,也开不久。”[3]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我??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一)立足教材,精选适宜的朗读材料和方法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朗读,而且局限于教材,学生的朗读面相对狭窄。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广泛搜集适合朗读的材料,让学生大量朗读。于永正老师在谈自己的朗读观时说过,学生要大量朗读,朗读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而且在他从教的这些年里,他的学生每天没有书面作业,但必须完成朗读作业,每天必须完成半小时的朗读。无疑,他的学生是幸福的,于老师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还精选朗读材料让学生广泛地朗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适用的范围,比如教师的范读只能起到“示范启发”的作用,重点在于?W生的情感体验,所以一节课中范读在于精不在于多,尽可能让学生开口读。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关于对话描写的语段适合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一个人朗读一个角色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既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价值观,又能体现人物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如《雷雨》采用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体会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些都是讲解、提问、小组讨论无法达到的高度,选择适宜的朗读材料和朗读方法,能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确立明确的朗读目标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张志公曾说过,朗读应有基本要求,进一步要求,较高要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有个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个逐步达到的过程,先是读准字音、字词,这是学生初读文本的目标;其次流利地朗读文本,做到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最后才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具体包含怎样的感情,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年级、文体、学生实际情况去备课文的朗读目标,但也不能备了朗读目标就草草了事,语文教师也要根据自己所备的朗读目标备读,看自己是否能达到这个朗读目标。

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就好比航船有了方向。余映潮老师在执教《狼》这篇文言故事时有一个环节是“诵读课文,品析课文”,在这个环节中,余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怎样诵读课文,主要从三个角度诵读:

一、从屠户的角度评点段的内容;

二、从狼的角度评点段的内容;

三、从语言的角度评点段的内容。这就给了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做到了心中有数。

(三)教师提高朗读能力,重视范读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需要朗读时许多老师以机代读,美其名曰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但多媒体中录音的朗读无法代替教师的范读,它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师的范读,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范读时不仅仅是声音的传递,老师的表情、眼神都是学生揣摩的对象。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书本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置身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范读时,有利于学生闻其声、观其人,感受着文中的句子在教师的范读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比拟的。

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增加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朗读法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文字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对语感也有论述:“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言的完美需要朗读的训练,朗读的训练促进语言的完美。正如叶圣陶所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4]

注释:

[1]孙绍振、钱理群:《对话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2]张志公:《漫谈语文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页。

[3]张志公:《漫谈语文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4页。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05页。

(马春侠 安徽芜湖

241000)

8.中学语文讲堂的朗读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篇八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2.形成“有效朗读指导”的操作策略,总结出基本规律,以改进朗读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1、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2、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3、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朗读训练的理论和动态。

2.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朗读训练的建议。

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

五、课题实施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论文。

3、验证阶段:我们将在各年级中用问卷调查法、对照比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验证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朗读有效性的研究的效果。不断总结完善。

4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

六、拟课题研究成果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城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班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三)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9.中学语文讲堂的朗读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篇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策略

朗读一直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传统手段,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大影响。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书面作业的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大幅度减少。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增加学生语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魅力,逐渐提升朗读能力。因此,小学语文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认清朗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要及时解决。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所以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这两方面。第一,教师存在的问题。朗读一直是传统教学方法,但随着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加入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在不断降低。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语文课堂中慢慢减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导致学生朗读的机会和时间减少。第二,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性格各异,部分学生内向还害羞,对课上朗读训练存在抵触情绪,缺乏对朗读训练的兴趣。学生的课业压力大,朗读训练机会少,教师教学中忽视朗读教学,这些都是令学生难以对朗读训练产生兴趣的客观原因。即便有些学生喜欢朗读训练,这些客观原因也间接影响学生兴趣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1.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学生的书面作业往往可以很好地完成,但是对朗读训练缺乏重视,很大原因是由于教师在学生朗读时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语文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就要给学生制订具体的朗读标准。(1)学生朗读时必须使用普通话,并且发音咬字要清晰,特别是一些生僻字发音。针对一些有方言口音的同学,教师要给与更多的朗读机会,帮助学生克服口音问题。(2)学生朗读时要保持流畅性,要做到不丢字、不多字、不重复。朗读过程中停顿有序,流利无误地朗读相应段落。朗读时声音大小要适宜,并且保持声音强度稳定,不能出现声音忽大忽小的情况。(3)学生朗读时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有感情朗读。学生在理解文中人物情绪状态后,要在朗读时投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想象成文中人物,形成情感共鸣。将感情赋予到朗读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2.教师重视朗读教学

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语文教师要采用合理措施,增强学生朗读自信,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首先,教师要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一些学生在朗读训练中由于性格原因而缺乏信心,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对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不断增强学生自信。针对朗读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认可。学生受到教师的赞扬之后,心理会逐渐变轻松,解决紧张害羞等问题,在以后朗读训练中更加有自信。除此之外,教师要意识到朗读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步登天,要对学生有耐心。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三点:(1)朗读训练要从小抓起,越早越好。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容易培养,教师要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朗读训练。(2)教师要给学生适当表扬,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教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朗读积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教学,特别是自信心缺乏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指出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朗读的发音咬字进行纠正。教师也可以通过举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主动性,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更有助于朗读教学工作进行。(3)发挥榜样的力量。学生中不乏朗读能力出众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做正确示范,给其他学生起到带头作用。

3.相关朗读教学建议

(1)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受到很多客观原因影响,时间不充裕就是其中最大原因。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组织更多的朗读训练,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朗读作业,为朗读训练提供时间保障。(2)正确选择朗读形式。小学语文课文的种类繁多,一些文章适合分角色朗读,一些适合学生单人朗读。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朗读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灵活多变。总之,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更好地学习语文。朗读更能让学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培养美德。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培养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王力宏经典语录语句下一篇:园长毕业典礼优秀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