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13篇)
1.XX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各种电路都有了大概的了解,所以说,坐而言不如立而行,对于这些电路还是应该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才会有深刻理解。
十几天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除技能以外的其他东西,领略到了别人在处理专业技能问题时显示出的优秀品质,更深切的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相互协调合作的机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产生了良性的变化。
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群体里面,沟通自然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如何协调彼此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体会。在实习设计当中依靠与被依靠对我的触及很大,有些人很有责任感,把这样一种事情当成是自己的重要任务,并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断的思考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而有些人则不以为然,总觉得自己的弱势…。。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是很多的,当我们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也是不同的,这当然也会影响我们的结果。很多时候问题的出现所期待我们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心态,而不是看我们过去的能力到底有多强,那是一种态度的端正和目的的明确,只有这样把自己身置于具体的问题之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在这种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中,口角的斗争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的处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和埋怨。这不仅仅是在类似于这样的协调当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理能力,面对分歧大家要消除误解,相互理解,增进了解,达到谅解…。。也许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心态,那种处理和解决分歧的心态,因为毕竟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很好的。
课程设计也是一种学习同事优秀品质的过程,比如我组的纪超同学,人家的确有种耐得住寂寞的心态。确实他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但是我所赞赏的还是他追求的过程,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那种斟酌的态度就值得我们每一位学习,人家是在用心造就自己的任务,而且孜孜不倦,追求卓越。我们过去有位老师说得好,有有些事情的产生只是有原因的,别人能在诸如学习上取得了不一般的成绩,那绝对不是侥幸或者巧合,那是自己付出劳动的成果的彰显,那是自己辛苦过程的体现。这种不断上进,认真一致的心态也必将导致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做的很完美,有位那种追求的锲而不舍的过程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它将指引着一个人意气风发,更好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2.XX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二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内容改革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指导,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教师在教中求创新, 学生在学中求进步。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学生由基础课向专业课学习过渡过程中的第一门课程设计。以前, 我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教师给定一个题目全班来做, 结果是对这个题目进行了电算计算。当时, 计算机并没有达到普遍应用, 学生在上这门课之前很少接触计算机, 而该课程的运动分析必须由计算机来计算, 结果这门课就成了计算机电算程序在某一具体机械中的应用。在当时的条件下, 这种方法是很先进的, 但如今就显得过于简单了, 已不能满足现今教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为此, 我们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 以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 适应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
二、课程设计的选题
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规定一个班不能少于多少题, 最好是一人一题或一人多题。选题的原则是力求创新。本门课程中的创新指机构的创新和机构功能的创新。机构的创新是相当难的, 但很有意义。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 见识自然不广, 经常提出一种自认为是创新的设计, 可是实际中早就有了应用。而机构功能的创新相对机构的创新要简单一些, 其实际上是对某一机构进行一定的改善并将之应用于一种特定的场合来代替或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实践证明, 学生的创新设计主要集中在机构功能的创新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搞创新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个独立的设计过程。
为适应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认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始终贯穿创新设计的思想, 充分总结课程设计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我们普遍认为, 机械系统的创新设计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创新是科技实践活动的精髓, 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发展。机械系统的创新是机械工程学科培养学生的一个艰难的任务。
创新需要基础素材, 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就不会有创新成果。经过对传统的各类基本机构的分析, 我们精选了一系列实用机构的运动方案,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剖析这些运动方案来掌握进行机构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我校机械原理课程组编写了《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及制作导引——典型方案》, 在该典型方案中, 提出一些创新设计的思想。
我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题目是指定题目与自选题目相结合。先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 如果学生选不出合适的题目则由教师指定题目。在讲机械原理课的创新设计一章时, 我们布置学生去思考课程设计题目。到课程设计时, 学生如果没有选定题目, 或教师认为学生选定的题目不合适, 教师会给学生指定选题思路, 让他们再次选题, 如果还不行, 则教师会给这类学生指定题目。
三、课程设计的调研
调研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利用现有资料能力和培养学生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将调研工作列为一个工作重点, 让学生到图书馆去查资料, 到相关的工厂查寻与自己题目相关的资料, 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与主观能动性, 不要坐在教室里闭门造车。这项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设计不是一门课能解决的问题, 而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这门课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只有课内、课外结合才能增强自己的本领, 不能只注重课堂学习而忽视课外学习, 不但要高分, 更要高能。这正符合我们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目标。
四、方案设计与分析
方案设计与分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设计能力与分析能力的一个环节。以往的课程设计中也有这一环节, 但多数学生还是停留在教师所讲授的几个方案的分析上, 没有真正进行独立的分析, 且多数情况下是老师给定的方案。而现在的课程设计, 多数学生是自己选择题目, 自己去调研, 独立提出几种方案进行比较。教师对学生的思路没有了任何限制, 调动了了学生做设计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设计方向向前探索的作用。
五、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是培养学生编写技术文档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评定学生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设计报告是学生对设计工作的总结,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都要体现在设计报告中。因此, 设计报告的编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将设计报告的编写列为对学生培养的一个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如何用最简单的科技语言表达自己的工作。
设计报告包括课程设计的任务书、文献综述、方案设计与分析、编制计算与分析程序、机构运动简图及设计体会等内容。设计任务中, 要制定自己所设计的机构的功能与使用要求, 要体现出机构的创新思想。文献综述部分要对自己所提出的设计任务进行综合与分析, 说明当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自己的创新点, 分析所提设计任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方案设计分析中, 要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 提出几种可行的方案, 并对各方案进行运动学分析及动力学分析, 选取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在编制计算与分析程序及绘制机构运动简图中, 要写清楚编程思路, 给出程序流程图, 给出程序的必要说明, 利用AutoCAD在计算机上将自己选定的机构绘制成机构运动简图。
六、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改革的效果
经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改革使学生感觉收获较大, 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教师感觉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课程设计真正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 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答辩情况看, 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不但对机械原理课程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对相关的课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随着课程设计内容改革的进行,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教师感觉自己知识面不足, 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 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自己独立地确定合适的题目,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教师指定题目, 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思考, 不断地寻找新的题目。另外, 由于每个班有很多个题目, 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七、结语
通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师方面及学生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将会不断地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与在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目标。
摘要:本文针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 本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XX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机械原理 课程改革 创新设计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131-03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社会需求的日渐多样化,探索并实践集传授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鼓励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基本思路。本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为例,进一步深化机械原理课程改革和创新设计实践的探索。
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全局中,承担着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能力的任务,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及课外创新设计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二、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机械原理是一门以机器和机构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针对我院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以加强基础,突出重点和工程应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进行设置。课堂教学精选讲授内容[2] [3] [4],根据每部分的特点,改进并灵活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工程设计实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对于各种机构的共性问题,要注重让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原理,掌握机构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些原理和方法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范围和条件。机构的结构分析是合理设计机构和创新机构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讲授时结合实验室中常见机构的模型让学生多观察、多分析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的运动分析与理论力学直接相关,是理论力学中运动学部分的延续和推广,但研究对象从质点和刚体转换为构件和机构,要让学生以工程的观点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如以学生熟悉的牛头刨床为例,分析构件的运动参数及机构的运动特性。机械中的摩擦和效率,涉及理论力学中的受力分析,应以习题课的形式分析工程实际问题。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和机械的平衡的学习放在实验课环节,让学生直观的学习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
在常用机构及其设计的学习中,需要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教师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每种机构学习之前查找其应用实例,并分析其工作原理等,让学生提前了解机构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讲授时,选择一两个典型的创新设计工程实例为切入点,引出讲解内容。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常用机构的部分讲授内容安排在机械原理模型室进行,即开展校内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可把抽象的理论和形象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理解理论知识,进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5]借助机构实物模型的运动,教师可方便地开展启发式、探讨式、引导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性,课堂效果良好。对其他常用机构如间歇运动机构、螺旋机构等,要求学生自学,并开放机械原理陈列室,让学生可通过课余时间分析这些机构的实物模型仿真运动。针对不同的机构,教师设置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这些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用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且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机构。
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要对课程的地位、任务及学习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强调机械原理与高等数学、物理、理论力学等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作用,让学生提前为本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将前面所学内容和方法应用到后续所学内容中,如机架转换法在平面连杆机构的演化和设计、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中都有应用,包络原理在滚子及平底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范成法加工齿轮齿廓曲线中都有应用,应前后联系起来,学会融会贯通,为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实践性强,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讲授时,要合理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CAI)课件。如在学习平面连杆机构的各种演化形式时,通过演示构件形状及相对尺寸的渐变,加以教师的启发,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各类平面连杆机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学习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原理时,推杆的反转演示动画可形象地展示出凸轮轮廓曲线的形成过程。这样,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易于掌握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探索制作交互式课件,将课程教学内容、交互式设计方案以及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互动性[6],是对现有教学课件进行优化的一个新思路。因课堂教学课时的限制,可增加学生的课外自学课时,开放网络课件及实验室,丰富学生自学资源。
三、改革实验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在原有6学时课内实验课的基础上,增设了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综合实验课。本实验课安排在机械原理课程结束之后的下一个学期,由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搭建和Pro / E上机两个实践环节组成。本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传动系统方案拟订及机构选型、变异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机构的组合方式及机械各执行构件间的协调运动设计方法,了解机构选型的评价体系,逐步树立工程设计的观点。同时,运用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软件Pro / E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运动分析和优化,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更让学生掌握了现代设计和创新设计的特点,并把现代设计和创新设计的思想融合在本课程实践之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意识。
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自行设计5个结合实际应用的机械传动系统方案。在上机环节,按照设计的方案,结合机构运动方案搭建实验平台提供的功能零部件的参数和尺寸,在Pro / E软件中对方案中使用的零部件进行三维建模、虚拟装配和运动仿真,从而直观形象地分析机构运动的可行性和构件布局的合理性,并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利用Pro / E软件的“测量”功能,可对机构各部分的运动特性进行测量,分析机构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各个运动参数,如从动件上指定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而利用运动仿真结果输出的运动参数图表,可实现对设计方案的调整和优化设计。在实物模型搭建环节,参与实验学生3个人一组,利用机构运动方案创新搭建和仿真实验平台,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实物模型的拼装和运动演示,利用平面机构创意组合,可对所设计的方案进一步优化和创新设计。对于搭建后的机构,根据对某个从动件的运动要求,组建测试系统,实现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参数的测试,进而对机构的运动性能进行分析和优化。
在本实验课程开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每组同学协作互助,共同完成每一个设计方案的搭建。学生设计的方案新颖多样,切合工程实际,如工业机械手、自动打标机、精压机、无链条杠杆式自行车等。小组内各成员间对不同方案的对比和探讨,不仅深化了自己对理论知识基础的学习,更提升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四、建立大学生创新设计实践平台,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机械创新设计是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机械产品(装置)的一种实践活动[7],是激发大学生潜能,培养机械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我院建立了开放性的机电工程系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面向机电工程系学生开展各类课外科技活动,旨在提高我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升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平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验室具备了进行机械创新设计的各种设备,包含车床、铣床、钻床等加工制造设备,25台智能两轮车,两台电脑鼠及IEEE标准迷宫板,各种电子元器件及制作工具和调试设备等,配备了专用电脑和网络设备,并聘请了一位机械加工技术人员协助学生进行各种机床、工具等的操作使用,为对机械创新设计有兴趣有潜能的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实践的良好条件。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实验室选择机器人作为课外创新设计和科技制作的载体之一,成立了机器人兴趣小组,并为机器人兴趣小组配备了指导教师,为学生进行结构及控制设计指点迷津。我院每年举办一次面向全院学生的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每次比赛都吸引了不少学生参加,部分学生制作的机器人结构新颖、功能多样,总体设计和制作水平逐年提高。通过比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增加了同学间的互动性,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
依托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创新实验室小组成员依次顺利完成了多足爬壁机器人和自动化立体停车库等机电一体化作品的设计及制作。实验室小组成员还成功设计制作了航空模型飞机、旋翼飞行器、遥控模型车、跳高机器人等科技作品。这些科技作品又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丰富课堂内容。
实验室齐全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实验室由学生自行管理,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的使用管理规范,满足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训练要求,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已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机制。
五、结论
为适应当前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形势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我院创新育人模式,本文阐述了对机械原理理论及其实践教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尝试和探索。通过加强基础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教学改革措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 注 释 ]
[1] 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8.
[2] 朱如鹏.机械原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1-5.
[3] 孙恒,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
[4] 潘存云.机械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1-16.
[5] 朱焕勤.开展情景式教学实践活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7(4):67-69.
[6] 罗继曼,郑夕健,侯祥林.机械原理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5):148-150.
[7] 张春林.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
4.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原始数据 篇四
1.膏体自动灌装机方案设计
膏体自动灌装机的生产能力是n(盒/min)
n=20,25,30,36,40,45,48,50,54,60
2.自动制钉机方案设计
自动制钉机的生产能力:n(枚/min)
n=340,343,246,348,350,352,355,357,360,362
3.冲压式蜂窝煤成型机方案设计
煤饼规格:煤饼直径:120mm;煤饼高度:75mm;孔数:12孔;孔径:16mm 冲压次数:n(次/min)n=25,26,27,28,30,32,34,35,36,40 料斗数:1个
4.书本打包机方案设计
书摞尺寸:宽度(mm):130,135,140 长度(mm):180,185,190,195,200,205,210,215,220 高度(mm):180,185,190,195,200,205,210,215,220 推书行程:H400mm
推书次数(主轴转速):n(100.1)r/min 纸卷直径:d400mm
5.电机转子嵌绝缘纸机方案设计
每分钟嵌纸:n(次)
n=70,72,75,78,80,82,84,86,88,90 电机转子尺寸:
直径(mm):D=35,36,38,40,42,44,46,48,50
长度(mm):L=30,32,34,36,38,40,42,45,50 工作台面离地面距离约:h(mm)
h=1100,1110,1120,1140,1150,1160,1170,1180,1190,1200 要求机构的结构尽量简单紧凑,工作可靠,噪声较小。
6.自动洗瓶机方案设计
瓶子尺寸:大端直径:d=80mm,瓶长:200mm
推瓶距离:L(mm)
L=500,520,540,550,560,580,600,620,640,650 要求:推瓶机构应使推头以接近均匀的速度推瓶,平稳地接触和脱离瓶子,然后,推头快速返回原位,准备第二个工作循环。
按生产率的要求,推瓶平均速度为:v(mm/s)
v=30,32,35,36,38,40,42,45,48,50 要求:返回时的平均速度为工作行程的3倍。
7.药片成型机方案设计
上冲头、下冲头、送料筛的设计要求:
1)上冲头完成往复直移运动(铅垂上下),下移至终点后有短时间的停歇,起保压作用,保压时间为0.4 s左右。
冲头上升后要留有料筛进入的空间,故冲头行程为:90,92,94,96,98,100 mm。因冲头压力较大,因而加压机构应有增力功能。
2)下冲头先下沉3mm,然后上升8mm,加压后停歇保压,继而上升16mm,将成型片坯顶到与台面平齐后停歇,待料筛将片坯推离冲头后,再下移21mm,到待料位置。
5.《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五
课程编码:100790学
时:
27学时
学
分:1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课程类别: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性质:课程设计
适用专业:机械类、非机械类和近机械类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课程设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生产实际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机构的类型、正确地对机构的运动和受力进行分析和计算,让学生对机构设计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3、训练学生收集和运用设计资料以及计算、制图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掌握编制计算机程序并在计算机上计算来解决机构设计问题的基本技能。
课程设计教学的任务是: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构为题目,根据已知机械的工作要求,对机构进行选型与组合,设计出几种机构方案,并对其加以比较和确定,然后对所选定方案中的机构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确定出最优的机构参数,绘制机构运动性能曲线。
二、课程设计时间:1周
三、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在机械原理课程进行中或完成后集中进行的教学环节,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每个学生都应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拟定设计计划,保证设计进度、设计质量,按时完成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提倡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工作。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反对不求甚解,这样才能确保课程设计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并在设计思想、方法和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和提高。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步骤:
(l)设计准备 认真研究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条件、内容和步骤,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图纸,复习有关课程知识;准备设计所需的工具和用具,拟定设计计划。
(2)机构方案设计 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绘制各种方案的机构运动简图,进行机构的选型和组合,研究运动形式的变换与联接,并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比较,绘制出传动系统示意图。
(3)机构运动设计 对所选定的机构方案进行运动综合,要求既满足机械的用途、功能和工艺要求,又满足机构原动计运动规律及机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要求,并将机构运动简图、速度图和加速度图以及相应的运动线图画在图纸上。
(4)机构动力设计 在机构的运动设计基础上,根据各构件的质量及转动惯量确定机构的惯性力、惯性力偶矩、各位置的运动副反力及应加于原动件上的平衡力矩,绘制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线图,以便清楚地了解在一个运动循环中,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情况。
(5)整理说明书 将课程设计的有关内容和设计体会以文字形式编写成说明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绘制一张1号图纸,完成规定的设计内容,并书写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答辩要求如下:
2、课程设计答辩要求:
经过一段集中时间的课程设计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以及对课程所涉及的有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学生应正确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答辩过程也可以融入课程设计过程中,随时对设计的某一环节提出有关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3、成绩评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成绩相对机械原课程考试成绩是独立的,单独记载。课程设计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成绩不及格应重新设计。根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质量、创新性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学生课程设计的成绩等级。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任何一部新的机械都要经过设计、研制、生产和使用等四个阶段,其中设计阶段通常分为机构运动设计和结构设计,机构运动设计是根据机械的设计任务和要求,拟定机械中各机构的方案,利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对该机构方案进行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从而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经济可靠、运动性能和动力性能优异的机构。而结构设计则是根据机械中各构件 的工况和失效形式,选择合理的材料,确定合理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绘制具体零件的工作图、部件装配图和总装图。经过审批投入试制,通过试验考证后才能正式投入生产。因此,机构结构设计是机构运动设计后所进行的设计阶段,是把具有发明创造性的机构方案设计转化为实际应用机械的具休实施设计阶段,而机构方案设计是机构运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运动设计正是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分为图解法和解析法两大类:
1、图解法
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中的基本关系式,用图解的方法将其结果确定出来,并清晰地以线图的形式表现在图纸上,具有直观、定性简单、检查解析的正确性方便的特点,尤其在解决简单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时更为方便。图解法进行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工程图算能力,要求计算准确、作图精确,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2、解析法
运用求解方程式的方法求解未知量,计算精度高,并可借助计算机,避免大量重复人工劳动,可以迅速得到结果,能够看到全貌。用解析法进行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图解法和解析法各有优点,互为补充,两种方法并重。工程实际要求学生(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应熟练地掌握这两种方法。
五、课程设计的参考软件:
C语言,FORTRAN,QBASIC等
六、课程设计的实验内容
指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解析法内容的程序设计,计算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平衡力矩的结果并绘制出曲线。
七、微机实验室安排 上机全部集中在机械学院CAD中心完成(现有微机180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安排上机学时15小时。
八、课程设计报告
收集整理课程设计报告工作关系到课程设计的成败,通过这项工作,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主要内容有:
1、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说明书是学生证明自己设计正确合理并供有关人员参考的文件,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说明书也是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逐步形成,课程设计结束时,再作必要的补充和整理。而设计说明书的内容视设计任务而定,大致包括:(1)设计题目(包括设计条件和要求)。(2)机构运动简图或设计方案的确定。(3)全部原始数据。
(4)完成设计所用方法及其原理的简要说明。
(5)建立设计所需的数学模型并列出必要的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及说明,写出设计计算结果。
(6)绘出计算机程序框图,写出自编的程序。若调用其他子程序.应写出子程序名,并自编出主程序。
(7)用表格列出计算结果并画出主要曲线图。
(8)对设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写出课程设计的收获和体会。(9)列出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2、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要求:
(1)说明书应该用钢笔或油笔写在 16开纸上,要求步骤清楚、叙述简明、文句通顺、书写端正。
(2)对每一自成单元的内容,都应有大小标题,使其醒目突出。(3)对所用公式和数据,应标明来源——参考资料的编号和页次。(4)说明书应加上封面装订成册。
九、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6.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南车 篇六
目录
目录 ................................................................................................. 1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2 第二章 基本原理 ............................................................................ 3 第三章 机构设计 ............................................................................ 3 1、机构原理 .............................................................................. 3 2、机构设计 .............................................................................. 4 3、设计方案 .............................................................................. 5 第四章 仿真分析 ............................................................................ 7 1、实体建模 .............................................................................. 7 2、仿真结果 .............................................................................. 8 第五章 总结 .................................................................................. 10 附 电子档清单 .............................................................................. 12
第一章 研究背景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
指南车是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车辆,也作为帝王的仪仗车辆。指南车起源很指南车复原模型早,历代曾几度重制,但均未留下资料。直至宋代才有完整的资料。它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指南车的自动离合装置显示了古代机械技
术的卓越成就。但是,正如永动机不可能成功,机械式指南车也有它解不开的死穴。因为所有机械指南车,都是以两轮之间的“差动”来工作的,它希望两轮与地面作纯滚动,这是一种理想的数学模式,在实际中从来不曾有过。我们知道车轮尺寸会有制造误差,也会有磨损不均,还会有地面的坑坑洼洼。若将试验条件相对放宽,机械式指南车必定会与预期有较大的差异,被历史淘汰也是不可避免的。
本次研究的主题是指南车的机构设计,本小组对指南车的核心机构――加法机构进行分析设计,并通过CAD/CAE/CAM集成软件Solidworks对机构进行进行实体建模与运动分析。
第二章 基本原理
车箱内部设置有一套可自动离合的齿轮传动机构。当车子行进中偏离正南方向,向东(左)转弯时,东辕前端向左移动,而后端向右(向西)移动,即将右侧传动齿轮放落,使车
轮的转动能带动木人下方的大齿轮向右转动,恰好抵消车辆向左转弯的影响,使木人手臂仍指南方。当车子向西(右)转弯时,则左侧的传动齿轮放落,使大齿轮向左转动,以抵消车子右转的影响。而车子向正前方行进时,车轮与齿轮系是分离的,因此木人手臂所指的方向不受车轮转动的影响。如此,不管车子的运动方向是东西南北,或不断变化,车上木人的手臂总是指向南方,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
第三章 机构设计
1、机构原理
指南车使用了差动齿轮装置,或者称加法机构, 或者称差速器。其原理是当车辆直线行驶时左右两车轮转动角速度相等。差动机构没有输出。车辆转弯时两侧车轮角速度不相等,这时差动机构输出这个差值。驱动指示机构。
类似的装置应用在现代汽车的差速器和工业上加工齿轮的专用设备插齿机以及滚齿机中。
2、机构设计
根据指南车的运动特性,在自由度为一的定轴轮系设计中,由于直线前进时,自动离合装置不会与左右两轮相结合,故输出杆件不会产生旋转运动而能固定指向;但在左右旋转时,则必须固定某一轮使其转速为零,并以该轮与地面的接触点为圆心,由另一轮的旋转使车身转弯;在转弯时,自动离合装置启动,将车轮旋转运动传递至输出杆件,产生与车身相等的角速度旋转但方向相反的运动,使输出杆件保持固定指向。而在自由度为二的差动轮系设计中,整体机构的.输入即为左右两轮的旋转角速度,用以控制输出件的运动状态。在直线前进时,左右两轮保持相同转速,此时车身并不旋转,同样地输出件此时角速度也会因为左右两轮的等角速度运动而相互抵销转速为零,但在左右旋转时,车身会因为左右两轮的速度差而产生旋转运动,而输出杆件则由内部传动造成输出杆件作与相等的角速度旋转但方向相反的运动,使输出杆件保持固定指向。
因此,在车轮与车身的运动分析上,定轴轮系指南车便成为差动轮系指南车的一个特例。而输出杆的运动,则会因内部传动机构设计而不同。据此,首先须推导出,左右两轮的角速度所造成车身旋转的角速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假设左右两轮的角速度分别为 ωL 与 ω
R ,车身旋转的角速度为 ω ,车轮的半径为 R ,两车轮中心距为 L , 则依照图 4-1 所示,车在向右转弯时,左右两轮以点 O 为圆心作顺时针旋转运动, r1 与 r2 分别表示左右两轮与圆心 O 的距离(旋转半径), S1 与 S 2 则表示左右两轮所行走的距离,则所有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推导如下:
根据两轮行进距离可得:
综上可得:
3、设计方案
基于差动轮系,设计一套加法机构。当车辆直线行驶时左右两车轮
转动角速度相等,差动机构没有输出。车辆转弯时两侧车轮角速度不相等,这时差动机构输出这个差值。通过加法机构,将两轮输入的角度差值转化为指向盘的转动角度,从而实现指向盘所指方向不变的工作特性,即起到“指南”的作用。
本组的设计方案如图所示(附件包含该图的AutoCAD图纸以及Solidworks的仿真分析模型)。图示为指南车的后轮,差动轮系将左右两个后轮的输入转化为指南盘转角的输出。轮系中的齿轮参数如下表格所示:
车轮参数:
左右轮直径:Φ400mm 轴距:400mm
通过以上参数可得ω=0.5(ωL-ωR),本设计满足件,故能够实现“指南”的功能。
的条
第四章 仿真分析
1、实体建模
这里选用于SolidWorks的环境下进行指南车实体模型的建立。SolidWorks是一个架构在窗口操作系统下的3D实体绘图设计工具,让使用者拥有直觉式的设计空间。
传动机构的三维模型如图所示。齿轮大小不相同时, 其厚度也不相同, 建模时是完全根据实际尺寸进行造型的。
而整体的机构仿真图二如下:
图二 2、仿真结果
为了验证结构的合理性,使用仿真技术对机构进行了运动仿真分析。以下给出仿真结果曲线。图三中曲线是指向盘的相对于车身的转动角速度曲线w12??30,图四中曲线是右轮的转动角速度wL?600,图五中曲线是左轮的转动角速度wR?660。
图三:指向盘相对于车身角速度
图四:右轮转动角速度
图五:左轮转动角速度
图六:指向盘相对于地面角速度 我们设计时RR?0.5,车身相对于对面的角速度w??(wL?wR)?30LL
这与指向盘相对车子的角速度w12??30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指向盘相对地面的角速度始终为0,如图六所示, 实现了始终指南的功能。
仿真动画更清楚地显示了小车沿任意路径前进,指向盘的朝向始终不变的结果。
第五章 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小组成员运用《机械原理》课程所学习的轮系相关知识,并查阅有关文献,设计出适用于指南车工作的差动轮系,并通过Solidworks对指南车外观及核心机构进行实体建模,使用Solidworks Simulation模块对模型进行运动分析,验证了小组机构设计的正确性。
在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并与老师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们懂得了许多东西,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可能不够完善,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们终身受益。
课程设计这两周非常充实,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非常感谢老师的热心教导,与这次课程设计难得可贵的学习机会!
附 电子档清单
1、课题研究报告;
2、轮系设计图纸;
3、指南车运动仿真视频;
7.XX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七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学生进入大学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设计, 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全面地、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设计, 也是机械原理课程学习的一个必要实践环节[1]。为了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对具有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 有关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如课程设计的方式、内容、组织形式、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等, 一直在各高校中进行[2,3]。
目前国内高校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选题一般采用两种做法:一种是选用已有的典型机械 (如牛头刨、压床等) , 进行比较系统的运动分析、力分析等, 重点在于加深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各章节的理解和掌握;另一种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学生自选课设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 亦或是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创新实验等[4,5]。
这些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的多形式改革, 打破了传统设计中的问题和不足, 建立起了传统课设中缺乏的工程价值观, 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传统“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1.1 传统设计题目单一, 时间短、任务重
我学院十几年来一直延用同一个课设题目———小型精刨机主切削运动机构设计, 每位设计者采用图解法完成机构在两个瞬时位置时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 手绘在A1的图纸上, 并编制相应的设计说明书。一方面教师指定了课设内容和课设题目, 学生只要按照要求按步骤进行即可, 造成学生因有完整现成资料参考而缺少方案创新, 达不到训练学生收集和运用设计资料的能力, 与时代发展和要求特别是与面向工程实际应用的卓越人才培养有了不小的距离[6]。
另一方面, 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讲授完, 大概十四周之后, 由于班级较多, 可用教室较少, 需要串联进行, 其中总会有四个~八个班将被安排在考试周或考试周的前一两周进行, 正值各科考试 (电工技术、工程材料、材料力学) 陆续进行, 学生忙着应对考试, 加上真正用于课设的时间不足四天, 时间短任务重,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 便会导致学生着急赶进度, 一味追求进度而忽视了设计的质量, 出现投机取巧的现象。往往学生还没有太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课设就结束了, 来不及对方案进行思考和分析, 更谈不上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1.2 传统设计手段落后, 理论脱离实际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9年制定了“关于深化机械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见”, 其中明确指出目前机械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商业软件 (如ADAMS、Pro/E等) , 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计算机三维虚拟设计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社会对工程技术人员一项必不可少的需求条件。而传统的设计方法无论是用图解法还是解析法, 设计中都是过于侧重理论, 偏重知识的积累, 这种模式是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教学模式暴露出了许多缺点, 设计过程与工程实践完全脱节,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无法真正培养工程应用能力, 对工程意识建立、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等都有不利影响, 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也训练不了学生编辑计算机程序来辅助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1.3 传统设计参数差别不大, 缺乏创新能力
传统课设过程中, 教师给每个班级分配三个方案, 一个小组完成其中一个方案, 对于同一小组的各成员, 其设计参数仅限于原动件的角位移的区别, 其它一概相同。而且一般是几个班同时进行设计, 而各不同班级之间的区别也仅在于行程速比系数的差别, 虽然各学生设计任务中的结构尺寸有差异, 然而差异却不明显。这便使得部分学生有了可乘之机, 借助复印手段, 学生从设计开始手头就有了往届学生的设计说明书作为参考, 他们只需要将其中相应的数据加以简要改动, 照着说明书的步骤照猫画虎开始画图, 自然说明书中的错误也将被一并带入新的设计, 甚至有的学生为了交差, 说明书全盘照抄别人的, 使得说明书数据与图纸对不上也是时有发生。这样的课程设计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起不到多大作用, 没有主动参与和思考的热情, 体会不到设计的乐趣所在, 更不要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1.4 传统设计个人意识强烈,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由于全班同学课程设计的方案和内容相同, 每位同学完成从结构设计到运动分析、力分析一项完整的任务, 不需要同学间的协作, 最多涉及到同学间帮带的关系, 大多学生自己埋头做自己的, 团队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也很难发挥, 体现不出团队合作中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实践
2.1 提前布置课设题目, 建立工程意识
目前的课设任务均是课程设计周的第一天布置, 学生直到课程设计开始才明白要完成的任务, 一些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学生或者基础理论不扎实的学生很难在第一时间进入设计状态。
为给学生留出较多时间来查阅相关资料, 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应安排在学生开始上课后的前面阶段, 这样一方面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收集相关资料, 为课程设计的进行积累更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学生带着课设任务进行平时课程的学习, 使得学习过程有了目标性和针对性;同时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 有助于学生从平日的生活和工程实践入手选题, 以产品为导向, 使传统课程设计理论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得以改善, 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工程意识。
2.2 引入现代设计方法, 提高设计主动性
将现代工程设计方法和手段融入课程设计, 更新课程设计的方法, 改变传统的手绘制图的落后方式, 不仅可以巩固对三维设计软件的掌握程度,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 使课程设计中遇到的运动学、动力学等复杂问题变得简单、直观和精确, 弥补学生力学知识的薄弱和实践经验的不足, 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可以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建立传统教育中缺乏的工程价值观,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变学习态度, 有助于营造独立创新、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提高学生设计的主动性。
2.3 扩大设计题目类型, 培养创新能力
从日常生活、工程实际中广泛搜集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 扩大题目的数量和类型, 提高学生的兴趣, 也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特别是前期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 有的还讨教自己的亲朋好友。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不仅增长知识,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检索文献的能力。
2.4 以小组为单位, 激发团队责任感
为更好地体现课程设计的目的, 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更清楚认识设计的概念, 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采用研究设计小组形式, 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集思广益, 互相合作, 能够比较全面有效地解决问题, 使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和深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增强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设计的积极性。同时也可避免互相抄袭现象, 调动后进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形成协作意识, 增强责任感, 有利于发展良好性格, 为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合作奠定基础。
3 课程设计改革的实施内容
3.1 制定课程设计实施规范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首先要明确的是统一整体操作规范, 若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实施方式和评价标准, 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 这对所有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 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甚至是教学事故。为了规范课程设计, 需制订实施规范, 主要包括实施方式、实施步骤、考核及评分方式等内容。
3.2 搜集课程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题目的制定是课程设计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方面鼓励学生自选课题开展研究, 另一方面教师从日常生活、工程实际中广泛搜集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供学生挑选。不管哪种方式, 教师均需从可实施性方面考虑, 从整体上把握课题的难度及工作量;同时从课题的内容上考虑, 让学生觉得既有兴趣又不陌生;还要从创新角度考虑题目的新颖性, 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锻炼创新能力。“设计也是一种创新”,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 典型机械的分析和设计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能缺少的, 可以要求学生在现有传统方案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和优化。
3.3 编制“基于Solid Works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为改变传统的手绘制图的落后方式, 适应现代工程的需要, 我们将三维设计软件Solid Works引入课程设计, 由于学生对该软件比较陌生, 教师需编写相对应的基于Solid Works的课程设计指导书来辅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相关工作。指导书内容以一种典型传动机构 (例如小型精刨机) 为例, 详细介绍基于Solid Works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及运动仿真的详细步骤, 一方面包含参数化机构的创建, 另一方面为机构的运动仿真, 即通过Solid Works Motion和Solid Works Simulation模块对方案进行动态仿真分析。
4 结束语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实践, 通过以小组协作形式完成课程设计, 改变了以个体为单位的传统模式, 更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题目从生活实践入手选题, 以产品为导向, 使传统课程设计理论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得以改善, 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引入课程设计, 更新课程设计的方法, 不仅巩固对三维设计软件的掌握程度, 同时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建立传统教育中缺乏的工程价值观, 可以推广至机械相关专业。
摘要:为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势在必行。在分析传统课程设计中存在弊端的基础上, 提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实践措施及实施的主要内容。新形式的课程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扩大题目的数量和类型, 将现代设计方法引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以团队协作形式完成课程设计, 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设计主动性。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团队,现代设计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安子军.机械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
[2]黄小龙, 刘相权.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 2011, 24:182.
[3]朱玉.CDIO工程理念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CEPE, 2010, 1:138-140.
[4]张传敏, 崔宁, 张恩光, 等.独立院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15-16.
[5]宜亚丽.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8, S1 (26) :51-53.
8.XX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八
经过两周的奋战我们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学到得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有的是如何进行团队的合作,因为任何一个作品都不可能由单独某一个人来完成,它必然是团队成员的细致分工完成某一小部分,然后在将所有的部分紧密的结合起来,并认真调试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之后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
这次课程设计,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再加上平时没有什么设计经验,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可能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在这种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中,口角的斗争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的处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和埋怨.这不仅仅是在类似于这样的协调当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理能力,面对分歧大家要消除误解,相互理解,增进了解,达到谅解…..也许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心态,那种处理和解决分歧的心态,因为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
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它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次的课程设计不仅仅有汗水和艰辛,更的是苦后的甘甜。
9.XX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九
牛头刨床设计说明书
学号:
姓名:
班级:
组别:
指导教师:
林昌华
二、牛头刨床机构简介
10.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十
通过这次对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让我了解了设计电路的程序,也让我了解了关于数字钟的原理与设计理念,要设计一个电路总要先用仿真仿真成功之后才实际接线的。但是最后的成品却不一定与仿真时完全一样,因为,再实际接线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条件制约着。而且,在仿真中无法成功的电路接法,在实际中因为芯片本身的特性而能够成功。所以,在设计时应考虑两者的差异,从中找出最适合的设计方法。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各种电路都有了大概的了解,所以说,坐而言不如立而行,对于这些电路还是应该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才会有深刻理解。
11.锅炉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十一
经过将近两个多星期的学习,我们小组终于完成了锅炉课程设计,锅炉课程设计对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说好比吃饭的筷子一样!同时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对我未来的道路起到了极大的更正作用!
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学习,我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课本上角落里的知识也被带入我的理解中,此次我们主要进行校核计算,但进行锅炉的辅助计算时还好,不需要校核,但进行到锅炉受热面校核计算时感觉计算量巨大,对原理的掌握不够透彻,导致很多计算不知缘由,不知此公式如何得来,从何处得来,这是万万不行的,每次校核失败后,都要重新估计出口烟气温度,以计算出新的对流吸热量,然后结合传热方程式进行校核,此过程进行时间较长,涉及数据较多,但也是最锻炼能力的地方。通过的课程设计的学习,我具体了解到了某些受热面大致的漏风系数,了解到了如何计算炉膛表面积,如何计算炉膛的体积,记得在查表是不知道如何计算壁面温度,还好及时请教了老师,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再次表达感谢!
由于我们用的是徐州烟煤,此煤种含碳量高,导致了着火推迟,所需着火热过大,所以炉膛出口温度会比其他煤种高一些,对于高温辐射受热面和高温对流受热面的挑战极大,最终通过合理分配减温水流量叫问题化解。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只想说,我知道的太少了,我了解的太少了,我的能力还太差了,在锅炉学习的漫漫长路中,我连大门都没打开
通过锅炉课程设计,不仅对我学习上有很大的帮助,对我对待问题的态度上也有很大的帮助,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学习,我在知识上永远都是只走出一小步,永远不要认为任何问题的简单。任何的问题都要细致的分析,任何问题都要精确!
12.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二
因为考试的原因,所有想尽快把这个课程设计做完,所以就直接改了老师的程序,以为这样会快一些,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但是做起来很不顺手,程序员更讨厌的是看别人的程序。不知道变量的含义,函数的作用。还有就是对vc 不是很熟,不仅开发环境不熟,就连c(其实应该说是c)的一些常用函数都忘得一干净,就好比字符转化为整型(atoi)和整型转化为字符型(itoa)这两个函数,根本不认识,还是在google上搜索到的资料。
c 确实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最烦的就是指针,指来指去的很让人头疼。还有就有字符串的转换等一些操作,没有java来得方便。如果自己独立编写代码的话,我会首先考虑用java,其次考虑用c#,最后才用c。
至于用什么asp,jsp来做,我也可以做,这些动态网页语 言都接触过,只可惜自己技不如人,不能在两天的时间内,把程序编出来,只能用最快的方法,用现成的改。因考虑到编译是一门考研科目,所以自己打算在考试结束以后再完完整整地做一个。
总的来说,课程设计加深了自己对编译这门课的理解,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地方要复习,甚至还有知识点的理解偏差。一定在考试把所有的漏动填平。
13.XX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十三
E的位移 l1=120;l6=240;
x=-pi/6:2*pi/36:11*pi/6;y=atan((l6+l1*sin(x))./(l1*cos(x)));for i=14:1:31 y(i)=pi+y(i);end l=466.507;l3=500;l4=97.929;a=pi-asin((l-l3*sin(y))./l4);b=l3*cos(y)+l4*cos(a);plot(x*180/pi,b)
4的角位移
l1=120;l6=240;
x=-pi/6:2*pi/36:11*pi/6;y=atan((l6+l1*sin(x))./(l1*cos(x)));for i=14:1:31 y(i)=pi+y(i);end l=466.507;l3=500;l4=97.929;a=pi-asin((l-l3*sin(y))./l4);>> plot(x*180/pi,a*180/pi)
3的角速度 l1=120;l6=240;x1=-pi/6:2*pi/36:11/6*pi;y1=l1*2*pi*(l1+l6*sin(x1))./(l6*l6+l1*l1+2*l6*l1*sin(x1));plot(x1*180/pi,y)
4的角速度 l1=120;l6=240;>> x=-pi/6:2*pi/36:11*pi/6;>> y=atan((l6+l1*sin(x))./(l1*cos(x)));>> for i=14:1:31 y(i)=pi+y(i);end >> l=466.507;l3=500;l4=97.929;>> a=pi-asin((l-l3*sin(y))./l4);>> y1=l1*2*pi*(l1+l6*sin(x))./(l6*l6+l1*l1+2*l6*l1*sin(x));>> y4=(y1.*l3.*cos(y))./(l4.*cos(a));>> plot(x*180/pi,y4)
E的速度 l1=120;l6=240;x=-pi/6:2*pi/36:11*pi/6;y=atan((l6+l1*sin(x))./(l1*cos(x)));for i=14:1:31 y(i)=pi+y(i);end l=466.507;l3=500;l4=97.929;a=pi-asin((l-l3*sin(y))./l4);y1=l1*2*pi*(l1+l6*sin(x))./(l6*l6+l1*l1+2*l6*l1*sin(x));>> v=-(y1.*l3.*sin(y+a))./cos(a);>> plot(x*180/pi,v)
3的角加速度 l1=120;l6=240;x=-pi/6:2*pi/36:11*pi/6;y3=(l6.*l6-l1.*l1).*l6.*l1.*2.*2.*pi.*pi.*cos(x)./((l6.*l6+l1.*l1+2.*l6.*l1.*sin(x)).*(l6.*l6+l1.*l1+2.*l6.*l1.*sin(x)));>>plot(x*180/pi,y3)
4的角加速度
>> l1=120;l6=240;x=-pi/6:2*pi/36:11*pi/6;y=atan((l6+l1*sin(x))./(l1*cos(x)));for i=14:1:31 y(i)=pi+y(i);end l=466.507;l3=500;l4=97.929;a=pi-asin((l-l3*sin(y))./l4);y1=l1*2*pi*(l1+l6*sin(x))./(l6*l6+l1*l1+2*l6*l1*sin(x));y4=-(y1.*l3.*cos(y))./(l4.*cos(a));>> y3=(l6.*l6-l1.*l1).*l6.*l1.*2.*2.*pi.*pi.*cos(x)./((l6.*l6+l1.*l1+2.*l6.*l1.*sin(x)).*(l6.*l6+l1.*l1+2.*l6.*l1.*sin(x)));a4=((y3.*l3.*cos(y)-y1.*y1.*l3.*sin(y)).*l4.*cos(a)+y1.*l3.*l4.*cos(y).*sin(a).*y4)./((l4.*cos(a)).*(l4.*cos(a)));>> plot(x*180/pi,a4)
【XX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机械原理凸轮机构习题06-20
机械原理总复习答案06-27
机械原理自测题库及答案08-10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设计08-23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案例07-23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试卷08-21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8255控制交通灯06-20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作业要求06-21
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