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之上中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

2024-06-19

万人之上中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6篇)

1.万人之上中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 篇一

金融危机——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伴随着这场正在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各个国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抵御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常言道: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面对此次的金融危机,正值发展中的中国又面临着怎样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是机遇亦是挑战,使我们拭目以待中国会以怎样的一种姿态来应对这次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是最直接也最严重的。首先,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其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除了出口数量减少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开始上升,出口企业的外部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由于危机波及的的范围广、强度大,使世界各国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严重影响。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1)给投资于此的银行带来损失 2)使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

流入中国的热钱超过了1万亿美元,而且规模还在持续扩大,这样就会导致央行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效果,并进一步推高中国股市和房市价格,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形势会日趋严重,为更大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金融危机——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在客观上加速了西方国家制造业的不景气,有助于加速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形成,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目前,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制造业的景气度还是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在金融危机后的产业格局调整中,中国将强化其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在近期内很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第二,产业升级机遇。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会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国家经济在金融危机重创之后,2009年将陷入衰退或衰退的边缘,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势必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不景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对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特别是,我国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代表的税制改革和一系列产业转型政策的实施,必将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为中国产业升级和企业产品升级创造新的机会。

第三,中国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启动总投资超过4万亿元的一揽子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计划。中央的决策和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落实,一定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无论是总的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次危机同样是一次大的机遇。由于包括美国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以及对我国出口产品限制的措施,虽然很现实,但是只要外面环境允许中国以正常行为规则发展,中国是相当充裕的。

短期内初级性的加工产品出口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个时候反而可以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只要在这种外围市场情况下有这种趋势,相信国内中小企业,包括大企业肯定能做好产品的升级换代。当然可能需要时间的缓冲,这就引出第二块问题。从中央以及各方面,宏观决策层会很好的把握这个时机,同时争取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包括大型出口商,都会提供缓冲的时机。

面对金融危机,现在的中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打击是明显的,进出口减少,通货紧缩的压力,但是危机可以使得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同时全球金融风暴是对美国、欧盟、日本等资本主义强国的影响比中国严重,中国国际地位可以进一步

2.万人之上中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 篇二

当前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传统行业面临需求不振、产能过剩的挑战, 作为中国经济的血脉, 金融业如何接受新的挑战并确保金融安全?如何继续推动改革以及提升服务效率?站在“十二五”与“十三五”交汇节点前望,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应聚焦何处?

“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 健全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体系,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和普惠性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创新间接融资服务科技创新方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在接受《财经界》专访时提出几点重要方向。

金融改革要降低试错战略成本

《财经界》:近年来, 国家一直在力推金融领域的改革, 尤其是2015 年, 动作不断, 从银行业改革到利率市场化, 每一项都在尝试和推进, 您认为这些改革的进展如何?

王远鸿:首先, 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是金融业进一步放松管制, 扩大对内开放的重要一环。首批发起设立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等5 家民营银行, 2015 年6 月底全部开业, 截至2015 年11 月底, 5 家民营银行资产的规模已达500 亿元。

尽管目前民营银行数量不多, 但开放民间资本进入传统银行领域将有利于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竞争性金融供给, 逐步打破以往的垄断格局, 解决部分基层地区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其次是初步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框架, 逐步完善有问题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放开行业准入限制, 降低金融机构进入门槛, 必然会出现一些抗风险能力较低的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由原来的政府隐性担保, 改为按照市场化原则来处置银行倒闭问题, 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 万元, 约为2014 年我国人均GDP的11 倍, 远高于国际2-5 倍的水平。这一方面充分保护了中小储户的利益, 另一方面使得银行和存款人要更多地考虑潜在的风险因素, 慎重地进行贷款和存款决策。

第三, 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2013 年7 月20 日,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全面放开, 2015年8 月26 日, 放开一年期以上 (不含一年期) 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 2015 年10 月24 日起, 放开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活期及一年期 (含) 以内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 标志着我国的利率管制已经基本取消, 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此举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利率的价格杠杆功能,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加快经营模式转型,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与此同时, 还为货币政策调控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创造了条件。

2015 年8 月11 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这一方面在机制上加大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提高了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顺应了市场力量对人民币汇率的适当调整, 使中间价与市场汇率之间的偏离得到校正, 中间价的基准作用明显增强。

此外, 将存款准备金由时点法考核改为平均法考核, 开展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改革的资本金补充工作, 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并完善相应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CIPS) (一期) 成功上线运行, 也为境内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提供了资金清算和结算服务。

《财经界》:通过这些改革, 我们积累了哪些经验?还存在哪些突出的矛盾和不足?

王远鸿:由于其国民经济核心的独特地位, 金融改革的影响往往大于其它经济领域的改革。近年来金融改革的实践表明:金融改革发展必须有利于提高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金融改革必须统筹考虑与稳增长、防风险的关系, 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的改革开放必须与国内宏观调控能力和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相适应, 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金融的改革开放必须有利于建立现代金融监管框架,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 维护金融稳定。

2015 年以来股市、汇市出现的大幅波动说明, 我国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

总体来讲, 我国金融改革缺乏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指引, 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 不宜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必须对金融改革开放进行更具前瞻性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

其二, 我国金融对内开放总体落后于对外开放, 不利于形成健康、有活力的金融体系。突出表现在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领域还有很多的限制, 面向农村基层的普惠金融还不够, 远远达不到需要。而正因对内开放协调性不够, 也加剧了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其三, 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性不够。多头监管, 政出多门, 重大问题不能协调, 极大地影响了决策统筹和决策效率。

第四, 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有待提高, 尤其要进一步提升对创新、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支持。

当然, 改革都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金融领域尤其如此。长期来看, 我国金融改革未来仍需在这些方面继续推进, 才能逐步达到预期效果。

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定向服务

《财经界》:尽管国家一直力促金融资本回归实体经济, 但成效并不明显, 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深陷融资难题, 您对此怎么看?

王远鸿: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没有热情, 一个根本原因是,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增长之后进入提质增效的新常态, 很多传统产业发展遭遇天花板约束, 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产业增长速度大幅回落。但同时, 能够适应变化并具有新经济增长优势的产业、产品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仍处于早期培育阶段, 新经济的增量难以弥补比重大幅下降的、旧的、传统的实体经济存量。与此同时, 我国生产成本又在不断提高, 尤其是企业员工的社保成本大幅上升, 导致工业品价格和工业企业利润的持续下降, 在盈利前景不佳的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产业和金融资本在客观上就要受逐利动机驱使, 从投资回报率低的实体经济大量退出而转投金融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

然而国际经验表明,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创新发展, 都离不开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推动, 因恶劣生存环境倒逼, 中小企业的创新往往比大企业多。帮助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是金融业职责所在。

《财经界》:那么, 金融机构应如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您有什么建议?

王远鸿:一是要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且相互补充的金融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和普惠性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发挥金融创新能力, 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动力。

二是对银行业来讲, 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覆盖面, 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尤其要提升面向落后地区、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

三是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调结构”和“促创新”功能。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资产和产权重组及推动科技创新的“阵地”和“先锋”作用。构建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壮大创业投资规模, 完善创业板和“新三板”以及新兴产业板等新的融资交易平台建设, 建立技术创新和新商业模式的融资支持体系, 通过差异化的发行条件要求来引导股票发行结构的变化, 适时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使金融资源更好地切合“调结构”和“促创新”的要求。

《财经界》:目前来看, 您认为面向中小企业服务做的比较好的案例有哪些?

王远鸿: 事实上, 现在很多金融机构都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和举措。比如, 中国工商银行专门推出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品牌——“财智融通”;民生银行的定位就是“中小企业专业金融服务商”;北京银行则联合北京市科委, 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续贷业务推出“循环贷”特色产品。

服务实体经济给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国家开发银行推出的融资、融智与融商服务。所谓融商, 即是从企业发展能力方面着手进行资源整合, 把商业资源的机会性统一在一个平台上, 创造出更大的机会和效益。

在向企业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 国开行还提供融智服务, 即专注于知识层面的资源整合, 为客户提供智力支持。也就是说, 融智以专业优势、体制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 为融商所实现的有关战略、投融资安排、产业链合作等重大事项提供综合服务。

实践表明, 国开行不仅事前监管企业和项目, 事中事后还要融入到企业和项目中去, 从生长到发展, 进行全过程参与和服务。其重要意义在于, 不仅帮助建立企业, 更能帮助其生存下去、发展起来。同时, 这样的服务也提升了金融机构本身的服务能力, 为未来的市场化改革积累起一些经验。

警惕多种潜在风险

《财经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金融领域的风险是否更甚, 2016 年我们可能会碰到哪些挑战?

王远鸿:风险和挑战来自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从国际上看, 主要是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分化, 特别是美联储加息,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趋紧, 而欧洲和日本还要继续发力, 这种状况会加大全球宏观经济政策、汇率、利率、资本市场及资本流动的波动风险。对中国而言, 一方面主要国家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分化调整压缩了国内的经济政策的调整空间, 另一方面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利率、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从国内来看, 首先, 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压力加大可能带来经济下行的风险。因为经济下行风险大, 要求金融托底的压力也会加大, 银行业要警惕因规模扩张而给资产质量带来的潜在风险。

其次, 工业和投资下滑带来一些实体经济领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会直接影响银行信贷的安全, 导致银行资产不良率的上升等。像房地产投资、政府基础设施领域债务规模的置换带来的一些风险都会导致银行风险加大, 或出现新的三角债。值得警惕的是, 地方政府、大国企和大民企, 作为新的债务源头, 如果他们先不还款, 就会导致整个资金链条出现问题。

第三, 一些地区和行业失业的风险可能会加剧, 而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状况。如煤炭、钢铁、能源及原材料等重工业和东北地区这样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没有多点支撑的地区值得关注, 关键时应加大对这些地区和行业的政策性支持。

第四, 经济下行会直接影响税收, 而税收少了, 财政收入就会少, 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就会突出, 赤字率会比较高, 2016 年赤字率和债务率都能可能提升, 带来赤字率和债务率上升等潜在风险。

此外, 还要警惕金融本身的风险, 主要包括利率、汇率、股市、债市的潜在风险因素。与其他领域不同, 金融本身的潜在风险以及其他行业的风险最终都会传导到金融领域, 因为所有行业领域都需要跟银行发生信贷关系, 而一旦出现问题, 银行最难脱身。

《财经界》:您认为, 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风险?

王远鸿: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2016 年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提高投资有效性, 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 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而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是要主动释放信用违约风险。打破刚性兑付, 引导形成正确预期;通过加快核销和处置不良贷款、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二是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继续适度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保持适当的置换债券规模, 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进行市场化融资, 探索完善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发行和定价机制, 扩大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投资者范围, 鼓励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符合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投资地方债券。继续加大地方结转结余资金清理力度, 督促地方尽快拨付使用应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 坚决收回并且重新统筹安排调整到重点支出方向。三是高度防范出现新的股市、汇市、债市、楼市风险,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未来要向大国金融体系迈进

《财经界》:2015 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 也是“十三五”规划开启之年, 在这一关键节点, 您对我国金融领域的发展有何期待和建议?

王远鸿:回望和梳理金融领域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 成就显著: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 金融机构市场化运作机制更加完善, 金融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金融业双向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金融综合实力和金融调控水平不断提升。

尤其值得欣喜的是, 中国金融业在全球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提高。除了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在全球的资产排名和市场规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中国金融的全球话语权也得到显著提升, 人民币加入SDR、中国在世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投票权的比重提升, 发起设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投行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着更多金融资本的输出, 无一不体现出中国金融在国际上正发出越来越多“自己的声音”。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 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渗透以及中国自身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中国金融业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才能满足国际国内发展更高的要求。

因此, 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 我们必须围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 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和审慎管理框架, 坚持底线思维, 确保国家安全, 促进经济金融平衡、稳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 这是构建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体系的需要, 更是积极应对未来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重要路径。

3.万人之上中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 篇三

近日,在第一财经金融价值峰会暨2008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颁奖典礼上,交通银行执行董事钱文挥先生,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先生,汇丰中国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副总监兼汇丰上海分行行长李峰先生,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泰山先生针对2009年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分析和见解。也许读者能在四位金融专家的发言中,得到些许的启示。

交通银行执行董事钱文挥:银行业下一阶段的机遇、挑战和变化

其实银行业和整个的国际金融形势、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目前对于银行业来说,挑战是非常大的。这个挑战和五年以前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完全不一样的。五年以前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商业银行,特别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资本充足率比较低,经营效率不高。这个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回想一下过去五年我们银行业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应该说是非常巨大的。建行、工行都实现了境内外的上市。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经营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应该说这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还是比较小的,这里面因素很多,其中这五年来的金融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整个银行业的基础,整个的体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抵御风险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对于未来的变化,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资商业银行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挑战还是来自于境内。首先,由于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弱,大家在银行业当中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是2009年有效的信贷需求可能面临不足的问题。2008年初我们主要是控制信贷规模,调控总量,信贷投放偏快、偏多,2009年很有可能以制造业为主的银行客户,提出来银行借贷。从银行角度来说所谓有效需求不足不是说没有人愿意借钱,而是既能符合银行信贷标准,又可以还得起钱的客户数量会有变化。同时,现在整个实行了比较宽松的信贷政策,信贷规模控制放开了,在规模的成长性而言,对商业银行资金输入的支撑度方面就会削弱。如何平衡这个问题,这是比较大的挑战。

第二、宏观经济政策当中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比较重要的标志就是降息,降准备金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降息如果是同等的对称性降息,由于它的资产负债非匹配性,对商业银行的利差就相对不利。从资产质量来说,这个挑战也是比较大的,银行的资产质量看上去是银行本身的问题,但是商业银行的问题往往带来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系统问题。这次的金融风波哪里来的?就是从银行的次贷来的,当然我们的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如果银行资产质量在明年出现比较大的逆转,对于整个的银行体系,包括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银行不良资产高了以后,银行的贷款更审慎,越审慎对于经济的注资能力越弱,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所以这方面的挑战工作比较大。

说到机遇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现在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下一轮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应该说出拳很重,时间抓得很紧,力度也很大。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设施的投入更是加快进度,加大投入,这个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资产业务有效增长、信贷结构合理调整的一个机遇。

但是这里面也要防止部分地方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用一种过热的手段、盲目的手段、不科学的决策程序推行一些低效益的投资。同时,对于境内的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这一轮的危机一部分外资银行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中资银行的影响相对比较小。所以从竞争力和品牌来说这一点中资银行相对得意,包括引进人才等方面。外国公司进来以后,相当一部分的雇员都是本地雇员,而且相当一部分的雇员是从中资银行改换门庭去的。现在尽管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经营状况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我相信那些招募和其他的扩张活动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稳定中资银行的队伍还是有一定的好处。

总之,我觉得2009年挑战和机遇并存,但是挑战是非常大,也是前所未有的,改变是必然的。这个改变有些是表面的改变,但是我希望更多是更深层次的改变,是中国银行业内在的经营管理素质的提升,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长期发生作用的。宏观经济的变化是一个周期性的,我们希望走出这个周期以后,中国的银行业能够在国际银行体系当中扮演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

汇丰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李峰:

汇丰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之谈

从目前来讲,我们最近是非常的繁忙,主要在忙几方面的事情。一个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的危机处理,现在我们碰到了很多紧急的情况,包括流动性的问题,包括客户的一些问题都需要处理。第二方面在进行危机处理的同时,我们也开始着手进行一些反思和回顾,在过去的时间里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改进的。

汇丰其实在此次的金融海啸和风暴当中,感受很多。因为首先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机构它并没有置身事外,汇丰受次贷影响也是有份的。我们在2002、2003年的时候,考虑到我们自己集团的策略,当时希望能够拓展我们地区的配置。大家知道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面汇丰发展成了一个国际性的机构,业务领域涵盖了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我们迫切地希望使我们的业务发展到美洲这样的地方。同时,希望我们的业务更加地均衡,不仅包括我们的传统业务,同时也能涵盖更多的个人金融业务。所以,在当时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进军美洲,我们当时收购了非常大的次贷机构,在美国排名第二、第三的机构,收购了以后,我们集团在国际间的区域配置和我们的业务都得到了很好的调整。从当时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战略举措,给我们集团带来了客观的利润贡献。

但是大家知道随着业务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次贷机构蕴含的风险逐渐暴露了出来。汇丰在2007年初的时候,发现次贷业务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比较及时作出了相应的举措,使得我们现在的风险仍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在过去的时间里面,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机构,我们并没有能够置身事外,也经历了同样的艰难时刻。是什么样的结构和什么样的理念使得我们仍处于这样一个非常不错的地位?其实我想这和我们一直坚守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我加入汇丰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有两个核心理念,一个是我们需要审慎地面对我们的信贷业务。第二个就是我们一直要坚持这样的理念,我们要保持非常强健的资本结构。

所以,保持良好的流动性,保持非常强劲的资本结构,这是我们能够度过金融危机或者金融海啸的重要原因。同时,非常审慎的风险管理也是我们继续奉行的,这是作为一个金融机构保持它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非常重要的原则。

从未来的业务展望来看,其实除了我们刚才领受到的宝贵经验以外,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对某些业务模式进行反思,也及时调整了战略重心。所以汇丰(中国)在汇丰整个集团的业务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重要性也得以显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想我们一定会继续参与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的进程,在很好地理解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更加稳健、谨慎地促进中国业务的发展。

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泰山:

主动应对挑战和变化

“我觉得对于这场金融危机来说,中国的金融机构经受住了挑战,因为在金融机构整个的金融体系在危机发生之前,主动做了很多准备。比如说我们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危机发生之前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通过资本市场融到了足够的资金,在危机发生的时候资本充足率是非常高的,风险控制机制也是比较完善的,也建立起了比较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所以危机发生的时候没有出大的问题。比如我们的证券公司,在危机发生之前也是经过了几年的综合治理,清理掉了很多过去业务上的隐患,包括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所以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证券公司整体的运营状况仍然比较健康。

基金公司也是一样,我们观察到整个社会的投资人,对于这个行业还是有信心的,总体来说行业是可信赖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由于主动做了这么多的工作,我们还是比较成功地应对了这次风险,至少从金融机构的层面没有受严重的冲击。

但是挑战可能不直接来自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是来自于经济层面,因为大家都知道金融业的使命就是为国民经济服务。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就要正确地配置金融的资源,如果让经济高效的部门得到相应金融资源的配置,而低效的部门得不到充足的金融资源配置的话,最后会导致金融业本身就背上包袱和风险。因此经济结构的转变给金融业提出的新挑战和命题。

对于金融业来说,我们首先要跟得上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如果你跟不上,你会背上包袱,你的业务发展的不好,你会背上风险。第二个方面就是主动思考如何服务于中国经济的转型,作为金融行业你要配置好金融资源,怎么服务好中国经济的转型,使中国经济未来30年还有一个平稳较快的发展,这需要更多的努力。

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金融危机的本质与金融的创新、发展

这次金融风暴出现了以后,我们发觉不管走到什么时候,不要再浮夸,不要再浮躁,不管人们讲了再多的社会表象,人还是人,还要回归本质。反过来金融出现这个问题里面有几点,我们讲金融里面一个是金融产品的提供,一个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这两条要从本质认识,这个回归本质有很多专家讲了,资源的配置、定价和流通等等都是服务着实体经济的本质使命。同时还一定要有社会公民责任的本质,金融机构就要有真正意义的做好社会责任公民的本质。

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有人愿意说发展,有人愿意说创新。一旦说到创新的时候,大家觉得把过去的东西推翻或者把现有的一些东西推翻叫做创新。实际上创新这个东西不能忘记这个公司和这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本质是干嘛的。

我们的使命不是看别人的笑话,我们的使命就是把目前的工作和外部发生变化结合,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迅速地得到里面的内涵,抓住里面的灵魂。

另外就是技术问题,有人愿意讲我们金融机构应该是不是该去抄底了。我觉得应该是从两个层面看,一个是我们的原则问题。金融走到今天,为我们30年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还要为未来的国民经济做更大的贡献,它是不应该停滞的,是一定要进步和创新的。

4.中国信息大学:挑战自己 篇四

在刚刚过去的长假期,我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那就是CG行业,对于它,我只把它看作是副业,是自己的一个业余爱好,我毕竟是学广播电视编导的,但是我想去挑战它,因为喜欢。我去的是一家亲戚的公司,他们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做建筑效果图和给一些游戏公司做建模……

刚刚到那里的时候我主要是做一些比较简单的事情,做的最多的莫过于建模了,以前自己建模的时候没有什么太高的要求,但是真正参加了项目之后,才知道在做项目的时候对于模型造型的要求是很高的:材质、灯光等各方面都是要精调参数;团队的合作要默契等等。如果做不好,达不到客户的要求,那么很抱歉,以后就没有合作的机会了。

如果说这次实习的第一个好处是让我体会到做事要态度积极、认真负责,那么第二个好处便是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软件,让我明白要想完成一部好的作品,只通过一款软件是很难达到的,必须要多款软件综合运用才能使作品处理的更到位,达到更高的层次。比如在后期调色时候,我以前主要是用AE调色,但是现在业内的主流处理软件是NUKE、DF。为了使作品的质感达到最佳效果,还要用ZB进行雕刻。无论是做事的态度还是软件的学习,都让我深深的意识到,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需要放低姿态,踏踏实实地潜心学习。

5.万人之上中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 篇五

一、金融危机前后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现状

目前, 我国有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 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海外直接投资覆盖率为71.9%。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海外直接投资总量上, 金融危机前, 2006年投资总额首次达到211.6亿美元, 其中非金融类投资净额达176.3亿美元, 金融类投资净额为35.5亿美元;金融危机期间, 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65.1亿美元, 同比增长25.3%, 其中非金融类净额248.4亿美元, 同比增长40.9%, 金融类净额受危机严重影响仅为16.7亿美元, 同比下降52.7%;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559.1亿美元, 同比增长达111%, 非金融类投资净额为418.6亿美元, 金融类投资净额为140.5亿美元, 同比增长达741%。另据2009年底中国商务部发布消息获悉, 预计2009年全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将达420亿美元, 相比2008年仍有所增长。

二、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企业在迎接金融危机的同时, 更多的体现出在金融危机后重整旗鼓, 主动出击的状态。但在中国企业大步“走出去”的同时, 我们应当冷静的思考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实现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良好发展。

1. 海外投资环境多变, 投资领域难以确定

海外投资作为一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考虑和面临的问题, 其对该国海外投资影响至关重要。金融危机影响之下, 各国投资环境逐渐发生变化, 尤其是发达国家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和投资环境的虚拟资本市场,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深远。这种瞬息万变的海外投资环境, 使得中国企业在选择投资领域的时候, 在考虑其收益性的同时, 而应更加注重投资的风险性和安全性。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用于海外投资的资产, 在此次次贷危机的影响之下, 损失高达千亿美元之巨。这些海外投资失败的案例, 都不断提醒着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 应更多的关注投资领域的变化, 实现资产的安全和收益双重盈利。

2. 海外投资出现逆流, 企业融资存在困难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范围内的自己流量急剧下降的同时, 资金流向和资金格局正发生着变化。在全球FDI总流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 作为危机中的资本运送渠道, FDI正加速流向资本稀缺地区。这种情况的出现, 使得富裕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格局开始转变, 更多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资金的回流和倒流, 这将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投融资的同时, 出现极大的融资困难, 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路程。海外投资环境的变化, 使得中国海外投资出现困难, 需寻求其他途径来改变资金紧缺的状况。

3. 危机使得海外投资成本降低

金融危机在对海外投资环境影响的同时, 使得中国面临的海外直接投资成本不断降低, 门槛变矮,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机会。受金融危机影响, 各国经济低迷、工厂停工、市场萎缩, 尤其是欧美一些传统大型企业资金短缺, 面临破产。众多企业经营困难、破产增加、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 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较为低廉的成本, 为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收购兼并、开发资源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4. 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全球经济的衰退与萎靡不振使得国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 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在针对国际贸易一边持开放态度的同时, 一边对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 对中国产品进口进行限制。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 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 占总数的35%和71%。2009年前三季度, 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 涉案总额102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贸易摩擦的不断扩大和加剧, 使得中国企业通过海外直接投资, 在市场国家建立企业进行生产, 成为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转型和转变发展发生的必经之路。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之时, 并没有因为危机的到来而出现经济下滑、经济衰退等现象。但是, 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应当从危机中发现机遇和机会, 积极迎接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为中国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积累更为丰富的能力。

我国宏观当局, 在应对经济危机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影响的同时,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规划, 其主要体现为:第一, 对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法律和税务政策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低碳经济产业的对外投资, 适当控制能源、原材料行业的投资力度;第二, 加强针对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控制, 积极规避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第三, 面对目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纷繁复杂的演变趋势和格局, 要充分体现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 把握最佳调控时机。

参考文献

[1]张汉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J].中国投资, 2009, (02) .

[2]周宇.金融崛起对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影响[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8, (06) .

6.万人之上中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 篇六

中国企业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正如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所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说也许正是机遇,特别是民营企业,因为别人受到的冲击更大,而我们会相对“有钱”;爱国者总裁冯军也指出:如果中国人这时候都团结起来,共同把高端品牌做好,同时价格还比日本品牌合理得多,那就不愁没有市场。

一、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国际社会话语权

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征途上,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话语权——作为世界头号钢材消费大国,中国钢铁企业却没有铁矿石定价权,往往不得不妥协于对手的漫天要价;外资连年收购我国优秀企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却鲜有成功;中国服装、零部件出口动辄遭到反倾销,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国的声音很弱,只能跟随别人的脚步亦步亦趋,而这种情况现在有望扭转。

金融危机击中欧美国家过度依赖“看不见的钱”这一软肋,中国企业则是手中有钱,心中不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认为,昔日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如今转而求助中国,邀请中国成为他们的利益相关者,呼吁重建国际经济体系,这将有助于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高端环节,并将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白津夫分析,为应对金融机构资产贬值、股价大跌,美国适当放宽了资本进入限制,这就有可能使我们通过股权投资进入过去难得进去的领域;同时,美国金融危机还开始波及实体经济,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约束,首当其冲的是中小企业,他们急需通过股权转让解决资金问题,这正好与我国企业投资需求形成互补,通过股权投资、参股或购买世界一流企业,我国企业不仅有机会分享其技术品牌和市场带来的利益,也可以从中学到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的东西。

二、变压力为动力,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事实上,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天天和企业打交道,品牌专家艾丰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以前就做得好的企业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即使看起来深处困境的纺织行业,也有企业能够在危机中保持竞争优势,照常出口。

艾丰也指出,近年来,我国出口企业加速优胜劣汰,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汇率变化、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已经把依靠低附加值生存的企业逼到死角,金融危机导致的消费低迷更是雪上加霜,无论金融危机是否发生,这类企业都须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生存空间。“就算国际上不发生金融危机,照原来那样做也会面临很多困难。原因很简单,品牌没有塑造,质量不过硬,经营方式没有达到水准,中国企业单靠低价位竞争是不够的,金融危机加速了转型过程。”

上一篇:寻找真实自我下一篇:文秘办公室个人实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