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学设计(共8篇)
1.爱国主义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体会
百色市第一小学(百色市八一希望学校)黄美芬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一项公民教育。古今中外历来把爱国主义视为凝聚民族精神、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最鲜艳的旗帜。热爱祖国是国家对国民的起码要求,每位公民从小就应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因此,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其对国民,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在导语中渗透
结合实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生动、巧妙、富有激情的导语,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设计这样的导语:我们伟大的祖国风景优美,大好河山令许多游人流连忘返。在我国的桂林曾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我国人民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游览这个美丽的地方,好吗?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在朗读中渗透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些声情并茂的课文,可重点引导学生仔细吟诵,感情朗读。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领略祖国文字的音韵美,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指导学生抓住“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字,充满感情的朗读第二、第三段,体会桂林水和山的突出特点及动人之处,使学生不知不觉为其美景感染,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山河秀丽如画,绚丽多姿,自然而然地产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心。
我们广西百色是壮、瑶、苗、侗等7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地区,又是革命老区,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伟人在百色领导了百色起义。当年的革命战争旧址,如今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活动,例如,红七军政治部旧址“清风楼”矗立在我校校园中央,这座米黄色的小古楼,以及楼内的办公桌、枪支、草鞋等陈列物,墙上“打土豪、分田地”的大标语等,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我们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做红七军好后代”为主题的特色教育系列活动,收到显著效果。这样,学生耳濡目染,口诵心语,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使学生心驰神往,为有这样美好富饶的国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产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和思想内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加以吸收、消化,使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学生心间。
2.爱国主义教学设计 篇二
1.1 贯彻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具体化为通过全面丰富的教学手段, 营造自由自主的教学氛围, 实现受教育者全面自由发展的教学目标。网络时代的客观环境下, 获知信息的迅疾性与教学实例修订滞后性的矛盾、新兴媒介的多元化与传统教学的单一化的矛盾, 都需要通过多平台、多方位的教学途径, 新思维、新层次的教学理念来解决。
1.2 实现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
客观网络技术的发展, 深刻影响着授课方式的升级、教学内容的同步, 以及教育主客体的教育意识的逐步革新。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下, 青年受教育者更乐于从网络中汲取迅即和新鲜的信息, 这对传统的传道理念和手段提出了更新的问题。
应当看到, 受教育者在网络的使用频率与效率上, 远多于教育者, 凸显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气象万千的网络涵盖, 对未能及时跟进修订的课本内容形成挑战, 年轻的受教育者更依赖于便捷的网络获求信息、资讯, 一定程度上, 对书本知识的“信服”程度有些动摇, 对课题内容的兴趣导向有所偏离。二是日新月异的网络社会, 对沿用的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带来考验, 当代的受教育者更趋向于向网络搜索求问, 对不善于运用网络的传统施教者的“信任”逐渐削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趣, 对新近事件的洞察与追踪都驱使着受教育者将精力与意趣投入到网络的世界。
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 使网络课堂的建设具备可行性;教育改革的呼声, 使网络实验教学彰显迫切性;网络思想道德事件的频出, 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络化具备必要性。
1.3 迎合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思想现状的发展特点
毋庸讳言, 网络对生活的影响力与渗透力与日俱增。网络的“传播性”, 也意味着极具“传染性”。当今, 诸多社会思潮, 如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等, 依托网络媒介对其片面的主义观点繁殖和复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无法抢占网络高地, 对现实生活秩序的冲击和影响, 甚似洪潮, 很大程度上将面临行为习惯失控和伦理道德重塑的危境。与此同时, 作为网民主力军的青年大学生, 难以甄别和分析各色思潮的利弊, 从而极易被同化和鼓动。爱国情节的激动表达, 爱国情绪的随意宣泄, 爱国主义的舆论争骂等一系列不和谐言行时有发生, 不仅扰乱网络秩序、衍生网络冲突, 而且僭越法律法规。
关注爱国主义网络现状, 利用网络进行爱国主义实验教学, 开展网络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必由之路, 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催生, 是对非理性爱国事件反思后的急切召唤。
通过以爱国主义课题为实验研究, 探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爱国主义篇章的教学方式的革新, 大胆预想设计网络实验教学的途径和过程。研究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师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在现实与网络生活中正确地表达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地维护祖国利益。
2 实验方法
2.1 时闻评论法
施教者通过爱国主义专题网站建设, 或者微博话题、微信关注等转载或传贴热点爱国事件, 类似网上沙龙, 让学生以140字以内实名发表自己对此事件的看法, 传递“强国论坛”似的正能量。引导受教育者对网络惹人眼球、引人注意的鲜活事例, 从思想政治理论的角度思考, 及时发声评议, 以此来把脉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 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纠正引导。另外, 要创新考核方式, 根据学生观点的深度与角度评分。
2.2 体裁教学法
施教者依据爱国主义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 利用网络悉心备课, 甄选汇编古今中外爱国主义范例、补充军事时局和政治历史等相关知识, 横纵丰富课本内容、充实教学素材、提炼精髓要义。以古今纵向关联传承性和中外横向比较借鉴性为授课体裁, 同时, 链接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周边知识, 以主题式诱发受教育者兴趣, 启迪学生发散思维, 以求实现“开窗引路”之功效。
2.3 DV情景法
受教育者依据施教者对教学重点的导航, 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参与课本内容影像化, 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 拍摄爱国主义“微电影”教学片。对于参与拍摄的同学而言是一种走出课堂多彩学习的方式, 而对于通过课堂播放、课后网站、软件浏览到该视屏的受教育者来说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为确保拍摄质量, 也可通过举办爱国主义主题微电影大赛等形式选拔学生主角, 或与兴趣小组或微电影社团合作拍摄。
2.4 软件自学法
软件教学为受教育者独立、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提供了实践平台。施教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专业技术, 合作开发爱国主义自学软件, 将爱国主义课本内容、网络体裁和DV教学片容纳进来。在软件教学中注重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统一辩证关系, 引导受教育者在单机环境下, 依据自身学习习惯和特点, 量身制定爱国主义课程的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把握学习时长、掌控学习进度, 培养受教育者自学能力, 也间接促进了施教者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3 实验预估
3.1 顺应现代化网络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被解放的45分钟”。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现的“真实自我”。通过微博时闻评论、网站留言等方式, 说出课堂上不敢说、没时间说的“心里话”。不受课程时间、课堂空间限制的网络教学环境, 是施教者教学魅力的延伸、受教育者学习能力的扩展, 虚拟空间的自由度、宽松性让教师走下讲台与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 零距离诚实沟通、平等讨论。思想火花面对面, 对爱国事件的情感抒发, 爱国主义的意见伸张, 渠道更宽时间更多。
下课不等于下班。对施教者网络教学应用能力的考验, 下课一定程度上并不意味着下班。施教者根据爱国主义篇章的教学要求和需要, 把海量、种类繁多的爱国主义网络信息进行适度代理和筛选, 并加以科学的组织, 使其转化为不同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以爱国主义思想为主导, 以网站建设、软件开发、后台管理为技术支撑, 将施教者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受教育者的认知工具。
评分机制的标准的综合性。着重于鼓励受教育者在爱国主义教学中参与性、独立创造性。创设多媒体网络环境, 多媒体交互特点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 为其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突破思维定势, 诱发其根据已有的信息, 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问题, 对在时闻评论中有自己独到见解、在软件自学中超额完成学习任务、在DV主题微电影中志愿积极参与拍摄、在体裁网站建设维护和升级中有突出表现的同学, 予以一定的加分奖励, 并综合评定其最终成绩。
3.2 营造校园网络教学文化的重要契机
网络革新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 同时也改变着校园教学文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平台, 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远大于电子商务等。正如电子书带来了阅读的革命, 网络实践教学课堂也是大势所趋。百度和谷歌等互联网产品以“万能者”身姿, 对过去和现在已有知识成果海量存储、即时呈现, 仿佛有问必答的长老。索问于师转向求解于网络, 青年受教育者逐渐形成的网络依赖心理, 对施教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原始责任提出更高也是更难的要求。但与人脑不同, 网络作为工具唯能解惑, 无法也不可能替代人师基于经验与智慧、人格与魅力对受教育者的塑造与教诲, 对未来的预知与探索, 以及真正的“传道、授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章节网络教学实验的根本目的是, 通过受教者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 以师为主、以网为辅, 更好的加强师生互动。以此为根, 培育和发展网络时代的新兴科技教学文化, 并以网络为放大镜、链接到社会, 从而更好地指引受教育者实践。
3.3 提升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
爱国主义网络实验教学的意义远远超乎课堂教育本身。通过网络实验课堂长期性、科学性的引导, 侧面有助于青年学生逐步培养起良好的网络道德与网络行为。高校爱国主义网络实验教学的根本点在崇尚信仰, 引导受教育者恪守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坚定圆梦中国的共同理想, 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校爱国主义网络实验教学的着力点在弘扬正气, 唱响网络主导旋律, 强化集体认同, 培育网络爱国文化凝聚民族复兴自信, 完善网络教学机制构建校园网络和谐;高校爱国主义网络实验教学的落脚点在革新教育, 构建爱国主义网络仿真教学课堂, 爱国主义网络虚拟实践基地。未来在青年, 对作为网民中坚力量的青年受教育者, 进行爱国主义网络实验教学, 以此影响和提升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修养, 既是基础之功, 亦是长远之计。
摘要:网络浪潮中,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基础上,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验教学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设计全面丰富的教学手段, 承载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继而促进受教育者对客观存在的更科学的思想认知、更规范的行为实践,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任务, 亦是教书育人须臾不可偏废的最高目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网络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满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验室建设管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 .
[2]余成跃.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 2011 (3) .
3.爱国主义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爱国主义 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
一、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认识
作为小学教学中的课程之一,小学品社课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也在于其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在小学品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品社课程德育教学的作用,尤其是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
在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贯彻落实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之一。
我们所说的爱国主义教育指的是,公民对于自己祖国深厚和由衷的热爱之情,这个情感的养成,是建立在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基础上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品社教师要立足于小学品社课程,做好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
二、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认识到重要性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意识领域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核心之一,在小学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品社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道德意识的修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提升理论水平,建议一线小学品社教师在教学、备课之余多多阅读理论方面的著作,紧跟时代的潮流与趋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同时教师也应该密切联系实际,联系国家重要的时政热点,让学生感受到最及时的国事,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是与时俱进的教育。
三、重视校园环境熏陶,建立浓厚的爱国氛围
在小学品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进行校园环境的建设。
首先,通过教师的黑板报、学校走廊橱窗等,宣传爱国主义精神。虽然,有些内容并不是思品课程教学的内容,但是教师可以与班主任的工作以及学校工作相结合,在学校走廊橱窗内容选择上,以及班级黑板报的建设上与思品教学的一些内容相结合,这样多管齐下,既有利于学生的教育,也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
其次,多开展爱国主义精神的小活动。思品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國庆节、党的生日以及建军节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开展小范围的歌咏比赛,朗读比赛和小作文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氛围。
第三,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给学生起了榜样的力量,如果教师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的激励意义更加明显。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都要从自身进行要求,让学生以自己的教师为榜样,把爱国贯彻到生活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去。
四、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现在的一些孩子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而且有些孩子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这样的孩子大多都比较自我,想问题和做事情都要从自身出发。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在爱国主义精神的贯彻上,这是一个障碍。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是个人利益实现的基础条件,虽然,个人利益看似和自身的幸福生活联系密切,但是如果没有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作为保障,个人的利益也不能有效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品社教师不能仅仅给学生贯彻一些空洞的理论,更应该在给学生在说明道理的同时,给学生讲解一些言之有物的实例。比如在讲解国家、个人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新中国的成立,是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通过亲身爱国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空洞的理论,容易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疲劳,也不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
第一,给学生创造一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许多学生对每个节日的由来典故可能并不是十分的清楚,在讲解“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贯彻爱国主义情怀,讲有关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包粽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引导学生多参加送爱心、送关怀的活动,我们身边有一些爱国的老军人,他们曾经在抗日战场或者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中奉献过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由于各种原因,可能这些老人晚年过着比较孤独和清苦的生活。思品教师可以利用思品课程的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思品课程走出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给这些老人们送爱心,送关怀,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第三,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周恩来总理年轻时曾经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虽然我们不一定让学生树立如此远大的理想,但是也应该让学生树立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并且教育学生,为祖国奋斗并不一定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儿,而是要认识到自己与国家的关系,如果能够做好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儿,也是在为祖国做贡献。因此,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做好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为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做准备。
总之,在小学思品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措施地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名思品教师,要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认识到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1]程庆红.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和启示[J].黑龙江史志,2010(15).
4.爱国主义教学课例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积累培养语感;
2.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1.把握几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体会“智”“勇”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四、教学策略
①以读代讲,采用读、议、辩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课文。
②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廉蔺交欢”的对比深度。
③立足语言文字本身,引导学生品味《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④选择要点,确定三个故事中的各自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定点发散,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情趣,导入新课。
1.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雅,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无独有偶,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话,都说明了“历史”对后世的厚重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部重要史书著作中的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多媒体显示以下关于《史记》的知识:
《史记》诞生于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
同时,《史记》还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找出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通假字、活用词类、特殊句式。
2.梳理课文情节,说说作者讲了哪几个故事,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教师明确: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
教材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性格,以及廉颇粗犷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以国家之急为先的爱国精神。
(三)梳理人物事迹,把握性格特点。
1、学习“完璧归赵”部分:从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问题(1):课文中,蔺相如是怎样出场的?
教师明确:蔺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赵国君臣“予”则深恐上当,“勿予”则更恐秦国发难,这是两难;“求人”不得,这是第三难。正是这样层层铺垫,再通过缪贤荐才之举,方使蔺相如露面。露面也仅仅是侧面描写。
问题(2):蔺相如出使秦国之后,围绕着和氏璧,与秦王展开了一场怎样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教师明确:蔺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蔺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蔺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意偿城,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辞谢”。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考虑到秦王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还把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2、学习“渑池之会”部分:从语言描写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主问题:这一节,课文是如何体现蔺相如的“智”、“勇”的?
问题(3):“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是怎样分别描写秦、赵两国御史表现的?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谋略?
教师明确:史官记载渑池之会的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蓄谋已久的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是“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实力和智谋的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应变能力的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不凡。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智谋勇气的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重点学习“廉蔺交欢”部分:从写作手法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主问题:这一节,是怎样体现廉颇、蔺相如的“智”“勇”的?
问题(4):“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划蔺相如形象的?
教师明确: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群,等等。这样,可以使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所有这些说明,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大屏幕投影显示蔺相如的“智”和“勇”:
知人论世之智,随机应变之智,争取主动之智;
不畏强暴之勇,不怕牺牲之勇,隐忍退让之勇。
这里的“智”,是大智若愚的“智”;这里的“勇”,是大勇若怯的“勇”。
(四)联系前后课文,总结写作手法。
问题(5):课文中的三个故事,都提到了蔺相如,那么,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否相同?
教师明确: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渑池之会”注重用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交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截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营造起伏;对比反衬,贯穿始终。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
问题(6)廉颇看不起蔺相如,有哪些原因?这种认识为什么不对?
教师明确:一是把军事贡献(攻城野战)看得比外交贡献(口舌)要大。二是觉得蔺相如的出身低贱。新时代的高中生,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理当一点就懂。在此不赘述。
问题(7):面对廉颇一时的错误认识,蔺相如有哪些言、行,以避其锋芒?最终促成廉颇感到羞愧,勇于认错的,是哪一句话呢?另请从中归纳《史记》写人物的特点之一。
教师明确:
有以下行动,如:“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阵列。”“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有以下言语,如:“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促成廉颇改悔的,应该是:“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
教师小结:
《史记》写人物的特点之一,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
问题(8):学习了课文,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教师明确:体会最大的是这两个人都能以国家之急为先,表现出来的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在国家之急面前,任何个人的小事都是微不足道的。
问题(9)在我们这些年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很多有关爱国主义的事例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爱国主义的故事展示出来,下面哪一位同学起个头,大家逐一陈述。
学生1:我说的是《钱学森的故事》: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 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 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 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早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 劳。”钱学森到美国学成后,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工作的优厚待遇,筹划回国。美国得知钱学森要 回国的消息就设立了重重阻碍,不让他回国。但是钱学森归国的意志坚定,在国家的相关人员帮助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 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 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由 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 年。
学生2:我要说的是《徐悲鸿的故事》:徐悲鸿是另一位值得我们 为他自豪的中国人。他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向法国著名的绘画 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他这位中国学生,这却引起了一些人们嫉 妒。一个与徐悲鸿同在美术学校的法国学生,曾想拜达仰为师,却遭 到了拒绝。他平时对中国学生蛮横无礼,见徐悲鸿深受达仰大师的器 重,对徐悲鸿更是憎恨、嫉妒。一天晚上,他与徐悲鸿约定等到结业 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从此,徐悲鸿像一匹不知疲倦的 千里马,发奋苦学,日驰千里。三年后,那个曾向徐悲鸿挑衅过的法 国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不过徐悲鸿,向徐悲鸿深深鞠了一躬,说: “我确实不如您!”徐悲鸿在外国人面前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值得 我们为他骄傲。生3:我来说一下《詹天佑的故事》: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 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 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 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 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 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只为国家不为个 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教师:听了同学们讲的故事,你什么感想?
学生1:爱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而要有实际行动,学好科学知识 很重要。学生2: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努力学习,发奋图强,长大后,为祖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爱国的表现。
学生3:我倡议同学们许下承诺“要发奋图强,热爱祖国。” 学生集体承诺:我承诺要发奋图强,热爱祖国。
师: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自主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我们要争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新时期的爱国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强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民族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刚才同学们许下了承诺,我们要说到做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五)阅读课外材料,拓展文本理解。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框题。本框题主要通过介绍哲学存在与发展的具体形态,让学生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
本框题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通过介绍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课时主要通过介绍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前面的内容,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哲学知识。但是,由于哲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应该结合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论断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的层次性,由具体到抽象,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识别不同的哲学派别,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及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重点难点 重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自的主张。难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教学设计
(预备铃)在上课之前,我先把大家分成四组,四组的每个同学都可以举手回答或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在这节课上完之后我们看哪一组加的分最多,哪一组就胜出,大家要把握住机会哦。
(正式铃声)(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那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基本形态。那么谁愿意充当一下喜羊羊,告诉大家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过渡)从学习目标中我们知道,这节课我们依然要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学习,那么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一起探讨一下。
(课件)展示“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学生活动)当我们上了半天课没有吃东西的时候,我们肚子空空的,这个时候我就会有饿的感觉。
(教师问题)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还是先有饿的感觉,肚子才空空的?
(学生)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
(教师点拨)肚子空空的属于物质的范畴,饿的感觉属于意识的范畴,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所以,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么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呢?我们先来看一位学者和民工的对话。
(学生活动)展示“学者与民工的对话”。(学生表演)
(教师问题)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回答)不同意。因为①唯物主义者承认物质(存在)决定意识(思维),但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承认意识决定物质,但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不同回答,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过渡)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哲学的两大派别是什么?谁能起来告诉大家。(学生活动)填表格。
(过渡)唯物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古代的哲学家们的唯物主义观点是怎样的。
(课件)五行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课件)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2、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
3、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五行”原指“五材”,即金、木、水、火、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
(问题)上述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哪一种基本形态?这种基本形态有什么合理性和局限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12页的相关内容,并和组内同学探讨研究一下。
(教师活动)很明显,它是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的,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或者“气”等等,这些观点都是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认为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缺乏科学依据。
(过渡)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到了近代,这时候与古代相比较,自然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越来越科学化。我们知道,自然
科学的发展会推动哲学的发展,所以到了近代,出现了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基本形态。
(课件)“ 原子说”
1、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1803年他发表了“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2、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学生)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的最高概括和认识成果。
(问题)上述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这种基本形态有什么合理性和局限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12页的相关内容,并和组内同学探讨研究一下。
(学生活动)这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教师小结)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一个对子,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客观世界,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在这本书的第三单元我们会详细地学习辩证法。
(过渡)哲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到了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好,谁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学生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过渡)好,到这儿呢我们就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学完了,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课件)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比较: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义(基本观点和局限性)(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局限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正确性)
(过渡)既然大家学习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小试牛刀呢?(课件)“小试牛刀”(学生做练习)略
(过渡)看来大家对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掌握的不错,那么我们继续学习古今中外的唯心主义观点。
(课件)王守仁(明朝)的“心外无物”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学生活动)读“花的苦恼2”
(学生活动)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贝克莱说:“存在即是被感知”。
(教师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存在即被感知”的观点。那么按照贝克莱的说法,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真的能这样吗?(不能)
(问题)讨论探究:王守仁和贝克莱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这种观点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这些观点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它的基本观点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过渡)唯心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我们来看唯心主义的第二种基本形态的典型观点。
(课件)朱熹:理在事先。柏拉图:理念世界。黑格尔:绝对精神。各种“神创论”。
(问题)讨论探究:朱熹、柏拉图、黑格尔以及神创说等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这种观点有什么特点?大家结合教材第13页探讨一下。
(学生活动)这些观点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它的基本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
神的外化和表现。
(过渡)到此我们已经把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学完了,那么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好吗?
(知识总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比较。(学生回答)
(过渡)既然大家学习了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再试牛刀呢?(学生活动)“再试牛刀”(四张幻灯片)
(教师小结)(讲清楚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也有局限性,例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其局限性;唯心主义也有一定的作用,认识到了人的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那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有什么关系呢?
(课件)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教师小结)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其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由此形成了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的是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课堂小结)好,这节课的内容就上到这儿,那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课件)“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看一下四个小组的得分情况。
(多余时间)剩余时间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我校师生的风采和尼勒克的美丽风光。板书设计:
第二课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布置作业:
6.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教案设计 篇六
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
1、动员会。
2、爱国名言、诗词学习鉴赏。
3、爱国电影或故事书籍阅读活动。
4、我的爱国行动。
二、总结交流主题班会
活动流程:
一、导入词:
二、爱国名言诗词鉴赏交流:
三、爱国影视故事交流;
四、学生讨论、发言:我的爱国行动。
五、我的爱国宣言:说一句祝福祖**亲的话
六、结束语: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立新中国的奋斗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贡献的思想。
4、让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让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安排学生搜集爱国名人名言、青年爱国影视故事。
2、布置教室黑板主题图。
3、准备《义勇军进行曲》和《歌唱祖国》的音乐。
活动过程:
导入语: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熟悉的歌曲,同学们想听一听吗?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音乐《国歌》)
教师、主持人:听着这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让我想起了六十多年前的 10 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回顾历史,多少爱国志士曾留下了他们的爱国宣言,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活动一)爱国名言诗词鉴赏交流
1、主持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这句名言的意思就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2、各小组汇报课前收集到的爱国名人名言(以爱国志士的名人名言教育学生,深刻感受爱国志士的爱国热情)
3、主持人或者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
活动二)爱国影视故事交流:
1、主持人:华夏五千年多少爱国志士不仅留下了誓死爱国的豪言壮语,还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们收集到的爱国影视故事
2、各小组汇报课前收集到的爱国影视故事
3、主持人或者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
活动三)我的爱国行动:
1、教师:爱国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上世纪初的青年爱国,是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浪潮中。
三、四十年代的青年爱国,是进行抗日救国的斗争。五十年代的青年爱国,是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现代的青年学生,正处在和平年代,祖国又正在日益强盛起来,我们该怎样表现我们的爱国热情呢?(学生汇报交流)
2、请各位同学说一说将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让同学们的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资料准备(汇报预设);
1、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从唱国歌上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否真正爱国。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在唱国歌时的神情和态度,我们内心的感受,都能说明我们究竟爱不爱国,究竟有没有民族自豪感。
2、懂得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
3、如果我爱国,我会认真学习,学习好知识充实自己。
4、其实只要有一颗真心就好了,如果祖国的利益被侵害,你会心痛,你会愤怒
5、如果我爱国,我会在升旗礼时专注的看着五星红旗,心中默默唱着国歌,心里感到自豪;
6、如果我爱国,我会关注国内的事情,不时的关注国家重要的新闻;如果我爱国,我不会说的嘴巴上惊天动地,只从嘴巴说出来,而没有一点行动;如果我爱国,我会为国家争面子,至少在自己身上要保持好良好素质,遵守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如果我爱国,我会跟外国人说:I come from China.8、主动、认真佩戴红领巾,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9、学唱爱国主义歌曲、听爱国主义歌曲,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活动四)我的爱国宣言
1、教师:如果我爱国,我会关注国内的事情,不时的关注国家重要的新闻;如果我爱国,我不会说得嘴巴上惊天动地,只从嘴巴说出来,而没有一点行动,如果我爱国,我会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如果我爱我的祖国,此刻我会对我的祖国说一句祝福的话,现在老师号召大家对祖**亲说一句祝福的话!
2、每个同学说一句祝福祖国的话,边说边播放《歌唱祖国》的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下激发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
3、主持人根据实际汇报情况点评。
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多好啊!虽然现在他们还小,正处在祖国经济蒸蒸日上的时期,不需要我们现在上战场,但我们应懂得:如果我有爱国之心,我会关注国内的事情,不时的关注国家重要的新闻;如果我有爱国之心,我不会说得嘴巴上惊天动地,而没有一点行动;如果我有爱国之心,我会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如果我爱我的祖国,我会时时刻刻为祖**亲祝福!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实际行动中实现我们爱国的诺言!
7.爱国主义教学设计 篇七
一、利用历史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是一幅幅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及其生平事迹交织在一起的画卷。利用历史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就是要挖掘历史人物的内涵, 特别是他们值得后人借鉴的精神财富。初中历史教材有丰富的历史人物材料。从战国时期的将相和到文天祥的正气歌, 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关天培、邓世昌的壮烈殉国, 从屈原的忧国忧民到孙中山、鲁迅、毛泽东的不屈不挠, 从李大钊、瞿秋白、刘胡兰的从容就义到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的无私奉献, 无数的爱国志士忧国忧民, 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富强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抗争。教师重视利用历史人物进行历史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讲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等, 让学生明白中国人民勇于反抗封建统治的精神与事迹;通过讲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抗日战争等, 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气概;通过讲为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 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 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 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而进行的三年解放战争等, 让学生明白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美好的国家, 中国人民走过了漫长的探索道路, 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此奋斗一生, 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利用历史名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材有很多千古传诵的历史名言充满爱国主义情怀, 比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 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浓浓的爱国情。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 并介绍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不仅能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 而且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结合历史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可以联系一些有意义的历史纪念日, 将历史纪念日和教材结合起来, 既有历史意义, 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屈原时, 可以结合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来讲;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时, 可以结合五四青年节来讲解, 让学生弘扬五四精神;讲到中共一大的召开时, 可以和七一建党节结合起来讲解, 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讲到南昌起义的章节时, 可以结合八一建军节来讲解;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 可以结合国庆节来讲解等。这些都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纪念日, 每一个纪念日都可以把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进去, 引导学生始终牢记共产党人为国为民、流血牺牲的艰辛创业史, 永葆振兴中华的进取精神。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历史纪念日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感恩社会, 报效祖国, 为社会多做贡献。
五、通过爱国影视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影视作品将多种艺术形式与高科技融为一体, 优秀的影视作品以其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运用爱国影视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都是我国中小学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在讲授《火烧圆明园》这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这一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人间艺术宝库被付诸一炬, 这不仅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 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南京大屠杀》片段, 让学生目睹日本侵略者大肆屠杀中国人民的那种惨状、那种血腥, 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落后被挨打, 祖国只有强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而懂得要努力学习, 振兴中华, 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时, 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铁道游击队》片段,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振奋精神, 增强民族自豪感。利用爱国影视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让学生培养发奋学习、努力进取、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通过社会热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不少学生认为, 学历史就是了解那些已经过去了的枯燥的历史事件。要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的这种认识, 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将历史教材内容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当今的社会热点就是今后的历史事件, 在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郑成功收复台湾时, 教师可以结合当今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进行讲解, 教育学生要坚决反对日本、美国等反华势力支持台湾少数人搞“台独”活动;在讲西藏和平解放、收复新疆等内容时, 教师可以结合2008年3月14 日发生在西藏拉萨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 以及2009年7月5日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进行讲解, 教育学生要坚决反对境内外恐怖分子、民族分裂分子的犯罪行为, 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8.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八
关键词:化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适时渗透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人们对祖国的这种神圣的感情是与他们的共同利益相联系着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现行高中化学教材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因此完全有条件,结合学科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常常是星星点点的蕴含在各章节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有关化学的发明和创造;建国以来有关化学方面的重要成就;我国蕴藏的较丰富的化学资源;建国以来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国防建设方面的发展情况等等。
一、介绍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劳动人民有过不少重大发明和创造,对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公元前8000-6000年发明了粗纹棕色陶器。在夏代已能铸铜、炼青铜、酿酒。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早在公元前100-88年的西汉时就已发明,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到公元8世纪时,造纸技术才经中东传入阿拉伯,到12世纪才传入欧洲。我国四大发明之二的黑火药,早在三国时就发明了,北宋真宗时,已制造出了火箭和火炮,13世纪后才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我国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发明了冶炼生铁技术,公元前4世纪发明了可锻铸铁,公元前3世纪,战国晚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炼钢技术。我国使用铸铁的时间比欧洲早1900年。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制作陶器。到了商代,已出现了原始瓷器。1470年才把我国制陶瓷技术传入意大利的威尼斯。后来欧洲才开始生产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把制瓷器的瓷土叫做Kaolin(高岭土,是指江西景德镇高岭的瓷土),把瓷器叫做China更是最好的明证。
通过这些发明创造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为人类做出了辉煌、卓越的贡献,从而更加
热爱我们的民族,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二、介绍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激发爱国热情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论是在陆地、海洋,还是在山区、平原,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1.我国的有色金属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其中14种主要有色金属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2.我国的煤储量也极其丰富,其储量和生产都居世界第三位。3.我国的钨矿储量、钨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铁的储量约是世界储量的四分之一。4.我国的稀土元素储量占世界第一位,而且目前稀土元素的开发生产已形成较大规模,现已经应用到冶金、机械、医药、石油、化工、轻工、电子、玻璃、陶瓷等许多领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更能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矿藏资源,这将有助于调动学生为尽快开发和利用祖国资源而奋发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工生产和科技研究的伟大成就及发展前景,培养学生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而奋斗的精神
建国以来,我国的化学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钢铁产量已从解放时的15.8万吨(居世界26位)上升到1992年的8000万吨以上(居世界第4位);水泥从1988年开始超过2亿吨,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1990年化纤、有色金属产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另外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伟大成就。1965年9月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11月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70年代合成人造金刚石;80年代制得锗酸铋晶体。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激励他们学好化学,增强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信心。
四、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激励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立志学好知识的生动教材
许多中外著名的科学家,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里知识渊博,造诣很深,而且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也十分突出,让人肃然起敬,由衷钦佩。居里夫人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把她发现的两种元素中的一种命名为钋(念pō,为波兰的波的谐音),利用这一事实可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如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放弃了留在美国工作的优越条件,于1921年毅然决然回国就任天津塘沽永利碱业公司总工程师。他全身心地扑在制碱工艺设备的改进上,最后终于摸索出了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1926年,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物博览上获得金质奖章,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最难能可贵的是,侯德榜先生毅然将他摸索出的制碱方法写成专著,公诸于世。该书1933年由美国化学会出版,轰动了科学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40年他又完成了新的工艺路线,1943年,这种新的制碱法被世界化学联合会正式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在讲授碱金属这一章内容时,适当穿插侯德榜先生的这些惊人业绩,会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感染作用,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科学技术的永恒探索和求知欲望。
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的有机插入,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
.参考文献:
1. 范杰.化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 范杰.中学化学教学发与实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爱国主义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爱国主义教学10-23
一年级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设计10-07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08-29
爱国主义宣誓词以及爱国主义诗歌10-13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心得体会_2019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1-10
爱国作文:肤浅的“爱国主义”[英文]08-15
爱国主义心07-03
爱国的初中作文:学习爱国主义精神06-17
爱国演讲稿:什么是爱国主义09-01
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班会报导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