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体系建设

2024-09-08

市场体系建设(共8篇)

1.市场体系建设 篇一

市场体系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按照《省商务厅关于抓紧完成市场体系建设项目的通知》和《州商务合作局关于转发省商务厅<关于抓紧完成市场体系建设项目的通知>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现将我县市场体系建设项目的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按照《州商务合作局关于加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项目的紧急通知》文件要求,经综合评定,安排专项资金140万元用于支持我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包括50个农家店建设及尼呷镇和虾扎乡2个乡镇商贸服务中心项目。

二、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计划

按照州商务局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局专题研究了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和加盟店项目建设的工作安排会,经过调查了解,在全县各乡镇新增了50个村级网点。在尼呷镇新建1处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具体由县康巴汉子超市承建,计划投资200万元。在虾扎镇新建1处乡镇商务服务中心,具体由县康巴汉子超市承建,计划投资100万元。

三、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根据计划安排,我县50个建设加盟点严格按照网点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积极主动的对其进行了改扩建,各网点均进行了简单装修,店内明亮、卫生、整洁,所有商品明码标价,实行城乡同价,有合格的计量器具,增加了许多品种,并且保证商品质量,配送中心与加盟店之间签订了配送合同,建设了商品购销台账,与建设之前相比有很大的改观。截止目前所有网点完成建设任务,并正式运营。

通过建设,尼呷镇乡镇商贸服务中心新建地址在新建的畜牧水电大楼第一层,面积600余平方米,重新进行了装饰装修。新购了货柜货架、安装了pos机,监控设备。截止目前,所有的项目已全面完成。项目完成投资153.6万元。

虾扎乡镇乡镇商贸服务中心项目,已完成了地勘、图纸设计等项目前期,该项目已进入财评阶段。由于我县地处高原高寒地区,冬季无法施工,项目恳请推迟到205月开工建设。

四、建成项目效益分析

乡镇商贸流通服务中心建成后,将直接服务于尼呷镇城乡居民达到1700余人,商品品种达到了3000余种,年经济效益在860万元以上。

新建50个村村农家店项目,实现新增就业人口70人,极大地方便了全县农牧民生产生活,逐步解决了群众的“买难“,实现了商品同价,确保了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五、项目自查情况

根据文件要求,我局十分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项目自查小组,组成工作组对全县所有新建村村农家店项目和尼呷镇商贸服务中心项目进行了再次检查,检查结果均属合格。目前,财政补助资金已到帐,我局根据企业申请,已向承办企业拨付了第一笔资金40万元,近期将下拨余下专项资金。按照州商务局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局专题研究了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和加盟店项目建设的工作安排会,经过调查了解,在全县各乡镇新增了50个村级网点。在尼呷镇新建1处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具体由县康巴汉子超市承建,计划投资200万元。在虾扎镇新建1处乡镇商务服务中心,具体由县康巴汉子超市承建,计划投资100万元。

六、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根据计划安排,我县50个建设加盟点严格按照网点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积极主动的对其进行了改扩建,各网点均进行了简单装修,店内明亮、卫生、整洁,所有商品明码标价,实行城乡同价,有合格的计量器具,增加了许多品种,并且保证商品质量,配送中心与加盟店之间签订了配送合同,建设了商品购销台账,与建设之前相比有很大的改观。截止目前所有网点完成建设任务,并正式运营。

通过建设,尼呷镇乡镇商贸服务中心新建地址在新建的畜牧水电大楼第一层,面积600余平方米,重新进行了装饰装修。新购了货柜货架、安装了pos机,监控设备。截止目前,所有的项目已全面完成。项目完成投资153.6万元。

虾扎乡镇乡镇商贸服务中心项目,已完成了地勘、图纸设计等项目前期,该项目已进入财评阶段。由于我县地处高原高寒地区,冬季无法施工,项目恳请推迟到年5月开工建设。

七、建成项目效益分析

乡镇商贸流通服务中心建成后,将直接服务于尼呷镇城乡居民达到1700余人,商品品种达到了3000余种,年经济效益在860万元以上。

新建50个村村农家店项目,实现新增就业人口70人,极大地方便了全县农牧民生产生活,逐步解决了群众的“买难“,实现了商品同价,确保了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八、项目自查情况

根据文件要求,我局十分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项目自查小组,组成工作组对全县所有新建村村农家店项目和尼呷镇商贸服务中心项目进行了再次检查,检查结果均属合格。目前,财政补助资金已到帐,我局根据企业申请,已向承办企业拨付了第一笔资金40万元,近期将下拨余下专项资金。

2.市场体系建设 篇二

一、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 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 农村消费品现代连锁业态不断发展, 消费环境得到改善

2005年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目标是从2005年起, 力争用3年时间, 在试点区域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 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到目前为止, 中部地区已建成乡级农家店11 174个、村级农家店80 026个、配送中心198个, (1) 现代连锁业态在中部地区不断发展, 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正在形成。近年来, 商家诚信经营理念不断强化, 各级政府对治理农村消费环境的重视及工商质检等职能部门打假力度的加大,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不断推进, 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农村消费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广大农民在消费过程中的有关权益得到了相应保障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方便消费、放心消费。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流通主体快速发展

首先, 中部地区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迅速, 充分发挥了其农产品集散、信息发布和价格形成的功能, 对促进农产品流通起到积极作用。目前, 大大小小的各类批发市场已有2 000多个, 农业部网员单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30个, 其中, 山西4个、河南8个、湖北6个、湖南2个、安徽7个、江西3个。 (2) 2010年6月27日, 农业部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共同支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有141个, 其中, 山西23个、河南31个、湖北21个、湖南24个、安徽24个、江西18个。 (3) 2010年, 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名单中中部地区有个, 其中, 山西5个、河南8个、湖北6个、湖南5个、安徽5个、江西4个。 (4) 其次, 农产品营销大户和农产品 (农民或农村) 经纪人等农产品流通主体发展迅速。目前, 中部地区各类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已将近230万人, 其中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持证上岗的20.8万人。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的发展, 对密切农产品产销联系、搞活农产品流通、及时有效地传递市场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 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综合或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 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专业合作社有10 000多个, 进行登记注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企业220多家。

(三) 农资商品流通主体快速发展, 农资商品市场秩序得到初步治理

农资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 是农业生产得以进行的基本保证。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明确了化肥经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实行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流通体制, 取消了国产化肥统配计划, 进一步放开了化肥经营领域, 化肥流通主体得到了快速发展, 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中部地区各省的乡镇都有了化肥经营商店, 有些地方的化肥经营点布局到了村。其他农资商品 (种子、农药等) 流通主体同样发展迅速, 在乡镇甚至村都有经营点。国家工商总局于2002年设置了专门机构并明确专人主抓农资市场监管和农资打假工作, 2004年将对农资市场监管和农资打假工作命名为“红盾护农行动”, 每年都坚持开展此项行动, 另外, 从2005年起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县 (市、区) 建设工作, 农资商品市场秩序得到了初步治理。

二、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农村消费品商店经营管理粗放。

自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 虽然在中部地区已建成乡级农家店11 174个、村级农家店80 026个、配送中心198个, 农村消费品市场现代连锁业态不断发展, 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但是, 中部地区农村消费品流通的现代化程度仍然很低, 目前只有76%的乡镇和28%的村有农家店, 传统的个体经营户 (夫妻店) 在农村的消费品市场中占主导地位。60%的农家店即使挂了“万村前乡市场工程”农家店的牌子, 但其实质只是加盟店, 大部分农村消费品商店管理方式依然是传统业态, 经营管理粗放。

2. 农村消费品中假冒伪劣商品泛滥问题依然严重。

作者对湖南的安仁县、益阳县、宁乡县、花垣县、长沙县级岳阳市屈原行政区等224户农民发出问卷进行调查, 有62.5%认为当前农村消费品中“假冒伪劣商品多”, 其中, 79.46%的农民认为假冒伪劣商品主要集中在“食品类 (含烟酒) ”, 38.39%认为农村消费品市场存在“虚假广告、欺诈经营”, 16.52%认为“经销商的服务态度差”。可见, 假冒伪劣商品泛滥问题在农村市场中依然非常严重。

(二) 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差。

中部地区50%的乡镇农贸市场均在交通干道两边以路为市, 属传统的马路市场;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大多基础设施落后, 经营环境差, 各省能辐射本省全省或全国的大型区域性、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虽然中部六省大大小小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有2 000多个, 但是, 80%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相对比较小, 储藏保鲜设施 (货物仓库、气调保鲜库、恒温库、冷冻冷藏库等) 、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 (分选场或厂房建设、产品清洗设施、人工分选操作设备、自动分选机、水果打蜡设施、包装设施等) 、客户生活服务设施 (餐饮、住宿、银行、通讯、水电供应、文化娱乐等设施) 、卫生保洁设施 (公共卫生设施、垃圾处理设施、防止动物疫病传播的消毒隔离设施等) 和信息等基础设施落后。

2. 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虽然中部地区农产品营销大户和农产品 (农民或农村) 经纪人等农产品流通主体发展迅速, 各类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已将近200万人, 其中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持证上岗的10.8万人, 但是农产品营销大户和农产品经纪人大部分都是单打独斗, 到目前为止只有40%的农产品经纪人加入了经纪人协会, 另外, 很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有些甚至有其名无其实。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专业合作社也严重存在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基本上也是独来独往。总体上, 农产品营销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和农产品流通相关的合作社等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3. 农村农产品物流设施落后。

中部地区进行登记注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企业虽然有220多家, 但这些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县城或地级城市, 没有延伸到乡镇和村, 90%农村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基本上是空白。

(三) 农资商品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农资商品市场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治理下, 虽然得到了好转, 但混乱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1. 农资商品的经营主体管理混乱。

国务院1998年《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的文件已明确规定了农资经营主体的范围, 但一些不法经营单位和个体户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 缺乏有效管理的挂靠经营, 以盈利为目的, 不承担任何市场责任, 价涨时, 屯积货物, 哄抬价格;价跌时, 回避风险, 不见踪影。少数基层监管单位和人员收受他们的好处费, 为其充当保护伞, 对以上行为放任自流, 这样, 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 同时也给农资供应主渠道带来了较大冲击。

2. 假冒伪劣的农资商品。

一些不法化肥生产厂不按标准生产, 随意调整氮、磷、钾比例, 牟取暴利, 既损害了农民利益, 又对正规生产厂家形成不正当和不公平竞争。另外, 一些不法生产经营单位生产、销售国家禁用或未经国家有关部门审定批准的农资商品, 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或是农资商品虚假标识、标识不清、虚假宣传。2007年5—7月份, 湖南桂阳县共查冻不合格化肥329.75吨。

三、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 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发展农村连锁经营

1. 加快发展农村消费品商店的连锁。

中部六省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配合国家商务部有计划地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推动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龙头企业在县城建立农村消费品特别是食品的连锁中心或配送中心, 并逐步向乡镇、村延伸发展, 对农村的代售店、夫妻店、便利店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经营制度, 有步骤地实行加盟连锁。

2. 加强农村商贸网点的规划与布局。

中部六省各县 (市、区) 的相应职能部门在新编或修订城乡建设规划及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中, 应将三乡镇、村的商业网点规划布局纳入其中, 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使农村商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零售网点、服务网点的发展有章可循, 对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提供保障。

3. 建立农资商品连锁经营网络。

要积极扶持经营农资商品的龙头企业在县城建立农资商品配送中心, 并向乡镇及村延伸, 在乡镇、村建立和发展农资商品经营连锁店, 直接向农民提供农资商品, 形成“县级店—乡镇店—村级店”的农资商品供应网络。以此来解决农资商品市场乱涨价和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问题。农资商品的购买可以采取会员制, 让农民直接从厂家或专业进出口公司统一进货来确保其质量与安全。

4. 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商品物流配套设施建设。

随着中部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不断增加以及国道和乡村公路的改造不断, 为中部地区农村商品物流企业的发展和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 加快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与改造

目前, 中部地区农村集贸市场大多以路为场、占街为市, 这既影响了乡镇的容貌, 又导致了经营管理混乱, 弊端很多。首先, 对未建立集贸市场的乡镇、村应建立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集贸市场, 实行分类经营、分业设摊, 引导农民从分散的临街买卖、占路交易转入到市场中进行集中交易;其次, 对已建立集贸市场的乡镇、村, 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应对这些市场加强管理, 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场内交易, 禁止占路摆摊、临街叫卖、场外交易的现象;最后, 对部分农村集贸市场进行“农改超”, 实现农产品的农村超市经营。

(三) 加快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

虽然中部地区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与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的需要在数量上和空间分布上还具有很大的差距, 另外, 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偏小、辐射能力不强, 加之硬件设施不完善, 所以必须加快中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首先, 必须在空间上针对各地农产品的特色和差异进行各专业批发市场的布局规划和建设, 并保证其辐射半径能够达到一定的范围。其次, 要对原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硬件设施改造升级、促进批发市场农产品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和企业化、市场配套设施与服务功能系统化升级改造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服务功能的完善。

(四) 培育和壮大各种农产品流通主体

1. 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种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从法律上确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 规范其财产制度和分配方式, 为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蓬勃发展和规范经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部各省应该制定和完善政府发展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的各项具体支持优惠政策, 促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向管理现代化、制度紧密化 (产权清晰、利益联结机制完善) 、服务专业化、政府支持的体系化 (财政支持、信贷支持、保险支持、科技支持) 、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经营、跨国化经营等;另外, 各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作。

2. 大力发展和规范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

在发展和规范农产品流通专业协会的同时, 要注意加强农产品经纪人的法律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 严格农产品经纪人登记制度, 规范其资格、做好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工作、加强对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提供信息服务和提高服务质量。另外, 鼓励农产品营销大户的发展, 政府要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优化其发展的环境。

(五) 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

目前, 我国中部地区农产品交易主要以现货交易为主, 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交易方式, 这种交易方式存在着价格信息不公开, 商流、物流不分离等缺陷, 积极探索新的交易方式, 提高交易效率势在必行。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发展方向是, 逐渐采用拍卖交易、仓单交易、远程合约交易、网络交易、期货交易等交易方式。农产品拍卖交易的优越性在于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提高交易效率, 减少鲜活易腐农产品的损失;拍卖交易更趋公平公正, 可减少传统现货交易中的暗箱操作,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欺诈行为;拍卖交易还可以形成权威的价格信息, 对生产和消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发展拍卖交易, 一方面, 要建立相应的硬件设施, 包括拍卖大厅、电子报价系统等;另一方面, 还要根据《拍卖法》制定具体的拍卖交易原则, 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 帮助交易者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经营习惯, 根据拍卖要求对农产品进行分级、整理和包装。同时, 还应积极发展仓单交易。如果发生商品所有权的多次转手, 商品实体在不同所有者之间多次流动, 就会增加运输、装卸等交易费用。而采用仓单交易方式可使现货交易中的商流与物流分离, 节约商品实体运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目前, 我国的仓单交易仅限于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进行仓单注册和交易的目的是方便和保障期货交割的实施。事实上, 现货交易中也可运用这种形式, 避免农产品集中上市造成的价格下降, 提高农民在现货市场交易中的竞争地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生产规模小, 储备能力差, 谈判地位低, 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只能被动接受收获季节的较低价格, 独自承担价格下降的风险, 而采用仓单形式进行农产品现货交易, 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六) 加快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制建设

1. 加快有关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

虽然国家制定了有关我国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 但大部分法律法规比较空洞, 不够具体, 在操作执行过程中比较困难。另外, 由于我国制定的有关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是针对全国情况, 但我国各省情况不一样, 中部地区六省的各自情况也不一样, 所以, 各省地方立法机关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框架内, 及时制定适合本省情况的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

2.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各省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执行已有的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 严厉打击在执法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对执法不严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惩处, 维护法律的威严, 保护农村商品市场各利益方的利益。

摘要:中部地区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也是“三农”问题最为复杂和最为集中的区域。建设该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是解决该地区“三农”问题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中部地区当前农村消费品、农产品和农资商品三个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该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消费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农资市场,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柳思维, 张贵华.农村市场营销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

[2]王兆峰, 张海燕.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创新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篇三

“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正式实施。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方便创业创新。会议认为,推行“三证合一”,将工商、质监、税务分别核发证照,改为由工商部门一次性核发营业执照,是商事登记制度的重大改革,可以进一步便利企业注册,持续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会议强调,要简化程序,实行“一次申请、一口受理、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不重复填报、提交材料。积极推进全程电子化操作,实现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档案互认,做到方便透明。在今年底前确保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在全国推开,过渡期内老证照继续有效,让群众得实惠。

国务院批转《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国务院日前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明确,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共18位,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1位登记管理部门代码、1位机构类别代码、6位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区划码、9位主体标识码(组织机构代码)和1位校验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可最大限度与现有各类机构代码实现兼容,也有利于社会识别机构类别、注册地和登记管理部门等信息。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覆盖所有法人和其他组织,一经发放,终身不变。《方案》提出,采取“预赋码段、实时赋码、及时回传”的赋码方式,由组织机构代码管理部门预赋主体标识码码段,登记管理部门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时赋码,赋码后将相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回传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库,与其他部门共享。

4.xx区市场体系建设设想 篇四

一、我区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现状的评估

(一)基本特点

1、消费品市场总量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我区消费品市场历经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及近几年的三次市场建设高潮,已初步形成了以城镇市场为重点,以大集镇市场为补充,以专业市场为纽带的市场网络。截止到目前,全区有各类有型市场15个。其中综合市场13个,专业市场2个,有农村大集4个。另外有商贸街、十里汽修配件服务一条街两个专业型市场。市场总数较之80年代末期增长了一倍多,并且建设了承钢果山市场、荣信商城、滦河商厦等一批大型市场。

2、市场繁荣,交易日趋活跃。2005年统计,全区商品市场成交额近2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1.5亿元之多,比80年代初始的市场成交额增加了200多倍。全区商品市场成交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6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3、市场建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区市场中85℅以上属于社会自办市场。今年由私企大户滦河铸造有限公司出资600万元建设的占地6000平方米的喀喇河屯市场,开创了我区市场建设史上私企个人投资建市场的先河。

4、市场建设有效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市场税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市场建设相对程度上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对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随着市场建设的不断发展,安置和容纳了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减轻了压力。

(二)主要问题

1、我区市场培育与发展与自己相比发展较快,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市场数量虽多,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少,且档次较低,市场功能设施不全或相对落后。

3、市场结构不合理。一般综合消费品市场发展较快,而专业市场、“双生”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4、市场运行方式相对落后。目前我区市场传统的运行方式多,而现代化的连锁、配送、代理经营方式相对较少,受此局限,一时还难以形成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经营的现代化经营方式的区域商品集散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十一五”全区市场体系发展的战略定位

(一)战略阶段界定和战略重点转移

我区市场体系建设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基本上形成了以城镇市场为重点,以大集镇市场为补充,运转灵活,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保持全区市场体系快速健康发展,从2006年至2010年全区市场体系进入到第四阶段即规范发展提高阶段。该阶段需要实现四大战略转移:

1、工作重点应从综合消费品市场建设向专业市场、“双生”市场建设上转移。近年来我区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专业型市场、“双生”市场发展滞后,制约国企改革和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在加强和完善消费品市场建设的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速专业型市场及“双生”市场的建设步伐,使其从无形向有形转变,重点是旧机动车、钢材、建筑材料市场以及重型运输车辆、农用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建筑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综合专业市场建设,把我区市场体系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市场发展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十一五”期间要在市场规模、档次上做文章,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大、设施全、档次高并有辐射作用的专业市场。

3、市场监管要从粗放型向规范化进一步转变。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创建“三无”市场、星级诚信市场经验,从监管方式入手,继续实行市场巡查制、重点商品准入关口前移等制度,通过订费收费巡查分离使市场监管工作达到规范的要求,使监管重点由商品市场向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转变。

(二)战略目标定位

“十一五”期间全区要进一步确立以“市”兴工,以“市”兴农,以“市”兴区的发展战略,以京承高速、承秦、承赤线路为依托,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旅游优势、资源优势,把我区市场体系建设成连接辽蒙与京津的“贸易桥”、京津商品的“集散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南针”、流通服务的“窗口”。

三、市场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专业性市场为重点,以区域优势条件为依托,坚持按产业经济区域建市场,发展基地输出型,建设区域集散型,完善生活服务型,不断优化市场结构,逐步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兴产业的发展格局,到2010年,把国土面积小的双滦区变成物贸流通的大区、市场发展的强区。到2010年全区商品市场实现“2653”工作目标。即:市场总数达到20个,市场成交额达到6亿元,大中型市场达到5个,年市场成交额超5千万元市场3个。市场成交额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百分比达到70℅。力争建设培育1个超亿元大中型市场。

四、市场体系规划布局及培育建设的重点

(一)规划布局

一是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培育建设好现有的综合消费品市场。如荣信商城、果山市场、双塔山市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御祥园市场、喀喇河屯市场招商工作等。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培育好产业基地输出型市场,即以蔬菜基地为依托的偏桥子蔬菜综合批发市场。三是围绕工业品特别是名优特产品发展建设双滦钢材市场、双滦建材城。四是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完善建设培育双滦小型机动车市场和集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矿山机械、农用机械及零配件为一体的综合市场。

(二)规划建设的重点

总体思路是:提高发展繁荣有形市场,调整压缩好马路市场。“十一五”期间本着建管并重原则,实现“2513”工作目标,即建设发展2个消费品市场;建设培育5个专业市场;规范完善13个城镇居民消费品市场。

五、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1、认真总结我区二十多年来市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的发展,搞好市场区域布局。对重点市场要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并成立领导小组,由主管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实行目标责任制。

2、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决策的原则,对新建市场尤其是投资规模大、占地多的市场要严格把关。同时,对现有市场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结构布局,防止有场无市的现象。

3、强化龙头市场带动作用。要按照“大规格、高起点、外向型的要求加快建设步伐,使之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链状网络。

4、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商品市场建设的决定》,支持鼓励多种形式建市场,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资金要向效益好的大型市场流动。

5、用促销手段加快市场培育建设步伐。以召开交易会、订货会等形式促进市场的发展。同时,要加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的建设,鼓励和支持能人进入流通领域。

5.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五

关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

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对我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市场运作的要求,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繁荣农村市场,大力推进华东农业大市场项目建设,加大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培育,加快农产品流通有形和无形市场建设,强化农产品营销推介力度,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健康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

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领导,我区成立了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分管领导担任,区农工办、农委、发改局、财政局、交通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工商局、商务局、供销总社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供销总社,建立了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组织保障。同时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任务层层分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全面加快华东农业大市场建设,安排专人负责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明确各乡镇分管农业农村工作负责人负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今年曾4次召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产品经纪人就农产品生产、销售、市场行情等情况进行座谈研究,有

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二、多措并举,加快农产品批发交易有形市场建设

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城乡市场,我们高度重视农产品批发交易有形市场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华东农业大市场为龙头,城区珠江路农贸市场、城东农贸市场为重点,各乡镇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体系。华东农业大市场是市、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总规划占地1000亩,总投资10亿元。一期工程占地300亩,规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将建成市场交易、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检验、电子结算、深加工、信息服务、技术研发、生产服务等八大中心,成为上海曹安市场、常州凌家塘市场等国内知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供应基地。为扩大市场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区供销总社今年多次与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嘉兴、常州等地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联系,为华东农业大市场牵线搭桥,先后组织4批人员到上述各地进行考察,建立合作关系,并多次向省、市有关部门申请,为华东农业大市场争取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资金。其中区供销总社为其争取100万元,文件已到。华东农业大市场已于11月21日正式开业运营,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营业还不够繁荣。为进一步提高农贸市场承载能力,改变小城镇面貌,各乡镇均把乡镇集贸市场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一加四”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先后有6个乡镇新建了集贸市场,7个乡镇进行了扩建、改造。到目前为止,全区各类农产品市场共有23家,2011年全区农产品市场交易额已超过16亿元。

三、加大无形市场建设,构建农产品信息平台

在抓好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我们认真抓好农产品无形市场建设,着力构建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我们先后成立了肉鸡、蔬菜、瓜果等农业十大产业协会。各协会均把组织农产品销售作为协会重要工作抓实抓好,除主动与各地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经纪人加强联系外,还将协会网站当成农产品准则的重要渠道,定期在网站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动态,组织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确保我区农产品产得出、销得掉,提高我区农产品知名度,扩大影响面。同时,加强业务培训,重点是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培训工作,尝试农产品网上销售流通方式。

四、注重实效,实现“农超对接”,取得了积极成效

农超对接,就是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生产经营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发展农产品从基地到超市的直接流通方式。这种对接方式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消费者在超市能够买到新鲜实惠的蔬菜,既方便又卫生,质量安全得到保证,购物环境干净、整洁,也不烦心。我们宿豫区是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比较快、面积比较大的县区,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有不少基地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特别是一些大的超市,如:蔡集、丁嘴、曹集、顺河以及黄墩等乡镇基地的蔬菜、水产品相继和大的超市对接,把农产品输送到超市,如苏果、华诚等,就苏果而言,全年销售各类鲜活农产品可达700余万元。

五、积极组织和引介与外地农产品市场对接、洽谈合作

2011年,我们积极邀请省内外知名农产品企业到我区考察,组织区内农产品经纪人、基地负责人外出参观,洽谈签订农产品产销合作协议,推动双向合作,促进双盈互利。先后邀请南京众

彩市场、常州凌家塘市场、苏州南环桥市场、无锡朝阳市场、河南商丘市场、上海曹安市场、山东寿光市场以及嘉兴果品市场负责人到宿豫考察,并组织部分生产基地负责人和经纪人到南京、常州凌家塘、嘉兴等地市场考察,与当地的农贸市场进行了对接,并签订了常年产销合同,同时学习他们先进的市场管理经验,为市场运行奠定了基础。

六、加大扶持力度,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我们重点加大对华东农业大市场项目扶持力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要及分管领导多次研究会办项目建设工作,明确区交通局、供销总社为招商引资服务单位全程帮办服务,并且安排工商、质监、公安、农业等相关部门全力以赴为市场建设提供帮扶,确保项目建设无障碍推进。7月14日,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华东农业大市场会办会,决定成立华东农业大市场市场管理办公室,由工商、农委、供销、商务、公安等部门专门派人进驻华东农业大市场,进行现场帮办。华东农业大市场项目建设过程中,免收区权范围内的一切行政规费,建筑营业税按规定征收后,按实际征收额的60%奖励给投资方用于项目建设及经营;项目建成运营后,市场经营主体实际缴纳的所得税、营业税的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奖励。除区政府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扶持措施外,区有关部门还积极加强项目对接,向上争取“农超对接工程”、“新网工程”等项目资金,加快我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升级改造。

6.市场体系建设 篇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烟草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卷烟零售市场监管难已成为当前专卖管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当前,卷烟零售市场的经营业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违规经营卷烟行为更趋隐蔽,加上烟草专卖执法权限的束缚和一些相对紧俏卷烟货源供应不足,加强卷烟市场监管,维护烟草市场秩序,保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已成为专卖管理工作的重点。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卷烟市场监管工作,建立卷烟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是专卖管理人员所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卷烟零售市场监管的因素

(一)市场管理形势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随着行业上下深入开展“两项检查”,规范经营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加强内部监管,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监管水平,促进规范经营,已成为专卖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另一方面,烟草行业正处在重要的调整时期,特别是专卖管理的职能的转变,重服务轻管理。有的同志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也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认为现在市场平稳了,效益增长了,只要努力搞好网建,搞好经营服务,就能实现企业的发展,因此开始忽视专卖管理。随着烟草打假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利用私家车自运和物流托运已成为违规卷烟的重要流通渠道,违法经营的行为更加隐蔽、手段更加多样、技术更加先进,呈集团化、网络化、规模化经营特点,对传统卷烟市场监管方式形成了新的挑战。

(二)专卖执法环境不断改变。随着《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第51号令)等法律法规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对传统的执法方式和许可行为产生着巨大冲击,国家推进依法行政的力度在加大,社会各界对依法行政的要求在提高,各级政府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在加强。随着打假破网的不断深入,涉烟

违法活动由公开转入地下,给专卖执法带来一定的难度。《烟草专卖文明执法行为规范》明文规定:“烟草专卖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时,不得对非经营场所进行检查,如该场所涉嫌违法,确需检查的,应及时向有执法权限的执法机关报告,并配合其检查”。基层执法人员发现违法卷烟不能查处,望“烟”兴叹的现象并不少见。如何在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前提下,使卷烟市场监管工作力度不减、效果不降,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已成为专卖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零售业态的变化对卷烟零售市场监管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一些大型超市、商场、购物中心、连锁店、名烟名酒店也纷纷进入卷烟零售领域,并成为整个卷烟零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型业态在销售对象、管理方式和资金供应上与传统的零售业态相比占有很大的优势。在给卷烟销售网络建设增添新活力的同时,由于他们具有货物仓库多、销售方式灵活多样、促销活动频繁、卷烟销售量大、货源购进面广、销售品种多等特点,给卷烟零售市场的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我们的工作方法引导卷烟零售市场向良性轨道循环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专卖管理部门必须面临的新课题。

(四)货源供给不足对卷烟零售市场监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好卖的烟不供,供给的烟不好卖,卷烟供应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查处违法经营过程中,有些经营户还振振有辞:“我们订的烟,烟草公司不给,有些杂牌烟我们刚打开销路,又没有了,我们不卖别的烟卖什么?”矛盾焦点由此产生,抗拒执法时有发生也就在所难免。这种状况在农村卷烟市场紧俏卷烟供应上显得尤为突出,给不法烟贩有可乘之机,大量的假冒紧俏卷烟、非渠道卷烟趁机填补市场空白,一些利欲熏心的卷烟零售户也加入到销售的行列中,扰乱了正常的卷烟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制假、贩

假、售假活动分工的专业化,窝点小型化,分布分散化;交易的隐蔽性、便捷性,给零售市场的监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二、加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教育为主、打防结合”的市场预防机制 1.新办证户培训制度。

协同营销部门,每月办好一期新客户培训班,做好卷烟营销、法律法规、卷烟经营记分管理宣传,签定《卷烟诚信经营双向承诺协议书》,变事中、事后监管为事前宣传培训,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违法、规客户法制培训制度。

每季度举办一次违法违规客户法制培训班,以案说法,加强警示教育,对一年两次以上违法客户给予黄牌警告。第三次违法的,将依收回许可证,取消其卷烟经营资格。

3.卷烟市场巡查制度。加强对农村集镇、交通要道、繁华商业街、火车站汽车站、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名烟名酒店等薄弱环节的日常巡查。稽查中队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形式,落实市场日常巡查责任,切实消除监管空白。4.卷烟市场警示制度。通过《服务天地》向卷烟零售户发布市场检查情况,通报违法、违规客户存在的问题,对卷烟零售户的违章违法行为,及时警示、依法处理。

(二)建立“守信褒奖、失信惩戒”的市场诚信机制

1、加强卷烟经营违法违规行为记分管理。通过宣传、实施《卷烟经营户记分管理办法》,对信誉好的市场主体提供便捷服务,激励守信;对经常违法违规零售户,采取违规记分,停止供货等措施,加大卷烟违法经营成本,教育、劝诫零售户守法经营,营造公平诚信的卷烟市场环境。

2、指导卷烟经营户成立自律小组,通过卷烟零售户自律组织,在广大卷烟经营户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机制。

目前,我市已经成立自律小组31个,现有成员783户。自律小组民主选举产生组长和副组长,制定小组章程和协约,每位成员缴纳自律保证金300-500元。凡违反协约规定,低价竞销卷烟或销售假冒烟者,自律小组将扣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自律小组自成立以来,在稳定零售价格,提供稽查信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深入开展诚信经营创建活动。在政府领导下,与放心消费创建办、工商、消费者协会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深入开展“卷烟放心消费示范店”、“卷烟放心消费一条街”等诚信主题活动,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4、完善信用激励与惩戒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加强对卷烟经营主体信用的监督。在一年内无销售假私非卷烟行为,诚信经营、明码标价工作突出的卷烟零售户中开展《卷烟放心消费示范店》评选、授牌活动,激励守信。对信用缺失的卷烟经营主体,采取重点检查、新闻曝光和社会公示等措施,提高其失信成本;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建立“政府牵头、整体联动”的市场整治机制

1、健全组织。由政府牵头,相关执法部门参加,成立打击卷烟非法经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职能,完善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分管部门认真负责、执法部门积极参与、有关部门主动配合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2、健全制度。建立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制度和联动部门联席会议,解决打假打私、打击卷烟非法经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市政府每季度听打击卷烟非法经营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汇报,协调各方力量,及时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和执法单位加大涉烟案件查处和追刑力度。

3、加强协作。由政法委牵头,部署协调重大市场整治行动,形成监管执法合力,共同维护烟草市场秩序。

4、健全举报协查和消费维权网络。以“12313”烟草行政执法网络体系为依托,通过在社区、街道和乡镇和卷烟零售户中建立群众举报联络点,鼓励社区和农村居民加入市场整治义务协查员队伍,建立基层举报协查和消费维权网络。

5、加大查处力度。严厉各各类烟草违法行为(非法制售烟丝、销售非法生产卷烟及假烟、“卷烟”回流、无证经营等),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查处的典型案件,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曝光,震慑不法分子。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办理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座谈会纪要》精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纠、执法必严。

(四)建立“反应灵敏、处置果断”的市场突发案件应急处理机制

1、加入110联动系统,建立突发案件应急处理机制,方便广大群众举报涉烟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烟草专卖执法部门的快

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同时,烟草执法部门查处涉烟违法活动受到抗拒或暴力侵犯时,可向公安“110”中心求援,并及时得到附近警力的配合,保证烟草稽查执法到位。

2、实行中队值班备勤制度,形成24小时联动的稽查防控体系。晚间及节假日稽查中队轮流值班备勤,确保市场突发案件及时查处到位。每天晚上及双休日,至少轮流安排一个稽查中队驻局值班备勤,中队长和队员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值班中队5分钟内可以确保集中到位,其他稽查人员20分钟可以集结15人以上,出动三到四台稽查车。

(五)建立“守土有责、失土必究”的责任追究机制 1.明确市场监管责任。各稽查中队按照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承担监管责任。

2.突出市场监管重点,落实监管措施。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经营户的监管力度。稽查中队在做好对“四种类型”违法户监管,确保市场净化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辖区内暗中从事卷烟倒买、倒卖的烟贩子和违法批发卷烟的经营大户实行挂牌督办。

3、强化市场监管责任追究。每月加强市场净化率考核,对监管不力,导致市场秩序混乱,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追究稽查中队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主要有四大评价体系,八大评价指标。

(一)四大评价体系

1、社会评价体系

把地方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作为社会评价的主要指标。通过每年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走进行风热线;聘请行风监督员和向公众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建立社会评价体系。

2、消费者评价体系

消费者维权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所有卷烟销售网点(持证零售户)公布烟草监督举报电话12313和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话88924315,消费者申(投)诉处理率达100%,消费者申诉满意率达到90%以上。消费环境更加和谐。消费者满意度达到80%以上。

3、工作评价体系

卷烟市场监管合力进一步增强。烟草、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相互协作,加大执法合力,全市卷烟市场净化率达到97%以上,销售假冒伪劣卷烟、非法渠道进货、价格欺诈等消费领域经济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打击和遏制,卷烟无证经营户控制在4%以下。

4、客户评价体系。卷烟零售户守法经营意识、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进一步提高。全市卷烟零售户参与卷烟放心消费创建活动达95%以上,建立一批卷烟放心消费示范店、示范街、示范乡镇,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

(二)八大评价指标

1、市场净化率指标: 市场净化率达97%以上。

2、无证户控制指标: 控制在4%以下。

3、卷烟规范经营指标:

所有卷烟打码到条,配送到户,卷烟销售入网、落地、入户率3个100%。

4、网络案件指标:完成省局下达的网络案件任务。

5、消费者申(投)诉处理率指标(处理率100%):今年以来共受理消费者投诉?起,处理率100%。

6、消费者满意度指标:经网上调查,消费者满意度为91.3%。

7、卷烟零售户参与卷烟放心消费示范店创建活动指标:全市卷烟零售户积极参与卷烟放心消费示范店评比活动,公开向消费者承诺卷烟销售明码标价,假一赔。

7.市场体系建设 篇七

一、我国食用菌市场体系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食用菌行业已初步形成多元市场主体、多种交易方式、多层次市场结构并存的产品市场体系, 在搞活产品流通、保证市场供应、提高流通效率、调节产品供求、配置产品资源、保护菇农及消费者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食用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全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有1500多家, 专项的食用菌产品批发市场30多家, 其中400多家有专门的食用菌展厅。经营食用菌零售业务的集贸市场遍布城乡各地, 大部分城乡超市或小菜摊都经营有食用菌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主体有国有、股份制、民营等, 市场类型有大型的农批市场、区域性市场、大中城市农批市场、城镇摊位市场等, 交易方式有协商交易、竞价交易、网上交易等。从事食用菌期货交易也有萌芽。

2. 食用菌市场功能不断完善

各类食用菌市场分工趋于明晰, 市场定位逐步明确, 作用日益显现。各地的食用菌收购市场在贯彻地方政府的收购政策、方便农民售菇、促进食用菌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优质食用菌产品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食用菌零售市场在满足和方便人们日常生活需要, 调剂“菜篮子”品种余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型食用菌批发市场在组织大宗食用菌品种交易, 形成现货市场价格, 传递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等方面显示了重要调控功能。

3. 食用菌市场管理逐步加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实施, 食用菌生产企业信用等级评级的建立, 为规范食用菌经营者和管理者行为, 加强食用菌市场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食用菌市场流通监督检查机制初步建立, 市场监管力度逐步加大, 维护了食用菌市场正常秩序。

二、面临的问题

1. 食用菌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充分

食用菌生产者种植规模小, 合作组织化程度低, 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作为市场主体还比较弱。部分工厂化企业产能不大, 有的企业操作不规范, 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其他一些市场主体多数经营量小, 特别是缺少一批大型的、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食用菌企业集团。食用菌市场行业中介组织发展尚不完善, 服务功能和自律作用有待加强。

2. 各类食用菌市场发展不够完善

食用菌批发市场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有的城镇食用菌市场发展缓慢, 市场交易不活跃, 食用菌零售供应网络不健全。食用菌市场收购缺乏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市场管理有待加强。另外, 市场在引导生产、形成市场价格、调节产品供求等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3. 市场发展环境不够理想

食用菌市场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政策指导, 市场建设和健全功能缺失并存。缺少适合的市场管理专门法规标准, 监管环节薄弱。一些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差,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扶持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

4. 市场信息对食用菌生产、流通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目前, 我国还没有权威的食用菌市场信息发布体系, 信息监测和处理系统建设比较滞后,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食用菌市场, 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公益型食用菌市场信息服务系统迫在眉睫。

三、“十二五”期间建设食用菌市场体系的建议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要加强对食用菌市场交易系统、检验检测系统、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特别是重点支持全国统一的食用菌价格行情系统的建设。地方政府要对符合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要求的食用菌市场给予重点扶持, 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场交易客户税费、物流运输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各地食用菌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金融、工商、税务、铁路、交通等部门的支持。

2. 坚持食用菌收购主渠道与多渠道并举, 规范收购秩序

为方便农民售菇、保护农民利益、促进食用菌生产稳定发展, 形成布局合理、渠道稳定、运行规范的食用菌收购网络。充分利用一些冷库设施等优势, 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提高市场竞争力, 继续发挥收购主渠道作用, 鼓励更多的食用菌经营龙头企业,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直接收购产品。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食用菌及菌需物资收购活动, 培育农村经纪人, 活跃流通。规范收购行为, 引导各类收购主体为农民收售提供优质服务, 为市场提供放心产品。

3. 健全食用菌零售市场网络, 加强市场管理

为满足城镇居民日常的食用菌消费需求, 城镇食用菌零售市场要健全供应网络, 大力发展超市、便民连锁店的食用菌经营, 积极发挥城镇集贸市场供应的作用。大中城市经营主体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择确定一批食用菌供应点, 确保产品的应急供应。为满足农村不同消费群体的食用菌需要和调剂食用菌品种余缺, 在搞好集贸市场建设同时, 因地制宜发展配送经营, 建立超市和连锁店。利用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对“农家店”的支持, 促进农村食用菌消费发展, 方便农村居民生活。规范食用菌批发市场管理, 建立经营者诚信档案制度, 加强对入市食用菌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检验, 建立产品追溯机制, 配合工商等监管部门严厉打击以次充好、短斤少两、质量不合格等坑害消费者行为。继续开展和规范放心产品进社区活动, 搞好放心食用菌、放心经销商管理, 实现行业自律, 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争创中国名牌产品。

4. 完善多层次食用菌批发市场体系, 调整市场布局和结构

建设全国统一的食用菌价格行情监测、分析、交易及上报系统, 构建体系完善、运转高效、成本节约的现代化载体。为完善我国食用菌市场化建设体系, “十二五”期间, 结合大宗食用菌品种和食用菌流通区位特点, 以食用菌主产区和主销区为主, 兼顾产销平衡地区, 选择基础设施好、管理运行规范、交易量大、交通便利、辐射面广的大型区域性食用菌批发市场, 组建若干个国家级食用菌交易中心。以国家食用菌交易中心为支撑, 统一的远程数据网络为平台, 规范的运行机制为核心, 完善全国统一的食用菌价格行情监测、分析、交易及上报系统。

加快发展大中城市食用菌批发市场, 保障城市居民食用菌消费稳定增长与供应。“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大中城市食用菌批发市场建设和整合完善力度, 根据当地人口构成和食用菌消费需求状况, 在每个特大城市发展2~3个, 大中城市发展1~2个、每个区域发展3~5个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食用菌批发市场, 使这些食用菌批发市场成为当地食用菌供应和收购的重要渠道。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食用菌物流设施建设, 创新交易方式, 充分发挥其食用菌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提供、资金结算等功能。提高食用菌批发市场管理水平, 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市场吸引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在食用菌市场中的应用, 探索电子商务在协商交易、竞价交易、食用菌批发中的实现形式, 充分发挥其在降低交易成本, 增加交易透明度, 提高交易效率等方面的作用。

5. 建设食用菌市场信息体系, 引导和促进食用菌生产和流通

8.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 篇八

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地市场发展不平衡

我国东部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域,产地市场数量多、集中度高、规模大,对产业带动和农产品流通的促进作用明显;中、西部地区的产地市场数量少、建设标准低,有些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产地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多数农产品产地市场只是一个简易的交易场所,设施简陋、环境差,缺少硬化地面、预冷库、保鲜库、冷藏车、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质量检测、电子结算等基础设施,分级、分选、包装和装卸多由人工完成,甚至有些产地市场只是季节性临时设点,几乎没有任何配套的基础设施。

3.流通主体经营能力不强

产地流通主体主要包括农村经纪人、合作社、农户及经销商,总体上经营规模小、议价能力弱、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差。绝大多数流通主体由农民成长而来,缺乏专业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与职业技能,诚信意识不强、履约能力差。

4.交易方式落后

产地市场基本都采用现货对手交易,只有个别市场采用了公开拍卖的交易方式,网上交易和期货交易正处于起步阶段。现金结算仍然是主要的结算方式,效率低、风险大,只有少数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采用了电子结算的手段。

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面临的发展机遇

1.国家高度重视产地市场发展

近年来,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12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统筹农产品集散地、销地、产地市场建设,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农业部积极推动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目前已与地方政府联合启动国家级洛川苹果市场、国家级舟山水产品市场等11个全国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在促进主产区农产品集散、科技推广、农产品贸易、交易价格形成、产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规模化生产对产地市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自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一批新的优势产业区稳步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农产品生产集中度的提高与消费的普遍性之间的矛盾既创造了流通的机遇,也增加了“卖难”的潜在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配套的产地市场体系对农产品进行集中、商品化处理和批发交易。

3.新兴流通业态的发展对产地市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和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农产品流通模式不断创新,农产品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业态蓬勃发展,这些新兴流通业态都需要依托产地市场进行农产品的质量检验,分级、分选、预冷、包装等商品化处理以及货物的组配。

国外发展农产品产地流通的经验借鉴

1.荷兰的花卉拍卖市场

荷兰是世界公认的花卉王国,在世界花卉生产与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花卉出口量占全球花卉国际贸易量的60%-70%。Floraholland是荷兰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成立于1911年,主要服务于4900多名花卉种植者。市场采用拍卖的交易方式,形成公平的交易价格,因而吸引了3000名批发商和出口商,市场每天销售花卉达到1000万支,产品来自世界各地,也销往世界各地。荷兰的花卉竞价机制引导着世界花卉的流行品种、科研创新和销售价格,奠定了其作为世界花卉交易和物流中心的地位。

2.韩国的农产品加工中心

韩国的鲜活农产品在收获后一般先在产地加工中心进行加工,然后再送到批发市场进行交易。产地加工中心是集中进行果蔬类产品分拣、清洗、分级分选、筛选、包装、贮藏的场所。近年来,超市和电子商务得到蓬勃发展,20%的果蔬产品经由超市销售,产地加工中心也成为“农超对接”和电子商务的核心环节。目前,韩国共有鲜活农产品产地加工中心约350个,其投资的50%-70%由国家出资,农协或永农组织负责日常运营管理。韩国的农产品加工中心是农产品走向流通的第一步,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属性。

建设产地市场体系的重点

1.构建三级产地市场

在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以全国性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市场为骨干、田头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全国性农产品产地市场由农业部和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共同支持建设,能够辐射带动本区域乃至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全国性市场是产业体系的“航空母舰”,是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科技交流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和会展贸易中心。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是建在农产品优势产区,能够辐射带动市场所在县及周边县优势产业发展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市场是引领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桥头堡”,是区域内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田头市场是建在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市场所在村镇及周边村镇农产品流通的小型农产品产地市场,主要开展预冷、分级、包装、干制等商品化处理和交易活动。

2.培育壮大流通主体

加大农产品流通主体培训的力度。建立流通主体评价、筛选及备案机制,引导农户规模化经营,提高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扶持流通企业和市场建设,拓宽交易渠道,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升流通主体经营能力。引导行业协会发展,加强市场监管和交流合作。培育一批懂市场、会谈判、善经营、通信息、掌行情的现代农村经纪人,发展壮大适应产地市场发展需要的农产品流通主体队伍,提升流通服务水平,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交易棚(厅)的建设水平,配备预冷库,清洗、分级、包装、烘干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减少农产品采后损失,提高产品附加值。配置自动柜员机(ATM)、销售时点结算系统(POS机)等电子交易服务设施。建设适度规模的通风库、高温库、低温库等冷链仓储设施,配备节能、环保的长短途冷链运输车辆,全面提升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的水平。完善场内供电、给排水、通讯、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回收、生活服务、道路等工程建设。

4.提高交易的现代化水平

在推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标识规范化的基础上,探索拍卖、中远期、期货等多种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具备发展拍卖和期货交易的产地市场,应完善电子结算、信息处理和发布系统,逐步推进结算信息公开化,促进公平交易。推动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引导田头市场利用其基础设施条件与电子商务进行对接,为流通主体提供商品化处理和物流服务;鼓励区域性市场开展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升级改造;以全国性产地市场为依托,充分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建设国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支撑平台。

5.创建国家农业品牌

建立品牌的培育机制,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地方政府在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方面的作用,发挥对农业品牌的基础研究、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宣传推介、监督管理及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与推动作用,提升公用区域品牌的公信力和约束力。发挥市场在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通过全国性产地市场建设,加强产业基础建设、品牌创建和培育方面的扶持,创新开展农业品牌工作,加强宣传推介,发挥消费者、媒体、行业协会等方面参与品牌建设的积极性,提升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提高国际竞争。建立激励机制,创建一批国家农业品牌。

6.建立产地准出制度

上一篇:教师论文评比方案下一篇:十九届五中全会理论宣讲报告会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