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精选8篇)
1.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一
提升当代中国软实力
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承弘扬名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荐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华文化得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具体还要做到:
1.多方位传播,提升文化感召力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以中国传统元素为创作源泉,诞生了一批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灵魂的精品,借助奥运会等各种大舞台,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将汉文化传播到世界。
2.多维度实践,增强文化凝聚力
李光耀曾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只有当一种文化在实践中发挥促进国家社会进步的良好效能时,他国才能信服,进而对其心向往之。如果在本国失去生命力,在国际社会就自然会失去吸引力。这就需要国家拥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聚集、团结和组织全体成员的向心力,是保持国家统一、内聚稳定的内聚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3.多元化沟通,促进中西文化交融
多元化的沟通,为国家提供了绝佳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契机,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感
召力,增强文化凝聚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为进一步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和新途径。
2.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二
1 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与体育文化软实力
约瑟夫·奈“软实力”的概念, 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约瑟夫软实力的概念引申出来的, 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体育文化软实力则是一个国家体育文化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2 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我国的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便有了蹴鞠、马球等运动。但是这种文化是封闭的。其影响往往局限于参与者内部, 很难影响到其他人、国家和地区。现代体育这种情况也有所体现。乒乓球虽然是国球, 在奥运会中赢得很多金牌, 但是除了中国之外并没有太多人观看乒乓球比赛, 更别提对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世界产生影响。而反观美国, 四大联盟排名第三的NBA不仅凭借精彩赛事和著名球星用极高的注意力吸引着全世界球迷, 也带动了无数人参与其中, 培养团结拼搏的精神, 更使得人们的体育消费成为自愿自觉。由此看来, 我国的体育文化并不具有一定的文化生产力、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
3 体育新闻传播较其它影响体育文化软实力因素的优越性
新闻传播具有广泛性, 它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 在不同地域较为自由地传播。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完善, 新闻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 时效性也大大增强。这使得一个体育新闻事件的报道可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而依附在体育背后的文化也可以随着新闻的传播而遍布世界各地。而体育本身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 可以跨越肤色、种族、国别, 甚至意识形态。正是因为体育的这一特性,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没有障碍的参与和交流, 影响越来越广泛。
4 体育新闻传播与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4.1 新闻特性决定体育新闻传播是体育文化软实力表达的基本载体
现代社会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6]人类学博士托马斯·德·曾戈提塔看来, 生活在一个中介化的时代, 最后对事物形成的认识, 只能是一种被中介化的认识, 很难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知和把握。在中介化的情势下, 体育新闻通过调节舆论引导方向、扩大舆论传播范围, 在展示和提高国家体育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使之成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4.2 体育新闻舆论引导力决定体育新闻传播是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力量
体育新闻传播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责, 是当代文化因素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媒介就是信息”, 谁掌握了体育新闻传播的话语权, 谁就占据了“体育文化软实力”传播有利的阵地。
4.3 体育新闻传播对于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3.1 体育新闻促进体育文化内涵传播
在体育赛事中, 和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里, 符合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在人们盲目追求自身利益, 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时候, 体育新闻报道通过体育运动中实现天人合一的相关途径, 对人们解决体育现实问题, 塑造和谐文化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3.2 体育新闻促进传统体育文化传播
在漫长而灿烂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许多传统体育项目, 如:武术、太极等。与之相关的体育新闻报道使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同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体育新闻传播更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世界, 活字印刷术、丝绸之路、山川河流无不为人所知。这使得人们更加了解中国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 也使得我国的体育文化软实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4.3.3 体育新闻促进体育文化精神传播
美国人有“美国梦”, 美国梦需要不断地奋斗来实现。而NBA中每一位球星正体现着这种不断拼搏的英雄主义精神。美国不是因为NBA才在世界上占据如此强大的地位, 但是美国的体育文化软实力, 美国的精神之所以为世界称赞很大原因是NBA所传播出来的体育精神。美国的NBA让世界更加认可美国的实力。
4.3.4 体育新闻促进体育文化礼仪传播
跆拳道作为韩国的“国技”成为韩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之一。跆拳道集表演、功力、实战于一体, 给人们留下一种层次分明、简单易学、完整全面的印象。跆拳道技术上给人们的这种稳定、长期、可信、综合的印象是其传播体育文化, 构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韩国通过体育新闻传播跆拳道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跆拳道的练习中, 进而了解韩国的礼仪文化。
5 我国现阶段体育新闻传播的不足
5.1 过分重视速度而忽视质量
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 是体育新闻传播的首要原则, 但是有时为了追求速度, 导致体育新闻失真。在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 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后来居上夺得金牌, 但某门户网站体育频道值班编辑却出现错误操作, 将预备代码发布, 造成女排比赛尚未结束即出现标题为中国女排失利的新闻, 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5.2 娱乐化与低俗化存在矛盾
体育新闻除了可以为受众提供体育信息外还有一定的娱乐功能, 但它主要指与体育有关的娱乐性质的报道, 例如:对于拉拉队等的报道, 且娱乐并不是体育新闻的主要内容。然而, 很多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却过分的追求了娱乐化, 甚至出现低俗的现象。
5.3 体育新闻传播中出现偏离体育精神的现象
体育新闻应该是弘扬体育精神的, 但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却出现了“竞技至上”“金牌至上”的现象。媒体更多的是重视竞技体育新闻的传播而忽视群众体育新闻的传播, 同时在竞技体育中集中报道金牌运动员, 对于那些没有夺得冠军的运动员近乎冷漠, 忽略运动员的感情。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就体育文化的本质而论, 体育文化软实力与体育新闻传播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从不同国家的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中也可以看出, 体育新闻传播对国家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体育新闻传播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 必须做好体育新闻传播, 丰富传播内容, 拓宽传播手段。
6.2 优化体育新闻传播, 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策略与路径
6.2.1 体育新闻传播媒体应加强自身建设
媒体作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体, 应该坚持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原则。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 只有坚持体育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才能减少甚至避免虚假信息, 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为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氛围。在报道成就的同时也不避讳体育领域中存在的不足, 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我国形象, 反而会增强我国体育新闻的可信度, 展示我国强大的体育文化软实力。
6.2.2 体育新闻传播应回归以人为本的体育精神
体育新闻传播应从“商业化”回归到“以人为本”的道路上来, 使体育新闻成为歌颂人性的舞台。同时, 将人置于体育新闻的中心, 拓宽报道视野。使报道更多的对生命进行追问, 注重运动员及其幕后支持者的情感, 使新闻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体现人文主义的同时, 引导公众的行为, 展现我国的体育文化软实力。
6.2.3 体育新闻传播者应提升全方位工作能力
作为体育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体育新闻工作人员对体育新闻传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拥有好的媒介职业素养, 工作能力强的新闻人会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因此, 体育新闻传播者应不断提升工作能力、职业素养, 对新闻负责。
6.2.4 丰富体育新闻传播内容、拓展体育新闻传播手段
体育新闻传播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竞技体育比赛中一些比较有影响力, 在比赛中得奖牌的项目, 比如:跳水、乒乓球等而是应该充分挖掘民族特色项目, 从民族特性入手丰富体育新闻的内容, 从而彰显中华民族的不同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 体育新闻传播手段已经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广播、电视等传统领域了, 更多的是一些新媒体手段, 比如:微信、微博等手段。体育新闻应该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可以接收到体育新闻。
摘要:以约瑟夫的软实力概念入手推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进而对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进行界定。研究分析目前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通过与他国对比找到不足得出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需要提升的事实。通过分析体育新闻传播对于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的优越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确认通过加强体育新闻传播建设来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是较好的策略之一。进而分析目前传播过程中的不足来体现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一系列促进体育新闻传播的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体育新闻传播,策略
参考文献
[1]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N].解放日报, 1953-09-01.
[2]李耀明.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12.
[3]孙烙勤, 崔洪健.遏制中国—神话与现实[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6:36.
[4]李彬.大众传播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250.
[5]杨新洪.关于文化软实力量化指标评价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 2008 (9) :44-48.
[6]许浩.信息时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J].中州大学学报, 2004 (4) :108-109.
[7]托马斯·德·曾戈提塔.中介化[M].王珊珊,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3.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三
2010年9月,斥资1.3 亿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国家体育总局共建,由国家体育总局发展中心和上海体育学院承办的中国乒乓球学院落成于国际大都市——上海。中国乒乓球学院作为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专业化的一个平台,是我国软实力传播的新生代,也是我国积极挖掘体育项目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贵为“国球”的乒乓球运动,从为中美外交破冰铺路,到包揽世界金牌提振民族士气,再到为体育体制探路,直至传播中国软实力,它在中国承担的社会使命正不断扩大。“国字号”体育运动项目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不仅承载着我国“体教结合”正规化的梦想,也承担着提升我国体育项目软实力、宣扬乒乓文化与中国文化的重任。本文主要以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创建理念、办学定位等方面为出发点,探究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文化传播使命,明晰其所承担的体育文化软实力职责。通过论述指出中国乒乓球学院应作为我国树立体育大国的形象标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式理念传播的平台、通过地缘文化重塑与发展乒乓文化的动力、唤醒国人乒乓“类意识”的手段、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发展虽然刚刚起步,其发展将成为乒乓球运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均衡发展的一个动力,也将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以及乒乓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平台。
1 从软实力到乒乓球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是维系软实力的灵魂。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软实力则必然会走向僵化和萎缩[1]。每每当提及“软实力”之时,惯以“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来代替“软实力”,认为文化领域的人文魅力是“软实力”的灵魂。事实上,1990年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弗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首次提出的“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他将国家的软实力归因于三种主要资源:其一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文化;其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其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2]。由此可见,“软实力”的真正内涵不仅仅包括文化,还有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下位概念,是“文化力”与“软实力”的叠加。对于文化领域来说,文化软实力包括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部分内涵,而对于体育领域来说,体育文化属文化的下位概念,体育文化软实力是体育文化力与体育软实力的叠加。乒乓球运动是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而乒乓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影响力,具体的可以被称为乒乓文化软实力,隶属于体育文化软实力。因此,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乒乓文化软实力应该隶属于四个层级,是相互交融而又层层递进的关系。
体育文化软实力是在一定的体育硬实力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时期内对国内外公众产生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其核心是体育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而乒乓球文化软实力则是以乒乓球运动为基础而产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它体现在乒乓理念的定位、国球文化的传统、国球形象、国球声誉与品牌以及教练员、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能力上,最终表现为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对观众的吸引力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以及乒乓球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则是我国开始着手于乒乓文化软实力建设,从软实力方面去完善乒乓球运动的重要举措。
2 中国乒乓球学院与体育文化软实力
中国乒乓球学院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学府,坐落于国际大都市上海,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由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和上海体院承办,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实现理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名誉理事长由国家体育总局分管领导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理事长由国家乒羽中心主任担任,执行理事长为上海体院院长,乒坛前辈、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为学院名誉院长。其办学定位于建设集“教学、训练、研发、培训、赛事与对外交流”于一体、包含所有办学层次、坚持学历教育与日常培训相结合的世界一流特色学院,履行“高等教育教学、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国内国际培训、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五大职能,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卓越才能、创新精神的乒乓界精英,逐步实现“三大目标”——成为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乒乓球运动管理人员的培养基地,成为传播“国球”文化的教育基地和文化交流基地,成为我国“体教结合”的示范基地。[3]
中国乒乓球学院将理论、研究、竞技、文化集合于一身,担负着推广乒乓球、传播中国文化、开创中国乒乓球历史的使命。要让中国乒乓球学院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和乒乓文化的重任,重视人文素养教育以及文化传播是其发展的首要任务,淡化项目的竞技色彩、强调项目以人为本的普适性是其全球化发展在实际操作层面应当注意的问题。而针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来说,无论是称霸世界体坛的体育项目还是民族性质很强的体育项目终究是要为人服务的。稳、准、狠、快速、旋转等乒乓球理念适用于竞技体育领域,而对于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来说,以人为本、团结合作、沉着稳重、博弈思考等人文素养的体现更为重要。乒乓球运动项目软实力的提高,会使中国的“包揽”、“金牌”、“夺冠”等竞技豪词的光芒不再如此之刺眼,也将是“文化”、“人文”、“普适”最终成为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真谛。正如胡小明教授所说的“以拥有多少金牌来衡量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否,是弱国心态”,作为乒乓球大国的中国,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普及、均衡发展,乒乓球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才是真正的和谐之音。
3 中国乒乓球学院与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成立与发展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将乒乓球文化的构建提升为乒乓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它也将在外交层面作为我国大国形象的标杆,在政策层面为退役运动员提供保障的基站,在文化层面则将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乒乓文化重塑的契机、地缘文化发展的动力、乒乓“类意识”泛化的手段。
3.1 体育大国形象的标杆
“大国”之谓“大”,并不在于国土面积,而在于经济实力、国际形象以及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体育大国”之谓“大”,也不在于金牌第一,而在于体育发展、国民体质以及在体育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经济上,我国的GDP 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正在步步向大国目标迈进。体育上,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完成了“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的愿望,大国形象赫然崛起。虽然总书记在2008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会上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总体要求,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距离体育强国的定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下要做的是首先将体育大国的形象巩固好,无愧于“体育大国”之“大”。中国乒乓球学院在国内实践国外推广的过程,必将成为我国树立体育大国形象的一个标杆,为我国巩固好体育大国之形象做出重要贡献。中国乒乓球学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学府,它的设立包含着我国体育界以及乒乓人士的国球情怀,更展现了我国主动承担起乒乓球运动推广责任的大国形象。乒乓球之于我国犹如跆拳道之于韩国、相扑之于日本、橄榄球之于美国、足球之于巴西,属于传统优势项目,乒乓球运动曾经为我国脱掉“东亚病夫”帽子、振兴民族自豪感起到了重要作用,“乒乓外交”曾为中美建交铺路、为中日友谊搭桥。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可谓登峰造极,已经到了开始为包揽所有金牌而苦恼,为没有对手而担心的地步。国际奥委会也一再改制,都是通过限制中国队而试图达到乒乓球运动的均衡发展目的。限制中国等于限制乒乓球运动优势国家发展乒乓球运动,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与此同时,我国在服从国际奥委会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尝试通过“乒乓球国际推广计划”以及建立乒乓球学院来从根本上实现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通过系统的、正规的途径将最优秀的教练员、科研人员组织起来,在高等教育的旗帜下,科学挖掘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核心力量与核心精神,让源于欧洲的乒乓球运动在中华文化的陶冶下成为世界人民的运动。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与推广,将是我国体育大国形象的一个标杆,是我国树立与巩固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
3.2 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
竞技体育的循环发展犹如生命有机体一样,要保持一种“生态平衡”,同样需要有新陈代谢的过程。一部分运动员退役,一批后备人才作为补充,维持竞技体育“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这一平衡过程包括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运动员的训练与竞赛、运动员退役三部分。竞技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周期是极为短暂的,当竞技状态达到高峰之后,必然迎来退役和再就业过程。而在举国体制下的中国竞技体育夺金夺标的途径是建立在牺牲大多数、成就极少数、舍弃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单一的竞技成绩的基础上的。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优秀,却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文化教育,一旦失去了竞技能力而无所适从,成为了竞技体育的牺牲品。退役运动员,尤其是重竞技的退役运动员就业难,已经成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一个症结。辽宁省前亚运会男子举重冠军才力、女子柔道奥运冠军高凤莲、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等,都曾经有过辉煌的竞技体育成绩,而因为没有生存技能,在脱离了竞技体育的庇佑下,成了文化知识的侏儒无法立足于社会。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由于体育运动有助于将身体置于为心智服务的位置,它在任何文明需求中都值得具有一席之地。”而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和推广,将有效地解决运动员文化知识学习不系统的缺憾,在传授乒乓球技能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让其享受到“举国体制”集约化优势的助力和“体教结合”的双重保障。同时中国乒乓球学院也将给其他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一个就业的平台,使素质较高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延长他们的运动生命周期。“体教结合”的中国乒乓球学院不仅仅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当中渗透进去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且能够通过提高运动员本身的文化素质,能使其拥有在退役之后有立足于社会的本领,也为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提供了平台,故而是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中国乒乓球学院通过系统的文化业务课学习,将基本文化素质以及基本职业技能与竞技运动成绩相结合,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
3.3 地缘文化认同重塑与发展的动力
地缘文化认同是具有文化亲缘关系并具有地理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相互信任。例如,“欧洲一体化是建立在欧洲主义基础上的,欧洲主义设想的建立则基于意识形态上‘我们欧洲人’这种自主性的共同体”[4]。随着亚洲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东南亚国家的领导人哈蒂尔和李光耀提出的“亚洲价值观”曾引起全球的关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陈峰君教授认为,“所谓亚洲价值观一般被归纳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神、义利兼顾的行为准则、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其核心是整体主义的儒家价值观”。“亚洲价值观”是儒家文化吸收了现代化因子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东亚文化认同的来源看,主要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亲缘性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包括注重集体主义的伦理、天下大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各族文化和谐发展的传统儒家思想。[5]因此这种深厚的文化亲缘性为推动乒乓球运动领域建立“中国核心、东亚轴心、亚洲重心”的地缘文化认同提供了前提。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乒乓球运动虽然在亚洲开展得最为火热,但是谈到乒乓文化的时候,人们仍然习惯于将乒乓文化归结于欧洲文明,从欧洲文化的角度去解析乒乓文化。既然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重心已经转移至亚洲,那么深受亚洲文化影响的乒乓球文化也应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中国乒乓球学院应正确利用东亚文化的亲缘性,以及亚洲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树立“中国核心、东亚轴心、亚洲重心”的地缘文化认同,让地缘乒乓文化以亚洲为基地形成一股强烈的思想风暴,通过中国乒乓球学院传播亚洲地缘乒乓文化,深化乒乓文化的内涵,让亚洲的乒乓文化虽然不致于取替欧洲价值观为核心的乒乓文化,至少也要与其平行,让欧洲乒乓文化乃至世界乒乓文化与亚洲乒乓文化共荣辱,在整合与创新中推进世界乒乓文化的发展进程,从而达到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最终目的。
3.4 乒乓“类意识”泛化的手段
体育的“种意识”通过体育手段实现“强兵强种”,而体育“类意识”则是将体育上升到“培养世界公民”的高度。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演变的轨迹是:从近代“求生强种”的民族意识,向建国后“为国争光”的国家意志演变,未来将回归体育的本质属性的“类意识”上。1953年我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四年正处于政治主导型社会,国人期盼着“救亡图存”,希望通过体育“强兵”、“强种”、“强国”,乒乓文化具有的强烈民族复兴性质的“种意识”,“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都停留在“强国、强兵、强种”的“种意识”上。而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主导型社会,乒乓球运动突出“为国争光”,“你不要这一球祖国还要这一球”的警句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种意识”。可以肯定,在政治主导型和经济主导型的社会,乒乓球突出为政治服务、强化国家意志是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欲建立“体育大国”,树立乒乓球责任大国形象,促进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必然要将乒乓“种意识”向乒乓“类意识”转变,将乒乓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大义相结合,体现其“公平竞赛,教育青年,促进和平”的宗旨[6]。因此,当下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与推广正可以从体制与结构上实现泛化乒乓“类意识”的功能。抛开民族主义与国球情节,积极输出优秀的乒乓球理念、出色乒乓球运动员与教练员以及管理人员、一流的乒乓技术,积极培养其他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宁为他人做嫁衣,这就是将“种意识”置之度外,将“类意识”集结我胸的表现。体育无国界,体育文化更是世界文化的产物,是属于全人类的。当我们积极输出乒乓球技术以及理念的同时,通过中国乒乓球学院对中国文化和乒乓球文化的促进、通过增强乒乓文化软实力而构建为中国培育体质健康的世界公民奠基、为乒乓球运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基、为树立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奠基的理念。
3.5 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
中国乒乓球学院的“三大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乒乓球运动管理人员的培养基地,成为传播“国球”文化的教育基地和文化交流基地,成为我国“体教结合”的示范基地。在三大目标当中,无论是人才培养基地、文化教育与交流基地还是体教结合示范基地都将渗透着中国文化于其中,如孔子学院一样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西方社会之所以有国家敌视中国,大多数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或误读中国或听信恶意谣传。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应该是走学院式发展道路的教育机构的职责。之所谓“文化”,究其根本是以“文”去“化”人或事物,使被“化”之物达到“文”的状态。欲达“文”“化”之状态必先经过“文”“育”的过程,由“文”“育”到“文”“化”。针对于国内而言,中国乒乓球学院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以乒乓球运动为专业的高等学府,既然称之为高等学府,那么中国乒乓球学院应一改往日乒乓球运动学校的风格,以高等学府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争取运动项目的均衡发展,我们追求乒乓球运动的普适性,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乒乓球运动的根本是人,是一种依赖于人的发展的一个项目。要“文”“化”乒乓球运动,必先“文”“化”其运动的执行者,在对运动员进行运动技术战术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于运动员人文素质的系统培养,将“体教结合”落实到教学与训练当中,让“体教结合”不再成为一句代表形式主义的空话。只有真正实现以“文”“育”体和以“文”“化”人,才能有效提升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整体人文素养,让人文素养之花开在中国乒乓球学院这块高等学府的圣地之上,让人文素养的香气弥漫于整个学院,浸润学院的每一个管理者、执行者的心灵。文化可以让竞技体育不再是一种赌博,不再是唯一胜利者的舞台,更多的竞技场上的失败者依然有机会成为生活的强者。针对于国外而言,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通过中国乒乓球学院向世界各地传播乒乓球运动技术、乒乓球文化,让乒乓球运动能够成为一项为世界人民所爱的体育运动。在海外建立中国乒乓球运动学校,则更要求其浓厚的人文氛围,把中国文化融入其中,让国外选手在接受良好的乒乓球运动技术学习的时候,能够接受并了解中国的文化,让文明古国的文化真正发挥“文”“化”的作用,以“文”“育”体和以“文”“化”人。中国乒乓球学院理应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以及乒乓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平台。
4 结束语
让世界了解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多种途径,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家形象的塑造通过文化的传播方式得以实现。文化传播的独特作用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等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维度的“力”的作用正在丰富新世纪中国形象的内涵[7]。我国文化部长孙家正曾把文化比作“水”,文化因其特质似水,柔而有力,因此能渗透人心,文化的交流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是情感的沟通,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他交流不能替代的作用。由软实力而衍生的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乒乓文化软实力之间是既相互交融而又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任何层级的软实力都是具有影响力作用的。虽然中国目前的文化传播仍处于“文化逆差”状态,但是诸如中国乒乓球学院这样的走学院式发展道路的组织机构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基站。发展壮大具体体育运动项目的软实力,将助力我国体育软式力的提升,也将成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又一举措,中国乒乓球学院肩负着重要软实力传播使命。
[1]张国祚.2010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
[2]Joseph,Nye.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es[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3]中国乒乓球学院[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36033.htm.2010-12-12.
[4]白石隆.秩序形成的关键是“日本化”还是“中国化”[M].日本,2003.
[5]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81.
[6]宋继新.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2-3.
4.如何发展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篇四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中文摘要:世界著名“软实力”学说倡导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各国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现代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的热烈期盼。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硬实力、综合国力、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文化
正文: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与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以创意为核心,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类新兴产业。被公认为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了culture industry(文化产业)的概念。几年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发展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提出creative industry(创意产业)的新概念,按照英国政府和专家的意见,创意产业的范畴包括13个行业,即广告、建筑、艺术、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当今社会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正是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具有许多其他经济产业所不具备的显著特征:
1、首先,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和智力投入,而不是物质形态的资源。因此,文化产品无论在生产还是消费过程中,都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2、其次,吸纳劳动力强。文化创意产业门类众多、产业链长,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人群和资本的进入,既可以发展拥有高新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也可以接纳个体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产作坊;既可以吸纳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满足有一技之长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要求。
3、再次,经济回报高,收益时间长。文化创意产业是艺术加技术的产业,一旦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捧,就会产生较高的经济回报。另外,文化产业具有一次投入、一次研发而成果却可以多次转化的特点。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转化为出版物、影视作品、动漫游戏、舞台演出等一系列衍生产品,使成本不断分摊,在经济收益上产生叠加效应。
4、最后,文化创意产业还具有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扩大影响力的积极作用。优秀的文化产品能激发出巨大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又能不断扩大和增强本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发达国家增长速度更快,美国每年增长达14%,英国为12%。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领着全球未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众多国家的战略选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具体实践对创意产业的重大意义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推出扶植创意产业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氛围,使产业收效极为显著。
英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创意中心”的转变
英国宣称,要把英国从“世界工厂”改变为“世界创意中心”。2000年,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为英国带来600多亿英镑的收入,次年就迅速增加到785亿英镑;2003年,创意产业已成长为仅次于金融业的英国第二大核心产业,占当年GDP的7.9%,超过了任何制造业的贡献。近年来,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平均增长速度是英国经济成长率的2倍。创意产业在伦敦每年为50余万人提供就业机会。欧盟——依靠创意产业,摆脱经济负增长困境
为了尽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欧盟轮值主席巴罗佐宣称:欧盟从2010年开始实施以知识、创意为产业发展方向的经济增长10年战略,到2020年,欧盟经济将依靠知识、创意产业提振经济增长,摆脱经济负增长困境。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和创意为本的经济
美国学者在1998年就提出,“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和创意为本的经济”,“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如今在美
国,创意产业超过了航空业和重工业等所有的传统产业,已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和最大规模、最具活力的新型产业,直接受益占GDP的7%以上。迪斯尼、好莱坞、环球影城、NBA等综合性的创意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创造了无限的活力,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美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在我国,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几年创意产业在国内迅速崛起。2007年以来,全国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中心的环渤海创意产业圈、长三角创意产业圈和珠三角创意产业圈逐渐形成,创意产业逐步成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部文化产业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然而,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创意观念落后、政策扶植力度相对薄弱、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创意人才相对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领域产业集中度不高、原创能力不强、文化外贸逆差仍比较突出。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提升产品的创意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是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产品的附加值却不高,根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仅仅为26%左右,与美国、日本、德国相比,分别低了23%、22%、11.7%。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进一步显示了中国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局限性。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风靡世界50年不衰的芭比娃娃,《洛杉矶时报》报道:一个售价9.9美元的芭比娃娃从中国出口到美国为2美元。中国在2美元中只占35美分的劳务成本,占据了产业链中最低端的制造加工环节,而以品牌创意为主的大量利润及大部分产业链都由美国公司占有。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美国依托文化创意能力和对全球时尚的服务引导能力,建立起了芭比娃娃的品牌,这也启示我们,“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
1、以人为本,大力培育创意企业家和专门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创意人才,没有人才,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微软超过通用的时候,美国《纽约时报》曾评论说:微软的唯一工厂资产就是员工的创造力。事实也证明,几乎所有保持了长久生命力的中外著名企业都是创意高度发达的企业。因此我国要大力培育创意企业家和专门人才,通过人
才“绿色通道”引进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环境的专业高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新路径,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慧和才能的宽松环境。
2、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由于创意产业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特征,使其很容易被别人复制、剽窃。据统计,2008年我国软件产品盗版率高达29%,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杜绝假冒伪劣,保障创意开发者的利益。笔者建议,首先要理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加强国家知识产权局、工商局、版权局、商务部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合作,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和仲裁机制。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针对文化创意成果转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展开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最后,还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需要政府实施广泛有效的政策支持
国外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是后起的新兴产业,它的勃兴需要政府广泛而有效的政策支持。2009年,财政部注资100亿成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主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这表明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支持已迈入实质性阶段。笔者建议,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采取强有力的财税扶持政策,加大“减税、减费、减息”的力度,降低创意产业的税费负担。根据创意行业的不同特征,分类实行差别税率,杜绝“一刀割”问题。其次,制定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明确产业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分类标准,提出重点扶持项目和优先发展领域。最后,完善政府采购配套措施和强化政府采购政策的执行力,引导政府采购向创意产品倾斜,加大对创意企业尤其是中小创意企业的市场扶持。
4、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当地发展的支柱产业,由此不难看出,一个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时代已经来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地应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比如北京文化底蕴深厚,上海工业基础好,山西是晋商文化之乡等。特别是在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要有跨越疆界的大胆吸纳和新锐创造,让国内外的优质资源与本地资源形成战略对接,在不断地碰撞、交融、发酵和提升中,表达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全球视野,中国魅力。这不但意味着我们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更需要在了解现存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创造出既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对全球人士形成亲和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形式、文化内容、文化贸易等,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向全世界进行传播。
四、总结
5.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五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却在渐渐增强。中国文化要征服他人,先要征服自己,要在别国为人所接受,就要先在国内为广大人民群体所实践、所接受。很难想像,当国内社会公德普遍缺失的时候,我们如何在国际上“以德服人”;当国内普遍缺乏诚信的时候,我们如何在国际上使人相信我们是“以诚相待”。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仍然非常有限。实践也使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应该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提升。
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力却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另外,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有数倍之大。以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载体图书为例,经过我国许多部门的努力,版权贸易逆差已经从前几年的1∶10缩小为现在的1∶7,但仍然是太大的数字。而且,图书的出口对象主要是一些汉语文化圈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中国和欧美的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甚至达到1∶100以上。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为国家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
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一直是我们构建国家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命题。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就像蕴藏在地下的丰富矿藏,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开采、冶炼,它永远不可能“兑现”其内在能量和价值。因此,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
我们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资源照单全收,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流行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不论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了通过政府的公共职能机构进行贯彻之外,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感性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由此建立公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学者丁言曾说:“文化只有被大众认同并成为全社会行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才能成为整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资源照单全收。传统戏曲《赵氏孤儿》的原作中贯穿着一种“血亲至上”的传统道德,这曾经是推进全剧情节发展的重要叙事动力。与此相一致的还有一种“冤冤相报”的复仇伦理。所以,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屠岸贾最后不仅被杀死,而且同样也遭到灭门。现在,如果我们也沿袭这种“你杀了我全家,我也要杀你全家”的杀戮逻辑,就等于把我们置于古代封建社会,以豺狼的方式对待豺狼,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是不是也要以纳粹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屠杀方式,把所有的日耳曼人都送进集中营呢?记得美国电影《恶魔军官》在片头曾引用了尼采的名言:“要想战胜恶魔的人,当心不要变成恶魔”,就连“娱乐至上”的好莱坞电影也知道不要采用以恶制恶的方式误导观众,我们今天的电影当然不能再去重复传统文化的杀戮逻辑。
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这里我们主要提出三点:
1.全方位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而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信息时代。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建立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1996年初春,马欣乐先生的个人画展也在迈尔奇画廊开幕,邀请了克林顿夫人为其剪彩,盛况空前,影响力很大。马欣乐先生不少作品结合西方绘画用光用色的手法,很有新意,呈现出大家的独特风格,也使西方的观众对传统的中国绘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好地推广了中国文化。
2.多角度实践,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根据《世界眼中的中国》的调查显示,对“中国的代表性事物”的了解上,大部分外国人选择了“功夫”、“长城”和“中餐”,认为这些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事物”。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展示给世界更多精彩的内容,这需要我们多角度地实践,多角度地展示,才能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如在大部分美国人眼中,梅兰竹菊是中国画固有的唯一符号,马欣乐先生却让他们认识到了象形文字在绘画中的魅力,让美国人看到更丰富的中国画。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得马欣乐有机会成为全美最大的斯普林丝环球家纺公司的高级设计师和设计总监,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美国人钟爱的家纺布艺让中国元素在异国走进千家万户,掀起了中国风的热潮,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3.重视海外华文教育,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我国现在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约有5000 万人,这支力量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在海外的表现和扩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并且充分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如印度尼西亚思源美术馆馆长阮渊椿极力地宣传中国文化,使印度尼西亚人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并且获得了亚洲国际书法高峰论坛颁发的“传播中华文化贡献大奖”,中国画家马欣乐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传播东方文化的旅程,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了很大贡献,他的新作《大唐盛景图卷》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6.浅谈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篇六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我国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为了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
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
7.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思路, 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为各地推动文化大发展指明了方向。
吉木萨尔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北麓东端,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在历史上吉木萨尔县就拥有西域文化的精髓和活力, 汉朝时为车师后国, 盛唐时设北庭大都护府, 曾为丝路古道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雄峙天山南北一千余年。目前, 吉木萨尔拥有汉唐时期的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迹。
西域文化博大精深, 自古就在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融合交流中丰富和发展。吉木萨尔县如何充分挖掘和丰富西域文化内涵,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创新, 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 营造各民族和谐友爱氛围, 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为此, 本文将对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进行探讨。
二、探讨将吉木萨尔县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
吉木萨尔县可依托悠久的西域历史文化, 努力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
“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基本含义:“中国”是指界定区域的范围;“西域”汉代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至中亚、西亚的部分地区, 清代改称“西域”为“新疆”, 特指新疆地域范围;“西域文化”是指西域同中原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 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古代中华文明、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在西域汇聚融合, 是各民族之间文化大交融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由此, 也促成了横贯东西的亚欧贸易通道, 后人统谓作“丝绸之路”。同时, 在各民族长期不断迁徙、交融中, 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习俗、心理素质、生产方式、生活规律, 以及多民族特有的魄力、开放包容的气度和大无畏的开拓精神。如龟玆文化、于阗文化、高昌文化、天山以北地区的游牧文化等都是西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都”是指“中心”、“聚集地”之意。
“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不是惟一的, 可以是多个, 只要符合条件是可以冠名的。但目前, 在新疆还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真正打造出来, 这对吉木萨尔县是个机遇, 同时也是挑战。吉木萨尔县可抓住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这一难得机遇, 提升城市品位。同时, 也要认识到真正打造出全国乃至世界认可的西域文化之都, 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对吉木萨尔县今后发展具有纲领性意义:一是“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集中体现了吉木萨尔县作为汉唐时期西域文化中心的悠久历史地位和为当今社会树立起历史文化品牌形象;二是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能够延续吉木萨尔县的历史文化和当今社会发展的脉络, 指明吉木萨尔县发展方向, 是吉木萨尔县的灵魂和生命所在。
●案例专栏——以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为例
乌兰浩特市——“蒙元文化之都”
据专家考证, 今天的乌兰浩特地区, 曾经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定亲、完婚的地方, 也是他转战南北、征服世界、成为世界强人的发源地。同时, 成庙也是一座国际性的纪念成吉思汗的祠庙。蒙元文化是以展现蒙元时期蒙古民族文化为内容, 是成吉斯汗在统一蒙古族语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的伟大事业中留下的历史足迹。
乌兰浩特市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蒙元文化”。一个城市只有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出发, 才能因地制宜地作出科学定位, 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 更好地在城市文化方面展示自身的竞争力。乌兰浩特市把发掘与弘扬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元文化纳入城市体系中, 在城市建设中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取蒙元文化之精华与现代城市文化有机结合。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和品位, 充分发掘蒙元文化的内涵, 注重提升文化品位是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乌兰浩特市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 把蒙元文化再现在旅游景点的形象设计上, 通过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 塑造一个个特色鲜明而又富有文化品位的旅游景点, 做到旅游环境与文化环境相和谐。
同时, 乌兰浩特市立足长远, 加大对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力度, 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利用, 统一打造蒙元文化大品牌, 发挥品牌效应。此外, 将有开发前景的重点旅游景点尽早纳入旅游总体规划中, 找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切入点, 既要突出本地民俗文化, 还要全方位系统性地展现本地民族、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的各种特色和风格, 将有限财力有效利用, 避免小规模的景区开发和浪费, 体现一景一品, 各具特色, 宁少毋滥, 避免旅游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
三、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依据
将吉木萨尔县努力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一是吉木萨尔县拥有西域文化的精髓和活力。吉木萨尔县在汉朝时为车师后国, 盛唐时设北庭大都护府, 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广大西域地区, 雄峙天山南北一千余年, 曾为丝路古道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连接丝绸之路南北道上的于阗、楼兰——鄯善、龟兹——焉耆和高昌等地, 曾是丝绸之路贸易兴盛时期, 经济最繁荣、交流最频繁的地区。这为吉木萨尔县积蓄了包容、延续、发扬的文化精髓, 拥有对“西域文化”的回归和倡导“海纳百川”的胸怀, 以及“团结、包容、开放”的气度, 具有弘扬西域文化和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气力。
二是吉木萨尔县具有众多体现西域文化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吉木萨尔县拥有汉唐时期的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等历史文化古迹, 以及开发建设的文博中心、北庭园、野马繁殖中心、沙洲生态园、古海温泉、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现代人文景观, 已打造成的“丝绸北庭”、“侏罗纪公园”、“大漠奇观”等品牌, 可以体现西域文化的深厚底蕴, 可以充分发挥西域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三是同吉木萨尔县精神相辅相成。吉木萨尔县政府提出的吉木萨尔县精神是“转变观念、创新思维、背水一战、争创一流、加快发展”, 同西域文化的“包容、延续、发扬、开放”有相同点, 其本身就蕴含着“创新发展”的精神, 也是“吉木萨尔精神”的真谛。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符合吉木萨尔精神, 以及凝聚全县人民力量, 同心协力加快发展的意愿。
四是符合城乡统筹和营造民族和谐的氛围。西域文化自古就在融合交流中丰富发展, 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愿景。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重大任务, 也是吉木萨尔县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为此, 将吉木萨尔县定位为“中国西城文化之都”可以借助西域文化概念, 围绕历史文化古迹以及文博中心和北庭园等, 大力发展旅游业, 从而带动农民向服务业转移, 增加农民致富的渠道。同时, 在城乡规划、道路交通、产业布局、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生活居住等方面考虑城乡融合, 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有助于夯实城乡统筹的经济社会基础, 促进民族和谐团结。
五是可以实现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吉木萨尔县与阜康、奇台、吐鲁番等相临市 (县) 资源优势相近、历史文化同脉。阜康早在汉唐时期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奇台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埠, 吐鲁番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三者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 西域文化的重要区域。“西域文化”是广义文化, 其内涵远深于北庭文化和丝路文化。抢先抓住“中国西域文化之都”概念, 可以先入为主, 不仅弘扬西域文化, 带动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 而且提高了吉木萨尔县的品味, 从高度上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错位, 从广度上拓展了就“文化”发展“文化”的局限。
四、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关键举措
吉木萨尔县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挖掘和保护文物古迹为契机, 以传承西域文化为重点, 以开发大型文化旅游项目为抓手, 以提高城市文化形象为核心, 努力实现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远大目标。其具体举措有如下:
(一) 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领导小组
——建议由吉木萨尔县委书记或县长担任“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领导小组组长, 县发改委、经贸委、文体局、旅游局、广电局、教育局、规划局、建设局、宗教局、国土局、环保局、财政局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建议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委, 作为常设机构。县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发改委负责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步骤;经贸委、文体局、旅游局、广电局、教育局、规划局、建设局、宗教局、国土局、环保局、财政局等为落实部门。
——建议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顾问委员会。有选择的聘请全国、全疆的文化名人、历史学家和一些政府官员等作为顾问。
(二) 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纳入规划当中
——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纳入“吉木萨尔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吉木萨尔县总体规划”中。
——在煤炭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中, 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作为制定规划的重要思路予以体现。
(三) 制定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政策文件
——制定“关于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有关意见”的政策文件。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如出台资金保障政策、土地指标与土地使用政策、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组织保障政策、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行政手续快速通道等方面的相关政策。
(四) 成立“西域文化协会”
——成立民间的“西域文化协会”。协会可以由企业、文化团体、民间机构和艺人组成, 负责联络社会人士、搜集民间故事、挖掘民间艺人、筹集社会资金。
(五) 注册“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商标并设计相关品牌
——在工商部门和网络域名管理部门注册“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商标和网络域名。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设计标识标志、品牌形象, 纪念品、纪念册、纪念邮票等。
(六) 挖掘西域文化历史、打造旅游景点和线路
——挖掘同西域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传说等, 编辑成册, 并通过展览展示、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论坛研讨等广为宣传。
——打造西域文化景点和设计旅游线路。将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车师古道以及北庭园、文播中心等, 作为主要景点重点打造, 同时, 围绕文化景点以及同北疆和东疆的重要景点相连接, 设计旅游探险观光线路。
(七) 开展拍摄宣传片、举办文化节等活动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主题拍摄宣传片, 如拍摄《话说北庭》记实电视剧、百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车师古道大营救》等。
——在推出“第三届北庭千佛洞艺术节”、“第二届恐龙文化节”、“中国北庭国际野马节”、“第35界国际美丽小姐全球总决赛北庭才艺大赛”等系列节日过程中, 不断推陈出新, 充分展示北庭文化的厚重与生机和活力。
——开展“我为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做贡献”等系列活动。组织居民参与西域文化挖掘、标识标志设计、展览论坛等活动, 并组织优秀活动单位和优秀活动个人评选等。
(八) 积极申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等称号
——选择吉木萨尔县域内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旅游规模、人居环境较好的建制镇、集镇、村庄, 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申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称号。并选择具备条件的镇和村, 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称号。
(九)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根据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所需城市建设资金的需要, 在财政收入、固定资产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由吉木萨尔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主体, 选择资信程度高的证券公司为债券主承销商, 适度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编辑:何乐)
摘要:文本以推动中国西部城市文化大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方向, 探讨吉木萨尔县努力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内涵、依据和关键举措, 探索城市发展如何更好地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建立起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有机联系。
8.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八
[摘要]韩国文化软实力迅速崛起,引起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梳理中西软实力的理论,将近年来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果和动态进行整理、综述和评价。分析发现,我国学界对韩国文化的研究存在软实力概念运用模糊、量化评估滞后、成果级别较低和对中国的“启示”同质化等问题。
[关键词]韩国;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经验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2-0082-05
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系统提出Soft Power(软实力)概念,到如今中国学界相关研究蓬勃发展,前后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随着文化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世界开始进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选择了条由概念翻译、解释、说明逐渐转向软实力理论的中国化研究,并由中国软实力建构转向软实力国别研究的路径。近年来,邻邦韩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深刻推动了其政治、经济、外交发展。文化软实力领域内的“韩国经验”正日益成为中国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
一、Soft Powe屿文化软实力之辨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美国急需调整自身战略定位。在这个时间节点,作为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的约瑟夫·奈提出了Soft Power(软实力)概念。他认为美国既拥有传统经济、军事的硬实力优势,还拥有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等新型的软实力优势。只要能够将这些潜在的权力资源转化为实际的影响力,美国将定能主导世界。可见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是建立在以“美国注定领导世界”的逻辑原点之上的。同时他认为,“一国的软实力有三个层次:国家的文化、国家政策的价值和国家的对外政策”。他把国家软实力描述成为“影响力”“吸引力”“同化力”,表现为一种可以通过自愿被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就能达成所愿的国际交往能力。通过文化吸引、制度感召、外交策略辐射改变对手眼中的价值权重,从而引导对手自愿做出有利于己方的决策,从而起到控制对方的作用。“如果软实力的运用即可协调和领导其他国际行为体,那么就可以避免运用代价高昂的硬权力。”这成为约瑟夫·奈建构国家软实力理论的一种预设目标。冷战之后,美国开始寻求一个能就近期和长期威胁做出现实评估,同时又在承担义务和财力、物力之间保持平衡的国际战略新方案,而软实力理论恰好在此时与需要“领导世界”的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相契合。
软实力理论传入中国,引起国内学术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但对软实力(软权力)的概念从国际政治学、文化战略和媒体的角度都有不同的认识,尤其还存在着理论的中西差异。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发展战略后,标志着软实力理论进入了官方语言体系,中国化的软实力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中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文化国力”,其本质上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所将产生的现实结果,即在国内,文化软实力体现为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否得到更好保障、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否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精神风貌是否更加昂扬向上,且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经济实力的提升、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等共同构成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举措;在国际关系中则体现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形成良好形象从而产生相应的吸引力。
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理论是在对“软实力”进行翻译、阐释、借鉴、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丰富了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向度,带有鲜明的中国标签。首先,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削弱了西方软实力理论的霸权属性。与西方软实力理论相比,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无意谋求世界或区域霸权,其所强调的是在国际关系中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注重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其目的是要提高其国际话语权,强化其国际传播能力。其次,它拓展了西方软实力理论的应用边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强调在国家治理中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从而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陕速发展,进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其目的是通过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二、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逻辑指向
1993年韩国金泳三政府时期提出“文化商品”政策,决定将旅游、传统文化和艺术商品化。1998年末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确立了“文化立国”战略。此举不仅帮助韩国成功抵御了经济危机,扩大了国民经济收入,树立了国家文化形象,而且维护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由于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日益迫切,中国学界对“韩国经验”研究也随即展开。
(一)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外在考察
韩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并展示其文化软实力建设,并借抵御期间爆发的亚洲经融危机的契机成功助推了文化软实力的增长。国内学者对于韩国的研究繁荣于两国建交之后,对于韩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则显现于2006年。这期间,国内研究主要立足于更为显性的软实力载体研究,韩国电视剧、娱乐节目、流行歌曲组成的“韩流”是国内学界对于韩国文化软实力中“吸引力”最直观的感受。以流行文化产品为先锋的文化软实力带动了经济硬实力的发展,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约占当年GDP总量的6.2%,且逐年上升。朱芹、李静、文春英等学者通过引用经济数据印证了韩国文化产品,特别是影视作品体现了韩国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国内学者认为韩国是亚洲除日本外另一个世界流行文化的发源地,“韩流”的影响不仅波及亚洲国家,而且直接冲击欧美的文化市场。韩国文化产业在为韩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韩国的文化地位,推动了韩国的民间文化外交。张宏杰认为韩国已由世人眼中的“隐士之国”成为引人注目的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成为亚洲的“文化输出国”,甚至正在设定“亚洲美”的标准。也有学者认为,韩国从输出新村运动、“汉江奇迹”的成功经验到近年来兴办大型国际比赛、潘基文当选联合国秘书长等国家成就展现了韩国文化软实力。
关于韩国文化软实力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竞争力”,金美美通过梳理韩国“世宗学堂”的建设目的、发展过程和运营机制,阐述了韩国通过推广“世宗学堂”来扩大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范围,进而提高其国际地位并增强其国际威信和竞争力。金厚联亦认为韩国政府重视软实力在公共外交中的竞争力,明确指出“世宗学堂”并非是单一功能的语言教学机构,而是将世宗的哲学和创制韩字的精神融会成世宗产品,扩大到涵盖韩国文化的水平上。谭慧燕分析总结了韩国文化产品的流行和影响,指出韩国文化产品通过推介其文化,展示其现代社会精神内涵,使其在传播韩国文化价值观念和提高国民经济收入两方面中相互促动,从而促进了韩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
纽约时报曾刊文指出,韩国的软实力不仅在物质方面影响了邻国,还影响了邻国的精神世界。在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研究中,刘如鹏认为,韩国建构文化软实力的实效在于提升了其国家形象和区域影响力,所推行的文化外交政策在朝鲜半岛的统一、独岛争端等敏感问题上显现出了软实力外交的灵活作用。刘炳香认为韩国的软实力外交使之成为促进地区合作与发展的“忠实协调者”,对于中等国家开展文化外交具有借鉴意义。王木克总结朴槿惠总统执政后中韩关系发展走向后,认为韩国政府力推“软实力”外交,进而使韩国获得外交上的主动权,巩固了韩国的地区影响力。
(二)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分析
对于韩国文化软实力建构的动机分析,代芬认为韩国之所以实施文化立国战略,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其既存在调整产业结构、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量,更有因地缘政治因素所产生的自身强烈不安全感,进而有实现国家软硬实力均衡发展的举措。同时,在民族性视域下韩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提供了丰富资源。陈艳平认为除了经济原因,韩国文化软实力建构还包含着提升韩国形象、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开展软实力外交的内在要求。李爽在分析韩国电视剧的传播后,认为韩国非常注重保存和宣传自己所拥有的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恰好能够将文化的原创性加以保护和发扬。徐世丕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韩国提出“文化立国”,其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不仅是为了振兴经济、复苏社会,更主要的是因为以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能迅速凝聚人心。
韩国文化软实力近年来能迅速增强,这与其所具有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密不可分。中国学者认为,韩国因其国家历史而拥有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独特资源,即从中国传入的儒家文化、日本殖民统治造成的历史屈辱文化、美国通过改造韩国所传入的西式民主文化共同融汇成了当代韩国复合型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构成了韩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即使是近代以来遭受日本殖民统治以及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冲击,儒家文化在当代韩国的影响依然巨大。例如,韩国文化产品注重宣扬家庭观念与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标准,倡导仁义礼智信,引导人们向善。这个观点也为他国学者所认同,中国学者则进一步指出中韩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具有共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是韩国将其中积极的、共性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运用到文化创意和推广的过程中,这是韩国文化商品在儒家文化圈受追捧的主要原因。但亦有学者指出,同时期韩国文化商品在西方文化市场也有同步增长,可见其文化吸引力是普遍性的。日本的“忠孝文化”“耻辱文化”亦深刻影响了韩国文化的生成,同时日本的殖民统治对韩国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而战后深刻影响韩国社会的西式民主文化(基督教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韩国当代价值观的形成,并通过韩国流行文化展现出来。除此之外,韩国传统风俗、饮食、当代生活方式、流行服饰等等元素均被作为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加以运用。
关于韩国文化软实力建构模式研究是中国学界重点考察的方向,大致可以归纳为政府主导说、市场导向说和混合利益说。大部分中国学者认为韩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是立足于政府主导的层面上的。李爽认为韩国社会对于文化软实力认识的深化源自由农业落后国家向工业发达国家的转变、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国际地位的变化,这些都最终导致了韩国政府大力推进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可见政府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陈燕萍、李静等学者梳理了韩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条文法规和历任韩国总统执政期间的文化政策,证明历届政府都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和扶持对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法律上提供了绝对的保障。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行宽松的文化内容监管政策,一改朴正熙政府时期延续的文化权威主义控制,将意识形态解禁为文化领域的自由资源配置,从而为激活产业创造力提供了母体土壤。正是由于政府在文化政策上的开放姿态,使得市场导向成为韩国文化软实力建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内市场的有限迫使韩国将目光瞄准国际,提出“通过出口建设文化产业强国”的口号。目前韩国文化产业与服饰、餐饮、化妆品、电子产品和旅游等产业形成紧密相连的商业链条,加强了市场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导向作用。还有一些持混合利益说观点的学者在分析韩国文化产品受欢迎的原因后指出,韩国文化软实力建构是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的实用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结合,从而促成了文化产品与国家声誉的融合,满足国内文化消费和国外文化输出的需要。文化产品制作公司主导的软国家主义,是为文化产品制作公司生存发展服务的战术,但其产生的社会效用,超过了原有的企划目的。这样的结果不完全是市场主宰的结果,也并不完全独立于国家政策而存在,而是一种非自发满足双方利益的现实行为。
(三)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经验总结
中国学者对于文化软实力“韩国经验”的研究,绝大多数都落脚在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启示上。综合学界观点,大致经验有:第一,中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缺失。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条件来看,中国具有韩国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更悠久的历史、更渊博的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下来的汉文化圈等。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目前尚处于松散自发状态,是被动反应式的,这种缺乏国家层面整体战略的现实困境会影响中国整体文化软实力的增长。第二,在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政府角色定位模糊。学者们分析韩国经验后到得到启示,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之所以成功同韩国政府的扶植分不开。目前中国政府虽然倡导文化软实力建设,但缺乏立法层面的实质措施推行。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并不代表就要完全依赖政府。政府的角色定位应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不是文化的创造者。第三,韩国设置诸如文化促进院、旅游发展局等专门机构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目前尚无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专职部门,文化、宣传、旅游主要部门各自为战、缺乏协调,制约了中国软实力建设效果的发挥。第四,非政府组织可以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体。通过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发现,韩国存在为数众多的以市场为驱动的非政府机构对国家文化软实力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以韩国国际交流财团为例,韩国国际交流财团以外国的大学等为对象,通过设立韩国学教授职位、派遣客座教授、援助学术项目等活动努力为培养韩国通营建制度基础。截至2012年底,设立的韩国学教授职位达到100多爪,韩国学研究中心达40所。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在高度依赖政府资源的推动,民间组织发展较为缓慢,民间文化交流、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功能尚待开发。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大致厘清了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现状。首先,中韩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两国都希望通过建构文化软实力实现国内与国际的双赢。对现有成果的考察可以发现,绝大部分中国学者认可近年来韩国在文化软实力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将其视作是“韩国经验”开展研究,目的是“为我所用”。其次,文化软实力相关研究在中国学界一直是热点问题,但国别文化软实力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考察,领先于对其他国家的研究。从成果数量上看,位于美国、日本研究之后的第三位。特别是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学研究蓬勃开展,这些已有成果成为韩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理论、数据支撑。
通过文献综述也发现了研究中的一些不足。第一,目前国内多数文化软实力研究仍存在研究概念不清、研究标准不规范的现象。西方软实力理论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理论混用、错用时有发生。研究思路集中在分析韩国经验与中国不足,或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比较分析,最终落脚在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启示,缺乏横向国家间比较研究。目前迫切需要对国别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范畴、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利用等方面做更深层面的探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学术界认可的文化软实力评估系统,导致文化软实力评估、排名只能引用西方数据,其可靠陛和真实性难以保证。
第二,关于韩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持续升温,但研究成果多是较低层次的现状、经验研究,缺乏对其进行内在规律、特点的深入研究。通过文献查询发现存在将韩国文化软实力片面化研究的倾向,即将单一视域内研究(如文化产业、跨文化传播、影视制作)宏观概括为文化软实力问题研究。究其原因,关键是对国别文化软实力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近5年间的科研论文设定关键词对中国知网进行查询,统计发现相关领域至今没有学术专著、博士论文产生,而成果被高级别学术期刊(CSSCI)收录数低于10%。另外,韩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多属于应激性研究。表1中2012年和2013年研究成果激增源自当年有广受关注的文化产品的“刺激”,其他年份成果则相对较少。
【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推荐阅读:
加强项目文化建设 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打造企业软实力09-15
增强中国软实力09-20
文化软实力之影视09-24
浅谈文化与软实力11-17
中国文化旅游资源09-25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08-03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10-13
中国文化英雄与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07-31
你眼中的中国文化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