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9-28

大余县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情况的调研报告(共6篇)

1.大余县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全市小微型企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从目前看,小微型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战场”,是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一环”;从长远看,通过扶持小微企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招”。近年来,国家为了促进小微型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型企业的政策。为了解我市小微型企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为市委市政府精准施策提供参考,20市统计局企调队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全市300户小微型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一、当前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据调查显示,新常态下,我市多数小微型企业生产平稳发展,产品市场需求较好、库存减少,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低、小、散”格局没有改变,企业做大做强困难较大。

(一)大部分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平稳向好

在调查中,问及“贵企业目前生产状况与去年同期相比如何”,回答“持平”的占45.3%,列各项目之首;回答“好”的占18.3%。以上两项合计占63.6%。

(二)多数小微型企业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库存减少

调查中,问及“今年以来,贵企业主要产品的市场需求与去年同期比较如何”,回答“持平”的占51.0%,回答“好”的占13.0%,以上两项合计占64.0%。问及“今年以来,贵企业库存与去年同期比较如何”,回答“持平”的占56.7%,回答“减少”的占25.3%,以上两项合计占82.0%。

(三)多数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费用提高

1、生产成本提高。调查中,问及“贵企业生产成本与去年同期比较如何”,回答“上升0-5%(包含5%)”的占39.3%,回答“上升5%-10% (包含10%)”的占26.7%,回答“上升10%以上”的占9.3%,三项合计占71.3%。回答“下降0-5%(包含5%)”、“下降5%-10%(包含10%)”和“下降10% 以上”的分别占12.4%、11.0%和5.3%。

2、用工成本提高。问及“今年以来,贵企业用工成本与去年同期比较如何”,回答“上升0-5%(包含5%)”的占50.7%,回答“上升5%-10% (包含10%)”的占21.7%,回答“上升10%以上”的占8.3%,三项合计占80.7%。回答“下降0-5%(包含5%)”、“下降5%-10%(包含10%)”和“下降10% 以上”的分别占9.0%、6.3%和4.0%。

3、融资成本上升。问及“贵企业如获得一定的融资,融资利息及费用与去年同期相比如何”,回答“上升0-5%(包含5%)”的占17.9%,回答“上升5%-10% (包含10%)”的占48.0%,回答“上升10%以上”的占5.3%,三项合计占71.2%。回答“下降0-5%(包含5%)”、“下降5%-10%(包含10%)”和“下降10% 以上”的分别占17.9%、7.4%和3.5%。

(四)多数小微型企业缺乏活力,做大做强动力不足

调查中,问及“今年以来,贵企业劳动用工情况与去年同期比较如何”,回答“没有招工需求”的占43.3%,列第1位;“有招工需求,但没有招到所需要的员工”的占13.7%;“有招工需求,仅招到所需要的少部分员工”的占22.3%;“有招工需求,并招到所需要的大部分员工”的占11.4%;而“有招工需求,并招到所需要的全部员工”的占8.3%。

问及“今年以来,贵企业获得融资情况如何”,回答“没有融资需求”占41.3%,列第1位;“有需求,但未获得融资”占33.7%;“有需求,仅获得所需融资量的少部分”占19.7%;“有需求,并获得所需融资量的大部分”类占4.0%;“有需求,并获得所需融资量的全部”占1.3%。

二、小微型企业享受扶持政策情况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促进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型企业的政策,有效激发了小微型企业活力,赢得小微型企业主认可,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落实扶持政策获得企业认可,但服务仍需改进

问及“贵企业享受的扶持政策对于促进本企业生产经营效果满意程度”,回答“非常满意”占13.3%,“比较满意”占31.2%,“一般满意”占40.7%,以上三项合计满意率为85.2%,“不满意”占14.8%。问及“贵企业认为政府在为小微型企业服务方面是否有改善”,回答“是”的占65.7%,“否”的占34.3%。

(二)扶持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覆盖面不广

问及“贵企业是否了解《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52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13号)?”,回答“了解”的占49.3%,“不了解”的占50.7%。而问及“贵企业是否了解市、县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回答“了解”的`占53.3%,“不了解”的占46.7%。

(三)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享受面不宽

1、享受减免行政费用优惠政策情况。问及“如果贵企业享受了减免行政费用的优惠政策,具体有哪些(可多选)”,回答“没有享受”占65.7%,列第1;“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占11.8%,列第2;“免征契税”的占10.6%,列第3;“免收交易手续费”占10.0%,列第4;“其他”占1.9%。

2、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情况。问及“如果贵企业获得过各级政府有关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支持,具体有哪些(可多选)”,回答“没有享受”占63.0%,列第1;“定额职业培训补贴”占9.5%,列第2;“社会保险补贴”占6.9%;“利率贴息”占6.7%;“租金补贴”的占6.4%;“其他”占4.0%;“养老保险费率过渡政策”占3.5%。

3、享受减税降费政策情况。问及“如果贵企业享受了减税降费政策,具体有哪些(可多选)”,回答“没有享受”占54.3%,列第1;“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含3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占13.3%,列第2;“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20万元(含2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额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占12.6%;“个人以股权、不动产、技术发明成果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投资的实际收益,由一次性纳税改为分期纳税”占6.5%;“将失业保险费率由3%降至2%”的占5.6%;“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的占5.2%;“其他”占2.5%。

4、享受信用评估扶持政策情况。问及“如果贵企业享受了信用评估扶持政策,具体有哪些(可多选)”,回答“没有享受”占72.2%,列第1;“根据信用评估结果享受融资性担保服务”占13.2%,列第2;“小微型企业非因主观故意,未造成危害后果的首次违规、违章行为,工商、税务、质监等行政执法部门实行‘处罚预警’制度。”占5.4%,列第3;“由政府主导的天使类创投企业的投资基金”占5.1%;“政府为推动和鼓励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设立的风险缓释基金”的占3.5%;“其他”占0.6%。

5、享受用工方面扶持政策情况。问及“贵企业是否享受过劳动用工方面的扶持政策”,回答“是”的占22.0%,“否”的占78.0%。

6、享受电力供应方面扶持政策情况。问及“贵企业是否享受过电力供应方面的扶持政策”,回答“是”的占19.3%,“否”的占80.7%。

7、享受土地使用方面扶持政策情况。问及“贵企业是否享受过土地使用方面的扶持政策”,回答“是”的占30.0%,“否”的占70.0%。

8、享受企业准入登记方面扶持政策情况。问及“贵企业准入登记方面是否享受过扶持政策”,回答“是”的占26.0%,“否”的占74.0%。

9、获得政府服务情况。问及“贵企业获得过政府哪些方面的服务(可多选)”,回答“没有获得”占32.5%,列第1;“自主申报时,各相关单位提供有详细扶持政策介绍的办事指南”占25.8%,列第2;“政府门户网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各类扶持政策信息”占20.7%,列第3;“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技术推广、人才培训、营销策划、法律援助服务”占19.9%;“其他”占1.1%。

(四) “三道坎”影响小微型企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问及“如果贵企业没有享受到相关扶持政策,是受哪些因素影响(可多选)”,回答“没有渠道了解扶持政策的内容、办理条件、流程”占35.4%,列第1;“享受政策所需要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太多”占26.5%,列第2;“企业很难达到扶持政策的要求”占22.5%,列第3;以上三项合计占84.4%。“企业经营规模太小,没必要去争取”占15.3%;“其他”占0.3%。

(五)资金问题仍是制约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

问及“如果贵企业没有享受到相关扶持政策,最希望能享受到哪些扶持政策(可多选)”,回答“财政金融支持”占31.0%,列第1;“优质的公共服务”占24.6%,列第2;“减少审批和资质资格认证”占23.3%,列第3;以上三项合计占78.9%;“处罚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占10.7%;“对新设立单位经营场所的支持”占9.6%;“其他”占0.8%。

三、切实促进扶持政策落实的建议

小微型企业已成为促进就业、升级产业、活跃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支柱,扶持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切实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广宣传。一是认识再提高。在落实各项小微型企业扶持政策过程中,有的参与部门存在“重大轻小”的倾向,对落实扶持政策重视不够,影响政策实效。要树立抓小微型企业扶持政策落实就是抓“惠民生、扩就业、促发展”的观念。二是措施更多样。除在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小微企业主管部门和工商部门集中公开各类扶持政策外,还要通过举办培训班、邮寄、派发和网上下载的方式,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知晓率。并结合我市各类帮扶活动,深入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进小微型企业,使企业充分享受应享的扶持政策。三是解读更详细。整理近年来中央、省、市级各相关部门出台的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分类归档,汇编成册,在此基础上,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人员专业解读扶持政策,确保小微型企业对扶持政策一清二楚,应享尽享。

(二)进一步抓落实。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52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5】13号)对小微型企业各项扶持政策已十分具体。要发挥其效用,关键在于落实。一要部门配合协调到位。对小微型企业实施扶持,各级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小微型企业扶持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要建立由政府牵头,发改、经信、财政、银监、工商、质监、税务等部门参与的政策传导机制,明确相应责任,实行部门联动,对享受扶持政策的小微型企业实施动态监管。二要建立督查落实机制。各级政府要牵头定期对所有相关部门的落实措施、落实力度、落实效果进行督查和评估,为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三要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建立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将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对县市区、部门进行奖优罚劣。

(三)进一步优服务。一是强引导。要在现有城乡功能规划的基础之上,整合局部区域功能分工,通过建立土地使用、标准厂房、门面租金以及税费等优惠机制,将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与省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结合,引导小微型企业集聚集群发展。二是建平台。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技术推广、人才培训、营销策划、法律援助等优质服务。完善金融服务公司或担保公司及小微型企业应急互助基金,为企业融资担保、贷款“过桥”提供高效服务。三是转作风。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营造高效服务环境。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对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跟踪督查,确保落到实处。

2.大余县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以来,全省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增加值年均增长16.9%,其中2009年增长18.2%,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速。至2009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到135.36万户,其中法人企业12.44万户,个体经营户122.92万户。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5 017家,亿元以上企业687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914.52亿元,比2008年增长42.5%。

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向好的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 900亿元、营业收入8 100亿元、利润总额6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4%、26%;实缴税金300亿元,同比增长25%;支付劳动者报酬390亿元,同比增长15%。中小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8%,规模以下工业增长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500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非公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 000亿元,同比增长29%。全省新增小企业、个体经营户1.8万户,新增从业人员16万人。

(二)地区分布基本合理

2009年,全省中小企业的个数和营业收入中,关中占64.23%和75.48%,陕南占22.39%和10.94%,陕北占13.38%和13.58%,陕南、陕北比重逐年提高。“十一五”以来,关中地区中小企业中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科技型农业、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等产业发展较快。陕南地区生物医药、有色金属采选、林特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陕北地区呈现后来居上之势,在交通运输、建筑与房地产开发、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产业涌现出了一大批规模企业,成为推动全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经济实力增强

2009年全省中小企业总资产6 57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 630亿元、利润总额699.9亿元、缴纳税金378亿元;增加值3 54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3.3%,比上年提高2.25个百分点。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3 98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8.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占“半壁江山”的格局基本形成。全省非公企业进出口值47.88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11%,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7%,比2008年提高5.5个百分点,连续3年超过50%,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力量。其中,有25个县(市、区)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不断优化,为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的一、二、三次产业的占比分别为1.16%、66.05%和32.7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60%。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的一、二、三次产业的占比分别为6.25%、51.03%和42.72%。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陕西在全国经济总量排名由普查前的第19位提升至第17位,经济总量增加了463.26亿元。其中,以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占到增量的95.89%,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是工业集中区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初具规模。2009年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到187个,聚集中小企业、非公企业10万余户,从业人员103.9万人。各类园区、集中区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的43%,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和县域工业化的主要载体。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44.7%提升到2009年的51.6%。

三是农产品加工和家庭工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各地围绕农产品和民俗工艺、日常用品的生产加工,大力发展粮油、食(果)品加工和服装、机械、家具、石雕、草编、泥塑、绘画、塑料、乐器、木器等家庭工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全省家庭工业发展到15.26万户,从业人员84.84万人,实现营业收入957.49亿元,比2008年增长20.8%。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1 354.62亿元,比2008年增长2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63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09户,有力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成为扩大城乡就业的主渠道。“十一五”以来,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数量年均增加2.66万家,从业人数年均增加18.61万人。2009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667.44万人,占二三产业企业从业人数的70%;比上年增加33.44万人,占当年新增就业总数的90%以上;32%的农村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约占全省农村所有务工人员的60%。

二是成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十一五”以来,全省中小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从2005年的33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05.77亿元,年均增长18.4%。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工资从2005年的5 565元提高到2009年的9 079元,年均提高878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来自中小企业、非公企业的工资性收入。

三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投入主体。“十一五”以来,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共投入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的资金达27.16亿元,年均投入近7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8.84亿元,农村卫生福利事业2.89亿元,农村文化教育事业4.38亿元,小城镇建设7.32亿元,其他公益事业3.83亿元。

四是成为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营业收入过5亿元的乡(镇、街道办)271个;过亿元的村203个,分别比2005年增加143个和73个。这些乡(镇、街道办),平均聚集各类企业1366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户。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村镇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人口不断增加,公共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带动了周边地区交通、商贸、餐饮、物流等第三产业同步发展。

二、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相关资金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合理安排支出,全省不断增加中小企业资金规模和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中、省两级累积对中小企业投入资金约15亿元,其中:省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累积投入6亿元,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累积投入5 000万元;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规划机遇,把握中央政策和投入重点,争取中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达4.6亿元,项目1 251个,位于全国第六,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1.2亿元,特色产业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约8 000万元,有效促进了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按照《陕西省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要求,从2003年起,设立了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该项资金总规模达2亿元。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动市县两级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截至目前,全省11个市(区)均已设立了支持中小企业资金,总规模达5.78亿元。眉县、府谷、平利等26个县区也相应设立了不同规模的县级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贴息、技改、人才培训、表彰奖励等。

(二)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中小企业项目建设

关中地区支持以为大工业配套项目、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为主,带动了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的良好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陕西奥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重型汽车零部件及金属磨料生产线项目竣工投产后,年销售收入达3 566.29万元,新安排就业50人,增强了为陕西汽车集团的重型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陕南地区以茶叶等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制药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项目为主,带动农产品加工业、采矿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陕南经济的突破发展。紫阳县盘龙天然富硒绿茶有限公司的富硒茶清洁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项目,扩建富硒茶清洁生产线2条,新建50吨冷藏室1个,完成3500亩茶园的有机转换,新建400亩无性系标准化有机示范茶园。项目竣工投产后,当年新增产值1 315万元,新增税收32万元,新增就业人员60人。陕北支持依托当地的煤、气、油等资源发展的能源化工项目和大枣、小杂粮的加工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长足发展。佳县众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项目竣工后实现销售收入1 230万元,利润260万元,新安排就业人员86人。

(三)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通过支持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产学研联合开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企业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专项资金的引导下一批企业投入资金进行了技术创新,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益。2009年全省重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73项,开发新产品282个,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陕西皇城玉全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的砖瓦机械研发项目,建成年产达到100台套节能紧凑型真空硬塑挤出机的生产能力。2010年1月正式投产后就销售出23台(套),实现销售收入1 500多万元,出口创汇148万美元,上缴税金130多万元,同时,利用节能型成型工艺装备比同类型成型装备减少电耗30%。

(四)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

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约9 000万元,支持为区域和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设备共享等服务体系建设。从2007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择优选取部分市县,建设陕西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立小企业孵化平台,近年来支持了38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的标准化厂房和孵化器建设。在全省64个县(区)建立中小企业远程创业培训基地,初步形成创业培训体系,近两年共举办各类创业培训班1000余期,接受创业培训的超过25万人次。

三、制约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客观上讲,陕西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全国来看,陕西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建设西部强省要求看,还存在不小差距和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发展不够平衡

陕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上,从数量来看表现为“两少一小”,即企业数量少、骨干企业少、经济总量小;从发展水平来看表现为“两低一少”,即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少。由于陕西属于内陆型经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比重较大,非公企业发展空间相对狭窄。2009年,全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远低于浙江的73.5%和江苏的64.1%,也低于毗邻的河南、四川、重庆等省市。税收贡献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县均法人中小企业1 162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6%,浙江的13.8%;县均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34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江苏的7.3%。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

(二)县域经济薄弱,县域工业化水平低

2009年全省县均工业增加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0.9%,是浙江的28.7%,重庆的45.8%。目前还有40个县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30%。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今后几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走在西部的前列,要求非公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5%以上,从目前发展形势看,实现这一目标和要求任重道远。

(三)产业层次偏低,管理水平不高,发展质量欠佳

一是产业聚集度不高,集群化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年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的园区个数仅占县域工业集中区总数的9%,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平均工业营业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8%。全省中小企业分散发展、重复生产的情况较为普遍,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及产业关联互补的明显效应。大企业在省内的配套率不到30%,对小企业的带动和催生效应不明显。产业集群和县域工业集中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比较普遍。全省现有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等资源密集型主导产业和初级加工方式对小企业的带动和催生效应不明显,限制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多数地区企业聚集度低,产业关联度不高。

二是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据统计,全省法人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平均拥有专业技术资格以上人员6.8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7%,明显低于江浙川渝晋豫等省市。不少非公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水平,开放意识不强,管理粗放,创新乏力,创业容易成长难,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2010年以来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对中小工业发展带来较大压力,一些工业企业用工短缺、开工不足,部分批发零售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幅较低,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效益受到较大影响。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步伐不大,创新能力不强。中小企业传统产业、资源加工、初级产品居多,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比较突出。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难度大,创新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快,比重偏小。许多行业面临着关停淘汰限产压力。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现代企业数量少,有限责任公司个数仅占全省法人中小企业总数的23.7%。中小企业、非公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特色产业不强,科技含量不高。据统计,全省高新企业数仅占全国总数的2.45%;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仅占全国的3.15%;全省专利超过6 000项,但专用技术利用率仅4%。大部分中小企业、非公企业技术含量低,加工手段落后,产品更新换代慢,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瓶颈制约突出,政策落实不力,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金融机构信贷门槛偏高,激励作用不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健全,机制不活;加之一些企业管理不规范,信用缺失,造成“贷款难”和“难贷款”问题并存。2009年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8 322.8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657.11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7.89%,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1个百分点(浙江、江苏等省小企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比例高达34.3%、25.18%),与中小企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很不匹配。据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统计,2010年1—9月份,全省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2 333.42亿元,新增309.51亿元,只占同期各类银行新增贷款的21.4%;小企业贷款额新增155.73亿元,仅占同期各类银行新增贷款的10.7%。据不完全调查,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银行贷款占企业资金需求量不足20%,自筹资金包括民间借贷约占65%,存量变现约占8%,股权融资约占3%,风险投资约占1%,其他约占3%。据此测算,中小企业实际资金缺口仍在千亿元以上。由于贷款难度太大,很多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将融资目标转向民间借贷等渠道。同时,银行规避信贷风险的问题并没有改变,而质押、抵押等方面条件还很严格,这对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来说,贷款难依然突出。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缺陷,担保资金规模过小,资本金补偿制度缺位,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担保条件过高,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在担保放大倍数、风险分担比例上存在分歧,难以形成良好合作。非公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困难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

二是涉企服务水平不高,发展环境仍需改善。近年来,中央和省上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法规,有的地方没有研究细化,缺乏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政策效用未能充分发挥;有的部门和单位职能转变滞后、办事程序繁杂、运作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损害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益的情况仍有发生。一些领域和行业涉企服务水平低,对中小企业门槛高,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现象依然存在。在发展环境方面,许多企业反映仍不够宽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发达,使得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产业引导,创业者缺乏项目、技术等方面指导,难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三是企业用地紧张。中小企业用地的审批手续比较繁琐,用地费用较高,用地紧张问题使很多项目不能落地,影响了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也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性因素。

四、推动全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管理创新,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素质

一是促进和支持企业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大力推行企业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造,促进家族式作坊式企业向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转变。引导一批有实力的非公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

二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从境外引进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着力支持以企业为龙头,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支持企业培育人才。整合资源,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和现有培训基地,力争在5年内全省全面实施中小企业“一十二三”人才发展计划。即:培养1万名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养10万名具有一定现代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培养20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养30万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操作技能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

四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向支持企业转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体系。有重点地向有市场、有效益、带动示范作用大的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倾斜,力争做到扶一个、强一个,逐步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核心技术示范中小企业。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企业优化升级

一是提高中小企业配套水平。引导中小企业按照省政府制定的12大产业振兴规划和20大产业集群规划,主动配合,全面配套。扶持一批具有紧密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优先与省内中小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力争使全省大企业的省内配套率从目前的不到30%提高到60%以上。

二是推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10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中,支持建设10个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区,培育500户信息化推进示范企业,每年促进万户小企业入网。

三是推动中小企业开放合作、开拓市场。采取财政补贴、降低展费标准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各类展览展销,帮助中小企业宣传产品、开拓市场。积极承接国外和东部产业转移。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业务,进一步落实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

(三)实行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促进特色产业壮大,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以各类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坚持走园区化、集群化、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继续重点扶持100个省级重点工业集中区建设,以县域工业集区为依托,以区域特色产业为基础,支持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内中小企业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协作配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引导企业向工业集中区聚集,配套企业向核心企业集中,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把县域工业集中区做特做优,并逐步向产业园区过渡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使工业集中区成为催生企业的“孵化器”,成为集约产业的高地,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中要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品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企业和新兴产业,实现率先发展。陕北要依托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寻找着力点和结合点,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实现跨越发展。陕南要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以及旅游、餐饮等现代服务业,实现突破发展。

(四)推进全民创业,培育更多市场主体

研究破解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催生创办中小企业,着力培植市场经济创业主体。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县域工业集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向初创企业和人员倾斜。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在软件开发、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大胆创业;积极发展投资小、见效快和易创业的传统服务业。继续抓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广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扶持模式(YBC),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方法,普及创业知识,提高创业培训成功率。成立陕西创业促进会,整合资源,凝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组成陕西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经验和导师服务。

(五)拓宽渠道,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推动建立政府协调引导、金融机构主动服务、企业诚信发展的协调机制。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财政激励、第三方担保、银行放贷,以及产业园区提供配套服务的多元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多方合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格局。

一是拓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重点行业和服务领域,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企业自主新创的支持力度,整合资金,转变扶持方式,逐步拓展专项资金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领域,加大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力度,建立完善支持服务中小企业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扶持政策的惠及领域,要由个别领域、个体性优惠性向区域性、群体性普惠性方面转变;财政的支出对象,要由单一项目或对企业的直接支持,向间接扶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扩大财政扶持中小企业的范围。

三是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发挥担保和再担保作用,逐步提高商业和互助担保机构比重,共同创新融资方式。促进担保行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金融支持计划,在全省贷款增量中增加投放中小企业比例,积极推进银企合作,以保证总量供给。推动各大银行成立专门服务小企业的机构,推出服务小企业的系列产品。

四是按照“统一冠名、分别负责、统一担保、集合发行”的新模式,鼓励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融资券,财政对融资前期费用给予适当补贴。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培育和扩展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凡在境内外首发上市和实现再融资的中小企业给予补助和奖励,实现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目的。全力激活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发展各类以服务小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银行、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企业金融机构。

五是安排资金通过参股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在县域工业园区建立20-30个小额贷款公司,丰富县域金融市场,搭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六)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研究制定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专项规划,着力抓好技术创新、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体系建设,争取在3-5年内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有关协会、促进会、服务中心、商会、合作组织的作用,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创业开展服务。

二是加快建立省级创业辅导中心和市、县级创业服务站,为各类创业者和成长企业提供辅导服务。组织专家顾问团,深入基层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是研究制定“十二五”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加强与信息化服务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在全省培育一批信息化应用重点企业和示范企业。新建25个县级中小企业分网,实施万户小企业入网计划,为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及时、实用的信息技术服务。

(七)完善现行的财务法规,为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认真清理现行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财税政策、制度、规定,完善现行的财政法规,进一步做好规税清费工作减轻企业负担,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和规范中介服务机构依法开展服务,为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课题组组长:周彬县

课题组成员:秦爱梅叶稳太王建青韩耕

课题执笔:韩耕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推动陕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完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是促进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针对当前陕西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找出症结,以期进一步完善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3.大余县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省政府: 为了掌握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下统称中小企业)的最新发展情况,3月8日至20日,我局由局领导带队,兵分五路,采取座谈了解、检查督促、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全省11个市的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机构改革情况进行了考察调研。调研期间,我们先后深入近60个县(市)、180多个企业,召开了近60个座谈会,对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总体感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保增长、保稳定、保就业、促发展”的措施正在见效,特别是在高强度的投资拉动下,全省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明显。但是,遭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中小企业大幅下滑态势目前得以遏制,正处于企稳巩固阶段,主要支柱产业形势仍无大的好转,整体发展形势不容盲目乐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形势与现状

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我省中小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均呈大幅下滑态势。全省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2427亿元,同比下降8.2%;从业人员560万人,比上年减少25万人。从运行的轨迹看,发展态势呈现U形,去年6月跌到最低谷,之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逐步企稳回升。今年1-2月份,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上交税金同比下降2.18%;出口产品交货值同比下降12.2%。列入省统计考核范围的44种主要产品中,有29种产品保持了产量增

长。尽管主要指标连续几个月出现回升,但应当清醒地看到,这种指标回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基数较低的缘故。可以说,我省中小企业尚未从根本上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回升的基础还不巩固,速度还很缓慢,前景仍不明朗。

调研中发现,我省中小企业尽管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一批企业出现停产倒闭,但也有一些企业化危为机,进一步发展壮大。当前的发展情况主要表现为:

1、传统产业仍未摆脱困境,发展空间不断缩小。金融危机对我省中小企业的冲击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煤焦铁及相关产业占到我省中小企业经济总量的70%左右,生产的焦炭、生铁、钢材占到全省80%以上。但焦炭、钢材价格2008年底暴跌后,目前虽有所回升,但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徘徊。日常生产也受下游企业影响,一直处于限产保价状态。按照煤炭安全整顿和资源整合的要求,大多数乡镇煤矿和民营煤矿正处于停产整顿或整合。同时也使洗煤、耐火材料、煤化工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餐饮等行业经营遇到困难。总体上看,我省煤、焦、铁为主的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仍未走出困境。这些企业不仅与国有大企业结构趋同,规模不经济,经营管理粗放,能耗高而附加值低。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安全生产要求的日趋严格,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生产和技术门槛逐步提高,现有这些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生存都成了问题,发展更加艰难。中小企业退出这些行业,将是必然趋势。由于转产的配套政策跟不上,一些企业手里尽管有不少资金,但选项目难、人才缺以及各方面的服务跟不上,企业家缺乏

做大做强的信心和精神,出现了向外省转移发展的迹象。

2、新兴产业虽有一些亮点,但尚未形成发展的支撑能力。近几年来,我省非煤产业发展较快,食品、医药、铸造、机械加工、化工等企业逐步走向规模化、品牌化,企业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目前全省中小企业有6种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25个产品被评为山西省名牌产品。形成了一批为大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晋城、临汾、晋中、太原、忻州等地的机械加工制造业和铸造业,优势越来越明显。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到1300 多家,数百项新产品填补了国家和我省的空白。山西乐百利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产品,成为全球最节能、最亮的、可靠性最高的大功率发光二极管光源产品。山西诺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非pvc软袋大输液和塑瓶大输液等医药科研产品,成为国内最大的非pvc软袋生产基地。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受国家相关行业协会委托成为制定玻璃行业节能降耗准入标准制定单位之一。但总体上看,我省新兴产业“星星多,月亮少”,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利润不高,发展相对较慢,比重较低。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全省总数约8300多家,但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仅44家,规模最大企业是长治市金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也才12亿元。新兴产业发展慢的主要原因,一是经营成本高,利润低。农产品加工业:食醋、乳制品、猪牛肉等加工企业的原料、饲料和辅料成本上涨30%左右,但产品售价却只涨了10%左右,利润空间被挤压,产量下降。医药制造业:石油化工原料平均上涨25%,但售价仅上

涨5%左右。二是经营风险大。如农副产品加工业中乳品行业受河北“三鹿事件”的影响严重,大量企业至今尚未正常生产。我省著名的古城乳业集团,由于经营困难,目前已将原企业家的股权转让。三是投资不足。前几年受煤焦市场形势好的影响,再加上新兴产业利润率低,银行贷款、民间资本包括对外招商引回的资本仍然重点投向了传统产业及其深加工方面,新兴产业的投入则相对不足。四是政府重视不够。由于大多数新兴产业的企业规模小,利润低,上缴税金少,政府的关注度还不高,有力的扶持措施还不配套。

3、管理制度改革滞后,成为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我们考察的180多户企业来看,在管理体制上,基本都是沿用传统的家族制和业主制经营管理模式,投资主体单一化和产权结构一元化,80%企业处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同一,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状态。这种状况,一是切断了人力资源与货币资本的结合,不利于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引进。二是不利于盘活社会资金,筹集企业发展资本,家族式产权是一种封闭的产权,产权流动性极差。使企业发展受到个人资本有限性和个人信用有限性的制约。我们深切地感到部分煤焦铁企业经营者在过去几年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积累了大量资本,但转型又缺少项目,一些好的项目又缺乏资金。因此,推动规范的股份制改革,促进法人治理结构创新,成为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困难和问题

我省中小企业在企稳向好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制约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有些是长期积累或长期存在的,有些是

宏观环境、政策因素造成的,有些是企业自身素质低产生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暴露了这些困难和问题。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制约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有:

1、发展环境仍不宽松。近年来,虽然省委、省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很多方面还不能令人满意。突出表现在:一是政策落实不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近几年出台了不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很多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政务环境出现了省、县两头热,部门冷的现象。地方政府热心创优环境,但一些手握审批权的职能部门态度不积极。随着问责制的深入,现在出现了部分官员怕担责任而行政不作为的现象。三是相关部门在融资、税收、环保、土地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存在事实上的歧视和不公平现象,抑制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四是用地难问题十分突出。随着国家对土地政策的不断调控,相关建设用地审批的程序和要求也更加严格,且多用于城市建设、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项目发展,中小企业用地普遍较为困难,“用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2、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剧了融资难度。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财政部门管理的一些政策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和资信情况不完全掌握了解,造成在融资担保过程中不能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或是担保费用偏高,不能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据典型调查,由担保公司担保后的综合费率高达18-23%。二是企业经

营不稳定,难融到资金。有些企业未来成长性较好,但目前经营困难,业绩不稳定,融资成为难题。三是有的企业用地属于集体性质或租赁用地,不能作为银行抵押资产,贷款困难。四是一些银行在对企业的资产抵押评估过程中,给予企业的评估值过低,导致企业贷款额有限、变现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五是金融部门支持与企业的需求仍有差距。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各金融机构均设立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专设部门和机构,但有些金融部门过多地注重风险控制,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规模和进度与中小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3、技术创新能力弱。中小企业人才严重缺乏、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人才流动性大,大量中小企业受资金、人才局限,技术研发能力弱。一些企业虽然生产规模较大,产值也较高,但由于产品技术研发跟不上,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很少。比如山西水塔老陈醋有限公司,企业规模很大,2009年销售收入4亿元,但是利润很少。技术创新能力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才缺乏。调查中,长治中德型材公司反映,该公司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塑钢异型材料生产厂家,目前产品供不应求,想扩大规模或异地开办分厂,苦于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难以发展。据调查分析,全省平均2.5个中小企业拥有1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个中小企业只有1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4、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不强。这次机构改革,部分市、县局更名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行政职能移交其他部门。造成了全系统上下名称不

统一,职能不统一,刚刚建立起来的服务体系遭到了冲击,基层干部普遍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受挫。现在一些地方连基本的统计数据都无法及时上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省的决策,对中小企业的各种公共服务上出现了断档,弱化。

三、意见和建议

为积极应对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建议如下:

1、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各级各部门都要站在全省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创优发展环境,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扶持力度。建议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的要求,尽早出台我省的具体实施意见,省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土地等相关部门,都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2、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从政府层面讲,产业政策方面,要鼓励煤焦领域的中小企业,在资源整合完成后,利用先前的资本积累,高起点进入特色食品、新材料、环保、节能和文化旅游等新兴领域中;要引导中小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鼓励企业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发展,向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网络动漫、广告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拓展。税费政策方面,要坚持“少取多予”的基本原则,制定长期稳定的减、免、缓等优惠政策。财政政策方面,要改变单纯

支持单个企业、单个项目、撒胡椒面等做法,立足于发挥好公共财政的作用,集中财力打造好中小企业转型的公共服务平台。要加大对转型发展中的传统优势产业或特色新兴产业的财政投入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技术改造的财政支持。从企业层面讲,要彻底摆脱资源依赖思想束缚,通过转型谋求更大发展;要积极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抓紧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按绿色低碳要求,坚持技术领先、装备先进的原则,加强技术创新,引进高级人才、先进技术、一流装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做优、做精、做专、做强。

3、创新思路、拓宽渠道,着力缓解融资难问题。要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大力发展一批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的政策性、商业性、互助式会员制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和管理体制,提升我省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要加强政银企合作。省政府要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好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海南省安排2000万元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要规范引导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要借同德化工上市的契机,推动更多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4、加快推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按照“整合资源、规范运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方针,整合和规范现有中介机构,以此为基础,重点围绕信用担保、信息网络、人才培训、管理咨询、技术创新、创业辅导等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努力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其次要建立政府公益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

质量,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第三要强化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协调指导,使各类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合力。建议省政府发文,要求在市、县机构改革中对中小企业部门统一名称、统一职能,强化其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4.大余县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保全市经济增长,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市工商局就全市中小企业动产抵押担保融资情况组织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查。

一、调查的方式、范围和内容

此次调查是自1995年实施《担保法》、2007年实施《物权法》、**市工商局开展动产抵押登记工作以来第一次大范围的调查。调查以分(市)局为单位,工商所参与。主要以发放问卷为主,同时各分(市)局召开了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参加的座谈会,市局合同处会同分(市)局合同科、有关工商所对一些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范围覆盖全市13个区(市)(含保税区)、乡镇,其中五市、城阳、崂山占75%,市内四区占25%。调查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融资现状、企业动产抵押担保融资状况、法律政策掌握情况和有关建议五个方面,共38个问题198个选项。其中有三分之二为单选,三分之一为多选。调查共发放问卷590 份,收回问卷491份,回收率83.2%,实际有效问卷400份。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企业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400家企业中,从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看,属成熟阶段(10年以上)的63家,成长阶段(6-10年)的248家,创业和起步阶段(3-5年)的89家,分别占15.8%、62%、22.2%。从企业类型看,私营292家,国有13家,集体21家、混合所有制7家、外资56家、其他类型11家,分别占73%、3.3%、5.3%、1.8%、14%、2.7%。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97家,小型企业 303家,分别占24.2%和75.8%。从所属行业看,以工业(含制造业)为主303家,占75.8%,其次分别是批发零售业46家、建筑业28家,农、林、牧、渔业10家、其他13家,分别占总数的11.5%、7%、2.4%、3.3%。

2007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的152家,占38%;500-1000万元的53家,占13.3%;1000-3000万元的62家,占15.5%;3000万-1.5亿元的86家,占21.5%;1.5亿-3亿的47家,占 11.7%。

2007年,利税在50万元以下的230家,占57.5%;50-100万元的56家,占14%;100-300万元的47家,占11.8%;300-500万元的30家,占7.5%;500-1000万元的11家,占2.7%;1000万元以上的26家,占6.5%。

(二)企业融资状况

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排在第一位的是内部积累,约占85%,第二位是银行、信用社贷款,第三位是民间或中介机构借贷。96%的企业近年来资金缺口普遍较大,95%的企业有融资需求,其中需求在100万元以下的151家,300-500万元的123家,500-1000万元的63家,1000万元以上的57家。这些资金需求的主要用途依次是:扩大再生产、维持正常生产,技术研发和更新、将产品推向市场。除上述原因外,有少量企业既有维持正常生产的需要,也有偿还银行贷款和企业拖欠问题。

目前,企业选择贷款银行,市区主要是四大国有银行,其次是招商、交通、华夏等股份制银行,而四大国有银行排序是农行、建行、工行、中行。农村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少量地方股份制银行,如深发、浦发、民生。有少数企业通过担保公司贷款。被调查企业,近3年来获得的银行贷款分别是: 50万元以下的113家,50-100万元的41家,100-500万元的55家,500-1000万元的42家,1000万元以上的82家。在这些企业中,以外资企业居多,其中贷款1000万元以上的32家,占贷款在1000万元以上82家的39%。贷款企业中,能100%及时还贷的有298家,还贷率在90%以上的10家,80%以上的17家,70%以上的10家,有近60家企业还贷率只能达到50%。目前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所遇到的问题依次是:抵押不足、贷款利率高、找不到担保机构或担保人、企业规模小无银行授信等级、抗风险能力弱。由于担保机构费用大,被调查企业中有84家是通过担保机构融资,占21%。当前,造成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依次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歧视、政府扶持不够和企业自身原因。

(三)动产抵押担保融资状况

5.关于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五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安排,9月8日至29日,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组织调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概况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政府都高度重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县政府围绕“两基地一胜地”这一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宏观调控、要素制约等不利因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在建设发展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促进转型升级、加大扶持力度、破解要素制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小企业得到较快发展。至2008年底,全县工商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组织10296家,按国民经济产业分,有工业企业1100家,个体工业2970家,建筑企业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服务业企业和个体户6000多家。2008年,全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8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66亿元,二、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总量的92.81 %,地方所得工商税收入库39575万元,占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的82.4%。

综观我县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总体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速度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中加快。县委、县政府提出把仙居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长三角地区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全县上下围绕这一目标,出台政策,落实措施,优化服务,中小企业得到较快发展。2008年末,全县中小工业企业数,是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37倍,是2005年的1.29倍,其中规模上工业企业是2005年的1.49倍;实现工业总产值118.27亿元,是1978年的228.76倍,2005年的1.50倍;实现工业增加值30.87亿,是1978年的195.63倍,是2005年的1.54倍。2008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66亿,是1978年的1500倍,是2005年的1.63倍。

(二)产业特色鲜明,区域比较优势明显。我县的中小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工业形成了以医药化工、工艺美术、橡塑机械、农产品加工为代表的主导行业,甾体类药物、抗病毒类药物及非离子造影剂、脾氨肽生化药物、“三唑磷”等高效低毒农药、高压加氢系列合成产品,观赏型工艺礼品、杨梅系列深加工产品等具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已获“全国工艺美术之都”称号,县经济开发区被评为浙江省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国家级甾体药物产业基地”正在申报中。农业形成了以杨梅、仙居三黄鸡、茶叶、高山蔬菜、绿色稻米等为主的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系列,市场供不应求。以山、水、林、古、月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享誉长三角,并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称号。

(三)结构调整在艰难中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主动性增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全县上下忍住阵痛,克服困难,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以增量、整合促调整;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施跨行业转型和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改革促提升;通过推进农林地流转促进基地建设,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农业转型升级正在兴起;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超市、连锁专卖等经业态提升后的商贸业快速发展。

(四)与企业生存发展共患难,政府扶持力度空前。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县政府积极开展“两年”活动和服务企业“百日行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融资等具体困难,切实缓解要素制约,认真落实国家税费减免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通过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创新,受到全县企业界的赞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县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和当代产业分化重组新格局角度来考察,仍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少,横向发展差距继续拉大。2008年全县规模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市的1.32%,比2004年减少0.5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的3.30%。2005-2008年工业增加值平均增幅为12.7%,比2003-2004年平均增幅提高1.2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增幅低0.6个百分点,分别比天台、三门同期平均增幅低1.1个、4.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上,我县与全市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二是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突出,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我县中小企业的行业结构比较单调,医药化工和工艺美术两在支柱行业2008年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受环境容量和外贸依存度影响,行业风险较大。产品结构不合理、“两高一资”产品、初级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2008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只有282家。三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存在着招商引资土地严重短缺,另一方面闲置企业厂房、土地多,投入产出比低的矛盾。

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从历史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变化来分析中小企业发展中产生上述问题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主自身素质跟不上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县的企业主多数出身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改革开放前期为摆脱贫困,跳出土地,敢冒敢闯,取得成功,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部分企业主的小农经济、家族利益的传统观念并非随着创业的初步成功而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法制的健全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原先的经营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逐步形成了以下情形:

1、新的发展机遇抓不住,企业做不大、做不强,一旦遇到宏观紧缩和经济危机,没有多大应对能力和应对实力,只能降价保市场,导致同行业之间无序竞争,自相残杀。

2、管理落后,运作方式过时,人才缺乏,逐步导致效益低下,区域竞争力弱化;

3、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同行协作,抱团作战理念,导致企业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行业经济难以做强。

(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培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一是重中之重抓工业的抓法被一些部门和少数领导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就工业论工业,忽视了在资源要素市场化条件下,主动运用市场机制,利用工业、服务业和城市建设的互动互促关系,从影响企业运作的外围上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招商引资的着眼点仅局限在增量调整上,不是放在围绕产业链完善及优势、朝阳产业做强做大、产业集群的培育上,从而从产业体系有机配套上降低行业运作成本,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三是对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做强、做大信心不足,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措施。

(三)体制机制与现代产业发展要求不够适应。体制上,一是部门乡镇街道发展经济、服务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上急下不急,少数干部存在被动应付现象;二是计划经济时代以守土管人为出发点的小区域管理机构设置方式,与当前以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为目的经济功能区发展要求明显不适应。在机制上,一是部门职能细化、多头管理与政府统筹协调难度加大的矛盾比较明显,制约了政府服务效能;二是部门内部审批与监督合一的现象比较普遍,政企合一问题在少数部门单位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在财政分配不能完全公平,部门职能配置不可能均等的条件下,一些部门衙门作风的弊端难以根本消除;三是服务经济、服务企业的政策还存在不够科学的地方,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四是产业发展规划虽已制订,但缺乏严谨性和实施刚性,与产业发展规划配套的经济开发区功能区规划尚未编制,支撑规划实施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产业导向目录、企业准入标准不够透明,操作性有待增强。产业发展规划体系的缺陷,影响了传统支柱产业的整合提升,影响了引资项目的整体质量,也导致许多中小企业无法制定与之对接的自身发展规划。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县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力争从根本上解决,使县域经济较快地摆脱困境,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今后的仙居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好准备,既需要胆魄勇气,又需要科学方法。建议:

(一)完善扶持政策,发挥导向作用。一要坚持“重中之重抓工业”的既定方针不动摇,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扶持政策。工业是支撑地方经济的“骨架”,是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解决民生的基础,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农业发展的后盾。抓住工业,有效推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就是抓住仙居经济发展的主体。要进一步突出工业重点,认真研究解决工业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抓紧完善扶持工业政策,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二要在重中之重抓工业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建筑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制订相应激励政策,帮助解决企业用地、资质升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三要在完善招商引资企业扶持政策的同时,高度重视本地现有企业的发展,研究出台相应的用地、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减少企业外流。四要整合各项扶工、支农资金,突出奖励重点,提高使用效益,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激励作用。

(二)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目前和今后的市场竞争、区域竞争,最终归结是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竞争。应当紧紧围绕完善产业链体系、降低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成本,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搭建完善支持经济发展服务平台和市场化要素服务平台,改善发展软硬环境,推动创业创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最终达到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之目的。一要以工业化中后期和商品性产业(第一、第二产业)、服务性产业和城市化互为前题、互动互促的理念,指导工业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高度重视和加快推动以科技、信息、物流、市场建设和中介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尽快形成现代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对推进企业创新、降低要素配置成本、产品营销推介的市场专业服务作用,提升企业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形成各大产业良性发展的局面。二要针对当前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改变单纯以增量促调整的做法,确立以做强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

一、两个新兴朝阳产业为目标,以产业链环节连接和延伸、配套产业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为手段,有选择地引进企业,达到经济增量、结构改善、区域综合竞争力增强的多赢目的。三要加快出台工艺品、医化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从县级层面上整体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巩固工艺、医化行业的支柱地位,有效避免行业风险。

(三)破解要素制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保障。要针对要素制约破解难的实际,扎扎实实从融资、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物流配送等服务平台建设入手,提升资源要素市场配置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一要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在当前信贷政策宽松的有利时机,要鼓励各商业银行转变营销观念,创新服务方式,开发金融产品,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力度,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重视帮助解决担保机构运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鼓励担保公司做大做强,发挥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二要着力缓解企业“用地难”。重点抓好经济开发区建设,切实做好开发区的扩容工作;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依法处理闲置土地,探索建立正常的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引导企业用好用活现有土地存量,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三要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家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的素质,努力培养一支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企业家队伍。引导中小企业完善人才制度,建立灵活的薪酬制度和较为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创建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6.大余县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六

当前,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 经济发展速度稳中有进, 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基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尤其是以融资难为主的金融困境, 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战略的建设。 近年来, 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总体规模不断壮大, 总体数量持续增长, 截至2014 年年底, 全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达8.4 万家, 同比增长14.2%, 全年实现总收入达6.2 万亿元。 江苏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 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其中融资难是关键问题之一, 表现为内源融资规模偏小、外源融资门槛较高以及政策性融资渠道窄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将直接影响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严重阻碍江苏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进程, 延迟两个率先目标的早日实现。

本文以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为研究对象, 归纳和总结出制约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探索出有利于江苏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对策和路径,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江苏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为了解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在融资方面的情况, 笔者设计了问卷, 分为四部分: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融资情况、企业的融资难原因以及企业对解决融资难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等。 在此基础上, 对江苏省238 家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最终筛选出有效问卷206 份, 有效问卷占比91.15%, 具体分布见表1。

( 二) 江苏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 在融资环境严峻的基础上, 为了扶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江苏省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 在补偿机制上, 江苏省各地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政策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如2013 年2 月, 为缓解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江苏省科技厅与江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江苏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以帮助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解决融资难困难。 同时, 各市也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服务的工作, 以镇江市为例, 2011 年, 镇江市财政、江苏银行、镇江新区财政各出资500 万元, 设立总额为1500 万元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 截至2014 年5 月底, “资金池”已批授信企业37 户, 授信额度11130 万元, 达“资金池”的5 倍以上, 同时, 累计发放贷款已达8880 万元。

2. 在政府鼓励与支持方面, 江苏省政府对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

经过多方努力, 2011 年江苏省被评为全国首个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省。2014年,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当年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显示, 江苏省上榜民营中小企业共有96 家, 其中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共75 家, 占江苏省上榜企业的78.1%。

同时, 江苏省也积极开展科技企业的申报、评估等工作, 并不断优化各类扶持措施。

3. 在完善金融市场方面, 江苏省政府通过鼓励设立科技银行, 缓解了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题

2010 年9 月, 中国农业银行无锡科技支行正式挂牌创立, 成为江苏省首家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主旨的科技银行。 截至2015 年9 月, 农业银行已相继在全省10个地级市设立了10 家科技银行, 占江苏银监局已批科技支行总数的1/4,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中2014 年, 为科技型企业打造的专属产品“金科通”成功入围江苏银行业二十大品牌候选名单。

( 三) 江苏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梗阻

江苏省各级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但是仍然有许多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不能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主要表现如下。

1. 内源融资规模较小、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内源融资, 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 包括企业主自有资金、企业盈余等。 在对江苏省企业的调研中发现, 企业创办之初融资途径首先是以自有资金为主的内源融资, 如图1 所示。

由图1 可以看出, 在企业初创期, 自有资金成为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其次是银行贷款和股东投资。 然而, 纵观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内源融资方式具有明显缺点: 第一内源融资规模较小, 第二是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某一阶段急切的资金需要, 第三是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以民营为主, 内部组织制度不够健全, 盲目融资容易引起较多问题。

2. 外源融资方式门槛高、 成本高、期限短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 当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遇到融资问题时, 超过一半企业会选择通过银行贷款。 但是, 银行发放贷款通常需要企业提供一定规模的资产作为担保, 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大多资产少、规模小, 难以提供可抵 (质) 押资产, 且企业发展风险性高, 因此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调查结果显示, 64.25%的企业将融资难的外部原因归结为银行信贷准入门槛高, 如下图2所示。 其次是融资渠道有限和贷款手续复杂, 分别占51.21%和48.31%。

自2010 年9 月中国农业银行无锡科技支行成立以来, 科技银行为江苏省解决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是科技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遇到了诸多问题, 如缺乏金融创新能力、成本高、发展模式比较单一等。 而在证券市场融资方面, 相对于发展初期的科技型企业来说, 创业板设立的准入门槛依然很高。

3. 政策性融资方面, 渠道同样相对狭窄

近年来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关注越来越多, 但是根据调研结果所知, 江苏省大部分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对国家及地区扶持政策仅仅大致了解, 有大致20%的企业极少关注甚至完全不了解。

除此以外, 我国政策性融资的融资体系本身还不健全。 一是目前江苏省与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相关的法规多为国家宏观层面, 缺少地方性的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二是政府基金的资助额度较小, 使得部分企业在前期研发中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是政策性融资过于繁琐的申请程序和苛刻的审批条件让广大企业望而却步。

三、新常态下破解江苏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梗阻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合理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内源融资体系

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情况十分严峻, 企业首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通过拓宽内部融资渠道达到融资目的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第一, 企业应当建立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 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制定科学的管理方针。

第二, 应当规范企业自身的财务制度, 既有助于提高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 还能够在需要贷款时及时提供详细的财务报表以得到银行的青睐。

第三, 企业不应局限于传统融资理念, 要充分发掘内部融资渠道。

(二) 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外源融资体系

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自身资本有限、融资渠道单一, 应鼓励各商业银行结合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制定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模式, 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

第一, 建立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 多层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首先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出资设立小型科技金融机构, 逐步建立起专门服务于高科技中小微型企业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 其次, 江苏省中小金融机构应坚持“服务于中小微型企业”的市场定位, 使其贷款业务朝着相对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 鼓励商业银行深入社区、工业园区开展金融服务。 政府应支持商业银行在科技园区设立专门科技金融服务的支行, 以此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的力度。

第三, 优化金融产品, 建立良好的金融创新机制。截至2014 年初, 江苏省发明专利申请、企业专利申请等指标连续4 年位居全国第一, 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创新方式。

(三) 完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政策性融资体系

江苏省各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情况, 制订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第一, 应加大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扶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同时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 做好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二, 支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进高新技术的应用。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建研发机构, 联合开发项目。

第三, 完善资本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我国政府应该合理简化科技型企业上市程序, 为更多优质型企业打通融资血脉。

第四,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大力推进江苏省信用体系建设, 为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玉荣.科技型中小企业各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及融资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4) .

[2]廖传惠, 杨渝南, 陈永华.互联网金融、公共科技金融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J].科学管理研究, 2015 (02) .

[3]文学舟, 张静.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原因探析[J].商业研究, 2006 (10) .

[4]茹莉.破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J].经济纵横, 2013 (09) .

[5]杨安华, 赵昌文, 白广斌.基于信贷配给模型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提升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 2012 (07) .

[6]朱广其.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及金融支持---基于微型金融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 2014 (12) .

【大余县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上一篇:study作名词研究可数吗下一篇:红色生命诗歌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