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车工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11-04

浅谈车工教学的几点体会(共11篇)

1.浅谈车工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一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单位:陕西省东风机械厂子弟学校

姓名:颜红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颜红

文字是枯燥的书写符号。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识字不像看动画片、听故事那么有趣。对于刚踏进校门的小学生来说,识字教学是个难点。因此,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方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一、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我先利用实物、图画、活动、幻灯、录象等与相关的直观景象导入,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看实物、图画导入。例如:我在教“蛋”字时,我先出示鸡蛋实物,让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形状,然后才出示生字卡学习生字。2、听音导入。在教学“呱、哇、哗”等表示声音的字时,我先让学生听音辨别动物的叫声,进而出示生字,让其模仿动物叫声,然后才学习生字。

这样,通过看图、听音、等手段把学生带进生动、形象的情景中,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后面生字词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学生乐意去学。

识字教学充满乐趣,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出更多的好方法、好点子,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们也会随着学生的成长一起成长。具体的方法有:

1、换一换。这一般指的是形近字,采用边说边换位置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如教学“课”字,把“课”的言字旁换成木字旁,就变成了“棵”,1换成页字旁,就变成了“颗”。

2、加一加。就是两个或几个熟字相加变成一个新字。例如:木+木﹦林,木+兆﹦桃,列+衣﹦裂等。

3、减一减。就是用合体字减去一个独体字变成一个新字。例如:榴-木﹦留,咛-口﹦宁等。

4、讲故事识字法。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

5、编顺口溜识字法。如腾字,编为“一个夫人回娘家,头上戴了两朵花,住了一月整,骑马又回家。”

三、激发无意注意,轻松识字。

兴趣是学习之师。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和做事没耐性这一特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应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借助色彩。课堂上我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汉字的不同点,通过鲜明的对比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汉字“睬、踩”时,将两个字的偏旁“目、足”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便强化学生对汉字“睬、踩”的记忆。、借助电教媒体剪辑、组合。如教形近字“晴、睛、精”时,我利用幻灯,将这些字编旁进行变换组合。幻灯的变换摄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了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记忆。、借助顺口溜。遇到难、易错的字,借助顺口溜教学。如教学“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顺口溜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借助动作、实验演示。如识记“灭”字时,先用火柴点燃一个纸团,然后用一小铁板向下一压,火就灭了。这样通过动作实验演示,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记住了生字的字形,而且了解了其义。

四、演练结合,复习巩固。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表演,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主动的求知,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享受成功的乐趣。因此,在复习巩固生字时,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形式:、猜字谜。如“午”字: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喜”字:上村十一口,下村二十口,两村合一起,欢乐不发愁。、做游戏。游戏的形式很多,我们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找朋友”——若干个音节放到若干个生字中去,各自找出自己的伙伴;“换衣服”——给一个字连续换几个形旁,让其余同学分别读其音、释其义,讲其用(造句);“捉敌人”——即一群字词到另一群字词中找各自的“对手”(反义词);“当医生”——成组出示含有错别字的词句,让学生扮医生诊治其“病”。、竞赛法。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们还可以把各种练习寓于竞赛之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我们只有采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识字效果的提高。总之,我们只有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便能改变学生“苦学”、“厌学”的现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知识,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而教师也乐得轻松、自在。

2.浅谈车工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二

那么, 古典诗歌有什么特点呢?朱光潜先生说:“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 在微尘中显大千, 在无限中富无限”, 这说明诗歌的特点是:以少胜多, 寓无限于有限。诗歌中的无尽之美, 朦胧虚无, 只有通过想象和体味才能捕捉到。

古典诗歌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不过为了言情。情与景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简单说来就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可分为三种:

1.触景生情。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是作者年老体衰, 扶病登高, 触目伤怀时写下的。萧瑟的秋天, 苍茫的山水, 引发对自己境况的感慨, 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所生成的艺术空间。

2.移情入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去看外界景物, 又借对外界景物的描绘将感情抒发出来。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暖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陶渊明一生热爱自然, 所以辞官归隐, 即使家境不富裕, 心情依然是平和舒适的。在他笔下, 田园景物都带上温暖和谐的色彩, 有一种摆脱束缚、自由生活的气息, 这是作者人格精神的折射。

3.物我情融。外界景物与诗人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 心中有物, 物中有心。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安史之乱”后国家的破败景象, 作者悲痛的心情交融在一起, 在这种心情下, 花朵的露珠却是伤感的眼泪, 鸟雀的啼叫却是惊悸的心跳。这里的花、鸟都沐浴着悲伤的情感, 心与物交织成悲剧性的形象。

古典诗词中, 情景交融, 互相生发, 使审美观超越有限的物象, 伸向无限的宇宙、历史、人生, 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神妙的形象体系, 期待读者去发掘, 去想象。正因如此, 诗歌教学不应停留在扫除文字障碍、翻译诗句大意上, 教师也不应一统天下, 而应把体味的时间、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理解、想象、玩味, 从而实现作品的艺术创造和审美潜能。那么,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很好把握古典诗歌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把理解诗词作品的权利放心的交给学生, 让学生进入到一个体验的世界, 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 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象, 让他们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自由地舒展自己的心灵, 在与作者的心灵碰撞中去创造一个新的自我。

例如, 在讲授《雨霖铃》时, 首先要指导学生赏析“长亭雨后、江边送别、楚天烟波、晓风残月”等画面, 启发学生想象凄凉的蝉鸣、秋雨洗净的天空、无语有泪的分手, 以及渺不可测的水上烟波。然后, 指导学生给每一幅画面拟定题目。在拟题的过程中, 学生会反复思考, 从中截取画面中最有代表性的或美感强烈的景和物来拟题。各人拟题后共同交流, 通过比较优劣进一步加深对诗词中景物画面的感受。再让学生改写画面。在改写时, 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不拘泥诗词原字句, 不求“字字落实, 句句落实”, 但同时也要加一些限制, 让学生的想象顺着诗词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去驰骋, 生动、形象的凸现诗词的意境美感。如画面“晓风残月”可改写为:今夜酒醒的时候, 船已行在何处?不见帐饮, 不见恋人, 只见在晨风中飘拂的杨柳和一轮斜挂在天穹的明月……改写是教师激发学生运用积极的想象, 依据作品中提供的艺术语言, 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积淀所做的“发展”, 这种发展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诗词, 进行深入的感受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典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往往是非常含蓄的, 有时甚至是朦胧的, 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物象来抒发情感。因此, 要发展学生的想象, 就要引导学生把握诗作中诗人所借助的物象。例如,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展现的是塞外黄昏时分千里朔漠雄奇苍凉的景象。要指导学生抓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几个物象, 在脑海中浮想出这样的画面: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漠, 向无尽的远方延伸而去, 在这样一个广袤悠远的大背景下, 一柱“孤烟”腾空而起, “直”上云霄, 一条“大河”从远方蜿蜒而来, 黄昏时分的“落日”悬挂于长河之上, 显得又大又“圆”, 天地苍茫, 笼罩在血红的残阳之中。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有浮现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才能体会出作者构筑的既有纵深又有层次的立体的画面, 才能体会作者黄、黑、白、红多种颜色巧妙的搭配, 以及动静结合, 展示塞外大漠苍凉而又浑然一体的奇谲景象。

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进入到诗歌的里面, 这时再引导进行体味, 味出酸甜苦辣, 辩出喜怒哀乐。依然以《雨霖铃》为例, 学生在把握了画面的基础上, 要体味作者的情, 一开始的“寒蝉凄切”, 透出一股“凄凉”;接着“帐饮无绪”又平添一段“离愁”;再接着“杨柳岸晓风残月”, 又增了一分“离恨”;最后“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由“恨”到“叹”, 作者的感情是变化的, 但总体上表达的是一种离愁别恨, 是酸是苦, 是愁是恨。

赏析一首诗词作品, 体验、领悟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后, 应跳出作品, 进行适度的理智观照, 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上升到理解的高度, 联系社会现实,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进行反思。茅盾先生曾说:“他应当一边读, 一边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一边读, 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活中去看。”使学生在思考中, 打破旧有的视野, 更新拓展形成新的期待视野。“我们鉴赏文艺, 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 得到人生的受用。通过品评, 不但使学生对作品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联系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使人生境界得到升华。

“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 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 学生能够从诗人的为人处世、诗词内容、气势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从而观照自身, 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 受到灵性的启迪。例如, 同样的《卜算子·咏梅》, 陆游的是“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毛泽东的是“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通过对照, 诗人的志向、操守、理想、抱负对比鲜明, 学生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3.浅谈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三

一、创设自由环境

学生的作文要出成绩,有所创新,离不开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施展。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条款反而会制约学生的自由发挥,泯灭学生的个性。试想,让江南水乡的学生去写赛北风光,让足不出户的山区孩子去写今日的科技,会写好,会出创意吗?我们常常听有的教师感叹:学生的随笔、日记、周记等比考试作文要好得多。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归根到底是因为这是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的,是在一种轻松的心境之下完成的。当然,宽松的环境还表现在学生心理的调节上,如果学生对某次作文具有抗拒性,与其强迫完成,不如干脆让他不写。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心理调节,如鼓励、谈心交流,成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个性

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这是《语文课标》对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个性和创新从来就不是分离的,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个性是创新的前提。作文本身就应该是多样性的。说真话,不说空话,大话这是对作文的起码要求,而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大都已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惟恐自己的想法稚嫩,不成熟。结果学生活跃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都受到了很大的压制。要使作文课不再成为一潭吹不起涟漪的绝望的死水,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作文课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生活,培养其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因为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同时还要加大自由写作力度,减少对作文要求的繁琐约束,通过日记、随笔等灵活的形式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张扬。另外应开放评价体系,提倡个性。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少扣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诸如“中心不明确,立意不新颖”的大帽子。多肯定其个性,并鼓励其与其他同学多交流。通过个性交流,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体验成功的喜悦。根据心理学上的智能多元化原理可知,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特长的展示,个性的张扬,必然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写作的兴趣,诱发出潜在的创造力。

三、放飞想象的翅膀

心理学家认为“全部的创造性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式。”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创新的动力。作文教学中,要求改革命题形式,创设想象空间,摆脱定势思维。通过想象,把概念与形象、具体与抽象、现在与未来、科学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能感受到今天的生活,也能展望美好的明天;既能看到现实的自我,又能设计出未来的自我。这种想象的过程本身就应该算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试想没有古人“飞天”的梦想,就不会有今天载人飞船的升空。只要学生能够动脑子,善于思考,他们的创造思维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就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来。学生的想象一但调动起来,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弛骋草原;如同翱翔的雄鹰,大展鸿途。有利于拓展写作思路,使学生“看”得更远、更深,使平凡的事物神采飞扬,使普通的形象富有灵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表现力。这种释放的思想一但放飞,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创造力。爱迪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就会对生命有一次全新的体验,创新的萌芽便会破土而出。

四、教师下水文引路

4.浅谈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四

摘要: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在诗歌教学中,要通过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和以练带学等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学好诗歌,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 诗歌教学 体会

分析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从诗歌开始的。因为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感悟、去思索,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在语文课的诗歌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 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亢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体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偏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2 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教师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3 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五

一、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严明的纪律是战胜一切的法宝,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学习的保证,因此,新学期开学接到一个新班,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一些最能打动学生内心的话来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平时在班上多表扬、鼓励学生,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对班内学习后进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

受干扰的环境,才会定下心来学习。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三、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 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平时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来,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其实不然。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今年,我接手四年级一班的语文,他们的期中考试成绩在全镇来说是较好的,但是他们养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习惯,家里依赖家长,学校依赖老师。老师每天都要花许多时间在清理家庭作业上,甚至下午陪同完成。本学期开学前两周,每天都有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怎么办?下午留,老师没有那么多时间?请家长,也不是上策。于是,我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措施。直到现在,不管什么作业,他们都能完成。

四、认真备课、上课。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和任课教师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在教学之前,细细地品读《课标》,明确《课标》对该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脉络框架,目标要求,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胸中有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上课前尽可能地做好充分的准

备,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在教学中,我始终做到周前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在备课时,我坚持做到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看每单元的单元主题,训练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培养学生那些情感等,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坚持使用“学、探、练、展”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他们既注重知识的落实,也努力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过程中重视运用各种情景引进教学,帮助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多动脑、动手,逐步培养他们小组合作意识,锻炼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果。

6.浅谈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六

摘 要:数学在中职教育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与很多学科相联系。近年中职教育虽然蓬勃发展,但中职数学课堂却仍面临非常尴尬的现状。对此,对中职数学课堂所处的现状展开分析,并对改变中职数学课堂的消极现状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整理

一、中职数学课堂所处的现状

1.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淡薄

进入中职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学习成绩较差,知识技能欠缺的学生,因无法进入普高,从而选择了中职。在中职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教学上,在数学教学上大多都采取了比较消极的方式。教学难度低,管理不严,使学生在数学上同样地产生了消极的态度,作业和考试大多都是应付了事。加上数学被普遍的认为是难度高、枯燥的学科,学生们大多都在排斥数学,学习兴趣愈加淡薄,更有个别的学生,遇到数学课就睡觉,作业不做,考试的时候就靠抄袭。基础薄弱,没有兴趣,在学习上自然也就提不起劲来。

2.学生无兴趣,教师无动力,教法的不足造成教育的欠缺

学生对数学课程的不重视,使教师经常遭遇学生“不买账”的尴尬局面,教师在课堂上卖力地讲课,而学生却在下面各做各的,长期以来,教师的信心、积极性,以及在教育上的成就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渐渐地也就变得消极起来。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枢纽。中职的教师,基本都是师范学院毕业的,所掌握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大都是针对普通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对侧重专业教育的中职教学有太多的了解,很难将自身的知识和教学技能与中职教学所需的专业化结合起来,不仅使教师自己丧失信心,也在教育上造成了知识的片面和缺失。

3.教材缺少针对性

中职数学教材虽与普通高中数学教材有所区别,但只是极小部分的区别,其内容与高中教材大都基本一致。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偏重于专业性和应用性,缺少实例和生活应用的教材与中职数学教育所需的专业化很难结合起来,对各专业的针对性很弱,这种与社会实践相分离的数学教材,很难以被学生所接受,也难以产生教材应该具备的应用职能。

二、对如何改变中职数学教育消极现状的思考

1.要想使学生想学,激发兴趣是关键

本来在学习基础上就比较薄弱不占优势的中职学生,对学习总是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兴趣低弱。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中职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今后的上岗就业,向学生传授数学的实际应用,揭示数学的内涵,延伸至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实际运用,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让他们知道,数学不仅存在于乏味的课本和试卷之中,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中职数学课堂取得成效的关键。

2.教师的教学设计应针对中职学生特点有所改变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虽然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但在教学设计上也应当进行相应有效的更改。在内容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针对各个专业的需求不同,侧重不同来充实教学内容,满足不同的专业所需。中职学生大多年龄都是十几岁,正是身心智力发展的阶段,这个时候,充分迎合和利用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更改教学设计,消减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拾信心。

3.整理好教材使其与学生的能力与专业实际相符合

中职数学教材应进行整理,使其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什么样的教材才是容易被中职学生所接受的呢?根据中职生的特点,第一,就是要浅显易懂。中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欠缺使他们很难去接受过于复杂的数学内容,因此,教材的浅显易懂很重要。第二,就是要充实教材中的实例。中职教学是以实用性和专业性为主的,因此,中职数学教材里的实例与应用教育不可少。不仅如此,教材中的趣味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多数中职学生对数学兴趣淡薄,教材也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第三,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数学有些理论过于抽象,这样抽象的理论,让本身基础就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很难理解,因此,中职数学教材中,以线条、图形等将抽象理论直观化的内容不可缺少,这样直观的内容与抽象的理论相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提高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改教学设计,整理教材,与实际和实践相结合,寻找适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多管齐下,一定能给现在消极的中职数学课堂带来改变。

7.浅谈开放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七

一、开放作文能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 离开了生活, 作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去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扩大自己的写作领域,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体验、去升华, 让学生针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素材和自己的生活经历, 激活学生创作的生活源泉。作文是收集、加工、整理创造思维的过程, 是寓情寓理的生活再创造。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作文能力, 使个人才华在生活中得以展示, 用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 丰富学生的生活空间。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 获得体验, 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 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

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多年的作文实践也证明, 学生只有深入生活, 才会有事可叙、有物可写、有情可抒、有志可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从生活中学会了作文, 也在作文中学会了做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 用他们的智慧促进我们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文离不开生活, 写作必须与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否则, 再高超的作文技巧, 都会显得苍白。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 更是生活的主人, 学生要用富有个性的双眼去观察, 用富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 用富有个性的大脑去思考, 用富有个性的心灵去感受, 最终产生富有个性的习作。

二、开放作文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常言道:有兴趣才有动力, 有动力才有追求, 有追求才有活力。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了兴趣, 才会主动地搜集素材、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否则, 培养语文素养只是一句空话。只有开放作文才能拓展学生的写作领域, 只有开放作文才能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学生只要有了自由的表达空间, 学生的情绪才更愉悦, 语言才更生动, 思维才更灵活, 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写出富有生活情趣的作品。

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的心理倾向, 它使人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写作是认识世界、提升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要使学生从中探索作文规律, 不断增强写作的兴趣。课堂作文指导和训练, 教师应打破常规, 设计的作文题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 让学生自由联想, 做自己写作的主人。习作课的形式也要灵活、开放、多样化, 让学生敏锐感受生活, 让生活成为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让生活给予学生更多的体验与感悟, 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习作的乐趣。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也是激发学生开放作文兴趣的有效途径。

三、开放作文能使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

叶圣陶说过, 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 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因此, 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宽松、开放的环境, 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自由发挥。写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小学生习作是孩子童心的折射, 是幼稚无邪的童言写照, 习作形式应该是无拘无束的, 是放胆的。一个游戏、一段故事、一出小品、一个话题, 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切入点。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启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捕捉学生写作的灵感。我们教师要把作文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让学生写起来, 在开放作文中体验写作的乐趣, 努力实践“学生为本, 兴趣为重, 生活为实, 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可以享受的有很多, 而我认为, 最重要的, 还是享受生活的乐趣。作文也是如此。与人交流是一种快乐, 写作体验更是一种快乐。既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也能享受到失败的无奈, 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快乐。实施开放性作文指导,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学生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 教师转变了教学的职能。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为学生提供自主写作的空间, 在学生丰富积累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由飞翔”。让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堂成为师生欢乐的舞台, 让学生畅所欲言, 思绪飞扬,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8.浅谈写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八

一、习惯成自然,写字好舒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学生要主动发展,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便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在写字教学中,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可以受益终身。一年级刚学完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我就发现班中好几个学生握笔姿势又不正确了:胡洋溢不仅握笔低,抵住铅笔的中指他换成了无名指;翁涵本子斜放,身子几乎是趴在桌子上的。一问才知道是过早地写字养成的错误习惯。我多次边握笔边给学生讲清握笔的要领,然后让他们握笔给我看。这样,反复地纠正、指导。平时写字,我就时不时地提醒、监督,“头正、身直、臂开、脚安、一尺、一寸、一拳,牢记于心”的口诀铭记,促使大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兴趣燃热情,情感促发展

好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上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只要是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持续的时间就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因此,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

1.名人故事,激发学书兴趣

孩子们都爱听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比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成“墨池”的故事,让他们学到了持之以恒;三国时钟繇抱犊入山学书的故事,让他们知道了勤奋苦练;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使他们明白了自强不息……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写字教学的生动教材。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书法是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在写字教学中,我还不失时机地把国际友人对中国书法的赞美讲给孩子们听,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孩子们明白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责无旁贷的。

2.自编故事,点燃书写热情

为了引发学生写字、爱字的兴趣,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根据字的各部分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比如在学写“诗”时,我编了个故事:“言”旁像个瘦子,右边的“寺”像个胖子,两个好朋友坐在一条凳子上,瘦子少占了点位置,胖子感谢瘦子,中间的横画像一只手伸过来拉住瘦子,表示它友好的情意,我们写的时候可要注意把这对好朋友的位置摆在。这样一来,枯燥乏味的写字练字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了。

3.竞赛表扬,升华书写情感

竞赛不仅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面批作业时,我让学生把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与上次作业进行比较,并给出相应的红星。一个月进行一次小结性评比,学期末评出星级作业,并给予奖励。写字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字比赛。写得好的作品在班级小展台中展出,进步明显的作业进行表扬。班级中经常进行书写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书法竞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提高他们对写字的喜爱,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

三、教师来示范,大家挺喜欢

俗话说“身正为师”,教师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受的学生的关注。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经常把老师当成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那就是无声的命令。平时的课堂板书,作业批改,老师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规范、漂亮的汉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规范、工整的板书,无疑是学生心中的镜子。学生会有一种羡慕的心情,自然就会产生写好字的愿望。个别辅导时,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俯下身子,握着学生的手写一写,让学生看着老师写一写,无形中,给了学生一种力量,更是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学生写字前,我常常会先于学生把每课中的会写字写下来,上课时出示给学生看。为了静下心来,把字写漂亮,写规范,我严格地按照田字格的占格位置练习书写。然后我把自己的“作业”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并说这是老师的作业。我把写得好的和不好的都给学生看,我举着不好看的字说,这是边看电视边写的,这是很心情不好时写的,这是很累时写的……我告诉学生写字时不专心,老师也会写错,更别说把字写漂亮了。我告诉学生写字时,不求快,不求多,但求好。写字是苦旅,学生也常有泄气的时候,我还经常在写字课上播放轻音乐,让他们放松心情,为他们鼓劲、加油!

四、时时获好评,充满大乐趣

我在语文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反思写字教学的有效评价方式,提倡多元化的评价。

1.学生写字作业完成后,我仔细地批改。字写得正确、匀称、美观的我给他一个“优”并写上评语及时地鼓励、表扬。几句评语“进步了”、“很认真”……激励了学生,重塑了他们的自尊,让学生们尝到甜头!

2.学生互评,比学赶帮。我在搭配学生座位时,有意识地把字写得好的和写得不怎么样的同学坐在一起,让他们进行书写上的“助学”。让大家寻找“对手”,进行暗地里的较劲!每周选择一个固定时间,让学生都将自己的书法作品放在桌面上,在展示个人风采的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评判、交流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有了美的体验,同时识记能力也增强了。儿童好胜心强,成功的喜悦常常能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身边好的榜样更能激起他们的写字兴趣。当获奖的同学拿到奖品时,旁边的同学都会非常激动,羡慕不已。同学们在写字与评价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充满激情的艺术之美!

3.书写作业除了学校里老师、同学、自己评价以外,还要带到家里由家长来评价。评价四方都是“优”或“进步了”,第二次作业以少书写两个字作为奖励。这种奖励的作用很大,学生们都肯多花点时间写好,争取少些,不再一味求快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想方设法地多让学生体验到写字的乐趣,增强他们写好字的信心。

“学写字,字育人”。总之,写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好教材、多动脑筋,就一定能在写字教学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让学生爱上写字,让学生写出漂漂亮亮的字,让写字的过程成为育人、促人成长的过程,正所谓“一笔一划练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槁).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与操作案例.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8-120.

[3]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C]. 西安教育网,2007-11-14.

9.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九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三路”问题必须得到重视,理清“三路”,使其畅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三路”

通畅

在教师队伍中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我个人认为就是说,只要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因人因事而宜,不必千篇一律,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过,照优选越法的观点看,从某地出发,通向罗马的捷径,也就是距离最短,最省时,耗力最少,抵达却是最早的毕竟只有一条。讲一篇课文一定要选取一条这样的捷径,以下就这个问题,结合学生的状况及本人的教学体会,试作些粗论。

在语文教学中“三路”必须通畅。我说的“三路”是指文章的文路,学生的学路和老师的教路。所谓文路就是作者的思路,即文章的线索。而字、词、句、篇则是文路的铺路石,要把这些铺路石巧妙地串联在文路上,文章才会泛出光彩。所谓学路,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的整个思路。学路对头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路则是指教师在对文路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素质,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学生思维作准备,以便能迅速有效的将学生引入文路,进而理解文章的字、词、句、篇,为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艺术匠心铺述捷径。

假想一下,如果教师始终没有把学生及时引入文路,亦或让学生的学路和文路相交;亦或让学生的学路与文路平行;亦或绕路太远才迟迟进入文路;亦或让学生的学路与文路时合时离,左右徘徊。那么,即使把文章的中心抽象得再怎么完整,或是最完整的把写作特点列举得最详尽,把词语解释得最规范,其教学效果很难说是最理想的。

可以看出,学路与文路是否能有机汇合和通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但是,学路与文路能否有机的汇合又取决于教师教路的铺设。有位教师在讲《故乡的榕树》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九十年代初期,海外华人在香港举行的“我最喜爱的唐诗”评选中,李白的 《静夜思》倍受青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写的是作客他乡的诗人短梦初回的情景,寂廖的庭院,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照在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乍眼望去,在迷离恍惚的视线里,真好像是在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定睛一看,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举头望月,秋夜的太宝是如此明净!凝望月亮,最容易触动的旅思愁怀涌上心头,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亲人,诗人的头渐渐低了下去,完全沉浸在对故乡的怀念之中了。“人至天涯皆游子,相思难剪故园情。”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曾经轰动海外的乡愁散文,作者是一位旅居海外三十多年的华侨,在一个夏季的黄昏,作者在门前的一棵榕树下与儿子嬉戏,无意中吹出了一曲笛,竟刹那间不能自己,心儿就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的大榕树下,这篇文章见报后,喜好散文的读者爱不释手,报刊上的评论文章交口称赞,都说它如诗如画,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堪称散文创作之精品。现在我们一道来欣赏它吧!教路里有这样的安排,虽然浪费了大篇口舌来导入,但难说它是不经济的。故乡难离,古今皆同,思乡之愁,人之常情。教者在考虑导语时,着意融入了这样的思想,选择李白的 《静夜思》意在创造与课文情调相称的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情思上产生共鸣,学路自然被引入了文路,而且导语中引用的评语,也激发了学生迫切要读下去的愿望,这样的导语,轻易地把文章的灵魂即思乡在学生头脑中注入了,这时他们精神集中,好奇心激起的兴趣迫使他们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学目的也就不难达到了。

由以上可以得出:影响教学效果最关键因素是“三路”的畅通和巧妙连接,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做呢?

老师们碰在一起时,谈论最多是学生,但谈论更多的是埋怨学生如何顽劣,如何捣蛋,这反映出老师在正确等待学生,认识学生的问题上存在着不足,教师要从心理和现阶段状况出发,去研究学生心理,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充分理解并明确文章的文路,以便查找相关资料,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文路总是围绕并指归文章中心的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选自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中心是父母对子女两种不同的爱,即是这篇课文文路。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迟取了面对自己七、八岁时写的第一首诗,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以及父母之间微妙的冲突,意在让学生明 2

白,在生活中,爱有许多种,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我们要正确地看待父母的爱。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赛课活动中,我听到了一位参赛老师在课前与学生聊天时如是说:“希望同学们配合老师把课上好,把你们最棒的一面展示给在座的评委和老师看„„”乍听起来,这样的话是那样熟悉。曾几何时,自己在上公开课前也是这样鼓励学生;而作为听课者,也听不少教者说过类似的话。现在这样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心中不禁升腾起一个问号:在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说这样的话,符合课改的理念吗?

由“配合老师把课上好”这句话,我又不禁想到了在执教公开课前某些老师所作的“充分’,的准备:老师事先在同年级的平行班中试教了几次,反复修改教案,甚至在自己的班中先预演一遍,把生字、新词先让学生们都预习好,词典查好,课文先背诵好,上课要提的问题先让学生们知道答案,完全成了一个文艺节目的彩排。到了真正上课时,老师一提问题,大部分同学都举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还专门请一些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问题,生怕一些学生的回答不正确而影响了原定的教学安排和课堂教学效果。整堂课都沿着老师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看起来非常成功。这样的课,学生的确是“配合老师把课上好”了。老师在公开课结束后也会愉悦地对学生说:“谢谢同学们的配合。”

在教学公开课上,到底是学生配合老师,还是老师配合学生?时至今日,“教是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谁都会说的理念。但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的认同。不少教师并不讳言:学生如果在公开课堂上亦步亦趋地跟着自己走,自己心里便觉得十分踏实;反之,学生异想天开,畅所欲言,反而心里没底。由此折射出这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跳出传统的教学本位的藩篱。

传统的教学,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预设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写出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按照预设开展活动。如果是公开课,教师预设得就更周密、更精心,小至每一教学环节的导语、提问都作细致的推敲,甚至对学生的回答都作了设想。这样充分预设好的公开课,在我们听课者看来,往往有声有色、精彩纷呈、高潮迭起、顺利圆满。

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去观照这样的公开课,我们不禁要问:一堂公开课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吗?公开课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堂课。在公开课上,学生本身应该获得发展,得到 3

锻炼,个性得到张扬,而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教师展示其教学技艺、自身风采而配合教师教学。一堂“学生与教师配合得很好”的看似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并不一定成功,因为它可能掩盖了一个巨大的缺憾:学生没有真实地学。而一堂“学生与教师配合得不好”的看似不成功的公开课却有可能恰恰让学生学得非常真实和自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果公开课上,教师帮助了一个从来不敢在公开课堂上发言的孩子树立了信心,让一个一直读课文结巴的孩子通顺地读完一段话;让孩子们历炼了学习的过程,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合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思维真正被激活,认知得到了提升,哪怕不顺利,那也必定是一堂有价值的好课。

其次,教师要注重在文路上设置几个“问题点”,面对一篇文章,要设计出几十个问题并非难事,但有资格成为“问题点”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这些“问题点”必须是文路的指路标,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作者是谁?巴迪是怎样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就构不成文路的指路标,而“作者为什么会说他越来越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和“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两种声音指什么”、“交织在我耳际是指什么?”则是典型的问题点。

第二,不能太难,但一定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太简单了,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动因;太难了,超越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思维只能“静止”。

第三,“问题点”不应是孤立、单一片面的,而应具有系统性、联系性。第四,“问题点”须具有新奇感,因为新奇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诱因。明确了文路,设置了问题点,理清了学路与文路,那么教路的铺设和“三路”的畅通也就蕴然其中了。

如想在教育教学中取得好的成绩,须得狠下功夫去总结、探索,语文课教学中的“三路”畅通尚在探索之中,它是否算得上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还有待于今后的实践证明。

参考文献:

[1]《故乡的榕树》选自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2] 李白《静夜思》选自小学语文第三册

10.浅谈车工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十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做法: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合作探究、及时合理评价、精心设计练习,既要充分发挥教师能动的组织、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20xx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的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有效教学”,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不可以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工夫,旨在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力求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力求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精选活动素材,优化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有效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做好系统的“教学设计”。设计好,组织好,精心选择好活动素材是组织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选择活动素材一般遵循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选择活动素材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方法。教师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尽可能让学生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中选择合适的策略,在活动中人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如:在研究梯形常用辅助线的教学中,本人并不是单靠分析和引导,而是从学生知识经验出发,设计了以图形分割为内容的活动素材,提出了问题:(1)如果在梯形纸片中剪一刀,同时剪出一个矩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能做到吗?(2)能同时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吗?(3)在这两种情形中,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收获?

这几个问题,容易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产生数学思考,并且最终将知识经验生成新知。

(二)选择活动素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效的课堂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创造性的融入一些生活素材,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ASA”判定公理之后,可以设计实际应用方面的活动素材,具体内容是:小明不小心地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成了三块碎片,现要去划一块同样的玻璃,最省事的办法是应带哪一块碎片去?

这样提供的活动素材针对性强,目的是引导学生让数学走进生活,并且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应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兴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应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轴对称”时,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要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学们对这个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一章前,老师可这样问:“你能够用一个测角仪测出学校外的移动公司的发射塔的高度吗?只要我们认真学好三角函数这一章,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样,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放活动空间,自主合作探究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教学。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要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

教师要以活动的板块来设计教案,建立活动。把原来的教学重点改为探索的重点,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形成一种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局面,提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空间。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一旦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各组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的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四、关注学习过程,及时合理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学生在民主的课堂中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思考研究,而且要让学生更多地去反思、去探究发现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合理的评价,能及时恰当的调控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动力。

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你如何利用一根直尺去测出学校操场中的国旗旗杆的高度?在这个问题中,教师评价学生时,首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其次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策略和方法。最后还要关注学生在构建数学模型后,是否有意识地对所构建模型--相似三角形加以表达、应用,是否清晰有条理地与同学交流,并从交流中获益,是否有意识地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以上问题,教师都要在课堂上给予鼓励与引导,并随时观察记录。

五、设计分层练习,促进和谐发展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堂练习,能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思维活动过程;也是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及时反思改进下阶段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巩固练习不但要注重目的性,更要注重层次性。也就是教师既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更要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同时,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可设计如下问题:

某班有23位同学去郊游,他们有两种租车方式:出租车和人力三轮车,已知,出租车每辆最多乘4人,三轮车最多坐2人。出租车每辆每次10元,三轮车每辆每次7元。

(1)如果租出租车5辆,还需租多少辆三轮车?租车费用是多少元?

(2)请你设计他们的可行的租车方案,并算出相应的租车费用(5种以上)。

(3)请你设计最节省的租车方案。

基础生(后进生)做完第1题,中等生做完第2题,优生做完第3题。这样每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有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20xx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

2、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11.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十一

小学科学又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但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科学老师有着很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好奇”让孩子们走人精彩的科学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我们应该小心的保护、培养和激励。

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孩子们都会提出一些让人感到很奇怪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眼里很滑稽,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取笑他,我们要有一颗和孩子一样的童心,要和孩子们融洽在一起,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要从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耐心的讲解,引导孩子们去探求,鼓励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假如我们不屑于这些问题,就会极大的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或许还会在无形中抹杀一名未来的科学家。孩子会在好奇心的引领下,才能对科学进行无拘无束的探索,才能渐渐培养出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二、用我们的激情去点燃他们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激情投入,学生身动而情未动,不以

成功喜,不以失败悲,这样不就与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相去甚远?那么培养科学素养也无从谈起。只有具备激情,科学家才能在枯燥的探索之路上走的更远,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老师有这个责任去点燃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激情,不求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求人人都可以研究科学,都成为有科学素养的人。记得在四年级上“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时,我组装了一个简单电路实验。在灯泡亮的一瞬间,学生们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整个教室掌声雷动。当时作为教师的我还真有些意外,没有想到孩子们会这么激动。我相信这一堂课给了学生们很大的惊喜,它点亮了他们,也点亮了我。

学生只要积极投入,就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欢乐,失败的懊恼;探究的渴望,合作的期待;甚至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恶等。这些体验连同所学知识,都是学生宝贵的财富。总结知识,我们习以为常;把体验升华,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让这种体验推动学生今后的学习,这才是教师的高明之举。

三、教材的把握是教学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四平八稳平均使用力量,没有轻重缓急。要从教材的全局着眼,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例如,五年级下册“热”这部分内容,备课时要将本单元8课通读一遍,分析每一课在整个单元里对热的理解起到了什么作用。如第一课通过讨论“使人热起来的方法”和“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的研究,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对热源和热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认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每课的内容是逐渐递进加深对热的理解,所以我们要摸清它的知识脉络,这样才能对每课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四、重点突出是把握教材的核心

科学教材中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成份上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但是突出重点并不是只抓重点而舍弃非重点,相反必须注意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识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生点、衔接点和转化点,所以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例如,还是“热”这部分内容,总结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内容,第一是物体的热胀冷缩,第二是热传递,第三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保温杯的设计),但前两个更为重要。抓住这两个内容第三部分也就很容易设计出来了,“热”这部分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五、适当的补充教材也是必要的形式

大自然是纷繁复杂的,科学教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自然现象罗列起来,只能选择少量而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会因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还有些内容抽象、枯燥,我们可以增加一些生动的,贴近生活的一些事例,让学生更易理解,更能被吸引在科学上。

例如,“热”的第一课“热起来了”其中“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这一内容,课本只有如何保温增加温度容易给孩子一种错觉,所以我增加了一个生活实例。就是夏天卖冰棍的小贩用棉毯盖住冰棍走街串巷的叫卖。由这个例子说明衣服、被子的作用是延缓内外高低温度的对流。这样就将衣服的作用理解的更透彻一些。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要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但我认为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包括教材的把握等等。学生有了求知欲就可以无形中推动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观察、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基础。

上一篇:企业生产管理调查问卷下一篇:适合万圣节发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