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的意义

2024-08-14

教育教学论文的意义(精选8篇)

1.教育教学论文的意义 篇一

教育的意义

篇一:《教育的意义》演讲稿

1.2.3.新东方董仲蠡演讲《教育的意义》全文首次公开 2016-10-11 15:37 网易教育频道专稿 演讲人:董仲蠡,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教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演讲师、培训师。新东方20周年功勋教师,累计培训逾15万学员。2014年9月,从三万教职员工中脱颖而出,被公派至长江商学院进行为期14个月的全日制英文MBA学习。2016年参加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进入全国四强。

4.文章来源:2016年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第三季)全国四强争夺战,董仲蠡现场演讲《教育的意义》

5.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一层面,通过获取知识,能够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第二层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有人再问教育究竟有什么用,看完董仲蠡老师的演讲全文,也许你会明白更多。

6.? 7.大家好,我叫董仲蠡,是一名英语培训师。我累计培训的学员有15万,我曾经教出过考研全市第一的学生,每年因为学过我的课通过四六级考试的不计其数。同学们都非常相信我、尊重我,叫我“小董老师”。

8.但是,很多时候,作为老师,我也会有一些困惑。

9.我讲的大多都是考试类课程:大学英语四六级啊、考研英语啊等等。有一次我讲四级翻译,讲到林语堂先生如何翻译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讲到许渊冲先生如何翻译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讲到王佐良先生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译成“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我不禁手舞足蹈,作为老师的自豪感爆棚。就在这时,底下有一个女生直接质问我:你讲这些有什么用?考试能提分吗?你就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我自认为也算伶牙俐齿,但是在这个时刻,我竟无言以对。

10.是的,她说的对,没用,不能提分。

11.但是亲爱的同学,我并没有浪费你的时间。因为刚刚这一刻,我没有在教你考试,我是在做教育。

12.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在课堂上不仅仅能教授学生实用性的知识。如果仅仅是拼知识,拼记忆,我们已经输了。

13.1997年,美国IBM公司研发的电脑深蓝挑战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号称“为人类尊严而战”的卡斯帕罗夫,以1胜2负3平的战绩输给深蓝。当时就有人说:国际象棋太简单!我们的围棋,变化无穷,你让计算机玩个围棋试试?20年过去了,在今年上半年,Google开发出来的人工智能程序,传说中的阿尔法狗,以4:1的成绩完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九段,这场“人机大战”再次以机胜人败的结局告终。那真是啪啪打脸啊。

14.慢慢地我们发现,人工智能,聪明过人;网络信息,知识过人;电脑反应,敏捷过人。我们已经听到了部分家长这样的声音:现在语文、历史都能在网上查得到,根本不用背;数学、物理有人工智能,根本不用算;翻译软件也越来越高级,外语也根本不用学。教育还有啥用?教育还有啥用?

15.是啊,教育还有啥用?

16.网上前段时间有一个段子:说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一群鸟在湖面飞过的时候,我们能够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在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里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是不自觉间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义。

17.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我认为,这是教育赋予我们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希望的明灯。

18.其实,不仅是学生,我们的老师也因为追逐名利而变得浮躁。考试前我们押题、我们预测,考试后我们又牵强地去说押中了多少知识点,有多少学生因为听了自己的课提高多少分。营造了一种“老师高明,学生高超,家长高兴”的其乐融融的假象。当年,我对研究考试技巧也是乐此不疲。选项怎么选?“三长一短选一短,三短一长选一长。齐头并进选2B,参差不齐选4D。”学生很买账,奉我为“考神”“偶像”“人生导师”。

19.他们甚至问我除了学习本身之外的问题。比如:“老师,我不想工作,别的同学都去考研了,我是不是该考个研?”“老师,我爸想让我出国,我妈不放心,我自己也有点害怕。我该怎么办?”“老师,我本科读的是经济,硕士读的是环境工程,毕业之后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老师,我以后应该做什么?”

20.这种迷茫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我们教了十几年,学生学了十几年,最终竟然不知道要做什么?

21.西方先贤曾提出三大问题:我从哪来?我是谁?我要去哪?这三大问题是勾连着的,我们之所以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这,正是教育的巨大缺失与悲哀。

22.自古强大的民族都是重视教育的民族。以色列、德国以及日本的教育是全世界学习的典范。以色列小学就开设宗教学,德国的中学生哲学是必修课,我们去日本访问的时候,看到大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之后依然参与茶道培训、艺术鉴赏等活动。当时,我们同行的一位老师就问了那个特别经典的问题:“这有啥用啊?”那位老师说:“这些活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心,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23.是啊,不了解自己怎么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呢?如果个人都不知道想做什么,国家与民族更不知道该做什么。那怎么会有至今活在战火中却依然强大的以色列,怎么会有从二战废墟中强大崛起的德国和日本?

24.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更是如此,中国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因为我们重视教育,我们尊师重道,早在我们的文化源起,已经将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立为我们这个文化的精神图腾。而对于教育的执念,即便在我们最困苦的年代,最黑暗的岁月,我们全民心中扔不曾抛弃,他总会被重新捡起,擦拭,奉还于我们的神坛。

25.曾经,我们说“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就了我们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它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教育为了啥?教育,就是在帮助个人认知自己,帮助这个民族认知自己,我们才可以掌握个人的命运,创造这个国家的未来。

26.教育者也好,受教育者也好,我们都要做到北宋教育学家张载所说的读书的真正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7.所以下次,我还会在课程时间内培训答题的方法,但是我会多讲5分钟,别再问这东西有啥用。这多出来的5分钟,我不再教你考试,请允许我,做一次教育。

28.谢谢大家!篇二:激励教育的意义

英语教学中激励教育的意义

孝义七中张晶

激励教育就是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关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的教育行为。它是赏识教育与成功教育的结合点。其内涵干啥:要求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必须是善意的,温和的,柔性的,激励式的,而不是粗暴的,刚性的,打击式的。要求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是情亲式的沟通,朋友般的谈心,帮助式的指导,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对待,愤怒式的训斥,偏见式的歧视。激励教育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真诚地以爱心赏识学生,多表扬鼓励,少训斥打击,促使学生思想感情转化,产生积极向上的内因动力,从而达到课堂上没有一个不学习的效果。

从教育教学的关系上看,教育是教学包含着教学。狭义上看,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质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包含着教学’’。教育态度和方法如果不当,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人性中最深层的需要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所以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真诚的用爱心赏识学生,发现优点和进步,及时地进行激励表扬,永远比批评责罚更有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是兴趣的源泉,让学生不断地受到激励,不断地获得成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不断地高涨。

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上来看,非智力因素决定这智力因素的发展,因为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都要被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所左右,非智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个性、性格的发展,也是人生追求的内因动力。教师要想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力,使之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并爱好之,考批评打击肯定是不行的。关爱、赏识、激励成功的最好的办法。激励教育及调动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艺术。

从师德修养的角度上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爱心无限,无私奉献,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育人。如果教师动就对学生横加指责,肆意辱骂冷眼歧视,那就是师德低下。那么学生就会怕而躲之,恨而远之,憎其师而废其学,教师的何苦心都会适得其反。如果教师用激励表扬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的情感得到爱的抚慰,学生的心灵得到爱的温暖,学生的苦衷得到爱的体谅,学生就会深深地爱老师,进而热心地学习所以师德决定教育的行为方式。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注重激励性教育

一,尊重学生,给学生自信。

教师尊重学生可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可以化作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奋发向上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使师生的感情倍增,“亲其师”是“信其道”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够成才,给他们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师的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学习需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师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学习需要,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运用“心理交换”的原则,给学习以 民主的自由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去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寻求易于接受的方法,在教 学中引导学生去讨论,以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愉快的学习和知识,体验到参与学习的乐趣。

二,同时我还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能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趣,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我运用活动教学,创造各种有趣,直观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参与表演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乐,使之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如我通过轮唱英文歌,猜谜,赛说绕口令,英语单词接龙,英语小诗接龙,情景对话,接龙,表演赛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学生们会从对书本知识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求职欲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三. 创造英语气氛,设计主体活动主体。客体,激活主体意识

通过活动来创设情景,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中学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任务型活动是高兴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支撑点,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 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主体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 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创造英语气氛,同时还要了解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设计好主体活动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并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思维能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语言教学中,从造句到看图说话,从讲故事和情景对话到角色的扮演,尽兴发表见解等都是激发学生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有效途径。

四. 提供学生自由发展空间,教师当好导演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想象的主体,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充分开展思维活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对某种知识思考 和再 认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现有整个教学过程。自己组织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对学生的大胆质疑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心理充满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让学生在质疑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篇三:大学教育的意义

大学教育的意义

——“四个学会”对于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6月来临,很多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但近年来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一些学生的工作问题可能在离校时还没有解决,以至于有些学生发出“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样的感慨。

即使还只是大二的学生,也表现出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他们说,有些师兄师姐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一些他们平时根本就不屑的工作,从中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如果大学生去从事那些本来不需要经受高等教育就能干好的职业,那不是说上大学没有用了吗?既然这样,为何不高中一毕业就去工作,又何必花费4年时间呆在大学里呢? 从教育是个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投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花费那么多的金钱和时间去上一所大学,最后如果不能在收入、工作环境、社会工种上体现出与不上大学的差别,这对于大学生来说的确有理由感到难过,进而认为社会不公。

既然我们读大学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去读大学?相信很多学生都这样问过自己。

然而,以上的观点都是从就业这个角度来看待大学教育的,却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一种教育,如果其目标在于让某个学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它应是职业教育,只需要短时期的职业训练即可。我们接受大学教育的意义绝不是为了让自己有份好的工作(虽然这是目标),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

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会学”知识。学会和会学,这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前者,学生是被动的;后者,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更是在未来社会中十分重要的必备能力。这些都必须从小培养。什么是基础?这才是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基础教育就应该在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四个“学会”上下功夫。学会求知

因为角色决定了责任,现在你还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学生应以学习为重,这是无可厚非的。偏离学习的轨道,多少让人有点不是特别地称赞你,除非你选择了一条道,并坚持走下去,未来也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反观之,你当初读大学时的非主流,就是一种值得褒扬的。

在大学里,学习能力的增强比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加重要。因为大学的时光十分宝贵和有限,终究有一天我会长大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一旦步入社会,没有老师的循循善诱,没有同学的辩驳争论,如果你不懂如何学习,那么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就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些压力。因此,大学里,要培养一种热爱学习和会学习的习惯。

学会生活

学习是为了过一种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生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生活除了衣食住行,还需要有精神的享受。物质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精神的愉悦缺是很难在短时内做到的。精神的品质和德行需要在长期与生活的亲密接触和感悟中慢慢体会之,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价值,对自我的认知都是人主观意念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活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习惯于过一种富足生活的人,也要能过一种简单而平凡的生活。有些人住豪宅也是一生,有些人租房过一人,无论怎样的生活境遇,都是生活本来的真实写照,我在此并不是说一种消极、甘于过苦日子的生活观,而是提醒我们,当某一天遭遇了生活的不公平和不理想待遇时,我们能放下从前的幸福,乐于接受现实生活的残酷,去过一种比之前有些不满意的生活,虽然有点苦和累,但我们能坚持生活,最后又通过自我奋斗,找寻到一种更优裕的生活。这就是生活本身的复杂多变所带给我们人的感受。学会生活的含义就是习惯和适应这样的变化。

学会共同生活

人是群居的动物,人具有社会性。没有人可以离群索居,独善其身,不管你是否愿意融入这个世界,但是你已是一个人,你就必然受社会的影响。因而,交往就成为人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家人的陪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进入学校读书,于是我们又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当我们学业完成,离开校园时,我们来到了工作单位,就又认识了新的同事、领导?? 综其一生,每个人都是在不同环境、不同时空中,与各种人交往。在我们最黄金的时刻,也就是我们的大学四年,一定要多结交优秀的老师和同学,这些人脉资源很有可 能成为我们未来事业的重要支撑和宝贵财富。通过参与社会性实践活动、兴趣爱好和写博客等方式,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增强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对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认识能力和理解力,从而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或者说,学会做人,一个人之所以需要接受教育,就是要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不仅需要文化知识,更需要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尤其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十分激烈,生存的机遇和困难并存,面对的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只满足于念过多少书、取得什么文凭、获得什么证书是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的,甚至连生存都会发生困难。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有这方面的准备。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接受大学教育,实际上是要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能够去评判自身的幸福与周围的人是如何密切相关的。这样,我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将不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我们在实现自身抱负的同时也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接受大学教育,是要让我们有成为未来领导者的理想与勇气。因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最终还是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承担的。

我们接受大学教育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系统的知识接受,更是一次人文精神的陶冶。在此期间,我们完善了人格,明了了生命的意义,知道了存在于社会的意义。我们的能力越大,我们的责任也就越大。大学教育的意义还在于它培养了大学生们的眼界、价值观。培养学生眼界的大学校园,决不容世俗化,也不容急功近利。

现在很多单位招人都追求高学历,非硕士、博士不能进入。媒体还激烈地抨击了这种现象是人才浪费。不过,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对人才的尊重和对高等教育的肯定呢?因为,这表明了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向往,对高等教育的认同。所以,问题不在于我们的每个学生能否找到好的工作,问题在于每个学生能否形成这样一种理想: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国民,具有健全的人格;每个学生要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与决心,并且乐在其中。

我们要为受过的教育确立一个普遍的意义,即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完善我们自身。大学教育激发着学生对于科学、处事原则和方法的想像力,并以此照亮学生的思考过程,使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长久的重要意义。当整个社会氛围都为开展大学教育提供有利条件的时候,特别是大学生自身对之有一个明确认识的时候,大学教育的

前景会进一步光明起来。这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社会智慧的发展。从为了生存的学习目标到为了人格健全的学习目标,从单一目标到创造出一个更宽泛的、对个人与社会更有意义的学习模式,这样的转变是不同寻常的。

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个体未来的成长,对大学教育意义的深化与升华具有重大的正向价值。虽然大学生毕业后都需要工作,但大学教育决不能沦为单纯的职业教育。在大学里接受教育的人,也不应过分关注未来就业,因为那不是大学教育的初衷。我们应在大学校园里尽力完善自身,健全人格,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而学习。

2.教育教学论文的意义 篇二

下午好。在这个庄严美好的时刻, 能够代表导师们作一个发言, 感到荣幸, 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

你们更上一层, 完成学业, 真是令人欣喜的事情, 我为你们高兴, 更是羡慕你们。我没有受过正统的高等教育, 是我终身遗憾, 也因此对学府生活心向往之, 可说是个教育信仰者。请不要把我当作一个在大学门外完成教养的范例, 事实上, 倘若我能在学府中度过学习的日子, 我会比现在做得更好。以我这样一个对教育没什么经验的人来看教育, 一方面是觉得深不可测, 你可能穷一生也不能略知一二;但另一方面, 似乎又很简单, 那就是——有时候, 我会庆幸自己是一个具有阅读能力的人, 我想, 假如我不能阅读, 生活将是多么凄惨啊!受教育也许就是这样, 使得人生变得有趣一些, 不那么无聊。在今天这送别的时候, 我不打算对你们谈论深奥的那一方面, 因为那不可能由我来告诉你们, 而是需要你们和我们共同探寻, 一代又一代, 永远也得不到完整的答案。所以, 我只想对你们说些浅显的嘱咐。

首先, 我建议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 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 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连接和推动, 那些边缘的次要的性质从因果链上碎裂下来, 被淘汰出局, 生活和人生本来是弥漫的氤氲般的形状, 质地也具有弹性, 如今越来越被过滤干净, 因而变得光滑, 坚硬, 并且单一。今年千分考面试的时候, 我与一位报考临床医学的考生面谈, 我们谈到医学伦理的问题, 她说“安乐死”是一种奇怪的人道主义, 我问为什么?这位女同学说, 一个人的生与死不能用意义来核算, 我说, 你的意思是还有感情的因素, 也就是关系到他的至亲、家人?她说也不是, 而是———她思考了很久, 说, 生命本身就有价值。我希望我们学校不要错过这位考生, 她解释了我的关于有用和无用的观念。

其次, 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 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 事实上, 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 这大约可说是生活的本质, 只是这过程越来越被划分成细小短促的目的, 偷窃了我们对未来的观念。乔布斯确实改变了世界, 但是让世界更好了还是更不好, 远不到下结论的时候。后来的人们, 会不会以为, 存在就隐藏于那苹果机的屏幕之后, 所有的到达与归来就在于手指头轻轻的一触碰。无论是体能还是智能的劳动全被缩减成零, 我们还能做什么?又还需要做什么?不做什么, 是更幸福了还是不幸福?在效率至上的社会里, 过程被轻视成为一种累赘, 它核计为成本, 然后被压缩甚至消除, 为演算的方便考虑, 它概括为符号, 在这人工模拟的系统里, 我们如何认识存在的实质性呢?假定说我们可以放弃认识的权利和义务, 我们又如何去确定我们的目的?

第三, 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 竞争难免会将你们放置在对比之中, 影响自我评定。竞争还会将你们纳入所谓主流价值体系, 这也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而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 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倒不是说要傲视社会, 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 人类史只是一个阶段,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阶段里的阶段, 所以, 在我们可视的范围之外, 实在有着更大的价值, 而竞争会限制我们的参照物, 在一时一地以内选择标准, 决出胜负。而胜负的概念也是我们要警觉的, 因为这里面已经潜在着不公平, 只是用措辞平衡了合法性。

最后, 我想说的还有一点, 今天的教育确实有着许多问题, 有一些还相当严重, 可是无论怎么样, 教育也不会因此而损失它的意义, 它是迄今为止, 最有可能公平地给予我们变好的机会, 不仅使同学你们, 也使我们, 单是想着, 你们慷慨将青春交给我们负责, 就不敢有半点怠惰。感谢同学们!

3.人文教育的意义 篇三

通识教育也叫博雅教育、通才教育、全面教育等等,其实质是人文教育——以人格的培养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最近频繁发生的几件惨案,药家鑫案、中南大学的杀人案等,暴露出当下教育某些方面的严重缺失。

现在的教育,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人格的培养;只关注学生将来是否能找份好工作,却淡化了对其灵魂的塑造。导致有些学生受教育但没教养,有知识缺素质,严重者就堕落成为社会的敌人。论自然天赋,人类不如很多的动物。但只有人类发展出文明,成为地球的主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能够通过教育,将前人积累下来的智慧、经验、知识、技能继承并发扬光大。同时传承的,还有人类立身、立国、立于天地间最根本的道和理,及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和对生命意义的认同。

“学”这一词语,在古今有不同含义,班固《白虎通义》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用“觉悟”的“觉”来形容学习,意味着“学”不是指学客观知识或技能,而是完善自己的一个必要步骤,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所讲,教育就是完善自己、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谋而合。《大戴礼记·保傅篇》讲:“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小艺”指文字,“小节”指洒扫应对。学习“洒扫应对”,首先是学习怎样有礼貌地对待人,其次是怎样约束自己,人正是通过这类从小事做起的教育,培养待人接物最基本的文明态度,悟到社会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别人存在的道理。

古人还认为,受教育并不是纯粹的知性活动,它更是生命的实践。中国传统思想讲究“知行合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明古人把个人的完善。及天下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古时的教育工作者有经师与人师之分,经师主要传习“专业知识”,人师除此之外还要教学生如何为人,所以“经师好找,人师难为”。对于受教育者来说,经师固然重要,但受人师教导“觉悟”成人更为重要。

曾担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过,人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和各种能力,尽可能让学生的“知、情、意”得到全面的发展。坦率地说,今天大学里有些纯知识、纯技能的课程如会计学、无机化学等,并不能诠释人文教育的特性,只有以文史哲经典和人类精神文明类为核心的课程才能担此重任,使人超出狭隘物质生存的考虑,进入到高尚的精神世界,养成良好的人格、理想、教养、品德。

但人文教育绝不是道德灌输,它是用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去启发、感召、提升人们;它不是说教,它是让人看到人之为人应该懂得的道理,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庸俗和渺小,从而存向善之心。孔子有做官做得很成功的学生,有外交方面非常有成就的学生,有经商非常突出的学生,但是他最推崇的还是颜回,虽然颜回无官,也无突出才能,但他有高洁的人格。颜回去世后,孔老先生“哭之恸”,发出“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悲号,可见他对人格品行的看重。

现代教育常以實用为目的,这容易使受教育者丧失远大理想。前几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党委分别在两所学校做调查,询问学生的人生理想。大部分学生都说想当外企白领,这一结果令人非常震惊。理想是人类一切伟大事业的必要条件和动力,没有远大理想就走不远。无论是对新思想领域的开拓.还是对知识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人类靠的都是一股理想主义精神。大学应培养出一些“傻瓜”,他们能不为外在物质利诱所动,行事时只考虑事情本身的意义。爱因斯坦拿了两次诺贝尔奖。第二次获奖时正值壮年。如果之后他选择一个能较快出成果的研究方向,也许能很快拿第三次诺贝尔奖。但他铁了心要把下半生交给统一场论的研究,只因为他认为这个理论很美。坚持理想不为功利所动,这才是大科学家的真正气度。中国缺乏类似的大家,不是输在“硬件”上,而是输在“软件”上:中国人智商不比外国人低,但就是缺少那么点理想主义精神;中国不是没有人才,但还少一把理想主义的圣火。大学里聪明者不乏其数,可这些聪明者没有为某种理想奉献一生的精神,于是难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我觉得,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教人以理想。古时司马迁在身心受到摧残的情况下,尚有决心和意志写成伟大的《史记》,现代人更不应该在锦衣玉食、糖衣炮弹中“丢盔弃甲”、抛弃理想。现代教育,专识有余,通识不足。大学应该既有专识教育也有通识教育,梅贻琦先生一再强调通识比专识更重要,他说:“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部分,其足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固为事实,然不能谓全部人生寄寓于事业也。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西方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见解,“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现代教育的毛病就是专识有余通识不足,培养出来的人有脑无心。专业很行,心很毒,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百倍于常人。如果教育只重客观知识的灌输,连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都做不到,也就更谈不上使他们正常的“情”和“意”得到发展。传统教育里同声相求、同气相投的师友关系,在现代学校里根本不存在,“以人鉴人,如对古人”的人文环境也不可能存在。梅先生说,古人拜师叫从某某游,这个“游”字用得很好,老师像大鱼,学生像小鱼,在知识和真理的海洋中自由地航行,慢慢地,小鱼就会变成大鱼。“游”要有从容的心态,但现在学生就是赶着修学分,赶着实习、毕业、找工作。

人们会讲现在的人素质下降,我觉得其中有一个偏向,是把素质理解成了技能。比如家长认为让孩子学钢琴、练书法、学外语就是提高素质,其实这些只是技能。你可以不会弹钢琴,字写得不漂亮,也不会说外国话,但举手投足非常有修养,有内涵。这才是素质。人文教育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补充人文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蔡元培先生讲人文教育事关国家昌隆,这不是小题大做、故作惊人之语,现代社会的某些功利趋向使人只重看得见的东西:家长只关注孩子上学将来找份好工作,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看出了多少高官、多少大企业家,这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人文修养的塑造无疑是极大的障碍。谢谢!

也许,只有当“以人为本”真正成为社会评价人的最高价值取向、成为一切活动的基本准则后,人文教育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2011年5月11日,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在华东师范大学发表演讲,有删节)

4.教学评价的意义 篇四

评价是近几年来,广大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新课改为背景,不断探索、尝试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它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和即时的评估,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评价作为师生之间交流的一种及时、有效的方式而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及时、准确、积极、有效的“即时评价”方式,不仅对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更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如此,课堂中良好的“即时评价”因增添了许多情感和人文因素,而使得课堂生动、活泼了起来。

通过学习不难了解评价的方式有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使用价值,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发挥和自身业务的提升。

人的八种智能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好坏之差。它们之间只是领域不同,却各有所长。对于每个学生而言,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长处的地方。正是应了咱们古人的那句话,“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对于不同智能的高低表现,不能简单、概括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密切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给予有针对性的积极的课堂“即时评价”,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并促进不同智能级别的学生都能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喜欢数学,愉悦地学习,让学生在不同的数学领域里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成绩,记录下自己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特别是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一张试卷解决一切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往的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评价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评价除了上述目的,还是为了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尤其是评价,重视了对学生在一节课中各个环节的评价。首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能与其他同学合作探讨相关的数学问题,是否独立思考并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等等;其次,选择恰当的语言,适时的时机,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再有,这种评价是把双刃剑,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行为,这本身也是教师的“学习过程”,在评价中,“教学相长”,在评价中,增加师生感情,在评价中,提升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进而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一般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

教师利用评价的结果可以明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方式是否有效,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状况,从而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如果评价后的学习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符,表明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如果评价后学生的学习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不相符,那么教师必须重新考虑教学目标的适当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2.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

通过教学评价,学生可以有机会了解自己学会了什么,学习的程度如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是比其他同学学得好,还是比其他同学学得差。教学评价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3.管理作用

教学评价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可以为教学管理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也为学校的人事决策提供依据。另外,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为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提供证明,并成为选拔与淘汰、升留级、是否毕业等决策的依据。4.强化激励作用

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使教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对教师来说,适时的客观的教学评价,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工作中需努力的方面,对学生而言,适当的测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5.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

例如,教学质量评价可以检验教学实验的成败,可以对新旧教材、教法等作出比较性判断。此外,教材、教具的开发,课程设置和师资素质的调查,学生能力的研究,都离不开教学质量评价的帮助,教学评价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6.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即要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定期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能够揭示哪些做法符合规律,哪些做法违背规律,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达到程度如何。这有利于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过程科学化。

7.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进行全面检查,并予以价值上的判断。它的目的不在于区分学生学业成绩的等级差别,而在于测评每个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除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判断外,还要评价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因而有利于社会、家庭、学校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克服目前存在的只重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价值观念,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实验的成败,可以对新旧教材、教法等作出比较性判断。此外,教材、教具的开发,课程设置和师资素质的调查,学生能力的研究,都离不开教学质量评价的帮助,教学评价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6.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即要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定期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能够揭示哪些做法符合规律,哪些做法违背规律,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达到程度如何。这有利于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过程科学化。

7.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教育反思的意义 篇五

上传: 肖世泉更新时间:2012-5-17 12:40:50

1.3.2教学反思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组教师对教学实录1的评议,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含义

2.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及教学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以教学实践为逻辑起点,并以教学实践为归宿[2]。二)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针对问题重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作为提高数学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的一种方略[3]。四)以两个学会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自身学会教学(本文主要谈教师),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途径。反思的过程不断循环,教学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活动图如下:

理论知识

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 教学能力

经验知识

6.三生教育的意义 篇六

人类文明史也提供了这样的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早且最易铭记的启蒙教育,所以是教育之源;同时,这又是最初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所以是教育的基础。而“三生”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原始、最基本、最直接、最普遍的教育项目,任何家长都无法回避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孩子在生命、生存、生活方面所遇到问题时提供最为有效的教育。因此,每一个家长都必须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思考对孩子进行“三生”教育的问题,承担起这一重要的责任。

家庭中的“三生”教育不是用几个晦涩的概念或是进行空洞的说教就能解决问题,应当使之生活化、常规化、具体化,并且必须贯穿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父母们的日常事务。

(一)生命教育是根本

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了解生命,热爱生命,培养对人对事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懂得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认识生命: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机会,让孩子了解生命的自然规律,了解人类生、老、病、死的现实。低龄段的孩子可以从自然的花草树木的萌芽、茂盛、凋零到死亡的过程感知生命的周期;青春期的孩子让其从自身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受生命的萌动和成长;还可以从亲人、朋友的健康、快乐和病痛、死亡中感受健康的可贵和死亡的遗憾。

2、尊重生命:让孩子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认识善待生命的重要性,进而懂得在自我与他人、自然万物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尊重他人,扶持弱小,敬畏生命,爱护环境、保护生命赖以生存的地球。

3、珍爱生命:让孩子爱惜生命,懂得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重点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学习自我保护技巧、增强自我救护能力,并教育孩子养成以此惠及其他生命的言行习惯。

4、发展生命:让孩子了解最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做懂法、守法的好孩子。在此基础之上,认识生命之所以崇高,就在于提高素质、完善自我,在于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更在于奉献社会、扩大生命价值和延伸生命意义。

(二) 生存教育是基础

生存教育就是要使孩子了解生存的知识,掌握生存的技能,把握生存的规律,提升生存的适应能力,让孩子学会应对生存困境和摆脱生存危机的本领,正确面对生存挫折,为终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1、要培养孩子生存的基本技能。根据孩子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的不同情况,确立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家长一定要克服包办代替的习惯,学前的孩子要从最简单的吃饭、穿衣以及正确的语言表达开始,增强孩子学习的意识;孩子入学后,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参与更多的校内校外的活动,勤于动手,善于实践,亲历相关场景和过程,获得体验,积累经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技能锻炼的难度、频度和强度。

2、要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品行,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基本技能,珍视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会欣赏他人,喜欢与人交往,乐于与人沟通、交流,进而能够与人合作,着力养成孩子阳光的心态、开朗的性格。

3、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孩子学会学习,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认知学习对于自己发展、奉献社会的重要意义。

4、要善于放手,切忌越俎代庖,在尽可能多的经验教育和情景体验的引导下,让孩子懂得自己的问题就该自己思考、自己的事情就该自己完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

5、要教孩子自我调节的方法和自我放松的技巧,让孩子时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健康的心理,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敢于面对挫折,不言失败,磨练出坚强的意志。

(三)生活教育是目标

生活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掌握生活常识,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确立为个人、家庭、国家以及为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理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1、要教育孩子客观的认识生活,懂得基本的生活常识,如家庭的经济来源、日常生活的安排,简单家政理财等,让孩子掌握一般的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实现幸福生活的信心。

2、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要增强孩子的家庭观念,让孩子懂得珍惜亲情、关爱家人;要教与孩子不以家庭的富贵而奢侈浪费、盛气凌人,不以家庭的贫困而悲观丧气和自卑;并在此基础之上推及个人于社会仅只是沧海一粟的思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关心同学,珍惜友情,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前途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孩子明辨善、恶与美、丑,正直做人;勤俭节约,不比吃比穿;礼貌待人,行为举止合乎规范。

4、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修身养性,提高素质。善于发现孩子在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长,促使孩子个性化发展。

5、开启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爱心、感恩之心。让孩子首先懂得感谢父母,自己降临人间是一种幸运;让孩子懂得感谢天地,世间万物养育了我们;让孩子懂得感谢周围所有好人,自己在爱心的怀抱中顺利成长;让孩子懂得感谢祖国,自己能够生活在伟大的时代、和谐的社会里是多么地幸福。如是,孩子及至成人,都会以孝悌、友善、爱国之心立世,不断地去追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四)“三生”教育任重而道远

1、生命、生存、生活是一个有机整体,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三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局部的特殊性,更有整体的系统性。但是,重要的一点是,“三生”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乃至家庭生活紧密结合,与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紧密结合。所以,家长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或者思想准备,既要分而知局部的特殊性,合而知整体的系统性,因为对孩子的“三生”教育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愈之为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只有当家庭的“三生”教育与学校“三生”教育和社会“三生”教育契合,目标一致,力量趋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三生”教育的功效,让孩子健康成长,实现让每一个孩子懂得珍惜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的目标。

7.试论“牵手教育”的意义 篇七

1“牵手教育”的内涵

“牵手教育”是一种采用形象的比喻方法命名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 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模式与方法。“牵手教育”是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互动式、关照式、全方位的教育活动。“牵手教育”要求教育者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去,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走进学生的内心, 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 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有针对性地从行为上关爱学生, 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从学业上指导学生, 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确把握“牵手教育”内涵, 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准确理解“牵手教育”。

第一, “牵手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更一种方法和途径。通过“牵手”实现良性互动, 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不管是教师还是普通管理者, 都要把“牵手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原则和行动指南, 时时处处“牵手”学生, 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快乐成才做更贴近的服务。第二, “牵手教育”提倡师生互动, 更主张教师的积极主动。要求教育者、管理者对学生真爱, 整个过程要求教师全员参与, 全程教育、管理, 关心教育全体学生。其目的是让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既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又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做社会的合格成员, 做国家的合格公民。”第三, “牵手教育”重视因材施教, 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回归”。学生个性是有差异的, 我们的教育与管理就不能“一刀切”、“一把尺子”。因此, “牵手教育”是根据学生个体需要、兴趣、爱好, 让学生在成人、成才上有更大的满足。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人技能的提高。既重视成才, 更重视成人。

2“牵手教育”的提出的时代背景

2.1“牵手教育”把握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 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写入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 为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指明了我国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新形势下,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不仅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更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断的吸取经验,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牵手教育”作为一种育人理念, 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适合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2.2“牵手教育”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新变化。

当代大学生“90后”居多,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自我意识较强, 以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 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内心空虚。人际交往能力趋弱, 人际交往方式主要为电话、短信、网邮、微博客、QQ和微信等网络通讯工具。他们想独立, 又有依赖性;他们想学习, 又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他们想成才, 又找不到合适的路径。因此, 他们彷徨、困惑、无奈, 只能选择网游、聊天等虚拟世界选择寄托。而“牵手教育”就是从学生的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入手, 任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普通管理者全员介入, 面向全体学生, 因人而异, 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

2.3“牵手教育”符合了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新诉求。

目前, 高等教育已成为大众教育, 高校由规模扩张, 转向质量和效益, 特别重视所培养学生的质量。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素质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主要是许多院校学生构成复杂, 有本科学生、有专科学生;有初中起点的专科, 也有中职、中专起点的专科、本科学生等等, 有的一个学院、一个系就有很多类学生。学生文化程度、年龄相差较大, 管理方法更不能统一。这就要求对不同类别学生, 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法, 进而言之, 对不同特点的学生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 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因此, “牵手教育”更适合那些规模较小、生源素质较低、就业专业化不强的高职院校。“牵手教育”要求教育者就是在搞好专业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同时, 通过多种渠道, 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学有所长, 学有所成。

3“牵手教育”的意义

“牵手教育”是对高校长期以来校园文化积淀的新概括, 是对高校“以学生为本”办学理念的新升华, 是对高校实现特色办学跨越发展的新探索, 是当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具有很深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3.1“牵手教育”是对传统大学教育与管理的反思。

传统大学的教育与管理, 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学多采用合班大课, 任课教师授课是灌输式, 并授完课就走, 很少关注学生, 关心学生的成长。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院系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也常常疲于日常事务, 很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对其以人文的关怀。这就导致了由于教育与管理的缺位, 大学生极度放任自己, 沉溺于网游、聊天、打麻、玩手机等等, 甚至荒废了学业。“牵手教育”就是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思想的指引下, 重视教师的全面介入。要求从课上到课下全面关注, 从教室到公寓全面深入, 从入学到毕业全程服务, 从基层教师到学校领导全员育人。并通过有效的途径、方法和载体, 为学生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真正让大学生从政治思想到综合素质, 从一技之长到从业能力方方面面都得到大幅度的跃升。

3.2“牵手教育”是对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反思。

一是对学习习惯的反思,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始终被考试包围, 被动的学习多, 主动的学习少, 没有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初入大学校门, 没有教育者的跟进与指导, 大学生的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失去学习的兴趣;或者说没有有效的教育与引导, 大学生就把大学校园当成“安乐窝”和休憩的“港湾”, 导致大学生们不思进取, 及时行乐。二是对学习动机的反思。十二年的应试教育, 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 为了升学;而进入大学,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也不仅仅为了将来的职业。大学的学习应该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大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 又如何能安心学习, 潜心研究呢?三是对学习目标的反思。大学学习,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基础, 综合素质、人文修养, 创新能力才是关键。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每一个人都有七种智力, 但一个人有一种智力得到最优发展就是成功, 而“牵手教育”正是着眼于学生个体个性发展。

3.3“牵手教育”是对以说教为主传统思想教育的反思。

“牵手教育”重视模式和途径的探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 提出“院校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金字塔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以“专业教研室—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链条式的学生素质拓展模式。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角度, 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主唱的旧方式, 形成了学生工作管理者和教师全员行动的新格局, 改变了过去为思想政治而思想政治的单一的说教形式, 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模式,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学习实践中, 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必将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使德育、智育、美育工作齐头并进, 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以及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意义都很重大。

摘要:“牵手教育”以一种形象化的比喻, 道出了一种育人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它的提出把握了思政教育的新要求, 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新变化, 符合了高校追求质量的新诉求。对传统的高校教育与管理、应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牵手教育,内涵,背景,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华中师大出版社.

[2]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吴晓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的“牵手教育”运行模式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1) .

[4]李玉龙.大学牵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 2013年6月.

8.《伊索寓言》的教育教学意义 篇八

一、《伊索寓言》在教学中的德育意义

在德育教育上,《伊索寓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揭示不同的生活小哲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在生活以及学习上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具有德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有《狼来了》、《狮子与报恩的老鼠》以及《狐狸和樵夫》等。

《狼来了》主要告诫的德育品质是诚实守信:有个放羊娃出于无聊的心理,开始起了捉弄大家的主意,于是谎称他的羊群被狼袭击,在开始一两次的谎言中,大家都相信了他,后来大家对他都很失望。当狼真正开始袭击他的羊群时,尽管放羊娃拼命呼喊求救,但是村里的人认为这又是一次谎言,所以无动于衷。结果,放羊娃的羊都被狼咬死了。在这个寓言故事中,主要告诫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如果经常说谎言,即使当某一天说真话时也没有人相信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们熟读整篇寓言故事,思考放羊娃的心理变化,了解放羊娃撒谎的目的,通过分析这些动态的变化,从而思考放羊娃说谎的原因以及村里人的情感变化。在这个逐渐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能够深刻让学生理解诚信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健全自身的人格。

二、《伊索寓言》在教学中的美育意义

《伊索寓言》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深刻的美育意义,能够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从整体上来讲,美育,即美感教育,主要是结合自然界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来进行教育,同时结合艺术的审美要求进行再创造,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伊索寓言》教学中,美育占有很大的分量,要以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能力为目标,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使学生的思想、品格、素养以及情操都能得以提升。

第一,在教学中利用美育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情绪。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于抽象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接受能力都有待提高,当运用寓言故事进行教学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由于寓言故事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当教师循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一些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第二,在教学中利用美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在教学过程中,《伊索寓言》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例如《卖神像的人》:一个人在贩卖财神赫尔墨斯木像时却没有人前来响应,揭露了有些东西是神圣的象征,是不允许亵渎的,要时刻尊重、爱护它。学生在这个感知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良好的审美节操。

三、《伊索寓言》在教学中的智育意义

智育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伊索寓言》在智育上的启迪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伊索寓言》的教学能够增进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伊索寓言》中涵盖了各种生活小常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生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寓言故事能够增长自身的见识,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老猎狗》这则寓言故事中,教育学生要用从容的态度来面对生老病死这种自然定律,要明白自然的因果循环。

第二,《伊索寓言》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通过《伊索寓言》来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寓言故事本身而言,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性,大量运用了夸张、拟人以及比喻等,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例如《狼和小羊》,学生在思考小羊的命运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最大限度地开发了自身的创造潜能。

上一篇:车间班组安全考核表下一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