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税收绩效管理的研究

2024-11-11

关于税收绩效管理的研究(精选8篇)

1.关于税收绩效管理的研究 篇一

关于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问题的研究

(一)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且无法回避的概念。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在税收管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国内收入局、英国国内收入局、日本国税系统等,都被法制化、制度化并职能化,也就是通过法律赋予税务机关充分的数据信息情报获取能力,形成比较完备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职能体系,建立比较系统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运行机制。为此,在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入一定发展阶段之后,必须研究如何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在税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税收数据是各种与税收管理相关的数字、符号、图表、影像等总称。税务机关对各种来源的税收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产生出的对税收管理具有某些指向性意义的数据产品是税收信息。在税收管理活动中,对解决特定税收管理问题具有决策支撑作用的数据信息是税收情报,具有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税收管理软件统一应用到位,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不再是购置硬件、开发软件。这一阶段的税收信息化管理工作重点包括三个方面:

1、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开发与管理;

2、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质量管理;

3、不断提升全体国税干部信息系统操作能力;

4、不断提高系统的运维和安全维护能力。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管理和应用是信息化条件税收管理的基础环节,也是发挥信息化对税收管理支撑作用的关键所在。二是要充分认识数据信息情报在税收遵从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数据信息情报是有效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税收风险应对处理等环节工作的前提条件,一定意义上看,税收风险管理主要依靠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没有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就没有风险管理。因此,只有不断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才能不断深化税收风险管理。三是要充分认识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对税收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税收征管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税收征管机制的重要组成,特别是,在建立纳税人自主申报的制度体制下,数据信息情报管理专业化程度深刻地影响税收管理过程的专业化,决定着选择怎样的税收管理方式,决定着能否实现真正意义的税收管理集约化,可以说,没有数据信息情报就没有有效的税收管理。因此,只有不断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才能不断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机制,促进税收征管方式转型,推进税收征管专业化的不断深化。

二、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主要目标和重点环节 ——主要目标:建立与税收风险管理要求相适应的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岗责体系,形成以省市局为主导,各级各部门、税收管理各环节良性互动的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全省统一的数据采集、信息分析加工、情报交换应用的信息平台,强化广大国税干部数据信息情报意识,不断提高税收数据采集、信息分析加工和情报交换应用能力,为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提供保障。

——重点环节:挖掘税收数据源,拓展税收数据采集渠道;有序开展税收数据分析加工,促进税收数据向有效税收信息转变;深化数据信息分析应用,促进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化。

三、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关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国税机关内部要建立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联协会议制度和相应的工作机制(可以统一于税收风险管理的协调管理机制),承担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具体工作,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做好工作规划和年内主要工作目标,提出本地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年活动的工作规划,制定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制度。根据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工作的总体规划,细化本级数据采集工作,信息分析加工和情报交换应用的主要项目、主要渠道、主要方式、责任主体和相应的配套工作措施。

2、健全岗职、形成机制。按照税收管理专业化要求,通过明确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岗位职责,或通过组建专业团队等形式,把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要求分配到各层级各有关部门,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各级各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同配合,上级机关负责本级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以及本区域范围内情报交换应用管理,负责回应下级机关情报交换申请、情报调查任务分配以及情报交换申请回复的监管工作;下级负责本级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以及本区域范围内情报交换应用管理,负责外部情报交换的申请和外部情报交换需求的回复等。各级税务机关风险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由征管部门扎口管理。在联协会议的框架内,建立起以统一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应用为主要环节,专业分工明确,部门联动、层级互动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3、搭建平台,提供支撑。整合现有数据应用平台的查询分析、第三方信息、知识管理等功能模块,加大网络开票系统的推广应用力度,逐步搭建与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应用要求相适应的综合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平台。整合外部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国地税数据交换平台及其它部门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源,通过导入数据、转换格式、分类过滤等措施建立内外部数据交换平台。通过梳理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分类目录,编写分税种和分专业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使用手册,引导各级机关依托统一平台,不断提高数据信息情报的管理和应用能力。

4、外部协作,拓展渠道。依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其它税收管理保障办法等文件精神,建立起政府主导的部门、行业协会、其它社会组织等之间的税收数据信息交换工作机制,实现部门间税收数据信息情报交换的常态化。

5、挖掘潜力,盘活存量。通过梳理纳税人各类申报报送数据、发票填开数据、管理员综合调查数据、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数据、稽查人员案件检查调查数据等,盘活税务机关内部税收数据存量;通过梳理监控决策系统以及本地数据处理平台的信息加工成果,盘活税收信息存量;通过理顺关联交易信息、上下游交易信息、部门间层级间以及税收管理主要环节间数据信息的关联关系,盘活税收情报存量,逐步探索数据信息情报的采集、加工分析和交换应用的运行规律;通过排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反避税等工作中的信息情报“缺口”和可能来源渠道,探索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主要需求项目,逐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税收情报交换。

6、要适应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新要求,转变税收管理方式。把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贯穿税收服务和税收执法的全过程,过程。一是要要把税收服务和税收执法的过程作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采集的过程,特别是实地调查、调帐检查、案件调查等一定要将数据信息情报采集作为“规定动作”;二是要把纳税服务、税收执法的过程作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要做到“情报前置”,风险分析应对始于数据信息情报,做到无情报不分析、无情报不识别、无情报不选案,无情报不立案,无情报不查处。

7、培训交流、提升能力。组织广大国税干部开展专题学习培训工作,通过广泛的学习培训,提升全系统干部对税收情报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对于基层管理员,要着重培养其主动收集情报的意识和方法,对纳税评估、风险分析等岗位人员,要着重进行采集、情报分析应用能力的培训。通过召开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案例交流研讨会,总结各地深入开展税收数据信息情报活动取得的经验和成果。通过多层次的经验交流会、座谈会、专题征文、情报日活动等形式,努力使广大国税干部深刻认识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必要性、紧迫性,逐步认知和掌握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专门知识和应用技术,切实提升全体国税干部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应用能力。

8、规范管理,依法保密。税收数据信息情报涉及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在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中,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程规范,要依法保护纳税人数据信息情报存储、处理、交换应用安全,除了法定情形之外,不得将纳税人数据信息情报移着它用,对违反规定的造成纳税人数据信息情报失密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机关的责任。关于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问题的研究

(二)——发票管理与税收风险管理

税收遵从风险归根到底是控制虚假申报和滥用法律的风险,也就是,主要关于涉税交易的真实性、完整性,税收法律法规适用的准确性,因此,应对各种涉税风险不可逾越的,是否有申报不实的虚假交易,是否有滥用税收法律法规。发票是认识、揭示交易真实性的重要途径。真票和假票具有同样的控税功能:

——发票记录数据的财务核算价值并非税务机关控管发票的核心价值!——它作为记载纳税人交易活动的证据、情报载体是其关键的控税价值!风险纳税人主要是通过真票和假票来制造遵从风险的。风险应对措施为什么不首先关注交易真实性,为什么不首先关注纳税人接受的各种真票和假票呢?发票的情报意义对于提高风险提醒、纳税人纳税评估、税务审计、税务稽查等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广阔的空间。

关于提高数据情报采集交换应用能力

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石,没有良好的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税收风险应对处理等主要环节的专业化就无法正常开展。因此,提高各级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能力是税源专业化管理能力建设的一个关键点。——要牢固树立税收数据信息情报意识。——要按照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建立与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机制。

——要挖掘、拓展税收数据源。在外部数据采集方面,通过实现与政府部门公共信息平台相互衔接;推广使用国地税数据交换平台,探索建立跨地区数据交换机制,扩大数据采集半径,拓展外部数据信息来源。在税务机关内部,要通过梳理纳税人各类报送信息和税收执法采集信息,盘活税务机关内部税收数据存量;通过梳理各类信息加工成果,盘活税收信息存量;通过梳理关联交易信息,上下游交易信息,地区间、部门间、层级间以及税收管理主要环节间数据信息的关联关系,盘活税收情报存量。通过排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反避税等工作中的数据信息情报“缺口”和可能来源渠道,探索建立税收情报需求项目管理机制,逐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税收数据信息共享和情报交换。

——要把税收服务和税收执法的过程作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采集的过程,特别是把实地核查、调帐检查、案件调查等税收执法活动作为数据信息情报采集的重要时机,逐步使数据信息情报采集作为执法活动的“规定动作”;要把税收服务和税收执法过程作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应用的过程,把数据信息情报应用作为开展执法管理活动的前置步骤,逐步改变数据信息情报管理与税收执法活动脱节的现象。

——通过广泛开展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技能培训,增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认知能力,提高税收数据采集、信息分析加工和情报交换应用技巧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于税收数据管理的几点基本认识

税收数据在税收管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对发挥信息化对税收管理的支撑能力,促进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断深化的关键点。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都将陷于困境。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数据信息情报管理专业化,制定严密的涉税信息法律制度,设置专门机构,设置首席情报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等。

税收数据管理具有其内在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探索数据信息专业化管理路径,必须基于对税收数据管理基本点的把握,为此,提出以下一些基本认识: 税收征管数据是指由税务机关用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各种数据、信息、情报以及知识等,包括:税务机关各项征管活动形成的内部数据,以及对加强税收征管工作有一定作用的外部数据。税收征管数据管理是税务机关依托信息技术,按照税收征管数据运行的内在规律,围绕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全过程,形成的管理体制、机制,运用的管理技术、方式、手段,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等方面的总和。

按照税收征管数据管理的不同阶段划分,税收征管数据管理包括:税收征管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税收征管信息分析、加工管理,税收征管数据信息的情报化及税收情报交换管理,税收数据信息应用成果的知识管理等。按照税收征管数据管理的不同层面划分,税收征管数据管理包括:税收征管数据的岗责管理、税收征管数据的质量管理、税收征管数据的口径及标准管理、税收征管数据的保密管理、税收数据应用的技术工具管理、税收征管数据的运维管理等。

税收征管数据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纳税遵从。征管数据管理工作要体现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在规律性;要充分发挥信息、通讯等技术的支撑作用,与时俱进,逐步引入新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数据管理的能力;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管理。

2.关于税收绩效管理的研究 篇二

关键词:绩效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对策,人力资源,企业

知识经济的到来,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渠道和产品等物质资源。与此同时, 人力资源却已经成为各个企业的战略资源, 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而其中对于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

一、绩效考核中常见的不足

1. 绩效管理理念的误解

绩效管理在企业员工或企业领导者看来, 似乎只是一种手段, 而并非目的。这使得考核者在考核项目设定、考核内容及评判标准的权重上随意而无目的性。表现在考核具体实施上则显示为考核的原则性、严肃性大大缺失, 甚至有些考核项目之间是互相矛盾的, 这使得绩效管理政策无法连续、循环的运行。

2. 考核标准单调, 评价尺度缺失

考核方式的单调与不科学对绩效考核的结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单纯的采用某一项考核标准或单纯的使用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考核体制, 将使得考核的公平与客观性受到怀疑;且如今的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工作的业绩难度也是各不相同, 单一的绩效评价尺度并不能衡量真实的工作绩效。

3. 过于追求绩效量化, 忽略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资源, 忽略了这一点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制定绩效管理策略时往往会陷入企业整体效益与员工个人利益的矛盾之中。为解决这一矛盾, 很多企业采用将被考核者的绩效全盘量化并与被考核者的经济利益挂钩。这一策略忽视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互动, 考核的结果提供的信息也无法给予员工相应的指导, 使员工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

4. 绩效管理对策完全由人力资源部门制定

须知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的是绩效管理的组织和协调, 绩效管理中的考核者是各级的管理人员。完全的将绩效管理责任付托与人力资源管理者将导致在考核过程中, 各个部门往往会消极应对, 绩效管理政策在各个部门中难以真正的贯彻实施。

二、有效建立绩效管理对策

1. 明确绩效管理目的与原则, 针对岗位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考核标准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员工的工作绩效, 为企业能够知人善用、对员工的激励机制提供指导依据;为完善组织管理工作, 落实分配体系提供依据。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相统一;做到管理者的权利与责任相统一;做到制度化与规范化相统一。考核层次区分明确, 考核周期得当, 考核执行者的考核培训应到位。

对员工的岗位进行深层次分析, 可通过对员工的岗位调查和访问来完成, 制定详细明确的岗位说明, 让员工对自己的岗位责任有明确的认识, 这使得员工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的合理性, 加深了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接受程度。当然在绩效考核中, 绩效指标的量化是完全有意义的, 但制定绩效指标时应尽量简洁且在实际考核中应容易观察到。同时, 考核的内容应与企业自身的特点相结合, 这样才能制定出一个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考核指标。在考核的施行时, 考核者应做到以事实和记录为依据, 采取相关人员回避原则, 避免晕轮效应等问题的发生。

2. 绩效考核应充分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

Schein曾指出:心理契约是组织行为“强有力的决定因素”。可见心理契约与经济契约相比更能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对企业的信赖程度。而制定绩效考核策略的出发点就是希望通过完善的考核和激励体制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建立绩效管理体制时应注 (下转150页) (上接135页) 意与员工建立起“心理契约”的关系。

同时, 由于企业的员工在文化背景和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制定绩效考核策略时应意识到员工之间需求的不同。在面对这一问题时, 可运用信息技术, 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考核激励体制, 达到个性化的管理, 满足员工多元化的需求。

3. 全方位的绩效考核信息来源

随着考核方法的不断改进, 绩效考核的评估信息的来源已不仅仅局限于被考核者的直属管理人, 而是应当向同事、下属、客户乃至员工本人等人群扩大。考核评估信息的全方位, 向企业反馈多角度的信息。

三、绩效管理策略的运行

企业历史和文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和外部环境都影响着绩效管理策略的顺利运行。企业应当对自身的发展路程有充分的认识, 避免延续以往的程式化和死板化的管理制度。而对人而言, 员工的素质和执行力、管理者的态度和管理能力都是一个绩效管理策略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为此应加强对员工和管理者的沟通协调和培训, 使他们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对企业和员工带来的利益。对于企业而言, 本身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良好的执行能力是关键。为保证绩效管理的执行, 需要有明确的部门和负责人来监督。

总而言之, 无论对企业来说还是对员工来说, 绩效管理策略都应当是促进发展的手段, 要在绩效管理上取得成果, 首先应当认识到现有绩效管理策略的不足, 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建立起一个完整科学的绩效管理系统, 同时企业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证绩效管理策略的实施,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员工绩效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媛, 李海滨.企业员工绩效管理的对策研究[J].企业管理——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 (2) :24.

3.关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综述 篇三

关键词:卓越绩效 综述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源自美国波多里奇奖评审标准,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它不是目标,而是提供一种评价方法。卓越绩效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创建的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世界各国许多企业和组织引入实施,其中施乐公司、通用公司、微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世界级企业都是运用卓越绩效模式取得出色经营结果的典范。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是摆在广大已获得 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卓越绩效模式是世界级成功企业公认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国企业在新形势下经营管理的努力方向。一个追求成功的企业,它可以从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中取得绩效,并持续改进其业绩、取得成功。但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如何追求卓越,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供了评价标准,企业可以采用这一标准集成的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评价自己的管理业绩走向卓越。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理论框架

(一)卓越绩效模式概述

卓越绩效模式旨在通过卓越的过程创造卓越的结果,按卓越绩效模式标准的要求,定期评价、改进、创新和分享,从而不断提升组织的整体结果,赶超竞争对手和标杆,获得世界级的绩效。

(二)卓越绩效模式的11个核心价值观

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价值观,是卓越绩效模式标准的基石和浓缩,它反映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是世界级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方面:

1、前瞻性领导。组织的高层领导者应确立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确立对于顾客的关注。要综合权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确保建立起追求卓越、促进创新、构筑知识和能力的战略、体系和方法。高层领导者还应对组织治理机构的行动和绩效负责。高层领导者应发挥其榜样作用,从而有力地强化组织的伦理观、价值观和期望。

2、顾客驱动的卓越。顾客是组织的绩效和质量的惟一的最终判定者。组织必须重视所有能够为顾客带来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特征和特性以及所有接触顾客的方式。顾客驱动的卓越是一个战略性的概念,它意在顾客的驻留和忠诚以及市场份额的获得和增长。它要求对于变化的和新出现的顾客和市场要求以及影响顾客满意和忠诚的因素,能够持续地保持敏感。它还要求倾听顾客的心声,预计市场的变化,把握技术的发展,把握竞争者的发展,并对顾客和市场的变化做出迅速、灵活的反应。

3、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组织的学习是通过研究与开发、评价与改进循环、雇员和顾客的设想和意见、最佳实践以及标杆分析而实现的。个人的学习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促进个人成长的发展机会而实现的。要实现最高水平的经营绩效,就必须在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组织的学习既包括对于当前做法的持续改进,也包括会导致确立新目标或新做法的重大变革。学习不仅直接带来了更高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提升了其响应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效率,从而带给组织更强的市场实力和绩效优势,也带给雇员更高的满意度和追求卓越的动机。

4、重视雇员和合作伙伴。组织必须建立起内部的和外部的合作伙伴关系。内部合作伙伴关系,如职工与管理层之间的合作。内部的合作伙伴关系,还可包括为改善灵活性、反应能力和知识共享而建立的工作单位之间的网络关系。外部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是同顾客、供应商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战略联盟,正在日益成为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形式。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提供进入新市场的通路或发展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依托。此外,这种合作伙伴关系还可以使组织的核心能力或领导能力与合作者的优势与能力相得益彰。

5、敏捷性。敏捷性即快速变化和灵活性方面的能力。企业面对越来越短的新产品导入周期,同时也面对着更快、更灵活的顾客响应。时间方面的改进,通常会同时推动在组织、质量、成本和生产率方面的改进。

6、注重未来。注重未来就要求理解影响企业和市场的那些长期的和短期的因素。要追求可持续的增长和市场领先地位,就必须有坚定的未来导向以及对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做出长期承诺的意愿。注重未来还包括雇员和供应商的发展,实施有效的继任计划活动。

7、促进创新的管理。创新意味着实施有意义的改变,以改进组织的产品、服务和过程并为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创造新的价值。创新会使组织的绩效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应使创新成为组织的学习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创新融入日常工作中去。创新构筑于组织及其雇员所积累的知识之上。因此,对于促进创新的管理而言,有效利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8、基于事实的管理。绩效管理需要诸多类型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依赖于绩效的测量和分析。这种测量应取决于经营需要和战略,并应提供关于关键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数据和信息。

9、社会责任。组织的领导层应重视社会责任、伦理行为,并强调履行公民义务的必要性。在恪守商业伦理和保护公众健康、安全、环境方面,领导者应当成为组织的榜样。组织应在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事务和交往中强调伦理行为。组织的治理机构应对高度的伦理操行提出要求并加以监控。

10、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组织的绩效测量应注重关键的结果。这些结果应当被用于为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和平衡其相互间的价值。通过为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组织构筑起了忠诚,并为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

11、系统的视野。卓越绩效标准为管理组织及其关键过程、实现卓越绩效,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视野。其7个类目和核心价值观构成了这一系统的模块和整合机制。系统的视野包含了高层领导者对于战略方向和顾客的关注,它意味着高层领导者依据经营结果来监测和管理绩效。系统的视野还包括利用测量指标和组织的知识来建立关键的战略,它意味着这些战略要与关键过程联系起来并协调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整体绩效的改进和顾客的满意。系统的视野意味着要协调整体的管理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管理,以取得组织的成功。

(三)卓越绩效模式的7个类目

从卓越绩效模式框架(见图1),我们可以看出,卓越绩效模式是由7个主要类目组成的,它们分别是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知识管理。

经营结果。图1中7个部分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国内研究及应用状况

目前,国内对卓越绩效模式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3方面:

第一,研究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六西格玛、ISO9001等其他质量管理工具的关系与区别(见图2)。

第二,研究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应用方法及实施模式。卓越绩效模式方法可以分为评价方法和达成方法两个方面。所谓评价方法是指对卓越绩效模式标准所涉及的条款在企业中的运用程度的评价,评价企业在建立卓越绩效模式过程中是否按照标准的要求在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取得了什么结果、结果的趋势如何等等。所谓达成方法是指企业通过运用一些质量管理的工具,使得企业具备建立卓越绩效模式的条件和获得卓越经营绩效的方法。卓越绩效模式没有明确规定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达成,但是在卓越绩效模式的建立过程中,无论在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上都会运用一些主要的方法和工具,这些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战略分析、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建立有序高效的管理体系和测量指标,还可以帮助企业改善业务流程,实现物流、资金流、人力资源和质量管理的整合,获得良好的管理结果等等。这些工具和方法不是对每个企业都硬性要求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并可以进行创新,要知道:有效的才是适用的。达成方法包括:SWOT分析;平衡计分卡(BSC);标杆对比法(Benchmarks);6s管理;业务流程再造(BPR);质量管理小组活动(QCC);全面设备预防维护(TPM);顾客满意度测评;员工满意度评价;建立ERP管理体系;建立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般而言,卓越绩效模式的实施方法是评价方法和达成方法的统一运用。

第三,研究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应用情况及对国内企业的意义。2001年中国质量协会启动了全国质量管理奖,全国质量管理奖的标准几乎等同地采用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的标准,正式将卓越绩效模式引入中国。从2001-2004年,全国共有包括宝钢、海尔、上海三菱电梯、五粮液等企业在内的25家企业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深圳市于2004年启动了深圳市市长质量奖,这是全国首个以市长命名的质量奖,深圳市市长质量奖代表了深圳市质量管理的最高荣誉,深圳市政府将对获奖企业给予50-300万元不等的人民币奖励,市长质量奖的设立表现了深圳市重视质量、参与竞争、积极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的态度和决心。2004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为深圳市市长质量奖的唯一得主。

此外,全国也有不少地区设立了省、市级的质量管理奖。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了《卓越绩效模式评价准则》,这套准则大部分地参照了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的评价标准,它标志着中国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引进、学习和实践国际上公认的经营质量标准——卓越绩效模式,对于适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卓越绩效模式标准反映了当今世界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是激励和引导企业追求卓越,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林.解读卓越绩效模式[J].建筑机械化,2005(2).

2、罗国英.学习和运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质量工作者准备好了吗?[J].中国质量,2005(3).

3、焦叔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透视[J].中国质量,2005(1).

4、华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宣贯讲座(1)——标准的产生、特点与宣贯要求[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7).

5、金国强.关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实施中的难点分析[J].电子质量,2005(6).

6、张常东.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全接触[J].企业标准化,2005(6).

7、王省鹏.卓越绩效评价将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8、柳英勇.《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与认证审核[J].中国质量,2005(8).

9、罗国英.质量管理如何适应21世纪的变化——解读影响未来质量的六种力量[J].中国质量,2007(2).

10、楚天.六西格玛亲密接触卓越绩效[N].中国质量报,2005-11-14.

11、邓英.卓越绩效模式及实施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

12、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导读[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3、陈志田.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问答与实例[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4.关于非居民税收管理的思考讲解 篇四

新华社2008年1月20日称兰州市的非居民税收管理几乎是一个盲区。通过调查发现,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非居民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料信息税务部门在现有体制下难以获得,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二是对外国企业的税收宣传力度不够,内容缺乏针对性。三是非居民税收管理手段单一,没有将税收情报交流、合作和反避税的国际税收管理手段综合运用在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涉外税收部门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四是从事非居民税收管理的税收人才缺乏,难以满足开展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的需要。

按照前文的标准,我市的非居民管理情况也不容乐观。

一、加强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重要意义及我市的现状

今年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按照国际惯例将企业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首次将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提到与居民企业比肩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化发展,非居民企业税收所占份额将逐步提高,新法对该内容的规定具有高度的战略前瞻性,对今后开展好这项税收管理工作起到巨大的推进和指导作用。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

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是指我国政府对非居民企业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以及对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行使相关税收征收和管理的活动。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和熟悉制度及相关业务知识的管理人员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

加强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的主权,保护我国的税收权益不受到损失;其次是符合国际惯例,能够使我国企业在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以及金融科技领域的交往中享受到对等的待遇;还有能够增加财政收入,并使税款及时足额征收入库。

目前我市非居民税收管理主要着眼于售付汇税务凭证的开具这项业务展开进行的,采取统一审批、集中开具的管理模式,由直属局负责全市售付汇凭证的开具工作。我市国税有关部门在加强了对售付汇税务凭证的审核开具的管理之后收到了一定成效,通过大量的事实也证明这是目前一条避免税款流失、实施对非居民企业进行税收管理的有效途径,严格审核售付汇税务凭证使我市国税负责征收的非居民所得税收入近三年来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如下图所示:

今年1至5月份非居民企业税收收入为4409万元,基本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作为管理手段的税务凭证的开具情况如下

从上述情况可以得出结论,完税证明的开具份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不予征税证明的开具份数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收入与完税证明开具份数成正比例增长。

上述情况一方面证实了加强对售付汇税务凭证开具的审核是非居民税收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也证明我们这项工作的管理手段也非常单一,面对日益复杂的征纳关系我们的管理模式亦显得过于陈旧和僵化,统一开具的管理方法虽然简化了办事程序,方便了纳税人办理有关业务,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即非居民税收管理上税务机关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可避免地存在漏征漏管的现象。

二、我市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面临的共性问题及个性问题(一共性问题

通常情况下,非居民税收管理涉及面广,管理的难点在于异、繁、乱、杂、散、变。

1.“异”是新法实施后前后政策的差异需要有机衔接的紧迫性问题。新法施行后,企业在执行过渡时期税收政策方面出现了衔接问题,新法包括实施条例中没有解释的一些具体业务,原有规定是否适用有待明确,如外国企业常设代表机构在采取按经费支出换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方式进行纳税申报时新的申报表中有关计算公式与(85财税外字第200号文件规定的不一致,没有考虑营业税税率,在实际工作无法掌握。

2.“繁”是涉及事项多,涉及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或劳务所得,以及取得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投资性所得或财产转让等收益。此中,既有单纯的投资、服务、劳务,又有混合、兼营业务,要弄清事情发生的原委本不容易: 3.“乱”是涉及的业务联系多,境内外所得准确界定难,管理部门多,信息归集处理和实际形成合力难: 4.“杂”是涉及的知识面宽,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懂国内财务又要精国际税收,既要熟悉外语,又要懂合同、外汇、贸易知识:

5.“散”是税源大小不均衡,地域分布零散,具体业务发生时间、空间不固定,突发性、偶然性强,税源监控管理的可

预见性差: 6.“变”是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对象多变,涉及具体个案情况复杂多变,征免税判定的政策规定往往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难以及时找到准确对应的依据、标准,没有一劳永逸的管理措施、方法、手段,需要随机应变。

此外,对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而言,不仅有涉税事项发生时空的不确定性和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带来的固有风险,还存在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税收政策规范的滞后性,征免税项目判断准确性等不确定风险,特别是对纳税人及纳税义务发生的掌控上难度较大,不利于有效地实施征收管理。在具体的操作上稍有差错,很容易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和外国企业对我国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的负面评价。

(二个性问题

1.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能发挥不利。我市目前的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主要围绕着售付汇凭证审批开具展开的,售付汇税收证明采取在直属分局统一审批、集中开具的管理模式,其他各基层单位没有设立专职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管理人员,没有形成上通下达的完整工作体系,基层单位的税务干部,对非居民企业税收相关的法规、政策了解不多,不能及时了解管辖区内企业的相关业务情况,从根本上影响了工作职能的发挥,从而制约此项的开展。

2.目前的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利非居民税收工作的开展。

我市在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相关操作规程目前尚属空白,省局层面的相关文件也没有出台。我市国税相关职能部门虽已经制定的《非贸易及部分资本项目项下售付汇税务凭证开具工作管理办法》、《外国企业承包工程所得税征收管理规定》等文件,但由于效力层级的问题需要等待上级机关相关规定出台后才能予以确认颁布实施,从而对我市的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3.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

我市管辖范围内的非居民企业税收扣缴义务人,由于对税法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其扣缴的义务认识模糊,往往是需要向境外付汇时才知道自己负有代扣代缴税款的义务,这直接导致一方面税款可能不能及时足额入库,另一方面在签订相关合同时不能在数额不小的税费问题上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条款。

4.信息渠道不通畅,不能及时掌握非居民企业税源信息。正如前文提到的,我市非居民税收管理的手段单一,体制和模式落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纵向方面,税源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不负责纳税行为的审核和税款的征收管理,这本身就是征管工作中严重的脱节现象,目前这项工作严重依赖银行境外付汇的控制措施,实际是上本末倒置,在源头无法进行有效管理,而在发生境外售付汇业务时才能简单地了解纳税行为发生的情况,管理上十分被动。如果银行政策有所改变这项工作势将无所作为;此外,这种体制在税源信息

掌握上也存在先天不足,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主管税务机关对此项纳税行为基本无从了解,所以信息渠道通畅实为奢谈。横向方面,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及金融机构在非居民企业税源方面的信息交流几乎为零,这些部门和机构并无法定义务向税务机关提供相关信息,协调解决的困难程度显而易见。

三、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一些具体思考(一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的立法工作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于非居民税收管理方面的规定站在立法的高度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仍显得过于笼统,此外,还需统一不同税法中的同一概念和相互交叉重叠因素,制定易于理解、便于遵从的税收政策,保持适当透明度;构建立法层次合理、简洁明了、操作性强的非居民税收政策体系。具体如国内税制应当根据经济的发展进行适时改革,修订非居民境内纳税义务的判定标准、应税所得范围、特许权使用费定义等,提高严密性和操作性,利于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并考虑非居民纳税人的合理要求;还有要针对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加

强国内法规和政务信息化的建设,明确纳税申报所需附送资料的具体内容、税务部门审核评析的重点、境内外收入划分的具体方法及合理标准、征纳双方争议较大时的解决途径等,加强非居民纳税人的境内停留天数、地址等信息控管和对境外收入的取证和评估工作,为税收执法提供指引。

(二明确属地原则下的专业化非居民税收管理体制

非居民经济活动的偶发性、流动性和复杂性要求其税收管理高效、精细,既保证税收征管的严密,又避免引起国际间税收管辖的争议。因此,应对非居民税收管理本末倒置的情况予以彻底解决,对非居民企业实施属地原则下的专业化管理,成立基层管理部门内设置的专门负责非居民企业税收业务的税务管理机构,建立新的合作型税法遵从模式,增强税收管理的适应性,建立友好的征纳信任合作关系,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保护纳税人合法权利,改善税收遵从,提高监管力度和效率,降低税收成本。具体到我市,应着重改变目前的管理模式,逐步使非居民税收走上正规化建设的道路上来。

(三试行外国企业临时提供劳务备案制

目前,根据我国《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外国企业在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向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现阶段,此类税收多由支付人代扣代缴,其相应管理侧重于对扣缴义务人的管理,而且部分境内劳务时间短暂、地点分散,实行税务登记制度增加了税收遵从和管理双重成本,收效不大。而要求外国企业临时提供劳务进行备案,可由外国企业自行或委托境内支付人代为办理,在劳务发生前或发生初将劳务合同或协议报送主管税务部门,帮助其事先控制税务风险,提高其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意识。

(四重新认识在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反避税的重要性

我市目前的反避税重点只重货物购销活动,应适当地向劳务提供方面倾斜,对非居民避税行为给予足够的关注。近年来非居民利用税收政策漏洞或征管手段滞后规

避劳务税收的现象越来越多,各级税务部门应加强调研,拓展非居民税收的反避税工作思路,探索非居民税收反避税的手段和方法,完善相关制订和操作规程。

(五充分发挥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的效用

在签署国家间税收协定时适当调整其中的非居民税收管理内容,增加国际间涉税方面的司法援助条款,使其朝着更有利于推动经贸往来和人才流动的方面发展。同时,开展反滥用协定调查,与部分国家换函或谈判,修订原有协定,堵塞漏洞,防止协定的滥用。应拓展国际税收信息交换与分享,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和税收协定网络,定期与缔约国互相提供及核实税收情报,开展外国教育机构与我市院校联合办学的境内外劳务费用的情报交换工作,防范非居民进行国际避税。

(六、加强与我市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及时掌握非居民税收管理信息 及时地掌握信息是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关键。没有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作导航,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我们应当建立与地税、外管、外贸、外汇,外事、发改委等职能管理部门的有效沟通机制,加强联系、沟通和合作, 定期交换国地税售付汇税务凭证开具信息、外汇收支排名和非贸易付汇项目信息、大型技改项目备案、技术贸易审核备案信息、外籍专家来华工作和指导等信息。

(七、关注付汇大户,逆向追溯,寻找准非居民税收管理的疑点,加强对非居民企业的反偷漏避税工作

其他兄弟城市的经验证明,通过关注付汇大项目来把握非居民税收管理的方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付汇信息,逆流而上、顺藤摸瓜总能找到付汇的缘由,从缘由再分析查找疑点。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需要强化对付汇信息的加工处理工作,从中取得全市季度大额付汇项目汇总金额和涉及企业名单,通过逆向追查付汇缘由和项目明细,核查付汇依据的合同、协议、票据,清分境、内外收入归属等过程,判定相关事项是否符合法定征、免税或不征税条件,查核是否存在偷税、避税事实。通过宣传辅导,针对经常性或重复发生的业务实行有效的源泉控管。

(八、加强宣传,强化政策辅导,确保非居民税收管理到位

非居民税收管理涉及的经济业务复杂,政策执行要求高,管理责任重大,因此需要加强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税务从业人员的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和操作辅导,将管理工作前移。为此首先,要抓好相关岗位税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辅导,提高税务干部对非居民税收管理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非居

民税收管理职业敏感性,提高其在管理中的实际操作能力,通 过受训人员来宣传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收集相关信息以达到 有效监管跨国税源的目的; 其次是对具有跨国业务的大企业和 有重大项目、追加投资、股权变化、外籍专家参与设计和管理 等业务的企业提前介入,及时掌握重大项目实施单位、外国企 业参与招投标及中标情况、合同、协议签订的涉税条款和价款 的构成,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宣传和业务辅导,提请扣缴单位 关注外方应纳税义务、了解自身扣缴法律责任,使其明确不熟 悉政策、不履行义务可能发生的纳税风险; 再有就是对有确定 性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辅导其依法办理扣缴税款登记,分项 明确扣缴义务发生时间、计算方法和申报缴纳方式、扣缴手续 费结算。

(九)、以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为契机,使其更好地服 务于我市总体的国际税务管理工作 理论上,非居民税收管理是国际税收管理的的一部分,但 是,其又有相对独立的特性,所以必须与国际税务管理进行有 机结合,才能使得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实际上,非居民 税收管理与关联交易转让定价调查、税收情报交换、企业所得 税的纳税评估和涉外审计紧密相连的。境外费用发生的真实性 与情报交换工作相关联,非居民税收管理信息为专项情报交换 工作提供线索,情报交换又为非居民税收管理的深化提供手 段。对外付汇项目费用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关系到所得税税 11 基是否受到侵蚀,对反避税调查和所得税评估有着重要的作 用。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外方取得的收入纳税了并不代表境 内企业所得税税前支出就合理、合法。境内劳务、特许权使用 费等费用支出项目作价是否合理也有待于反避税调查去审查 确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非居民税收管理与国际税 收管理各环节、各专项工作的相互关系,努力抓好各环节的相 互融合渗透,尽可能把各专项工作有机衔接起来,形成整体合 力,增强国际税收管理能力和水平。总之,我市

5.关于税收绩效管理的研究 篇五

国税函[2009]2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111号)下

发后,一些地区反映在落实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程中,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经研

究,现将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有关问题补充明确如下:

一、列入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的各类企业所得税优惠包括免税收入、定期减免税、优惠

税率、加计扣除、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加速折旧、减计收入、税额抵免和其他专项优惠政策。

二、除国务院明确的企业所得税过渡类优惠政策、执行新税法后继续保留执行的原企业

所得税优惠政策、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民族自治地方企业减免税优惠政策,以

及国务院另行规定实行审批管理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外,其他各类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均实行备案管理。

三、备案管理的具体方式分为事先备案和事后报送相关资料两种。具体划分除国家税务

总局确定的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确定。

列入事先备案的税收优惠,纳税人应向税务机关报送相关资料,提请备案,经税务机关

登记备案后执行。对需要事先向税务机关备案而未按规定备案的,纳税人不得享受税收优惠;

经税务机关审核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税务机关应书面通知纳税人不得享受税收优惠。

列入事后报送相关资料的税收优惠,纳税人应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其他

有关税收规定,在纳税申报时附报相关资料,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如发现其不符合享受

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应取消其自行享受的税收优惠,并相应追缴税款。

四、今后国家制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凡未明确为审批事项的,均实行备案管理。

五、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

局、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规定和其他有关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规定,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

6.关于税收绩效管理的研究 篇六

为贯彻落实湘财非税[2010]13号和娄财非税[2010]254号文件精神,我局及时召开了有关财务人员会议,由分管财务工作的副局长负责,具体落实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现将我局二〇〇九年领取、使用非税票据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办理非税收入票据的领购和核销手续。做到领购、核销、发放、使用、保管等都有专人负责。一年来,没有造成任何违规使用发票及浪费票据。

二、严格落实非税收入管理办法,按照规定将所收的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的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由于我局非税收入一年来数目很少,因此一年一次办理结算手续。

三、严格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票据。一年来,从未有转让、出借、代开票据的行为,更未有私自印制、伪造、买卖票据或使用非法票据的行为。做到按规定填开票据,内容完整、真实、规范,印章齐全。无涂改、撕毁、挖补等现象,但有票据作废的现象出现。

通过这次的检查,我局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对非税票据的管理、使用,进一步规范化。

7.关于税收绩效管理的研究 篇七

QD大学成立于1979年, 位于民营经济发达的FJ省, 近几年, 学校面临招生困难、学科建设滞后、科研能力下降等问题, 特别是教师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工作干劲不足、对学校管理意见大等情况。显然, QD大学的绩效管理并没有发挥其激励教师、提高管理水平和增强竞争力的作用, 因此我们亟需构建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体制。

1 QD大学绩效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绩效管理现状

QD大学没有进行日常的系统的绩效考评, 以致在绩效管理应用时, 没有量化数据作为支撑, 无法以真实客观的统计数据作为决策的依据, 平时的考核强调的是定性考核, 只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完成岗位工作职责, 就被认为考核合格, 结果在教师中便产生了“只要不犯错就可以”的惰性心理, 力争上游、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便逐渐淡化了。在季度绩效考评方面却以计算简单的超工作量作为绩效考评方法, 走向简单的定量考评, 针对教师超课时数量、指导毕业实践环节人次、承担监考考务场次进行相应的量化考核绩效分配, 年终绩效考评则坚持“两头小、中间大”的原则, 照顾大多数教师的利益 (2) , “皆大欢喜”的背后, 却埋葬了学校的竞争力与创造力。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绩效考评指标没有充分论证且标准过于简单

学校在设计绩效考评指标时, 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扬民主,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广泛征求教师意见, 确保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最大限度地获得最大共识, 以利于提高绩效考评的信服度, 另一方面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取绩效指标, 绩效指标简单、粗糙, 纯粹以超工作量进行考核, 但是确定超工作量时却没有进行合理的定岗、定责、定人, 增加了教师的不公平感和受挫感。

1.2.2 绩效考评的意义没有得到重视而被忽略

在考评的过程中, 没有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绩效监控、辅导和沟通, 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组织绩效目标, 而是单纯的为了考评而考评。一般年度考评, 由人事处发出考核通知并发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 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所属部门教师平时的表现进行预评, 学校年度考核小组再进行综合考评, 根据考评结果评出一等、二等、三等3个等级。这种做法不能使考评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味的追求考评结果而忽视了更

(1)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Z].2014-4-25.

(2) QD大学人事处.QD大学绩效考核及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Z].2014-10-10.

重要的考评目的, 即发现不足、提高素质。

1.2.3 绩效考评结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的核心环节, 绩效评价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如在招聘人员、岗位职务调整、绩效改进等方面没有体现出利用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决策依据的作用。QD大学仅在年终考评时评出一等、二等、三等, 作为年终奖的发放依据, 并未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

2 构建QD大学绩效管理体系

基于QD大学现有的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科学的绩效考评理论和方法, 进行方案的重新设计。

2.1 设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2.1.1 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原则

2.1.1. 1 科学性与合理性原则

绩效考评指标的设计不是毫无章法, 信手胡掐, 更不是大同小异, 敷衍了事, 而是强调绩效考之间要有一定的区分度, 要能够适度拉开教师之间的差距, 要能够评通过考评指标去约束教师、引导教师、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1]

2.1.1.2可测性与关键性原则

考评指标要能够进行测量和评价, 对实现组织愿景, 考评指标要扮演重要的支撑角色。对于教师绩效考评指标而言, 要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操作性、重要性, 特别是对实现组织目标产生深远影响的指标进行测评。

2.1.1. 3 定量与定性指标综合使用原则

进行绩效考评, 定性和定量指标要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 既采用统计数据的定量指标, 客观地描述教师的工作结果, 又采用定性指标考核教师工作的过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 在进行考核时, 都需要对考核者进行一定的培训, 使其能够准确掌握定性、定量指标并且能够客观公正的进行考评, 规避定性指标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2]

2.1.2 借鉴先进的绩效考评方法

2.1.2. 1 360度考核方法

360度考核法强调考核主体的多元性, 考核渠道的多样性, 强调参与性和综合性, 在进行360度考核时, 特别要注意采用匿名考核的方式,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多角度的考评, 有助于保证考评的有效性。[3]

2.1.2. 2 基于KPI考核方法

采用KPI指标法的关键在于要能够从诸多的绩效考评指标中, 提取对被考核对象的工作起决定性作用的指标, 并赋予相应较大的权重系数, 体现组织的战略意图, 当然, KPI指标要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我们在设计教师绩效考评指标标准时, 要把握好度, 如果标准水平定得过高, 教师经过多少努力也达不到要求, 就会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之, 标准定得过低, 则失去了考评的意义。

2.1.3 界定工作职责

界定工作职责是进行绩效考评的第一步, 只有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 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绩效考评, 否则, 工作职责不清晰, 绩效考评便无从下手。对教师界定工作职责, 可以先对教师工作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形成比较科学的工作分析结果, 然后按照统一的规格和要求编写正式的岗位说明书。[4]

2.1.4 设计绩效考评指标

掌握绩效考评的原则, 借鉴先进的绩效考评方法, 在界定工作职责的前提下, 根据QD大学教师的现况和未来学校的发展目标, 提取相应的绩效考评指标。QD大学绩效考评指标如表1所示。[5]

2.1.5 权重系数分配

为了能够鼓励教师专研业务, 提高学术水平、科研能力, 我们对相关权重系数进行了分配, 增加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2.1.6 计算绩效考评指标值

通过运用360度考核法, 收集多方考评主体的意见, 增加考核的准确性。评价者包括系主任、其他教师、学生、被考核者, 基于各个评价主体在考评中的地位及对考评结果正确性的影响力, 将权重分别设定为35%、30%、25%、10%。

以教师的科研能力为例进行说明。如表3所示。

最后通过被考核者的绩效考评指标得分和权重系数, 进行算数加权求和得到最终的绩效考评值。

2.2 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

很多单位在获得绩效考评值后就结束了绩效考评, 这样往往导致绩效考评没有发挥足够的促进作用,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充分利用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功能, 及时把考评结果反馈给教师, 并与教师一道分析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挑战, 帮助教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供支援帮助。总之, 要与教师共同分析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教训。[6]

2.3 绩效考评的应用

绩效考评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绩效考评应用的效果。绩效考评的应用是前面几个步骤后的产出结果。绩效考评的应用能够说明绩效考评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 产生什么效果, 引起什么示范效应。对教师进行绩效考评的应用, 可以通过适当而合理的工作调配和岗位调动及相关的加 (减) 薪、升 (降) 级等奖励 (惩罚) [7]。如图1所示。

综上所述, 可通过图2、图3勾勒出整个绩效考评的过程。

3 结语

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竞争力, 要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运用科学的绩效考评方法, 切实做到教师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挂钩, 切实发挥绩效管理在激励教师方面的巨大作用。结合学校实际, 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促进QD大学在建设一流大学上取得更大的成绩。[8]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二级)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4:319-386.

[2]方兰.A学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7.

[3]谭中阳, 陈爱屋, 刘嫔.新编绩效考核量化管理全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70.

[4]时媛, 赵华朋, 梁钰清.基于事业单位岗位说明工作职责编写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4) :83.

[5]王盈.福建成人高校绩效考评体系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3.

[6]徐悦.XH公司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6.

[7]杨毅宏.人力资源管理全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519-542.

8.关于税收绩效管理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实现其经济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經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和措施;企业绩效预算是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基础、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能够将资源分配增加情况与绩效提高情况进行紧密结合,是预算系统的一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主要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活动风险作为对象,主要目的是在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达到保证经济活动安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预算绩效管理需要遵守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进行完善。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共同拥有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之所以要求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建立在合理的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是因为两者存在着共同的特点,能够进行充分的融合

1.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两者均要求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

预算绩效管理要求与预算管理有关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要以绩效为核心,并将其贯穿于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内部控制也有全面性的要求,即将内部控制工作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决策、执行、监督的整个过程之中。

总的来说就是指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都需要做好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站在全局的观点上重视整体的发展。

2.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目标具有一致性

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进行改进,优化资源的配置情况,在成本方面做到有效地控制,进而提高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目标。内部控制与其目标基本一致,并且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能够给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3.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参与的主题具有全员化的特征

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要求全员参与,并不是针对部分员工进行的。预算绩效管理需要由预算单位相关负责人、领导人、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和预算执行部门共同完成,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项目申报、绩效跟踪、绩效评价等;内部控制工作的参与也要求全员性,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够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地展开。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出现的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行政事业单位也是如此,尽管在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在认识上没有走出误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风险,因此,预算绩效管理也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但是一些单位由于意识上的错误经常会将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分开进行。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文件的出台,行政事业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量更大,因此会在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产生消极心理,忽视流程的管理,完全没有意识到相关工作的重要性,使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开展下去。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的使用和社会效益方面,与其他企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会产生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不重要的思想,不利于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推行,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2.绩效评价指标不能够满足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

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在预算绩效管理中也应该有所体现。虽然我国中央和各地方级政府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做出了一定的指标规定,并且对指标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基本实现了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但是对相关指标的解释还是较为笼统,并没有体现出内部控制对资金管理的具体要求,例如项目申报、批复制度不科学等情况屡发,影响了绩效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预算绩效管理与风险评估的衔接性较差

内部控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在日常运营中建立经济风险评估机制,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周期性,主要评估的方面包括绩效目标的跟踪、统计绩效数据、检测预算的执行情况、寻找事业单位活动的潜在风险等。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活动能够使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为单位更好地管理提供真实的依据。

但是从目前的局势上来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大多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要求下才能够得以实施,而且评估的方面主要是事后评估,使风险评估规避风险的作用难以实现。并且从其他部门的角度上来看,其自觉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无法实现全程风险控制,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预算绩效管理与风险评估的衔接性较差。

4.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还需加强

在内部控制中明确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中,使其与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到整体之中,从而达到减少认为因素对信息安全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信息技术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较少,远远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在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方面,往往需要对原始的资料、数据等进行复印或手工填写,降低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此外,即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利用财政进行项目申报,但是在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面也没有保障,增加了相关工作的难度。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对策

1.扭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错误的理念

需要通过一定的宣传教育来扭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错误的理念。扭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错误理念的方式有:(1)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履行相关的要求;(2)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整体能力,实现全面化的目标;(3)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对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4)明确内部控制工作的内涵,将其与预算绩效管理进行融合,更好地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2.根据内部控制地相关要求细化评价指标的体系

风险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指标是否科学规范,能够直接影响到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评价体系也有了新的要求。在预算绩效管理中,需要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风险评价,即对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进行评价。

细化评价指标的相关内容有:(1)项目决策中增加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定期与专家进行论证,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2)增加政府采购标准制度,对合同管理进行完善,另外在预算执行方面需要定期进行分析,对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李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02.

[2]王群燕.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的相关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9.

[3]唐晓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4]刘海鹏.浅谈内部控制背景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J]. 会计师,2014,21.

[5]薛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探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上一篇:总经理办公会议事流程下一篇: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