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进校园

2024-07-28

曲艺进校园(共10篇)

1.曲艺进校园 篇一

蕲州镇学校开展“戏剧曲艺进校园” 活动的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精神,以育德艺双馨学子为培养目标,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文化修养,推动本地戏剧曲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经典在我校发扬光大。现结合实际,制定《“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充分挖掘当地戏剧曲艺资源,因校制宜、重点突破,从培养中学生对戏剧曲艺的兴趣入手,普及戏剧曲艺基本知识,了解和亲近经典,感受戏剧曲艺文化的魅力,提高师生艺术审美修养,进一步培养中学生戏剧曲艺等方面的爱好特长,传承戏剧曲艺艺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探索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打造校园文化戏剧曲艺特色品牌。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坚持育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初中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戏剧曲艺教育与学校兴趣活动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练,引领中学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培养,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2、学习与欣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动力,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戏剧曲艺学习和经典名段欣赏结合起来,在审美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在普及戏剧曲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特长学生和有浓厚兴趣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戏剧曲艺表演水平。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戏剧曲艺的知识普及要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特长学生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曲艺活动展示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进戏剧曲艺艺术教学和欣赏活动。

三、目标任务

目 标:感受经典戏曲魅力、学唱经典戏剧曲艺 主要任务:

1、戏曲文化学习普及化。营建校园戏曲学习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校园戏曲文化知识推广和宣传,让戏曲文化深入师生心中;

2、戏曲文化学习特色化:将“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办学品牌的特色。

四、实施步骤

“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从2016年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制定方案阶段(3月份):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指导教师与学生学习的种类与曲目,制定活动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3月—5月):根据实施方案,先进行戏曲文化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选取优秀曲目进行汇编成册,进行优秀曲艺的熟悉工作。同时采取对学生集中培训的方式,有音乐教师负责指导,选取有特长的学生积极进行戏剧曲艺知识学习和特长培养,提高学生的戏剧曲艺素养,掌握戏剧曲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奠定一定的展示基础。

3、总结交流阶段(5月—7月):积极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戏剧曲艺进校园”系列展演活动,对活动开展进行表彰奖励,并认真总结和推广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同时可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五、重点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措施,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有效载体,是探索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为此,学校成立“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由杨恒林校长任组长,加强对活动的指导。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为此项活动创设必备的条件。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黑板报及晨会、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戏剧曲艺艺术,让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以学校艺术展示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实施成果,鼓励学生学习戏剧曲艺艺术和有关知识,提高演艺水平。

(三)结合实际,特色立校。根据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考察、结合、利用好当地的戏剧曲艺资源,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个人爱好与擅长,以兴趣班为单位进行学习。利用音乐课、活动课等时间进行学练,积极引导学生收看中央综艺和戏剧频道。积极寻求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以学校为依托,构建大一统的戏剧曲艺特色及培训、普及模式。

(四)加强指导,促进特色创建。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定期不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与指导,同时学校聘请有经验的校外辅导员进行指导,并计划在全校组织一次成果展示活动,把“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列入学校文化特色创建,为促进艺术特色学校的创建和地方戏剧曲艺艺术的振兴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共蕲州镇委

二〇一六年十月二十日

2.曲艺进校园 篇二

一、昆曲进校园的背景

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 是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集文学性、艺术性、舞台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是一门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中, 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早已经杳如黄鹤, 惟有兴起于14世纪中叶的中国昆曲, 如今还在空寂的舞台上一息尚存。

昆曲的唱词文雅, 节奏缓慢, 题材陈旧, 这些特点已经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越来越远, 昆曲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变得曲高和寡。昆曲的衰落直接导致了昆曲院团经费紧缺, 演职员工收入低以致入不敷出, 昆曲人才流失严重等现状。如今全国仅有寥寥几百人从事昆曲工作, 全国仅有的几个昆曲院团创作、演出都陷入困境, 除了演员培养无力投入外, 后继人才更是严重匮乏。种种这些, 都使昆曲陷入了困境。昆曲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极高审美价值的剧种, 因青年一代表演者和青年观众的双重缺失而濒临失传, 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已是岌岌可危, 昆曲的传承危机也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危机。如何保护与发展昆曲, 已成为当务之急。

保护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所有高校的责任, 而目前我们国内的大学教育很少把欣赏、研究传统的戏曲艺术纳入到课程当中。自古以来, 戏曲、戏剧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比如昆曲, 就是一种几乎达到纯粹的艺术, 她的文本美、舞蹈美、音乐美是最天然的美育教材。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相信, 每一个年轻人的心中都有对中国文化的天然感受, 都对将抒情诗用歌舞表现在舞台的昆曲, 有与生俱来的审美能力。他认为“重新评估传统文化, 而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 才是发扬传统文化的最佳办法。”昆曲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既要保存更要发展, 而青年中最重要的大学生群体, 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相对较高, 应该成为昆曲这种雅乐的支柱群体。因此, 昆曲进校园是昆曲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代大学生也需要接受昆曲这种人文积蕴深厚的艺术教育。而保护与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 使昆曲艺术薪火相传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代大学生也需要接受昆曲这种人文积蕴深厚的艺术教育。

二、昆曲进校园的方式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昆曲不朽的生命活力来源于昆腔传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正因为它的这种独特性, 昆曲才能成为一门学问, 成为一个学科。多年的实践证明, 高等院校是昆曲活动的最佳场所。高校师生需要昆曲, 昆曲是陶冶师生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的好教材;而昆曲也需要高校师生, 因为高校师生是高雅文化的知音, 可以为昆曲保护传承发挥重要作用。昆曲事业需要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师、大学生等有文化底蕴的人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其发展, 才有可能摆脱困境, 走向振兴;昆曲艺术工作者如若不具备一定的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知识基础, 振兴昆曲将只是一句空话。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场所,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发展的基地, 当代大学生也需要接受类似于昆曲这种艺术教育。这就大大减少了昆曲传播中的壁垒,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是系统化传播京昆乃至戏曲艺术的最后也是最好的一个阵地。”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北师大、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巡回公演的火爆场面以及演出结束后大量学生喜欢昆曲、亲近昆曲的事实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昆曲进校园”即通过生动直观的昆曲艺术欣赏、展演等方式, 在广大学生中传播和普及这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培养昆曲新一代的欣赏者;将昆曲与校园生活相结合, 开展各种昆曲社团活动, 培养大量喜爱昆曲艺术的年轻观众。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推广昆曲艺术, 对大多数学生主要让他们了解昆曲, 掌握昆曲一般常识, 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昆曲的兴趣;对热爱昆曲的学生, 重在培养其欣赏能力及加入社团亲自体验实践的能力。

如何使昆曲进入校园?

(一) 建议昆剧院团或民间曲社长期与高校长期建立系统的合作普及计划

目前来看, 虽然中国的许多高校都已经与专业剧团的昆曲打过交道, 但是对于更多高校来说, 昆曲进校园的机会也许是几年才能碰到一次。因为种种原因, 专业剧团能否走进某一所高校要看这个学校的社团或是学校相关部门是否有意愿与之合作, 否则很难“进校园”, 因此昆曲进校园活动只能无计划的进行。而这样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 也许在校学习期间只能碰到一两次昆曲普及机会, 甚至连一次都没有。因此, 想要使高校师生接触并欣赏昆曲, 专业昆剧团与高校建立长期的系统的普及合作计划是很有必要的。专业昆剧团进高校时, 还可以适当做些宣传、普及活动, 并且力求在做到不破坏昆曲原有艺术性的前提下, 使昆曲表演更贴近生活, 同时具有一定的现代色彩, 能引起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更容易接受这门古老的艺术。

(二) 高等院校将昆曲列入高校素质课程

校园昆曲的传播可以与有关课程相联系。一般来说, 高校开设昆曲课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为专门研究曲学的专业学生开设的, 另外就是对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学校可开设昆曲的专门选修课和有关昆曲的选修课, 如戏剧艺术、表演艺术、艺术鉴赏、戏剧文学研究等, 传授关于昆曲的历史、发展、鉴赏类的的基础知识。也可以使昆曲与主干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如古典文学课分析戏剧文本时可放映相关剧本内容的昆曲影音资料, 中国史课上可播放相关历史题材的昆曲剧目等等。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 公选课更具有全面普及性。但是公选课的开设必然受开课教师兴趣与时间的限制, 因此学校可以尝试将昆曲纳入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 使昆曲的传播可以合理稳定地进行, 在全校师生中都能得到普及与教育, 而有些高校也可以尝试在条件成熟时将昆曲的选修纳入学分体系。

(三) 高等院校可建立校园昆曲曲社

高校可以发挥相关院系和学生专业社团的作用, 高校内昆曲曲社一般由学校院系或学校有关部门成立, 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存在, 活动经费由学校支持或曲社收取的会费支持。曲社活动可以利用大学生艺术节举办专题晚会, 定期组织学生们学、赏、演昆曲, 同时与其他各学校的戏剧社紧密联系, 利用校园网、校广播站等校园媒介资源充分宣传, 也可以担任昆曲进高校的策划与组织的任务。校园昆曲曲社对大学生与昆曲演出等相关活动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无论对于专业学习的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 昆曲曲社的存在都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接触与实践学习的平台。

(四) 争取政府支持

昆曲是对专业素质要求极高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专业剧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昆曲走进校园”“昆曲走进青年”的主题活动, 校园昆曲赏析课程的开设, 校园昆曲曲社开展的各类活动, 都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了解昆曲, 感受昆曲艺术的魅力, 培养学生昆曲的认知度。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 昆曲进校园开展活动的经费一直是昆曲剧团顺利开展校园普及活动的障碍, 据了解, 一场普及演出活动需要动用剧团近60人, 而演出费、人工费、交通费等相关费用加在一起至少需要近五六千元, 这对于剧团与学校来说都是不小的数目, 所以设立关于昆曲进校园的专项基金就变得非常有必要。尤其是争取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更是相当重要, 活动基金的来源可以采用政府投入一部分, 社会各界投入一部分的方式来建立。有了政府的支持, 就可以使“昆曲进校园”活动更顺利的开展, 如江苏省委宣传部2004年6月颁布了“江苏省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工程方案”, 多方资助昆曲进校园活动。

三、昆曲进校园的意义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在新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 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 寻求本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 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了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世纪开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的我国的文化传承中, 民族音乐教育也应以学校音乐教育作为重要传承方式之一。

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 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和开放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具有自身根本特征的基础上, 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概念。学校音乐教育, 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 应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 引进到音乐教育中。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 提高广大青少年一代的民族音乐素养, 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民族音乐教育作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他们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具有全球文化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认为, 近年来从社会到学校出现了“昆曲热”这种热潮, 其背后是整个中国经济强大之后自然而然的文化自觉。他说:“今天中国由于经济的富强, 而逐步地产生了一种文化自觉。你如果是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 就更谈不上欣赏昆曲了, 所以叫‘衣食足然后知礼仪’。北大学子对于昆曲以及其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那种浓厚的兴趣, 我觉得反映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而觉醒后的文化自觉意味着对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保护, 同时还有传承。昆曲在高校的传播历程可以看出:昆曲文化与大学文化交融与互渗, 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在世界多元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和世界各种文明音乐的对话和沟通;与此同时, 在全球与本土文化双向运作背景下, 21世纪将是本土音乐文化价值 (下转第125页) (上接第118页) 重建与回归的时代, 因此, 不遗余力地整理研究和弘扬传播包括昆曲在内的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使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和音乐工作者的责任。

当然, 昆曲只是我国众多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 从“昆曲进校园”这个现象, 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已日益被重视, 这对于发展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将具有双重的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昆曲进校园”对中国普通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将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这对于昆曲和高校的发展将具有双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J].文化研究, 2006, (03) .

[2]白先勇.白先勇说昆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06) .

[3]李晓.中国昆曲[M].百家出版社.2004.5.

[4]苏秦.苏州昆曲[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4.

[5]蔡正仁.昆曲艺术传承难在何处[J].中国文化报, 2007, (11) .

[6]交松辉.5000万拯救昆曲会不会“打水漂”?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26/34912/34914/3300083.html2005, (04) .

3.曲艺进校园 篇三

提起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家在脑海中浮现出的关键词或许是: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首先想到的对老师的比喻大概是蜡烛、春蚕,最典型的课堂模式莫过于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面对一群座次整齐的学生。老师在教育主体中被归为施与的一方,在能力、道德上被期于完美,在教育活动中居优先地位。目前,这种一方施教、一方受教的教育模式在我国仍十分普遍,在课堂上师生间的界限不可逾越。我们都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诚然,一桶水容量更大,但如何发挥其最大价值?若一杯一杯倒,进行简单复制,难以更新内容并反映每一个受众的特殊需求,而桶也将不堪其扰、最终枯竭。

在此情况下,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这一来源于美国的理念近年愈发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朋辈教育指的是具有相似的背景、相近爱好的人在一起分享理想、信念或行动技能,用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法” ①。教育者本身也是受教育者,他们地位平等、利于交流;他们针对性强、工作高效;他们相互启发,记忆深刻。学生不需要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讨论中自然地获得知识。朋辈教育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萧伯纳说: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在把玩同一个苹果,而朋辈教育真正激发了思想的创造,促进共赢。

事实上,我国古代并也有此类思想,如《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强调了学习、交友两大主题。只不过传统中的这种朋辈的互帮互学往往只是自发行为,而很少从教育组织、机制上获得支持。

二、高校曲艺教育的形式及学生曲艺社团的突破

具体到曲艺教育领域,无论是传统的师徒传授,还是当下高校的曲艺教育,师徒、师生之间的藩篱仍旧非常明显。尤其是师徒制,所谓“宁给一锭金,不传一句春”,艺术传承更像是给予和接纳,于是老艺人尽心侍奉师长只求学艺的故事就成为了后人吹捧的范例。当然,这种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是合理的,同时我也不否认旧时同行(朋辈)之间常常切磋,但是是否存在更加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仍值得探讨。

而今,曲艺教育走进了高校的殿堂。已有的几种教学模式可归纳于下:

1.相对成体系的曲艺教学:曲艺学科尚未建立,但一些大中专院校已经设立了曲艺专业,曲艺教育建立在院系制度基础之上,有具体完善的培养方案与兼跨表演、创作、研究的课程。

2.局部、专题化的曲艺教学:很多高校未建立曲艺专业,但单独开设了各种形式、选题大小不一的曲艺课程,挂靠在音乐、文学等院系或专业下,以专业课、选修课形式出现。②

——以上两种形式依托于现代大学教育的制度,有的也吸收了师徒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但基本仍属于传统的师生讲授模式。

3.曲艺类学生团体的教学:主要有学生自发成立的社团、学校成立的曲艺团体、跨校的社团联盟等几种形式,多以朋辈教育的方式进行相互学习。目前,北京、天津、辽宁等地纷纷成立了大学生曲艺联盟,南开大学国乐相声协会等曲艺社团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不仅是曲艺重镇,就连西南边陲、甚至宝岛台湾,其高校曲艺社团的活动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受众大大超过了上述两种教育模式的参与人数。

当然,高校学生曲艺团体内曲艺教学的形式也要具体分析,其中也存在传统的师生讲授模式:

1.少数在校生虽参加社团,但在校外学艺拜师,实质上与学校教育无关。

2.社团外聘、内请指导教师,不定期指导学生活动。指导老师可能是专业的创演人员或校内相关专业的老师等,指导活动及内容随意性较强,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培养机制。

除此之外,社团更多采取的是下述教学方式:

3.团体内部老带新式传习。不同于师生关系,这些相对优秀的“师兄”、“学姐”并不一定有绝对的权威和全面的艺术理解,他们的教学往往带有讨论、分享的特点,很多观点仍有讨论余地,但他们的示范作用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让新成员觉得“原来我也可以这样”,产生助人同时助己的良性循环。

4.团体内部自由讨论、互帮互助。完全抛开年级专业的限制,各抒己见,寻求答案。

后两种形式虽然和社团缺乏完善的工作计划、制度设计有关,但恰恰是社团最具特色和生命力的教学模式。它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感,使学生在培养曲艺兴趣的同时发展友谊。类似于现在流行的小班教学模式,社团常常采用小组研讨、老带新排练等形式,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小范围的训练,耗费人力物力较少,效率较高。但比高校“小班课”更成功的是,前者只是讲授式的“大班课”的延伸和补充,而在社团领域,朋辈教育是真正的主体和核心。

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朋辈教育理念多具体落实于通识教育的层面,而通识教育的探索多关注课堂模式的改革,很少有人从朋辈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并支持学生社团发展,遑提把社团的朋辈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这说明我们对学生社团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三、学生曲艺团体的特点

以上我们讨论了高校曲艺社团的学习方式,下面我们就对此类社团的其它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有更全面的了解。

就产生背景看,目前这批高校曲艺社团多建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达到了一个高潮,其产生与一些曲种的复兴关系密切。这和解放初期政治意味较强、地域色彩浓重的校园曲艺社团不同③,社团受意识形态和地域的影响相对较小,热门曲种的号召力往往吸引各地的学生参与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高校曲艺社团的兴起随曲艺小剧场(尤其是相声小剧场)的复兴接踵而至并受后者影响较深,此期大量传统曲艺作品解禁并重搬舞台、效果火爆,大批爱好者受此感染、跃跃欲试,其艺术观点受所谓“传统”④的塑造,追求相对自由的娱乐空间和观众演员间的互动感。而曲艺对场地、器具的要求相对简单也客观为其兴起构成了内部的动力(观众转变为演员表面上较为便利)。

nlc202309081239

就学习重点看,高校曲艺社团在传承中具有偏向性,在曲种门类上偏向于易于上手的大曲种(相声、快板等),在曲艺体系中偏向表演,创作、尤其是研究相对滞后(仅有的理论思考也多围绕表演进行,忽视对艺术本体的研究)。当然,由于朋辈以兴趣为主导,表演之余难免会对创作、研究有所涉猎,且由于多学科背景的介入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一些曲艺气氛浓厚的社团中讨论大大超出了传统表演技法的领域。事实上,各高校曲艺社团的成员业已成为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知乎等)上传播曲艺作品、交换艺术观点、考证曲艺历史、赏析名家名段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评论与文章兼具知识性和批判性,他们搜集的照片和音视频资料更让大家大开眼界。

就表演新意看,高校的曲艺演出具有实验性,敢于在表演内容和方式上尝试、创新。这一方面由于受众特殊,知识层次较高,接受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他们一般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他们敢于展示受众较少的曲种,敢于还原濒危的作品,如中科大相声社将岔曲、京韵大鼓等北方鼓曲曲种搬上舞台,北京大学曲艺协会上演过《才来先生》等作品,这些节目连专业演员都少有尝试;他们敢于尝试特殊的演出形式,如露天演出,如南京大学的对对书场;他们敢于尝试崭新的表演,吸收姊妹艺术甚至是戏剧、综艺的因素,不断修正自己的艺术观点并有所发挥,一批新作佳作应运而生,如天津大学学生改编的《追溯》,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原创的《对影成三人》,清华大学的相声剧《1234,我们说相声》。

就社团功能看,曲艺社团承载、包容了学生的各种需求:纯粹爱好,锻炼口才,矫正方音,获得快乐,享受舞台感,训练组织能力……这是曲艺自身功能及校园社团价值的自由拓展,不意味着起初不热爱曲艺的人参与社团活动就一无是处,不意味着怀有其它想法就是动机不纯,他们在学习曲艺的过程中一方面逐渐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体味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他们逐渐开始了解、喜欢曲艺,并投身于高校曲艺事业。

就社团管理而言,高校曲艺社团多数受校团委、学生会的管理、监督,但在具体的工作中有非常大的自由度,招新策略、人员设置、怎么创演、如何训练等方面都由学生自主决定,校方的管理相对松散。据我们了解,确实存在不少曲艺社团,得不到学校提供的任何支持。

就学习结果看,现有的高校曲艺社团确实成为了曲艺人才的重要后备基地,这批人往往具有多方面的能力、是复合型的曲艺人才。当然,尽管大多数社团成员日后不会专职从事曲艺工作,但更重要的是,社团扩大了曲艺的影响力,曲艺获得了更多的学习者、消费者、传播者。

以上这些特点,有的促进了高校曲艺社团朋辈学习模式的产生,有的是在朋辈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果。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制度化管理相对薄弱,纯凭兴趣导致人走局散,演出内容选择不当,过于依赖核心成员且水平参差不齐⑤……反过来说,这也可以看作单纯发挥朋辈教育的弊端。但这依然掩盖不了当下高校曲艺社团呈现出的欣欣向荣之景象。

四、“校园曲艺”的独特性

前一段时间,在“知乎”网络平台上,很多高校曲艺社团的成员展开了一次关于何为“校园相声”的争论,有助于我们理解校园曲艺及其独特性。

问题肇始于上海交大相声协会的李宏烨在《校园相声学》一书中界定的“校园相声”概念⑥。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网友(尤其是高校曲艺社团的成员)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定义。有从演员属性区分的:凡是学生表演的都是校园相声;有从表演场所、受众上区分的:在学校内表演、观众以学生教工为主的相声演出都算校园相声;有从表演题材上区分的:其中有人认为必须是校园题材,而有人认为只要利用学生的时事敏感度和文学水准进行写作即可;有的从效果上区分,只要该作品在校园内表演效果优于其他任何场所就算校园相声;有的从社团特性上区分,校园相声具有一套独特的组织、宣传方式……当然,也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校园相声”,这只是学生的自我美化,它过分夸大了爱好者的力量。笔者无法一一回应这些观点,诚然高校曲艺社团的演出并不够专业,但首先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一片热忱并合理评估高校学生对曲艺的贡献,比如:无论是南开国乐相声的改编作品,抑或清华大学李寅飞《大话古文》、《大话鲁迅》等兼具知识性、趣味性的作品,其水平都不亚于专业人士;即便对李宏烨的校园相声理论尝试争议重重,但他确实在传统曲艺研究范式外独辟蹊径,颇具探索价值;校园相声则参与开创了女性本色表演的先河,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女性美,打破了前辈女相声演员在表演中多采用男性化特征的藩篱……

笔者认为,“校园相声”和“校园里的相声”不同,后者是指地域意义上在校园里表演的曲艺,它是一个杂糅的混合体,可以包含各种风格的表演,不少曲艺社团仍在原封不动地模仿传统作品就是证明;而前者不单要在内容、作品上表现校园题材、展现青年的所思所想及洞察力,它或许能开创出一种特殊的表演风格。以相声为例,何为表演风格?笔者指的不是演员自身的风格,而是群体共享的风格。它类似于过去(北)京派风格和(天)津派风格之说,二者虽然共享相声的表演技巧,但一方含蓄,一方火爆;一方受旗人文墨消遣的影响较多,一方受市井百姓生活的熏陶较重。当然,当下相声界交流空前频繁,尤其在小剧场中京津之分并不明显。但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具有群体性的风格。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相差甚远,能够产生广泛共鸣的笑料相对较少,于是面对不同受众的相声风格应运而生,如针对老年观众的相声,针对村镇观众的相声,针对网友群体的相声,针对相声爱好者的相声等等,他们在内容、节奏等方面均有不同但又有所交叉。如果说“把点开活”只是个体演员面对不同情况的机动选择,那么形成风格的相声或许就是面对某些群体固化下来的表演方式。所以,我试图把这种正在形成过程当中的“校园相声”的风格归纳为:根植传统技巧,风格清新阳光,基调积极向上,包袱新潮小众,知识底蕴深厚,节奏尺寸偏快,加强表演因素,捧哏性格加强……尽管目前很多高校社团的表演并不符合这一描述,如表演陈旧、风格颓废等问题,但笔者仍然坚信校园相声,乃至校园曲艺应该并能够走出一条独特的路。这是针对广大青年、面对校园特色、依托朋辈教育、学生自发研究的自然结果。

校园相声,乃至校园曲艺,不是一个已然的状态,而是一个正在接近的目标。校园曲艺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高校曲艺团体的发展。他们不光靠曲艺来“找乐”,更不像旧艺人、老票友那样“消遣玩意”。他们信息来源广、有理论背景,他们的思考不容小觑;他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的创演实践有独特价值;他们丰富校园生活,是校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践行通识教育,在第二课堂中培养自我、完善人格;他们担当曲艺事业,用青年人独特的方式继承传统、发展创新!

对于校园曲艺的评论,不应一味苛求,应当兼用校园和曲艺两个视角来分析,看到青涩背后的创造,看到他们对曲艺的贡献以及曲艺对他们的塑造。而对于高校学生曲艺团体的研究、引导、帮助也理应得到加强!

注释:

① 许公正《大学生朋辈教育研究》,辽宁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

② 详参 董耀鹏《关于建设中国曲艺学学科体系的构想》,见于《中国艺术报》,2016年5月13日。

③ 据邵其炳先生介绍,如解放初期的清华大学曲艺队,就以相声、单弦、京韵大鼓等北方曲种为主,核心骨干也是京津本地人。50年代出版了一批高校学生创作的曲艺作品集,如《歌唱总路线(首都大学生宣传总路线文艺创作选)》等,政治宣传色彩较为浓厚。

④ 这种“传统”是一把双刃剑,对其过分强调更是弊大于利。

⑤ 参 田海龙《促进高校校园相声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文对校园相声发展困境的归纳。

⑥ 李宏烨认为“校园相声是指由学生自己研究的、适合当今大学校园的相声体系。截止我写这本书时,校园相声仅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相声协会的相声”,见氏著《说出你的笑:校园相声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曲艺进校园 篇四

《巧学汉字》《校园相声》《校园小剧》《校园曲艺》《校园故事》《校园歌谣》

出版发行

中国校园读物四大天王作家:科普大王叶永烈、文艺大王李

威、童话大王郑渊洁、小说大王杨红樱

叶永烈,1940年出生。作家、教授。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180多部700多万字,是国内少有的勤奋高产作家。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其中叶永烈撰写500多篇科普小品),文笔活泼,为小读者广泛阅读、传诵。多次修订再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出版后引起轰动,印了一百多万册,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他的科幻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他的科普作品影响了几代人。

李威,1946年出生。作家,研究员,教授。国家金奖期刊《新少年》和中国优秀报刊《少先队员》专栏作家。发表文艺作品及论文约千万字。其作品贴近生活,生动感人,词清句丽开卷有益,说演弹唱开心好玩,受到中小学生喜爱,多篇作品收入小学教科书,获全国各类少儿文艺金奖多项。其作品数量与质量在中国校园文艺中称冠。2015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李威作品精华“校园舞台丛书”及奇妙辞书《巧学汉字》,引起广泛关注。

郑渊洁,1955年出生。一个人写《童话大王》月刊。作品已售出1亿5千万册。郑渊洁的《皮皮鲁总动员》,2006年销售3000万本,在2011年联合国评出的世界十大图书中,名列全球第四名。2008年获联合国“国际版权创意金奖”。2009年以20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第四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 2012年以260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各地新华书店均有郑渊洁童话作品专柜。

杨红樱,1962年出生。她做过小学老师,儿童读物编辑,杂志社副编审。2000年以《女生日记》拉开了“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序幕,与其后的《男生日记》,《淘气包马小跳》,《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笑猫日记》一起,在学生、老师和家长中反响巨大。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十余个奖项。作品销量已超过5000万册,《淘气包马小跳》销量约为2000万册。曾获“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各地新华书店均有杨红樱系列图书专柜。

5.曲艺进校园 篇五

陆 集 乡 吴 老 家 小 学

2014年09月 “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

活动总结

根据县教育局有关安排,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省委的《意见》精神,我校从9月初起在校园内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学校把廉政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敬廉崇洁的启蒙教育奠定基础。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理想,自觉抵制来自社会、家庭等不良风气的侵蚀,增强反腐倡廉良好风气的形成是我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的主题,也是我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 园活动的工作方向与目标。结合我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的实际,现作如下总结:

一、组织机构健全,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吴修忠同志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吴华锋同志为副组长,负责 开展日常具体工作,主任、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教育。为使这项工作有序地在我校开展,活动领导小组拟定了工作计划,制定了实施方案。

学校领导在注重“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教育活动的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原则性的同时,严格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正面引导。提倡科学的导向,以正面事例和正面说理为主,以先进和榜样的力量充实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在崇敬的氛围中通过增强认知能力和情感愉快地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实效。二是坚持健康向上。在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方法形式的组织上,引导学生更多地看到和追求社会上光明和健康的方向,不让阴暗的东西过多的占据和影响教师及学生的心灵。

三是坚持循序渐进。充分体现渐进性和层次性,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坚持逐步递进,潜移默化,在长期的参与和教育中渗透。四是坚持整体协调。学校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增强工作的协调机制,做到齐抓共管,各展所长,相互渗透,产生共鸣,形成整体合力,为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各年龄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特点等实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科学规划,循序渐进,教趣结合,突出青少年廉洁教育,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相统一,在学校中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

二、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为进一步深入落实《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廉政文化进课堂》的精神,切实把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意义宣传到位,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1、各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时间集中对全班同学进行敬廉崇洁启蒙宣传教育,同时,把相关活动的宣传落实到校会时间穿插进行。

崇廉尚洁启蒙教育包括理想、道德、劳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廉洁奉公等教育,班主任把廉政意识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并注重渗透在学 科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各方面。一个主题活动、一次故事讲座、读一本廉政书籍、是班级开展廉政教育的形式,班 主任在教育中还明确提出“两不三结合一目标”。“两不”即廉洁教育不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不给学生增添额外的学习负担;“三结合”就是将廉洁教育与德 育教育、读本、学校资料三者,整合教育资源;“一目标”即通过廉洁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廉洁意识。

2、提高全体师生对社会中腐败现象的认识,提高师生们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警觉性。

3、在学校教职工例会上,学校领导组织教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教师职业道德》《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就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必要性、意义进行了宣讲,并以相关事例阐述腐败行为给国家、给社会、给家庭带来的危害。

4、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校务公开工作,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净化校园风气,营造尊师爱教爱生氛围。

5、在学校教师中开展“率先垂范、廉洁从教”主题教育,将活动与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组织学习廉政建设文章,重温教育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提炼一句“廉洁从教”格言;开展一次廉洁自律读书教育活动;看一部反腐倡廉影视;撰写一 篇教学心得或论文;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上好一节廉政教育课;教研组办好一期廉政专刊等活动,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将廉洁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一 项重要内容,注重把廉洁教育始终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三、丰富多彩开展活动,全面渗透敬廉崇洁思想

1、开展敬廉崇洁书画展,在艺术作品渗透敬廉崇洁思想。

通过学校的大力宣传以及《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廉政文化进课堂方案》的意见,开展了以“树立廉洁之风,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学生书画活动。绘画教师指导同学们欣赏书法、漫画作品等,介绍艺术作品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揭示了社会中的不良之风气,不正之行为。

2、开展“廉洁伴我成长”“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从我做起”“民族精神代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主题班会,活动中渗透敬廉崇洁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敬廉崇洁主题,切实让敬廉崇洁思想深入到同学们心中,学校组织各班级开展主题班会,进行了“廉洁伴我成长”“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从我 做起”“民族精神代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班会,同学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以各种形式诠释了廉洁的意义,以身边人,身边事告诉大家,敬廉崇 洁应从我做起。

3、结合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加大共青团员敬廉崇思想的力度。共青团员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全校广大团员青年中开展敬廉崇洁教育,是纯洁团员思 想,为党输送后备军的必要措施。我校在开展此项活动的同地,结合团委开展的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在广大团员青年中渗透“敬廉崇洁”思想,以自身为榜样,以自身为表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组织新团员进行尊老爱老和入团宣誓仪式活动。

4、各学科教学中,不同层次渗透敬廉崇洁思想。把敬廉崇洁思想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让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润物无声,在思 想中逐步渗透,在行为中逐步渗透,逐步完善我校的文明修身工程。如三年级把廉洁教育与书经典、诵经典活动有机结合,学生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染 中,人文素养获得提升,性情得以陶冶。有的班级还梳理整合中学语文、思想品德等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的廉洁教育内容,通过感受、交流讨论、“走进家乡的传统节日”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寓“廉政教育进校园”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我校将把此项活动列入学校议事议程中,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切切实实把一心为学生、一心为老师的工作主题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当中。

6.校园安全进校园领导讲话稿 篇六

大家上午好!

今天有幸来参加小学的“安全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我感到非常高兴,我高兴的是,小学能有这样的安全意识,以安全为主题开展大型的活动,把安全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符合安全生产月的大气候,做到了与时俱进。

安全是生命,安全是幸福,与生命一样珍贵,而孩子又是祖国的未来,校园安全的重要性更应该排在首位。镇一直非常关注并全力支持学校的安全工作,在安全问题上能和学校达成一致,经常协助学校维护周边环境,加大对校车的管理力度,维修道路,并在每天上学、放学高峰期,派派出所干警在学校门口指挥交通,确保交通安全。除此,镇对各方面都严格管理,综合治理到位,对校园安全奠定了基础。

小学除了认真开展安全工作外,其他工作也做得非常出色,如弘扬民族特色,已成为市剪纸教学基地,正在申请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实践活动已经连续四年在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不久前召开了首届科技节,做了辽宁省食品安全宣传月启动仪式的分会场等大型活动,相信在小学全体师生的努力配合下,本次小学的“安全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也一定会圆满成功。

安全响鼓常敲,安全警钟常鸣!希望小学继续以安全工作为重,全面普及校园安全知识,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确保校园平安和谐,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7.法律进校园文档 篇七

法,是我们的行为准则,更是使国家国富民强的重要保证。古人有云:“国,无法则乱,民,无法则贫”。我们是新世纪的人民教师,在这样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法制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要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好,我们的校园。法律就是秩序,没有了法律,那么人类的生活就如同垃圾一样肮脏。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在现在社会的角落里,仍窝藏着一批批社会的“垃圾”,他们经常的钻出来玷污着我们文明的社会,“它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的扰乱了学校的这一片社会上的净土。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就有许多由于学生、老师法律意识淡薄而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如: 1、打架。同学之间因鸡毛蒜皮小事,吵架直至动手打架,这违反小学生守则行为。但是在法律上规定的是:如果因此造成伤害后果即轻伤一级(行为人年满16周岁),就构成故意伤害罪,造成重伤乃至死亡后果的年满14周岁即可。

2、偷摸行为。偷摸行为只是一般的违法行为,但偷摸的数额是累计的,如果达到1500元即犯盗窃罪,另外,偷摸行为虽然没有达到总数的1500元,但是如果盗窃行为一年内入室盗窃已达三次以上,同样构成犯罪(这里指年满16周岁的行为人)。

3、寻衅滋事罪。随意殴打他人,看谁谁不顺眼,情节恶劣;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强拿硬要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构成寻衅滋事罪。

4、捡到东西不还。明知道他人遗忘或埋藏的东西或代为保管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拒不还给别人,构成侵占罪。如将他人遗忘在柜台的存折收起来,取走钱,拒不退还构成侵占罪。当然在街上捡到钱不构成犯罪,但属不当得利,也应发扬美德,设法交还失主。

这些犯罪只是在日常学校生活中时有发生的事,但是由于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起初并不知道这些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活动,知道案件发生后才追悔莫及。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校园法律法规的宣传,让群羽毛未丰满的小鸟在法制的蓝天下逐渐转换成一群正准备腾飞的雄鹰。首先,学校与地方司法局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开展青少年普法宣传活动。定期请法律专业人士到校上法制课,针对当前社会上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违法犯罪案件进行分析,结合校园常见法律问题有针对性的对一些班级,一些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和宣传课,并且做好学习笔记,定期进行检查。让学生逐步知法、懂法,不要去做违法的活动。

其次,制作法律知识读本,发放到学生手中。教师可在课堂上结合一些课外活动,或者是二课堂,利用少量的时间,对学生的法制观念进行强化法制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和做活动的同时学习到法律知识,学习到法律方面的文化。

三、在校园内设置法制宣传展板,或者举办法律知识黑板报,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

四、结合重大法制宣传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

8.法制讲座进校园 篇八

——下夹河学校举行青少年普法法制报告会

5月8日,新宾县关工委法制进校园宣传小组来到下夹河学校,把法律知识送到学生身边。

全校700余名师生聆听了法制报告会。下夹河学校校长赵晓主持会议,县五老报告团作了《从小学法守法 长大治国齐家》主题法制报告。

县关工委各位领导以案说法,讲解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学生们学会明辨是非,规范自己的行为。

9.科普进校园 篇九

星期三一早,有几辆“科普大蓬车”开到了我们学校。原来,这是郑州市科技馆组织的“科普进校园”活动,今天要在我们学校举行了!

上午课间操时,同学们纷纷涌到了操场上,观看那这些让我们眼花了乱的、有趣的展品。

咦?哪儿聚集的人群在什么呢?我也赶紧跑了过去,原来是在进行“科普知识有奖问答”呀!提问的老师手里拿着给优胜者准备的奖品——几本《诺贝尔科学奖——百年百人》。

啊!真眼馋呀!

可是,那里人太多了,我根本挤不进去!这时,马老师正好走了过来,看到我着急,便问我:“常鹏瑞,那些问题你会吗?”“会呀,会呀!”在马老师的推荐下,科技馆的老师同意让我试试。

老师问我的问题是“展品《翻转的影像》的原理是什么?”哈哈,这个我难不倒我!“这是因为在这个展品里面有三面镜子,光线通过三次反射,把镜子中看到的影像形成了这样的翻转。”我几乎一字不差地答对了!不用说,我得到了一本书!

回到班里,我便抱起它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心里还想着:这样的活动要是多点就好了!

10.廉政文化进校园 篇十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校园盛开廉政花。

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君不见,一代清吏包公、于廉、海瑞的故事热映荧屏,久演不衰;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的事迹震撼人心,影响甚广。是的,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清正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今天我谈的“廉政”,不是社会中吃喝玩乐的扼杀.不是贪污受贿的严惩,是校园里文明校风的廉政,也许有的同学认为这只是一种社会风气,与我们小学生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校园处处有廉政,廉政之花怎样才能永久的盛开在校园呢?

我们班就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有几位同学,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留了下来。老师让小组长监督,其中的一位同学从口袋里拿出1元钱,来买通小组长,小组长自然也收下,把老师的信任根本不当一回事。如此“以权谋利”的为官之道,在一位小学生身上出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心痛、深思吗?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校园中,学校的腾飞与发展,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工作,更离不开我们学生的刻苦学习。在生活中,我们要像周总理那样艰苦朴素。在学习上,我们要像张海迪那样拼搏进取。说到这我不能不提到我们的的老师。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正是我们园丁的真实写照。你看,从校长书记到班主任,从各科任课老师到后勤管理人员,他们无不是淡泊名利,清正廉洁,乐于奉献。对比社会上的腐败要案,对比生活中的贪官污吏,我们的老师总是那样甘于清贫,默默无闻,言传身教,是我们每位学生做人的榜样。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肩负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用成绩回报老师辛勤的耕耘,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

作为学生究竟如何清廉呢?我想: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认真花费父母给我们的每一分零花钱,不要铺张,更不要奢侈;不要攀比,更不要所谓的名牌,要充实自我,踏实做好每一件事,不要乱扔杂物,更不要损坏公务,不要乱涂乱画,更不要折花损树。时时要有俭朴的意识,处处要有美化的环境。这就是我们尽本分能够做到的。

亲爱的同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我们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而成大德,只有这样廉政之花,才会在我们的校园开花、结果。同学们,老师们,春天的清风已经在我们身边吹拂,我们也期望着廉洁的清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希望广大师生与廉洁诚信同在,与公正俭朴同行,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了解反腐倡廉的知识,阅读反腐倡廉的故事,学习反腐倡廉的人物,当营造廉政建设良好氛围的生力军.只要大家都能争做一个正直的人,“求公守信、崇廉倡俭”就会在我们的校园蔚然成风,就能为全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为祖国、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成人教育管理规章下一篇:秘书英文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