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2024-09-27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共8篇)

1.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一

近年来 ,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 《商业 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调整银行市场准、入管理办法程序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出台 , 创造了 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 , 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 务发展较快。2004 年 ,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 务量年累计达 52515 万亿元 , 比 2003 年增加 6516 万 亿元 , 同 比 增 长 14127 %;中 间 业 务 年 累 计 收 入 为 51319 亿元 , 比 2003 年增加 115157 亿元 , 同比增长 29101 %。但是总体而言 , 受客观历史条件限制 , 特 别是传统体制、经营理念、金融市场发展层次的束 缚 ,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仍存在很多制约因 素。随着我国加入 WTO , 尤其是 2006 年 12 月 11 日 后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 , 为了有效防范风险 , 解决中间业务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 问题

(一)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一定意义上讲 , 商业银行 高管层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 决定了这 个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 ”。(唐双宁)因为商业银行 ” 首先是一个企业 , 是以股东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 , 发 展各项业务自然是为了盈利 , 要提高其利润就要在成 本和收入上下功夫。但是面对这个目标 , 一些银行仍 然受经营观念的束缚及客户金融意识薄弱等原因的影 响 , 过分倚重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 , 对发展中间业务 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市场没有合理的定位 , 缺乏足够 的认识 , 在经营思路上 , 为追求短期经营业绩 , 以经 营传统业务的管理办法来办理中间业务 , 以吸取多少 存款作为衡量开办中间业务的出发点 , 将中间业务作 为揽存的一种手段 , 为客户提供无偿服务 , 不是把它 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商品来开发和推广 , 而是通过中

收稿日期 : 200512 2006∏

05 总第 337 期 商业研究

COMM ERCIAL RES EARCH 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武思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北京

100083)摘要 : 商业银行积极稳妥地发展中间业务 , 既是摆脱七次降息以来存贷利差日趋减小、利润趋微困境的需 要 , 也是应对加入 WTO 后外资银行冲击的理性选择。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成本低、流转快、获利大的 特点正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收入的“三驾马车”之一 , 但是 , 随着中间业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 发展 过程中的瓶颈将大大地制约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 , 解决认识、产品创新、非理性竞争等问题迫在眉睫。关键词 :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 : F830133

文献标识码 : B 表1 国际大银行中间收入占比例花旗集团 汇丰银行 美洲银行 维超维亚 瑞士银行 荷兰银行 德意志银行 第一银行公司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巴克莱银行 47112 % 36187 % 72151 % 43135 % 49124 % 46137 % 63192 % 56183 % 46179 % 48126 % 间业务来增加收益。一方面 , 从开展中间业务的大环境来看。现行的 利率管制等宏观政策使传统业务受到保护 , 国家金融 体系没有树立很强的中间业务监管意识 , 也没有出台 相应的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政策与法规。于是 , 在 表内业务充足、生存压力不大的情况下 , 商业银行几 乎都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 , 因为最早开展中间业务的 全面收费 , 必然会受到损失 , 这样就使商业银行缺乏 开展表外业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 从市场的认同度看。社会公众还没有 完全树立有偿服务的观念 , 许多客户不愿意接受中间 业务收费 , 从花旗银行对小额存款收取账户管理费 , 到 ATM 跨行取款收费 , 再到对银行卡收取年费 , 都 引发了不小的争论。基于以上原因 , 造成中间业务发展滞后 , 中间业务 占经营收入的比重比较低 ,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 10 %以内 ,平均为 7 %2 % , 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 , 由于具有国际 结算的优势 , 这一比例也只有 17 % , 与国外银行相比差 距较大。国际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见表 1 : ? ? 94

商业研究

(二)对传统类中间业务依赖较大 , 创新能力不 足 一是中间业务品种结构不合理 , 产品品种少、层 次低。目前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混业经营制度 , 其中间 业务品种不仅包括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 , 还将信托业 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囊括其中。而我国商业银 行由于受分业经营所限 , 只能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业 务 , 从目前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看 , 主要集中在传统 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 等 260 多种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 这些约占中间业务种 类的 60 %。中间业务大都依赖于机构、网点多 , 以 中小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 , 且局限在一般性的服务 上 , 集中于无风险的中间业务 , 如代发工资、代收电 话费、水电费、煤气费、代办火车票等 , 但是 , 其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收费的 , 例如邮寄对账单、代发工 资、银证转账等业务。其他零售业务品种单一 , 利润 微乎其微。各行开发的产品品种数量还相对较少 , 不 能满足客户需要 , 与市场的需求量存在较大矛盾。中 间业务产品层次较低 , 商业银行很少利用自身的信 息、信用、技术及专业人才优势开发有高附加值的产 品 , 为公司客户、机构客户及 VIP 级个人客户充当理 财顾问 , 为企业的兼并、重组、收购提供项目咨询等 高层次的智力型业务 , 因此造成中间业务投入大于产 出的情况普遍存在。二是产品创新能力不强。“面对日益变化的客户 需求 , 如果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 , 商业银行 将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 必然导致优质客户的 流失。(唐双宁)至今仍然余波未平的例子是 “爱立 ” 信倒戈事件”。据了解 , 2002 年 , 南京爱立信公司突 然凑 足 巨 资 提 前 还 完 了 南 京 工 商 银 行、交 通 银 行 1919 亿元贷款 , 转而再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回同 样数额的巨款。南京爱立信 “倒戈”的起因 , 是交通 银行南京分行无法提供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而交通表2 收费项目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新开服务结算账户 50 元∏户 50 元∏ 年 银行南京分行无法为其提供此项业务的理由是 , 目前 没有中资银行开办无追索权保理业务。经调查 , 目前 保理业务在国际上属于一种比较新兴的金融服务品 种 , 国内银行迄今为止只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光 大银行等为数不多的银行加入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 能够开展该业务。交通银行虽然在国内开展 了保理业务 , 但不是无追索权保理业务 , 它的保理业 务保留了追索权 , 即在应收账款不能回笼时仍对融资 方保留追索权。在金融市场尚未十分开放的 2002 年 , 这样的事情都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 那么面对即将 全面开放的金融市场 , 中资商业银行将何去何从呢 ? 不得不令高管们进行深刻地思索。(三)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 随着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 域 , 各行为了占市场、上规模 , 纷纷采取降低收费标 准、不收费甚至倒贴的做法 , 导致国内银行界非理性 竞争现象突出 , 低层次竞争较为普遍。某些掌握大量 资金的银行部门 , 自恃其在垄断市场中处于主导地 位 , 大肆炒卖中间业务的委托权;有些银行则为争办 中间业务而代客户支付费用;有的还承担额外的义 务 , 如对社会保险金的归集和发放。这些做法使得商 业银行办理中间业务的成本效益不成比例。而由于我 国尚未出台相关的竞争规则、收费标准 , 各行的收费 标准参差不齐 , 而且总体收费过低。特别是人民币结 算业务收费标准长期未调整 , 收费偏低。而有的有收 费标准但未认真执行。一些新开发的业务则因为没有 收费标准而暂未收费 , 如个人理财、开立资信证明、开立企业存款证明、补制客户回单、缴存现金汇款、存款挂失等。另外 , 商业银行的一些中间业务收费本 属正常的成本补偿和适当的盈利行为 , 但是一些地方 物价管理部门却将其视同于乱收费进行干涉。表 2 是上海部分中间业务收费比较 : 上海市部分中间业务收费比较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免费 免费 免费 免费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免费 资金转入专户监管余额 5 000 元 以下 100 元∏;余额 5 000 元以 年 上免费 一年以上未发生收付活 动结算账户 印鉴变更 印鉴挂失 10 元∏ 次 户∏ 50 元∏ 次 户∏ 10 元∏ 次 户∏ 50 元∏ 次 户∏ 1 个月内免费;1 个月以上至 1 补制回单 3 个月内不收费;超过三个月当 年 10 元∏;跨年 20 元∏ 笔 笔 年 10 元∏;1 年以上至 5 年 30 笔 元∏;5 年以上 200 元∏ 笔 笔 按金额 1 % , 无上下限 除收取本系统 ATM 机相应费用 外 , 每比加收 2 元 按金额 1 ‰, 最低 50 元∏ , 最 笔 高 260 元∏ , 另收电汇费 笔 免费 按金额 5 ‰, 最低 5 元 代客户垫付 银行卡异地取款 按金额 1 % , 最低 1 元最高 500 元 每笔 2 元 银行卡在他行 ATM 取款 2006∏ 05 外汇汇出汇款 按金额 1 ‰, 最低 20 元 , 最高 按金额 1 ‰, 最低 50 元∏ , 最 高 笔 1 000元∏ , 另收邮电费 笔 200 元 , 另收邮电费 总第 337 期 武思彦 : 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 95

总之 , 价格是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一个最主要的 症结。因此 , 规范关于中间业务的竞争规则 , 健全收 费标准和监管办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成了当务之急。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一)要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经济效益性认识中 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央行对利率管制的放松 , 存贷利差日渐缩 小 , 但仍然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在中国企业整体 经济效益未见根本好转、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 下 , 增加贷款的难度非常大 , 而吸收存款的措施缺乏 特色和创新的潜力 , 不能成为根本有效地提高利润的 手段。同时 , 伴随着较高的回报 , 存贷活动也存在着 较高的风险。相比之下 , 中间业务拥有很大的优势。首先 , 中间业务可以有效地规避较大的风险;其次 , 它与贷款的相关系数几乎为 0 , 也就是说 , 中间业务 的开展并不会影响贷款的收入。而且 , 工商银行曾经 提出了关于中间业务与贷款业务收入关系的测算 , 并 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 , 即每增加一亿元中间业务收 入 , 相当于发放 50 亿元一年期贷款所取得的净收入 , 而且全额记息无风险。以此类推 , 10 亿元中间业务收 入约相当于 800 亿到 1 000 亿元一年期贷款投放所得。因此 , 商业银行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中间业务的开展 当中 , 其实是有很大的利益可图的。(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 地位 随着即将到来的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 , 按照《巴塞 尔协议》 银行的资本对风险资产比率要达 8 % , 这就 , 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增加资本储备 , 这必然影响银行盈 利。在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 , 只有中国银行的资 本充足率达到了 8 %以上 , 所以 , 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成为各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中间业务市场恰恰有着巨 大的发展前途和盈利空间 , 因为它既能带来收益 , 又对 资本无要求。因此 , 必须克服把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 经营辅助性产品任其自然发展的经营理念 , 以至中间业 务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 , 缺乏整体性及规模性市场营 销 , 影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三)要站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 , 参与中间业务 市场分割 在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下 , 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 上遭到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国外同行的严重挑战。外 资银行在进入我国后 , 就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而 言 , 外资银行尽管在管理经验、创新能力和营销技术 等方面有着绝对优势 , 但面对一个文化传统、制度背 景和政策环境都比较陌生的市场 , 由于机构网络少、客户基础缺失因素的制约 , 外资银行想要在资产负债 业务方面与中资银行竞争 , 成本和风险将会很大 , 且 盈利能力不一定比中资银行强。据统计 , 目前我国国 有银行在全国银行体系总资产、总贷款、总存款方面 的占有率高达 66 %、69 %、66 % , 面对这一局面 , 外资银行如果要在资产负债业务方面与我国国有商业 银行一争高低 , 显然是不明智的。相对而言 , 外资银 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上 , 将具有技术、人才、产品及海 外机构网络等方面的明显优势 , 有助于实现利润最大 化的目标。因此 , 外资银行在进入我国后 , 必然在中 间业务上扬长避短 , 发展比较优势 , 与中资银行展开 激烈竞争。而且 , 越来越多的新兴非银行的专业金融 机构也介入传统的银行市场领域 , 参与市场分割。(四)要适应市场需求 , 拓展中间业务服务范围 在消费者方面 , 借鉴国外银行的发展历程 , 也经历 了由免费 — 收费 — 合理收费的市场博弈过程 , 从免费到 收费是中间业务发展的一个转折。从理论上说 , 中间业 务原义是收费及佣金业务 , 是一种基于双方自愿互利的 有偿业务 , 而非无偿业务。实际上 , 国内客户从花旗收 费事件到信用卡收费的惯例中 , 已经开始接受收费服务 的理念。社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扩大 , 对银行功能需求 的加深是发展中间业务的客观要求。企业的兼并、重组 需要银行提供咨询、评估、财务顾问、代理理财及清产 核资和资金清算等大量服务性的中间业务;消费者渴望 有更高、更有利于分散风险、更具有流动性的多种个人 资财投资组合营运管理方式 , 需要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 人才和信息优势提供代客投资理财服务。据工行上海分 行的调查显示 , 88 %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银行推荐提供 的个人理财方案;农行广州分行调查的结果是 33 %的居 民要求银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三、对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的途 径探讨(一)提高认识 , 更新观念 观念更新才是成功的先导。因此 , 商业银行应改变 传统的思想观念 , 统一和提高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 工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 树立市场观念 , 增强 竞争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 着力转变业务发展 方式 , 发展中间业务既是商业银行拓展新的利润增长 点 , 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 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参与市 场竞争不可缺少的手段。即在中间业务发展的经营理念 上 , 实现由过去只注重负债、资产业务向负债、资产、中间业务多元增效、齐头并进转变;在经营目标上 , 实 现其间接创收向直接创收转变;在经营意识上变过去中 间业务为“副业”收入向“主业”经营的转变。以传统 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 , 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 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 , 使两者相互依 存 , 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二)拓展业务 , 创新产品 11 巩固传统业务 , 服务新兴市场。巩固传统业务 不意味着仅仅保留传统的中间业务项目 , 还应当包括 与其它类型增加利润的手段的结合。(1)根据对基层 行的调研 , 在实践中发现 , 工程审价咨询业务是巩固 和发展代理政策性贷款、国家资金拨付业务的前提 , 只有在工程预决算、招标、投标上有过硬的业务技术 和高效优质服务 , 才能赢得委托方的依赖 , 使代理业 务更上一层楼 , 而开展工程的审价、抵押物估价 , 又 具有银行贷款风险防范和中间业务拓展的双重效应。针对这类的现象 , 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 由基层行汇报 ? ? 96 商业研究 到总行 , 及时给予必要的业务调整。(2)随着中国加 入 WTO 和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 , 证券、保险期货、期货、外汇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 商业银行要充 分满足改革过程中对中间业务的各种需要 , 及时发挥 优势。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将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新 股申购验资 , 证券交易资金清算 , 银证通 , 资产托 管 , 融资顾问 , 债务重组 , 代客理财等银证合作类中 间业务提供广阔的空间;保险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也 在增强 , 特别是资金结算、代销保险、代收保费、代 收理赔款等方面需要银行的积极合作;随着期货市场 的发展 , 期货交易资金清算业务的市场规模将前所未 有地扩大 , 这给银行进入期货市场中介业务带来契 机;外汇市场的发展对外汇交易和外汇资产风险管理 的需求也将上升 , 为商业银行做大国际保理、福费 廷、代客外汇买卖和综合理财业务提供难得的市场机 会。值得注意的是 , 银行作为平台时 , 要切实加强客 户与代理机构的沟通 , 调派专业的人才进行详细的讲 解 , 创造和谐的三赢局面。(3)利用目前大量的国有 资产面临重组、民营企业面临二次创业和体制转型、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入境并购的市场契机 , 依托本行 客户 , 结合不良资产处置 , 参与企业的收购兼并 , 开 办重组咨询、并购顾问和资产证券化业务针对国家投 资体制改革后地方和企业扩大的投资自主权 , 开办融 资策划、项目融资、资产融资、资产管理和银团贷款 组织安排;按照 “集团混业”的模式 , 成立行属投资 银行 , 采取 “上混下分”的方式逐步介入上市推荐、证券承销、债券担保、股权资本融资等证券市场的投 行业务;利用本行的信息资源 , 合作中介机构 , 拓展 证券评级、项目评估、信用评级和调查、经济金融信 息咨询等市场资信业务。21 加强金融创新 , 强化产品开发。商业银行要在 中间业务市场稳定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 必须要做 好市场调查和研究工作 , 广泛了解社会对中间业务的 需求 ,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金融创新 , 开发满足各方面 不同需要的业务品种 , 推行自身鲜明特色和多样化的 营销策略。(1)加强中间业务的广告宣传 , 在政府的 支持下 , 着力营造银行产品消费的正确舆论环境 , 提 供一个公司财务人员与银行专业人士广泛交流的机 会 , 点对点地击破 , 尤其针对一些优质、效益高、信 誉好的企业。(2)根据自身的规模和地位 , 寻找那些 与银行优势和潜力可以结合得比较好的市场机会 , 采 取差异性市场策略 , 提供独特的金融产品服务。(3)充分注重客户需求的差异性 , 运用客户细分战略 , 即 稳定大型客户 , 大力发展中高端个人客户 , 适度发展 中小型客户 , 努力拓展同业客户 , 提供 “量体裁衣” 式服务。这几类客户的特点各有不同 : 大型客户 , 如 上面提到的爱立信公司 , 在银行的业务中多属于单一 贷款型 , 稳定程度不高 , 但它们选择余地大 , 议价能 力强 , 因此中间收费很难 , 应该多转变产品功能 , 不 吝惜为高端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服务。如北 京工行先后为中国石油等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开办了资 金网络结算服务 , 为中国铁道部等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方案 , 为友邦保险等提供本外币理财方案 , 为华北电 力等提供外债置换和风险管理方案等 , 这一系列创新 服务都从深层次上赢得了高端客户们的信赖;对于覆 盖网点在大中城市的商业银行 , 拓展中小客户尚存一 定的空间 , 可采用一定的价格战略 , 加上优质的服 务 , 吸引中小客户的注意力 , 以少量的信贷投入为先 导 , 配合批量的定价较高的中间业务 , 造就稳定性高 的中小型客户群体。(4)以高附加值产品为重点开发 中间业务产品 ,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一是适应信用经 济发展的需要 , 大力开展承诺、担保类业务。对一些 信誉较好的企业积极开办担保签证、借款保函、备用 信用证业务 , 为信誉卓著的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发行短 期票据提供票据发行便利 , 对客户提供备用贷款额度 和透支、循环贷款额度服务等;二是大力开展针对公 司和个人的代客理财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将证券投资 咨询、外汇买卖、投资组合设计与存放 , 融资、信用 卡、保管箱、结算等业务相结合 , 提供 “一揽子”服 务等;三是逐步进入交易性的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的 市场 , 探索代客理财和财务顾问服务。开拓中间业务 的市场也要借助一些营销学的手段 , 具体表现在面向 客户策略。(5)要注重品牌建设。品牌背后的内涵就 是核心竞争力 , 如果把品牌和产品来比较 , 最大的区 别就是 , 产品是可以模仿的 , 品牌是不可以模仿的。品牌不仅仅代表我们对服务质量的承诺 , 更重要的是 代表客户对你的了解和忠诚 , 提升品牌的目标就是提 升客户的忠诚度。比如 , 香港汇丰银行的信用卡就有 卓越理财信用卡、白金 VISA 卡、汇财金卡、万事达 金卡、美元汇财金卡、日财金卡、联合航空 VISA 金 卡、优惠卡、商务卡、户口卡等十几种;恒生银行的 综合理财服务则分为优越理财、翱翔理财(男士)、悠娴理财(女士)、BIA 纵横理财、BIA J 1r 理财等类 别;在这方面国内的商业银行招商银行走在了前列。(三)完善机制 , 规范收费 11 借助全社会的力量 , 对银行的收费标准进行论 证监督。21 出台规范中间业务收费的相关政策时应当慎 重 , 要考虑到广大客户的接受能力。可在经济发达和 中间业务发展较好的城市先试点 , 待广大客户普遍接 受中间业务收费观念后 , 再向全国推广。31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应该以银行投入的全 部成本为底线 , 并且适当考虑银行合理利润、风险补 偿和服务差别 , 最高标准通过行业协会自律确定 , 并 参考国外银行的收费标准 , 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合理的 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41 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应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适 应。利率市场化 , 会导致存款利率提高 , 使商业银行 的息差变窄 , 令银行成本上升。为保证经营收益 , 银 行必然要提高和增设银行服务收费 , 以弥补成本。因 此 , 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应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协调 ,(下转第 164 页)2006∏ 05 ? ? 164

商业研究 利益 , 增发公司会在增发前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 , 这 成功地误导了潜在的投资者 , 使得市场关于增发后公 司业绩的预期发生了系统的高估 , 进而抬高了增发时 的股价 , 然而 , 增发后 , 过度的盈余管理造成的后继 业绩长时期的经营不善逐渐暴露 , 投资者会逐渐认识 到自己的预期偏差 , 进而逐渐降低对 SEO 股票的预期 , 这反映在股票市场上就会造成 SEO 股价在长时期内的 逐渐下降。过度的盈余管理造成的后继业绩长时期的 经营不善便表现为增发后公司业绩的长期弱势 , 而投 资者在长期内逐渐降低对 SEO 股票的预期所造成股价 的逐渐下降便表现为 SEO 股票收益率的长期弱势现象。注释 : ①

本文所指的新股增发日均为流通股上市日。②

在进行动态调整时 ,没有考虑 33 支增发样本以外 的 SEO 股票。③

笔者所选的非 SEO 股票均为沪深两市的 A 股股票。④

行业中值即此行业中所有上市公司的相应业绩指 标的中值。⑤

对于 2001 年增发的 18 家公司 ,T = 3 意味着 2004 年。所以 ,在研究 T = 3 年的业绩时 , 只包括 2000 年增发的 15 个样本。参考文献 : [1]

范龙振 , 余世典 1 中国股票市场的三因子模型 [J ] 1 系统工程学报 ,2002 ,(6)1 [2]

Baber ,B.M.,and J.D.Lyon , Improved methods for test of longterm return ,and behav2 ioral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Vol.49.ness ,1990 ,Vol.63.[ 6 ] Kang ,J., Y.K ,and R.M.Stulz ,The underreaction im pan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9 ,Vol.12.rizon security pric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7 ,Vol.43.[8]

Loughran ,T.,and J.R.Ritter ,The new issues puzzle.Journal of Finance ,1995 ,Vol.50.mance of firms conducting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Vol.52.[ 10 ] McLaughlin ,R.,A.Safieddine ,and G.Vasudevan ,The cash flow , and postG raves ,Underperformance 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5 ,Vol.38.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Vol.50.(责任编辑 : 吕洪英)[ 5 ] Hansen , R.S.,and C.Crutchley ,Corporate earnings and financings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Busi2 [ 7 ] K othari ,S.P.,and J.B.Warner ,Measuring long941 [2]

陈玉蓉 1 对拓展基层行中间业务的思考[ EB∏ ]1 中 OL 国金融网 ,20051 [3]

刘正良 ,耿强 1 基层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问 题与对策 [J ] 1 生产力研究 ,2005 ,(5):502071 [5 ]

张炜 1 爱立信倒戈

交行借口找错了 [J ] 1 中国 经济时报 ,2005 ,(4)1 [6 ]

唐双宁 1 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商业银 行中间业务发展 [J ] 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 会 ,2005 ,(9)1 [7]

涂玉华 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 [J ] 1 商业研究 ,2005 ,(5):86run stock returns following seasoned equity of2 ment and the Under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2 hypothesis and the new issue puzzle : Evidence from Ja2 2006∏ 05

2.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二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存在问题

(一) 对客户市场细分不够

国内商业银行由于著名的“二八定律”, 即:20%的高端客户通常可为企业带来80%的收益, 普遍认识到争取高端客户的重要性。但那些存款量大的高端客户数量毕竟有限, 且在各银行间的流动性很强, 容易造成较高的流失率。实际上, 各个群体都对理财有强烈的愿望, 只不过由于收入的不同, 理财的重点不同。因此, 普通客户比“富人”更需要个人理财, 而且这些普通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度与忠诚度反而也更高。

(二) 专业理财人员普遍匮乏

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多是从个人金融从业人员中临时抽调而来的, 经过对基金、债券、外汇等一些银行挂钩的售卖理财产品的简单培训, 即开始对理财专柜的客户进行类似于产品销售的服务, 这种理财还处于在很浅的层次上, 与发达国家的个人投资理财的专家队伍在数量和整体素质上都相差甚远。

(三) 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 各家银行都纷纷推出个人理财产品, 虽然品牌名称各不相同, 但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 欠缺全方位的代客资产运作, 且彼此模仿性很强, 在产品种类、结构和服务功能上往往同质化趋向严重, 缺乏独创性。以目前收益较为稳定的人民币理财为例, (见表1) 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 一般都是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商业票据等。

(四) 分业经营现状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

目前中国金融业属于分业经营, 银行不能涉足证券、基金、保险等业务, 这大大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隔状态, 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 而无法利用其他两个市场实现增值。这使银行只能代销保险、代理买卖债券、外汇等, 只有劳务费, 效益不高。

(五) 服务水平技术含量较低

个人理财业务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一种新型综合性业务。应根据客户的理财偏好、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实际的财务状况进行理财规划, 推荐合适的投资组合, 并跟踪客户的整个理财过程, 及时反馈引导。但实际上, 国内商业银行的理财人性化服务还较为欠缺, 对客户的研究不够充分, 缺乏竞争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建议

(一) 进一步加强市场细分

细分市场就是要找准市场空白点, 了解客户的需求, 制定符合实际的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按客户价值差异配置经营资源的客户战略。例如, 人们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金融规划与需求, 银行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理财业务产品, 以满足各个年龄段客户的不同理财需要。 (见表2)

(二) 大力培养商业银行理财人才

银行内部可以建立专门的理财人员培训机构, 通过为理财人员提供各行业最前沿的业务知识和发展动向, 定期举办专家讲座, 对理财人员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 建立专业理财规划师的认证体系, 同时, 商业银行应鼓励理财人员积极参加相关专业资格考试, 提高专业素质。

(三) 树立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我国商业银行应增加品牌的个性化开发, 使客户更容易识别。明确目标市场, 使之与银行的目的和形象保持一致, 同时确立有效的品牌传播策略, 加强品牌形象管理。此外, 需加强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产品实行专利保护, 为减少模仿, 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 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 提高后进入者的成本, 提高创新者的受益。

(四) 解决金融分业经营制度性障碍

实现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使金融业获得均衡发展。但是实行混业经营需以完善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 成熟的金融监管水平以及规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作前提。我国金融业有必要抓紧修改《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的有关规定, 制定相关法律条文, 允许金融机构跨行业的交叉经营, 为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 提高个人理财业务各渠道的服务质量

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对个人客户所提供的网络化服务大多处在试运行阶段。为使我国商业银行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 应尽快发展我国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 扩大服务的空间, 真正为个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的服务。

总之, 研究和应用个人理财技术是促进国民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化、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我国金融体系的理财功能, 推进金融体系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阳, 李宽.论商业银行个人金融理财业务的发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3.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三

一、浙江辖内“商行+投行”基本情况

目前,投行业务已成为国际性商业银行重要利润来源,业务种类日趋多元,已形成美国金融控股模式和德国内部综合经营模式两种成熟模式。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主要在《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框架内开展投行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业务规模增长较快,组织架构也不断改革升级,并形成子公司、事业部、内设部门制以及分散管理等形式。目前,浙江辖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已开展了投行類业务,并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业务类型多样。辖内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以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承销发行为核心,积极引入和创新服务产品和模式,并与券商、信托、基金、PE等投资机构广泛开展业务合作,拓展投资顾问业务、并购重组业务、投贷联动业务、托管类业务、理财对接与直融以及资本市场相关多种业务品种。

二是机构发展不平衡。辖内大中型商业银行和部分法人银行机构都将“商行+投行”模式作为重要方向,业务发展较快,其他中小银行机构相对审慎。如中信银行杭州分行于2002年就成立了投行部,近两年投行业务融资规模达超过700亿元,是同期新增贷款规模2.8倍。杭州银行投贷联动业务数量和金额均高居省内首位,自2009年来累计发生超过100笔,全辖占比均超过80%。

三是管理雏形基本形成。辖内开展投行业务的银行基本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初步建立了投行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如,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在原有风险评审架构上嵌入投行业务条线管理,成立代理投资委员会进行决策审批。中信银行杭州分行投行业务实施“2+2”审批模式,即所有投行产品执行分行投行部和总行投行部两级立项,并经分行授信部门和总行授信部门两级审批。

二、“商行+投行”典型模式

模式一:投贷联动。主要包括银投联贷、选择权、基金直投、股权投资基金主理银行等业务。具体类型有四种:一是“银投联贷”业务。分为“投前跟贷”和“贷前投后”两种,如工商银行“银投联贷”、兴业银行“芝麻开花”、浦发银行“投贷宝”等。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理财,投资标的进一步扩展到PPP项目,风险控制重点在创投合作机构选择、贷款跟投时点控制以及创投机构担保上。二是选择权业务。银行在为创业型企业提供授信、财务顾问服务时,享有按约定获得客户股权或股权收益权等权利,如工商银行“可认股安排权”、杭州银行“期权贷”等产品。由于银行无法直接持有相关权利,一般由合作创投机构代持。三是基金直投业务。实质是“名股实债”,在满足企业股权融资需求时,以第三方回购等形式控制风险,包括创投机构直接融资、并购基金夹层融资、创业投资基金直投等。四是股权投资基金主理银行业务。银行利用客户资源、系统平台等优势,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提供项目推荐、基金募资、项目管理、资金托管等财务顾问服务。如,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为浙商转型升级母基金(筹)和浙民投公司(工银瑞信是股东之一)提供财务顾问服务。

模式二:资本市场结构化投资。主要包括结构化证券投资业务和结构化定向增发业务:一是结构化证券投资业务。银行理财资金投资结构化信托计划或资产管理计划优先级份额,并通过该信托计划或资产管理计划投资股票、基金、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等公开交易市场标准化金融工具。二是结构化定向增发业务。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设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或资产管理计划投资定向增发,并根据投资者风险偏好不同设置优先级与劣后级,理财资金投资优先级产品。如,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开展了辖内首单理财资金结构化定向增发业务;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向总行推荐5笔结构化证券投资业务和1笔结构化定向增发业务。

模式三:并购重组服务。主要包括并购重组贷款以及并购前估值、并购中融资、并购后整合等全程顾问服务:一是“股票收益权+并购融资”。主要适用于有并购重组需求的上市公司,利用母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或其他股权设立收益权信托,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池与其对接,为母公司并购重组提供融资。二是“Pre-IPO基金+并购基金+并购贷款”。主要适用于拟上市公司,由创业投资机构、战略投资者和商业银行组成并购财团,代替拟上市公司收购其由于上市财务指标限制不便持有的资产,并在企业上市后通过定向增发或现金并购将该资产返售给上市公司。三是“并购顾问+境外融资”。主要适用于“走出去”企业,银行利用自身境内外金融平台联动优势,由境内分行担任并购顾问,境外分行提供境外并购贷款,银行境外投行子公司对海外子公司进行培育并保荐上市。

三、存在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政策法规存在障碍

由于受到《商业银行法》制约,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直接持有非金融机构股权,《贷款通则》也规定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除外。在法律政策未明晰可以做之前,法律合规风险始终是悬在商业银行头上的一把利剑,只能“曲线进入”,束缚投行业务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投行交易结构和产品复杂性,增加运营和融资成本。

(二)“刚性兑付”未打破

不少银行机构反映,由于投行业务和产品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性,不可预测因素多,“刚性兑付”是除政策法规之外掣肘投行业务发展的另一大因素。实践中,出于声誉考虑,即便是债券承销,商业银行实际也承担隐性担保责任;理财资金对接,一般也选择优先级、固定收益类,无法享受投行高收益。投资者教育,“买者自负、卖者有责”制度建设等,任重道远。

(三)风险文化不适应

一是风险偏好上,商业银行在长期从事债权业务中形成的风控文化,对待风险较为被动保守,而投行业务以获取高额收益为导向,对待风险更为积极主动,两者差异显著。二是理念认识上,商业银行高管层理念和认识起决定性作用,投行与风险、内审等部门认识分歧较大,在当下传统信贷业务风险高发,投行领域风险苗头显现情况下,存在畏惧情绪。三是风控技术上,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仍沿用传统信贷风险评判标准和技术,更看重当期企业客户抵押担保和还款能力,与投行客户初创期和成长期,轻资产,更注重未来价值等特点不匹配;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项目风险、交易对手风险以及业务规模控制等经验不足,投行客户企业价值判断专业性缺乏,难以对股权公允价值做出准确测算,股权或期权退出通道也不够顺畅。

(四)管理机制不相容

一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总体上,商业银行现有体制机制无法做到与投行业务相匹配的风险共担,无法享受投行超额回报,与证券公司等专业投行机构差距较大;投行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风险隔离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二是考核激励机制。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并没有针对投行业务独立实施考核激励,没有按照收益、风险匹配原则建立收入分配机制,权责不对等,激励不够与约束不足并存,无法吸引和留住投行专业人才。三是联动工作机制。包括商业银行与券商、信托、基金及创投公司的“跨业联动”,商业银行内部总、分、支“纵向联动”,以及投行、公司、内审、风控等部门间“横向联动”都不够顺畅。

(五)组织体系不健全

一是组织架构上。目前,大中型商业银行大都设立了独立投行部门,仍有不少中小银行无专门投行部门;少数机构依托于集团证券、基金、投资子公司开展投行业务,但多数单一银行机构只能通过理财、资管计划等开展合作,法律关系、业务结构复杂。二是风控制度上。囿于当前业务规模、发展阶段以及重视程度,总体仍在原有信贷管理体系内嵌入“补丁”,并由一套人马把控。如何在统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下,建立与投行业务兼容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人员配备上。尽管有些银行机构已从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引入专门人才,但仍以原有银行从业人员为主,专业性、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不能完全胜任投行业务创新发展需要。

四、相关政策建议

“商行+投行”经营模式转变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也不是单纯的投资银行业务。应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海量客户基础以及综合金融服务独特优势,扬长避短,寻求商行与投行最佳“平衡点”,达到“1+1>2”的效果。

(一)多措并举,积极营造投行业务发展良好外部环境

积极推动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完善,降低政策法律风险。加强顶层设计,及时研究出台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指导性意见措施,明确投行业务发展方向和管理框架。加强金融消费者宣传教育,强化“卖者尽责”前提下“买者自负”,打破“刚性兑付”,培育市场基础。

(二)加强研究,探索推动建立与“商行+投行”相契合的体制机制

针对当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文化、管理机制、组织体系、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整合银行机构力量,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深入研究,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标准化的做法或案例。

(三)因行制宜,分層分类推进“商行+投行”经营模式转变

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发展战略、风险偏好、管理基础差异大,要因地制宜、因行制宜,分层分类引导推进。对有条件大中型银行可探索子公司形式,一般中小银行可建立投行业务事业部和专营部门制,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银行机构审慎开展或不开展。

(四)防范风险,积极稳妥推进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健康发展

按照“三严三实”要求,积极督促指导商业银行转变理念,科学制定投行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加强协同联动,尤其商业银行高层重视投行业务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在制度先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促进投行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4.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四

摘要: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信贷业务的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整体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内部管理相对滞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信贷管理方面,缺乏贯穿从货款调查到贷后管理整个信贷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信贷管理模式相对粗放,风险防范意识低,信贷风险预警不及时,难以有效支持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深入开展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贷前审查不到位;事后资金监控有待完善;对于信贷人员的管理有待强化。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应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实施信贷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实力,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银行的必然选择。在信贷管理项目前后,商业银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盘考虑,放眼未来,这样才能使信贷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贷前审查;资金监控;信贷人员;对策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简述

信贷业务又称为信贷资产或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所以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

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信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贷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贷为主体的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狭义的信贷通常指银行的贷款,即以银行为主体的货币资金发放行为。

由于放款脱离了银行的控制,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风险较大,所以对信贷应在遵守合同法和贷款通则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贷款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建立贷款关系,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及发放,贷后检查,贷款收回与展期,信贷制裁等制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现状

1、贷前审查不到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的投放需以市场需求作为其根本导向,因此在审核贷款发放与否,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统一的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信息相对于闭塞。商业银行对于申请贷款的企业或其他单位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各商业银行间也缺少一个系统完善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贷前信息的来源及对其的把握都有赖于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经验及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然而单凭个人是难以对于申报材料及受评者经营情况的好坏、发展的前景、信用等级、偿债能力等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造成商业银行在放贷时难以对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情况有充分和深入的了解。部分商业银行也存在着对于中介机构的资信证明或相关审计报告过于信赖的情况而放松了对于企业贷款条件的审查。由于贷前缺少严格的论证,客户和项目评价质量不高,贷时的审查又流于形式,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程度不断提升,前期把关有待加强。另外,风险分析工具较少,缺乏对于信贷风险评估的定量分析,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建设落后,难以对受评对象的未来偿债能力及特定风险做出有效的评估,对于潜在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

2、事后资金监控有待完善

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商业银行“重贷轻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贷款发放后缺乏对借款人的持续监控,加上监控能力和手段的有限,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仍流于形式,贷后监控依旧是制约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贷款使用管理的岗位,难以有效掌握贷款的实际运用情况,导致存在客户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的现象。信贷资金被挪用,甚至违规进入股市房地产等市场,对于信贷资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系带来了危及安全的不良因素。

再者,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后,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贷款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中,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信贷合作关系。同时,对于不良贷款处理的策略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普遍作法是清收,而非积极促进其转化。当借款人出现不利于还款因素时,银行往往不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帮其搞好经营以维护贷款安全,转向依靠处置抵押物或诉诸司法途径以抽出贷款。这样一来,不仅加剧了借贷方的经营困境,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不良资产变成真正的损失,不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的优化和持续运行。

3、对于信贷人员的管理有待强化

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信贷人员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信贷人员个人因素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例子时有发生。部分基层信贷人员由于受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的限制,在贷前对于信息真实性及有效性的把握不到位,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调查资料;有些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贷款者的资质调查,或草草了事,或盲目听从借款人的自我介绍,导致信贷审查的低效率,极易造成大的信贷风险。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用人机制不健全,存在诸多弊端。

对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手段落后,在人员制约方面更侧重于对于人员的控制,激励作用不明显,信贷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特别是相当数量的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仍未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甚至有的激励措施本末倒置,不仅难以保障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顺利和持续开展,同时是以削弱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为代价。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一)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正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的不正确信贷管理理念得到纠正,信贷管理理念得到更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才有进一步的可能。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认真贯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的原则性规定,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自上而下改变传统的信贷思维和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信贷风险管理与提高运作效率的关系,化被动式的风险防范为内在式的主动风险防御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

(二)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

通过各部门的全力配合,对于贷款流程进行有效梳理和优化,确定涉及贷款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账户开立、授信审批、发放支付审核等的详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从制度上为信贷管理打好基础。1. 强化贷前调查。

充分运用风险分析工具和量化的标准化指标体系,按照科学的计算方法,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借贷者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有效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实现信贷风险的正确评估。在综合考虑客户守信度、财务风险度、经营风险度的基础上确定对客户的授信等级。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强化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发放和支付的审核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支付审核在控制贷款资金流向方面的作用。2. 做好贷中管理。

建立健全客户信贷的档案管理机制,积极鼓励提倡信贷人员深入客户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帮助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节约财务费用,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共

赢的合作关系。对于不利于还款因素的出现,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使信贷资产处于优化状态。3. 注重贷后管理。

要充分意识到贷后管理的重要性,克服“重贷轻管”的错误理念,提高对贷后管理的认识。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贷后跟踪管理方案,实现贷后管理的精细化。

建立起动态的监控机制,提高对客户的监测频率,变事后管理为超前管理,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监控的到位。加强对贷后管理流程中关键性风险点的检查力度,主动查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发现问题,落实好检查整改工作。

(三)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切实积极落实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内容涉及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及职业道德建设各个方面等,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防止由于个别信贷人员的个人因素而产生错误的贷款决策。

加强信贷人员的选拔工作,为信贷队伍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其活力。同时可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挑选专业的评估人员,保障评估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再者,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信贷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得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得到肯定和回报,充分调动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强化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再好再严密若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或是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都会直接影响内控机制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在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快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改革,各部门间逐步形成权责明确、相互牵制的统一体,为内控制度的贯彻实施做好组织基础,确保内控制度落实到每个个体避免有令不行,行而不严的现象。对于违反相关内控规章制度规定的不良行为,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做出处罚决定,并做好系统内部典型负面事件的宣传以起到警戒作用,保障制度的严肃性和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五)强化监督职能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及完善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内控机制监管部门,对银行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实时监控,才能真正建立起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内控机制。商业银行要逐步推进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董事会、监事会的双重监管。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内控机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对于各项业务前、中、后过程进行全过程的时时监控,特别是要实现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检查向以预防为上的事前防范的转变。明确确立内部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实现稽核监督的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对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评价,并及时检查情况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沈琨.BCG矩阵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运用[J].征信,2010(1).

[2]魏晓娜.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研究[J].经济论坛,2009(22).

[3]肖杰,杜子平.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度量方法新探索[J].时代金融,2009(11).

[4]雷龙龙.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0(3).

[5]胡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探讨[J].总裁,2009(5)[6] 彭琳. 加强银行内控机制防范金融风险[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7] 张波. 银行业的双重转型与全面市场风险———以次贷危机中的花旗集团为例[J]. 金融论坛,2008(5).

[8] 田爽. 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经贸,2010(10).

[9] 杨小丽. 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几点建议———基于内部控制视角[J]. 中国集体经济,2009(30).

5.我国银行监管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五

一、当前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的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的金融法律有15部,金融法规有40多部,人民银行已发布的银行业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000多件。尽管我国的银行业监管法规较多,但法规建设仍较滞后,存在法律空白、短缺、模糊、不适应银行业发展等问题。如《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参股投资,但事实上债转股作为银行重组不良贷款的一种较有效方式在商业银行中已在运用;《贷款通则》中规定贷款人经营外币贷款必须持有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但目前人民银行已将经营人民币业务和外币业务实行两证合一,除结售汇业务外的其他外币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审批;《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对“贷款”定义的界定不明确,致使各商业银行对五级分类资产涵盖的业务口径不一致,同时分类标准过于笼统,信贷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对风险分类划分的标准把握程度相关较大;《支付结算管理办法》中规定银行不能垫款,但事实上中资银行已经允许开办帐户透支业务;《贷款通则》和《商业银行内控指引》中对行长能否成为审贷委员会成员的规定不一致等。

(二)非现场监管的真实性、全面性和信息化问题

非现场监管因其具有信息的全面性、持续性和对风险的早期预警作用而成为各国对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手段。但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在有效评价银行经营状况和实现风险早期预警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仅仅起到统计作用),其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以下方面:

1.数据基础不够真实准确。主要表现有,一是数出多门,银行内部存在会计、统计及信贷等多种数据口径,各口径之间不完全对应,而向监管部门提供数据的部门没有统一,造成上报监管部门的数据前后不一致;二是部分全科目统计指标和会计科目设置不对应,统计数据不能直接来源于会计数据,需要靠统计人员手工操作造成遗漏;三是部分银行未严格执行统计和会计制度,如合并报表中没有剔除内部往来而虚增资产;四是部分银行对政策制度掌握不到位,如对贷款的五级分类标准掌握不一致;此外还有人为调改数据等情况。

2.非现场监管数据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支持对银行风险状况的深入分析和评估。目前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是1996年制定的,包括十个监控指标和六个监测性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如没有银行收入支出的结构及利润分配情况、不良资产的冲销回收及准备金提取充足情况、境内外机构并表数据、非信贷资产结构及质量指标、表外业务相关指标、利率及汇率等市场风险监测指标等;二是均为对法人监管指标,未明确对银行分支机构的监测重点及标准;三是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变化,部分指标的计算口径和标准已不符合银行经营的实际状况或不能充分反映银行的经营风险,如资本充足率、备付金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风险资产权重等;四是对所有银行采用统一的指标标准值,没有体现不同银行的经营特点,没有体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相互关系。

3.非现场的风险分析及评价方式不系统。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模型和预警系统,对银行的风险分析重点仍放在监控指标的合规性上,没有着重于采用历史比较分析、行业比较分析和期限缺口分析等动态分析手段来揭示银行风险变动趋势及对潜在风险和未来风险的预测,对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的分析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和经验判断,难以起到早期预警和指导现场检查的作用。

(三)现场监管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

现场检查是监管人员发现核实问题的有效手段,但现场检查的成本相对较高,在监管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应避免运动式的检查,通过加强现场检查的连续性和针对性来提高现场检查的效率,而这正是目前我国现场检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现场检查缺乏连续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大量的现场检查项目是临时性安排的,与非现场检查和以前现场检查结果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二是大量的现场检查是“一锤子买卖”,检查结果写成报告上报领导后,检查就算结束,对被查机构的整改情况和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理情况缺乏后续的跟踪检查,同时检查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重复检查现象随处可见。

2.没有针对不同银行和不同地区银行业务的风险特点来确定检查重点和检查力度。我国银行机构在业务结构和规模均存在较大不同,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银行机构的业务特点及规模也存在不同,相应的主要风险点也不同。但目前的现场检查项目安排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一个检查项目同时对多家银行机构展开全国范围的运动式检查,其结果是对风险高的地区和银行的检查范围和力度不够,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对风险较低的地区和银行投放的检查力度过大,造成监管资源浪费。

(四)监管合力没有形成

从我国的监管实践看,银行业监管部门、市场监督和内部审计三股力量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合。

1.内外监管部门之间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人民银行、监事会、审计署及银行内部的审计稽核部门均对商业银行进行现场检查,但检查项目的确定和计划安排在事前未充分沟通,检查结果和处理情况也未及时交流,造成重复检查、重复处理的情况时有发生。

2.未充分发挥市场监督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一是除上市银行外,我国其他非上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是不够充分的,有些信息甚至是虚假的,存款人、债权人、投资人、股东等市场参与者没有足够信息用以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价和选择,难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形成有效的制约作用;二是外部中介机构如外部审计部门拥有大量专业资源和信息,监管部门尚未充分利用这一渠道来提高监管效率。

3.未充分发挥基层监管部门的作用。一是对各地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未按照不同地区银行机构的业务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进行,而是实行人员平均分配,造成有的地区监管人员工作强度很大,而有的地区监管人员闲置。二是基层监管部门上报监管信息的可利用程度不高。除由总行统一制定的现场检查项目外,各地监管部门自行安排的检查和调研项目较零散,上报的信息对于判断法人的整体风险作用有限;同时基层监管部门对银行分支机构的非现场监管按法人指标进行,形成的监管报告无法真实反映银行风险的区域分布状况。

(五)银行业监管的角色错位

一是认为银行监管是万能的。银行业本身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无论监管体制多么有效和完善,都不可能彻底消除银行业固有的风险并保证单个银行机构不出现危机,监管者的责任是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危机的发生;同时金融监管不是控制银行风险的唯一手段,银行内部管理、市场约束和官方监管形成维护银行业稳健的三大支柱,健全的内控制度是有效银行监管的基础,因此银行经营者始终应承担风险控制的第一性责任,这一点在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均得到充分说明。对银行监管的上述局限性,银行业监管部门在向社会宣传及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理解方面显得力度不够,一方面易使社会各界将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的责任主要放在监管上,一旦有风险暴露就归结于监管不力;另一方面也使金融机构和市场其他参与者对监管当局产生依赖,不积极主动管理和监督风险。

二是银行监管代替银行管理。银行监管者的工作是负责制定审慎经营标准、发现经营风险、提出整改意见、跟踪整改效果和处置有问题金融机构,而银行经营者要负责通过改善经营效益来提高竞争力,并达到监管当局审慎经营要求。银行监管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可以比作大夫和病人家属,监管者履行大夫的职责,负责常规体检、诊断病情和开出药方,银行经营者作为病人家属要负责照看病人按医嘱抓药、吃药和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如果银行仍不能达到审慎经营要求,监管者将采取进一步的监管措施直至让银行退出市场。我国的银行监管部门往往不仅是大夫,还当病人家属,投人大量的精力去做经营者的事情,如给银行下达各项经营指标,甚至有些地方的监管部门将银行经营业绩好坏、不良贷款下降幅度与本部门监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待遇直接挂钩。这一方面使监管者要承担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过度的监管,压制了银行创新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六)监管人员的专业配置和培训问题

有效性的银行监管,最关键的步骤是发现和评价银行存在的风险,这对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外一些监管当局非常注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及培训,如occ拥有法律、计算机、会计、信贷、反洗钱等各项领域的专家队伍,对监管人员安排了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我国在监管人员专业化培养方面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有建立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监管人员队伍。风险性监管要求监管人员不仅要熟悉被监管对象的产品结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模型、内控机制、计算机系统,还要具备良好的金融、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从而能对风险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及各项业务的合规性及风险程度进行评判和检查。这些监管内容不是某一个监管人员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监管人员队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我国目前严重缺乏这样的专业监管人员队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

6.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六

非现场监管是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持续银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和 方法。2003年,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承接银行监管职责后,有必要针对非现场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银行监管的质量和效率。鉴于此,笔者对非现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供决策 参考。

一、非现场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随意性较大。一是监管制度深度有待突破。监管责任制中仅对监管信息收集 内容 以及信息的处理和监管报告作了规定,对风险评价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没有规范性的要求,致使非现场监管工作随意性较大。监管人员即使没有准确判断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在制度上也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二是监管制度广度仍需扩展。《商业银行法》和《 金融 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仅对商业银行违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做出明确的处理规定,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仅是监管指标的一部分,对其他监管指标尚未从法规上进行约束。

2.监管指标体系设计欠合理,风险反映不够充分。一是注重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弱化对表外业务和新业务的监管。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担保等表外业务,监管体系虽有所涉猎,但仅限于表面 分析。对于见证、代客理财、外汇交易等新业务,监管体系尚未涉及;二是注重对信贷资产的监管,忽视对非信贷资产的监管。监管部门每月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监测分析,但是对债券投资、抵债资产和递延资产等非信贷资产分析较少;三是注重对即时风险的监管,弱化对潜在风险的监管。对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资金运用效率较低潜在的收益风险缺乏深入分析的工具和能力;四是注重对单个指标的考核,忽视对指标间联系的分析。对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指标间,缺乏互动性的分析指标,如流动性比例和存贷比例的关系、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利润率的关系等;五是重点考虑对商业银行总行的监管,忽视各级监管机构监管指标的设计。对法人机构和非法人使用相同的监管指标,体现不出不同层级的监管机构不同的监管重点。

3.监管技术较为落后,信息共享率低。目前,监管部门 应用 电子 计算 机的水平远落后于商业银行,由于应用水平较低,降低了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是风险反映滞后。非现场监管资料主要依靠手工报表和磁盘传递,尚没有建立监管数据的 网络 传输以及自动核对、汇总、分析和报送监管资料,使监管部门无法实时掌握被监管机构的经营状况,特别是大额交易及风险状况,以便及时采取监管措施;二是信息共享率低。人民银行监管、统计、货币信贷、会计 等部门均要求商业银行报送报表资料,由于监管部门电子技术应用率较低,信息共享率不高,导致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相关部门重复劳动,增加了工作量。三是数据吻合性差。监管部门从商业银行获取的数据往往与人民银行统计部门获取的数据差距较大,特别是不良贷款数据。四是工作效率较低。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报表资料主要靠手工报送,工作量大、速度慢,监管部门没有充足的时间分析监管信息并完成风险评价工作,使非现场监管工作难以做深,影响 了监管的质量。

7.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七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可持续发展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和负债, 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间业务最基本的性质是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的时候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 这是中间业务同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的最直接区别。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 与外资银行相比, 中间业务仍有较大差距。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1、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 业务管理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 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各商业银行加强了对中间业务的管理, 加大中间业务的创新和营销力度, 加强风险控制。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助性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 收费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 实现了中间业务依法合规跨越发展。

2、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2008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深发展、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几家银行的业绩预告显示, 各家银行都预计业绩将出现大幅增长。中间业务收入成为各家银行业绩的亮点。

3、中间业务品种明显增加, 业务量增大较快。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 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结算、汇兑、代理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 陆续推出了诸如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

二、国内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中间业务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商业银行尚未将中间业务发展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 仅仅将中间业务作为对传统业务的一种补充和推动, 尚未充分认识其对于改善收入结构、转变经营模式的重要意义。

2、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一是缺乏创新的内生动力。目前相当多的银行分支机构认为金融创新只是总行层面关心的事, 将其职能定位在仅负责对总行创新产品的推广方面, 没有创新的动力。

3、中间业务无序竞争, 不惜血本。各家商业银行除想方设法扩大原有业务的经营规模外, 对他行开办的新业务品种, 采取“一哄而上”“仿而效之”的方法, 以致于形成中间业务品种十分雷同, 加剧了中间业务经营的压力。为争揽业务, 不惜工本, 赔本赚吆喝的事时有发生, 部分商业银行对此解释为“圈地运动”。

4、专业人才的不足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 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较少, 培养和储备不足。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及建议

商业银行应在中间业务发展方面明确思路, 当前应加大对高附加值型业务品种的研究与营销力度, 并逐步发展信用性、融资性等高技术含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

(一) 加强中间业务研究, 谋划经营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银行传统业务利差收益的不断萎缩, 中间业务收入已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国内银行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必须更新经营理念, 积极研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在重点研究社会资金变化情况、区域经济结构和客户结构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经营特色和优势, 从中间业务品种、业务规模、人员结构、经济效益等方面对全行中间业务进行清理与重新定位, 制订中间业务发展计划, 做好新品种的设计研究, 发展和推广, 不断提高中间业务市场占有率, 以确保中间业务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 强化中间业务创新和产品开发。

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服务上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作为未来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 中间业务创利水平代表了银行创造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 为此,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 应着重加强金融创新, 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借以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三) 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注重营销实效。

市场营销作为连接产品与市场的桥梁, 在竞争中显得特别重要。目前, 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 无论是营销队伍建设, 还是宣传费用投入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银行自身对产品缺乏营销, 使相当一些中间业务还未被社会认同, 也未能真正形成社会需求。因此, 要推销中间业务品种和服务, 扩大市场占有率, 银行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让中间业务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产品、面向基层, 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制定中间业务营销策略。

(四) 加大技术支持, 优化服务手段。

中间业务, 尤其是中高级的中间业务, 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 附加值越高, 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各商业银行还要把更新技术装备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来对待, 软件硬件同步发展, 以此来增强国内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力, 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金融需求的不断增加, 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加速, 商业银行将会更多的发挥中介服务创新功能,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将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实力,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豪, 《大力推进中间业务, 拓展收入增长空间》, 《城市银行》, 2004 (8) 。

[2]、黎红梅,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制约因素及拓展思路》,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

[3]、张汉飞, 《银行业全面开放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 。

8.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八

摘要: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由于其历史上仅有存款业务,对贷款和现金统计不习惯、不熟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央行的金融统计报送,从而使央行金融统计从整体上受到一定影响。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统计;制度;问题;对策

基层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其业务范围比邮政储汇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业务品种也增多,功能进一步增强。但是,金融统计业务仍按照原邮政储汇局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执行,加之,基层分支机构统计基础管理薄弱,统计队伍素质极低,导致基层邮政储蓄银行金融数据难以准确、完整统计,进而影响全辖汇总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应尽快予以修订完善。

一、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向人行报送的报表由财务会计部门的人员兼职报送,没有专门负责统计的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更没有制定金融统计及相关的职责制度,会计人员对金融统计制度不了解,很难保证邮政储蓄银行报表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全辖金融统计数据的质量。

2.信贷报表未按“全科目”数据报送。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报表模式仍按邮政储汇局体制报送,向人民银行报送的数据主要是储蓄存款、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存放同业款项、应收及预付款项、应付及暂收款、短期贷款等项指标,而其损益类指标一直未纳入金融统计“全科目”数据统计中,导致全辖金融统计报表数据不全、不真实。

3.报表对转人行项目归属不准。会计人员由于不熟悉统计项目,对一些统计项目只凭自己的理解,存在报数不准的现象。如邮政储蓄银行陆续开始办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据调查,对此项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只是其内部对业务量及相关内容进行统计,而在向人行上报的人民币信贷统计报表中只在“短期贷款”中填入数据,而细分项目中随意填报,有的全部报入“农业贷款”中,有的报入“其他短期贷款”项下“个体户及个人经营性贷款”中,也有的报入“个人消费贷款”中,一种贷款归属不一致,致使邮政储蓄银行报表中反映的数据与实际不符。

4.邮政储蓄银行不报现金业务报表。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一直未向人行报送现金报表,它的现金业务由其开户行进行统计代报。据调查,开户行将邮政储蓄银行存取的现金业务全部统计入该银行现金报表中的“储蓄存款收入”和“储蓄存款支出”项目中。而实际上邮政储蓄银行的现金收支业务除涉及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外,还有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业收入、城乡个体经营收入、居民归还贷款收入、汇兑收入(支出)等项目,将以上数据一概归入“储蓄存款收入和“储蓄存款支出”项目,造成金融系统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严重失真。

5.基层邮政储蓄银行电子化管理簿弱。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从未开发金融统计系统软件,更没有与人行转换的统计系统,向人行报数以手工操作为主,数据准确性较差。据了解,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向人行报送的数据需向四个系统(即公司业务系统、储蓄业务系统、小额信贷业务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中查询取数,而且部分数据还直接查不到,需向省行询问查询得到,如短期贷款项下的明细贷款项目及委托存款及投资基金必须从省行系统中取据,然后手工录入人行系统报送,因此准确性很差。

二、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制度的建议

1.加强邮政储蓄银行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基础管理。邮政储蓄银行应确定专门的统计业务部门,编制自身的金融统计制度。一要尽快实现统计数据归口管理;二要合理配备统计业务专职人员,并制订相应的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加大对统计人员的培训考核力度;三要提高统计操作的电子化程度。尽快开发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信息系统,完成与人民银行统计系统的电子接口,实现全科目数据电子接收。四要加强统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与检查,提升统计工作整体水平。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邮政储蓄银行的统计工作真正达到全面、及时、准确的要求。

2.修订邮政储蓄银行人民币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确保邮政储蓄银行各项业务真实统计。第一,在邮政储蓄银行全科目统计指标“其他短期贷款”和“其他中长期贷款”项目下增设“短期质押贷款”和“中长期质押贷款”指标,要求邮政储蓄质押贷款业务先按期限统计在相应项目中,再按用途分类归属到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项目下,对个人消费贷款再按用途进一步细分;第二,将其损益类报表数据纳入相应的信贷收支统计表中。

3.邮政储蓄银行应按照现行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统计办法,单独编制报送现金收支统计报表。随着邮政储蓄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其现金收支渠道越来越广泛,所以应按照人民银行的《现金收支统计制度》对其相关现金业务进行逐笔登记、归属,并且要单独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现金收支统计报表,不能再由其开户的商业银行代报,以实现邮政储蓄银行现金业务的准确、全面统计。

上一篇:中班体育教案:青蛙捉害虫下一篇:外企常用英文缩写及必用英文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