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心得体会专题

2024-09-01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专题(13篇)

1.观课议课心得体会专题 篇一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当阳市窑湾小学

叶明友

以往评课婆婆太多,献课者苦累不说,评课时只能听喝,一肚子委屈向谁诉说。听听网上同行怎么唠嗑:‚‘我工作时就怕领导听课评课——就跟挑刺似的。’、‘我看你不顺眼就听你的课’、‘我们这里听课一般就是要整人’、‘就是找你的碴’、‘在很多学校,领导就是天,她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你一辈子都翻不了身。’‛这样的教研氛围,教育改革怎能高奏凯歌?相信所有教师都作过公开课,无论是作为有待提高的年轻教师,还是具有示范意义的资深教师,公开课似乎就是尽己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此,历经几轮试讲,反复打磨教案,精心捧出成果。而听课老师呢,事先对该课一无所知,临时坐进课堂。一堂课观摩下来,首先要对该老师的教学情况依项打分。若有评课的要求,则聚集老师来评论一番,视该老师情况而定,或者给予其高度肯定,或者以毁誉参半,或者以‚仅供参考,很不成熟‛的旗子下提出批评意见。上课的老师一律是谦虚的,谦虚之后,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不是万不得已,就决不再开课了。

观课议课的春风来啦,‚观‛是选取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观课议课‛的主题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在观课的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地,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课堂教学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还应该承认主题生成,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

‚议课‛和以往‚评课‛的最大区别有两点:一是‚议课‛者并不完全是从旁观者的立场来评论上课教师,而是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执教教师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二是‚议课‛者与执教者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是‚议论‛式的而不是‚评判‛式的。所以,这种方式不但适用于有专家参与的指导性议课,也适用于校本教研中的教师互相观课的同伴交流。‚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上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并提升实践经验,对课堂上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探讨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观课时必须做到: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在具体话语结构上,大家比较普遍地接受‚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

今后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议课‛的实践探索:

一、对于课堂教学中成功的亮点,请上课老师叙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的一刹那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在教学时怎样想到采用这种策略的,过去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是怎样处理的。然后由观课老师们议论,这样做‚得‛到了什么,是否‚失‛去了什么?大家对执教老师的方法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的建议。从而起到了提升实践经验的作用。

二、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讲解中的存在的问题,师生交流中‚卡‛住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新颖的想法但思维还不完备,老师却轻易地否决了学生的想法——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请执教者谈自己当时的想法,所采取处理方法的依据,反思可能导致的正反两方面的后果,及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处理。观课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的产生及处理结果作出初步的判断,与上课老师一起协商,形成解决类似课堂问题的设想或方案。观课议课它虽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但可以激活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请通讯地址:湖北省当阳市玉阳办事处窑湾小学 邮政编码:444110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yeminyou123456@163.com

2.观课议课心得体会专题 篇二

陈大伟先生在《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中曾描述过这样一件事,那是作者在德国进修时看过的一节体育课:

执教者是一位身材修长的女教师,上课时,身着一件可体的健美服,曲线分明,令人羡慕。教学内容则是德国乡村婚礼上的集体舞动作,也就是:向左移三步一—向右移三步——右手脱帽、弯腰行礼——把礼帽扔向空中并捡回。

就是这么简单的四个动作,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热火朝天地练了一节课,最后除了扔帽子的动作比较规范整齐外,其他的都做得乱七八糟。不过同学们确实是练得很认真、很投入,也很高兴。

看完后,先是学校领导介绍了执教教师的基本情况,原来这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已有15年的教龄。接着开始评课,评课教师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

1.你觉得上体育课有必要穿得这么专业吗?

2.你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吗?

3.你认为这节课有什么遗憾和不足吗?

执教教师很有礼貌地说:首先,我觉得穿健美服展示身材很有必要,这样能引起同学们对体育锻炼和健美的兴趣,因为经常有女同学对我说,老师,我真想拥有你这样的身材!男同学则说,老师,你的身材真棒!至于教学目标,舞蹈动作的规范和整齐并不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目标,我的真实意图是利用学生渴望学舞蹈的心理让他们展开运动,并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目标实现了。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没有什么遗憾和不足!

我也曾看过这样一节小学语文课,讲的是《威尼斯的小艇》,教师这样揭题:同学们,题目中“小艇”的前面为什么加了“威尼斯”?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被问得一头雾水,答非所问。其实,因为作者写的就是“威尼斯的小艇”,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的“小艇”,仅此而已。课后座谈,问及此事,教师却底气十足地说:“这可是特级教师设计的,我看的是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看,这就是我们的教师,盲目崇拜名师,不考虑自己的学情实际,生搬硬套。我想说,难道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十全十美、无懈可击吗?难道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放之四海而皆准吗?但我没有这样说,而是话锋一转对这位教师说:“那么你觉得这个问题提出后,你的学生反应如何?效果又怎样呢?”该教师一时无语,也许他在反思吧!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种流派新的教法层出不穷,在林林总总的流派和教法面前,我们的教师仿佛处在云里雾里,应接不暇了,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儿学那个,渐渐迷失了自我。似乎是外面的课听得越多,反倒越不会教了。因此,观课、议课,必须弄清公开课和平常课的区别。必须承认,公开课有它的特殊性,如果我们把平常课看作家常小吃的话,那么公开课就是盛宴,甚至是满汉全席。我们从盛宴上借鉴一、两道菜的做法来创新家常小吃是可以的,机械照搬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著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3.“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 篇三

一、词语的更新换代,并不只是换了个形式,语言的递进,其实是思想的演进

先说由“听课”到“观课”的变化。观实际上就是观察,宋代哲学家邵雍在《观物篇》中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是说,为什么叫“观”?就是因为在观的过程中,第一需要用眼睛去看,从而发现事物的形状、性质。除了用眼睛去看,用感观去观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心观物,将心比心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而以理观物见物之性是告诉我们要开动脑筋,好好想想,就可以看到事物的规律。由此可见,“观”不排除“听”。“观”一方面是运用多种感官和一定的观察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另一方面是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再说由“评课”到“议课”的变化。“评”表示评价、评判,“议”在这里则表示商议之意。如果说评课着重在强调课“好不好”,那么议课则更强调课有没有价值,给人以什么启示。一提到评课,许多教师马上投降,这事还是请某某专家来评判吧。对于上课者,听到要评课了,往往心里直犯怵,似乎在接受最后的宣判。议课,是大家一起来商议,是众议,是一起来讨论如何将这堂课进行得更好,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上课者怀着感激的心情,等待大家的帮助,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另外,议课主张以学论教,实施有效教学,所以,议课需要从学生学习的状况入手:“我们注意到学生……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们注意到学生……对此:我们有这样的看法……”是常见的话语结构,“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办”是将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

二、献课教师与观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观课议课的理念下,平等对话是基础,在观课议课中,我们应该为所有参与者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和氛围,让大家能够面对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进行共同的询问与探讨,从而促进做课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更重要的是促进参与的每一位老师理解教学、改进教学。这样参与者就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同在共行”。那什么是同在共行呢?“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改进的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发展可能。因此,遇到和授课者不同的观点时,不妨想想:你做的是煮鸡蛋,而别人做的是煎鸡蛋,原料相同,做法不同而已。有了这种心态,那么议课者也是参与者。在双方共同的智力参与中获得解决课堂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譬如食用鸡蛋,那就是使参与者在单一的传统的煮鸡蛋的食用方式基础上,再多了解煎、炸、炒、蒸等可能的方法。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鸡蛋的方法、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而在评课过程中,授课者与评课者之间是一种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二者有主客体之分。

三、关注点不同

很多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流程大致如下:教研组长通知大家听课;听课结束,上课教师说课;老师各自发表一通意见评课;时间差不多了,教研組长就再叫某老师下一次上课。

如果我们向参与者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一般会有这样的对话:

问:教研活动之前知道要讨论和研究什么问题吗?做课教师希望大家进入课堂重点观察什么?观课教师是否就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观察?恐怕大家都会说不知道。

这是很多学校听课评课的常态:海阔天空、泛泛而谈,这是导致现有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而观课议课是一种有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一般而言,应该是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选课,进而确定做课教师。做课教师围绕主题备课,上课过程中,参与教师进行重点观察,从而使大家在观课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上课结束后,围绕相应的主题、结合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集中探讨、深入对话,以获得对主题的理解,这就是观课议课活动的“教研目标”。

四、做课取向不同

听课评课适用于大规模的公开课、优质课等展示型做课,需献课者充分显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因此,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观课议课则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献课,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评课主要适用于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级的时候。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4.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篇四

观看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录像也有了较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也有了一些想法。观课议课的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陈教授以对众多案例的运用为载体,以分析、讨论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研讨教师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形式。从这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身的日常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所存在着的问题。在很多时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但与录像中的教师们比起来却如蜻蜓点水般肤浅,反思仅停留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思想,和学生长远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思想,教学细节等进行更深入更本质的思考和研究。

在录像中陈教授提出了“观课议课”这个有别于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方式。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意识上的转变,转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消极的思想。他指出观课要对教师“教”的行为进行观察。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是观看老师的表演。而议课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以及寄托的教育理想进行诠释、理解、讨论和对话。议课是写问号,评课是写句号,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前者更丰富深刻和有效。观课议课摒弃了传统评课的概括式评价,议课者要作为参与者带着问题和研究方向全程参与授课的全过程。

我想,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陈教授认为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5.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篇五

听课评课是我们的教学工作之一,今天听到的是观课议课这个概念,与听课评课有什么区别呢?如何做到观课议课呢?听课是单纯的用耳朵去听,而且是坐在教室的后面;观课是与学生坐在一起看、听、感受;评课是得出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结论,发现授课老师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供教学改进的方向;议课是参与者为自己上课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拿来交流、讨论和分享。议课则更适合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与现有的竞赛课活动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观课议课需要参与教师置身于“接下来我要上这节课”,积极主动地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的状态。有了这种状态和思考使我们不在是旁观者,而是深入地沉浸其中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真正成为自己准备这节课的过程,这样能让“观课议课”更好地成为自己学习教学的过程。

培训结束后,我又认真学习了陈大伟教授著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在读书中不知不觉成为了思想的参与者,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尤如聆听名师的讲座,置身于争鸣的学堂。

感悟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淋漓尽致。

以人为本是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人是根本,这一理念落实在观课议课中,首先体现在要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心中有人,而且要看到眼前的人,通过对眼前人的关怀使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化和现实化。观课议课要致力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感身同受。

感悟之二: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

“以学论教”是观课议课的重要思想,也是本书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陈老师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议课的模式。并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感悟之三: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流淌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感悟之四:教师在成长中追求幸福,在体会中收获幸福。

我们的工作就是教育学生,“当我们意识到工作是实现自己的方式,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们将更加热爱工作,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工作,以精彩的工作为生活添彩,从而不断提高生活的质量。”我们的生活质量要好,需要好好工作,改变自己的心态,把工作当做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成功,做一个最具成长力的教师,通过工作的经历,获得工作的经验,积累经验成智慧;通过工作的经历获得成长与进步,在工作中学会工作,在工作中学会更好地工作。

感悟之五:有效观课仪课指导我们有效教研。

我们经常进行听课评课活动,这属于教研的一部分。在平时的听课评课中,像陈老师所言的“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只听不评”、“你好我好”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有什么意思呢?有这会时间,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可是,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评课分等级、评课找问题,我又觉得教学压力实在太大了,没有了安定感,更没有了自豪感。以前总觉得当老师是有成就感的、是自豪的,可是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师难当,特别是课堂教学,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和同事们聊一聊,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

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个永久的压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的生活、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很少有静下心来专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行为。那么,如何减轻压力,让教师们愿意研究教学呢?陈老师提出了“观课议课”的方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

这是我非常赞成的,我想,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我们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不针对授课教师,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我们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

6.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篇六

前几天我有幸参加了在环峰二小举行的一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听完了吴老师和张老师的两节课,除了赞叹和佩服,更多的是自己有所收获的那份欣喜,下面将本人在此次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浅谈如下:

首先,学习情趣的培养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所有学科中最情趣盎然的一门学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两位老师的课正是体现了这点。首先看看吴老师的《石榴》一课,首先出现的是一幅图——《冠世榴园》,老师配图介绍小作者的家乡是在驰名中外的枣庄,让学生未涉入课文,就已经对家乡有这样一个有名的地方而感到骄傲,这种爱家乡的感情即将贯穿学习这篇课文的始终。另外吴老师在朗读教学中无时无刻不是体会到“情趣”二字,在教学中,吴老师由读入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中抓住“火红” “越开越密” “越开越盛”“挂满” “一个个” “像个小喇叭”等词语体会,然后披文入境地进行想象,同时出示了几张石榴花盛开的图片,着力把学生带入那个花开茂盛的石榴园。这一教学过程很好地将语言文字和所描绘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帮助学生理解了石榴花“火红” “多” “可爱”的特点,又让学生从文字中读出了美感和作者喜爱石榴花的情感。美的情趣油然而生。情从心生,学生的学习情趣自然提高。而张老师的课更是从另个角度展示她对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张老师所教授的是《哪

吒闹海》,哪吒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不畏强暴,为民除害的小英雄,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始终贯穿着这种精神的熏陶与宣扬,如老师在指导朗读时紧紧抓住一个“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东海龙王父子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东海龙王父子的可恶,也体会到哪吒为民着想,敢于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老师适时在投影片上标示出重点词:“称霸一方”、“作恶多端”、“兴风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气”,要求学生边读边感悟,引导学生可以用语气,也可以用动作来加强朗读表现力,但一定要让听的人感受到龙王父子的“恶”和小哪吒的“勇”。通过朗读感悟,学生审美情趣得到提高,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人该学,这便是让语文教学上了更高一个层次。

其次,学习习惯的培养

情趣的培养让学生愿意去学,而好的习惯的培养能让学生轻松去学,两位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这点。

1.预习的习惯,吴老师通过检查学生的句子朗读来,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在一些学生没有预习而读的结结巴巴时,老师边耐心指导边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2.抓住关键词朗读的习惯。抓住关键词朗读是两位老师教学中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张老师在教授第三段时出示:“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提问哪几个词看出他的机灵,通过学生回答:“一闪,随即,扔”。这时老师就抓住这几个词让学生读,学生通过朗读把一个机灵的小哪吒读的跃然纸上。

3.边读边画的习惯。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画出关键的句子。如张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哪吒用乾坤圈闹海的句子,龙王与三太子争斗的句子等。

这些好的习惯培养会让学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上轻松自如。最后,学习能力的培养

何为语文?“语”是说的能力,“文”是写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说与写的能力上,张老师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在教授课文中,张老师提出“怎样才能把故事讲精彩?”并出示“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夜叉看到后,便大喝一声——”“哪吒转身一看,只见——,便笑着说:——”,让学生通过填空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为三年级的习作铺好路。而吴老师更是紧扣新课标,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的进行写字教学。

通过这次的观摩学习,拓展了我语文教学的视野,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教学中我会努力向他们学习,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甘荣莲

7.观课议课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途径 篇七

新课标新理念对观课、议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观好课、议好课, 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观课

观课是议课的前提, 没有观课就无从谈及议课, 观课观些什么呢?

1. 观教态

教态对这节课的优劣起着决定作用。教态是否端正、认真、大方、自然, 可以看出基本功是否过硬、扎实, 也能看出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得如何, 课堂上是否出神入化, 是否演绎了一堂佳话, 聚焦了一堂精彩。

2. 观教法

新课标要求课堂要具有开放性, 把知识让给学生自主开发、探究。这就看教师是否应用了新理论、新理念、新手段, 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如在课堂上是否应用了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启发诱导等, 使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学习, 乐学、会学。观教法既要注重是否应用新理念, 又要注重是否应用过去的好方法, 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

3. 观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也是教法的一个范畴。但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 注意力极易分散, 因而在采用无意识记的同时, 要看采用了何种组织手段, 让学生还能进行有意义记忆。不然学生当节课的学习任务又如何轻松愉快地完成呢?可见组织教学是课堂的加油站。

4. 观展示、观点评

小学生都乐于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同师生分享成功的快乐。课中看老师是怎样及时地给小朋友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的。只要学生是认真的, 那么就无过错而言, 应及时给予评价, 使学生能快乐地脚踏实地地跃上一个新知识台阶。当然在课堂上除了老师评价外, 还要鼓励学生给予评价, 逐渐养成学生的审美观、优劣观。不难看出, 展示、点评是课堂的一面风帆, 是完成课堂任务的亮点。

5. 观作业量

课堂上学生学的知识, 如果没有作业, 老师讲得如何游刃有余、栩栩如生, 老师也没有办法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因此, 既要关注在课堂上的练习, 又要特别关注课后、课外的作业练习。

6. 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指一堂课从上课到下课时的各个环节。这主要有课堂上的线路、层次、角度等是否分明, 整堂课是否体现了新理念、新灵魂,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始至终陶醉在课堂氛围中而学习。

观课要观的方面还有很多。如观课堂的复习回顾、观课堂中的拓展练习、观直观教具的应用、板书设计、对学困生的帮扶等等。只要把这些方面观好了, 这堂课是怎样的, 大家也就明确了。

二、议课

议课是观课的结果。

没有议课, 一堂课是优质课, 还是一般课, 就无从说起。一堂课的成与败, 依据新课标、新理念, 通过集思广益, 对这节课给出正确、恰当的评论。

议课无外乎议教师的教态、教法、组织教学、板书设计、对拓展练习的处理、教师对学困生的帮扶, 教师教学是否联系了生活实际, 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了等等。这些方面不一定面面俱到, 但只要基本议完这些方面, 这堂课显而易见, 也就达到了目的。

8.从一幅图看观课议课的关注 篇八

关注关系研究。笔者认为,现有的评课话语主要有这样三类:“我觉得你这个地方教得不错”,这是肯定教的行为;“我觉得你这个地方教得有问题”,这是在批评教的行为;“我建议你这样教”,这是在指导教的行为。可以说,三类话语都有指向行为。指向行为的话语不凌空蹈虚,讨论行为有其可取之处。但仅仅说行为远远不够,因为教研需要研究,研究不能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要发现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教学的经验。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发现关系、建立联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认识了其中的关系和联系意味获得了经验,如果这种关系和联系反映了内在本质和规律,那研究就获得了真知。

观课议课关注关系发现,意味着在“教的行为”这根“扁担”两端要“系上绳子挂上筐”。首先,要发现“教学的行为”导致了什么样的“学的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学的效果”。在这种意义上,观课议课是教和学的行为、学的效果的观察基础。但这只是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重点就要放在它们之间关系、联系的发现和思考上。比如:学生学得好和老师的教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学得不好和老师的教有什么样的关系?教与学之间存在着哪些可能的关系和联系?哪些必然的关系和联系?其次,要关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假设(主要指教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要透过行为去猜想行为背后的依据,做出行为选择的教学设计过程,发现教的行为背后的理据和思维方式。

有一位老师,在课临近结束的时候写了一道题,然后说:“我们找一个这一节课没有举手、没有发言的同学来做这道题。”他叫起第一位同学,这位同学说“我发过言的”;老师又叫第二位,没有想到这位同学也说“我也发过言的”;老师很尴尬。以此为例,老师在临近下课时出题说“找没有举手、没有发言的同学做题”,这是“教的行为”,前两个学生说“我发过言的”是“学的效果”。如果仅有“教的行为”“学的效果”现象描述,那就不构成研究,没有反思、研究过的行动只是经历,把教学经历转化为教学经验需要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如要思考“学生为什么会说‘我发过言的,他和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关系”。而要对老师这样处理背后的动机进行研究,就需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致力以学论教。观课议课追求教学改进和教学创造,如果改进和创造?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论教需要教师观察、研究、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以对学的观察、研究、理解反观教的合理性,寻找改造教的方法和途径。

回到上例,理解老师为什么这样教,我们可能发现,老师想向听课教师展示“我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我是关注了参与不积极、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老师在展示自己。站在学生角度去理解,学生则可能想,上课都要结束了,承认“没有举手、没有发言”,意味着承认在前面的学习活动中参与不积极,不配合老师教学;意味着承认学习能力不强,比较笨,不然就应该积极举手争取发言;公开课上不发言如果被班主任知道,可能还要挨批评…… 基于这样一些考虑,他们才会强调自己是“发过言的”。这样的理解可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判断:学生的申辩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是在避免班主任可能施加的惩罚,而不是不配合老师的教学。理解同学们可能的想法,我们就能理解他们的举动,理解了他们的举动,我们就会意识到教师“找没有发言、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方法存在问题。

寻找替代方案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比如,有的老师这样处理:“这节课同学们参与积极,但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还没有被老師叫到,现在老师要请一个还没有叫过的同学。”在这里,老师的教学行为不是在批评学生,而是在检讨自己,并且表明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是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怀。这样处理,学生的感受可能好一些,参与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

关注整体发展。教师培训经历告诉我们:不能抵达灵魂(观念和假设)的行为改良往往不能持久,旧有的不合理行为常常会“卷土重来”;流于空泛的观念更新和理论灌输,其结果是实践现实的“涛声依旧”;老师们更愿意“摸着石头过河”,教师更容易从实践效果的角度,来审视和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行为。因此,要有效地实现教师发展,就需要从教学效果入手,既关注教学行为,又抵达教育假设,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素质的整体发展。

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道计算题,然后在四个大组中抽调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演算。这几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时间,台上同学演算时,台下的同学大多在认真观察。老师看见等待时间比较长,于是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孩子们,现在你们组的同学在上面比赛,你们该怎么办?”

同学们说:“给他们加油。”

老师:“对,大家可以为本组的同学加油。”

同学们一下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

……

题目做完了,老师请四位同学来帮助检查本组同学在黑板上的题目,连续请了两位同学,都没有发现问题。老师生气了:“刚才为什么不认真看,这么明显的错误都没有发现?”两个同学挨了批评,低下了头。

课后议课,笔者期望能抵达行为背后的教育假设:“你让学生喊加油,这让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错误,效果不好。我想问你,对于让学生喊加油,当时是怎么想的。”

授课教师:“我觉得课堂上太冷清,下面的学生没有什么事做,不是说让学生动起来吗?我觉得喊‘加油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陈:“气氛需要活跃,但我觉得不能为活跃而活跃,甚至因为活跃影响了学习和思考。课堂上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现在我们想一想,动起来主要应该‘心动,也就是智力活动?还是‘行动,也就是肌体动作?”

授课教师:“我是教数学的,主要还是智力活动吧?”

陈:“我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只有肌体运动,没有智力活动,达不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对此你怎么看?”

授课教师:“应该用智力活动的方式才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这一点,过去我没有清晰地意识到。”

陈:“让学生参与心智活动,你觉得在这个环节可以怎么处理?”

授课教师:“其实也很简单,可以让学生在下面自己做一做。我可以巡视检查。然后再一起检查讲台前三位同学的情况。”

这样的交流从针对不理想的教学效果入手,激发了教师有改变自己——“过河”的愿望;在议课时,改变的不仅仅是行为——“在安排四位同学上来做题的时候,让其他同学在下面同时做”,而且改变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促进智力发展需要用智力活动的方式”。这样的教师发展才具有全面发展、整体发展的性质。

关注对话交流。有的老师说:“我在观课时要去发现教学之中的关系,要去猜想执教者背后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我的水平低,一是可能猜不到,二是可能猜错。怎么办?”在这里,关键是你是否愿意思考,是否在思考,人因思而变。你思考了,有所发现,就从中获得了经验,猜想不深入没有关系,猜想错了也没有关系。议课时干什么?就是分享交流彼此的发现、彼此的思考,在彼此平等的对话交流中相互理解、修正自我。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修炼、彼此砥砺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观课议课追求和实现教学改进和教师发展的双重目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敖小英

9.学习《有效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篇九

通过学习观课议课让我真正明白观课的真正意义。首先,听课者必须对课堂认真观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意图可以阐述,我们的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表演。

其次要转变评课的着眼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教师是否想尽办法、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主动探究、能否提出有价值问题、还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真正站在上课者的立场上,跳出讲课人的思维框框,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执教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则是对被评者最大的帮助。我们的议课就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个,这样的课就可以认为是一堂很好的课。

《有效观课议课》也使我们从活动中收获经验得到成长:通过上课,听课教师了解为什么这样上;通过观课议课,使听课教师明确这堂课好在哪里,哪里需要完善等;观课老师也从活动中得到启示,给出自己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丰富自己的阅历。我想在今后的观课议课中,有以下几方面是要注意加强的:

1、加强交流。常常我们是坐到教室中才知道今天听课的内容,即便是提前知道课题也不会事先做些了解准备,这样对于不熟悉教材的人来说,听课的效率就会很低。通常上课者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及意图听课者事前是不得而知的,要在听课的过程中自己慢慢揣测体会。而如果课前上课者有所说明、听课者有所了解,那么听课过程中目的性就会更明确,效率也会更高。在议课的过程中,平等的交流更为重要。教授指出:观课议课不是为了展示教师自己多么出色优秀,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所以,尊重、平等、交流,使上课者和观课者消除隔阂、直面问题、共同分享,才能取得议课的成功。

2、明确主题。

通常的听课评课活动往往面面俱到,这种方式看似全面,但也隐含着听课者对课的思考不够深入,泛泛而谈,在有限的研讨时间内不能使议课达到一定的深度,对上课者的帮助不大。教授提倡观课议课要有相对集中的问题和主题。看看书中的案例,都很好的表明了这一点。比如:一节课超时,探讨是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语文课观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方面的做法和效果。„有主题才能有重点,才能更深入,更有效。

3、以学论教。

我们习惯在听课时关注教师是怎样教的。有时甚至过分注重教师的语调、体态、形象等带有表演特质的因素。很多时候我们把教学效果不理想归罪于学生,常常我们会说:你这样设计是好的,就是学生不配合。加涅认为:教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重点,以学的方式、效果来思考教学方式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4.加强反思。

教学反思是当下大力提倡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不能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行为长效的改进。

10.陈大伟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篇十

陈大伟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2018年1月5日—7日,我有幸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学习——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讲座。尽管那三天天寒地冻,气温非常低,但也阻挡不了老师们学习的热情。陈大伟教授的讲学,让我如沐春风,他的观课议课的观点,也让我耳目为之一新。

我体会最深的是议课。传统的议课模式为:当某某老师上完一节课,领导老师们议课一般都会用“我觉得某某老师的课优点是缺点是“的句子。而陈教授的观课议课就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议课模式,他要求观课者先描述蕴含困惑的故事,然后用提问的方式反问上课的老师,也就是议课对象从人——课——事实的转变;反过来,上课的老师又可以对观课者提出疑问”假如你遇到类似的问题,你又会怎样处理?“这样,观课议课就变成了提供选择方案而不是以指导别人方式的表达。然后,小结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达到共同提高和进步。这种议课的对话模型变成了所有人都是学习者,很值得推广。

11.观课议课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途径 篇十一

新课标新理念对观课、议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观好课、议好课,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观课

观课是议课的前提,没有观课就无从谈及议课,观课观些什么呢?

1.观教态

教态对这节课的优劣起着决定作用。教态是否端正、认真、大方、自然,可以看出基本功是否过硬、扎实,也能看出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得如何,课堂上是否出神入化,是否演绎了一堂佳话,聚焦了一堂精彩。

2.观教法

新课标要求课堂要具有开放性,把知识让给学生自主开发、探究。这就看教师是否应用了新理论、新理念、新手段,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如在课堂上是否应用了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启发诱导等,使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学习,乐学、会学。观教法既要注重是否应用新理念,又要注重是否应用过去的好方法,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

3.观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也是教法的一个范畴。但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极易分散,因而在采用无意识记的同时,要看采用了何种组织手段,让学生还能进行有意义记忆。不然学生当节课的学习任务又如何轻松愉快地完成呢?可见组织教学是课堂的加油站。

4.观展示、观点评

小学生都乐于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同师生分享成功的快乐。课中看老师是怎样及时地给小朋友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的。只要学生是认真的,那么就无过错而言,应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能快乐地脚踏实地地跃上一个新知识台阶。当然在课堂上除了老师评价外,还要鼓励学生给予评价,逐渐养成学生的审美观、优劣观。不难看出,展示、点评是课堂的一面风帆,是完成课堂任务的亮点。

5.观作业量

课堂上学生学的知识,如果没有作业,老师讲得如何游刃有余、栩栩如生,老师也没有办法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因此,既要关注在课堂上的练习,又要特别关注课后、课外的作业练习。

6.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指一堂课从上课到下课时的各个环节。这主要有课堂上的线路、层次、角度等是否分明,整堂课是否体现了新理念、新灵魂,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陶醉在课堂氛围中而学习。

观课要观的方面还有很多。如观课堂的复习回顾、观课堂中的拓展练习、观直观教具的应用、板书设计、对学困生的帮扶等等。只要把这些方面观好了,这堂课是怎样的,大家也就明确了。

二、议课

议课是观课的结果。

没有议课,一堂课是优质课,还是一般课,就无从说起。一堂课的成与败,依据新课标、新理念,通过集思广益,对这节课给出正确、恰当的评论。

议课无外乎议教师的教态、教法、组织教学、板书设计、对拓展练习的处理、教师对学困生的帮扶,教师教学是否联系了生活实际,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了等等。这些方面不一定面面俱到,但只要基本议完这些方面,这堂课显而易见,也就达到了目的。

在深化课改的今天,只有实施好了观课、议课,我们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站在教改的前沿,具有前瞻性,当好学科的带头人,使新课改结出累累果实。

12.观课议课心得体会专题 篇十二

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在观课和议课时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学生的活动中分析与教师教学方面的联系情况;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课教师,由学生的活动,自己如何的处理教学;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思考其行为与教学理念的联系程度;观察教学中学生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想,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体会 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淋漓尽致。

以人为本是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人是根本,这一理念落实在观课议课中,首先体现在要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心中有人,而且要看到眼前的人,通过对眼前人的关怀使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化和现实化。观课议课要致力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感身同受。

体会之二: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

“以学论教”是观课议课的重要思想,也是本书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

陈老师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议课的模式。并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体会 之三: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流淌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13.观课议课心得体会专题 篇十三

——小学英语观课议课教学诊断及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新章学校 李洋

翻开自己厚厚的观课记录本,回想着观课议课时心灵所经受的涤荡,感触很深,也越发感觉自己充电学习的迫切需要。非常感谢此次观课议课教学诊断及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它给我提供了学习与成长的契机。

我们共观摩了十位教师的公开课,各位老师展现的课堂都给我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感觉,我被他们在英语课改过程中探索创新的精神折服。他们澄明宁静的探究教研的状态,灵动活泼的备课思路,挥洒自如的口语和神态,无不彰显了英语课改的勃勃生机与无穷魅力。他们优美的语音语调,巧妙的构思,高超的课堂艺术,犹如汩汩清泉注入心田,使我倍感沁醒。下面是自己的点滴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有层次性,操练面要大,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权。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活动设计要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设计必须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给与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绝对不能让课堂教学活动成为部分学生的专利,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也仅限局部。许平老师在讲授三年级Unit 6 Me 时,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两个题目“

1、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词并打√,然后读一读。选做第一题的同学奖励一颗星,选做第二题的同学奖励五颗星”题目如下: 1.Look, this is me.2.Look, this is me.I’m(fat/thin).I’m__(fat/thin). I’m(tall/short).I’m__(tall/short).“

2、PPT呈现全班学生的笑脸图片,抽取学生上台用学过的句型介绍自己”。许老师这种科学有效的活动设计,每个目标都有拟定的学习目标发展,活动与活动之间相互强化和巩固,又逐层提升,活动设计连贯、紧凑、有梯度且循序渐进,使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能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消化吸收,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

二、教师是情境教学中的灵魂。许平老师和赵老师在教研活动中一再强调:“只有适切的语境,才有正确的语义。语言的功用一定是适切的。”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情境因素,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巧妙创设情境,合理运用情境,设计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因为英语是一门交际的语言,脱离情境的语言教学只会显得枯燥无味,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设计出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年龄与能力的多种教学情境,在情境中理解语言知识和内容,化难为易,从而使英语实践活动趣味化、生活化、真实化,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寓教于情,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十位老师在完成知 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都关注渗透情感教育。以六年级教学知识为例,如:王安丽老师讲授Unit6E-friends时,希望同学们在谈论兴趣爱好、结交网友的过程中,了解异国风情,拓宽视野,建立友情。南燕老师在讲授Unit5 Animals in danger时,希望同学们在谈论野生动物的过程中,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李雪艳老师在讲授Unit12 The earth时,通过“给地球植树”的奖励机制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其实,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与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

在新课改日益推进的今天,如何以新课标的理念真正引领我们的日常教学、带领孩子们自由快乐徜徉于英语的语言美,这是我们所不懈追求的。正如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源于“活”,教师唯有静下心来认真注入有用的新鲜的知识和理念,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在日常教学中常思索,教学外多学习,不断反思教学,保持自己的教学之潭常有新水、活水注入,才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达到异中有同、同中求异的境界。

上一篇:热门韩剧《绿豆传》观后感下一篇: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