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专题学习方法(共8篇)
1.初中化学专题学习方法 篇一
初中化学 除杂专题
(李恒伊春市西林职业技术学校)
主要物质(杂质)除杂试剂除杂方法
1、CO(CO2)石灰水或NaOH溶液洗气
2、CO2(CO)灼热的CuO洗气
3、CO2(HCl)饱和的NaHCO3溶液洗气
4炭粉(MnO2)
5、CO2(SO2)
6、MnO2(C)
7、炭粉(CuO)
8、Cu(CuO)
9、CuO(Cu)
10、BaSO4(BaCO3)
11、Na2CO3(NaHCO3)
12、NaCl(CuSO4)
13、NaOH(Na2CO3)
14、KCl(K2CO3)
15、KNO3(KCl)
16、FeSO4(CuSO4)
17、CaCl2(HCl)
18、CaO(CaCO3)
19、NaNO3(Na2SO4)20、H2(HCl)
21、KNO3(NaCl)
22、NaCl(KNO3)
23、炭粉(Zn粉)
浓HCl饱和的NaHCO3溶液空气盐酸盐酸空气盐酸------Ba(OH)2溶液Ca(OH)2溶液BaCl2溶液AgNO3溶液铁粉CaCO3-------Ba(NO3)2溶液石灰水或NaOH溶液--------蒸发溶剂盐酸
加热过滤洗气 灼烧 过滤过滤灼烧 过滤
加热过滤 过滤 过滤 过滤 过滤 过滤 灼烧 过滤洗气
冷却热饱和溶液 结晶过滤
2.初中化学专题学习方法 篇二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基础知识, 能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金属资源的使用现状, 对金属类物质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单元知识的总结、巩固与拓展。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复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复习。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引课】
师:在复习之前, 我们先进行一下课前热身, 检验一下大家对金属有多少了解。
A.请大家根据老师给的信息猜一猜我叙述的是什么金属。 (教师课件展示信息, 逐条给出。)
1.它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金属, 也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它属于有色金属, 也属于“轻金属”, 是金属家族中十分重要的一员。
2.1824年, 丹麦科学家奥尔斯德曾用化学方法制取这种金属, 1827年德国化学家韦勒也提炼出了这种金属, 其实我国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对这种金属有了应用。
3.它熔点不高, 硬度也不大。它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它在潮湿的地下埋藏2000多年也少有锈蚀痕迹, 出土后仍然闪着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4.它的合金最早被制成了酒杯、花瓶以及饰品, 后来又用它做食品包装, 用它的合金制作的门窗及其他建筑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学生在信息给出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猜想, 每给出一条信息, 都有不同的猜测。
师: (课件给出答案:铝) 大家再来根据我下面给出的信息, 猜一猜是什么金属。
1.它是一种新生代金属。1975年, 德国化学家卡布罗茨将其认定为一种新元素, 它的取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巨人泰坦。
2.它具有银白色的外表, 在刚刚发现它时, 它被应用在许多生物制品的材质上, 它质地软, 密度小, 可是机械强度却很大。被称做是“亲生物金属”。
3.它有惊人的耐腐蚀性, 将它放入海洋中几个月甚至几年, 它都会保持很好的光泽度, 不会被腐蚀。目前, 它的合金广泛被应用于制饰品、建筑物以及医疗方面。
4.由于它的广泛用途和开发的前景, 人们将它称做是继铜、铁之后的“第三代金属”。
学生在信息给出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猜想。
(课件给出答案:钛。)
B.请大家根据老师给提供的关键词, 猜一猜我叙述的是什么金属。
1.电镀、硬而脆、青白色、黄铜。
大多数学生猜测是锌, 一些学生猜是铜。
教师课件展示答案:锌。
2.祭祀器物、货币、导线、紫红色。
大多数学生都猜测是铜。
教师课件展示答案:铜。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设置不仅帮助学生回顾金属的性质, 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师:大家在课前热身中表现很积极, 都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 希望继续保持这种精神。
【基础复习, 整理全单元知识】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 在第八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课件展示问题)
生: (回忆并逐一回答)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 认识了常见的一些金属的性质和用途;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合金的成分及用途;我们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我们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我们学习了金属与酸的反应;我们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我们还学习了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
师:大家对这个单元的内容掌握得很好, 本单元的知识归纳起来分3部分:金属和合金、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师课件给出本单元的3部分内容) 下面我们就请大家分成3组, 按照学案和教材, 每组承担一部分内容进行复习, 组内可以合作交流, 最后将你们组复习结果向大家汇报, 并带领大家复习。
学生主动分组, 按学案进行复习。
师:下面请第一组同学汇报他们的复习成果, 并带领大家一起复习金属和合金这部分知识。
学生按照学案, 总结金属和合金这部分知识, 并像教师一样引导大家总结, 其中有提问, 有介绍, 还有讲解。
(第一部分学案内容)
一、金属和合金
金属材料包括______和______。
1.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例如______、______、______、;一些金属还有各自的特性:例如大多数金属是色的, 但铜是______色, 金是______色, 锌是______色;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______体, 只有______是液体。
2. 填写下列金属之最:
开发利用最早的金属是______;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______;硬度最大的金属是______;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______;熔点最高的金属是______。
3. 填写下列金属的一些应用:
暖气片上刷的“银粉”是______;暖水瓶内胆镀的金属是______;香烟纸盒、口香糖纸镀的金属是______;常作电极的金属是______。
4.合金:______叫合金;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对比具有的优良性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了解一些合金的成分及用途:
锰钢:成分______;用途______。
不锈钢:成分______;用途______。
黄铜:成分______。
焊锡:成分______。
师:第一组同学的汇报很全面, 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生:没有。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个问题:制造“东方之冠的主体结构为四根巨型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核心筒, 请大家猜想制造“东方之冠”的金属材料应该具备哪些性质? (课件展示“东方之冠”图片)
(学生一个接一个回答:耐腐蚀性、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性、熔点高、耐磨性、硬度大……)
(设计说明:此环节问题简单而又联系实际, 学生猜想容易到位, 而且也让学生愿意主动深入问题中, 能很好地起到调动学生的作用。)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金属化学性质, 请第二组同学带领大家进行复习。
(第二部分学案内容)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反应:
铁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现象是______。
铁在空气中缓慢氧化会生锈:条件是______;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有______。
镁、铝、锌化学性质虽然很活泼, 但在空气中不易生锈, 原因是______。
2.金属与酸反应: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 镁和盐酸反应:______; (2) 镁和硫酸反应:______;
(3) 铝和盐酸反应:______; (4) 铝和硫酸反应:______;
(5) 锌和盐酸反应:______; (6) 锌和硫酸反应:______;
(7) 铁和盐酸反应:______; (8) 铁和硫酸反应______。
3.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现象:
(1)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______;
现象是______。
(2) 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______;
现象是______。
(3) 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______。
现象是______。
总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___Mg__Sn (H) Hg__Ag__ Au
活动性减弱
应用: (1) 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
师: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本单元我们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刚才第二组同学带大家复习的比较到位, 同学们互相评价的也很准确, 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还有疑问吗?
生:没有。
师:好, 那我们就利用这部分内容来解决几个问题:
1.铁制的容器不宜用来盛放食醋, 原因是______
2.银制的小勺使用很长时间都会光泽不褪, 原因是____________
3.写出铝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教师课件演示问题, 学生快速给出答案。)
(设计说明:此题由金属化学性质直接解决一些简单的小问题, 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师:大家应用知识的能力很强啊, 再来看下一个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
请你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验证Al、Ag、Cu 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注意你要使用哪些试剂。
学生分组讨论, 给出实验方案。
学生方案1:使用金属铝和金属银, 及硫酸铜溶液, 将铝丝和银丝同时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银丝表面无变化, 证明Al>Cu>Ag。
学生方案2:使用金属铜、硝酸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将铜丝分别伸入硝酸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 在硝酸铝溶液中铜丝无变化, 在硝酸银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 证明Al>Cu>Ag。
学生方案3:使用三种金属, 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 分别将3种金属丝伸入稀盐酸中, 铝表面有气泡, 铜丝、银丝表面无现象, 再将铜丝伸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表面又银白色物质析出, 证明Al>Cu>Ag。
(设计说明:此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也能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探究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金属活动性顺序, 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能如此熟练地设计出方案, 同学们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了。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个问题, 看看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课件展示问题)
想一想:目前, 市场上的金饰品鱼目混杂, 有一些饰品是用黄铜冒充的。请你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来鉴别一种金饰品是纯金的, 还是黄铜冒充的。
(学生讨论后, 给出方法。有学生说用牙咬一咬, 软的是纯金, 较硬的是黄铜;有学生说用火烧, 能变黑的是黄铜;有学生说投入稀盐酸中, 能冒气泡的是黄铜;还有学生说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能产生红色物质的是黄铜……)
(设计说明:此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大家的方法很好, 叙述检验过程也比较到位。看来大家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应用已经很熟练了。那么, 这个单元还有最后一部分内容, 就是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请第三组同学带领大家一起复习这部分内容。
学生汇报总结复习结果, 生与生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第三部分学案内容)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 铁的冶炼:
工业炼铁的原理是______;原料有:磁铁矿 (主要成分是______) 、赤铁矿 (主要成分是______) 、菱铁矿 (主要成分是______) 。
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一氧化碳还原磁铁矿______;
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______。
2.工业炼钢:
工业炼钢的原理是______;原料有:炼钢生铁, 焦炭。
3. 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有: (1) ______; (2) ______; (3) ______; (4) ______。
师:大家看一下这幅图片 (课件展示金属可被开采年限的图片) , 想一想:如果金属资源匮乏了, 我们的生活将受到哪些影响?根据此图, 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自由发言, 谈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认识。)
(设计说明:此处的问题设置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金属资源保护的意识, 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师:那么, 假如选你作为金属的代言人来参加全世界的资源大会, 请发表你的见解。 (课件展示问题。)
学生思考并互相交流, 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说明:进一步增强学生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并通过这个问题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课堂总结】
师:大家的意见很重要, 也很贴近实际。希望大家能如自己所说, 做金属资源的保护者。 (课件演示最后一段话) 今天我们的复习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同学们不仅巩固了知识, 还学会了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段话:
同学们, 只要你具备了钨的耐性、金的沉稳、铬的硬朗、钢的坚韧, 那么你的努力必将是“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希望大家能多一些合金般的刚毅, 摈弃水银似地逐流。守住心中的信念, 把握好今天, 即使既使阻力重重, 也不轻言放弃, 你的人生必将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课后反思
单元复习课通常是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一种课型。进行单元复习时学生往往不是很重视, 这样就很可能出现知识有漏洞、掌握不扎实的现象。本节课使用学案来引导学生复习, 使学生对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线索。学案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学习目标、自主复习、自我总结、检测练习、拓展延伸层层递进, 使学生在复习中有依据、在归纳中有提高、在合作中有交流、在拓展中有应用、在收获中有成长。
立足于学生, 将多样的、生动的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 时刻引发学生思考, 是本节课另一突出的特点。在问题设置上我采用猜谜、游戏、竞赛等多种方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热烈,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上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由于复习内容较多, 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式, 造成一部分学生只重视本组学习内容, 忽视了其他组的学习内容, 如果采用小组间互评效果会更好一些。由于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 在自主复习和拓展应用环节没有得到充分施展, 这也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初中化学专题学习方法 篇三
传统的复习方法多采用“三轮”复习法:一是横向复习教材即章节复习,二是纵向复习五大块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基本实验及基本计算,三是综合应用复习。这种复习方法的优点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便于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也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明显的缺点是重复多,节奏慢,不利于知识的综合与深化,不利于突出中考的热点,不利于突破复习中的难点,也不利于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到位,而采用了穿插“小专题”的复习恰能弥补上述不足。
一、“小专题”复习的基本做法和特点
“小专题”复习的主要特点是“条块结合”。“条”就是基本按章节顺序复习,复习中以课本为中心,对《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要求的知识点逐一落实;“块”是把每一章的内容按知识结构分成若干知识块,而且把初中教材中相近知识点渗透到各章节中去,突出知识的联系性、整体性,复习中前挂后联,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二、“小专题”的应用举例
1、物质的制备专题
(1)气体的制备:氨气的实验室制备常用氯化铵与碱石灰(烧碱与生石灰的混合物)两种固体混合加热制备,氨气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试回答:
①选用什么制备(发生)装置?(供选H2、O2)
②采用什么收集方法?如何验证是否集满?
③写出气体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2)固体物质的制备:由氧化铜、稀硫酸、铁粉为原料,制备纯净的铜。可采用两种方法:方法一:铁粉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用氢气加热还原氧化铜。
方法二: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酸铜,用铁粉置换出铜。试回答:
①从安全和节约的角度出发,你认为——方法好,其理由是——
②方法一制得的铜粉中常含有氧化铜,其验证的方法是将粉末加到盛有——的烧杯中搅拌,现象证明有氧化铜粉。
③方法二制得的铜粉中常含有铁粉,要得到纯净的铜粉,必须再加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④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生成相同质量的铜粉:A、消耗铁粉相等B、消耗稀硫酸相等C、消耗氧化铜相等D、生成硫酸亚铁相等)
2、混合物的分离、除杂专题
(1)分离:某工厂废水中只含硫酸镁和硫酸,课外兴趣小组探讨回收纯净的硫酸镁。
①方案一:选用镁粉为试剂:A、往废水中加入镁粉,当观察到——时,说明镁粉已经足够,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接下来的操作是—— 和——。
②方案二:选用NaOH溶液为试剂:A、向废水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当——时,停止滴入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为得到纯净的硫酸镁溶液,接着的操作是(简明过程)————。
③比较两个方案的实验,假设没有损耗,那么最后得到硫酸镁固体是否相等?——,原因是——。
④请设计新方案(使用试剂与原来选用过的属不同类别):你选用的一种试剂是(化学式)——,该试剂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除杂:实验室用zn粒和盐酸反应的H:中含有少量HCI气体和H2O(气)。
①证明含有HCI气体,需将混合气体通入——中,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除去HCI气体,可将混合气体通入——中。
②证明含有H2O(气),需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的装置,除去H2O(气),可将混合气体通人盛有——的洗气瓶。
③证明含有少量HCI气体和H2O(气)的顺序是先——,后——,除去少量HCI气体和H2O(气)的顺序是先——,后——。
3、复分解反应条件、离子共存专题
①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NaOH HNO3B、NaCl KNO3
C、Na2CO3 H2SO4D、AgNO3 KCI
②下列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的离子组是()
A、K+ Na+ C1-CO2-3
B、Cu2+ Na+ NO-3 SO2-4
C、Zn2+ H+ SO2-4 NO-3
D、Ba2+ Mg2+ C1- OH-
4、中考热点专题
2003年12月23日,东北某天然气矿井发生特大“井喷”,含有大量硫化氢的天然气逸出,造成243人死亡的重大事故。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具有可燃性,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叫氢硫酸。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硫化氢是由——种元素组成的,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②事故发生后,若及时采取对逸出气体点火燃烧的措施,可以除去硫化氢,减少对人员的危害和死亡,但生成的二氧化硫又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③据报道,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救防御常识。下列自救措施合理的是——
A、逃生时应往地势高处逆风跑
B、逃生时应往地势低顺风跑
C、立即用浸过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
④违规操作或安全设施不完备,是引发事故的常见原因。请你结合某具体的化学实验,说出避免实验事故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小专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数学目标的要求灵活设计,绝不是仅限于以上几种,如:推断题专题、化学用语专题等,这里不再赘述。
三、“小专题”复习的体会和收获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专题”复习有以下几点好处:
1、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复习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有利于双基的落实和强化。
2、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复习和练习,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摆脱“题海战术”,收效显著。
3、有利于把握复习的重点、难点、薄弱点,节约了复习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
4、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复习,起点低,台阶密,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和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大面积丰收。
5、知识点和能力块相互渗透,使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结构网络化,规律化,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
四、“小专题”复习要注意的问题
1、“小专题”复习的特点是“小”,不宜搞得过大,否则会增加学生接受的压力;要根据《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的要求,针对学生在平时复习时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素材,有目的性地设计“小专题”,不能为了“专题”而“专题”。在确定了“小专题”的使用的时间以及“小专题”的选择以后,还必须注意在讲授“小专题”时,做到精讲多练,每讲必练,每练必改。
2、“小专题”中的例题和练习的选择做到以课本为本,以《教学大纲》为纲,以《中考说明》为准绳,不搞偏题、怪题和超纲题。选用的例题和练习题要系统化。弱点的突出化,难易度要有梯度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同时,在选题时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在练的方法上,教学中可以选用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课堂当堂练,这是较小的专题,练习后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出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对较大的“小专题”则采用分段练,最后综合练。练必改,改必评。评的方法:错得较多的集体评讲,个别错的则采用个别辅导的形式。练必改,可以以教师的严谨的工作态度给予学生在学习上养成认真对待的精神。改必评,可以使学生及时订正,及时掌握,不留后患。
4.初中化学专题学习方法 篇四
——以化合价教学为例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化合价教学的明确要求为“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立足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理念,学生在学习中对过程的经历与方法的体会不仅不可忽视,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比结果性的知识和技能更值得我们追求。那么,实现“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过程可以是、应该是什么?这应当是我们进行这节课程的教学之前应该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教材对化合价内容的阐述略显简单和生硬,难以帮助教师让学生建立起对化合价的有效理解。如果完全依照教材,仅仅是让学生机械地甚至是被迫地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既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荷又很有可能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学生学科体系建构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学科思想的理解与自身学科思维的训练与养成。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过两种重要的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及化学式,明确了化学式的主要含义。并且此前的学习已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尤其是对原子的结构以及氯离子与钠离子的形成有了基本认识。
然而,学生对物质化学式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逐个识别的层面上,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学生将认识更多物质,不仅需要记忆更多的化学式,更需要了解元素形成化合物时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认识这种规律,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对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学习中实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化合价学习的必要性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认识化合价的正负以及绝对值所代表的真正含义,了解元素化合时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化合价的认识过程,体会立足“宏观-微观-符号”的化学认识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立足学生对化合价的理解式学习,从宏观—微观—符号的化学学习理念出发,化合价的教学重难点就一定是立足学生对化合价符号的基本理解和对一些化合价现象的认识。据此,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可以表述如下:
在重点突破上,即概念认识的设计中,结合学生已有化学知识,采取了概念分层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将化合价的正负和数值(绝对值)分开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合价正负和绝对值代表的含义。
在难点突破上,元素多价现象的认识中,结合学生对化合价正负和数值的已有认识,适当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元素表现多价现象的原因。
六、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认识,我们立足现阶段学生已有化学知识与能力水平,通过对化合价概念发展史的研究,在设计理念上,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相应设置了“复习——概念引入——概念认识1:化合价的正负——概念认识2:化合价的绝对值——小结”等五个主要学习环节,充分体现了概念性知识探究型学习的特征。
设计中,我们首先强调了概念的引入。任何概念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是让学习者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在难点突破上,尤其是在关键环节——概念认识的设计中,笔者结合学生已有化学知识,针对化合价概念的认识采取了分层次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将化合价的正负和数值(绝对值)分开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合价正负和绝对值代表的含义。根据化合价概念本身抽象难懂的特征,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抽象的微观世界用生动形象的图形模拟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荷。
七、教学过程
复习环节
【投影】给出一组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化学式作为一种符号工具,其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即是:符号和物质(指代对象)的一一对应!
概念引入环节
【教师】自从有化学研究以来,人类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种物质,每种物质都有一个表示其构成的化学式。化学式这种符号自然也就成了我们认识物质的一个有效的“窗口”。可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元素种类不过100多种,100多种元素如何形成如此多的物质?元素和元素化合时会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其中的规律。
【投影】同时给出三种物质的化学式:氯化氢HCl、水H2O、氨NH3。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三种物质在元素组成上有什么共性?
【学生】均含有氢元素。
【教师】其构成一致吗?有什么区别?
【学生】氢原子的个数分别是1、2、3个。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不妨做一下类比猜想:
【投影】依次出现4组画面:元素交朋友!
画面1:一个3D小人氢与一个3D小人氯交朋友。
画面2:两个3D小人氢与一个3D小人氧交朋友。
画面3:三个3D小人氢与一个3D小人氮交朋友。
画面4:一个3D小人钠与一个3D小人镁交友失败。
【教师】可以想象元素化合时就像3D小人之间的交往一样。我们看到:有些元素之间不能化合,而有些元素之间不仅可以化合而且化合所需的原子个数比也不尽相同。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原因呢?学习了下面这个概念,将会为你揭开谜底。【投影】化合价
概念认识1:化合价的正负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张常见元素化合价表,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或问题。
【投影】给出常见元素化合价表。
【学生】认真观察,相互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你们的问题。
【学生】积极发表各自的看法。
【教师】好,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我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进行归纳如下:
1、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有正负之分?
2、元素化合价的数值是怎么规定的?接下来,我们将就着2个主要问题展开学习。
【投影】化合价的正负:画面中左右两侧分别呈现A、B两种原子的示意图。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咱们前面学习过的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哪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呢?
【学生】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教师】很好,那么整个原子的带电情况如何?
【学生】电中性。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核内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负电荷总数。
【教师】很好。那么大家想一想,元素化合时从微观来看,A、B两种原子之间肯定要靠近并产生一定的“结合力”。当A、B两种原子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大家猜一猜。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投影】动画形式描述:A、B两原子靠近时,B原子将电子更多地吸引到自己的一方(假设B得电子能力比A强),表现为:B侧“肥胖”,A侧“瘦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在我们采取分析的方法,仍然从A原子的局部看,与化合前相比A现在外围电子减少,大家想它还会呈现电中性吗?
【学生】不会,可能带正电?
【教师】大家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化合后,A核内的正电荷明显比核外的负电荷多了,所以会在局部呈现正电性。同理,大家判断一下B的电性如何?
【学生】带负电。
【归纳】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两种不同元素化合时,因得失电子能力不一样,两种元素会分别带上正电或负电,因此,我们就将带正电的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正价,相应地,带负电的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负价。概念认识2:化合价的绝对值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元素化合时会呈现正电性或负电性。仅仅如此还无法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那么,要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下面我将以实例来为大家说明。
【投影】给出氯化钠中钠和氯的化合价;并在屏幕中依次给出钠和氯的原子及结构示意图。
【教师】要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Na和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前面课程中学习过的原子结构的知识,大家想一想,那一类元素最“懒惰“呢?
【学生】稀有气体元素。
【教师】那么,有没有同学还记得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呢?
【学生】„„
【教师】大家想一想,它们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共性? 【学生】多为8电子态。【教师】对了,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多为8电子态,所以它们最”懒惰“。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一样,其他的原子也有”惰性“,总是期望能达到类似稀有气体元素的这种8电子结构。既然如此,请同学们想一想:钠和氯如何才能变为这种8电子状态呢?
【学生】作出各种猜想„„
【教师】有的同学可能已经想到了,钠如果去掉最外层这个电子就可以实现类似Ne的外层电子结构,而氯如果最外层能得到一个电子也就可以实现类似Ar的外层电子结构。这样的话,Na和Cl相遇时,就一拍即合:Na将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给Cl刚好就满足了双方的需求。
【投影】动画演示电子得失过程。
【教师】现在两种元素都实现了“8电子稳定态”,因而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现在,我们仍然采取分析的方法,分别比较一下Na和Cl元素化合前后的变化。大家想一想,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的最大变化在哪里呢?
【学生】电子数。
【教师】很好。我们发现,Na和Cl的电子数变化值均是1。据此,我们就将钠的化合价定为1价,氯的化合价也定为1价。大家与事先给出的化合价比较,发现Na为+1价。Cl为-1价,有谁能解释一下呢?
【学生1】钠显正价氯显负价是因为钠失去电子显示正电性,氯得到电子后显示负电性。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看待化合价时就应该将正负和绝对数值一分为二地看。
【教师】有了对氯化钠中元素化合价绝对值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氯化镁的例子。
【投影】给出氯化镁中镁和氯的化合价;并在屏幕中依次给出镁和氯的原子及结构示意图。
【教师】同学们现在可以根据我们对氯化钠的认识过程来类比分析氯化镁,看看会有什么问题出现?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讨论中,发现什么问题了呢?我们不妨与氯化钠对比,此刻的镁和氯化合时能”一拍即合“吗?差距在哪?
【学生】不能。镁需要失去2个,而氯只需得到1个。
【教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观察化学式的组成看能否给你启示?
【学生2】可以再来1个氯原子。
【教师】很好!就是这样。我们看一下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投影】屏幕中再出现一个氯原子,镁将最外层的两个电子一分为二,分别给一个氯原子。这样两种元素的三个原子都实现了8电子态。
【教师】化合完毕。现在我们可以如法炮制,来确定氯化镁中元素的化合价。哪位同学可以帮大家分析一下镁的化合价数值。
【学生3】镁化合前后电子数变化值为2,所以化合价是2价。
【教师】很好,完全正确。谁可以解释一下氯的化合价数值呢?
【学生4】氯化合前后电子数变化值为1,所以化合价是1价。
【教师】这位同学也解释的很好。小结:
【教师】现在来总结一下,化合价到底是什么?
【投影】对于化合价的认识以四个层次出现:1化合时的能力2既有正负又有数值(绝对值)3易得为负,易失为正4绝对值取决于化合前后的电子数的变化值。
5.初中化学专题学习方法 篇五
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另一方面,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甜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改变中国学生在中学各科“世界奥林匹克竞赛”上次次荣登榜首而“诺贝尔奖却无人问津的僵局,我们必须大搞教育改革,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当前,环境问题是世界一大热门话题。随着工业革命到来,世界工业快速发展,世界环境迅速恶化,酸雨就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人民,因此,环境问题中,酸雨的问题也就自然成为综合科化学高考的热点问题。但学生对酸雨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课本的一点介绍,并且对酸雨知识也只是被动地了解,解题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因此,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平时教学的实践,以《酸雨专题复习》为例,谈谈在高三综合科化学复习的过程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与酸雨有关的系统知识。
(2)通过这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能力、推断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解决一切酸雨问题。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4)了解各种与酸雨有关的常见现象的本质以及相关解决酸雨问题的方法和实用技术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网络图书馆)、实验法、讨论归纳法、解题实践法
三、研究过程
(1)准备。有大家讨论,大家确定子课题:①酸雨具体含义,②酸雨的形成原理,③酸雨的危害,④如何防止酸雨的形成,⑤根据①?④的知识来解答实际综合科化学的练习。
(2)学生按子课题①?④分组行动。
(3)集中交流与讨论。
(4)由各组的组长总结归纳相应知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5)上课时给出具体练习题,学生发表自己的解题意见,最后有学生自己的解题方法并有大家讨论找出正确答案。
四、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
学生分好子课题后,立即开展行动。①②④三个子课题组的同学需要通过网络电子图书馆查阅大量有关酸雨方面的资料,并且下载了大量的有关酸雨的含义、原理、形成等资料。③组的同学经过老师的引导,积极动手收集实验药品,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行探索实验。[实验药品]稀硫酸 稀硝酸 混凝土 石头 活鱼 盆景 水 钢
[操作]①用稀硫酸分别加入混凝土、石头、活鱼和水、盆景的叶与土、钢。②用稀硝酸分别加入混凝土、石头、活鱼和水、盆景的叶与土、钢。③把稀硫酸和稀硝酸混合后重复上述的实验。
[讨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酸雨的危害。
[结论]酸雨之所以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被称为“空中死神”,是因为有以下危害:
① 对鱼类和水生生物直接造成危害。
② 使土壤酸化、贫瘠化。
③ 危害植物、农作物和森林。
④ 对建筑材料和金属材料造成腐蚀。
⑤ 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威胁。
大家面对已得到的结论,笔者马上给出练习:
⑴谚语所说的“雷雨肥庄稼”的化学原理是什么?雷雨是酸雨吗?(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⑵如何减少酸雨?
⑶火力发电厂为什么将“含硫煤与石灰石粉末混合”燃烧发电?
学生根据自己所归纳总结的知识以及自己探究知识所得到经验,大多可以快速、准确的回答问题。
五、研究成果与收获
1.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学生系统的了解了酸雨的危害,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2
2.通过对大量有关资料的查阅,学生了解到酸雨的具体含义、原理、如何防止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是有具体含义的,比如上面的练习“雷雨肥庄稼”中的雷雨也是显酸性,但对环境不造成危害,不能称为酸雨。酸雨是pH<5.6的降水,包括雨、雾、露、霜等形式。酸雨形成原理比较复杂,SO2、NxOy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由SO2形成硫酸过程如下:
气相反应:2SO2+O2=2SO3 SO3+H2O=H2SO4 液相反应: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由氮氧化物形成硝酸的反应方程式为: 4NO2+O2+2H2O=4HNO3 4NO+3O2+2H2O=4HNO3 根据酸雨的形成原理,大家很自然的想到酸雨的防止方法与措施,又由于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很快总结出减少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人为排放。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可以用生石灰脱硫法,原理为;CaO+SO2=CaSO3 2CaSO3+O2=2CaSO4 也可以用氨水来吸收:2NH3?H2O+SO2=(NH4)2SO3+H2O 2(NH4)2SO3+O2=2(NH4)2SO4等多种措施。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讨论,学生对酸雨有了系统的认识。这些知识是有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实验、归纳、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酸雨的相关知识就自然的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3.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动手能力。
①②④三个子课题组的同学在上网查找资料时,收集到相关资料很多,必须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总结。特别是③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来证明酸雨的危害,他们需要设计好实验,动手做实验,从实验收集、处理信息,最终找出酸雨的具体危害。在学生认识酸雨以后,及时给出相应练习,引导学生根据酸雨的知识和题目中所给的信息来综合分析题目,从而自然地得出答案。
4.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仅有单科知识的教师对综合科化学的不适应性和网络对综合科教学的重要性和方便性;体会到这样教学的难控制性和课堂的随意性。在真实情景中,由于学生经过课前的大量准备,六、研究体会
通过这节研究性学习,学生从自己研究的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知识,紧接着又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练习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学问的根本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下来后,开始自己寻找新的课题、动手设计新的方案,他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高三综合科化学的综合解题能力得到大大地提高。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师生互动,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赢得了学生的友谊;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老师可以从中学习很多新的知识,增加老师的知识含量,培养老师的研究热情,提高老师的研究能力,从而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打下良好的师资基础。
用心
爱心
6.初中历史课标专题讲座学习心得 篇六
以育人为目的是历史教学的最高要求,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授课应以实现三维目标为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公民素质.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会学习、会做人、会生存,并掌握一定技能的人.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我们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历史和现实生活,能够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推进,我们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改变过去历史教学中“难、繁、偏、旧”的现象,减轻初中学生的负担。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要勇于创新,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增强学生的文明素养.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
新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能力都得以提高,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辩论会、表演、调查问卷、故事会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最终形成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式教学模式.最后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手段提出新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课标分析——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教材分析——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阐明预期的学习效果;重点难点——阐明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学流程——梳理教学过程的逻辑;教学过程——解决如何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评价——检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
7.初中化学专题学习方法 篇七
一、学习方法指导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并不特别强调有关学习方法的指导。但事实上, 许多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事倍功半。因此, 特别需要开展这类的专题式语文学习活动, 使学生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参考书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一个常见的难题:不少学生抄答案, 而且是抄各种参考 书上的答案。可以说, 课本后面的练习题全都可以从参考书中找到答案。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也完全成了学生的“答案宝库”。对此现象, 教师采用了各种办法, 或者没收, 或者告诉家长不准购买, 甚至见答 案就撕掉。然 而, 防不胜防, 屡禁不止。针对这种情况, 我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参考书, 让他们真正利用好手中的资料。例如:学习文言课文之后, 总会有很多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内容需要小结,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参考书上的相关内容小结来完成。如《与朱元思书》一文注释中, 通假字“见”通“现”没有标示, 学生从参考书中看到后来询问。教师解释后, 进一步要求大家利用参考书, 总结所有学过的文言课中的通假字, 并将这些答案整理出来。结果, 学生不仅完成了书上已有的知识的小结, 还找出了其他一些在教科书上未注明的通假字。同样, 在此活动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利用参考书完成了其他一系列知识的小结。通过这类学习方法的指导的活动, 既能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和质疑能力、研究精神, 又能弥补教科书的不足, 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鉴赏体验类
编演课本剧
学生们对于表演课本剧这类专题式语文学习活动, 总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 在表演的过程中, 教师最怕学生套用当今影视剧中“搞笑”的噱头话或者流行的广告语等, 这样虽然课堂气氛很热烈, 但实质却是挂着文本这一“羊头”卖起了“狗肉”。对于学生来说, 这样的活动其实没有真正的收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教师应该思考如何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鉴赏和体验。于是在学习了课文《醉翁亭记》之后, 我就组织学生进行编演课本剧的专题式语文学习活动, 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改编课本剧, 进一步加深对课文《醉翁亭记》的理解, 同时学习一些有关剧本的知识。活动之初, 请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方式查找有关剧本的资料。在此过程中, 学生们接触了真正的剧本, 自然而然地扩展了阅读面。在课堂上, 学生在相互交流资料之后, 了解了有关课本剧的写法。因此, 在开展编演课本剧活动时, 要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任务。例如突出“台词”———是对原著的直接引用, 还是超出文本的独特修改, 或是其他什么用意的表白?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组织学生去品、去析、去赏, 使学生在鉴赏体验方面真正有所收获。
三、探究类
“走近陶渊明”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 标准》中, 提出要培 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能力。结合课文《桃花源记》的学习, 我们开展了“走近陶渊明”探 究性学习 活动。准备阶 段明确任务, 学生自由结合进行分组, 师生通过共同讨论后, 确定各小组的选题。有关陶渊明的探究, 内容自然有许多, 不可能面面俱到, 于是就学生们感兴趣的几个方面确定选题, 包括“陶渊明的生平”“不为五斗米折腰”“田园诗人与田园诗”等。在具体的实施阶段, 先请学生收集资料。为此,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了图书馆, 走进了网络的世界, 学生们都 表现得异 常兴奋。在 整理资料时, 要求学生制作多媒体幻灯片。许多学生还不会使用PowerPoint, 教师对同学进行了培训, 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技术。然后, 以公开课的形式, 交流展示 同学们探究成果。交流时,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各自的探究内容, 采用朗读、讲故事、评插图等多种方式。课堂上, 学生们认真学习其他小组的探究成果, 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8.初中化学专题学习方法 篇八
一、精选专题要吃透内容
在初三化学总复习中采用小专题教学,第一步是精选专题内容。在选择和确定专题内容时,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立足于基础知识,从中考考点出发,紧紧围绕初中化学复习总目标来展开复习。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内容,才能保证专题复习过程扎实稳步推进。由于化学知识点多且琐碎,教师在确定小专题教学内容时要精选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度加工,提高这些知识点对复习课应产生的功效。
例如,中考時有很多关于水知识的考点,针对这些考点要求,笔者设计了水的小专题复习。水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水的成分、保护水资源、硬水的软化、水的化学式以及水的净化。在设计复习预案时,笔者设计了一道融合所有水的知识点的题目,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个经典例题,课上要求学生5分内完成。学生在做题时笔者巡堂指导,观察学生做题的情况,记录下学生做错率高的题目。在讲评时,笔者重点讲解学生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向学生提问水的知识点,通过例题拓展出更多的知识点。
二、专题开设要稳中有升
在小专题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小专题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水平的层面上,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小专题在实现对全部知识点进行复习的基础上,要注重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达到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所以,专题开设要稳中有升。但在提高知识难度时,也不能一味地拔高,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高于平均水平,又要在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小专题复习的效果。
仔细分析这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笔者发现探究类题是一个重要的考题类型,这类考题不仅形式灵活,而且考查的知识点也非常丰富。鉴于此,笔者针对这部分知识在专题复习中适当提高了难度。比如,在复习“氢氧化钠”的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专题。第一步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准备好一瓶敞口的氢氧化钠溶液,让学生通过各种试剂进行检测,包括稀盐酸、氯化钙溶液等试剂,要求学生说出检测出现的现象和产生的化学式。第二步探究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的杂质,同样让学生选择试剂进行去除。第三步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程度,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归纳碱的化学性质。通过设计这样的小专题让学生探究,学生清楚地理解了氢氧化钠溶液的性质,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专题开设要灵活多样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采用一些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化学总复习阶段,部分教师认为时间有限,复习内容非常多,一切要向中考看齐,学生是否感兴趣并不重要。因此在复习课上,教师按照课前预设按部就班地开展知识复习,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其实,复习阶段,学生学习的都是旧知识,而且知识难度不断增加,他们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复习课教学中设计一些灵活多样的复习专题,引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保证复习教学能有效进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用小专题复习“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时,如果按部就班地展开复习,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时笔者改变了思路,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洗衣粉来让学生复习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洗衣粉之所以能够去除污渍,主要是含有“污渍爆炸盐”,学名叫过碳酸钠,它是一种白色的结晶颗粒,溶于水会产生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这两种物质。这样的复习形式新颖、轻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三化学总复习中,小专题复习是一种很有效的复习方法。通过设置专题,对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学生不仅可以对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复习,而且可以掌握重点和难点,大大地提高了复习效率。
【初中化学专题学习方法】推荐阅读:
关于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探析09-13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讲座 - 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教师11-03
参加河南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学习的体会07-02
[初中化学]抓好初中化学竞赛辅导07-08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07-21
初中化学备课范文09-20
初中化学如何复习09-25
初中化学考试说明10-04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探究06-29
初中化学课程理念解读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