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创业历程(通用9篇)
1.李勇创业历程 篇一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巩固了国防,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和国诞生的最初年代,科学技术极端落后,很多现代学科和技术领域都是空白点。国家在百业待兴的情况下,积极组建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开展科学技术工作。大批胸怀报国之志的旅居海外的科学家纷纷归来,投身到祖国的科技事业中。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时,海外归国的科学家占了学部委员总数的80%以上。当时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激发起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和钻研科学知识的热潮。周恩来总理主持,众多科技专家参与制订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把我国科学事业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随着这个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提前完成,新中国奠定了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火箭技术等新兴学科的基础。凡是从50、60年代过来的人都会记得,那是一个劳动和创业的年代,一个建设和奉献的年代。科技工作者和亿万人民一道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建设事业当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中国的历史记录: 1956年,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1956年,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上天。1957年,第一座长江大桥通车。1958年,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投入使用。1960年,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开始发电。我国医学专家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显微外科手术,第一个研制出人工合成胰岛素。根据我国地质学家的陆相生油理论,石油部门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上成功地勘探、开发了大庆油田,从此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了发展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增强国防力量,打破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与核讹诈,我国早在1955年便开始了原子能的科研与基础建设工作。毛泽东主席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参加研制核武器、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科学家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他们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在极端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建立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功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破成功,我们还掌握了中子弹和导弹核武器与核潜艇技术。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声响彻太空,中国科技队伍创造的奇迹震惊了全世界。今天,当我们回顾50年科技成就时,不得不钦佩和赞颂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共和国科技队伍的丰功伟绩。
2.李勇创业历程 篇二
创业投资又称风险投资, 是一种向处在发展阶段、具有高成长潜质的企业投入权益资本, 并为之提供创业管理等增值服务, 以期通过该企业发展和资本增值获取高额收益的资本运营方式。其特征是:投资对象一般是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创业企业;采用权益资本而非借贷资本, 在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间建立起适应创业企业内在需要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机制;投资者不仅为创业企业提供资本金, 而且提供技术咨询、管理经验、市场营销甚至员工培训等经营服务, 主动参与管理;对退出机制要求较高。
创业投资是一种支持创业活动的金融投资制度创新, 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融资方式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性之间的矛盾, 为最需要资金但又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提供所需的资金。创业投资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克服了逆向选择问题, 极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尤以提供高新技术产品、创新服务模式的中小企业最为突出。
二、我国创业投资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创业投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 从80年代中期到1998年以前。1985年3月, 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拉开了我国创业投资的序幕, 资金来源为政府出资。1985年9月, 中国第一家创业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 (中创公司)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标志着我国创业投资业的起步。
第二个阶段, 从1998年到2004年, 在当时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和随后国家七部委制定出台的政策推动下, 及受到互联网泡沫和创业板即将推出的影响, 涌现出了数百家创业 (风险) 投资公司, 资金来源包括各级地方财政、民间资金和外资, 金融机构除了少数证券公司以外基本未进入。大批国际创业投资基金和公司涌入中国, 为刚起步的中国创业投资业注入了新的资金, 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和规范化的风险运行机制, 从而促进了我国创投业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 约从2005年开始进入。《公司法》、《证券法》和《合伙法》的修订颁布, 基本解决了创投设立和投资运作的法律障碍。金融业的资本充实和机构投资者的逐渐成熟, 使金融机构的资金开始入主基金型的创投。加上国外PE大举进入的影响和本土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的起步, 创投企业向国际主流的基金管理型转变。十部委《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 标志着创投企业进入了一个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展望我国创投业未来的发展, 可能将出现以下趋势:金融资本将成为创投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合伙制可能成为创投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VC和PE将日益融合发展;创投管理人的品牌将日益突出;政府政策的基本取向将从一般性扶持培育创投企业, 转向主要鼓励合规竞争树立优秀管理人品牌和对重点领域投资的扶持相结合的政策。
三、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启示
世界各国创业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我国发展创业投资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1. 规范风险投资主体。
一是风险投资公司。我国一些风险投资公司是以政府出资为主, 由此带来资产所有者虚置、错位和预算约束软化等问题, 不利于风险投资发展, 需要加以调整。二是风险投资基金。用私募或公募方式筹集风险投资基金是扩大风险资本的主要手段, 也是发展风险投资主体的方向。与风险投资公司相比, 公募基金的集资规模大, 作为一种金融工具, 与金融机构具有天然的联系, 在设立运作一段时间后可申请上市。
2. 拓宽风险资本来源渠道。
首先, 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是风险投资的最佳资金来源。其次, 商业银行资金也可以多种模式介入风险投资。第三, 积极引导国外资金进入, 不仅可以获得风险投资资本, 而且可以学习经营管理经验。第四, 引导大企业参与风险投资, 同时解决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提供增值服务的问题。第五, 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风险投资领域等。
3. 正确定位政府在建立创业投资体系中的作用。
政府首要的任务是创造环境、培育市场和实施监管, 制定推动创业投资发展的鼓励政策与符合创业投资发展和创业企业成长的政策法规, 并运用政府以及动员社会中介力量对参与创业投资的各类主体实施监管。此外, 在初期政府给予启动资金的支持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由此而产生一个政府如何正确把握出资人地位的问题, 应注意避免超越出资人权利而进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 保证创业投资体系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健康发展。
4. 健全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投资的特点, 风险资本投资于风险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从风险企业获取短期红利分配。而是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进入企业, 并在最适当的时机退出投资。因此创造顺畅的多元的撤出渠道, 才能有效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保障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
5. 培养投资人才。
通过组织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风险投资从业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教育, 尽快培养大批金融、证券、投资, 财务、会计、管理、法律的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制定优惠政策, 提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必要条件;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人才成长的环境,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高层次科技与经济管理人才投身于风险投资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康中迈.创业投资在中国[J], 北大商业评论, 2007, (4)
[2]郭向军, 刘健钧.《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解读[J], 证券市场导报, 2006, (3)
3.一个“傻”女人艰辛的创业历程 篇三
我想用自身的创业经历来鼓励和帮助那些有创业梦想,或正在创业路上的伙伴们,从我的创业经历中能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学习我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改革开放之初,在小平同志“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指引下,在那个被称之为“草莽时代”里,一大批胆大的,有特权的,敢于违法的经营者成为“万元户”。因为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难免会有些问题,所以就有了八十年代初的“严打”,因为市场需要不断完善,需要规范。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到了“白手创业”的时代,这个时代里的游戏规则是:勤奋节俭、合法经营,参于创业。当时我就是在这个时代里稀里糊涂的下了海,这个时代,供小于求,只要够勤奋,合法经营,敢于创业,不需要资本一样可以成功,造就了不少百万富翁。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好多创业者仅仅是按照“勤奋、合法、参与”这个游戏规则已经感到举步维艰了,因为这是个“规模投资”的时代,原始积累早已完成,人才、技术、资本、经验一样不可缺少,而且从01年我国加入WTO开始,世界500强的企业将会不断涌入与我们现在刚刚创业的朋友们一起争夺这个市场,它们的进入更将加大我们创业者的难度,高知识,高专业,高资本密集,长期的研发,强势的行销管理,绝对的环保,这些别说是我们这些普通的创业者,就是现在的国内企业不知道会有多少具备抗衡的实力。当然有句话说的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贻,如有幸接受各位商业巨子的名师指路,我们肯定将少走很多弯路。
1992年5月,在朋友的再三鼓动下,我离开教师这个职业,没和家人商量,就试着下商海湿鞋了,从学校来到了厂经销处,成了一名国企的推销员。新的环境、新的角色,我是那么好奇,可是对于我这个“愣头青”来说,根本不知道社会是什么样的。别人定不来货,我可以,别人要不来欠款,我行,有点得意忘形、锋芒毕露,惹得大家嫉妒,功高盖主,领导也不喜欢。
94年,我不得不自己出来单干,没文化,胆子大,什么叫经商,先干起来再说,反正“摸着石头”过河呗,温州人、福建人都能赚钱,我至少比他们还有点文化,不信我干不过他们。没钱,怎么办?先跟福建人合作,帮他们销售些产品,拿点提成,谁知4万多的产品被我谈成卖了27万多,之前说好两个人分,可事成之后,他一分钱也没给我,气得我想找人揍他。房租没钱付,就借朋友的,请客户吃饭没钱,就用自己的一点私房钱,私房钱最后也用光了,就问好友借,可就是没借到。
到了95年,我大哥打了个电话,求他看看能否给我帮帮忙,能给我定点货。谢天谢地,他真的帮了我,给了我两台小设备的单子,约24万元的货,这下赚了3万多元,我一下子就活了。当年在通往格尔木的这条路上是不通火车,路况极差,经常有交通事故翻车,而且又是少数民族的地区,人烟稀少,通常只有晚上的大巴,我经常穿个黄军大衣,用毛领子把自己的脸挡住,提心吊胆,摆出一幅听天由命的架式,从而练就了一身谁家都能找到,啥人都敢找的克格勃本领,就为了销售些产品,真不易啊!好不容易交了货,又要求爷爷告奶奶的讨钱,没办法,只能咬着牙渡过一个个难关。
97年在西北市场我拿下了两个比较大的项目后,有了些资金,就想投资办厂了,于是我下半年就投资40万和温州的一个朋友合作,这样可以及时供货,而且可以降低成本,之前我们也合作过几次生意,他还是守信用的。因为对他过于信任,自己并没有亲自参与管理,最后事与愿违,白纸黑字最后变成了废纸一张,投出的钱像打了个水漂,可是连个响也没听到。
97年初的时候,有位曾经在我起步时帮过我的朋友,他当时在东北市场举步维艰,局面一直打不开,没赚到钱,邀请我去和他合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我辛辛苦苦创建的公司我舍不得呀,但忍不住他一再的苦苦相求,让我把公司转让安心的和他合作,最后,我痛下决心,转让了自己辛苦创建的公司,来到了东北,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打开了东北市场,帮他赚了不少,但是最后也没拿到合作应得的钱。
98年初,考虑到东北市场比较大,而且对这个市场较熟悉,我和另外两个合作伙伴三人雄心勃勃地到东北投资办厂,地点选在铁岭。收购了一家成本较低、比较合算的老厂,我们3人谈好了股份及分工,大股东管全面,想法搞资金,另一个股东管生产和供应,我主抓销售工作。当时厂里条件比较艰苦,我们住在办公楼,每天晚上几乎都在提心掉胆中渡过,因为有时候走廊里会有上下楼的脚步声,有时感觉脚步声就停在我的门口,我本来是个胆大的人,但也吓得心都想跳出来,远处的山上还不时传来各种各样的怪叫声,有时吓得我一个晚上不敢合眼,那时我真想放弃,我又不是生活过不下去,我干嘛要受这份罪呢?可还是挺了一年多,最后因大股东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合作伙伴之间的价值观也不同,大家又不欢而散,合作真得太难了。
4.感受发展历程,见证创业辉煌 篇四
-----读《方圆集团志》有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方圆集团志》,激动不已,四十二年卓绝奋斗历史细节,犹在眼前一幕幕浮现,使我感慨万千,抚案沉思。方圆发展的每一步坚实的脚印,为之付出的每一滴艰辛的汗水,与之取得的辉煌业绩,展现在我的眼前,烙印在我的心中,使我对对公司起步、发展、跨越、奋进四个时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公司发展之不易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对公司取得的辉煌成绩感到由衷的骄傲,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感觉又重了几分。从“五七”修配厂的那间小作坊,到高主席首任厂长的轻工机械厂;由建厂初期亦工亦农的三十二名员工发展到今天拥有三千六百人,方圆集团四十二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和举世闻名的光辉业绩,使她成为闻名全国的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方圆之所以取得今天辉煌业绩,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选择,是方圆建设者们在长期忘我奉献,创新发展中最好的回报。
一位哲人说,“世上本无路,路是从地上踏出来的”。高主席领导方圆儿女,走科学创新的道路,标新立异,朝着一个理想的方向,摸索前进。以志为鉴,再创辉煌,一张张珍贵的图片叙述着方圆的发展历程,一段段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告诉我们这是一条曲折艰难,充满挑战,需要历尽艰辛,一往无前的开拓之路。
四十二年,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磕磕拌拌,但始终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创业之初,在频临倒闭的边缘,我们打过锄板,修过农机。为生存和发展,开辟新的发展之路,我们摸爬滚打,寻求技术支持,积极借助外力,联合攻关,从1982年的第一台混凝土搅拌机到今天的HZS120D箱式混凝土搅拌站缔造了方圆今天的传奇,展示了方圆儿女的气节。正是这种灵活多变的策略、团结协作的精神、锐意进取的胆识,才使方圆未因壮大而萎靡,未因成长而自满,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洗刷下越战越勇、越战越强。
世界进入了新世纪,我们生活在方圆这个大家庭。我们衣食无忧,物质极大丰富,工作环境优越。但重新学习老一辈方圆人的感人事迹,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似乎还缺了一些什么。是的,那是艰苦奋斗、认真负责的精神,那是全心全意奉献方圆的精神。身为一名新世纪的方圆人,就要自觉地、努力的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在日常实践中自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品质和能力;要时刻牢记把方圆做大做强的历史使命,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要时刻牢记今天我以方圆为荣,明天方圆以我为荣,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的利益,要把个人利益溶化在方圆的利益之中;要时刻牢记方圆人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推动方圆事业不断前进。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那就是始终牢记自己的岗位责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个平凡的岗位。更需要我们用不平凡的精神真心对待。
世界进入了新的世纪,我们三千多方圆儿女在以高卫华同志为核心的新的董事局领导下,面对“竞争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局势,在瞬息万变中保持着理想与信念的固有不变。同时,在不变中,与时俱进。经济增长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方圆更富强,发展更稳健,社会更需要和谐发展。面向世界,做大做强,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方圆建设者们始终不变的神圣职责和远大目标。
四十二年年风云变幻,四十二年年潮起潮落,我们方圆历久弥新,青春常驻,活力永存,是什么赋予如此神奇的力量?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我们方圆又靠什么在激烈的市场大潮中乘风破浪,实现伟大复兴?回答是: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要素,永葆方圆发展的先进性与青春活力。这,就是我们方圆四十二年成功的真谛!
建设机械二厂
5.优秀企业创业历程事迹材料 篇五
××*,男,××*作为一名在高等学府内任教的青年教师,通过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将研究获得的各种知识转授给学生,使学生向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不断迈进,培养全能型的、适应社会要求的大学生。他实践着早研究到造人才的转变。作为吉林省第八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他竭尽自身的能力为学校科研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学校科研的跨越式发展,为吉林省的医疗卫生、劳动保障、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在医疗保险基金的信息化管理方面,将智能决策与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基金管理与决策,避免了以往的信息管理系统丢失大量医疗保险基金的状况,保证了广大参保人员的利益。他作为第二届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十大创业先锋和第六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不仅自身成功创业,而且投入资金建立吉林省万易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以及配套服务,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不断的实践着创业带动就业的国家就业战略。从自我创业到为大学生“造工作”。
一、青年教师走上科技前沿
在XX年7月,××*成为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他积极认真的准备各种教学资料,在指定的教学课本外,他还收集整理相关领域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当前学术领域的最前沿的技术问题,奠定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他还将自己的研究开发工作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对这些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单单停留在书本知识里,而是能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降低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他还组织多名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进入他所研究的课题领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大大缩短了学生在参加工作后适应岗位的时间,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就业方面的竞争力。他创办的长春市万易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共青团中央的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为吉林省内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实践体验,在提高大学生工作技能的同时,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基于他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科学严禁的`治学作风,他多次被评为长春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长春理工大学先进个人,长春理工大学科研先进个人。
二、历经磨练,从文人初踏商业泥泞路到布局全国又创产学研结合新典范
××*在作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他还响应国家科研产业化的号召,积极探索将科研成果予以产业的道路。
6.默多克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 篇六
基思.鲁珀特.默多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和首席执行官,他及其家庭控制着公司的30%的股份。这家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的新闻集团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公司净资产超过600亿美元。在2008年第三财季,公司实现净利润27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实现营业额8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以年销售额330亿的惊人业绩成为/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公司0。在全球化战略的指引下,新闻集团不仅势力范围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地区和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而且经营的核心业务也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媒体领域,默多克也由此成为地球上最有势力的人物之一。那么,它是如何造就这辉煌的呢?都有那些值得我们汲取呢,这里我将给大家予以解读。
二、发展历程
1.起步报业
默多克的父亲基思·默多克爵士是一名战地记者,拥有澳大利亚4家报纸。1952年,他父亲死于心脏病,正在英国牛津大学读书的默多克赶回家中处理后事。然而,清算后默多克发现父亲的几家报纸处于亏损状态,于是他设法保留住了《星期日邮报》和《新闻报》两份报纸,而将其他报纸出售。面对主要的竞争对手《广告报》,默多克果断与其合并,并且努力使《新闻报》开始盈利。同时他又筹措到足够款项,收购了位于帕斯市处于亏损的《星期日时报》,通过调整人员,将阿德莱德一些记者和编辑调往帕斯使该报纸重获生机。
2.初战悉尼
悉尼的报业由三个家族把持着:较大的费尔法克斯、帕克家族,以及较小的诺顿家族。费鲁伯特·默多克与妻子邓文迪尔法克斯经营着《太阳晚报》、《先驱早报》;帕克拥有《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诺顿掌管着《镜报》和《星期日镜报》。由于经营不善,诺顿将《镜报》转让给费尔法斯特,费尔法斯特同样没能使其盈利,于是就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出手给了默多克。除此以外,默多克还获得了多家印刷厂。不久,默多克开始筹划创办澳大利亚第一家全国性报纸。1964年7月14日,《澳大利亚人报》正式发行。1967年发行量达到75000份。1972年他又收购了帕克的《每日新闻》和《星期天电讯》报。
3.进军巴黎
1968年秋,英国最大的星期日周报《世界新闻报》开始转手,这份报纸属卡尔家族,以发布黄色内容著称。《世界新闻报》正式宣告关闭当年10月,默多克购买了该报40%的股份。在他看来,报纸地位下降的原因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电视的普及。他为了让该报重获新生,大量发布骇人听闻。半年之后,默多克将卡尔赶下台,占有了49%的股份,成为主席。然而,默多克认为一份周报还不足以满足自己,他希望能够再买下一份日报。他的第一目标是《每日镜报》,但该报并不打算出售。此时,左翼报纸《太阳报》因为销售量从150万下降到85万,面临出售的局面。默多克得知马克斯韦尔已经开始了谈判,于是赶在他之前以150万元买下了《太阳报》。默多克认为,《太阳报》应该办成《世界新闻报》的每日版,并且应该以文摘类的文章为主。此后,他就开始裁减《太阳报》的员工,从澳大利亚调来有经验的文摘文章编辑,并且加大促销力度。在这些措施下,太阳报成为了一份独树一帜的新颖报纸。年销售量迅速攀升至200万份。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太阳报》成为日销量最大的英文报纸。1981年2月默多克又完成了对《泰晤士报》的收购。
4,转战美国
1973年,默多克美国收购了哈特·汉克斯报系三家报纸,他为此支付了1970万美元,这些钱来自 《纽约邮报》电子版于他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报纸集团。此后,他沿用老办法,力推爆炸性新闻,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报纸的发行量逐渐提高。他还发现,美国报纸更关注广告收入而非发行量。1976年底,默多克收购《纽约邮报》。又花1200万美元创办了一份周报《国民之星》,当他发现该报纸无法盈利后,立刻从澳大利亚抽调人手,把其变为名为《星》的彩色杂志,不久,该杂志就获得了大量广告收入。后来他又买下了《纽约》杂志和《乡村之声报》、《新西部》。每当默多克买下新的报纸后,他总是想方设法将其转变为文章短小,标题鲜艳的出版物。他又与1982年买下《先驱美国人报》,并将其改名为《波士顿先驱报》,第二年又收购芝加哥《太阳时报》。
5.收购集团
2007年5月1日,默多克打算以每股60美元共计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道琼斯集团,当年8月1日 道琼斯,双方达成协议,完成了这一收购。道琼斯公司最大股东班克罗夫特家族的大部分成员已经同意收购方案,同时,这个家族的成员同时也是道琼斯董事会成员的莱斯利·希尔发现已经无力阻止收购后,也黯然辞职。2007年8月4日签署的协议,就这样,历经三个月的拉锯式谈判之后,道琼斯终于改姓默多克了。当天,新闻集团和道琼斯公司的股价都出现上涨,其中,道琼斯的股价上升了11.3%,每股57.4美元的收盘价逼近了默多克收购道琼斯60美元的出价。而相比这次收购的商业性,作为收购核心内容的《华尔街日报》未来的新闻独立性问题更受外界关注,这份创刊于1889年、全球最重要的商务财经报纸的出版人昨天在给《华尔街日报》读者的一封公开信上说,无论总编、编辑还是记者,都会继续这份报纸的良好传统,据说,默多克也曾多次表示他不会干涉《华尔街日报》的新闻业务。在收购道琼斯公司后,人们突然发现默多克的媒体帝国在一夜之间变得更加强大。当前,新闻集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拥有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福克斯广播公司、福克斯新闻频道、国际交友网站MySpace以及英国、澳大利亚多家报纸和卫星电视。
从1956年收购《帕斯星期日周刊》开始,此后近五十年的时间,《世界新闻周刊》、《太阳报》、《纽约邮报》、纽约杂志公司以及象征大不列颠尊严、有200多年历史的《泰晤士报》,后来的的天空电视台以及现在的道琼斯公司,它们先后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主人,名字就叫鲁伯特·默多克。
6.拥有资产
默多克所创建的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集团经营的核心业务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加密和收视管理系统开发。1999年3月,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成立,次年,卫星电视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成为首家获准在沪设立代表处的境外传媒公司。默多克的个人财产已超过110亿美元。默多克三次结婚,与第一任妻子帕特生下一个女儿后不久便分道扬镳。1967年,默多克与当时担任英国《每日镜报》记者、19岁的安娜结婚,在32年的共同生活中,育有两男一女。1999年,与安娜的离婚协议生效仅17天,68岁的默多克迎娶了32岁的邓文迪,但于2013年离婚。当前,默多克控制澳大利亚2/3的报纸,英国的《太阳报》、《泰晤士报》等40%的报纸都默多克控股。他还拥有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默多克又宣布与日本公司合办一家专门拓展互联网投资的金融企业——软银。西方主流媒体对默多克评价毁誉参半,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首先是默多克对商业利益无止境的追求。新闻集团虽以“新闻”起家,但该集团超过60%的收益来自“娱乐”及相关产业。默多克受西方抨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淡化意识形态,积极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努力在华拓展业务。80年代中期,他首次访华就促成了新闻集团与中国的第一次合作。1998年,他还通过新闻集团向中国洪灾重灾区捐款100万美元。
三、成功经验
1.高屋建瓴
不畏浮云
作为一代传媒巨子,默多克的视野并不仅仅囿于业务领域,而是高屋建领,深刻认识到传媒、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他知道维护默多克帝国的利益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不变的追求是其各方面衡量的标尺。为此,他根据局势变化,审时度势更换自己的立场,他的政治倾向及其他方面都随时根据商机而调整。
1973年默多克在美洲开拓他事业的新大陆,并申请加入了美国国籍。默多克独到的政治眼光认为罗纳德·里根说出了当时美国人想听的话,于是在1980年他全心全意利用媒体的威力来给里根竞选助阵。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车轮转到1望刃年代,整个经济形势、政坛局势发生了变化一一撒切尔夫人落选、里根时代终结,与默多克相关联的过去的背景不复存在。当此之时,默多克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紧随时代发展,根据变化的形势确定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方向。他有过人的赏识力和先见之明,1995年,当布莱尔随英国工党代表团赴澳开会时,默多克就认定其具有领导才能,于是他的媒体就一马当先为布莱尔所代表的工党呐喊助威。为回报默多克的支持之恩,布莱尔上台后对英国的新闻制度进行改革,颁布了对于默多克明显有利的通信法案,并帮助天空电视台顺利在中国落地播放权。政治归政治,商业归商业,不管默多克曾经支持的是保守党还是工党,他的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的:扩大其事业,而一切政治上的恩怨,不过都是过眼浮云。默多克心中有杆事业的秤,他毫不畏惧艰难险阻,只因他总是努力身在高处,因而视野开阔、目光远大。
2.动如脱兔
捷足先登
在与其他同行同时竞技时,默多克开始时往往是如处子般沉静,待竞争对手放松警惕之后,又突然像脱兔般迅速行动。
《世界新闻》是英国一家历史最悠久的通俗报纸,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该公司经营不善, 利润和股票价格下滑。在与马克斯韦尔的竞争中,默多克当时甚至根本无法筹到与其原来投标相等的资金,但他却迅速地获得了卡尔家族这个最大股东的强有力的支持,最终他不仅在竞标中取胜,而且取得了卡尔家族的信任,逐步购买更多股份,最终成为泄界新哪的最终掌控者。
3.妙手仁心
魅力迷人
他的个人魅力在挽救新闻集团金融危机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0年,世界经济衰退,流动资金出现危机,新闻集团无法及时还贷,无奈之下,默多克只能以重新清理集团繁重的债务为由,恳求银行贷款延期一个月。此后,花旗银行作为其最大的债权人被委以解决债务问题并重组该公司的重任,安·莱恩和她的同事比尔·罗兹被任命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莱恩通过对新闻集团的了解,逐渐开始钦佩默多克,认为他精通业务、具有远见卓识,而罗兹则对默多
克的坦诚和愿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默多克的个人品格使两人深为折服,他们尽心尽力地帮助新闻集团渡过难关。莱恩夜以继日地整理信息,在关键时刻想方设法说服其他银行延期贷款,并且鼓励心情跌人谷底的默多克不要灰心,要勇往直前;罗兹是善于处理棘手问题的能手,他给全世界的银行总裁打电话,告诉他们新闻集团崩溃将会严重影响世界经济,让他们务必延期贷款。事件的最后结果是延期成功,新闻集团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4.无形之手
无往不利 他从不强调所谓品牌意识、价格策略等诸如此类的理论言辞,而是将这些策略、理念像盐溶于水似的化于现实的销售之中,无形之中蕴涵着有心。
与马克斯韦尔竞争购买《世界新闻》即是明证。他还深谙报纸受众心理,深知受众对价格比较敏感,降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营销中最受瞩目的方法,于是他不时地采用这种方法以获取竞争优势。如1993年9月,当《泰晤士报》的销售量和其竞争对手《独立报》的销售量都在35万份左右时,默多克不安于此,他在价格上挑起了竞争。他将《泰晤士报》的价格由45便士降至30便士,而她立扔奉行高价策略,此时非但没有降价,反而提高价格。结果,到1994年,前者销售量上升了约40%,达50万份,大获成功;而后者的销售量降至27.5万份,濒临破产边缘。
5.革新现在 兼容未来
默多克总 是 有 着 超 凡 的 预 见 力。他深谙新技术在传媒业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在经营中密切关注新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上世纪80年代他革新印刷技术, 推动了英国报业的发展。当时他还涉足卫星通信领域, 这在传媒业可谓是一项兼容未来的举措。他喜欢引用科幻小说家阿瑟·A.克拉克的预言:“ 在争取信息自由的竞争中, 技术而不是政治是最终决定胜负的力量。”在上个世纪他就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十分关注, 他的观念也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而不断更新。
6.纵览全局 全球拓展
新闻集 团的 传播 渠 道 遍 布 全 球 ,涵盖面之宽是目前其他传媒集团无法企及的。在全球化的传播内容与渠道背后, 全球化的管理与资本运作为其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动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默多克在全球传媒市场购并了30多项重要资产, 购并资金则来源于世界各大银行为其提供的贷款。他用各地的企业连锁抵押, 利用从不拖欠的良好信贷记录取得各地银行家们的信任。1990年花旗银行的安·莱恩为其审查账目时, 发现他同时使用着146家金融机构、10种货币的贷款, 如此广泛的全球融资, 为其短短几十年间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传播内容相似, 其管理也是走全球化思考、本土化实践之路。新闻集团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往往具有独立的品牌, 如其麾下的STAR总会被视为一家亚洲公司;管理人员本土化, 选用既熟悉当地状况又掌握多种语言的员工担当要职, 因为他们了解本地市场及受众需求, 熟悉本土管理制度和适应本土实情的市场拓展技巧, 能使新闻集团的传播产品更切合当地受众口味。
四、默多克成功启示
1.继往开来,雄心依然,不断寻找新机遇。
2不畏浮云。
3.思维敏捷。
4目光敏锐,善于经营。
5.敢冒风险,视野开阔。
7.李勇创业历程 篇七
首先, 作者建构了一个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研究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叙事的框架, 确立了有效的阐释模式, 内容板块及其具体视角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上所述, 乡村叙事既是作家创作的沃土, 也文学研究的热点, 如何从旧题中写出新意, 不仅是作者面临的难题, 也是留给读者的阅读期待。客观地讲, 1990年代以前的乡村叙事研究, 经过几十年的累积和推进, 已经相当充分和成熟, 作者以1990年代以后的乡村叙事作为研究对象, 应该说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 当然也自然会遇到一些挑战, 比如, 1990年代以后的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同是乡村叙事, 也存在文学视点、文化立场、价值取向、叙事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借助作者的说法, 相对于90年代以前的乡村叙事的大体统一, 90年代以后的乡村叙事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解体”状态和“溃散”局面, 如何将这些“解体”和“溃散”的乡村叙事“凝聚”起来, 从庞多杂乱的乡村小说中清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 是作者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也是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该著的主体部分, 分别从思潮演变、农民的现代主体建构和作家创作心态三个不同角度, 对19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做出整体性的描述, 又选择一些代表作家做典型个案分析, 既注重对文本的细致研读, 敏锐把握和捕捉小说的特点和具有意义深度的细节, 又不是仅仅拘泥、局限于文本解读, 而是通过对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作家心态的合理追踪和深度剖析, 探讨作家的创作困境背后深藏着的某些复杂的因素。宏观揭示与微观分析, 整体概括与个案讨论的有机结合, 使整部著作逻辑严密, 层次井然。
其次, 作者始终坚持一种“历史的”和“美学的”批评原则。一方面, 作者在分析文学现象和思潮演变时, 不是孤立地分析1990年代以来的乡村叙事, 而是以史的眼光, 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寻找它的源头与流脉, 通过对中国近一个世纪乡村叙事的梳理, 指出乡村叙事发展到1990年代以后, 在主题、题材、叙述情感、叙述方式等各方面出现“新变”的必然性, 同时前瞻性地预测乡村叙事未来发展的走向, 使得整个研究具有了文学史的意义。另一方面, 作者在论述1990年代以来的乡村叙事的“新变”时, 虽然运用了“传统”与“现代”, “现代”与“后现代”, “解体”、“凝聚”与“逸散”等学术名词, 但并不是努力在理论上推陈出新, 而是以此作为文本阐释的有效工具, 也是文本分析的理论提升。由于作者的阐释和分析始终以文本为重心, 从文学形式的角度切入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 揭示乡村叙事思潮的叙事上的变化, 使得著作不仅是史的批评, 更是艺术的批评。尤其可贵的是, 在分析具体文本时, 作者还结合时代背景, 透过作家的创作心态, 去辨析不同作家在其作品文本中的风格表现, 进而寻找出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小说创作上的共性与个性特征。这种知人论世、言文互证的批评方式, 又使批评具有了心理或精神批评的意义。有论者将重视文本分析的“形证”、关注外部环境的“史证”、透视创作心态的“心证”归纳为实证研究。当然, 这种研究不是将三者割裂开来, 只取一点, 不计其余, 而是强调它们的彼此融合, 和互相渗透。该著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实证研究的概念, 但自始至终都践行着实证研究的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该著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再次, 作者主体心灵的注入, 使该著具有了一种情理交融的批评风格。也许作者出生于农村, 对农村和农民生活有着深切的体验, 因此, 作者在论述时, 并不满足于一种客观的叙述判断, 字里行间往往隐现着作者对乡村命运、农民命运的担忧、同情与困惑。在阅读中, 我们能感觉到作者的无处不在, 既有对农民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尊重, 又有因他们受到歧视却无从反抗的悲叹和怨怒;既有对作家心态迷惘和困惑的体谅和肯定, 又有对他们理性能力的不足和文化人格上的缺陷感到失望和痛心。一般说来, 批评者主体心灵的注入会带来理性判断的偏颇, 使批评失去客观公正的原则, 甚至流于没有主见的迁就。然而, 作者恰当地把握住了主体情感的介入尺度, 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了一种有效的平衡, 虽然处处充满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但问题的提出和情感的批判均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 因而有了独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与之形成呼应的是, 作者的语言文字也带上了抒情色彩, 如“中国现代以来的乡村叙事者在理智与情感的纠结中却往往很轻易地便失去了这样一种对‘事实’的贴近和感应, 这鲜明地反映在叙事者对于现代化‘观念’的迷恋和盲从以及这种迷恋和盲从所导致的对‘广袤大地上的多数人的绝望、挣扎而丰富的生活’的轻忽上。”这种抽象化的抒情, 赋予了评论以情感的温度, 因此, 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种胡风式的批评风格, 正是当下的学院式文学批评所急需的。
8.24年创业历程的五点感悟 篇八
1989年,我刚毕业创业的时候,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什么都不懂,不像现在18岁比我们那时候28岁见到的东西都多,但是我们为什么一炮就能打响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自己亲自去抓最重要的细节。公司草创时才两个人,同是刚毕业的学生做我的副手。我自己研发软件,当时叫M-6401。软件研发出来后,我每天都会修改,要把这个软件改到极致,用起来很方便。然后我就尝试向很多机关推销,因为就机关有电脑,当时我就总结出一套能说服他们的理由,把说服他们的理由提炼出来写成广告方案。
因为每个细节都是我自己抓,抓得比较到位,就觉得我是会成功的,要有这种感觉,一定要把自己感动,认为我这个工作做得太好了,这样才行。因为每个人都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当你自己觉得还可以,其实肯定拿出去还不行,只有当自己把工作做到自己都被感动了,这时候才可以。
同一时间只干一件事
公司规模起来了之后我就开始不认识自己了,觉得我还是挺厉害的。这时候就开始犯错误,就开始做很多生意,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一下就做了十几个行业。自我膨胀、自我陶醉的结果就是巨人要倒闭了,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当时我的团队包括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把所有的产业归拢到一起,取了一个名字叫百亿计划。把所有的产品集中在一起去打广告。那时的自我膨胀让我不去抓细节,不在乎广告是否能告诉消费者这个产品对他有什么帮助,能给他带来什么,仅打知名度。
这段时间最大的教训就是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你最好只做一件事。同样你的副手也是。如果说这个人管营销,你就让他管营销,不要插手研发;这个人管研发,不要让他插手营销;这个人要负责财务,你不要让他负责财务以外的事情。那管研发的人也是,不能说研发你都管,这段时间最重要的项目你亲自去做,最重要项目的研发的最核心环节你亲自去做。一个人精力有限,一定要聚焦。
成功是失败之父,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们公司很快地失败了,表面的原因是资金链断裂,根本原因是我和包括我的团队的责任,主要是我的责任,就是自大、做事不踏实,我陷入低谷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今年不陷入,明年还是要陷入;今年不摔倒,后年必然会摔倒,这个是内因所决定的。
摔倒了之后,的确压力变大了,开始几年睡不着觉,后来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最后也能睡着。巨人实在救活不了,在彻底没希望时,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关在房间里面差不多两个月不出门。
于是,又开始想重新起家。我们当时有很多选择,软件、保健品,包括医药各个方面,最后我选中了其中的一个产品,就是改善睡眠的,后来取名为脑白金。在做这个产品之前,集资差不多够了,我也总结了保健品要做成功必须要过三道关:第一道关就是从理论上这个产品是站得住脚的;第二个就是这个产品一定要有效果;第三个就是一定要消费者自己感觉到有效。
管理越简单越好
企业的管理不是说规章制度越多越好,管理方案越复杂越好。其实管理是越简单越好,你要是想去补漏洞,去丰富它,这是有度的,如果你要搞的太多,当管理方案超过20页纸之后,你的管理方案就没什么效果了。现在回头来看,那段时间我们公司的管理是最有效的。我当时就提一句口号,就是试销市场快不得,全国市场慢不得,当你们产品还没有足够丰富的时候,尤其当你的营销方案还没有得到市场检验的时候,一定不能侥幸地在全省全国去推广,所以一定在那个市场把产品完善透了。只要一个市场做成功了,就应该把它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写出相关的操作手册。
选员工的时候,尽量选素质高的,但是真正在做培训的时候,一定要把他们当成农民工级别的水平,比如我在写操作手册教他们怎么做市场调查的时候,第一句就写到:“要敲门、面带微笑”,在住户开门前一定是要面带微笑的,写到这么傻瓜才行。在做一个市场试销的时候,要把这个做好,应该怎么做市场,比如这个产品在药店、卖场摆放的时候,总结出来摆放的高度一定不能低于1.5米,也不能高于1.8米,因为再高再低,消费者就看不见,就注意不到了。要总结这些很细的东西,你认为这个产品没有什么,其实你认真总结也会有几十条经验。试销的时候一定要把工作做细,但是事业一旦成功,全国市场就你最好,因为这个只要你的条件是具备的,只要你有资金,你就有团队。
创业要兼容自己的爱好
一个人将来不管是去应聘做一个职员,还是自己创业,最好去做跟你的爱好相兼容的,就是你喜欢的工作。就像脑白金、黄金搭档做好之后这个公司我就不管了,因为我适合创业,不适合守业,我没有耐性。我上班就天天在那儿偷玩游戏。
后来我玩盛大的游戏《传奇》,最后我在游戏里面花钱买了一个我那个区级别最高的号,看谁有好的刀、衣服,都花钱去买,每天不睡觉。在游戏里面,我已经买了好的号,但跟别人十八九岁的孩子不一样,没有他们操作灵活,所以老被别人欺负,总是打不过人家,打不过我就生气,后来就走歪门邪道了,因为我是搞软件的,我知道软件哪里有漏洞。我发现它里面有一个BUG,就是从一个场景到另外一个场景的时间,其实在内部软件就是一个服务器到另外一个服务器的时间,中间有0—2秒的时间差。我就干了一件坏事,我从这个场景往另外一个场景跳的时候,在旁边准备了一个电脑,我这边跳的时候,那边同时登录,一登录,我一个角色在电脑上同时出现了,我身上的游戏币就变成两倍了,然后就交易,一作弊,很快被工作人员查出来了,一被查出来,就把账号给我封掉了,因为这个确实是不允许的。一封掉之后,我就抓瞎了。我一生气就自己开发了一个游戏,投了两千万,去研发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后来叫《征途》。
我研发初衷是为了自己玩的,自己玩还有一个好处是我以后的主营业务是网络游戏了,以后上班时间就可以玩游戏了。 (摘编自《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剑桥增补版))
9.林志鹏的创业历程及发明史 篇九
林志鹏先生是山东大学控制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曾经是航天部710所的高级工程师,师从我们著名控制论专家于景元从事多年的控制理论与系统工程研究工作。后来转入小家电行业奋斗多年,现具有十多年的小家电营销经历,并且在该行业内的市场开发和产品研发方面都有着多项成功案例。2004年毕业于中欧工商管理学院EMBA。
林志鹏先生任职北京九阳电器有限公司北京地区总负责人时,豆浆机产品刚上市,还不被市场认可。当时不仅豆浆机不被人看好,就是豆浆也没有很多人爱喝。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把豆浆宣传的跟人参汤一样”的口号,开创了一条“卖豆浆机先宣传豆浆好处”的营销思路。经过长达4年的艰苦运作,成功地开发出了北京地区的豆浆机市场,实现北京地区年销售10万台的辉煌业绩。在豆浆机的开发期间,独立完成了渠道开发、广告运作、市场策划等营销活动,创造了一个暂新的营销模式,使北京地区的豆浆机市场一直是豆浆机市场开发的典范。
经历数十年的沉淀与累积后,他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从业经历,发明并开发了能够自动炒菜做饭的捷赛自动烹饪锅,这是一款十分契合我国人民烹饪需要的产品。然而,产品上市初期,却没有预想的火爆销售,于是,作为总经理的他不仅站到了柜台前去卖锅,他还亲自上门给顾客演示,教人家怎么炒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林志鹏终于卖出了第一口锅。从此,市场终于慢慢动起来,开始是一天一台,后来一天两台,最后达到月销售额超过10万元,20万元„„不仅在北京,东北、华北等全国的大中商场和专卖店开始销售自动烹饪锅,产品更是拓展到礼品、电视购物、电子商务等多种销售渠道,形成遍地开花之势。家有、优购物等电视购物更是多次达到一档节目销售1000多台的火爆销量。
2008年,《商道》(原《财富故事会》)节目为此专门采访了林志鹏先生,续而慧聪网、《商界》分别发表了《林志鹏:灾难还是机会》、《个性商人林志鹏:一口锅的救赎与升华》等报道,刮起了自动烹饪和健康饮食之风。
2012年,《第一时间》、《消费主张》等栏目相继采访了林志鹏先生,并报道了这款引领健康饮食的捷赛自动烹饪锅,并提出“魔幻厨房新主张”;续而《我爱发明》节目更是深入采访林志鹏先生,用长达半小时的时间详细介绍了产品不糊锅、不溢锅等独特功能的发明原理。
【李勇创业历程】推荐阅读:
创业动机创业模式07-01
创业者创业素质07-29
创业协会创业先锋大赛策划书09-29
助你创业成功的创业箴言10-10
小本创业发家致富的创业项目11-11
大学生创业比赛之创业“达人秀08-06
创业青年王用水农村土鸡创业的故事08-31
返乡创业农民工、自主创业农民等可申请创业贴息贷款的政策08-23
11个小本创业好点子-帮你创业成功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