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精选9篇)
1.高二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一
历史,是比较“死”的一个科目。历史对课本已有知识的把握程度的考察非常重视。所以,要与针锋相对,课本是法宝。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如何学习历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如何学习历史
1、做好预习工作。
预习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预习,自己可以先对课本内容有个大概了解,能够找出其中明白的和不明白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老师讲课过程中才可以加深印象,并有针对性地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2、课后注意对知识点的串联整理。
课文中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等都是遵循一定历程或规律的,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知识点就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遗漏知识点。
3、不要死记硬背。
历史知识需要记住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有些学生就开始死记硬背。为了彻底牢固掌握知识,要在充分理解历史知识框架、关系、大意等基础上,要理解着知识点去记住这些知识,即尽量在把握知识点意思基础上,可以将知识内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4、课上做好笔记。
做好笔记,不是一味地照搬老师各种话语、文字。而是有针对性地记录课文总体框架,填补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点,为进一步宏观把握历史事件框架、历程提供指导。
5、独立及时完成作业。
历史作业,是对听课效果的一种检测方式,也是巩固知识点的一种方式。所以,课后要独立、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达到及时巩固学业成果的目的。
6、经常性地复习。
可以安排一周复习几次,长期性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多看,这样记忆效果会更好。不至于每当考试前期猛地学习,一是可能掌握程度不够;而是容易记错知识。
高二文科生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
一、文科生应对历史产生兴趣
高三文科生历史逆袭方法之一是对历史产生兴趣。对历史科有兴趣,成绩自然好起来。如何对历史科产生兴趣呢?
首先,历史事件和文科生息息相关。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问题和1842、1860及1898年的中英条约有关;今天南斯拉夫的内战与第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关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时事并探本寻源,定能巩固书本上的知识。
二、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为主
高三文科生历史逆袭方法之二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具体的学习方法如下:
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文科生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历史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历史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文科生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高三历史课文。
三、各类历史概念中需要掌握的要素
高三文科生历史逆袭方法之三就是掌握高三历史可能出现的所有要素。
1.人物:文科生掌握名称(称谓),生活时代、国别、民族、主要活动(含结果和影响)。
2.团体(包括正常、组织):文科生掌握团体的性质、建立的原因(目的或背景)、时间、地点、创始人(国)、成员(成员国)和成份、宗旨(纲领)、主要活动(含作用)。
3.事件:包括性质、发生的背景(原因或条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简要过程、结果和影响。
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
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历史课本,都可以,他会让你对历史有自己的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判断力,对于做历史选择题有相当大帮助。
试题,其实我是很反对题海战术的。不过对于历史大题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去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答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回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你今天复习是帝王将相,明天复习是将相王侯,就这点东西,翻来覆去。
探讨。不懂得问题要及时地问,及时和老师同学们探讨。这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问题的印象,防止重复性的犯错。记得高三那年我和班主任因为古希腊的六一税争论了起来,书上写六分税上交五分余一分为六一税,我觉得问题很大,中国最重的税没有超过二分之一的,可是起义不断,希腊如果收这么重的税那就应该是不断的城邦内部战争,还建什么民主,探讨之后证明我是对的,书有问题,你看,印象很深吧。
2.高二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二
一、吃透教材, 了解学生学情
新学期伊始, 教师每教授一个新班级, 拿到课本, 就应该在上学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准备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此外最重要的是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熟悉教学, 吃透教材, 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备课时不能闭门造车, 而要积极参加科组和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大家一起取长补短, 交流思想, 寻求共同进步。
教师备教材的同时应该备学生, 对学生基础不同的班级, 备课时教师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排名靠前的优等生, 教师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 不但要学习眼前的知识, 更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对处在班级中间的中等生而言, 教师要教给他们高效学习方法, 有些态度很好, 很想努力学好, 但是花了跟别人一样, 甚至更多的时间, 却不能获得一样的成绩, 致使他们自信心受挫, 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 而对于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后进生来说, 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吸引他们对历史学习投入更大的精力。
二、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历史教师应灵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不断创新。 尤其高二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要深入理解教材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以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考考纲对历史课程学习提出的要求是: 要具备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一是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 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高二年级是基础年级的重要环节, 要为高三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1.比较学习法
很多学生不是不喜欢历史, 而是不喜欢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点, 为此, 教师应有计划性地教给他们学习方法。 如世界近代史不仅阶段划分明显, 而且几条线索非常清楚: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的开展, 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殖民扩张即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等知识在各个阶段基本都有涉及, 教师要提醒学生学习时注意比较、归纳、概括, 找出其中共同点和不同点。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有十七八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不同阶段发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 但资产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不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务、革命的进程、革命的结局和影响有所不同。
2.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方法
历史知识既有客观性, 又有主观性。 客观性指史实是客观的, 主观性指结论具有主观性。 历史结论时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 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人意识, 学生学习时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思想, 不能“只唯书”, 而要学会思考。
史实虽然具有客观性, 但不是绝对的历史真实, 也存在谬误。 例如,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 而今帝国主义却是垂而不死, 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再如, 经济危机以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 而几年前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 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
教材是死的, 人是活的, 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适应自己, 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是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方法。 今后教学中, 教师要加倍努力探索, 争取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三、教学反思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构建高效历史教学课堂外, 还要注重课外教学反思。 没有反思, 就没有进步。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可见反思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堂历史课成功与否, 历史教学意义和价值如何实现, 最终评价标准是什么, 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体现, 要反思学生在这堂课上到底学习了什么, 掌握了多少, 是否对历史课有了更大的兴趣, 这样才有利于后续历史课程学习。
反思不是指简单通过一套试卷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记住了多少, 而是通过总结反思看学生在哪些内容上还存有遗漏, 哪些内容掌握比较扎实, 这样复习时才能有的放矢, 重点识记薄弱的部分, 长远的说, 有利于高三复习时有所侧重, 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
面对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精神? 如何实施? 这是历史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多、更重的工作任务, 挑战也更大。 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寻找对策及今后努力方向是每一个历史教师最重要的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育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科学, 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摘要:在中国社会应试教育模式背景下, 高中生面临沉重的课业负担, 高考的警钟时刻在他们脑海里回响。学校、家长尤其注重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 而比较忽视历史、地理这样的副科。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守住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 如何对当代青少年进行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这是历史课的重要任务, 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二历史,教学方法,教学反思,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汉林.高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周健.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 2014 (17) .
3.高二历史的学习习惯 篇三
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
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
4.高二学生历史学习计划以及方法 篇四
自己遗留的没看懂的问题。上课时就会通过老师的指点、讲解、诱导,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边听边记笔记,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入更高的境界,而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表面理解。课上除了听懂了,明白了,还要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把思路理清;同时要注意听好老师提出的要求。如本节课的内容是否需要拓展?是否需要与其他同类事件进行比较?
课堂听讲中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作为一个学生,光学习不思考,就会毫无所获,而光空想不学习也会停滞不前。
第一,上课专心听讲。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讲,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里能集中起来有15至20分钟专心听讲就不错了。这段有效的时间是听自己在预习中没看明白的问题和老师拓展的问题,是不能走神的。
第二,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我建议同学们预备铃一响,就要坐到座位上,回忆上节历史课老师所讲的内容,以便于回答老师的复习提问和新旧知识的衔接。这样可以使自己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听讲和思考问题。
第三,记好笔记。高中与初中大不相同,不能是老师写一个字、词、句子,你也跟着抄一个字、词、句子了。我建议同学们把老师写的板书提纲直接记在课本的自然段开头处,把老师提出的拓展性问题记在课本的相应空白位置上,这样既可以节省记笔记的时间,积极思考问题,又可以复习时使用起来方便、直观。
第四,要特别注意每一节课的头尾两部分。因为每节课的开头基本是老师复习、提问,概括上节课的内容,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重点、难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是老师本节课的高度概括和小结,布置作业及思考的问题。 第五,当堂内容当堂掌握。如果你每节课都这样想,你的听讲效率肯定会高。
第六,注意听老师的方法,总结规律,深化认识。
一、预习
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是为学习新课做准备的。养成了预习习惯,就会学得主动。搞好预习,是培养自己自学能力和树立自信心的途径,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预习的具体任务是:初步理解教材内容的基本知识和思路,与学习过的旧知识有哪些联系,找出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尝试做预习笔记。
方法是:运用语文课的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提炼每段的核心内容,并用关键词语概括段意,写在课本自然段的旁边,如:历史背景、经过、失败原因、意义、评价等等。预习后,合上课本,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新问题?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重点听老师讲,这样回忆后,就可以查出自己预习的效果怎样了,以便进行调整改进。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虽然开始费点时间,可是上课可以有重点的听讲了,减少了因上课处处被动听讲的时间,效率提高了,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因为学懂了,课后复习的时间便减少了,做作业也快了。虽然预习时花掉了一些时间,但从提高了上课、复习和做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学习成绩就会稳步上升。可以这样说,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加速运动”,它可以改变我们学习被动的局面。
二、课上听讲
课上听讲是你一天学习的主要内容。经过预习后,就会盼望着老师上课时解决
三、课后复习
课后的复习、练习也就是知识的巩固阶段。目的是要让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保持持久的记忆,可以说它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课后复习是上课学习的继续。没有哪个人靠课堂学习就完全掌握了知识,做作业不查书就顺利完成的。
第二,课后复习可以弥补做作业涉及不到的知识。因为作业数量有限,不可能这个笔记本是你阶段复习、临考前的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可以节省很多查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和重新记忆的时间,可以帮助你加快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总结对比时好的方法有列表、示意图、用不同颜色的笔分类、列关键词、编一些易记的顺口溜等。有一个好的笔记,会增强你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涵盖课上老师讲的所有内容,作业未涉及到的内容就有可能长期被忽略,形成学习上的“欠债”。
课后复习是一种自觉学习、无人监督与强迫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的差异往往就出在这个环节上。所以升入高中后,你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即当天功课定要当天复习,减少遗忘。
课后复习可以考虑做以下四件事:尝试回忆、看课本、整理笔记和看参考书。 第一,尝试回忆。
这里重要的是尝试回忆,它可以先不看书,独立地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回想一遍。这就是自己考自己,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去动脑筋的方法。有人把这叫“过电影”,即在头脑中把上课的每一个关键问题“放映一遍”。由于尝试回忆前,经过了预习和听讲,所以完全具备了回忆的可能性。
通过回忆可以检查当天听讲的效果;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培养爱动脑筋的习惯。 第二,看课本。
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最主要的工具,是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共同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越是优秀生越是重视课本的使用,而且划得很细致、笔记很多。 复习看书重点看上课老师强调的部分和自己听得不太懂的地方。要边看边划,做一些旁批、提示。如某个事件或人物与另一个事件或人物的比较。
第三,整理笔记。课堂上的笔记可以直接写在课本的相应位置上。建议同学们准备一个历史专用笔记本,用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用,记录预习中的问题、课后复习时的总结、体会、提示、课本的补充资料或经典试题。
四、课后练习
做练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应用过程。也就是用你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通过练习,不仅能检查你的知识是否真正领会了、理解了、记住了,还可以深化你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如果你没怎么翻书就顺利地完成了作业,说明你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错。
五、阶段复习
复习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渡环节。复习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教材,消化巩固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复习的任务大致有三项:
1.强化记忆:为了使自己学习的成果牢固地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还需进行强化记忆。理解的知识,只有通过复习才能真正记牢,记性好的同学,不仅重视理解,而且重视复习。希望同学们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要不止一次地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复习,从而产生了良好的记忆效果。哲学家约瑟夫·狄慈根有句至理名言“复习是学习的母亲”。可见,复习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不通过复习,把该记住的知识记住,那就谈不上独立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在漫长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漏洞和缺欠,通过复习,可以及时补上,减少在学习上“欠债”。
3.融会贯通,不要孤立地死记知识,要把所学知识互相联系起来,用摘要或列提纲等办法加以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正是历史复习的中心任务。
在复习时,从内容上来说,尽量选择与讲新课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来复习。看看哪些知识掌握得牢,哪些地方有缺漏,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 。做到课课清,章章清,节节清。采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方法,用文字概括,或用表格,或用图解等形式,做到全面复习、思考加工,使知识排队串线,成条理,有系统。要做复习笔记,经过加工可以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薄薄的几页书,而这几页书记录的正是“编制成的知识之网”。复习笔记要尽量地简明、一目了然,可采用各种图表的方式。可以使自己迅速回到曾到达过的最高认识水平,使自己迅速的抓住知识的全局、重点、难点内在联系。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优秀学生在考前,往往只翻阅一下平时的复习笔记就行了。考前很轻松,这种轻松是平时劳动换来的。有的学生考前十分繁忙,原因很简单,因为平时不抓紧复习,欠了“债”,他要从原始材料开始看起,怎么来得及加工呢!复习的最重要任务是解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抽象、概括,从而完成知识系统化的工作。要做点综合性的习题,来检查复习的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一新生早重视学习方法,早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早受益、早主动。聪明的学生,则在学习知识、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摸索适合本人特点的学习方法。注意在勤奋的前提下,进一步从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去挤时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应当懂得“并非勤奋者都能获取科学的明珠,这里还有一个方法问题”。
5.高二生物研究性学习 篇五
课题题目: 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
简要背景说明:6.26就要到了,这一天我们都在关注有关毒品的事件,我们想打击造毒.贩毒.吸毒,近年来吸毒的群体在逐渐扩大,年龄逐渐缩小,低龄化现象尤为突出,尤其是青少年,年龄小,心理不成熟,好奇品心强,经不起诱惑,不计后果,误食毒品.烟酒也是一样,低龄吸食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2岁以上的中小学生吸烟占50%左右,饮酒者占45%左右,年龄大一点的青少年饮酒者更多, 而且乱用心理药物的现象也持续增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课题组成员(4人):罗丹 王文婷 马倩 徐伟 桑海涛 秦浩伟 马英
一、研究目的了解毒品的危害
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
二、小组成员分工情况
收集资料:马英九王文婷 马倩
小结撰写:徐伟秦浩伟
资料筛选整理:桑海涛 罗丹
三、研究方法、过程
在网络或者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筛选。
由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
2008.6.1: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课题
2008.6.2: 炼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2008.6.3: 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
2008.6.4: 统计处理和结果分析
2008.6.5: 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和体会
1.什么是毒品?
新修订的《刑法》第357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这里列举的六种毒品仅是国际上常见的,大量泛滥的毒品,但毒品却不仅限于这六种。
1996年1月16日卫生部发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共列出被管制的能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共计237种,其中麻醉药品118种,精神药品119种。
毒品通常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大类。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
毒品一般是指使人形成瘾癖的药物,这里的药物一词是个广义的概念,主要指吸毒者滥用的鸦片、海洛因、冰毒等,还包括具有依赖性的天然植物、烟、酒和溶剂等,与医疗用药物是不同的概念。
制毒物品是指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物品。毒品,有些是可以天然获得的,如鸦片就是通过切割未成熟的罂粟果而直接提取的一种天然制品,但绝大部分毒品只能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取得。这些加工毒品必不可少的医药和化工生产用的原料就是我们所说的制毒物品。因此,制毒物品既是医药或化工原料,又是制造毒品的配剂。
2.毒品的分类
(一)阿片类:包括海洛因、吗啡、阿片、度冷丁、可待因、美沙酮、盐酸二氢埃脱啡等,阿片是由罂粟未成熟的浆果中直接提取或用提取物加工而成。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镇静、和致欣快作用。反复使用既可引起躯体依赖又可引起精神依赖,而且可以引起很高的耐受性,一但成瘾治疗非常困难。
(二)可卡因类:包括可卡因和克赖克,由生长于南美的灌木古柯加工提取而成。其短期作用可使滥用者思维敏捷、抑制食欲、睡眠减少、心率加快和呼吸困难,大量时易起偏执观念、刻板动作和冲动行为。此类药物的精神依赖性非常强,耐受性形成非常迅速。
(三)安非它明类:包括苯丙氨、甲基苯丙氨、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氨(MDMA)、利他林、匹莫林等,这类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中枢兴奋作用,使用后引起高度警觉、注意力集中、活动增加、睡眠减少、食欲抑制、心慌和血压增高等。MDMA等还可以使滥用者出现幻觉。
(四)大麻类:来自一种叫做大麻的植物,其主要有效成份是四氢大麻酚。主要心理效应是感知功能增强、对声音和颜色的感受能力增强,精神松驰,此外,大麻类还可引起思维联想障碍、记忆障碍、操作能力下降等。
(五)催眠镇静剂:指用于镇静、催眠、治疗焦虑、解除肌肉痉挛、控制癫痫发作的一类处方药物。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其短期作用是使服药者容易入睡。同时,催眠镇静剂还可引起宿醉现象、记忆力及注意力下降和操作能力下降。催眠镇静剂外用可产生躯体依赖和耐受性。其中,巴比妥类药物可引起非常严重的戒断症状,部分依赖者会出现惊厥、意识障碍、高热和死亡。
(六)致幻剂:出称迷幻药,是一类在不影响意识的前提下改变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活动的药物,包括麦
角二乙胺(LSD)、苯环已哌啶(PCP)、南美仙人球碱(麦斯卡林)和西洛西宾等。滥用后可产生幻觉、错觉、空间定向障碍、情感反映强烈,活动增多,记忆力减退,自我评价能力受损、被害妄想和冲动伤人行为。过量可引起心律失常、抽搐和死亡。
(七)挥发性有机溶剂:来自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胶水、去指甲液、稀料、汽油、涂改液及多种燃料。滥用后可引起欣快感、话多、夸大、幻觉、言语不清、共济失调、恶心和呕吐。部分滥用者会在滥用后立即出现大小便失禁、呼吸心脏抑制而死亡。长期使用对肝脏、心脏和神经系统有严重毒性作用。
(八)酒类:酒精对人体的作用因摄入量的不同而不同。少量摄入时,饮酒者自觉轻快、愉快、言语轻度增多。当酒精摄入量增加时,饮酒者逐渐出现口齿不清、自我节制力下降、行为轻浮、冲动、好斗和攻击行为。当饮酒量进一步加大时,饮酒者就会出现嗜睡、昏迷和死亡。长期、频繁饮酒可引起饮酒者对酒精发生躯体依赖、心理依赖、耐受性和多种躯体和精神疾病。酒依赖的戒断症非常严重,可引起部分病例死亡。酒精的心理依赖非常强烈,以致成瘾者行为失控,戒除非常困难。酒精的耐受性也非常高,酒依赖者每日饮酒量常超过500克高度白酒不出现中毒症状。
(九)烟草:烟草滥用即吸烟是本世纪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烟草中含有多种成份,其中主要有效成份是尼古丁。尼古丁可使吸烟者自觉喜悦、敏捷、脑力增强、减轻焦虑和抑制食欲。同时,尼古丁和烟草中的其他成份可使吸烟者和其在一起的被动吸烟者易患咽喉炎、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意外和肺癌、乳腺癌等。
(十)咖啡因:见于咖啡和可口可乐饮料中,茶叶中的茶碱与咖啡因作用相似。咖啡因具有加快心率和利尿作用。长期大量饮用咖啡可引起耐受性,量大时还可引起咖啡因中毒,后者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高度紧张、烦躁和悬念迭起、滥用咖啡因纯品可产生躯体依赖和戒断症状。
3.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
只要做到以下几条,青少年就能有效地防止吸毒:
(1)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
(3)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4)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中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定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5)进歌舞厅要谨慎,决不吸食摇头丸、K粉等兴奋剂;
(6)即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再吸第二次,更不要吸第三次。
这个时候用药需要慎重,比如在治疗神经症的时候病人强调药物往往是在回避实质性问题或
五、体会与小结
6.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 篇六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 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 在目前实践中, 主要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 。可见, 从广义上说, 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 是一种学习方法,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都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从狭义来理解,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高中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从描述性的角度说,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 从历史、社会或生活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 自主地了解与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 培养材料处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评价等基本能力, 从而孕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开放性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 研究性学习无论从目标、内容、方式、还是结果上, 都有开放性的特点。从目标上看, 研究性学习除了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外, 由于各个学生的研究专题、个人兴趣、能力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指向性和多层次性。从学习内容上看,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面更加广泛, 既可以是本学科的, 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既可以是单学科的, 也可以是学科综合;既可以是课本上的, 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既可以是校内的, 也可以是社会性的。从方式上看,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学科的封闭状态, 指向了多元性, 它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 也可以是集体或小组合作式的。从结果上看, 课题的结果并不是预设的, 而是开放性的, 学生的体验与收获也各不相同。
2. 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虽然也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的主体性是核心, 从一开始, 就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以积极的姿态投入研究。这是因为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自由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课题的选择、研究方式的确定、研究结论的得出, 无一不要求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这样,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其主体作用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3. 问题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就是围绕问题开展教学和研究。课题既是学生研究和学习的问题, 又是学生研究和学习的载体,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题, 激发他们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 学生要注意收集资料,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促使思维不断深化, 并做多方面的分析, 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 得出自己的结论, 从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史学研究, 它的周期不可能那么长, 成果不可能那么丰富, 研究不可能那么专深。研究性学习并非一定要求学生达到“发明”“创造”的标准, 而是要让每个学生去经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它要求学生去发现所学学科知识的联系,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并使其真正内化自己的东西。
5. 综合性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而研究性学习除了继承这一特性外, 更向前延伸。它把研究性课题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从专业向社会延伸, 使其综合性大大加强。更何况, 有些问题的解决, 单靠一门历史知识还不够, 还需要有其他各学科的知识。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起主导作用
(1) 教师是组织者
作为组织者, 在组织研究性学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教师自己教育观念应该更新, 更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能够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否则, 研究性学习就会异化, 变成“新瓶装旧酒”, 而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应提高自身科研素养, 掌握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 可有多种多样的方法, 如: (1) 撰写历史小论文; (2) 开展读书活动, 编写读书报告; (3) 开展社会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 (4) 编写报纸的社论和报道; (5) 组织讨论, 讨论的方式可以多样, 如论文答辩式讨论、专家咨询式讨论等; (6) 组织辩论; (7) 试教法, 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 变“学”为“教”, “教”为了“学”, “教”“学”结合; (8) 创作历史剧本, 编演小历史剧。教师平时还应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 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条件, 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资料储备。立题之后对于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周密的安排和部署, 并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包括有关材料、信息和手段等。
(2) 教师是指导者
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教师一定要制订好计划, 计划应该周密而具体, 并定期予以敦促、完善。在实施计划中, 教师应及时扫清学生的研究障碍, 确保研究过程的顺利推进。另外, 要对学生的行为在方法上加以“规引”, 逐步将学习研究推向深入。在最后的总结交流评估中, 教师更应该发挥好“导”的作用。在评价上应遵循过程性和正面性的原则。
(3) 教师是参与者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平等的合作研究过程。教师参与研究, 一方面是与学生一起研究课题本身, 以求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促进知识水平的再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对教法的摸索与再探讨, 为研究出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新的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积累经验。
2. 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
(1) 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希望通过学习过程, 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选择适当的课题, 参与研究性学习, 达到个人的研究目标, 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研究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研究课题不同, 形式就会不同。但是形式必须服从内容, 根据客观条件进行研习活动。
(3) 历史研究性学习和历史学科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现有的历史学科教学既不能相互排斥, 更不能相互取代, 而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一方面, 研究性学习需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而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 因此历史学科的教学不能削弱。另一方面, 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虽不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 但它打破了传统历史教学封闭单一的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适应了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这就弥补了学科教学的不足。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 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 而是传统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 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 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 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唯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 才能以优良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 也才能使中学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在掌握基础的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研究性学习, 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理解, 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阐释和表述, 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 也有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和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
(4)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强调社会性、实践性, 因而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争取多方支持, 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 学习安排以校内为主, 校外为辅。
3. 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1) 课内导学, 提出问题。课内导学, 指结合教材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在落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师生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的知识细节, 可以是整章整节的宏观框架, 还可以是单元或阶段特征, 旨在培养学生驾驭教材、分析教材、梳理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
(2) 自主学习, 课外研究。在确定研究课题后, 学生即可开始自主性学习。由于高中学生的学历、阅历的限制, 最好是分小组进行活动, 同时, 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 如文字、图表、音像等, 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
(3) 成果展示, 交流总结。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 学生们通过自主研究与学习, 把握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其学习动力, 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 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4. 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1) 选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要研究选定课题所涉及的内容、解题的思路和可能的结论, 在备课时要对研究性课题心中有数, 然后再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研习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在选题时还要注意课题的可操作性, 要有足够的资料让学生能够对课题进行深入研讨, 从而使研习活动扎实有效, 避免空谈。
(2) 研题
课题确定后, 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的方式视内容而定,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搜集文献式。这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式, 它主要是查阅资料、筛选信息, 最大限度地选取有典型代表性的有效信息, 来提炼或论证某个观点, 分析说明有关问题。它一般适用于相对注重学术性的课题, 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等。
(2) 开展调查式。让学生围绕某一历史问题, 对历史遗址、遗物、遗迹进行考察, 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关的人进行访谈, 以获得第一手的材料。这种方式因其形象直观, 可信度高, 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更易激发学生兴趣。如“从服饰文化看社会发展”等。
(3) 讨论思辨式。将研究性课题定为讨论题目, 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组织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或将多种不同观点或论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并有史有论地作出总结, 使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如对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的评价等。
(4) 模拟角色式。在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研究之后, 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 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从中得到感悟;也可以模拟记者或编辑, 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甚至可以模拟教师, 走上讲台, 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传授给“学生”, 变学为“教”, 从“教”中学, 让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开展研究, 展示成果。
(3) 结题
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 它包括撰写总结报告、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两部分。这种报告可以是一篇历史小论文, 也可以是一篇人物小传, 或是一份调查报告等, 一般说来, 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评价、论证及结论, 并附有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成果交流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 如论文报告会、辩论会、表演剧等等。
总之,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一定要使用好研究性学习,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应俊峰.研究性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
[2]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0) .
[3]周天林.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实践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2) .
7.高二语文研究性学习——成语 篇七
一、课题简介:
成语是汉民族长期习用的定型化的短语,数量繁多,历史悠久,运用广泛,具有语言凝练、音韵和谐的特点,在口头及书面表达中使用成语,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从感情色彩上划分,可分为褒义词(如:大器晚成、德高望重等)贬义词(如:臭名昭著、沽名钓誉等)和中性词;有些成语源于寓言故事(如:鹬蚌相争、刻舟求剑等等);有些成语源于历史故事(如:暗度陈仓、按图索骥等等)。让学生了解成语文化,在成语搜集中理解成语的含义并准确应用。
二、研究方向指导
1、成语的来源
2、成语的运用
三、实施细则
1、本组共计100人,分4组,每个小组研究一方面内容(每组可再细化成几个小组,分工合作)。
2、每周利用课余包括节假日展开研究,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室、图书馆等资源,于12月15日前完成研究性学习。
3、本课题实行组长负责制,进行阶段部署(时间段内的任务)。各组成员协调合作,在组内进行任务分工(包括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保管资料、撰写报告、展示成成果等工作的具体负责人)。
4、小组成员每次活动均需严格考勤,不遵守组内纪律,不认真完成研究任务者无学分。
四、结题要求:
1、各组填写研究性学习活动登记表。
2、搜集整理本组活动成果,形成书面(或音像、图片)材料。
8.高二英语备课小组研究性学习课题 篇八
《城郊结合部家庭教育实践浅探》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广州市白云区是城郊结合部,学生生源复杂化、多样化。学生来源有农民家庭、居民家庭、父母来经商、父母来打工等。学生中,外地学生已大大超过本地学生,且学生来源也多种多样,形成了生源复杂、多样的特点。
学生流动性大。外来学生的不断增加,加上外来人口的流动性较大,致使学校学生也具有流动性。从统计可以看出,6学年中,学生转入、转出共达153人次,可见学生的流动性之大。
正是由于学校生源的复杂化、多样化、流动化,给学校教育工作者带来许多新课题,特别是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面产生许多不利影响。白云区的学生的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1、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城郊结合部学生和城区内学生学习比较,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较差,外语差异更大。和城区内学生的家庭比较,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低,社会交往的层次也较低,在其升学、就业上几乎帮不上什么忙。他们会认为自己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至多和父母一样做做小生意,再加上这些学生曾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艰难有直接的感受,父母做生意使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又使他们多少有些满足。因此,对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很感迷茫,既没有城区内学生受父辈影响怕“下岗”或找不到好工作的心理压力,也没有边远农村学生跳出“农门”的强烈愿望,对为什么学习感到迷茫。
2、学习的自信不足
这些学生和城区内学生比,也可能学习成绩差异不大。但由于城区内学生从小在兴趣、爱好及特长方面受过良好的训练和培养,很快显示出在学习生活中充满自信、善于自我展示,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都能有出众的表现。城郊学生进入城区内本来就有些不自信,当发现和城区内学生差距如此之大,不仅没有城区内学生那么见多识广、多才多艺,自己甚至连用普通话、广州话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都很困难的时候,残存的一点自信更是一扫而光,学习成绩往往停滞不前或者一落千丈。
3、学习的毅力不够
城郊学生表现出自控能力较差,如出口成“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迟到早退等现象在校纪校规面前依然严重等。这些由于家庭环境原因或以前教育环境原因养成的不良习惯很
不容易纠正。反映到学习上,表现出无计划性,无急迫感,无吃苦耐劳精神,对老师的学习要求往往不当回事。而对城区内学生生活的一种向往,又很快学会了另一些不良习气,如长时间、无节制去游戏机房、泡网吧,等等。这样一来,对学习上的困难更是望而却步,对克服困难、刻苦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也就力不从心了。
4、学习的习惯不好
城郊学生对课堂教学很不适应,由于学习习惯普遍不太好,因此表现出在课堂上思考与行动的速度不够快,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在城市较大的信息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堂教学中反而不知所措,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课堂上不会做有用的笔记,做作业常感到吃力却又不习惯阅读教材,不爱或不知怎样向老师提出疑问,作业老是完成得不好,且使学习上的疑难越积越多。
5、学习的安全感不强
对学校管理的不适应,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对同学的眼光和言语非常敏感,面对学校生活有一种恐慌感。学校的办学成就,教师的教学业绩,城区内同学出色的成绩,让他们感到自卑,甚至感到老师、学校对自己有偏见,进而产生心态上的不平衡、学习上的不安全感。这样,容易形成消极的小群体,在班上形成气候,对群体外的一切产生敌视心理和抵触情绪,对良好的班风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在校外拉帮结伙、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由于城郊学生进入中学后,家长的管教减少,而学生家庭居住地离学校很远且很分散,家长忙于生计又很少在家,使教师家访非常不易,家长到学校拜访教师或开家长会也少。这样,就增大了学校对这些学生的管理难度。
二、探讨以上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上网搜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数据。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各种原因、刷选整理。
9.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 篇九
一、提出问题
读书能够使人们聪明, 也就是历史经验与认识, 它丰富人们的思想, 陶冶人们的情操, 拓宽人们的视野, 培养人们理解现实的能力与智慧。 所以说, 历史的教育向来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性课程。 但是, 历史教育, 其成效怎样呢? 2001年2月27日的《人民日报》对北、上、广等许多重大城市14到28岁的中国的青少年的历史知识现状进行了调查。 问卷调查的知识范围以初中的历史课本为主, 但少数青少年能及格。 老师大多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 并不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分析, 不要求他们明白有没有其他可供参考的、可信的观点。 考试相对偏重回忆学过的知识, 不提供思维空间, 同学们自然考后便忘。不思考就没有获得。 倘若历史教育想给人启发与智慧, 让学生会思考、有情操, 就要改变之前的教学中重视记忆、轻视理解, 注重浇灌、轻视思考的学习方式, 倡导和形成研究性学习。 由于目前对这一研究较少, 因此, 提出这一课题具有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的依据
以现代教学论看: 历史性的探究型的学习是让同学们积极地参与获取所需要的知识, 这一方式指引同学们在对待历史材料时, 既可以了解历史事实及理论, 又可以明白如何使用。 这样才可以和现代的教学论相适应。
从初中生的特点看:探究型学习可以把同学们指引到与问题相对应的情形里, 这样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所面临的困境。 这样不仅和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相适应, 而且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
三、选择学习的内容与其实施的效果
(一) 选择学习的内容
探究性学习, 需要以合适的学习内容为载体。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 其内容以教材为主, 它可以以教材编排的选择为内容, 也可以以教材整合、小型专题作为内容, 其学习内容选择要注意以下方面:明白学生基础和爱好;突出历史学科的二期课改的要求;注重联系现实社会。 但是, 探究性学习, 其过程和要求, 要当做主要评价标准。 也就是说, 探究性学习, 其要求和过程要有以下内容:明确任务, 要依据学习的内容;收集及处理这些信息;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和其他人合作学习。 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设计《探究清明上河图》, 展现社会风貌, 举办《历史小报》等活动课。 在学习《秦王扫六合》后, 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秦始皇的功过, 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 新教材的活动课设计与建议, 为我们进一步设计可操作的活动课提供了新思路,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它、借鉴它。
(二) 其实施的效果
首先, 有初步的收集材料能力。 毕竟我们学习历史这样一门学科, 学会怎样搜集资料十分重要, 所以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这样一种方式。 其次, 初步培养使用材料分析一些问题的历史性思维能力及初步培养如何更好地使用材料的能力。 我们只有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 我们就能够知道如何使用材料分析,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写论文的时候很顺手。 最后, 有着和别人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我们通过合作这样一种方式, 借鉴其他人好的一方面, 这样就可以取得更大进步。 在教学课堂中尽量让学生有机会说说自己对历史现象、事件及人物的看法, 比如讲到《清明上河图》时, 让学生分别找出图中的人、事、物, 自己构想宋朝平民、商人、贵族的社会生活。 学生兴趣激增, 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充分利用历史挂图教《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时, 就可利用漫画“蒋介石躲在和平方案后磨刀”说明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的险恶用心。 这种直观教学方法, 具体、形象、生动,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
四、结语
本文就是希望初中历史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崭新的教育的理念, 要有对于知识更新的能力, 要有鼓励与指引学生探究的能力。 希望老师在展开探究性的学习的时候, 要敢于挑战, 充分利用学校以外的教育方面资源, 不断完善其评价体系。 希望此文可以让老师们更好地了解与学习这样一种新型的教育学生的模式, 并且可以积极应用于实践中, 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
摘要:对于探究性学习, 其作为全新学习方式既要在研究型的课程里被使用, 又要被引入各种类型的课程教学里。本文阐述了初中历史探究性的学习在内容上的选择、评价及实施等。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章淳立等关于研究型 (探究型) 课程的文章[J].上海教学研究, 2000:7-9.
【高二历史研究性学习】推荐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07-15
高二历史测试卷06-24
高二历史练习一07-16
高二历史会考必修二09-10
高二历史教学案例10-17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07-30
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08-09
高二历史组集备10-28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历史07-12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