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借代(共8篇)
1.修辞手法借代 篇一
一、组合
在排除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的前提下,用名词、名词短语直接排列组合而成。
作用是叠用意象,具有整体美。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
二、移时
把古代事物与现代事物“生拉硬扯”组合在一起,以增强感染力。
例:林冲出身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员。
三、空设
根据表达需要,临时设立一个没有的东西,以获得奇巧生动、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
例:但我还是照常走,并且说明……他虽然属于绿林大学出身,而杀人又却不很高明。
四、奇解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赋予一个词原来没有的某种新义而作出奇特的解释,产生网址生动的效果。
例:没有平凡的工作者,领袖就成了“空军司令”
五、闪避
在实际场合,说话者不正面回答别人的问题,利用含义宽泛的概念或不太精确的语言,把话故意说得不明白,不具体,从而达到某个特定目的。
例:1、大嫂,你别问了,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
六、精细
在数字运用中,本可以模糊的地方却出人意料地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来表达,这故意的精确,独具匠心在特定表达情境中带来模糊数字望尘莫及的效果。
例:1、孔乙己欠酒店掌柜的十九文钱。
(显示潦倒)
2、祥林嫂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祥林嫂的勤劳节俭、婆家的刻薄)
七、错综
为避免词句的重复单调呆板,有意变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使用参差变化的句型,使语言富于变化。
(一)词的错综
1、慧眼认英雄,睿目识豪杰
2、今日的仇,昨日的恨
3、余杭郡为最,龙隐寺为尤,冷泉亭为甲
(二)句子的错综
错木据水,则不若单鹭,历险乘危,则骐不如狐。
八、返源
在使用成语时,有意偏离成语的通用义,而返回它的字面义,直到奇特效果。
例:1、牙刷好,一毛不拔
2、青蛙对运动的物体明察秋毫,对静止的物体视而不见。
3、火成岩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九、析字(化用)
利用汉字结构特点,把字的形体离析整合,起到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作用
例:1、成都十八子(李)
2、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
3、海动山倾古月摧(胡人)
十、偏语
讲述中故意偏离客观实际或事之常理,以不合理但合情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感情的修辞(即知错说错有意为之)
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能实现的)
十一、增饰
先说出一个中心词,后多次为中心词补加修饰限制成分。
作用是为了丰富内涵,表义更具体、全面、准确、鲜明,增强语势,强调语境。
例:1、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人--一个有能力的人,有感情的人。
2、它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中的精灵。
3、下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的试验
十二、字示
即用汉字或符号来表示某种形态,使之形象生动
例:1、他留着“八”字胡。
2、这兔子跑出了一个“8”字。
3、十字路口
4、S形大街
十三、示现
即把非眼前的情形说得如同就在眼前一样
例:1、(悬想式)只听得轰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
2、(陈述式)脑海里闪出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
3、(预言式)春天来了,闭上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
十四、同字
即将同一个汉字在上下相应相关语句中重复运用,以增强节奏,使其音韵和谐;表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2.修辞手法借代 篇二
在英语专业高级英语学习过程中, 对于英语修辞手法的学习非常重要:一是由于修辞对于学生理解不同作家的语言特色和表达风格非常有用, 二是因为修辞是很多英语专业考试的考点。但是, 学好英语修辞并不容易。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 讨论学生很难理解且容易搞混的借代与提喻两种修辞。
二、用法分析与分歧
在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 (2) 第5课“Love Is a Fallacy”一文中, 有一个关于二者辨析的知识点: (1) I was not one to let my heart rule my head. (2) There is a limit to what flesh and blood can bear.课后, 几位学生对教师给出的结论表示不理解。要弄清楚具体的答案, 首先需要了解二者的用法。
在The New Collins Concise English Dictionary对于借代 (metonymy) 的定义是“the substitution of a word referring to an attribute for the thing that is meant...”;郭涛等在《英汉修辞比较》中, 称metonymy为转喻, 是“不把要说的事物直接说出, 而用和它有不可分离的关系的事物来表现的修辞方式”。他们认为借代的着重点不是相似, 而是联想。冯翠华的《英语修辞大全》亦将metonymy定义为“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且强调包含“名称的替换”。借代有很多典型的例句, 如:
(1)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2) I have never read Byron.
(3) He has been pointed to the bench.
例 (1) 中的“pen”和“sword”分别表示使用笔和刀剑的人或其所有者;例 (2) 中用“Byron”来代表其作品;例 (3) 中的“bench”来表示judge。
借代的常用方法有:1.艺术家、作家人名代表其作品, 如Picasso代表其画作;2.动物名代表国家 (人) 或地区 (人) , 如Bear代表俄国人;3.地名、建筑代表机构或政府组织, 如北京代表中国政府、Kremlin代表俄国政府等;4.实物 (特别是工具) 代表其使用者、所有者或与之相关的某种概念。
提喻的定义是“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part is substituted for a whole or a whole for a part...” (ibid.) 。“提喻”的用法相对简单, 通常是指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替换。例如:
(4) Brazil defeated Argentina 3-1 in Rosario.
此句用国家来代替一部分人 (足球队) , 属于用整体代替部分。再看另一句:
(5) The famous port used to be crowded with masts.
此句中的“masts” (桅杆) 用来表示船只, 属于部分代表整体。另外, 有些学者认为, 单数与复数、抽象与具体之间也会构成提喻。
再来看“Love Is a Fallacy”中的那两个句子。少数学生难以理解的是, “head”, “heart”, “flesh”, “blood”都是人体的组成部分, 为何有的用到借代, 而有的却是提喻?第一句字面的意思是:我不会让情感控制我的理智。“heart”表示感情或爱情, “head”代替头脑、理智。这种替换应该可以看成是二者之间的某种特定的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 这一句用到的是借代。而句 (2) 中的“flesh”和“blood”表示的是人的肉体和血液, 可以译为“血肉之躯”, 即“人”。所以它是用部分来代表整体, 也就是提喻的典型用法。
英语本科阶段的很多教材都回避了二者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 例如丁往道等的《英语写作教材》只是浅尝辄止地提到两者的基本用法, 并提示要注意区。但如何区分, 这些主流教材并未涉及。靠学生自己去看教材, 的确很难区分二者的某些差异。Wales也指出, 提喻是借代的一种特殊类型;我国修辞学家李国南也说过:“英美语言学界已经注意到Synecdoche与Metonymy之间的重合……因此, 语言学家为了避免混乱, 不少专门术语辞书都把Synecdoche限定在整体与部分关系之内。”关于二者的用法差异, 学界的分歧也很明显。例如:
(8) The kettle is boiling.
(9) Do you like a cup or two?
对于这两个句子, 冯翠华教授认为都用到了提喻。笔者认为冯教授的观点值得商榷, 这两句应该都属于借代的例子。句 (8) 中的“kettle”代表所盛的水, 而句 (9) 中的“cup”代表某种饮料。二者之间很显然不存在具体与抽象、单数与复数的关系, 更谈不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所以不是提喻。还有有关衣物与着衣者之间的关系。例如, 汉语里可以用“花格子”代穿花格子衣服的人。一些学者 (包括冯翠华教授) 认为这也是提喻。笔者认为, 这二者间亦不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而是某种感官上和习惯性的联系, 应当属于借代。这些分歧, 在国内出版的种种修辞书籍中都存在, 读者的认识也难以统一。笔者查阅了国外的修辞学资料, 其定义提喻, 除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之外, 还有“understanding one thing with another”, 可见国外修辞学界对于二者的特殊差异也没有严格的规定。冯翠华教授也承认具体的差异不是那么重要, 她说:“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we know what they stand for.”但笔者认为, 在修辞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 有必要让学生对二者的差异和联系有清楚的认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比如在相关的考试中, 他们必须要给出具体的选择。也就是说, 某一个表达使用的何种修辞手法是具体的, 或者说是排他的;在有些考试中, 对于借代和提喻的选择, 学生必须给出明确答案。对此, 笔者认为, 需要有一个划分二者属性的标准:二者的区分, 关键就在于提喻注重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替换关系, 而借代侧重于其他某种联系, 具体的判断需要结合上下文。
三、结语
借代与提喻这两种修辞手法之间既有联系, 也有区别。从其定义可以看出, 广义的借代包含提喻 (即synecdoche是一种特殊的metonymy) 。二者严格的区分在于提喻注重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替换关系, 而借代侧重于两个事物之间的其他某种联系 (具体的判断需要结合上下文) 。笔者期待以上分析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两种修辞手法。
摘要:借代 (metonymy) 与提喻 (synecdoche) 是两种常用也难以区分的修辞手法。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 特别是在高级英语学习过程中, 学生很容易将它们搞混淆。本文结合近几年作者在高级英语修辞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一些体会, 期待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和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
关键词:英语修辞,借代,提喻,差异
参考文献
[1]Wales, K.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England:Longman Group UK Ltd., 1989.
[2]李国南.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3]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1.
[4]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借喻和借代修辞格例谈 篇三
借喻和借代是在阅读和写作中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二者的巧妙运用都能够收到突出特点、描述生动的表达效果。然而在高中阶段,日常语文教学没有可能对借喻、借代等修辞手法进行专题讲练,等到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开始对辞格进行专训后,一方面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准确辨别借喻、借代的不同,另一方面更没有多少时间去消化、吸收,进而运用到个体的写作当中,这就阻碍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于教材内外采摘丰富的语料,用课外补充材料或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学,并辅之以必要的引导。
一、借喻内涵和作用的具体分析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特殊类型,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不过语句中不会出现本体,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见下面几例。
例句1:邵所笑了一下,说,你讲的这罪人幡然悔改的故事满精彩,也满感人,可以拍进电视剧,也会让许多人感动,但对于我们……不起作用,我们不相信鳄鱼的眼泪。(尤凤伟《风铃》)
例句中用了“鳄鱼的眼泪”一词,属于借喻。小说主人公修脚工杜连福被误认为富人而遭绑架,他解脱后在派出所向绍姓所长说明情况,告诉对方自己通过交谈感化了绑匪,使绑匪意识到要知错改错,悬崖勒马。绍姓所长不认可杜连福的说法,表明立场说警察不相信。“鳄鱼的眼泪”一词源于西方谚语“shed crocodile tears”,是一个直译词。传说鳄鱼既凶猛残忍,又狡猾奸诈,它在吃人之前会流下虚伪的眼泪,今人常用来比喻伪善和虚伪。此处使用“鳄鱼的眼泪”喻体来代替“绑匪表态悔过罢手”的本体,一方面形象贴切,另一方面也符合邵所的人物性格。小说中杜连福没有什么文化,邵所在他眼中是个有知识有权威的人,在之前两人的争论中,杜连福认为邵所精通法律条文,便不再坚持己见继续争执了。这里邵所又说了一句读者明白而杜连福不怎么懂的谚语,有利于贯通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
例句2:进了城,还是一路的红旗,“欢迎,欢迎”,但是看不见一般居民,只看见无数士兵骑着马,背着枪,也有步行的。此外只有卖烧烤肉的摊子,十步一处,二十步一处,把一条东门大街变成了兵士们的临时食堂。穿过临时食堂,我这步行一百多里的旅客到家了。(朱东润《朱东润自传》)
例句中,传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历尽艰辛回到家乡,然而家乡也不安定,群聚着丘八们。作者用了一个暗喻句:“把一条东门大街变成了兵士们的临时食堂。”本体为挤满了兵士和买烤肉的摊子,喻体为“临时食堂”,喻词为“变成”。在后一句中,仅出现了喻体,所以“穿过临时食堂,我这步行一百多里的旅客到家了”一句是借喻句。
例句3:这坍塌的冰洞是个奇迹,尽管寒潮来临,水面重新结冰,但在白日阳光的照耀下又很快地融化和洞开。冬的伤口难以愈和。冬的黑子出现了。(冯骥才《逼来的春天》)
该例中,春季将至,一连多天的日晒让部分冰面坍塌,作者欢喜于从冰洞里露出的湖水,欣慰于春天的终将来临,一改之前的失望和失落,他愉快地把冰洞比喻成“冬的伤口”和更具期盼感的“冬的黑子”。黑子本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作者以此借喻初露的冰洞是天气渐暖、冰层渐消的一种征兆,意味深长。
例句4:边上的戴圆一坐稳就睡着了,打着很响的呼噜,他却没有睡意,红色高棉、波尔布特等词语不停地在脑海中盘旋,那个有着神秘微笑的国度,却在上世纪产生了一个如此残暴的撒旦,不知那片土地上现在还有没有血腥味?(金问渔《裸死》)
例句中“撒旦”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经》中是一个魔王,说他时常诱惑人类犯罪作恶,专跟神和人类为敌。小说中夏九日去柬埔寨寻商机办企业,却对该国的社会环境怀有疑虑,特别是20世纪波尔布特发动的红色高棉运动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恐怖的印象。文中没有重复用一个较为生僻的“波尔布特”之名,而是用大家较为熟悉的喻体“撒旦”来指称,更加形象,也更加务实。试想此处如果再用一些具体姓名如波尔布特、农谢、英沙里等,不仅会损害阅读快感,也会使小说文本趋于理性化严肃化,使读者产生方向错误的阅读期待。
二、借代内涵和作用的具体分析
借代手法又称为“换名”,在语句中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以使人或事物的形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其中用来替代的名称叫“借体”,被替代的名称叫“本体”,见下面几例。
例句5:我凭什么能够上学呢?用费的一大部分是由季鹰哥们支出的。他们不时提醒我:这笔钱是要一个一个地偿还的,他们也指出最初只说是上完小学就行,现在不是已经上完小学了吗?(朱东润《朱东润自传》)
例句6:进入中学部,我们除了中文、英文以外,还得重行学习算术,这是用英文教的,此外还得学习希腊、罗马和美国的内布拉斯加、伊利诺伊。(朱东润《朱东润自传》)
前一例中,传主家境贫穷,能去上海上学靠的是远亲季鹰哥、遗生一家等的帮助,然而季鹰哥本意也不是要资助传主上学的,而是因为传主成绩好,请他来替遗生做入学考试的枪手。可考场中传主和遗生声息不能想通,以至传主考取,遗生落榜。例句用“季鹰哥们”来指代那些资助他上学的远亲,是用一个主要人物来代表全体,资助人既非真心全意,以赋法将其一一列举出来表示强调也就无甚意义了。
在后一例中,传主身处旧时代,在殖民地习气严重的南洋公学读书学习,“英文固然要读英文课本,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也要读英文课本,特别是那些外国教科书又没有替中国留下什么体面。例如我们读地理,不须注意中国有些什么省,可是美国的那些州,什么内布拉斯加、伊利诺伊,必须记清,一个也不能忘。”例句中用“希腊、罗马和美国的内布拉斯加、伊利诺伊”来指代殖民地文化知识,不直接讲明,而用借代修辞来表现,语含讥刺,既可使殖民地文化知识这种抽象概念形象化,也照应了前文的有关内容,体现了传主对旧中国被殖民状况的哀痛和愤恨。
例句7:几张板桌,一架旧书,在上海时,塞来塞去,只觉得没地方塞的这些铜烂铁,一到了杭州,向三间连通的矮厅上一摆,看起来竟空空洞洞,象煞是沧海中间的几颗粟米了。(郁达夫《移家琐记》)
“铜烂铁”即“破铜烂铁”,字面意义是破旧锈烂无用的铜铁器,因铜、铁是各种器物制造的常用材料,便常用来以材料代整体,泛指各种对象。例句中用“铜烂铁”代指前面提到的“几张板桌,一架旧书”,表明这些东西在作者眼中是无用的,多余的,然而后来搬入新居,便明显发现家里空空荡荡,过去的认识是错误的了。
例句8:告诉你一个秘密——黄浦江底下埋着一个藏宝箱,换算到今天可以值一个王思聪。(蔡骏《黄浦江上的白雪公主一夜》)
例句中所说的“王思聪”是总资产约4000亿元的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独子,因有钱而任性为公众熟知。这里以“王思聪”代指资产雄厚的人,用专称代泛称,整句话用直陈性的语言表述就是“黄浦江底下埋着一个价值连城的藏宝箱”。当然,在该语境中作者显然有着不以为意的心绪,因而把此词用成了一件价值不菲的商品。
三、借喻和借代的准确区分
合理运用借喻和借代,都能起到揭示特征、突出特点、生动形象的效果,然而二者还是很不一样的,其间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二者的使用条件。
借喻的使用基于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在前例中,例1的鳄鱼流泪与坏人悔改都是虚伪的,例2的“临时食堂”正是其时大街的传神写照,例3传递着春天讯息的冰洞恰似一个“伤口”,更似太阳活动的“黑子”,例4的“撒旦”和“波尔布特”都是凶残万恶的魔鬼。相似才能相通,才会有强烈的形象感。
再来看文言文中借喻手法的使用。
例9:求民之利而兴之,求民之害而除之,取所谓善而督民从之,取所谓不善而禁民蹈之,皆求诸人也;驳儒之所务,申、韩之敝帚也。(王夫之《宋论·太祖》)
全句大意为:追求对百姓有利的而加以兴建,寻求对百姓有害的而加以革除,拿来所谓的善而督促民众顺从它,拿来所谓的不善而禁止民众蹈行它,这都是求于他人;驳杂的儒生所务求的,不过是法家申不害、韩非子的破扫把而已。
在姜斋先生看来,做君主需权重、望隆、学夙、思洽,宋太祖赵匡胤由后周殿前都点检直接黄袍加身,并不具备以上四个条件,而他能够“求诸己”而养盛德,并不像驳杂儒生所坚持的那样“求诸人”。姜斋先生斥“驳儒”的观念是申不害、韩非子的“敝帚”,这是借喻用法,其使用的条件是破旧的扫帚与迂腐的学说具有相似性,都是无用之物。今有成语“敝帚自珍”,即常用比喻义,喻东西虽然不好或不贵重,自己却很珍惜。
与借喻不同,借代的使用基于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因为有关联,所以可以用甲物代替乙物。如例句5、6,“季鹰哥”和“伊利诺伊”分别是本体“远亲”和“美国”的一部分,属于借体的真子集,例7的“铜烂铁”是日用物什的材料,例8的“王思聪”是有钱人的公众代表,都可以在本体和借体之间找到比较直接的相关性。
这里有一则古诗借代的例句。
例10: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王安石《壬辰寒食》)
此诗作于荆公任舒州通判的次年,诗人回江宁料理长兄王安仁丧事,有感而发,创作此诗,表达了希望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轩冕”本为古代士大夫以上官员专属的车乘和冕服,因其象征着身份和地位,故后常用以借指官位爵禄,如纳兰容若《与顾梁汾书》:“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
准确区分了借喻和借代辞格的各自特色,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才会更加得心应手。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能使文章生色,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于阅读中学习辞格的过程中,可适当拿来学生习作中的语段,进行辞格点缀的示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将语文教学的任务落实得更加务实、彻底。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子课题“高考作文教学研究”(中语课字〔2014〕第01-123004号)〕
4.修辞手法借代 篇四
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例析2: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例析1:①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⑶、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⑷、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⑸、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咏白海棠(薛宝钗)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简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⑹、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析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例析2: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简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简析: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一般说来,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当然,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如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3.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
例析:简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句的表现手法简析: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4.区别与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等。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不可回避,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才能真正将它们区分开来,并娴熟地运用。
例示:1.试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答: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如下:⑴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⑵对比,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显示梅的高洁守志;⑶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②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③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④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⑤玉壶:比喻月亮。⑥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⑦阑珊:零落。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主要运用了反衬(或衬托、烘托)的表现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不趋流俗,甘于寂寞,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以“那人”自比,抒发了词人满面腔的闲愁与寂寞。就修辞而言,本词主要用了如下几种:比喻:“花千树”——将元夕的焰火比作千万棵繁花锦簇的花树;“更吹落星如雨”——焰火像被吹得如雨落下的星星;“玉壶”——喻月亮。借代:“蛾儿雪柳”——用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代年轻美貌的女子。3.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提示: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 表达方式共有五种: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基本的表达方式有三种:记叙、议论和说明。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 借物喻人 欲扬先抑 喻抑先扬 联想和想象 卒章显志 层层铺垫 层层深入 象征 托物言志
情景交融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比拟 借代 对偶 互文 顶针 排比 回环 反问 设问 双关 对比 引用 通感 最佳答案
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如文学创作中各种叙述、描写以及讽刺、夸张、象征、比喻、对比、借代、拟人、排比、对偶、层递等。应该说表现方法包括了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造句。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
一、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2、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
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最佳答案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中学语文的一些表达技巧 2009-04-24 20:13 中学语文的一些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最佳答案
比喻,就是利用一种相似的东西,来说明另一个东西.但是你用来比喻的东西常常是大家熟悉的,而且具体的,来形容说明的东西常常是很有内涵,或者抽象的.常用的词有好像,好似,像,像...似的.高级一点的有如,一般,等等.比如,今晚的月亮像明镜一样.就是说今天的月亮很圆,很亮,甚至都像镜子一样可以反光的境界.拟人,就是赋予一些没有声明的东西一些人性化的性格或特点.比如向日葵迷恋的看着太阳,到了夜里,又深沉的弯下了腰.向日葵花盘向日光是有科学道理,但是迷恋的看着什么什么,是人才特有的,而且弯着腰,腰本身是人体的一部分,弯腰也是人的特点.夸张,就是夸大的手法描写一样东西.比如,今天的天气特别热,仿佛街上的广告牌都被太阳晒化了.天气再热,也不可能把广告晒化了.所以是典型的夸张.借代,就是借一个人身上特有的东西或者特点.比如这个人脑袋大,我们在不引起误会的同时,在后边的文章,就可以用大头来代替这个人.或者说有个少先队员,也可以用红领巾来代替.借喻,跟借代差不多.但是借以用的东西,不是这个人身上的一部分,而是形容这个人.比如,上文里提到,这个人往那一站,好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下文再提到圆规,就是说那个女人.但是,注意,她身上没长圆规,而且也没那么大的圆规,所以是一种借喻手法.排比,就是重复几次的句式,描写的是一类相关的东西.比如毛主席是我们的领袖,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们的救世主.等等.对偶,就是相关的俩东西.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骈文多用对偶.但是现在没必要特意写,你能辨认出来就可以了.在诗词里,又叫对仗,但是从我的理解看,对仗是更工整的对偶,更严格的对偶.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
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
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
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
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文阅读中会让你回答
某某关键词的作用
5.修辞手法答题模式 篇五
1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 达了作者_____之情.2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3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4设问: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格式:设问手法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反问: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6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7反复: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
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 烈地表达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二、例题精讲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②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11○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8.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7、(2分)突出鹭鸶的美
8、(3分)“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9、(3分)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每个要点1分。)
10、(2分)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11、(6分)DF
6.修辞手法 篇六
设问示例:①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②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例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 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二.描写手法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②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③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③再作用分析。答题范式:①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②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公式】表现手法: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例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案: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三.抒情方式
设问示例:①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②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③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答题范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 例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四.思想感情
设问示例:①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答题范式: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感情分析题的表述: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说明】是对已知情感的分析。例题: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问: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观点品评
设问示例: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步骤: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答题范式:①同意。理由是:„②不同意。理由是:„
【公式】词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炼字(动词):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例题: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案: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
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六.比较鉴赏
设问示例:①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②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③这两首诗分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题步骤: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答题范式: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例题:
禾熟
孔平仲
病牛
李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答案: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七.意象赏析
设问示例:①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②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步骤: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 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例题:
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案: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八.意境品评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解说相关诗句;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答题范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诗歌意境的体味: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例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九.字词推敲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②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③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④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分析。
答题步骤: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答题范式: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例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颔联与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出塞后的孤寂。
十.诗眼赏析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②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答题步骤: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③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答题范式: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
作用。
例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①“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十一.语言风格
设问示例: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风格赏析题的表述:(按层次顺序解答)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意境体味及效果。
例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答案:《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十二.人物形象
设问示例: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②“„(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②概括形象的特征。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答题范式: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
【公式】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例题: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7.英语常见修辞手法例析 篇七
一、比喻
比喻是指不把要说的事物真实地说出来, 而用另外的与它们相似的事物来表现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生动。从表现形式看, 可分为明喻、隐喻、转喻等修辞格。
1.明喻 (Simile) 。为了鲜明、形象地刻画某一事物, 人们常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加以对比, 用另一种事物比仿要说的事物, 这种对比在修辞上叫明喻。
明喻的特点: (1) 大都用as, like等比较手段。 (2) 它包括两个相关成分———本体 (Primary term) 和喻体 (Secondary term) 。 (3) 两物在性质上十分不同, 但在某一方面相似。
一般来说, 同类事物的比较不构成修辞格, 只有不同类的事物相比拟, 才引起联想, 构成修辞方式。例如:如果我们把camel比作ship, 把camel称作the ship of the desert (沙漠之舟) , 那就是修辞方式了。
2. 隐喻 (Metaphor) 。指根据两个事物之间的某种共同的特征 , 把一个事物的名称用在另一个事物身上, 说话人不直接点明, 而要靠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比喻。
隐喻的特点: (1) 隐喻的比较关系通常是隐蔽的。比如:He is a mule.He is stubborn. (他是头骡子, 他很倔强。) 句中的is a mule就是一个隐喻了。它不说like (像) , 而是直接用mule来称谓he。 (2) 隐喻简练, 比较含蓄, 表现力更强。
总的说来, 隐喻比明喻简练, 比较含蓄, 更有余味, 因而表现力比明喻更强, 使用得也更多。
3. 转喻 (Metonymy) 。指以联想的方式表达所说事物与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 说及一物必然使人联想到另一物的修辞手法。
转喻不同于隐喻, 转喻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拟, 而隐喻则是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拟。
转喻中也包含本体和喻体, 两者之间是一种借代关系。如:She was a girl who excited the emotions, but I was not the one to let my heart rule my head. heart与head为喻体, 本体为emotions。因此, 转喻有具体、形象、含蓄和幽默等特点。
二、拟人 (Personification)
指把没有生命的事物比拟作有生命的东西, 赋予它们人的特性、思想和活动的修辞方式。拟人在童话、神话、诗歌、寓言和散文中用得较多。
拟人的特点: (1) 易于深刻地描写事物, 充分抒发感情。 (2) 易于给读者或听众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 (1) 把自然现象或物拟人化。 (2) 把机器和用具拟人化。 (3) 把动物拟人化。 (4) 把抽象的事物或概念拟人化。
拟人与比喻在某些情形下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 比喻意在“以此喻彼”, 拟人意在“以此拟彼”。不过, 拟人只限于以物拟人。
三、夸张 (Hyperbole)
用主观的眼光去渲染、铺饰客观事物, 故意言过其实的表现法, 叫做夸张。修辞上的夸张不同于说假话, 夸张只是为了加强语言的力量。夸张的性质重在表达感情深切的情意, 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述。
夸张的方式: (1) 用数字夸张。如You write ten times better than any man in the congress. 此句中ten times better意在夸大, 强调写得好。 (2) 用形容词的最高级进行夸张。如The camels are the largest and finest he has ever seen, and in superb condition.用“最大、最好”描写骆驼。 (3) 利用名词和动词夸张。如Her beauty made the bright world dim, and everything be - side seemed like the fleeting image of a shade. 这个句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她的漂亮。
夸张不仅用于文学作品中, 而且也常用于日常生活中。如:I would give the world to see you. (我十分想见到你) I was scared to death. (我吓死了)
夸张与比喻、拟人等有密切的关系, 它往往是通过比喻或拟人的方法来进行的。
8.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植物之美 篇八
对植物的描写,不仅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描写,还需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才能使静态的植物具有动感,使它们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能充分表达自己对这种植物的赞美之情。在我们这个学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和排比,运用它们会有怎样的妙处呢?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吧:
比喻句:这类修辞手法在写作时运用较多,比喻句能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对事物的赞美之情。例:一树洁白的花朵,像雪,像玉,像云,像飞迸的浪花。
排比句:在写作时运用排比句可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例:菊花的颜色很多,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还有浅紫色的……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
拟人句:把植物的某些方面或特征写得像人一样,这就是拟人句。拟人句可以强烈表达自己对植物的喜爱、赞美之情。例:向日葵花像布娃娃的笑脸——它的花瓣儿像娃娃金黄色的头发,它那可爱的笑脸从早到晚总是向着太阳转,永远不回头。
总之,只有仔细观察、全心投入,才能写出生动具体、热情洋溢的好文章来。你,学会了吗?
(吉林 冯立宏)
【修辞手法借代】推荐阅读:
常见修辞手法教案06-15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06-17
对偶修辞手法举例08-17
木兰诗修辞手法作用06-18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08-06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09-16
修辞手法练习题选择08-29
常用修辞手法教学设计(培优)06-16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07-28
句子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