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信仰

2024-08-06

大学生政治信仰(共8篇)

1.大学生政治信仰 篇一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入党动机

——12信安1210604程晓阳

曾经听过一个题为“老一代革命家的政治信仰和伟大理想”的讲座,由一位年逾耄耋但依然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前辈执讲,那一天台上老人激情澎湃,台下青年热血沸腾。然而,政治信仰决不止于老一代,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也有着那种对政治理想的笃信、追求与自觉。我们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改革进程,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我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国家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学会了从国情出发,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和看待问题,审视形势。同时,我们也积极肯定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成就,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而正是我们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和当代有志青年决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成为我们迫切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动机。每一名企盼入党的同志和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时刻提醒自己,入党是为了什么,入党以后要干什么,严格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党。

2.大学生政治信仰 篇二

一、动机和政治信仰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马斯诺认为,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当这种需求被人意识到的时候,它就可能会产生一种对待某件原来不在意的事情的扩大或者减少的情感。促使新的动机的产生,从而促进相应实践的开始。

(二)政治信仰的含义

政治信仰是在一定认知基础上的某种理论学说、政治制度的信服和尊崇,并且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它不是单一的理论,而是一类知识体系,包括对先前理论的信奉和对未来制度的自信。江泽民同志提出过我国政治信仰的内涵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三)大学生入党动机与政治信仰关系

首先,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是政治信仰的直接体现。拥有政治信仰是大学生入党的重要原因和前提,入党动机也可以促进政治信仰的产生,拥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入党动机和政治信仰都能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为社会服务,他们都是一种意识,能够对生活起到相应反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的问题

(一)入党功利化倾向

大学生入党不再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黄建华的调查显示,湖北工业的大学生有64.97%的学生认为入党对仕途有价值。入党成为进入国企和入仕途的敲门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入党成为工作中占据竞争优势的重要衡量部分。

(二)受自身虚荣驱使入党

很多大学生抱着投机的心态入党,认为别人入党自己不入是落后的表现,同时受到亲朋好友的鼓吹,认为入党是有面子的事情。有这样入党动机的学生对政治信仰的认识模糊,入党过程中如果能受到好的政治信仰教育,可以受到好的熏陶,从而形成更好的行为目标,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为实现自身价值的考虑入党

一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由于专业或生活环境的限制,没看到政治信仰的重要性。这部分学生是具有较高潜力的人才,他们的政治信仰的方向是学校育人应该重点把握的部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又红又专的吸收优秀人才的政策,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更是不过时。

三、解决入党动机不纯、政治信仰淡漠的措施

(一)把好入党进口关

首先,申请入党的过程需要大学辅导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这个过程应当更加制度化,因为人性化的入党进口很难做到非功利性,把制度化的章程做到公开公正,让每一个学生老师都作为监督人,制度更加细化、量化,才能真正做到公正无私。其次,大学的辅导教师如果做不到廉洁奉公,学生的风气就很难端正。如果采用潜规则入党成了风气,那么党员队伍的起初阶段廉洁性就受到威胁。因此辅导教师应该做到廉洁、公正,按照党章办事,才成感染学生。市场经济的今天,腐败之风不刮到学校的入党环节,是培养党的廉洁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入党政治理论课程要精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发展理论。理论的正确性是教育的根基所在。在入党的政治课程中形式方法尽量生动,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也应该是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合理性真正传授给学生的教师。并且政治理论应该与现实接轨,解决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其次,共产党的萌芽发展到执政经历的过程艰辛,但是历史证明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对学生应该进行共产党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共产党的光辉历史,鼓舞学生向革命前辈学习,激发他们尊敬共产党人的热情和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感。再次,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解答,认识到社会的进步是渐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进是必然的。

(三)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

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拥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必需的,入党的同学应该经常参加“红色”实践活动,包括志愿者服务,为党支部建设提意见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把思想成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更是使思想外化于行,成为受教育者的生活习惯,从而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时刻摆在第一位。

海梅伯说:“我们的主要动力是而且也一直是信仰,如果说我有信仰,就是说我也已决定去做某事,并甘愿为此而献出自己的一生。”没有信仰的生活没有动力,政治信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有利于个人实现自身的价值。

摘要: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脊梁,其政治信仰的坚定性和正确性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长期以来都作为政策关注的重点。大学生入党的动机是政治信仰的直接体现。大学期间的党员组织更是培养党员纯洁性、坚定性的主要阵地。本文运用了文献法,提出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主要问题,并且运用合理的方法防微杜渐。

关键词:动机,政治信仰

参考文献

[1]许申申.高校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

3.论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构建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信仰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68-02

一、缺失现象

1.政治理论素质相对缺乏,对政治理论认识肤浅。

大学生把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当成第一要务,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政治理论基础较弱,基本常识欠缺,对党的宗旨、指导思想、性质理解肤浅,断章取义,浅尝辄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政治参与热情不高,政治责任意识淡漠。

大学生政治责任意识淡化,政治信仰迷茫,政治观念模糊,个人主义至上,物质色彩浓厚,计较得失回报,把政治学习和党组织活动当成任务完成。

3.对共产主义信心不足,入党动机功利主义严重。

部分大学生不能用辩证唯物客观的眼光看待社会中的消极现象、进程曲折、灰暗一面,对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产生质疑,理想信念之基不牢,尤其在入党上的功利主义严重,表现方式主要有:为了找到好工作、考取公务员、评优评先、谋取个人好处、随波逐流、完成家人精神愿望等。

二、成因分析

1.改革开放带来的不利影响

由于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精神领域、意思形态领域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大学生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良莠不齐的信息,渐花迷乱双眼。加之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使得大学生乱了阵脚,无所适从,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出现偏差,对大学生的信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权钱交易、腐败滋生、就业困难等社会现象导致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和先进性产生怀疑。虽然高校开展了形式不一的教育活动,但缺乏科学的计划和良好的机制,没能牢固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政治教育活动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3.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存在着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紧密度不够;二是过分注重学生是否遵章守纪,忽略了教育的效果;三是学工队伍疲于应付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效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好。

4.大学生自身成熟度不够

由于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停留在表面和理论层次,加上本身受到年龄、阅历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实践经验欠缺,自身成熟度不高,理论基础薄弱,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道学习实践,出现了不正确的政治态度和偏差认识。

5.互联网普及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大学生处于成长关键期和校园的亚社会环境中,三观尚未成型,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尚不健全,对各种事物充满新鲜感、好奇感,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缺乏过滤能力和辨别能力。特别是很多大学生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网络“大V”的左右下随意质疑、否定和批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迷失了方向。

三、对策建议

1.优化课程安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任务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心系国家前途命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效果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呆板陈旧,方法单一,填鸭式灌输。优化课程设置是前提,提高思政教师力量是基础,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形成体系是方法,强化理论、坚定信仰、心系国家是关键。

2.提供参与平台,提高参与意识

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政治的参与度还是很积极的,少部分学生消极被动应付,是由于缺乏参与的平台,缺乏参与的意识,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参与平台,强调主人翁意思,强化认同意识,提升政治参与的热情与主动性,拓宽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3.加强团的自身建设,择优培优树优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加强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加强团组织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引导大学生自己投入到党的事业建设中来,树立坚定政治信仰,摒弃消极观念,化被动为主动,拓展阵地,发挥作优势,健全机制,创新思路,优化模式,通过团日活动,建立健全 “择优培优树优”机制,充分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栋线,以线影响面,向规模要效应,向活动要成效。

4.依靠传统文化,明德知耻崇法

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大学生政治信仰,发挥政治核心凝聚力,增强政治感召力,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学习践行中,把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与当今时代主题结合起来,与大学生思想动态结合起来,与时事敏感热点结合起来,在“形式要丰富”上下功夫,在“效果要明显”上下功夫,在“学用结合好”上下功夫。力促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知行合一、学用结合、明德知耻、崇法有节。

5.创新学习教育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

鼓励大学生开展信仰课题研究,增强针对性和整合力,突出研究成果和实践效能,增强学习的宽泛性、自觉性、深入性、实效性。以思想建设引领专业学习方向,以优良学风建设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隐形与显性教育交互,双向联动、内化外化协调发展,从而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实现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双提升。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觉笃信的能力。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懂得去伪存真,获得科学真理,树立科学信仰,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践行,践履相融,鼓励参加实践,丰富社会阅历,科学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指导实践过程,从而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6.重视和完善信仰教育,强化信仰认同

高等院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机构,要勇于担当,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创新教育方式,把信仰教育与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的有机结,相互渗透。要注重发挥党课的作用,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红色经典、时代经、学校校史、重大节庆活、学生社团等为载体,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注重将政治信仰内化为价值取向合思维方式,外化为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做到与人民同呼吸、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与社会齐进步。

7.治理和规范网络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第一是要转变互联网的固有观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主动出击,由堵变疏,转变治理方式,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其次,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图像、声音、符号、文字等形式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加理论的吸引力。再次,加强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对网络信息的分析、辨识以及健康使用网络的能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方玲波.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与审美救赎[J].探索与争鸣,2011,(12).

4.大学生政治信仰 篇四

坚定政治信仰

提纲

一、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是百年来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

二、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不是空洞的,而是可衡量、可检验的(一)看能否做到对党忠诚

(二)看能否做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三)看能否做到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

(四)看能否做到正确处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

三、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必须持续努力

(一)深入学习理论

(二)传承红色基因

(三)竭诚为民服务

(四)勇于担当作为

(五)加强自我修炼

正文:

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强调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好全会要求,要充分认识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是百年来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深刻把握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时代要求,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上持续努力,不断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一、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是百年来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

懈奋斗的根本动力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两者是内在一致的。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中。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机勃勃,书写出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靠的就是广大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和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

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产党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彰显了信仰之美、理想之光、真理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旗帜鲜明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重要场合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党员干部要补足精神之钙,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忘记初心使命,我们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瞻仰革命纪念地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讲述革命先辈先烈忘我追寻崇高理想、舍身守护信仰火种的故事饱

含深情,对全党同志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发挥了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共同发力,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心灵上受到深刻洗礼。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在不同国家疫情防控成效的巨大反差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总之,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奋斗史。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遭遇如此多的曲折和磨难,经受如此多的艰险和考验,作出如此大的牺牲和奉献,却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党的历史充分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的理想追求和笃定的初心使命,就能不断强大,做到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一名党员干部牢记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异常复杂严峻。目标越宏伟,任务越繁重,挑战越严峻,越需要全党同志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如磐的初心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不是空洞的,而是可衡量、可检验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是具体的、实践的,不是只拿来说、只拿来当口号喊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是不是坚定执着,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衡量和检验。

(一)看能否做到对党忠诚

在党员干部身上,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与对党忠诚紧密联系,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坚定才能心中有党、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最好诠释。我们党一路走来,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历史上也有少数党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打了退堂鼓,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成了可耻叛徒,党的一大代表中就有的背弃信仰、丢掉初心,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为苍生只为己,堕落为

FB分子。这些都是对党不忠诚的典型表现。党员干部对党是不是忠诚,革命战争年代主要看能不能为人民解放事业冲锋陷阵、舍生忘死,今天主要看能不能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不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能不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能不能坚持党和人民事业高于一切,自觉执行组织决定,服从组织安排。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看能不能做到“两个维护”。只有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才能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二)看能否做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共产党人是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统一论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检验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根本价值尺度。一旦离开了人民,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就会失去依归、失去价值、失去意义。党员干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要怀有真挚深厚的群众感情,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就是要密切关注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就是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由群众评判工作得失、检验工作成效。只有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践行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才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看能否做到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越是重要关头,越是复杂考验,越能看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定力和成色,越能从深层次检验党员干部的党性和品格。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大风大浪面前敢于亮剑,在急难险重面前挺身而出,在权力金钱美色诱惑面前不为所动,使人生之路行稳致远。否则,就经不起风吹浪打,关键时刻就会“掉链子”甚至临阵脱逃,最终使入党初衷变味丢失、理想信念成为泡影。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建设年代,广大党员干部拼搏奋战脱贫攻坚、抗疫抗洪抗震一线,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叫理想信念如山、初心使命如磐。新征程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党员干部只有保持强大的思想定力、政治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把关键时刻的考验当作检验和锻造理想信念、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和“大熔炉”,才能炼就共产党人信仰信念的钢筋铁骨。

(四)看能否做到正确处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正确处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胸襟、精神境界、价值准则。一百年来,正是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以“无我”的精神境界奉献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才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心有大我,小我才能更有意义、更加出彩;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局。如果把小我看得太重、私心杂念作祟,就会在个人名誉、地位、利益面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就会对组织交给的任务拈轻怕重、讨价还价,就会在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会在重大斗争面前爱惜羽毛、回避退缩,不仅实现不了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而且直接损害党和人民事业。党员心中有了党、国家和人民这个大我,时刻牢记“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什么”,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竭力为党分忧、为民奉献,才能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才算得上合格的共产党人。

三、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必须持续努力

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是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也是党员教育管理的永恒课题,必须经常抓、大力抓、长期抓。根据《决议》精神,要着重把握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深入学习理论

理论上清醒坚定,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才能坚定执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实现人民自身解放的理想社会的正确途径,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理论基础。党员干部要把理论武装作为终身必修课,使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成为不断强化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员干部砥砺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最好教材。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多读原著、勤学原文、深悟原理,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的重要论述和要求,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信仰信念、深厚人民情怀、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夯实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思想根基。要通过学习文本、体会情怀、浮现画面的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根本问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做人民美好生活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矢志创造者和不懈奋斗者。

(二)传承红色基因

坚守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光荣传统,是党的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会变质变色变味。党的历史上红色资源灿若繁星,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种革命精神,都是进行红色教育的鲜活教科书。要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注重从党的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历史经验中,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通过讲党课、看展览、听报告、红色体验、仪式教育等方式和新媒体手段,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烈的故事,引导党员干部读出贯穿其中的“理”、“信”、“德”、“行”,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充分发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的教育功能,激励党员干部永葆政治本色、坚守精神家园。要向先辈先烈先进学习,重温老一辈革命家和英烈的家国情怀,深化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宣传活动,更好引领党员干部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三)竭诚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员干部践行理想信念、初心使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产党人讲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从来不是搞自我“体内循环”,而是要走到人民中、落到为民服务上,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和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党中央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切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认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方面下更大气力,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民服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决不能脱离实际、吊高群众胃口,做好大喜功、寅吃卯粮的蠢事。要提高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本领,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群众工作精准度和满意度。

(四)勇于担当作为

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见诸行动、担当作为,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最大着力点,就是要推动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落实,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的落实。要坚持干字当头、苦干实干,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推动绿色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主战场勇挑重担,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各项任务,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强化问题导向,聚焦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扭住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寻求破解之道。要针对工作越来越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的特点,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训练,补上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炼就干事创业的铁肩膀和真本领。要发扬斗争精神,在原则问题上不当软骨头,在风险挑战面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五)加强自我修炼

5.坚定政治信仰,践行执法为民 篇五

有句谚语称:“那统辖思想的,比统辖城池的更有力量。”

那统辖思想的力量,便来自信仰。信仰是一个人内心行为处事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有了坚定的信仰,人生才有根基,心灵才有家园,生活才有乐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信仰多元。法官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和依法治国的特殊的实践主体,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即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有人说:法官应该是中立的,如果有政治信仰,如何依

法判案,公正执法?其实,法官的政治信仰与法律的公正并不矛盾。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法官也是普通人而已。在中国,很多法官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法官也常被称为政法干警,这说明政治和法律通常密不可分。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党的方针、政策也是通过全国人大的法定程序,转化为法律。也就是说,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本身就是执政党意志的反映,法官信仰宪法和法律,也是就是尊重政治成果。

法官的政治信仰更有利于法官正确灵活地运用法律解

决各类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类新问题不断涌现,各类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在法律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又无法及时修订时,法官可以在不违背法律原则的前提下,依据实际情形解释法律,并且在自由裁量的范围内考虑执政党的法律政策,进而将这种理解运用到司法之中。我国的《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在刑事案件中,法官在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范围内,可依据刑事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案件做有所侧重的适用。如此,才能达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相统一。但是,强调法官的政治信仰并不是以政策代替法律,甚至某些领导人与官员的讲话、指示就以权代法,进而牟取地方利益、个人利益。否则是会严重损害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法官的政治信仰表现在法律的框架和法治的范围内,灵活考虑国家政策,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

法官的政治信仰也体现在执法为民的实践中。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最大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民心大如天,群众是靠山。人民性是政法机关的本质属性。执法为民、服务群众是政法队伍的价值追求。法官的政治信仰,要求法官对人民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对审判工作有准确的定位,更要对人民群众有最真诚贴心的关爱。法官得时刻提醒自己,切实践行司法为民的各项工作举措,要真正做到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开展工作,牢固树立亲民、爱民、护民的理念,并落实到审判的各个环节和自己的思想行为中,适当延伸审判职能,找准工作的立足点,进而发挥能动性,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6.大学生政治信仰 篇六

“志正则众邪不生”。信仰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有了坚定正确的信仰信念,就有了强大的内心。一个人信仰信念一旦形成,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内在驱动力,其爱好兴趣、愿望、情感等精神活动就会集中到统一思维或方向上,从而排除杂念,形成强大的心理定力,促使自己去进取、去奋斗,这是比任何外在约束更为强大和有效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对共产党人具有巨大的“定心”和激励作用。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实现这种转变的途径,是共产党人坚信不疑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有了这样的信仰信念,就有了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强大的精神支柱。纵观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信念,是无数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甘于奉献、一往无前的动力源泉。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社会矛盾凸显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要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定力,最根本的是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梳理一些贪腐堕落的党员干部案例不难发现,尽管其性质各异、程度不同,但都暴露出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信仰的迷茫和精神的迷失。理想信念的动摇,导致一些党员干部精神空虚,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敬畏,行为失去底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特别要强调坚定信仰信念,尤其对领导干部来说,更要多讲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从而在各种诱惑面前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7.大学生政治信仰 篇七

积极、健康、向上的阳光态势是新世纪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潮流。他们大多数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高度认同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许多学生对党和政府几年来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建设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肯定, 对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 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非常信任, 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集体, 是一个办事果敢、值得信赖的集体, 是一个亲民、爱民、为民的集体;绝大多数学生同意“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要防止西方的思想文化更多地渗透进高校”。

对成绩充分肯定的同时, 大学生政治信仰仍然存在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需要清醒认识到的。迷茫、消极、颓废、不良倾向等现象频繁出现在部分大学生身上, 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持怀疑态度。这些学生没有什么政治信仰追求, 只崇拜个别政治领袖人物, 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它只能起束缚我们思想的作用;认为实现共产主义仅仅是一个设想, 理论上可行, 现实中根本实现不了,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错误选择;一些学生对党风不正、社会腐败深恶痛绝, 而由此有部分学生对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产生怀疑, 甚至极少数学生赞同引进西方多党制等。

二、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加强信仰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 提升统领发展能力, 增强社会主义大学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高校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使大学生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由涉世未深的高中生成长为在思想上较为成熟, 在技能上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准人才和准社会人。社会主义高校为了在大学生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就要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这一中心任务, 就要在学生上学期间使其具备过硬的思想素养、扎实的专业素养、丰富的职业素养, 在毕业之后具备较高的就业竞争力, 使学生能够在理想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创先争优”活动契机, 提升统领发展能力, 创新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改善教育结构, 科学调整专业设置, 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进教学评价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奉献精神, 积极拓展就业平台和途径,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这样大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学为自己提供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对社会主义大学更加认同, 进而对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认同, 达到了强化政治信仰教育的目的。

(二) 强化组织队伍建设, 增强社会主义政党对大学生的感召力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 要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用过硬的素质和先锋模范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政党对大学生的感召力。一是围绕“党性教育”活动, 在党性主题实践中创先争优。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和各类实践基地作用, 采取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党的成就、学习党史、党的方针政策、领导干部讲党课等形式, 对党员普遍进行党性教育。二是围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 在思想理论工作上创先争优。要把学习贯穿于整个创先争优活动的始终, 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相关业务知识。切实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方法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坚持把集中学习、业务培训、辅导讲座、讨论交流与个人自学结合起来, 掀起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校园创建活动高潮。三是围绕“争创坚强堡垒”活动, 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四是围绕“争当岗位先锋”活动, 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创先争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 开展创建“党员示范岗”“党员标兵”“党员先锋团队”等活动, 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和谐发展。五是围绕“关爱服务”活动, 在党组织关爱党员、党员服务师生员工中创先争优。建立关爱帮扶机制, 通过“一帮一”、定点联系、走访慰问等形式, 切实解决师生员工存在的实际困难,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样, 大学生从身边的党组织看到了无限的生机, 从身边的党员身上看到了无限的活力, 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无限的生命力, 就会对党组织更加向往, 增强了社会主义政党对大学生的感召力。

三、撞击思维以提升大学生政治信仰

(一)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对大学生的凝聚力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存在课程体系僵化、授课内容死板、方式方法老套等多种不足, 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对大学生的凝聚力, 就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要在内容上创新,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积极推进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用鲜活的国家建设成就和我党为全国各族人民描绘的宏伟蓝图来彰显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与我党地位的不可动摇性、不可替代性, 比单纯地说教“我爱中国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有教育效果。二是在形式上进行创新, 由校内走向校外,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他们亲身观察和体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 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由课堂走向网络, 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体, 日益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 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西方的价值观已经充斥了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 跟随时代潮流, 在现代媒体主流中吸引青年人的注意力。这样教育方式灵活, 范围广泛, 学生喜闻乐见, 易于接受, 教育效果明显好于课堂上死板的说教。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就会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大学生的凝聚力。

(二)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增强社会主义社会对大学生的向心力

党的作风可具体表现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以及干部生活作风等多个方面。要真正做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 就必须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 很好地解决党的作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 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 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分解权力, 加强学术权利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在高校招生、基本建设、科研立项、职称评审、学科评估等容易产生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关键环节中, 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党务公开, 在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组织发展、评奖评优、学费减免等工作中, 要规范评价评选标准,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减轻乃至消除社会上腐败问题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用党员的模范行为对大学生进行活生生的共产主义教育, 增强社会主义社会对大学生的向心力。

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作为主要职责之一, 高校党组织要抓住“创先争优”活动这一历史契机, 紧紧围绕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这一主题开展工作, 使大学生对高校自身认同, 对执政党认同, 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同, 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葛晨光.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 2003, 11 (06) :147.

8.大学生政治信仰 篇八

【摘要】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我国在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中,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排在首位的 。“概论”课是作为我国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而开设的主要理论课程之一,但其对高职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导向功能却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概论”课政治信仰导向功能欠缺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成为今后提升“概论”课政治信仰导向功能的改革参考。

【关键词】“概论”课 高职大学生 政治信仰 导向 欠缺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会中青年教师专项研究课题(14A09)。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71-02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其建设者的素质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校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主力军,其素质(尤其是摆在首位的政治信仰)如何,关系重大[1]。为了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我国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其教学实效性如何,对大学生能否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总体上,该课程在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确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中,该课程在对大学生特别是对高职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导向功能上却存在一定的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因素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从它的政治信仰导向功能来看是比较明显的。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其政治信仰的导向功能,还需根据当今世界发展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整合。

1.课程应引入应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内容

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是我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突出的要求,这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特点。二战结束后,尽管两极格局已经解体,但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图谋从未放松。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他们的这种企图越发明显。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现在,敌对势力一方面公开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在暗地里则加紧与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为了使我们的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价值观和政治信仰,他们正在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其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思想、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在我国大学生政治信仰培养中起到了一部分的抵消作用。可见,双方在意识形态中的较量,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培养[2]。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的、世俗的文化在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的推动下迅速扩张到整个社会,影响着我国民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少许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稍不注意就会遭到带有政治目的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的腐蚀,继而不能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概论”课程应有效应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使大学生自觉抵制不适合我国发展要求观念的诱惑,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复杂现象学会准确分析,自觉抵制国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和影响,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但目前“概论”课程对西方的文化渗透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不同的社会思潮进行很好地分析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西方文化有意渗透的抵制,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确立的导向作用[3]。

最近,党中央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下发了一个相关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重要性,这更说明在“概论”课中增加应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内容是完全必要的。

2.课程应包含着重解决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容

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当然要培养他们的学问、素养和才能,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使他们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理想信念和甘愿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也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的多元化利益格局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进而影响他们政治信仰的确立。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凸显出来的一系列矛盾,使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迷茫,觉得学校教育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从而感到无所适从。另外,不太完善的市场经济对部分大学生功利主义的产生也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明显倾向于一些技能、实用课程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学分,完全没有把课程内容进行内化的要求。所以,教材内容应针对现实问题,尽量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让他们产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自身内化的要求[4]。

3.课程应融入政治参与的知识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充满生命力的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僅需要学习其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深刻的实践体验。而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是确立政治信仰的前提,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往往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更加自觉地进行。大学生们通过政治参与的实践,更能增强对政治信仰的认识,从而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但目前的教材在这方面基本上是空白。

二、教师因素

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此,教师自身需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并且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起到这种桥梁作用,但事实上却存在诸多问题。

1.少数教师自身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现实中,有极少数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就没有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选择该职业也是因为谋生需要或其他原因。很多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最后确立时期,在这个时候还具备相应的可塑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 “三观”确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事实上,每个社会都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是我们不应该把事情的负面无尽的放大,甚至遮盖其正面的影响。而是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正确地分析这些社会现象,才不至于对我国社会主义产生偏激的看法。试想,一个连自身都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教师,怎么能引导学生去确立这种信仰呢?

2.教师职业倦怠对“概论”课政治信仰导向功能的影响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领域中,从业者一种人格分裂、情感逐渐枯竭和个人成就感下降的症状”[4]。教师出现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教学热情降低,教学实效性变差,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情绪严重者甚至一有机会就会试图离开现有工作岗位。据调查,现在有不少“概论”课教师已或多或少出现职业倦怠。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通过教师们讲授“概论”课来提升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导向的预期来说,肯定会大打折扣。对此,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教师自身也很有必要对已出现的职业倦怠及时地进行自我调适。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亲和力

因为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较强,在很多学生的心里,讲授者好像都是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教师。这种形象可能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对于老师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非常不利。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内心想法,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去改进自己的教学,并进而提升“概论”课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导向功能。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喜欢具有亲和力的老师,也更容易接受其观点。即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4]。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因素

重点灌输理论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做法,这在过去科技不太发达的时代,对于学生接受灌输者的观点还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且网上的信息往往是鱼龙混杂,光靠学生自身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且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对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就像青少年时期的叛逆一样加以拒绝,少数学生甚至把上“概论”课戏说成像传销组织给成员的“洗脑”一样。

今天,正经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价值观不可避免地相互碰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多种价值观同时存在的时候,能够让大学生在多元当中坚持一元的主体地位。,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的前提下,学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包容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并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5]。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概地灌输,而是应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和手段,比如精心制作PPT课件;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的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乃至辩论;选择主题让学生上讲台发言;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学生深入实践了解等等。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对社會现实做出实事求是的中肯分析,让真理越辩越明。从而使学生通过对各种价值观的对比,自觉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概论”课对当今高职大学生政治信仰导向功能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几方面一起下手,多管齐下。让“概论”课真正承当起引导当今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伟大使命,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清华、高琦,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5)126-127.

[2]李卫红,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扎实工作 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增刊.2-12.

[3]吴细玲、曾令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5-78.

[4]李永鑫,张阔,赵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34~238.

[5]宋瑞璇,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才智,2014,(9)35-38.

作者简介:

邓艳香(1969-),女,汉族,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

上一篇:假如的教学反思下一篇:活动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