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2013工作思路

2024-08-09

计量2013工作思路(精选6篇)

1.计量2013工作思路 篇一

计量统计科2006年工作思路及相关要求

2006年计量统计工作总体思路:在公司总经理及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以为各生产单位服务为前提,围绕提高计量统计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工作目标,加强计量统计的基础建设,实施计量统计工作方法、手段的创新,规范计量统计工作程序,本着快、准、细的原则,确保计量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坚持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各项考核提供数据、为生产部门反馈信息”的“三为”宗旨,高质高效完成各项计量统计任务。

一、计量统计工作人员的职责要求

1、计量工作人员必须对进炉的矿石数量品位,认真做好统计和记录,并能熟练运用计量设备;

2、计量工作人员人员应做到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照计量要求进行操作,认真填写原始记录,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统计人员要熟悉统计学,应用本量、利和分析数据统计的方法,进行成本、销售和利润的预测,要对部门进行利润的敏感分析以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并能评价经济业绩,考核责任单位实绩和成果。

4、要积极加强自身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掌握专门的统计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和综

1合业务素质,能在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完善服务。

二、各部门编制及报送统计报表要求

今年公司统计工作在原有报表的基础上增加单位能耗分析月报表和投入、产出平衡表等新报表,把每产出一吨氧粉(锑锭)的单位成本细化到需耗多少吨原矿石、多少吨焦碳、多少度电等辅助材料和人工工资上,让成本投入更直观化,便于分析和降底原材料的投入,做到产出的节能高效。同时将投入原矿石的金属吨同产出后的金属吨及损耗的金属吨做一个试算平衡,找出损耗较大环节,加以改进和控制,做到有利有节。

1、冶炼厂

①冶炼厂各炉计量人员必须认真做好每日调进矿石及进炉矿石的数量、品位、金属量的登记,每日产出氧粉数量、金属量及结存矿石的数量、品位和金属量的登记,并编制《冶炼厂生产日报表》(样表附后);

②每月做好本月调进及进炉的矿石和产出氧粉各项指标(数量、品位、金属量等)及投入辅助材料的汇总并编制《冶炼厂生产月报表》(样表附后),根据本月的投入、产出和能耗每月编制《冶炼厂成本分析月报表》(样表附后);根据投入的总金属量和产出的总金属量编制《冶炼厂金属总量平衡表》(样表附后);

③每月26日会同相关人员完成本月冶炼厂各炉的盘点

工作;

2、浮选厂

①浮选厂必须指派专职工作人员认真做好每日调进矿沙及产出硫化锑粉及结存矿沙的数量、品位、金属量的登记,并每日下班前编制《浮选厂生产日报表》(样表附后);

②每月做好本月调进的矿沙和产出硫化锑粉各项指标(数量、品位、金属量等)及投入辅助材料的汇总并编制《浮选厂生产月报表》(样表附后),根据本月的投入、产出和能耗每月编制《浮选厂成本分析月报表》(样表附后);根据投入的总金属量和产出的总金属量编制《浮选厂金属总量平衡表》(样表附后);

③每月26日会同相关人员完成本月浮选厂各车间的盘点工作(产出的硫化锑粉中晒干入库多少、存留池中多少等);

月报表必须于每月30日前编制并上报汇总,对于同上月(或标准损耗值)同比有较大差异的数据必须做相关的分析说明。

3、供销科

供销科必须每月编制本月公司各类常用物品和生产辅助材料的价目表,如与上月同比有变动部分必须做说明,便于做好公司成本核算和分析;

4、化验科

将本月化验的产品质量情况及分析结果报告编制成月报表汇总上报,并为纠正和预防质量问题,提出建议意见。

5、质检中心

做好收集质量检验报告及相关资料,负责原料调进编号、标识、登记、整理、汇总工作并编制成月报表上报,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建议;

6、统计人员

①将各部门报送的月报表进行整理、汇总,做好分析说明并上报;

②编制每月《采矿购进矿石/沙月报表》、《冶炼厂、浮选厂购进矿石/沙明细表》、《矿石/沙结算汇总表》、《矿石/洗籽结算汇总表》上报。

三、几点说明

1、生产日报表:必须每日上午九点报送前一日的生产报表;

2、月报表:各部月报表的时间范围为上月25日至本月25日,报送时间为每月30日前,较上月报表有较大差异部份必须做相关分析说明及改进建议;

3、统计人员于每月3日前上报上月汇总报表及其他相关报表,并做好报表分析工作。

2006年是公司调整产业结构后投产的第一年,计量统计工作人员将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转变思想观念,加

强业务学习,突出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两个工作重点,,群策群力,充分发挥计量统计工作的多功能作用,为领导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经营决策依据,为生产单位做好信息反馈服务, 确保全年统计工作无差漏。

二00六年三月十五日

2.计量2013工作思路 篇二

今年以来,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努力克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影响, 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全力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保增长措施, 不断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全区工业经济在较为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 工业增长缓中企稳, 平稳运行

1-11月份,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8%, 总量居全国第13位, 同比增长14.5%, 比去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平均4.5个百分点。11月份,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 高于全国平均6.1个百分点。

1.12个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呈增长态势,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

呼和浩特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在8月份由下降转为增长, 1-11月份增长8%, 其余11个盟市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 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盟市有10个, 依次是:兴安盟增长24.5%、呼伦贝尔市增长22%、赤峰市增长20.8%、通辽市增长19.5%、锡林郭勒盟增长17%、阿拉善盟增长16.1%、乌海市增长15.8%、包头市增长15.5%、巴彦淖尔市增长14.5%、乌兰察布市增长14.2%。

70%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呈增长态势。1-11月份, 自治区统计的2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的有21种 (增幅在10%以上的有10种) , 占72.4%。其中, 原煤9.98亿吨, 增长14.3%;发电量3054.6亿千瓦时, 增长5.7%;粗钢1609.8万吨, 增长7.3%;钢材1529.3万吨, 增长15.5%;电解铝163.7万吨, 增长7.1%;铝材65.3万吨, 增长33%;精甲醇505.7万吨, 增长52.7%;PVC179.4万吨, 增长13.5%;化肥113.6万吨, 增长43.6%;合成氨124.7万吨, 增长1倍;焦炭2354.6万吨, 增长24.6%;卷烟57.4万大箱, 增长6%;彩色电视机350.9万部, 增长51.9%。

2. 企业盈利艰难, 工业利润总量位居全国第10位

今年以来, 受全国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 我区主要工业品价格低位徘徊, 企业盈利十分艰难。1-10月份, 全区423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362.9亿元, 居全国第10位。其中, 能源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85.7亿元, 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65%, 同比增长6.6% (煤炭行业实现利润698.7亿元, 占全区的51.3, 增长5.7%) ;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145.6亿元, 增长53.4%;机械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27.7亿元, 增长29.1%;冶金建材工业实现利润217.5亿元, 下降20.6%;化学工业实现利润48.5亿元, 下降30.3%。

3. 煤电油运生产要素供应正常,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较好

煤炭产销基本平衡, 产销量继续居全国第一位。1-11月份, 全区销售原煤9.97亿吨, 增长14%。其中销往区外煤炭6.1亿吨, 占原煤销售总量的61%。

全区用电负荷基本稳定, 工业用电缓中企稳。按照自治区稳增长的要求, 对全区459户企业实施了用电补贴政策;在原有18个大用户享受电力多边交易政策的基础上, 今年新增了31个多边交易大用户 (涉及企业99户) ;同时, 会同地方政府按照“一企一策”的办法, 启动了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停产、半停产负荷。通过上述措施刺激了一批重点企业的生产, 扭转了电力需求急剧下滑的局面, 确保了电网用电负荷的稳定。1-11月份, 全区全社会用电1857.2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6.8%, 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其中, 工业用电1644.1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5%, 高于全国5.1个百分点。外送电量1210.2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4.4%。

成品油销量基本平稳。1-8月份, 中石油和中石化内蒙古销售公司共销售成品油575.5万吨, 同比增长3.5%。1-9月份, 共销售成品油658万吨, 同比下降1.4%。1-10月份, 共销售成品油732.7万吨, 同比下降1.9%。1-11月份, 共销售成品油792.2万吨, 同比下降3.1%。

铁路货物发送量小幅增长, 公路货运量增长较快。1-11月份, 全区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6.3亿吨, 同比增长0.4%。其中, 煤炭运量5.5亿吨, 增长1.4%。呼和浩特铁路局 (含集通公司) 完成货物发送量1.8亿吨, 下降5.7%;沈阳铁路局我区境内完成货物发送量1.2亿吨, 同比持平;哈尔滨铁路局我区境内完成货物发送量0.8亿吨, 增长9.9%。全区营业性公路运输量完成11.5亿吨, 增长21.2%。

煤矿安全生产态势平稳。今年以来, 加大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检查工作力度, 加快推进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 严格落实煤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加快推进煤田 (矿) 火灾治理进度。1-11月份, 全区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9起、死亡32人, 比去年同期减少11起、18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0.032, 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全区三年煤田 (矿) 灭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截至目前, 全区238处煤田 (矿) 明火全部熄灭, 完成了煤田 (矿) 灭火回填工程量的85%, 完成了复垦绿化工程量的62%, 抢救煤炭资源3亿多吨, 解放压占资源10亿多吨。

(二)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工业投资较快增长

随着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的不断加大, 各级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的加快推进, 部分工业项目备案权限的下放, 各盟市抓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工业投资较快增长。1-11月份, 全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343.7亿元, 同比增长29.6%, 比去年同期加快13.4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

1. 工业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较高

1-11月份, 在150个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中, 75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66个, 开工率达88%;75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 高于去年同期4个百分点。自治区重点调度的投资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 已有呼和浩特创维300万台液晶电视改扩建项目、包头北奔5万台重卡总装项目、鄂尔多斯新兴重工天然气储运设备和煤化工设备制造项目、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IDC (互联网数据中心) 项目等234项开工。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140.5亿元, 占全区工业完成投资额的49.5%。

2. 西部盟市投资增长快于全区

1-11月份, 西部七盟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953.3亿元, 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2.3%, 同比增长32.3%, 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东部五盟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390.4亿元, 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37.7%, 同比增长25.2%。

3. 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 各盟市分别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三省”等地区, 相继开展了多次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招商引资活动, 重点在化工、冶金、新型建材、机械装备制造及配套、农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鞋帽小五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7大领域, 积极承接有利于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的非资源型项目, 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和调整结构的新亮点, 承接产业转移效果明显。1-9月份, 全区承接投资亿元以上非资源型产业转移项目234个, 协议投资3780.7亿元, 其中落地项目86个, 计划投资1058.2亿元。

(三) 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工业转型升级进展较快

今年以来, 全区工业系统紧紧抓住工业增长放缓, 为结构调整腾出空间这一有利时机, 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沿黄沿线经济带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双百亿工程”, 加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力布局结构、投资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能耗结构调整力度, 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1. 非资源型产业和新兴产业增长强劲, 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

近几年建设的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产能逐步释放, 机械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新型煤化工、新材料等非资源型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1-11月份, 机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以上, 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左右;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增长21%以上, 高于全区6个百分点左右;化学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高于全区5个百分点左右。煤制油62.8万吨, 煤制烯烃33.7万吨;煤制乙二醇5.5万吨, 增长1.3倍;多晶硅4688.3吨, 增长36.2%;单晶硅5524.8吨, 增长85.4%。

2.“双百亿工程”和沿黄沿线经济带建设有序推进, 产业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今年以来, 进一步健全了工业开发区 (园区) 运行监测体系, 加大了对工业开发区 (园区) 发展的指导力度, 积极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加快推进“双百亿工程”和沿黄沿线经济带建设。1-11月份, 全区各级各类工业开发区 (园区) 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万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8.2%;其中55个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开发区 (园区) 完成工业总产值9738.5亿元, 增长15.4%。22个沿黄沿线工业集中区 (园区) 完成工业总产值6706.8亿元, 占西部地区园区的81.7%, 增长12.6%。列入今年超百亿元培育计划的6个开发区 (园区) 实现营业收入581.9亿元, 增长67.9%;今年预计新增7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园区, 累计达到38个, 对全区工业的贡献率达到47%左右。1-10月份, 列入今年超百亿元培育计划的10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06.4亿元;今年预计新增10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累计达到46个, 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3%左右。

在“双百亿工程”的带动下, 在自治区各项扶持政策倾斜支持下, 东部盟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1-11月份, 东部五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以上, 高于全区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 兴安盟增长24.5%、居全区第1位, 呼伦贝尔市增长22%、居全区第2位, 赤峰市增长20.8%、居全区第3位, 通辽市增长19.5%、居全区第4位, 锡林郭勒盟增长17%、居全区第5位。

3. 非资源型产业和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工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照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积极引导, 加大机械装备制造等非资源型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等新兴产业投资力度, 取得了明显成效。1-11月份, 能源工业完成投资1639.1亿元, 同比增长5.5%;化学工业完成投资1106.1亿元, 增长60.3%, 高于全区平均30.7个百分点;冶金工业完成投资1171亿元 (有色金属工业占54.9%) , 增长44.3%, 高于全区平均14.7个百分点;机械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827.3亿元, 增长36.8%, 高于全区平均7.2个百分点;农畜产品加工业完成投资482.4亿元, 增长28.7%;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219.7亿元, 增长26.2%。

4. 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中小企业实现较快增长

今年以来, 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较为困难的实际情况, 开展了“中小企业服务年”主题活动, 全面实施了中小企业“3610行动计划”, 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 组织110家 (次) 金融机构到40个旗县区与571个企业进行了银企对接, 达成意向贷款金额425.8亿元, 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综合施策, 推动中小企业稳步发展。1-11月份, 全区4187个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5.4%, 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5.4%。

5. 节能降耗措施不断强化, 主要耗能行业产值能耗降幅明显

今年以来, 继续将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纳入节能监管体系, 在679户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工业重点用能企业中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将1153万吨标准煤的节能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每户万家企业, 各盟市与万家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状;开展了主要工业产品耗能限额专项监察, 对主要工业产品、设备能效水平进行了对标;组织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对项目进行现场核查, 全区共实施了56个自治区“以奖代补”节能技术改造项目, 项目总投资13.97亿元, 年可节约25万吨标准煤;继续将节能评估作为项目核准、备案的前置条件;启动了以“节能低碳,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系列宣传活动, 举办了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培训班。通过综合施策, 工业节能取得较好效果。1-9月份,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同比下降8%, 降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主要耗能行业万元产值能耗降幅明显。建材行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23%, 有色冶金行业下降13%, 化工行业下降8%, 电力行业下降6%。

(四) “两化”深度融合积极推进, 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今年以来, 加快了全区电子政务外网建设, 建立了运行维护体系, 实现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骨干传输网络全覆盖。全区公务员网站开始试运行。在加快呼-包-鄂-乌 (海) “两化”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步伐的基础上, 积极推动民爆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制定了自治区基础性、公共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政务云运用服务规划已完成初稿。制定了“数字城市”建设的模式、标准和规范以及建设的重点, 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积极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前期工作。大力推进农牧业信息化和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 开展了设施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项目建设, 推动卫生、教育领域信息化。在全区开展了工业控制系统基本情况调查, 组织开展了自治区和盟市政务信息系统安全自查, 组织自治区财政厅、地税局等7个厅局45个业务系统接入了自治区电子政务灾备中心。

IDC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鄂尔多斯云计算产业园区中兴能源公司IDC项目土建工程已完成, 正在购进安装设备。呼和浩特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IDC项目土建工程加快推进, 中国电信的4座机房楼已封顶;包头曙光公司IDC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提高“两化”深度融合支撑保障能力奠定了基础。光伏产业、整机制造及元器件制造企业在困境中发展, 软件企业进一步推广应用软件产品和软件项目, 全区电子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稳步发展。

1-9月份, 全区信息产业 (通信业、软件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实现销售收入275.5亿元, 同比增长19%。全区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025万户。其中, 固定电话用户375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2650万户, 电话普及率121.8%。互联网用户普及率76.5%。

(五) 军民融合式发展势头较好, 军民结合产业实力增强

今年以来, 采取政府扶持、部委和自治区共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建、单位自建等多种形式, 加快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军转民步伐, 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加快发展。1-9月份, 全区实现民品产值132.8亿元。其中, 核工业民品产值增长1.1倍。

1. 军民结合装备制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势头强劲

按照自治区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去年签订的合作协议, 今年一机集团10万辆重卡车架、5万辆总装、车辆减震橡胶3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一机集团铸造、锻造基地已经被国家国防科工局批准立项, 工程建设已经启动, 标志着一机集团产品结构调整已经开始, 为军民结合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发挥了引领作用。

2. 军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步伐加快

一机集团坦克装甲车辆研发平台拓展方案已被国家批准立项, 为实现研发模式由传统经验设计转向数字化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重工集团公司精密锻造机正式投产;北重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电渣重熔过程中节能系统研究”、一机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高硬度、高强度钢淬火过程变形规律及原因研究”等成果已成功运用于生产, 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高新技术配套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包头长安永磁电机公司研发的“稀土永磁大扭矩力矩电机”, 成为国内航空航天转台的首选配套产品。一机集团北方实业公司研发的轮式战车制动器总成配套体系已经确定, 成功完成了试验车的装配。

总之, 今年工业经济在较为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是, 当前欧债危机情势复杂,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困难重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几次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预示着全球经济走势不容乐观, 我国今年出口贸易乏力已成定局。国家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国内市场需求依然不足, 我区工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二、2013年工作思路

2013年全区工业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以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为主攻方向, 以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重要支撑, 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为主要推动力, 突出抓好经济运行监测和生产要素保障、投资总量扩大和结构优化、产业多元发展和延伸升级、自主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和“双百亿工程”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建设,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 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 努力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切实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

1.加强产业建设, 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按照“多元发展、延伸升级”的总体产业建设思路,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 大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产品终端化, 推动制造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2.努力扩大投资总量, 切实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按照从源头上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原则, 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政策的导向作用, 优化投资结构, 扩大有效投资, 保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态势。

3.积极推进“双百亿工程”, 进一步巩固工业发展基础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培育建设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开发区, 实施“双百亿工程”的意见 (2011-2013年) 》 (内党发[2011]9号) 精神, 加快推进“双百亿工程”, 全面完成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和园区培育任务。

4.强化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工作, 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 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围绕节能减排、降耗增效和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技术创新,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5.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以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创新年主题活动为主线,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工作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 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文化, 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6.推动军民产业融合式发展, 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实力

加快推进以“高新三期工程”为代表的军工核心能力建设项目, 切实提高国防工业的整体地位和实力。认真落实国发[2010]37号文件精神, 着力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加强军工行业监管, 加强安全保密工作。

7.抓好生产要素协调供给和安全生产工作, 保障工业平稳运行

3.计量2013工作思路 篇三

2011年,电能计量中心分会在公司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公司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狠抓安全目标管理和营销目标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保证安全文明生产,加强计量管理和计量监督,提高全员自身素质,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降损增效,提高企业效益上,为我公司计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增效创收工作做出了贡献

一、2011年工作完成情况(一)深化民主管理

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始终围绕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履行好监督职责。中心工会坚定不移地执行全心全意依靠职工指导方针,尊重员工民主权利,发挥员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保证了重大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坚持和完善厂务公开制度,完善了公开措施,拓展了公开渠道,公司厂务公开组织机构健全,领导组织到位。一年来,公司及时地将今年的一些重大事项,重大决策以及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有关问题在司务公开栏公开,认真接受了员工监督,做到了厂务公开清晰透明,全年厂务公开共11期,公开内容68项。通过厂务公开,增加了中心管理的透明度,把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告诉职工,有力地促进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二)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

中心分会从“突出重点、促进维权落实;融入中心、促进参与教育;牢记使命、促进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促进构建和谐”四个方面与时俱进,倾情倾力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重点办好“四件实事”:一是对生活有困难、生病住院的职工和职工家属及时看望送去慰问金及水果。今年共送问慰金2600元;二是关心关爱女职工,切实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组织女职工参与登山活动。三是在中心大力倡导正气、关爱社会、奉献爱心。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共计捐款1550元。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员工品位生活。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前往“将军县”——江西兴国,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品味生活“仰卧起坐”竞赛,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教育和引导职工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扎实推进班组建设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中心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为扎实推进班组建设工作,中心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的班组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班组管理制度,实行领导挂点制度。中心严格按照省、市公司的方案部署,采取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分步实施、责任到人的工作方法,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制度,编制任务分解表、时间进度表及推进计划表。将标准内容逐条分解量化,落实到部门、班组、个人,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推进了班组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中心领导每月至少深入一次一线班组,参加班组安全学习、业务学习和讨论活动,提高班组管理水平。积极开展上下联动、横向交流,班组及时向挂点领导汇报班组建设情况,虚心向先进班组学习,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提高中心班组整体素质。在中心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电表校验班荣获首批国网达标班组称号。

(四)全面开展岗位大练兵

公司4月召开岗位练兵动员大会,分会下发《电能计量中心岗位大练兵的实施方案》,成立活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确定阶段安排和重点工作,为岗位练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根据活动方案要求,任务分工,制订有目标、有重点、可操作、可考核的专业工作方案。各班组根据中心岗位练兵的总体部署,积极响应,制定了班组岗位练兵方案,明确了岗位练兵月度计划表、培训练兵内容、具体负责人,原则上做到班组一周一练兵,一月一比武,切实做到了学有计划、练有安排,通过比与练相结合、公司与班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岗位大练兵的范围及深度,有力保证了大练兵活动扎实有效、不走过场。

结合职工上岗实践操作考试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文化层次不同和不同专业的员工,按照各自的培训需求,设置不同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并分别授课。努力做到工作流程规范化,确保现场培训实效化。充分利用营销仿真实践培训基地,多次开展规范化作业培训,使电能计量专业人员规范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并充分利用青年职工文化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工作积极上进的优势,加强对青年职工的培训力度,优先为青年职工提供场地器材的条件,积极促进青年职工的快速成长。

中心将班组人员组织起来进行互动培训。根据专业需求,将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有师傅和青工;着重培训三相三线和三相四线电能计量装置错误判断工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电能表的工作原理,二次接线的检查等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他们都在互相提问、互相学习,抢抓时间讨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题以及需要改进配合的地方。

通过两个月的努力使培训达到预期效果,在营销员工上岗考试中效果显著。

(五)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分会始终注重自身建设,以建设“职工之家”为载体,进一步加强了工会组织建设。加强了对女职工工作的管理,切实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出谋划策,广大女职工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充分发挥女职工半边天的作用。严格按照工会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了对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了资料的整齐规范。进一步规范了工会财务工作。

2011年,中心分会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将不断自我加压、自我完善,不断融入中心,不断提高工会服务大局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实现不断创新,不断开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4.2013年个人工作思路 篇四

2013年是本人转型发展、稳定发展的起步之年,坚持加快转回熟悉业务工作(房地产业,土木工程、永磁材料),积极参与企业建设,认真踏实去做好本职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努力推进企业创新的关键一年,为确保各项目标落到实处,在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展望未来,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和谐统一为最高宗旨,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积极融入企业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加强学习为根本,加速提升岗位技能水平;以遵章守纪为重点,努力确保人生安全无隐患;以勤奋工作为主攻方向,树立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以拓展兴趣爱好为追求,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以崭新的战斗姿态,崭新的精神风貌、崭新的工作作风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蓝图绘就,目标确定,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为使目标如期实现,要切实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转变观念,明确奋斗目标。

俗话说“意识反应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心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因此,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环境,要客观、科学、严谨、积极的态度对待。必须做好每天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和季度工作计划。今年要突出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认识,转变工作角色。

面对当今世界严峻的经济形势,今年当务之急必须做到“一个转变,一个认清”,即转变工作角色,认清经济发展形势。为此,一方面要加强自己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提高投资风险的意识,任何决定都必须要从大局、长远意识出发,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牢固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和“既来之,则安之”的观念,警惕“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必须跳出以前的思维方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角色,积极融入企业发展的大潮中。

(二)实事求是,重建职业规划。

目标就是方向,有了前进的方向就有了奋斗目标。因此,一方面要本着实事求是、适当超前的原则,重新建立职业发展规划,制定出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然后将三年发展目标逐年、逐月进行分解,让自己对职业成长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随着目标的攀升与实现,努力实现因能择岗、因长择业,因绩提升,促进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把目标植根脑中、牢记心中、常念口中,从而使自己目标明确,不断鞭策自己,并力争做到三月一回顾、半年一小结、一年一总结,确保目标不流于形式,促进各项目标顺利进行。

二、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素质,学习是历史使命,是时代要求,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忽视学习就是忽视进步,放弃学习就是放弃进步,要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和长期实践的行为贯穿个人工作的始终,要通过学习达到“身强体健”。因此,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加强客观、科学、严谨、积极的思想学习。

思想活跃,更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要积极做好以下三方面:

一要加强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贯彻的深入、深度和深化上下功夫,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要积极投入自己的敬业精神,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岗位奉献精神。

三要积极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树立敢于同落后思想斗争的勇气,培养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要

想推动发展首先得推动安全发展。因此,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三、勤奋工作

立足本职,踏实工作。做事业先做人,做人和做事是一致的,做人和做事,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踏实工作,才能创造业绩,只有艰苦奋斗,工作才会不是一句空话。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刻苦钻研、勤奋工作,都要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论什么时候都应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干劲投入到工作中,切切实实履好职,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常怀感恩之心,这样才能推动企业和个人实现和谐健康发展。

四、拓展领域,实现个人价值。

5.2013年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 篇五

一、工作思路

以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为主线,牢固树立“生命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安全”安全理念,强化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的落实,拓宽“6S”管理范围,深化安全技术评价,强化岗位培训,提升团队素质。

二、工作计划和措施

1、增强安全教育,提高居安思危意识和能力

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从教育入手,树立“生命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安全”的理念,从思想上解决根本问题;要将安全工作贯穿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一是要引导员工树立大局意识。树立全公司一盘棋的意识,开好每周安全会,落实好工作中的“几必须、几不准”、“五想五不干”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只有真正实现人自为安,才能保障全公司安全。二是要引导员工树立忧患意识。教育员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公司的安全工作形势越好,越要考虑到不安全因素,积极主动地把可能出现的事故隐患、漏洞、可能发生问题的不安全因素解决好,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确保安全稳定。三是要引导员工树立防范意识。教育员工牢固树立防范意识,把安全工作往前做,做到问题想在前、工作做在前。对待安全工作善于“小题大做”,对出现的隐患、漏洞见微知著,小题大做,抓小防大,防患于未然。四是要引导员工做到举一反

三。在教育过程中把典型的事故案例、事故重点分析,善于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结合自己岗位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

2、实施全员培训,提升全员素质

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使员工熟练掌握业务知识。一是坚持开展全员培训,特别是调度人员、车库人员、新员工的培训,着重提高运行岗位员工的岗位技能、安全技能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办公室、财务人员培训重点以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办文、办公为重点。二是在培训内容、形式上有所创新,坚持理论培训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现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三是定期开展消防培训及消防演练,提高实战能力。四是对财务人员定期坚持矿开展的财务知识培训。

3、积极开展“6S”工作,努力再创新水平

按照“6S”标准开展各项工作,做好达标岗位、示范岗位的清洁和保洁等各项工作,使分管区域的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队。同时,以“6S”管理为主线,提高调度指令的响应速度,提高财务管控水平,每月要求餐饮办对食堂的经营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确保食堂运营处于最佳状态。推进可视化管理,利用牌板、颜色等将工作现场状态给予明确的提示,使提示能发挥提醒、指令、警告等现场管理的功能,打造本质安全现场。将6S管理与岗位精细化有机结合。

4、加大市场调研频率,扩大自购品种

根据市场物价变化,加大市场调研频次和范围。在蔬菜等自购的基础上,明天要扩大自购品种,将肉类、主食、副食等品种纳入自购范围,从源头上降低经营成本,做好采购索证工作,将食品卫生安全放在首位。

5、加强队伍建设,实现自主管理

结合公司公司干部考评制度,加强正职管副职,副职管下属的管理模式,一级管一级,实行层次管理。严格纪律、落实制度。制度的落实,必须靠领导作表率,行为作引导,这就要求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干部的模范行为才是无声的命令,是最有权威的号召。依托集团公司三条成才渠道,积极引导员工将岗位工作做细、做精,快乐工作、岗位成才。定期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6、理顺工作流程,突出值班人员作用

利用即时通平台,减少纸张使用,调度数据汇报形式由原来电话汇报向网络电子版文档格式转变。以此加强员工工作责任心,避免工作扯皮推托现象出现,减少工作失误。突出调度人员、公司值班干部协调指挥作用,当日异常问题实行专人跟踪落实制和首问负责制。

7、提高工作落实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物业服务能力

落实调度会议精神,把会议内容贯彻到日常工作中,重点抓工作末端的落实,就是要把工作落实到最底层,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充分发挥物业调度职能,为员工家属提供公司管辖范围内的一站式服务。

8、改善硬件环境,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6.计量2013工作思路 篇六

关键词:职教集团,文献,计量

一、调查方法

文献来源中国知网, 时间2011—2013年。我国职教集团办学始于1992年, 第一篇研究论文是四川省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的卢家骥1994发表于《职教论坛》的题为“组建职教集团的探索”一文, 至今研究历程已近25年, 专题论文 (包括消息、报道等) 共计333篇, 仅2011-2013年专题研究论文共计158篇 (不包括消息、报道等) , 由此可见, 近年关于职教集团的研究步入高峰期。笔者将搜集、筛选的论文信息录入电子表格, 包括文献主题、作者信息、期刊信息、基金项目等, 之后将文献信息归类、加工、整序、汇总、统计、分析, 并对热点主题内容进行深加工、析取、重组。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论文年代与作者情况

2011—2013年职教集团专题研究论文共计158篇, 2001年40篇, 占总数的25.31%, 2012年47篇, 占总数的29.75%, 2013年71篇, 占总数的44.94%。学术界关于职教集团研究明显呈递增趋势。

统计结果显示, 15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布于2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但新疆、西藏、内蒙等边远地区、内陆不发达地区仍属空白。其中排在前5位的包括江苏、辽宁、湖南、湖北、广西, 其中江苏省聚集的作者明显居多, 共计33名, 占总数的22.78%, 这和江苏省职教集团办学起步早, 发展迅速直接相关。

158篇论文第一作者分布于职教集团成员各个系统, 包括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研究机构等。作者主要来源为高职院校, 共计125名, 占总数的79.11%。职教集团的其他成员, 包括政府、企业行业、研究机构、中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程度参与研究, 本科院校13名, 占总数的8.23%;中等职业学校12名, 占总数的7.59%;研究机构2名, 占总数的1.27%。从学术研究这个侧面可以得知, 无论是哪种类型, 以何种方式组团, 高职院校始终是最积极的一方, 其他成员均显得淡漠, 这也是造成目前职教集团办学效益低下的主要源之一。

158篇论文作者职称信息著录完整的共计140篇, 作者信息著录不完善的主要是杂志级别偏低, 著录不规范, 信息不全。其中副教授53名, 占著录作者信息完整总数的37.85%;讲师50名, 占总数的35.71%;教授29名, 占总数20.71%;助教5人, 占总数3.57%。其中, 高级职称合计占总数58.56%, 研究群体以高级职称为主。高学历共计60人, 占作者总数的37.97%, 其中博士7人, 硕士53人。高学历作者群体尚需继续扩大, 尤其是博士学历研究者, 他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前瞻性明显高于普通研究者。

2. 刊发期刊与基金论文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 刊登职教集团论文的期刊分布于全国23个地区, 新疆、西藏、内蒙、宁夏等边远、不发达地区仍属空白。排在前5位的包括北京、吉林、江苏、江西、辽宁, 刊发论文的篇数依次为:北京33篇, 占总数的20.89%;吉林21篇, 占总数的13.29%;江苏15篇, 占总数的9.4%;江西13篇, 占总数的8.22%;辽宁12篇, 占总数的7.59%。

刊发论文的类别包括职教期刊、其他综合性期刊、高职学报、其他教育类期刊、本科院校学报。刊登论文的数量依次为:职教期刊75篇, 占总数的47.47%;其他类期刊33篇, 占总数的20.87%;高职院校学报25篇, 占总数的15.82%;其他教育类期刊15篇, 占总数的9.4%。进一步分析得知, 职教集团刊登论文的期刊分布较广泛, 以职教期刊为主体, 分布于其他各类直接相关和间接关联的期刊。

基金论文统计结果表明, 省级基金论文51篇, 占总数的32.28%;专业学会课题论文12篇, 占总数的7.59%;国家级课题论文11篇, 占总数的7%;市厅级论文10篇, 占总数的6.3%;院级课题论文5篇, 占总数的3.16%, 合计基金论文比例为56.32%。职教集团研究中, 各类基金支持的比重相对较高, 这项专题研究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也体现职教集团研究得到政府政策倾斜。

3. 论文主题分布

我国职教集团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 至今已历经20多年的发展历程, 但是纵观职教集团的整体发展, 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学术界关于职教集团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宏观层面研究, 包括职教集团的类型、组团模式、体制及运行机制。中观、微观层面的研究也在逐步展开, 基于职教集团的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以及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等也颇受研究者关注。其中, 宏观研究90篇, 占总数的56.96%;微观研究39篇, 占总数24.69%;中观研究20篇, 占总数12.66%。

三、论文热点、主题、观点简述

1. 职教集团类型

目前除个别外, 我国建立起来的大部分职业教育集团组织均不具有独立法人身份, 是一个非法人组织, 还不是一个法律上认可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组织。职业教育集团本身没有公章与帐号, 其组织结构松散, 功能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具体类型包括资源联盟型、企业法人型、事业法人型、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型, 目前我国职教集团的主要类型以资源联盟型和企业法人型为主体。

2. 组团模式

关于职教集团组团模式, 由于其标准不一, 划分也不一样。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划分了不同的组团模式, 恰恰反映了我国职教集团发展的复杂状况, 在组团模式方面还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

多数研究者认为按照主导方式不同, 我国职教集团主要有学校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行业主导型。还有学者认为职教集团组团方式可以分为: (1) 外协模式, 包括纵向模式、横向模式、混合模式; (2) 统筹模式, 包括政府统筹模式、行业学会统筹模式, 前者即有政府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的模式, 后者即以市场调节机制为基础上的行业协会统筹协调模式; (3) 股份制模式, 即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其资本份额入股组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共同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地域职教集团发展。

按照地域职教集团发展特色来划分, 研究者认为全国可以分为“津, 豫、苏、鲁”四种典型模式。从内部协作形式来划分, 我国职教集团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种模式:“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 “1+1+1”的海南模式, “县域统筹”的开封模式, “社区统筹”的天津模式, “校企合作”的天津模式, “三二分段”的江苏模式。按照按连接方式, 我国职教集团组团方式可分为:一是以协议、合同、集团章程等契约形式为纽带进行联结的契约型;二是成员单位凭投入的资本产生相应的股权或产权关系而形成的资产型;三是成员单位之间既有资产联结又有契约联结的资产和契约混合型。

3. 职教集团制度、体制、运行机制

职教集团的制度、体制、运行机制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就整体而言, 不同类型的职教集团, 不同的组团方式, 在运作过程中, 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 制约了职教集团办学效果的提升。

第一, 集团组建模式与相应的运行机制适应性探索不足。无论是政府主导型还是学校主导型, 都寄希望于政府发挥行政主导作用, 为校企合作的发展开山铺路;同时很多学校也寄希望于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活动。所有这些都因缺乏与自身活动相适应的配套运行机制, 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各自抱怨的情况时有出现。

第二, 政府缺位。无论是行政主导性作用还是指导与监督作用, 政府对校企合作支持力度普遍存在不足。虽然政府在资金上给了一定的倾斜, 但是其宏观规划、资源整合、行政立法等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企合作项目开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有计划进行。

第三, 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目前职教集团大多依靠章程约束成员的行为。集团章程并不能产生政府法规同样的效力, 董事会也不能成为组织结构内部的粘合剂, 这样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权、责、利无法落实, 没有任何一方因其行为活动影响了集团的发展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样也就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有序、正常运转, 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 企业被动, 融合深度不够。企业合作的目的在于获得直接经济利益, 能够实现产品更新换代, 但目前企业普遍的实惠大多只是获得用工和员工培训, 参与积极性不高。

第四, 学院积极主动, 但自身潜力不足。学校在合作中的即得利益是共享企业丰厚的实训资源, 为学生提供实训、就业机会、教师培训等, 经济利益并不是首位。合作中学院是利益的主要获得者, 合作主动, 但是在研发能力方面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第五, 法律意识淡薄。职教集团多不具有法人资格, 而内部的成员一般均具有法人资格, 相互之间依靠契约、章程作为的纽带, 缺乏有效的法律监控。

基于上述原因, 学者集中研究如何建立健全职教集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 尽早健全法律体系, 并期待尽早授予职教集团独立的法人资格。具体包括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教集团组织框架体系, 同时完善共建共赢机制、产权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质量监控及评价机制、人事管理制度、协作协调机制等等, 以最大限度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希望政府完善管理政策, 加大资金支持, 健全法律体系, 依法监督职教集团的运作系统, 从而提升职教集团的办学效益。

4. 职教集团模式下的现代职教体系

在职教基团办学研究中, 很多学者把聚焦点放在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 特别是中高职衔接。作为“政府主导或院校主导、行业主导的集团化办学, 很好地实现了校际联合 (中高职联合、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联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联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联合) 、校企合作、校协联手、校研结合,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同时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开放化办学, 这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 更是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

研究者一致认为开放的现代职教体系包括如下内容: (1) 构建多层次完整衔接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利用职教集团丰厚的教育资源, 实现中高职考试制度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的有效衔接, 建立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完全学分制为纽带, 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 贯通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上升通道, 使在普通教育初中阶段分流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与分流进入高中教育的学生一样, 用相同的时间取得高等教育的本科学历。 (2) 构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与学历教育相互融合的培养体系。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应中级工、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获取并衔接贯通的职业资格提升模式, 明确认定学生在“3+2+2”模式的职业学历教育中的实践等同于工作经历。实现“3+2+2”模式下中职学历教育与中级工职业资格、高职学历教育与高级工职业资格、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与技师职业资格的“双证”融通, 形成完整的职业。 (3) 构建普通职业教育与成人职业教育 (培训) 课程学分互认体系。建立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员工的实践工作经历等转换为职业学历教育必修与选修内容的认定机制和规范制度, 为构建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进行探索性实践。 (4)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学分对接体系。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 学生可以到职业教育学校学习, 同时也为普通教育系统中不能完成升学任务的学生提供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教育。在职业学校中开设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课程,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教育的入学机会, 为拓展其从业能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5) 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 尽早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

5. 基于职教集团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职教集团办学模式核心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共建共享, 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 这也是职教集团组团的初衷和归宿。从目前来看, 职教集团的研究也触及了微观领域的教学改革研究, 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双师团队建设、订单培养、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关于“订单培养”。研究者普遍认为“订单培养”体现了校企深度合作。集团内企业根据用工实际岗位需求向学校提出培养数量和规格, 学校按企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联合开发课程, 在课程和教学中融入集团内企业所需的关键技能。通过“订单培养, 厂校互嵌”学院培养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企业挖掘和筛选到了优秀员工, 学生训练了职业技能, 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达到了三方共赢的合作目标。

关于双师队伍建设。作为由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组成的职教集团, 可以通过有效方式体现成员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而人才资源共享也是职教集团建设的关键基础。校企互动共享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有助于丰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院校有计划地选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学习, 并将服务企业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顶岗实习、综合实训项目设计与教学的兼职老师, 承担部分工程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双方共享专业人员队伍, 搭建共建平台。

关于教学质量监控。研究者认为, 依托职教集团可以形成多元评价体系。作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 职教集团通过制度化运作, 有助于形成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质量“双回路“系统, 进而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依据职教集团办学目标, 对合作各方通过目标监控、过程监控与结果监控来保障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质量。由用人单位、集团内行业、企业专家、政府部门、毕业生等组成校外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回路, 建立定期、不定期接受社会、家长、学生评价的应对机制。及时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动态, 使用人单位作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 为动态调整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提供所需的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元兴.职教集团:价值、阻滞与突破[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

[2]王明伦.行业资源联盟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形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1) .

[3]王志伟.企业法人型职教集团产权制度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13, (3) .

[4]李忠华.打造职教集团平台力促院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5) .

[5]首珩.职教集团背景下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7) .

[6]杨和平.三峡库区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集团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 2012, (16) .

上一篇:计算机个人简历模板下一篇:生产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