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原文及赏析

2024-11-03

陌上桑原文及赏析(精选9篇)

1.陌上花原文及赏析 篇一

原文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译文

我在游览九仙山时,听到了当地儿歌《陌上花》。乡亲们说:吴越王钱假的妻子每年春天一定回到临安,钱王派人送信给王妃说:“田间小路上鲜花盛开,你可迟些回来。”吴人将这些话编成歌儿,所含情思婉转动人,使人听了心神凄然,然而它的歌词比较粗俗、浅陋,因此给它换掉,而成以下三首诗。

田间小路上的花儿开了,蝴蝶在花丛中飞呀飞,江山还没有更改呀,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

经过了几度春秋,遗民已逐渐老了,出游的女子长歌着缓缓返归。

田间小路上无数花儿烂漫盛开,路上的行人争相围观那彩车驶来。

如果要留住这明艳的春花,那就暂且听从钱王的意见,不要急着返回。

生前的富贵荣华好似草尖上的露珠,死后的风流情感正如那田间小路上的春花。

钱王你已眷恋不堪地离杭降宋去了,还要教妻子不急于从陌上归家。

注释

⑴九仙山:苏轼《宿九仙山》诗题下自注:“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俭)、谢(安)之流。”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无量院相传为葛洪、许迈炼丹处。

⑵陌:田间小路。

⑶吴越王妃:指五代吴越王钱俶之妃。吴越王,《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载,宋兴,吴越王钱俶“始倾其国以事贡献。太祖皇帝时,俶尝来朝,厚礼遣还国。······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三年,诏俶来朝,俶举族归于京师,国除”。

⑷鄙野:粗鄙俚俗。

⑸易之:谓变换其词(保留其调)易,更改。

⑹昔人非:作者作此诗时,距离太平兴国三年,已近一百年当时之人自无在者。

⑺遗民:亡国之民。垂垂:渐渐。垂垂:一作“年年”。

⑻游女:出游陌上的女子。

⑼軿(píng):车幔,代指贵族妇女所乘有帷幔的车子。翠:青绿色。

⑽堂堂:公然,决然;堂堂正正。

⑾从教:听任,任凭。

⑿草头露:草头的露水,一会儿就干掉,比喻生前富贵不长久。

⒀“身后”句:意为身后大家没有忘记她,为她唱《陌上花》。

⒁迟迟:《孟子·尽心下》:“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比喻钱俶离杭州朝宋,迟迟其行,恋恋不舍。

赏析

第一首对吴人歌《陌上花》事作了概括的叙述。首句由眼前景物写起:春天时节,陌上鲜花盛开,蝴蝶在翩翩飞舞。这迷人的春色,跟“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时的景象并无不同。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吴越王朝早已灭亡,吴越王妃也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令人凄然的故事传说。故次句紧承首句,转出“江山犹是昔人非”,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已成过往的人事,两相对照,发出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概。三四两句着眼于吴人歌《陌上花》事。尽管吴越王朝!的遗民已渐渐地衰老,但游女们仍在长声歌唱《陌上花》,以寄托对王妃的.追忆与悼念。这说明《陌上花》流传颇广,在吴人中有很强的生命力。

第二首写吴越王妃春归临安情景。春天来了,陌上的无数山花争奇斗艳,王妃按照惯例,乘坐富丽的翠軿,又来到了临安,吸引了过往的路人竞相观看。诗人以“山花”“翠軿”来衬托王妃的青春美貌,又以“路人争看”渲染王妃归来的盛况,透露出吴越王朝曾有的一点承平气象。三四句是设想之辞。意谓如能留得青春在,王妃即可遵从吴越王的嘱咐“缓缓而回”,尽情观赏临安旖旎的春光。“堂堂”,指青春。唐薛能诗云:“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摧人故故生。”青春,一语双关,有青春年华,也有春天之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结伴好还乡。”然而,无论是春天还是人的青春年华,都不可能永存长在,因而,“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之类的风流轶事也必然有终结之时。

第三首慨叹吴越王的去国降宋。头两句即以鲜明的对照说明:吴越王及其妃子生前的富贵荣华,犹如草上的露珠,很快就消失了,但其风流余韵死后仍流传于《陌上花》的民歌中。前者是短暂的,后者是长久的;帝王的富贵与吴人无关,而他们的风流轶事,由于含有普通人的情感、爱情的因素以及多少带有悲剧的色彩,故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以致通过民歌来传诵。最后两句写吴越王虽然已去国降宋,丧失了帝王之尊,却仍保留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惯例;可叹的是,“王妃”的身份已改变为“妾”,“路人争看翠軿来”的盛况大概不会再出现了。细品诗味,其中不无诗人的深沉感概和委婉讽喻。

2.隰桑原文及赏析 篇二

隰桑

佚名〔先秦〕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

洼地桑树多婀娜,叶儿茂盛掩枝柯。我看见了他,快乐的滋味无法言喻!洼地桑树多婀娜,枝柔叶嫩舞婆娑。我看见了他,如何叫我不快乐!洼地桑树多婀娜,叶儿浓密黑黝黝。我看见了他,说着情言爱语,体会着他执着的爱意。心里对他深深爱恋,却欲说还休。心中对他有深深的爱意,哪天能够忘记?

注释

隰(xí):低湿的地方。阿(ē):通“婀”,美。难(nuó):通“娜”,盛。君子:指所爱者。沃:柔美。幽:通“黝”,青黑色。德音:善言,此指情话。孔胶:很缠绵。遐:何。谓:告诉。

鉴赏

这首是《小雅》中少有的几篇爱情诗之一,但是因为封建时代的学者囿于“雅”的缘故,从未有人当作写男女情事的诗来读,连最敢突破旧说的朱熹、姚际恒、方玉润诸人也不例外,他们与《诗序》不同,不视为“刺诗”,而认为是“喜见君子之诗”,已稍接近诗意,其中尤其是朱熹,解说此诗末章时,已引《楚辞·九歌·山鬼》的句子对照,他说:“楚辞所谓‘思公子兮未敢言’,意盖如此。爱之根于中深,故发之迟而有之久也。”(《诗集传》)似乎已触及情诗内容。近人多不取旧说,除个别人认为“是写臣子恩宠于王侯,感恩图报之歌”外,一般都理解为爱情诗,且作为女词。

3.《陌上桑》定稿 篇三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乐府诗——《陌上桑》。(板书:课题、作者)(出示1)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两个:

(一)学习多角度品析文章的内容

(二)学习多方法刻画人物的形象(出示2)

二、初读全诗

师:古典诗歌是一种需要通过读来感知的文学样式。下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全诗。(出示3)生:(读)

师:(出示4)屏幕上给大家出示了这样几组词,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词? 生:(讲)

师:(指第二组词)这组词有什么特点?

哦,都含有一个表毛发意义的形旁,这个形旁就像一把梳子正在梳头发。在书写时我们要写好这个形旁,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划一划这个形旁的笔顺。师:这些形近字和多音字是这一节课同学们容易读错的,请大家用红笔在文中一一圈出来,并标上读音。(生圈划)

师:下面我们再次把课文读起来,提请大家注意要读好这些词语。生:(齐读)

师:同学们,古典诗歌的学习,读准字音仅仅是它的第一步,我们还要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品析它的内容,学习它的写法。

三、品读精段

环节一:概说精段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品读来完成两个学习任务。师:想要多角度品析内容,首先明确这两段写了什么。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第一段。生:(齐读)

师:那么,第一段写了什么呢? 生:写了罗敷的外貌。(师表情:噢)师:谁再来说?

生:写了罗敷的外貌,很美。

师:嗯,比刚才那位同学又多了一层意思,可见,第一段写的是罗敷貌美。那课文的第三段呢?它又写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先把第三段读起来。生:(齐读第三段)师:谁来说一说。

生:第三段写了罗敷夫婿的外貌。师:哦,谁再来说? 生:罗敷夸赞她的夫婿。

师:再简洁一些,能用四个字来概括吗? 生:罗敷夸夫。

环节二:学习多角度品析文章的内容 学习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1.从描写方法角度品析

师:刚才我们从“写什么”的角度确定了两段精段的内容。下面我们从“怎么写”的角度来品析课文内容。师:请同学们再次把第一段读起来。

生:(齐读)

师:谁来说一说诗歌是怎样写罗敷的貌美的? 生:第一段是从外貌描写的角度来写罗敷的貌美的。师:哦,你谈到了描写方法。在这个角度,谁还有发现? 生:还有侧面描写。师:还有吗?

生:还有环境描写。(需要老师灵活掌握,学生不这样答,老师要知道怎样引导)师:看来第一段描写方法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那我们就有必要来梳理一下它的描写层次。(出示)(这一部分全部删去)

师:请同学们看这几个句子:(“日出”一二)这是作者描写的第一个层次。我们一起读起来,看大家在语感上有没有默契。

师:很好,这是罗敷出场的环境描写,这个场景里有什么?(旭日初升,阳光普照,这样一个明媚的早晨,罗敷在透过点点阳光的桑树林里采桑。)生:温暖的阳光、明媚的清晨。

师:可见,作者开篇描写的是清新明媚的环境。(出示)那么描写的第二个层次又是什么呢?我们再来一起读。生:读到“为下襦”

师:能不能把层次读得再细致一些呢? 生:读到“为笼钩”。

师:这一层又描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罗敷采桑的用具。

师:是的,罗敷携带的是雅致精美的器物啊。(出示)这样以来第三个层次就很简单了,我们要一起读到——“为上襦”,对。

师:作者又描写了罗敷怎样的衣饰呢? 生:漂亮。

师:对,艳丽高雅的服饰。(出示)毋庸置疑,剩下的内容是作者描写的最后一个层次,我们一起来齐读。谁来说说,描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从侧面描写了罗敷美的程度。

师:连描写角度也一并说出了,真棒!(出示)作者在最后一个层次里,描写的是众人失态的神情,通过这些神情侧面突出了罗敷的美。

师:(小结)罗敷的貌美就是作者通过正侧面描写一步步呈现出来的,两种描写角度的结合让貌美的罗敷跃然纸上,形象可感啊!

师:那么,你能不能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第三段进行品析呢? 生:语言描写

师:第三段是从语言描写的角度来描写罗敷夸夫的。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

师:下面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继续对文章进行品析。师:好,那我们再次把课文的第一段读起来。生:(齐读)

师:这一次,老师想提请同学们再来注意这组侧面描写句。(出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明显,这组句子了突出罗敷貌美的程度,涉及的人物有——(生齐说)行人、少年、耕者、锄者。

师:这些人,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但有一样是相同的。生:他们对罗敷的貌美集体倾倒。

师:这貌美的威力也太大了。还产生了一个喜剧性的结果。

生:来归相怨怒。

师:这种侧面描写的力度真大,大到给人以刻意渲染的感觉。作者在这里实际上使用了一种表现手法——烘托。

(出示: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用渲染来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常用的烘托方式有:以物烘托人、以人烘托人以及以物烘托物三种。)

师:明显,这段文字是以人烘托人的方式。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难怪(出示)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手法。

师:分析到这里,提请同学们注意两个概念的区分:这段文字既是侧面描写段又是烘托渲染段,它们两者的不同是,一种是描写方法,一种是表现手法。两种手法可以同时运用在一段文字之中,增强文字的感染力。

师:通过品读,我们又有新的发现,即,作者通过烘托手法表现罗敷的貌美。那么你能不能从写作手法角度再来研究一下文章的第三段呢?(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师:这一段,罗敷为什么要夸夫呢? 生:为了拒绝使君的邀请。

师:对,为了拒绝使君“共载一生”的要求。她直言陈词,“使君一何愚!”罗敷的陈词甚至有些慷慨激昂。大家想一想,仅仅有情绪能够击退使君吗? 生:不能。

师:对,一定要有足以致胜的手段。罗敷是怎么做的呢?

生:她讲自己有一个夫婿。从各个方面都比使君强。师:都是那些方面比使君强呢?我们分别来说一说。

生: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是从官位高的角度来夸奖夫婿,与使君比较。生: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夫婿很好认,因为他的出行配备是最漂亮的。这是从官威的角度来夸奖夫婿,并与使君比较。生: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这是从官饰的角度来夸奖夫婿,并与使君比较。生:官级 生:官貌 生:官运

(逐句引导学生,用二字词概括,用相同的句式表达。)

师:经过品读,我们发现,罗敷是在拿使君跟自己的夫婿做——? 生:对比。

师:说的太对了。那么这样一个一一对比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罗敷什么样的形象?为击退使君,真的用了一番心思的。她的哪个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智慧。

师:说的很准确。那么,从表现手法角度品析本段就容易多了。大家一起来说。生:第三段用对比的手法表现罗敷夸夫。

师:是不是有一点问题?应该是,表现了罗敷的——,生:机智和勇敢。

师:分析到这里,我们会发现,罗敷夸夫这个内容,主要是为了表现罗敷的机智和勇敢啊。文章第二段的作用也不言自明了,是引出下文罗敷为拒官而夸夫做铺垫啊。

3.从修辞手法角度品析

师:最后我们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再对文章进行品析。

我们来看这组句子:“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耕者忘其犁,锄着忘其锄。”他们都是什么句? 生:对偶句。

师:很好,对偶的特点是上下两句意思相对,下面我们男生读上句,女生对下句,把对偶的特点读出来。看一看大家的配合怎样,准备好了吗? 生:(合作读)

师:那么,对偶这一句式对貌美这一内容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你通过刚才的读有什么感受?

生: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很整齐,一一对应,作者对罗敷貌美的喜爱之情也更强烈了。

师:说的真好。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这次我们要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进去。

生:(生齐读对偶句)

师:那么,你能不能从修辞角度也来品读一下第三段呢? 生:第三段是从夸张修辞的角度来写罗敷夸夫。师:从哪些地方你读出了夸张的修辞?

生:我是从作者使用的数量词“千余”“千万余”“数千人”中看出来的。这些词让我感到罗敷讲的场面很大,明显很夸张。

师:夸张夫婿的形象,将使君的非分之想扼杀在摇篮之中。可见啊,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四、总结全文

师:反复朗读和品析之后,通过学习多角度品析和学习多方法刻画人物这样两个手段,(出示)读出了罗敷内在与外在兼美,机智与勇敢并具的美丽形象。《乐府诗集》中的这篇经典的诗作通过这样一个美丽形象传达着普通百姓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作者有意塑造罗敷这个人物,也颠覆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美女定义,罗敷因内外兼美,智勇并具也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

4.陌上桑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歌并且背诵下来。

让学生掌握“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诗歌中重要的文言字词。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次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罗敷机智勇敢不畏权贵的人物的形象。

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三、教学难点:感悟文中罗敷与使君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以前都学过哪些乐府诗歌啊?你们对乐府诗有什么了解啊?“乐府”是汉代掌管音乐的机构,职责就是搜集民间的俗曲和歌辞,后人就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叫做“乐府”或“乐府诗”。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了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包括先秦至唐末的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著名的乐府诗歌《陌上桑》。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掌握注意以下词的写法及其字音,之后让学生齐读这首诗歌。

倭堕髻

捋髭须

帩头

踟蹰 姝

(2)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找一两个同学说一下诗歌的大意。

诗歌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3)由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课文。首先找一个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之后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罗敷的外帽很美。

怎样描写外貌美的?写了她的哪些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住所之美---

2、器物之美

3、服饰之美

4、众人的反应

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4)让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勾画了使君什么形象?

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他提出无理要求。

勾画了他凭借权势觊觎美色,调戏诱骗罗敷的丑恶嘴脸。

(5)找一位学生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让其他同学注意生字词读音。

回答问题:主要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自己的丈夫。

夸张。

回答问题: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

压倒使君,使他自行惭愧。

我们可以看出罗敷的什么性格?

勇敢机智并具,善于斗争不惧权贵。

(6)让学生自由朗读这篇诗歌并思考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它通过封建官吏试图霸占农家女罗敷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揭露了酷吏的罪恶行径,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精神和聪明才智。

(7)让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

5.陌上桑教学反思 篇五

同学们更是畅所欲言: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先是以住所之美、器物之美衬托罗敷的美貌,接着渲染罗敷的服饰之美,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第一段后三句作者笔锋一转,以四位男性旁观者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种种神态,来侧面烘托罗敷。行者放下担子抚摩着胡子,少年脱下帽子,耕者锄者忘了劳作,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喜欢之情的自然流露吧!”

“而所谓的调戏就是第二段了。本段共六句五十五个字。前五句,说使君被罗敷的美貌所打动,停下车来并派手下打听这么漂亮的姑娘是谁家的,年龄多大了。而这些和前四位男性的表现一样并无异常。那使君调戏采桑少妇的就是第六句‘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这十个字了。注意‘谢’字有‘请问’之意,‘宁可共载否?’语气也很委婉。作为权贵,使君其实是很含蓄很文雅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的。派手下询问、自己亲自征求罗敷的意见这只能说使君和前四位男性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既没有粗鲁的语言,也没有荒淫的举止, ‘调戏’一说又从何谈起?”

在质疑、分析、碰撞中,师生共同归结如下:

使君和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一样,也是罗敷的陪衬,只是陪衬的角度不同。如果说前四位见证了罗敷的外貌美的话,那使君就见证了罗敷的人格美。所以文章根本不是写什么“采桑少妇严词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也不是揭露什么“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而是塑造了一个容貌出众、聪慧幽默、不慕权贵的理想女性形象,这才是《陌上桑》的主旨。

至此,我们才舒了一口气,同学们兴奋得脸颊绯红,眼睛熠熠发光。

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许是刚才的辩论激起了同学们质疑的兴趣。另一名同学接着提出来了另一个问题:文章最后一段写得是罗敷对自己丈夫的极力夸耀。目的是以此让使君知难而退。使君会知难而退吗?

教参上是这样写的:罗敷面对使君的调戏和威胁,沉着机智的应答。用夸张的手法虚构了这样一个英俊潇洒、有风度有修养且官居高位的丈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使君之难而退。

疑问围绕以下观点展开:

1、 罗敷是真有这样的丈夫还是为了吓退使君而虚构了一个这样的丈夫?

根据第一段来看,罗敷应该是一个劳动人民。既然这样,他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丈夫。再者说古人讲究“门当户对”。所以这个丈夫应该是虚构的。

2、 既然我们读者能分析出罗敷所夸耀的丈夫是假的,难道使君就傻到不知吗?

是啊,我们能知,使君又怎会不知呢?而且我们的课文也没有接着写下面的故事啊。经过短暂的思索,我觉得还是和前面第一次的辩论联系起来理解比较恰当。文章只不过是借此表现罗敷的人格美罢了。至于其他不必过于较真。

6.陌上桑教学设计 篇六

周德明

学习目标:

1、熟悉诗歌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隅、谢、但、坐、居、姝、一何”等重要词语。

3、学会客观正确评价人物。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步骤设计: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读通文句,不懂的与同学讨论或标记出来,课堂提出解决。

2、思考:1)文章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准备复述故事)

2)罗敷是怎样一个女子? 课堂学习活动:

1、检查自学情况。(PPT出示以下题目)(1)判断正误。《陌上桑》和《木兰诗》一样,都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是宋代郭茂倩。()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日出东南隅()

但坐观罗敷()....自名为罗敷()

使君谢罗敷()..使君一何愚()

夫婿居上头()...(3)复述故事。(指一名学生复述)

2、朗诵课文。听朗读录音,分组读,齐读。

3、质疑、释疑。

学生自由提问,其他学生解答,老师最后归纳。

4、分组讨论---全班交流。问题:(1)罗敷美不美?从何看出?

在讨论交流和点拨中理清第一段内容,并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写人方法。正面描写:用具精美

打扮高贵

侧面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2)如何理解和评价罗敷和使君这两个人物? 罗敷:美丽非凡

机智善辩

不慕权贵

勇敢无畏 使君:举止轻浮

荒淫无耻

启发学生发散思考,从不同角度理解评价人物。启发:从全文喜剧格调看,太守的出现就为了表现他的无耻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安排使君的出现,可能也是为了进一步表现罗敷的美丽非凡和机智勇敢)(3)从现代人眼光看,罗敷对使君的自述中可谓破绽百出,你看出几个?(见《教参》P460)

5、总结:描写人物的方法;评价人物要客观。

6、齐读全文。

7.陌上桑(汉乐府诗) 篇七

陌上桑属于《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的美貌与操守,以及反映了汉代社会制度即春兴季节太守出行劝课农桑。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本诗一直以来被误解为太守调戏罗敷,而被罗敷义正言辞地回绝,其实这是误读。这首诗其实是汉代社会制度的一个缩影,太守作为地方最高长官,在春季时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从诗文中可以看出,秦罗敷显然是一个贵妇人形象,太守因其美貌和疏忽了礼节上的不合理,罗敷明确地指出,表现出高尚的操守和知礼节的大家女子。

作品名称《陌上桑》作品别名《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创作年代东汉末年作品出处乐府诗集文学体裁五言古诗主人公秦罗敷

目录

1作品原文2注释译文▪注释▪译文3作品鉴赏▪欣赏旨要▪结构赏析▪意境赏析4出处介绍5意见分歧6相关故事作品原文

陌上桑⑴

日出东南隅⑵,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善)蚕桑⑶,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⑷,桂枝为笼钩⑸。头上倭堕髻⑹,耳中明月珠。缃绮⑺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⑼见罗敷,脱帽著帩头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⑽观罗敷。

使君⑾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⑿?“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⒀罗敷:“宁可共载不⒁?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⒂。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⒃,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⒄,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⒅公府步,冉冉⒆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释译文 ⑴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

⑵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⑶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

⑷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⑸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⑹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⑺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⑻帩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⑼少年:古义(10-20岁)男 ⑽但:只是。坐:因为,由于。⑾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⑿姝:美丽的女子。

⒀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⒁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⒂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⒃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⒄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⒅盈盈:仪态端庄美好。⒆冉冉:走路缓慢。[2] 译文陌上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作品鉴赏 欣赏旨要

《陌上桑》是汉乐府诗歌中的名篇,属“相合歌辞”一类。它叙述了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个好色的“使君”的故事。“陌上桑”是大路边的桑树,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这里。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秦罗敷正在路边采桑,却被轻狂的“使君”打扰,面对权贵,秦罗敷机智应对,以盛赞自己夫君才貌的方式回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秦罗敷身上体现了传统女性的坚贞、睿智的品质,几千年来,成了人们心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陌上桑》之所以被看作乐府名篇还因为它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一是这首诗有着完整的结构,首尾相接,一气呵成。二是这首诗以叙事为主,把抒情、描写、叙述融为一体。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或浓墨重彩,富丽有加;或水墨轻扫,微妙传神。特别是用侧面描写烘托罗敷的美,对后世影响很大。三是通篇五言,气韵流畅,语言质朴。[2] 结构赏析

第一段,写秦罗敷的美貌。首先写环境美和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她的外表美,铺衬下文的心灵美;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马徘徊不前,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写使君的语言行为步步深入。

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无理。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仪赫赫、仕途通达、品貌兼优。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与权势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意境赏析 《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

罗敷夸夫的内容也应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出处介绍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由郭茂倩(1041年-1099年)编著。郭茂倩,字德粲,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一零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裒之孙,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详。”《乐府诗集》上署为太原郭茂倩,是以通例指郡望而言。

意见分歧

诗中“使君”这个人物形象描写的是太守还是刺史,是有些矛盾的。“太守”这个形象是主流解释,因为汉代太守职务,在春兴季节,要巡视县邑,劝课农桑,这是符合诗文所描写的。但是有人提出,汉代“使君”是用来称呼刺史的,太守被称为“府君”,而称呼太守为“使君”要在宋朝才出现,这一点确实符合史书的记载和描述。然而,对于刺史的职务,后汉书记载,“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这无疑与诗中所说矛盾。

相关故事

8.陌上桑后续作文400字 篇八

赶忙下了马车,像小差吏一样走到罗敷身旁,忙给罗敷提着篮子。“姑娘天色已不早,还是让在下送您回家吧!”使君殷勤的说。罗敷偏过头窃窃笑了笑,回答道:“那多不好意思呀!还劳烦您大驾?”“不麻烦不麻烦,一点都不麻烦,能够为您效劳是在下的荣幸!”说罢,使君像侍从一样跟在罗敷身后,护送罗敷回家。

路边的几多野菊花,不经意的随风摇摆,花蕊凑成一团,窃窃私语,讽刺使君的言行。池塘里的芦苇偏向一旁,聚在一起“观看”这离奇的剧情。路边的几棵垂柳像绸带般轻飘,好似在为罗敷的聪明伶俐鼓掌喝彩。昂首站在树枝上的小燕子,叽叽喳喳,远远跟在罗敷身后,在上空盘旋啼鸣......

使君和他的侍从灰溜溜的跟着罗敷,在半路上偷偷把篮子放在地上,从一旁的小道逃走了。

9.乐府民歌——《陌上桑》 篇九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仃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直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储中趋。生中数千人,皆方夫婿殊。

赏析:

上一篇:党建的五个基本要求下一篇:学校安全自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