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春天赏析(12篇)
1.放牛班春天赏析 篇一
外国文化课实训作业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样的人物组合几乎已经形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一个固定的内在结构——所以有人说这电影“古典”、“传统”。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从而使法国人特有的优雅浪漫,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遵循传统套路的、中规中矩的电影中,依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马修老师: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在多年颠沛流离仍然无法在音乐上取得成就后,来到“池底学校”当老师,面对一群无法无天的问题儿童,选择了用音乐来感化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孩子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慢慢呈现,但他最后却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
当影片临近尾声,响起那首《Cerf-volant》,孩子们清澈的音声从高高的城堡式的禁闭室中飘逸到窗外,合着一架架承载了稚嫩笔迹的纸飞机,仿佛天使的羽毛一片片,一片片,一片片落到马修的面前。阳光下,没有言语,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然而孩子们的歌声如轻柔的海浪层层相叠,一双双挥舞的小手写满了离别的眷恋和心灵的亲吻。
我觉得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坏的,只有在不好的环境下才会改变一个人,就电影中这群调皮的男孩子们不是天生的顽劣,事实上因为没有人给他们机会,马修老师开始教她们唱歌,那个时候的他们真的是最开心的时候,即使后来被校长禁止了,马修老师还是带领孩子们在睡觉前唱歌。也是由于马修老师,这全被认为应该被抛弃的孩子重新拾起了希望,大家终于找回了信心。
影片中经常出现“犯错、处罚、关禁闭”这几个字眼,对于犯错来的孩子他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理的。我也一个学生,知道这样的惩罚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只是孩子,却要收到这样的待遇,我觉得很不人道。我觉得孩子犯错了就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哪里错了,要让他们改正过来才是最好的。马修老师的教育方法我很赞成,他从不体罚学生,并且使小孩的到教训,这也是一种被原谅的幸福。他们上课的时候也实在很好笑,佩皮诺问勒克和5加3是多少,勒克和竟然说是53!正式令人又好气又好笑!这也不正是孩子们的天真浪漫的一面嘛。
2.放牛班春天赏析 篇二
在拉·封丹的寓言作品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北风和南风比试谁更有力量。有人穿着大衣走过,北风施展威力,使劲地吹,那人的大衣却越裹越紧。南风微微吹起,带来阵阵暖意,那人敞开了衣襟,不一会儿,他便脱去了大衣。
这个流传了数百年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温暖和友善会比暴力和冷酷更有征服力。教育,作为一种“人的灵魂的工作”(雅斯贝尔斯语),就应当以“温暖和友善”作为最主要的手段。上映于2004年3月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便是一部诠释了“爱的力量可以征服一切”的优秀作品,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之门,让温暖的阳光照耀他们的内心。影片中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便是马修老师带来的神奇的音乐,更是他那一颗父亲般宽容、仁爱的心。
二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那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的确处于爱的“池塘之底”。这里幽晦如地狱,没有阳光温暖心灵;学生们犹如井底之蛙、笼中之鸟,没有自在遨游的天地;这里的环境冰冷如冬,污秽丛杂,丝毫没有爱的润泽。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教育理念”便是“行动一反应”原则:一旦有学生触犯纪律,他就将受到严厉的责罚。倘若3秒之内找不到违纪者,所有人都要被关6小时的禁闭,而且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违纪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在这里,学生们只能在规定时间与亲人见面,其余时间都处于教师的凌威之下;在这里,完全缺乏公义、尊重和爱心。这所学校的校长,自私、贪婪、刻薄而又刚愎自用。虽然他也曾经有过梦想与激情,可在被异化的教育环境中,他的心灵也逐渐扭曲变形。为了向同业委员会争取经费,为了获得晋升和荣誉勋章,他可以不择手段,任意掠取他人的成绩。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他可以把蒙丹送进监狱,可以宣告合唱团解散,可以解雇马修……在他眼里,唯有绝对的权威和惩罚才能控制消极行为的发生。他不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不倾听教师的建议,只想着寻求晋升的路径和解决经费的来源。他无法认识到音乐的育人功效,认为音乐带给学生们的变化只是一种巧合。在他的压制下,教师个个行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忘记了说笑,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与品位。在他们眼里,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这几乎成了他们的职业习惯,或者说思维定势。他们每天如临大敌,与学生没有任何情感上的交流。
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学生与教师相互敌视。这里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监狱。
三
当教师马修刚出现在这所学校的时候,他所见到的是:学生辱骂他是“秃子”,哈让因为没收了穆东的香烟而被剪刀捅伤,一个被视为“无药可救”的学生跳楼自杀,学生在课堂上创作漫画羞辱校长……马修曾有过音乐创作的梦想,也曾憧憬过爱情诗意的浪漫,但当他步入这所寄宿学校,他的理想和命运似乎也被卷入了“池塘之底”。
第一次与学生相遇,马修便遭遇“重创”。远远地,他就听到教室内喧闹沸腾;推开木门,看到骷髅嘴里叼着点燃的烟头;他刚上讲台就滑倒了,掉落的皮包被学生四下抛传……直到校长出现,教室才恢复了平静。然而,马修还是用善意的谎言,宽容了这群孩子,在学生们惊愕的目光中开始了师生对话。起先,马修要求打伤马桑的乐格克承担责任,可是乐格克在侥幸逃过校长的“恐怖3秒”后,又遗憾地错失了马修给他的宝贵15秒,而被送往校长室。当马修看到乐格克不幸遭受体罚时,他意识到可以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去处理——让他去医务室照看马桑,直到后者康复为止。马修实在不忍心,一个孱弱稚嫩的心灵遭到无情的鞭笞与践踏。他申请进行教育实验,请求校长答应三个要求:取消禁止娱乐的禁令,允许他来惩罚违纪学生,允许不透露犯错学生的姓名。接着,马修请被前任教师评价为“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的皮埃尔监管课堂秩序。可惜,当马修处理好乐格克事件回到教室时,却发现皮埃尔在黑板上画出了丑化他的漫画像。面对这一情景,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甚至可以依据学校的“行动一反应”原则,关皮埃尔3天禁闭,给他来个下马威。可马修却选择了宽容,他甚至还了皮埃尔一个漫画像。最后,马修请学生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和未来理想的职业。这时,教室里出人意料地静!这群早已听从野性呼唤的孩子,他们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灵魂,没有真正晤对过自己的心灵。现在,马修要他们重新拾起幼时的梦想,重新捡回属于自己的人格尊严,不知是“晴天霹雳”,还是久旱逢甘霖?不过,大家都很用心,也许他们看到了幽晦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罅隙,一束生命的光芒正照耀在他们的心灵之上。只有佩比诺仍在犹豫着。马修缓缓蹲下,用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耐心地软语询问。如此寻常的动作,倾泻出无限的智慧与力量。对学生们来说,这是久违的场景!学生的答案真实生动而又千奇百怪:他们理想的职业是牛仔、战士、间谍、将军、消防员、驯虎员、热气球驾驶员……
我们无法忘却马修初到学校时惶恐的目光、不解的询问、对人性的质疑、疲惫不堪后的自我反思……他仿佛置身于教育的边缘地带。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他,更能体察出被教师漠视的学生的心灵世界,更能感悟爱与宽容的力量,更祈求他人对自己言行的理解……尽管这些学生行为逾矩,语言粗俗,但是内心深处却很柔软脆弱。如何温暖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灵?给心灵涂上怎样的精神底色?这是摆在初到“池塘之底”的马修面前一道严肃的课题。
四
生命中有许多偶然。一群渴望被理解而又狂野不羁的学生偷拿了马修存放乐谱的皮包,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引起了学生们无限的遐想。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也许会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学生们在宿舍里发泄内心不满时的高歌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缺乏歌唱技巧,但确确实实是在用音乐表达真情!马修立刻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学生们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马修决定组建合唱团,让学生们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希望的光芒,让他们感受到生命深处的滚滚热浪。
皮埃尔,一个因经常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敏感而又有些自闭。他常常独自潜入教室,让自己的歌声穿过围墙,穿越校园,蹿向云霄,冲向生命的高处。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从来不肯在公众面前展示歌喉的美丽,甚至以戏谑的姿态使自己从合唱团里出局。然而,马修却没有在意他有意无意的恶行,而是敦促他回到合唱团。因为马修知道,唯有音乐,才能浸润和清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远离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皮埃尔超出常人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呵护和调教下,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当马修与皮埃尔的母亲并肩交流时,被蒙丹所蛊惑的皮埃尔,竟将一瓶墨汁泼向马修。尽管格外垂青这个孩子的天赋,但是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皮埃尔——砍掉了他独唱的部分。美丽的事物,在即将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在皮埃尔倚柱忏悔时,在他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魅力。当合唱团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时,马修又宽容而富有智慧地将手伸向了皮埃尔。这时,我们看到了皮埃尔在完美地配合着节拍歌唱。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的快乐,还有第一次呈现在他眼中的感激。
五
合唱团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在聆听学生们“成长的拔节声”的同时,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潜滋暗长的力量。学生们精彩绝伦的演唱,让他灵感澎湃,渐入佳境。我们看到了这群学生曾经写满忧郁与痛苦的脸上,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课堂内,操场上,宿舍里,学生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着——当皮埃尔将墨水投向马修时,大家群起而攻之;严苛而古板的校长也加入了足球队,甚至爬上办公桌,放飞纸鸽,放飞童真;刻板的朗古卢瓦老师,在数学课上的语言竟然也充满了和谐的音乐节奏,他甚至加入了合唱团,弹起了风琴;皮埃尔的母亲从变化的孩子身上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希望,她的生命也发生了全新的转向……马修的出现,给“池塘之底”带来了一束光芒。可惜这一束光芒却转瞬即逝。就在哈桑校长为经费解决而振奋时,一个电话让这一切灰飞烟灭。因被误解而蒙羞的蒙丹,纵火烧毁了学校,留下了一个诡秘的笑容后转身离去。幸运的是,马修恰好带领60多个学生去野外游玩,逃过一劫。然而,马修擅离职守所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弥补的。终于,这个可怜的音乐家、失职的学监再次坠入了命运的谷底。他被解雇,并被要求立即离开,不得再与学生们相见……临走时,他带走了孱弱的战争孤儿佩比诺。
六
3.放牛班的春天 篇三
主演:杰拉尔·朱诺/尚巴堤·莫里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雅克·贝汉
上映日期:2004-03-17
豆瓣评分:9.1分
剧情简介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体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马修老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老师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莫安琦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马修老师把他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也与莫安琦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的感情。
《放牛班的春天》获得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2005年法国金球奖最佳电影奖等二十多项荣誉。2004年,该片在法国是票房冠军,在7000多万人口的法国,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有850多万人进入影院观看了此片。
影评
我用黑色之睛寻求光明
幽晦的“池塘之底”
“池塘之底”是一所专为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一如其名,学校拥有阴森古陈的建筑、笨重重叠的大门、灰色斑驳的教室以及幽暗闭塞的氛围。
在这里,如果有孩子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若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六小时的禁闭,轮流进行,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在这里,缺乏公义、尊重、爱心……
哈桑校长,暴戾、自私、贪婪、刻薄而又刚愎自用。在他眼里,惟有绝对的权威,才能控制消极行为的发生,抑或惩罚消极行为。学校的老师个个行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
正因为如此,学生敌视老师,与老师形成敌对壁垒。孩子们随时准备阴谋袭击老师,叛逆心理极其严重……
马修,一个落魄的艺术行侠,一个仓皇的生活男人,一个另类的学监教师,在所有领域经历了系列挫折后,他终于跌入人生的最低谷。音乐创作的梦想,爱情诗意的浪漫,年少意气的轻狂都被卷入生命的“池塘之底”。
在阴雨霏霏的冬末,马修将孤独的身影写进另一方“池塘之底”。
爱,在理解的尽头
第一次走进教室,马修便遭到重重戏谑,直到校长的出现,教室才恢复了本该的平静。然而,马修用善良的谎言,宽容了这群孩子,在双双惊愕的目光中开始了师生生命的对话。
马修请被前任教师评价为“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的莫安琦监管课堂秩序,然而莫安琦却在黑板上给他画了一个丑陋的肖像速写。面对这一场景,马修还是选择了宽容,他因势利导地还了莫安琦一个滑稽的漫画式肖像素描。
马修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理想的职业。教室里出人意料地安静。这群早已听从野性呼唤的孩子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灵魂。这次,大家都很用心,惟有贝比诺,仍在彷徨踯躅。马修轻轻蹲下身体,一只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耐心地软语询问。孩子们的答案真实生动而又可爱滑稽:消防员、牛仔、驯虎员、亡命徒、间谍、将军、热气球驾驶员、战士……
来自地狱的天籁
孩子们窃取了马修的皮包,也偷窥了他的心灵世界。跳跃的音符和温暖的字迹,引得孩子无限的遐想与猜测。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再次春暖花开!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马修决定组建合唱团,让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希望之光。
莫安琦,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其幽闭而敏感的心灵,只是在无人注视的时候得以自由。他常常独自潜往教室,让自己的声音放飞。可是,孤傲而又自卑的他从来不肯在公众面前展示惊人的歌喉,甚至以戏谑的姿态将自己出局。然而马修知道,惟有音乐,才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莫安琦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
孩子们精彩绝伦的演唱,让马修灵感澎湃,渐趋佳境。上善若水,我们看到这些可爱的脸庞上,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
一切都在跳跃,在奔腾,在开放,在变化。古板的校长加入了足球队;刻板的数学老师朗古卢瓦加入合唱团,弹起了风琴;莫安琦的母亲感受到马修对于孩子欣赏的力量,感受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
那一转身的苍凉
野百合的确迎来了春天,可它并非亘古不变;我们也幸运地聆听到夜莺美丽的歌喉,可音乐毕竟不是万能。马修的出现,给“池塘之底”带来了一束光芒,却转瞬即逝。
当马修再次拎起皮箱远去,而叹惋这些孩子的谨慎看起来更像是冷漠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只只纸飞机从窗口飞降下来,上面写满充满个性而深情款款的语句;也看到一只只尚且幼小的小手在空中飞舞,似是告别,又似是追索未来。这是我见过的最感人的告白,你永远不会知道孩子们是什么表情,他们躲在窗后面,甚至不敢趴到窗口张望。只有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在阳光里闪耀……
——来自蒋保华的博客(有删减)
经典台词
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每寸皮肤都透出了愉悦和乐观,我想向全世界呐喊,可谁又会听到呢?没人知道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对着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我叫克莱门特·马修,失败的音乐家,失败的学监。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世事不能说死,有些事情总值得尝试。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在他的眼神里,我读到了被谅解的快乐,第一次读到了感激。
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4.放牛班的春天 篇四
建议我们教师都看一看这部电影。
《放牛班的故事》,是这样一部影片,没有任何一丁点的色情和暴力,而是那样的阳光和健康,却同样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是一部关于事业与成功、教育与成才的影片,在欣赏着优美音乐的同时,相信为人父母和为人师长者还都会有思想上的不菲收获。
我不懂法语,不知道“放牛班”是法文的直译还是综合了中文的意译,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常把对学生不加区分、放任自流的教育和管理称作“放羊”,并且当我们这么说时,可能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者的不负责任和被教育者的不可救药。我想“放牛”当与此相类。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建议所有的老师都看看这部电影。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杭治后来成了指挥家(当然,他的成就是因为当年马修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因为母亲病逝回家的时候,当年合唱团的伙伴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马修的日记。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感人的一切。佩尔诺当时是个孤儿,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佩尔诺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佩尔诺带走了。佩尔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5.放牛班春天 观后感 篇五
信息系 袁高生
法国向来善拍文艺片且都很成功,总能以细碎的情节、脉脉的温情来打动观赏者,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放牛班的春天在大学时便看过了,当时是学生,仅从文艺片欣赏角度去看电影的剧本结构、导演要表达的主题以及演员的演技。而今作为一位职教的老师,今年寒假又找出次片又看了一遍,环境发生了变化,感受也大不相同。
整部电影始终笼罩着一种佛家大慈悲的情感。大乘佛教以度人为己任,佛相信万物平等,万物皆能拯救,造了业罪,通过真心悔过佛也会给他们一次救赎的机会。
6.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篇六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老师的安排,让我又一次受到了良好的师德教育。
影片中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坐落着这样一个充满暴力,恐怖,严厉制度的少年管制学校。住着一群不学无术,冷漠,野蛮无知的孩子。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少年。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央所怀揣的天真烂漫:梦想,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其中有一个孩子做了一件事,在老师的眼里,他是在违反校纪,但是那是在忽略他梦想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当孩子被问及为什么要那样做的时候,他说,我在攒买热气球的钱,这正是那个将来想成为热气球飞行员的孩子。
既然是学习教育的,就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对影片反映的问题进行一下自己的分析。影片反映了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在那个叫池塘之地的地方,是一些在老师家长眼里不可救药的孩子,于是他们被分配到那里。代表了他们与其他学生的不同,由于被过早的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他们就认为自己就“应该”做差生的事情,不求上进,与老师作对。这就像我们至今有很多学校会实行的分班制度,不可否定,分班确实对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发展有利,但是也会限制大部分中等水平和下等水平学生的发展。还记得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当他们在马修老师的音乐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时,孩子们望向窗外,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我想那个眼神是每个教育者看了都会动容,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升腾。
还有的是严厉的校长,他因为代表了现实生活中那一部分不顾及学生利益,只在乎自己职场前途的领导者,校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教育工作的开过程中,我们应该杜绝这种自私现象的发生。
与此相对比的,是把孩子当成亲人来关怀的马修老师。马修老师无疑是影片的重点。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他是一位成功的老师,他用自己的方式—音乐,成功的改造了孩子的灵魂。作为一名老师,他懂得因材施教,组成合唱团的分工可以体现出来,如有两个孩子分别担任指挥助理,乐谱架。而且他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尽力让他们的优点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他给莫杭治“开小灶”,充分发掘他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在进步之中,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心,这对莫杭治最终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他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另外,马修老师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教育者,也是孩子们最亲密的朋友,甚至是亲密的亲人,在教育过程中他选择原谅,宽容,呵护,跟孩子们做朋友,他做到了一个老师的至高境界,在他离开池塘之底的时候,那一架架透过窗户飞出来的纸飞机,就是学生们对老师最深厚的爱戴。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学为人师的马修老师,始终都给孩子们树立起最好的榜样,他也是所有老师的最好榜样。无论一个人卑微与否,都不能代表,他没有美好的情感„„
学前教育专业
朱颖
7.放牛班春天赏析 篇七
一、 《放牛班的春天》故事简介
《放牛班的春天》讲的是一个充满音乐才华和爱心但事业失意的老师马修到 “池塘之底”这所独特的学校教学的故事, 这个学校的学生要么是被家长放弃的问题少年, 要么是孤儿。刚开始呈现给马修的是一副沮丧昏暗的工作环境:孩子们顽劣叛逆, 不懂得关爱感恩, 不爱学习, 迷茫地生存着。仅有的几个老师绝望无奈, 惯用体罚施教, 还有一个独断专权、热衷体罚管理学生的校长哈珊。马修反对哈珊校长的管理方式, 他坚信可以用更加和善有效的方式管理学生。在一次偶然的学生偷窃乐谱事件中他发现了学生们的音乐兴趣, 并组建了合唱团。通过沟通谈判、针对性引导等多种教育方式, 这个音乐老师最后让合唱团30 个孩子每个人都找他们的位置, 用音乐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其中颇具音乐天赋的皮耶尔·莫杭治最后还成为了一名蜚声世界的指挥家[1]。
二、从 《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的教育启示
1. “坏学生” 的定义与教育意义
在人们普遍的意识里, “坏学生”就是在学校里不爱学习、调皮捣蛋、不遵守校纪班规、成绩差、不思进取, 还影响他人学习、班级荣誉的学生。 “坏学生”从狭义上来讲就是问题学生, 这些学生由于背景经历、性格差异等原因, 行为表现各不相同, 如在剧中的几个典型———莫杭治: 单亲家庭, 表里不一, 天使的面孔, 魔鬼的心理, 很会恶作剧; 佩皮诺: 孤儿, 内向、孤僻, 严重缺乏爱和安全感; 乐格克: 孤儿, 恶作剧弄伤了麦神父的眼睛; 蒙丹: 孤儿, 有暴力倾向, 嫉恨社会和他人, 最后烧毁了校舍。我们现实生活中所了解的一般是广义上的 “坏学生”, 大部分行为上的恶劣程度不如剧中角色, 他们不爱学习, 憎恶学校、老师, 无视纪律、行为叛逆。而且在中国的中小学校, 这些学生不会集中在一起教育, 而是分散在各类班级里, 只占很少一部分。老师刚开始对他们会抱有希望, 苦口婆心地劝诫教导, 如若屡教不改, 老师则放任自流, 一旦行为极度恶劣则开除出校。虽然对于学校的惩罚方式不太赞成, 但当前学校教育能力有限, 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在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提升教育质量的今天, 该群体的学校教育问题也应得到重视和改善。
2. 渴望被关注
在该剧中, 有三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个是马修来校第一天, 乐格克恶作剧弄伤了麦神父的眼睛; 第二个是马修第一次上课, 学生们在骷髅嘴巴里点上香烟; 第三个是马修老师跟随校长出教室时, 嘱咐莫杭治维持课堂纪律时, 莫杭治在黑板上丑画马修。从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 这些问题学生虽然被父母放弃、自甘堕落但他们内心深处还是不想被默默地遗忘, 渴望做一些事情得到他人的关注。只是他们找不到恰当的沟通途径, 从而不断地制造事端引起学校注意。在现实的学校里, “坏学生”不是他们刚开始就不爱学习, 喜欢被父母放弃期望, 而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但得不到帮助或者帮助不足以让他们在学业上崭露头角, 父母、老师渐渐对他们丧失希望而忽视他们, 他们也想被注意, 在学业上得不到满足只好转移到其他方面, 一旦行为得到预想的结果而不断强化, 他们就会乐此不疲。由于中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师资力量有限、心理咨询欠发达、父母疲于工作、疏于和孩子沟通等各方面的原因, 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学业就被荒废, 成绩越来越差, 成为了 “坏学生”。
我国离婚率越来越高, 不在完整幸福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很多。在看到中国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事实背后, 也应看到 “坏学生” 的数量也在增多。他们是一个庞大的边缘化群体, 如果不加重视势必对社会发展不利。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放弃他们, 应像剧中马修老师一样, 耐心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只要方式得当, 他们也会变成好学生。当然, 这要求当前社会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学校应当配备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的老师或者培训在职老师心理学相关知识, 对“坏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而不是任其 “自生自灭”。
3. 渴望被欣赏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明: 人在6 岁到12 岁左右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孩子都想努力地去做一些事情博得成人的认可和夸奖, 如果做得没有收到肯定回复或者严厉的批评, 他们容易陷入自卑中。该电影中的孩子们基本处于这个年龄段, 与其他正常孩子不同, 他们在性格或者行为上有些偏差, 但是这个理论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适合的。当剧中马修老师为了组建合唱团叫每个学生试唱并分配不同位置时, 学生们个个显得十分踊跃, 渴望得到一席之地。从后来情节发展发现, 每个学生都努力地排练, 秩序井然。尤其是领唱莫杭治, 他的嗓音得到了马修老师极高评价并给他安排了独唱部分, 他后来在马修老师还没开始排练下一节拍时就自己提前排练试唱, 让马修惊愕不已。可见, 赏识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让之前一直嘲笑马修老师的不守纪律的顽劣孩童们最后被教导的懂事明理、心存梦想。这样的转变不禁让人觉得, 任何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希望被老师认可的, 只是在他们努力了很多次都没得到肯定时, 他们感到了深深的自卑, 于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或者换另一种方式去宣泄。当老师或者家长看到的则是他们屡教不改、无药可救, 自然就放任自流。这样的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家长、教师都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所以, 老师和家长应该对学生抱着更加宽容和欣赏的态度, 哪怕他们犯了错误, 也应该以他们能改正为最终教育目的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处罚他们。欣赏他们并不是纵容、无视他们的错误, 合理的处罚也是必要的, 只是惩罚的目的是教育, 是为了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但不能伤害他们的个性和心理健康, 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2]。
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 基本上每个班级里都会有 “坏学生”, 他们中有不少人和剧中的孩子们状况差不多。对于这样一个边缘化的群体, 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结果, 给予他们的更多的也是苛责而不是追本溯源, 想着如何去帮助他们。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提倡赏识教育, 他们认为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 没有爱就没有赏识,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3]。
三、结语
要想提高中国整体的教育质量, 必须正视这个群体问题。 “坏学生”自身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不仅容易毁坏自己的人生, 对社会造成许多困扰, 也容易影响到其他同学, 增大这个群体人数。没有天生的 “坏学生”, 只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师不应该戴着 “有色眼镜”去看待 “坏学生”, 而要平等地对待他们, 他们也需要被关注和欣赏。只要我们教师不放弃对他们的希望, 相信他们迟早会走出阴暗的泥沼, 赢得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唐佳佳.野百合也有春天——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情感启示[J].艺苑, 2006, (10) .
8.放牛班的春天 篇八
父亲做饭的时候将剩下带有菜根的白菜心,找了个瓶子随意地插到里面。灌上水,放到窗台上。
几天之后菜心的小花苞竟然绽开了。嫩黄的小花朵,一串串的,朴质却也好看。原来有一些美好是这样的触手可及。
从来不曾照顾过花草或者宠物的我,过两天便记得给这些小花朵换换水。因为,这些花朵在这个春天给了我格外的一点光芒。
有些简单的东西,用心去观照,就会绽放出光芒。
周末下午看了2004年的一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又译作《歌声伴我心》。其实很久之前就可以看的却延迟到现在。故事讲述了一个问题重重的学校里,制度严酷,没有温情,学生们的成长更是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这高墙森严如狱的学校内,新来的老师马图以自己的纯良之心,用音乐的教育来改变着这些孩子们的心灵与未来。
昏暗的教室,当这个一生都“不求闻迭”为自己平凡却又高尚踏实的理想努力的教师离开时,曾经乖戾惹事的学生们写满了祝福的纸飞机从高高的石壁窗口中纷纷飞落,那个场景令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人之初,性本善,只是一些恶劣的欲望让这个世界很糟糕。幸好,有马图这样的人们,他们以平凡却坚持的巨大力量维护着纯良之心。
9.《放牛班的春天》案例 篇九
案情介绍:
《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讲述了一名失意的音乐老师克莱门特·马修来到了一所问题少年的学校——池塘之底,这里充斥着犯规——处罚的教学原则,马修老师用音乐和一颗包容理解的心改变了这群问题少年,为他们的人生重新点亮了希望。天使面庞,魔鬼躯体的莫朗奇从一名孤僻、顽皮的孩子变成一个上进、积极、有责任心的孩子;
案例分析:
莫朗奇:天使面庞,魔鬼躯体,孤僻,顽皮的孩子,马修老师通过对他的爱护,得知他非常的爱母亲,通过与他母亲的积极沟通,商量,挖掘了他的音乐潜能,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将马修老师和校长等人的管理做一个对比。
哈森校长的教育理念为犯规即处罚,简单粗暴,冷血无情,专制刻板,没有把孩子们当做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他眼里,孩子们宛如犯人。在他的管理下,孩子们只是更加的叛逆。
马修老师冷静理智,相信孩子。
在孩子犯错后,校长是不分青红皂白,让马修老师随便念一个人的名字进行惩罚,如果找不出凶手,则取消娱乐活动和每周的;马修老师则是抱着一颗宽容的心,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让犯错的孩子认清自己的错误,并照顾神父,强调的是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惩罚,他的惩罚,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处理结果:
心得体会:班级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学生的管理。更别说这是个问题学校,这群孩子的特点更有代表性,让我们可以对班级管理中一些棘手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精准的认识,而马修老师对这些情况的处理,不失为我们未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良好借鉴。班级管理
对待孩子犯错误
哈森校长:规定即处罚,简单粗暴,冷血无情,专制刻板
马修老师:冷静理智,理解宽容
10.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篇十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1949年法国“池塘之底”学校的一些往事,该影片演绎了音乐对人的美好心灵塑造,表明人道思想在教化过程中的作用。导演在影片中开出了一剂救赎心灵的药方,这不是金钱,而是音乐艺术,呼吁音乐才是拯救心灵,重塑心灵,引领我们回家的归途。
描写老师和孩子们关系的影片很多,感人的也不少,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辅读学校的孩子们被新来的学监兼音乐老师马修先生吸引,爱上了音乐爱上了合唱。事后我发现,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是一个纯私人事件。
我浏览了一些影评,大多数都提到了该部影片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新意,基本上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局会怎样了。但虽说如此,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技巧得到的效果是非常可观的。
该片的叙述是用一种比较生活化的手法,未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情节,整个故事似乎就如山涧的清泉一般,在那位慈祥音乐老师的指间缓缓流淌出来,不知不觉中,一种温情的力量就默默地感染了你,虽然不会让你大笑,也不会感动的让你痛哭流涕,一切都是点到为止。我总以为,这样的表现手法是比较有生命力的,可以让人反复地琢磨其滋味,而不至于在大悲或大笑之后却对影片忘得一干二净。
影片的基本结构是从现实到回忆最后还是回到现实,开头和结尾运用于相同的叠化技巧,开头是从照片进去结尾部分从铁门拉出,结构十分工整。同时,也巧妙地实现了视点的转移。在影片的最后,撒落一地的写满歪斜字迹的纸飞机和窗口伸出的十几双快速挥动的小手,还有那首饱含深情的离别之曲则是对于像克莱蒙这样的好老师的深深谢意。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却是受欢迎的。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值得欣赏的是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音乐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你仔细注视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 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音乐,听起来很受用。
片中的音乐也是如此空灵。当男声高音独唱出来时,真觉的已经有一只手软软地捏住了你的心扉,歌词听不懂,但眼角也不知怎么的就湿润了。
故事情节在发生着,而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都证明了自我价值的存在,连顽固保守的校长也找到了儿童时的乐趣,最后,师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该影片包含的童声合唱清澈透明。片子的后半部,马修和孩子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互相信任和依赖,就随着音乐慢慢铺陈开来。所有的演员都是本色而单纯的,正符合影片简单干净的基调。
飞逝的欢笑和无法抑制的泪水都已成为过去,却永远不能被忘怀。如果是一段音乐、一首歌或是一组合唱连接起来这遥远的回声,那么它们打下的烙印就会更加深刻。可能是由于这个缘故,我对《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越来越欣赏。
既然是怀旧影片,画面的设置上便呈现出古朴的气息。画质的好处反映在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整部影片色调偏暗,从角色的服装打扮到室内光线,再到房间物件的搭配,基本以简陋和暗淡为主。为突出庄严朴素的学校,选用灰色布景。这一方面与“池塘之底.” 恶劣的环境有关,一方面则为营造泛黄的童年回忆打了最好的底色。
画质的细致体现在物体质感的不同层次上,教室班驳的强面,木质的课桌椅,石块的操场,雪白的纸飞机,每一样都因各自质感的突出而衬托出影片的主题,遥远的回忆就像那天倚靠的门框,或奔跑穿行而过的走廊,带着过去年月的厚重和特有木质气息卷上重来。
在本片中,物体质感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从老式教室到服装布料,全面求证往事的真实性,带给观众丝丝入扣的感受。画质的另一特点,是人物肤色表现——肤色效果的呈现,粉嫩细致,增强了孩子们的天真摸样。大人的肤色表现比较真实自然,不失细腻。
影片的制作还是精雕细琢的。画面看起来很简单朴素,但细节的处理会显得很用心,让人看来简单而不寒酸,有种明朗清新的感觉。同样是作为一部大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就丝毫不见好莱坞大片中那种用金钱营造出来完全是为了满足感官刺激的大场面、大气势,它就像一盘精心炮制出来的春天里绿油油的青菜一样,和好莱坞那种奢华的山珍海味相比,是另一种风味。
电影是视觉的艺术,情节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释放、一个突破口,而这种“释放”的编排呈现一方面就取决于视觉化程度的高低。本片选择了“漫天纸飞机”这一视觉意象,既是情感的宣泄,又诗意盎然。
《放牛班的春天》给了观众一个全新的师生之间情感印象,电影里面虽然包含了普遍的元素,但导演却用了一种温情的方式重新塑造了了这些人物和情节,让这部电影的每个片段都充满了简单温馨的爱,这种真正投入的感情恐怕才是本片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影片本身没什么深刻的,也想不出更多的东西来写,如果最后要概括一下这部片子,那我想可以用以下六个字“简单、质朴、温情”。
《放牛班的春天》的意义不在于创新,恰在于回归:回归传统的叙事电影,追溯恒久不变的情感力量。在平易的叙事流程中、在真挚的情感积累中,尽显法兰西民族的风范和特有内涵。
我的成长路上没有任何艺术的启蒙教育,我出身于理工科家庭,母亲是个从不看电影不读书不听音乐的工人,初中时代是鬼混的三年,高中时间花在准备高考上,大学在医学院里度过。我不是文学爱好者,按某朋友的推理,我缺乏人文教养。如果今天的我对生活甚至艺术还存在一点欣赏的热情,那就是顾老师留下的礼物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改变了我的生活。音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即使是最简单的音乐。它改变人的方式可以是惊人一致的,比如顾老师与马修老师。
大学时候我去过一次母校,那天顾老师不在。写这篇回忆时去google了一下,找不到他的任何记录,这说明顾老师已经很老了,落后于这个时代了,也说明他日后没有扬名立万。我不知道我的大多数同学散落在哪里,估计没人成为音乐家。
看完影片,我个人认为:本影片的电影特性不是刻意地去诠释故事的情感,而是故事裸露地摆在我们面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亲切。我起初被学校的教育方式所震惊,后来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的萌生又让我看到了希望。可是,我们又能做什么呢,现实的残酷永远不会彻底泯灭。那让我们凭借艺术的眼光,拿电影特性的角度去欣赏《放牛班的春天》,体会一下春风拂面的温暖和煦,让心灵跟着孩子纯净的天籁之音飞越于体制之上,暂时体会一下自由的感觉,同时期盼着将来的改变。
借着期刊上有这么一句话:
11.《放牛班的春天》 篇十一
一、善于抓住契机的教育智慧
音乐是这部影片的中心和主题。当马修老师发现这群问题少年有唱“歪歌”的爱好后,便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在马修的教育中,合唱团是不可缺少的载体和纽带。主音与副音互为有无的缠绕、低音与高音丝丝入扣的衔接,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稚嫩而清澈,净化着我们的心灵。马修正是以音乐为契机,开始了与孩子们的交流,他用音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用歌声填补了孩子们心灵的空缺,用跳动的音符驯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春天的气息。音乐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养料,成为陶冶学生情感、建构学生精神的基点。音乐带动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学生在歌唱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事物。原本死气沉沉的学校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同时音乐也解开了束缚孩子们心灵的绳索,激起一颗颗幼小心灵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二、以爱替代惩罚的教育智慧
教育需要爱,问题儿童的教育更需要爱。如何爱学生,如何理解对学生的爱,如何表现对学生的爱,马修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马修老师的特别之处在于他面对孩子们,不像其他老师那样采取以暴制暴的“犯规—处罚”手段,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是以爱替代惩罚,以爱作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很感动他让学生反复唱那段取笑捉弄他的歌词“光头、光头、死光光”,有几个老师能够如此坦然接受一位学生在众学生面前这样唱自己的短处,这背后藏着怎样一颗宽容的心?影片中出现了好几处马修老师为学生犯错而打掩护的场面,既表现出他对学生的宽容、对学生犯错误的理解,也显示了他希望保护学生、不让学生受到更多伤害的仁爱之心和善良之心。但仅有宽容是不够的,宽容只是教育的前提和条件。宽容学生,而不纵容学生,更不宠爱和溺爱学生;宽容学生,并把爱融汇进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发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积极变化,这才是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爱。
马修朴素的外表下有着一颗非同寻常的爱心,他用爱铸就“乐谱架”的动情歌唱,他用爱感化“天使魔鬼”不逊的心灵,他用爱赢得“助理”的永远相伴。为了这群问题少年,他一直无声地抵制、反抗着校长威慑人心的棍棒教育,虽然自己最终不得其果,流浪天涯成了最后的归宿。当马修老师离开学校时,孩子们的歌声从窗口飞出,一只只包裹着孩子们的爱和留恋,凝聚着孩子们的祝福和期盼的纸飞机上签满了名字,孩子们的小手排成一排,在风中摇曳着无限的感激和难舍之情。那是来自心灵的尊敬与感动,孩子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不舍,还需要什么?即使千言万语也无法胜过这种赞美。正因为马修老师付出了自己的真心去爱这群问题孩子,所以他一定能收获到孩子们回报给他的爱。虽然他未必会获得什么物质上的财富,但他在精神上是一个富翁,他的心中充满着幸福,他的生活总是绽满了阳光。
三、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智慧
影片中马修的很多做法都体现出他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试图积极地发现这些“特殊儿童”的潜能和优势。如在组建合唱团前,马修让每个学生都唱几句歌,并按照他们在音域、音色方面的特长归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还有参加合唱、独唱的人员分工。对于不知道唱歌的佩皮诺,任命他为指挥助手;对于难以正确发声的学生,让他做支架,帮助老师拿指挥谱。这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努力找寻学生天赋的做法让这群孩子在音乐的熏陶中找到了自信和尊严。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引导。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可救药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但愿我们每个老师都能牢记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话,像马修老师那样,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用爱心和理想的钥匙去开启、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四、尊重学生的教育智慧
一个人如果无法满足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就会产生自卑、无助、沮丧的情绪。比如象莫安奇这样的孩子,他虽然没有将这些情绪表现出来,但他带头闹事等行为正是为了掩饰他的自卑和无助。在他顽劣的外表下,隐藏的其实是一颗受伤的心。马修老师给了他自尊,把他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让他懂得了自尊的需要和尊重他人的需要。在一片和谐的童声中,马修向莫安奇发出一个邀请的姿势,恭敬而慈爱,那是莫安奇熟悉而渴望的旋律;那里有许多双充满笑意的眼睛在等待着他……原本冷着面孔的少年,逐渐将倚靠在石柱上的身体慢慢抬起,调整自己不羁的站姿,他变得谦恭而又充满了喜悦。也许就在那一刻,莫安奇突然领悟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觉,更懂得了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的道理。
课堂上马修轻轻蹲在佩皮诺的课桌旁,用他一只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耐心地软语询问,那一组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马修老师温和的作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就连刻板的校长,在某一刻他那冷酷无情之心也曾松动。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
其实马修在放牛班里扮演的是一个“导演”的角色,原本乱成一团的班级像一架断弦之琴,由他稍微调整,就能发出天籁之音。这个“导演”之所以能被孩子接受,主要是因为他即便作为学监,也从来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公心,他不会对自己喜爱的学生有任何的偏袒,不会无原则地放任一个学生胡作非为,但同样也不对得罪过自己的坏孩子怀有丝毫的偏见。老师就应当这样,正确运用教育者的身份,合理掌握师生之间的距离,既不能淡化教育者的身份,也不能随意扩大师生之间的距离,我们应理解、接纳、欣赏每一位学生,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像马修那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用心去教育孩子,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大爱和智慧去滋润一颗颗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在属于自己的春天里放飞。
12.放牛班春天赏析 篇十二
一、优秀教师的界定
对于优秀教师的界定, 现在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王芳、蔡永红 (2005) 指出优秀教师是我国为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幼教师而特设的一种兼有先进性和专业性的教师称号。唐林海 (2005) 认为优秀教师是一本“百科全书”。赖新元 (2007) 提出优秀教师的标准: (1) 态度决定一切; (2) 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 与团队共辉煌; (5) 教书更要育人。综上所述, 本课题组对优秀教师的界定是:在教育领域内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 开拓进取,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得到了同行业以及权威专家的认同, 对教育事业拥有特殊贡献的群体。
二、马修老师的“人本主义教学观”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运用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本主义教学观”, 成功地诠释了他转变学困生的艺术。马修老师相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此他积极营造一种真诚、接受和理解的气氛, 使学生认识自身价值, 增强学习信心, 创造潜能得以发挥, 独立个性得以形成。所以说马修老师是人们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形象。
1. 人人都有创造潜能。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 每一个人都具有创造潜能, 这种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尽相同的。在对其开发的过程中, 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加以设计引导。影片中的马修老师对此深信不疑。“放牛班”就是“垃圾班”的意思, 马修认为即使“垃圾班”的学生也有强烈的求知求成的需要, 只是学校冷漠的管理手段成为孩子们成长的障碍。同时马修老师也意识到“学生对他们不知心、不信任的老师, 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个警戒哨兵, 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 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学生一起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马修偶然发现了孩子们爱唱歌的特点, 他发挥自己的特长, 为孩子们写了许多优美的歌曲, 把他们组建成“合唱团”。马修用音乐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用音乐开启了学生的心灵之门。莫杭治是个最典型的例子。他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 心中极度苦闷, 经常犯错捣乱而被关禁闭。对待这个让老师和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少年, 马修努力寻找开启这扇心灵大门的钥匙。他设法消除母子之间的隔阂, 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敌意。终于, 莫杭治不再敌视老师, 放开了嘹亮的歌喉。马修惊喜地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 尽最大力量挖掘这种潜能。马修成功了, 莫杭治那纯净、似天籁一般的歌声感动了在场的人, 也感动了观众。最终音乐改变了莫杭治的一生, 他成了一名中外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2. 真诚。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如一, 与学生平等相处, 坦诚相见, 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 消除防御心理。相反旧式师生关系却充斥着冷漠, 缺乏相互信任。影片中的校长就是这种典型, 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手段。结果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 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 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影片把马修和校长对比起来进行刻画。马修以父亲和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们相处, 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师生模式。在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一位孩子的父亲, 善良的马修填补了这一空缺, 发誓要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般去疼爱这里的每一个生命。用真诚的父爱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 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马修会因为学生的良好表现而喜形于色, 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沮丧;当这种情感自然流露时, 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 更容易以自己的行动来回应老师的真诚, 那就是多做让教师高兴的事, 少做让老师沮丧的事。
3. 尊重。
尊重也称作“接受”或“认可”。罗杰斯指出,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接受每个学生作为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实体, 即“无条件认可”。马修最后深受孩子们爱戴, 这与他对孩子的尊重是分不开的。马修在丝毫不懂音乐的学生中组建合唱团, 根据孩子音乐天赋的不同找到他们在合唱团中相应的位置。不让孩子参加他感兴趣的活动是最残忍的。马修深知这一点, 他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捣蛋鬼乐格克弄伤了校工马桑大叔的眼睛, 马修查明真相后, 向他保证不把他出卖给校长, 并让他自己选择弥补错误的方法。这种人性化的惩罚方式, 使孩子很快发现马桑大叔的慈祥和善良, 从而真正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后悔。马修把孩子们犯的错误当作了教育的资源。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使他们积极向上。这样既尊重了学生, 又抓住最佳时机教育了学生。尊重能使人认识到自己应该拥有的尊严, 从而自觉地去维护这种尊严。
4. 理解。
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要“移情”地理解学生, 即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其思想和行为, 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分担他们的情感。它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从而愉快积极地投入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学得非常投入, 对音乐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学生的热情也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 写了大量的优美乐曲。马修老师移情地理解学生,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 学生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 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 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 收到“亲其师, 信其道, 受其术”的效果。
三、马修老师的成功对优秀教师成长的启示
在优秀教师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马修身上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1. 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是优秀教师成长的重要前提。
教育工作者要有这样的共识, “人人都有创造潜能”、一个都不能少, 这对于培养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在任何时候, 不管一个人当时的条件如何差, 只要抱有这种信念, 那么我们总能找到合适的途径去开发他的创造潜能。诚然大家心目中的“优等生”的创造力应当得到关注和开发, 同样“学困生”的创造潜能也不应被忽视和埋没。
2. 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石。
如果教师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 学生也会逐渐向老师敞开心扉, 说出自己的感觉, 提出自己的看法, 使得师生之间有更深入的沟通。可是由于种种传统观念的束缚, 教师很不习惯在学生面前表露“真实的自我”, 以致于在师生互动中少了一分积极主动, 浪费了许多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尽量减少伪装, 用真诚对待学生, 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这样最终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亲近, 从而大大增强教育的功效。
3. 无条件认可的教育方法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无条件地认可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发扬其积极因素和优点, 容忍并尽力弥补其短处和不足。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教育时认为;“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老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 即使是犯错误的学生也不例外, 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 赢得教育学生的良机。
4. 移情地理解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并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理解。只有这样, 老师才有可能进入学生的内心。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 教师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 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间的平等, 更应是教师和孩子间的平等。
四、结语
马修成功地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转变了一群问题儿童, 成功地教会了孩子去爱, 成功地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隔五六十年后, 学生们对马修老师仍然念念不忘, 他深刻影响了学生的一生, 所以, 这样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教师。
摘要:文章依据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从人人都有创造潜能、真诚、尊重、移情地理解四个方面分析马修老师转变问题儿童的艺术, 从而证明马修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形象。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马修,教育,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骆昆鸿.放牛班的春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4.
[2]巨瑛梅, 刘旭东.国外教育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8.
[3]龚春燕, 董国华.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0.4.
[4]周天梅, 杨小玲.论罗杰斯的创造观与创新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11) .
【放牛班春天赏析】推荐阅读:
观看放牛班的春天个人心得08-29
放牛班的春天精选观后感07-09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00字07-10
有关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的06-28
小放牛教学反思11-09
放牛山歌教学设计10-09
童年放牛的记忆经典散文07-29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设计07-16
赞美春天热爱春天散文07-18
春天毕竟是春天初中作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