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协会规章制度

2024-08-19

大学生就业协会规章制度(共8篇)

1.大学生就业协会规章制度 篇一

重庆三峡学院大学生就业协会分会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引文:为加强大学生就业协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使

之更好的开展工作。依据《重庆三峡学院校团体联合会章程》,特制定此规章制度。

第一条:重庆三峡学院大学生就业协会是校招生就业处,校团联的领导和指导

下的全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学生组织。

第二条:本组织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广大学生利益,反映学生意愿,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发展。

第三条:凡无特殊需要和情况,所有协会常规活动和例行会议均在就业协会总

会指导下协作开展。

第四条:大学生就业协会分会的基本任务:

(一)团结和引导广大同学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自我能力的培养,积极投

身社会实践,成为现代化事业的创新性人才,为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联系学校各组织部门、各院系及广大同学的桥梁纽带作用,反映同

学的意见和要求,见实效、办实事。

(三)组织广大同学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有协会特色的活动,推动校园

文明建设,营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

(四)加强同其他分会和学生组织的联系和交往,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共同

进步。

第五条本会的工作准则

(一)团结合作,诚实守信,勇于实践,增强学校老师、协会各部门和广大同学

之间的联系,脚踏实地,认真工作。

(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大学生就业协会在广大同学中的良好地位。

第二章组织制度

一、选拔制度

(一)选拔条件:把握德才兼备的尺度,候选人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作风优良,成绩优秀,具有一定领导能力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二)选拔程序:在总会的带领下分步骤同时进行。由招生就业处和各院团学会讨论决定具体改选日期,由总会向全校学生公布。只有大二的同学有被提名和自愿提出竞选申请的资格。

1、分会会(副会)长:选举制

(1)各院系推举会(副会)长候选名单。

(2)总会审议.(3)选举结果公布.2、干事:广泛竞选

(1)考察阶段

(2)公布选拔制度

(3)二次考核

(4)最终确定

二、就业协会干部干事成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在就业协会内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通过各种形式对就业协会各级组织机构和干部进行监督、批评和提出建议的权利;

(三)参加就业协会各级组织机构举办的各项活动的权利;

三、就业协会分会成员在行使本章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遵守就业协会总会章程:

(二)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坏国家、集体利益,不得妨碍他人行使权利;

(三)支持就业协会各级组织的工作,积极参与就业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执行就业协会的决议,努力完成就业协会委托的工作,维护就业协会的荣誉;

(四)就业协会干部除履行成员义务外,必须做到作风正派、努力学习,热心为同学服务。

四.辞职与免职制度

(一)个人在工作中发现工作能力不足,如:工作效果较差、工作于学习严重冲突、缺乏工作热情等请况,可以向主管教师和总会负责人提出辞职原因并提出书面辞职申请;(注:在审核结果尚未公布时,申请人不得擅自离职,否则将提出全校通知开除批评)

(二)同学们对其工作有较大意见者、受到校纪处分者,主要负责人等可以劝其退出就业协会,通过召开会议有权利进行罢免。

五.例会制度

为组织开展工作,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就业协会总会决定将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例会。无法到会者,必须提前向总会主要负责人请假,经同意后方可缺席。例会禁止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会议中各部门应该汇报近期工作,讨论会议有关事宜。任何人不得迟到、早退,如有违反,必须事后说明具体情况,三次无故缺席者,做自动退会处理,并张贴通告,全校通告。

会议分为总会全体会议、分会会长会议、部门会议。

1.总会全体会议:每周召开一次,必要时临时召开,由分会主要负责人前

往总会参加,各个分会总结前阶段各部工作,并研究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讨论就业协会整体及各部门的重大事宜,各院系交流工作,协调各部密切配合。

2.会长会议:根据工作进程和安排,由各分会主要负责人组织各会长(副

会长)召开,每月定期召开两次,根据情况可临时召开。

3.部门、分会会议:各部可根据自身工作的需要召开本部成员会议,研究

安排工作。所有会议均由各分会专人(办公室)负责考勤工作,并进行会议记录,学期末上交总会相关部门备案。

六.活动制度

1.分会主要负责人须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制定该学期分会整体工作计划并与总会全体会议上交至总会相应部门。

2.各分会必须在开学第二周上交工作计划,在学期末上交工作总结。

3.各分会每学期必须至少举办一次院系特色活动,一次日常活动(注:活动形式不限,但必须让该分会院系会员参与其中)。活动开始前一次总会全体会议必须

向总会主要负责人递交策划书,并附上经费预算。确定后,由总会和非参与活动院系分别派遣一名干部干事参与考评。

4.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三天内上交活动总结。如活动须各部门协作开展。则召开会长会议,由各分会会长协商拟定工作计划。

5.以上计划总结均由总会固定部门(办公室)统一备份管理。

七.综合考评制度

1.会议出席………………………………………………(常规分15分)

总会全体会议分会主要负责人务必到齐,准时出席。如有特殊情况必须提前向会议负责人请假,说明原因,事后请假或请人代假均以旷会处理。各分会有三次请假机会,正常请假不扣分。无故迟到早退每次扣分1分,旷会每次扣分3分,连续旷会三次将取消会议出席分和活动协作附加分。

2.材料上交………………………………………………(常规分10分)

上交的材料包括工作计划、活动策划、工作总结、分会会议记录及其它指定上交的材料必须在指定时间内上交材料上交不得出现迟交、漏交等情况,材料迟交一天扣1.5分,漏交扣3分。迟交三天以上(包括三天)按漏交处理。

3.活动开展………………………………………………(常规分20分)

协会每期两次的常规活动各10分。参与活动人员务必到齐,准时出席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及时向活动负责人请假,说明原因,事后请假或请人代假均以旷到处理每人每月只能请一次事假迟到四次直接罢免其职务旷到两次直接罢免其职务活动如出现代签,累计两次,直接罢免其职务扰乱活动工作秩序、不服从活动工作指挥导致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者,直接予以罢免职务处理。具体考评项目及分数参照总会活动考评制度表。

4.工作落实………………………………………………(常规分5分)

要求认真负责并积极主动地完成总会分布任务,听从组织安排,工作态度要积极端正。发现不按组织安排及不完成分布任务的院系分会,将扣除本项全部分数。

5.院系活动协作………………………………………………(附加分10分)各院系之间工作要配合、院系内部团结、在工作上不发生矛盾。每期可最多两次活动协作,每次最多3个院系进行活动协作。(注:3个院系协作必须是大型活

动,2个院系必须是中型活动,否则不算在本项目分数考评以内!以活动质量来进行活动协作附加分评分。)

各院系基础分为60分,根据以上项目进行评分,学期期末进行总结,以分数高低进行赏罚。学期末总分低于70分的院系,提出全校通报批评及相应的物质惩罚。

八、评优办法:

1、分会优秀干事评选:各院系分会优秀干事,每学期期末,由该院分会负责人

自行评选由总会进行考核,由总会统一办法证书。

2、优秀分会评选:按照各院系分会的各项考评分数之和,从高至低进行评选。

取前5名为优秀分会。

3、分会优秀(副)会长评选:各院系分会优秀(副)会长由总会的各项考评分

数及该院系各项考评分数为基础进行评比。

4、无故未到会者无选举权。

备注:

1.各院系分会除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应积极协助院系开展活动。总会

对其他院系分会有最终协调权。

2.本制度解释修改权归重庆三峡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协会所有

3.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重庆三峡学院

大学生团体联合会

大学生就业协会总会

2011年9月20日

2.大学生就业协会规章制度 篇二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迫切需要就业援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大学生人才资源配置完全是政府行为, 实行“统包统配”, 有多少大学毕业生供给, 政府就安排多少大学毕业生就业。由于这种就业体制的保护, 大学生长期缺乏就业竞争和失业压力, 从而割断了能力与就业、平等与效率之间的联结, 抑制了强者, 保护了弱者[1]。在这种体制下, 既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 也不存在就业困难群体。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大学生就业体制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变, 竞争机制开始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时, 原本脱离于效率之外的“供大于求”或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就会被“释放”出来, 大学生完全就业也就不复存在。当然, 大学生就业难只是相对而言的, 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存在就业困难; 不同个体、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和就业质量表现出明显差异。所以, 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呈现为部分群体的就业样态, 而不是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境遇。但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绝对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从2008 - 2011 年, 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为85. 5%、86. 6%、89. 6% 和90. 2% , 虽然就业率逐年略有上升, 但由于每年大学生毕业总人数增长较大, 2008 - 2011 年分别为559 万人、611 万人、631 万人和660 万人。如果按上述就业率计算, 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待就业人数分别为47. 8 万人、52. 9 万人、56. 5 万人和59. 5 万人。可见, “毕业即失业”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其规模和深度已经构成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大学生待业群体不一定就是就业困难群体, 但二者无论结构还是人数比例上都具有很大程度的重叠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 集政府、社会和同辈给予的期待、关爱于一身, 与其他群体相比, 具有确保就业的“心理优势”; 作为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准备性教育的精英群体, 具有保障就业的“技能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日益走向市场化、社会化, 尤其是“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时, 大学生期待优质就业的“理想”就被击得粉碎。当前, 大学生就业心理落差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调试期。同时,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文件中, “就业困难群体”只是在谈到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就业时才使用的概念, 是政府和社会援助的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把就业困难人员界定为“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 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 从2003 - 2008 年每年由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有关“就业工作通知”中都把就业帮扶对象称为“困难家庭毕业生”、“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 直到2009 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概念。此后, 每年政府发布的“就业工作通知”都把援助或帮扶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作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当前,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 对“就业困难毕业生”概念的内涵都还缺乏清晰的界定。具体到学生个体而言, 困难家庭毕业生、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不一定就是就业困难毕业生, 而只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就业群体。基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的分析, 有学者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界定为: 由于就业目标、就业准备、就业能力等自身因素以及政府、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家庭等外在原因, 造成在某些方面或各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不易被社会用人单位所接纳认可, 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较大困难的大学生群体[2], 或者说是有就业意愿但就业能力和就业技能薄弱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近年来, 政府和高校之所以如此重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 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状态, 有效促进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大学毕业生呈现群体性的持续待业或失业状态, 无论是对个体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而言, 其负面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寄希望于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身在社会阶层中的弱势地位, 但来源于社会弱势阶层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社会资本匮乏以及综合素质相对薄弱, 往往又是构成就业困难群体的主体, 特别是由于非自身因素导致的持续待业或就业困难, 会严重挫伤他们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优质就业机会的信心。当就业困难不是少数个案而是群体性现象的时候, 就会在较大范围内影响人们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同时, 大量毕业生待业或不能充分就业, 不仅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而且导致人才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人才资源配置的非效率行为, 限制了大学生贡献社会的机会;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就业困难使个人高等教育投资得不到及时回报, 可能导致对就业环境和就业制度的不满, 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当然, 由于就业机会有限, 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 客观上不能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及时就业。尽管如此, 由于大学生人力资本的高投入性及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重要性,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就业效率取代就业公平, 以就业竞争默许就业不平等。因此, 就业援助就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必要选择, 其目标就是要克服导致就业困难的制度因素, 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使每个毕业生都能“才得其所”、“才尽所能”。

二、大学生就业援助的模式选择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并非单因素作用的结果, 而是多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就业援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援助体系建设也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协调相关主体整合大学生就业资源, 切实提升就业援助的质量和成效。当务之急是找准切入点, 创新大学生就业援助模式。

1. 多样化援助模式

就业援助的前提是摸清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底数, 分析导致就业困难的具体原因, 然后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援助措施。从外部环境看,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是大学生人才市场供需结构失衡的反映。其一,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经济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但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有限。也就是说, 经济高增长, 大学生低就业。究其原因, 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这种经济结构不断得到强化, 形成了较强的结构依赖“惯性”;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需要劳动者具有特别高的文化素质, 基本上只需要劳动者有较好的体能, 因此低端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 大学毕业生需求相对较低[3]。实际上, 这也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需求持续低迷的根本原因。其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每年大学生就业人数有增无减, 而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相对滞后, 高校人才培养缺乏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联系, 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或技能性失业。第三, 虽然市场机制开始在大学生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但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远未形成, 尤其是在政府监管缺位、法制不健全的背景下, 就业歧视、低薪招聘等侵害大学生就业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体制性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度提升。第四, 从大学毕业生本身来看,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既有就业观念和心理不适应、就业技能薄弱等主观因素, 也有所学专业社会需求量小、用非所学等客观因素; 既有自身所积淀的个人资本薄弱的原因, 也有社会资本匮乏的原因。

需要强调的是, 大学生困难群体虽然在就业市场上相对处于弱势地位, 但这种弱势也是相对的, 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可以挖掘他们自身的优势, 把弱势转化为优势。根据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 就业援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1) 就业技能援助。针对学生就业技能不足、交往能力薄弱的问题, 通过开展就业培训、职业指导、社会交往和表达能力训练等途径, 提升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素质。 ( 2) 就业心理援助。针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心理压力大、就业目标模糊等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规划,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就业观。 ( 3) 就业法律援助。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就业歧视、协议签订、权益保护、违约及其求偿、就业诉讼和仲裁等问题进行专门的法律咨询和具体帮助。 ( 4) 就业经济援助。对家庭贫困学生、无就业家庭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使他们能够支付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必要的经费, 以及帮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和就业技能培训。 ( 5) 就业机会援助。针对毕业离校未就业学生、长期失业毕业生, 通过提供就业信息、企业单位实习、岗前培训, 购买公共就业岗位和政府托底安置, 以及通过实施基层就业项目等途径, 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 6) 社会保障援助。主要通过提供档案服务、就业落户、社会保险补贴、学费减免、创业支持等, 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当前, 大学生就业援助关键是要明确这样一种认识, 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从就业总量问题转向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大学生就业援助需要顺应这种变化, 根据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转变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 面向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群体实施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模式。

2. 协同援助模式

多样化援助模式主要是从援助内容而言的, 要把这些援助项目付诸实践, 必须有相应的援助主体负责实施。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变革, 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用人单位自主权和学生择业自主权, 也充实了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调配权[4]。原来仅属于政府单一主体的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配置权, 分解为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和学生本人等多元主体的权力结构。因此, 政府不再为大学生就业承担无限责任, 无论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就业援助的实施, 都必须有赖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和合作。当然, 虽然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从“无限责任”转向“有限责任”, 但并不是放弃责任, 而只是在重新定位政府行为角色的基础上, 形成多元主体的责任分担机制。这种协作援助模式是以大学生就业援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为目标, 以不同主体之间的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为基础的。政府的责任在于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监督检查、财政调节等手段, 致力于构建政府与高校、市场、社会之间的协作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主体进行大学生就业援助的积极性。高校的责任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 根据市场需求,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责任是对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适应性进行合理评价, 维护就业机会平等, 实现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 劳动力市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和就业信息畅通。大学生作为就业的当事主体, 主要责任在于转变就业观念, 增长就业技能, 发挥自身优势, 由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就业。

可见, 大学生就业援助参与主体有其各自独特的行动资源和行动逻辑, 以及特定的行动范围和行动边界。实际上, 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在大学生就业援助中同样也有其具体体现。就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而言, 其招聘和就业行为取向更是受到就业环境和自身资源禀赋的制约。因此, 要达成就业援助的目标, 政府、市场、高校、用人单位等都不可能是唯一主体, 建立互动和合作机制势在必行。当然, 这种合作既包括多主体之间的“两两合作”、“多边合作”, 也包括不同主体内部不同部门和要素之间的合作。实践中, 要根据具体的就业援助内容和援助项目, 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实施不同的协作援助模式。

就上述两种就业援助模式的关系而言, 多样化援助模式主要是指援助内容或援助项目的多元化, 重视解决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困境; 协同援助模式主要是指援助主体的多元化, 重视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功能, 二者是援助内容和援助形式, 援助对象和援助主体的关系。实践中, 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主体与客体的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就业援助的目标。

三、大学生就业援助的制度创新路径

如前所述, 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 不是大学生绝对数量的“供大于求”, 而是大学生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 以及就业援助制度的僵化和运行不畅引发的。与普通劳动力相比, 大学生是高素质人群, 其就业困难也表现为与普通劳动力不同的特征。因此, 要解决大学生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题, 把就业援助落到实处, 还有赖于就业援助的制度创新。

1. 创新援助体制, 健全责任体系

当前, 单一主体就业援助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逐渐扩大化的现实。政府、高校和全社会都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并通过创新援助体制, 形成能够惠及每个就业困难学生, 协同合作的责任体系。第一, 合理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转换的质量决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决定着大学生就业结构和产业间的分布[5]。要切实提升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 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结合起来, 统筹安排经济发展规划、人才队伍规划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第二, 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 协调好政府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健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的责任分工和领导协调机制; 加强政府与高校、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大学生就业援助。第三, 高校内部要把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2. 发挥行政和市场的双重机制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 市场调节和政府扶持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向市场化、社会化机制的转型, 非就业困难大学生应由劳动力市场的自发机制来解决, 而处于相对弱势或就业困难群体则需要政府的关心和帮助。相对而言, “政府是社会利益的协调者, 是财政再分配的主持者, 政府对弱势和准弱势劳动者有关心、帮助的责任, 同时也拥有完成这种职责的财力、行政权力和政策手段”[6], 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优势互补、配合运用, 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就业援助的质量和成效。首先, 政府宏观调控旨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开辟新的就业岗位: 一是利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发展机遇, 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 通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为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是政府购买和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以及通过实施公共就业工程, 弥补大学生市场就业机会的不足。其次, 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优化大学生人才资源配置: 一是消除阻碍大学生合理流动的制度障碍, 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打破城乡、户籍、地区、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界限, 消除就业市场壁垒, 促进大学生自由流动就业; 二是建立流畅的大学就业信息系统和规范有序的就业服务体系, 以及完善的就业法律监督制度, 保障大学生就业市场有序运行, 保护就业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3. 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就业援助政策

随着我国自主就业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形成, 政府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第一, 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统计与监测。在加快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上,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鉴定和统计工作, 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预警系统, 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不同区域和行业企业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及其变动情况。第二, 强化落实大学生就业援助政策。目前各级政府已经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大学生就业援助政策, 如中小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大学生就业政策、中西部和基层就业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创业优惠政策, 等等。现在的关键问题是通过完善财政投入、制定配套政策、健全行政监督机制等途径, 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第三, 健全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学生就业援助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专门经费, 并且要有相应的法律和政策监督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当前, 在执行和落实国家失业保险、生活保障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应着力完善大学生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学费和助学贷款补偿、创业经费支持、培训和实习补贴、代缴社会保险等政策执行程序, 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尽快就业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的逐渐社会化和市场化, 加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成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实践中,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关键是要建立多样化、多主体协同的就业援助模式, 切实推进大学生就业援助制度创新。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援助模式,援助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建武, 高凌.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弱势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14-20, 27.

[2]李红霞, 刘文军, 胡德平, 等.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2, (5) :60-65.

[3]苏剑, 盛磊.刘易斯拐点、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0, (3) :4-8.

[4]罗建河, 叶忠.论我国大学生就业责任的分担[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7) :18-23.

[5]李彬.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09, (2) :34-43.

3.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视角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制度

中图分类号: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82-02

The thinking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DingchangfengYangxiaozhen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 Wenzhou, Zhejiang Province 325003)

Abstract: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University graduates get a job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e people analyze this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s reason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explains it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and points out that its root is the monopoly system in reality and carries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to the system. The writer hopes that this article has some useful ideas for the systems building.

Key word: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system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006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新闻报道: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2006年则过百万大关。劳动部部长田成平2006年11月16日在参加中国人文论坛演讲时指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其中有124万应届毕业生将无法实现当期的就业,占当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的三成。

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一是高校扩招的影响。2001年到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增加了223万;二是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仍然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三是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待遇低,条件苛刻。四是高校专业设置错位,大学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弱,动手能力差;五是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而不少企业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六是学生仍然期望过高,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七是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八是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九是文科教育质量低下。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使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不了解。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也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1]。

那么,造成上述原因的原因是什么?是垄断的制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解释这个结论之前,我们先来对上述专家总结的原因一一分析一下。第一,如果高校不扩招,大学生的就业比现在是要容易些。但我们要记住的是:在市场中总的劳动力需求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大学不扩招的结果是不能上大学的人的失业率将比现在要大。从这个意义上,大学扩招是把一些不能就业的人暂时“放置”起来并尽量“教授”他们一些技能。尽管这个结果不如人意。第二,对一个特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主要利用网站和招聘会来找工作是显得有些局限,但现在的大学生不是只分布在一个城市的一个地区,而是大范围地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所以,大学生A没有找到工作,但只要对大学生的市场需求存在,必然使大学生B找到工作。所以,这不能成为原因;第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缺乏必要的监督是一方面,劳动力的供大于求是另一方面;第四,高校专业设置和市场脱节,原因在于高校的投资主体还是政府,这种投资制度不改革,必然使得高校的建设要围绕政府的指令进行。政府的需求不能等于市场的需求。而市场是接纳大学生的主体;第五,学生不是不想参加就业培训,关键是这些培训岗位上哪里找?宏观环境下的就业压力使得我们的就业岗位有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当前要思考的问题;第六,学生的期望过高是造成他们就业难的原因吗?想一想,如果我们费钱费时上大学,结果工作收入还比不上没有上大学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上大学呢?早点工作不更好吗?所以,这里不能简单归结为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企业当然希望成本越低越好,大学当然希望大学生都就业,因为这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系。现在不少大学生都放弃了原先的想法,可以接受的工资待遇底线已经很低了。对他们来说,只要找到一般的工作就可以。可为什么一些拿着学生钱和国家钱的学校以及专家们,不问自己给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呢,只管收钱,反问学生们为什么不能放下“架子”去工作。这不是给自己“无偿收钱”做辩护吗?第七,学生缺乏求职技巧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资本对劳动力的绝对权威造成的。为了自己的生计,学生不敢犯一丁点错误。我想,一个有关系和有钱的大学生,说起话办起事来,一定比没有这些资本的学生要“有气势”得多吧。第八,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因为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使得劳动力的成本较低,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符合市场规律。至于第九,和第四的原因是一样的。

上述这些原因为什么可以归结为垄断的制度呢?我们来看一下学生上大学的原因。现今学生上大学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找一个好工作,另外一个是能够真正进入城市,后者是对农村小孩而言的。可是由于大学的投资制度是国家垄断的。而国家投资的具体业务又是落实在中央和地方一些“管事的人”身上。那么,大学的工作重点自然要放在这几个“管事的人”身上了。问题是这些人的需求往往是政治业绩,不是市场需求。因而大学生在大学是很难学到市场需要的知识的。另外一方面,学生外部环境是市场体制,不是计划体制。市场体制需要能够给老板赚钱或者给别人提供实实在在服务产品的人,不是一个说教的人。这种垄断的管理体制使得缺乏市场技能的学生必然遭遇就业困难。

至于农村的小孩为什么要进入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好。大量的国家资源都是投入城市的。而阻碍城乡一体化的就是城乡二元的制度。这是一种典型的垄断制度。大量的农村人,要想进入城市安家落户,最好的办法就是上大学。

好,假设这些问题不存在。是否可以说困难解决了?没有。因为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机制缺乏公平性。在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中,社会关系仍然是大学毕业生公认的影响其就业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项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社会关系在求职的成败中的作用”问题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6.7%,“很重要”的占33.3%,“比较重要”的占20.2%,“重要”的占18.2%,而认为“不重要”的仅占1.6%。也就是说,认为“重要”以及“重要”以上程度的达到98.4%[2]。社会关系是什么?是你是否和权力、资本联系紧密。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我们的干部选拔制度仍然是个人作用大,集体作用小。这样的制度必然导致“人治”。这种垄断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影响因素。

此外,垄断性的人事管理制度也是阻碍学生就业的一大原因。如今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一些需要人才的单位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 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户口问题和档案问题而招不到人。而如果大学生去需要人才的基层和西部地区担任公务员和教师等工作,其户口和档案也将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由于担心以后的发展和后代教育等问题,大学生不得不放弃了去这些地区的念头[3]。

这种阻碍人才流动的机制背后是什么?主要是垄断性质的户口制度。而垄断的户口制度背后又是什么?是地方利益。地方利益的主要维护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维护地方利益的目的因为政绩考核制度的存在。由于东部沿海城市的就业需求和薪酬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和城市。使得各地的大学毕业生上这些地区就业,这就引发了当地生源与非当地生源的就业利益冲突。为保护当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利益,地方政府继续沿用一系列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政策,如以户口为核心的就业方案管理、人事指标审批管理、人事档案管理、报到证管理等,其实质是继续捍卫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大学毕业生分配管理思想,其结果是保护了当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4]。

有人说,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是一方面。影响在哪里?在消费不足。2007年3月7日下午3时,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等问题回答记者问时说,国内需求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需求从总量上看,增长不算慢。问题在于,相对于投资过快增长而言,消费增长相对偏慢。就消费自身而言,如果说有问题、有不足的话,是结构性不足,主要是农村地区消费不足、低收入阶层消费不足。所以,扩大消费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5]

原来是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差距如何拉大的?是垄断性的城乡二元制度。收入差距一旦拉大,结果将是两个分化,一是资本不断密集化(追逐利润的需要),这将使得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中、低人才需求减少。大学生自然不在这些资本的考虑之列;二是少量资本不断分散化,因为人们发现做点小买卖比打工好。这些小买卖的增加将直接增加对低水平的劳动力的需求。一般劳动力不用上学也能适应。大学生是很难考虑这些行业的。因为他们都投资了。多投资就要回报的。这符合“经济人”特征。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改变根源性的垄断制度。主要就是大学的投资制度、城乡二元制度、劳动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行政选拔制度。当然,最后一个制度的改善需要我们党长期探索,在此不进行分析了。

站在高校的角度看,如何保证高校的投资呢?由于大部分高校提供的产品与市场脱节,缺乏市场需求。如果完全按照市场法则,好多高校经营将面临困难。所以,当前要大力推动企业与院校联合办学,让企业来决定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部要引导院校之间的专业进行分工和集中。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定位为弥补市场失灵,将高校领导的选聘机制定位为董事会推举制度。积极鼓励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的建立和统一,鼓励各种资源(包括捐款等)投入高校,使高校的利益真正市场化(企业推动)和社会化(政府监管),高校也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而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政策刺激企业投资。鼓励高校自营,落实高校独立法人地位。此外,在非民营高校中要积极总结股份化经营的制度安排,并要建设高校破产处理机制。

城乡二元制度的改革,当前重点是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因为农村的改革发展走到今天,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已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桎梏。农村里这种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和城乡间公共服务的过大差距,主要来源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制度安排。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从“以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转变。政府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改革,要把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进行自身的职能定位(迟福林)[6]。

劳动力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源在于地方利益。地方利益的主要维护者是地方政府。这就需要我们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加大官员流动制度建设。从企、事业单位来说,利用劳动力的户口和档案来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不符合国家要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的政策的。但如何改革,仍然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http://www.eol.cn/jiuye_zhn_4342/20060814/t20060814_191912.shtml.

[2] 文新华等,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4,(9):48~51.

[3] 姚先国,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看法,浙江经济,2006.9,P25.

[4] 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14.

[5] http://news.phoenixtv.com/special/lianghui/latest/200703/0307_729_85082.shtml.

4.大学生就业协会简介 篇四

一、组织名称:重庆三峡学院大学生就业协会

二、协会宗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我认知、自我展示的平台、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涯,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拓展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创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协会性质:重庆三峡学院大学生就业协会是由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领导,招生就业处指导,校学生团体联合会监督、管理下的学生团体组织。

四、本协会拥护中国共产党,遵守国家宪法、法律。严格遵守《重庆三峡学院学生社团管理规定》。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第二章

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

(一)会员大会:协会每年召开两次会员大会,其基本职能: 1.审议通过和修改协会章程。2.选举产生协会会长。

3.审议通过工作计划和总结。4.决定协会的其他重大事项。5.做就业协会工作报告和工作总结。6.公布会费收支状况。

(二)会长团

协会分新老两个校区。新校区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老校区设常务副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

1、会长、常务副会长:统筹规划协会发展方向,协同各副会长对各部门的议案进行最终审核和决策,主持各种会议,活动。与其他社团,社联,学校进行沟通合作,商讨合作事宜和社团发展之道。

2、副会长:协助会长开展协会各项工作,负责协会活动执行指挥,协调各部门工作,分配具体工作。

3、会长助理:协助会长进行一系列的传达事项,没有决策权。

(三)协会部门

秘书处、组织策划部、外联部、宣传联络部。各部门设正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正、副部长的任命由协会全体会员选举产生,竞争上岗,任期一年。各部门职能如下:

1、秘书处

(1)管理协会日常事务;

(2)整理保存协会各种文书、档案、活动所有材料、照片等;

(3)审议会员入会、退会,会员资料、就业信息、协会物品的保管;

(4)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5)负责协会经费管理,现金收据分别由不同的人管理。(6)管理修改执行例会制度。

(7)负责每年干部干事会员的聘书,工作证的制作。

(8)负责全校各个院系会员日常工作的管理。(9)负责团联对协会的总体考评和对分会的总体考核。(10)管理协会的官方QQ和QQ群。在管理的时候,相册中干部干事名称要注明以及届别。上传各种活动的策划书、总结、活动细则等材料。

负责管理每班的就业委员。(就业委员的选取方法大致有两中方案:第一种,广招会员,有干部牵头组织宣传,在全校范围内招收,最好达到每个班级一个就业委员。这样即可增加会费,又可顺利招聘。我们以提供兼职岗位为利益诱饵。第二种,带新生稳定后,由干部干事一起到各班宣传沟通,邀请班干部(最好是班长)出任就业委员。另外可以向老师领导申请,对参加这一职务给予参加学生会职务同样的鼓励和奖励如:加分。)

2、组织策划部

(1)提出各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可行性分析报告,并组织写出活动的策划书

(2)负责对协会的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筹备工作。(3)组织开展实践活动。(4)负责活动的总结。(5)负责考评分会活动。

3、宣传联络部

(1)管理联络会员,负责将协会组织各项活动的信息及时、准确传达给会员。开展一些会员就业培训活动。

(2)负责对协会各部门活动进行宣传,以体现活动的意义,制作协会活动的条幅、海报、传单及宣传板,以及联系校内校外媒体,加大对协会的宣传力度,扩大协会影响力。

(3)管理就业信息栏, 编辑《就业导报》, 发布毕业生就业有关信息的各类海报以及采写校内就业活动、协会内部活动的新闻稿。

(4)考评各分会的宣传联络工作,考评时主要以分会的宣传联络效果为主,不主要考评海报展板等。

4、外联部

(1)为协会举办各项活动筹集资金,拉赞助。

(2)寻找各方面的兼职,为会员、在校学生提供兼职信息。(3)寻找商机,为有兴趣创业的会员或干部干事,提供较好的建议、及指导。

(4)联系企业,为会员提供参观大型企业的机会,联系企业经理人员为会员做讲座等。(5)发布兼职信息。(6)帮助分会拉赞助。

(四)分会

1、分会名称即为自己就业协会+院系名称+分会(如:外国语学院就业协会分会)。

2、分会性质:

分会日常挂靠在自己院系,服从于指导老师,从属于大学生就业协会总会,属于校大学生就业协会下属机构,受大学生就业协会监督、管理。

3、分会宗旨:

为院系大学生提供自我认知、自我展示的平台、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涯,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拓展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择

业、创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

4、分会组织机构:

各分会设会长1名,副会长3——4名,干事人数各分会根据自己院系分会具体情况决定,但分会总人数必须控制在十五人以内(包括会长团及干事),各院系分会严禁下设部门,违者根据就业协会分会管理细则进行严肃处理。以上所有干部干事均需通过就业协会总会同意任命,颁发聘书方为有效。凡超出就业协会总会规定编制外的人员一律不予以承认。

5、分会职能:

(1)及时宣传提供各种招聘信息,为广大同学提供兼职岗位,为大四毕业生及时准确的提供招就处的招聘信息。

(2)组织宣传各种就业协会活动。如:演讲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挑战职场等活动。

(3)组织会员学生进行各种职业讲座。如:企业家等成功人士的讲座和电子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求职面试指南、简历制作、职场必修礼仪、创业导航等)。

(4)协助自己院系开展各种活动。

(5)结合自己院系特色,开展就业协会分会特色主题活动。(6)在自己院系招收管理就业协会会员。

6、会日常管理方案

(1)分会日常服从于院系指导老师,协助院系指导老师开展日常工作,为自己院系的学生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彰显就业协会特色。

(2)分会从属于校大学生就业协会总会,属于其下属机构,受其监督管理,服从总会的方针决策。现对分会具体日常工作概括如下:

第一、参加每周日21点整在B2-224例会。

第二、举行活动须报总会考评,参加年终评比。评比包括优秀分会、优秀分会会长。

第三、积极配合总会举行各种活动。

第四、每个分会应在确定一个特色活动或至少两个常规活动。(待定)

7、招收会员及会费

(1)招收会员时,由总会统一开出收据并加盖会章,提供各种招收会员所必备材料,具体价格视具体情况而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招收就业协会会员和开具收据以收取会费。由总会统一制作会员证。

(2)第一批总会统一招收会员,第二批分会自行在本院系招收会员。第二批所收会费一半交由总会统一管理,另一半留由分会作为日常开支所用(原则是交由院系指导老师管理,需用时凭发票报账),每学期总会负责监督审查会费使用和开支状况。如分会举行重大特色活动,可向总会申报一定的活动经费,总会审核之后作出相应的回复。(3)凡具有就业协会会员证的会员都同等享有就业协会任何会员权利。

8、日常活动经费

(1)会费一半交由院系指导老师管理,可在自己院系申报一定资

金支持。日常活动经费在自己院系内部,凭发票报销。(2)有赞助商报销。

9、分会干部干事安排

(1)分会会长由自己院系自行选拔后,报由总会任用并备案。换届时间定于每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前换届完毕。

(2)干事由各分会会长根据自己院系实际情况而自行择优选拔任用。时间随自己院系一起,招收时须对广大同学告知总会的招新干事的时间、地点。

10、拉赞助

(1)拉赞助签订合同时,由总会统一制定合同基本内容,加盖协会会章后自行签订。

(2)如遇到拉赞助困难问题,可申请总会外联部帮助。

11、考核制度

(1)考核内容包括:活动内容质量、活动效果、活动次数、海报、展板、书面材料(各活动策划书和总结以及分会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等)和总会例会考勤。

(2)考核方法。

由总会统一制定考评表,分会每次需要考评时需提前向总会申报,并上交纸质档和电子档各一份。

(3)总会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负责制定建立好自己部门的考核制度。

12、分会完成注册成立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取消。目前

5.大学生就业协会工作总结 篇五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14年大学生就业协会工作总结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家下午好!

本就业协会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加大了就业协会与各方的交流

招新后,为促进协会内部成员之间以及协会与就业服务部之间交流,组织了一次内部户外活动。为加强学校与各学院就业服务部之间交流,08-09共举行会议四场;为促进就业工作意见的反馈和建议的收集,每次会议各学院都会总结近段时间的工作情况;为加强协会与校社联的交流,协会由专门负责人参加校社联的会议,与校社联进行沟通;为增进老师与学生的了解,邀请老师参加协会的会议、户外活动、进行体育运动如打篮球赛、乒乓球、聚餐、唱歌等。

二、提高了创新意识、营造了创新氛围、把创新作为协会本学期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1、协会常规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一个对象为内部成员、主题明确、形式新颖、气氛活跃、每两周定期举行的常规活动。本学期共举行常规主题活动四场:由周静主持的题为“团队意识培养”:全体成员自由组

成两队后,各团队给自己的队伍取名字、设计队徽、拟建口号。每队五分钟成果现场展示时间,形式不限,之后两队相互点评与发问。第二场邀请朋辈学生组织为协会进行的题为“在活动中感受团队力量”的活动,团队训练贯穿于三个游戏当中。第三场由熊文主持的主题为“怎样在求职中游刃有余的应对考官”的讨论会。增强了成员的口才与应变能力,为形成成员们敢于表达、善于思辨的作风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为本学期全体成员参加的湘潭市第三届大学生求职大赛暨湖南科技的大学第五届模拟招聘会做准备以及为以后应聘奠定了基础。最后一场是由黄永庆主持的名为“成就领导才能”的讨论会,帮助成员正确地认识自我、协助成员找准定位、为培养下一届协会主要干部领导才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大家发散思维、积极献策、协调气氛、果断决策的主人翁意识让人欣慰。

2、创建“一帮一”式内部成员培训模式

“一帮一”式内部成员培训模式,是利用内部成员的特长以及所学专业的优势,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是对主讲人口才、交流、策划、驾驭能力的一种综合锻炼,是对参与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这样协会成员在服务别人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不小的提高。

3、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敢于创新。

如在湖南科技大学第二届就业知识竞赛中,设置情景剧环节,这样一改以往相同活动形式不变的工作思路,证明了我们敢于创

新、敢于启用低年级有能力的学生,且又一次在实践互动中锻炼了成员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协会“开拓创新”的工作方向提供了典范。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宣传渠道、改变宣传方式

1、为使宣传形式更规范化,本学期制作固定的宣传海报,使之成为协会的一种标志。而且纸质海报成本相对比较低,且可重复利用。在节约资金的基础上又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2、通过网络宣传这个渠道,扩大活动及协会的影响力。

4、充分发动各学院的力量,每次大型活动都采取各学院同时宣传的手段,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各学院均张贴以北森职业测评为主题的海报两张,且在同一时间粘贴,高覆盖率使得达到了空前的宣传效果。就业知识竞赛由进入决赛的学院各张贴两张海报。这些工作既减轻了协会的工作量有使各学院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变网络为常规工具,使得工作开展更及时、有效

五、协会作为领头羊,带动各学院积极参加举行的活动,让活动真正进入科大的每个班级。如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每个班级都有举行以“职业生涯”为主题的班会。湖南科技大学第二届就业知识竞赛,每个学院举行了至少两次跟就业相关的活动。

六、工作程序规范化、实行责任制

小型招聘会由黄永庆负责,由他在就业网上看到消息后,根据

无课统计表与以往工作情况的安排人员,每次安排一个干部带一个委员,提前半小时去巢老师办公室拿批条,开了门后用ppt写上“某某公司招聘现场”,会后提前通知巢老师看是否有其他安排,做到及时把消息传到市场部。

七、为协会培养了一批肯吃苦、有能力的成员。如王丽洁累计值班次、曾白菊累计值班次、杨宏烨参加招聘场25场,尹力敏参加34场,苏剑几乎参与所有活动全过程,韩晶晶为就业知识竞赛的事情联系赞助商5个,花了 一两个月。

一、有待举行一个完全由自己创新的活动,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构思、也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二、各主要负责人、各部门的职责应该更加明确。

三、为增强业务能力,邀请相关老师做业务指导。

6.浙江树人大学就业立业协会 篇六

(社团发展计划书)

一、协会名称:浙江树人大学就业立业协会

二、协会宗旨:起航人生、完善自我、规划人生、携手共进、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三、协会口号:为人生起航,为梦想扬帆。

四、协会精神:笃定、奉献、求索、创新。

五、协会任务:就业立业协会在有关就业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加强与校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个用人单位、校友等相关部门紧密联系。

及时获取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通过信息发布、政策宣传、举办论坛讲座、模拟训练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地、理性地理解职业,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职场的能力。

六、本协会顾问及指导老师有浙江树人大学职业规划专家或领导担任,对协会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聘请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作为指导老师。

七、社团管理层结构及职责:

协会下设:会长团(指导老师同正副会长组成)、秘书部、外联部、宣传部、网络信息部。设立各部门的目的是为了本社团各项活动更好开展,没有任何等级差别,惟独部门不同,所从属的工作不同。

会长:代表本社团的形象,代表本社团参加重要活动及会议,全面负责本社团的各项工作,把握社团的发展方向,处理社团遇到的问题,起到龙头作用,向本社团负责。

副会长:协助会长处理本社团的各项工作,向会长负责,下对各部门具体工作做到帮助与指导,做好会长与部长之间的沟通工作,使得社团的各项工作能顺利有效进行。财务:负责社团资金的管理;保管社团的经费,做好财务管理与记录

秘书部:负责社团内部资料(会议笔录,活动计划书,调查报告,活动总结,照片资料,媒体报道)的管理;;负责活动日志的编写,整理活动总结;负责社团资料以及社员档案的管理。

外联部:负责与其他协会的沟通联系与合作,保证日常工作及活动的正常进行,为社团争取更多的支持,大型活动时社团内部人员负责联系合作单位及赞助资金的落实。宣传部:负责社团对外形象设计;负责社团活动中对校内及校外的宣传工作,扩大影响;负责历次活动海报、宣传品的设计制作。从中设立网络宣传工作组,负责协会BLOG网络宣传与维护、视频与相册资料整理工作。

网络信息部:负责对本协会成员收集的有用信息进行整理,将对各部门有用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会长,建立本协会的职业信息库,以方便本协会成员进行查询学习。

注:各部门职责的确定是为了更方便的开展各项活动,但分工明确的同时必须互相帮助,相互合作,任何人面对协会成员的求助都不能以不是自己的职责而推辞。

八、社团主要活动

1、策划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创业方案设计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促进会员及广大同学提升生涯发展能力、创意思维的拓展;

2、开展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关的问卷调查、开展大学阶段生涯规划管理、大学生就业、创业等调查;

3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校友来我校举行讲座不定期举办有关生涯规划管理,提升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创业的系列讲座、沙龙、论坛训练营;

4举办大学生职业发展咨询及辅导活动;

5对会员定期开展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培训,组织会员到各类企业单位实习,参与毕业跟踪调查等各种与职业规划发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6与其他院校相关组织进行交流与合作。

7协助相关招生就业指导部门开展有关就业的信息、政策宣传和普及工作。

九 协会会员

1浙江树人大学就业立业协会的会员以在校大学生为主。

2加入江树人大学就业立业协会以自愿为原则,非会员在一年一度的报名期间内经填表、注册,即成为正式会员。

3会员的权利:(1)对本协会所组织的活动有知情权和参与活动的优先权。(2)享有优惠或免费参加本社团举办的有关的各种职业规划活动,以及获得相应的咨询及资料刊物。(3)享有选择本协会提供的社会服务性及兼职等实践机会。(4)有通过相应程序成为协会理事等的权利。(5)对本协会有批评、提出建议和监督社团干部工作的权利。(6)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4会员义务:(1)遵守浙江树人大学就业立业协会的章程,执行本协会的各项决议。(2)应本着诚实守信的态度积极参加本协会的各项活动,自觉维护协会形象,宣传协会精神。5凡严重违反本章程或长期不履行会员义务或有损浙江树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声誉和利益者,经会长团讨论研究通过有权开除其会籍并予以备案;如严重程度达到违反校纪校规的情况报学校有关部门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十 协会制度

1协会会议制度:召开协会全体会员大会,会长,副会长,各部门正副级干部到会,会议商议和解决重要事物,干部任免,进行学期工作安排及期末表彰总结。

2协会活动组织制度:

(1)每学期初,商讨制定工作发展计划,以及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2)协会在组织大型活动前,上报校团委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

(3)认真做好工作总结,其内容包括:每次例行活动的情况,工作任务及完成情况,成员的分工及表现情况,并在每次活动后及期末交至社团办公室。

3协会财务制度:

(1)协会的资金是协会的经济支柱。本协会资金主要以自筹哦为主,努力通过合法途径

筹集资金,行政拨款、赞助、其他合法收入。会费、学校支持。任何人不得铺张浪费或用作与协会无关的用途,本着节省的原理开展活动,确保经费用在是实处。

(2)协会经费金由秘书长负责管理并登记每一次经费收支,做到帐目明晰,接受协会所

有干部及会员的监督。

(3)经费的使用:活动及工作所需经费的使用须由项目负责人向指导老师询问、经会长

认可,并社团联合会会长申请,商量批转后方可使用,否则不予报销。

(4)经费的报销:因工作支出,需报销经费的个人或部门须凭票(正规发票,具有税务

章),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后,交由就业指导中心或社团办公室报销,同时使用该经费的经手人,项目负责人须在经费使用记录本上签字,否则不予报销。

(5)部门获得赞助收入须上交协会,协会酌情给予适当的劳资补助。

(6)财务工作上如发现漏洞,由经手人负责赔偿并主动在全体会员大会上予以公布,由

负责人向会员提供财务记录。

4档案管理:

(1)部门必须将开展的各项活动所制定的方案、计划、调查、邀请书各交一份到会长处

备案。

(2)开展活动后及时做好总结,存档。

5考核:为使协会成员更加努力的为协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特对协会各级成员进行考核,每学期评出优秀会员、优秀干部、根据协会制度进行考核。

十一 附则

(1)本章程自社团成立之日起效,社团拥有以上最终解释权。

(2)本章程的修改,须经秘书处提案,并由1/2以上的干部成员、2/3以上社团会员表

决通过方可生效。

(3)本章程可在协会发展中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

7.谈行业协会制度建设 篇七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1日

引言

制度通常被认为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是某种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一个组织制定一种制度的诱因是这个组织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 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让制度为其发挥出引导、约束、激励等特性。而行业协会作为一种具有自发性、市场性、行业性、会员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互益性的社会组织, 无论是其成立还是其正常的运作和发展, 都需要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程和行动准则作为基础性的支撑, 即制度的有效建设对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是非要重要的。

社会学制度主义是新制度主义中的一个流派, 在关注对象、分析角度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均视角独特。在社会学制度主义看来, 制度不仅包括正式规则、程序和规范, 而且还包括被人们所共同理解和认可的文化和意义框架。具体来讲, 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由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在内的三大基础要素构成。因此, 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出发, 分析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在行业协会制度建设中的体现, 可以在新的视角下更清楚地认识行业协会的制度体系, 进而对其制度体系加以完备和优化, 以促进行业协会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的整体利益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规制性要素———章程和正式的规则

规制性要素, 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程序的制定, 以及强行性行业标准等。其受到政策法规、惯例、规则等约束, 与其他要素相比易于设计、安排或更改, 位于制度的表层。

在行业协会的制度体系中, 规制性要素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一是章程的制定, 它规定了协会的名称、协会的宗旨等总则, 以及协会的业务范围、活动原则和组织的管理机制等内容。章程为协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为协会进行民主决策与行业自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协会的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各行业协会章程的分析发现, 章程这项根本性的制度的形成, 是政府和协会共同作用的产物。政府的政策法规为协会章程的制定设定了制度框架。以《中国银行业协会章程》为例, 其共有8章55条, 明确规定了中国银行业协会的职责、会员、组织机构、资产管理和使用原则, 以及章程的修改程序、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等;二是内部正式规则的设立。正式化的内在规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 制度的形成是成员间相互博弈的结果;第二, 将制度以文字的形式规定下来;第三, 有正式的执行机制。比如, 《中国银行业同业自律公约》就是经中国银行业协会会员银行共同协商制定的, 其目的是要求各会员银行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 坚持依法合规经营, 自觉维护商业银行信誉, 在公正、合理、平等的基础上开展业务经营活动。

由此可见, 无论是协会章程还是内部公约等制度性的条文规程都为协会更加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行动准则, 增强了协会自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 制定规范的协会章程、合理的内部准则是协会制度建设中的基础而重要的工作。

二、规范性要素———非正式的规则

规范性要素, 包括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它能够将价值观灌输给组织中的各个成员, 进而将各种规范内化到各成员的行动中去, 形成组织运行中一种稳定的秩序, 位于制度的中层。

就行业协会内部的行为规范而言, 大量的非正式的、不成文的内化规则起到了协调成员间关系、规范行业秩序的重要作用。一些制度经济学家指出, 组织的会员之间通过传承、教育、习惯和经验等方式形成了大家都默认的行动规范, 达到了在正常情况下能自发服从的程度, 而且将许多规则转化成了个人偏好, 内化在自己行为之中, 并一贯的自觉遵守着这些规则。内化规则既是个人偏好, 又是约束性规则。这种规则并没有正式的惩罚机制, 而是一般通过孤立违反规则者的方式达到惩罚的目的, 而且通过道德谴责使其承受违反规则而带来的心理代价。在民间协会治理机制中, 这种非正式的规则在协会的运行中大量存在, 它配合正式的规则在组织的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许多深圳的民间协会并没有明文规定, 理事、正副会长必须向协会捐款, 但相当一部分当上理事或正副会长的企业负责人都会每年捐出数目不等的款项, 作为协会日常运作的资金。在这类捐资中, 理事的捐款数通常不会超过副会长, 副会长的捐款数也不会超过会长, 这已经成了各协会约定俗成的规范。

在一定意义上讲, 规范性要素是受价值观和道德支配得以有效运行的。强化组织中的道德驱动不仅可以让非正式的内化规则在组织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还可以在无形中提高组织成员的自律意识。通过对深圳行业协会的调查分析, 在任何一个民间协会中, 无论其条文制度多么健全, 要使组织良好运转都离不开一位热心协会工作并有奉献精神的会长和秘书长。这些会长积极地投入协会工作, 不仅向协会赞助活动经费, 而且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协会工作上, 为协会事业和行业的发展竭尽所能。他们的这种工作态度绝不是因为受到正式规则的约束而带来的被动遵守, 而完全是出于企业家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而, 规范性要素与规制性要素相比, 其最大优势就在于一旦发挥作用, 这种作用就容易成为一种长效的规范机制。

三、文化-认知要素——利益驱动

文化-认知要素, 包括共同的信念和意义框架, 通过被认可的认知模板、意义系统影响个体行为的偏好和价值认同, 从而影响组织活动。其通过共同的理解和认同获得广泛的认可, 是一切个体行为、组织行动的根本所在, 因而位于制度的最深层次。

实现行业协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动力, 其动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利益的客观需求, 换句话说, 利益需求就是会员企业参与协会治理的源动力和根本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 可以把为实现目标而不断追求利益的动力称之为“利益驱动”。利益驱动正是影响着会员企业自愿加入协会并遵守相关章程和规则的一个深层的制度要素, 使得行业协会的发展在企业中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在行业协会中, 普通会员企业加入协会并参与协会的治理, 首要目的就是追求组织行动的物质性利益。比如, 协会中的中小企业自身实力相对薄弱, 在与其他主体的竞争中一般都会处于弱势, 其理性地选择就是加入行业协会, 依靠团体的力量来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 加入协会还可以获得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整体性收益, 而且由于行业协会是互益性社团组织, 其通过集体行动获得的利益基本上是由会员企业所共享的。

由此可见, 为了吸引非会员企业积极入会、会员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去积极参与组织的治理, 应该针对企业的利益需要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提高制度中的文化-认知要素的比例。克拉克和威尔森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激励手段:第一, 物质性激励:有形的奖赏, 具有货币的奖赏, 如工资、股权、附加津贴、官职;第二, 团结性激励:从联合行动中得到的无形奖赏, 如社交、地位、身份认同;第三, 目的性激励:同组织目标相关的无形奖赏, 如为立场与自己相似的候选人的当选而工作所获得的满足感, 或者将时间和金钱奉献给反战团体的和平主义者所感知的报偿。因而, 对行业协会而言, 物质性激励就是指通过组织行动使会员企业能获得有形资源;团结性激励主要指通过参与组织活动而获得的社会资本、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等;目的性激励主要指通过行业整体发展而获得的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于作为自愿加入协会的会员企业来说, 他们在参与协会的治理活动中都会受到以上三种因素的激励, 不同层面的参与者 (普通会员、核心会员、专职人员) 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进行“选择性激励”。因而, 在有效的激励机制下企业可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协会的治理中来, 既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又促进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 制度由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在内的三大基础要素构成。本文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出发, 分析三大基础要素在行业协会制度体系中的体现, 并提出要对行业协会制度体系加以完备和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行业协会,制度,社会学制度主义

参考文献

[1]高金德.深圳民间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制度研究[J].南方论丛, 2005.6.2.

[2]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 2000.

[3]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8.大学生就业协会规章制度 篇八

关键词:半军管;航海类专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U676.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83-01

一、航海类专业的就业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十分严峻的问题。航海类专业做为海上艰苦岗位,其毕业生的就业既带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的共性问题,也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航海类毕业生也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经历了几个阶段:“统包统分”“提前半年预分配”“预分配计划指导下的双向选择”及“在预就业方案指导下的双向选择”[2]。

我国的航海教育经历了多年系统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由上至下分别为普通高等航海教育、成人航海教育和航海职业技术教育,用以培养不同层次的航海人才。目前,我国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数目趋于稳定,以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占全国总比例的50%的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集美大学四校的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供需比例做参考,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仍为需求大于供给,航海类专业供需比约为1:3;且近年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不上船工作的比例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因此,具有自身竞争力以及稳定心里素质能够保证上船工作的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成为各大船运企业青睐的对象。

二、半军管制度下的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培养

2008年全国海员发展大会提出了我国力争到2020年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海员队伍,实现由海员大国向强国的发展目标。各个学校对海上专业的学生的管理多采用半军事化管理的手段,即半军管。学生从入学开始,在校期间接受半军事化管理。采取统一时间统一服装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做出要求。将学生分为几个中队,每个中队配一名指导员对学生进行全天候的管理和指导。

普通大学本科的管理实行自由培养制,即学生学习自由,生活自由,作息自由,半军管下培养的航海类专业学生必须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每日必须晨练,以强健体魄磨练意志,每日必须统一着装列队上课,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增强学生对自己身为航海类专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每日必须统一作息时间,宿舍内务要求严格按照军队管理,以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培养学生的个人生活素质和技能,以后能够快速适应船上的生活。每周的升旗和讲评以及忠诚教育,以凝聚学生的向心力,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洗礼,明确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学生对组织的正确认识。

半军管下以中队为单位配备指导员,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督促,生活上管理,心理上疏导,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让从高中进入大学航海类专业学生快速应对环境的变换,让航海类专业的学生迅速接受自身角色,从入学开始就牢固树立献身航海事业的信念,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向,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及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通过四年朝夕相处,指导员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人格魅力不断教育影响航海类专业的学生,除在学业上专业上指导学生,还对学生的个人素养进行严格把关,努力培养出情商智商双达标的航海类专业的学生,为以后学生上船工作能够迅速适应角色,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同事,指导员了解中队每个同学的学习成绩、心理特点以及个性,在入学之初就为学生制定长期的职业规划,在毕业就业择业期,能对每一位航海类专业的毕业生给出中肯的就业意见及指导,发掘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减少学生对就业的迷茫以及及时纠正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

三、半军管制度培养下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船上工作的优势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虽然相对其他专业就业率较高,但鉴于海上工作风险高条件艰苦,船员离船率高,对航海类专业的毕业生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面对全社会就业压力大的整体就业环境,半军管制度培养下的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凸显出来。

第一,专业技术过硬。半军管制度下培养的航海类专业的学生,学习时间充足,专业学习规划明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考取船员适任证书,同样因为学习时间规律,有固定的时间学习英语,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学生今后上船远洋与外籍船员交流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半军管制度培养下的学生,由于纪律严明,更容易被船企接纳实习,实践机会多,更容易适应船上的工作。

第二,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过硬。半军管制度下培养的航海类专业的学生,每天都要固定时间作息,晨跑,每周都要参加升旗和讲评,不间断进行训练,保证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磨练了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在四年本科期间,指导员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随时对学生进行关注疏导,造就了航海类专业的学生心理素质良好,能够应对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保证将来上船工作之后遇到各种困难能够冷静沉着处理,尽可能的避免由于船员个人心理素质不过硬而引发的处理及救援失误。

第三,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半军管制度下培养的航海类专业的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严格,通过严格的管理,使学生具有能够适应任何环境的能力,海上工作艰苦,通过半军管使学生提早进入状态,能够忍耐各种艰苦环境和条件。

第四,服从意识强,集体观念明确。半军管制度使学生产生了必须服从上级,具有严明的纪律性和等级观念,并且本科期间一直以中队为单位进行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

第五,人际交往能力和自身素质良好。通过半军管制度中指导员全天候不间断的培养和指导,能够帮助航海类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以及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远洋船舶是个封闭的社会,在大海上,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与人相处能力成为船员的必备素质之一,能够促进船员之间的团结,能与人和谐相处,尽量减少大学生初入社会时与社会脱节的格格不入情况,尽快的融入集体,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言谈举止以及生活习惯,都将决定其在船上是否能够安心工作,间接影响船舶航行的安全。

综上所述,鉴于航海类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海上工作的艰苦性,半军管制度对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半军管制度下的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更具有就业竞争力,通过不断健全和加强半军管制度,不断促进我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航海人才,为我国的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侯佰林. 对海运院校航海类专业就业工作的回顾与分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9(2).

[2]王昭翮. 关于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若干思考[J]. 航海教育研究,2003(1).

上一篇:怎样撰写小课题结题报告下一篇:论科学理解在科学活动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