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两个”能力

2024-09-25

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两个”能力(精选12篇)

1.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两个”能力 篇一

作为一个老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习学好知识,那么第一步就是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做到的!

一 培养和强化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础知识。

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取决于他们掌握的英语词汇量,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积累尽可能多的英语单词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熟练掌握音标知识,单词重音知识,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知识,语调知识,连读和爆破知识以及英语词性知识。学生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他们才有能力在课前预习生词,预习课文,才有能力通过查英汉词典和别的参考资料来答疑解惑。

(二)多方面培养。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依赖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老师应多层面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性。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情感方面先自主起来。其次,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如课前自觉预习新课,高质量完成导学案,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最后,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从中明白事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尽可能摆脱对老师和同学的依赖。

(三)教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资源,如词汇表、语法要览、课文注释等去预习新课,教学生用词典去查询学习中遇到的生词,教学生利用各种参考资料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会学生利用互联网去获取学习的信息。

(四)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取。

教师除适当给予指导外,尽可能让学生相互合作、互教互学,如多让学生做配对练习(pair work)或小组练习(group work)。这不仅能增加学生间交往和语言实践的机会,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

二.创建英语高效课堂,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时机、途径和场合,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再把成功的喜悦化作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的思维,从而使主动参与学习成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内在机制,实现自主学习。那么,创建英语高效课堂就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创建英语高效课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在课前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实现英语高效课堂的必备材料,教师在编写时一定要设定好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自主学习部分的目的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体现出教学重点,让全班同学都能完成。而合作探究部分突出的是学习难点,只要求班级里的优等生来完成,其他同学则采取自愿措施。

( 二)要高度重视课前导学案的批阅和信息反馈工作。

教师一定要在新课讲授前及时认真批阅学生的导学案,搞清楚学生哪些知识已懂了,哪些还有待于继续合作探究、急需老师的点拨帮助。对于那些完成任务较好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大力表扬,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起他们更高的自学热情。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

(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高效课堂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学10分钟,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热烈讨论合作探究和做错部分10分钟,各抒己见,相互取长补短,最后确定出本组最佳答案,并选派中等生在7分钟内在黑板上展示出答案,再由优等生点评补充,其他同学也可以大胆质疑,继续完善答案,教师则在学生困惑时,帮学生攻克难点,最后总结归纳出课堂知识主体结构,巧妙点拨疑难点和解题思路,并公平公正选出最佳点评学生和合作小组,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三、结束语

总之,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强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我们一定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自主性学习能力来适应英语高效课堂,而学生则会通过英语高效课堂走向自觉学习,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2.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两个”能力 篇二

一、真懂与假象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 即把客观规律变成正确的主观意识的过程。得到的认识是否正确, 决定于人的思维是否正确, 思维的深度是否达到要求。可是由于思维的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产生学习的“假象”, 对事物好像认识了, 其实不然, 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甚至有时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必须能判断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真懂”。对物理概念不仅要知道它的定义, 更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对定理、定律不仅要掌握它的内容、物理意义, 更要认清它的适用条件。只有这样才是“真懂”, 否则只是一种“假象”。

二、学与问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用功, 但只是埋头看书, 碍于各种原因不愿问问题, 这是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习的一大障碍。所以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讲清, 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问题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 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才能深入, 知识水平才能有所提高。发现问题时应当主动地争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尤其是“学困生”有问题求教于教师正是“吃小灶”“吃偏饭”的机会, 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该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予以辅导, 使这些学生得到一般学生难以得到的学习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走出“学困生”的行列。

还有部分学生并不是不想问问题, 而是在自己看书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发现问题。这正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一种表现。学生只有在看书的同时能提出问题, 才说明把书真正地看进去了, 真正地思考了。有些问题, 提出后自己经过仔细的思考, 运用书中所讲的知识能够解答, 而有些问题则不然, 那就要求教于人, 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在哪个问题上没有认识透彻, 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学的内容弄懂吃透。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在自学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 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而这一能力只能在自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在这方面教师在教学和辅导过程中必须给予有力的指导。

三、听课与复习

现在的中学教学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活动。听好每堂课是学好知识的关键, 但是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也难于使所有学生全部掌握、牢记每堂课所讲的内容。因此课后必须复习, 以达到对课堂内容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提高之目的。学习过程犹如牛吃草, 复习就是“反刍”过程, 没有复习过程就不能把知识很好地消化、吸收, 变成自己的才智。通过复习要弄清每堂课讲的是什么, 哪些知识是需要重点掌握和记忆的, 这些知识和已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等。可以说没有复习就不可能高效率地把知识学到手。

根据人的记忆规律, 不但要有课后复习, 还要有循环复习即周复习、章复习和月复习。有对教科书的复习还要有对练习题的复习。因为做题过程中有一定的技巧和思路, 只有通过复习才能掌握它们, 才能提高做题的能力, 否则也就失去了做题的意义。对练习题的复习往往被学生忽视, 因为学生认为题目做过了就完成任务了, 没有必要再去重做, 也不愿意去重做, 这主要是学生对做题的目的不明确所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加以引导, 而且要说明练习题的复习是带有研究性的, 与课后练习做作业的目的不同。

在复习练习题的过程中, 重点应放在那些当初做起来很困难、根本就做不出来或做错的题目上。因为要扭转一个错误的思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它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和记忆, 才可能把正确的思路真正建立在自己的脑海里。

四、精练与通练

做题的过程正是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做题不仅可以检查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还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因此, 在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做题是非常重要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题海战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大纲, 根据教科书,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 或作为例题讲解或作为习题练习, 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要做到深刻理解题意、正确想象出题目所描绘的物理图景, 明确做题思路, 准确运算出结果, 体会题目的目的, 总结做题的经验。开始时学生会感到费时间, 难于接受,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便能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这种做题的过程即是“精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自由做些题目, 即“通练”。在通练过程中凡是跟精练同类型的题目, 只要求能想象出正确的物理图景, 清晰的解题思路, 可以不去计算出结果。在通练过程中如果遇到新颖的题目, 仍要按“精练”来处理, 这样, 在通练过程中, 不仅能对精练的题目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而且还能开阔眼界, 开拓思路, 弥补精练中的遗漏。

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数学能力 篇三

【关键词】 基本技能 数学能力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数学学法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陶行知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至理名言中,“不教”的含义应指学生取得自学的本领,获得主动发展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

一、指导预习 ,“笨鸟先飞”

现在的学生受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相对要差一些,对问题的反应速度也慢一些。因此,要提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可以编制预习提纲,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认真预习,还可以改变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因此,要求学生强化课前预习,“笨鸟先飞”。

二、“固本扶元”,落实“双基”

学生数学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只有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讲授新课组织复习;也可以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

其实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事实已明确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高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解答题中的基本常规题已达整份试卷的80%左右,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主要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但其命题的叙述或选择往往具有迷惑性,有的选择就是学生中常见的错误。

三、 “扬长补短”,增加自信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运算能力方面,规范性强,准确率高,但运算速度普遍偏慢、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善于直接推理、条理性强,但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直觉思维敏捷、表达准确,但线面关系含混、作图能力差;在应用能力方面,“解模”能力较强,但“建模”能力偏差。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长处,增加其自信心,使其有正视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四、“举一反三”,提高能力

“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成績提不高。”这是高中阶段学生共同的“心声”。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般能听懂;课后的练习多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算法,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较低,他们能完成。但因速度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不大注重课后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基础,编制“套题”(知识性,技能性)、“类题”(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式题”(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尤其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使每个人都能学有所成。

五、 “开门造车”,暴露问题

有了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在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方面,主要还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比较注重基础,学习较扎实,喜欢做基础题,但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不愿解难题;学生上课记笔记,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但在记笔记的同时又忽视了上课听讲的重要性和能力训练;学生注重条理化和规范化,按部就班,但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差。所以,在平时的各种考试或练习中,对于基础题尤其是生搬硬套的东西他们都记得很清楚,而对于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都无法解决,甚至会觉得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开门造车”,让他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地指导听课,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指导他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还可以组织他们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

六、合作交流 ,共同提高

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讨论、交流和表达的机会,这种多边合作互动,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群体创造意识.

高三总复习,要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将高中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复习巩固,灵活应用。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将会很多,有些题所涉及的情况较多,需要分类讨论,解答有较多的层次性,需要小组甚至全班同学合作完成,以便更好地利用时间和空间。

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思维活跃起来,启迪学习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复习不等式的解法中常碰到字母的讨论,这是学生较为害怕的一种题型,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几道含有字母讨论的解不等式题,以4人为一小组,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解题,最终每一小组都能将这几道题完整地解答出来,这不仅带动了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同时也消除了学生惧怕的心理。

七、学会反思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仅仅停留在解出某个问题,做完题后还要看一看、想一想,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不可以做得更好、更简单?这里使用的解题方法能否解决其它问题?这似乎是多余的一看、一想,却常常是创造的生长点。所以,反思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观察能力培养尝试的作文指导 篇四

首先,要认识小学生观察的一些特点:(一)观察随意性强,由于少年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自控力弱,观察时爱赶新鲜,注意力时常分散。(二)观察时走马观花,不去认真细致地观察。写出来的文章不形象,也不具体。(三)观察时见大不见小,对于观察到的事物记叙过于笼统,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能突出主题的闪光点找不出来,给读者一个浮光掠影的印象。如此种种都是小学生在观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特点,那么该怎样针对儿童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观察要培养兴趣。

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推动学生观察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观察效果。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观察,关键条件是培养起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可以借助于学生身边的生活,选择新奇的,有趣的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自觉观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如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去公园上作文实地观察课,让学生在美好的大自然中,摄取自己所爱的景物、人物、动物、植物等作为习作素材;星期日,让学生每人动手做一项有趣的小实验,然后把观察到的实验情况记下来;节假目,让学生跟随父母或自己去商场,农贸市场买东西,细心观察一笔买卖是怎样进行的,当然也可以把自己买东西的心情、想法、挑选过程记下来……。这些都成为学生们倍感有趣的观察作业。这些事情,他们做来爱做,因而有心;因为细心体会观察,自然颇有收获,这种积极的意识,便转化为一种推动力。又如观察一种动物,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带进课堂,这时学生都会想老师为什么带来一只可爱的小猫来上课,不知不觉地对这只小猫外形特点观察起来,就会议论份纷地研究这只小猫的外形特征和动态特点。这样就无意中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二、观察要明确目的。

教师在指导作文观察之前,先得指导学生在观察前明确目的,了解要求,确定观察内容,指出任务。如观察一种值物,在教学中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爬山虎的脚》一文作典型,让学生明确目的,仔细观察值物的根、茎、叶、花的特点;观察一个人,就让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观察时有目的地观察,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写的作文就自然具体。

第三、观察要抓住重点。

由于小学生观察时易犯随意性或走马观花,见大不见小的毛病,因此教中年级观察作文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特征的地方,也就是不同于其它事物的地方,那就是观察的重点。观察时要点点滴滴,面面俱到。例如《赵州桥》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赵州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设计的一座石拱桥,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桥洞”上的独特设计,因此这就是我们要抓住的观察重点。又如指导小学生观察小鸡,就要求学生从小鸡身上找山与其它小动物不同的地方。形态“毛茸茸的”、叫声“叽叽的”……,学生能抓住这些方面的观察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第四、生观察要确定顺序。

世界万物在自然界无论怎样纷纭复杂,观察时都必须有序地进行。静止观察时要注意远近、上下、里外、左右、前后、南北、高低等等;移动观察时要做到景随步移,记叙时把观察点交代清楚。如“我走进这条大街……”、“我来到了大街最热闹的地段……”、“我到了大街的尽头……”。把观察点一一交代清楚,景物随步子的移动而变化,读者就不会感到突然和零乱了,当然,观察时的顺序并不拘求于一种形式,我们还可以用时间顺序、由此及彼的顺序……,进行观察,但一定要给人以完整的印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会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了。

第五,观察要捕捉细节。

细流之汇,可成大海,在观察和描写时,不可忽视细节。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包括万事万物的瞬息变化。小学们在观察时,往往喜大求全。可是,生活中哪能天天有大事发生呢?然而,细节却无时不有。因此,在观察生活时,要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别让那些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细节悄悄地从眼皮下溜走了。如《苦柚》中的:

她大约和堂妹一样年纪,红红的脸蛋上印着两个浅浅的酒窝,胸前别着一枚中学校徽。她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出神地盯着打开的书,看样子她早已忘了自己是卖抽子的了。

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小姑娘娘的素雅可爱、勤奋好学。如果不注意细节的观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生动而具体。

第六,观察要结合想象。

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加的知觉进程,它总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是对观察到的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升华,可以加深观察的印象,牢记不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如诗人李白看到庐山瀑布,就想到了“银河”,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老舍看到林海的美景,想到了兴国安邦,才萌生了对兴安岭、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如果只看不思,作家们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本质,产生独特的感受,自然也写不出传诵千秋的佳作了。同学们看自然景物要想,如看夏日天空的云朵,你就要想一想它像什么,或狮或虎或牛……;看到了雾,又想象到雾像一团团白色的烟,从薄雾中的远处看像隔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看人物的行为举止,言情神态时也要想,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根据一个小朋友在马路上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回家,可以想象出他可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或者考试得到了好的成绩……,这样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极有帮助的。

另外,在观察中还可以让学生复述观察到的事物特点,或按事物特点列提纲,写观察日记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善于抓住事物特点的能力。

上述几点,不能孤立运用,或侧重于某一点,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互相渗透,综合利用,使作文训练系统化,科学化,同时要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设观察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兴趣、观察方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步得到提高。随着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作文就能做到言之有物,内容丰富多彩。

5.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两个”能力 篇五

重视数学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长知识,又长智慧,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叶圣陶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在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老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学生的问题也自然显现出来:没有学会独立学习,没有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数学课本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工具,可是,数学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挡住这个窗口,甚至整节课也没让学生翻过书,没有意识到必须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工具。这样,学会学习又从何谈起?因此,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自己赖以学会学习的文本。近几年来,我在课堂上所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 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看法和体会。

一、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 “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学生举出了:1/12,1/5,3/12.通过以”疑“ 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二、以”动“带读

以”动“带读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写 一写。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 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

三、以”议“促读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例如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四、以”比“引读

以”比“引读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分数与除法“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孩子分得是3/4块而不是1/4块。于是我让学生比一比”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的几分之几? 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 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题,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灵活运用。

总之,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质疑、分析、讨论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两个”能力 篇六

朝阳楼幼儿园

匡淑贞 手机号

*** [摘要]

角色游戏是幼儿学习交往、发展的活动方式。中班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加上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使得他们非常的活泼好动,他们喜欢与人交往,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所熟悉的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的交往欲望更强烈。而作为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借助游戏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成功。

[关键词] 中班幼儿

角色游戏

交往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活动和语言,利用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以及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游戏,同时,也是较难玩“好”的一种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游戏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与合作,展开游戏进程,在游戏过程中完成交流与合作,就成为了强化游戏的刺激,同样角色游戏的情境,各种角色的存在为幼儿提供了充足条件,丰富着交往与合作的内容。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合作交往的对象、环境、情境、目的、内容的多样化为其社会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五岁左右是幼儿交往的关键期,我们若能抓住这关键期,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我们以中班角色游戏为载体,围绕着如何增强幼儿的交往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进行了实践研究,形成了以下几个指导策略: 策略一:关注——观察为先、善于倾听

观察与倾听是教师掌握幼儿第一信息的途径,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幼儿的言行,站在幼儿的角度和立场观察、分析幼儿的活动,努力做到观察有目的、有重点。幼儿游戏中,教师观察的角度很多,但教师在观察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幼儿的实际交往与合作水平,根据观察目标将观察要点隐含于心中,力求观察有针对性、连续性、实效性,并根据观察内容不断调整教育策略,提供有效的环境支持,满足幼儿的合作需求,推进交往与合作行为的产生。

中班期是幼儿角色游戏的高峰期,绝大多数的幼儿对扮演的角色怀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投入,并能初步按所理解的角色职责去行动,开始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因此,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我们的观察角度包括:1.合作交往的对象(和谁共同游戏、几个人合作、人员组合的形式、强强组合还是强弱组合等):2.角色游戏的内容(角色游戏是否有主题、使用了哪些游戏材料等);3.合作交往的方法(角色分工的明确性、协商的情况、相互交往的方式等);4.合作交往时的情绪(不同角色合作交往中的语言使用、游戏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游戏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等)。

在一次游戏中,一幼儿担任娃娃家的爸爸,一大早他就去菜场买了很多菜,回来洗净,装盆放于冰箱冷冻柜,回头对“妈妈”说:“我去上班了,待会儿你把菜烧烧好,中午我回来吃饭。”说完,他假装拿起包去上班了。然后他来到“医院”说:“我是医生,来看病吧。”他帮病人东看看,西摸摸,过了一会儿,他回到家,“饭菜烧好了吗?我肚子饿了,吃饭吧!”一系列的行为语言,“爸爸”扮演得非常形象逼真,基本能按自己所理解的角色职责去行动。策略二:引发——适度介入、暗示引导

在游戏前教师要重视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可以通过谈话、讲述故事等形式,使小朋友懂得相互商量、合作才能使游戏玩得高兴。

中班幼儿的扮演角色的积极性很高,但他们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在角色扮演中,对角色的理解还肤浅,有时还会出现问题。例如扮演角色是中班角色游戏的中心环节,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中班期的游戏正是由小班个人单独游戏向小组或集体的多个游戏主题过渡的阶段,游戏中产生了相互交往的需要,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角色分配的矛盾。幼儿往往为了争当主要角色发生争吵;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在一起也会发生争吵,因为能力弱的幼儿也不甘心一直当配角。此刻,教师可以作为合作者、参与者加入到幼儿的游戏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点拨磨合”的作用,以协商者的口吻、建议者的态度、鼓励者的语言给予暗示或引导,还可以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表扬在协商中懂得谦让,能与他人合作的孩子,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协商、分配、合作的技能。

在指导幼儿游戏中,我们以平等的,大朋友的身份,不露声色地成为孩子们亲近的倍受孩子们欢迎的参加者,然后巧妙地进入游戏中,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过程,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劝告和建议,用动作与其交往,提高幼儿交往的技能,从而提高游戏水平。同时注意观察幼儿表现,并通过分析幼儿心理,了解幼儿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像有的孩子比较孤僻,不合群,教师就请活泼、大方的孩子带着他们参加较热闹的角色游戏,让他们扮演,能使自己性格有所改变的角色。对胆子小的,则请他与胆子大的一些孩子一起游戏,在游戏中锻炼其胆量,此外还利用角色游戏,使一些行为习惯不够好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改正缺点,使孩子们得到健康的发展,如诱导孩子关心“病人”,引导他们热情对待“顾客”等,使孩子们渐渐地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主动关心别人,逐步在游戏中加强幼儿间的合作、交往。

策略三:助推——挖掘潜能、推动激励

教师要深入游戏,通过提问、建议和参与活动,启迪幼儿的思维,使他们动脑筋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克服游戏的障碍。这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能力,也促进了游戏主题的深化。如,教师看到“菜场”中的物品摆得乱七八糟,菜场中的工作人员都自管自在卖菜。教师即以顾客的身份来到菜场,装着东找西找,就是不买东西。一个幼儿过来问:“你要买什么菜?”我说:“你们菜场里的东西怎么乱七八糟的,看起来一点也不清洁,我不想买了。”当场就有两个人过来收拾起来。

又一次,教师发现一名幼儿扮演精神病人到“医院”去,一进门就抢夺“大夫”的听诊器,把药片倒在地上,使“医院”一下子乱了起来。其它地方的工作人员都过来看,这时教师就以“妈妈”的身份出现说:“这是我的孩子,快给他打一针镇静剂吧!”大夫赶紧给他打了一针,休息了一会儿,游戏又继续进行了。

教师还要巧妙利用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拓展游戏范围,激发幼儿的合作灵感。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注意到,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开展“我喜欢的玩具”主题活动时,老师建议幼儿把家中自己喜欢的一件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是一个令幼儿流连忘返的游戏活动。活动开始,幼儿便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玩具的名称、玩具的功能以及玩法,幼儿相互讨论,气氛热烈,话语声滔滔不绝,约十多分钟后,大家相互交换玩具,幼儿在老师点拨引导下,相互结伴,兴致勃勃地玩起了“赛车”、“小医院”、“小商场”、“娃娃家”等游戏,充当的角色形象逼真。

角色游戏是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角色游戏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合作交往环境,虽然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交往的机会,但角色游戏中的情景更能刺激幼儿产生交往的需要,同时角色游戏的角色扮演更能满足幼儿的交往愿望。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游戏情景,幼儿必须用不同的语言、动作、像征物去适应,因而促使幼儿思维、想象、模仿能力的发展,独立、自主、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这样反复多次,交往的语言和动作,就会越来越多,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游戏中陶冶幼儿性格。

7.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两个”能力 篇七

一、指导识字方法, 培养识字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 才能有效率地学, 才能在学习的实践中培养、形成学习能力。识字教学应让学生字与法兼得。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 识字教学中, 我注意根据生字特点,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指导学生各显神通认识生字, 尝试给识字方法取名字,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识字, 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诚如第斯多惠所言, “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 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 独立地掌握他们。”识字教学中给予学生探索、发现的空间,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发现识字方法的习惯, 学生表现出极大的识字热情和潜能, 他们不仅识得了字, 而且在识字中领悟到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并主动运用于识字中。

1.加减换合识字法。加一加, 减一减, 又加又减, 换一换, 合一合, 前三种方法着重指笔画上的加减, 如学习“日”字, 学生说, 加一笔变成“目”, 变成“旦”, 变成“申”, 变成“电”, 变成“旧”等。后两种着重指部件上的换合, 如学习“灯”, 学生说, 换一换部首变成“盯”、“打”、“顶”等。通过加减换合, 把一个字变成其他字, 利用已经认识的字来认识新的字, 这是学生常用的识字方法。

2.故事识字法, 根据字的特点, 发挥想象力编故事, 在快乐有趣的“游戏”活动之中认识生字, 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如认识带有“肖”的字, 学生这样编故事“:肖”是个小小魔术师, 它会“大变活人”。看, 它来到小河边, 靠近水, 消失了。它甩掉水, 往石头上一靠, 变成了“硝烟”。离开石头, 飞到树上, 变成了“梢”, 站在树梢上……

3.字理识字法, 根据字的构造之理来识字。汉字是最古老、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 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祖先造字经历了一个由易到难的漫长过程, 先是象形, 接着便是指事、会意、形声, 进而假借、转注。在指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中, 我经常引导学生寻找字的音、形、义的联系, 探究字的构造之理, 学生逐渐学会运用字理识字。如在教学形声字“情、晴、请、睛”时, 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 利用形旁去推测字义———“情”和心理有关, 所以是竖心旁“;晴”, 有太阳的天气是晴天, 所以有日字旁“;请”是一种文明的语言, 所以有言字旁“;睛”, 目就是眼睛, 所以有目字旁。字理识字, 减少了错别字的产生, 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 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识字。

二、引导主动识字, 提高识字能力

实践育能力。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发展, 识字能力只有在主动识字的实践中才能发展、提高。因此, 我在识字教学中除了抓好课内识字教学, 还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 鼓励学生用课内与课外两条腿走识字之路。

指导学生做识字剪贴报, 是我推动学生课外识字的一种方法。识字剪贴报每人每周做一张, 要求学生随时从读过的报纸, 或用过的包装盒上剪下认识的字, 或从课外书、广告牌上、商店名中等记下自己认识的字贴在卡纸上, 一周后, 一份份简单的、稚嫩的剪贴报便诞生了。剪贴报作为自己的识字成果, 先在班上交流、展览, 然后放进“成长记录袋”里。每堂课上, 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 开展“今天我来教识字”活动, 安排一名学生展示并读一读自己的剪贴报, 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读者, 兴致勃勃;听者, 羡慕三分。读完后, 再组织同学们运用这些字做“生字开花”、“词语接龙”等游戏。这样, 不仅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 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促使更多的学生自觉地、自主地进行课外识字。我还在班里定期开展优秀“识字剪贴报”评选, 比一比谁的课外识字量大, 识字渠道广, 对优胜者授予“识字大王”称号,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的乐趣。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极强,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 开展识字剪贴报的制作和展评,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识字好习惯的养成, 还培养了学生读书读报的习惯。

三、结语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识字教学立足于课堂, 拓展到课外, 关注识字, 还关注识字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培养识字能力, 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益, 不仅有助于夯实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而且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为学生的主动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识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 通过指导学生在识字中领悟识字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切实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可行的。

关键词:识字能力,识字方法,主动识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8.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物理学习能力 篇八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方法;针对性;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25-01

进入高中后,由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多,学生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记住了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面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在高一新生入门阶段,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意识的提醒或指导学生预习、听课、温习、作业、复习、考试等,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要帮助学生克服三个不适应

1、抽象思维上不适应

高中物理推理、论证内容增多,增加了抽象思维内容。例如学生学习了竖直上抛、竖直下抛、平抛、斜抛物体运动后,对于这四种运动都是匀变速运动理解得不好,总认为匀变速运动只能是直线的,把“匀”字和“曲线”对立起来。追其根源还是对加速度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抽象思维跟不上。教师在这些关键地方要认真分析,指出这四种不同运动的形式,其共同点是当抛出后都是只受重力作用,因而产生的加速度都是g,而g的大小和方向是一致的,因而当然是匀变速运动,它们的轨迹有区别是因为抛出时初速度的方向和重力加速度的夹角不同。

2、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上不适应

学生在初中虽然学习了锐角三角形函数,相似三角形,正、余弦定理,函数图象等知识,但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还不习惯,忽视利用数学规律来说明物理问题。解题要求上,高中与初中也有所区别。初中计算题比较简单,对解题思路,文字叙述、紧扣规律点明物理意义上不做要求;而高中则突出强调了这一部分,以防止学生乱套公式,忽视公式的应用条件。这一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要给予说明。

3、学习方法上不适应

初中学生习惯上课听讲、记笔记、课后作练习。而在预习、复习、看课本、总结知识、选择积累资料方面很不习惯,这种不适应对学习高中物理课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加強培养。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

1、自学能力

(1)首先要让学生认真的读课本。每节课一般都应留有一些时间让学生看书。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重点和有疑问的地方要在课本上标出来。开始时教师在课前或课上留几个参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通过看书使学生初步搞清本节课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含义。

(2)要鼓励学生提问题。由认真读课本到能提出问题,这一步教师要引路。如学习第一章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象时,要引导学生搞清图象的作法、物理意义和图象的应用。对于能够提出问题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学了匀速圆周运动后,一位同学提出砂轮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靠什么来提供。这一问题提得好,除给予表扬、鼓励外,要结合初中知识,点出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维持砂轮做圆周运动。

(3)要给学生创造争议的条件。学生能独立地提出问题后,很愿意去和周围的同学争议。教师应当鼓励他们争议,为他们创造条件,当对同一问题有几种不同意见时要在课堂上公开讨论。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一些重要的、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如速度和加速度、质量和重量、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通过课堂争论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总结知识的能力

高中物理内在联系强,全书五编二十章,每章又各自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所以从高一起就要让学生每学完一章,要在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写出这一章的学习总结笔记。边复习课本,边参考有关资料,边总结,真正做到凡是写在笔记本上的知识,都应当是自己真正理解消化了的知识。这样持之以恒,坚持到高中毕业。写总结笔记的工作,教师适当示范几次,内容一般应包括三部份:即基础知识(本单元主要的概念和规律);典型性的例题;重要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学生通过书写总结笔记,既起到了复习知识的目的,又积累了资料,同时在总结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这种做法深受中、上等生的欢迎。

3、实验能力

(1)教育学生重视物理实验,这就要从序言课开始突出强调实验在物理课中的重要性。教学时要多做实验,特别是序言课和第一章力的教学中应做到堂堂有演示。以教师严肃、认真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去教育学生,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物理实验在学习物理课中重要性的认识。

(2)认真完成学生分组实验,要完成课本上规定的十五个实验。还要加强实验课前预习,实验课上严格要求学生按操作规程实验,实验课后要认真做好填写实验报告的指导工作。实验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题目、目的、器材、原理、步骤、记录、相对误差计算和分析。上述七项内容并不是每个实验报告都要有这七项,而要根据实验的具体内容来确定项目多少。

9.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两个”能力 篇九

“文章是改出来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交换修改、互评作文、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该实验教程学生作文训练安排中,课外三环节是基础,课内三环节是关键,而“评改”则是关键的关键。只要教师做好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积累,课堂作文时就会有东西可写,而写的效果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在学生作文“评改”能力上体现。怎样培养学生“快速作文”评改的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因此,培养兴趣,调动学生评改作文的情感因素是培养学生评改能力的先决条件。

我在教学工作中借助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向学生讲清“玉不琢,不成器”、“文不厌改”、“善作不如善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自改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能使文章益臻完美,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古往今来许多文章大家,都十分重视修改这个重要环节。譬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诗人杜甫说过,“陶冶性灵存底畅,新诗改罢自长吟”,新诗改完后还要自己吟诵推敲;誉满唐代诗苑的白居易也有这样的看法,他说过这样的话--“旧句时时改,无妨说性情”;鲁迅先生就不仅主张作文要多写,还主张多改。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做完多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鲁迅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达到160多处,俄国的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和平》前后改过七遍。通过这些具体事例告诉学生:在写作中,绝不能轻视修改这个环节。

二、作好指导,教学生学评改的知识和方法。

人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开始修改作文时,往往不得要领,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修改符号。

1981年12月,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校准GBI一81《校对符号及其用法》。该标准规定的符号共有22种,常用的有以下12种(供参考)。

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1.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

12.前移号:文字前移或顶格。

(二)、授之以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该教程的“评改”环节分为“点评”和“修改”两步。教师要在学生初涉快速作文实验时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评改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章可循。

1、范文点评(读-记-评)

⑴读

让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文,要求:说普通话、语速适中、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读出语感(刚开始要求做到前4项,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增加难度)。这一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朗读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还锻炼了学生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自己的心理素质。

⑵听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台上高声读,台下认真听,并且边听边悟边记,对所读作文进行书面赏析(可以只记要点、临时发挥)。这是一次集听话、思维、写作三位一体的综合语文学习,又是下面评议的基础。为了让初学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地做好评议准备,我在操作中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设计了一些可操作的表格。

找亮点

好词佳句 描写(写)法 修辞 表达效果

挑刺头

问题 改进方法

⑶评议。一般采取一文多评的方式进行,可以由自己来评,也可以让别人去议。在该实验中,除教师对学生作文示范点评外,学生也要对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评议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有所发现--发现自己写作的优势风格和个性;有所鼓励--鼓励自己树立写作自信心,从中找到做人的尊严;有所提高--博取众人之长,领悟写作真谛,自我改变、自我提高。因此在评议中教师要穿针引线,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还要授之以法,施之以范,指导学生会说善说,出口成章,启发他们对不同的观点开展必要的争鸣。

我在教学中倡导学生采用“优+建议”的原则进行评议,引导学生“赏识品析”参考模式为:

⑴总体上讲,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好、较好,成功、较成功……)是(否)完成训练任务,(是)否达到训练目标……

⑵拟评分

⑶优点有:①、……②……

⑷建议:如果把……,希望……

2、习作批改要点。

(1)格式是否正确。

(2)书写是否规范,卷面是否整洁。这点让学生学会自己教育自己。

(3)错别字几个。在错字原文处打×,并标号。如×1,×2等,学生

读完别人的作文,错别字个数就出来了。

(4)有几处病句。挑出病句划上横线,附上?,加标记,如?①。如能写出语病在何处,提出修改意见就更好了。

(5)标点有几处明显错误。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

(6)好词用“”标示。

(7)佳句用“-”标识。

以上六条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一两篇文章的批文实践,就能够掌握这几条要求了。熟练掌握之后,再过渡到以下几条要求。

(8)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老师在批改指导时,结合两三篇具体例文,加以指导,学生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9)看文章的选材。包括三点: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

(10)看文章结构。包括四点:段落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11)看表达方式。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老师作文指导时提的要求。

(12)看语言是否简炼、流畅、深刻。语言简练就是不重复、罗嗦、简要、精炼。流畅是指文章读起来很顺口,不疙里疙瘩;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精辟,能抓住事情或问题的本质。

当然,修改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每次修改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教师可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要求确定修改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三、强化训练

1、朗读自改。完成习作,在作文时间未到前,学生默默朗读自己的作文,凭借语感,边读边改。朗读自改法对于修改作文中的丢字落词现象,修改有明显的错误的句子现象是最快捷有效的修改方法。

2、示范修改,激发兴趣

教师示范修改、点评,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修改的方法和要领。领悟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要怎么改。克服了自改的畏难情绪,提高自改技能。

3、学生互评、兵教兵。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作文中往往会出现自己写得不清楚,可是自己明白,别人却不明白。互评互改能较好地弥补这个缺陷。在评改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断掌握修改作文知识和本领,提高作文自改的能力。因此批改别人的作文,对别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也是一个取长补短的机会。互改可在同桌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四人小组内进行。彼此‘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番,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就难逃“法眼”了。一位写作能力挺强的学生在作文中的好词佳句不断,比喻拟人交错使用,可是一到‘小老师’那就通不过了,“你一会儿写花,一会儿写蓝天,一会儿又写树,一会儿又写小草,按着你这样的顺序,读完作文害得我象吃了‘点头丸’似的,忽上忽下”,作者也不服气,辩解自己就是按这个顺序观察的。二人争执不下,找老师理论。老师因势利导,讲解了观察顺序的重要性和观察方法。两位同学点头称是。不见得‘小老师’比小作者的水平高多少,但能挑出毛病来加以改正,写作水平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提高。

4、评语写作。

评语写作是学生作文评改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程安排、循序渐进地作好指导,让学生逐学会作文评语的书写。

①要点式评语。

“初中素质作文训练教程”1-9次作文训练后的“评语”处均有提示性语言。因此,对于初学者,教师指导其用好该模式,写出具有针对性的要点即可。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第一次作文,训练目标为“写一段话,做到中心明确”,其评语模式为填空式:这段文章的中心是,围绕中心写的句子有句,语言,书写。

第五次作文,训练目标为“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其评语模式为问答式:写了人物的什么动作?突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动词用得准确吗?书写工整吗?

②、具体化评语--参照评改要点写评语。在学生写评语时,要求学生参照评改要点,多角度评,多找闪光点,学生一般能针对所批改的作文,写出80字以上的较客观、详尽的评语。到三年级如果时间充足,相当一部分学生均能写出二、三百字,甚至更多字数的评语。

③、经典评语。引导学生向网络学习,向“大家”学习,在借鉴、模仿中逐渐学会写精炼、优美的评语。我在教学中常利用“学生优秀作文”《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报刊杂志上的精品文章等文后的“专家评点”作为“范例”,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和写作评语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厚积而薄发的道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作文评改中的经典评语就逐渐涌现出来,点评时就能出口成章。

5、成果展示,激发学生评改热情。

①、评改情况和评语展示。

在学生互相评改作文过程中,教师巡视做好记录,了解学生评改以及评语写作情况。待评改结束后,将评改认真、评语写作较好的在全班进当众展示。肯定学生成就,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认真评改的激情。

②“佳作”激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教室侧面的墙壁空白处利用起来,开辟为“成长记录”栏:全班学生,每人一个夹子,按学号依顺序排列,待学生作文“补救训练”环节结束后,将所有学生作文收上来,快速浏览一遍,根据每个学生的作文基础,结合学生个人每次作文完成情况,选一些完成好或较好的文章,张贴悬挂,让学生相互传阅。使学生在评改上的付出得到回报,尽量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同时也让学生在相互比较的过程,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起到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评改能力的作用。

③、编“作文集”,汇报成果。

每期放假时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编个人《作文集》。学生从本学期“成长记录”中精选10篇以上较好的课堂作文或周记进行修改、誊抄装订成册:鼓励学生自己给集子起名、自己设计封面、编目录等。新学期进行严格的检查,表扬、奖励完成得较好的同学;对完成不够好的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鼓励他们编好《作文集》。开学初举办班级《作文集》展,让学生相互学习,互相交流,还可以利用家长会时间,向家长展示学生作文成果。当每一位家长第一次手捧子女的作文成果时,他们大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参阅了其他学生的杰作后,感慨会更深;学生通过横向、众向的比较,既发现了自己的进步,同时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成果汇报,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作文评改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不断提高作文评改能力激情。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如此,作文修改亦然。学生作文评改的能力和习惯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新世纪的语文老师,不应该再贪多求全,精批细改,应该留一点时间,留一点空间给学习的主人,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强化训练意识,不断探索指导学生评改能力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真正受益的作文能力。

10.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两个”能力 篇十

学生习作童话、寓言,常常是以事论事,写不出新意,其原因在于他们的思维还处在绕框框的低级阶段,发散思维的翅膀还没有力量展开。这种“以事论事”、“绕框框”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上称思维定势。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作文的信息量贫乏,二是教师没能及时地于关键处点破文思的“泉眼”。

鉴于此,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上,我重点进行了如下两个方面的探索:

一、情状生异法。

如《会说话的鱼娃》这个作文题,我给学生的材料是:被钓上岸的鱼娃在鱼笼里无法脱身,请同学们给鱼娃想个解救的办法。文章的体裁是童话,同学们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对鱼娃作拟人化描写。动笔前,我先让学生口头表述故事的梗概:“鱼娃被钓上岸来,害怕极了,哭闹着要妈妈,要回家。它对钓鱼人说:‘您放了我吧!以后我会报答您的。’钓鱼人可怜它年幼,就把它放回了水中。”同学们的叙述,几乎众口一词。对此,我点拨说:“难道鱼娃就没有别的法子求生了?”心有灵犀的学生,一经点拨,茅塞顿开。一个学生说:“有啊!鱼娃要是小脑筋急转弯,一定会用计谋解救自己的。”“用什么计谋呢?”我进一步加以引导。“鱼娃要能了解钓鱼人的`心理,准会说:‘我被您钓上岸来,我的伙伴都会吃惊吓跑的,当然您就不会再钓到鱼了。不如把我放回去,让我把它们都找回来,让您钓个够。’这样,鱼娃不就可以金蝉脱壳了?”

一位学生这样说。“不,”另一位学生又站了起来:“依我看,鱼娃不如用‘鱼家话’向妈妈呼救,让妈妈去请虾兵蟹将,同时让龙王兴风作浪,还愁回不了家?”文思的“泉眼”被点破了,学生一个个话语如流,为自己设想的“方案”而激动。这次作文果然写得不落俗套。

二、反思求异法。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从正向思维的反方向来思考问题,由果探因,标新立异。

比如《猎狗和老狼》这个题目,我要求学生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篇带有劝喻意义的寓言。我给学生提供的情节是:猎狗为牧主看护羊群,十分尽力,恶狼都不敢接近。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猎狗竟乘主人不备,叼着一只羊去了老狼家。遗憾的是,从此以后,猎狗便失踪了。要求学生由果探因,揭开其中的奥秘。作文课上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这次作文,不少学生写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其中有一篇是这样写的:猎狗起初为牧主看护羊群,十分卖力,一只只恶狼流着口水,眼巴巴地盯着肥羊却不敢近前一步。一天傍晚,老狼提着两只鸡找到猎狗:“邻居,这两只鸡咱俩分享。以后如再有好吃的,俺还给您送来。”猎狗很感动:“朋友,平时俺有啥对不住您的,只管说,来日方长,不必客气。”老狼呲了呲牙:“俺知道牧主待您很好,您看护羊群他卖钱,他吃羊肉您吃骨头。俺虽然待您不好,可两只鸡还舍不得独吞呢!”“唉!听您话音,我上了主人的当了。说实在的,什么时候俺也没像样地吃过一次肉。”猎狗埋怨说。“狗兄弟,想吃肉,法子倒是有一个,不知您敢不敢?”“什么敢不敢,只要能吃上肉,皇帝老子俺也敢咬他两口。”猎狗已是气急败坏了。“肉,就在眼前,只要您能把羊叼到俺那儿去,保准您吃个够!”“这……”“咋样,您害怕了吧?还说皇帝老子您也敢……”老狼又是一激。“好!就依您。不过……您可不要骗俺啊!”第二天,猎狗真的乘主人不备,叼着一只又肥又大的羊,跑进了老狼家。老狼一声嚎叫,一群饿狼立时围上来,不由分说,连狗带羊一起给吃掉了。

11.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两个”能力 篇十一

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读书指导课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有效途径。

读书指导课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型、实践型的教学形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从教学场地上讲,师生活动不是在教室里进行,而是在图书阅览室中进行。从教学方法上讲,不是一种机械地讲授、练习,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学习、自主实践、寻索探求,从中悟法、悟知、悟趣的过程。从教学目的上讲,它是起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作用。我们知道,图书阅览室是人类猎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因此,读书指导课要以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兴趣为目的,引导学生进入自主读书的状态。

读书指导课的基本程序:

(一)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

图书阅览室中图书的摆放都是有一定顺序和编排序列的,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一些简单的图书分类常识,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自己所喜欢阅读的图书。

(二)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

阅读开始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从书架上拿到一本书后,首先要阅读前言、说明及后记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全书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介绍和总结。通过阅读,了解本书的大致内容和梗概,然后考虑是否继续读下去。

2. 选择好自己喜欢的图书后,再进入目录部分,选择自己要读的文章及章节。

3. 开始阅读正文,要准备好字典、笔和笔记本,以便随时地查找或作笔记。首先要边读边想:想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想文章的内容以及所描写和记叙的事物,想作者书面表达的方法,想自己读后的感受。

4. 写好读书笔记。

以上是阅读的方法和步骤,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就应该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以后随着阅读量的增大,不断地提出一些更高的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教师巡视,要密切注意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在阅读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并给予个别解决,共性的问题在阅读小结中解决。

(三)阅读中的小结

阅读进行一半左右,在教师的主持下进行一次阅读小结。以学生汇报为主,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程序、阅读方法、阅读内容以及查阅工具书和摘抄的内容、作笔记的情况等。此过程中,学生间可以争论、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提出自己阅读中的体会和新方法的探索以及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样通过互相商榷、互相评议,实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总结评议

阅读结束,教师给予阅读总结。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总结本次阅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哪些方面应该努力,哪些方面(特别是习惯、方法)应该在以后的阅读中注意纠正。

(五)布置阅读作业

阅读指导课只是起一个桥梁作用,通过此课做示范和引路,使学生逐步具备阅读能力,并对阅读感兴趣,能进入自觉地、主动地阅读状态。所以说,布置阅读作业不应是教师的指令,而是教师的提示、诱导,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去自愿读书。所以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给学生介绍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介绍的时候一定要以激发阅读兴趣为出发点,面要广、数量要多,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2. 提出阅读要求。精读的文章一般都按照上述要求做好笔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笔记来检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3. 提出阅读的数量、时间的要求。

在以后的读书指导课上,程序(一)、(二)可以省略,只进行(三)、(四)、(五)即可。

另外还要学习浏览。浏览就是快速地阅读,以便快速、准确地了解信息、掌握情况。所以,浏览时不要求学生对生字进行查阅,对词语和句子不去进行过细地斟酌,只要把握住段落的重点句和文章的重点段即可。

浏览阅读是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指导过程可参考以上阅读指导的程序进行,只是要求学生在作笔记时,只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信息和知识,其他的笔记可以不做,也可以只读书不做笔记。

读书指导课可以从二年级开始上,每学期的开始、期中、期末各上一两节课,每次课的阅读要求都要有所提高,最终使学生愉快地走进图书阅览室,达到喜欢读书的目的。

12.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两个”能力 篇十二

根据教学改革要求, 针对合训学员毕业设计的现状, 以及总结以前合训学员毕业设计中的难点, 经过分析探索, 能力培养在目前合训学员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适应第一任职岗位的能力是合训学员毕业后顺利展开工作的关键。因此, 对于合训学员毕业设计阶段的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员采取何种指导方法以及如何在合训学员毕业设计中起到培养学员能力的作用, 此类问题逐渐成为热点问题。

文献[2]中, 对合训学员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重要环节进行了探讨, 本文重点围绕在毕业设计中, 培养合训学员能力的指导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在合训学员的毕业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员应根据学员未来工作岗位需要以及相应的学术科研能力为牵引, 培养学员的撰写文献的能力、检索收集资料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指导教员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设置毕业设计题目以及采取合适的指导方法使学员在毕业前最后一项重要学习过程中锻炼和培养自身的各种能力素质。

二、指导方法研究

在毕业设计中, 指导教员应具有切实有效的指导方法, 尤其是针对合训学员的特殊情况和条件,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指导方法。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是培养学员各种能力的手段, 也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保证。

1. 合理选题

题目的选取是毕业设计中的第一项重要工作, 然而在选取题目之前, 指导教员应因材施教, 先要了解合训学员的相关情况, 包括毕业设计的时间是否充裕, 学员对相关专业的具体方向的兴趣, 学员未来岗位需要, 以及题目的难易程度等因素。

选题不是指导教员一个人的意向和想法, 应跟学员探讨研究, 结合学员的兴趣, 了解学员的未来所从事的岗位要求,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有针对性地设置毕业设计的题目,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员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对于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具有重要作用。

2. 资料检索收集能力的培养

对于本科毕业学员, 尤其是合训学员, 为了适应未来第一岗位的需要, 资料检索以及收集的能力是将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指导教员应布置学员自己尝试收集相关毕业设计的文献资料, 并逐渐锻炼总结归纳的能力。指导教员应要求学员每周与指导教员汇报一次相关的进展, 指导教员及时掌握学员对于相关材料的收集和理解情况, 并要求学员撰写毕业设计相关的国内外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经过强化锻炼, 使基本掌握总结归纳的能力以及强化对毕业设计课题的理解程度。指导教员是学员的引路者, 应适时及时地给学员指好方向, 把好毕业设计的质量。

3. 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论将来学员走上指挥岗位还是技术岗位, 科研和创新的能力是一名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经过前期对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的掌握, 指导教员应引导学员积极思考, 勤动脑筋, 针对毕业设计课题的前沿, 大胆设想和创新思路, 确定研究目标, 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切实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指导教员应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员, 尤其是将一些基本功及时教于学员。在学员遇到困难时, 指导教员应鼓励打气, 并做好与学员管理单位的沟通工作。确保学员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心态平稳, 积极性高涨。

指导教员应鼓励学员勤思考, 逐渐增强创新思维与能力, 这对于论文的质量甚至将来的工作都是受益匪浅的。

4. 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学员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也是可以得到锻炼和培养的。学员在之前的学校生活中由于学习训练压力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 学员很少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 而毕业设计阶段是一个非常好时机。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员应至少每周与学员沟通一次, 倾听学员的学习体会与心得, 尤其是学员自己的研究想法和思路。指导教员应及时指导学员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变成文字体现在自己的论文中。而且应督促学员经常与同学、学长沟通, 从而获得较大的信息量, 这有助于论文的撰写和丰富论文的信息量。

三、总结

毕业设计不仅仅是写论文, 这个过程应该是培养学员能力的重要途径, 指导教员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切实有效的指导方法是培养学员能力的重要手段。

针对合训学员的特点, 指导教员应结合学员的特殊情况, 因材施教, 以培养学员的能力为目的, 使学员在毕业前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中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摘要:以合训学员的毕业设计为研究对象, 充分考虑合训学员的特殊情况, 提出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指导方法。在合训学员毕业设计过程中, 以各种方式培养学员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等, 使学员毕业后的第一岗位能力需求得到保证。

关键词:合训学员,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赵贺伟, 张毅, 杨秀霞.合训学员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8) :2-3.

[2]杨秀霞, 梁勇, 张毅等.合训学员毕业设计指导方法中的重要环节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5) :256-257.

上一篇:门店店长绩效管理下一篇:《蛇与庄稼》第二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