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传统节日中秋

2024-08-07

了解传统节日中秋(共11篇)

1.了解传统节日中秋 篇一

今年,我们的中秋节可不是平平淡淡地吃月饼,而是和姐姐一家相约回到家乡露营烧烤。

9月23日,中秋小长假第二天傍晚,我们驱车往老家赶,一路上晚霞相伴,天空漂亮极了,我和妈妈在车上开心地说着各种形容晚霞的词语,所以,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晚上7点半,我们到达了永川老家。

既然是露营,首先要做的当然是搭帐篷了,我从我们的行李箱里拿出了帐篷支架,然后就开始搭起来。在爸爸的帮助下,帐篷很快就搭好了。这时,我抬头一看,天空挂着圆圆的月亮,哇,真像童谣里唱的“十五的月亮圆又圆”呀。

我们的帐篷搭好后,又帮姐姐他们搭。可是两个帐篷也不够住呀,我们还商量着再铺一个地毯,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半个小时左右,两个帐篷和一个地毯的“工程”终于完成了,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大家都开心地笑了。

随后,我便和姐姐在帐篷里认真地看起书来。看了一会儿,我又和弟弟在地毯上玩起了游戏。开心玩耍的时间过得真快,到九点了,我大声宣布:烧烤正式开始!

只见姐姐把烧烤架早就架了起来,我也赶紧跑过去帮忙,把佐料和各种菜品分别摆在了桌上,烧烤就这样开始了。我先拿出了我最喜欢的食材火腿肠放到烧烤架上拷。我一手拿着肉串,一手刷着油和各种佐料,还一边哼着小曲哩。突然,我闻到一股肉烧焦了的味道。我赶忙低头一看,呀!我的火腿肠居然烧焦了!唉,看来做事一定要专心啊!于是,我又拿了一根火腿肠,准备再烤一根。这一次,我仔细地烤着,刷了油又翻了面。五分钟以后,一根香喷喷的火腿肠就烤熟了,一点都没烤焦。于是,我又用刚才的方法给长辈们烤了几根。他们吃着我烤的火腿肠都连连称赞说:“好吃,好吃!齐齐的手艺可真好,都可以出去挣钱了!也知道孝敬长辈了,可总算长大了。”听着长辈们的赞许,我心里美滋滋的。

我觉得今年的中秋节过得特别有意义,因为我们进行了露营活动,又吃了自己做的烧烤。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露营时躺在圆圆的月亮下的时光。乡间的新鲜空气,令我心旷神怡。当时,我还跟妈妈说,我不喜欢城市的高楼大厦、浑浊的空气、杂闹的汽车鸣笛声。妈妈却笑着对我说:“所以,齐齐,你要更加努力读书,学好知识,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如果交通更加方便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享受到这样美妙的生活了。”妈妈的这一番话让我沉思了许久,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这就是我的中秋节,一个意义非凡、充满收获的中秋节。

2.了解传统节日中秋 篇二

2012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全国消费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繁荣活跃的景象, 商贸零售稳步增长, 餐饮、旅游消费繁荣畅旺, 生活必需品市场平稳运行。据商务部监测, 2012年9月30日至10月7日, 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8 006亿元, 比2011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增长15%左右。由于各地商贸企业精心制定营销策略, 激发了消费者购物热情, 金银珠宝、服装、数码、家电等热点商品消费全面开花。长假期间, 婚宴、家宴、亲朋宴扮演了假日餐饮市场的重头戏, 特色饮食、旅游小吃、风味美食让人们尽情品味多元饮食文化。

(来源:商务部新闻办公室)

3.回到传统,了解书院的功用和问题 篇三

书院之所以有研究的必要,一方面是因为书院这种教学机构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功不可没,有其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是由于书院的教学方式对现今的大学教育模式有某种借鉴之用,亦即古今、中外之间可以互补。

清代书院承宋元明书院而来,与近世教育更多关联,其现代意义尤应值得留意。学者撰文研究清代书院,多有从此意图出发者,譬如谢国桢《近代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一文就表明此意:“当清光绪中叶,提倡新学之际,学校尚未成立,所定学制章程,多取材于书院;而厘定章则,讲学宗旨,于今日学校犹不相远:于此可以知近代书院学校之演变,而为今日教育可以借镜者甚繁。”(《瓜蒂庵文集》,第32页)六十余年后,陈平原的两篇论文《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1998年)和《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2000年)对书院的借鉴之用颇多阐发。在前文中,陈平原指出传统书院在二十世纪中国被压抑的理由有三方面:“第一,西学的魅力,确实无法抵抗”,“第二,在本世纪的中国教育界,讲求‘实学’,乃大势所趋”,“第三,倘就普及教育的有效性而言,西式学堂确实优于传统书院”;但传统的书院教育,也能为现代大学教育提供一些思想资源:

从教育体制考虑:私立大学、研究院及民间学会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多元化的贡献;

从教育理念考虑:全人格教育、通识教育以及打破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

从教学方法考虑:强调独立思考、自学为主、注重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至于某些具体学科及研究领域——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借鉴书院教学,

效果十分明显,自不待言。(《北大精神及其他》,第299-300页)正是对传统书院价值的认同,一批有识之士在清代书院改办学堂之后,仍然以实际行动维持或恢复书院的一线生机。现将此种借鉴传统书院的实践,择其要者作一简要梳理;

1.1907年秋,杨仁山就金陵“刻经处开佛学堂日祗洹精舍,冀学者兼通中西文,以为将来驰往天竺,振兴佛教之用,国文英文同志任之,佛学居士(杨仁山)自任之,就学者缁素二十余人,日有进益,未及两稔,因经费不给而止。宣统庚戌同人创立佛学研究会,推居士为会长,月开会一次,每七日讲经一次,听者多欢喜踊跃。”(《杨仁山居士事略》)

2.1920年无锡国学专修馆创办,1927年改为无锡国学专门学院。钱仲联称无锡国专在办学方面“类似于旧时代的书院,主要讲授五经、四书、宋明理学、桐城派古文、旧体诗词,旁及《说文》《通鉴》以及先秦诸子等,”唐文治是理学家,“也重视考据学,曾从清汉学家定海黄以周学(黄曾任江阴南菁书院山长,唐文治先生办无锡国专的方法有不少即从南菁借鉴得来)。”(《钱仲联学述》,第11~12页)

3.1921年11月蔡元培向北京大学评议会提出《北大研究所组织大纲提案》,获得通过,次年一月,研究所国学门正式成立。“研究所仿德、美两国大学之Seminar办法,为专攻一种专门知识之所”,(《公布北大(研究所简章)布告》)蔡元培之所以有此见,是有感于“近二十年来,取法欧美,建设学校;偏重分班授课、限年毕业之制。书院旧制,荡然无存”,故希望有一教学机构“合吾国书院与西洋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湖南自修大学介绍与说明》)蔡元培能有此行动和识见,与其眼光有关,抑或与其经历有关。

4.1922年,建德周馥之子周学熙于家乡创办秋浦弘毅学舍。“宗旨以中国旧道德旧文学为根本,辅以英文、数学及新知识之切于实用者,以期养成任重致远之人才,与普通学校性质不同。凡来肄业者,须专心向学,切实用功,以服从学规为主,(略)任彭星台怡为监督,聘姚仲实永朴、陈慎登朝爵、马庆云汝騆诸宿及英算名家为主讲教授。”(《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安徽省图书馆藏有姚永朴编《秋浦周氏弘毅学舍课艺》七卷。

5.1925年3月,清华校务会议通过《研究院章程》,决定“延名师,招海内成学之士”,其“研究方法”九例,第一日:“本院略仿旧日书院及英国大学制度:研究之法,注重个人自修,教授专任指导,其分组不以学科,而以教授个人为主,期使学员与教授关系异常密切,而学员在此短时期中,于国学根柢及研究方法,均能确有收获。”(《研究院章程》)

6.1928年张学良应学者建议,捐款重建沈阳萃升书院。萃升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七年改为校士馆,后毁于沙俄侵略军。新建萃升书院由张学良任院长,于省吾任教务长,聘请国内著名学者来书院讲学,教授经、史、文学,来学者络绎不绝。

7.1934年冬,章太炎筹划创立章氏国学讲习会,试图“以学术振起人心”,1935年4月,章氏国学星期演讲会正式开讲,前后共举九期,主旨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又利用南京国民政府所赠万金医药费,“建筑讲堂,广设学座”,并建成宿舍、膳厅,俾“招收四方学者来苏听讲,守宿会中。”学费来自十九省,住宿者百余人。(姜义华《章炳麟评传》,第291~292页)

8.1939年初,复性书院创办于四川乐山古刹乌龙寺,马一浮任山长,书院施教承朱熹一脉而稍加变通,旨在“养成儒家”,订学规四条:主敬为涵养之要,穷理为致知之要,[博文为立事之要]笃行为进德之要。贺昌群、熊十力等任讲席,书院在乐山维持六年。(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第288页)

9.1950年3月,钱穆在香港九龙创立新亚书院,书院之旨趣是“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略)惟有人文主义的教育,可以药近来教育风气专门为谋个人职业而求智识,以及博士式、学究式的为智识之狭义的目标之流弊。”钱穆指出新亚书院不同于西方教育制度下的专科学校,“而实更近于宋明时代之书院,即私人讲授高级学术之学校。”(《新亚遗铎》,第14~15页)

10.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一些教师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季羡林结合古代书院的特点和中国文化书院的经验,指出书院可以成为当前教育制度的补充,可以协助解决老年教育问题,可以发挥老专家的作用,书院可以团结海内外学者,弘扬中国文化于海外等等。(《论书院》)

11.2001年,学者蒋庆从深圳行政学院提前退休,于贵阳龙场驿王阳明悟道之处建阳明精舍,讲习儒学。2004年7月,蒋庆邀请盛洪、康晓光等以“以儒学的当代命运”为主题,会讲于阳明精舍。(朱学勤《2004:传统文化思潮起波澜》,见《南方周末》2004年12月30日第24版)

12.2004年2月,万松浦书院于山东龙口北部海滨创办,据称该书院具备中国传统书院的所有基本元素,如独立的院产、讲学及藏书研修的功能,稳定清晰的学术品格,以学术主持人为中心的立院方式,作家张炜担任书院院长。书院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烟台大学等大学合作成立多个研究中心。

以上书院,因其文化背景的转换,与传统书院已有较大的差别,此十余例,断

续贯穿近百年的时间,从大的方面而言,它们仍可视为中国传统书院在新境况下的转化;从小的方面而言,它们是清代书院发展的余波。创办书院的实践,正是对传统书院特有价值的深层体认与弘扬。与此同时,一批学者也先后撰文对传统书院进行研究,《中国书院辞典》附录“中国书院研究论文索引”可见此轨迹。诸多论文中,胡适《书院制史略》值得特别注意,此文主要内容分为“书院的历史”和“书院的精神”两部分,其中多有好的见解,对后来的书院研究影响颇大。

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惟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所可惜的,就是光绪变政,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要知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譬如南菁书院,它所出版的书籍,等于外国博士所做的论文。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书院制史略》原为胡适1923年12月10日在东南大学的演讲,现收入《胡适文集》第12册)胡适作此断语之际,正是新文化运动展开之际,破坏旧传统是其重要内容,

胡适的角色也是革新主将,更重要的是他是北京大学教授。此种文字出自其笔下,能让人看到五四并不是全盘反传统,也能让人看到他对书院非同一般的见解;而此种见解的得出,西方大学教育的参照比较是大有推助之功。譬如他在文中总结“书院的精神”为“代表时代的精神”、“讲学与议政”、“自修与研究”,其中第三点更能见西方教育理念的映照。

书院之真正的精神惟自修与研究,书院的学生,无一不有自由研究的态度,虽旧有山长,不过为学问上之顾问;至研究发明,仍视平日自修的程度如何。所以书院与今日教育界所倡道尔顿制的精神相同。在清朝时候,南菁、诂经、钟山、学海四书院的学者,往往不以题目甚小,即淡漠视之。所以限于一小题或一字义,竟终日孜孜,究其所以,参考书籍,不惮烦劳,其自修与研究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胡适阐发传统书院的现代意义,或许在某些地方有过誉之处,但综观之,已把握住其精要。他对清代书院似着墨较多,在“书院的历史”一节中,专立一段“清代的书院”文字,以为“其制度完备,为亘古所未有”,“清时学术思想,多不尊重理学一派,只孜孜研究考据实用的学问”;在上引文中,又特列举清代四书院,在“结论”部分,又表彰南菁书院的“实事求是,莫作调人”和上海龙门书院的“读书先要会疑,学者须于无疑中寻找疑处,方为有得。”以上三处,胡适强调的是清代书院的自由研究氛围和为学问而学问的治学精神,此种强调实与他大力宣扬具有科学方法的清代朴学相牵涉。他的路径大致是通过西方的科学发现清代朴学的科学性;因宣扬清代朴学,而连带涉及几个讲求实学、学术风气较浓的书院。其实清代书院绝大多数是考课式的书院,像诂经精舍、南菁书院一类的书院毕竟是少数,胡适在此处明显是用躲避之法以偏概全。在胡适的未刊稿中,有一篇题名为《书院的教育》的短文,主旨和《书院制史略》近似,除充分肯定书院教育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育制度”外,更从“演进”的视角指出“书院是中国一千年来逐渐演化出来的一种高等教育制度。”(《书院的教育》,见《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5册)以为没有历史眼光的革新家因反对科举和八股而废除这一教育制度,流毒不浅。寻绎其意,书院在新教育体制中仍有其存在之价值,故清华研究院之设立与旨趣的确定,胡适尝参与其事。就“文化生态”而言,书院教育的存在可确保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不断的研究与反思,以及创办书院的实践,正是对教育方式多元化的期盼。

清代东南书院的图景与可供转化的精神资源

孟森尝言:“清一代学人之成就,多在书院中得之,此固发展文教之一事也。”(《明清史讲义》)此乃事情的一面;另一面是清代有相当数量的文人学者年青时在书院肄业,而在学业有成或取得科名之后,又有不少文人学者主书院讲席。若以此视角来考量清代书院研究的状况,必然要将问题置入清代学术史和清代教育史的脉络中。笔者以《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为题概括所讨论的内容,是表明一种追求,即确保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的同时,试图在区域文化研究和跨学科探索中有所开拓。此处所说的“东南”,是指江苏、安徽、浙江三省,这三个省从文化交流层面来看,是一个整体性较强的区域。这一区域在清代文化发达,书院众多,并形成较为完备的书院网络。

书院是讲习之场所,也是养士之机构,它容纳了大量的文士。有千余名文士主书院讲席,更有一些文士以讲学为志业;各地的才俊被网罗到书院,来往的文士也常常造访书院。书院是一地的文化中心。这是本书试图证示的一个论点。但更进一步的意图是:谁有资格成为书院山长?讲学活动如何展开?师生关系、生徒之间的关系及书院氛围如何?文士群体如何形成?生徒如何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如何?书院讲学在清代是否有阶段性的变化?清代的学术及时局对书院讲学有何影响?朴学与举业对书院的讲习到底有多大影响?山长的学术和文学兴趣是否能渗透到讲学之中?在官学系统中的书院是否有其自主性?书院如何对一地学术文化发生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似乎有些零碎,但它们却引发出我强烈的研究兴趣,每一个小问题常引发多种思考。对问题的留意也使本书选择个案研究,而避开了本不擅长的体系的建构。个案研究,可以用心力去呈现问题的复杂性,可以仔细揣摩那些有丰富意义的细节。在细节上多用笔墨,有重现书院文士活动图景的用意;而图景的重现,可为考察清代教育与文学及学术的关系提供一个视角。

《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五章,是五个个案研究,大致有时间的先后,略有史的脉络;中编三章,是稍具综合意味的研究;下编三章纯为文献考订一类,可作为上编、中编的基础。以下对三编内容作简要说明,以明撰述意图。

上编第一章“清初无锡、徽州之书院及其会讲”与明代书院讲学活动相比,清初书院讲学则有寥落之态,其间惟有无锡、徽州、浙东三地之讲学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本章以无锡东林书院、共学山居和徽州的紫阳书院、还古书院为讨论对象,并将它们置入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流变中考量。清初东林书院的恢复,表现出士人强烈的弘道意识,这在众多的诗文中流露无遗。高世泰与关中李颐在东林书院论学,其实是和而不同,清初学术思想流派的差异于此约略可见。共学山居等讲会,承东林书院之统绪,继续批判阳明心学,而讲学更具民间色彩。紫阳、还古两书院会讲的重要士人,如吴日慎、施璜、汪学圣等,皆与高世泰有学术交往,两书院之会讲实际上是东林学术之拓展。徽州书院会讲制度完备,持续时间长,促使阳明心学向朱子之学的转变。两地书院之讲学,与时局及政治疏离,全身心投于修德、格物致知、孝弟等四书五经笼罩下的诸题目的研习。

第二章“书院与桐城文派的传衍”书院对清代学术影响极大,对文学的发展亦有推助之功。桐城文派能绵延二百余年,有诸多原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条

是靠书院讲学来传衍。包括姚鼐在内的众多名家都曾主持书院讲席,且历时较长,培养出众多弟子,几乎代有传人。依此传衍途径,桐城文派在广西形成包括吕璜、朱琦、彭昱尧、龙启瑞、王拯在内的“岭西五家”;在河北,经过张裕钊、吴汝纶、王树柟等人的努力也形成风气。桐城文派因此以东南一隅为中心扩展开来,在地域上获得一种平衡,形成既有时间长度又有空间广度的全国性文派。文学流派的传衍方式有多种多样,然而像桐城文派这样以书院为媒介颇有规模地传衍,则前所未有,从中亦可稍见教育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三章“一时之学术与一地之风教:李兆洛与暨阳书院”李兆洛自道光三年至道光二十年主讲江阴暨阳书院,他对学术和文学的见解,融贯于传道授业过程之中。《暨阳答问》是李兆洛在书院的讲学记录,共有一百四十三条“答问”,内容颇丰富,有许多见解不见于《养一斋文集》。“答问”对文章、汉学与宋学、常州学术、礼与“礼即理”、荀子管子贾谊、时势与人才等问题,多有通达之论。李兆洛之讲学实有传播常州学术之功,其中亦能见嘉道之际学术思想变迁之轨迹。李兆洛以书院为中心,在地方官员及众弟子的协助之下,将暨阳书院营造为江阴一地谈艺论学之中心,“辈学斋谈艺”和“讲院荷觞”正是在此氛围中展开。在此之外,李兆洛还主持或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工作。对于李兆洛而言,这十八年是他学术与文章的黄金时期。

第四章“诂经精舍的学术与文学”诂经精舍对嘉庆初年至光绪末年的学术文化有重要影响,可约略划分为阮元时代和俞樾时代。阮元创办诂经精舍,实质上是“经籍籑诂”工作的延续。精舍的创办,有阮元个人的治学兴趣和弘扬汉学的志向。经阮元的苦心经营,诂经精舍网罗了两浙的才俊。精舍讲习立意高远,彻底突破举业书院的樊篱,多为后来书院效仿。俞樾谨守阮元定下的规程,以传衍汉学为职志,在他的诗作中和编选的诂经精舍课作集中,护持汉学的心迹历历可见。诂经精舍实际讲习时间有八十余年,肄业生徒有二千八百余人。诂经精舍人才之培养与学风之营造,对浙江尤其是对杭州一地之人文为功甚巨,“西湖柳枝词”、“讲舍校经”、“俞楼问字”,皆是人文蔚起的标志。诂经精舍的课作共有八集,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颇高,譬如第一集中的十三篇《六朝经术流派论》、四篇《两汉经师家法考》、五篇《唐孔颖达五经义疏得失论》,皆有特别的意蕴。课作集中体现精舍讲习和而不同和切磋琢磨之学风。以体裁而论,经史考订之文和赋作是课作集的两大特色。因为诂经精舍的学术风气和成绩,它成为嘉道、同光年间有志于古学书院的榜样。

第五章“道光以来金陵书院与文人活动”金陵一地书院之讲学,自有统系;然太平天国时,此统系中断达十二年之久。当曾国藩着手复兴文教时,是以前朝盛况为标准,而恢复书院讲学和兴办书局刻书为复兴文教的重要内容。钟山、尊经、惜阴三书院馆舍之修葺、山长之聘请、讲学之方向皆由曾国藩筹划,曾府幕僚亦全力参与。书院恢复,于金陵集结了众多文士,也培育出大批新人,他们是同光年间金陵文人群体中的重要人物,活动延续到民国初年;同时,书院也催发浓厚的讲学氛围和燕游风气。

中编第一章“清代东南书院与文士之风气”书院山长讲席,无论脩金还是声誉,对有文才学识的士人而言,无疑是理想的职业;书院对于肄业生徒而言,可提供膏火和课奖,近似养士机构。书院因其自身特性网罗集结了大批文士,有利于学术和文学的交流,并形成文士在省内或省际之间的流动。从文士的流动而言,东南三省可视为内在关联紧密的文化区域。因为山长和生徒的集结或多或少与经济利益相关,也造成了书院讲习中的逐利之风。清代书院大多为举业型书院,一些有识之士,在此大格局下,对讲习内容有程度不同的调整,有充分肯定举业、并试图开引向上一路者,亦有举业与古学兼课、或专课古学者。至道光朝,随着国势与思潮之变,书院中举业与正学(或实学)的关系愈显紧张,故多有效仿胡安定(胡瑗)分斋课士的书院,实学(有用之学)的地位渐渐提升,而举业一统天下的局面遂有瓦解之迹象。

第二章“东南书院与地方人文的营建” 文人的雅集以及诗社文社等活动,在私家楼阁、园林、馆阁和幕府之外,书院也是一重要处所。清代东南地区书院数量众多,体系完备,经费比较有保障,故能吸纳大批文士,展开各种文学活动。书院能成为一个交流中心,山长的才识、志趣和交游等有很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有吸引力的核心。陈廷庆和薛时雨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地方人文之兴盛,在地利之外,不可缺人和。以扬州为例,卢见曾和曾燠两大幕府,网罗了众多文士,其中有不少人主书院讲席,相关文学和学术活动,如唱和、论学、诗歌总集之编纂,时有山长及肄业生徒的参与。而在小邑或稍偏僻之地,如浙江硖石及黄岩,因为书院士人的扶持斯文,两地之人文亦各具特色,有文酒之会、“九峰拥书图”与“九峰读书图”的风雅。书院讲学,对不少文士而言,几乎是另一个版本的田园生活。

第三章“课作中的文学与学术”书院生徒的课作有多方面的价值,在经眼的八十余种东南书院课作集中,八股文所占比重较大,这是清代书院被科举笼罩的重要表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教育、文学的原生状态。本章从山长对时文之评点人手,以示山长在八股文习作中的引导作用。书院生徒赋的创作也有可观之处,书院赋的创作的兴起,其旨在补时文之弊,为馆阁储备入材。翰林出身的山长对书院试赋有推动之功。书院生徒诗作,有四点值得重视,其一是摹拟,杜甫、韩愈、苏轼等大家的古体多为摹拟典范;其二是地方风物、文献等题材;其三是论诗诗;其四是个别书院课作中有诗词同题现象。课作中的学术含量与书院的性质以及山长的学术兴趣有关。

下编第一章“清代东南书院课艺提要”清代书院多有考课,考课有馆课和师课之分。每次考课发统一卷纸,每卷有封页,上填肄业生徒姓名、类别(正课或附课)、第等名次等,并钤书院戳记,课卷有评阅者批语和圈点。此种课卷经过一定时间累积,多由书院山长或者地方官吏甄选编集刻印,此即课艺集。一书院之课艺,一般而言,自具系统,如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江阴南菁书院。课艺集亦有一地书院课艺之合集,如江宁之尊经书院惜阴书院、苏州之紫阳书院正谊书院。课艺所收内容较为繁富,有为应科举考试而专收制艺、试帖诗的课艺集;有为研求古学而专收考证、赋、古文的课作集;亦有融合二者的课艺集。清代书院课艺,乃教育与文学及学术关系的具体呈现;然藏书家或图书馆以为此类文献乃书院生徒之习作,价值无几,故往往不在收藏之列。笔者近年检阅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所藏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书院课艺,仅得八十六种;又有十四种于清人别集中见其序而未见其原书。书院课艺,是集部文献中的一个小类别,由此可见此类文献之大概。

第二章“清代东南重要书院山长考”本章用意首先是查考出若干重要书院的山长,而所排列呈现的,除一小部分书院能较详尽地列出所任山长外,大部分书院山长多有阙漏,而综合所能考出的三省重要书院的山长,也能大致看出哪些重要的文士曾主讲书院、举人或进士出身的山长所占的比率、哪些书院是有影响的书院、三省文士在本省和其他两省流动的大致规律。

第三章“清代东南书院文士活动年表”书院文士活动年表是一种历时性的呈现,以记录条目的多少而言,清初书院文士活动颇为寂寥,此种状况到乾隆中期方得改变,自此书院真正成为文士活动的重要空间。另一个寂寥时期在咸丰年间至同治初年,这主要是受太平天国的影响。自同治中兴之后,书院文士活动又恢复生机。“年表”一方面在展示书院之内的讲习、著述、编辑、刊刻等活动,另一方面也重视记录书院师生与外部文士的交往以及参与地方文化的营建等方面的史实,试图以文士与书院的多种联系(身在其中、进、出),揭示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4.了解传统节日中秋 篇四

主题由来:在学习《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身边的传统”时,学生们的漠然反应体现了他们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知之甚少。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了解中华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有了这样一个主题。活动目标:通过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春节的一些习俗活动,感悟春节中的伦理、情感、文化、信仰等内涵。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动内容:参与并描述春节某一个习俗活动的过程,然后谈一谈对这一习俗的看法,最后自拟题目写成一篇短文。活动方式:以个人参与活动为主。活动过程:积极参与“过春节”各项活动,有选择地确定某一习俗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并查找资料明确这一习俗的发展变化。交流汇报:假期回来以班级为单位,以自评、互评的方式评出最佳,然后在全年级展示。活动评价:能够积极参与春节习俗活动,描述过程具体、不掺假,要有自己的真实体会和想法。附过程管理表格:活 动 主 题姓 名时间参与活动描述习俗 来 历你 的 感 想(适合八年级学生用)“来自家乡的报告”活动方案蓬街中学 罗永才主题由来:《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课程所设计的“综合探究”活动是专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适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市级重点课题《路桥历史与社会地方课程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利用好这些乡土资源让学生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如何把这三者有机地整合起来,达到最佳效果?于是就有了这次尝试。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知道描述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收集材料,能初步分析材料中的数据和提取有效信息,并能与人合作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初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内容: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撰写“来自家乡的报告”。活动过程:第一阶段:活动准备学习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及调查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一课时)第二阶段:分配任务,开始活动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确立小组长,协调组员开展活动,每个组员都要有一定的任务,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收集资料。第三阶段:分析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准备以多种形式展示调查成果。(以上2个阶段大致需要2-3个星期)交流汇报以班为单位,各调查小组在课堂上展示本组调查报告,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选,选出最佳的调查报告,在全年级段展示交流。活动评价

1、各个小组要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有具体的活动安排,调查过程描述清晰。

2、调查报告主题明确,调查内容详尽,报告中要充分体现主题特色,报告形式多样(文字、图片等),能够以幻灯片形式或网页的形式展现更佳。附过程管理表格:主 题组 长组员分 工活动过程(适合于七年级学生)

5.了解传统节日中秋 篇五

端午节

通过班会课,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向屈原学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搜集端午节的一些资料,用于在班会课上交流。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XX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6.了解传统节日中秋 篇六

为使广大师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日,第三实验小学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

活动中,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精心设计内容,广泛宣传传统节日,营造出了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各班级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主题班会。特别是六年级很有创意。活动以智力比拼的形式进行,老师巧妙地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传统习俗、诗歌等以智力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对仲秋节的知识了解的最多。获胜者老师给大家分发奖品——圆圆的月饼。同学们惊奇地接受这节日的礼物。品尝着甜甜的月饼,分享着节日的祝福

与此同时,各班还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手抄报评比活动。活动中学生们精心设计,用自己独到的见解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中秋节。绘图过程中,同学们小组间团结合作,利用周围图书资源搜集有关中秋节传统文化知识,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中秋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灯谜等传统文化。

学校广播站则播出了学生们精心准备的中秋特别节目——我们的节日—中秋节。节目中通过讲中秋的故事、说中秋的习俗、赏中秋的诗篇、送中秋的祝福等,让全校师生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感受到了中秋节的美好氛围。

除此之外,各个班级通过组织农民工子女、留守学生打亲情电话、吃月饼等活动,让同学们知道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节日的温暖。

7.了解传统节日中秋 篇七

组别:第一组

一、导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气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就提出了建设新文化的奋斗目标。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新中国,不但有新经济、新政治而且还要有属于自己的新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洋为中用等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强调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不仅仅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精彩的文化的继承者。上个世纪,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渐渐开始影响着中国青年。现代的大学生纷纷追求流行追求个性。向西方看齐。而这往往会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心中逐渐淡化甚至是流失。作为一个国家的后备军、建设者。对别国文化艳羡不已并且效仿践行,对本国的文化却置之不理甚至是概念不清。这无疑是可悲的。而我们这一代人并不只是一个文化的继承者更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肩负着祖国下一代教育的希望。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是从未间断的。而习近平主席在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口号上,对我们的要求不止是局限于科技等方面更是要求我们由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是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历史悠久,衍生出的文化精彩异常,但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情况却不容乐观。这些年来在网络论坛出现的“你国党”等这些都在透露着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认同。此时,探讨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通过此项课题的调查,我们将探究当代青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探究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及认为可行性的改变现状的方法等问题。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我们更希望能通过此次通过这次的调查唤起当代青少年对中华民族这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的重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年龄,职业等问题中看本次群体

此问卷调查采取的是网络问卷的发放形式,所以调查人群的年龄,职业等问题存在着较大差异。此次发放的200份问卷中有88.68%的受访者是18—23岁的人群,而选项中24—29岁和30—34岁等年龄选项的选择仅次于18—23岁的选项占到了6.6%和3.77%。由此中可看出这次的受访人群中多为青年且已有较成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而在职业的选项中84.91%的受访者选择了“大学生”,10.38%的受访者选择了“社会工作人群”,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此次的调查人群主要为在校大学生和部分已踏入社会的工作人群。受访人群在经历了较多年的学校教育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感兴趣程度等问题的剖析 在受访者对“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吗?”此问题中,有65.09%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感兴趣”,26.42%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感兴趣”而选择“不太感兴趣”及“完全不感兴趣”的人数占了7.55%、0.94%由此题可看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而受访者在对“如果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你吸引力不强的原因是?”只有5.66%的受访者选择了“传统文化太落伍了”、71.7%的受访者选择了“不太了解”还有22.64%受访者选择了“其他”。由此观之,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了解是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究的重要原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地方吸引你”的多选题上。受访者选择最多的三个选项分别是“饮食文化方面”、“节日方面”、“服饰方面”由这三个选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比较为大学生所熟知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能接触到的一些文化。尤其是因为“饮食文化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单只在于我们的文化仅仅流传于文献等地方的表面。更在于它深深的融入于饮食文化等方面从而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而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可以说是最适合我们中华民族的食物。自成一门独有的文化体系。而在这三个选择人数最多的选项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服饰方面”不曾重视过及深究其背后深刻的含义。但这几年开始,有不少国学爱好者开始提倡“汉服复兴”运动。这项运动不止在“服饰”方面提出了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要求。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深入的探究了每个朝代的服饰的变迁原因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一运动在年轻人感兴趣的方向入手复兴服饰的同时让当代青年了解了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什么,了解我们民族文化是如此的美丽。这样的运动无疑是值得倡导的。

(三)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淡薄的现状看今后的努力

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遇到当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淡薄的现状你觉得应从哪些方面加强”的单选题中38.68%的受访人选择了“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选项。由此可看出,当前学校教育还是存在着缺失。我们虽然会在语文课堂中学习着优美的诗词,会在历史课堂中去了解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故事。但却未从中去真正了解所谓的“中和”“中庸而非平庸”亦不曾知晓“八卦”“风水”,“道”并非封建迷性而是蕴藏着老祖先留下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们与西方哲学不同,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民族血液之中,而35.85%的受访者选择了“扶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业(例如:服饰,艺术等)”。结合上一条选项我们可 以得出,我们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例如“国学书法”、“国画”、“传统服饰教育”等选修课程在传统文化艺术方面入手在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教授给学生一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艺术技艺。

在“平时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的途径有哪些?”的多选题中 有80.19%的受访者选择了“网络途径”。由此可见,在当代青年中受网络传播影响的还是很深的。我们可以在网络方面入手发起“诗词接龙”、“国学复兴”等方面发起网络世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或者借助网络游戏中的NPC(游戏中引导员)任务设置、网络小说等新型的传播方式唤起当代青年对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视。而网络的传播途径也更易被当代青年所接受。在这道多选题中还有69.81%的受访者选择了“书籍报刊”的选项,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猜想一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有意思的刊物的发行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意思的部分编写出来。这些行为可以更多程度的唤起当代大学生等喜欢阅读书籍的文化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还有65.09%的受访者在这道题中选择了“历史课本”的选项,我们可以加大对历史课本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引导,在输入我国历史的同时,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深深的根治与当代青年心中。让他们在认同历史的同时也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等手段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深埋在当代青年心中。在“你觉得中国传统可以在那些新事物中获得新的关注? ”的选题中有 48.11%的受访者选择了“电影产业”也就证明,虽然当代中国的电影烂片居多但是还是有不少受访者认同电影这个艺术表达形式可以更好的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三、结论

8.中秋传统节日作文 篇八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经过我上网调查,还有这样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七仙女(化名小七)回填宫时给有着正义董永留了一个儿子。之后有一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那孩子看到同村的小伙伴们在村头桂花树下玩耍,也想过去凑凑热闹,哪明白不但没人理他,还骂他是个没妈、没教养的野孩子。他委屈极了,便号啕大哭。哭声惊动了天神吴刚,吴刚便悄悄拿出登云鞋,对孩子说:“如果你想妈的时候,就穿鞋圆月下吧。”

董永的儿子在月光下穿上了登云鞋,飞到了天宫,七仙女见了自我的儿子,又悲又喜,便亲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米,核桃仁,做成馅儿,按圆月的样貌,做成香甜的仙饼,给儿子吃。玉皇大帝明白此事后十分生气,命令麒麟把董永的儿子?回人间。作文

之后,董永的儿子当了官,就叫各州各县的人们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都来仿做他在天宫时吃的仙饼,摆在月亮下,表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这种饼子就像月亮一样,所以后人便称做中秋饼。

9.传统节日话说中秋作文 篇九

听别人说,中秋节的来历是一个凄美的神话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后羿的英雄,那时,天上有十个太阳,使大地干裂,植物干枯,百姓们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后羿见了,便一心想射下那九个太阳,他开始拜师学艺,经过千锤百炼,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箭手。后羿来到悬崖边时身后还跟着一群人,他开始射太阳了,“嗖”一个太阳掉了……当后羿准备射第十个太阳的时候,一名女子(其实是天帝的女儿嫦娥)从人群中挤过来说道:“最后一个太阳万万不可射,否则,大地一片黑暗,万物吸收不到阳光的养分,办了等于没办!可能还会更严重。”后羿觉得她说的也有道理,就没射最后一个太阳,后羿问:“姑娘芳名?”“小女子名叫嫦娥”嫦娥说,后来他俩一见钟情,结拜夫妻。不料,被射落的九个太阳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恼怒地将后羿和妻子嫦娥贬入凡间。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长生不老药送给他。后来心术不正的逢蒙趁后羿率众外出狩猎之机,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当机立断将药一口吞下。随后,嫦娥就轻飘飘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后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妻子。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传统节日话说中秋作文3

中秋佳节到,我十分思念爱我的爷爷奶奶,今天我满怀兴奋的情绪去探望她们。

走在路上,我的心情尤其开心,看到了讨人喜欢的山羊、黄牛和两匹白马。也有几辆极大地压路车和辛勤工作的叔叔们……

下了车后,我拎着月饼往家跑去,爷爷奶奶看到我回来了,可开心了。我讲祖父好、姥姥好,祖父高兴得乐开嘴,姥姥牢牢地地将我紧抱,问这问那,因为我尤其高兴。

中午,父母带上我要去赏桂花,离好远就问到桂花的香气,那香气确实好浓啊。认真观察它的花,是十字形的,色调是金黄色的。它的叶是椭圆型的,色调有些是浅绿,有些是深绿。远看像一个翠绿色的奶油蛋糕上,装点到了金黄色的小点点,又像一棵树上撒满了很多小星星。

10.中秋传统节日主题班会教案 篇十

1、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体验民族节日的快乐。

2、喜欢民族节日,了解简单的节日风俗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3、知道吃月饼的意义,体会分享的愉快。

4、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5、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一个孩子准备一块月饼,并请家长告诉孩子月饼的品名。

2、民间故事《嫦娥奔月》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讨论月亮的变化,让孩子们知道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民间节日。

二、介绍中秋节的来历,让孩子们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三、了解人们在中秋节的活动。问:你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你喜欢过中秋节吗?为什么?

四、观察月饼,通过分享月饼体验节日的快乐。

1、月饼有很多种,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月饼?——引导孩子们从形状、颜色、味道来介绍。

2、月饼为什么是圆的呢?

3、老师小结。

五、分享月饼。

活动反思:

11.让幼儿了解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篇十一

主题活动的由来:

“迎奥运 爱北京”让幼儿了解更多的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三个中班分别设立了三个不同的切入点,“老北京小吃”“老北京京剧”“老北京四合院”。这样能够让幼儿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入些的的了解。

家园互动:

在主题活动开展前,班级教师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介绍主题活动的目标和预设内容,有的家长提出这些传统文化离幼儿的生活较远,幼儿是否能够有兴趣,是否喜欢。通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家长了解了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有些内容是需要了解的。在预设内容中,教师会根据活动的内容制定不同的目标,分感知,掌握,理解等层次进行教学,在家长了解此次活动的`出发点和意义之后,一直积极主动的配合主题活动的进行。

为幼儿创设支持性活动,帮助幼儿理解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通过教研组的共同学习与讨论,教师们了解到支持性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理环境,即活动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等支持孩子的发展;二是指心理环境,即活动中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支持孩子的发展。

本学期基于对支持性环境有关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在班级开展不同活动内容的基础上,本着现有的、可利用的以及周边的环境设计以及家长资源制定了本班支持性环境创设的相关操作方案,在具体的组织与实施中获得了点滴经验。

在各班的活动中都体现出活动的目标性和计划性,在幼儿有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进行有目的的筛选,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下面是以三个班的不同案例中总结“支持性环境”如何促进幼儿的发展。

中粉班的主题活动:《老北京小吃》。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填写“我吃过的小吃”的统计表,展示在主题活动墙上,让幼儿在了解自己吃过小吃的基础上也能够了解同伴知道的小吃品种,从而丰富自己的经验。在“爱上小吃”展板上孩子们张贴着自己吃小吃时的照片,并且又对小吃介绍,图文并茂,幼儿在讲解的过程中即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小朋友的经验。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区域活动材料,让幼儿在了解“小吃”的基础上尝试制作,为幼儿提供了支持性的材料让幼儿了解并掌握几种小吃的做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与基本技能。

中蓝班的主题活动:《老北京京剧》。教师利用主题活动墙展示家长和幼儿共同搜集的与京剧相关的图片,请幼儿进行欣赏,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感知和制作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将京剧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幼儿身边的人或事进行解释,使幼儿能够理解并且掌握。在活动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进行制作,并为幼儿提供展板,进行展示。幼儿不但对京剧有了一定了解,还能够唱上一段呢!

中橙班的主题活动:《老北京四合院》。四合院的内容非常的多,而且比较抽象,教师将活动是设计成一个简单的四合院,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了解,掌握四合院。在美工区利用废旧纸盒制作房子,房檐等,再将这些作品投放到建构区搭建“四合院”让幼儿在搭建过程中理解“四合院”的格局。家长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许多家长利用周末,带幼儿外出参观“四合院”并且把了解到的内容,带回到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

年级分享:

在这个主题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三个班的教师和幼儿通过“老北京一日游”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每个班的特色和内容,使幼儿更多的掌握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总之,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角色明确、把握有度、驾驭自如。

上一篇:1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下一篇:演讲稿开场白:让幽默为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