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24-08-18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精选9篇)

1.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一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分析

近年来,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源源涌进市场,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公司开始裁员,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倒闭,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统计:到2011年,中国将有650万大学毕业生,专家估计可能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致使08年底到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比以前更加紧张。但经济危机绝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唯一原因,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经调查研究,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用人企业拒绝应届大学生的理由主要有应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4、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 ”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6、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7、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8、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为了保障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科学发展步伐,尽快实现社会服务行业的体制改革和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2、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采取一定措施,缩小城乡差别、社会保障差异,规范劳动关系,消除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引导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给予客观准确的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优惠政策调控,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3、深化招生和教育改革,增强教学内容对市场变换的适应能力。加快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探索,教育部门要建设一批针对性强、有发展性、前瞻性的学科专业,积极支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专业的建设。

4、在有条件的企业、有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和院校建立各种技能见习培训基地,帮助大学生熟练实际工作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将国家现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普及到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优化融资环境,多渠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设立社区创业指导中心,建设既懂企业管理又谙熟创业经验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矛盾,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调整时期的一种暂时现象,我们要认真、科学、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抓住机遇,采取有利措施,不断克服和解决毕业生就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分配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新矛盾一定会得到解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具备国际化眼光和技能。

2.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二

关键词:财政政策,就业

一、我国严峻就业问题

就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 它为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是解决收入分配的前提, 也是决绝所有民生问题的出发点。无论是在哪个城市为谋求生活的人们都存在就业问题, 也面临着发展问题, 只有通过就业才能进一步发展,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1978年以前, 我国在就业政策上是计划就业安置, 当时不存在着失业问题。从1978年以后, 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 使我国开始向市场话的就业制度转变, 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全部由市场进行配置, 这样就业问题成为一个相对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多的国家, 众多的人口必然会给就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虽然我国这些年实施了积极就业的政策, 就业总量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但是从总体来来看,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的原因, 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 就业的形势还不容十分乐观。

近些年我国就业人口保持了逐渐增加的态势,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较快的增长, 我国连续十余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是在10%左右, 这么高的经济增长率就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同时政府实施了积极就业的政策, 这个政策是“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政府通过改善经济结构, 深化改革, 协调城乡经济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促进就业的措施。我国努力使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 采取了发展经济、调节结构、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等政策。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国有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也使得一部分人脱离了原有的就业岗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的生产效率提高, 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的也由农村出来走向了城市。

“良好的政府不是奢侈品, 而是非常有必要的。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 无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世界银行的这番论述说明了政府对提高就业这种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介入就业的理论依据有以下几点, 第一就业机会是社会的公共需要, 知识在于社会的突出特征是就业机会的整体性、集中性和强制性。就业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 不可能出现在某一部分人不需要就业或者是不需要就业机会的。第二就业机会不可能由哪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分散的活动而得到满足的, 如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 分散的成员各自进行经济活动是不能解决针推的就业问题的。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需要代表国家和社会利益的组织来进行协调和安排。第三市场的自发运行, 不可能解决权社会的就业问题, 从现在来看, 实现充分就业或提高就业率也成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工作目标。

二、财政政策促进就业

市场无法实现令人满意的就业状态, 是因为市场本身是有很多缺陷的, 就业机会是属于社会公共需要范畴, 政府有必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积极的就业政策当中, 财税政策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是指财政的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从财政支出来看, 财政支出政策的就业促进效应具体包括政府投资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和政府转移政策这三个。政府投资政策的就业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 政府投资项目它往往呈现自然垄断的特征, 它往往投入的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投资额达、建设周期长是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政府投资作为社会总需求的组成不封, 必然对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当社会总需求低迷时, 经济增长缓慢, 这时政府的投资增加会刺激需求, 客观上拉动内需, 提高就业率, 减少失业。政府投资用于劳动密集型的投资政策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最为明显, 通过其产生乘数效应, 对就业起到扩张作用。政府对就业能够产生吸纳效应———在投入阶段, 较低的资本技术构成要求更多的劳动力相匹配, 等量的资金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的参与;能够产生收入效应———较低资本技术构成使投入的同量资金中更大一部分直接转化为劳动者工资, 增加更多的收入;通过较强的吸纳效应和收入效应, 这两个效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出较强的消费效应———低收入者有较强的恩格尔系数和编辑消费倾向, 通过乘数作用拉动需求, 带动就业。

税收政策是政府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 必然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扩大劳动力需求的税收政策是第一是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 扩大就业, 也就是说降低个人所得税就可以起到促进就业、扩大需求的作用;第二促进较高劳动力和资本比率的产业发展, 因为该类陈烨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就业;第三通过税收优惠来鼓励就业, 这种税收优惠对自主创业或者企业雇佣事业人员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第四改善劳动力供给的税收政策对个人家庭教育支出列入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 是有利于家庭成员的能力提高。我国政策既要通过鼓励发展吸纳劳动力多的第三产业发展, 也要对第二产业促进它发展, 使两者保持着协调关系。

参考文献

[1]《合力完善我国就业政策的战略思考》.王军.《经济研究参考》, 2010, 67.

[2]《我国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政府作为》.袁维海.《铜陵学院学报》, 2010, 1.

3.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三

【关键词】河北省;大学生;就业;政策

近年来,由于恰好遭遇我国人口就业高峰,加之受到高等教育扩招速度过快、规模过大,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一、河北省就业形势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河北省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经济增长的强力拉动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推动下,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劳动力就业总量矛盾有所缓解。尤其是近年来,省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由于劳动力资源总量庞大,仍然存在劳动力总体供给过剩和结构性矛盾,加之金融危机余波未消,全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在河北省就业大形势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承受的压力首当其冲。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招聘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中小企业成招聘的主要力量。随着河北省就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调整,应届毕业生进入大公司、大企业的机会明显下降,从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绝对主力。但是,由于河北省城乡结构性矛盾的客观存在,这些中小型企业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甚至处在偏僻的乡镇,而不少学生又持有“宁要大中城市一张床,不要城镇乡村一套房”的心理状态,这使得就业中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

第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受到冲击,利润空间急剧下滑。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企业常用的方法。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去年全省企业除服务业用工需求比较正常,其他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用人需求量较往年下降近50%。许多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不裁员已经非常不易,何谈再招聘新员工。企业用工需求降低,就业市场招工用人单位数量急剧下降。

第三,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毕业生盲目就业。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和经济形势严峻等种种因素使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很多大学生担心“毕业即失业”的危险,于是“临时抱佛脚”,不管招聘岗位与自己的学历和专业是否相称,便一拥而上,致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寻求如超市上货员、餐馆服务员、后勤维修工、物业管理人员等技术含量和工作经验要求不高的职位等现象。

第四,“先就业再择业”成为许多大学毕业生无奈的选择。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留在大城市、大公司的梦想被打破,他们不得已退而求其次,以更现实的眼光寻找着自己的就业岗位,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期望值。不少大学生认为,如果一时找不着机会,可以先想办法就业养活自己,将来再“二次就业”,目前,到基层和艰苦边远的地方也许是更现实和明智的选择。选择当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等,也成了大学生热门的选择。

二、制约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从目前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情况看,最大的制约因素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供求不匹配。河北省城乡两元结构性矛盾和较低的城市工业化水平,造成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而且,由于河北省产业结构偏重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以至于大量大学生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起就业于低工资低技术含量的企业。二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存在与市场经济需求的不适应。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都急需大批有创业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教育供给力不足。计划经济的负面影响使高校没能很好地与产业合作办学,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三是信息不对称。高校尽管比较重视教育的就业导向,注重对产业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但由于人才培养普遍有一个教育期,相对市场实际形势的变化,存在一个滞后期。企业由于获取市场信息不足,对毕业生全面情况了解不够,在招聘大学生时出现的“高薪买低能”和有能力学生跳槽的情况使企业蒙受双重损失。大学生由于对就业形势缺乏科学分析,导致盲目就业,既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就业市场稳定。针对以上问题以及就业新形势,河北省应积极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三、促进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定分析

(一)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

加快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也是保就业的当务之急。应积极实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战略,努力稳定现有工作岗位,避免就业形势恶化带来消费疲软,导致经济衰退,造成恶性循环;同时,努力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拉动就业岗位增加。近些年来,河北省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二三产业结构失衡,战略支撑产业偏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当前,河北省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河北经济发展搭建了坚实平台,全省各界应贯彻好这一战略部署,落实好省政府的十大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产业调整力度,促进河北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围绕河北省支柱产业,加大对高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为高素质大学生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要加快城市工业化的进程,积极制定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乡域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中小企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面向社会需求,深化教育改革

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接不够,大学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需要对接不够,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能力培养不够,很多企业在招聘到大学生后还需要让他们到企业自办的技校“回炉”,加大了企业用人成本。所以,增强市场意识,深化教育改革,面向社会需求办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一,改进教育体系,把教育与产业、就业联系起来,引导高校面向市场办学,实现供求匹配良性联动,从源头上缓解就业结构性的矛盾。第二,高校要把优化和调整学科设置作为教育改革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改进,为河北经济建设培养多层次的实用人才。第三,高校要面向产业办学,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他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第四,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分量,通过职业心理测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评估职业机会和社会环境,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使其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为顺利就业和人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各方联动,积极促进就业。第一,扶持相关企业,确保就业岗位。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好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社会保险费费率、给予适当相关补贴等措施,帮助企业减轻负担。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体系,实施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提供创业咨询服务,鼓励更多大学生加入创业者行列。第三,鼓励大学生从事特定职业。推行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提供市场激励,增强大学生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和积极性。第四,做好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保障工作。解决好到基层就业大学生的编制、工资、劳保、组织、户口等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五,完善市场监管和服务工作体系,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协调和监督,指定有关部门收集发布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加强社会、企业、高校、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对接。第六,完善人才预测制度,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定期对河北整个产业结构需求做专题调查,把握市场规律、行业发展规律,做好相关信息发布和失业调控工作。同时,下大力度做好特困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就业援助工作,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参考文献

[1]杨艳红.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邢志杰.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供需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3]胡金秀,宋占新,吴宝华.金融危机影响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课题名称:河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课题编号:JRS-2011-1032。

4.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 篇四

一、许多大学生毕业前的困惑

 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 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  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 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状况?  不了解到哪里找工作?  不知道现在该做些什么?

 不知是否应该升学、出国、择业、参军、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了,却也失业了这是一个很残酷的话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今毕业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招聘会现场,茫茫人海,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争抢一个职位;投了很多简历,往往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好不容易得到面试机会,因为是应届毕业生,没有经验,而被拒之门外;为求生计,降低门槛,去跑业务,却发现压力重重,对自己不合适。与其这么盲目找工作,为何不反思一下自己?我们欠缺的不是学历,而是过硬的专业技能。我们要就业,但不能随便就业,而忽视职业发展前途。如果你所学专业就业不容乐观,如果你专业技能并不符合企业需求,那么还是建议你给自己一段时间,选择一个岗位,放下身价,好好积累一下工作经验。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1年:115万 2002年:145万 2003年:212万 2004年:250万 2005年:338万 2006年:413万

2007年:500万 2008年:559万 2009年:611万 2010年:630万 2011年:660万 十二五:平均700万

2、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思路是“管而不包、加强指导、重在服务”。

 基本机制是“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基本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 新的就业制度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  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

 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 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  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3、拓宽高校毕业生五大就业渠道

(一)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

1.政府投资的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优先录用高校毕业生。

2.国有企事业单位补充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主要招聘录用高校毕业生。

3.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录用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4.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

(二)大力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1.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主要包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等岗位,以及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

2.有空编的基层教育、卫生等单位主动招录高校毕业生。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该项目由共青团中央牵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组织实施。(说明:该项目属志愿者服务项目,不开具就业报到证。)

1.实施时间:2003年开始。2.招聘数量:每年各省250人左右。3.招聘对象: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4.服务期限:1—2年。5.相关优惠政策:

(1)服务期间,享受每月生活补贴680元(办理交通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

(2)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本人要求户口和档案保留在学校的,免收服务费用,服务期满后,学校再发放就业报到证;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按照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服务期满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3)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

(4)服务期满1年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总分加10分;各高校出台的政策如优惠于此政策则参照高校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5)服务期满1年考核合格,可以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和东、中部地区公务员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报考西部地区公务员的,笔试总分加5分。

(6)服务期满,对志愿者作出鉴定,存入本人档案;考核合格的,颁发证书,作为志愿者服务经历和就业、创业的证明。

(7)服务期间,享受往返于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与服务地之间每年4次火车硬座票半价优惠。

(8)对于上学期间办理助学贷款,服务期间还贷确有困难的,各高校应积极协调银行等有关方面,为其展期还贷提供帮助。四、三支一扶(支教、支医、支农、扶贫)计划

该项目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牵头,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说明:该项目属志愿者服务项目,不开具就业报到证。)

1.实施时间: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 2.招聘数量: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3.招聘对象: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4.服务期限:2—3年。5.相关优惠政策:

(1)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交通补贴,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

(2)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考虑接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县、乡各类事业单位,有职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也应拿出一定职位专门吸纳这部分毕业生。

(3)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4)应届毕业生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工作,服务达到国家规定年限,并符合相应条件的,可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5)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2年以上,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于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项目的,学校应为其保留学籍。

(6)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根据本人意愿可以回原籍或到其他地区工作,凡落实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由接收单位按照所任职务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其职务工资标准;其服务期限计算为工龄。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

五、应届毕业生参军可享受八项优惠政策

1、大学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两年,国家按每学年最高限6000元返还在大学期间的全部学费或者是助学贷款,就相当于是免费上大学。

2、正在就读的高职、高专毕业班学生,仅差实习的可提前毕业入伍。

3、入伍以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在技术岗位等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高等本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表现优秀、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队基层干部。

4、退役以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公检法系统定向岗位招生考试,优先录取,政法院校为公检法系统定向岗位招生,这是去年司法改革以来推出的一个重大项目,就是政法院校定向地为西部地区公检法系统公务员岗位定向招收、定向就业。高校毕业生士兵退役后,报考公检法系统定向岗位要优先录取。

5、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也可参加所在省专升本考试,入读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具体说就是回到所在省,参加本省里面组织的专升本的统一考试,单列计划、单独划线,按30%的比例单独录取。也就是说退伍士兵有一百人报考普通专升本的至少有30名学生是可以入读普通本科的。

6、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免试入读硕士研究生。

7、退役后由入伍地方政府接收安置。因为大学毕业生入伍是按照城镇人员来对待的,国家民政部对城镇人员退伍以后的政策是由当地政府接收安置,北京市说得更清楚,北京市政府说的是回来由当地政府安排工作。

8、退役以后,自主择业,凭用人单位就业协议,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证、迁移户口。

六、应届毕业生参军的三笔账

1、第一笔经济帐

1、学费补偿或代偿(每年最高6000元,3年最高1.8万)

2、当地民部门发放的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城镇户籍的按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5%发放,农村户籍的按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0%发放,各地标准不一,以南通海门为例:城镇户籍每年3450元,农村户籍每年5100元。

3、奖励金发放标准。根据《江苏省征兵工作条例》第38条规定,全日制高等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应征入伍后,本人及家庭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优待外,义务期期间同时享受奖励金,以南通海门为例其标准为:以城镇义务兵家庭优待金为基数,分别为专科在校生40%,执行标准1380元;专科毕业生50%,执行标准1725元;

4、在部队服役期间,发放全部服装,每年约3000元,伙食按标准全部免费;每月发放义务兵津贴300元左右。

5、退伍安置,由当地民政部门安置,如果不需要政府安置,自谋职业,政府实行货币补贴,各地标准不一,约2~3万元。

以上合计二年兵约为10万元左右。所以两年的收入是很大的一笔经济收入,并不比你两年去工作的收入低,这在经济上是很可观的收入。

2、第二笔是政治帐

具有一定规模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入伍,将从源头上改变部队兵员结构,提高兵员素质、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第三笔是个人的成长帐

军队是革命的大熔炉,是大学毕业生发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在部队这个大的环境里应该是一个成才的好天地,如果是退伍以后,又有高等教育的文化水平,又有大学军营训练的两年经历,将是地方政权、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的优质人才。可以想像,大学毕业生在部队锻炼两年回来,如果我是一个企业家,我可能更愿意要退伍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要刚刚离校的大学毕业生。

总之,当两年兵回来,经济上、政治上、个人成长上都有很大的收获,并且也不耽误就业。所以我们说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也包括走进军营,大学毕业生要成就事业和未来就必须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结合起来,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

六、苏北基层就业相关政策

毕业生到苏北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其就读期间的学费由政府补偿。已经获得高校或生源地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应将学费补偿优先用于偿付助学贷款本息。“苏北地区”是指: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市所辖县(市)和淮安市淮阴区、楚州区,宿迁市宿豫区。

5.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_ 篇五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及原因,对策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冲击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

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第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第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第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启龙《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第22期文章

[2]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年

6.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六

2011毕业季马上到来,新一批毕业生即将迈入社会,在他们迈入社会之时,首要的问题扑面而来。就业一直以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这个大学生几近饱和的社会下显得尤为突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没有什么工作就业,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面对就业单位的苛刻条件,大学生该如何面对?

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呈不断递增态势,但是,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军却不得不接受一个高毕业率低就业率的事实。2001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114万人,而2010年则达到了630万人,十年时间,毕业人数猛增。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为80%,而到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却降到了令人咋舌的55.7%。如此巨大的差别让人不禁汗颜。2011年毕业期将至,至少有660万毕业生走出校园,开始面临就业压力。

首先不得不承认,大学也分三六九等,名牌大学出身的学生找工作相对于普通大学学生要相对容易得多。而且一本二本的学生相对于三本的学生也要容易得多。套用老师的话来说,三本的学生夹在一本二本以及专科学生中间是左右为难,术业没一本二本精细,技能没专科院校熟练,找工作真的是不太容易。社会上企事业用人单位招聘的条件本身就对一些毕业生造成压力,因此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而且,当今社会上更是形成一种不良风气,那就是拿钱买工作。不少家长为了自家孩子能够找着个铁饭碗金饭碗,就算是砸锅卖铁,左托亲戚,右拉关系,不管多少钱也要把孩子工作稳下来。好的事业单位起码也要十几到几十万。这种状态下,明显的不公正。

其次,毕业后,是选择留在家乡,还是出去闯荡?这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外面的世界诱惑很大,很有“钱”途。留在家乡固然靠近父母不会让父母担心,只是,倘若一个学生家处偏远闭塞,留在家乡没有发展前途呢?难道要一辈子让自己学无所用?出去闯荡固然开阔视野,但是,过高的人口压力,单薄得社会工作经验,作为一个菜鸟如何才能在大城市无依无靠的立住脚?北京大学夏学銮教授表示,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青年选择一线城市工作,是理性化的表现,当“一线”城市人才饱和,生存压力增大时从一线城市撤离到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也是理性化的表。但是,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呆在大城市里,即使找不到工作,也要留下来继续游荡。这是典型的一个矛盾,离开还是留下,让很多人纠结。

再者,就业心态在当前也是尤为重要。网上有这样一则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报告。里面详细解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状况。报告中说道,在中国十一所高校所发放回收的2086份有效问卷调查中,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的占到96.5%,而认为不存在就业歧视的仅占3.45%。二者相差巨大实在是令人汗颜。受到歧视的确在当前社会很是普遍,就业歧视仍然处于一种“集体不意识”的状态,一方面我国就业歧视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大学生们对此已经麻木和习以为常,并持一种悲观或无可奈何的心态。反映出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歧视时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处于被动且相对弱势的地位。这一结果除了意识方面的原因外,也与我国现有反就业歧视立法本身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密切相关。通过这几年的报刊新闻,也不难看出,大学生找工作“太理想化”。要求工作单位十全十美,高薪,高职位,高福利,自己不能累着,不能磕着,不根据自己本身能力和社会需求,眼高手低,盲目追求这种心态也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时过于追求高薪,而最终导致找不到工作。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大学生就业是往往带有自卑心理,觉着自己上的大学不如别人,自己能力不行,这也比不过别人,那也追不上人家,求职屡屡受挫,顿时自卑感猛升。就业时往往选择的低档得职业。这样很盲目,不利于自己以后的更好发展,产生很多的弊端。

当前,“考研”热,“公务员”,是个热得烫手的词儿,很多人都选择了去考研,考公务员;考上了那敢情好,考不上,明年继续。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司长聂胜奎分析认为,随着人们在报考上更加理性,“公务员热”已经呈现处降温苗头。而且自2012年起,国家都不在招手应届公务员。

而且,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全国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国家也给予自主创业大学生支持,又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路。“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大学生”这一群体蹒跚起步茁壮成长。

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1)、要树立自主择业观

(2)、要树立竞争就业观

(3)、要树立职业平等观

(4)、要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①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②劳动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提高自主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③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7.新形势下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 篇七

1、高校分布不均, 就业岗位供不应求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集中在大城市, 农村和中小城镇人口大量涌向大城市, 这就造成了人才就业拥挤现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内很多中小型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更加的激化了供求矛盾突出。

2、缺乏重视

由于高职院校录取分数低, 很多人被认为低人一等, 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 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 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同时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解决好办学定位问题, 专业设置没有经过充分调研论证, 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 导致了办学没有特色, 管理不规范, 其毕业生就难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 就业状况往往不够理想。

3、专业不够专

很多学生缺乏“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忧患意识, 职业规划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确, 缺乏上进心, 甚至部分学生不重视专业学习, 对自己的专业都不熟悉, 导致“书到用时方恨少”, 致使其优势在职场竞争中难以显现。

4、个人素质较差

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所聘人员意志坚强、个性健康、品德高尚, 但现状是大部分学生找工作时拈轻怕重, 只看重当前的待遇而忽视今后的发展, 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对新知识、新岗位的适应能力低下, 导致就业能力不足。

5、缺乏实践

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的职员加盟, 把就业者的实践经验看得越来越重。虽然应届毕业生都有实习和在社会上兼职的经验,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缺乏实践经验, 动手能力较差, 而对于大部分用人单位来说, 希望招聘的人才能招之即用, 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来培养。

6、用人单位观念的错位

由于高校的扩招, 造成了学历泛滥、弄虚作假现象等等, 所以一些用人单位一味的追求就业者的高学历, 而忽视了就业者的实际工作能力, 刻意回避招聘应届毕业生, 这也在客观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

1、转变就业观念

充分认识国家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引导学生认真剖析自己, 找准最适合于自己的位置, 避免就业中高标准的定位现象, 科学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和工作, 提高其综合素质, 使其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为就业奠定基础。对于部分有自主创业激情的学生, 应积极鼓励, 这样这些毕业生将不再是求职者, 而是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就业难的问题。

2、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除配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外, 还应从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老师中挑选一部分进行专门培训, 取得相关职业指导师证书后, 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就业指导, 并做好就业指导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

3、深入开展技能实训课程

针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法, 进行全面系统规划, 科学组织实施, 设计专业课程为载体, 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 必须与专业相配套, 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适应市场, 着眼于让学生拓宽基础知识, 强化技能训练, 将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起点和终点。同时, 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建立各种形式、各种种类和层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使其成为学校提高技能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让学生在技能实训中完善和提高职业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应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更全面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对象不能仅限于毕业生, 还应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 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指导, 在学生接受整个教育的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确定职业计划和目标, 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5、坚持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突出加强学生在实习和实践的培养环节,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或报告。邀请成功校友、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等, 介绍就业创业经历、人生体验, 谈职业生涯设计和提供职业咨询服务等, 共同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 既能发挥双方的优势, 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 通过参观实习等, 加深学生的职业体验, 不仅解决了学生实习与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相结合等问题,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部门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 节约和减少了用人单位的成本, 也是储备优质人才的有效手段。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6、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心理

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增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素质, 关系到高职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质量高低的关键。通过加强就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工作, 引导毕业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准确定位, 努力寻找自己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三、小结

综上所述,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心和配合行动, 解决好就业问题, 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愿望, 更是高职院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来越明显,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关键而迫切的任务, 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 高职学生在就业时面对的对手往往都是一些学历更高和经验更加丰富的人, 而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挑选和录用都是精挑细选, 在这种情况下,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显得尤为十分重要。

关键词:新形势,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保义:《中欧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3) 。

[2]伏剑森、王晗:《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辽宁教育研究》, 2008 (2) 。

8.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成因 表现 对策

[作者简介]尹羿之(1975- ),男,四川武胜人,四川文理学院美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川达州635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81-02

近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日渐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许多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就业由“精英就业”转变为大众化就业,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①。这种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常见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毕业求职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原初就业目标的就业失败情况所产生的情绪体验②。毕业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在担心能否选择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会不会因为自己在校期间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没有任何特长或因为自己是个女生而不录用;或在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自我的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时,会产生一种紧张焦虑心理。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时,他们同样会有一定的焦虑。这种焦虑心理在非名牌学校、学历层次较低、冷门专业、成绩平平、性格内向的大学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未就业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大幅减少,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更加困难,大学生们因此也就更加焦虑。

(二)自负心理

自负是一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③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习和知识积累,早已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想尽快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尽快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优秀大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视条件很好,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把就业的期望值定得非常高。因此在就业选择时,他们对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只想选择能尽快实现自我、体现个人价值、收入丰厚、地理位置好、工作环境较好的工作单位,而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去工作,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具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么常常碰壁,要么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没有遇到伯乐,从而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工作也没有积极性。

(三)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轻视自己,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④。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系、罗列理由,说明自己的无知无能。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去竞争,胆小怕事,行为畏缩,害怕失败,在诸多竞争活动中退缩,甚至把明明能成功的机会也轻易放弃。其多见于性格内向,人际关系范围小,有生理、身体缺陷或专业方向不强的学生。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学历层次稍低,或因自己专业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一般,在学校表现一般,在就业选择时常常流露出自卑情绪,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由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一味自我否定,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

(四)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在就业中不愿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意识,没有个人独立的决策能力,没有进取精神,只是依赖父母或老师、学校甚至只等职业送上门的心理。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养尊处优,大小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他们只负责学习。因此,他们往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依赖性较强,这部分大学毕业生中有的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往往缺乏进取精神,把希望都寄托在父母、亲戚朋友拉关系、走后门上,甚至开始怀恋过去那种统包统分的制度,希望学校能解决就业问题⑤。这种依赖心理的存在会贻误良好的就业机会,失去检验自己、磨炼自己意志、锻炼自己独立性的机会,在就业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⑥

(五)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⑦。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独立性不强,缺乏实践经验,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什么主见,易受别人暗示,盲目跟随大流⑧。他们对自身主客观条件不能准确分析,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目标,也不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盲目跟随大流,见别人考研,自己跟着考研,见别人出国,自己也跟着出国,看到哪应聘的人多就往哪跑,别人说哪个工作好,他们就去寻找什么工作,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爱好,牺牲自己的专业优势。

(六)挫折心理

随着我国社会就业市场的复杂、就业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大学生未经世事,在就业中容易产生自我评价偏高、职业期望偏高的情况,在选择职业时容易受到挫折。比如,理想的职业愿望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选择不能被亲朋好友所接受和理解,都容易使他们产生挫折感。

(七)无所谓心理

无所谓心理即对什么都不在乎。如部分大学生对个人发展空间和工资、福利待遇等都抱着无所谓心理,仿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心理既贻误了就业机会,也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调查发现,认为目前职业的选择对其一生影响“很大”的大学生占受调查人数的29%,认为“较大”的占44%,持“无所谓”态度的居然占到18%;对“学校没有必要严格控制同学违约”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9%⑨。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与他们自身因素有关,也与外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一)自身因素

首先是自我认识的偏差。一些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期望值过高,瞧不起这看不起那的。相反,另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认识外界环境,不敢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害怕失败。其次是准备意识的欠缺。大学毕业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不能正确认识就业情境、不能全面了解社会,理想与现实往往脱离,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考虑实际条件,就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也有很多大学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如:文科生不懂得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理科生不了解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其三是对挫折的容忍能力不强。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家养尊处优,父母早已将其物质生活安排妥当,在感情上也是关怀备至,而且大部分人没经历过挫折教育,意志力相对薄弱,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差,对于什么是苦难、什么是来之不易,除了字面上的感知外,没有更深的体验和感觉。一旦遇到困难,也不论困难是大是小,都会在其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负担和阴影。如果这种负担和阴影没有及时得到解决,难免让其产生挫折心理。

(二)家庭因素

从家庭期望来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予的期望值过高。虽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但是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并没有下降,都渴望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在这种期望值下,如果花费数万元接受高等教育,而到头来连一份维持温饱的工作都难以谋到的话,尽管这种现状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大部分家长与学生还是会感到不可理解和难以接受,势必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挫折。

(三)学校因素

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但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就业市场上也就缺乏需求,很多学生一进学校就开始担心就业问题,长此以往,极易造成抑郁等症状。其次,许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中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的问题,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只局限于毕业生群体,局限于就业这一环节,而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保健等问题重视不够,更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帮助。

(四)社会因素

首先是国际形势不容乐观,据国际劳工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9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比较严峻⑩。其次,社会某些单位或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当代大学生不学无术、缺乏实际经验,很难胜任工作,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造成很大程度的心理冲击。加之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仍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事业单位裁员、政府机关缩编等原因,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加就业信心

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一是要全面掌握各种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二是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积累社会经验,注意锻炼人际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三是要正确面对客观现实,结合自身条件,树立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念,多了解就业信息与政策,为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就业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

(二)正确认识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或困难,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对此,第一,要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每个毕业生在就业中都会遇到。应有正确的挫折观,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后退,敢于挑战,把挫折当做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第二,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造成挫折的原因:一是运气、机会、命运、他人的权利、自然界的力量等外在的因素;二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内在因素。因此,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从本人的实际条件出发,用切实的行动去促成挫折情境的改变。第三,要坦然面对挫折。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及时调整自我心态,坦然地面对挫折。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炼,经过就业的挫折,才能更加成熟,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家庭和毕业生在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当前,下岗分流人员不断增加,大学急剧扩招,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同时,家长和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避免择业中的急功近利、求职怕苦、虚荣等心理误区。

(四)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

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部门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能动性,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程,应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要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进行未来职业预测和设计,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五)营造和谐就业环境,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扩大就业,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和重要途径。要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保证公平就业是《就业促进法》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消除就业歧视,确保劳动者不因民族、性别、年龄、地域、宗教信仰、身体残疾等因素而不能就业。要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如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保障,采取免费培训、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等措施,创造就业就会,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注释]

①③陈选华.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综述[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24,56.

②王春兰.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措施[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231.

④沈国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J].教育探索,2007(3):106.

⑤蒋益琴,丁雪梅.毕业班大学生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7(1):34.

⑥高军.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9):62.

⑦⑨邓兵.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J].沧桑,2009(1):53,53.

⑧⑩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路径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71.

孙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对策性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3.

9.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九

1 、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2、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支教等等。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4、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01-10 3000字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今年我们祖国即将迎来党的十八大召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秉承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自身实际,不但追求进步。在这一特殊的年份里,我们应该更积极努力、开拓进取,不但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党的十八大献礼。

一、我国的发展历史。 寻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8月,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表述来概括正在探索中的“发展观”,又在同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见真功夫。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飞快,我们也获得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一是中国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拉动了经济增长;三是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民族要发展,与这个国家的科技力量是分不开的。而当代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成长源于教育。所以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之本。

早在改革之初,人们就喊出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但是,尚在中低收入水平的中国要办好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确实很不容易。1986年,我国制定了《义务教育法》,里面明确提出: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对接收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但实际上,免收学费还是要交“杂费”,对于贫困地区的群众来说,这点杂费同样难以承受。,我国征服开始在农村地区全面实施“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并逐步向城市拓展。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高等教育扩招工作,使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是,到了高等学校的层次之后,学生所有的支出都开始提高,高昂的学费,还有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等,都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对于一些供孩子上学入不敷出的贫困家庭同样是个问题,好多学生在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却因为高昂的学费不得不放弃了进入大学的机会。

二、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大学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 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

(一)、我们应该学会认识世界。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二)、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不管是什么时候,青年总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然而在青年人中,大学生无疑是素质最高的一群人。大学生知识层次高,知识面广,最具潜力,同时也最有创造力。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将会直接的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国家的未来,这对中华民族的磅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现代社会的变化。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在现在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做人的方法,努力是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素质的人,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三、学习《形式与政策》的缘由。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认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们可以从思想上迈进一大步。 这段日子里,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因为,我们即将迎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91年的时间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可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是天翻地覆的。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几度兴衰。从风雨如磐的嘉兴南湖启程,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正带领全国人民在新世纪书写辉煌壮丽的新 篇章。斗转星移。党成了我们用无数丰功伟绩撰写的历史长卷!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我心中满怀期待。每次党代会对于中国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一个起点,会议上的内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完全关系到国民的生活。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我要认真的检查自己的不足与缺点,改进自己的思想认知与作风,为党的十八大召开做好迎接工作。

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前,各级各部门应以实际行动,实干精神,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全国人民的幸福安康。这次大会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必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

学生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实现个人抱负,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必须用实力说话,用自己本领来施展个人才华,铸就成功。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创新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创新要具备知识、自信、怀疑等理论。 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以自信为基础的当代大学生,会在积极主动地观察事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自信和满足,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再次实现创新,始终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状态。

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将能够更好地总结各地党建的新探索和新经验,有效增强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提高执政能力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在反腐倡廉方面作出新部署,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向前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努力。

上一篇:6月份安全工作总结(公司)下一篇:幼儿园小班健康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