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观点作文

2024-10-09

对立观点作文(精选7篇)

1.对立观点作文 篇一

托福作文命题形式分类:对立观点式

TWE命题形式主要有如下:

一、对立观点式

1、 给出两个对立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要求考生支持一方并进行说明。(A)

(1) Some people think that parents should plan their children’s leisure time carefully. Other people believe that children should decide for themselves how to spend their free time, which idea do you agree with? Give reasons for your choice.

(2)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famil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n young adults. Other people think that friend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n young adults. Which view do you agree with? Use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position.

(3) Some people tend to study a subject in a very intensive way ove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hile others tend to study a subject constantly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hat do you think is a better way of learning? Explain why.

(4) Should the money invested into a university be used to improve the library or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training facilities? What do you think? Why?

2、 给出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要求考生说明二者为什么不同或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并给出理由。(B)

(1) Som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school activities such as clubs and sports. Other students do not take part in such activities because they spend more time on their studies. Tell why do you think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spend their time differently. Which type of student do you prefer to be? Explain why.

(2) Some people like different friends. Other likes similar friends. Compare the advantages of these two kinds of friends. Which kind of friend do you prefer? Explain why.

(3) Some people pay money for the things they want or need. Other people trade products or goods for what they need. Compare the advantages of these two ways of obtaining things. Which way do you prefer? Explain why.

(4) Some people say that the best way to raise children is to encourage them to be independent thinkers. Others disagree with and say that children need to be taught discipline in order to become successful.

Using specific examples, discuss the

2.对立观点作文 篇二

一、争鸣

赞成者与反对者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 对初中进城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1. 赞成农村初中进城的观点

综合来看, 赞成者的主要观点有城市教育优越论、城乡流动决定论和教育均衡论等。

(1) 城市教育优越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城市比农村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条件, 城市教育更适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与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用发展城市教育的经验改造农村教育或者以城市教育模式取代农村教育模式, 不如让农村学生进城读书更方便。“每县拥有一片颇具规模的教育园区或‘中学城’, 既是城市建设科学布局的一部分, 也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常住人口, 拉动城市消费, 促进城市的发育与繁荣。”因为城市有比农村更加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把中学建在城里, 有望使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最终成为教师的主体, 从而使长久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学历和能力均不达标的乡村教师逐步退出现有教师岗位。”

(2) 城乡流动决定论。在城市化的洪流中, 赞成初中进城者认为:农村初中基础条件差且过于分散, 安排城区中学教师轮流下乡任教无济于事, 仅靠修修补补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改变教育投资思路, 集中投资修建教育园区”则是顺乎民心, 扩大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 满足了农村孩子进城读书, 是实现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应有之意。在他们眼中, 城市化的浪潮过于强大, 其中裹挟了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大量要素, 一厢情愿地发展农村教育是徒劳无益的, 依村救村的单向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也不能给农村教育带来真正的转机与希望, 认为城乡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差距。胡俊生指出:“在农村办学, 无论投入多大, 前景实在不容乐观。”“农村教育的希望, 不在乡村在县城。”让农村子女进城与城市孩子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 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

(3) 教育均衡发展论。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教育公平。长期以来, 我国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 城乡之间在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差距, 即使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城乡间的教育差距也非常明显。在理论和实践领域, 寻求二者之间的同一成了解决城乡均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突出表现在以城市学校的标准规范农村学校或者干脆取消农村学校, 让农村儿童都进城读书。

2. 反对农村初中进城的观点

反对初中进城者与支持初中进城者针锋相对, 也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理由。其主要观点有农村文化缺失论、规模不经济论和伪均衡论。

(1) 农村文化缺失论。学校对于所处的村落具有符号意义, 是所在区域“适宜居住性” (livability) 的象征。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山区, “农村学校, 哪怕一个小小的教学点, 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代表。”农村初中进城, 会给当地的文化结构造成破坏, 使得有知识、有素养的“乡村能人”转入城市, 进而导致乡村文化的荒芜。

(2) 规模不经济论。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整合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改变过于分散的不合理状态, 可以提高农村教育的规模效益。然而, 撤并农村初中学校, 让农村孩子全部进城读书, 又会出现规模过大而导致的不经济问题, 比如, 规模过大造成学校管理压力增大、存在安全隐患、协调成本增高、教学难度增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等。将农村初中集中到城区建设“巨型学校”, 是以城市教育取代农村教育的做法, “会导致国家多年以来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付诸东流, 出现城区教育资源紧张和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并存的结构性浪费”。

在访谈过程中, 有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透露, 在城里建学校比在农村改造老学校的成本要高得多, 在城里集中建学校可以省钱、可以节约资源的说法是伪说法。“在城里建1所学校, 在农村可以建10所。”在农村, 不仅建设成本低, 还可以节省不少交通费。“一个孩子一个月要回两次家, 一次10块钱交通费, 两次就是20元, 一万个孩子就是20万, 一年是200多万, 可以用来建很多农村学校。”

(3) 伪均衡论。对于实践中把农村学校数量减少和城区学校规模扩大作为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经验进行推广的做法, 未免过于简单, 在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撤并农村初中, 让孩子集中到县城读书不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最好办法, 还可能导致家庭经济条件差、社会关系少、学习成绩不良的儿童选择辍学。在访谈中, 有教育行政领导认为, 在城里集中建学校是政绩工程, 在城里集中建几所学校比在农村分散建几十所学校更能显出政绩, 并且可以带动县城的消费, 农村孩子进城读书与城市孩子共享优质教育是一种伪均衡。“孩子进城有利于刺激县城的消费, 在城里喝水都要花钱。”“农村的孩子, 在农村读书, 给他们提供好的学习条件, 而不是把农村的孩子弄到城里读书, 这就是教育公平。”

二、分析

主张初中学校进城者认为, 让初中进城不仅符合城市化人口流动的趋势以及群众自发进城的意愿, 也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手段;投资农村学校效益低, 不如集中在县城能够产生规模效益。而反对者主要从辍学率升高以及农村文化衰落等现象出发, 抨击初中进城是以城市教育取代农村教育, 是“伪均衡”的做法。

1. 城市与农村:孰优孰劣

尽管在古代, 城乡文化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不存在都市优于乡村的概念, “不是城市, 而是乡村成分规定了中国的生活方式”, 乡村还经常是学术文化中心, 书院、藏书楼常在乡间。然而到了现代, 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 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迅速向城市集中, 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迅速拉大, 以致在社会上到处充斥着城市教育优于农村教育的论断。农村初中生源减少, 优秀师资纷纷进城, 大学生、新教师不愿意到乡镇任教, 农民群众对当地教育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城市教育资源的向往, 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离开故土, 选择资源配置更好的城市学校。主张农村初中全部进城就是这一论点的集中体现。

城市与农村由于地域、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 在文化上也存在着差异, 两种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 城市文明在引领农村文明的同时, 更需要获得农村文明的滋养, 二者之间是共生共荣的关系, 同一则同灭, 差异则互补。在教育方面, 农村相对艰苦的条件更有利于培养儿童坚韧的意志、刻苦拼搏的精神、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等优秀的精神与品质;城市儿童则相对来说更加开放、兴趣广、外向、自信等。教育上的差异有助于教育者不断地反观自我, 在相互启发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教育上的同质不仅容易滋生系统的浮躁或冷漠, 更缺乏自我修复的功能。

2. 逆城市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以往的工业社会以及农业社会, 城市人是少数, 各种资源集中于城市, 在交通通讯并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 农村人很难享受社会文明的优秀成果, 城市人相对于农村人具有优越感。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后, 尤其是伴随着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城市生活的弊病日益突出, 农村生活的便捷逐步凸显, 城市人将成为大多数, 农村人成为少数, 具有在农村成长与受教育的经历, 将会成为今后生存与发展的优势。因此, 仅仅被当前滚滚的城市化潮流所裹挟, 看不到潜流, 一味提倡城市教育取代农村教育的做法, 无疑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3. 教育均衡: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教育均衡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 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由最初的强调“机会平等”, 到日益重视的“过程平等”, 以及更高追求的“结果平等”, 分别处在不同的理想层次上。主张初中进城者认为, 将农村孩子接到城里与城市儿童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就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的集中表现, 这还停留在机会均等的层面。而反对者的理由则更多地建立在过程平等或者更高的基础之上, 认为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挤在一起, 并不能保证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同等的教育。

4. 文化复兴:农村学校难以承受之重

反对初中进城者认为, 撤销农村学校会使农村地区文化结构遭到破坏, 进而导致农村文化的荒芜, 这种观点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众所周知,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 “乡村精英”、民谣、戏曲与民间私塾共同构成农村文化传承的主体, 学校仅是农村地区传承文化的主体之一, 更何况现代学校嵌入农村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事情, 是现代教育普及的结果。随着现代教育体系尤其是垂直系统的构建, 农村学校更多地在完成国家课程所规定的内容, 与乡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松散,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更难以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农村文化衰弱的原因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 将农村文化复兴的重任仅仅建立在保留农村学校的基础上是不现实的。

5. 规模问题:应该避免两个极端

学校应该有适度的规模。规模太小, 资源不能够充分使用, 不仅造成浪费, 也不利于学生某些品质的培养, 比如集体荣誉感、团结与协作的精神、竞争的品质等。规模太大, 又会导致管理成本的升高, 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以外, 规模过大也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目前, 许多城市出现的巨型学校, 班级规模严重超标, 势必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观照度”, 进而影响课堂教学和教育效果。赞成初中进城者看到了提高学校规模带来的经济效益, 却很少考虑规模过大造成的负面影响。反对初中进城者能够看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 并能从提高教育实际效果的角度出发, 其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以此阻止小规模学校的撤销、妨碍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则是错误的。

三、建议

不管初中学校位于农村还是城市, 都应该坚持惠及所有适龄儿童的原则, 都要达到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标准, 确保教育均衡发展。

1. 确保初中教育目标的实现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实施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阶段, 是学生逐步接受社会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是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奠定良好身心素质的关键时期。“农村初中进城”是地方政府在城乡二元格局背景下改进农村地区儿童初中教育状况的一种尝试, 其中还夹杂着强烈的效率主义以及通过集约化办学彰显政府政绩的思维倾向主张“农村初中进城者”通常以提高办学效益或者“满足农村子女进城读书”的表面愿望为导向, 掩盖了农民子女就近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实质。盲目扩充城市学校规模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充分利用城市与农村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而不是偏执一端, 才更有利于儿童心性的健康发展, 也更有利于初中教育目标的更好实现。

2. 初中进城要因地制宜

初中进城作为让农村地区儿童与城市儿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不适合所有的地区。农村初中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加强配套建设, 如:交通问题、校车问题、寄宿问题、校园安全、校园欺侮、餐饮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等。受地方交通通讯条件、城乡教育差异程度、城市教育容纳能力以及教育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在推进“农村初中进城”方面要因地制宜。在一些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农村地区, 地方政府可以尝试“农村初中进城”的改革, 而那些交通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慢的农牧山区则要慎行, 切忌盲目追风, 以免配套措施跟不上导致当地义务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

3. 做好农村地区特色学校建设

反对农村初中进城者通常都看到了农村缺少初中的不利之处, 对于农村初中的发展趋向以及应该如何办, 还缺乏具有建设性的思路。主张初中进城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可以例举出示范学校, 主张在农村同样可以办高质量的教育, 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国外如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帕夫雷什中学曾经是一所偏僻的乡村学校,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领导下成了国际闻名的实验学校;在我国, 先有洋思中学、后有杜郎口中学, 都是偏僻农村成功办学的典范。在城市中学规模和班额越来越大而农村中学规模和班额日益萎缩的背景下, 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 尝试小班化教育, 推动农村地区小规模初中教育办学特色建设, 将是农村初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出路。

参考文献

[1]胡俊生.农村教育城镇化:动因、目标及策略探讨.教育研究, 2010 (2) .

[2]张泽科.一个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创新模型.四川教育, 2007 (4) .

[3]郑玮娜.海南在8个贫困县实施“教育移民”.中国教育报, 2008-02-21 (1) .

[4]李期, 吕达.关于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可行性探讨.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5]万明钢, 白亮.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反思——对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重新解读.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25) .

[6]万明钢, 白亮“.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教育研究, 2010 (4) .

[7][美]牟复礼.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变迁.[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 2000.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篇三

本学期执教抽签竞赛课一节,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到《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部分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一内容,这是整个哲学乃至整个高中政治课中最难的部分,及其抽象又极其相似,教材删节的特别简单,而能力要求又特别高,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补充教材、整合教材,组内一致意见认为本部分内容不适合讲公开课,尤其是让学生主讲更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挑一个简单的内容作秀是大家做公开课心照不宣的做法,我觉得这样做既伤害了学校的教学模式,同时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一些不良的东西,比如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于是依然按照进度确立了课题。

一.准备工作:

1.精心设计学案,体现一个“导”字。将学生手中的教材及参考资料充分运用起来,让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学习;整合教材,按照学生现有的程度将教材按他们能够懂的方式整合,形成知识系统。

2.设计课堂结构。体现“学思用”三部课堂一般模式,同时将之具体化到本部分知识,按照内容指引,“学”“思”相融,辅之以练,检测目标达成度。需要解释的是,我们课程的特点是一个内容通过“学”掌握现象和基础,通过思考发掘形成能力,按内容定形式政治课的课堂结构适用边学边思,学思结合,如果一定要分成两个部分,学完所有的内容,然后再深入思考,会造成内容的脱节的。

二.课堂效果

1.目标达成。按照学案的导引学生付出了较之以往更多的时间充分学习,同学之间也有一些交流和讨论,通过学生展示,可以看到他们通过自学能够掌握60%左右的知识。通过交流和辩论可以掌握80%知识,通过教师的点播和答疑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表现在用原理解决问题的快速抢答环节,准确率达到90%以上,对于本节知识而言实属不易。

2.课堂节奏。由于学生把握问题的角度不是特别精准,又做了大量的准备,因此造成一个问题的讲解占用时间过多,教师引导不过来,显得课堂不紧凑。针对学生讲解不到位,最后只好教师讲解,浪费了时间。节奏的不合理,影响了其他环节,是本节课最大遗憾。

3.知识整合。本节是矛盾观收尾章节,必须做各种维度的知识整合。从形式上看,学生形成了本部分知识的知识系统。但通关过高考题的训练,形成了知识系统仅仅是前提,应用能力的形成还需要艰苦的训练。

三.课堂评价。设计的课堂评价是采用水乳交融方式进行。我创造使用了学校要求的评价方式,采取隐性的加分方式:凡是参与展示的同学就意味着学案做的好,这是学案检查时教师确定的,学生获得学案加分,并根据其讲解的程度获得展示加分;课堂学生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或回答问题,也获得加分,加分幅度由课代表根据教师评价语言和学生的敬佩程度而定,下课之前公布给大家,有异议可以抗辩。教学实践中学生庸俗的使用的课堂评价政策会使课堂偏离方向,我曾遇到这样的事情:学生先问回答问题加几分,然后决定是否答题,还有拒绝回答问题的,说“大不了你扣我分”,学生把评价当成了目的偏离了课堂改革的初衷。隐性加分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内容上来,而不是过度关注形式。

四、课后心得

课堂设计只是一个框架,课堂生成,节奏把握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地方,也会有一些意外收获和遗憾

4.对立观点作文 篇四

上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课后,感触颇多,有许多方面值得我学习反思,以下是我上了这节课的课后反思。

一、时间把握合理,课堂导入、衔接自然。

通过提问学生,回顾矛盾普遍性原理,引出方法论: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也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矛盾,解决矛盾。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引入到新课课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间约五分钟。

讲授新课过程:中学生王林变化的过程→主次矛盾→玫瑰有花亦有刺→矛盾的主次方面《小驴过河》的例子→导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红楼梦四小姐的性格分析及贾母的态度→ 深化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认识→课堂小结。(下课铃声响)

反思:总 的这节课听下来,感觉比较流畅,时间安排也比较合理、紧凑,学生思维活跃,感觉始终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对照自己的平时上课,总感觉不够自然,说得土一点 就是欠“老道”,时间把握不好,有时感觉不够用,有时又感觉时间用不光,上完这一课后,怎样使授课过程流畅、时间安排合理,这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激发兴趣。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我想应该是比较贴近学生的课程资源。课堂上应追求所用的例子不需多,但每一个例子都应该是比较典型,总的思路我停下来之后应该是这样:先 打出一个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再总结出课本的知识点。这体现了新课程教材的“生活”逻辑,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无论是“中学生王林”的例子,玫瑰 的例子,小驴过河的例子,还是最后红楼梦四小姐的例子,都用得比较典型,每个例子都有它承担的功能,精而不烂。

5.对立观点作文 篇五

教学设计

一、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3.9 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祸福相倚”与“得失转化”的有关事例,揭示了对立统一关系。

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牵牛要牵牛鼻子”蕴涵着抓主要矛盾的观点。¨

“对症下药” “因地制宜”等蕴涵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撰文:《矛盾论》读后感。【地位解析】

本框内容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第二框。本框所探讨的 矛盾分析方法——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可以说是整个矛盾观的归宿,整个辩证法的核心,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于此,整个唯物辩证法就完整地呈现给我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告诉我们 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接着上一单元侧重从 方法论角度,继续回答 “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因此,在全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智慧,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每个人成为课堂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的信心;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教学难点 :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重、难点的突破: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思考、合作探究、比较分析、迁移拓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地探究、讨论问题。

四、教学设计思想 因为是哲学课,就要努力上出 哲学味、思辨味,要不断地 怀疑与追问。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1、“教”要遵循“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造“认知冲突”,最大可能激活学生思维。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学会放手,特别是教学难点、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2、遵循 “ 三贴近” 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师生互动是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的统一。、遵循 “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 的理念。教学资料的挖掘基于书本,材料丰富但主题一致,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科学合理的处理好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顺序进行适当处理和优化重组,先讲第二目,再讲第一目。、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要恰如其分。

采用的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活动启发法、分析讲授法、欣赏体验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知识的迁移和整合,由旧知引出新课。(投影同步)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何处来)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向何处去)

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 ● 师生从哲学的使命入手,快速梳理哲学四大板块及主要内容: ●

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观和发展观 实质与核心(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整理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世界的状态,即世界是怎么样?)● 互动梳理辩证法“三观”的内在联系: ● 矛盾观知识简要回顾:含义及特点

问:矛盾特殊性原理——其方法论是什么?(引出新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角色扮演】 古希腊青年尤苏戴莫斯和智者苏格拉底的一段对话,“关于欺骗、盗窃之类是否是正义的”,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辩论。让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尤苏戴莫斯和苏格拉底。

一次,青年尤苏戴莫斯告诉智者苏格拉底,像欺骗、盗窃之类都是不正义的。于是,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辩论。苏:“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尤:“这应该是正义的。不过我说的却是我们的朋友。”

苏: “一个将领看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就欺骗说,援军就要来了,因此制止了士气的消沉,我们应该把这种欺骗放在哪边呢?” 尤:“我看应该放在正义的一边。” 苏:“又如一个孩子生病了需要服药,却不肯服,父亲就欺骗他这东西很好吃。由于用了欺骗的方法,竟使儿子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我看也应该放在正义一边。” 苏:“又如,一个人因为朋友意志沮丧,怕他自杀,把他的刀剑一类的东西偷去或拿去,这种行为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当然也应该放在正义一边。” 苏:“这就是说,就连对于朋友也不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坦率行事的?” 尤:“的确不是,如果您准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 ——苏格拉底运用他擅长的“精神助产术”,反复启发诱导,帮助尤全面认识问题。告诉我们每个事物都有其矛盾的特殊性,要对事物作具体分析,进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就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特殊方法。

地位: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主义活的灵魂。

● 【 梳理教材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相关知识点:原理依据、含义、地位。

(易错易混)矛盾特殊性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原理和方法论的关系。

(难点剖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然是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为什么要以矛盾普遍性原理为指导?——要分析和解决矛盾,前提是要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也就是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

● 【欣赏体验】选取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其中的 6 个让学生欣赏。

师问:同样是描写贵族小姐,在曹雪芹的笔下,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只一两句诗就可以把她们鲜明地区分开来。为什么?

【连一连】让学生把 诗句与对应的人物进行连线。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机,自云守拙。——薛宝钗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一: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即“认识世界”。)

师生探讨:一部《红楼梦》,可谓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的典范,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身上最典型的个性特征,也就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得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一

● 【生活智慧】通过灭火、西邻用人的例子。

让学生回答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不同的物体着火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处理?

例子 1

木材着火——用水灭火;油锅起火——用黄沙;化学药品着火——二氧化碳或四氯化碳灭火器;等等。

v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二: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即“改造世界”。)

例子 2

有一个寓言故事:西邻家有五个儿子,一个质朴,一个聪明,另外三个,一瞎一驼一跛。按常理,这种家庭应该日子不好过。但是,西邻善于因人制宜,扬长避短,他让质朴的儿子务农,聪明的儿子经商,失明的儿子按摩,驼背的儿子搓绳,脚跛的儿子纺线。结果,全家人各尽所长,安居乐业。

——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

【思考感悟】 “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们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找到发挥你特长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伟大。● 反对:“一风吹”、“一刀切”,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思维延伸】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具有多样性等。● 【“头脑风暴”游戏】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列举包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俚语等,一组列举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俚语等。一一对应,多多益善。(课堂气氛热烈)A 组:因材施教、入乡随俗、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抽薪止沸„„

B 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鸡蛋得鸡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张冠李戴、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抱薪救火、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一刀切、一风吹„„ ● 【思维拓展】列表比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系。(师生互动完成)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承上启下】一个简单事物内部可能只包含一个矛盾,而一个复杂事物内部会包含多个矛盾,大到社会,小到个人,都是如此。结合学生自身存在的矛盾,比如学习和玩乐、成长与责任、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而贯穿其一生的最主要的矛盾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可见,在复杂事物的多个矛盾中,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情形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投影图示)● 【案例解读】案例一

索尼得益于 “ 带头牛 ” ;案例二

九方皋相马

——感悟:复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样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生活的智慧。● 【 梳理教材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关系、方法论意义。(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① 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注意点:前提是在一个复杂事物中存在多个矛盾;主要矛盾只有一个 , 次要矛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主、次矛盾是矛盾发展不平衡和矛盾特殊性的情形)

②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例:十七大: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实现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四个文明,四位一体)

B.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青海玉树地震前:经济建设——地震发生: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恢复经济。

③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A.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例:牵牛要牵牛鼻子;画龙点睛;打蛇要打七寸等

B.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例: “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C.反对不分主次,颠倒主次,抓不住重点。

例: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十个指头按跳蚤等

(注意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不等于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而是强调在解决矛盾的时候,有所侧重,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要集中力量解决它,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即对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 思维点拨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正是由于每个矛盾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注定成为主要矛盾,有的只能成为次要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具体分析每个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之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渗透在矛盾分析方法的各个方面。)● 【实战演练】:下列俗语体现或违背了什么原理或要求?(互动完成)

如:眉毛胡子一把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十个指头按跳蚤;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擒贼先擒王;荷花好看也要绿叶相扶;牵牛要牵牛鼻子;学会“谈钢琴”的工作方法;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等。

● 师: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都有主、次之分。这就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特殊性的情形二——矛盾主次方面。(投影图示)

【时事回顾】 2008 年以来大事记:跌宕起伏、悲喜交加

2008 年以来,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极其不平常的历程,我们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拉萨**、疆独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南方罕见雪灾、甲流来袭、金融危机等等一系列重大考验,但是我们坚强地挺过来了,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神七顺利上天,实现两岸三通,积极抗震救灾,挫败民族分裂势力,成功抗击甲流,实施新农保、新医保,努力遏制高房价,全面关注校园安全。经济增长“保八”成功,大力建设民生工程,社会各项事业有序推进。

师问:如何看待中国在这阶段的发展形势?

——中国在这阶段可谓跌宕起伏、悲喜交加,成就和困难并存,但是总的来说,成绩是主流(矛盾主要方面),问题和困难是支流(矛盾次要方面)。

● 【 梳理教材 】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关系、方法论意义。(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① 含义

矛盾主要方面:在一个矛盾的双方当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1 个)/ 矛盾次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1 个)。

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配以漫画题训练。②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 温故而知新 】结合经济生活中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的双方,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在国民收入的配中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A.对立:相互区别、相互排斥; B.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依赖;

C.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改变。

③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运用:评价人和事;看形势;评价互联网的发展;评价党的作风(分清主流和支流)

★ 【难点突破一】 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前面所讲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指的是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双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而不是一面,即要求我们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而矛盾主次方面是对这双方的地位和作用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明确哪一方是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既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矛盾次要方面。而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会对事物的性质产生影响,它作为反对力量,与矛盾主要方面进行力量的较量,发生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就是事物内部本身有包含促使其走向反面的力量,即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矛盾双方力量对比一旦发生变化,发生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就改变了。

★ 【难点突破二】如何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列表比较 + 实战演练)★【 思维点拨 】 :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处理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正是由于矛盾具有特殊性,每个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决定了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一方注定成为矛盾主要方面,另一方只能成为矛盾次要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具体分析矛盾双方的特点,分清主流和支流,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性质和本质特征,正确认识该事物,把该事物和他事物相区分,这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之一: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渗透在矛盾分析方法的各个方面。)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总的方法论(师生互动完成两者的含义、关系,水到渠成)

(三)本课小结

矛盾分析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概括总结。(师生互动完成)

(四)巩固拓展练习、(2009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题)我国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你是否赞成文理分科?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道理,加以分析说明。

【 思维导航 】 :教师引导分析材料,学生充分探究,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知识。

观点一

赞成文理分科 人才的发展应该有所专长,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同时又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培养 “ 通才 + 专长 ” 式人才。

观点二

反对文理分科 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是紧密关联的,过早文理分科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2、(自编材料)楼市风暴 ——“ 史上最强 ” 楼市组合拳。

1994 年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中国老百姓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但是,在过多依赖市场化体制运作下,2002 年开始全国各地房产价格不断攀升,老百姓出现了“住房难”的问题。

继 2008 年渐趋平稳,2009 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个急转向上的行情。年初:贯彻房地产优惠政策刺激房市

;年中:加大土地供给,整顿市场秩序;年末:防范泡沫扩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2010 年面对居高不下甚至疯狂的房价,国家颁布了“国十条”,使出 “史上最强”楼市调控政策组合拳,通过税收、信贷政策重拳出击房地产投机炒作,实行更严格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同时限制地价,首推房价问责制等等,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问:上述材料中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法的道理?

【 思维导航 】(1)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既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又由于其不健全,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困难。—— 体现了用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观点看问题。(2)面对楼市出现的实际情况,国家针对性地采取宏观调控的相关措施;实行更严格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以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体现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组合出击,并集中力量打击房地产投机炒作。—— 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6.对立观点作文 篇六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9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上一框学习了矛盾的观点之后自然而然展开的。本讲主要通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地位及关系的讲述,得出我们看具体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方法。学好本课对于学生们能够正确的认识事物,分析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学习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2、能力的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初步学会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本框学习是学生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是学生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哲学上矛盾的概念以及延伸方法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

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 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7.对立观点作文 篇七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3.9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主要矛盾。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是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怎样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对立统一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本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的对立统一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感悟矛盾的观点,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认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解决矛盾的关键,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本课设计了两个框,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二框的内容目标是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学习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包括两目,一是讲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二是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学情简要分析

高二的学生初步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思辨有一定兴趣,愿意通过思辨揭示事物的本质。对于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学生有生活的经验,但需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对于其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需要认识其重要性,学会主动应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个方面。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相关话题的分析讨论,并依据讨论内容辨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举一反三;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个复杂矛盾体系中地位和作用,明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可以迁移运用。

2、学生参与相关话题的分析讨论,并依据讨论内容辨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举一反三;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并可以迁移运用。

3、学生在相关话题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能够在处理未来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提高对自己生活的反思能力。

2、学生能够自觉运用哲学的相关原理分析和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行动的自觉性。

3、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看问题,避免思维片面性和行动的盲目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参与讨论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解决生活中自身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哲学的思维方法对于学生自身生活的指导作用。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并在课堂事例中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教学策略方法 教学整体思路是【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哲学 】【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哲学 】【体验导行---生活践行用哲学】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日本福岛核危机”引发的对核电发展的质疑的分析,使学生明白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认识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示意图、结构图等直观图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整合零散的知识。

●教学活动过程

导入:刚才同学们欣赏的是我们山东师大附中的美丽风景,而我们历城一中的校园也很美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其中也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活探寻其中的哲学奥秘,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哲学 】

最近我们大家关注最多的话题可能就是日本的核危机,地震、海啸、核事故让日本遭遇三重危机,尤其是核事故,令全球焦虑。核辐射究竟有多大的危害,让我们通过对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注意在观看视频时,请结合核事故的危害,思考并回答:你支持以下哪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观点一:核电优势明显,要快速发展核电 观点二:核事故危害巨大,应放弃发展核电

【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哲学 】(学生分组讨论以上观点,时间约3分钟)(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其实同学们无论是同意观点一还是倾向于观点二从哲学角度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探讨的是核电发展能与不能的问题。到底能不能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解决影响和制约核电发展的因素,尤其是关键因素。

问题一:我们在发展核电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核电发展受很多因素制约,比如:厂址的选择、资金的投入、人才的供应、装备制造业能力、核燃料的持续供应还有安全问题等。

问题二:比较上述因素,你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影响核电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安全问题。它是主要矛盾。(请看示意图)说他是主要矛盾是因为它决定和影响着我们发不发展核电,怎样发展核电。它在核电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副板书)所以我们目前重点要解决的就是核安全的问题。

(问题引领)我们着重关注了安全问题,那其他的影响因素是否就可以置之不理了呢?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有何联系呢?(请同学回答)

(教师总结)次要矛盾也会影响到主要矛盾的解决比如厂址的选择如果不考虑周全,选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的,如:如果核燃料供给面临“断粮”的危险,核电站无法正常运营,在此情况下,核燃料的持续供应这一次要矛盾可能会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知识总结)谁能帮我们总结一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请同学回答)在一个复杂事物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有特殊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我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过渡,问题引领)让我们回到刚才核电发展的话题上,核电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都是一个个的矛盾,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对于要不要发展核电的主要矛盾安全问题而言,也存在矛盾的两个方面就是安与危。那如何判断发展核电是安全还是危险呢?是谁来决定发展核电是否是安全的?是安还是危呢?(请同学回答)(请看示意图)

不能简单地说一定是安或一定是危,是由安和危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副板书)矛盾的次要方面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所以我们判断发展核电安全还是不安全,着重看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要不要发展核电最终是由核电发展安与危这对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所以我们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副板书)

但我们能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呢?在我国,核电站目前是安全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不是,有句成语叫居安思危。居安思危说明什么?(请同学回答)说明矛盾的主次方面可能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知识总结)哪位同学能帮我们总结一下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在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力量也是不平衡的,有主次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所以,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赖。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抓主流。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小结1)让我们再来看一下通过对核电发展的分析,我们探究出的两个哲学道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请学生回答)它们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都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离开重点谈两点,是均衡论;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都是错误的,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难点突破)这里有一个难点问题就是同学们往往容易混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老师给你总结了区别它们的办法。(请同学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观点是体现主次矛盾辩证关系还是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党

-------尽管利比亚等国家和地区有局部战火,但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的局面。-------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也要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总结提升)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到个人的工作学习,大到国家建设乃至世界局势判断,我们在认识和解决任何矛盾时都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我们再回到核电发展的话题上,发展核电各个国家态度有冷有热。

美国: 发展包括核能在内的多样化的能源 荷兰:不会考虑建核电站 法国:放弃核电毫无可能

问题思考:上述国家发展核电的不同态度与其国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因为各国的国情不同,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所以只要能利用的都想利用。荷兰是风车王国,有发展风能的悠久历史和先进技术,所以他们不必铤而走险发展核能。法国目前发电主要依赖核能所以不会轻易放弃核电,需要做的就是加强核电的安全。

各国的国情不同就体现了矛盾是有特殊性的,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各国对发展核电的态度不同,就必须具体分析各国的不同情况。

总结原理: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材料:根据2020年中国GDP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估计,国内约需发电装机容量8亿~9亿千瓦,而已有装机容量仅为4亿千瓦。煤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水能发电等有一定的局限性。

问题思考: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方面的国情与发展核电之间的联系。从上述能源国情与发展核电政策的联系,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有什么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教师总结)我国的国情是作为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带来能源消耗的巨大缺口,在化石能源面临枯竭以及污染严重,可再生能源受条件限制较大的情况下,我国需要发展核电。需要发展核电这是对我国能源利用状况做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的正确认识,也是对解决我国能源问题解决所下的一剂良药。当然前提是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印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小结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认识一切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一切矛盾的关键。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本框总结: 本框题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包括两条主要的方法论,一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它是由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的,并且强调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二是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它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的,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体验导行---生活践行用哲学】

材料:2011年3月16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一)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二)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三)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四)暂停审批核电项目。

(1)我国对核电发展的上述政策是如何体现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

上一篇:依然箫声默高中作文下一篇:高考重要知识点总结---政党和政党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