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社会建设

2024-10-06

社会工作社会建设(精选8篇)

1.社会工作社会建设 篇一

转型社会背景下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

在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上有三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在新民主主义的指引下,中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主义专制制度;第二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阵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次也就是从1978年到现在一直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转型了,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做出了粗多重大的决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更是掀起了改革开放的高潮。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几年了,在这些年里,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综合国力都有发展,国际竞争力也是越来越强。但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国的贫富差距逐年增大,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由于贫富差距导致犯罪率也在逐年递增;物价也是飞涨,许多的工薪阶层都很难在一线城市买到一套房子。

经济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政治文化的基础。所以在社会转型的这个大背景下,经济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我觉得既然是在转型社会这个大背景下,那么经济也需要转型才能很好的发展,中国已经实现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一个步骤,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还有就是中国不能只盯着GDP的增长,GDP并不代表着所有,各地政府有时候过于看中数字上的增长,他们为了使得经济的增长率达到某一个指标,不惜以环境等为代价,他们用高能耗,高污染来换取GDP的增长。但是这样的经济是不可能持久发展的,因为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牺牲了后代的资源。

中国所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国目前已经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型成为工业国,但是,中国的工业总是建立在不可持续上面的,中国大量利用现有的石油、煤炭等资源,发展工业,不仅过渡消耗了资源,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中国应该加大科研力度,进一步发展清洁的能源。其实在一些比较发达的省区已经开始利用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了,例如在杭州,已经推出了油电混合型动力的公交车,还有电动的出租车,这些能源的使用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国家应该给与大力支持并加以推广。

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我认为另外一个要注意的就是贫富差距的问题了,经济转型发展就应该想办法缩小贫富差距。这个贫富差距包括东中西部的贫富差距,还有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应该更加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得人们真的能够享受到社保带来的优惠,这样才能使得整个经济平衡的发展,使得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实我认为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是畸形的,许多的数字都是虚假的,GDP也没有办法很好的反应中国的经济,因为中国穷人太穷,富人太富,中国的人口又太多。

最后我认为是在进行经济转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也许我们国家不具备创新的能力,所以需要依赖外国,去外国进口,需要去模仿外国的技术。但是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我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去创新,中国必须去创新,必须掌握核心的技术才能生产出更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才能进一步的去占领国际市场,才能使得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下,除了经济要转型,对社会的建设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强和转型。社会建设主要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比如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等等。

社会事业与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应该加大在这一个方面的财政投入,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免费是享受到义务教务,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程度、提高全民的素质;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大投入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不用因为高额的医疗费而放弃就医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蔓延,因为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人们看不起病,继而就使得病菌不断地传播,进而引起了传染病;在科研方面也应该给与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这样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

在社会的建设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社会管理,社会的管理也可以上升到国家的管理,这两者其实有共同之处,管理无非可以分为德治和法治。在社会中有一个职业一直被大多数的人所嫌弃,大家觉得这批人欺善怕恶,狐假虎威,这个职业就是城管。关于城管,我听到的大多是负面的新闻,说城管在赶走那些小贩的时候总是用一些暴力,极端的手段。其实城管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职业,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管理着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只是政府需要对城管进行在教育在培训,让他们多用“德治”,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例子:在湖北省武汉市,城

管在劝说占道经营店主无效后,组织50名执法队员沉默地注视着食客和坐在一旁的老板,最终老板主动收拾起桌椅搬进了店内。这个例子中,城管没有用暴力极端的手段就让老板把占据的道路归还了出来,这在城管执法上也可以说是一个突破了吧。当然除了德治还需要法治,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如果没有法律的硬性规定,德治就会变得没有的底线,因为德治是不能越过法治的,虽说法不外乎人情,但是也要做到违法必究。

除了社会管理,社会建设还有很多重要的内容,比如在过去,我国没有很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必须加强,必须要保障人民的利益,这样才能使得社会稳定繁荣的发展。

邓小平曾经提出中国可以实行先富带后富,因为中国的地区有先富起来的,也有至今都落后的。所以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结构,那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需要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区域的协调发展,各个区域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政府要做的就是要使它们平衡稳定的发展。

最后,我认为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离不开“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因为不论是经济的建设还是社会的建设,它们的最终服务对象都是人,所有转型和改革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了让人们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2.社会工作社会建设 篇二

一、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的重点

社会建设内容广阔, 包括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各个方面, 而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 即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 尤其是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住宅、社会保障等。十七大报告专门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专题对社会建设进行了论述, 凸显了社会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2]党和政府按照公正原则对一系列社会建设问题进行规划和设计, 促进有关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在改善民生中更加注重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注重收入分配公平。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和政府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是至关重要的。收入分配关系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系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党对于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一直非常重视, 并且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进行了认真探索, 作出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并明确提出要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全面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党关于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了收入分配要切实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尤其是再分配中要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思想。这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也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二、优化社会结构, 建构和谐社会关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 尤其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 党关于建设和谐社会关系的努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上, 促进各阶级、各阶层关系和谐。社会和谐的实质是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 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3]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要“壮大爱国统一战线,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4]十大八报告再次强调, “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 促进党政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重要法宝。”[5]二是在收入分配上,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 这是针对不同阶层的收入问题而确定的重要举措。十七大提出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缩小收入差距, 控制高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十八大提出使人民收入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重要论断。三是在地区差别上, 提出以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和谐。为建构和谐社会关系, 党中央还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党中央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发挥优势、落实政策, 对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规划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并从各地区实际出发,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 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 强调从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三个方面抓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落实。

三、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社会管理是通过社会整合, 完善社会功能, 实现社会良性运转和协调发展的过程。在现代社会, 实施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的行政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社会组织的自治管理。三者互为补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 共同履行管理社会的职能, 促进社会的和谐。长期以来,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在“单位制”社会的管理体制中, 政府行政管理渗透并控制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渐被社会认同。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随着社会日益分化和流动速度的加快, 迫切需要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进行有效整合, 以理性、合法的方式, 反映并满足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需求, 实现社会需要的组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过去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以“完善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为题, 对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及具体内涵进行了阐释, 为当前和今后完善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6]党的十八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 重申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报告指出, “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论述是我们当前完善社会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立专篇, 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整体部署和具体安排。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的要求, 着眼于新的实践, 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 把社会管理放在社会建设突出的位置上, 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 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和理论概括,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是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 是对社会建设进行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6-27.

[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6.

[3]本书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学习导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18.

3.参与社会管理 助推社会建设 篇三

从2011年8月开始的全国新闻战线的“走转改”活动,其影响已超越了新闻战线,变成一项全国性的社会活动。其意义也不再只是改进新闻工作,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等,而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意义。特别是走基层,使新闻传媒得以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有利推进社会建设。

一、“走基层”的社会动因

“走基层”除了新闻传媒本身新闻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外,更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一)转型社会期待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加强

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单一社会结构,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多元社会过渡的转型期。一方面“单位的人”渐变成“社会的人”,“单位管理”逐渐成为“社会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体制不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复杂多变,一些历史上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和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纠结在一起,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风险加大,这些情况和问题不能再靠单位而是要依靠社会来解决。

与此同时,我国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社会控制、社会保障等安全网络也初步形成,这为解决转型期出现的新老问题提供了条件和打下了基础,期待着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加强和推进去化解矛盾。

(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成为时代主题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提出把政府的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又强调“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011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则强调“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特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有学者提出:近10年来,中国政治生活中最为流行的主题语悄然发生转变,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建设为重心”。“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已然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

(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呼唤传媒积极参与

何谓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二者关系如何?李学举认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是有差别的两种实践过程。社会建设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于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属于社会建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同时,“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因为社会建设着重于社会生活,而社会管理需要社会组织协同、公众积极参与,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管理,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媒体来真实全面地反映国情,呈现客观的社会图景,以便党和政府科学决策那些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动员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和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媒体的舆论力量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再次,处在利益冲突的转型期,表达各方,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意见和情感,媒体提供的渠道尤为迫切。当下,媒体单靠日常的零星报道显然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而有策划的“走基层”的新闻报道才能不负众望。

二、“走基层”凸显参与社会管理,助推社会建设功能

“走基层”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它在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方面已彰显成效。

(一)如实描述中国国情,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传媒生产还具有社会管理的重大价值......国家机构借助媒介了解社会动态,协调社会各部分的活动,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

2011年1月中宣部组织全国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以及后来倡导的“走、转、改”活动,传媒为各级政府展示了最真实生动的国情和社会生活的景象,推动了政府对社会建设中一些问题的决策。央视的走基层从“新春走基层”开始,一年的时间,先后涌现了“蹲点日记”、“百姓心声”、“最美的中国人”、“第一手调研”、“在岗位”多个系列报道,派出800路,超過2800人次的记者走基层。《走基层——蹲点怒江》不但报道了一个溜索过江巡诊的乡村医生的感人事迹,而且如实反映了偏远山区行路难的问题。报道播出后,交通运输部到实地调研,经过不到一年时间,在当地建了两座桥一条路。《爱心小院蹲点日记》播出后,引起了国家民政部和中国残联的关注。民政部表示,该报道带给民政部门诸多思索,必将推动我国加快儿童福利制度和儿童福利服务体系的进程,并决定从2012年开始,在一些省份先行试点,将残疾儿童及重病、罕见病、艾滋病儿童纳入我国儿童福利保障体系。爱心小院的报道引起媒体与政府联动,推动了一项社会制度的建设。

央视的走基层报道,许多触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反映上学难;《儿童医院蹲点日记》反映看病难;《招工局长陈家顺》,反映招工难;《邵全杰回家路》反映买票难;《杨立学讨薪记》反映讨薪难等等。报道播出后,不但个案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而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相关部门的关注,进而推动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解决整体问题。

nlc202309030942

中央电视台走基层采访活动,其大型报道《情牵大乌蒙》和《倾听贵州》、《倾听安徽》、《倾听海西》、《倾听新疆》等“倾听”系列报道,围绕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民生热点,描述了国情、世情、民情,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关注,为其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信息支持。

各地广电媒体在走基层报道中,也关注和促进了诸多民生问题的解决。重庆卫视记者来到三峡库区的涪陵区南沱村,发现当地村民因电力问题不能正常看电视。报道播出后,国家电网重庆公司专门为村里安装一台新变压器,解决了看电视难的问题。

(二)搭建话语平台,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纠结在一起,社会的公平正义在艰难中前行。传媒在走基层中发现这些矛盾,不回避,也不简单批评,而是深入探究矛盾的前因后果,为矛盾各方提供话语平台,让其倾诉各自的难处,着力于沟通,增进包容理解、互谅互让,起到社会情感安抚和心理安慰作用,为社会管理提供了有效方式。如央视的《在岗位》系列报道中的“快手售票员”,让温荣英讲述春节期间因旅客不理解而受辱的亲身经历,获得社会同情,也消散了社会曾有的不满。《马子硕的求医路》等報道,追踪调查号贩子问题,既全面展示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让人看到医院、政府所做的努力,在医疗卫生部门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又如央视的《长沙城管朝阳中队蹲点日记——“城管来了” 》的纪实报道,如实地记录了流动商贩与城管打游击的情景,也如实记录了城管中队长为小贩找门面的情景,在城管被妖魔化的舆论中,报道为城管提供了讲述自己两头受气的窘境和委屈的机会,增进了社会对城管的支持和理解。

(三)关注芸芸众生,记录百姓的生存和生活状态,有助于社会价值的整合和提升。

在新闻战线“走基层”报道活动中,过去采访不到的盲区和死角,这次都有记者涉足,过去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下子成为新闻人物。在记者的报道中,展示这些普通老百姓的人生价值,对社会的贡献,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他们做人的道德和良知,对人的社会行为起到很好的规范和示范作用。

央视“新春走基层”播出《听漏工的不眠夜》,报道为避免自来水因管网老化严重跑冒滴漏造成的损失,自来水公司设立听漏工的工作岗位,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行业,其重要性也少有人关注——全国供水漏损率达到13% 。央视记者在除夕夜采访了昆明市听漏工李绍斌。李绍斌说,这是个良心职业,发现了漏点嫌麻烦不报也没人知道,但自己良心会过不去。记者感慨:这个良心,就是每一个公民对编织在社会里的那个自己的价值的透彻认识。他们关于良心的表达,能够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

浙江卫视《来自蹲点一线的报道——壁下岛的坚守》系列报道,生动细致地展现了海岛女医生钟杏菊36年扎根海岛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但每个人都想活得更有价值,更有尊严。该系列报道播出后,许多观众反应,从钟杏菊身上,我们找到了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动员社会组织和个人扶贫济困,促进社会慈善事业良性发展。

在走基层的报道中,许多记者来到过去很少涉足的边远贫困地区,深入了解并展示山区人民的艰难困苦,引发社会关注,并动员了社会组织和个人伸出援手,进行救助。这不但为社会慈善事业提供了迫切需要救助的对象,而且激活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机制,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

在央视的《爱心小院蹲点日记》播出后,社会组织与个人各种形式的捐助源源不断涌向爱心小院。爱心小院的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走进小院,都只想为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央视财经频道的记者,下基层来到宁夏红寺堡区菊花台村,该村146户村民有残疾人的就达94户,村民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记者没把主要精力花在展示当地村民的困苦上,而是着力表现当地政府为改善残疾人处境而打造的“黄河善谷”的战略实施上,由政府提供土地,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来开办社会企业或福利企业,吸收当地残疾人就业,同时将盈利的一部分用于当地的慈善事业。这种打破传统的慈善救助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慈善之路,是社会建设中的一个创举,为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三、“走基层”助推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还任重道远

“走基层”不是一阵风的活动,而应成为传媒的常态,传媒人的自觉行动。在深入“走转改”活动中,传媒也应加大推进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力度。

(一)传承历史,接轨国际,“走基层”要建立长效机制。

“走基层”在我国是有历史传统的。著名的新闻记者邹韬奋,1942年11月,曾化装去苏中解放区、苏北解放区民间采访和社会调查。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1920年10月曾以《晨报》记者身份,深入苏联基层采访,写成《饿乡记程》、《赤都心史》等名作。我国杰出的记者范长江,1935年,为了向全国人民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情况,历时10个月,行程6000多公里,不畏路途险恶,深入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写作了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中国当代著名记者穆青,多年来一直深入基层,扎根群众,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写了多篇在新闻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如《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无数事实说明,我国名记者的名篇,都是成功于走基层的深入采访。走基层深入采访也成了我国新闻战线的优良传统。

国际新闻界也盛行走基层。越来越多的国外媒体把“基层人物”和“基层社会”作为中国报道的选题和素材,因为这是他们了解和介绍中国国情的最好切入视角。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甘宁边区采访,从高层到基层,广泛接触基层社会,1937年10月出版《西行漫记》,向世人介绍了一个真实的解放区,引起世界强烈反响。《大趋势》的作者、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他关注的不仅是未来,关注更多的是现实,他是从现实中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他特别关注中国的基层社会,从1967年第一次来中国,45年来,他已数百次来到中国,深入基层采访,继2010年《中国大趋势》出版后,2011年他又深入成都基层调查,出版了《成都调查》。这样的事例不胜其数。有学者统计,从2007年至2011年以英语出版的有关中国的新闻纪实类书籍中,以“基层社会”和“基层人物”为主题的占到一半以上。

nlc202309030942

无论是我国优良传统中的走基层的报道,还是国际上目前流行的基层社会的报道,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作为报道的新闻框架。我国传媒应传承历史,接轨世界,建立起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为主题的新闻框架,以基层社会、基层人物、公民英雄为报道主体的走基层的长效机制。在央视制定的“走转改”长效机制中,包括台领导走基层、选题播出量化、建立基层联系点、奖励考核等机制。

(二)关注报道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社会组织的成长与发展,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一个关键节点。传媒在今后的走基层中应更多地关注我国的社会组织建设。

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我国有社会组织40多万个,每年筹资100多亿元,提供超过1000万个专兼职工作岗位。但据清华、北大所做的调查,我国社会组织应有300万个,但大多数是未经民政部门批准的维权组织和临时社会组织。但总的来说,我国社会组织薄弱,普遍面临注册难、定位难、信任难、参与难、监管难、吸引人才和资金难等问题。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正在加大社会组织投入、探索社会组织孵化方式、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等工作,媒体应积极跟进采访,为社会组织的成长给力鼓劲。

(三)关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声张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力。”这里不仅表述了现阶段我国公平正义的主要内容,而且提出加紧保障公平的制度建设。而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应是公平制度建设的关键。权利公平涉及户籍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机会公平涉及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保障服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而规则公平则涉及司法制度改革和反对“潜规则”等。

前一段我们的走基层主要是通过个案展示我国国情,并通过个案的解决体现政府和各部门的努力。今后走基层要通过个案发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不足和缺陷,并追根溯源到社会管理体制的症结,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小章;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j] 浙江学刊2011:(1)

[2]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88—99

[3]喻国明等;传媒经济学教程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388

[4]史安斌、李彬;回归“人民性”与“公共性” [j] 新闻记者 2012:(8)

[5]胡占凡;政引風霜成物色 语回天地到阳和——中央电视台“走转改”一周年总结与思考[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8)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调研 篇四

(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全镇有308国道,济青高速,济青铁路穿镇而过,各村至少有一条通村公路,全镇50%以上村间街道已水泥硬化;人畜饮水工程还亟待改善,水利设施破毁严重。固定电话、电视卫星接收设备,闭路电视、移动电话信号履盖全镇。

(二)农村相关惠民政策有效落实:符合政策的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城镇、农村部分人员,通过民政部门给予每人每月发放低保金、大米等解决了温饱问题。2009年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多年努力,教育通过了“两基”验收,学校的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提高,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村民重视后代教育同时,农村生育观念逐年转变。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2008年,村“两委”换届后,全镇22个村村两委组织健全,各村党支部狠抓自身建设成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服的干部队伍,坚持按照“五个好”来把党组织建设好,始终坚持“五村、两规范”的要求,大胆谋划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早日致富路子。但个别村仍村组织主要领导之间仍存在一定矛盾。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调查表明,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因

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的新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

(一)群众的思想意识落后。群众的科学发展意识不高,“靠天吃饭”的思想严重,迷信思想没完全消除,创业干劲不足,有能力的富裕农户帮扶奉献精神不高,对政府存在依赖性强,法制意识淡薄,对政策理解不透,居半知半解群众较多,执意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妊娠期躲避现象尚有少数发生。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程度低,农民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经营科技含量不够高,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特色产业和生态产品太少,规模还不大,全镇群众大多数还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要收入,增收路子窄,增收难度大。

(三)交通特别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后,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维修,再加上人为破坏严重,各村人畜饮水、抗旱井许多需重新维修,新打,灌溉渠道也需大量维修或重建。部分村居住分散,一条通村路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一半以上的村间街道也未硬化。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技能低。在思想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创新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稍有文化的村民绝大部分外出务工,青壮劳动力素质剧降,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接受新事物、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受到阻碍,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无法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且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青村民基本是常年外出务工,培养新的年青入党积极分子和有作为的农村后备干部工作难度加大;二是干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停留于行政式,思想僵化,工作被动;三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大多农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又疏于学习,对发展农村经济能力不强;四是农村干部待遇仍然偏低,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后主要任务:

在认真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镇镇情和各村村情,要促进我镇新农村建设上举步伐,必须破解制约镇村经济发展瓶颈,提高生产力,拓宽农民增收路子,改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提高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此,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和“当年启动、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的目标,将新农村建设分阶段有序推进。

(一)突出农民增收,加快经济全面发展。

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致富本领,提高农民素质,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力度,使80%的农户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每户农民掌握1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三是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完善农业服务中心的服务、信息共享、科技资料供应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八大员”作用,建立乡级远程科技培训系统,90%的村通远程科技培训点,95%的大户通电脑宽带网络。建立包括流通在内的各类特色农产品协会,80%的农户有参加各类协会,协会成为农业产业化和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载体。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肥,增加土地肥力,提高粮食单产,85%的耕地实现耕种收机械化,60%的农产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四是狠抓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带动。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五是借助我镇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提高旅游品位,带动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镇财政和农民收入。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加快中心村的规划编制。编制要科学、有特色、重实效。

二是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利水电改造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商品粮基地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改善农村旧环境,展示农村新面貌。

一是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开展“整治村镇卫生、优化人居环境”主题活动,实施“一建三清四改”(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工程,治理脏乱差,优化人居环境

二是改善农村综合治理环境。完善综治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创建工作,建立各种防控体系,健全群众矛盾调处机制,历史遗留矛盾逐年解决,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和重大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农村安定稳定和谐。村民知法懂法,违法现象逐年下降。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事故全面减少

三是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文明示范户”、“文明示范村”、“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孝敬公婆好媳妇”等评定活动;抓移风易俗,自觉执行火化,红白喜事从简,不赌博不打架斗殴,倡导文明新风尚;开展诚信创建活动,普及农村信用小额贷款。

四是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完善乡文化中心站的运作,健全村级文化俱乐部、“三校”、户代表议事室、多功能室(政策知情室、村民议政室、宣传教育室、文化娱乐室)、电影放映点、体育健身点的建设。

五是健全农村商业便民服务网络。鼓励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和其他商贸企业,逐步延伸网络到各自然村设置代销站、点,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放心便捷的生产生活资料、农资、报刊书籍及各类便民代办服务,使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商业网络带来的便捷和服务。

六是优化居住生态环境。实施绿化工程,保护田园风光,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亮化村落,新建新村建设工程要配套路灯,村庄主干道力争安装路灯;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农户门前无杂物堆放,家中干净明亮整洁。

(四)抓基层打基础,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以“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实施“六健全一深化”,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党内民主集中制度,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作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镇村两级党组织要实现 “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继续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继续实行“党员底线管理”,对干部实行群众评议制度;“两委”班子做到工作规范化、村务工作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

二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完善村帐乡托管、委托招投标制度,大力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和重大村务决策群众听证制度,村务财务按要求公开到位。

5.社会工作社会建设 篇五

作落实措施

为大力推动社会管理工作创新工作的落实,全面完成《XXX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规划的重点工作目标,根据市县两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将委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落实措施报告如下:

一、重点工作目标

按照新形势新任务对纪检监察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通过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保证和促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能力,全力推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的能力,努力降低党员干部的违纪率;提高依法执纪依法办案的能力,不断加大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提高反腐败工作的能力,认真履行好肩负的神圣职责;提高维护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能力,切实保证各级党组织决策程序和决策内容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工作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社会管理创新置于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标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造,总结经验,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新方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抓好典型,整体推进,在高起点上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四、工作措施及步骤

(一)提高纪检监察干部保证和促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体制的能力

1、加强理论培训,增强服务意识。要进一步牢固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自觉把纪检监察工作的重心渗透到服务第一要务上来。(1)深化委局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内容,提高委局领导班子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中央宏观调控具体政策,准确把握全县经济发展脉搏,谋划服务全县中心工作的水平。(2)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参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培训,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等知识,自觉将反腐倡廉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2、深入开展调研,努力抓住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期出现的新情况,紧跟新形势,破解新难题。组成专题调研组,由委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深入企业、农村,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调研活动结束后,既要提出有见解、有质量、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又要针对体制改革等方面存在的漏洞,提出具有前瞻性的预防腐败措施建议。

3、积极开展监督检查。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对重大决策部署、重点项目建设、解决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等重点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营造各类经济主体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1)加大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专项资金治理、“小金库”专项治理等工作开展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2)配合组织部,对全县12个镇场落实“532”民主机制情况,进行监督检察。(3)以XXX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为领导,对县直各相关部门、各镇场、街道的党务、政务公开进行及时督促检查。(4)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阻碍经济发展环境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

(二)提高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的能力。

1、延伸监督领域,加大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在全县12个镇场设50名村级纪检监督员,对两委工作实施有效监督,形成“两委”+“一员”的工作格局。

2、加大监督检查力度。(1)创新监督检查管理机制,加大对“三公”(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务车辆管理)监督检查以及治理党员干部婚丧事大操大办工作力度(2)加大机关效能检查力度,对检查发现的违纪问题涉及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

建立完善加强监督的平台。要按照“机制+科技”的模式,不断创新实施监督、加强监督的平台,不断提升监督效能。(1)积极推进和完善廉情评估预警机制(2)强化廉政网站建设,加强书记局长信箱和信访举报、软环境监测信箱管理,充分发挥网络举报作用。

(三)提高依法执纪依法办案能力。

1、加强政策学习,增强依纪依法办案意识。加大普法教育力度,进一步增强纪检监察干部的法制观念。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监察法》和《廉政准则》等法律法规培训,加强依纪依法办案的自觉性,加大办案力度。

2、加强业务学习培训,提高办案本领。拓宽学习领域,更新学习内容,加强理论基础、综合知识、办案技能的培训和学习。针对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遇到的新问题,为科室配备相关学习资料,提高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3、严格执行法定的办案程序。线索受理、初核、立案、调查、审理、处理及案件移送的各个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程序,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和案件限时办结机制,确保案件调查审理工作始终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

4、加强案件审理,搞好内部监督。坚持实事求是、实体与程序并重的原则和“二十四字方针”,审核案件的事实和证据,切实

加强对办案程序的监督,确保办案程序和实体的合法有效。严格依照党政纪律和有关法律法规,准确的提出定性、处理意见和建议,保证处分决定的落实。

5、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纪检监察系统内控机制。要认真解决思想、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力弘扬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良好风气。(1)开展机关干部作风整顿活动,狠刹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的不正之风。(2)健全完善《纪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建立领导班子内部谈心、谈话提醒制度。(3)按照适度从严的原则,对违规违纪的纪检监察干部进行严肃的组织和纪律处理。

(四)提高维护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能力。

1、利用民主恳谈等形式,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员权利。提出领导班子内部谈心、谈话提醒的意见,每年开展一次谈心交心活动,通过谈心了解情况,沟通思想,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2、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内重要事务公开制度。除了涉及核心机密的事项外,党内法规制度文件、与广大党员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情况都要在党内尽量公开。凡是涉及违反党纪的案件,要尽量扩大党内通报的覆盖面。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全面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逐步深化党内民主评议,把民主评议的结果作为衡量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

3、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决策和各项职责真正负起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对由个人或“小集体”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政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坚决追究责任。

4、及时处理信访举报,切实保障举报人权利。(1)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认真受理涉及党员、党组织及行政监

察对象的检举、控告。(2)保障被检举、控告人权利。认真受理被检举、控告人对承办的纪检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纪行为的检举、控告。对诬告者严格依纪依法予以惩处。(3)建立健全有效机制,确保申诉渠道的畅通,保障申诉人申诉权利。(4)强化信访举报件的受理、转办和督办,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委局成立“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纪委办公室,具体负责能力和素质建设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

(二)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素质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开展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统筹谋划、精心安排、同步推进。各有关负责科室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问题,突出实践特色,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将所承担的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并严格加以落实。

(三)加强指导,搞好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经常对委局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发现新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办法。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指导,真正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评价和衡量各级纪检监察干部的重要依据,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XXX纪委监察局

6.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篇六

涉及教材知识点:

⑴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⑵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⑶依法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将建设,依法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⑷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

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人口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

⑼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⑽处理好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完善党的民族政策。

⑾坚持党的领导。

⑿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⒀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⒂青少年立志成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怎样的社会?(特征)

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

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稳定与和谐的关系: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3)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4)这是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

(5)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3、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什么?简述其理由。

(1)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④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总之,以发展求和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是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怎样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持,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5﹑国家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是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三是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四是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五是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六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七是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6、青少年学生怎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1)要树立崇高理想,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2)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硬本领。

(3)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自觉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

(4)坚决同一切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作斗争。

7、和谐社会的提出:

(1)、十六大。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与2000年的小康相比多了六个“更加”。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此正式列为中共全面提高五大执政能力之一。

(3)、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胡锦涛发表讲话。

(4)、两会。

8、提出的依据(现实原因):

我国的国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②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③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④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⑤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10、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

7.社会工作社会建设 篇七

一、影响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原因

1. 贫富差距过大

贫富差距大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城乡差距过大, 富人越来越富, 穷人越来越穷。针对这种现象, 一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这种现象无法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2. 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紧张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一些干部处理不好与群众的关系, 使干群关系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3. 城乡人口分布不均

近年来, 城市人口量越来越大, 乡村人口单一向城市流动, 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 这些外来人口的就业、医疗等社会问题也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因素, 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4. 生产生活不平衡

近年来, 物价上涨的速度越来越快, 但是工资增幅却不大, 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1. 以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是和谐的基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首先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我国的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 各项产业都在均衡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社会的各项指标也都稳步上升。但同时要加强发展的均衡性, 尽量缩小城乡的差距, 减少贫富差距, 科学均衡地发展, 只有国民都过上了好日子, 社会才能稳步地发展。

2. 公平公正推动社会和谐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根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平正义, 虽说做不到绝对的公平公正, 但要尽量实现相对的公平。要尽量消除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 减少地区差异、城乡差异。

3. 文化教育引领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建设需要的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公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道德修养。同时必要的文化建设也是必需的, 政府要加强文化宣传, 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企业也要将和谐文化作为发展的目标之一, 定期做一些板报进行宣传。要从思想上对公民进行培树, 让和谐社会的理念真正地深入人心。

4. 改善民生促和谐

对于人民群众而言, 最关心的就是就业、分配、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 解决了这些问题, 社会的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首先, 要立足国情, 我国是人口大国,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一定要提高社会保障制度, 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 都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样才能使人心安稳。

5. 平安建设保社会和谐

社会安定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为公民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保证公民的基本安全利益, 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 政府在社会安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力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但是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 因此平安建设仍要继续。

三、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的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紧张而长期的发展工作, 为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全民都应该重视起来。政府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做好引领的工作。企业和个人也要积极配合, 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我相信,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一定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人口大国, 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百姓的安定是密不可分的。21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各项指标都匀速上涨, 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为了持续稳定地发展我国的各项产业, 必须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任务, 因此, 持续关注并研究和谐社会建设, 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推进这项建设迈上新台阶, 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对当前国情的分析, 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范恒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J].财经界, 2007 (3) :21-24.

8.社会工作社会建设 篇八

一、创新载体、激发活力,使就业服务“接地气”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区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优先目标,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扶持就业的政策措施,并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新的就业增长点紧密结合,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统筹城乡就业。

1.开辟就业服务“快车道”

招聘会举办常态化是我区促进就业、缓解招工压力的有益尝试,通过举办人力资源大型招聘会、依托基层保障平台把招聘会开到百姓家门口,组织区内赴外地招聘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就地就近转移,2010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100%达标。“企业招聘直通车”品牌做大做强,为企业提供招聘、录用、职业指导、用工指导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等重点群体开展专项帮扶活动,积极落实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机制,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做精做优“好苏嫂”家政服务品牌,鼓励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到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力争把家政服务打造成具有港闸特色的服务品牌。

2.打好技能培训“组合拳”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行“就业培训123”服务,多措并举,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实效。一是打造一流服务队伍。通过加强服务队伍的业务培训,打造业务素质一流、服务质量优质的人员队伍,增强自有师资力量。二是推行两结合培训模式。推行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相结合,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三年来,我们累计开展职业指导、家政服务、保洁保安等各类培训100期,培训人数近2万人,为4700余人提供职业鉴定服务,帮助126人落实小额担保贷款800多万元,帮助他们成功实现创业。在与市技能鉴定中心的积极对接下,指导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南通中集成为南通市区首家焊工高级技师鉴定点。三是实施红黄绿三色培训。针对失地农民开展红色订单式技能培训,帮助失地农民掌握就业技能,为失地农民及时送上致富“金钥匙”;针对城乡失业人员开展黄色菜单式培训,根据城乡失业人员的需求,用好用足市区两级培训优惠政策,为城乡失业人员开展多元化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针对在岗农民工开展绿色提升式培训,推行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初、中、高级证书为目标的培训,提升在岗农民工的技能水平。

3.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人社工作关乎民生,作为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保障平台,更是人社部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自2003年起,我区开始致力精品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打造。针对服务对象全员化、服务项目多样化、服务要求标准化的新情况,我们合理配置就业社保经办管理资源,率先全面实行村级保障平台工作人员专职化,并逐步纳入村(社区)管理序列,全区60个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实现了劳动保障服务和信息网络全覆盖,人力资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就业援助、职业介绍与指导、技能培训、保险缴纳、退休人员管理等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了服务“零距离”。

二、迎难而上、无缝对接,让社保工作“暖民心”

社保是民生之福。我们严格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重点,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努力使社会保障惠及更多群众。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从2008年我区农保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到2009年顺利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从2010年新农保制度实施对缴费标准和政府补贴做调整,到2011新农保制度与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实施,原农保参保人员和待遇享受人员转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继续参保和享受待遇,我区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体系。截至2011年底,我区新农保参保人数为12800人;2012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003人,按月领取养老金人数达5771人,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15525人。

2.全区25682名被征地农民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

2012年,我们加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进程。此项工作涉及到全区4.5万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时间紧迫的压力下,我们通过积极落实各项工作举措,建立健全区街村组四级组织网络,开展业务培训,规范业务操作,部门协调联动,组织各街道、开发区尽快启动、全面推进,确保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被征地农民转保工作。截止目前,已有17984名被征地农民及时享受到退休待遇,此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很好地保障了被征地农民利益,对于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作用。

(例:秦灶街道桥东村的许老爹,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办法》未出台前,只领取350元/月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养老金;政策出台后,该老人2012年上半年享受937.8元/月的退休养老金,7月起正常调资后享受1101.6元/月的退休养老金,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养老无忧。)

3.全区84563名居民受益统筹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

根据市统一部署,通过积极组织推动、加强责任考核和优化经办服务等途径,2009年我区率先在全市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的并轨。2011年11月起,按照市统一政策,统筹标准调整为成年居民每人每年460元、在校学生和不在校的未成年人每人每年260元,市、区两级财政补助标准按照年龄段的不同分别予以340元、170元、210元的补助,对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职工家庭,以及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员家庭,成年居民由个人缴纳80元,财政补助380元。对符合参加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件的农村成年(18周岁及以上)居民我区另行给予财政补贴,每年在规定期限内登记缴费的,由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开发区)财政补贴农民个人缴费部分60元。至此,我区城乡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强化机制、部门联动,为社会配备“减压器”

和谐是民生之旨。面临着劳动关系运行复杂多变、劳资矛盾多发多样的严峻局势,我们以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为重点,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共建共享。

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扎实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和“一体化”执法工作机制,试点建立街道和谐劳动关系指导服务站,加强劳动纠纷排查化解。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规范劳务派遣、社保扩面等专项检查。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巡回宣传常态化,立足事前主动防范,引导企业主强化依法用工观念、增强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健全劳动关系监测、协调、防控和应急处置的工作机制,完善紧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预防和处理好各类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确保全区大局稳定。

上一篇:民营医院双拥工作计划下一篇:个人工作总结暨对工作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