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晚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2024-06-22

唐山晚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精选11篇)

1.唐山晚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一

公司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组织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组织战略的成败。人力资源战略对组织具有持久的、长期的影响。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集权式管理模式

1.人才选择面狭窄,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选择人才的范围狭窄,必然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人才得不到信任,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2.集权式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失误。企业决策灵活,仅以经验、直觉为基础。信息收集、处理、利用没有规则,信息沟通方式单一,信息成果准确性及操作性较差,对于市场研究、政策分析和管理咨询等现代信息服务较陌生。

3.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企业仅凭投资人的经验和常识,靠简单的信任和亲情去约束人,以人情代替制度,使企业管理制度扭曲,难以形成制度化管理。

(2)人才使用缺乏信任

企业在人才选用和晋升时,被考虑最多的是人才对企业的忠诚,上下级之间很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信任,对员工采取“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不放胆”人方式。

(3)对人力资本的开发管理投入不足

在企业看来,只要有钱,什么人才都可以引进来;只要给钱,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企业只注重人力资源的“可用性”和“配置性”,忽略人力资源的“发展性”和“资本性”。

(4)企业文化建设薄弱滞后

企业文化是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企业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并加以充分重视,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等也没有充分形成一致。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企业的奋斗目标、经营理念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企业凝聚力明显不足。

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导致了企业缺乏人性化的考核体系及必要的民主监督制度;缺乏企业的文化功能;而对企业员工的成长,只要求员工注意集体利益,忽视对员工的贡献、回报。同时,即使有一定文化理念的企业,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也不够充分,没有制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未将企业文化建设列为企业经营者的主要工作。这些对于员工来说不具备约束和激励作用。

(5)绩效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

1.考评的目的不明确。企业在制定考评制度时管理者更关注“事后控制",考评的目的限于事后的评价,导致考评人员和考评对象为考核而考核,考核工作得不到重视。

2.考评标准不科学。考评项目过于笼统,内容不完整,缺乏量化指标,设定指标时考评对象没有参与进来,考评人员主观性较强,导致考评结果争议大。

(6)人才培养缺乏规划

企业在人才开发方面普遍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等企业用人时才去找人,缺乏人才储备观念和人才利用统一规划,致使因为人才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企业只有把自身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相联系,员工才能看得到希望,对企业充满信心,最终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7)没有贯彻实施人事法规政策

企业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加班加点现象普遍,甚至没有双休日、法定节假日,拖欠、工资。

1、机制不健全,有“法”似无“法”。

企业不是没有统一规章制度,而是零散于各部门的规则,切沦为摆设,没有用机制去“串”起来,实现“联动”而已。

2、人治大于“法”治。即人大于“法”、情大于“法”。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个人靠权利、靠命令、靠指挥,来使企业正常运转。首先,用命令和指挥手段去操控企业越来越不灵,企业大了,部门多了,命令有时“鞭长莫及”。其次,“人治”大于“法治”,使员工产生越来越多的不满情绪,他们迷茫、困惑和抱怨,而积怨一旦加深,人,也就离走不远了。

(8)对人才重视不够,员工稳定难,核心员工积极性受挫

1.即用即招现,缺乏人才储备观念。企业忽略了人不仅有生存需要,还有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这种人才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短缺,使员工缺乏归属感和稳定感,造成私营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

2.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许诺不兑现,有些企业对职工进行物质激励承诺,甚至签订了目标责任制的奖励合同,但是最终部分甚至完全不兑现,结果不但挫伤了职工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并且破坏了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领导的信任,还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混乱。

(9)以“炒”代管

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只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不讲企业对员工的真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以“炒”代管。

(10)盲目推崇“名人”

老板认为“名人”就能产生名人效应,就能赚大钱,把企业的希望寄托在“名人”的身上,而忽视了企业基础骨干力量的培养和任用。

2.唐山晚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二

1.1 电子政务的定义

电子政务是一种全新概念, 其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事物而出现, 是由英文Electronic Government翻译而来。电子政务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各组织、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电子政务形成了多元化的认识。笔者较赞同金江军和潘懋 (mao) 对于电子政务的定义: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将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无缝集成, 在政府机构精简、工作流程优化、政府资源整合、政府部门重组之后, 通过政府网站将大量繁复的行政管理类日常事务按照设定的程序在网上实施, 从而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割的制约, 全方位地为社会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规范、高效、优质、透明以及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与服务[1]。

1.2 电子政务的特点

注:7*24指每周7天, 每天24小时

电子政务的特点表现在其与传统政务之间的区别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 电子政务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 其特点是:转变政府工作方式,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进一步发扬民主;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借助信心技术, 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政府服务[3]。

2 唐山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唐山市电子政务的发展, 首先得益于唐山市雄厚的经济基础。电子政务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改变硬件设备的落后状况。唐山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重工业基础促进了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其跃居河北省首位。目前, 唐山市电子政务办的服务器足以支撑全市政府单位网上办公, 是整个河北省较为先进的网络硬件设备。其次, 唐山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唐山市现任人民政府市长陈国鹰同志曾担任河北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和河北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职务, 深刻了解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因此, 他上任后, 从各方面大力推动唐山电子政务的发展。

虽然唐山市电子政务有优越的发展环境, 但其发展并不令人满意, 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3 唐山市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的标准

唐山市电子政务的发展整体上缺乏合理的规划, 主要表现在各级政府和部门各自为政, 管理体制分块。同时电子政务的各部门订立的标准各不相同, 造成内容分离、业务重复的弊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 各部门经常出现业务不能对接、系统不支持、数据不兼容、系统管理混乱无序等问题, 造成资源的浪费, 并给政府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3.2 政府公务人员的消极抵触

电子政务是完全区别于现行管理模式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电子政务的实施不但要改变政府硬件设施方面的落后状态, 而且也要改变公务人员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有些政府公务人员对电子政务认识不足, 认为只要把传统的事务搬到网上就实现了电子政务;还有些公务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办公模式, 至今不会使用或不愿意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办公事务, 难以适应电子化给传统政务办公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产生抵触心理。

3.3 政府人员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充足

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员, 政府人员的信息素养以及应用能力的高低, 是电子政务能否实施的关键。公务人员除了了解政府公务的办公流程外, 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要能够借助计算机处理政务和为人民服务。虽然这几年, 唐山市大力吸纳了很多年轻人员, 他们能很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但是仍有少数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不会使用计算机, 无法满足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3.4 政府网站更新不及时

虽然唐山市早已建立政府门户网站, 但是它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特别是一些区县政府网站, 存在着信息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不健全、信息时效性不强等现象。县区政府没有正确认识到信息及时更新的重要性, 没有指定专门人员从事信息更新和发布的工作, 因此公众不能及时了解政府的决策。另一方面, 很多政府网站对政府工作计划、财政信息等关键性政务信息公开程度不够;且信息来源庞杂, 由于缺乏政府信息的来源, 公众转而依赖大量的转载文章, 无法保证公开信息的权威型。

虽然唐山市电子政务发展存在许多问题, 面临种种困难但只要政府因地制宜, 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唐山市的电子政务会取得辉煌成绩, 在各地方城市中处于佼佼者: (1) 提高政府公务人员对电子政务的正确认识, 大力宣传电子政务的重要性以及发展趋势, 减少公务人员的抵触情绪; (2) 及时更新政府网站, 确保公民迅速掌握政府的政策和动态; (3) 唐山市政府部门应该适当引进, 既了解政务流程, 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总之, 唐山市政府应该努力为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 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 互联网技术与政府工作相结合, 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办公模式——电子政务。研究唐山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问题有助于唐山市积极响应国家信息化的政策, 充分利用先进的硬件设施, 加速构建唐山市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 尽早实现阳光政府和透明政府。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政务,传统政务,信息

参考文献

[1]张如平.新疆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新疆社科论坛, 2012 (2)

[2]张彬.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三大制约因素[J].电子政务, 2006 (5)

[3]肖拥军, 姚磊, 李宏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J].中国信息界, 2012 (2)

[4]吴鹏.面向电子政务的地市政府门户网站研究[D].天津大学, 2005.

[5]张基温.张展为.电子政务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6]周菁.电子政务管理[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0

[7]洪毅, 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3.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三

关键词:工业经济;国民经济;经济结构;股份制经济;矿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003-03

“十一五”时期是哈巴河县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也是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十二五”及后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五”GDP年均增长12.7%,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53%。“十一五”末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47.33%,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工业占GDP的比重都在五成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的23.46%提升到2010年的56.3%。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年均增长52.5%,工业经济拉动财政收入实现了“翻番”和“倍增”效应。

2 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哈巴河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1亿元,是“十五”末的7倍,年均增长36.53%,比全地区“十一五”年均37.48%的增长速度低0.95个百分点。5年当中,工业总产值以2010年的24.9亿列最高,工业增加值以2007年的16亿列最高,其中2006年首次突破10亿元,仅该年的工业增加值就是“十五”期间累计完成量的3.87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总量由2005年的24.14%提高到2010年的34.33%。这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自身特点的反应,也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体现,更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证明。

3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股份制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哈巴河县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和政策,对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不合理结构进行大力调整,突出本县优势资源,加大对矿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力度,使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格局,2010年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增加值之比为6∶94。“十一五”末,全县股份制工业企业20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5.24%;实现工业增加值15.02亿元,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54%。乡及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99变为2010年的0.1∶99.9,2010年重工业所占比重比2005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

4 矿业经济跨越式增长,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哈巴河县牢固树立起“矿业兴县”的理念,坚持“科学探矿”、“规模开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地质”战略,积极主动走出去,“靠大靠强,攀亲结友,嫁接改造,借力发展”,着力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合理整合矿产资源,逐步构建起了“大矿业”的发展格局,以矿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经济的全面提速,使整个县域经济得到快速

发展。

“十一五”矿产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矿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持续大幅提升,矿业经济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整体生产水平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县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完成矿业增加值14.82亿元,比2005年的2.08亿元增加了12.74亿元,年均增加2.55亿元,以年均39.32%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矿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6%提高到2010年的55.3%;矿业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58%提高到2010年的98.22%。

5 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哈巴河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历了辉煌、低谷和现在的再次发展阶段。目前制约矿业发展最关键、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矿产资源丰富和地质勘探投入不足、矿产资源不清的矛盾,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国家的地勘投入又先天不足,县内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不高,无法把矿产资源的优势尽快地发挥出来。

(2)工业企业行业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效益差距加大。由于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到县域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分行业看,哈巴河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在6个行业大类中,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99%集中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中,利税总额排在末位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与其他行业的悬殊对比,也反映出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脆弱的一面,一旦矿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将使全县经济受到巨大影响,2009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铜金属价格跌入最底谷,就是一个

实例。

(3)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哈巴河县工业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依靠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管理、提高竞争力等内在因素作用还不明显。除了采掘业企业外,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存在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营者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单一、融资困难、职工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致使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脆弱、活力不足、竞争力弱、难以持续。

6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增储量、上规模、深加工”思路,大力发展以矿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的发展之路,带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增长。

(2)把地质勘探工作作为矿业开发的突破口,坚持走以勘探促开发、开发促发展的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勘查,谁开采,谁收益”和勘探成果有偿转让的方法,全力构建多元投资、多元决策、多元风险、多元收益的体制,形成勘探、开发、加工有机结合的机制。在地质勘探、规模开发、精深加工方面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3)近年来,哈巴河县坚定不移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吸收了一批大集团大企业投资兴县,参与资源的开发,有力推动了哈巴河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在资金上没有优势、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不高的状况下,我們要继续围绕本县矿产、农牧、旅游、水能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国家出台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重大机遇,把“争项目、促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项目促进发展,借助外力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确保哈巴河县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同时,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市场需求,加大对工业企业扶持、引导、政策支持和帮助,走出一条适合哈巴河县企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蒋昕.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经济影响及原因分析[J].消费导刊,2009,(8).

[2] 赵风全,李政.试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3).

[3] 盛举.亳州工业经济发展研究[D].合肥大学,2010.

作者简介:齐红(1969-),女,甘肃武威人,供职于新疆哈巴河县统计局。

4.我国便利店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四

一、我国便利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连锁经营规模小,竞争惨烈

据日本7-11网站介绍,截至2006年6月末,7-11在全球拥有30473家店铺,截至2006年8月末,在日本国内的总店铺数高达11466家,仅在日本东京,7-11的数量就高达1488家。而发展的最好的上海2005年便利店店铺总数只有4100多家,2006年拥有上海便利门店总数51%的快客和可的便利才首次实现盈利。连锁经营规模小,内部连锁程度低,没有进行统一的采购和统一送货,这间接造成各个便利店分摊的销售成本增高,加之门贴门的竞争,导致单位成本增加,便利店商品的价格上升,顾客随之流失到超市。

(二)便利店定位不明确,选址分布不均,扎堆现象严重

在设点选址策略上与超市相同或相似,过分关注居住区,导致便利店网点过多、过密,彼此间的商圈重叠,忽略了办公区、学校和公园,从而使便利店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不能充分显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难免出现客流结构过于单一的局面,影响了便利店的效益。

(三)商品与服务没有体现便利店的特色。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便利店在货品选择上与超市雷同,没有突出便利店“必需品、急需品、即食品”的优势,也没有自主开发或主导别人开发特色商品的能力,商品开发滞后,完全是超市食品,没有做到商品的差别化。同时作为优于其他零售业态的重要特征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基本没有体现,许多便利店虽然挂着“便利店”的牌子,但却和连锁小超市基本雷同,仅是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只是一种超市概念的延伸,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

(四)信息化程度偏低,物流系统不完善,零售终端优势难以体现。

便利店在空间上的有限性,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门店的库存量,因此必须要求拥有一个能满足多品种、小批量、多频度的及时配送需求的物流配送体系。国外业企业通过现代先进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来降低流通成本,而我国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和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很难实现规模化的大批量采购,同时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投入也不足,尤其是在软件的应用上。这使得我国零售业在销售成本上明显高于国外大的零售商,导致经营成本大幅增加。

二、我国便利店今后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采取措施实施连锁经营,实现规模优势

研究表明,一个便利店品牌要实现赢利至少需要100家的分店做支撑,因此要长足发展便利店,必须走连锁经营之路。作为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明显的业态之一,除了国家扶持和银行贷款外,可以利用连锁店的商誉和知名度,发行股票和债券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也可采用职工入股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联合、购并、加盟等多种方式,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律对我国连锁业实施资产重组、结构重组,来构筑与培育大型连锁企业集团,营造中国便利店的“航空母舰”。实行集中设店的策略,吸收地区性的企业群,甚至将一些规模较小的连锁企业直接吸收,以增强企业实力,实现规模经营,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店铺选址多元化

便利店选址首要的因素是客流量的大小而非一定是在居民区,应该突破居民区、大型社区的界限,只要适合,就可发展。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多元化的选址计划,地铁站、加油站、写字楼、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公园及大型娱乐场所等都可以成为便利店的理想选址。这些地方的消费者的共同点是具备自主的消费能力,容易接受新消费观念,活跃的社会活动增加消费需求。所以,只要有明确的针对性人群,提供便利的服务,便利店即可处处开花。

(三)开发独创性商品与服务,体现便利店的特色。

便利店与其他零售业态相比的最大优点:一是便利,二是灵活。便利店的分布在地区的各个区域,便利店要想在与超市的竞争中立足,在商品满足目标顾客一般需求上,选择速食、预煮食品和一些常用品,这些商品共同的特点是品质好、保鲜度、规格适量、品牌知名度高;同时还应该根据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消费特点,开发富有特色的专营产品,通过整合供应链促使供应商生产适应便利店销售的商品与服务,提高运用数据的能力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自有品牌产品的开发能力;在经营时间上,按照国外的经验,便利店应该是24小时营业,这样才能最大地方便消费者。

便利店在经营商品范围和营业时间应该与其他零售业态,比如超级市场,大卖场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所以,便利店应该因地制宜地创建自身特色经营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项目,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满足顾客的便利需求,如可以考虑在便利店内设置传真机、打印机、公用电话、冷热饮水机、代售福利彩票、提供冲洗扩印服务等;代缴公用事业费、订购车票、船票和飞机票;同时可销售报刊、IP卡、交通卡;为附近的居民可送货到家,还可实行网上订货;提供免费打气等服务。使这种精细服务成为便利店区别于其他零售业态的最显著特征。

(四)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

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物流效率,是便利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便利店的物流系统直接关系到其运作效率,其中温控商品的配送与管理又是关键中的重点,这也是经营能力的核心标志。便利店的物流系统应该分常温、冷藏、粮油制品、直送四个分系统。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大多数便利店公司的门店数量较少,如果独立建立物流配送系统并不经济,因此他们可以采取和其他零售业态共享物流配送服务的办法或者利用第三方物流来实现对商品的配送,以节省物流配送成本。国内企业在进行网点体系扩张的同时,必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技术,建设符合企业经营实际,同时又具有扩展性的物流配送体系,通过快捷、及时、高效的物流运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唐山晚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五

一、家长的教育观念,希望幼儿在幼儿园学到很多东西,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不应该给幼儿很大的压力。应该还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

二、、师资力量较薄弱。首先,教师队伍总体质量不高。目前,我们幼儿园有教师资格证的只有三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只有五位,流动性较大。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

三、加强幼师队伍的培训。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应避免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现象。要设置一些关于教学实践,能切身提高幼师教学能力的课程。定期组织全区幼儿教师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并进行考核,全面提升学前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少数民资地区幼儿语言发展较慢,智力受到影响,到小学时,小学教师反应很难教。

6.唐山晚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六

及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促进我县畜牧业发展,加快我县畜牧业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畜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近日,我们对全县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对策与建议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我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水平低。主要表现为畜牧业工业化、工厂化、规模化水平低。特别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资金严重缺乏。从调查的情况得知,很多农民对奶牛、肉牛和小尾寒羊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已有养殖场的还想再扩大规模,但苦于资金短缺。每年信用社发放的支农贷款期仅为6个月,没有畜牧业专项贷款。

(三)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在农村,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畜禽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畜禽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都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四)发展畜牧业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土地已成为制约我县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用地短缺、用地手续过于繁琐,导致畜牧企业很难扩大规模,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加快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一是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乡镇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水平。二是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劳动力培训基地、县广播电视等作用,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农民学会1-2门畜牧养殖技术。三是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鼓励发展畜牧业。

(二)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一要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上下功夫。我县除奶牛配种已实现冻精生产外,生猪、绵羊等良种繁育水平还不高,需政府牵头,建立基层冻配站(点),推广实用技术,提高改良繁育水平。二要在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调强上下功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上下功夫。适度培育和发展狐狸、貉等特种养殖,获取较高利润。

(三)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要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引导、扶持绿源、雪牛、雪鸟等龙头企业进行技改和扩建,加速龙头企业发展。要利用我县各种有利条件和自然优势,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企业群体规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

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抗御市场风险。

(四)加速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要进一步完善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及县、乡(镇)、村三级防疫网络体系,健全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及动物疫情测报和信息管理体系,制定重大疫病的防治预案,增强对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二要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和管理体系,直接为畜牧业的生产提供供需和市场前景预测等项服务。通过信息网定期提供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各方面的信息情况,以达到调整生产、稳定价格、减少风险的目的。三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积极创办各类协会,为农民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四要加强对畜牧企业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确保畜牧企业用地指标的审批和土地使用费用的最大优惠。

7.唐山晚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七

一、甘肃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㈠农村资金流失情况严重

1. 县以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

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的大量资金通过系统内上存,导致存贷比例明显偏低。近年来,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转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商业化运作,为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盈利能力,经营策略逐步转向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优势地区和优势行业,实行的是信贷资金集中调度和对农村地区授权授信、信贷审批采取较为严格的管理和控制。2000年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共有机构1216个,而截止2004年底只剩783个。5年共撤并机构网点433个,降幅达35.6%。

2. 邮政储蓄转出大量资金。

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水平过高,加上其加大宣传“只存款不贷款、邮政储蓄没风险”等口号,其业务规模迅速膨胀,甘肃省邮政储蓄2004年底的存款余额达到1414120万元,由于其资金直接转存到了人民银行,使得大量资金直接流出了农村,而通过人民银行回拨给农村的只占很小一部分。2003年底,中央政府调低了新增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的利率,并试图建立起一种有效衔接邮政储蓄资金与农村信贷资金之间的关系。经过几年努力,邮政储蓄银行终于挂牌成立,发放小额质押贷款也开始试点,一定程度上虽然解决了“只存不贷”问题,但邮储资金外流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3. 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情况严重。

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虽然经过了多次体制性重组,但其一直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然而许多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案例研究表明,农村信用社表现出“非农化”或“城市化”特征。自2000年以来,甘肃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的农业贷款仅占其贷款总额的55%左右。同时,农村信用社每年通过缴纳存款准备金、转存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方式,也导致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出农村。

㈡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民间金融活跃

农村小额信贷需求量大面广,现阶段很难满足。目前甘肃省农业还属于传统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还面临着较大的各种风险。农贷资金收益不高,加上缺乏农村贷款担保体系作保障,农户贷款有额度小、笔数多、户头多、工作量大的特点,金融机构向农户贷款的成本高、利润少,所以向农业生产放贷的积极性不高。而农民方面则对民间借贷的依赖程度甚至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农村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使民间金融形成旺盛的供给。而民间金融大都建立在社会信誉和乡土亲情基础上,减少了风险和交易成本。农户的款数额小、季节性强,对资金需求的频率高、时间紧,大都希望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借款方式,并且希望能有一个灵活的还款期间,这些都由民间金融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同时民间借贷具有的手续简便、灵活、及时等特点,为广大农户和农村企业融资需求提供了便利,已经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保证。

㈢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问题多、绩效差

1.农村合作信用社不良贷款率较高。

农村合作信用社作为甘肃农村金融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不良贷款率多年居高不下,在甘肃的一些农村地区农村合作信用社甚至出现了负债业务严重不足、资产业务质量低、基本没有中间业务的局面。虽然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服务不足、供需错位、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仍很突出,部分农村信用社存在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据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课题组的调查,2004年我国61.17%的信用社处于资本不足状态,而且41.18%的信用社资本严重不足,甚至还有近17.65%的信用社资本处于负的状态。甘肃的金融体系较全国水平更为脆弱,情况不容乐观。这些都让甘肃农村金融业出现了支付风险,弱化了服务功能,损坏了自身形象。

2.农村合作信用社资产结构不合理。

居民定期存款比重大,导致资金成本较高,形成高成本负债结构。据统计,大部分信用社的存款备付金比率超过央行规定的存款备付金比率。2004年甘肃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比率高达25.39%,过高的上存比率限制了信用社的放贷规模能力,使得资金最稀缺的农村地区其自身的储蓄资金还外流城市,加剧了农村的金融供求矛盾。

3.从业人员素质低,联行制度不完善。

由于城乡空间距离太、装备落后等因素,也间接导致了从业人员素质低,联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据统计,2004年甘肃农村信用社职员的半数以上为中专或高中学历,本科生只占职员总数的2.68%,而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员比例达到15.68%。在基层社、县联社二级法人制度下,县联社至多只能调度信贷资金,而无法调度资本金,以致基层信用社的大额贷款现象严重,增大了信用社风险。县联社有时也会侵害基层社利益。而信用社代办站也隐藏很多问题,年均占用信用社营业费用比重过高,不生息的社站往来资金增加了资金营运成本,村村设点造成制约失衡、监督失控,加上代办员素质不高,导致贪污储户存款、收贷收息不入账、搞帐外经营等经济案件时发生。

4. 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手段落后。

农村信贷需求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品种少、贷款额度低及信贷服务方式单一存在矛盾。同时从金融服务角度看,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金融电子化、票据化程度较低,支付结算体系不健全,也影响了资金的使用和配置效率。

㈣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

1.农业的政策性保险缺位。

现代农业生产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农民既缺乏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难以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开办农业保险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金融手段,正因为如此,我国从1982年就恢复了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业务一度得到了快速、平稳的发展。但由于农业保险所固有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在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多数省市的分公司都已撤销了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2004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在甘肃的承保额共23537428万元,而其中农业险保额仅20万元。农业政策性保险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尚未建立农村金融补偿机制。

甘肃农村金融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双肩挑,经营目标自相矛盾,特别是在没有建立起政府对甘肃农村金融完善的补偿机制和西部良好的农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要同时实现这双重目标是相当困难的。

二、对发展甘肃农村金融的几点建议

㈠深化农村合作信用社的改革

农村信用社是目前农村最重要的正规金融机构,深化甘肃农村合作信用社的改革是进行甘肃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特别是在提高对农户的贷款覆盖面、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方面要有实质性进展。要进一步加大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的改革力度,实现农信社利率市场化,同时给予农信社更多的政策优惠。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中央监管、省级管理、农信社自主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同时,可以考虑成立农村合作担保公司、农村合作财务公司等农村合作金融的新形式。成立这新的合作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满足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水平,促使竞争的参与主体为农民更好服务。

㈡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首先要降低信用社上存资金比例,促使信用社增加贷款投放。其次要建立财政贴息和担保制度,对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的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和担保制度,真正解决农村金融企业的风险,促进资金流向农村。通过政策性金融发展农业,改善基础设施等环境因素,引导商业性金融等各类机构进入农村。还要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的比例,可结合金融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调整商业银行的分布结构,凡在县城及以下设立网点的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必须达到其吸收存款额的一定比例,以减少农村资金外流。国外的一些经验证明,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农业信贷投入的持续增加,还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

㈢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必须解决西部农民、乡镇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完善农村信用社贷款保障机制。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建立政策性的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可以参股担保公司,扩大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同时,可以建立贷户联保小组,利用人们长期交往,利用个人资信的信息比较清晰的优势,剔除违法乱纪、不守信用的人,并对农户贷到款后的行动也可以进行充分有效监督。

㈣加快建立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农业保险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保护伞。农业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险系统,大部分风险势必转嫁到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身上。因此,应尽快在农村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性保险为辅的保障型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主要由政府直接经营,或政府委托保险公司经营,保险公司只向政府收取管理费用,而不收取保费赢利。同时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市场。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原则必须是低保费、高保障,国家可通过制定农业保险的相关管理政策,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税负减免、再保险等方式,予以政策支持。

㈤扶持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

要鼓励民间金融在一定秩序框架内运作,放开其市场准入条件。选择条件比较好的民间金融组织改制为民营贷款机构,严厉打击民间非法金融活动。针对民间金融的种种风险和弊端,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要把风险高的民间金融纳入监控范围。制定专门的法律,为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资金供给作用。

㈥加快培育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对农村金融改革要通盘考虑,农村金融不能只靠农信社一家。要在农村构建一个多种产权形式相互竞争和功能互补的金融体系。监管部门应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允许新设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一是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退出了农村的条件下要通过政策性金融发展农业,加大基础设施等环境因素改善的投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业也有利可图,这样商业性金融自然就会重回农村。同时也要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二要发展小额信贷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只贷不存”的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引入了农村信贷的竞争机制,今后应降低准入门槛,允许设立更多的以市场商业运作为基础的小额信贷机构。三是尽快启动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包括互助性借贷组织、互助性担保组织、互助性保险组织等。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可以调节成员资金余缺,满足广大农户小额、频繁的资金需求;有助于形成符合农村资金需求特点、功能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㈦金融机构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农村金融体系并不能真正从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出发提供金融服务,这是因为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具有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等特点,金融机构对其服务的交易成本比较高,并且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存在高风险。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要在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风险最小化和可持续经营。首先应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调整贷款期限,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投入;其次应根据农户借款的用途设置不同的金融产品,如商业汇票承兑、信用证业务、买方信贷等;并且为适应客户理财需要,开办网上银行业务,提供经济金融信息、投资咨询、理财、融资安排等延伸服务,加快资金周转,提高支农效率;再次是应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要把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长期抓下去,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扩大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对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区别对待,保证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在巩固现有的粮、棉、油购销贷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的前提下,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批准,拓宽业务范围,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和开发等项目,通过金融杠杆工具扩大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与农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要确立农业基本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性贷款在政策性贷款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白钦先,姚勇,崔满红,等.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O01.

[3]李子奈.对农村进行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J].改革,2006,(3).

[4]李昱,孙里.应扶持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J].经济纵横,2007,(4).

8.唐山晚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八

【摘 要】 在介绍安徽省水运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其在基础设施、港航发展结构、集装箱市场、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建议:超前制定并调整水运发展规划;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协调;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安徽省水运持续、健康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水运资金;创建“芜马新港”试验区,率先对接长江经济带。

【关键词】 安徽省;内河水运;岸线资源;长江经济带

1 安徽省水运发展概况

安徽是一个水运大省,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横贯全省。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6 525 km,通航里程5 623 km,分别位居全国第7和第8位;长江、淮河、沙颍河、合裕线和芜申运河规划为国家高等级航道,合计里程1 122 km;拥有内河营运船舶2.87万艘,运力共计载质量3 175万t,持证船员11.8万人,均居全国第1位。全省拥有内河港口16个,其中,芜湖、马鞍山、安庆、合肥、蚌埠五港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港为一类开放口岸;拥有生产性泊位1 348个,年吞吐能力4.63亿t,其中,1 000吨级及以上泊位437个。2013年,全省分别完成港口吞吐量3.96亿t、集装箱吞吐量52.67万TEU、货物周转量1 848亿t km。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港航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水运发展的首要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水运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回报低、见效慢,资金筹集较为困难。

(2)水运工程前期工作复杂。前期工作审批环节多,需批复的支撑性文件多且周期长,协调难度较大。

(3)水运建设环境较为复杂。由于涉水部门存在多头管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水运发展认识不充分,支持力度不足。

(4)“省市共建”需加快推进。2010年安徽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政府投资水运项目的积极性,但积极性仍显不足,且实施细则尚未正式出台,操作层面较难把握。

2.2 港航发展结构性问题仍较为突出

(1)岸线利用水平不高,且皖江南北岸的岸线资源开发极不均衡。

(2)现代物流发展严重滞后。安徽省港航企业大多为装卸运输的代理商,仅有少量从事物流配送,综合物流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3)船型结构不合理、标准化程度较低。

(4)港航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普遍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现象。

2.3 港口集装箱吞吐规模较小

安徽省集装箱码头建设、布局不尽合理,由于沿江港口之间距离较近,以致各港口经济腹地重叠、辐射半径小,甚至出现泊位吞吐能力、场地堆存能力、港区集疏运能力三者之间不协调,导致码头利用率较低。加之安徽省港口服务能力普遍较弱,邻近江苏等省份因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了来自安徽省港口的大量箱源,导致安徽省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缓慢。

2.4 港航管理体制障碍依然存在

(1)船闸管理体制不顺。由于历史原因,安徽省境内船闸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且部门间的利益制约,导致在船闸建设、运营管理、养护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2)岸线资源管理缺乏联合审批的流程和机制。在岸线资源利用中存在多部门管理、多部门审批、审批程序颠倒等现象,影响了岸线资源的有效利用。

3 加快安徽省水运发展的建议

3.1 超前制定并调整水运发展规划

3.1.1 突出安徽省内河水运的战略地位

紧抓内河水运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调整并优化沿江港口结构,将芜湖建成皖江城市带重要的航运枢纽,形成以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为地区性中心港的现代化港口群;在皖北地区重点建设蚌埠航运枢纽,辐射并带动淮河流域内河水运发展壮大。

3.1.2 突出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产业

加快推进物流配套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大型临港产业的能力,依托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合肥港南淝河港区、马鞍山港郑蒲港区、安庆港长风港区、蚌埠港长淮卫作业区等发展区域性港口物流中心。

3.1.3 突出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产业

在长江流域重点做大做强芜湖航运服务集聚示范区,在淮河流域推动蚌埠航运服务产业发展。

3.1.4 突出江淮运河建设对安徽省内河水运发展的促进作用

合肥市作为江淮运河上的核心城市,应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航运资源、雄厚的经济基础,通过加强合肥市水运基础设施、支持保障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的建设,着力打造江淮航运枢纽。

3.2 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协调

3.2.1 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安徽省直属有关部门应优化水运项目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同时,省政府应向国家有关部委建议,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

3.2.2 统筹港口布局和岸线资源利用

进一步明确全省港口尤其是沿江、沿淮港口功能定位,优化港口结构,实现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应加强对岸线资源管理的分类指导:对于老旧、简易、非法等码头,通过法律和市场等手段清理或整合存量岸线资源,提高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尚未开发的深水岸线资源,通过规划、岸线审核前置、作价入股等手段,进一步优化增量岸线资源,促进大型化、规模化、专业化港区的形成。

3.2.3 扶持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

制定统一的水路集装箱优惠政策,吸引省内集装箱货源经本省港口进出,引导全省集装箱码头的合理布局,重点扶持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合肥港、蚌埠港等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建议由省政府牵头,加强重点集装箱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码头建设、航线开辟、一体化通关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增强水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

3.2.4 加强衔接和协调

与相关地区共同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建立正式的淮河水运发展协调和合作机制;继续深化交通、水利合作,全面加强规划、项目、运行调度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共同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抓住内河水运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以船闸升级改造为契机,以资产为纽带,推广船闸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逐步理顺船闸管理体制。

3.3 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安徽省水运持续、健康发展

修改并完善《安徽省港口条例》《安徽省水路运输管理条例》,通过法律手段规范港口企业、水路运输企业的行为,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征收港口岸线使用费,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借鉴兄弟省份经验,将一部分有潜力的航道项目推向市场,吸纳社会资本投资航道建设;开展港口码头所有权确权登记研究,尽快出台港口码头设施抵押登记办法,增强港口企业融资能力。

3.4 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水运资金

3.4.1 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

安徽省地处中部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比较薄弱,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应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

3.4.2 拓宽省级财政水运建设资金渠道

建议进一步统筹预算内建设资金、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逐步加大安徽省水运资金扶持力度。

3.4.3 细化落实“省市共建”政策

结合安徽省实际,深化、细化相关措施,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在航道建设中的职责,进一步发挥地方各级政府对干线航道建设的积极性。

3.4.4 鼓励干线航道与沿线船闸、港口、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区等统一开发

内河航道属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缺乏资金回收渠道,但沿线船闸、港口、物流园区和综合服务区等具有一定的现金流回收功能,实施统一开发,有利于促进航道、港口、物流园区等的可持续发展。

3.4.5 增强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能力,拓宽业务范围

为进一步发挥安徽省港投集团在水运建设发展中的作用,采取注入优质资产、实施航道港口后方土地综合开发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公司实力和融资能力;支持其设立船舶贷款担保公司试点,同时协调省内金融机构给予航运企业更多的融资便利。

3.4.6 研究出台新的水运发展扶持政策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港航企业融资、用地指标、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建议参照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动力船改造工作。

3.5 创建“芜马新港”试验区,率先对接长江经济带

3.5.1 创建“芜马新港”试验区

芜湖市、马鞍山市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芜湖、马鞍山两港在自身较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优良的建港岸线资源紧张、两港码头功能趋同和港口现代物流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在与毗邻的江苏省沿江港口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为适应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建议创建“芜马新港”试验区,通过行政管理、产权纽带、联盟经营等多种渠道整合港口资源,以实现港口间分工合作、共同发展为目标,结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港口联盟体。

3.5.2 强化组织领导,分步、有序推进

“芜马新港”试验区应分两步实施一体化港口联盟整合。

由省政府牵头,芜湖、马鞍山等市政府以及省交通运输厅共同成立统一的港口管理协调机构,主要在港口岸线规划利用、港口运行政策(如港口费率标准)、港口数据统计、锚地资源及品牌共享等层面实现统一;企业层面以大型公共港口企业的整合为切入点,实施两港部分业务合作联营。

9.唐山晚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九

林权抵押贷款是林业管理部门对确权林农进行的登记和贷款发放,当借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时,依约抵押相关事物的法律制度林权抵押贷款表现出的特点:一是标的物为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二是抵押物需借款人或第三方所拥有的森林、林地使用权三是借款人到期无法履行还款义务时,抵押贷款人可将抵押物依法处置,就所得价款优先受偿从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实施效果来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林农的资金困难,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目前缺乏评估组织机构,难以对林权价值准确评估

根据银行关于林权抵押贷款办法、林业资产抵押登记办法和相关规定,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时需聘请专业评估组织机构和评估人员进行合理评估然而,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多数省份缺乏森林资产评估资质组织机构,通常是林业厅直属的勘察设计院才有这样的资质,而在县级以下观点林区开展评估活动非常困难在该种情况下,银行在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时,因缺乏有资质的组织机构评估,导致该项业务的开展履步维艰,同时也对农村信用社的林权抵押贷款产生了影响

1.2林业资源保险制度推进缓慢,难以保全资产

林业资源既是自然资源,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不仅会遭受虫灾或者火灾的威胁,而目‘还可能会遭到盗砍盗伐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国内大部分林业资源没有参加保险,而目‘绝大部分林业企业、林农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手段,因此抗风险能力非常差1.3要素市场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抵押资产难以有效流转 目前国内部分地市的林权流转市场尚待健全和完善,没有真正地实现产权明晰、流转规范之目标,林权流转活跃性不高,在此很大程度上对林权抵押担保效果产生了影响

2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实施的有效策略

2.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林业产业发展意义,可以使林权抵押贷款政策让更多的林农认识和接受,使他们能够真正地认识到树木、林地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预期收益非常的好通过大力宣传,金融部门可以适当地延长林权抵押贷款期限,同时加大林业贴息贷款力度,从而使广大林农能够多抵押、少流转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将林权抵押贷款所得资金用在生产发展上,避免因无序化或者低价流转现象的出现而错失发展机遇让广大林农深入了解抵押贷款条件、对象以及程序和用途,掌握抵押贷款期限、额度以及村率和林权评估知识,通过加强用贷、还贷诚信宣传,为国内林权抵押业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条件

2.2突破瓶颈,以金融贷款服务林业发展

根据实际情况,举办林业资产评估咨询和管理人员培训活动,认定评估专家,以满足森林资产评估需要同时,还要培养具备从业资格的评估师,统一评估规范和标准,降低评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通过不断简化评估程序,放宽评估限额和资质,为林权抵押创造条件林业部门应当结合实际,将采伐指标适当向林权抵押贷款人倾斜,并目‘配合做好各项抵押物的变现和处置工作,建立林权流转市场,从而确保抵押贷款的安全可靠性

2.3进一步拓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金融机构在林权抵押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作用,积极拓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范围在已实行林权制度改革的区域,开办林农小额信用贷款以及联保贷款业务村用则政贴息,增加贴息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的覆盖面金融机构还应当根据本区域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资金需求,进一步创新林权抵押信贷模式比如,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股份制林场等增大信贷支持力度同时,还要结合农村信用工程创建中的信用乡镇、信用村建设计划,采用林农联保等模式,积极发放抵押贷款,以此来有效解决分散的、资源偏少的部分林农抵押贷款难问题,对他们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在此过程中,还要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根据林业资源经营现状、评估价值,具体确定抵押贷款率,一般不超过抵押物评估价值的半数,既有支持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又有对拓展抵押信贷业务有村的建立健全管理规范、内控严密的贷后监管机制,以此来防范信贷风险问题发生,积极维护金融债权

3结语

10.唐山晚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十

(一)资金难充足。

一是银行惜贷。由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以及征信工作的不全面,造成银行巨额储蓄不敢放贷,大量具有发展潜力、有行业优势、有广阔市场和受专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望储兴叹”,很多好的项目和新开发的产品只能“胎死腹中”。如朝阳纺织2005年因棉花收购旺季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放弃了一半的订单生产计划,企业因原料不足只能半停产半开工运行;环星油脂加工企业,因缺1000万元资金,致使日产100吨的扩规项目搁浅,造成数百万元配套生产装置作废的损失;鸿新食品和世贸公司因柑桔采摘旺季和龙虾收购旺季无资金,致使与外商签订的出口合同不能按时足量交货,造成近百万元违诺赔偿损失和信用损失。[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二是担保运作不到位。由于**鑫源亨信两家担保公司面世伊始,资本金不足,运作经验不足,谨慎观望有余,配套风险机制也不健全,致使信用担保对多数企业而言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

三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辅导培训不够。时至今日,在**100多家规模企业中,尚无一家上市公司,就连在中小板上市融资的企业也没有1家,这对一个平原工业强市来说是一个遗憾,但**境内的优质公司和优质资产却并不少见。以**酒业为例,今年按净资产1元增资扩股以后,股本总规模可达到1亿股以上,以日前沪深股市二级市场白酒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盘价作参照,每股发行价格价如果定在10元以上(以**酒业的高收益、高成长性应该还不止这个价),那么一次性融资额至少在20亿元以上,(国有股部分一次性可变现4亿元左右);如果将**酒业的协作配套企业整合捆绑上市,则上市融资额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况且这些资金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也不需要还本,因此,日前迫切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我市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进行上市融资辅导,争取一两家企业上市获得发展资金。

(二)竞争难公平。

一是打假难。**大曲系列白酒已获省多年的著名商标,且已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品牌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和智慧,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在省内不少的地方,不法生产厂家走“假冒伪劣”的捷径,打着“**”牌子或仿照“**”的品牌到处招摇撞骗,既损害了“**”品牌形象,又造成了**酒业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撇开宜昌市境内几家假冒厂家不谈,仅随州曾都区一个制假窝点,年仿制品达20万件以上,给**酒业造成500万元的损失。枣阳、武汉、襄樊的仿制品也分别达到几万件到几十万件。今年初**酒业打假办在武汉一次就查出假冒包装物上百万件,十堰、孝感、神农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假冒现象。此外,省外河南、湖南假冒品也开始泛滥,查处难度更大。

二是价格竞争不公。以**南辉电子为例,南辉电子与宜都东阳光公司的产品、技术、管理及规模在全国化成箔同行业中所占权重都比凯普松电子要大,但在市场上竞争不过凯普松,其根本原因就是凯普松的同类产品在市场的销价远低于南辉和东阳光的价格。业内人士都知道,电价成本在化成箔总成本构成中占有40%以上的比重,而凯普松生产用电价格每千瓦时仅有两角多,只有南辉电价的一半。

三是市场壁垒重重。我们的白酒、啤酒、化肥、水泥等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很多地方限制进入,已经进入了的又限制销售,地方封锁严重,亟待形成一个规范透明的省内统一市场秩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

(三)效益难提高。

一是资源匮乏。**境内既无旅游资源,又无煤矿、磷矿、石油及其它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也无电力资源,发展工业先天不足,成本昂贵。以助力水泥为例,与周边兄弟县长阳三源水泥厂相比,三源水泥厂以300万元买断了矿山5年的经营权,每年的矿石总成本是60多万元,按日前年产量60万吨计算,每吨矿石成本仅有1元,加上该厂建在矿山边,投料皮带传输机就接在矿山上,运输装卸费为零;而我们的助力每吨矿石购进价是13元,每吨到厂运费是15元,合计为28元,与三源水泥厂每吨1元的成本相比,排除长阳本地有小水电的电价优势和生产环节费用、助力水泥每吨成本要高二十多元,占每吨销价的10%以上。这对于微利的水泥行业来说,提高效益谈何容易?我们的三宁化工所需的磷矿石也是一样受制于人,省化的用煤同样也需要长途运输,费用都相当高。

二是原材料涨价带动劳动力涨价。煤、电、油、水、运输价格不断上扬,人员工资上涨,使企业的综合成本不断抬升,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很多企业只能在微利和亏损边缘上挣扎。

11.唐山晚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十一

关键词:成都,农村金融发展,产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综合改革,问题,建议

自2009 年以来, 成都在建立农村产权制度、探索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改革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成效较为显著。如成都农商银行先后推出了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经营权抵 (质) 押贷款, 既盘活了农民手中的资源, 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截至2015 年底, 成都已经实现四权抵押累计融资120 亿元;2008 年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设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 强化了服务“三农”的功能[1], 截至2015 年3 月, 成都市辖内已有5 家村镇银行正式挂牌营业。2014 年成都农业生产总值为357.07 亿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21771 元, 比2000 年增加了6 倍, 农民收入增加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前提。

1 成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农业银行虽然已在逐渐回归农村金融市场, 但在利润驱使下其重点业务仍在城市, 对乡镇企业和农民的资金供给仍不足;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的财政拨款金额有限, 涉农贷款金额远不及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大量民间借贷组织发展也很不完善, 没有规范化的管理, 无法起到正规机构的补充作用。本应该互相补充地发挥各自作用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依然没有形成。

1.2 现有金融产品仍无法满足农村资金需求

目前虽有农村产权抵押平台, 但多为小额贷款, 资金额度有限, 办理手续也较繁琐, 加上政府宣传推广还不够深入, 所以大多数农户认为没有必要抵押贷款, 而选择其他方式流转手中的资源。多数金融机构也考虑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收益低于城市且顺利回收贷款存在不确定性, 对农村市场的参与较少, 难于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1.3 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 我国对于一些农村金融有关领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 这使得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缺乏法律依据, 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寻租”现象和逐利行为屡见不鲜[2]。成都作为改革试验区, 很多领域都要先行探索, 在此过程中会遇到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上没有明确规定的“真空”地带, 比如在农村产权抵押上可能存在法律风险, 这大大阻碍了成都农村金融的发展。

1.4 信用环境差

在我国农村, 金融信用环境差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成都农村地区也不例外。究其原因,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主要以农户和中小型企业为主, 大部分商户既没有过往信用记录, 也没有进行完善的财务评估分析。同时, 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 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不稳定等特殊情况, 容易形成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农村地区, 有些人一旦遭遇经营困境, 资金周转不灵, 便想方设法逃贷。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 没有有效的惩处机制, 这些不良行为未能得到有效的打击和遏制, 导致其守信成本低, 更加大了其违法违规的可能性, 由此导致的失信成本, 均由金融机构承担, 加剧了其信贷风险。

2 发展成都农村金融的建议

2.1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对满足农民多样化资金需求、充分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成都农村金融机构在政策引导下, 逐步形成了商业性、合作性和新型机构相结合的多层次体系。但鉴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为分散且小规模生产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 其金融需求数额小、期限短、缺少抵押担保,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有规模小、运营灵活、生存适应能力较强的特点与优势, 能扎根农村提供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服务, 而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网点覆盖面不广, 且与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主体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因此,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民融资需求, 在完善成都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应以村镇银行、合作性机构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 商业性机构为辅, 成都地方人民政府应适度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起人的条件, 支持和鼓励符合准入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中小型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3], 并优先引入和培育本地优质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入股, 同时, 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 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此外, 国家要对商业银行提供支农贷款进行补贴, 降低商业银行对农信贷成本, 鼓励商业银行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农业发展银行应强化支持“三农”的政策性功能, 深化改革, 合理界定业务范围、完善财税货币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治理结构, 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和骨干作用。

2.2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随着政策的扶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潮的兴起, 成都县域地区的农村企业越来越多, 规模也越来越大, 当前成都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已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成都应以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 积极探索新的农村金融产品。《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提供了大致的思路[4]:其中包括通过创新农村多元化的财产抵 (质) 押方式, 变生产资源为金融资源;改进信贷管理模式, 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完善担保机制, 创新涉农保险服务;支持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小额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及地震等巨灾保险和生猪、蔬菜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健全“政、银、担”合作的风险分担机制。

农民是农村金融改革中最主要的参与者, 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对农村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加强宣传和推广, 改变农民原有的思维模式, 使他们自愿运用新的农村金融工具。

2.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政策

在农村金融中,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农村金融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地方政府要不断完善农贷抵押担保机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农贷抵押担保机构的建设, 并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林权以及宅基地抵押等提供便利条件[5], 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促进农村产权顺畅流转;综合运用好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加强金融管理, 加强对改革试点的组织领导;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管, 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切实保障农村金融各方参与者的权益;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使农民融资更方便, 政府要优化政策环境, 出台优惠支持政策, 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 如对于提供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 政府针对贷款项目制定相应的利率补贴标准和优惠政策;对于农民因不可抗力的因素无法偿还贷款时, 政府应对放贷的金融机构进行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各级政府除了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外, 还应该保证政策得到很好贯彻实施。

2.4 大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当前成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信用体系不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农民信用意识淡薄的问题, 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要改善这情况, 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研发一套完善的信用信息采集系统, 实现相关金融机构信用信息采集和信息资源一体化共享;要加大对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当银行向信用户发放信贷出现风险时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偿, 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损失。建立金融信用奖惩机制, 为农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等建立健全信用档案, 加强农村征信约束;政府还应加大征信知识宣传力度, 通过新闻、广播、报纸、宣传橱窗、下乡宣传等形式加强对广大农民的诚信教育, 大力宣扬诚信美德, 加强农民的信用意识, 夯实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6]。

3 结束语

农村金融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资金, 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更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是加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成都在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但作为一个处于内陆的西部城市, 受劣势区位影响, 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农民思想观念相对闭塞落后, 农村金融改革仍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孙礼, 郝大伟.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N].金融时报, 2014-12-08.

[3]刘毅, 郭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团结, 2013, 64 (5) :26-28.

[4]四川统计局.成都统计年鉴2014[EB/OL].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2014[2015-11-13].http://www.sc.stats.gov.cn/.

[5]杨练.农村产权抵押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J].农村经济, 2012, (5) :23.

上一篇:南京地铁培训下一篇:学生作文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