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2024-09-19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精选11篇)

1.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一

东北师范大学

2014年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办法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等相关文件的精神,为了严把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复试关,选拔乐于从事基础教育战线工作、具有未来能成为优秀教师潜质的考生攻读教育硕士,特制定本办法。

一、复试比例

实行差额复试。生源充足的招生学科领域原则上差额比例不低于120%,具体比例由各招生单位根据上线生人数自行确定。

二、复试方式及内容

1.专业基础课笔试

专业基础课笔试重点考核专业基础知识,满分为100分,60分为合格。考试时间为2小时。专业课考试科目应与当年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复试科目一致。

各招生单位每个招生学科领域应至少命制2套专业基础笔试试题,由考务人员随机抽取一套试题进行考试。

2.教学能力测试

通过讲课、说课、答疑等多种形式,重点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基本功、教学设计和综合教学能力,满分为100分,60分为合格。题目由各招生单位根据本学科领域特点统一制定,由考生在专业基础课笔试结束后随机抽取。讲课、说课时间为5-10分钟,答疑时间为5分钟。具体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学科领域特点自行规定。

3.外语水平测试

考核外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满分为50分,30分为合格。主考教师须由精通外语的教师担任,如招生单位存在困难,可聘请外国语学院教师协助。

三、成绩计算

成绩按照如下办法进行计算:

复试成绩 = 专业基础课笔试成绩 +教学能力测试成绩 + 外语水平测试成绩。

最终成绩 = 初试成绩 + 复试成绩。

考生的复试成绩中,专业基础课笔试成绩低于60分,或教学能力测试成绩低于60分,或外语水平测试成绩低于30分,均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四、其他要求

1.各招生单位应根据上述基本要求制定本单位的复试工作办法,并在本单位网站上公布。

2.复试过程中,各单位应严格做好保密工作,遵守保密制度。复试试卷由各单位自行保管备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14年3月13日

2.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二

我国1985年开始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教学, 培养了工程科学型人才[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经济建设第一线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997年, 国务院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开始培养工程建设型管理人才。

在工程硕士发展初具规模的前提下, 2009年, 教育部规定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置的专业学位, 均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改变了工程硕士培养只注重学术实践的单一模式, 培养注重学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型人才, 这也是适应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人才的需要。

二、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主要集中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和集成电路工程领域。

电子与通信工程是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工程领域。电子技术是利用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础理论解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仪器仪表及计算机设计和制造等工程技术问题;信息技术研究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号检测等理论与技术。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与之相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信息时代, 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支柱, 作为信息社会支撑的通信与信息工程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集成电路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材料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信息产业基础和高新产业核心的集成电路工程必须以理论为支撑, 同时在实践上需要不断创新发展[3]。

三、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 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了大批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基础应用性技术人才, 但具有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本文探讨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力图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

(一) 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的目标, 高校应当把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图1。

工程实践能力方面, 包括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

基础实践可以是师资交流、现场参观、区域论坛、管理沙龙、拓展训练等, 主要使学生对工程概念加强理解并切身体会, 实现对工程基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总体认识, 为专业实践打下基础[4]。

专业实践包括电工电子实践、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电子产品检测与维护、电子产品整机组装、电子综合实践等[5], 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 将所学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中, 同时针对工程需要有目的、有方向、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技术研究能力方面, 包括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

课程教学包括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的知识[6]。

导师指导包括校内导师指导和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导师指导侧重理论和方法。校外导师指导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团队创新能力方面, 包括创新训练和创新设计。

创新训练主要是通过创新研究,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创新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创新设计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来源于生产实际和科研课题,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独创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二) 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求和自身实际, 探索了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如图2。

1. 工程中心提供工程实训平台,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省部级基地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针对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组网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 立足于华南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 面向全国通信信息产业需求, 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工程中心联结了校外诸多实习基地, 工程硕士可以在实习基地获得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 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同时工程实践成果可以通过工程中心得到转化。

2. 重大项目提供工程研究平台, 提高学生技术研究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类专业创业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室, 拥有省部级基地无线通信网络与终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学院每年新申请项目六十多项, 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可以在学院重大项目下开展子课程研究, 将所学用于研究当中, 提高研究能力。

3. 重点团队提供工程培训平台, 提高学生团队创新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模拟电路与系统教研组、数字电路与系统教研组、通信与广播电视教研组、通信与信息处理教研组、物理光电子教研组、微电子教研组等;拥有无线电与自动控制研究所、数字音视频技术研究所、功率电子研究所、生物电子研究所、光电子研究所、网络通信研究所、图像处理研究所、移动通信研究所、工业电子与精密仪器研究所、射频与无线技术研究所、微型遥控飞行中继与遥感探测技术研究所、电路与信息处理研究所、无线传感网络研究所。

电子与信息学院还拥有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电气信息及控制实验教学中心 (三个学院共建) , 培训科目包含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电工学、电路、电子与数字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通信原理、数字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多媒体通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科技文献检索、可视化编程技术、数据结构、数字电视、通信加密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与系统、高级算法语言、过程控制工程、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Matlab控制系统CAD、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气控制与PLG、计算机控制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运动控制系统实验等。

各研究团队可根据项目自由组合, 专业学位硕士跟着团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验, 在导师和教学中心共同指导下提高团队创新能力。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是2009年确立的新形式, 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培养, 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探索符合自身的长效机制。建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淑芬, 刘晖, 李建勇.论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必要性[J].中国冶金教育, 1997, (3) :28~31.

[2]陈伟.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加强标准化教育的思考[J].交通标准化, 1998, (4) :22~24.

[3]郑敏政.加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J].半导体技术, 2004, (1) :3~7.

[4]孙金栋, 冯萃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3) .

[5]徐飞, 王高山, 蒋璇.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正德学院学报, 2006, (2) :32~34.

3.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三

摘要:双导师制对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及论文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对双导师制中的校内培养环节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双导师制;专业学位;教学方式;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SDYY15034;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立项资助,编号:C-2015Y0501-123。

G643;TQ0-4

Abstract:Dual-tutor syste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education quality of full time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In the case of the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ree aspects in the education of dual-tutor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s,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sis systems. Th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Keywods:dual-tutor system;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teaching methods;course system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科院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并进入大众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划分变的越来越细,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调整,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逐渐提高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科学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教学要求。双导师制是一种校内与校外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校内培养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论文三个方面对校内培养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课程体系建设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是最基础的一方面,相关课程学习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1]。目前,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基本类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色体现不够;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应用性课程。因此出现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后,所学理论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的现象。

针对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1)课程应根据培养方向灵活设置。例如,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化工方向发展的特点,化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有化工过程系统工程、化学反应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精细化工和资源能源化工等六个方向,在这六个培养方向上可以灵活设置课程。如化工过程系统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化工过程模拟、化工过程最优化及化工設计与技术经济等课程,化学反应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高等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传质与分离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高等传递过程及传质与分离等课程。根据培养方向灵活设置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2)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学科间的界限变的越来越模糊,因此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实现跨学院选课,但是这种交叉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与渗透。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应根据学科间内在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构建跨学科多层次的课程体系[2]。

(3)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目前很多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缺少综合实践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专门的实践课,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案例,从工程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一个化工工程项目中会涉及如工艺设计、设备的设计与核算以及车间布置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对项目的探索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工程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4)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于东红等[3]指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自我迷失的根源在于对其职业性缺乏认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关注企业对职业的需求和变化趋势,针对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式,强化实践性,淡化学术性,注重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具有实践性和先进性的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

教育部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提出了“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的要求,但在实际日常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仍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授,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忽略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重在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授课老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弱化学术性,在课堂上引入工程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实践的方式训练学生,增强研究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以青岛科技大学化工过程模拟课程的讲解为例,在讲授过程中不再讲解化工过程模拟的理论基础部分,而是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 对工程实践问题进行模拟教学,在讲解模拟工程实践问题的同时,提供研究生亲自操作软件的机会,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激发研究生对工程实践问题的思考,提高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教学评价与考核,对学生而言,应改变传统的单一考试形式的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在以考试考核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对于授课教师而言,通过述职以及学生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对老师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职务晋升、年终考评、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4]。通过考核及奖励制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時也能激发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三、论文及评价体系建设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三年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及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论文应用性与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大、评价体系等同于学术型硕士等等。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及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本文从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及论文写作三个方面提出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应用性。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因此课题应从企业实际生产中来,旨在解决实际中的工程问题或技术难题。

(2)学位论文内容应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先进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化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容可以涉及新工艺的开发与研究、新催化剂的研制、新产品的研制、工业废气及废水的处理工艺设计等。

(3)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应进一步细化。论文写作是论文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的重点,因此还需对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进一步细化。例如,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的考核不只包括论文研究,还应根据在企业的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对于未参加实践或未通过实践考核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允许申请论文答辩[5]。

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应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开,在评审中应将论文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性与创新性放在首位。从重点大学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对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实行“盲评”,使评审专家做出公正的评价。还应增设“再评审”环节,评审专家给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应进行第二次评审,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四、结语

双导师制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上的创新,在双导师制的教学体制下可以培养出实践型与应用型人才,实行双导师制是大势所趋。但由于这种教学体制初步形成,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双导师制中校内培养环节,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但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使其在人才培养上大放光彩,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

[1]葛学彬.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论坛,2012,07:109-112.

[2]邹香云,程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2014,11:38-39.

[3]于东红,杜希民,周燕来.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2:49-51.

4.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四

实践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为加强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安全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地保障研究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是对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期间安全管理的规范。

第二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参加专业实践的安全管理工作由学校与基地建设联合单位共同负责。由研究生院、学生处代表学校负责管理该项工作;各学院与基地建设联合单位负责具体实施与管理。

第三条学校职责

1、研究生院负责制定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参加专业实践的安全管理办法。

2、学生处负责学生校外专业实践过程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

3、研究生院、学生处共同负责督促、检查学生校外专业实践安全管理规定的落实情况。

第四条学院职责

1、各学院在与校外单位建立联合实践基地前应先对实践基地的安全情况(住宿、饮食)进行实地考察,优先考虑与有专门宿舍和食堂的单位建立联合关系。

2、建立联合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中须对学生人身安全方面进行约定。

(1)实践单位为学生购买人身保险或其他意外保险。

(2)学生在专业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实践单位应负责保险以外的其他一切费用。

(3)学生在基地期间因基地方管理不善导致学生出现意外基地方负全部责任。

3、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之前,各学院应要求学生本人或联合单位必须为学生购买人身保险或其他意外保险,否则不能同意学生进行专业实践。

4、各学院应与参加专业实践的研究生及指导教师保持联系,定期与参加专业实践的学生进行交流,实时掌握研究生的状况。

第五条实践基地单位职责

1、实践基地单位须做好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工作。

2、实践基地单位须做好学生饮食安全管理工作。

3、实践基地单位须做好学生实践期间外出的安全管理工作,学生有事外出必须向基地方负责人请假,否则不允许其外出。

4、实践基地单位须实时掌握学生的身体情况,对生病的学生应及时停止其实践活动并劝其进行治疗。

5、实践基地单位应建立安全管理机制,保证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6、学生在基地期间因基地方管理不善导致学生出现意外,基地方负全部责任。

第六条学生个人安全纪律要求

1、学生进入专业实践基地前必须由个人或者单位购买人身保险或其他意外保险,否则将不能被允许进入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

2、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期间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因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学生自己负责。

3、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期间必须遵守实践基地的管理规定,因违反实践基地管理规定而出现意外的,由本人负责。

4、专业实践期间,学生不得私自出外游玩。学生因违纪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学生自己负责。

5、学生在实践期间如有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应以书面形式向指导教师请假,获得实践单位相关负责人的同意后才能外出。

6、实践期间,学生应保持与学院的联系,定期向所在学院汇报个人情况,7、参加校外专业实践的研究生学生必须与学院签订《专业实践安全责任书》,各学院有权拒绝未签订《专业实践安全责任书》的学生参加校外专业实践。

第七条本办法解释权在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第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

1、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参加专业实践

安 全 责 任 书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使专业实践达到预期目的,保证专业实践能够顺利的进行,针对目前的社会治安和交通安全情况,学校和学生在安全责任方面达成下列共识,并签订以下安全责任书:

1.此次安全责任的主体是学生本人。

2. 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要服从实践单位的安全管理规定,严格遵守《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

3.学生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遵守实习纪律,团结互助,不做有损大学生形象的事。若发生打架斗殴等事件,将按校纪校规严肃处理。

4.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严禁下江、河、湖泊、水塘等游泳,严禁带火种上山,严禁酗酒,严禁乘坐无保险的私人营运车辆。

5.专业实践期间,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实践单位从事任何与专业实践无关的活动。

6.参加专业实践的学生,要定期向实践指导教师汇报专业实践情况,发生特殊问题应随时报告,不得拖延;自己联系实践单位的学生,应定期向学院汇报专业实践情况。

以上条款学生应全面遵照执行,学生所在学院负责检查、落实。学生违反上述规定,所造成的后果和损失(包括人身伤害事故),由学生本人负责,学校不承担任何法律和经济责任。此安全责任书需经学生本人签字确认,交各学院保留备查。

学生签名:

5.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五

一、什么是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有哪些特点?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具体可参看研招网相关内容)

二、什么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学生入学时,人事关系和组织关系转入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为委托培养方式的除外)。根据培养类型可分为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的是通过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进入高等学校,以全日制方式学习,按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生。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什么区别?1.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学位是培养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2.培养方式不同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主要要求强化实践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环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是否可以获得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基本定位是:指导思想上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属“同一层次、不同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按照学校培养方案的相关规定,完成规定的学分,顺利完成论文答辩等,在毕业时,可以获得硕士毕业证书与相应的专业硕士学位证书。

五、贵校有哪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专业?2010年计划招生多少人?是否有公费、自费之分?我校目前只有教育硕士,计划招生40人。专业学位均为委培或自筹经费。

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否攻读博士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可以报考攻读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七、如何报考贵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凡是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按照相关报考政策,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办法、报名时间同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

6.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六

南京大学专业学位以培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多层次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管理,规范实践过程和行为,特制定本暂行管理规定。

一、基本要求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必须参加专业实践,并经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二、实践工作时间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参见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三、实践内容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内容由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根据该专业类别或领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要求,结合本培养单位的特色来确定。可以是教学实践、工程实践、艺术创作、活动组织和其他社会实践等。

四、实践安排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一般从二年级开始专业实践,由培养单位与研究生导师根据该专业学位培养要求、结合社会需要,具体明确实践内容,并落实实践场所和实践指导教师。

五、成绩评定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并填写《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表》(由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自行设计表格内容和形式),分别由实践部门、导师和培养院系审核评定。实践环节的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专业实践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

六、其他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的必修环节,不接受免修申请,但具有两年以上相应岗位工作经历者,及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委培性质研究生,经导师和培养院系领导批准,可适当减少专业实践时间或参加更高层次的专业实践。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MBA培训

GCT培训http://

7.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七

因此, 深化公共卫生教育改革, 大力发展公共卫生硕士 (Master of Public Health, MPH) 教育, 对推动公共卫生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 造就具有高素质、高层次的公共卫生应用型专门人才, 提高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1 国内外MPH教育的现状

1.1 美国MPH教育的特点

美国有着被全球公认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 堪称世界公共卫生教育的中心。在美国, 公共卫生教育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中, 又以MPH学位培养为主。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美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和成熟的体系, 对美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成为了各国学习和借鉴的典范。总结美国MPH教育的模式, 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导向明确的培养目标;第二、标准严格的准入制度;第三、科学化的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第四、多元化的培养方式;第五、公正专业的质量评估体系[2]。

1.2 我国MPH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的MPH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开始正式实施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10年起, 启动实施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经过10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我国的MPH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体系, MPH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仍有一定的距离, 主要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社会实践落实不够;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3]。

根据教育部2009年和2010年的通知要求[4], 2010年新增专业招生计划主要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并将2010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数按原则上不少于5%的比例调至专业学位, 同时指出2011年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和规模。可见, 未来专业学位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比例将呈上升趋势, 而全日制专业学位将实现以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为主的教育。当前, 我国MPH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我国MPH教育也正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模式化。

2 提高MPH培养质量的几点做法

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两者在学位上属于同一层次, 区别主要在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专业学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学术型学位是培养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5]。与学术型学位相比, 专业学位更注重加强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MPH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服务人才的重要途径, 它既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 根据MPH的培养特点和近年来各试点单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结合我校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 为了确保我校MPH的培养质量, 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2.1 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实施分类培养

我国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应用性, 专业学位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够解决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是职业性, 专业学位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性学位, 主要是在具有职业背景的新兴学科中开设, 反映的是高层次的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平;三是实践性, 专业学位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 强调与职业紧密联系的实践性教学,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6]。

MPH培养目标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 而不是科学学位的低要求, 或是科学学位再加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必须要改变专业学位依附于科学学位进行培养的现状, 依据两者不同的培养目标分类进行培养。同时, 要及时掌握我国公共卫生需求的动态, 根据变化适时修订MPH具体的培养目标。

2.2 扩大宣传力度, 拓宽招生渠道, 扩大招生规模, 提高生源质量

我校自2011年开始招收全日制MPH, 据统计三年来第一志愿填报我校MPH的学生寥寥无几, MPH生源的主要途径是:一是在调剂过程中询问学生是否愿意调剂为MPH研究生, 学生往往是在担心调剂不成功的情况下选择MPH;二是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进行选择, 成绩不佳者且愿意选择MPH者;三是在招生录取过程中, 经过与导师们的现场沟通, 在对MPH进一步了解之后而自愿选择。显然多数学生由于对MPH的不了解或是偏见而不愿意报考, 而在了解了MPH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后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因此要改善MPH教育的现状首先就是要在生源上进行改善。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途径扩大MPH的宣传力度, 进行组织宣讲活动, 使考生和社会重新认识并重视MPH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优越性和重要性。积极争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鼓励有工作经验的人员积极报考MPH, 加强行业和岗位从业资格与专业学位的衔接。同时扩大MPH教育的招生规模, 严把招生质量, 招募优秀生源。

2.3 完善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美国MPH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是:专业设置种类多, 课程内容丰富, 国际化程度高[7]。由于师资力量有限, 目前我校的MPH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附于科学型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在课程的设置上未能很好的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课程设置仍以公共卫生的核心课程为主, 内容太过偏重理论, 与实践联系太少。 (2)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针对我校目前存在的问题, 制定了以下课程设置的原则:第一, 课程的设置要以职业的需求为导向, 要强调课程的实用性, 设置的课程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有利于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而不应过分强调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而淡化了卫生服务的整体功能[8]。第二,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突出公共卫生的多学科性的特点。

根据我校目前MPH教育的现状, 可以采取以下办法:第一,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师资力量的整合。聘请相关学科的教师授课或者从实践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承担部分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专业实践及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 同时学校派出一些教师到实践单位交流学习;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院校的沟通和合作, 探索联合授课或者联合办学的方法。第二, 加强课程建设, 实施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课程的办法。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其他院校MPH课程体系的组成,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结合宁夏地区的人文地理, 突出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第三, 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 可以采用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和编写国内高水平教材相结合的方法。第四,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将课堂讲授与研讨、模拟、案例教学、实践等形式有机结合,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第五, 结合不同时期我国公共卫生的形势及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第六, 组织学生到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疾控中心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政策把握、科学决策的水平,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4 拓展实践基地, 确保实践质量

专业实践是MPH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MPH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尤其是对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更显重要且必要。通过专业实践, 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公共卫生机构、卫生体制、工作范畴、任务职责、管理形式、卫生服务需求等现状和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实际问题。掌握公共卫生管理方法和技能, 能独立从事公共卫生现场工作, 结合公共卫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并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9]。

但“专业实践”目前仍是我国MPH教育的薄弱环节, 主要存在落实不够和质量难以保证两个问题。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制定明确的社会实践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 建立规范的MPH培养手册和培养记录册, 按照培养要求和程序定期进行考核。第二, 组建现场培养基地, 选聘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卫生监督以及医疗机构等公共卫生部门的有关专家为我校MPH现场导师, 加强现场教学指导和实践, 并定期开展研讨、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MPH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第三, 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 增加实践机会,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对实践基地导师的培养和考核, 督促并监督专业实践的落实。

2.5 学位论文的要求

对于MPH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要求, 国内专家们意见不一, 但多数还是倾向于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学位论文的要求上, 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 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与科学学位硕士应该各有侧重, 突出特点。第一, 在选题和创新性方面, MPH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公共卫生的实际, 强调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 体现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 论文的形式方面, MPH论文的形式可以相对科学学位论文的形式更为灵活, 可以依据选题来决定。第三, 论文的字数, 目前国内对MPH学位论文字数的要求普遍低于科学学位论文字数的要求, 一般是不少于2万字。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 所有课题在实施前均需进行开题报告, 在实施过程中接受中期检查和考核。

2.6 进行培养质量控制

要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 就必须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监控。目前, 我国公共卫生硕士教育还没有一个严格、规范、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也没有统一的衡量评估标准。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完整的自我监督、管理和评价体系。要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分工, 加强培养环节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强化培养过程的管理, 形成严格的、系统的保证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管理制度。加强校内外导师的管理力度, 定期对校内外导师进行回访交流, 强化并提升导师的职业素养。做好培养工作程序管理记录, 切实落实学生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指导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万成松.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 (6) :1035-1037.

[2]晏云.美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1-42.

[3]陆小新.MPH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几点做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1) :22-24.

[4]胡剑波.刍议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嬗变[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3) :150-151.

[5]尹立红, 王振芬, 赵松立.公共卫生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硕士培养对论文要求的比较[J].江苏预防医学, 2006, 17 (1) :71-72.

[6]刘兆磊.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3 (11) :43-45.

[7]马司宇, 张哲, 陶婧婧, 等.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启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33 (2) :240-244.

[8]温世浩, 任为民, 马修强, 等.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标准制定[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0 (2) :178-179.

8.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八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重视实践和应用,它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适应特定行业实际工作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1999年以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教学科研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较小,主要是满足在职人员提高的要求,实施的是非全日制培养。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大规模扩招,教学科研岗位已经满足不了研究生的就业需求,研究生大量走向社会岗位就业。美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二战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社会对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应用型的特征也逐渐地为社会所认识。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联合培养的意义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在社会发展及经济生产方面能够解决职业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人才。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科研和实践必修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是指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高科技企业来说,他们在专业、知识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作为教育者的能力。充分开展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夯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再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可以形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并存的立体全方位培养。

二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可行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对实践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高校难以模拟出企业真实的生产、研发环境。因此,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校希望与行业相关的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企业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仅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实习和研发的实践机会,还可以解决企业的一些技术问题,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企业有意愿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于被培养的研究生来说,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要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企业接受合作培养,能有效培养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在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学校、企业与研究生本人三方都是有合作需求的。

三我校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

国家于2011年首次招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我校也是首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为保证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加大力度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效果显著。

1学校、企业及研究生三方共同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首先从合作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开始。

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校内导师意见为主,参照全日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校外导师的意见,并听取研究生本人意愿,根据其研究方向共同制定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计划。选修课程要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的差异,有针对性选择,适当增加与合作企业专业技术相关的选修课程。

2严格实行双导师制

目前高校导师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导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实践创新的经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校外导师由于在企业参加多年的实际研发和工作经历,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尽快找到技术研发和探索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可以兼顾学生的硕士课题并且具有探索和研究价值的课题和问题去进一步开发,使学生的工作不会陷入工程化。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先进、专业、高质量的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实践环节,要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安排到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或管理部门中进行不少于一年的实践教学。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在校外导师的带领下进入相关科技合作企业,在企业完成可以完成的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改造方案,或者参与软件的开发、管理决策等实际工作。通过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将问题与不足反馈到理论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实践,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实践学习中得以升华。

4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依托完成论文工作

根据《广东药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要求专业学位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本专业生产或实践应用的实际需要,运用所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对生产或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研究内容要以解决本专业在生产或实践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充分体现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成果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根据此要求,我们要求所有导师必须有横向科研项目为支撑和引导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工作,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具体经费支持、科研要求与目标等。

5与企业创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高薪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研究生教育适应国家的战略需要。2011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广东省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海南康芝药业有限公司、西安安健药业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挂牌成立了“广东药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这些企业多数是民营药厂,企业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产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技术需求也比较大。通过企业真正和深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中高级人才,从而加快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步伐,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2013年5月,我院中药学院依靠与康美公司长期的合作基础,共同申报了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并成功获批。建立广东药学院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可以充分利用广东药学院与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打造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中药学”科研创新人才的示范平台和开展以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新科技研发平台,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为广东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从而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

7注重加强校企沟通

我校大力开展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申报。通过积极合作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加强产、学、研结合研究,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合作研究和技术转让或成果转化,以项目为依托,让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深入企业课题研究,带动校企双方共同发展。我校平均每年和每个联合培养单位都有1-2个横向科技合作项目。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校企联合培养是一种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充分整合、合理利用学校、企业双方教育资源,将学校和企业共同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较好地提高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罗兵,高月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案例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3(5).

[2]李勇,陈艳慧,李博,张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3(9).

[3]罗兵,高月华.项目引导的应用型研究生协作培养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9.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九

20浙江万里学院物流工程领域和生物工程领域共招收50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际人数以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为准),录取类别为非定向统招生。

一、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年起,教育部设立“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简称“大学生士兵计划”),我校也有少量计划,专门招收退役大学生士兵攻读硕士研究生。凡符合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的已退出现役的大学生士兵均可报考。

二、报名

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按要求报名,时间为10月10日到31日,现场确认时间为11月12日前,由各省级招办自行确定。12月14日到28日考生可登陆研招网自行下载并打印准考证。

三、初试

初试时间为月26日到28日。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我校初试科目可参看招生目录,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四、复试

国家按照一区、二区确定考生参加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我校是属于一区高校。我校要对所有拟录取考生进行复试,时间在年4月上、中旬。复试的形式有笔试、面试等,对以同等学力身份(以报名时为准)报考的考生还需参加2门本科主干课程的笔试。

五、调剂

调剂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由我校按教育部录取政策确定并公布。届时,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填写报考调剂志愿。考生调剂基本条件:

(一)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二)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三)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

(四)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

六、录取

我校根据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体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录取结果将向社会公布。

七、收费标准及奖助学金

(一)收费标准: 学费为8000元/生?学年;住宿费为元/生?学年。

(二)奖助学金

1.学业奖学金:20000元/生,按学年全额冲抵学费,100%发放。

2.新生奖学金:一志愿录取为8000元/生;调剂志愿录取为6000元/生,入学一次性发放。

3.助学金:1000元/生?月,100%发放。含:国家助学金及“助教”、“助研”、“助管”津贴等。

4.研究经费:5000元/生,用于课题调研和学术交流。

5.单项奖学金:1000元/生?学年(一次性发放),获奖比例一般为在校研究生数的20%。

6.国家奖学金:20000元/生/学年(一次性发放),获奖比例一般为在校研究生数的3%。

10.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十

2009年05月20日 13:3

3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适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

一、培养目标

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专门型、实务型法律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公民素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伦理原则,恪守法律职业道德规范。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法律知识、法律术语、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和职业技术。

(三)能综合运用法律和其他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律职业实务工作的能力,达到有关部门相应的任职要求。

(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法学专业毕业生。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组应吸收法律实务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参加。

(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教学及培养工作。

(四)必修课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其中考试课不得低于总科目的80%。

五、培养工作

总学分不低于57学分。

(一)课程设置

课程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27学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学分)

(2)外语(3学分)

(3)法理学专题(2学分)

(4)中国法制史专题(2学分)

(5)宪法专题(2学分)

(6)民法学专题(3学分)

(7)刑法学专题(3学分)

(8)刑事诉讼法专题(2学分)

(9)民事诉讼法专题(2学分)

(10)行政法专题(2学分)

(11)经济法专题(2学分)

(12)国际法专题(2学分)

2、选修课(选满10学分)

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选修课程。

(二)实践教学(15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年。

1、法律职业规范与伦理(3学分)

2、实践必修环节(6学分)

(1)法律文书(含起草合同、公司章程、起诉书、答辩书、仲裁申请书、公诉书、判决书、裁定书等的训练,由律师、检察官和法官讲授)(2学分);

(2)模拟法庭训练(分刑事、民事、行政三种任选,法官、检察官、律师三类型任选,由教师组织,法官、检察官、律师辅助指导)(2学分);

(3)法律谈判(2学分)。

3、实务实习(6学分)

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等司法实际单位或政府法制部门、企事业单位法律工作部门实习不少于6个月。

(三)职业能力

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法律职业思维、职业语言、法律知识、法律方法、职业技术等方面的法律职业从业技能,培养内容主要表现为:

1、面对社会现象(包括各种事案),能够运用职业思维和法律原理来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

2、较熟练地运用法律术语;

3、较全面地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与法学知识;

4、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法律解释方法,能够在个案中进行法律推理;

5、较熟练地把握各类诉讼程序,能够主持诉讼程序,进行调查与取证;

6、较熟练地从事代理与辩护业务,从事非诉讼法律事务(如法律咨询、谈判、起草合同)以及法律事务的组织与管理;

7、有起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经验。

(四)学位论文(5学分)

学位论文选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法律事务、深入法学理论。重在反映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与知识综合解决法律实务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导师组应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确定具体的导师负责其论文的指导工作。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应以法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但不限于学术论文的成果形式。提倡采用案例分析(针对同一主题的三个以上相关案件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报告、专项调查等。学位论文的写作均应规范,字数在1.5万至2万字为宜。

论文评阅标准应当统一。

六、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必须由三名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校外专家或学者;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一般有一至两名实际部门或校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附则

本方案属于指导性培养方案,适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2011年招收法律硕士的院校名单 院校名称

所在省市

院校名称

所在省市

安徽大学

安徽省

吉林大学

吉林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延边大学

吉林省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省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北京大学

北京市

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省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

南京大学

江苏省

清华大学

北京市

苏州大学

江苏省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市

东南大学

江苏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市

河海大学

江苏省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市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省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市

扬州大学

江苏省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市

南昌大学

江西省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市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省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市

辽宁大学

辽宁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市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省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辽宁省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市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市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市

山东大学

山东省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市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市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省

厦门大学

福建省

青岛大学

山东省

华侨大学

福建省

烟台大学

山东省

福州大学

福建省

山西大学

山西省

兰州大学

甘肃省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省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省

西北大学

陕西省

甘肃政法学院

甘肃省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省

中山大学

广东省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省

暨南大学

广东省

复旦大学

上海市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

同济大学 上海市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深圳大学

广东省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市

广东商学院

广东省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省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市

广西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市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海市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贵州大学

贵州省

上海大学

上海市

贵州民族学院

贵州省

四川大学

四川省

海南大学

海南省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省

河北大学

河北省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省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省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省

郑州大学

河南省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省

河南大学

河南省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省

南开大学

天津市

武汉大学

湖北省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省

新疆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省

云南大学

云南省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省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省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省

浙江大学

浙江省

湘潭大学

湖南省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省

湖南大学

湖南省

宁波大学

浙江省

中南大学

湖南省

重庆大学

重庆市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省

西南政法大学

11.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十一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教育水平也稳步提高, 双导师制、产学研一体化等新型培养模式不断被提出[4,5], 但部分院校专业硕士教育存在校企合作较少、培养模式尚未成熟等问题。本文针对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并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现行的培养体制主要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阶段。研究生入学后首先进行化工专业课程的学习, 随后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科研工作, 企业实践阶段主要针对企业项目解决工程问题。目前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双导师制重视程度不够, 校外导师指导较少。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研究生在学校不断学习理论知识, 但是工程实践机会不多, 得不到校外导师的充分指导, 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严重影响了双导师制积极作用的发挥, 不利于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校内外导师缺乏交流, 与研究生沟通平台有限。

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过程中, 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以及校内外导师的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 部分校内导师只关注研究生的校内理论学习, 以完成校内培养为己任, 并不重视实践阶段, 没有真正做到联合校外导师培养, 导致专业硕士的校内外培养出现脱节现象。

3. 毕业论文应用性不强, 考评体系单一。

毕业论文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全日制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没有与学术性研究生毕业论文区别开, 内容缺乏与工程实际的联系。校外导师也没有真正参与到评价体系中, 论文的整体质量得不到提高。在研究生学业考评中, 学校缺乏对专业硕士创新性科研成果以及工程实践成果的评估和相应的奖励机制。

二、“三位一体”创新型培养模式

研究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是以体系化教学方法指导全日制化工类专业硕士, 以工程实际问题为研究课题, 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案, 以全日制专业硕士为主体, 校内导师针对研究的课题为研究生提供理论指导, 校外导师针对课题提出预解决问题, 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研究生在汇集校内外导师的各方面建议后, 查阅相关资料形成技术方案

并开展实验研究。校内导师根据研究生反馈的实验情况, 提供方案指导与技术改进, 校外导师根据研究生提供的技术方案进一步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其进行完善。总的来说, 校内导师着重从理论上对研究生进行培养, 校外导师则着重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 校内外导师协同培养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导师各自的优势, 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如图1所示。

1. 加强校内外导师协同培养。

校内外导师的协同指导, 有利于对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对于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 以化工过程系统工程方向为例, 学生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理论研究, 在掌握理论专业知识基础上, 参与企业合作的研究项目, 企业导师给予学生实践指导, 同时向学生提出工程中的问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计算机模拟, 设计流程方案, 提供技术方案, 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同时向校内导师汇报实践难题, 与校内导师共同研究解决, 完成企业的工程要求。

2. 建立研究生与校内外导师的沟通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 校内外导师以及研究生要充分利用现代交流方式, 丰富沟通渠道, 不仅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 还要充分利用E-mail、网络聊天工具、博客、手机短信等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如在课题开展过程中, 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研究生三方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即时通讯平台, 针对所研究的课题, 实时交流讨论并将合理性思路融入到课题研究中。

3. 完善专业硕士论文考核及奖励制度。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所完成的毕业论文应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对论文的考核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如化工类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考核, 在专业硕士论文答辩、评阅、审议环节中, 严格把关, 着重考核研究生的工作量及论文的实用性等, 不仅要满足论文的基本要求, 还要满足企业的工程要求, 贯彻实行双导师制, 让企业导师和相关领域专家充分参与进来, 通过全面、客观、科学、公正、可靠的评价, 提高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完善的奖励制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建立专业硕士奖励机制, 如筹资设立奖学金, 奖励在科研以及工程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研究生, 调动参加工程实践的积极性。同样建立导师的奖励制度, 定期在学生中进行导师教学评估, 将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量与职称晋升直接挂钩, 提高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

总之, 要充分发挥“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优越性, 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协同培养, 形成校企结合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及奖励制度, 不断推进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国琮, 李士雨, 张凤宝, 等.工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项目成果简介[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23 (1) :8-11.

[2]陈海宁.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培养合格的工程应用型研究生[J].化工高等教育, 1990, (4) :32-33.

[3]王静, 郭文英, 郭秀芬.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实验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共化工贸易, 2016, (3) .

[4]申少华, 谢文林, 曾坚贤, 等.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化工, 2016, 44 (1) :157-158.

上一篇:又见秋天抒情散文下一篇:音乐老师期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