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

2024-06-27

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共11篇)

1.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一

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研讨会有感

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研讨会有感

赴魅力** 品精彩课堂

**年12月5日到**年12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识字课教学观摩课”活动。这次活动有王崧舟、许嫣娜、管建刚、叶秀萍四位全国非常优秀的教师为我们进行精彩做课。课堂上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短两天的观摩活动,我看着、听着、写着、思考着、收获着、反思着,真心觉得不虚此行。下面我就所听每一堂课谈谈我听课后的点滴体会:

一、听诗意语文的王崧舟老师的《桃花心木》之感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课文《桃花心木》,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听了王崧舟老师上完这节课,感受颇多:

(一)、文学语境下和文化语境双层品读

文化语境下的品读指的是对课文文本本身的学习。王崧舟老师从本课最耐人寻味的道理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孩子体悟文章讲述的道理,抓住“不确定”指导学生理解“层层递进设置悬念”写法的好处。文化语境下的悟读则跳出了文本的圈定,从学生挖掘自身遇到的生活中的那些琐碎的“不确定”,引出林清玄所敬佩的三个著名人物人生中的“不确定”,体悟如何直面不确定的生活,从而揭示“无常”的道理。

(二)、深厚底蕴 潜移默化

王崧舟老师曾说,让他倍感痛心的是当今中国居然是“去中国传统文化”最严重的国家,因此,他着力开发以“儒”“释”“道”为主线的系列课程,试图重新审视并恢复中国文化的基础。在上《桃花心木》这一课前,他研读了林清玄的诸多著作,结合林清玄的经历,挖掘了其希望“用佛教里的一点点旨意,带现代人走向安定之途”的深厚内核。

王崧舟老师将本课中的“不确定”与佛教的“无常”相联系,指引现代人以“修心”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最后一曲《无常》的歌让在场所有师生沉醉其中,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也体悟到了一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意

二、听管建刚老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讲座之感

管建刚老师是江苏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他的讲座虽然没有华丽的词句,但很实在,他将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大胆实践和用心良苦一一道来。虽然时间并不太长,但给我的思想冲击力却极大。原来作文教学也可以如此生动、丰富、精彩纷呈。

他的著作《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是他八年来致力于作文教学的思考、实践与经验积累。管老师以自己刻骨铭心的经历,深切体悟到:作文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作文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交流;作文是在发表中体验写作价值和尊严的生命化行为。

从他对作文本质的理解中,可以感受到他渐离了传统的“作文观”,重朔起一种全新的“作文观”:作文不再是和学生生命成长无关的纯粹的写作技能的训练,而是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和老师同学的“心灵对话”。在这种生命化的“作文观”的引领下,更可敬的是管老师构建起“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有效的作文教学实验”,构筑了一套较为完备而又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实验操作系统。践行了他的作文教学理念,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发了一场作文教学革命。

他坚持8年在班级办《评价周报》,逐步构建了作文改革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和“保障系统”。先后推出“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这三大活动是管老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三大动力活动,这三大活动不断地点燃、维持、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学生的生命尊严。学生在持续的、想得到它的追求中,获得持久而又新鲜的“我要写”的动力。

其实关于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值得学习的还有很多。虽然他提到的许多策略、方法,我们不可能完全模仿着去做,但其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思考、选择、内化为适合自己的东西,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参考、运用。

三、听许嫣娜老师《荷叶圆圆》有感

许嫣娜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语言亲和力很强,很有感染力;许老师最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她甜美的语音,更主要的是她精心的课堂设计和循循善诱的语言。许嫣娜老师的课,优点不胜枚举,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有如下几处:

1、课前互动十面埋伏。没上课以前,黑板上画了三个大小不一的圆,接着以变魔术的方式,用大大小小的圆在黑板上画了蜻蜓、水滴、青蛙和脸谱。让听课教师意想不到的是,这四个简笔画,成了课中主要内容的板书的组成部分。这招儿,的确一箭双雕。

2、师生比赛其乐融融。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一句话:荷叶圆圆的,绿绿的。为了让学生读好这句话,教师先让学生充分练读,接着自己示范读,和学生比赛看谁能把荷叶读的更圆更绿。学生的读书热情被激发,上课的氛围也变得其乐融融了。

3、态势语言淋漓尽致。许老师能够把握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课堂的学情,巧用低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的态势语,用夸张语言动作,和孩子一起徜徉在文本中。

4、积极践行随文识字。低年级的课文,生字较多,孩子需要时间来学习这些生字,许老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来教学。听完她的课,我想到了“活泼”和“灵动”两个词。我终于在这一堂课中找到了以懂非懂的“随文训字”教学。

四、叶秀萍老师的《识字七》

叶老师主要运用溯源分析法教学生识字,让我们见识了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有利资源,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根源及变化,有助于学生记忆汉字。

整个观摩学习活动紧张而充实,带给我的收获和感悟也是无穷的。透过精彩的观摩课,感受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睿智的话语,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激励着我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边走边思,想得更多、更深、更远,不放过沿途的任何一种风景,把语文当做是幸福的旅程,让我们的孩子受益更多,精彩更多!

2.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二

南通市竹行小学源自私塾, 历史悠久, 经历百年。学校布局合理, 环境优美, 健体尚美氛围浓厚, 这是一所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 师生幸福指数高, 办学效益显著的百年老校。在“明理求真, 笃行至善”的校训引领下, 坚持“至善”的文化主张, 践行“让每一位师生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 努力办让多民族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地处多民族地区, 除了当地的汉族学生之外, 还有其他多个民族的学生) , 笔者观摩了竹行小学内容丰富的团体操表演, 有篮球、三门球、呼啦圈和足球等;特色鲜明的社团展示, 有武术、跆拳道、男足、女足、女篮、啦啦操等;富有童趣但功底扎实的学生书画展;内涵丰厚的竹文化馆;认真聆听了朱军校长的主题报告;与大家共同欣赏了学生们的才艺展示;见证了戴亚兵副校长大胆创新的文体融合, 分享了刘旻航教授和施建平副所长的大师智慧和文化大餐, 学习了孟文砚教授极富含金量的学术报告和活动总结。认为整个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过程紧凑、实效明显。

二、特色项目“特”在何处

三门球, 中国造;场地圆, 打法妙;我你他, 争三甲;协对手, 讲竞争;交朋友, 谋合作;攻换防, 思维活;防转攻, 快准凶;多竞技, 智慧丰。这是“三门球诀”, 不难看出, 三门球是在综合了橄榄球、手球、篮球等各种球类运动特点的基础上, 经过实践检验, 科学设计出一种让三个队同在一个设置有三个等距离球门的圆形场地上用手击球, 以球有效投入另两方中任何一个球门得分为目的而建立起具有攻二防二的独特竞赛体系的新型球类运动, 被称为“第四类球”。

三门球有何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三门球的器材、场地有特点:粽子形球体, 落地后反弹无规律, 充满了不确定性;场地为半径12m或15m的圆形场地, 等距设置了三个梯形球门, 攻防无死角;此外, 竞赛形式很特别, 是三个队同场竞技, 将球射入其他两方球门的任何一个球门可加分, 使防守的两方同时被扣分的运动。每队基本分为80分, 每场比赛分三节, 每节比赛净时间为10分钟, 分数多的队获胜。可见, 这种赛制形成了攻二防二的竞技体系, 既是对手又是朋友, 既要进攻又要防守, 既要竞争更要合作, 因此, 三门球运动充满了变数、趣味和智慧。最后, 运动价值很特殊。三门球运动由跑、跳、投、拦抱、摆脱等动作构成的技术体系, 在一定战略思想指引下, 通过训练有素的战术配合达到健体、激趣、益智的目的, 因此, 三门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可以独立存在。同时, 它还可以成为学习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

三门球为何成为特色课程?并不是所有运动项目都适宜作为教学内容, 更不是所有运动项目都能成为课程, 三门球成为特色课程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和教师由原来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设计者和开发者。20世纪90年代末, 江苏省海安县学生体协针对一些学校场地条件差、人多器材少的情况, 研发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三门球。经过不断实践、完善、提升, 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特色鲜明的地方课程。一些学校引入并加以二度开发, 形成了学校的特色课程。

2.《课标》倡导“目标统领内容”, 鼓励一线体育教师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认真分析和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内容, 三门球以其攻防转换快速、形式新颖、健体益智、简单易行、实效明显的特点, 成为更多教师选择的对象。

3.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 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笔者认为,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发展体能, 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育体与育心并重。《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资源要开发与身体练习有关的内容, 高度聚焦核心素养的内容, 主要途径是对现在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民族民间内容的开发, 三门球作为一项新兴运动, 会和新兴的攀岩、街舞、软式足球等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三、以三门球为载体的小学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应聚焦课堂教学突围

以三门球为载体的小学体育特色项目建设是否有生命力, 关键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凸显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 聚焦课堂教学突围。本次研讨活动共提供6节三门球主题研讨课, 其中水平一1节、水平二4节、水平三1节, 即单手射准2节、传接球4节。上课教师皆为青年教师, 充满激情与活力, 所在学校都开展了三门球运动, 所授课也是基于三门球单元的某课时, 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尽管当时天气较冷, 但整体教学效果不错。以竹行小学葛磊老师执教的《三门球:单手肩上传球、双手接球》为例, 本课选取的是水平三 (五年级) 三门球单元中的第3课时, 学习重点是学生掌握单手肩上传接球的方法, 难点是传接球的稳定性、连贯性和协调性。本课设计较为科学合理, 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加上授课学生为本校学生, 上课进程推进顺利, 目标达成度较高。本课最大的教学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情境教学法, 二是以“龙”文化为主题贯穿课的始终, 把三门球比喻为“龙珠”, 把学生喻为“龙的传人”, 从开始的“长龙戏珠”、“舞龙”、“二龙戏珠”到中间的“玩龙珠”、“过龙门”、“龙珠接力”到最后用龙珠进行整理放松。

当然, 教学是个遗憾的艺术, 要不断反思, 改进不足, 在反复的实践磨练中实现螺旋上升。纵观6节课, 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就特色课程建设在课堂教学层面的突围, 还需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目标要成体系。目标统领内容, 学校与教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要构建小学三门球的整体课程目标, 要按照《课标》的四个方面设置学习目标, 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另外, 还要纵向地设置水平目标, 水平目标之间要有梯度、过渡和衔接。水平目标之下的单元目标设置也要科学适度, 这样, 课时目标才能够可检测、可评价。

2.学习内容要有标准。学习内容要先易后难, 且与学习目标一一对应。水平一宜安排以玩球等熟悉球性为主要内容, 了解三门球的基础知识, 建议以游戏为主要练习形式;水平二宜安排基本运动技能, 简单介入基础战术配合, 如, 传切、突分等内容;水平三宜安排基本运动技能组合动作, 进一步学习基础战术配合, 如, 掩护、策应等, 学生能进行教学比赛。特别说明的是, 内容标准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基于实战和有效, 把射门内容贯穿于三门球学习的始终。

3.场地器材利用要充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尽可能基于特色的圆形场地;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确定三门球的数量, 并不是所有三门球教学都适宜学生人手一球。如, 不管何种形式的传接球的学习内容, 都不适宜学生人手一球, 更合理的是两人一球, 随着传接球熟练程度的提高, 还可以减少球的数量。另外, 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也要尽可能地使用三门球, 使器材资源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

以上三个方面是就课堂教学本身而言的, 实际上, 特色课程建设还要构建以三门球为主要载体的体育课、体育大课间和体育课外活动的“三位一体”的模式, 使体育大课间和体育课外活动成为体育课的有力补充和有效延伸。当然, 还可以尝试亲子运动会、特色项目擂台赛等形式, 使三门球拓展到社会和家庭。

四、小学体育特色项目文化融合

本次研讨活动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味”浓厚, 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

1.与学校的主题文化相结合。竹行小学基于历史、地域文化及对“竹”的深度挖掘, 打造竹文化, 提炼办学精神。竹是草本常绿多年生植物, 具有空心、有节、长笋的外形特点和生长属性。空心喻指虚心和谦虚好学, 有节喻指有气节、有傲骨、宁折不屈, 长笋喻指不畏逆境、不惧艰辛、勇往直前, 这些既是竹的审美价值, 更是一种精神财富, 由此提炼出来的办学精神接地气且彰显生命活力。学校提出了“让每一片叶子都蓬勃生长”的理念, 笔者由此想到了“儿童是一棵长满了各种可能的树”和“让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 因此, 我们要坚持儿童立场, 尊重儿童。

2.与特有的课程文化相结合。三门球运动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 采用了“三字经体”编写了“三门球诀”, 朗朗上口, 有效有趣, 寓意深远。另外, 三门球运动类似我国的武术和韩国的跆拳道, 特别注重礼仪文化熏陶, 如, 三门球比赛第一节开始前主裁判立于中圈内, 伸右手手心向上指向中心, 各队队长同时进入中圈, 相隔2m左右, 站定后, 立于中圈外的队员在队长的带领下全体面对面行鞠躬礼, 然后向后转, 面向场外观众行鞠躬礼。再如, 三门球运动的核心思想:良性竞争, 合作共赢;三门球的项目理念:笃行、共赢、创新、睿智、释然;三门球的项目精神:人人参与, 身心共修;人人平等, 智慧彰显;人人成功, 快乐无限等等都属于课程文化范畴。

3.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三门球的外形酷似端午节食用的粽子, 所以三门球又称为“粽球”, 将融入于插艾叶、赛龙舟等民俗文化运动, 服务于端午文化。另外, 三门球的圆形场地和梯形球门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方外圆”有契合之处;三门球特别的赛制既可以培养集体意识, 还可以正确地处理好“你我他”三者之间的关系, 还是“敌中有我, 敌我与共”的辩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大胆尝试三门球与文化的融合以及举办专题文化讲座。本次研讨活动锐意改革, 大胆创新, 把三门球运动与国学经典的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 邀请山东财经大学的刘旻航教授所作的《文化学视野中民俗体育文化》和施建平副所长所作的《关注孩子的一生》专题文化讲座, 让与会教师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无疑为特色课程建设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3.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三

2017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中小学语文“学段融通”高端论坛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参会期间,我先后聆听了王红梅、肖培东、陈延军、刘恩樵等全国知名语文专家的观摩课及杨再隋教授的课堂点评。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高超的教学艺术、激荡的人文情怀深刻地阐释了语文教学的内涵。

回顾这场语文教学的视听盛宴,真可谓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他们以阅读教学为主线,循着十二年语文学段目标为突破口,努力打通学段界限,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也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经过几天的积淀与咀嚼,现将学习教师的共性认识和浅见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要把握一个“慢”字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能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他们长期探索研究的结果。陈延军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肖培东老师挥洒自如的教学方法,王红梅老师简单实用的阅读习作技巧,刘恩樵老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的语言和写满期待的笑容让人记忆犹新。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着他们苦心钻研的身影。作为师者,首先就应该静下心来,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慢慢来,慢慢教。毕竟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犯急功近利的毛病,总是幻想学生能在短期内就实现自己的教学设想,但常常会事与愿违,因为我们总会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实,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学会等待,静待花开。孩子,你慢慢来,慢慢学。

二、教学要突出一个“读”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就是以语言学习为本位的阅读教学。刘恩樵老师执教的《卖油翁》一课,单是读的训练就达十余次,其中包括“去掉标点读,竖版文字读,原版书法图试读,以不同主人公视角进行诵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在读中感悟,以悟来促读,无形中使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深层理解。肖培东老师所讲的《植树的牧羊人》,也跳出了一般常用的教学模式,紧紧扣住故事的时间变化,真正教会的学生读小说的方法和通过这些动作细节描写以达到理解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条理清晰,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这节课,彰显了目标融通的教学目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在后面的报告中,肖培东老师还给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一定要实实在在,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终极目标,进一步学生提高语言素养、学会表达的能力。二是碧波深处有珍奇。钱梦龙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质朴的金句是:教学生就是教会学生读书。是的,碧波深处有珍奇,要胜任语文教师这一角色,就得静下来,拿起书,沉下去。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教得上来。“洗尽铅华见本色”。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也是学习语文的法宝。三是当大家都致力于创新的时候,我回归常识;当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努力创新。今天,我们都在探索学教方式的转型,方式很多,路径也很多,但能做到形神兼备的主动学习、有效学习,还不很多。所以,语文教师要进一步转变理念,重新体味学为中心的内涵,从语言文字切入,精心设计语文活动,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全体学生进入学习场,步步深入。当课改的声浪此起彼伏,创新的模式日新月异,语文教育专家提醒我们:老老实实,回归常识。三是为人师者永怀赤子之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三、课堂要留下一个“写”字

“读写结合”是本次学习者中共性认识的最重要的收获。所谓“读写结合”,就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王红梅老师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课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关于母亲的句子,其次让学生自己写出

一、两句并交流,给学生一次自主写话的机会。在课堂上重点利用母亲、作者、护士之间的对话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并巧妙地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编写故事对话的练习。这一随文练笔既升华了文章的感情,又拓展了写作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四、学段要关注一个“通”字

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本次学习在探寻语文教学的学段轨迹,打通学段界限。遗憾的是我们有些老师往往只在自己的学段、年段“埋头拉车”,却不曾思考跨越学段“抬头看路”。几位专家老师站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清晰地诠释了语文学段目标的融通。

4.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四

有一种精神叫坚守

——参加江苏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研讨会有感

4月22日到23日,我参加了在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举办的江苏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研讨会,收获颇多,感觉亦深。我不仅观摩了两节高质量的活动课,也聆听了各大市教研员那高水平的精彩点评,更看到了许多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坚守和坚持。

一点感触:两位活动指导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观摩和研讨课型,已经从原先单一的成果汇报,走向具体的各类课型和方法研讨。

这次研讨会所展示的两个活动,一是主题生成课《走进低碳生活》,二是方法指导课《BRT和我们的生活》。

两个活动,均能紧贴学生的热点生活实际和当今社会主流话题,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参与兴趣、乐于实践表达、合作分享快乐。

万丽老师执教的《走近低碳生活》选题活动指导课,紧扣“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中国确定的“低碳生活”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日益严峻的生活环境:南极的冰化、冰岛的火山爆发、新疆大雪、玉树地震、西南地区干旱、森林在慢慢消化„„我们已经做了:3月27日我们熄灯一小时。我们还需要持续做:少扔一些垃圾;少用一些水;少用一些卫生筷;少开一些车„„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通过呈现一段普通市民养成低碳生活习惯的录像,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低碳生活并不神秘,它只是一种科学生活态度的改变,融合在我们生活当中。从而激发起同学们研究低碳生活的热情。通过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全班交流归纳记录,从中产生出一系列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够研究的小主题。

教师对周边世界敏感敏锐的观察力,大雪无痕般地激励引导,小主题产生和归纳的分层递进,都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钟桂芳老师执教的《BRT与我们的生活调查问卷设计》,更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情况交流,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各社会阶层对BRT这种新生事物的态度。

她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类调查问卷,真切感受到调查问卷的重要性。接着出现《漫话语文》读者调查问卷样卷,让学生阅读后试着划分一下可分为几个部分,从中了解调查问卷的各组成部分,即由标题、个人资料、导语、题型、结语各部分组成的特点。

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畅谈调查问卷几部分的作用。然后分组合作,自由设计调查问卷的某一部分,并一一展示。

钟老师不仅仅对学生提出方法上的要求,而且引导学生结合活动需要,经历方法的基本操作过程。

一种感动:分享一线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的成长经历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综合实践教研组学习资料

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詹兆华老师,今年已经56岁,可他依然执着于综合实践活动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的发言朴实无华,真实感人。“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自2002年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来,他“边学习,边提高”;“边实践,边快乐”;“边思考,边进步”。他被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2009年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咬定青山不放松”,他立根在综合实践活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迎接着万紫千红的春天。

毋庸置疑,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给一线指导教师留下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八年来,有许多老师迎难而上,不畏艰辛,苦苦跋涉在布满荆棘和希望的探索之路上;也有许多老师畏缩退却,“临阵脱逃”,用各种托词回避和推卸综合实践活动的“束缚”和“羁绊”。

詹兆华老师,无疑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一位普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往情深,矢志不渝。

一份感谢:湖塘桥中心小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展示

走进湖塘桥中心小学的校门,那高大漂亮的楼房让人惊叹,那别具一格的景点让人留恋,那独具匠心的布置让人敬佩。更让人耐人寻味,是“这里走出一品平民”这条标语。“信以教育,优及平民,成在学生,益于社会”,他们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平台,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种植园里快乐多”、“科技引领我们成长”、“蔬菜总动员”、“美丽约会走进外教零距离”、“感恩的心感恩的情”、“寻找一元钱的价值”„„这一个个活动,就像颗颗闪烁的璀璨星星,照亮了一个个孩子前行的脚步;也似粒粒珍珠,彰显出一个个孩子独特的价值„„

为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整体性价值,学校已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整个学段,不同年级,各个领域,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

多方感受:汲取更多营养,坚定前行脚步

这次研讨会,高手如云,让我看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勃勃生机;博采众长,让我享受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阵阵芳香;与时俱进,让我更坚定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步步足印„„

沉思之余,我扪心自问,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还有热情吗?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还有激情吗?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还能坚守综合实践活动阵地,不离不弃吗?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更多的守望者,更多的领航人,更多的喝彩声„„

几点收获:怀揣平常心,步入常态课

当综合实践活动从热闹回归平静,从走秀步入常态时,“区域推进,常态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在省教研室万伟博士和市教研室张小亚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与教学指导研究》进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所展示的两节高水平的课,给大家许多启发,具有典型性。

1、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要具有时代性,生活化,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2、情境的创设可千差万别,关键是能否拓展学生的视角,从中延伸出许多问题;

3、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可供教师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综合实践教研组学习资料

作为深入探究的主题;

4、在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中,许多一线教师都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们的成长都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关爱和支持。

它是靶子——引发大家研究的焦点,不再好高骛远,追求脚踏实地的研究; 它是标尺——引领大家探讨的视点,不再游离偏航,追求科学规范的研究。主题生成课怎么上?一是主题拓展要科学合理。在从内容上延伸和拓展,逐步推进,进行点线面网络辐射时,按一定的规律,有序推进。二是学生实践要自主有效,触及到思维,引发心灵共鸣。三是方法指导要适时恰当。

在主题生成课中,完成三个主要任务:一是主题拓展、尽力向学生的学习、社会、家族生活拓展;二是活动内容筛选,选择合适的内容作为切入口;三是科学规划,预设活动的大致走向,预测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需要利用什么资源,借助哪些外力,提供怎样的保障等,逐一落实到位。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进行方法指导,如何进行集中指导?有哪些基本课型?教师指导的落点在哪里?方法指导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情境诱导、帮助学生感受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需求,引导学生聚焦研究的主题。

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细致有效的帮助下才能达成。

在选题指导课中,要全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教师积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二是激发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敢提问题,会提问题,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意义。注意引导学生突破难点,问题有效。三是对所提问题的梳理。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因为学生不是一无所知,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要耐心一点,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探究的时空,帮助学生归类修改,教师做好相应引领。注重思维的拓展,思辨问题的价值。孩子的兴趣爱好是永远是无法预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儿童的课程,是一门解放儿童的课程。”

我们要蹲下来看儿童,课程要体现儿童特点,用儿童视角提出问题,设计主题。当问题情境的创设聚集热点、难点、焦点现象时,要思考呈现方式的丰富性、呈现角度的多元性、呈现层次的思维性。

几点期盼:让研讨会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1、希望这样的省级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能经常举行,开阔眼界,避免近亲繁殖、“圈地运动”。

广大一线教师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开展实践和研究,长期以往,势必造成自我反思的浅层化,同伴互助的近亲化,专家引领的空置化。

2、希望活动中多给一线教师研讨和展示的机会,多听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可能由于时间有限,课堂教学的点评,只是几个大市的教研员在侃侃而谈,听不到大部分一线教师的话语,少了一点儿草根化研究的氛围。

3、希望沙龙活动可更开放些,鼓励百家争鸣,围绕某一主题,各抒己见。形式可不拘一格,光脆性思维碰撞,鼓励观点交锋。

4、教学研讨的举办学校,希望能有更多的一线学校参与。从原来自上而下的行政贯彻,到现在自下而上的教学研讨,更需要密切关注和放大身边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益探索,树立典型,放大效应。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综合实践教研组学习资料

5.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五

(三)五、示范课引起了我对教学的思考。

首先,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急躁的心理,总想在一堂课上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想让学生都能领会,可是认真想想,这可能吗?其次,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一无所知,究其原因,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问题,我们的教学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懂得学习方法,成了制约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瓶颈,所以学习方式的改变决定教学方式能否改变。第三,纵观我们的公开课、示范课,成了教师粉饰登场的舞台,她让我们赏心悦目,却让更多学生„„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回归本真,作为教师更多的是应该思考如何引领学生去查、品、悟,而不是抛开学生一意思考自己如何教,我们缺少的是对学生实际的关注、对学生基础的关注。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改变方法,以学定教,持之以恒。

六、专题讲座引领我成长。

在市教育局领导、玉溪师院教授和姚桂琼名师的专题讲座中,我感觉到我们的教学缺少的不是自己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多少,我们缺少的是对自己教学的研究、反思,缺少的是自己对自我教学环节的整体把握和细节的处理。回想自己的教学,例如在自主学习方面,我们只注重课内自主学习,忽视了课外自主学习,对课外自主学习关注度不够;在课堂的小组学习中,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出现小组内没有分工或分工不明确,无交流或交流少,评价少或无评价。对语文教学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6.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六

我们的教学方法一直在改变,从声名远播的洋思经验到成效卓著的杜郎口模

式、从蔡林森的高效课堂到到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从“探究性学习”到“有效教

学”、从“特色课堂”到“五分钟课堂”、从“分槽喂养”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

是那些教师,学生还是那些学生,课堂还是那个课堂。但变来变去也没有找到一

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是觉得无论怎样变,学生不见起色。教师越感到茫然,我

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上课?

去忻州听了洋思中学的王九明上的一节课,他们的方法是“先学后教,当堂

训练”。导课后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这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发学案

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解决学案中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对所设问题的完成情

况来确定这节课需要讲授的内容。教师指导后,学生进行训练。

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自己主动去学,这对那些自制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

是有好处的。采用学案教学扩大了课堂练习的容量。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及时得到

练习,学生哪些知识没掌握可以从训练中看出来,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节约了

时间。还可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校借鉴了这种教学方法,并与我校实际情况相联系,采用同年级教师集

体写学案,根据我校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学案的练习题难度较小,注重基础知

识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培养学生的信心。并把学生按表现分组,好学

生帮中等生,中等生帮差学生。遇到问题小组解决,解决不了全班解决,学生解

决不了教师解决。小组长帮教师检查,督促本组学生。这样培养了好学生的组织

能力,带动了差生进步。

7.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七

龙凤学校:张培龙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乡教学教育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秉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维,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做好教育均衡发展。4月9日我乡组织6位同仁在中心校张永军老师的带领下一行7人奔赴濮阳前去参加第二届“经典展示与实践”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我们一行7人怀着激动和憧憬的心情抵达濮阳。我从内心感谢领导给我这次走出去的学习机会。研讨会期间共有张康桥、张学伟、以及吴凤霞三位老师坐了精彩的示范课和报告,堪称精彩绝伦。让我有种涣然大悟的感觉,颇由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通过听课,我感觉到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才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通过与自己的课堂做比较,我感觉自己缺少的实在太多……。譬如说自己以前感觉:“严师出高徒”。生怕给学生阳光,学生就灿烂。现在想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缺失。假如一个孩子长年累月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心里该是多么的失落…..三位老师的课堂是发人深思的。自己的课堂学生为什么没有兴趣?为什么不想学?追根揭底,是缺少趣味性,因为趣味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渴望的是好玩的、自由的、有收获的、紧张有序的。然而我们老师盼望的是高效的、学生自主学的。所以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不能很好合作的现象。只有与儿童的天性合作,满足孩子的语文学习需要,把课堂变成是师生之间分享快乐与自由的时空,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张学伟老师的一句话触动了我的心弦:“越是笑的灿烂的老师越是有水平的老师。”真是是太有道理了!学生是有逆反心理了。你把他看作天使,他就是天使;你把他看作魔鬼,他就是魔鬼。在此奉劝各位同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笑口常开!

还有一点就是三位老师在课堂上展开的活动很新颖。譬如吴凤霞老师在讲《月亮之迷》时这样设置了一个活动。在以前老师也不知道月亮有什么秘密,今天我刚知道,我试着说一下,大家挑一个我的毛病好吗?然后设计几个陷阱,期中一局话是“估计他的年龄是46亿年前”。吴老师故意把“估计”二字漏掉。这样以来巧妙的把师生角色互换了。让学生们说为什么不能漏掉。很好的利用了小孩子好为人师的天性。变我来教你为你来纠正我。然后吴老师说自己讲的只可以得1分,谁能比我讲的好?如此以来,学生们纷纷认真讲了起来。

8.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八

0月14日——10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六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了支玉恒、孙双金、陈金龙、汪智星、王文丽名师的课堂和讲座,收获颇多。

名师引领,让我靠近有效课堂。

一、实实在在地阅读,扎扎实实地训练。

语文是以读为本的课堂,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产生兴趣读,读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技巧。《只有一个地球》在支玉恒老师多种形式教读中学生自然把握了课文内容。语文训练要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支老师在开课师生问好时语文训练就开始了。回归朴素、平淡的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文本探究中把握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才能深得进,浅得出。文本写话中,让学生“出板”(写在黑板上)展示,一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写一句抒情的话中充分体验到写话的尊严与价值。有效的课堂是老师服务于学生学的课堂,是学生课堂中尽情展现自己,是学生课堂听说读写自然进行的课堂,是学生生命的跳跃,心灵的呼吸。

附录支老师讲课情景:

第一课时

一)、谈话解题

1.“地球”——谁见过地球?(支老师的这一问题看似问法显拙,却揭开地球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明白地球在我们的脚下,和我们息息相关。)

2.“只有一个”——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作者为什么单说“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基本天体常识。)

二)、读出情趣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各自把课文读一遍。

2.形式多样地轮读课文。支老师首先请喜欢读1、2自然段的学生站起来读,却“不客气”地劝举手犹豫、迟缓,有从众心理的学生坐下——“机会是争取来的,举手迟的同学请坐下,你们没有争取到这次读书的机会。”支老师这招反其道而行之,却很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在老师们全盘说“是”的今天,支老师敢于说“不”,善于说“不”,反而激起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和把握机遇的竞争意识。而紧接着第3自然段的朗读则是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谁敢说自己是全班读得最好的?”后来的几段朗读中,他让学生纷纷挑战;挑战自我,挑战刚读完的同学,挑战心目中读课文最好的同学、挑战全班同学,甚至挑战老师。学生的自信心就这样被一步步培植起来。)

3.激趣默读课文。(支老师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并钻研、解决这个问题。随后他说:“在我提问之前,你们猜我会提一个什么问题。”并和学生“打赌”,“谁能猜出我这个问题,我就退场。”学生从语言文字、课文内容、天体常识等方面纷纷猜测,最后支老师揭开了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神秘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我想这一环节的价值在于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时的方法、技巧,并且引导学生读书时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

4.读出你心中的滋味:如读出你看到地球遭到严重破坏时的“酸味”,读出宇航员看到宇宙中美丽地球的“甜味”,读出人类破坏了地球别无他寻的“苦味”……(支老师的朗读指导如同指挥交响乐,他一方面让学生体会着读出酸甜苦辣等不同滋味,一方面用他那指挥家般的手势将学生带到一浪接一浪的如痴如醉的朗读中。

5.引读全文。(学生入情入境,真情涌动,读得有滋有味,场面令人感动。)

第二课时

三)、写出情趣

1.梳理课文内容,将全文大致划分为五部分。(支老师的课处理这一环节时几乎都是“浮光掠影”的,用时近似吝啬。我想一者是学生熟读了课文,对课文层次的把握已成竹在胸;一者是支老师从不为分段而分段,避免了繁琐的分析。)

2.给每一部分写一个抒情的句子——“把你心中的酸甜苦辣写出来;写得好,老师要奖励。”(支老师以此来替代传统教学中的写段意,效果又远远大于分段,这一招令人叫绝!加之他“鼓惑”的语言,学生跃跃欲试。)

3.展示、“出版”、赏析句子。(支老师让学生以抒情的语气在全班展示自己所写的句子,选取写得好的“出版”在黑板上,并郑重其事地让学生在“名句”后署名,然后朗诵给全班听。此举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4.赏析“抒情散文”。(这是点石成金的设计,支老师将黑板上的五组句子稍做添改后连起来,耍戏法般变成了一篇“抒情散文”。学生又惊又喜,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课堂又掀高潮。支老师又让其他学生把自己的五个句子也改作一篇散文,作为课后作业完成。)

二、朴朴实实地激励,快快乐乐地交流。

文本的整合,才更好的引导学生在海量阅读中全方位思考,思考得深入,把握得全面。课堂中教师激励性评价尤为重要,孙老师的课堂激励性评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极大地唤醒了学生的思维,唤醒了学生心灵与文本的对话思考。故事中,感情朗读中,激励交流中学生快乐积极走进李白,对话了李白,感悟到李白是仙,是诗仙,是酒仙;李白是人,是普通的人,是丰富情感的人。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多用到激励性评价,学生是鼓励出来的。学生多多被激励,他们的热情,他们的积极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更亲近于老师了,因为老师是尊重他们的。这样的教学就充分协调好了师生的关系,教学才会在快乐中师生激励前进。

三、轻轻松松地学习,自自然然地了悟。

特别有感于陈金龙老师执教的《月之故乡》,这是一首小诗,也是一首被广为传唱的歌曲。作者是彭邦桢,著名的湖北籍台湾旅美诗人。全诗内容如下: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是一首游子怀念故乡的小诗,语言质朴、真挚而感人,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陈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扣主题,围绕“看月亮思故乡”一句展开教学。而后又进行了相关的拓展、延伸。

上课伊始,陈老师真诚的从自己的名字谈起,自然进行语文训练,说到自己的乳名,想起故乡,亲切自然风趣娓娓道来,仿佛不是在课堂,是和孩子们在快乐语文游戏中学习,那0是什么?说读月亮的诗,师生配合写《月之故乡》诗句,二行诗的放入,改写诗句,以作者生长线品读诗句,自然流淌中,轻松诙谐中进入诗心诗情,入情入味。

师:这是原文中的诗句: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老师把它们稍作修改,你们读读看。显示——他乡一个月亮,故乡一个月亮。

生:放声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朗读。

师:谁能模仿我来改改以下的诗句——“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生1:故乡一个月亮,他乡一个月亮。(与老师上述诗句颠倒而已!)

师:颠倒老师的话也是一种智慧!

生2:他乡的月亮在水里,故乡的月亮在天上。

生3:一个在故乡,一个在他乡。

师:智慧的孩子总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事来。

生4:他乡的月亮在天上,故乡的月亮在心里。(台上台下,掌声雷动!)

师:多好的诗句啊!大家改的是你们自己心中的故乡,作者彭邦桢心中的故乡又是什么样的呢?

师介绍作者简历:湖北省人,十五岁时开始写诗,少年时代便在家乡黄陂县颇有诗名。1938年流亡恩施。1944年二十五岁时随青年军赴印度远征。1946年随军开赴台湾。1973年,移居美国。(通过地图显示,了解诗人的流亡路线。)

…………

师:从恩施到印度,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流亡的日子,引读“看月亮,思故乡。”

师:所有的心情都包含于这六个字中,再读“看月亮,思故乡。”生放声朗读。

师:从印度到台湾,一程山、一程水,多少的艰辛在其中!再读:“看月亮,思故乡。”

生再次放声朗读。

师: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诗人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

师:假如他在一个月圆之夜,遇见了一位家乡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

师:把他这些都融入在这六个字里,再读“看月亮,思故乡。”

…………

师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

师:再看这六个字,你会怎么读?

生:……

师:乡愁一直记于诗人的心中。再来看看诗人的游子生活:

1938年——恩施;1944年——印度;1946年——台湾;1973年——美国。

师:一起来读读最后一句。

生:……

…………

师:欣赏这首带着乡愁和乡思写下的诗,一首悲伤的诗,一首揪起人心的诗。播放歌曲《月之故乡》,教师动情歌唱。

师:当我们再次看故乡的那轮月亮时,你还把它仅仅当作一轮月亮呢?老师也即将赶回我的故乡了,在你们这能不能找到故乡的感觉呢?

学生掌声想起……

陈老师的课是洒脱的,是自然的,是幽默的,也是智慧和富有诗意的。最终是具有魅力的!教师指导的魅力和智慧点评的魅力是这堂课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好好去锤炼的地方吧!

后来陈金龙老师激情演讲到,要让课堂有效性,作为课堂首席的教师必须做到:

1、尊重文本。尊重文本从尊重作者开始,进入作者的情感里才能读出文本,读出心里,教出心里。课堂上学生就会在教师首席的带领下进入作者的心里,进入文本文字的温度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着文字的温度,用心灵与作者心灵碰撞,课堂中学生心灵滋润了,丰盈了,成长了,这样的课堂当然是有效的。

2、尊重课堂。真实才是好的课堂,课堂有几份真实才有几份效果。是的,只有真实,才会去了解学生,才会以学生为出发点,才会关注学生的生成,才会把握学生的生长点,才会真正做到教是为学生学服务的。只有真实,课堂上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跃动,生命的拔节。

3、尊重自己。作为课堂上的老师,你的自信传达着自信,你的积极传达着积极,你的尊严传达着尊严。老师要活出自我,活出自尊,活出自己的风采。没有玫瑰的娇艳,也要有南瓜花的从容实在。

9.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九

心 得 体 会

崔新强

2013年1月10日

参加“山西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观摩研讨会”

崔新强 根据学校安排,我于2012年12月14日至15日参加了由山西省教科院主办的“山西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观摩研讨会”,聆听了李倩、段一宁、左慧星三位老师的课,以及周丽红老师的课改经验交流,李子燕老师的座,傅书华老师的报告,收获良多。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激发兴趣。

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步入城市、农村,拥抱大自然,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学生自主开放的课堂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奠定了理论基础。观摩会上,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

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引起重视,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传授生活理念教学生学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了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语文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语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信方面不断完善自我,取长补短。

(1)持续充电,不断学习。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2)转变观念,坚持实践。积极投入课改大潮,勇于做新课程忠实的实践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现在,需要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0.参加江苏省高中教学与观摩研讨会有感 篇十

5月20日——21日,我参加了全市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报着向上观摩课的老师学习的态度,认真听了老师们的作文课,课堂中的许多亮点让我感想颇多。

体会一:上实实在在的作文指导课。在课程改革的初期阶段,公开课的表演成分,追求热闹课堂的形式主义是普遍存在的。而在课程改革走过了七年的今天,再看我们老师的公开课,表演的成分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老师在把一堂堂实实在在的作文课展示给我们看。就拿老师所上的《一双手》来说,老师由诗歌导入开始,激起学生对手的研究,然后到学生说手的功能用途,再到学生评议老师的下水文,最后一曲《一双小手》升华情感,学生在情感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去写作文,怎么会无话可写。这堂作文指导课环环相扣,老师上得非常沉稳,没有一丝形式的浮华,是一堂非常常规的朴实而规范的作文指导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课堂作文知道模式。

体会二: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作文。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真实的感受,是写不出作文来的。当学生走进了作文的情境之中,用心去感受了,那么他们就能有话可写,有话想写。今天的每一堂作文课,都把学生带进了生动的情境当中。例如,老师给学生们上的《写给亲人的一封信》,就让学生在把自己写在纸上的亲人一个个划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亲人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学生在这个心理测验中有了心灵的顿悟,正如学生自己所说受到了心灵的洗礼,一次心理测试让他们有了太多想说的话。而《家乡的特产》更是让学生当堂现场观察李广杏和枸杞;《小猪变形记》、《纸飞机》让学生在快乐的玩游戏和比赛中去观察体验。学生在观察体验后马上作文,写作的热情当然是高涨的。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后作文,自然能写出自己的发现。

体会三: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组织者,课堂是全体学生的,优生是主角,其他的学生一样是主角,他们不是观看老师和优生表演的观众。所以,在课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参与进来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那中老师和优生一问一答后进生只能看着、听着的课堂是不该倡导的。今天的作文课,我看到了老师们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这一点上印象最深的是徐双老师的《纸飞机》。徐老师在让学生说自己想飞机作用的时候不是直接指名汇报交流,而是让所有学生先在下面自己练说,这就给了每一个学生说的机会。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徐老师分别给说和听的同学都提出了要求,有意识地告诉了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任务的。而在学生互相听说的过程中,老师也提出了听者和说者的要求,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还教会了学生怎样去交流合作。在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下到每一个小组去听,便有了辅导后进生的机会。总之,在整堂作文课中,老师让每一位学生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全程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来,这节课没有一个旁观者,学生自己说,自己交流,老师把课堂还给了每一个学生。体会四:关爱每一个学生,师爱无处不在。在这些课堂中,总是能从老师的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中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例如田老师在她的作文讲评课中,老师对学生的爱已经流露在她对学生的一句句赞美、一句句鼓励中了,这是一个对学生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老师。她在课堂的一开头就表扬了榜上有名的同学,同时也不忘鼓励榜上没名的同学,足见她对每一位 学生的关爱。当学生在台上给同学们念作文的时候,她的手是那么自然的就扶在了学生的腰上,这是对学生一种无声的鼓励,让学生能很自信地把自己的文章读好。而当一个女同学很紧田老师鼓励了以后她都不敢当众读自己的作文时,田老师又给她出主意让她的好朋友来帮她读自己的作文,这个建议不仅体现了她对学生的关爱,也体现了她无尽的教育智慧。总之,一个爱孩子的老师,在她的一言一行中,在她的每一个微笑中,学生都能感到她浓浓的师爱而更喜欢她和她的课堂。

11.参加教学观摩有感 篇十一

5月12日,观看了西柳中心校几节教学示范课,感到很有新意。

一、真实性。

本次教学观摩的上课教师,上课前不提前接触学生,课堂教学情境真实、原生态,没有了矫揉造作、牵强附会,回归了教学的本来。

二、示范性。

1、体现在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例如:《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关注了知识生成的过程。

2、体现在重视朗读指导。二年级语文老师夏曼老师执教的《狮子和兔子》一棵,在教学“他自认为是百兽之王,根本不把别的动物放在眼里”一句时,教者指导学生抓住“自认为”“根本”关键词读出狮子的傲慢,通过组内读,指名读,品读,集体读,朗读有层次,人人参与,既有个人朗读的提高又有集体朗读的气氛渲染,读中感悟,以读促讲,培养了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再如:四年级语文老师卢俊执教《用冰取火》一课,教者在指导同学们朗读“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就没有生命”一句时,抓住“没有......就.....”指导学生语气逐渐加重,读出节奏感,当多人练读后,教者再通过有节奏、有力度的手势指导学生集体读,读出了气势,情感得以升华,学生感受到了表达的强烈情感,体会了排比句式表达的含义,理解了句子的意思。

3、尊重学生。首先,低年级语文教师语言富有儿童情趣。比如,把生字叫成“字宝宝”语言拟人化,儿语化,给人以亲切感,教者的语言没有了生硬,教者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处于和同学平等的身份,教师不仅是学习的组织者还是学习的参与者,尊重体现在师生平等;其次,教学评价上体现尊重,教者有语言的鼓励,有眼神的赞许,有对学生成功表现的兴奋,恰当的赏识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还体现在鼓励探究上,教者不是武断的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给学生足够时间去猜想、去合作探究,比如,赵丽江老师执教的五年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3cm,4cm,5cm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汇报后媒体演示这三根小棒的动态围成过程;4cm,5cm,8cm能围成三角形,媒体动态演示过程;3cm,4cm,8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汇报后媒体动态演示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3cm,5cm,8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么?媒体动态演示一半时停下,教师追问:“预测一下,这两条边能首尾相连吗?下面同学们在组内探究”同学们经过动手操作,发现3cm,5cm,8cm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教者再通过媒体演示验证,因此,尊重体现在不抹杀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总之,这次教学观摩活动,给我的感觉是务实的,具有示范性。

上一篇:机械原理总复习答案下一篇:难忘的一次活动5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