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4-07-27

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精选6篇)

1.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一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

【摘要】目的 探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因素和优化策略。方法 此次针对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的64份不合格血液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针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处理策略。结果 64例不合格血液样本中,12份采集血液位置不当凝血、20份溶血、6份标准量和要求差异大、4份使用抗凝管错误、3份标签错误、5份脂血、7份送检不及时、7份采集血液位置错误。结论 明确产生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对采血的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并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能力,以提升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

血液标本属于临床中广泛应用的生物体液,而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能够为相应的疾病提供诊断参考依据,所以,血液标本的检验准确率可对患者的诊治产生直接影响[1]。其中血液标本的管理和采集和标本质量密切相关,如果标本质量未达标,检测结果则无效且不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操作依据。而确保检验质量的基础则是血液标本正确采集的规范性和送检时间,但是产生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因素较多。因此本次针对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因素和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详细内容如下: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针对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的64份不合格血液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15份免疫检验标本、17份生化标本、14份凝血功能标本、13份血常规检验标本,5份其它检验标本。

1.2 方法

由相关人员运送血液标本到检验科,之后对核查,并仔细阅读各个科室具体检验项目,检查血液标本的剂量、完整性、有无凝血现象、采取时间以及抗凝剂的正确使用等,按照血液标本具体资料分类归档,对诱发不合格标本的因素记录,并将不合格血液标本退回,并再次进行采血操作,并针对不合格血液标本提出相应的处理策略。

1.3 观察指标 将诱发血液标本不合理因素记录。1.4统计学处理

此次实验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用卡方χ2检验,组间对比差异较大,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64例不合格血液样本中,18.75%(12/64)采集血液位置不当凝血、31.25%(20/64)溶血、9.38%(6/64)标准量和要求差异大、6.25%(4/64)使用抗凝管错误、4.69%(3/64)标签错误、7.81%(5/64)脂血、10.94%(7/64)送检不及时、10.94%(7/64)采集血液位置错误。讨论

3.1 产生血液不合格的因素 3.1.1脂血与溶血

产生脂血与溶血的主要原因和标本分离、储存以及采集阶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相关,进而导致血液样本中的红细胞产生破裂现象,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皮肤上的消毒液未完全挥发时行采血操作,进而生成大量气泡[2]。采血时间过长、过力拍打采血位置、摇晃试管幅度较大均会诱发脂血与溶血。

3.1.2 血液样本送检不及时

血液标本在运送过程中,极易出现污染、容器渗漏等现象,同时血液样本采集数量较多,未及时送至检验科,进而错过最佳时间,以上几种情况均会直接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3.1.3 凝血

血液采集用时较长,会导致血液在注射器中出现凝固现象,此外抗凝剂和血液标本置入试管先后顺序混乱、血液采取后为充分摇匀、摇晃时间较短全部会导致血液产生严重的凝血现象。另外,采血剂量超出标准也极易产生凝血。

3.1.4 其它原因

相关采集血液标本的工作人员操作技能缺乏熟练性、责任心较差、标本放错溶器或抗凝管、书写标签措施,血液标本采集为按标准流程操作,为保证全程无菌操作,以上集中现象均会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

3.2 处理措施 3.2.1 创建完整的规范制度,规范采血流程

要改进和完善查对制度,相关采血人员和检验人员需仔细核对血液样本的具体信息,如姓名、所检项目等,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相应的操作,要将查对制度贯穿于整个采血和检验流程中。创建标准的采血操作流程制度,以规范采血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步骤,要确保准确使用血液容器、控制采集量、选择最佳采血位置,当血液采集完毕后要加入标准剂量的抗凝剂,充分摇匀后密封好,避免与空气接触。要注意采血管必须竖放,预防血液细胞损伤[3]。

3.2.2 血液标本储存和送检

血液样本采集完毕后,必须要保证在四小时内完成检验,若能在规定时间进行检验则需分离血液样本中的血清,要放置于干冰箱内存储。所以,采血后要及时送至检验科,避免错过最佳检验时间,致使标本失效,产生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现象。

3.2.3 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

为相关工作人员发放相关血液标本的知识手册,主要内容有详细操作流程、各个流程所用最佳时间、作用以及易发生的错误操作等。院内相应的管理人员定期为采血科与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不仅需要培训相应的操作技术,也要注重相关操作规范的重要性,既有利于提升专业技能,也可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进而有效的提升采集血液标本的质量和效率。

3.2.4 为相应的受检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采集血液标本前为患者讲解采血和验血的重要性,并告知其采血过程中一些禁忌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等。进行采血时要多和患者沟通,分散其注意力,并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全身紧张的肌肉并缓解紧张的情绪。

在此次实验中,对64例不合格血液样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产生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因素有,18.75%采集血液位置不当凝血、31.25%溶血、9.38%标准量和要求差异大、6.25%使用抗凝管错误、4.69%标签错误、7.81%脂血、10.94%送检不及时、10.94%采集血液位置错误。因此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血液样本及时送检和有效的储存、予以工作人员培训,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现象。

总而言之,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因素,并针对其开展有效的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血液标本临床检验质量,减少不合格现象。

【参考文献】

[1] 黄平, 马明炎, 余登琼.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重庆医学, 2017, 46(22):3123-3124.[2] 杜娟.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河北医学, 2016, 22(4):693-695.[3] 林一民, 陆芸瑶, 蒋焦,等.某院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案[J].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22):3158-3160.检

2.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共收到微生物标本6842份, 包括痰标、尿标、血液、胸腹腔积液、大便及其他标本。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送检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数量、构成比例及产生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上各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构成比 6842份各种微生物培养标本中, 不合格标本820份, 占11.98% (见表1) 。

2.2 不合格标本发生主要原因分类及构成比见表2。

3 讨论

3.1 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

微生物类标本对技术的要求较严格, 本研究中, 溶血原因占26.95%, 居不合格标本发生主要原因的首位, 溶血、凝血、脂血、采血量少为血培养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痰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标本为唾液, 构成比为13.29%, 由于痰标本留取时注意事项较多, 在痰培养方面若护士不能正确交代患者注意事项或患者掌握要领不到位, 容易导致患者分不清痰和唾液导致标本取材错误。另外, 痰标本容易被口咽部的细菌污染, 从而降低其培养的真实性标本。使用抗生素抑制致病菌生长也会导致痰标不合格。尿培养检验标本以及粪便标本不合格主要原因有:采集大便与尿液标本的时候, 患者经常未真正明白护理人员的讲解, 造成大便与尿液的试管搞错;大便与尿液标本经常容易被污染;由于患者留取大便或尿液标本后未及时告诉护理人员或者配送人员配送不及时等原因, 导致大便与尿液标本放置时间太久, 影响检验结果。

3.2 预防措施

3.2.1 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

强化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 经常通过专题讲座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检验分析的意义, 同时向医院有关人员及患者普及正确采集标本、检验方法等相关知识, 使检验标本的采集更加规范化。

3.2.2 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

要做好“三查七对”, 对不同的标本要求采集的样本数量、容器及采用的采集、运输、贮存方法、有关注意事项等都应该熟练掌握, 并规范操作。

3.2.3 优化工作流程

收集后的标本要及时送达检验科, 发现不合格标本后退回原科室, 所有收集的标本都应进行交接登记。

3.2.4 加强与临床沟通

临床上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根据标本的评估、验收标准将不合格标本及时告知临床工作人员, 避免因反馈不及时给患者造成的影响, 定期将全院不合格标本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室工作人员与临床工作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寻找相关的解决方案, 尽量避免可能影响检验质量的干扰因素, 促进检验质量的提高[1]。

参考文献

3.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三

【关键词】血标本管理 送检不合格 负强化激励理论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83-02

前言 所谓的负强化激励理论就是结束人们不希望发生的结果,强化行为?基于目前医院在血液标本送检中受操作和送检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检测的不合格率较高,进而对疾病的早诊断和早治疗极为不利,因此将负强化激励理论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自我院实施负强化激励理论之后,在血液标本送检合格率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下面我们将详细的介绍,为后期的临床送检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将良好的医患关系构建,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1.1.~2013.12.30.之间血标送检不合格的发生几率,其中一共送检150321份,而有651份不合格,不合格率占到0.43%(651/140321),而导致送检不合格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本凝固;二是采血管使用错误;三是标本量不足;四是溶血或脂血;五是标本和检测项目不符?针对以上原因引进负强化激励理论进行改进·内分泌·免疫·生化·分子·血球则是主要的送检项目

2.方法 通常采集血液标本的工作主要是由护理工作者负责,因此,导致血标本送检不合格的相关因素中,护理工作者的主观因素较多,多表现为不熟悉检验项目?送检时间不及时或者是方法不正确,进而导致标本量少?血液标本凝固?针对以上问题,应用负强化激励理论的具体方法如下:一是未在规定期限(1年)内将相关学习笔记完成,并且总的培训次数在20%以上的,对其给予帮助和批评?二是将科室送检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进行收集,并定期的公布和总结,同时加强与近期血液标本送检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的交流和沟通,同时要求护士长加强指导和帮助?对于持续性出现错误的患者,必须找个人谈话,并将绩效工资扣除3%左右?三是不定期或定期的考核标本采集情况,在考核的方式上以随机抽取为主,而考核的相关内容则涉及检测项目标本采集的规范操作?注意事项等,并将考核的成绩及时的公布,当护理人员考核不达标的情况下,则将随机考核的概率加大,对于一年内考核不达标次数在两次以上的护理工作者,则在科室内进行通报批评,并将其3%的绩效工资扣发,同样护士长作为科室的管理者,也要将管理绩效扣发5%?

3.统计学方法 对调查的负强化激励理论应用前后,临床血液标本送检不合格的情况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当P<0.05的情况下,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通过调查统计的结果显示,我院2013.1.1.~2013.12.30一共送检血液标本172231份,而送检不合格的仅占到405份,不合格率为0.24%(405/172231),与实施负强化激励理论前的血液标本送检不合格率0.43%相比较之下,送检合格率大大提升,可见实施负强化激励理论前后血标本送检不合格率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结语

目前血液标本检测在临床上具有常见性,属于重要的检测内容,能够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确切的参考依据,但是目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临床上血液标本送检不合格率较高,因此对于患者的治疗极为不利?再加上目前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使得在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情况下,就会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进而进一步激化我国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同时也会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延误,使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距离拉大[2]?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在实验室总误差数中,血液标本检测的不合格率极高,大约占到了50%~80%左右?由此可见,加强临床血液标本的准确检测,保证其检测合格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也就要求了临床护理工作者在采集和送检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嚴谨·规范

在以上的调查研究中,通过研究结果显示,2013.1.1.~2013.12.30间我院在实施负强化激励理论之后,与前一年相比较之下,在血液标本送检合格率大大提升,也就是将与其发生的概率大大提升,而降不良行为大大降低,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同时,也将医疗服务质量大大提升

综上所述,在后期的临床血液标本送检中,必须将负强化激励理论全面贯彻落实,以此来规范护理工作者的操作,并使其及时送检,将血液标本送检工作与相关责任人的绩效相挂钩,使其重视该工作的同时,也将业务能力水平和责任意识不断的提升,进而以此为契机提升血液标本送检质量,保证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促进患者的治疗和治愈,进而有效的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彬,张庆怡. 负强化激励理论在管理临床送检不合格血标本中的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698-4700.

4.手术室标本管理及送检制度 篇四

为进一步加强手术病理标本管理,规范送检流程,提高标本送检质量,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经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制定本制度。

1、凡在手术室内实施手术所取下的组织、器官或与患者疾病有关的物体、异物等均视为手术标本;

2、手术所取下的组织、器官征得家属同意后,常规送检病理;肿瘤手术送检率要达到100%。家属不同意进行病理检查的,由谈话家属在病理申请单上签字并处理。对无病理检查价值的体内异物、内固定物等,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后按医疗废弃物处理;

3、巡回护士负责术中妥善保管切下的标本,并完整填写标本袋上标签。术后与手术医师核对无误后,手术医生填写病理申请单,立即送检或进行相应处理;

4、手术过程中需要做细菌培养、涂片者应事先开好化验单并记账,标本取下后应立即送检;

5、送检标本应由巡回护士送病理科,严禁由实习生、进修生、或其他人代为固定、存放、代送标本,防止标本遗失;

6、切下的手术标本必须及时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固定液不少于标本的5-10倍,防止标本风干和腐败现象发生。

5.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 篇五

正确采集病人标本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也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检验质量,特制订不合格标本的拒检制度。

一、符合拒检的不合格病人标本的范围.1、未正确使用抗凝剂的标本。

2、严重溶血及静脉营养时严重脂血并影响检测结果的血标本。

3、血量不足于检验需要量的标本。

4、需要空腹抽血而未空腹的标本。

5、需要特殊处理而没有做到的血标本。

6、需防腐处理而未加防腐剂的尿标本。

7、24小时尿标本无注明尿量的。

8、未做到无菌处理的各种培养标本。

9、经查对标本的病人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床号、及检验条码等不相符者。

10、采集的标本将严重影响检验结果者。

11、厌养培养标本未满足厌养要求。

二、拒检程序

1、对拒检的不合格标本应登记在不合格标本处置记录本上。

2、填写不合格标本处置单,并随同申请单送达病房。

6.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六

1 不合格小儿血标本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患儿自身因素

①小儿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血管细小, 静脉压力不足, 使采血时间延长, 导致凝血。肥胖儿、高度水肿患儿, 血管走向不明, 有时难以“一针见血”, 针头反复提插, 易造成组织损伤, 导致标本凝固或溶血。②新生儿采集全血标本时易发生凝血, 这是因为胎儿处于相对缺氧状态,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较高, 血液黏稠度高, 加之刚出生1 d或2 d摄入少和不显性失水, 血液浓缩, 故血标本容易凝集而发生凝固[2]。③患儿不配合, 穿刺成功后, 也可能因为突然无规律的动作改变使针头滑出血管外引起采血量不足。

1.2 护士因素

1.2.1 护士业务不熟悉

护士对各种真空采血管的用途与作用机制不了解, 选择真空采血管出错;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 针头反复提插, 造成标本溶血;血管选择不当, 采集不到足够的血量;从静脉输注管道直接取血或输液时从同侧肢体近心端采血, 造成血液检验标本电解质紊乱及血液稀释;某些特殊检查, 如醛固酮、皮质醇等, 未按时间采集;血气分析标本采集到静脉血等。

1.2.2 护士人为因素

血液注入试管次序错误, 血液注入抗凝试管后未能立刻摇匀, 注入血量过多等因素, 造成血液凝固;抽血速度太快, 止血带捆扎时间太长, 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推出产生大量气泡, 导致标本溶血;采集血培养标本, 无菌操作不严格, 导致标本被污染;采集生化标本前注意事项未向家属交代患儿需禁食;血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通知工人送检。

1.3 家属因素

个别家属求医心切, 对孩子过于宠爱, 爱挑剔, 易激动, 对操作者不够信任, 或期望值过高, 影响操作者的情绪和判断, 导致采血量不足, 标本不合格。

1.4 外界因素

①室温过低, 新生儿四肢寒冷, 血流不畅, 因局部血流量不足而导致采血失败[3];室温过高, 新生儿大量出汗, 体液丢失, 可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容量不足, 使外周阻力增大, 局部的血流缓慢不足, 严重者导致标本凝固[4]。②其他:血标本在运输过程中过度震荡、贮存不当等因素造成标本不合格。

2 护理对策

2.1 采血时间安排

为小儿采血时最好有一名医护人员当助手, 协助固定患儿体位, 可大大提高血标本的合格率。所以, 小儿采血尽量安排在白班 (除急查外) 。

2.2 环境要求

小儿采血最好在操作室进行, 室内光线要充足, 环境安静, 调节室温为26 ℃~28 ℃。因环境混乱、嘈杂, 室温过高或过低, 会造成护士注意力不集中, 动作协调性差, 影响穿刺水平的发挥。

2.3 与家属的沟通

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是小儿采血成功的前提, 特别是溺爱小儿和情绪容易激动的家属尤其要注意。医生向家属说明采血的目的和意义, 护士要告诉家属采血量、部位、方法及其理由, 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2.4 患儿的准备

患儿衣着应宽松, 袖口不宜过紧, 采血部位要充分暴露, 选择头皮血管者, 毛发要剃干净, 股静脉穿刺者需更换尿布, 保持会阴部干净, 并根据采血项目的要求适当禁食。

2.5 护士的准备

根据检查项目, 选择正确的真空采血管, 仔细检查真空采血管内抗凝剂剂量是否合适、橡皮塞有无松动、采血管是否完整无裂缝等, 并认真做好查对工作, 核对患儿姓名、床号、住院号、检查项目、条形码等。

2.6 心理护理

小儿情绪变化较快, 对情感反应较敏感, 因此在穿刺前护士要以亲切的语言、温柔的动作来安抚患儿, 使患儿产生一种安全感。比如, 抱起患儿, 轻轻拍其背部, 与其轻声交谈, 或唱儿歌等方法, 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对较大患儿可以鼓励、安慰取得其配合。因为精神紧张可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血管收缩, 采血难度增加。

2.7 儿科护士业务培训

能否采集到合格的血标本, 儿科护士的技术水平起决定性作用。儿科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小儿血管穿刺技术, 遵循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严格执行采血操作规程, 熟练掌握采集血标本的相关知识。儿科护士特别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培训。

2.7.1 心理素质

儿科护士遇事应冷静、沉稳, 情绪不受患儿的哭声和家属期待的眼神所干扰, 时刻充满自信, 取得家属的信任。

2.7.2 血管的评估与选择

小儿血管相对细小, 采血难度高, 采血成功与否受小儿体型、年龄、病情、血管条件、采血量等因素制约。故操作前应对患儿的实际情况做一个合理性的评估, 选择合适的血管。血管的选择可参考表1。

2.7.3 采血用具和方法的选择

根据患儿的年龄、血管的条件、采血量、是否连接输液治疗等情况, 选用合适的采血用具和方法。原则是:尽可能减少患儿痛苦, 能采集到足够的血量。严禁在输液侧肢体近心端采血或从静脉输注管道直接取血检验。当同次多管采血或患儿极不合作时, 采血与输液最好分开进行, 以防采血时间过长而导致凝血。

2.7.4 小儿穿刺要点

肥胖、高度水肿等血管走向不明的患儿, 沿选定的静脉走向用指甲在皮肤上划一标记;对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的患儿, 针尖进皮后, 沿血管方向缓慢进针;股静脉穿刺定位一定要准确, 新生儿宜斜插。动脉血以采集桡动脉为宜, 小婴儿也可采集头皮动脉。若出现穿刺不顺利时, 应请上一级护士予以协助, 并注意与家属的沟通, 取得理解。

2.7.5 预防小儿血标本不合格的措施

①止血带使用不能太紧, 时间不超过1 min, 否则会造成局部血氧含量降低, 乳酸增加, pH下降, 同时被结扎肢体血液浓缩, 血中蛋白质等大分子浓度增加, 影响检查结果。②采血时应待消毒液干燥后再穿刺, 否则标本被消毒液稀释, 影响检验结果;采集血培养标本, 先用3%碘酊消毒, 再用75%乙醇脱碘, 以保证标本的合格性。③预防采血量不足:选头皮静脉采血, 取平卧位, 见到回血后, 刺激耳垂使患儿啼哭, 可加快出血速度和出血量。小婴儿, 特别是体形瘦弱者, 采集四肢血管, 见到回血后, 立即松解止血带, 助手或家属将患儿头部及躯干抬高45°, 形成头高四肢下垂位, 使心脏水平高于采血部位, 流入四肢的血流量增加, 而回心血流量 (即静脉血) 减少, 四肢静脉血短时间内充盈, 毛细血管扩张, 局部血容量充足, 易于采集[5]。

2.8 穿刺成功后注意事项

穿刺成功后, 先注入抗凝管, 并立即摇匀, 再注入非抗凝试管。若用注射器采血, 一定要取下针头, 注入时注意采血管的刻度, 保证标本量的准确。

2.9 及时送检

标本采集后根据要求及时送检, 采血护士、运送人员和化验室人员均要签名和执行时间, 责任落实到人。送检过程中应防止剧烈摇晃、震荡, 以减少标本凝集, 而影响检验结果。

3 结果

2008年2月, 我科对所采集的小儿血标本做一个回顾性统计, 2005年, 我科小儿血标本合格率为92.3%, 2006年为95.7%, 2007年为97.2%。采取上述护理对策后, 影响小儿血标本不合格的可控因素得到控制, 小儿血标本的合格率逐步提高, 每月随机进行患儿及家属满意度调查, 不再出现因抽血引发的医疗投诉, 家属对我们的抽血服务满意。

4 小结

护士是采集血液标本的直接责任人, 标本质量的好坏与护理人员责任心、技术水平相关, 因此护士的工作在提高血液检验标本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每位儿科护士应爱岗敬业, 热爱儿科护理事业, 护士长应加强对儿科护士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每位新护士独立上岗前进行业务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合格者才能独立上岗。同时, 医院要为儿科提供必要的设施, 健全后勤保障制度。血标本采集后, 后勤、检验工作人员应及时签收、送检、化验, 环环把关, 减少可控因素造成的标本不合格, 使患儿免遭不必要的痛苦, 减少工作量和医疗费用, 防范医疗纠纷, 提高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

摘要:通过对小儿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儿科护士采血技能的培训、采血时间安排、环境设施的要求及预防小儿血标本不合格的方法等相应对策, 提高了小儿血标本采集的合格率, 提高了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血标本,采血,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淑仙, 王强, 李茹茹.医学检验标本与质量控制[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5 (1) :52.

[2]崔焱.儿科护理学 (二)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82-183.

[3]李瑛, 刘海英, 鲍蕾, 等.提高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成功率的体会[J].临床军医杂志, 2003, 31 (4) :33.

[4]孙玉红, 徐恒发, 吕娉.血斑在采集新生儿足跟血中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0) :24-25.

上一篇:创新思路 狠抓落实 努力实现“两个率先”下一篇:从合理的角度做群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