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词语运用虚词

2024-07-28

高考复习词语运用虚词(共6篇)

1.高考复习词语运用虚词 篇一

专题四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1.(2015山东德州期中,5,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由于人类文明史和意识形态史对文章的 ,人们对文章总是有着习惯性的推崇。

②流入长江中游的汉江

着巨大的电力资源,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建成了湖北最大的水电站——石泉水电站。

③《华尔街日报》的新闻报道通过

的笔锋净化着商业市场,正是它的舆论监督使上市公司不能为所欲为。

A.器重 蕴藏 尖厉 B.倚重 蕴藏 尖利 C.器重 贮藏 尖利 D.倚重 贮藏 尖厉

2.(2015天津六校一联,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国家要求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表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和族群的。”

③某些优秀学生放弃北大、清华,转投香港大学,人们纷纷发出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的惊呼。**

之际,香港大学公开宣称北大、清华“二流说”完全错误。

A.坦陈 局限 叠起 B.坦承 局限 迭起 C.坦承 限制 叠起 D.坦陈 限制 迭起

3.(2015山东潍坊期中,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曾经存在过的所有生命都源于同一种原始生命形式的 在DNA中得到了证实。

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打破中国最高领导人不出席境外体育赛事的 ,专程到索契为俄罗斯冬奥会助威。

③陆常有是一名小警察,不料被历史洪流卷入其中,为了救国救民一步步地成为“翻戏党”的高手,黑白无间,险中求生。

A.设想 惯例 因而 B.推想 先例 因而 C.设想 先例 从而 D.推想 惯例 从而

4.(2015江西南昌二中月考,3,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地有关部门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没有经过上级领导的批准,拆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大片历史建筑。

②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

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③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

教条

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A.私自 窜改 以及/或 B.擅自 窜改 及其/或 C.擅自 篡改 及其/和 D.私自 篡改 以及/和

B.洗 派 端详 风韵 D.润 座 眺望 风光 得冠军,这是他第五次

ATP。

②随着集成度的大幅度提高,微电缆的线宽越来越小,电阻也会

提高。

③它

是清晰的小屋,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A.问鼎 相应 不再/而是

B.夺冠 相对 不再/而是 C.夺冠 相应 不只/而是

D.问鼎 相对 不仅/而是

10.(2014云南玉溪一中期中,16,5分)从下列10个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5个,依次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填序号即可),选词不可重复。

①却

②或许

③奋笔疾书

④兴许

⑤晕 ⑥喑哑 ⑦舞文弄墨 ⑧抹

⑨嘶哑 ⑩唯

那些作家们在一

暗黄的灯影里

的时候,他们

不会预先知道,在时光的另一岸,肘边这叠稿纸将成为人们精神上永恒的珍藏。在那一岸,许多的日子已经逝去,许多的歌声已经

,有前辈们如丰碑一般永不改色的著作依然鲜亮如初,令人们恒久感动。

1.(2015山东菏泽期中,3,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上级已经下达了命令,虽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也必须

为之。

②成功完成 俄罗斯科考船52名被困人员的任务后,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在撤离时却被冰山“强行挽留”。

③《南方周末》是“跨地区监督”的典范,其舆论监督的触角伸向全国各地,这种模式已为国内一些新闻媒体所。

A.勉励 抢救 效尤 B.勉力 营救 效仿 C.勉力 抢救 效仿 D.勉励 营救 效尤

2.(2015天津蓟县期中,3,3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

,他们是时代的先锋、国家的脊梁、群众的楷模,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

②“六部委”联合开展环保专项

行动,要求建立各级政府负责的环保工作责任制,对工作不力的部门要通报批评,责令限期。

③我不能说我不珍重这些荣誉,我承认它很有价值,我从来不曾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

A.典型/典范 整治/整顿 虽然/但是()B.典范/典型 整理/整改 虽然/不过 C.典型/典范 整治/整改 并且/不过

D.典范/典型 整理/整顿 并且/但是

3.(2015江苏南京师大附中一检,3,3分)下列句子横线上该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的歌声似的。

D.淹没 处事 既而 不忍卒读

7.(2014江西南昌一模,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钱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建立国家荣典制度表彰雕刻艺术家,设立雕刻文化艺术基金鼓励创造精品, 解决雕刻文化改革中的社会保障问题。

③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A.坦陈 从而 灵心慧性 B.坦陈 进而 灵心慧性 C.坦承 从而 妙手偶得 D.坦承 进而 妙手偶得

8.(2014江西南昌二中月考,3,3分)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他不愿意待在这种闹哄哄的场合,也疲于这种无休止的应酬,就

走了,一个人出了宴会大厅。

②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③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总是把伸张正义的希望

那些有侠肝义胆的英雄身上,因此像鲁智深这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A.借口 启用 寄于

B.借故 起用 寄于 C.借口 启用 寄予

D.借故 起用 寄予

9.(2014北京海淀期中,2,3分)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十一”长假即将结束,我们从辽阔平坦的草原驱车进入高楼林立的都市,一种

随之而来,度假时的舒适惬意荡然无存。

②山南地区到处

着邓芝福同志的感人事迹,他以边疆为家,为西藏的卫生事业鞠躬尽瘁,被当地百姓称为“人民的好儿子”。

③不久前,有关部门

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先天遗传方面还是在后天开发方面,母亲对儿童的影响都要超过父亲。

A.压迫感 传颂 公布

B.紧迫感 传颂 颁布 C.紧迫感 赞颂 公布

D.压迫感 赞颂 颁布

10.(2014湖北武汉调研,3,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尤其对盆栽兰花,我更是心怀痛惜。它们在人的 下,野性全无,变得羸弱,经不起风风雨雨, 勉强开一些小小花朵,以示自己的存在。

②走出尘世,背着书籍去旅行,融入自然,没有世俗牵绊, 因此宽广空灵轻盈,所有的凡尘烦恼。

A.摆弄 只是 胸怀 了无踪影 B.摆布 可是 胸襟 杳无踪影 C.伺候 而是 怀抱 无影无踪 D.侍弄 总是 心怀 毫无踪迹

是中性词,既可指典型的犯罪事实,也可指典型的好人好事;而“典范”则是个褒义词。②整治:整顿,治理;管束、惩罚、打击,使吃苦头。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整改:整顿并改进;整顿并改革。③要注意理清句子间的关系:前两句为并列关系,然后它们又与第三句构成转折关系。

3.C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诡诈:狡诈。诡秘:(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

4.C ①灌注:浇进;注入。贯注:(精神、精力)集中。②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③句子间的关系为转折关系,而非假设关系。

5.D ①暗淡:(光线)昏暗,不明亮;(色彩)不鲜明;(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黯淡:暗淡。两个词都可。②即使:表假设。虽然:表转折。高三后终将分离,不需假设。③敬赠:恭敬地赠送。用于自己送给别人。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用于别人送给自己。

6.A ①湮没:埋没。淹没:(大水)漫过;盖过。②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处事:处理事务。③既而: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之后不久。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④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堪卒读:形容文章水平低劣。

7.C ①坦陈:坦率地陈述。重在陈述。坦承:坦白地承认。重在承认。根据语境,应为“坦承”。②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重在表目的和因果关系。进而:连词,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重在表递进关系。从语境看,是表示因果关系。③妙手偶得:意为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灵心慧性:强调聪颖的天资。从语境看,此处更强调偶然得到佳作。

8.B ①借故:借口某种原因。借口: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②启用:开始使用。起用: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提拔使用。③寄于:寄托在。寄予: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9.A ①压迫感:一般是指对方强大的气势带给人的感觉,如有重负压在身上一般。紧迫感:是指人感觉很急迫,没有缓冲的余地。②传颂:辗转传布颂扬。赞颂:称赞颂扬。③公布:(法律、命令、文告、通知事项等)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颁布:公布。

10.A ①摆弄:摆布,玩弄。摆布:安排,布置。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侍弄: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摆弄,修理。根据对象“兰花”,应选用“摆弄”。只是:仅仅是,不过是。可是:表示转折,前面常常有“虽然”之类表示让步的连词呼应。而是:表并列。总是:表示一直如此,经常如此。根据前后内容看,应用“只是”。②胸怀:心里怀着;胸襟;胸部,胸膛。胸襟:抱负,气量;心胸,心怀;胸部的衣襟。怀抱: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心胸,打算;指婴儿时期。心怀:心中存有;心意,心情;胸怀,胸襟。了无踪影:一点儿踪影都没有,表示强调。毫无踪迹:一点儿踪迹都没有,也表强调。杳无踪影:远得看不见踪影,不表强调。无影无踪:没有踪迹形影,也不表强调。

2.高考复习词语运用虚词 篇二

2016年高考9套试卷,有江苏卷、天津卷、山东卷和全国新课标卷考查了实词和虚词的辨析使用。其中江苏卷、天津卷是将近义成语和实词辨析使用混搭考查,山东卷是将单纯的近义双音节合成词辨析单独考查,全国新课标卷侧重考查虚词的辨析使用。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赋2~3分。

(一)实词

近义词辨析的角度有词义范围、词义轻重、词语搭配、词语色彩等。对于字形相近的实词,尤其需要辨析其词义范围,如“信任”和“信赖”,“信赖”就是“信任并依赖”,可见两词的差异在于有无“依赖”。

(二)虚词

主要是要知晓每一个虚词的语法功能。对于副词,应认真审查副词的意义、范围、程度、语法功能等。此外,还应注意副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对于介词,则应考虑介词的语法功能是否得当,是否误用、滥用;适当运用换位法,把容易混淆的有关介词分别换位,进而确定介词使用是否正确,介词与其所带的宾语是否搭配。

【典型例题解析】

1.(2016年山东卷)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黟县的西递村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淳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在都市的喧哗之外,西递村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优美、幽美”,“优”即“美(好)”,“幽美”是“幽静美好”。根据语境,陈述“山水风物”,应倾向于选“幽美”。“领略、领悟”,“略”暗示从大体上领会,“悟”则强调领会到位。依据语境,应倾向于选“领略”。“繁复、繁杂”,“繁”即“复”,而“繁杂”则是“繁复庞杂”。依据语境,应倾向于选“繁复”。

【答案】B

2.(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解析】“一定”具有排他性,而“最好”则暗示“不依赖译文”好于“依赖译文”。“这”复指前文,让语气更连贯;“当然”,表示语气较弱的转折。“如果”和“那么”配对使用,表示假设关系;“一旦”和“就”搭配,表示假设关系;“因为”和“所以”搭配,表示因果关系。

【答案】A

【常见题型撷英】

1.(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再全面的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弥补作用也不能______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损害。想要保持健康,更重要的是维持饮食的平衡以及适度运动。

②在自然环境中怎样才能______病虫害的侵袭呢?与松树共生,就是杨树通过长期自然演化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③有些人严重缺乏安全感,他们把说谎作为一种自我______手段,总是下意识地保护自己,不愿自己的任何行为和心思被人知道。

④现实生活中没有法外之地,互联网同样没有。查处淫秽网站,______网络暴力,是净化网络环境的需要,更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

【新题演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4.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5.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6. 在下面语段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7.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8.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常见题型撷英】

1.B【解析】从区别最大处切入,是答题的技巧。如①处,区别在于要不要用复指代词“这”,要不要用“其实”来表明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结论应倾向于都要,即倾向于选择A、B项。再如⑥处,能和后句中“也”搭配的应该是“即使”或“就是”,所以确定选B项。

2.D【解析】①②处区别不大,但⑤⑥处区别很大。“即使”和“然而”,“由于”和“所以”都不能搭配,可以排除A、B项。由“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在何时喷发”和“了解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之间是转折关系,可判断D项最恰当。

3.B【解析】抵消:两种事物的作用因相反而互相消除。抵制:阻止某些事物侵入,使其不能发生作用。抵御:抵挡,抵抗。防御:抗击敌人的进攻。①句,“损害”只能“抵消”,排除A、C项;②句,“抵御”和“侵袭”搭配恰当;③句,“自我”和“防御手段”对应较妥当,排除D项;④句,“抵制暴力”较为常用。

【新题演练】

1.B【解析】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广袤,一般用来形容大地、天空,也可形容辽阔的草原、湖泊等,从东到西的长度叫“广”,从南到北的长度叫“袤”;寥廓,指空旷深远。滚滚,泛指急速翻腾的样子;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

2.A【解析】①处和前面的“然而”呼应,应选“却”。由四叔的话可以判断,他对祥林嫂的“可怜”是不确定的,所以④处应选“似乎”。

3.B【解析】②处和其后的“就”字呼应,应选用“因为”;由状语“当……时”,以及“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与“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的对立性可知,⑥处应选“而不是”。

4.B【解析】进而,表示递进关系;从而,表示因果关系。根据“走偏、走错任何一步”和“陷入‘选择困惑’”之间的关系,①处应选“从而”。而“大可不必如此纠结”后面的内容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②处应选用“其实”。

5.D【解析】答题切入点在⑤处,其前有“首先”,其后有“第三”,显然应填“其次”。①处,“倒逼”是“产生”的原因,所以应填“而”。

6.D【解析】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穿行:通过,通行。此处应选“穿梭”。“超越”不仅有“超出”之意,而且有“跃升”之意。赓续:继续,连续。延续:持续,继续。相比之下,“赓续”更富有书面语色彩。依赖:指一方依靠另一方,或相互依靠、互为条件。有赖:表示一件事要依赖另一件事来促成,后面常接“于”。

7.B【解析】亲切:形容人态度亲近和善、态度热切。亲昵:非常亲密,关系十分密切。“亲切”偏重于情感态度上,而“亲昵”偏重于情感关系上。此处应选“亲切”。积淀:积累沉淀。凝聚:指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在试题语境中,“凝聚”比“积淀”更有指向性和力度。“阐释”重在“阐”,即阐述、解说、说明。“诠释”重在“诠”,有解释、证明之意。

3.高考复习词语运用虚词 篇三

一、综观18套试卷,探究命题规律

2014年18套高考试卷中有10套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进行考查,与2013年相比,有如下几个变化:

1.数量增多

2013年共有9套试卷考查了36个次文言虚词,而2014年则增加到了46个次。仅湖南省试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量就达到了10个之多。

2.范围变广

2013年考查的文言虚词,全部锁定在考纲划定的范围之内,但2014年上海卷考查了考纲外的虚词:兮、哉、夫、矣。

3.题型多样

2013年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都是客观题形式,用4组8个例句来比较4个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除广东卷、北京卷外,每组句子都是由选文和课文中的句子共同构成。2014年高考虽然还是以客观选择题形式出现,但出现了以下几种形式:

(1)用2个选文中句子考查1个虚词。比如2014上海卷第19题:

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②以河流湍悍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

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

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2)用4个选文中的句子考查1个虚词。比如2014江苏卷第7题: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3)用4组8个句子考查4个虚词。比如2014四川卷第9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B)

A.时人为之语曰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4)用1个选文句子考查多个虚词。比如2014湖南卷第6题: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C)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因之B.则为所

C.以乎之D.且于所

(5)用多个选文句子考查多个虚词。比如2014广东卷第6题: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A.①且②则③所

B.①以②于③因

C.①且②则③因

D.①以②于③所

剖析变化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式还是客观题,但试卷的组题方式灵活多样,并更贴近文本,注重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同学们复习时应该提高对文言虚词重要性的认识,并用科学策略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二、抓住重点,提高复习效能

1.抓住用法

某一文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所以“用法”具有稳定性,而“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因此,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比如2014年江苏卷第7题,就只考查了“其”的用法,对意义不做要求。“其”是《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主要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二、三人称,还可用作指示代词)、副词(表推测、反问、商量和祈使语气)、连词(表假设和选择关系)、助词(用在句中,无实意)。根据句式结构和语法分析,B项中的“其”是副词,表祈使语气;其他选项中的“其”均为代词。

再如2014年山东卷第10题A项:

不与市中儿嬉敖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从“意义”上来分析,好像理解为“和”都解释得通,可是从“用法”上来分析,“不与市中儿嬉敖”中的“与”是介词,与宾语“市中儿”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来修饰动词“嬉敖”,“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中的“与”是连词,表并列。由此可见,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所以复习、解题都要着重抓“用法”,无须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多耗时费神。

2.抓住常见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这一则因为阅读浅易文言文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二则因为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大多较难理解,使用范围也较窄,可以留待以后有必要时再进一步地学习。为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请看2014年高考对文言虚词“而”考查的四组试题:

①浙江卷第17题A项:

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②安徽卷第5题D项:

去而人爱思之

临清流而赋诗

③江西卷第11题A项:

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④天津卷第10题C项: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列举的“而”的用法达13种之多,而上述四组试题中,8句都是用作连词,例①上句、例②下句表修饰关系;例①下句、例④下句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②上句、例③上句、例③下句均表相承关系,而例④上句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上述“而”的四种用法均属于“常见”用法。它启示我们: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指挥棒的考查实际来看,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3.抓住文本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并且每组都有1个例句来自课本,但2014年10份考查虚词的高考试卷中有4份采用选文中的句子来作为例句,因此读懂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以2014湖南卷为例:

选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C)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因之B.则为所

C.以乎之D.且于所

句子的意思是:圣人建造房屋居住,就是希望免除从树上跌下、住在洞穴中容易生病等祸患。第一个括号,根据所给虚词和句意,可排除B、D两项。第二个括号,前面的“免”是“免除”的意思,“二者”指居住在树上和洞穴中;第三个括号,后面的“患”指容易出现的问题,由此可以判定第三个括号里应该填结构助词“之”,那么第二个括号里则应该填无实义的“乎”。这就要求考生要根据虚词用法,紧扣选文,分析上下文来综合判断。

三、夯实基础,提升增分本领

1.梳理知识网络。

要以201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为“经”,以高中语文课本(含归类练习)介绍的文言虚词用法为“纬”,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梳理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主干”知识,避免繁琐分类;二是突出“常见”用法,避免偏难冷僻;三是突出“具体”运用,避免名词术语。在此基础上编制一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如2014年高考考查频率最高的“以”:

目词

性用法今译典型例句

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

②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拿”、“用”、“凭”、“把”《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⑤起提宾作用。“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连词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并且”或不译《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而”或不译《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③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而”或不译《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⑤表目的关系。“而”“来”“用来”《师说》:“作《师说》~贻之。”

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以《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⑦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至于”《柳毅传》:“~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目词

性用法今译典型例句

以动词

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则王乎?”

副词

①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义耳。”

注:2014年高考考查虚词“以”用法的有5套试卷9个例句,只涉及用法介词①②、连词③⑤,涉及面最广的是用法介词①。

2.精选典型例句。

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仅仅识记住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必须将此与典型例句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即把语法规则带进典型例句去消化,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语法规则,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如上表中所列虚词“以”,对2014年高考涉及的四种用法可依次精选如下典型例句:

介词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连词③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连词⑤并且树立石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张溥《五人墓碑记》)

精选典型例句,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二是课本归类练习中的例句。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语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再在“语法规则”之外添置字句理解的障碍。

3.训练迁移能力

2014年高考文言虚词考查题体现了一种回归,回归文言基础知识,回归文本解读。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联结这二者的纽带是“迁移能力”。只有“以本为本”(以课本为蓝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打好厚实的“知识基点”,才能为“迁移”积蓄底气和实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为此,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迁移能力的训练,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加大训练量,改用“4字8组16句”的题型,可以对每个“虚词”都设计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和不相同的一组”,学生既寻同又析异。另外,还要再带着对选文中“虚词”用法的揣摩到课文例句中找“娘家”,双向迁移,寻同析异,反复比较,不断增强自身的迁移能力。

(作者:赵金平,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④天津卷第10题C项: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列举的“而”的用法达13种之多,而上述四组试题中,8句都是用作连词,例①上句、例②下句表修饰关系;例①下句、例④下句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②上句、例③上句、例③下句均表相承关系,而例④上句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上述“而”的四种用法均属于“常见”用法。它启示我们: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指挥棒的考查实际来看,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3.抓住文本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并且每组都有1个例句来自课本,但2014年10份考查虚词的高考试卷中有4份采用选文中的句子来作为例句,因此读懂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以2014湖南卷为例:

选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C)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因之B.则为所

C.以乎之D.且于所

句子的意思是:圣人建造房屋居住,就是希望免除从树上跌下、住在洞穴中容易生病等祸患。第一个括号,根据所给虚词和句意,可排除B、D两项。第二个括号,前面的“免”是“免除”的意思,“二者”指居住在树上和洞穴中;第三个括号,后面的“患”指容易出现的问题,由此可以判定第三个括号里应该填结构助词“之”,那么第二个括号里则应该填无实义的“乎”。这就要求考生要根据虚词用法,紧扣选文,分析上下文来综合判断。

三、夯实基础,提升增分本领

1.梳理知识网络。

要以201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为“经”,以高中语文课本(含归类练习)介绍的文言虚词用法为“纬”,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梳理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主干”知识,避免繁琐分类;二是突出“常见”用法,避免偏难冷僻;三是突出“具体”运用,避免名词术语。在此基础上编制一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如2014年高考考查频率最高的“以”:

目词

性用法今译典型例句

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

②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拿”、“用”、“凭”、“把”《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⑤起提宾作用。“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连词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并且”或不译《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而”或不译《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③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而”或不译《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⑤表目的关系。“而”“来”“用来”《师说》:“作《师说》~贻之。”

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以《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⑦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至于”《柳毅传》:“~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目词

性用法今译典型例句

以动词

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则王乎?”

副词

①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义耳。”

注:2014年高考考查虚词“以”用法的有5套试卷9个例句,只涉及用法介词①②、连词③⑤,涉及面最广的是用法介词①。

2.精选典型例句。

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仅仅识记住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必须将此与典型例句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即把语法规则带进典型例句去消化,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语法规则,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如上表中所列虚词“以”,对2014年高考涉及的四种用法可依次精选如下典型例句:

介词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连词③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连词⑤并且树立石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张溥《五人墓碑记》)

精选典型例句,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二是课本归类练习中的例句。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语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再在“语法规则”之外添置字句理解的障碍。

3.训练迁移能力

2014年高考文言虚词考查题体现了一种回归,回归文言基础知识,回归文本解读。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联结这二者的纽带是“迁移能力”。只有“以本为本”(以课本为蓝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打好厚实的“知识基点”,才能为“迁移”积蓄底气和实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为此,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迁移能力的训练,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加大训练量,改用“4字8组16句”的题型,可以对每个“虚词”都设计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和不相同的一组”,学生既寻同又析异。另外,还要再带着对选文中“虚词”用法的揣摩到课文例句中找“娘家”,双向迁移,寻同析异,反复比较,不断增强自身的迁移能力。

(作者:赵金平,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④天津卷第10题C项: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列举的“而”的用法达13种之多,而上述四组试题中,8句都是用作连词,例①上句、例②下句表修饰关系;例①下句、例④下句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②上句、例③上句、例③下句均表相承关系,而例④上句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上述“而”的四种用法均属于“常见”用法。它启示我们: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指挥棒的考查实际来看,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3.抓住文本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并且每组都有1个例句来自课本,但2014年10份考查虚词的高考试卷中有4份采用选文中的句子来作为例句,因此读懂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以2014湖南卷为例:

选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C)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因之B.则为所

C.以乎之D.且于所

句子的意思是:圣人建造房屋居住,就是希望免除从树上跌下、住在洞穴中容易生病等祸患。第一个括号,根据所给虚词和句意,可排除B、D两项。第二个括号,前面的“免”是“免除”的意思,“二者”指居住在树上和洞穴中;第三个括号,后面的“患”指容易出现的问题,由此可以判定第三个括号里应该填结构助词“之”,那么第二个括号里则应该填无实义的“乎”。这就要求考生要根据虚词用法,紧扣选文,分析上下文来综合判断。

三、夯实基础,提升增分本领

1.梳理知识网络。

要以201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为“经”,以高中语文课本(含归类练习)介绍的文言虚词用法为“纬”,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梳理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主干”知识,避免繁琐分类;二是突出“常见”用法,避免偏难冷僻;三是突出“具体”运用,避免名词术语。在此基础上编制一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如2014年高考考查频率最高的“以”:

目词

性用法今译典型例句

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

②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拿”、“用”、“凭”、“把”《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⑤起提宾作用。“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连词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并且”或不译《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而”或不译《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③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而”或不译《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⑤表目的关系。“而”“来”“用来”《师说》:“作《师说》~贻之。”

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以《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⑦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至于”《柳毅传》:“~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目词

性用法今译典型例句

以动词

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则王乎?”

副词

①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义耳。”

注:2014年高考考查虚词“以”用法的有5套试卷9个例句,只涉及用法介词①②、连词③⑤,涉及面最广的是用法介词①。

2.精选典型例句。

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仅仅识记住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必须将此与典型例句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即把语法规则带进典型例句去消化,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语法规则,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如上表中所列虚词“以”,对2014年高考涉及的四种用法可依次精选如下典型例句:

介词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连词③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连词⑤并且树立石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张溥《五人墓碑记》)

精选典型例句,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二是课本归类练习中的例句。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语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再在“语法规则”之外添置字句理解的障碍。

3.训练迁移能力

2014年高考文言虚词考查题体现了一种回归,回归文言基础知识,回归文本解读。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联结这二者的纽带是“迁移能力”。只有“以本为本”(以课本为蓝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打好厚实的“知识基点”,才能为“迁移”积蓄底气和实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为此,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迁移能力的训练,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加大训练量,改用“4字8组16句”的题型,可以对每个“虚词”都设计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和不相同的一组”,学生既寻同又析异。另外,还要再带着对选文中“虚词”用法的揣摩到课文例句中找“娘家”,双向迁移,寻同析异,反复比较,不断增强自身的迁移能力。

4.高考复习词语运用虚词 篇四

【考情分析】

1.2009年“新课标大纲”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词语包括一般实词、虚词和成语。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于常用实词(包括成语)和常用虚词的使用能力。(1)能正确理解词义。(2)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使用是否正确。(3)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2.考查的主要形式放在近义词的选择和辨析上,根据语境为句子选择词语,也考查对词语意义的正确理解。从2009年命题来看,有的试卷把实词与成语综合一起考查,如湖北卷、天津卷、重庆卷、四川卷。命题的选材将更加注重语言材料的生活性、时代性,绝大多数来自生活、社会的热点或重大事件。(3)命题形式有选择式、置换式、判断式。(4)所考词语大多数为常见词语。

【知识交汇】

1、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2、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3、熟语。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是流传于民间,简洁通俗、诙谐幽默而富有特殊意义的语句。谚语大多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经验和劳动经验。如:“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山望着那山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一种特殊的关系,前半部分用形象化的描绘引出后半部分的深层含义。如:“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惯用语是民间一些约定俗成的词组或短语,如:“碰钉子”,“拍马屁”,“挖墙角”,“乱弹琴”,“吃大锅饭”,“唱对台戏”„„

【思想方法】

1.实词辨析。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包括辨析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辨析近义词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1)结构分析比较法

通过对构成近义词的语素及其结构的分析,找出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 ①你这种想象是非常奇特的。②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③他对着大海,上天下地地遐想个没完没了。....上例中的“想象、联想、遐想”是一组近义词,含有共同的语素“想”,都有“对不在眼前的事物用脑筋思索出它的形象”的意思,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但由于它们的另一个语素不同,语素间的结构关系也不同,所以也就有了细微的差别。

(2)语境对照替换法

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经过对比、分析和替换,找到它们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搭配关系以及词性、句法功能方面的差别。这种方法需要临时编造相关例句。例如:①他们两个人正估计情况,交换意见。②为了交流经验,互相提高,纺线也开展了竞赛。.... “交换”着重于“互换”,即双方互相给予某种东西;而“交流”则着重于“对流”,即双方经常地互相流通或给予。由此可知,上例中的二词不能互换。

(3)运用反义词推究法

通过近义词的各自相应的反义词的辨析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例如:

①敌人的退却是虚假的,要引我们上钩才是它们真正的企图。②你以为她拒绝我,是故..意地虚伪么? ..要辨析上例中的“虚假”与“虚伪”的细微差别,可通过它们的反义词来判断。“虚假”与“真实”构成反义词,着重于“假”,指情况与实际不相符合,多用于形容事物的内容、证据、情况、情节、因素、成分、成绩等较抽象的事物,有时也用于人的言行;而“虚伪”与“诚实”构成反义词,着重于“伪”,用于形容故意作假,不诚实,多指言语、行为、作风、态度、道德、品质等有关人的言行表现。

2.虚词辨析。虚词的使用正确与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虚词搭配要正确。(2)虚词位置要正确(3)虚词不能滥用

【专题演练】

1.(北京市宣武区09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在水球运动中,常常为了争夺一个球,几个运动员一齐钻进水中,于是,好几双胳膊在水里纠缠得不亦乐乎。....B.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别看他平日里寡廉鲜耻的样子,....其实却是个十足的伪君子。

C.我国民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由于技艺拥有者的观念问题而只留给家人,但仍能薪尽火传,生生不息。....D.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有些企业可能没有应对经验,但可以向有经验的优秀企业邯.郸学步,从而渡过难关。...

2.(广东广雅中学09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邀请您给学生做个报告,可是您一直敬谢不敏。要知道,我们的态度是非常诚恳....的,学生也都翘首盼望啊!

B.过于膨胀的心态并不符合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来自于冷静的理性,而不是膨胀的情绪,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仍然需要韬光养晦,而不是显山露水。....C.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量齐观? ....D.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这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善。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到该类学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3.(河北正定中学09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大学毕业了,一向勤奋学习的李楠考上了研究生,而讲究吃穿玩的孙博却不得不摆上了服装地摊,不过这也算各得其所了。....B.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舞台上,选手们个个锦心绣口,演唱的歌曲优美动听,....展示的才艺令人惊叹。

C.近日,甲型H1N1流感疫情持续蔓延, 一项有利于防止疫情大面积扩散和聚集性爆发的政策呼之欲出。....D.在纪念“5·12”抗震救灾一周年之际,我们更要痛定思痛,大力普及灾难救援知识,....发展灾难紧急救援技术。

4.(河南实验中学09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B.现在不少大款,认为钱是自己赚来的,怎么花谁也管不着,常常挥金如土,一饭千金,....他们还觉得这才有派,这才叫潇洒。

C.在灾害面前,我们只要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三人成虎,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取得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D.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中止,而是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学习。..5.(江苏南京金陵中学09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一个烟头引起了大火,这栋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B.老李已年近六十,年富力强,干起活来不亚于年轻人。....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恐怖分子滥杀无辜,罪不容诛,全世界一切正义的力量是决不会向他们妥协的。....6.(江西师大附中09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全国多家报纸电视台记者 到上海采访了驾车载人“钓鱼”事件的当事人孙中界。②一道银光灿烂的天河,横贯在深蓝的天空,好像今晚的光色

鲜明,牛朗星织女星也格外耀眼。

③大家

地伸直了腰肢,在无言中,似乎又都感到彼此的坚忍倔强的精神,还看见重新萌芽起的将来的希望。

A.专程 C.专程 特别 尤其

不约而同 不谋而合

B.专诚 D.专诚

尤其 特别

不谋而合 不约而同

7.(云南昆明一中09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移植手术后,患者还要“好了伤疤忘了痛”才能保住生命。.......B. 招聘人才不是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照个大鲜亮的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种道理和事例,用人单位自然明了。但怎么一到自己招聘人才时就犯了糊涂呢? .C. 有人说,如果宝马早一点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生产宝马车,那么,宝马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

D. 记者最近在一些县市农村发现,少数学校在教学楼、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危房改造中,有“等、靠、要”的思想和“乱花钱”的倾向。有的地方怨天尤人,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态度,一味请求上级倾斜,而不是自力更生、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资金......困难。

8.(湖北黄冈中学09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张彦因为一件小事跟室友发生口角并大打出手,虽经老师极力斡旋,双方矛盾暂时仍..未消除。

B.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为政清廉,自觉接受“八荣八耻”教育,这样才能上行下效,....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C.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D.公安部门正式介入调查足球赌博案件,调查对象涉及足协高官,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9.(江苏常州高级中学09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江苏新的高考模式要求考生复习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偏科,那种目无全牛的复习方....式,使不少考生在08年的高考中吃了大亏。

B.在本届大专辩论赛决赛中,河海大学代表队的辩手们挥洒自如,侃侃而谈,倾倒了观....

众,征服了评委,无可争议地获得了

意”或“着重”,多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尤其”没有这种用法。③“特别”除作副词外,还可作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定语或谓语。“尤其”仅是副词,只能在句子中充当状语。“不谋而合”偏重在相谋,“不约而同”偏重在相约;“不谋而合”的“合”多指见解、意见、计划、理想等的相同,决不能表示不同人的相同动作,“不约而同”的“同”多指不同的人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相同;“不谋而合”常用作谓语,很少用作状语,“不约而同”常用作状语,很少用作谓语。]

7.参考答案:A(A应该用“过五关斩六将”:比喻曾经值得骄傲的业绩,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好了伤疤忘了痛:比喻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海水不可斗量:比喻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而加以低估。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恃某一外部条件优越而不思主观努力,用以批评一种因循守旧思想。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比喻态度强硬、要求强烈的单位或下属能得到更多的照顾。)

8.3.D(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喻一句话或某一行动,会引起强烈的反响。A.斡旋: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之一,句中大词小用。B.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C.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不合语境。)

5.高考复习词语运用虚词 篇五

文言虚词教师版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例2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秦安一中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例4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第2课时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一、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识记)。秦安一中

王守田

冯双全

(二)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5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例6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例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例8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二、考点阐释

理解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要求既能够理解其意义,又能够辨别其词性(用法):(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

(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例9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例10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例11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三、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例1 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秦安一中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编写者:王守田

冯双全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文言虚词教师版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例12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四)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例13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例14 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例15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例16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七)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例22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例23 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24 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例25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例26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例17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例18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例19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例20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四、课堂练习

1.(10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俞瑱得之(现在俞瑱得到了这里)

乃令吴玉守之(于是命令吴玉防守这里)..B.利为彼有(便利已经被他占有了)宜为报仇(应该替他们报仇)..C.降家皆为上所杀(投降的都被皇上杀死了)

几为所误(差点被迷惑了)..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

(皇上率军队乘胜而入,宋忠藏在厕所里)(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他的人都投降了)

(六)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高考全国卷)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例21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凭着幸臣的地位,越级升官)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随从护驾)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秦安一中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编写者:王守田

冯双全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文言虚词教师版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B.“利为彼有”,为,介词,表被动。“宜为报仇”,为+动词,介词,省小宾语。“给,替”。A.代词,且皆为“居庸关”。C.表被动,为…所结构。D.方位地点。

2.(10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你也想学这个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于是在朝廷上推荐了申甫)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金公凭借御史的身份担任参军之职)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只是听任申甫自己招募士兵)其皆出于此乎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3.(10年江西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 ..(于是又请求让他所率领的军队火速赶往隘口并摆好阵势)

B.武康为公令于军(王超在军前对王德用下令道)不求闻达于诸侯 ..C.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他所得的俸禄和赏赐,大多分给亲人和属下)

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可惜朝廷没有一个忠臣了)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C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D助词,都可译为“啊”)

4.(10年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唯《易》乎(大概只有《易经》吧)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拂衣而出(拂袖而去)倚歌而和之 ..C.遂得免焉(法成最终被免罪)风雨兴焉

..D.复还于蜀(胡叟又回到蜀地)且贰于楚也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5.(10年四川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郡更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依靠郡吏的推举,经过考核合格而担任楼烦长)

B.久之乃得(过了很久才抓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拿到赤色弹丸的杀武官)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他得了病快要死时)

不出,火且尽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项前一个是副词,才;

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故选B。

五、课后练习

6.(09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他的祖先是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祈祷不是李迪应当做到,还是不要让他去做).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周怀政阴谋杀人的事,皇帝非常生气).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诛杀太子))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我不知皇太后崇高的品德,竟然达到这么高的境界).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还是。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D.都是竟然。7.(09湖南卷)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为变亦酷矣(他们被造成的变化也很残酷)

吾其还也 ..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大多清丽奇伟,优于应试之文百倍)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饮食起居,日常行为,不能勉强顺随他人)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能退让食物给他人的人,是曾经受过饥饿的人)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项中的“其”字,前者为代词,后者为语气副词,译为“还是”; B项中的“于”字,前者为介词,后者为介词,译为“对”; D项中的“者”字,前者为名词,后者表提顿,与“也”一起表判断。

8.(09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攻原得卫者(攻打原国而得到了卫国)

假舆马者

..B.待公而食(我等您来吃饭)

信而见疑 ..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

洎牧以谗诛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

若属且为所虏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D均为副词,将要。(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9.(09四川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秦安一中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编写者:王守田

冯双全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文言虚词教师版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州里的士人满二百人,才能建立学校)

B.未及为而去(他还没来得及做就离开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人以前路 ..(没有珍贵的物产过多的财货来使四方不固定的商贩到来)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的“乃”为副词,译作“才”;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的“乃”为连词,译作“竟然”;B.“而”:都做连词,译作“就”。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的“因”为介词,译作“用”,“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的“因”为连词,译作“于是、就”;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的“以”为连词,译作“来”表目的,“问征人以前路”的“以”为介词,译作“把”。

10.(08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就在庐江寻阳安了家).弘因阵乱突围而出(杜弘趁着阵势混乱突围出来).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当时有和周访同姓名的)

.与贼战,斩首数百(跟敌人作战,杀了几百人).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华轶的将领周广烧了城池,来接应周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杜弘制作了桔槔来攻打官军的船舰).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杜弘向城外扔了很多宝物).又破之,奔于临贺(又击破了他的军队,他又逃向临贺).【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A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B项为均为“跟、同”。介词。C项均为“来、用来”。连词。D项均为均为“到”。介词

11.(07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心恚愤而无如何(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何前是而今非也(为什么先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恰好王生因事到东山)

.以是益疑狐妄(他因此更加怀疑狐狸妄为).C.郭具言所苦(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自己不选择,只让狐狸选择).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画中).【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而”: 但、却,表转折;B、“以”:因为,表原 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

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12.(06广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趁机打听杜一元家在哪儿)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到了晚上,果然没有收获而返,这才在杜环家定下心来住下来)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杜环买了布帛,让妻子给老人制作衣被)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 A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C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D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特别应注意,其中文段中“令妻为”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常母。

13.(模拟)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遂乃激扬名声(于是就激励于名誉声望)② 今君乃亡赵走燕 ..

B.① 甘心以受刑诛(心甘情愿地接受刑罚)②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C.① 而位行不显(但由于他们的地位和知名度不高)② 木遭之而叶脱 ..D.① 滂死则祸塞(我范滂死了祸乱就停息了)②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B.以 ① ② 都是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可译 成“地”;A.乃 ① 副词,表承接,“就”; ② 副词,表转折,“却”是。C.而 ① 连词,表转折(暗含因果),“但(由于)”; ② 连词,表承接,“就”。D.则 ① 连词,表假设(含承接),“那么、就”; ② 连词,表并列,“则……则”加强对比,“就”,或不译。14.(模拟)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故加之而不怒(无缘无故地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

油然而不怪者(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看那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他的意见的方式)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吧)..C.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其事甚怪(这件事很古怪)..D.子房之不死者(他没有被捕被杀)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所以:表手段 /表原因;C.副词,表反问/代词,这;D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就用老百姓的钱建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竟然找了个借口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杜家)

..秦安一中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编写者:王守田

冯双全

6.高考复习词语运用虚词 篇六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纲解读:

所谓“”,就是《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复习重点:

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

3、通晓古今。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例释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上一篇:演讲与口才训练方法下一篇:海选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