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论文

2024-09-17

经济学基础论文(共8篇)

1.经济学基础论文 篇一

《经济学基础》教案

一、本课程教学总体设计与思路

1、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总学时为32,每周授课1次,每次3学时。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出勤占20%、作业成绩及课堂表现占20%

2、各部分的学时分配与安排

本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共计11章,具体各章学时安排见第二部分。

3、本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增补

本课程最后选定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叶德磊编著),从其包含的章节内容看,涵盖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深度也较适合非管理经济类的学生学习。结合学时考虑,除5、7、13章内容大部分省略外,其他11章内容基本不进行过多的取舍与增补。

四、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共包括11章内容,讲授时将采取先微观后宏观的顺序。

导论重点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一章至第五章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内容,其中第一章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需求的进一步解释;第三章生产、成本理论和第四章不同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另一因素——供给的进一步解释;第五章分配理论研究商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与个人,这一部分是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六章至第十一章为宏观经济学部分内容。第六章~第八章围绕国民收入决定核算和决定的内容展开,因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是各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将其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分析其效应与相互关系,以便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第十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第十一章财政与货币政策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具体的措施,4、各部分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讨论和习题巩固。

5、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关系的处理

因本课程为非管理经济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因此主要联系课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分章节设计

导论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熟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1学时)

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经济学的分类

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一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价格机制,熟悉需求、供给的基本理论、点弹性和弧弹性的计算,掌握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于变动、需求弹性理论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4学时)

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函数

2、需求曲线

3、需求规律

4、需求变化与需求量变化

5、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函数

6、供给曲线

7、供给规律

8、供给变化与供给量变化

9、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

10、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变动

11、需求价格弹性

12、需求收入弹性

13、需求交叉弹性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规律

2、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3、供给的含义与供给

4、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

5、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

6、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变动

7、需求价格弹性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讨论、练习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消费者剩余,熟悉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预算线的含义与变动,掌握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消费者均衡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

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曲线

4、消费者剩余

5、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6、预算线的含义与变动

7、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4、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5、预算线的含义。

6、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实例分析、练习

第三章 生产与成本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企业的本质、生产函数、生产的扩张、范围经济、成本的性质、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熟悉规模经济的含义与原因、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等成本线的含义、长期成本函数的概念与曲线形态,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含义与原因、投入的最优组合、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总成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短期成本函数的曲线形态。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4学时)

1、企业的本质

2、生产函数的定义

3、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4、生产三阶段

5、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含义与原因

6、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

7、等成本线的含义

8、投入的最优组合

9、生产的扩张

10、规模收益的含义

11、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形

12、范围经济

13、成本的性质

14、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15、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与沉没成本

16、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17、短期成本函数概念

18、短期成本函数曲线形状

19、长期成本函数含义 20、长期成本函数曲线形态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2、生产三阶段

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含义与原因

4、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

5、等成本线的含义

6、投入的最优组合

7、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形

8、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与总成本

9、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10、短期成本函数曲线形状

11、长期成本函数曲线形态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四章 不同市场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完全垄断市场上的价格歧视、政府的价格管制,熟悉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的特征,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掌握四类市场上的厂商均衡和比较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4学时)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2、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需求与厂商需求

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收益

4、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

5、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

6、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

7、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

8、完全垄断市场需求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

9、完全垄断市场短期均衡

10、完全垄断市场长期均衡

11、价格歧视

12、完全垄断市场上政府的价格管制

13、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14、垄断竞争市场厂商需求曲线

15、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均衡

16、垄断竞争市场长期均衡

17、寡头垄断的特征

18、寡头垄断市场相互勾结

19、各种市场类型的比较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2、完全竞争市场市场需求与厂商需求

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收益

4、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

5、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

6、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

7、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

8、完全垄断市场需求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

9、完全垄断市场短期均衡

10、完全垄断市场长期均衡

11、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12、垄断竞争市场厂商需求曲线

13、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均衡

14、垄断竞争市场长期均衡

15、寡头垄断的特征

16、寡头垄断市场相互勾结

17、各种市场类型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五章 分配理论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要素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熟悉四种要素价格的决定、收入不均的矫治对策,掌握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

1、要素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

2、工资的决定

3、利息的决定

4、利润的决定

5、地租的决定

6、洛伦斯曲线

7、基尼系数

8、矫治对策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工资的决定

2、利息的决定

3、利润的决定

4、地租的决定

5、洛伦斯曲线

6、基尼系数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六章 国民收人的核算及决定的简单模型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含义及关系、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局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乘数的含义与计算,熟悉GDP的定义、总需求的构成,掌握GDP统计中的支出法、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投资乘数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3学时)

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2、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

3、名义GDP与实际GDP

4、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局限

5、总需求的构成

6、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7、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8、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9、乘数理论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2、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

3、总需求的构成

4、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5、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6、投资乘数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七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一LM模型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熟悉IS、LM曲线的含义与形状,掌握两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3学时)

1、IS曲线的含义及形状

2、IS曲线的移动

3、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4、LM曲线的含义及形状

5、LM曲线的移动

6、均衡国民收入

7、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IS曲线的含义及形状

2、IS曲线的移动

3、LM曲线的含义及形状

4、LM曲线的移动

5、均衡国民收入

6、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熟悉总需求、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掌握总需求、总供给曲线的形态、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

1、总需求曲线的形态

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3、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4、短期总供给曲线

5、长期总供给曲线

6、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7、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8、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总需求曲线的形态

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3、短期总供给曲线

4、长期总供给曲线

5、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6、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九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充分就业,自然失业、失业的社会代价,熟悉失业的含义与计量、失业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含义与衡量、通货膨胀的类型,掌握总需求与失业、通货膨胀的效应、对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的解释、对供给推动通货膨胀的解释、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3学时)

1、失业的计量与类型

2、自然失业率与充分就业

3、总需求与失业

4、失业的社会代价

5、通货膨胀的含义与衡量

6、通货膨胀的类型

7、通货膨胀的效应

8、通货膨胀的原因

9、早期菲利浦斯曲线

10、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失业的计量与类型

2、自然失业率与充分就业

3、总需求与失业

4、通货膨胀的含义与衡量

5、通货膨胀的效应

6、通货膨胀的原因

7、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十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周期的成因,熟悉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周期的类型,掌握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

1、经济增长的定义

2、经济增长的源泉

3、经济周期的定义与阶段

4、经济周期的类型

5、经济周期的成因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经济增长的源泉

2、经济周期的阶段

3、经济周期的类型

4、经济周期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十一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熟悉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的途径、法定准备金与货币创造,掌握权衡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以及两种政策组合的方式与效果。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

1、自动稳定器

2、权衡性财政政策

3、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

4、法定准备金与货币创造

5、货币政策工具

6、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7、两种政策组合的方式

8、两种政策的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自动稳定器

2、权衡性财政政策

3、法定准备金与货币创造

4、货币政策工具

5、两种政策组合的方式

6、两种政策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2.经济学基础论文 篇二

外部性理论起源于马歇尔,他认为当整个产业的产量扩大时,该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被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在实践生产过程中,自然要素所起的作用表现出报酬递减的曲线,但人类要素所起的作用表现出报酬递增的倾向。他指出:“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1]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是没有对外部性经济活动的产权进行明确的归属划分,从而产生了私人成本或收益的“溢出”,而这不需要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得到应有的经济补偿,从而出现“搭便车”现象。庇古通过税收的矫正功能矫正经济理性人的私人成本,调整边际私人收益,最终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这种纠正外部性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庇古税”。[2]“庇古税”的征收会使市场中的经济主体行为时从其本位利益出发,会选择将符合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从而使污染控制的社会总成本最小化。但是“庇古税”是一个理想化的税收,因为它的实现要求政府必须掌握相关的成本和收益的完全对称和充分的信息,即一个能将外部性全部内在化的税收制度需要一种体系,它不仅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而且要取得有关的效用、损失和边际成本的信息。[3]这在现实中很难达到,因此,在税收制度建设过程中未得到推广,但庇古从税收的视角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税收制度生态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认为可以通过交易成本的选择和私人之间的谈判以及资源产权的明确界定和操作来实现,因为产权与资源的稀缺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伴随着环境外部性的产生而被产生,因此产权反映了市场主体使用资源或生态环境时的责、权、利关系。科斯提出要根据成本——收益的总体比较,解决外部性问题,从而不同的产权界定和归属,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结果,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显然,科斯已经站在了巨人——庇古的肩膀之上。“科斯定理”是对庇古税理论的一种扬弃。

二、公共产品理论

现代西方公共经济学关于税收以及公共支出的分析,基本上是围绕着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而展开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简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会出现“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来出面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出版的《人性论》中指出,对于那些社会必需的而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应由政府出面去做。休谟提出国家存在的理由,即通过生产公共产品而在一定程度上免去人类所固有的缺点。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对公共产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国家有义务设立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这不是为了1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设立或维持的,因为这种作为产生的权利效益不能补偿个人或少数人的成本。科斯运用实证的方法证明政府并未垄断公共产品或无法垄断公共产品,一部分公共产品被私人大量地提供着。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穆勒以灯塔为例,指出“无人出于自私的动机去建造灯塔,除非由国家强制收费以保障和补偿其利益。”[4]他认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界限的界定是除非政府干预能带来很大便利,否则便决不允许政府进行干预。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斯提出,政府公共服务是有价值的,等价交换原则也适用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和费用补偿分析。而作为公共产品的成本和费用的补偿手段,其“价格”的表现形式即是税收,这就是生态税。

由于大部分环境资源产权的公共产品,外部性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从而市场机制在此失灵这种现象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称为“理性的无知”。政府要对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以便为公民提供尽可能最优的“生态产品”,使得自然资源能够可持续供给。作为公共产品成本的回收,其成本具体表现为税收,从而避免“搭便车”问题。由此,公共产品理论也是生态税收存在的理论依据,生态税是适应公共产品的需要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三、生态资本理论

对生态资本的提出,Kerry·Smith认为,由于自然资源与环境提供服务的具外部经济的重要性,有必要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均作为有价资产。世界已从一个人造资本是限制性要素的时代进入到剩余自然资本是限制性要素的时代,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基本对有些自然资本形式的实际存量进行保存。由于不可再生性生态资本的稀缺性,产生了对生态资本进行合理定价的需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使用价值,呈现出来的各环境要素的总体状态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有用性,美丽的风景向人们提供美感、休息以至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等生态服务功能。”[5]生态资本的价值表现在能够支持生产或提供生态服务,其服务价值难以简单地用货币的形式体现。但是,生态资本也可以像常规资本一样产生资源流,体现资本的增值特性。因此,必须把环境和资源纳入资本范畴,使用者必须支付代价。

解决生态资本问题的经济学方法,就是通过明晰生态资本的产权,对那些能够界定产权的环境资源,实行市场定价达到有效配置;对那些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环境产品,通过政府调控机制进行制定服务价格,这种价格的具体表现形式便是生态税。科学设置生态税,充分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实现自然资源的保值于增值,同时对自然资本进行追加投资,使自然资本存量不枯竭,有效保护环境。生态资本思想包涵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化内涵,它从系统和全整体的视角考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也为生态税收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920.

[2]A.C.P igou.The economics of welfare[M].London:Macmillian,1932.

[3]PauIus.The Feasility of Ecological Taxation[M].Masstricht,1995:27.

[4]J.S.Mill.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Longman[M].Creen&Co,Loridon,1992:970.

3.经济学基础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平(1969-),男,陕西府谷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基础理论。(陕西西安7101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9-02

经济学是一门无论做大事或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点的学问,无论你是鲜衣华盖之辈,还是引车贩浆之人,经济学都与你息息相关,事实上早已成为一门显学,她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学习经济学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读懂社会、睿智生存的必备条件。“经济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该门课程的发展长期专业化的特点,造成分析数学化、理论术语繁多、体系派别庞杂,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兴趣,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对该门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的理论教学要本着“理论够用,实用为主”的原则,经济学作为“经世济民”之显学则更应如此。经济学讲授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及密切接触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把学生关注的、疑惑的问题和现象作为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交流、体会与总结,笔者以为,“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大类专题进行讲解:

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规律。这部分内容主要为学生讲解商品、货币与价值规律;供给与需求规律;市场与竞争规律;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金融与贸易,投资与理财;生产者(厂商)、成本与利润理论;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及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博弈论等。

2.投资创业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什么是理性投资,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如何储蓄?怎样做一个精明的投资家?当下投资收藏首选什么(字画、邮票、钱币、古董及其他)?开店的市场分析怎么做?经营店铺的策略是什么?最佳的投资组合是怎样的?基金与债券如何购买等。

3.消费中的经济学。这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是:讨价还价的技巧有哪些?如何把握商品最佳的购买时机?货比三家比什么?折扣狂潮里商家有什么隐藏秘密?买车买房还是租车租房?如何培养买东西的能力?如何做个理性的消费者等。

4.教育中的经济学。在这部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教育投资是物有所值的,要让学生明白教育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要让学生拿自身的教育投资与产出进行比较,尽量节约开支,缩小自身教育成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要让学生树立起知识技能可以使自我价值增值的观念、执著与勤奋造就成功的观念。

5.职场中的经济学。这部分主要讲解学生首先要理性地看待就业难的问题,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因此很难保证使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精英”岗位,这是由供需条件造成的,而要想找理想的岗位自然要出类拔萃。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道理。具体会讲跳槽的合理性分析;职场里的成功秘诀;职场中的合作共赢等。

6.管理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如何做一个科学的管理者使管理出效益。具体讲解内容包括:高效管理中的经济激励手段;如何让企业成本最小化;企业与员工的共赢之道;管理中各人群之间的利益如何考量;管理者预期;工作人员绩效的科学化考核等。

7.人际关系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解的是从经济学的视角下透析人际关系,为正确稳妥地处理人际关系提供帮助。具体讲解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就是资源;人际关系的投资;人际关系的选择学问;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与朋友分担风险与快乐等。

8.恋爱婚姻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从经济学视角透析当今市场经济化浪潮席卷下的恋爱婚姻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如何降低恋爱婚姻的成本和风险,在恋爱和婚前如何作出理性的分析和理性的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9.家庭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的讲授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家庭是要用心经营的,要用经济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经营家庭,经营家庭就是经营幸福,只有“齐家”才能“治国”的这些道理。具体讲解内容包括:由谁来当家里的财政部长;怎样当好一家之长;家庭里如何理财;如何尽赡养父母的义务与责任等。

10.中国传统经济学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增强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与学习程度,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感。这部分具体内容主要讲授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经典经济学思想、经济学典故、经济学寓言及成语里的经济学原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适合的相应的教學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多年来的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教学手段与方法:

1.精心设计,导入课程。用一个个疑问导入要学习的新课,或者讲一个经典的小故事进行经济学的分析。这样有利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神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就是“愉快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通过故事尽量在课堂上来营造或创造出热烈而愉快的课堂气氛。比如,在讲市场需求这一节内容时,就给他们讲向和尚卖梳子的故事,和尚没有头发怎么会买梳子呢?给他们留个悬念,然后把课程导入。

2.现实生活,融入课程。比如,在讲“竞争”这一节时,笔者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的两个事件。一个讲到:沙丁鱼是欧洲人非常喜欢的一道菜,但是沙丁鱼在运输中常会因为懒得动而缺氧死去,在他们的餐桌上很难见到新鲜的沙丁鱼。然而这种情况却因一位鱼商的意外发现而改变了。有一次他把鲶鱼与沙丁鱼放在一起运输,因鲶鱼好动而使沙丁鱼也因恐惧而游动起来,到了岸上沙丁鱼仍然狂蹦乱跳,活力大增,通过这种竞争的方法使人们吃到了活沙丁鱼。另一个讲到:目前有些学校为了进行分层次教学,将学生分成快班、慢班,这很不科学。因为慢班里的学生没有了竞争的参照物,导致大家的学习都平平常常,没有彼此的竞争都自甘落后,成绩都将下降。若不分快慢班,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有上中下的层次,大家相互竞争,不甘落后,在这种效应下,所有学生的成绩普遍得到了提高。

3.运用辩论,激活气氛。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是随机的,永远没有一个人在事先可以精准地判断某种经济活动的精确结果。因此,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某种经济现象就会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房价在某一个阶段,未来的半年或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会涨、不涨还是会降?在节假日各大商场均打出折价、发代金券等促销方式,这时购物到底是实惠还是不实惠?让同学们就这些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既理解了原理,又使同学们的思维与口才得到了锻炼提高。

4.角色扮演,走进课堂。比如,在讲恋爱中的经济学这节内容时,就动员同学们自愿大胆地坦陈各自的择友观点,类似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那样,讲出自己心中的那一位理想形象,同时把自身的经历、内心及各种兴趣爱好介绍给同学们。这样通过现实的讲解,不仅让同学们真正了解了你自己,同时也让你了解了别人心中的选择标准。这样就降低了恋爱的风险,减少了痛苦与烦恼,起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5.实地考察,体验生活。比如,在讲到创业投资这一节内容,关于开店的选址进行分析时,笔者把学生们带到西安市钟楼繁华地段的麦当劳店去。离麦当劳店不远处就有一家肯德基店,同学们当时对其不解,后来发现国美、苏宁、大中等三大连锁家电都相隔不远。一般认为经营品种类似的店聚合开在一起就存在着竞争。然而商家的观点是聚合经营能够聚集人气,形成“马太效应”,从而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进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分散经营使企业无法获得与其他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从而市场风险明显增大,导致利润下降。实地考察让学生理解到,聚合选址一方面能体现“一站式”消费,为消费者建立起良好的购物基础;另一方面又能促使商家不断进行自身调整,突出个性,在通过竞争提升自己的同时让普通消费者受益。

6.精选案例,深化内容。例如,在讲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列举讨论上学期间上网玩游戏、谈恋爱、喝酒、玩牌的机会成本,让学生对机会成本有一个最直接的感性理解。在讲商品的均衡价值及其决定时,又列举了房价波动和家电产品价格波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列举中学课文“多收了三五斗”,让学生回味理解“粮贱伤农”的道理,理解国家出台粮食保护价格政策的背景。案例教学一定要注意防范案例陈旧和案例不符合现实实际的问题,另外要注意案例的选择难易要适中。案例不是举例,案例是带有师生共同分析的,通过案例的分析要让学生懂得和掌握某些经济学理论,在案例教学课后一定要做好教学的总结工作。

7.新闻电讯,丰富课程。在懂得一些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之后就要对所处时代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形势的发展走向。结合实际要新、要直观,要经常看《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及其他地方的经济生活类报刊、中央及地方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以及央视的《经济半小时》《对话》节目。老师可以在看后提取精华给学生讲解,也可以将节目录制下来交由学生看,提高学生对经济生活现象的观察、分析与处理能力。

8.媒体教学,优化效果。我们一定要下大工夫制作好PPT课件,否则所谓的PPT就成了“骗骗他”了。制作课件要图文精美,用图形图像配以精彩的动画与音响,造就出一种形象、直观、活泼的教学场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口、眼、耳、手、脑,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扫除学习的盲目性。PPT课件内容一定要丰富新颖,切合当下的实际,信息量要大。在应用课件讲解时,一定要注意同时准备讲课用的教案,这样才能相辅相成。在运用课件讲课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一定不能变。不能用课件代替教师的讲授,否则是教师懒惰的一种表现。在制作PPT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课件从内容与形式上要及时更新,课件的设计也要体现启发性,要留有恰当的“存疑”与“留白”,以增强和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脑的习惯。设计课件时,还要注意有激励的设计,要注意把党的教育宗旨贯穿在课件设计当中,课件在每次教学结束后要进行一次总结反馈,根据学生上课时的眼神与表情,对课后的课件设计进行修改。课件还应该注意互动式的设计,在设计课件时要考虑采用参与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思考,使教学双方有时间思考问题、有空间展开讨论,又可在形象的图片上遐想。

9.网络技术,推进教学。老师告知学生电子邮箱和QQ号,让师生间互发邮件和在QQ群里相互讨论问题,既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友情,又可以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还可以开通自己的博客,并在博客上传课程资料,定期更新博客内容。比如,把经济学讨论题上传到QQ群里,在群里及时发布信息以供大家讨论,可以根据经济学教学内容,创建不同主题的群讨论组让学生参与,邀请学生加入多人对话,展开围绕主题的讨论。另外,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单独辅导,利用群聊、群邮件、公告等为学生答疑解难、传输和共享教学资源、上传下发作业等;利用QQ个人空间建立学生个人学习的电子档案,展示自我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观点、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以达到更高的学术层次,同时还可以在网络里开展师生交流,促进网络教学的情感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0.考核改革,保证教学。改进考核方式,突出能力的考核,考核应该基于系统的复习、巩固,提高已学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最高形式,有侧学、促学和导学的三大功能。考核应以教学大纲的规定为准绳,以能力为重点,以应用为目的,考核的内容一定是将来要应用的内容,也是平常学习中重点强调必须掌握的内容,考试的内容和指导思想在开学一个月以后就应向学生予以阐明,使同学们及早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到基本知识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上来。笔者认为,在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时,要把握如下原则:考试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要检测学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学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比重占到整个考核的较大的比重;考核的时间也可以适当进行灵活的调整,不一定要放在期末该门课程结束时,应该侧重于平时的考核,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随时抽查个别同学进行考试,还可以在课外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结合已学的经济学原理加以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可以畅说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力鼓励学生这样做,并经常在课堂上留出供同学们相互交流的机会,将考核的结果计入总分。总之,考核是整个经济学过程中的特殊的、最高的一个关键教学环节,只有发挥好这个指挥棒的作用,整个“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实现,从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就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戴明.经济学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朱广平.经济学一本通[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3]张勇.厉以宁教授讲故事[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4.经济学基础知识 篇四

1、什么是经济学?

关于经济学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经济学派对经济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流传最广引起广泛共鸣的定义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学首先是一门研究“稀缺”的学科,因为资源稀缺才会形成对人的限制,才有进行合理资源配置的必要。其次,经济学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因此经济学还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科。学习经济学就是为了应用经济学原理做出正确的市场选择。

2、经济学是科学吗?

科学有三个判断标准,一是简单性,二是可复制性,三是一般性。“简单性”既是说,科学的理论必定不是深奥难懂的,而是给人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原来是这样的简单。举例来说,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名满世界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罗斯福新政”的指导理论被誉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该理论问世之时,号称全世界仅有25人可以读懂。光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这一理论并不完全科学,仅仅过了不到30年,“滞涨”(经济停止增长,通货膨胀同时发生)的出现宣告了这一理论的破产——这并不是说凯恩斯不伟大,其伟大体现在他对科学的态度及其给后人的启迪。

“可复制性”是科学区别于艺术的最大特点,同一个艺术家永远画不出两张一样的画,艺术充满了随机不确定性。那些被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只要给定同样的条件,同样的结果一定会重现,“可复制性”也叫“可验证性”。当前的主流经济学(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大多充满了特例,比如“吉芬商品”的存在便是对“边际效用递减”这一经济学基石理论的一记强有力耳光——边际效用递减,简单来说就是随着商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递减,“吉芬商品”(贫穷物品)和“奢侈商品”(炫耀商品、土豪商品)打破了这一规律。

“一般性”是从科学理论的适用范围来说的,科学的理论要置之四海皆准,如果出现特例说明这一理论需要修正或者有被完全推翻的可能。但是任何理论都会有适用范围,没有绝对的真理。

关于当前的经济学在学界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只不过是一小群人自娱自乐的工具”。所以,并不要迷信经济学权威,也不要过分相信经济理论的指导意义。那些市场的实际参与者企业家可能比经济学家更懂得经济学道理,那些可以复制的“**模式”可能比经济理论更充满经济学道理——遗憾的是企业家群体缺少将其成功经验总结、一般化为理论的能力,或者说企业家只知道特定问题的答案,而不知道一般问题的答案。近年来,经济学理论越来越注重经济现象解释,及实际应用。下面将着重介绍个人认为最贴近市场,“新制度经济学”这一学派的相关理论。这里不保证这些理论的正确,学习不是灌输,只为了解,直至自我思考,一切关乎个人选择。希望以下介绍对读者作出经济选择有些许帮助,或者能带来些许启示。

3、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当前主流经济学的失策并不在其推理过程,或者说“逻辑性”,我们很难找到其中的逻辑错误。其主要失误在于不切合实际的前提假设,如果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不合适,无论其推理过程多么完美,其结论也不可能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假设不合实际,才沦为“自娱自乐的工具”。主流经济学显性(明确指出)及隐性(内在假定或者说默认的)假设主要包括如下几点:①自私性假设;②理性人假设;③利益最大化假设;④边际效用递减假设;⑤流动性充足假设(隐性)。自私性和理性人假设

自私性和理性人假设包含如下两个方面:

一、所有经济参与者都是利己的;

二、经济参与者力图以最小经济代价博取最大经济利益;关于“利己”假设是经济学最根本的基石,是经济主体做出市场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关于这一点并不存在例外。市场主体虽也有“利他”行为,比如慈善。慈善可归入为经济学中的转移支付(二次分配),也是出于“利己”目的。关于这一点的解释是这样的,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需求——需要与被需要。需要出于缺乏,比如对食物的需要是因为人体缺乏营养,缺乏产生索取;被需要基于给予,给予体现主体价值,如果一个人完全不被社会需要,该个体往往感觉自己对社会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感极低。有些人通过“行善”体现自己的价值,突出自己的存在,比如中国“首善”陈光标——这里暗含着这样的逻辑,只有优秀的人才能给予。有些人通过“炫耀”突出自己的存在,通过购买“奢侈商品”吸引别人注意,例如挂一颗数亿元的钻石在自己脖子上,让人免费观看——本来可以陈列于博物馆,排他性展出。另一方面,转移支付也可认为是为获取收益付出的对价。大部分慈善行为是直出于避税考量,还有一些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公信力——也就是可信任度——通过建立信任度来促成其它看似不相关的交易完成,这些都可以为慈善实施者带来直接或者间接好处。总的来说,“利他”行为也是出于“利己”的动机做出的。过去,慈善被作为“利己”行为的对立面“利他”当做特例处理,认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在我看来,理性人是在作出选择前,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后果,不为自己行为后悔的人),违背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但实质上却是利己的。这是因为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交易费用(可简单理解为建立交易关系的费用),考虑到交易费用很多非理性行为实际上均是理性的。比如,送一个暂时不会发生交易的客户一个小礼物,看似是一种损失或者说是非理性的,但这一举动很可能使彼此的关系亲密一步,而交易在相互信任的人之间往往比在陌生人之间更容易发生。

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所忽视的交易费用本质上忽视了经济交往中的“相互性”(相互性既是A的行为有可能对B产生影响)。引入这种相互性,经济学开始变得完整。一个人可以“利己”,但是必须考虑这种“利己”行为给他人产生的成本,如果不考虑这种成本我行我素,必然引发反弹成本。因为其他人也是“利己”的,不可能对你的行为无动于衷。比如,一个人可以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完全不顾其他人的感受,遇到一般人可能说一句“没素质”也就算了,但是如果遇到一个具有比较暴力优势的人(强壮、强悍的人),恰巧又比较较真,很有可能这个大声说话的人会被削一顿,这样产生的医疗费、诉讼费、误工费都是其行为的机会成本(执行选择A而放弃的执行其它选择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益)。在公共场所吸烟、噪音扰民、污水排放、粉尘污染都是相互性的表现,“利己”的同时注意给他人带来的相互性成本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忽视这一点必然带来反抗引发成本。

利益最大化假设

这一假设是私人行动的逻辑或者说出发点,但是考虑到相互性或者说交易费用这一点基本不能实现。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做出决策时往往并不具有完备信息,且其他经济主体行为的不可控制。也就达不到利益最大化所要求的给定条件下的其他个体行为可预测的假设,这样利益最大化往往不能实现,相反利益极大化却可期。利益极大化所追求的是一个相对更大的利益,而利益最大化追求的是绝对最大利益,虽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相对价值体系和绝对价值体系。

边际效用递减假设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观察到的现象,因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被当做一个基本假设成为开展经济讨论的前提。作为经济学的基石假设,很多推理都是在此基础上得出,但效用(商品的有用性)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可量化的量,处理起来比较棘手,虽先后有过基数效用理论、序数效用理论,但均存在较大的漏洞。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这一理论的新理论,所以一直在沿用。如果将“利益最大化”假设修正为“利益极大化”,私人行动的逻辑将变为“利益极大化”,也就是在有限选择范围内,以机会成本做出最有利的决策。这样一来,私人行动的作出将不以商品的有用性这一绝对价值标准为指导,而是以机会成本这一相对的价值标准为指导,效用这一术语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流动性充足假设

这是一个内含的假设,过去的经济理论在展开讨论时,一般并未明确这一点,因为除非在极端条件下,市场是不缺乏流动性的。但在极端条件下,比如经济过热或者是金融危机时,流动性缺乏便显现出来。正因如此,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危机束手无策,而凯恩斯主义则通过创造交易对手方——政府消费来创造流动性,但是政府的本身职能是交易中的第三方(监督交易实施),所以也开错了药方。

4、基本经济原理

①交易的实质

关于交易的实质是什么?约翰.罗杰斯.康芒斯于上世纪30年代明确提出交易是关于权利的互换。在经济学出现的前300年,大部分民众及绝大部分经济学家,均以为交易就是实物的交割。因此一味的强调物品的价值(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为之价值)及有用性,殊不知只要一项物品具有竞用性,即便是狗屎也能卖出天价。相反,一项物品即便价值无限,如果极度丰裕,一分钱也不值(比如空气)。

正因为交易的实质是权利的互换,经济的虚拟化才成为可能,很多东西才能脱离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上完成交易。不多人听说过马云的“菜鸟计划”,但是绝大部分人甚至部分股东都不知道,到底“菜鸟计划”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通过全国范围的物流网络布局,利用“大数据”所展现出的统计规律,提前完成物流运输,从而最快完成商品的权利转让与实物交割,达到快速促成交易完成的目的。

交易的执行,不仅仅关乎价格,交易对手,交易实施形式,交易的交割形式都影响执行一项交易的机会成本,从而影响最终的收益。

②工资是什么?

当提及这个问题,大部分书本或者经济理论会告诉你工资是劳动的报酬,或者是劳动力的价值。真是这样吗?那么为何在雇主与雇员的交易中,雇主获取了对雇员的权威(指挥权)?为什么雇主还需要监督雇员工作(消费者不会监督厂商生产)?这是剥削的表现吗?不是。因为工资本身是围绕劳动力支配权的交易,雇员将劳动力卖给了雇主,才使得雇主获得了指挥权。在一个纯粹的围绕劳动力支配权的交易,雇员是没有义务思考的,只需要被指挥,同时需要被监督(监督是交易合约的执行)。凡是需要思考的工作,都有或多或少的收益分成要求,比如管理人员。雇主的权威并不是无限的,仅仅在交易合约规定的范围之内,同时雇员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利,及在市场上寻找更好交易机会的能量。雇员之间联合向雇主讨价还价(工会活动),是现代经济学的热门话题之一,并且有经济学家指出,工会活动有时比雇主更无耻。

③偏好

经济学中的偏好是什么?是喜欢A不喜欢B吗?不是,如果是这样,不少时候经济主体会出现偏好不明。如果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想鱼与熊掌兼得。偏好与效用这一术语相联系,关乎私人选择的作出。在放弃效用这一概念之后,便不需要在A与B之间根据物品的有用性排序。经济学中的偏好是对商品的急切需要程度的排序。货币就是一种最普遍的共同偏好,当人们偏好不明时往往用货币这一共同偏好代替私人偏好。共同偏好的物品总是较容易转手,用共同偏好替代私人偏好,即便决策失误机会成本也较低。正因如此,货币具有了流动性。

④以余换缺,还是以闲换急?

稀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哪来多余的物品,只有放错地方的物品。以闲换急,交易双方的处境都能改进,即便未形成专业分工,仅仅改变消费物品的时间期限结构即能够完成改进。关于偏好的说明,已体现了这一点,无须多言。

5、参考书目

《经济解释》,张五常著,全篇无一个公式,入门的不错选择。

《“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乔治.阿克洛夫著,因为过于简单多次被多家杂志社拒绝发表,最终却因此文的发现获得诺贝尔奖,主要讨论二手车市场及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

《企业的性质》,科斯著,首次提出交易费用,被埋没30年,经历时间检验,终获得认可,至今任是讨论的热点。

《西方世界的崛起》,若斯著,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史,可当历史书读。不同于一般历史读本的是视角更多集中于平民百姓的生活。

《有闲阶级论》,凡勃伦著,揭露所谓上流社会的丑恶嘴脸。

5.经济学的人性基础 篇五

经济学的人性基础

经济学有渊源的人性基础.斯密的“利己心”成为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戈森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享乐最大化定律.凯恩斯利用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成功实现了宏观调控政策.贝克尔从人性出发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解决了许多发展难题.制度经济学健全人性:以制度的激励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制度的.约束机制制约人的消极行为,成为发展的关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发展人性,人性发展对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反作用.

作 者:史东明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北京,100081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15(6) 分类号:F01 关键词:经济学   人性   基础   制度   市场经济  

6.经济学基础 测验一(答案) 篇六

姓名: 班级: 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机会成本

答: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2.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3.需求 答: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4.市场均衡

答: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经济学是研究(B)。A、企业如何赚钱的问题

B、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C、用数学方法建立理论模型 D、政府如何管制的问题

2、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B)。A、选择会导致短缺

B、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

C、人是自私的,所做出的选择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3、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的,则A的价格下降将造成(D)。A、A的需求不变 B、A的需求减少 C、B的需求增加 D、B的需求减少

4、假如生产某种物品所需原料价格上升了,则这种商品的(B)。A、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B、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C、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D、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5、当咖啡的价格急剧上升时,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将(C)。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D、以上都不对

6、所有下列因素除(A)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A、商品本身价格变化 B、消费者收入变化 C、消费者偏好变化

D、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7、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20%,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B)。A、具有单位弹性 B、比较富有弹性 C、其弹性不能确定 D、缺乏弹性

8.当市场供给量恰好等于市场需求量时形成的价格是(A)A.均衡价格 B.需求价格 C.供给价格 D.市场价格

9.假设科学研究证明鸡蛋有抗癌功效,市场很可能的变化是(A)A.鸡蛋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鸡蛋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鸡蛋的需求减少 D.鸡蛋的供给减少

10.“看不见的手”是指(B)A.市场机制 B.价格机制 C.供求定理 D.市场失灵

三、综合题(每题11分,共55分)1.请简要回答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价格(2)消费者收入(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偏好(5)消费者预期(6)广告推销

2.看图回答问题:

(1)图中 的均衡价格是哪个?

答:PE是均衡价格

(2)当价格是P1的时候,供给和需求的大小关系如何?

答:当价格是P1的时候,供给大于需求

(3)当价格是P2时,市场价格有怎样的变动趋势?

答:当价格是P2时,市场价格会上升

3.案例分析:假设某人只能在养猪、养兔子和种大葱中选择一项从事,养猪可以获得9万元,养兔子可以获得8万元,种大葱可以获得7万元,请问: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养兔子的机会成本是多少?种大葱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答:养猪的机会成本:8万元; 养兔子的机会成本为:9万元; 种大葱的机会成本:9万元。

4.案例分析:1990年夏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世界石油价格飞涨。有些城市的消费者不再使用石油而是天然气作为热源,并指望这一举措可以大量节约费用。但是,令这些消费者震惊的是,他们并没有省到什么钱,他们发现,像石油价格一样,天然气价格也猛涨了。这些消费者非常气愤并认为天然气公司搞“价格欺诈”。其理由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对天然气没有影响。因此,没有理由涨价。请你分析并回答问题:1.石油价格为什么飞涨?2.为什么天然气价格也上涨?

答:伊拉克入侵并继续占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国科威物,导致世界范围内对从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禁运,石油供给减少,这必将导致石油价格上涨。天然气是石油的替代品。我们已经知道:某种物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对该种物品需求的增加。因此,对天然气的需求将增加,天然气价格上升。

7.经济学基础论文 篇七

一、高职《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困境

(一)学时紧张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要求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职业能力核心课、职业能力拓展课等,其中实践部分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致使教学课时被压缩。根据调研了解到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完成,学时由在48~54之间,且48学时居多,而本科院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几乎都安排在两个学期完成,学时一般不少于96。

《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部分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宏观部分包括国民收入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开放经济理论等内容。高职院校要在一个学期,仅几十个学时的时间内完成《经济学基础》微观、宏观主要内容的教学,学时显得非常紧张。

(二)学生基础薄弱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其具有的经济学分析思维方法、大量图形分析以及数理推导,尤其是在对部分理论解释其“为什么”的时候,需要通过数学论证来说明,所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有一定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学时较少,导致学生对数理知识掌握不深,对《经济学基础》的学习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障碍。不少学生在数理推导、经济学术语理解等方面具有一定困难,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对抽象的经济理论、数学模型与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

(三)实践环节欠缺

目前《经济学基础》的实践教学,主要使用两种形式———课堂实践、假期实践。课堂实践环节一般是6~8学时,主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进行一些小范围的调研、讨论、练习、总结等,内容不够丰富,比较局限。假期实践主要是教师安排的寒暑假实践任务,由学生到企业调研,分析总结后提交实践报告。由于学生的选题不够具体、缺乏实地调研经验、教师的指导不能及时跟进,所以效果不够理想,假期实践往往只是流于形式。

(四)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经济学基础》的学时少,所以教师一般很少与所授班级的专业相联系,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不能深刻感受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从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而安排的学时又比较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往往需要赶进度,因此学生没有足够的消化时间,真正理解比较困难,学习积极性被大大挫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构建的思路

面对学时不足、学生基础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对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进行反思。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构建上至少应该遵循科学性、现实性、开放性、实践性原则,即遵循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与所授学生的现实情况构建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学时计划构建教学内容,开放地吸取经济学前沿成果并合理安排专业相关内容知识构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实践分析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心构建教学内容。

经济学虽然可划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但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国民收入理论无处不渗透着供求分析。因此,可以以供求分析原理为主线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贯穿起来,整合教学内容,突出经济学典型的五大类原理方法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供求分析、最优化分析、边际成本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

三、教学内容构建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课程目标构建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把《经济学基础》课程定位为基础理论课程,为其他课程学习以及职业发展奠定素质基础。同时,在不断强调实践教学的背景之下,使得仅仅3年的学制时间更为紧张,而学生的数理基础、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是在50左右的学时中面面俱到又蜻蜓点水地教学,还是抓住经济学的主要精髓,有的放矢地教学,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经济学基础》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应该为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素质能力基础,因此《经济学基础》课程应以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知识目标,以运用经济学原理、方法分析现实问题为能力目标。《经济学基础》可以以供求分析、最优化分析、边际成本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等原理与方法为核心,对产品市场均衡、要素市场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成本理论、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进行整合构建。

(二)侧重、补充有关教学内容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应该为其他课程以及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素质能力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构建上应服务于不同专业,应根据所授班级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职业能力需要,适当侧重、补充相关知识、方法。例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可适当突出边际成本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的教学,拓展成本理论等教学内容;对市场营销、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适当突出供求分析法,拓展产品市场均衡、市场理论等教学内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适当突出最优化分析法、边际成本分析法,拓展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经济学专著、经济类专业期刊,鼓励学生拓宽专业视野,及时了解经济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学术动向以及前沿观点。通过提高该课程的专业关联度、内容新鲜度,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不是对某个经济观点或封闭体系的“经典教条”的灌输,而应该注重学生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协作者、研讨活动的支持者,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不是通过几个实践学时就可以简单培养的,而应该把这个培养目标贯彻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在教学中应侧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效地利用案例,尤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说服力和时效性强的案例,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经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批判、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晖.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 2012 (52) .

8.经济学基础论文 篇八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 手段 教学效果

《经济学基础》是一些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利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分享。

一、要做到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现在的高校教学中,无论是大班教学还是小班教学,几乎没有教师能够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但是虽不能做到针对每个人的因材施教,却要能照顾到大部分的同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属于管理学科,但是该专业在我校被设置在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的整个学科大环境是偏工科的,总学时为32学时,学生录取批次为本科第三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同学们的数学功底不是太好,很多同学都不爱听大段的数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所以在与教学目标不冲突的情况下,笔者尽量不讲或少讲数学知识,尽可能用文字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另外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将经济学基础中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全部讲全讲透,所以在课时分配上面,应尽可能地拓展每个章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继而引导学生在课后学习感兴趣的知识。

二、修炼内功,拓展知识面

(一)要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教师只有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做到不仅宏观上掌握好整体脉络体系,同时微观上熟知每一个知识要点,才能在授课时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也才能让易于学生接受。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搞好课堂教学。

(一)要完善知识结构,加深理论功底

要学习与该课程相关的学科,“ 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专业精深、学识广博,在教学中才能居高临下,得心应手。

(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经济学的知识涉及面非常的宽泛,小到生活的点滴,肉价菜价的涨跌,大到宏观经济、世界风云,大量的知识需要任课教师信手拈来,合理的分析与思考,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又能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业余多关注经济热点话题和新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三、多种手段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促进教学效果

在本科教育中,大多数的经济学教师普遍感觉到这门课上的越深,教学效果反而越差,甚至有人戏言,经济学教师的优劣,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成反比,与课堂教学的沉闷程度成正比。教师们怎样让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促进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

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教学,使得课堂教学非常的枯燥,经济学有大量的案例可以值得应用,这些案例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组织好相关案例,课间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课后要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另外,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能够融入讨论过程中,并且很多的见解都很独特,给教师也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的考核,让一些优秀的、有思想的学生脱颖而出。

(二)经济热点话题的研讨

当今时代,经济热点频发。教师要能够多关注社会中的经济热点,把这些热点话题带到课程中来,引导学生利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这些热点话题。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第二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力。但同时要求教师对话题的研讨要有控制,做到“形散神不散”,不能漫无边际的随意发挥。

(三)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在现代的高校教学中已经成为主流,正成为现代教学的趋势。它能够图文并茂,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知识;它能够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能够做到重复使用,知识共享;它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里面,由于要涉及大量的知识点、案例、热点话题,所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否则一些案例及知识点的呈现单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不易记牢,靠纸质材料,又不环保。

(2)多媒体视频的应用

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视频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资源形式,其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已被广为认可,然而,视频资源在课堂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使用出发点看,视频资源作为一种单纯的辅助性的资源加以应用,表现单一;另外部分高校对视频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反对意见,普通教师对视频教学的应用非常的谨慎,因而,视频资源本身的教育能量没有实现最大化。在《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一些视频资源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获得一些有益的思考。

四、结束语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它的时代性体现的特别明显,在这个经济热点频出的时代,学习好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振英. 关于“经济学基础”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

上一篇:早餐情况调查报告下一篇: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