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学英语教案(精选8篇)
1.创新大学英语教案 篇一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案
一、章节名称:第一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概论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学生创业的基本内涵、创业与创新的关系,了解大学生创业的意义及特点、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三、课时:2
四、教学重点:大学生创业的意义;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与劣势。
五、教学难点:创业教育内涵和意义;国外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发展历史;我国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电影《中国合伙人》作为引子,分析其三重属性,重点阐述其创业“中国梦“。《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反映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电影,其”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时代对比不仅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深化了人们创业意识和激情,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激情。创业成为大学生的时代选择,在创业道路上,我们共同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就是你我在创业之路上的导航仪,它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青年人才。新课“三问”: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
第一节
创业与大学生创业(0.5课时)
一、创新与创业
(一)创新
1、创新的内涵
美国学者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将“创新”引入经济学的概念,并认为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他特别强调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创新的主体可以是企业或个人,创新的内容包括理论与观念创新、环境与文化的创新、技术与艺术创新等,主要表现在原创性的发明和发现、知识的创造性集成、新知识的传播和转化、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经济、管理与文化的创新等一切创新活动
2、创新的分类
目前,根据创新活动中创新对象的不同,大致把创新分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指人类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3、创新的意义
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说过:“不创新,就灭亡。”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否创新是其发展与发达的关键。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对于一个公司或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保障。对于个体而言,创新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气象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国家气象局提出以“一院八所”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开放与合作,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建设。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要增强面向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业务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北京城市所、沈阳大气环境所、上海台风所、武汉暴雨所、广州热带所、成都高原所、兰州干旱所、乌鲁木齐沙漠所。
案例:我们不仅仅是做天气预报的——北京将气象服务、气象信息科学运用于调控供暖日期和供暖强度
“供暖气象指数” 是气象专家根据气温、日照、风力和空气湿度等气象因素,综合计算出需要供暖的量级。供暖气象指数共分5级,当指数为1时,表示天气不太冷,应少量供暖;当指数为5时,表示天气非常寒冷,室内散热快,应全力供暖,以保证室温达标。专业气象台根据对未来几天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测,每天计算出未来一到两天的供暖气象指数,公众以及供暖单位根据“供暖气象指数”来调节供暖量的大小。
供暖气象服务一方面提出了真正节能减排的方案,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提早
或延长供暖方案,切实为民生服务。2009年11月2日,首都突降大雪,在气象部门的建议下,提前启动全城供暖,比往年提早了15天。2010年3月,根据当时的天气状况,政府延长供暖长达一周。
服务创新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思考的,也许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却是切实为民生为百姓提供便利的。
(二)创业
1、“创业”概念在中国的发展
传世古籍中大凡出现“创业”一词时,多为开拓疆土、创建功业的意思,有鲜明的封建君主建功立业、传之后世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创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指为了创新企业而进行的,以创新的方式将各种经济要素结合起来的一种有目的的经济活动。
2、“创业”概念在国外的发展
1934年,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首次将“创业”的概念与“创新”联系起来,认为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创业者通过创新使自由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得以克服,从而促使经济的增长。
1989年,霍华德·斯蒂文森(H·H·Stevenson)提出:“创业是一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或捕获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后又进一步指出:“创业可由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报政策。”
1999年,杰弗里·A·蒂蒙斯(Jeffry A.Timmons)提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和与领导相平衡。创业导致价值的产生、增加、实现和更新,不只是为所有者,也为所有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
1999年美国巴布森商学院和英国伦敦商学院联合发起,多国研究者参与的“全球创业检测”项目中,将“创业”定义为:“依靠个人、团队,或一个现有企业,来建立一个新企业的过程,如自我创业、一个新的业务组织或一个现有企业的扩张。”
3、创业的定义
指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运用一切外界资源和力量,开创性地去寻求机遇,创立实业或企业并谋求发展的一种经济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创业者获得精神和物质的满足。
4、创业活动四大核心要素
创业者、市场机会、组织、资源。创业者,是指开展创业活动的个人或团体,其在创业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推动和领导作用,包括对企业的建立和运营、对市场机会的选择和把握、对商业过程的控制和决策等。创业者承担创业活动中的一切风险,同时享有创业带来的个人财富及荣誉。创业者的创业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直接决定着创业活动的成败。
市场机会,也可称为商业机会,是指能够促进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够推动企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信息、条件等,通常表现为市场上尚未完全满足的、有能力购买的一种消费需求。创业活动通常从创业者发现和把握市场机会开始,创业的过程即是将市场机会转化为
价值的过程。市场机会一般具有潜在性与隐蔽性,需要创业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分析力。
组织,是指一个完整的创业活动系统,包括企业内系统与企业外系统。企业内系统是以创业者为管理核心的员工网络,企业外系统是创业者构建的关系网络,包括客户、供应商、投资商等。组建强有力的企业内系统,营造与企业外系统和谐、共赢的局面,是创业活动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资源,是指创业活动中的各种投入,包括人、财、物等,既包括厂房、机器等有形资产,也包括品牌、专利、企业声誉等无形资产。创业就是创业者组建和利用创业资源,将其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商业机会的价值。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投入各种资源、连续提供新的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价值产出,使企业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并获得盈利,是衡量创业活动成效的主要标准。
(三)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1、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推动着不断创新
2、创新是创业的本质与源泉
3、创业是创新的重要价值体现
4、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特点
大学生处在职业选择和事业起步的关键期,既有创业的优势——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思维灵活,创新意识强;又有明显的不足即社会阅历欠缺,人际交往面窄,适应性弱等。因此,大学生创业较之企业家创业和一般社会青年创业有其特殊性。
1、优势
第一,大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8—25岁之间,“年轻”是大学生突出的创业优势。第二,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及技术力量,能够为创业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创新。大学生经过十余年知识的积累,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了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2、劣势
第一,大学生缺乏职场经验,尤其缺乏人脉关系和商业网络。第二,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有限,起步困难。
第三,大学生有信心、缺耐心,有激情、欠恒心的性格特征不利于创业活动的开展。
(二)意义
1、大学生创业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
1973年石油危机的发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波动,各国经济结构的危机问题凸显,人们才看到了大公司体制僵硬、对新的市场环境适应和调节较慢等严重弊端,从而破除了“大公司主宰社会”的传统观念。
197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家伯克(Birch)发表了爆炸性的经济研究结果,即美国的小企业在工作岗位创造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研究发现美国在1969-1979年间,小企业(雇员等于或少于100人的企业)创造了81%的新工作。他这一里程碑的研究成果震惊了学界、政界和商界,整个社会对创业的看法彻底改变了。自此以后,创业一直被
认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企业被认为是用来解决大公司无能为力的结构变革和就业问题的良方。
事实也证明,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全世界的经济由于创业革命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美国为例,上世纪末,每年由创业活动产生的大批小企业数量是30年代的6倍,平均每250个美国公民就有一个新企业,小企业承担了美国税收总数的54%以上,小企业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鼓励和扶持创业活动成为美国的重要政策内容。
2、大学生创业能够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峻。据统计,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由1998年的108.36万,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年增长速度平均达到15.8%。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初次就业率由2001年的90%,下降到近年的70%左右。
面对数量众多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人们,仅仅依赖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来扩大就业,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大学生能够在校或在毕业后自主创业,或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现自主创业,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可谓是一举两得的良策。
3、大学生创业能够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科教兴国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战略。党中央明确指出,构建创新型国家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我国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严峻的现实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等高度发达国家仅为5%左右。我国对国外技术的高度依赖已经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经济安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及社会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如果大学生们能充分发掘聪明才智,必然会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大学生自主创业正是大学生们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将理念变为现实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
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国目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程度较低,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左右。据国家科技部披露,目前全国5100余家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近三万项,其中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并批量生产的仅有20%左右,而形成产业规模的仅5%。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仅取决于知识本身的应用性,还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来完成这一转换,而大学生处于我国科研活动最为集中的高校中,是完成这一转化的重要人选。
第二节
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史(0.5课时)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由来
1、创业教育理念
1989年11月底至12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理念。会议报告在论述21世纪教育哲学问题时,用到“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全新的概念,即为“创业教育”,又称“第三本护照”。
从国际社会来看,创业教育的理念提出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先后都将创业教育作为本国未来富有挑战性的人才培养战略。同时,随着世界各
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业教育已逐渐在全球范围被列入政府甚至是超政府的、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行动计划。
2、创新教育理念
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和启发。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创业教育是伴随创业活动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的革新。它以开发、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措施改革,以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使培养对象成为具有开创型、创新型能力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揭示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创业活动的特点和本质,介绍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认识创业的意义,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更新就业观念,指导学生以准企业家的身份,敢于行动、敢于创造、敢于创新、敢于经历成功与失败,投身于创业的天地。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活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使学生对自己的创业项目及技能进行评估,了解新企业进入市场的一般策略,了解创业计划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营销计划、组织计划、财务计划等),了解如何控制与管理新创企业的成长与扩张等规律,使受教育者有意愿、有能力成为一个创业者,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的企业家而不懈努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一)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大学生身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创新精神不足、创业意识不强、冒险精神缺乏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状况。而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并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有利的平台。因此,创业教育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将被动就业的观念转变为主动创业的观念。
(二)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1、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2、创业教育有助于创业企业的顺利产生
3、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创业企业对风险的防范能力
4、创业教育有助于创业者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1、创业教育有利于引领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2、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思路
3、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
(一)美国
前文讲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爆发暴露了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1979年麻省理工学院伯克教授里程碑式的研究揭示了创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震惊了美国社会各界并引起大讨论。
美国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起始于1983年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两位MBA学生举办的第一届创业计划竞赛,这场竞赛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及高校的强烈反响。此后,美国很多高校陆续举行创业计划大赛,其中以麻省理工大学“五万美金创业计划竞赛”最为成功。据统计,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的23家出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竞赛。可见,美国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美国大学生创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美国大学生鲜明的创业特点
(1)美国的社会文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美国人特有的“开拓”、“牛仔”精神以及对于财富的追求,成为美国大学生创业所特有的创业精神。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在短短的两百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美国人开拓进取、自信非凡、追求平等、崇拜创新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它不仅在美国酝酿了适合创业的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也铸就了一批有动力、有能力创业的青年。
(2)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意愿高、创业人数多。美国管理研究所入学委员会在1998年的研究资料显示,1998年的MBA学生中,有22%的人员想要在5年内创业。美国“考夫曼企业领导中心”在1999年6月的研究报告中显示,每12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期望开办自己的企业,91%的美国人认为创办自己的企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美国大学生在良好的创业氛围的熏陶下,受到良好的创业教育,积极参加创业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仅2000年,马萨诸赛州就有1065家公司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或学生创办的。
(3)美国的创业大学生主要集中在100多所理工大学,他们普遍以技术为核心,致力于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可以说,近二三十年来,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高校科技创业活动的兴起。如麻省理工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以自身的技术优势,在128公路两旁创办了一批生物技术公司,使该地区成为全美最著名的生物技术走廊。再如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校友的创业活动促进了硅谷的创业活力,他们创办的企业产值约占硅谷总产值的50%—60%。
(4)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高。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为美国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给美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美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是全世界大学生创业的典范。
2、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1)美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是帮助学生从大学走向市场的捷径。作为最能体现创业教育课程特征的活动,创业计划大赛一直受到美国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青睐。美国的创业大赛采用市场运作的模式,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一方面可以获得创业计划大赛经验和不菲的奖金,另一方面有机会从经验和反馈中学习。目前,一大批对美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且成为高科技企业领军人物的人都曾是创业计划大赛的获胜者,如苹果、雅虎、网景、戴尔等。目前,利用实验室创新科技成果,依托创业计划大赛的平台进行创业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途径。
(2)美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商业孵化器。孵化器是一种商业支持过程,主要关注企业初创阶段,它通过为创业者提供一系列的资源和服务,比如向新创企业提供办公设备、空间和有效的培训,实现人才孵化和企业孵化的双重职能。同时,孵化器还是交流信息、构建网络及发展创意的场所,不同性质的初创企业在这里汇集,并建立一定的关系,以谋求共同的发展。近二三十年来,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创业活动,美国商业孵化器大量建立。据统计,2006年10月,美国拥有1115个孵化器。这些孵化器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降低了小企业的运营风险,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3)美国大学科技园是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手段。自1951年斯坦福大学创办第一个科技园并成功运行以来,美国大学科技园正逐渐发展成为产学结合的重要基地、高薪技术企业的孵化园地、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有数据表明,美国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6%的科技园,80年代建立了28%的科技园,90年代达到32%,其余的34%是在21世纪之后建立的。大部分大学科技园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商业服务。(4)美国高校的成熟、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成功培养了创业型人才。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在设计创业项目的过程中,不再仅仅将创业教育视为商学院的某个特定学科,或者仅仅指导学生如何创办企业,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大学的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高校构建了全校性的创业教育项目。
(二)英国
1、英国大学生创业活动表现出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高、大学生的自我雇佣量逐渐增长、大学生创业能力较高等特点。据统计,2006年,英国190万大学生中参加系统的创业教育学生人数达到13万,占全部学生数的7%;修习创业课程的学生人数为44054人,占参与创业教育活动学生人数的34%;参加课外创业活动的学生人数为87869人,占参与创业教育活动学生人数的66%。同时,大学生的自我雇用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在2000到2001年为3240人,2001到2002为3535人,2002到2003为5315人。
2、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1)英国政府专设大学生创业机构,用于指导、服务大学生创业活动。1999年,英国政府推动、成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下设8个创业中心,后发展到13个,涉及英国60
多所高校。每个创业中心主要在四个领域开展活动: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加强与产业界联系,利用企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助与指导;支持创办新企业,主要是鼓励创办知识衍生型企业;鼓励技术转化,为大学生技术转化提供种子基金、天使资本、创业孵化和科学园区等。
(2)英国建立多项创业项目及基金,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英国王室于1983年创立的“青年创业计划”是迄今为止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创业项目。1998年,英国政府再次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专为18岁至25岁的在校大学生设计,帮助学生开办公司,并提供创业咨询、指导服务,英国每年参加此项目的学生人数均在万人以上。
(3)英国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探索教与学的新模式。通过积极的创业教育研究,英国在青年创业中推行了“一对一”的创业辅导。在创业的前三年中,每个创业的青年都会得到一名创业导师的帮助。这些创业导师来自优秀的企业家和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创业导师自愿、免费为创业青年传授创业经验、创业知识,提供技术帮助,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疑难,给他们必要的支持。
(三)日本
1、许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正在增强。
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青年创业意识处于较低的水平,甚至不如韩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人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日本经济新闻调查》,到2002年6月,日本高校创办了300多家企业,其中1/3由教授或学生担任总经理。到2004年,日本的创业活动率已有显著提高,达到了美国的一半。另据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日本大学生创办企业数为120家,2007年为115家,2008年为110家。
2、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1)日本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支援力度大。
(2)日本众多企业和中介机构为高校创业教育做出重要贡献。
(3)日本高校不断改变大学的教育理念,甚至创立了全新的办学思想。
(四)韩国
1、韩国大学生对创业开始有信心。
据2009年初对2917名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占28%的人回答将放弃直接就业而选择创业。根据韩国一家风险企业对10664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其中38.9%的人回答想以创业代替就业,41.9%的人回答因收入高而首选创业,因就业难选择创业的人占20.7%,看到成功人士受到激励而想创业的占15.9%,只是为了生计而创业的人仅占5.4%。
自金融危机以来,韩国的创业企业以每年1倍的速度迅猛增长,他们不仅深入到IT、BT、NT、ET等尖端领域,还活跃在传统制造业和农业等多种领域。创业已经不是他们简单、被动的选择,而是他们自主选择人生发展的机遇和必须。
2、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1)政府建立扶持基金。韩国政府中小企业厅筹集了创业基金勇于奖励、扶持大学生创业,基金由2008年的2.5亿韩元增加到2009年的6亿韩元,准备扶持120多个被评选出的优秀大学生创业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可获得800万韩元。相当于中国省级政府的全罗南道政府也于2009年筹集了2.2亿韩元用于奖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比2008年增加12%,平均每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将获得1000万韩元的支持。
(2)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韩国雇佣信息院开设了题为“大学生发展方向”的网络教育课程,除了提供与创业相关的信息服务外,还举办与创业有关的专题、专业培训班。韩国京畿道龙仁技术信用保证基金人力开发院自2006年起积极举办大学生创业学校,开展对本道内居住的大学生或道内大学在校学生的创业培训。培训班还通过深化学习、现场观摩、专题讨论等形式,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此外,还提供网络服务、会员服务和跟踪服务。
(3)建立大学创业支援中心。大学创业支援中心对韩国大学生创业贡献巨大。韩国的大学生创业兴起于1998年,其标志就是韩国情报通信部在25个大学设立创业支援中心。现在几乎在韩国的每一所大学里面,都有创业支援中心,对大学生要求进入创业中心的申请,韩国政府和学校要进行严格筛选。在创业支援中心,大学生可以得到人性化“一条龙” 的便捷服务。大学生创业所急需的人才、营业场地和资金,在这里都很容易找到。创业支援中心提供租金很低甚至免费的办公室,以及办公桌椅、电脑、上网线路等各种条件。创业支援中心帮助大学生联系各专业的指导教师,协助进行可行性调查和分析,向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提供法律、税务、谈判等咨询服务,还帮助大学生筹资。
(4)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务农。对回乡务农的大学生分类别施以不同的奖励政策。如韩国庆尚北道政府颁发大学生回乡创业务农扶持政策,对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学生最多奖励2亿韩元。政府还另外奖励每个大学生农业创业小组1000万韩元,并在道、市、郡成立回乡创业咨询服务中心,提供相关服务。
第三节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1课时)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兴起的背景
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深受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一)国际背景
1、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带动创新创业文化在全球兴起。
创新创业兴起于1973年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的经济滞涨,目前创新创业已成为了各国预防经济下滑或停滞的一个有效方法而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
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的核心——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
2、世界组织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的浪潮在世界多国高涨起来。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文件都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很多国家掀起创新创业热潮,并为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3、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创新创业带来了更大的历史机遇。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国际加工型产业、服务型产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步伐很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这些都不断刺激着我国创业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也推动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
(二)国内背景
1、我国已基本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国内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完善。(1)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2)政策措施的转变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2、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通过对历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及就业率统计数据表明:扩招近十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就业率自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基本形成供大于需的局面,造成了硕士生抢本科生的岗位,博士生抢硕士生的岗位,而本科生只能与大中专生争饭碗,甚至出现了大学毕业生“零报酬”就业等现象。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中国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一项关乎民生大计、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从2009年2月起,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制定了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3、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及国际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主要表现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我国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大学生创业选择的项目和领域更宽更广了,扩大了大学生创业的形式和途径。比如:加盟连锁经营型、网络创业大赛创业型、概念创业型等。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进程、特点和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进程
1、起步期:1997-1999年
标志:199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举办了第一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起点。并催生中国第一家大学生高科技创业公司——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高热期:2000-2002年
标志: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在全国各大高校推展开来;创业中心的成立。
3、理性期:2002年以后
标志:政府引导下多元化发展。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同时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
1、创新创业激情高
2006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曾对大学生创业状况进行过一次调查,对于“你想不想自己创业?”这个问题,想去创业的有79%,不想的只有21%。有近80%的大学生都怀有创业梦想。
2、创新创业领域较宽
包括:高科技领域和智力服务领域,设计装饰、服务咨询、服装、食品加工领域,商品代理、中介服务、出售成果、创办工作室等。
3、创新创业行动较理性
(1)更加理性地选择创业项目。
(2)更加理性地定位自己的创业目标。
(3)更加理性地为自己储备创业能力和创造创业条件。
(三)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意愿高但实际行动少
广东省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05年大学生择业状态及心理调查报告》显示:“创业是可以去尝试的”大学生比率高达62.2%;但认为“创业确实可行”的却只有28.2%,其中,觉得“非常可行”的仅占5.8%。在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您打算怎么办”的这一问题中,选择自己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2.6%,想创业的大学生占到了近80%,但真正投身实践的却只有4.2%,形成了巨大反差。作为全国“人才大本营”,北京集中了全国1/4的重点高校和1/3的研究生院,仅2006年一年,就有174611名毕业生走出了高校大门,其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仅为146人。
2、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杨振宁曾经指出:“中国的教育界几十年来形成一种念死书的习惯,其结果是尽管培养了许多非常努力、训练很好、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然而这些学生的知识是片面的。”
3、创新意识薄弱,创业科技含量低
2003年,昆明理工大学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大赛共收到作品165件,研究开发类的只占13.9%。麦可思中国2008届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自主创业类别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零售行业和文体娱乐业,分别占创业总人数的22%和20%,而从事科技行业的创业少之又少。
4、创新创业成功率低
据不完全统计,社会创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上海市团委对大学生创业的统计数字也同样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近30%的创业成功率。案例1:“视美乐”的失败
案例2:易得方舟的沉没
5、创新创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6、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1)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制定或落实尚未到位(2)政府政策的宣传还不够到位
7、缺乏必要的创业教育
(1)创业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缺乏对创业过程的认知和控制能力(2)创业精神匮乏,缺乏毅力,缺少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3)个人综合素质不够
三、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况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
1、第一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自主探索阶段(1997年一2002年4月)(1)1997年清华大学学生发起了第一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并率先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的课程。
(2)复旦、武大、北航等高校纷纷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3)“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第二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步发展阶段(2002年4月至今)
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9所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它们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现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这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进入了政府引导、高校落实、市场参与的多元发展阶段。
(1)很多高校积极、努力地从精神、制度、行为等方面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2)高校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观念教育。(3)各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突破口
1、转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认知
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增强自主创新创业意识,帮助青年统一思想认识,意识到自食其力、创新创业光荣,认识到破除陈旧观念,就能够闯出一片天空。
2、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配置,强化教师技能与培训。(2)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
(3)改进教学教育方法,以第二课堂、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3、建设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及社会氛围 国家应设立专门管理创业的管理机构,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机制,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推崇创新创业、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宽松自由的环境。
4、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创业教育
(1)在教育系统内部建立纵向的领导协调机制和横向的协同工作机制。
(2)在教育系统外部建立与劳动与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团组织、基金管理等机构的密切联系。
(3)要与各种各样的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
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课堂小结】
各位同学,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兴起的背景,熟悉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进程、特点及问题,了解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和突破口。以上内容是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状况的介绍。虽然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但也证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大进步空间。所以,希望同学们能结合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状况,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既要保持高涨的创新创业热情,又要有务实的创新创业理性,积极投身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思考与讨论】 案例分析与交流:
扎根小岗村种蘑菇,书记省长情牵大学生农民
三位大学生把户口迁到小岗村,承包农民土地,搞起了大棚蘑菇生产,并带动当地村民走上共同致富的路子。他们的事迹经本报率先报道后,引起了各方强烈关注。日前,省委书记郭金龙专门作了批示,省长王金山还专程前往小岗村看望慰问三位创业大学生。
今年5月,来自安徽科技学院的王中华、苗娟和周盘龙在凤阳县农村进行暑期实习。实习过程中,他们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7月份,他们顶着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将户口迁到了小岗村,承包了小岗村的6亩土地,得到县里12万元的贴息贷款,搞起了9个大棚生产双孢菇,做起了地道的农民。在他们的带动下,小岗村已有7户农民加入双孢蘑菇生产,全村共建起了35个生产大棚。
此事经本报率先报道后,引起各方的强烈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日前,省委书记郭金龙了解情况后,当即作了批示:“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很有意义,一定要关心、鼓励、支持他们„„”并委托省委副秘书长周仁强到小岗村看望慰问三位大学生。
11月10日,省长王金山一行专程从合肥赶往小岗村,看望慰问三位大学生,仔细查看蘑菇生长状况,询问蘑菇价格、市场行情等,并勉励他们要扎根小岗村,为大学生创业作出表率。
昨天下午,正在大棚查看蘑菇生长情况的王中华告诉记者,“在我们的大棚前,王省长握着我的手说,‘无论是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还是从大学生创业的角度,你们这个事情做得很有意义。’这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和鼓励!”
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还会给他们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付出总有回报,王中华、苗娟和周盘龙已经获得了近两万元的前期收益。“今年年底到明年开春,我们的大棚应该还可以产出三茬,现在第一茬还没有结束,已经收上来五万多元了,今年把成本收回来,没有问题。”
王中华等三人的举动得到了小岗村民的热烈欢迎,经民主选举,他们三人已被选为小岗村委会副主任。11月4日,三位大学生还发起成立了“凤阳县小岗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目前又有近20户农民主动要求到蘑菇生产基地发展。(《安徽商报》,2006年11月15日)
请结合本节所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谈谈你对王中华、苗娟和周盘龙三位同学创新创业案例的看法。对你有何启示?
2.创新大学英语教案 篇二
一、现行技校教案的现状
大多数技校教师毕业于非专业的师范院校, 他们经过简单的培训和从老教师那里请教的经验, 再结合自己的理解, 而写就教案。这些教案重在专业知识的传授, 疏于课堂环节的设计, 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对教案的理解有一些偏差。
1. 概念的模糊性
很多老师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 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备课, 就是上课之前进行教学构思及做相关的准备工作, 这是完成一节课的必备工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编写教案是在备课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 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 以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 用以指导课堂教学, 写教案对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有的教师认为, 只要多教几年书, 则无须再写教案, 只要在这个“生产流水线”上当好一名操作工就行了, 从而忽略教案的重要性。所以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编写教案, 是教学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的要求。
2. 形式的重复性
即使是传统的固定且单一的教案模式, 只要认真编写, 结合了教师的教学心得, 仍有可取之处。但是很多时候, 写教案变成了抄教案, 教学可直接下载, 不少教师照搬使用。
3. 内容的单一性
大多专业课教师的教案几乎都存在有共性没个性的现状。教案格式基本上就是复习、导入、讲授、总结这几个环节, 授课的方式多为讲授法、练习法。当然,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 但是对现在的技校教育来说, 存在生源的改变、教育的创新、学生层次的差距, 这样备课已经越来越不适用。而教学本身是充满个性色彩的活动, 它最反对程式化的东西。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应该先从编写教案起步。
4. 缺少课后总结与反思
课前备课是基础, 这是每个教师上课必备的环节, 而上课过程中突然闪现的灵感、课后教学效果的反思很少有教师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恰恰这些经验就对下一次写教案很有帮助。
这些认识的误区造成教案成了一个应景的东西, 成为了教师的负担。但正是由于对教案的忽视, 造成了专业课的教学枯燥乏味, 老师讲得再辛苦, 学生也毫无兴趣。
二、教案的作用及写好教案的意义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没有一个教师会说上课无须写教案。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取得成功, 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或课标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 要深刻透彻地理解, 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 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 去理解、分析、解决新的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选择应用, 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 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 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 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认真编写教案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新教师来说, 写教案可以帮助自己更加熟悉教学的一般步骤与规律, 应写详案;对于老教师来说, 通过课堂实践可对教案进行适当调整, 是对教学行为的更高层次的提高, 可写简案。所以写教案是必须的, 写好教案更是完成一堂优秀课程的前提。
三、专业课教案的创新
一份完整的教案包括:课题、课时、教具、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课型、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处理等。在书写教案时, 这几大环节必不可少, 大多数教师也都能按照这几大环节来编写教案。对于专业课教案的创新,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学过程的改革。很多专业课只管把知识传输出去, 不考虑传输信息的方式方法, 以及如何收集反馈信息等, 结果是把整体的教学目标局限于单一的知识点, 忽视能力培养的因素, 更不管教育对象的变化, 教学方法单一, 最终造成学生厌学。
笔者认为教案的创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结合实际教学环境, 教案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 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充分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一个是当地的办学条件, 另一个是学生的实际基础。对于技校学生, 重在技能的掌握, 可在教案设计中多结合实习操作, 并且变老师的“怎么教”为学生的“怎么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2. 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教与学本来就应该是心灵的交流, 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解, 学生得到快乐的体验, 反过来感染老师, 激发出更多的火花, 这就是教学最理想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 教案就要承担起重要的角色。教案编写要层层递进, 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要让教案变成一个剧本, 引人入胜, 达到立体的教学效果。
3. 尝试一课多案的设计
我们写一份教案, 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可能都是相同的, 特别是初中毕业的技校生, 基础差、接受慢, 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相同, 有很多情况教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因此在备课时, 教师要在关键的地方多考虑几种教学方案, 因势利导, 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使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4. 保持对教案的及时更新
它包括随时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更新, 同时还要重视课中的调整和课后的反思。上课进程中突然想到了好点子, 就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案做适当的调整, 课后结合课前预设的教案和真实的课堂情境以及课后的反思, 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 重新备课, 并进行二次及多次教案设计。教案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工作, 只有在不断的总结、更新过程中, 才可能成为一份优秀的教案。
5. 由个人备课向合作备课转变
新课程实施后, 教师的合作备课显得十分重要。新课程设计新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 靠一个人的智慧解决起来比较困难, 如果靠集体智慧会提高备课质量而且节省时间, 所以备课不只是个人行为, 更是群体行为, 需要及时、迅速地借鉴集体智慧。
新课程下备课就是要求教案的创新, 专业课教案的创新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教师的观念更新比方法更新更重要。只有从过于标准化、格式化的教案编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才能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 才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案编写形式, 使教案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增强实用性, 才能使技工教育走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芒.现代教育技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材[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俞文森,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新课程推进中的通识培训读本[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创新大学英语教案 篇三
我们在教学视导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行为随意,教学低效;在课后翻看教师的教案时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模糊空泛,教学过程罗列教学内容、知识点,缺乏师生活动设计,备课上课两张皮;在座谈交流中还了解到,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备课。由此看来,需要在教师的备课与编写教案环节加强引领。
我们以创新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以“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以及与之相应的教案书写格式变化促进了课堂的变化。
“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的基本格式是:“组织方式或学习方式、方法、工具”+“行为主体”+“行为条件、程度”+“行为动词”+“知识点、能力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关注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确定,关注学习方式、方法、工具的确定,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强调教学目标确定的合理性,目标指向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行为的主体是全体学生;使用的行为动词要清晰、可把握;学生行为的实现程度具体化,尊重学生差异;预设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课堂资源的生成性,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使教师在教学环节预设的时候不仅考虑“要教什么,培养什么能力,培养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充分考虑“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去达成目的”,全方位预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为了指导教师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改进了备课机制,把原有的备课本重新进行设计,以表格的形式分“教学环节、问题与任务、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来呈现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方面,重点关注:提出问题环节,引导教师注意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要符合教学内容及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解决环节,合理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结论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允许不同结论的存在;交流反馈环节,注意解决问题过程的交流讨论,注意就学生的结论本身开展发散性交流讨论;课堂训练环节,注意单项能力和多向能力兼顾训练、理论性题目和实践性题目兼顾训练、规定性题目和自我表现型题目兼顾训练。
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与每个环节特定教学内容或任务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工具的具体运用和操作,探索师生双边活动设计的时效性、生成性资源的选择性、学科素养的个性化。提倡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选择上,着重探索眼看、耳听、口说、手做等基本学习方式的合理使用及其内在联系,强化说、做方式的运用;在每个环节知识点的处理上,提倡教师至少渗透一种思维方法并让学生感悟这一方法;在教和学工具的选择上,强调必需性和有效性。
要使课改理念真正回归教学实践,就要进行目标、动机、过程、方式、方法、工具、结果的检测及评价等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操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探索这些基本因素在概念课、实验课、阅读课、写作课、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为实现“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行为,体现既发展共性又凸显个性的有机统一,我们成立了“县——片(课改协作组)——校”三级教研网络,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突出个性、反思提高”的备课模式,既展示了集体智慧,又彰显了个人风格,突出了“资源化+个性化”的特色。
好的备课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优化,它是一种粗放、机动、可变的教学设计。我们提倡教师撰写板块教案,在写上求活、求实、求简、求精,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变教案为学案。?茺(摘自2008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报》)
□本栏责任编辑方 玉
4.创新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4.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5.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6.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人物形象
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
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鲁滨孙、汤姆·索亚、尼尔斯。
二.探究人物的评价方法
(一)第一驿站:从作品情节评价人物
【出示课件1】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性格的汤姆索亚?
出示段落:“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
2.学生归纳反馈:充满虚荣心的汤姆。
3.你还能从课文的那些情节中的找出不一样汤姆?
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
4.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从具体的情节中,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板书:作品情节)
(二)第二驿站:从人物描写评价人物
【出示课件2】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桑娜?
出示段落: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人物描写吗?
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出具体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5.总结归纳: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板书:人物描写)
(三)第三驿站:多方位评价人物。
【出示课件3】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由课本上摘录的话,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尼尔斯?
出示段落:“尼尔斯心里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
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尼尔斯?跟我们平时认识的尼尔斯一样吗?
2.学生归纳反馈。
3.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人物吗?
4.总结归纳: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板书:多方位、多角度)
三、拓展研析
【出示课件4】1.首先,我们来个小测验,测测大家的观察力如何?请大家欣赏下面的图画,认真观察,猜猜图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学生自由归纳,教师解答。
同学们如何通过几幅静态的图片来确定人物的呢?
明确概念:通过人物具有独特个性的外貌。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面容、神态、表情、衣着、姿势等的描写。下面就请大家根据静态的文字来猜猜人物吧!
【出示课件5】2.猜猜他是谁。学生归纳猜测。
这段文字中的鲁迅和前段文字所描写的鲁迅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归纳。
明确概念: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出示课件6】3.看文猜人,请同学看下列例文,分析人物的性格和作者描写中侧重的部分。学生归纳、分析。
归纳知识点: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从具体的情节中,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4.讨论阅读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更好地评价人物,感知人物形象,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3)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
A.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B.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C.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D.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能够感知人物形象的全面性。
E.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这样能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课堂小结
叶圣陶先生说过:描写人物,假若只就人的共通之点来写,则只能保存人的类型,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出某一个人,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特殊的印象。我们可以多联系曾经学过的外国名著,运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感知人物形象,发现人物的闪光点,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板书:
语文园地二
人物的评价方法
作品情节
人物描写
多方位、多角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积累词语。
2.了解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夸张”,感受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3.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词句段的运用
一.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件7】富得(流油)
气得(火冒三丈)
思念(一日三秋)
穷得(揭不开锅)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例句,重点读读括号里的词语。
2.想一想,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括号里的词语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括号里的词语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板书:1.修辞手法:夸张)
二.再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出示课件8】1.教师简单介绍”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2.读下面的例句,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又什么不同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使用扩大夸张.第二句也使用了缩小夸张,让我们知道了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出示课件9】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A.夸张不是浮夸,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使用夸张手法,以免歪曲事实.4.学生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盼望
饿
安静
喜欢
厚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看其是否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三、品味句子,探究研析
【出示课件10】出示课件: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三组例句,重点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表达意思一致的句子。
2.想一想,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自己喜欢的原因。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采用的是哪一种语言,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好在哪里?
小结:
语言表达是否连贯,语意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炼。
(板书:2.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四、日积月累
【出示课件11】1.小组交流合作:古人不同年龄称呼的有何由来?(板书:3.古人年龄称谓)
2.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13岁: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jī]之年。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20岁:弱冠之年。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30岁: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50岁: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
60岁:花甲之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70岁:古稀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80-90岁:耄[mào]耋[dié]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学习了不同语言的表达的巧妙之处,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语文是不断积累的,在我们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对比、多运用,才能够灵活巧妙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板书:
语文园地二
1.修辞手法:夸张
2.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5.创新思维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思维、创新思维的含义,了解创新思维的几个方面。
(二)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兴趣。
(三)能力目标:它以开拓思维想象力,培养设计观念、创造多元的构形设计方法为教学目的。通过想象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建立“创意”的观念;通过联想的方法,训练学生有意识地捕捉生活中的视觉形象,并创造新的视觉形象;通过象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增强创意的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
1、在上课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1+1等于几? 学生:(2,1,11,王)
师:同学们给的答案都不一样,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1+1等于2是习惯性思维,那1、11、王就是创新思维。那什么是创新思维呢?老师这里给大家一个标准的定义,创新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可能有的同学会感到这个概念有些抽象,那我们就用一些形象具体的东西来解释。回到刚才那道题,1+1等于1同学们说一滴水加一滴水还是一滴水。你们看水的互融性是不是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呢?那1+1等于1是不是新的方案,新的思维成果呢?这样解释大家理解了吧。(10min)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创新思维了,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家的创新思维。我们的第一个环节是头脑风暴,题目是梳子有什么作用,规则:(1)不许有任何批评意见,只考虑想法,不考虑可行性。(2)想法越古怪越好,鼓励异想天开。(3)可以寻求各种想法的组合和改进。能给出答案的得1分,有创意的得2分,奇思妙想的得3分。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请组长做下简单的记录,待会按小组顺序回答,每次只能回答一个,每次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并且不能重复,重复的扣1分(10min)
3、现在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创新思维了,那那家知道创新是怎么来的吗?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个方法,大家可以看一下
加一加、铅笔与橡皮擦加在一起就成了带橡皮擦的铅笔
减一减、歌曲唱片既有歌声又有乐队伴奏声,现在把歌声取消了,就成了伴奏带 缩一缩、缩小热水瓶的体积就成了保温杯 扩一扩、放大镜、望远镜
反一反、“吸尘器”原来却是“吹尘器”,把灰尘吹散,打扫房间时尘土飞扬很不卫生,后来把“吹尘”变为“吸尘”,这才成了现在的“吸尘器”
学一学、你一定知道鲁班发明锯子的传说吧,鲁班被茅草拉破了手,他就模仿茅草边缘的小齿而发明了锯子
变一变、改变一下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气味,会怎么样?改变一下次序会怎么样?农业科学家把圆溜溜的桃子、西红柿、西瓜等农作物培育成方形桃子、方形西瓜,使它们在运输过程中不易滚动,容易装卸。从前只有黑白电影、黑白电视,并没有什么彩色电视,经科学家们研究发明,才有了彩色电影和彩色电视。以前的报时钟,只会铃声大作,人们称它为“闹钟”,后来音响有了变化,可以用音乐声来代替铃声,现在已能使它发出人声来提醒你该起床、学习。食品厂生产的饼干,味道可有变化啦,有咸的,有甜的、有椒盐的,有蔬菜味的等等。我们用的牙膏,加入各种香料,气味就变得多种多样了,有桔味、留兰香味、薄荷味等等。
改一改、这件东西还存在什么缺点?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吗?它在使用时,它是不是给人们带来不便和麻烦?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吗?
就说一把伞的改进吧。如伞布的颜色太单调,大多为黑色,许多伞放在一起就不容易区别哪把伞是自己的,容易拿错,那就让伞布多增加些颜色与图案;伞太长,不容易收藏和携带,那就变为折叠工的;为了挡住迎面吹来的风雨,伞布遮住了视线,这样就容易撞到别人,那就改用透明的塑料作伞布;撑伞时拿东西不方便,那就在伞顶上装个“储水器”;雨夜打伞行走,别的行人或来往的车辆不容易看到你,容易发生危险,那就在伞柄上装一只电筒…… 学一学、有什么事物可以让自己模仿学习一下吗?改变它的形状、结构,会有什么结果?学习它的原理、技术,又会有什么结果?
你一定知道鲁班发明锯子的传说吧,鲁班被茅草拉破了手,他就模仿茅草边缘的小齿而发明了锯子。
4、现在请大家从你的文具盒里任选一支笔作为商品,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广告策划,推销你的商品,给大家5min的讨论时间,等下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报告。待会小组报告的时候,请大家认真听,各小组长要为其他小组评分。这是评分表,每个小组一张,上面有评分标准,大家可以参考着做策划。(20min)
5、总结:老师这里向大家介绍了几个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大家可以看下,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努力培养兴趣 敢于突破常规 具有坚定意志
自信自强、不怕失败、知难而进、勇于吃苦 注意积累知识
6.生物实验创新教案 篇六
崔家桥中学 滕婷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出自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的一个观察实验。该实验的目的通过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能够描述出植物种子的主要结构。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又为学好种子的萌发过程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原实验的实验材料仅仅只有一种大豆种子,大豆种子只能代表双子叶植物种子这一类种子的结构。书本对玉米、小麦、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未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其实对学生了解种子的种类以及结构是不利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将实验材料换成了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学生可通过观察绿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的异同。
四、实验器材
浸泡过的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碘酒、刀片、放大镜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淀粉遇碘变蓝
六、实验过程
1、分别取三粒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放置在吸水纸上
2、将一粒绿豆种子的种皮剥开;另外一粒绿豆种子剥去,并用手掰开的两片子叶;
3、将一粒玉米种子的果皮剥开;另外一粒玉米种子用刀片进行纵切,并在剖面滴加碘液。
4、先用肉眼对种子的外形进行观察,然后用放大镜对种子的结构进行对比观察。
七、实验效果
1、通过观察发现玉米种子一层皮即果皮剥去后,里面还有层皮,就是种皮,使学生亲眼看到我们平时所说的玉米种子其实是果实。而绿豆只有一层皮即种皮,所以绿豆是种子。
2、通过对比观察两种种子的结构,了解到像玉米这种单子叶的植物和绿豆这种双子叶植物的结构的异同。
八、自我评价 通过实验创新改进,我认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体现如下:
1、学生通过亲眼观察了解到我们食用的许多农产品有些是果实有些是种子。
2、通过增加对玉米种子的观察,更加形象生动的补充了学生对种子的种类及结构差异性的漏缺。
7.创新大学英语教案 篇七
一、打破思维定势, 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很多, 如知识的教育、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培养等, 但打破思维定势, 消除对创造力的神秘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心理学家提出教师应当遵守并用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有五条: (1) 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 (2) 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 (3) 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4) 给予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 (5) 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1]
1. 事例剖析。
《学习的革命》一书告诉我们, “一个新想法是旧成分的新组合, 没有新的成分, 只有新的组合”;“当我们把某种东西说成是‘新的’时候, 我们真正谈论的是现有因素的独特的存在方式”;“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我们通过事例剖析, 把这个观点告诉学生, 对消除学生的创新神秘感是很重要的。例如, 江西省信丰县虎山乡瓜农刘新女, 在西瓜生长到八成熟时, 将写有“吉祥如意”的纸剪成空心字, 贴在西瓜上, 通过阳光的照射, 成熟后的西瓜便出了文字, 这样的创新引起了一次西瓜抢购的高潮。再如, 鞋子与音乐、电灯等常规思维中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如果把三者联系起来, 就会发明创造出多功能的新型鞋子。把我们的座位由“秧田型”变为“环形”排列;把黑板擦装上可供自由伸缩的调节器, 等等, 这些都是创新。可见, 我们的生活处处有创新, 时时有创新。只要你不盲从、不迷信, 专心去观察、去思考, 敢于联想, 善于联想, 勇于开拓进取, 就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也要善假于物。
2. 榜样熏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教师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 要使课本上的东西活起来。例如, 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个教学内容从导入新课, 讲解答疑到巩固练习, 检查评定, 都可有创新性处理:或纲要收敛, 归纳概括;或举一反三, 演绎分析;或化整为零, 重点讲授;或勾玄揽要、总结把握。教师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 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应当“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英语教师创造性还体现在教法上要富有创造性, 克服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为此, 教师要大胆创新, 敢于突破成规, 敢于打破“模式”的制约, 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开拓出新的教学之路, 并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对教材处理的创新走向诱导学生思维的创新, 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让学生每一天、每堂课都能感受到一种创新的气息。
3. 成功激励。
学生自身的创新实践是学生打破“创造力非凡论”神话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鼓励, 一个人自身潜能只能发挥20%—30%左右, 正确而充分的鼓励则能使人发挥自身能力的80%—90%。美国哈佛大学B·F·丝金诺教授通过实验证明, 鼓励不仅是赞赏, 而且是和某些行为发生联系的东西, 它有着促进某种行为重新出现的倾向。当大脑接受到肯定鼓励的刺激, 大脑皮层兴奋中心调动起各个系统的“积极性”, 潜在的力量能动地变成了现实, 行为就发生了改变。[2]有这样一则事例,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级部分学生的名单给学校, 暗示他们是可塑之才, 八个月后, 他来到该校复试, 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 求知欲强, 后进生表现也很突出。事实上, 名单上的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出的。罗森塔尔通过自己善意的谎言暗示教师, 从而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 在教师的信任和肯定下, 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由此可见, 教师角色应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为此, 英语老师要创设时机,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大胆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 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 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 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二、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 我们比较注重“传道、授业、解惑”, 而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 而轻视社会实践, 使学生动手能力十分低下。正如杨振宁教授所指出:“中国孩子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孩子, 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因此, 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研究中, 我们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将英语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搞好社会调查, 并有意识地、经常地提出一些创造性问题, 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 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学生自始至终是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 他们从身边生活出发, 通过亲身经历, 亲手实践, 相互协同, 合作学习。这样不但能达到预期的语言学习目的, 而且更多地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教师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1. 提供质疑的时机, 唤起“创新实践”意识。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教师应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情着手, 有意识地提出质疑, 继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 这样更容易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意识。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是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 达到实践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
2. 提供探索的机会, 激活“创新实践”意识。
在实践教育中, 英语教师要提供充足的语言文化背景, 让学生去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独立操作, 体会过程。这样学生们会激情高昂、积极踊跃地提出现存问题、解决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会深入调查, 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 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当然,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正确地引导、组织其活动, 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实际, 不能提出过高要求, 同时认真地做好指导工作, 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 使学生无所适从。
3. 创设选择的空间, 积淀“创新实践”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现存的问题, 使学生将其作为特定时期实践活动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 在学生提出各种解决方案时, 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 并及时引导下, 使学生最终选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 因而, 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 也是实践教育的目标之一。老师在具体活动中, 要为学生创设选择的空间, 让学生学会选择, 从而将创新实践进一步深化。这是积淀创新实践意识的有效方式。
4. 赋予总结评价的权利, 丰富“创新实践”意识。
学生活动结束之后, 无论成败与否, 教师都应及时引导学生作出总结评价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 不但使学生认识到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而且使学生真正提高各方面能力、丰富创新意识。
当今国际间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来集中, 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为此,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也要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 力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达到实际教学目的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8.创新大学英语教案 篇八
关键词:问题设计;大学英语精读教案;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50-01
一、大学英语精读教案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精彩的问题设计会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在整堂课的表现都充满了求知欲和认知好奇心。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也会留出相当多的时间进行提问以便和学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所以,教案中的问题设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大学英语精读教案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计划策略。
为了确保课堂中的提问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提前进行问题设计。当然,一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即时提问,但是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往往缺乏逻辑性和组织性。因此,在教案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前设计好问题。
(二)提问策略。
提问策略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巧妙地提问。提问时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去描述,让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含义以便给出正确的答案。当然,提出的问题要适应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思维发展能力。当学生回答不当、不完整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暗示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就是控制提问的过程,让提问这种策略很好的辅助于教学。常见的控制策略有以下几点:1.问题的设计应该由易到难,有浅到深,由封闭到开放。2. 老师在问题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全班所有学生,既要为成绩良好的同学设计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也要为差生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融入到课堂中来。3. 教师要控制好提问的形式,同样的问题下一次换另一种形式提问会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大学英语精读教案实例浅谈问题设计
大学英语精读教案中的问题设计直接影响课堂的交际。教师在对课堂问题设计时应该遵循必要的原则和策略。大学精读课上主要以篇章阅读为主,要求同学们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大意,挖掘一些细节,了解作者的态度。
阅读前热身也就是阅读的导入环节。在这一步中,教师一般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可以预测到即将学习的内容。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五册第一单元(A kind of sermon)这一课的导入环节是让学生听一首歌并根据歌词来填空. 接着围绕这首歌词,老师提出三个问题,1. Who is the singer? 2. What does “through the rain” mean? 3.How do you understand and feel about the song? 由此引出sermon的一般概念,进而再提出两个问题进一步深入主题4.What does the title “a kind of sermon” mean? 5.What does the author probably talk about in the text? 这是一篇优秀教案导入中出现的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Who的特殊疑问句属于封闭回忆式问题设计;第二,三个问题是what, how的特殊疑问句,属于半开放理解性的问题设计,这三个问题一般能从原文直接得出答案;第四,五的问题是让同学们理解标题的意思以及让同学们根据标题猜猜文章大致内容,这两个问题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从不同角度寻找多种答案。这四个问题设计完全符合循序性,科学性,针对性原则,由浅入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阅读前的热身环节过后就是泛读和精读的阅读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详细信息。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排序问题:这类文问题要求学生读懂整篇文章,抓住文章的发展脉络与细节,把一些提取概括出来的句子按照文章的发展顺序重新排序。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五册第三单元(your key to a better life)的一个问题: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re taken from text A. Rearrange them into a logical order.(2)判断正误,连线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所读的阅读材料中的一些细节等进行合理分析,正确选择与判断。它们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及快速判断能力。(3)特殊疑问词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可以从所学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它们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提高阅读和学习效果。
阅读后的巩固与总结,在这个阶段的问题设计不再那么细化,而大多是一些分析问题和观点态度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不能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需要学生综合分析所获取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才能得出较为概括的答案。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五册第四单元(super kids and super problems)2. 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the two assumptions: “early ripe, early rot” and “early ripe, early rich”?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四、总结
问题是促进课堂上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作为一种增加课堂氛围必要的教学工具,课堂上的提问与互动是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需要运用的。如果大学英语精读教案中的问题设计安排得恰当,那么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当然,教师作为指导者,在教学之前要设计好问题,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但是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也应该发现新问题, 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形成教学反思, 完善问题的设计, 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雪葭.大学综合英语课堂提问浅议[J].读与写杂志,2007-9,4(9).
[2]邓桂华.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与应用[J].英语教学研究,2010.
[3]丁爱群.论综合英语课堂问题的设置—基于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的研究[N].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01,23(1).
【创新大学英语教案】推荐阅读:
安徽大学创新创业大赛07-22
大学生创新基础报告08-06
大学生创新立项例子09-16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08-21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考09-08
创新大学英语2期末考试题型和范围09-22
大学生科技创新课论文07-01
大学生创新基础课答案08-21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08-28
论重视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