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山区农村初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精选7篇)
1.我国山区农村初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篇一
农村乡镇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我镇地处大别山腹地,**、**、**三省五县交汇之处,国道纵贯全境,全镇约4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全镇在校学生近4000人,其中初中生1800余人。全镇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和打工为主。全镇主要为山地,可耕种面积有限,因而,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经济来源依靠外出打工,因而许多家庭是祖孙结构,即使有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家,也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个人素质、教育目的和社会环境等原因,家庭教育存在缺失或畸形。
调查发现,我镇家庭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1、家长素质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氛围。家长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家长们如是说。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家长在农闲时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农村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籍,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很快,但书房或书桌的学生并不算多。
2、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等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有许多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父母经常打骂孩子的占有一定比例。据了解,有一小部分的家庭,当家长主动闲聊时,孩子能认真回答问题;大多数情况是,如果家长不问,孩子也不会主动述说;极小部分的家庭的孩子看到家长无事,则会主动述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相当部分的孩子则是躲避家长,怕挨训斥和责骂。这种情况在初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3、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较多,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严重。在受调查学生中,一个班级,一般都有25%左右的学生家长双方都在外打工,这样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的身上,这种隔代教育或旁系亲属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过去家庭条件差,当时的父母极少宠爱孩子;现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把那一份宠爱加倍地给予了第三代,造成了溺爱。有些祖父母或旁系亲属在带孩子时担心出差错,所以对孩子百依百顺,他们只是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传声筒”和“取款机”,并不能对孩子采取对症下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他们所具有的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养育”观。同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农村很少接触新事物,价值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隔代教育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再个,父母逢年过节回来一下,心中总感觉对孩子有愧,长年把孩子扔在家里,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心中有愧,总想办法补偿。而这种补偿的方式往往变成了物质上的弥补,大包大包的衣服和零食,各种好玩的玩具、Mp3、Mp4、游戏机甚至新颖时髦的手机,却极少有家长为孩子买书回来的。而带回的这些东西却并不能让孩子学会感恩,相反,他会认为那是父母应该补偿的,是他该得到的,在孩子与孩子之间还会加剧攀比之风。即使有家长想着回来要与孩子好好沟通教育一下,结果也因为长期在外,了解不多,互信不够,沟通难度大,加之年节期间,相互间走动多,你来我往之间,时间往往浪费在了扑克麻将上面了。
4、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的学习,轻素质的培养。大多数的家长,自己文化层次低,自己觉得社会地位低,所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认为,读书、考试是唯一的出路。他们觉得,在学校里就应该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等考试要考的学科。对于篮球、乒乓球、画画、舞蹈、唱歌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则是多余的,对孩子的品行,特别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据了解,有些家长认为学这些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只有极小的家长则认为可以学习,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因此,很多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将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变成了单一枯燥的文化课。造成许多学生在学校找不到感兴趣的东西,在家里不愿面对家长关于学习的发问,在同学间找不到自信心,这些学生或者厌学、或者自暴自弃、或者和家长老师闹对立,从而走向极端。
5、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我镇与外界沟通也日益密切。作为学生,既要面临家长不在身边缺乏管教或有家长在身边但管教不力的家庭环境,又要应对充满种种诱惑的社会环境。未成年的学生,自制力往往较差,抵制诱惑的能力有限,而我们的社会又不能给他们创造一个非常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街上的网吧、游戏厅,辍学后终日闲逛无所事事的同龄人,以及那些灯红酒绿的生活,充满暴力色情的影视片,对他们来说都是难以抵挡的诱惑。一不小心,就可能误入其中,难以自拨。这个时候难道仅仅只能怪学生、怪家长吗?令人深思!这其实也让农村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目前我镇农村家庭教育的教育环境不理想,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太令人满意,具体体现在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的自身素质偏低、教育方式落后、主动教育意识不强、教育的目的不明确、社会监管不力等方面。
家庭教育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创建良好的家教环境,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结合相关调查,特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
一是积极举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查看自己孩子的作业,欣赏着孩子的学习成果,对孩子的在校生活和学习的情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也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进行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家长学校的举办,有利于提高我们农村家庭教育水平,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理念,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同时也让家长更加及时了解学校的工作,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更为紧密,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
二是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力求用良好的办学条件,来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今天的中小学生,一二十年以后又将成为家长,希望他们不要重蹈父辈们的覆辙。但是要真正缩小农村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使农村孩子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需要法律的保障,要以法律来完善和保障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
三是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机制。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工作和班级情况,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状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校之间的理解。
四是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其次,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两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这样,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形成后,能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五是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
六是加大学校周边环境以至社会环境的治理。学校应主动联系镇政府、派出所、工商所、村委会等单位,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创建一个适合未成年人成长的空间;应着力将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抓,多想办法,想点子,提高广大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建一个健康向上、重视教育的文化氛围,倡导家庭文明之风;应多多开辟就业渠道、多多提供理想的就业岗位,让家长能有尊严的留在家乡工作并能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网吧、游戏厅的管理,应该常态化,不是等家长、学校报告了才去处理,或是家长、学校即使报告了也不见得处理。对于社会闲散人员,各级责权单位要深入研究,找出对策,让他们有家可归、有事可做。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中学到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爱上学、爱学习。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意味深长指出:“如果你给祖国和人民养育了优秀的儿女,你就在自己的身后立下了一座活生生的不朽的丰碑;如果你养育的子女不争气,成了社会的败类,你就留下了可耻的罪行。”没有谁愿意看着可爱的孩子成为社会的败类,没有谁希望在社会上留下可耻的罪行。我们的社会正飞速向前发展,我们的家长也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文明、科学的态度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积极创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当然,要彻底改变我镇家庭教育的现状,也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2.我国山区农村初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篇二
随着时代的进步,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且逐渐成为服务贸易不可或缺部分,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得到了全球各国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综合国力得以提高,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显著。但是, 和许多发达国家比较, 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劣势突出。传授仍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形式, 却忽略了与人才市场的衔接、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诸多方面。因此, 致使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学科领域狭窄, 教育服务与其他国家而言吸引力不大。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可知, 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45.98万人, 比2013年增长了11.09%, 增速有所减少, 但本科及以下层面就读人数增长仍然迅猛, 低龄化趋势明显。尽管中国去海外求学的人数在上升, 但中国学生进入知名学校的概率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下, 深入分析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找出阻碍其发展的问题所在, 从质和量上实现中国教育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使我国教育服务贸易能为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二、理论概述
教育服务是指“教育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 教育服务属于一种服务形态的产品, 当下, 教育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了一项相当巨大的产业。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实现经济目的而相互进行教育的输出与输入的过程叫做教育服务贸易, 它是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 也就是国际化教育和服务贸易相结合的产物。WTO协议明文规定:除政府完全资助的教育活动外, 只要收取学费、存在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都是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的, 其包括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技术培训等许多领域。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Middleh ur st (2001) 认为, 跨国教育服务的阻碍因素主要包括:总体的国内立法尤其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政策方面、资格认证机构及其政策、海关法规、签证法规、电信法律、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质量与拨款机构的过度监管。OECD (2009) 分析了OECD国家的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并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服务贸易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学费、语言、和生活费和移民政策等等因素影响了学生留学目的地的选择。魏浩, 籍颖, 赵春明 (2010) 指出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各项指标较低, 和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张国军 (2014) 也认为, 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处于竞争劣势, 逆差大, 发展不平衡。蒋平 (2014) 认为, 我国研究生教育要走向国际化, 需要遵循教育服务贸易相关原则, 从而实现跨境交付的开放性、自然人流动的知识传授、境外消费群体的多元化和及商业存在办学的灵活性。马静 (2014) 也指出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存在逆差;李武歌 (2014) 提到, 教育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新领域, 日渐受到相当多的国家的青睐,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国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教育的资源优势, 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张悦 (2015) 从教育服务贸易的四个方式, 即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跨境交付、自然人流动入手, 详细的分析了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并从管理、市场和政府方面阐述了其存在的问题, 从而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徐寒 (2015) 采用文献演绎法对教育服务贸易产生的理论背景进行了梳理与归纳, 并分析了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与结构, 进而展望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在国际中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入世以来, 政府对教育服务贸易作出了许多相关的开放政策, 总体上开放性还是较高的。特别是对境外消费的提供方式, 和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开放力度甚至没有设限制。近年来, 中国在教育服务贸易的其他三个方面, 即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方面获得了相应进展, 然而, 境外消费仍旧是中国教育服务贸易最主要的提供方式。入世后, 中国的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长, 2014年出国留学人员甚至高达45.98万人2013年41.39万人, 当年, 占全球留学人数的14%。从1978-2013年, 中国共有有305.86万名学生去世界各地留学, 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这些去海外求学者主要的集中在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其中, 中国历年最大的教育服务贸易出口口国是美国, 2012年中国去美国求学人数为23.6万人, 占美国海外学生总数的28.7%。从2001-2012年,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教育服务贸易额增长了5倍多, 2012年占中国从美国服务总进口的21.38%。
(一) 境外消费 (consumption abroad)
境外消费是指一成员方服务提供者在境内向来自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其主要的内容就是留学生教育。根据教育部数据, 截止2014年, 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长, 已达到45.98万人, 目前, 我国已然是全球范围内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留学生的人数除了在2004年有小幅度下滑外, 一直都处于上升的状态, 每年去海外留学的人数不断增长。根据图3-1可知, 与2013年相比, 我国各类出国人员总数增加了4.59万人, 增速为11.09%, 增速有所减缓。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留学行业的市场规模得以扩大要归因于出国留学人数的不断增加。目前, 中国留学行业产业规模约达到了2000亿人民币。如图3-2所示, 中国留学市场中中介费、培训费和境外消费所占的份额比重。其中, 境外消费所占份额最大, 达85%。不同的国家学费也各异, 其中学费最高的属美国, 据调查, 其私立大学学费大约为24-30万人民币, 而公立大学学费约为10-24万人民币。中国留学生学费和生活费总数约可达到1500-2000亿人民币。中国留学生的境外消费在中国留学行业市场规模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2/3。培训费在国内的留学行业市场中所占份额达到总市场份额的13%。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多, 参加出国留学考试的人数也随之增加。绝大多数学生在考试之前, 都会选择相对应的培训。中介服务费用占了留学行业市场份额的2%。目前各留学中介对于留学中介服务费用的报价从1.5万到6万不等, 因国家和学校而异。留学中介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至少有50亿。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
我国去到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不在少数, 然而, 来华求学的各国学子也是应接不暇, 据统计, 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 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 比2013年增加20, 555人, 增长比例为5.77% (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 。下面以不同情况来分别分析:
1. 按洲别统计。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际司
2. 按国别排序前15名:
韩国62, 923人, 美国24, 203人, 泰国21, 296人, 俄罗斯17, 202人, 日本15, 057人, 印度尼西亚13, 689人, 印度13, 578人, 巴基斯坦13, 360人, 哈萨克斯坦11, 764人, 法国10, 729人, 越南10, 658人, 德国8, 193人, 蒙古7, 920人, 马来西亚6, 645人, 英国5, 920人。
3. 按省市排序前10名:
北京74, 342人, 上海55, 911人, 天津25, 720人, 江苏23, 209人, 浙江22, 190人, 广东21, 298人, 辽宁21, 010人, 山东17, 896人, 湖北15, 839人, 黑龙江12, 056人。人数超过10000人的省 (区) 还有福建10, 758人。
4. 按学生类别统计:
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164, 394人, 占来华生总数的43.60%, 比2013年增加16, 504人, 同比增加11.16%;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47, 990人, 比2013年增加18.20%, 其中, 硕士研究生35, 876人, 博士研究生12, 114人。2014年, 非学历留学生212, 660人。
5.按经费办法统计:
中国政府奖学金生36, 943人, 占来华生总Finance (Cumulativety NO.6数的9.80%;自费生340, 111人, 占来华生总数的90.20%。
(二) 跨境交付 (cross-border supply)
跨境交付的含义是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其境内向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跨国远程教育是跨境交付的主要形式, 然而, 由于网络技术滞后、质量保障缺失、法规零散、缺少师生双向互动加上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等等诸多因素,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不够完善, 甚至存在很多不足。此外, 语言交流阻碍的各国之间的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不仅在推广以汉语为主的课程时受阻, 而且我国教育消费者不能流利掌握英文也减少了跨境交付的进口。网络孔子学院是推广中华文化和汉语的中国跨境交付的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三) 商业存在 (commercial presence)
商业存在是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通过设立商业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 为后者境内的消费者童工服务。中外合作办学是商业存在的重要形式, 我国教育服务商业存在的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以及经济文化发达的省、市地区, 形成东重西轻的局面;国外合作方形成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语国家为主的格局。办学项目主要涉及管理学和经济学, 二者比重占总数的1/2左右, 工学、医学以和农学等专业份额比重相对较小, 着就致使我国经济发展急设置专业和急需专业不相符。由于我国教育服务商业存在单一的出口形, 使在境外的办学是远远不足的, 主要的成果有孔子学院的设立, 孔学院的数目和设立的国家数目在不断增加,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意传播和孔学院的设立息息相关。
(四) 自然人流动 (movement of personnel)
自然人流动是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我国开放了教育服务五个部门的自然人流动。市场准入方面, 除水平承诺和具体承诺外不作承诺;国民待遇方面, 要求外国教育服务提供者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专业职称或资格认证及两年工作经验。在进出口方面, 我国高科技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去到国外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访问学者出国讲学, 参加交流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且我国许多高校和相关部门也积极聘请国际公认的专家学者来华任教和从事科研活动。
四、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存在明显的逆差现象
我国虽然在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名列前列的, 但是, 在很多领域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以至于在教育服务贸易的进口方面实力比较薄弱, 出现了逆差现象, 且这个现象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二) 我国教育立法滞后, 政府对教育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不够
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相比, 我国在相关立法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部关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和行政法规, 相当一部分领域的法律甚至处于一个空白, 并且, 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教育体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在管理和政策的制定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政府对这些问题还不太注重, 支持力度也就有限了,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 对科教认识不够, 科教失衡
科研和教学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要素, 二者不可分离, 然而, 国内许多大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科研先行、教学滞后”的发展理念, 许多高校教授为了自身的职称评定甚至忽略的教育只专注于科研, 这和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理念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也是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由于科教失衡, 导致高校的总体成绩不显著, 知名度提不上去, 也就吸引不了其他国家欲留学人员的眼球。
五、对策建议
(一) 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加大教育服务贸易出口, 缩小逆差
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古老而优秀的历史文化, 是东方的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明珠, 随着其经济的高速发展, 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而汉语的学习在全球范围内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浪潮, 这就利于我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加之, 我国在中医药方面的成就以及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 应当大力发挥我国在这些领域的优势, 以扩大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减小逆差。
(二) 完善教育立法,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教育服务贸易的各个条款和政策界限要能熟悉和掌握, 从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维护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政府—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不仅要规范自身行为, 还要增加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透明度, 从只依靠行政指令, 转变为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走向依法行政的路劲;另外, 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服务的法规体系, 借鉴先进的海外教育管理体制, 使中国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在深入研究WTO规则的基础上, 加强对教育市场政策和相关理论的研究, 进而建立符合WTO框架的教育服务贸易模式的新机制。
(三) 科研教学并重, 以科研反哺教学, 提升我国高校知名度
教学应该与科研并重,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科研工作从问题的提出, 到实验设计和实验研究, 最终进行结果分析和成果的总结是一个相对严密的科过程, 更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教师结合自身的研究内容和承担的科研项目 (课题) , 来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 在科研课题的开题论证、实验研究、年度总结、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环节组织学生参与。把科研方法化为教学方式, 让科研融入教学, 对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其思维, 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促进了双方的学习和深化, 最终提升了各自的能力, 从而也就提升了学校的实力, 以打响知名度, 吸引国内外学生的眼球, 促进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平.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路径探析—基于教育服务贸易的视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 (3) :1-5.
[2]张国军.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4 (1) :18-23.
[3]李武歌.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经济发展研究.2014 (7) :270.
[4]张悦.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经济师》.2015 (1) :26-28.
[5]徐寒.中国教育服务贸易:规模、结构与趋势分析[J].教育教学.2015 (15) :120-121.
[6]李汉君, 翟东昌.国际贸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蔡琨.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8]王旭.论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我国山区农村初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篇三
关键词:中国高校网络教育现状对策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和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有许多适龄青年并不能够入学接受高等的教育。因此要缓解我国这样的一种教育现状,将网络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就成为了必然,网络课程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的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校园环境各种条件设施供不应求的状况,从而使得我国各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得到暂时解决。目前,网络课程主要是包括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尤其是国家重点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开设,就大大推动了网络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运用网络教育的时间不长,因此就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人们进行探索解决。
一、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
1. 地域发展不平衡
网络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高校网络教育已经趋于完善,网络资源和基础硬件设施都能够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但是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在东部地区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网络资源也较丰富,而在西部地区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很低,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网络教育就是一种奢望,这归根到底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欠缺所造成的。
2. 过于注重硬件,忽略软件研究
在高校的网络教育的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网络资源丰富与否是衡量高校网络教育水平高低的依据,但是目前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网络教育中硬件设施的建设,却忽略了软件设施的建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人们的认知错误,人们往往认为主要硬件设施是最为关键的,认为只要硬件设施配备跟上了,网络教育的水平也就随之提升。在这样一种错误的思潮的影响下,高校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硬件设施也的确因此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这个过程中软件设施的建设却并不尽如人意。此外,有些地方教师的网络信息化水平有限,学校将硬件设施配备好了以后就成为了摆设,并不能够将硬件设施发挥其最大的应有的作用。或者一些地区教育资金有限,只能够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并不能顾留出更多的资金去配备软件设施,这就使得硬件设施的利用率降低,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 网络教学形式单一、不规范
由于目前我国关于高校中如何运用网络教育并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教学模式,因此各地区的网络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已经在各个校区之间建立起来了校园网,从而使得学生接触网络教育的机会更多。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整体上网络教育的模式就是下载或上传资源、使用电子图书馆、数据库等,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处于一个被动接触的模式,教学和学生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且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尽管网络上资源较多,但是学生在进行搜查的时候,却并不那么容易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可信资源和规范的资源也比较少,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急需整顿当前我国的网络教育。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策略
我国高校中网络教育目前只是处于起始阶段,因此还需要漫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有关网络教育的理论知识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要改善当前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专家和各个高校共同努力,来共同构建高质量的网络教育,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1. 重视网络教育,加强资源建设
要提升网络教育的质量,首先就是要重视网络教育。要在教师和学生中树立起来网络教育重要性的意识,使得教师和学生转变对教育的概念,教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教育,学生要转变学习的概念,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由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性教育,由竞争学习变为合作学习,使得学生在一种自由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可以扩宽自己的视野,能够在一种最为良好的状态下进行教育,学生也会在这样一种自由的环境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不仅要建设完备的硬件系统,还需要使得软件的配备能够跟上学生的需求。此外,还需要建立起来规范网络教育资源的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建立网络学习资源的标准,从而使得网络资源的研发者都能够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进行研发,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规范资源,学生之间也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
2. 完善评价体系,保证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因此其评价体系也是不同于传统的评价体系的,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都较为复杂。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建立起来一种遵循网络教学规律、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在建立标准的过程中,各个高校要根据自己的网络教育的发展水平来进行制定,建立起来属于自己的一套质量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通过建立起来完备的质量评价体系,能顾增大政府对网络教育的认可度,从而使得政府能够支持网络教育,这对于高校整个未来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3. 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师队伍
網络课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在网络课堂中的作用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这就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加强对网络授课形式的研究,从而能够熟练掌握网络资源的使用,从而在进行网络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重要性,采用一些新颖多变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能够自己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网络资源,比如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对于网络教育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些状况也要进行掌握解决的方式,这些基本的网络教育所需要的技能都是教师所必须拥有的。
在一些远程教育中,发现教师的网络课程的制作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制作网络课程的费时费力较多,要求教师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并且没有相应的补贴,教师就没有花费过多的精力去完善网络课程的建设,这些都制约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因此就需要采取以下的措施来改善这样的局面:(1)对教师进行统一的网络信息技术培训,使得教师的网络课程制作的基础功扎实起来,比如一些软件的详细的操作方法,网页的具体制作方法等;(2)学校要鼓励教师参与到网络课程的研讨中去,要制定一些鼓励政策,使得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校在平时的教育中也要经常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术交流活动,建立起来网络论坛,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资源。(3)为了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就需要给制作网络课程的教师适当的补贴,给教师配备制作网络课程所必须的软硬件设施,从而使得教师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不断提高网络教育的水平。
总而言之,网络教育是高校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学校和教师都要重视起来,增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应友,李学宁.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考试与评价.
[2]张静.论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2).
[3]魏海静.中国大学网络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4.我国山区农村初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篇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从无到有,日趋完善与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体系以正轨金融为主导、非正规金融为补充。但是由于现今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等问题依然突出,使得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许多缺陷和固有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将推进农村金融发展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提出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前提,国家开始有步骤的逐步大力支持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非正规性金融为补充的体系结构,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互为补充,共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一)正规金融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1、中国农业银行:支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既经营商业性业务,又经营政策性业务,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商业化改革。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
3、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
4、农村邮政储蓄:吸收储蓄,再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开展存贷业务。
(二)民间金融形式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目前,我国的民间金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
2、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属于互助资金性质;
3、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
二、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但GDP 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大城镇的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其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造成了农村资金匮乏,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潜在优势。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金融机构匮乏
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已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驾马车”共存的局面。但是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经营范围十分单一,专门行使粮、棉、油收购贷款资金的封闭管理,业务空间日益狭小;本来“重农”的农业银行将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网点大量撤并,人员锐减,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投入相对较少。因此支持“三农”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身上,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为单一。
(二)农村信用社包袱沉重,力不从心
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又受到资金规模、硬件设施、业务品种、结算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欠佳和人员素质欠缺等问题,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
(三)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机构撤离加剧
农村政府指导下的政策银行,众多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保险,邮政储蓄等等机构更多的成为名义上支持农村建设的机构,这些机构更多的将农村资金流向上级城市,正式的金融机构实质上并未履行农村金融资金供给的责任。除此之外,大量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金融体系中撤离,据不完全统计,国有商业银行撤并机构达到4万个。农村金融机构中有限资金的外流加之国有商业银行的纷纷撤离给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四)农村贷款利率偏高,利息负担较重
目前,农村金融贷款利率偏高,加重了农民的贷款利息负担。尽管中央规定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区间,但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其贷款利率不但不可能下浮,而且也不愿意低浮,使农民贷款优而不惠。
(五)非正规性金融服务活跃但问题突出
与农村中正规性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相比,农村中非正规性金融服务非常活跃,主要是民间的、地下的借贷需求增加,规模不断增大。这些金融服务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易、补充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作用,但是,这些金融活动风险大、利率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影响了正常的金融只需,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六)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农业是高风险的产业,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当前我国农村保险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风险控制的需求。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特征,加上不可预测因素多,预期收益低,与保险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相左,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积极性低。
(七)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
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八)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 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尽可能地发展多层次的网点。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适当发展农村互助性金融组织和互助性担保组织,逐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 继续推动和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其合作金融功能
积极拓宽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渠道,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涉农产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和开发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提高盈利水平。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
(三) 加速推进农业担保和保险业务,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
适当降低担保机构设立门槛,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建立功能完备、分工合作、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四)建立农村利率定价机制,降低农民贷款成本
制定符合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特点的利率管理政策,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支农贷款要实行优惠利率,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益。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增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惠贷款利率,以降低农村居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融资成本。
(五)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利用政策扶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金融组织要执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减免等措施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实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经营。
四、总结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自身各方面的调整,农村金融体系一定会逐步完善与健全,将会为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贞,肖庆业.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老区建设,:19-20.
[2]申维娜,孟彦军.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浅析.当代经济,.2:86-87.
[3]李旭东.农村金融的现状以及原因探究.金融保险,2009.
5.我国农村流通设施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五
宋茂华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我国农村流通设施面临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流通设施滞后、重生产设施建设、轻流通设施建设的现状,论述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经济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关键词】农村流通设施;现状;意义;对策
农村流通设施主要是指有关农业生产资料、农民消费品的供应服务和农产品销售的各种基础设施,大致分为农村交通设施、农村生产资料及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农产品仓储设施、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设施、网络信息平台等。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流通设施现状
(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⑴农村普遍缺乏市场设施和仓储设施。农村缺乏超市,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缺少专业的储存场所,销售场所简陋,卫生条件不好。我国绝大部分农村没有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调查表明,目前只有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据调查,目前我国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⑵农村交通运输设施落后。传统的农村公路建设,以集体投资为主。由于投资不足,路面质量较差,使用年限较短,影响经济社会效益的发挥。农村交通运输设施落后还表现在运输工具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专用运输工具极为缺乏、箱式冷藏车数量极少,蔬菜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韩美贵等,2005)。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使用的花卉专用运输车辆的运送条件落后10~20年。⑶农村信息网络设施缺乏。多数地方的农村网络建设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虽然大部分农村都实现了通路、通电话,但是实际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山区较多,通讯设施建设费用很高。农民收入低,承担不起高额的使用费。农村通讯、信息网络设施不足,使用费高严重制约着农村市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严重滞后
通过统计资料分析,农村流通类固定资产投资尽管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社会所占比重不高。这与农村经济、人口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极其不对称。从有限的资料来看,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资金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份额偏低。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约为城市的1/10。自2000年来,农村交通运输和仓储等流通设施在全社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所占比重通常情况下大约7%,最高年份的2003年也没有超过10%。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所占比重近年来呈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不足11%。
(三)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
从农产品交易市场看,综合性市场多,产地专业性市场少,产地市场建设较为滞后。这有其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期,农产品供给处于短缺状况,产地市场建设未得到重视。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农产品的供求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市场建设在丰富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上下了较大功夫,而对产地市场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市场特别是集市贸易市场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也不少。由于缺少大型的辐射力强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信息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明显不够。
长期以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田水利、种子工程等直接增加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领域,以及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保障农业生产能力的领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排除在外。产地批发市场具有社会效益明显的特征,应将其界定为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范围。
二、农村流通设施的重要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广泛开展了有关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一般认为,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需要的投资。基础设施资本只有当达到一定规模、档次和形成合理的结构时,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起到制约作用(娄洪,200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活、生产两方面。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放在路、电、水、环境等公共设施和居住配套设施上。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主要抓好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等一批工程和项目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一)农村流通设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
农村流通设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村流通设施的建设。美国在全国兴建交通运输设施,为农产品提供方便快捷的商品流通条件。在欧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已经扩展到广大农村,村镇几乎都有高等级的公路与高速公路相联结,交通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商品流通;欧盟国家大都建有比较完善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为农民提供交易场所;欧盟国家还建有发达的市场信息网络,这些都使欧盟国家间农产品贸易极其活跃。泰国通过建设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时地传递价格信息,对稳定发展农业和实现农民增收发挥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加强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建立了农产品缓冲储备,加强了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加强乡村公路网建设,改善农村运输条件,确保农产品及时地运往消费地(廖红丰等,2006)。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流通设施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越是贫困的地区,流通设施越滞后。农村流通设施是影响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指出运输等流通设施对市场交易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认为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专业化水平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流通设施的建设对市场交易成本发生重要影响。改善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降低运输成本,加快农产品运输和农村消费品运输,对于解决农产品卖难,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流通设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农产品流通设施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是我国“米袋子”和“菜篮子”建设的头等大事。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分布具有广泛性,但是粮食产量主要集中在13个主产省份。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分析,占全国粮食总产量一半以上由生产粮食最多的前8个省份提供,超过73%的粮食总产量由生产粮食最多的前13个省份提供。粮食生产区域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与城镇化形成的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和东部沿海集中方向相反,粮食物流量不断扩大,东北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出地区,东南沿海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入地区。据《中国物流年鉴》,2003~2005年跨省区粮食年物流量近1亿吨,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外运量约2650万吨,出口量1170万吨;黄淮海地区小麦外运量1060万吨,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流出量为1670万吨,玉米流入量800万吨;东南沿海地区粮食流入量4500万吨,进口量800万吨;京津地区粮食流入量900万吨。北粮南运的大格局对物流设施要求越来越高。
(三)农村流通设施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流通设施对现代产业支撑极其重要。以花卉为例,广东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是国内最大的花卉集散地,年交易额达10亿元。健全的流通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镇花卉交易中心建设面积达1.8万平方米,批发市场针对花卉产品的特点,配套有装卸区、临时储藏区等,花卉世界内主道路宽敞,周边的公路、航空、水运、铁路等交通设施完备。陈村花卉出口主要通过国通物流城,其投资达2.5亿元。
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城乡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点,人们对农业的产出需求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对吃好穿好,美化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近年来我国奶牛和花卉等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是农林牧渔业增长速度的4倍多。农业中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流通设施的要求更高。鲜奶、鲜花易腐,由于流通设施跟不上,极易造成损失,最终导致售价高,压抑消费,影响这些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损耗,降低成本,扩大消费。现代农业对农产品运输及装卸搬运工具和仓储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鲜活农产品易腐烂、易受损伤,物流中对装卸和时间等要求极高,要求有配套的设施,包括储藏保鲜库、运输设备、专用货柜、专用码头、专用运输工具、装卸设备及其信息网络。如我国果品目前总储量约1200万吨,占果品总产量的20%左右,其中冷藏量大约800万吨,产地储量为销地储量的11倍多。
(四)农村流通设施关系到农民增收
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数量多,规模小,卖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与农村流通设施落后有很大的关系。据资料,北京平谷县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地区,流通设施建设相对困难。该县镇罗营乡在国家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在山上种植几万亩果树,由于没有公路,大部分村的果品采摘和运输不得不依赖人背畜驮(昌忠泽,2006)。这种生产和流通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极其低下,无法依赖扩大规模实现增收。
农村流通设施影响农民交易效率和增收的长效机制。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绿色通道”的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五纵两横”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在“绿色通道”内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予以降低或免收通行费,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村物流的发展,降低农产品销售的人工成本,减少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完善农村流通设施是保证农村市场充分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完善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主要应在投资渠道多元化,分市场类别、有序推进建设步伐等方面下工夫。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当前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尽管形成连结居民点、生产地和市场的道路网络;加强农村仓储设施建设,除了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外,还应加强蔬菜等保鲜性要求比较高的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此,迫切需要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主导和制定有效政策的作用。
(一)应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市场化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地形地貌复杂,基础条件差,建设流通设施难度大,投资多,回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高,农村融资困难,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因此,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应主要由政府承担。
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投资所需资金多,依赖市场力量,必然是投资不足。位于广州的华南粮食交易中心,通过建设专业的粮食物流中心、交易中心、加工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及粮食专用码头,实现从运输、仓储、加工、检测、交易、集散、配送的粮食物流一条龙运作,可以实现粮食年交易量达2000万吨,这个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共计投资了约23亿元。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城乡统筹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建设范围,充实建设内容,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中用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比例。
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重要性的认识,采取积极措施,对重要的农村商业基础设施如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列入各级政府支持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二)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对零售市场,尤其是农村农产品零售市场,当前的重点是加强水电系统、道路、场地设施等基础硬件的改造建设。加大力度规范和整合城市农产品集贸市场,在大中型城市基本消除露天摊挡式集贸市场。在条件成熟的大中城市,有条件地进行“农改超”试点。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三)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农产品现货市场培育放在产地好,还是销地好?批发市场既可以建在中心城市,又可以建在农产品主产区。在产地建设批发市场,有助于减少农民的流通费用,降低经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更为重要的是,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有助于减少农民的信息搜寻成本,保障农民谈判能力。在产地建设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不但可以降低需要农民支付的农产品交易费用,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因此,应重点培育产地农产品市场,加快市场设施建设。
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与特色农产品基地正在不断形成,为了适应农业这一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基地的建设,急需要在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在产地建立规模化农产品市场,更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产品批发市场除了具有明显的交易和集散一般功能外,完善的批发市场还具有信息、仓储、运输、配送、结算等功能。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使处于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通过信息网络了解市场需求,有助于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的解决。建立起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等,完善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网和供求信息网,完善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提高农产品市场设施水平,强化服务功能并消除农产品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五)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农村流通设施落后,一个重要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政策作用。我国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财政上除了国债有一部分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预算内建设资金对农村投入相当少。更不用说对农村流通设施的投入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对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农民没有投资能力,其他主体也没有投资的积极性。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金融机构少,没有融资市场。我国还没有出台过配套的支持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金融政策。
因此,国家应对农村流通设施的投资和建设给予直接补贴和利息补贴,对于可营利的市场等设施经营,应给予税收减免,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在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同时,应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融资创新,可以考虑成立专门机构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融资,以建成的农村流通设施的使用权等标的物进行担保融资。
金融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和低盈利性,很难吸引商业性信贷资金流向农业部门,且农业部门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因此,要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资金问题,一要扩大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信贷规模,依靠涉农银行,筹集和提供专项储备资金,包括专储收购资金、仓储设施建设资金、储备体系运行费用等,支持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工作;二要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使农村信贷合作社成为农业金融的主导。农业信贷规模与信贷结构方面的措施。农业信贷结构政策是国家为了保证农业信贷资金在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种生产之间实现合理配置而制定的原则。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商品化的发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从长远看,农业信贷规模政策应当选择扩张性政策,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贷规模也应该相应加大。在信贷结构上应该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绿色产品和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流通方面倾斜。
6.我国山区农村初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篇六
【摘要】
教学管理的好坏与否决定着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成败,然而在广大农村小学,新理念下的教学管理还未跳出陈旧的“老套式”,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与提高。尤其在很多农村小学,老教师居多,用很老套的授课方式授课,有些老师甚至浑水摸鱼,没有把心思放在教学中导致大部分学生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重建教学管理制度,找准教学管理的切入点,引导教师做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是目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
教学管理需要一支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懂教育理论的高素质管理队伍。管理者还应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调控、自控能力。管理者还应掌握和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教学管理还要在新形势下加大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管理活动。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常规管理来实现的。常规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乃至全部教育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达到规范化和有序化,实现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活动秩序和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新课改实施至今,广大农村小学开展了一些新理念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但总体上学校的教学管理仍然被“捆绑”着,还是用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方式来抓教师的常规,可以想象,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是否显得很苍白?因此,找准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落脚点,再次重审自我,重建制度,迫在眉睫。下面就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农村小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指的是对教师个人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研究、专业成长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是教师天天面对的日常工作和检查内容,学校对此也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检评的方法,下面分别浅析存在的问题:
1、制度的制定与过程执行相脱节,不利于教学管理发展的需要。
广大农村小学在学年初针对自身实际皆制定了一套套完整的常规制度,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落实却不到位,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有序,未注重过程管理,导致教师教研意识淡化,工作态度转变,懒散、推诿的现象油然面生,从而出现教案书写随意,环节不到位、备课次数不达要求、作业没能及时批改、单元未测评、教师听课互相抄袭、业务学习走过场等不良常规现象。显然,制度与执行相脱节,不能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管理的发展,更谈不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许多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没有根据自己学校情况与学生实际来进行规划,只是一味地“誊写”网上的,在授课时也不会按照计划授课,只会根据自己的进度来进行上课安排,甚至没有相对应的练习,老师只是为了应付性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何谈质量?
2、新课改背景下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
(1)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但是广大教师在课前没有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育书籍,没能对上述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只是按“自己的思想”单一地写出教案。平时听课了解的情况:一是有些教师上课不带教案;二是教师上课根本就是照本宣科,没有新意;三是部分教师完全照搬购买的教案设计;四是课后不及时反思,对课堂生成的教学问题不理不睬,试想,这样的备课怎能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怎能上出一堂堂高质量的课?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些低年级段的老师甚至没有备课直接进入课堂,没有任何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是照本宣科,让孩子读生字,读课文,没有方法指导,没有教法设计,这样的教学有质量吗?
(2)上课: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新知的重要环节。针对平时调研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各学科课堂评估没有具体标准进行评定;二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停留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三是教师讲的过多,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空间少,还未摒弃“教条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四是没有形成多元的课堂评价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难以落实。
(3)作业: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教师批改存在的问题:一是作业没有体现层次性、坡度性,完全是由教师课堂预设的;二是对后进生关顾不够,任其放纵;三是形式单一,大体上都是课本上的作业,缺乏补充一些课外实践性、探究性、拓展性的习题;四是批改形式单一,只有简单的等级评价与日期,缺乏鼓励性、人文性的评语;五是作业出现错误没有让学生及时订正,而是一讲带过。
(4)听评课:学校建立了听评课制度,规定了每位教师的听课次数,目的在于为教师们提供互相交流、互相探讨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但在具体实践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听课拘泥于形式,课后没有及时反馈交流;二是评课时,只讲好的方面,不足之处只字不提,没有体现听评课活动的真正目的;三是学校检查教师的听课记录没有什么措施,导致出现教师抄袭他人听课的现象。
(5)业务学习: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业务学习旨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素养,但在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村完小、教学点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表现为:
1、有些学校不知如何开展业务学习,没有确定主题;
2、业务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写,没有潜心研究、认真撰写;
3、业务学习还没有形成教师自觉的行为。
(6)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桥梁纽带,农村小学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前沿阵地作用,存在的问题为:
1、没有从时间上保证教师的校本教研学习;
2、研究的内容涉及教师日常教学的实际问题较少;
3、缺乏研究的问题意识,参与者显得很被动,很少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4、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立体式的校本教研机制,教师有效参与低。
二、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应采取的对策
对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现状的分析不是目的,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所在,为此,针对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引导教师完成“教学三部曲”,农村小学应在坚持原有常规制度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将教师被动接受检查改为主动参与,变领导监督检查为带头参与,重心下移,让教师做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的工作:
1、课前:课前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热身运动”,做法如下:一是每位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大纲、课程标准、查阅相关教育书籍,以获取必要的理论引领;二是了解班里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以此掌握学生的学情;三是认真备好课,做到过程翔实,有文本预设、问题情境;四是多听课、多观看实况录象课,在实践中找差距,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2、课中:主要体现在课堂的40分钟,教师应认真驾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提倡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处理好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偶发教学事件等;注重课堂学生学习的方式,努力为学生营造快乐、和谐、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是想学的、乐学的。此外,学校应为每位教师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成长计划,比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堂以“说—听—评”为一体的汇报课,并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中,以此见证教师成长的历程。
3、课后:教师课后所做的各项工作是上课的延续与拓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认真批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必须包括书面作业、实践类、活动类等方面。教师还需“用心”去改,批改时除单一的等级、日期外,还应设计不同学年段的鼓励性评语,体现教师对每一个孩子作业表现的肯定与鼓励,每学期还应举行一次丰富多彩的作业展评活动;二是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架设家庭、学校两者之间有效结合的教育桥梁,注重跟家长、孩子之间的沟通,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坚持写教学反思,反思可以提高教师内省的自觉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学校应确定出每周的“教师教学反思日”,创设教师畅谈教学得与失、交流整改方案的有效平台,让教师们在一次次反思中、交流总结中得到发展;四是积极参加校本教研,学校要依托学科教研组,围绕学习与实践的主题,以年级学科为中心,以学校名师、骨干教师为主导,以教师教研共同体为主体,开展教师业务论坛活动,运用专家的主题报告、名师、骨干教师课题成果专题讲座、教学案例分析、教学问题诊断、教师评课等活动平台,展示教师的学习所得,检测教师的学习成效,以此促进教师运用课改理念进行实践探索,实现研训一体化发展;五是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倡导“个人预备—案例研讨—分块设计—个人修订—教后反思”集体备课模式,体现以研促教的教学策略;六是加强理论学习,勤写读书笔记、教学心得,以便获取最前沿的理论引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建立新型校本教研制度
以教师课题为研究主渠道,以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出发点,采用新型立体式校本教研运行机制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使每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得以解决。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提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年级备课组为研究小组,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采用“自我反思提出问题→教研组研究确定课题→备课小组共同设计方案→研究者付诸实施并反思→教研组集体评价”的立体式运行机制,具体环节如下:
1、教导处为每位教师制作“教学问题卡”,让教师把自我反思后提出的问题填在教学问题卡上,实现“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2、利用校本教研日的学习时间,对教师教学问题卡上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确定出校本教研研究的课题。
3、发放“教学问题课题方案设计卡”,即让所有教师对教研组确定出的课题进行方案设计,实现“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4、教研组对各教师上交的“课题方案设计卡”进行分析汇总,然后把方案交给问题的提出者,让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论证、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5、实施者在课题设计方案实践运用之后,把实施具体情况(如有何优点,存在何种问题等)填在“课题方案评价反思卡”上,再进行研究解决。
如此循环反复,按以上5个步骤逐一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利教学的发展。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实施水平
学校任何一项制度都要靠管理人员去实施,管理者的水平决定了制度实施的质量,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应该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操作性强,对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提高教学管理能力的培训方式和激励机制。
二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做好各项教学工作,每人每学期要上一节示范课、作一次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亲临相关教研活动,深入教学一线、深入课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指导,引领教师向专业化水平发展。
三是改革当前陈旧的业务学习,要注重过程活动的开展,应多向“质”做文章,提倡教师的自主学习,每周的业务学习日不再只是读读文章,应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以教师教学中遇到的每一个实际问题为平台,多开展主题教研、主题论坛活动,创设大家齐参与、共研讨、交流共享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执行课改推进的教师也需要一个学习、掌握的过程,目前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只有在探索中前进,在具体的实践管理中汲取新方法、新思路,也只有管理跟上去了,才能更好地约束教师、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当代教育学》,教育教学出版社,袁振国主编,2004年修订版 《中小学课堂管理》教育教学出版社,吕丽洁主编
7.我国山区农村初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篇七
一、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制约因素
1. 农民体育意识淡薄。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农民体育建设工程”,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体育事业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力度。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再加之体育管理部门对农村体育的关注和宣传不够,不少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全民健身、体育强国梦等了解甚少,对其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的了解更是无从谈起。多数农民对体育锻炼没有概念,体育活动意识淡薄,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他们误认为田间劳作、体力劳动可替代体育锻炼,无病就是身体健康。尤其在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体育运动几乎是空白。
2. 政府对农村体育投入力度不够,农村体育设施匮乏。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三农投入逐渐增加,农民收入也逐年增加。但数据显示,我国财政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大大高于群众体育,而群众体育的投入又严重倾斜于城市群众体育,而农村体育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农村基本的健身器材及场地得不到充分的保障。2009 年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为4. 8 亿元,群众体育投入为2. 7 亿元,而这2. 7 亿元的群众体育投入绝大部分投向城市群众体育[1]。
3. 农村体育人口缺失,农民体育健身水平低下。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2]。我国体育人口受多方面的影响,跟世界体育强国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根据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2007 年统计报告显示,澳大利亚15 岁居民中有25% 的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30% 以上的澳大利亚人参加体育活动[3]。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仅有0. 63 亿人参加过体育活动,农村体育人口的比率仅为7. 13%[4],并且随着年龄的提高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我国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而农民工中青壮年占绝大多数,他们是农村体育的中坚力量,却常年漂泊在外,农村体育骨干大量流失,严重削弱了农村体育的有生力量。
4. 受经济、环境因素制约,农村体育区域发展失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国家统计局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 2014年东部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658元,中部河南省只有15695 元,西部甘肃省农民人均收入仅为5736 元。[5]经济收入的差距导致东、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尤其是在体育意识、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科学指导等方面。我国现有的体育场馆约为70 万个,其中仅占国土面积16. 5% 和人口29.92% 的城镇就占去全部场馆的78. 8% ; 而占国土面积83. 5% 和人口70% 的广大农村仅占有20% 的体育场馆[5],且大都集中在中小学内。在体育消费方面,农民的主要消费是生产生活资料和孩子的教育费用,其用于体育方面的开支微乎其微。
5. 环境、工资待遇差,制约了农村体育队伍的壮大。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重视不够,因此连兼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没有配备,更谈不上设置专职人员。这样就造成一些地方农村体育无人员编制、无办公场地、无经费投入、无专业队伍。此外,农村的从业环境差、工资待遇低、体育设施不足等原因也阻碍了专业体育人员投身农村体育的步伐。
6. 地方政府农村体育管理职能弱化。目前,我国的多数地区把原来的县体委这一基层体育管理部门撤销或重组,把它与文化管理、教育管理合并重组,乡级则没有设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更没有设置专职的体育管理人员,农村体育的管理大都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这造成了政府农村体育管理职能的弱化。
二、突破农村体育发展“瓶颈”的对策
1. 强化政府职能,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是《宪法》和《体育法》赋予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针对农村体育发展现状,需要强化政府发展农村体育的职能。强化政府职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县级人民政府应要求乡镇政府将体育事业发展纳入乡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 成立由乡镇主要领导挂帅的体育领导机构,成立由乡镇主要领导担任会长的农民体育协会和老年体育协会,定期开展本乡镇的各项体育工作。( 3) 强制要求各乡镇文化体育站配备文体专干,使农村体育活动和比赛制度化、经常化。( 4) 在本级财政列入专项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础建设经费,逐步提高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经费,改善场地设施条件,且经费应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5) 各乡镇制定明确的体育发展目标,将其纳入年终双文明建设和乡镇领导、主管领导政绩考察范畴,像四川绵阳抓环境建设那样将本级政府的体育事业发展列入干部离任审计考核范畴。
2. 健全组织机构,壮大农村体育队伍。农村体育发展应该充分重视和发挥以下人员的作用。( 1)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他们是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制定激励奖励机制让他们发挥作用,激励他们充分利用课余、周末、节假日来培训、组织农村体育活动,推动农村体育发展。( 2) 中学体育代表队的队员。他们来自农村,有一定的运动技能、理论知识和比赛经验,人数较多,是一支土生土长的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生力军。要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促进农村体育活动的推广和普及。( 3) 大学体育专业的农村生源学生。他们来自农村,人们对他们在体育方面的能力是信任和敬佩的。要发挥他们言传身教的引领作用,感召更多的人投身农村体育发展事业。( 4) 国家、省、市代表队中农村户籍队员。他们是父老乡亲和小朋友心目中的偶像、明星。要充分利用他们赛季间歇、休假时间,让他们培训基层体育人才,到基层组织赛事,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发动和组织农村体育活动。( 5) 乡镇机构和企业中的体育爱好者及人才。让他们加入到农村体育发展的队伍中来,促进农村体育长期稳定的发展。( 6) 特岗、特聘、村官大学生。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使其成为农村体育发展储备力量。
3.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经费来源。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体育事业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健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建议在有条件的乡镇或乡镇企业内建立农村体育活动中心,添置和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满足农民参与体育锻炼和举办体育活动的需要。( 2) 广辟融资渠道,推动农村体育发展。极力争取体育彩票公益机构的扶持; 将国家、省、市专业场馆及高校淘汰的器材捐赠到农村二次利用; 发动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公司资助; 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利益回报,充分调动更多的组织投资农村体育; 有效利用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乡镇政府机构及乡镇企业的场地和器材;发动广大农民自己开发制造运动器材。
4. 开发特色项目,实现以点带面。农村体育的开展要根据各地的实际,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小型多样,针对农村的特点,选取老百姓喜闻乐见、娱乐性较强的项目,开展符合农民生活特点的体育活动,做到既不耽误农时,又不影响健身。充分利用节日期间人员聚集的机会,适时举办农村乡( 镇) 级、村级等不同层级的农民运动大会或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赛事,如武术、龙舟、登山、棋类等等。在硬件、软件成熟的乡镇可逐步推广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深入挖掘和开发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例如羌族的“莎朗、推杆和彝族的“跳火绳”等项目。在开展活动时推介先进典型,实现以点带面。要让农民在农闲时体验到体育竞赛带来的乐趣,接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
5. 注重学校体育教育,输送、储备体育人才。农村体育发展除了政府重视、资金支持、场馆建设等,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校体育教育。一方面,农村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战场和体育人才的主要来源,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大量的体育人才; 另一方面,学校的体育教育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其体育意识、体育技能和习惯,使其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主力军,又能大力推动农村体育的蓬勃发展,使学校体育教育和农村体育实现良性循环。要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农村体育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小庆.陶子成,等.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地位和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5):10-11.
[2]邬凤.我国农村开展体育可行性的探讨[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20.
[3]耿晓东,曹建英.澳大利亚农村体育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11(6).
[4]刘巍.我国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4):4-8.
[5]新民网讯.国家统计局网站今日公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2-27)shanghai.xinmin.cn/msrx/2015/02/2...033,html.
【我国山区农村初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推荐阅读:
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11-20
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07-22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08-20
崂山区酒店发展现状10-26
偏远山区教育现状07-26
青岛崂山区农村发展08-21
关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思考11-05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08-28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