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书评

2024-09-21

大教学论书评(共5篇)

1.大教学论书评 篇一

《自杀论》书评

杨璟(武汉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作者简介]杨璟,(1988—),女,苗族,湖南湘西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城市社会学。

[内容摘要]迪尔凯姆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自杀论》把“自杀”这一病态的社会现象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作者先对人们常常认为引起自杀的心理因素与自然因素进行否证,接着又对自杀现象的结果做出分类,由结果推论出自杀是因为社会整合程度过低或过高及社会规范出现混乱和真空引起的,从而实证自杀的社会归因,在否证与实证的过程中,迪尔凯姆的研究不仅体现出他一直以来的学术观点即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生活,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外在性,强制性的特点,而且作为实证主义研究的始祖,迪尔凯姆在研究中对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也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是《自杀论》的书评,不仅会分析这本书的方法论意义而且会分析它的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自杀 ; 自杀率 ;

社会整合 ; 自杀的分类

一、笔者未读该书之前及之后的不同心里感受

笔者相信,每个人应该都有遇到挫折、不幸,内心极度难受、极度痛苦以至于想要自己放弃自己生命的时候,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自杀当然就是自己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自己生命的人要不然就是经受了很大的挫折和痛苦,要不然就是心里有问题,人们更倾向于去相信和人为自杀的人是因为自己本身有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或者至少是在当时他无法解决和面对,从而选择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去逃避,逃避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或者已经预见到的将来自己不想也认为自己无法面对的事情。笔者以前认为自杀是一种逃避,或者是一种自我解放,逃避不想面对的事情,将自己从纷繁复杂的琐事中解放出来,自杀也有可能只是自杀者当时一种错误的心态,他们无法从那种错误的心境中走出来,或者没有人能够有效的劝导他们,将他们导向正确的心境。或者有时候自杀是人们无法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一种状态,自己都无法接受自己,无法明白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将做什么,觉得自己很没用,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价值了,等等,笔者认为大多数的自杀者不仅逃避现实而且不喜欢自己,至少对自己不满意,当然不同的人对自己满意的标准各不相同,当人们自己对自己极度失望的时候,也有可能采取了结自己生命的方式,但是可能很少有人将自杀归因于社会的原因。很简单的事情,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自杀”就是自己杀自己,自己了结自己的生命,与他人有什么关系,与社会就更谈不上什么关系了。

但是读了这本书后你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任何人,只要他出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那么他的任何行为,即使是在我们看来很私人的行为,必然已经打下了当时社会行为标准,社会规范,或者社会环境的烙印,因为从我们一生下来我们就生长在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或者自然环境中,这些我们都无法改变,在我们看来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就是我们所生长的环境在不断塑造我们,影响我们,改变我们。哪个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不被任何东西影响的自己,或者已经没有了吧,我们试图去发现和了解的是,社会环境是如何塑造我们,影响我们与改变我们的,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自杀论》这本书,从最初的看不太懂,到终于明白,还记得自己曾经在学校的食堂用《自杀论》这本书占过座位,远远的就看见周围的同学从旁边走过都会不由自主的被他的名字所吸引,忍不住会看两眼,或者目光停留在上面的时间总是比较长,可能所有人最初看见这本书时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大家心里肯定都在嘀咕着,还有这种书?还有专门研究自杀的?这样的书也可以是本名著?那这本书究竟写的都是些什么呢?难道是写人们是怎么自杀的?我觉得所有人都对自杀有着自己的理解,但

是我们或许很少去想自己认为很私人的行为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真的只有自己的行为和状态会影响吗?那自己的行为和状态又是怎么得来的呢?迪尔凯姆就是带我们去发现塑造或影响我们私人行为的社会原因。

二、本书概述

自杀作为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人们往往把它归因于个人,认为是由精神错乱等心理因素或酗酒、仿效等个人因素引起的也有人认为是由自然原因如气候的变化等引起的,而迪尔凯姆的研究假设认为是由社会整合程度过低或过高,社会规范出现混乱或真空引起,迪尔凯姆先对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进行否证,然后又对自杀现象分类,由果溯因对引起自杀的社会原因进行实证,通过一驳一立使研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概念的界定——操作性定义——对作者认为非自杀现象的排除

迪尔凯姆在书中对自杀现象做出这样的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自杀论》,11)这样就(1)将当事人的意图或动机排除在外,而只根据当事人的行为与结果这两个外显的特征进行定义(2)排除了那些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行为后果的死亡现象。

2、否证自杀现象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A、对精神错乱的否证:心理论认为,自杀现象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理由是,在统计规律上,有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如精神错乱的年发生率与自杀现象一样,在某个社会里相对的稳定,而在不同的民族又有相当大的差别。而且,自杀和精神错乱一样,城市比农村多。迪尔凯姆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1)所有的统计资料都证实,在精神病院里,住院病人中女性略多于男性;由于推论,如果说自杀率与神经衰弱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那么妇女的自杀率就必然高于男人的自杀率,至少应该一样高,但是根据自杀的统计资料来分析,在每个国家中,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4倍左右;(2)犹太教徒中的精神错乱病人比其他教徒中多得多,如果说自杀率与精神错乱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那么犹太教徒的自杀率就必然高于其他教徒的自杀率,然而,相反的是犹太教徒中的自杀倾向却很微弱;(3)在所有的国家里,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从童年到老年),自杀倾向是逐步增强的,而在壮年时期更经常地突发精神错乱,如果自杀率与精神错乱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这种统计结果同样也是无法解释的;(4)疯子最少的国家却是自杀最多的国家;(5)下层社会中精神错乱很少,自杀却时有发生。

B、对酗酒的否证:还有些人认为,酗酒是导致自杀的另一个不正常心理因素。迪尔凯姆用两个统计事实批驳了这种说法。(1)在法国国内,酒鬼最多的地区是自杀倾向最严重的地区,而酒鬼最少的地区也不是自杀倾向最不严重的地区。(2)比较不同国家情况,一个国家人均酒的消费量和这个国家自杀率之间也没有相关性。

C、对种族遗传的否证:接着为了排除自杀是由正常的心理因素如个人的体质所引起的这种可能,迪尔凯姆又进行了否证,因为自杀率确实因种族而异,而一个种族和另一个种族的区别在于它的身心特点。迪尔凯姆首先将种族的核心界定为遗传。(1)通过比较分布在不

同国家(社会)的同一种族人群的自杀倾向,结果相差很大,证实了种族和自杀没有关系;(2)自杀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有规律的增高。因为人体的一切都受着生命节律的支配,依次经过生长的阶段、停滞的阶段和最后一个衰退的阶段。由于没有什么心理或生理特点是无止境地发展的,所有的特点都在达到一个顶峰之后趋于衰退。相反,自杀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才达到它的顶点。

D、对仿效的否证:(1)同首先对自杀现象进行操作化定义一样,迪尔凯姆还是先对仿效下了他的定义:“当一种行为有一种类似的,以前由别人完成的行为的表现作为直接的先例,没有明确的或不明确的思想活动介乎这种表现和实施之间来影响这种重复行为的本来性质,那么仿效是存在的。”(《自杀论》,114)(2)迪尔凯姆指出,仿效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它可能在没有任何社会联系的个人之间发生,他指出仿效必须先有被仿效的对象,如果自杀是仿效引起的,那么自杀率就应该以被仿效对象所在的地方为中心向周围逐渐减小,但是从自杀率的分布图上看,自杀根本不是围绕某些中心发生,从这些中心均匀的扩散开来,而是以差不多同样的数量成批的发生没有任何中心。

3、否证自杀现象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1)否证气候类型与自杀率之间的关系,自杀率同样高的地区可以属于不同的气候类型,意大利自杀人数最多是北方而英国和比利时自杀人数最多的却是南方。(2)对是否存在最有利于自杀的季节的证伪:迪尔凯姆按照温度的变化来排列一年中的4个季节和12个月份,并未发现季节或者月份的变化与自杀率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3)迪尔凯姆对统计资料显示人们倾向于在白天而不是晚上自杀的观点:他认为这不是自然因素的影响,真正的原因在于白天事务最繁忙,人际交往最复杂,社会生活最紧张。

4、实证——倒果溯因的分类溯因论证法

以上迪尔凯姆否证了精神错乱、酗酒、种族遗传、仿效等心理因素,也否证了气候、季节、温度、白天黑夜等自然因素,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社会因素了,而迪尔凯姆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是通过对自杀现象进行分类来寻找原因的,他认为各种原因之间的特殊差别意味着各种结果之间的特殊差别,通过探索不同自杀类型产生的社会条件,就将结果和原因联系起来。通过结果来寻找原因。

迪尔凯姆将自杀分为四种类型,即“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反常性自杀”以及“宿命型自杀”。(1)利己主义自杀。其成因是个人与社会的疏离,所以那些不能很好的整合进较大的社会单位并盛行个人主义的集体、社区和群体,其利己主义自杀的比率一般都比较高;(2)利他主义自杀。它发生在“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此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力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集体的需要和利益。(3)失范性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控制瓦解之时,在正常和稳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愿望总是受到由一般道德原则支撑的规范的调节的,他们保证了个人的愿望或抱负大体上于可以运用的手段相一致。但是,当社会控制减弱,上述规范受到破坏时,对个人愿望的制约就不复存在。此时,个人的生活目标和人生抱负失调,他们增长出难以实现的个人愿望,这必然导致挫折很多,以及自杀率的上升。(4)宿命性自杀。这种自杀的典型形式是那些倍受压迫和制约的奴隶采取自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面临的是一些无法抗拒和改变的压迫。

社会整合和自杀率之间的关系:(1)利己主义自杀和失范性自杀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即社会整合程度越低,自杀率越高;(2)利他主义自杀与社会整合程度成正比,社会的整合程度越高,自杀率也越高;(3)自杀率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整合程度的变化,担不是惟一的经验表现形式。犯罪、越轨、酗酒、离婚率以及精神疾患的患病率的变化都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整合类型与程度。

5、结论

(1)通过以上的论证,迪尔凯姆证实了他的三个命题:自杀人数的多少;A、与宗教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B、与家庭社会一体化程度成反比;C、与政治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2)自杀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迪尔凯姆认为自杀和杀人之间有关系而且要视自杀的类型而定。A、利己主义自杀和杀人呈负相关。因为有利己主义子自杀倾向的人所崇拜的是人的个性而不是社会的共性,既然尊重个性的张扬就不会看不起别人的生命。B、利他主义的自杀与杀人有着共同的机制,当自杀者认为自己在社会的压力面前是如此渺小,无能为力时,他也不会重视别人的生命。C、反常的自杀则要具体来说。反常的社会结构所导致的实际上是一种激怒或者厌烦的状态,这种状态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针对别人或者转而针对自己:前者引起杀人,后者则引起自杀。

(3)对自杀现象迪尔凯姆提出的解决办法:通过否证过去的宗教以及现代的家庭都不能成为维系现代人们关系的感情纽带,迪尔凯姆不是想把现代社会拉回到过去,而是坚决主张建立职业团体或行会以恢复社会对自杀的免疫能力,让人们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已经失落的社会思想和感情。

三、本书在作者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1、社会的影响力,主导地位:纵观迪尔凯姆的学术生涯与著作,从《社会分工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学方法论准则》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作者的思想一直都围绕着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作为社会这个整体是高于个人的,并一直都致力于研究与证实社会生活是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决定和塑造个人的。在《自杀论》这本书中,迪尔凯姆将大多数人认为是由个人动机或行为等心理因素引起的病态现象进行分析,在否证与实证的过程中,在严谨的论证体系中让人们清晰的发现以前自己人知的错误,对社会的影响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2、社会事实:在《自杀论》这一本书中,作者通过对自杀这一病态社会现象的研究,再一次以一种案例研究的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他的思想:社会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强制性、外在性、普遍性的特点,它影响塑造着人们及他们的行为,因此只能通过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在书中,迪尔凯姆就用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来解释自杀现象及其类型。

四、本书的影响与意义

1、方法论意义:(1)清晰的概念定义:可操作化的定义是进行社会研究的前提,在书的开篇作者就对自杀现象做了自己的定义,排除个人的主观动机与行为及作者认为不是自杀的死亡现象,使自杀现象成为可具体研究的客观存在,而在之后对仿效的否证中作者也进一步对仿效做出常人可理解、可研究、解释、论证的操作化定义,并强调概念的界定对研究的重要意义,对后人的研究有重大的启发。(2)研究变量的引用:自杀率的引入将看起来是个人原因的自杀现象变为可用宏观社会结构来解释的社会事实。迪尔凯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将人们往往看来理应是由个人的心理或动机引起的个人自杀现象通过一个研究变量——自杀率的引入,变为可在不同城市、地区、国家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影响自杀率变化之宏观社会结构的客观社会事实。让实证主义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得到发展。(3)否证与实证相结合,强有力的论证脉络:通过前面的概述,我们发现迪尔凯姆先对人们常常认为可能影响自杀率的心理因素、自然因素等进行否证,当只剩下社会因素时,他就对社会因素进行实证,论证结构十分严谨以至于不少人认为“证伪”的思想不是被波普诺开创的,迪尔凯姆才是“证伪”方法的祖师爷。(4)共变和控制变量等实证方法的运用:由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隐藏在大量复杂的可变因素背后,而社会研究又不能完全像自然科学那样获得能够严格控制各种因素的实验条件。因此,为了排除那些变量之间的非因果性相关,他采用了“共变法”、“控制变量”等分析技术。如:若自杀率与心理变态有关系,则精神并发病比率越高的地方自杀率越高;若自杀与仿效有关则必定使自杀率以自杀率最高的地方为中心依次向周围减小。而通过引入控制变量——年龄,他论证了不是婚姻本身,而是与子女的联系影响着已婚者自杀率的高低。(5)根据现象分类,倒果溯因,求因果关系:在《自杀论》中,对社会原因的实证方面,根据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不同的原因会引起不同的结果,从而通过对自杀现象的分类探讨引起这些类型自杀不同的社会条件从而探求出原因来。这种分类法,及倒果溯因的方法的运用也是实证社会学的一个里程碑。

通过将要检验命题的经验性事实累计整合或理论性推断并加以检验,使其具有可信度与包容力,是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教给我们的东西。

2、本书在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中的地位: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是实证社会学的典型研究,其方法论意义与理论意义同样巨大,通过前面对其方法论的探讨,我们发现虽然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迪尔凯姆没有我们现在的统计软件,但他的共变法与控制变量的引入及否证与实证的完美结合却是现代社会学及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源头。

在理论方面,《自杀论》是迪尔凯姆通过对自杀这一病态社会现象的研究对他自己理论观点即社会生活对个人的影响决定作用,社会事实有客观性、强制性、外在性、普遍性,可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的案例诠释。他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社会这个大整体来,对社会整合需适度及社会规范是否稳定对自杀影响的讨论让人们对社会和个人,国家和社会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迪尔凯姆在人和社会的关系讨论中对社会决定性作用的强调也引发了学者们的不同观点,从而产生了互动论、交换论、现象学等理论流派。

3、现实意义:书中迪尔凯姆区分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四种类型自杀。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我们确实应该看到利己型自杀与社会整合的关系及它的现实意义。而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贫富差距、地域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社会规范对人的制约作

用,对人目标和价值的确立作用也经常起变化,因此反常自杀在我国社会转型这个特殊时期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五、自己的思考

1、主观的溯源分类法:大多数人认为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主要是用了实证的方法,有很强的客观性,但我认为在他的书中也典型的采用了心理解释策略,有主观的成分,比如对自杀类型的区分,根据迪尔凯姆实证主义方法的一贯精神,科学研究应当从客观观察入手,根据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可明确识别的外在特征来划分对象类型,这种叫做形态分类法。但在对自杀现象做出类型划分时迪尔凯姆并没有采用这类分类法,而是采用另外一种溯源学的分类法,他重点区分了利己型、利他型、和反常型自杀,显然这种分类具有心理溯源的性质

2、软实证的经验研究——从定量不知不觉走向定性:(1)社会整合的抽象概括,无法量化、测量与检验:经验研究的要义在于以存在的社会事实为根据,以现实材料为手段,通过实验、观察、搜集分析资料的方式对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研究。但是通读该书,从迪尔凯姆的经验概推中我们不能直接得知制约自杀率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迪尔凯姆于是通过建立命题结构,提出了在经验命题中获得直观的最高假设:社会整合程度决定自杀率。这是一个在逻辑上能隐含经验事实但并不直接来自经验数据的一般性概括,它的产生不是通过归纳推导出来的而是哲学的思辨,并且社会整合的程度如何才算适度,不高也不低,并不能对之进行量化,测量和检验。

(2)迪尔凯姆在书中体现的社会与个人相互作用取向:我们的社会学研究常常探讨因果关系,一种现象是如何由怎样的另一种现象引起的,把一个事物的发生或演变与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运动联系起来,有明确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把一种社会现象归结到另一种社会现象那里,不论这种解释充分还是不完全,都表现了某种决定意义。迪尔凯姆在本书中选择的解释项是“社会整合水平”,被解释项是“社会自杀率”,而自杀者则被当做一个潜在的被解释项,因而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的被解释项,当社会整合水平异常时,自杀者只有万分之几的比例,处境相同的多数人并未选择自杀。这一结果可能使迪尔凯姆意识到:作为潜在的被解释项的自杀者个人对环境的反应差异也影响着自杀现象。于是,迪尔凯姆是采用心理溯源性质的分类法,提示着社会与个人相互作用的意义,因此无意识的将决定论与相互作用论结合在一起,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研究,互动论的学者是不是从这里得到互动论的启发呢?

最后,我想说虽然后人对迪尔凯姆的这本书还有很多批评,比如统计资料的失真,推论的失误(新教盛行国家的自杀行为并不一定都发生在新教徒身上,因此“新教盛行国家的自杀率高不等于新教徒自杀率高”)等,但是迪尔凯姆的这本书及其在社会学和实证社会科学中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他严谨的科学实证态度和方法都值得后人钦佩和学习。

[参考文献]

埃米尔·迪尔凯姆[法],2005,《自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高琳,2008,《社会学研究与迪尔凯姆,<自杀论>的典范意义》,《社会学研究》2月。

路丹、张月,2004,《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及其现在价值——<自杀论>的社会学方法论解读》,《东南大学学报》第六期。

李文华,2004,《<自杀论>及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社会学·管理学研究》第六期。

唐斌,2005,《试析涂尔干<自杀论>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上饶师范学院学报》,8月。

王毅,1995,《社会学方法的一种主张:软性实证——兼谈名著<自杀论>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潜在启示》,《云南学术探讨》第一期。

2.大教学论书评 篇二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 也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 素有“现代教育之父”的称号。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世界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

“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所谓“大教学论”是指“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这里的“大”不仅包括学习内容的全面, 教育对象的普遍和教学方法的丰富, 而且包含了整个教育学的内容, 是教育、教学领域的百科全书。

全书共三十三章, 大致可以分为五部分:人性、人生的揭秘———对人的本质进行深究, 认为“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 就是在我们的人生目标上前进。这一部分其实是说人的禀性是相近的, 都有发展的潜质和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 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 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一部分表明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及其本身的魅力;改革学校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放眼现实, 痛斥现有学校的弊端, 认为在此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 必须要对学校进行改革, 改革要以万物的秩序为基础, 借鉴自然法则;改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这一部分对学校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 包括如何延长生命、利用人生, 教与学的原则, 各学科的教学法, 教学用的书籍, 学习的分阶段及每阶段学校的描述;教育理想和方案的简单总结———对学校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了分析, 号召人们积极地支持和参与进来, 并对这一伟大设想的效果充满信心。作者的思路清晰明确, 内容的结构完整自然, 阅读起来如顺水行舟。

之所以称《大教学论》是教学论里的“圣经”,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首先从《大教学论》的目的来看,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使每个基督教王国的一切地区、城镇和村落的学生都受到它的引导, 使全部基督教的青年能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 纯于德行, 习于虔敬。可以说这是基督教在教育领域里的“圣经”, 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基督教徒, 为了让他们更有智慧, 更好地领悟上帝的旨意。

夸美纽斯是教育家, 同时也是一位神学家和基督徒。他在《大教学论》里不知觉地写上了“圣经”的字样, 从全书的体例、格式到文章内容的字里行间处处可以看到《圣经》的影子, 听到上帝的福音。我们在体会到他对教育改革的执著追求和大胆探索的同时, 也深切地感受到他对上帝的虔诚, 对《圣经》的膜拜, 他说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他的工作, 是上帝的工作。

其次从世界的教育史来看, 《大教学论》首次系统探索教学的方法和艺术问题, 是现代教学论的开端。其中提出了许多富于创建的设想, 蕴藏了充满智慧的理论, 虽然时隔近四百年, 但它的价值和光辉毫不逊色, 是教育、教学领域里的“圣经”, 经典。其代表性的观点有遵循自然的教学理念, 分阶段教学的计划, 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积极主动的教学机制, 不拘一格的教学艺术等等, 可谓是内容丰厚, 意义深远。

教学的艺术千变万化, 书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不能一一列举归纳, 大家可以自己去细读领悟。作为探究教学艺术的《大教学论》, 除了描述教学的方法原则以外还涉及到教育的其他层面: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普及教育;注意道德的培养;倡导编写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制定学校的作息制度等等, 这些内容今天仍是教育领域谈论的热门话题, 重新翻阅它对我们来说很有启发。当然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其中不免有不当和错误的地方, 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3.关于密尔论自由书评 篇三

刘萍 2011131114

摘要:人们具有讨论的自由,进而形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人们所拥有的这种自由又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一定限制的。密尔在其《论自由》一书中讲述了言论自由对获致真理、民主政治、个性发展的作用,并将言论自由的限度归结为不妨害他人的自由,也即伤害原则,本文即基于密尔的观点对言论自由及其限度进行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约翰·密尔;言论自由;伤害原则;限度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领袖罗伯斯皮尔说:“除了思维能力之外,向自己亲友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是人有别于动物的最惊人的品质。”①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亦即语言能力。数百万年来,尤其是自文字产生以来,人类依赖言论,言论包括语言和文字等形式,发展起自己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言论自由不仅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文明进步的重大标志。时至今日,世界各 国无不在其宪法中对这一神圣权利加以规定和保障。到了19世纪,随着资产阶级对旧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言论自由的理论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1859年约翰·密尔出版的著作《论自由》。

密尔在书中主要论述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两者错综复杂的联系及关系。密尔重点写了讨论自由也就是言论自由,强调它与思想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在密尔眼中,真理越辩越明,任何意见,无论是自然的或者是社会的理论,只有经得起反复的批驳才能为人们所接受,依靠外部力量强加的意见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经过充分的讨论,人们才会真心实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是被广泛接受的正确意见,也应该经常接受人们的检验,这样它不会成为死的教条而保持鲜活,更加有效地作用于个人与社会。

具体而言,密尔是以这四点递进的论据来论证言论自由对于人类精神福祉的必要性的。第一,如果被权威压制的意见是真确的,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获得一个真确的认识的机会。这自然是不应当的。第二,即使被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是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的真理。而另一方面,被公认为正确的意见也难得是或从不全部是真理:既然如此只有借助对立意见的冲突才能使不完善的真理有所完善。第三,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而且全部是真理,若不容它去接受猛烈而认真的挑战,那么它就会逐渐脱化成一个教条。坚持它的人们并不能够深刻认识它的合理性,而实际上和坚持一个偏见的情形是一样的。第四,在上述情况下,教条即有可能丧失或减弱它作为真理的本来意义,并有可能失去对人们品行的陶冶作用,因为教条已变成一种纯粹的形式和术语,不仅对于优良生活是无益的,而且妨碍人们以理性或亲身经验去体味真理和培养真正的、虔诚的信念。密尔所论可以归结为一点,即言论自由和意见的多样性是真理浮现和彰显的必要环境,在此环境之中,真理具有自我矫正能力,真理的运动是一个自矫纠正的过程,而权威的干涉只能破坏这一过程。

世界各国都尤其重视言论自由,与言论自由所具有的重大价值是必然联系的。言论自由具有功能、作用亦即价值。笔者认为密尔在书中论述言论自由的价

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进知识与获致真理,即作为获致真理的一种手段;二是维持与健全民主政治;三是维护与促进个人价值,促成个人的自我实现。

第一,言论自由可以增进知识与获致真理,即作为获致真理的一种手段。这种价值表明,当我们可以自由地认识一切事物,自由地发抒我们对于一切事物的认知,那么真理将在与谬误的斗争中自动显现,为大众的理性所辨明。它还表明,欲作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决定,应该倾听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意见,特别是对立方的意见,而且还应把自己的判断置于公众的质疑与挑战之下,进行不断的锤炼与修正。在此过程之中,我们所拥有的真知会越来越丰富。密尔对其作了学理上的论证。密尔反对政府对发表一种意见的禁止,无论这种政府是人民的还是非人民的政府。他陈述这种禁止自由讨论的弊端:“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后代和对现存的一代都是一样,对不同意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②具体的阐述在密尔对言论自由的四个递进的论据中得以体现。

第二,言论自由可以维护和健全民主政治。言论自由之民主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点:对话、制约、共信。密尔在本书中认为言论自由之民主功能主要体现在制约。言论自由不仅对多数权力的制约也对政府权力的制约。言论自由不仅是多数人的言论自由,而且是少数人的言论自由。当政府是为多数人所支持的一个民主政府时,也是不应压制少数人的言论自由的。正如密尔所言:“且让我假定政府是与人民完全合一的,除非在它想来是符合于人民心声时从来就不想使出压制的权力。但我所拒绝承认的却正是人民运用这种压力的权利,不仅是由他们自己来运用或者是由他们的政府来运用,这个权力本身就是不合法的。最好的政府并不比最坏的政府有资格来运用它。”③

第三,言论自由可以维护与促进个人价值,促成个人的自我实现。一个自由人通过自己的理性与良知去选择、搜集信息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其个人价值的体现。密尔还认为,言论自由能够帮助人们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对于个人才能的发展和自我完善有重要价值。正是因为言论自由,才使得人人都可以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态度,形成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心智得到发展的独立个人。言论不自由的时代必定是一个谎言流行、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的时代。密尔目睹过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非常警惕“社会 暴虐”,即社会将集体的意志强加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抹杀人的独特个性和首创性。因此他号召要在这样一个社会意见占主导的时代反抗这种社会权力对想、言论及人各方面的压制,让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言论自由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从而保持整个社会的丰富多彩和蓬勃生气。

在言论自由具有极大的价值时,又不得不给自由一个限制。正如卢梭所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④密尔所称的限度是指法律上的限度,而不是物质的或道德的限度。法律上的限度说明言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言论而不必担心法律之强制惩罚的界线。因此,言论自由的限度也可以说成是法律之施加于言论上的若干限制。那什么才是合理的限制呢?则需要一个检验标准来核准限制是否是合理的。密尔的原则则是著名的“伤害原则”。密尔《论自由》的主旨在于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按严复的译法来说,就是“群已权界”的问题。密尔的基本论点是,个人对于仅涉及其本身的行为,不受社会通过道德和法律的压力施加的约束,只有对那些对社会或他人造成

了伤害的行为,惩罚不失为正当。

仔细分析密尔的伤害论,它包括以下一些要点。第一,当且仅当自由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了“伤害”时,才可以对之进行限制,否则便是不正当的。第二,密尔有时用“影响”或“涉及”来表达“伤害”的意思。一个人无须为只影响到他本人的行为向社会负责,这里对“影响”必须作限制性的解释,“说只影响到本人,意思说这影响是直接的和最初的:否则,既是凡属影响到本人的都会通过本人而影响到他人,也未可知,那么,凡可根据这个未可知之事而来的反对也必须予以考虑了。”例如一个人挥霍了自己的财产,可能会对那些依赖他资助的人产生“伤害”。但这并不构成对他进行惩罚的根据。因此,不能因为私人领域内的某行为间接地“影响”或“伤害”了他人而受到惩罚。另外,行为对他人或公众有了确定的损害或者有了确定的损害之虞的时候,才受到道德或法律的约束。如果行为产生出来对社会的损害仅仅源于非必然的或者推定的性质,那么对于这点点的不便利,社会为着人类自由的更大利益之故是能够承受的。第三,私人领域内的行为使他人产生精神上的反感乃至厌恶,并不算作“伤害”。密尔说,“一个人若只在涉及自己的好处而不影响到与他发生关系的他人的利益的这部分行为和性格上招致他人观感不佳的判定,他因此而应承受的唯一后果只是与那种判定密切相连的一些不便。”⑤密尔强烈反对扩展道德警察的力量去侵及个人的合法自由。因此,密尔对不合流行道德观念的生活方式和有伤风化的出版物持一种不干涉的态度。

密尔认为,“即便是意见,如果其表达所处的情形,使它的表达对某些有害行为会构成积极的煽动,也要失去其豁免权”。⑥他举例说,如果有个意见说粮商是使穷人遭受饥饿的罪魁祸首,若这种观点仅仅发表在报刊上,那么就不应遭到限制。但若是对着一大群聚集在粮商门前的愤怒的 群众以口头方式或者以标语方式进行宣传,那对此行为加以惩罚就不失为正当。总而言之,密尔认为言论自由只保护言论内容,对借言论形式实施煽动、破坏等违法行为必须予以法律制裁。

我认为密尔限制言论自由的伤害原则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无法指导言论自由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区分言论内容和言论行动:言论内容不受拘束,政府所要追求的社会限制应是针对行动而非言论本身。但言论内容和行动皆是人们的行为,其间是否存有明确的界限呢?密尔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套非常明确的标准,让我们知道哪种言论可以归为纯粹的意见,哪种言论却是归为行动。密尔在对伤害原则进行论述时也只用了一些概念模糊的词语,如“明确的伤 害”、“直接的伤害”等,但什么是“明确”,什么是“直接”他却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不同的人因拥有不同的价值观 和判断尺度,会对“伤害标准”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个人行为是否危及或损害社会利益也将难以划定。因此无论是关于言论自由的两分法还是判断群己界限的“伤害原则”,在实践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矛盾与冲突。

注释:

① 罗伯斯皮尔.革命法制和审判(赵涵舆译)[M].商务印书馆,1965, ②③⑤⑥]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M].商务印书馆,1959年,P17.P84-85.P59.④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3

参考文献:

4.大教学论书评 篇四

也许今天称得上是我的救济日吧。每每到今天我的荷包才又会满满的,于是我十分殷勤的跟着奶奶去了银行,等着看到奶奶从我的零用储蓄里取出钱来发给我。

现在的银行还真人性化,知道排队没啥秩序,就有了那么个取号的机器。奶奶连按了两下基本业务。我不知所然:“原来您也这么无聊,浪费打印纸呢!”“你别污蔑我的一番好意,我是想等会碰见熟人可以让他少排点队。”“得儿,您老好人一个。”没取笑得成,我只好悻悻找了个位置坐。

原以为这还有得等,谁知道奶奶竟捡到了张号码纸,一下轻轻松松解决掉二十几个人。我不由得想啊,这年头好人的确有好报。奶奶又给人提供了两个方便,要知道我们取号码的时候后面还等着几十个人呢!谁要拿了我们取的两张,保准一路是消灭几十个人呐!只见奶奶随手将号码只放在了座位上,等着人来领方便呢。

咦?一对夫妇来了。

“哟,这谁的.呀?”

“86号?现在可都一百几了。要不我们拿着?”

“千万别,不知道放多久没人领,肯定有猫腻。”

那阿姨皱皱眉,还瞅了瞅四周。看着他们取了张一百几的号,我叹道:“哎…得儿,这阿姨够保守。

提示器不断地报号,“61,62,63…”。随着数字的增大,时间也过了好几分钟。这不,又一老奶奶看见号码纸了。我想着:这会儿,老人总该图个方便吧。

“这谁丢的呀?”,老奶奶问着,“哟,咋没人领?诈骗?!”哦!我的老天,这老人家一看就是假保健品买多了,这思想跨越度,没点上当经验谁说的出?老人家颤颤巍巍地伸直腰,头也不回的抛弃两个大便宜,领号去了。这是啥世道,明摆着的便宜都不用。哎…人心复杂。

滴答滴答,银行里的时钟还在不停的转着,一小孩蹦蹦跳跳的来了。

“爸爸,爸爸!这有两张号码牌!”

“啥?多少号?”

“八十几呢!”

“这…那咱拿着就可以少排点队了。”

“耶!”嘿嘿,果真还是有不把好心当驴肝肺的人,我心想着。谁知道那叔叔顿了顿,回过头嘀咕着,“怎么有这样的便宜?不会有人故意丢这看我占便宜,再笑我们吧?”这话我可听不得,“叔叔,这票是刚才一老奶奶领的,她多领了几张,给后面的人留个方便,我亲眼看见的。”“管你一小孩什么事,走走。儿子,我们还是领个号吧。”“可是,爸爸…”那小孩又回头望了望我,再望了望票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被父亲拖走了。

5.大教学论书评 篇五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频繁收集学生使用、互动信息,课程信息以及其它类型的教学数据,如高校行政部门的管理信息等,利用数据监管(Data Curation)[4]来发现新知识。高等教育大数据依据数据监管技术深度解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方法,能够对一些关键领域如学生实际表现等产生积极影响[5]。运用定期收集的来自学习管理系统、社会网络、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教学数据,可以进行早期识别、干预可能会带来风险的学生日常行为,同时可以开展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利用网络来转变传统授课方式[6]。如: 2012年,哈佛与麻省理工宣布投资6000万美元开发类似网络教育平台,向全世界免费公开。所以,高等教育领域大 数据可用 于调查、改进课程 内容和教 学方法[7]。

医学院校必须以培养合格的医学人员为主要目的,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医学的多样性决定了医学教育的复杂性[8]。Cho等人[9]认为在医学教育中,如何利用好海量的医学文献,具有关键性作用,他们建议在医学生的早期教育中要加强对医学文献的收集、分析、审查、批判等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Corrin等人[10]通过一个在线临床日志系统收集并分析了主要反应临床经验记录的医学教育数据,结果显示它能够帮助医院加强医学生临床经验和教学课程之间的对接。这些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均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素质。在大数据时代下,世界瞬息万变[11],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医疗教育系统中需要找准自身位置,突出医学特色,建立一个灵活的、适应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可以作为一个工具或手段来收集、分析医学教育数据,并告知教师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12],以此提高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因此,加强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势在必行。

1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医学是一门对认知、理解、掌握客观数据要求极高的学科,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只注重讲授理论和操作要点,忽视了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也没有结合医学知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学以致用。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之间的计算机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省市、城乡之间学生受到的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尽相同。2教学课时不足,无法做到针对性教学。3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未记录,无法做到客观数据分析。4教学没有紧密结合医学知识,附属医院以及医学相关的研究每年都会产生海量的临床数据、文献资料等各类医学数据,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医学大数据应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5师资队伍医学背景薄弱。这些问题对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新思路。

2计算机基础教学大数据

传统教学模式与学习过程无法记录下来,最好的结果就是在参与者脑海中留下印象,没有文字记录,没有具体数据说明教师授课时学生的理解程度以及学习效果[13]。然而随着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与完善,数字技术可以实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有行为轨迹。在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中,每位学生都会产生大量与学习相关的数据,在进行分析处理后可以找到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信息,来帮助教师修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数据为驱动,变革高校教育模式。利用大数据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教育活力和学习兴趣[14]。教育大数据可以汇总、结合政府或机构统计的数据,如学生的家庭背景, 健康情况,获奖情况等,依此确定更广泛的行为模式及其影响效果,这比单独使用教学数据分析出的结果更为精准、有效[15]。

计算机可以存储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各种教育数据,如课件、音频、视频、试卷、答疑、报表、文档等,大数据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以下几种方式。

(1)使用个体学习数据增强个性化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练习模拟试卷时,可以完整记录其每一步操作,记录其一开始选择或填写的答案,而后否定又填写了其他答案等这些所有过程,最后将结果以及操作过程完整反馈给学生本人,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2)纵向获取来自同一数据源的数据。例如,可以从教务处获取国家或学校招生政策改变、课程调整、教学地点或时间改变等数据,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对教学产生的不利影响。

(3)横向获取不同数据源在同一时间段的数据。 例如,可以收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在同一学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成绩,结合同一时段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等其他教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结合纵向和横向数据。例如,可以结合考试成绩和学习日志系统,为所有在校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建立事实基准测试推断程序,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学习进步模型。

(5)结合计算机教育信息和医学信息。网络上具有海量的医学信息,如:电子病历、CT影像图片、文献资料、基因组测序报告等,通过计算机查询、数据挖掘等技术,可以得出有关公共健康的信息或预测,能够极大激发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大数据起源于一些技术性学科,如天文学、基因组学、气象学等,定期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概念,这些领域的数据集往往在形式和结构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16]。教育类数据虽然有大量数据产生,但是这些数据具有异质性,无法使用一种软件对所有类型数据进行有效保存和组织,安全性和保密性也限制了它们的可访问性,许多机构的数据还处于非共享状态,这些都不利于大数据的应用。因此,需要提高数据共享性、可靠性以及数据标准化程度,才能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技术改革高校教育模式。

3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析论

分析论(Analytic)被Cooper定义为:“通过定义 问题发展过程可操作的见解,以及统计模型的应用,分析现有的和/或模拟的数 据”[17]。Davenport等人[18]确定分析论具有2个关键功能:一是提供信息或建议; 二是提供见解。这些功能对应着已经发生的事,正在发生的事以及将要发生的事。关键维度实践分析模型如表1所示。

依赖于不同关键技术,不同的分析论能够探究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数据,当然也可以用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预测分析。利用现有行为模式精准模拟未来行为,这种预测分析算法被称为“倾向性”和“可能性” 分析。例如,个别学生经常在上午第一节课有迟到或逃课行为,可能和这个学生不良的作息习惯有关,那么就可以预测该学生未来可能会存在亚健康状态。关键技术:机器学习,即系统能从数据收集过程中自主学习。

(2)聚类和异常值识别。发现有异常情况发生,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例如,大规模逃课现象发生时,应立即通知所在系部辅导员并提出警告。关键技术:聚类分析和模式识别。

(3)决策支持。动态监测实时数据,用来告知决策者现在的状态,这个决策者可以是学生本人、教师或学校管理人员等。

(4)知识发现。通过计算机算法汇总大量数据集, 寻找不可预知的关联和模式。

由此,可以得到基于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析论模型,如图1所示。分析论运用在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需要获取所有与学习本课程或与学生本人相关的数据,如电子档案、社交媒体等信息。主要包括三种分析:1学术分析。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医学院校中所处地位,以及学校支持力度;2学习分析。使用分析技术帮助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完成培养合格医学生的教学目的;3预测分析。统计分析同一地区不同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模式与成效,在这些大数据中, 分析挖掘有用信息,预测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联与模式。

4大数据与分析论驱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

大数据时代下,将分析理论运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中来,结合医学特色,重新规划、整合计算机基础教学,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源与服务,建立大数据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型开放 式网络课 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教学平台。MOOC采用云计 算架构,利用网络化特性,提供大量的视频学习资源和人机交互功能,支持开放性网络服务。MOOC促进了个性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学习情况,预习、复习对应的内容,解决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大的问题,也弥补了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学生有足够时间研讨教学重点、难点。 MOOC还能够针对记录、作业、测试中出现的错误,提出下一步学习任务单。

(2)在线答疑系统。目前,在线Answer Web自动答疑系统使用最广,它是一个具有开放、共享、交互性质的问题及答案的网络数据库。学生输入关键词后可以在系统已有库中查找相关资料,若没有相关答案,则自动提交后台,解答后,立即对系统库进行添补,系统会记录所有的问题和答案以及学生提问过程中的行为。把在线答疑系统应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 能够解决辅导答疑的问题。

(3)网络医学信息查询系统。在此系统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其重在引导,通过平等对话和研讨,提出一个或多个医学问题,如:II相药物代谢的葡萄糖醛酸苷化反应能帮助人体抵抗哪些不利健康的物质或毒素?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再通过所学计算机知识快速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并能够举例说明、简要分析、得出结论,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19]。 常见的医学信息数据库有:GenBank数据库,OMIM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文献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ExPASy蛋白质数据库等。

如图2所示,学生和教师在使用各种网络教学系统时,输入的数据和学习行为都被系统记录下来。利用实践分析模型和大数据技术,对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与学生学习特征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推荐,规划个性化的学习路线,并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帮助教师修订教学大纲和内容,以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对医学生而言,提供了医学信息查询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查询网络上的海量医学数 据,如:电子病历、CT影像图片、文献资料、基因组测序等,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可以得出有关公共健康的信息或预测[20],能够极大激发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5讨论

大数据必将给医学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巨大改变,曾经依靠经验和灵感的授课过程,将会被以客观数据分析为主的决策分析所慢慢代替,大数据已经悄然改变着教学过程,也必将深度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变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医学信息数据量的指数性增长,如何更好利用和挖掘现有医学信息成为研究人员所面临的难题[21],医学类院校教育也应与时俱进,特别是计算机教学,应当把计算机技术与医学信息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医学大数据,学习医学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计算机教学思维的变化。原来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属于灌输式教学,而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 知识的接受方式呈现多元化倾向,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以更多的案例和互动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大数据带来海量医学数据,让教师对计算机教学结合医学特色的教授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启发学生寻找最优解决方案。这是大数据时代下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突出特点。

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变化。在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课前备课占据了教师绝大部分精力,而大数据会让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后分析上,形成“备课-教授-上机-测试-分析-改进”的新模式,通过大数据,可以对一个班级甚至一位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上机测试情况、学习难点等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个性化教学的深入开展。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全要素的信息库成为可能,学生的大量试卷、课堂表现、学习经历、成长轨迹、 家庭背景等都将被包含在大数据分析中,教师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依据学生的学习特征,比如答题持续时间,具体回答步骤和内容,答题答对、答错的要素等, 研究各种行为的内在联系,找到学习弱点,据此形成针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本文提出建立医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内容,具体关系如图3所示。

6结论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22],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应当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开阔眼界,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创新、发展,也有利于解决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通过教育数据实践分析和大数 据技术的运用,结合医学院校教学特点,以计算机基础教育为例, 构建了实践分析模型,通过实时数据汇总分析,提升教学质量。并希望以此为契机,建立医学高等教育标准化教学模型,对医学院校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产生积极影响。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应对复杂大数据分析的准备[23],加快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探索研究,在严格保护信息隐私的前提下,合理运用这些新兴技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高信息素养并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医学生。

摘要:随着获取、处理教育大数据能力的日益增强,以分析论为理论依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联模式。本文以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介绍了教育领域大数据的类型与获取方式,利用分析论建立教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新模式。希望依此为契机,对医学院校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产生积极影响。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准备,须具备分析复杂大数据的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上一篇: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下一篇: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录取分数线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