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教学中设计性实验

2024-10-26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中设计性实验(4篇)

1.临床检验基础教学中设计性实验 篇一

临床检验基础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以及实用性的课程,其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比较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才能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合理调整实验内容

首先,教师要根据选课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实验内容,将原来教学内容中的血液一般检查以及脱落细胞检验等内容保留下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仪器操作内容,将凝血性疾病和出血检查等划分到血液学检验内容中,将胃液检验等内容删掉,这样才能充分地突出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内容的重点,使其不会和其他课程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从而增加其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以及系统性[1]。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必须要与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一些特异性较差以及灵敏度较低的检验方法删除,选择使用一些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检验方法。

以尿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验为例,以前在实验教学中,往往选用胶乳凝集抑制法进行操作,而现在应该选择胶体金免疫检测法。

由于当前许多临床上的仪器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实验教学内容中,要增加血液粘度仪以及白细胞分析仪等仪器操作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得实验内容更加接近临床实际,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开展探究式教学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能够有效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探究精神。

例如,在开展红细胞计数这一章节的实验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解红细胞计数的方法以及基本原理,然后再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如何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红细胞计数结果,哪些因素会对计数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怎样才能合理地处理两次结果误差较大的现象等[2]。

而每个学习小组讨论结束以后,可以由小组长进行总结发言,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公布出去。

在所有小组长发言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情况、各个小组的结论与观点进行总结,指出其中存在不足,以及改正的方法,并且要表扬以及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优点,之后再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

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PBL教学法等。

2.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学校可以利用一些现有的仪器设备资源,建立一个开放型实验室,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与到各种科研活动中[3]。

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在参与了大量的科研实验后,可有效巩固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提高其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其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并且能有效培养其整体的科研素质,提升其全方面的能力,而这一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将来的就业渠道变得更加广泛,使其能够研、学与产等多方面进行发展,从而为其将来的临床以及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开展现场情景实验教学

在通常情况下,传统的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往往是应用验证性的实验法,所选取的实验大多数都是基础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进行操作,这样不但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影响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4]。

对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带领学生们开展现场情境实验教学,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临床的操作情境,能够将实验室教学与临床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也可以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

4.举办检验技术比赛

通过学生在学校实验室的操作是远远无法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其所学知识的,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实验的机会,可以开展实验技能比赛,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优化实验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以往实验考核方法主要是任课教师选择实验操作内容,学生完成操作,最后由教师进行评分,并将分数计入到总成绩中。

但这种考核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只是对学生最终的实验操作情况进行考核,并未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习态度等,也不能综合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教师应改革与优化实验考核方法,可以将学生的考核成绩划分为考试技能考核占20%,学习态度与出勤情况占10%,期末考试占50%,实验操作及实验作业占20%。

在具体实验考核时,学生要针对实验查找一些文献与资料,对研究的现状与背景进行详细地阐述,再设计出个人的初步解决方案,并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与讨论,最后再由实验教师对总体情况进行评分[5]。

总之,加强临床基础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不断地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优化考核方法等,可有效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探究精神以及创新意识,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慧,郝艳梅,禹莉,等.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完善[J]. 现代医药卫生,, 31(17):2693-2694.

[2]高媛,南玉龙,程江.《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 36(16):2450-2451.

[3]裴惠临,黄伏生,黎安玲,等. 递进式教学模式用于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 12(18):2805-2807.

[4]王富伟,魏爱婷,李彦娜.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合理整合的研究实践[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 7(21):11-12.

[5]陈秀敏,王富伟,张志梅. 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 7(21):6-8.

2.临床检验基础教学中设计性实验 篇二

虽然临床检验基础新版教材的理论知识多, 但我们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仍然加大实验课教学比例, 将阐述技术性问题的内容放在实验课堂上进行教学, 与具体操作相结合, 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根据现代临床检验技术的需要, 增减了部分实验, 删减的实验有:粪便隐血化学实验、出凝血时间测定、RBC直径的测定等;增加了细胞形态学的课时;及时更新了实验项目, 如白带检验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替代传统的生理盐水法、新亚甲蓝染色法计数网织红细胞、Rh血型系统的鉴定、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浆膜腔积液细胞分类、维生素C和青霉素对尿糖和尿蛋白检测干扰的实验。

目前, 大量自动化、智能化高技术分析仪器普遍应用于临床检验科, 先进的检测仪器为临床提供了许多新的参数和诊断指标, 在临床检验基础的实验教学中, 由于教学经费所限, 教学仪器滞后于临床。但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上, 我们在强调原传统经典实验方法的同时, 也要创造条件适当增加先进的检验仪器和设备。2006年, 学院投入大量经费购置莱卡光学显微镜、BC 280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 明显改善了实验室的教学条件。

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随着实验内容的优化调整、新的体系框架的建立, 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2.1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化、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资源, 建立模拟实验教学网站, 可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可解决教学时间紧张、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还可以使实验教学过程形象逼真, 图文并茂,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如在讲述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时, 应用多媒体动态视频技术及生动的音响效果, 可以清晰地展示血细胞在通过检测小孔时运动的方向、脉冲的大小及次数的变化。

2.2 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不是凭一次操作就能掌握, 需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观察细胞形态尤其是各种脱落细胞的形态;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比如到临床收集标本、配制试剂、调整仪器等;进行实验技能训练, 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

2.3 探索综合性实验教学

综合性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教学内容较验证性实验丰富, 涉及知识点多, 涵盖知识面广, 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大。我们对尿液与粪便检验、浆膜腔积液检验、生殖系统分泌物检验等进行了综合性方面的改革, 如在尿液检验实验中采用临床诊断明确但学生不知临床诊断的3类尿液标本 (正常尿液、糖尿病肾病尿液、急性尿道炎尿液) , 教师课堂介绍实验内容后, 学生动手实验, 归纳分析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 提出补充实验方案。经过再次实验, 最后签发完整的对疾病诊断有指导意义的检验报告。

2.4 实验中使用教学模型

教学模型可以让学生反复练习, 克服紧张心理。毛细血管采血技术教学可谓是临床检验基本技能教学的第一关, 采血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血常规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学生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心理紧张、掌握不好采血的深度及难以控制乳胶头等以至于不能顺利地把血吸到规定刻度。因此, 在实验前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信心, 实验中给每名学生发一个我们自制的手指模型和一小试管碘伏 (用碘伏代替血液) , 使学生在模型上反复训练采血技术, 用一次性微量吸管吸取碘伏从而感受乳胶头的控制力度, 待大家都找到采血的感觉后, 再实践。静脉采血也可以使用模型教学, 用一次性输液管代替血管, 用不透明的布蒙住输液管, 练习者用注射器透过布层穿刺输液管模仿静脉采血。

另外,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还采用小班实验、互动式教学、带领学生到医院见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3 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

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 特别对于临床检验基础这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涉及的实验内容分为常规血液检验, 出、凝血检验, 血型与输血, 尿液与粪便检验, 浆膜腔积液检验, 生殖系统分泌物检验等六部分。前3部分血液学检验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基本操作能力, 实验方法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后3部分体液检验的教学主要以综合性实验为主, 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上述项目中, 最为常用的技术是血液标本采集、血细胞计数、血涂片制备和细胞染色、各类细胞形态的识别等。如果单凭一次实验课的训练, 学生只能掌握一些肤浅的内容, 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为提高学生应对未来临床实践工作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实验内容进行了重复安排, 加大了基本功训练的力度, 使他们对这些内容学得扎实、牢固, 部分内容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例如在血液的一般检查章节中, 在开设完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分类计数等单一性的实验后, 我们增设了血液常规检查、尿液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白带常规检查等综合项目, 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及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另外, 我们安排多份抗凝血标本供学生练习基本技能, 这样学生对稀释倍数的选择、微量吸管使用、血细胞计数、血涂片制作、结果报告等每一个技能都能进行训练, 避免了标本不足及学生互刺手指的痛苦。在学期结束前, 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实验技能比武来促进学生对学习技能的掌握。

4 制订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制度

实验考核能检验教师是否实现了课时目标, 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对教与学都是一种鞭策。因此我们制订了一整套完整的实验技能量化考核标准。技能考核单列成绩, 实行百分制, 其中实验报告占10%, 出勤、实验态度占5%, 平时操作考核占20%, 期末技能考核占65%。技能考核包括形态学考核和实验操作。形态学考核主要包括外周血正常血细胞和异常形态血细胞的识别、尿液有形成分的识别;实验操作主要有: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精液常规、脑脊液和胸腔积液常规等实验, 对每个实验设计有具体的考核要点和考核的时间, 主要考核学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并完成实验, 重点是操作方法与步骤、结果判断等。比如考核学生尿常规实验时, 除了完成尿常规检验报告外, 还要求对报告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意见。采用这样的考核办法, 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判断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总之,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地进行探讨, 虽然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尚处于探索阶段, 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今后我们还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不断积累经验以完善实验教学改革, 为培养更多现代优秀检验人才而努力。蒉

摘要: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技能提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 我们对实验教学计划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基本技能、实验考核制度4个方面进行探索, 并优化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 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3.临床检验基础教学中设计性实验 篇三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

高职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是以能够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检验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检验基础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血液一般检验、血型与输血检验、尿液检验、粪便检验、其他体液及分泌物检验、脱落细胞学检验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常用临床检验项目的标本采集与保存、试剂配制与实验操作、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结果判定与临床应用,准确发出可靠的检验报告。由于这门课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而在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都是采取教师讲解和示范操作,学生再进行练习的方法,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临床检验基础教学中融入项目教学法,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项目教学法的宗旨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一、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对象

选取我校2012级检验高职班全体学生,共60名为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项目教学实施对象。于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开课14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76课时。

二、项目教学法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在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临床检验项目,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体验思考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主要是以A、B、O血型鉴定为项目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实施项目教学法一般可按照如下教学阶段进行:(1)确定项目任务。由教师确定并展示A、B、O血型鉴定这个实验项目的目标和任务。(2)制订计划。由学生自己学习该项目的实施原理,自行分组并准备实验器材及试剂、讨论并制定操作步骤,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3)实施项目。学生分小组按照已确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项目,最终对所得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汇报。(4)检查评估。先由小组自评和小组间互评,最后由教师对该实验项目的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点评,并对失误进行分析指正。

三、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分析,通过学期末对该班6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如下的统计结果:90%的学生认为项目教学法可提高自主自学能力,85%的学生认为可提高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90%的学生认为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88%的学生认为可提高学习临床检验基础的兴趣。

四、项目教学法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学能力

以往的A、B、O血型鉴定的实验教学中,由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讲解并示教,学生通过机械性的模仿完成实验,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并不能得到真正培养,通常需要对同一实验反复练习才能基本掌握,效率不高。通过运用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地去学习红细胞血型系统的相关知识,了解ABO血型鉴定的原理,自行分组去准备实验所需器材及试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操作,并能够通过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汇报。教师由过去的实施者转变为现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完全融入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及团队意识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确定和发布A、B、O血型鉴定实验项目后,各小组通过讨论将项目内容进行分解,然后由小组长按照本小组成员的优势分配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请教老师、组内及组间讨论等方式制定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材料、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整个过程,给学生营造了沟通交流的机会,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通过合作学习,强化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五、项目教学法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要求教师所具备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能够熟知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和高职学生自身学习水平,制定出合理的项目教学方法。其次,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较好的完成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课堂掌控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营造良好的项目教学情境

临床检验基础的教学内容与临床检测项目联系紧密,因此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与医院检验科的联系,增设临床具有病理意义的标本及临床案例分析。比如,在A、B、O血型鉴定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与检验科联系并提供给学生A、B、O血型亚型血液标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向学生介绍临床检验科在做A、B、O血型鉴定中常遇到的问题。总之,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与临床检验科接近的实验环境,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地投入临床检验实际工作中去。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检验专业学生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每个项目的操作技能,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间及实验室条件下,教师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存在不足,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较高,而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异,从而会影响到整个小组完成项目的进度。因此,为了促进项目教学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与其他教学法相融合,比如,在进行A、B、O血型鉴定实验项目之前,可使用PBL教学法,由教师提出与该项目有关的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并得出结论,教师做总结指导。然后再开展项目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

通过在高职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团队意识,学生的探究能力明显增强,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总之,项目教学法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该教学法还需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并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合理的进行运用,充分展现出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付华,杨亚楠,朱玉珍.项目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2):200-201.

[2]褚静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临床基础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5):44-45.

4.《临床检验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四

1 深入临床医院调研

我课程组制订2份调查问卷, 1份为临床检验项目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实验方法、原理、试剂来源、参考范围等;另1份是临床检验仪器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仪器名称、厂家、型号、原理、分析速度、分析项目、价格等。将调查问卷分发给衡阳地区实习的检验专业学生, 由学生根据实习医院的具体情况如实填写, 专业课教师亲自深入到实习医院调查, 核实填表情况, 收回有效调查问卷, 统计医院常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及使用的检验仪器, 为临床检验基础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的支撑。

2 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以刘成玉主编的《临床检验基础》教材为蓝本, 以临床医院调研结果为支撑, 做到临床医院普遍开展的检验项目多讲、多做, 非常规或开展少的项目少讲、少做, 对于已明确淘汰的检测项目不讲、不做, 从而做到教学内容与临床岗位需求接轨。重视临床检验的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教学重点, 讲授当前临床检验基础最前沿、最实用和最先进的内容。为此我课程组把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了3块。 (1) 实践能力教学模块:为满足临床检验工作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块如血液常规检验、尿液常规检验、粪便常规检验、体液常规检验及常规检验仪器的操作等, 提高其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2) 探究式教学模块: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我课程组设计探究式教学内容, 如不同的检测项目抗凝剂的选用、贫血形态学分类及临床意义、手工操作血常规与仪器操作血常规结果比较及分析、不同病人交叉配血方法选择、浑浊尿的检测、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的改变的检验、血尿的鉴别、病理性蛋白尿的分析等, 同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查阅文献、开放实验室、知识竞赛、临床实践、讲座及科研等方式, 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等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 现代化仪器操作模块:临床检验仪器操作, 以前多由教师示教, 学生没有动手机会。通过这次调查笔者了解到, 目前无论三甲医院还是二甲医院都配备了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血栓与止血分析仪、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当学生进入临床实验室实习时, 对自动化仪器感到很陌生, 不能很快掌握操作。为此, 在临床检验实践教学中, 增设了仪器操作及考核。教师还通过带学生去医院检验科见习来弥补学校仪器、设备的不足。

3 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理论课教学以讲授临床检验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导, 采用实例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签字式及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特别是加强学生创造能力、开拓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 初步形成具有智能化、个性化、情景化和形象化的课程特色, 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结合理论课的知识点开展实验课, 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注重基本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化、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资源, 建立模拟实验教学网站, 如在讲述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时, 应用多媒体动态视频技术及生动的音响效果, 可以清楚地呈现血细胞在通过检测小孔时血细胞悬液运动的方向、脉冲大小及次数变化;开放式实验教学, 学生可根据自己时间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技能训练, 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比如到临床收集标本、配制试剂、调整仪器等;探索综合性实验教学, 我课程组对血液、尿液与粪便检验、浆膜腔积液检验、生殖系统分泌物检验等进行了综合性实验改革, 如在尿液实验中采用临床诊断明确, 但学生未知临床诊断的三类尿液标本 (正常尿液、糖尿病肾病尿液、急性尿道炎尿液) 让学生进行检验, 并发出检验报告;实验教学中使用教学模型, 采用自制的手指模型和一小试管碘伏 (用碘伏代替血液) , 让学生在模型上反复训练毛细血管采血技术。

4 改善教学条件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具有的独特实验技术, 但这些实验技术需要有较好的实验条件。因此, 搞好实验室建设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学校的支持下, 我课程组模拟医院检验科建立了标准化的临床检验实验室, 购置了现代化的临床检验仪器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等。配备了新的实验台, 新增了实验教学的展示功能, 如电视机和DVD播放机、显微展示系统等, 使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的讲解示范更加直观和规范化。此外, 还要注重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自身素质, 强化实验课的教学管理, 对实验项目和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以保证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 加强主讲教师的制度建设, 实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建设一支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课程负责人负责教学工作安排, 并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主讲教师负责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教学成员定期参加由主讲教师主持的集体备课活动, 深入探讨教学内容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二,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每位专业教师都要了解临床检验工作的实际情况, 进行针对性教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临床医院检验科上班, 参与临床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卫生职业资格考试, 获得卫生系列职称, 使其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第三, 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从三甲医院聘请资深兼职教师充实教学队伍, 实行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 加强与临床医院的联系, 可更直接地了解到临床岗位的需求状况。

6 改进考核方法

考核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 利用考核杠杆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本课程采用理论考试成绩占40%、技能考核占40%、平时成绩占20%的综合成绩评定方案, 并且规定临床检验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 这样促使学生必须重视技能的训练。平时成绩的评定包括小考成绩 (占平时成绩的20%) 、考勤 (40%) 、课堂纪律 (10%) 、课堂提问 (10%) 、实验报告 (10%) 、实验过程的评价 (10%) 。技能考核则分为外周血细胞形态 (占技能考核的20%) 、血涂片制作及染色 (10%)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20%) 、血红蛋白测定 (10%) 、血小板计数 (10%) 及综合性实验评价 (30%) 。血细胞形态识别为常规做法, 即在20台显微镜下对好目的细胞, 让学生在1min内观察1台显微镜, 并写下目的细胞的名称;综合性实验考核, 在考核1周前告知学生要考核的内容, 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关的实验准备, 各考核项目都制定了相应的评分细则。以上考核方式虽然比较费时费力, 但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也促进学生对实验的重视。

上一篇:践行自己的承诺作文下一篇:育种学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