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管理

2024-07-11

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管理(共8篇)

1.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管理 篇一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发布

2011-09-22 17:01来源:东方网作者:吴颖、唐漪薇

东方网记者吴颖、唐漪薇9月22日报道:在今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统计局总统计师赵江清发布了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

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为108.94万人;实现总产出549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增加值167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高于全市GDP增幅5.3个百分点,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5%,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其中,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分类目录》标准测算,2010年,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57.07万人,实现总产出3335.44亿元,实现增加值97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7%。

---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

经初步核算,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3.6%,高于全市GDP 现价增速0.2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为12.3%。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高开稳进,其中,1季度增长17.2%、上半年增长15.7%、1-3季度增长12.8%,全年增长13.6%。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实现收入556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增速比1-8月提高0.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82.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6.1%,增速比1-8月提高0.7个百分点;资产总计862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增速比1-8月提高1.6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分析,与数字化高科技相关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是最具优势的领域,仅此一项就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比重近四成。从九大领域构成来看,除其他辅助服务领域以外,收入位居前三位的领域分别为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和新闻出版,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37.6%、11.7%和8.4%,三大领域合计占全市比重达到57.7%。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高速发展,其根本动力之一就是数字化三网支撑的新兴产业形态的引领和推动,三大领域领军总体发展,得益于高新科技的支撑,得益于“创意”的“引爆”作用,也得益于良好的金融服务业的助力。

2.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管理 篇二

一、园区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中新产生的一类具体形态,是指相互关联的创意产业、创意工作者与相关机构在具有一定的文化地理空间上,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集合体。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方面有三个名词“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如,8号桥就在2005年4月28日,挂牌“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2010年12月授牌为“创意产业园区”,2011年12月授牌为“文化产业园区”。

从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发展情况来看,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不向游客开放,园区专注于产业的发展,例如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第二类为向游客开放的产业型园区,即区内注重的是其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只是一种辅助行为。第三类则是体验型园区,则其性质更多的是面向广大游客的一个观赏区,为创作者和游客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包括创意思想的交流、创意产品的交流,让游客体验文化,并且消费文化。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第二类以及第三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园区文旅融合现状

(一)园区文旅融合可借鉴经验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最重要的吸引力就在于其文化,因此,若是要发展园区旅游,需要的就是园区对其文化进行挖掘然后进行文化表现,使游客看到并体验到园区的文化。这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将园区文化融合到景区的旅游开发当中去。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田子坊旅游开发的成功便是文旅合理融合的结果。

田子坊在文旅融合方面做得很好,首先体现在创意氛围上。田子坊在开发中,保留了一部分石库门的居住特性,再结合创意产业,引入商业模式开发。从1998年起,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陆续入驻田子坊。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游客在游览景区时,不仅能从建筑和民居上感受到上海的老弄堂文化气息,又能体验到创意在园区的碰撞,还能欣赏到一件件富有创意的工艺品。

其次,田子坊的旅游商品也是很大的旅游吸引点。田子坊的旅游商品从制作到成品都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创意元素。

另外,2004年设立的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积极配合政府制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并引导园区的发展。在2008年发起了“创意之旅”,加强了各园区间的合作,促进了园区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起到了很好的互助学习和宣传的效果,为园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园区文旅融合的不足之处

在上海,田子坊和1933老场坊只是代表了一小部分的文旅融合较好的园区,还有相当多的园区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文旅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园区旅游类型较为单一。目前上海市大部分创意园区的开发仍处于观赏旅游阶段,对于园区文化的利用不够深入与充分。

2、园区创意产品欠缺旅游属性。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往往具有特殊的建筑风格以及独特的历史,其氛围对于创意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对于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然后以8号桥、X2为代表的一些创意园区所设计出的产品,追求高门槛、低产出、高效益,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则不具有消费吸引力。

3、园区独立,园区间缺少融合与互助。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多是“独门独院”,没有横向地与相同性质的园区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卢湾区的田子坊和8号桥距离很近,但是,两者之间并无联系,缺少相互的“利用”,这对于两个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来讲,是一种损失。

4、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建设过程中,缺少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交通、对外营业的餐厅、酒店、游客服务中心、关于园区历史和建筑的解说系统等各个方面,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游客量的减少。

5、园区文化与旅游宣传少。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较早,速度较快,加上独具一格的创意文化影响力,使得其在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享誉度。但是,园区很少有通过演艺、影视、出版书籍或者简单的宣传折页的印刷等途径进行园区文化的充实以及宣传。网络上关于园区的介绍侧重点往往是针对创意企业的入驻而进行的对园区地理优势、集聚经济优势、园区产业前景的宣传,极少有针对游客而进行的对园区文化、园区旅游的宣传。

6、旅游参与度低。大部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构成分为两样:人,还有建筑。园区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建构具有参与性或体验型的旅游设施、旅游项目等,也鲜有旅游活动的策划与举办。

三、园区创意文化与旅游融合思考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首先与区域内的人文环境相融合,传承本地产业的文脉和人脉,用创意和文化充实园区的产业,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逐渐发展。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应该就是如何将文化表现出来以增加旅游吸引力的过程。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什么文化,其次再是解决如何将这些文化表现出来的问题。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

1、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拥有很强大的文化基础,首先最为明显的便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体现在了建筑、音乐、舞台、饮食等方方面面。体现了上海的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勇于创新。上海滩与国际大都市、时尚都市与老弄堂的文化撞击,擦出异样绚烂的火花。

2、东西建筑文化的碰撞。园区的建筑往往给游客的感觉既有传统老弄堂的魅力,又有西方时尚建筑的气息,中外合璧。

3、园区创意文化。园区的创意文化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的精髓,正是这些创意文化彰显着园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4、每个园区都有其历史,每个建筑在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前都孕育的是另外一种生命,这种生命的精彩在下一段生命中还是会发光发热。以1933老场坊为例,它的前身是个屠宰场,这种原始的文化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

(二)园区文旅融合发展建议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发展首先有政策的支撑、政府的支持,另外还有上海创意产业中心这一中间机构的协调,再者,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拥有强大的经济能力,接下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应该在充分认识其文化的基础上,吸取成功园区的经验和不成功园区的不足,通过高科技手段来表现文化,不断赋予园区增值潜力。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该如何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园区开发过程中的文旅融合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在这一个方面上应该做的首先是对园区创意氛围的营造,

从看得见的建筑、文字标识等到看不见的创意智慧等,保持这种独特的创意氛围,让整个园区从内到外都给游客带来充满创意以及文化深厚的感受。这点可以借鉴1933老场坊,通过老屠宰场的各个建筑细节的简单却明了的文字标识,既体现了园区的历史文化,又展现了园区每一处设计的创意之所在,增加了游客的好奇度和求知欲,也给游客带来学习的体验。

另外,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全国第一的数量和规模,那么临近的园区应该发挥集聚效应,像江南智造局一样,各个园区再集聚,利用互相的创意优势,促进整体的文旅融合发展,并不断提升价值。这是园区合作横向方面,在纵向上,还应该拓展产业链,大小企业合作,促进产业升级。

2、文化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

这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较欠缺但是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能够满足游客的购物体验需求。旅游商品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可以通过在

可以通过在旅游商品开发中融入特色的海派文化、旗袍文化、上海滩文化来丰富旅游商品的内涵,再结合园区各个工作室的创意与技术,来进行富有创意的、具有吸引力的衍生旅游商品的开发。比如陈逸飞工作室可以设计明信片、文化衫等的制作和生产,而不仅仅是局限于那些画。有很多画只是艺术品,不是文化产品,是不能通过大批量生产来实现经济收益的。

另外一个途径是实现文化与创意产业间的互动,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自主研发设计,提高积极性与自主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竞争力。

3、旅游的文化创意宣传与营销

旅游的文化创意宣传就是其宣传手段和内容的创意性。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

区可以通过对宣传折页的创意设计与印刷、书籍影像的出版、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宣传、园区文化演艺活动、节事节庆等,展示园区的历史、创意、建筑等特色文化,提高园区旅游的创意性、参与性与体验性,吸引更多游客。

另外,在产品的包装、品牌设计、logo以及产品本身的设计上,更是要注重与创意的融合,体现园区企业的创意文化,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购买人群。

4、园区的文化艺术服务

园区的文化艺术服务是很重要的旅游吸引点,包括了文艺表演、表演场馆的

建立等等方面,这不仅能吸引游客,而且还能不断激发创意工作者的热情,创造出更多的创意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该利用园区内充满创意的大脑,再结合园区的特色文化,创造设计出一个个精彩的旅游表演项目。

5、创意与节庆旅游的结合

上海城隍庙的灯会那几天的游客量居高不下,景区收入也非常可观。那么,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应该吸取其优点,利用园区的海派文化、创意文化、历史文化以及上海是一个国际时尚大都市等特点,进行文化的创意。比如申请电影节、动漫节、艺术节、书画展、工艺品展等节事活动的举办,利用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样一个平台,就像M50长期地在香格里画廊举办画展等。这不仅在当时能吸引游客,之后也会产生更多的后续影响。

6、文化事业与旅游发展的融合

以上几点谈到的都是如何将文化产业更好地与旅游进行融合,但是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还有文化事业对旅游的作用。所以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在园区建立“园区历史文化展览馆”、“园区创意文化陈列馆”、“上海文化博物馆”等,免费对游客开放,增加游客对园区的了解,培养游客对园区更多的兴趣,促生游客参观游览、购物的动机。

7、旅游发展基本要素的完善

最后,在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寻求文化与旅游融合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的是园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市场的宣传、人才的引进等各个方面,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园区创意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包括对商标、专利等的保护,不断提升园区的旅游服务质量,提高园区的影响力,促进园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园区的文化与创意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发展和昌盛的根本。因此试图发展旅游的园区应该从自身文化和创意上寻求与旅游的融合,使高速发展的园区文化创意产业与园区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上海创意文化产业带来的启示 篇三

上海是中国创意产业的首发地。上世纪90年代,从自发形成了四行仓库、田子坊等一批上海最早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到八号桥、张江高科技园等一批新型都市产业园兴起,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速度很快。2004年12月首届中国创意产业论坛的举行,标志着上海开始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之后,随着上海首批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正式揭牌、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的成立、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启动等等,上海市创意产业一直朝着“亚洲最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中心”迈进。数以干计的创意企业和上万名创意领域人才汇集于此,才有了“创意上海”——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覆盖了数字娱乐、工艺美术、博物展示、设计装潢、咨询策划、体验休闲等众多领域。

上海创意产业的总量、年增长幅度、贡献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在全国均名列前茅。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模式”,也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无论在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方面,还是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选择及基础研究等方面,都十分注重突出国际化、高端化和信息化等特点,充分体现和发挥上海的核心竞争力。

准确的定位和业态把握

创意产业未必会因为产业要素的空间集聚而获得快速健康的发展,同样的,园区数量的增加未必一定会带来产业规模的扩大。不论是老厂房、老仓库等历史建筑,还是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其本身不过是产业发展的空间形态,真正支撑园区发展的,是园区产业的准确定位,以及园区内富有竞争力的业态一一基于这种认知,上海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在引导各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时,注重与区内传统产业集群相结合,与所在地块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周边环境等资源相结合,清晰自身的产业定位,以此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错位发展:在园区内部则强调产业链的搭建,规划集聚区内的企业结构,激励区内各企业互补合作,建立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相互带动的产业结构,形成规模经济。

上海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网络游戏是该基地重点发展行业,“盛大网络”、“第九城市”等国内互动娱乐龙头企业都在此驻扎。从产业链看,这些企业属于产业链中游的运营商,其盈利模式为向产业链下游移动且研发能力不够强,园区缺少一个原创研发的环节,因此园区引入了全球最大的网络游戏研发企业美国艺电(简称EA),以填补原有网络游戏产业链上游原创研发环节的缺失,对EA而言,“盛大网络”和“第九城市”正好是其研发产品的孵化器。通过引进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该基地带动了产业链上其他环节更多企业的入驻,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相关联产品的相互带动,形成了强大的整体竞争优势。

“创意上海”一张亮丽名片

品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也是行业的制胜法宝。上海一直以重要产业、重大设施、重点项目和大型国际性节庆活动来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知名品牌,并使“创意上海”逐渐成为向世界展示上海城市形象、城市精神和城市创新活力的亮丽名片。

如今,上海影视“双节”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重要的影视文化交流平台,吸引着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影视巨头和传媒人士。作为“双节”活动主体的国际影视节目交易市场,也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中外影视节目交易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已成为中国动漫游戏会展最密集的城市。每年举办近10个相关会展,“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成为全球知名的大型游艺产品展示会,“China Joy”中国国际互动娱乐产品及技术应用展览会成为全球第三大游戏展。与此同时,上海网络游戏销售收入占了全国的七成,除拥有“盛大网络”、“第九城市”等国内互动娱乐的龙头企业,“新浪”、“光通”等外省注册企业,也纷纷将游戏运营部门设到了上海。2005年开始的“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每年举办一次,目前已逐步成为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品牌。人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资源,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和根本。为加快人才的开发和集聚,上海市人事局等部门曾于2005年联合发布首批《上海市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计划率先出台。该目录的编制,为引导人才向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为加快培养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目前,上海已集聚了本土及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以万计创意人才。在加快人才引进的同时,上海在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也不断加强。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视觉学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一批高校创意人才培育中心先后成立。

此外,上海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上海曾在全国率先制订和颁布了《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4-2010)》,提出以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体系、保护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核心,提升上海文化创造力和知识生产能力;在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时把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正式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健康的知识产权环境,使知识产权保护真正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引擎和保护神。

4.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管理 篇四

一、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产业的代表

20世纪世纪 90年代以来 , 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 , 商务成本的提高 , 都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 导 致一些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外移.城市发展必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方向.作 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 , 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它渗透到各行各业 , 可 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 如产品构思 , 设计 , 造型 , 款式 , 装满 , 包装 , 商标 , 广告等 , 无一不凝结着一 定的文化素养 , 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一个好的创意能带来新的附加值.而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 可以推动产品热销 , 为产品拓展市场开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 , 应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 , 而创意产业 可以看作是上海 , 特别是中心城区最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的典型代表.从国际经验来看 , 人均 GD P 突破 5000美元后 , 现代化进程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 经济发展主要依 靠自主创新 , 提高产业附加值.上海政府提出未来几年 “ 要建立支柱产业 , 新型产业和都市产业构成 的新型产业体系 ”, 创意产业不仅是新型产业 , 更是都市产业 , 它完全可以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上 海中心城区商务成本居高不下 , 明智地选择追求激发文化竞争力的产业和行业 , 才可能在未来发展 中立于不败之地.有鉴于此 , 选择若干地块 , 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及趋势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 , 信息化 , 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 产业的发展也呈现了新的特征 , 产业的集群化 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便指出 :产业集群已超越低成本优势 , 成为吸 引国际资本的主导力量.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 ,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 , 在地 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

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 日益激烈的新趋势 , 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 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 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的.近几年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已引起我国政府和业界的关注 , 各地都涌现出一批产业集群 , 有政府 规划扶持的各种产业园区 , 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 , 其集群 化趋势也非常明显.目前 , 我国北京 , 上海 , 广州等大城市都已出现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 上海已有 18个创意产业基地 ,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效应.这些创意产业基地以其灵活的运作机制 , 强大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 多样化的经营业态等特色 而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亮点.三、上海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特征

1、依托大学 , 发展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特殊的基础设施 , 其中高品质的大学 , 研

发机构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 , 依托大学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 上海已有的创意产业基地中 , 杨浦区赤峰路的城市规划 , 建筑装潢设计一条街是依托同济大学土木 建筑专业的人才技术优势而集聚起来的产业基地 , 长宁区天山路以时尚艺术 , 服装设计 , 品牌发布 为主要特色的时尚产业园是依托附近的上海市服装研究所 , 东华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 院而成立的 , 分别位于天山路和乐山路的天山软件园和乐山软件园也是借助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技 术和人才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其中 , 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是上海形成最早 , 规模最大 , 发展最好的 创意产业基地.在从同济大学校园中穿过的赤峰路上 , 目前聚集了 500多家建筑设计及相关产业 , 年产值超过 十亿元 , 吸纳各类就业人员近万人.赤峰路经济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 , 与同济大学密切相关.首先 ,赤峰路现代设计街是从校园经济演变而来 , 其入驻的企业中有 80%是由同济大学的师生创办的 , 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同济大学的金字招牌迅速打开了市场.其次 , 同济大学为现代设计产业 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在赤峰路上 , 不仅很多企业的创办者是同济人 , 而且高级技术人才 , 打 工者 , 甚至律师 , 监理 , 中介人 , 软件设计者都是同济人.再次 , 同济大学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市 场.同济大学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 他们担任着建筑 , 规划这个领域的政府官员 , 或建筑设计企业的 CEO 及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本身就是市场和市场中介.因此 , 赤峰路上的设计企业所接受的设计任 务 , 有 80%来自上海以外地区 , 分布之广 , 覆盖面之大 , 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2、改造旧厂房及仓库 , 创立创意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的业界 , 创业者大多年纪较轻 , 他们往往把城市中的逐渐被废弃的旧厂房和仓库作为创业的基地 , 将其改造成充满性格的创意基 地 , 为城市的老厂房 , 老仓库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昌平路 990号和 1000号原是上海窗钩厂和上海航空设备厂 , 现在是上海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 片产业基地;建国中路八号桥原是上海制动器厂厂房 , 现为时尚创作中心;东大名艺术中心原为上 海储运公司 , 最初是德令洋行仓库 , 建于 1925年 , 如今艺术中心内圆柱顶端的编号还清晰可辨仓库 的痕迹.这些由旧厂房和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创意基地 , 有些经由商业公司的包装 , 如建国中路八号 桥 , 被财大气粗的设计公司租用 , 略显奢华;有些则纯粹是追求一种 LO FT生活方式① , 如东大名艺 术中心 , 虽张力十足 , 但有些青涩.从产业集聚的角度上看 , 这些创意基地所依靠的是单独的厂房和仓库 , 在地理空间上延伸扩大 的余地有限 , 因此很难形成更大的规模.它们零星散落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 各具特色 , 通过历史与未 来 , 传统与现代 , 东方与西洋 , 经典与流行在这里的交叉融会 , 为城市增添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 景观.3、利用旧厂区 , 培育创意产业园区.与上述零星的厂房和仓库不同 , 由于原来工业生产的集约性和

系统性 , 上海市内也有衰落或废弃的连片的厂房和集中的库房 , 它们形成了城市的旧区 , 为创

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国际上很多重要的创意产业区都和旧区重建有关 , 如英 国泰晤士河南岸 , 柏林的哈克欣区 , 温哥华哥兰桂岛 , 日本北海道小樽运河 , 纽约的苏荷等.在上海 , 泰康路 210弄这片老厂房建筑原是轻工业食品机械厂 , 春明都市园区原是一家建于 1932年的老纺 织厂 , 而杨树浦滨江七幢产业园原来更是集中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化造纸厂 , 第一家工业化制糖厂 , 第一家城市自来水厂及煤气厂等等.由于这些旧厂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 , 因此产业集聚的效应也比较显著.泰康路艺术街如今就云 集了与视听艺术相关的中外小企业 160多家 , 集聚区经济发展也比较成熟.春明都市工业园区入驻 了 60多家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 , 目前已成为上海最具规模的现代艺术创作中心 , 也培育出了上海 一个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品交易市场.杨树浦滨江创意产业园第一期改造工程已经完成 , 但若要将 沿江十几公里的老工业带发展成文化创意及休闲园区 , 还需要长期细致的规划.虽然目前此类园区 的发展水平不一 , 但是它们却是今后打造上海 SO HU②的基础.旧式建筑 , 保留着城市人文遗存.把城市旧区改造成充满活力和个性的文化创意园区 , 唤醒了

人们的怀旧情结.这种对人文 , 对历史的召唤 , 有弥足珍贵的社会意义.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 , 不仅 利用了现有建筑创造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 , 而且还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工业老厂房 , 老仓 库运用新的模式设计和改造 , 为历史的留存注入了时尚 , 创意的元素 , 使保留的旧厂房成为现代城 市景观的新景象 , 也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的形成 , 是城市历史与未来承接的良好典范.4、依靠传统布局 , 建立创意产业基地.依靠传统的布局 , 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

创意产业基地 , 也是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的途径之—.黄浦区河南南路 33号的上海城市广场 , 最近已 经辟为上海市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中心.首期有 15家专门从事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公司进驻.这些 公司大多是业内的知名企业 , 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师.该中心所处的豫园商圈 , 历来 是上海旅游中心和小商品 , 旅游纪念品的展示及交易中心.有了这样的周边环境 , 该创意产业基地

不仅可以提升上海旅游纪念品的层次和质量 , 而且其设计创意可以迅速走向市场 , 同时增强自身的 影响力和辐射力 , 进而形成创意与交易的良性循环.5、开辟新区 , 创立创意产业基地.旧厂房 , 旧仓库或传统社区为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 但却不是必要条件.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便是利用

开发区的优势 , 全新打造的创意园区.该基地以影视制作 , 游戏软件 , 动漫制作等为主要产业导向 , 并建立相关的中介 , 展示及版权交易平台.此外 ,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 ,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 ,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分院等文化艺术类院校的进驻 , 也为该创意基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意和人才.与其他创意产业集聚地相比 , 该基地不仅地域广阔 , 空间延伸的余地很大 , 而且还有大学及科研机 构的支撑 , 因此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四、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集群优势

1、集聚区内产业业态完整 , 竞争力提高.集聚区内一般汇集了众多的相关企业 , 它们形成了完

整的产业业态 , 构成了产业链.泰康路艺术街云集了与视听艺术相关的中外小企业 160多家 , 如画 家工作室 , 设计室.画廊 , 摄影室 , 美术馆 , 演出中心 , 陶艺馆 , 古董店 , 时装展示厅等 , 这些企业以创 意设计为核心 , 涉及视觉创意设计的各个领域 :建筑设计 , 服装设计 , 产品设计 , 室内设计 , 广告设 计 , 礼品设计 , 广告摄影 , 陶艺设计 , 环境设计 , 动漫画设计 , 家具设计 , 图案设计等 , 并通过展示来吸 引客户

和公众 , 每天都有各类展览和表演 , 包括各类书画 , 收藏 , 摄影 , 造型展示和时装 , 音乐 , 歌舞 表演等 , 令艺术街显露引领时尚的风范.赤峰路现代建筑设计一条街已经形成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为塔尖 , 林同炎李国豪工程咨询 公司等一批公司为塔身 , 一大群小公司 , 工作室为基座的宝塔形建筑设计产业.这些国营 , 外资 , 中 外合资 , 私营等企业 , 每年都有几千万平方米的建筑设计任务 , 不仅有建筑设计 , 规划设计 , 而且有 建筑装满 , 图文制作和建筑模型制作 , 另外还有咨询服务 , 中介机构和环保产业等 , 形成了以科技建 筑设计为主体的经济带.集聚区内的企业由于聚集在一起可以大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一方面 , 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 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 , 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 , 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 , 集群内的企业因 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另一方面 ,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 既有分 工又有协作 , 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联 , 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 , 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 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此外 , 产业集群内高度聚集的资源和经济要素处于随时可以利用的状态 , 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 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和经济要素的配置 效率 , 达到了效益的最大化.2、促进信息和人员的交流及创意商品化.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主要内容 , 以创意为核心 , 而

创意的土壤便是多元文化的共生.在集聚区内 , 来自不同国家 , 不同文化 , 不同行业的艺术家互相交 流 , 各个门类的创意设计和信息互相渗透 , 互相提供机会 , 形成了互动共生和竞争.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人 , 而且是开放的 , 流动的 , 具有多元化视角和思维的人.人的 多样性带来文化的多样性 , 而文化创意正是在这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 碰撞中产生的 , 这也为文化 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创意产业集聚区

为人员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 艺术家们可以聚集在一 起 , 相互交流 , 共享信息 , 相互启发.文化产业集聚地大都分布在中心区域 , 既是创意生产的核心区域 , 同时也是市场交易中心.这 里的工作室功能已经超越了艺术创作 , 既是一个个规模不小的艺术工厂 , 又是各种艺术活动登台亮 相的展览与交易场所.由于靠近市场 , 而且企业间互补性强 , 具有信息密集 , 技术创新 , 基础设施共 享等便利.例如 , 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 , 泰康路的商业气氛与日俱增 , 文化市场日臻活跃.艺术家从 事艺术创作 , 而艺术展示机构又为他们提供了展示 , 交流以及交易的平台.各门类的艺术设计和配 套的服务性设施 , 又为来宾和内部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 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艺术社区

和活跃的文化市场.3.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都位于旧厂区 , 外部环境宽松 , 可塑性强 , 企业运 营成本低 , 产业集聚地具有很强的吸引同类企业入驻的能力和良好的成长性.同时 , 创意产业基地 也成为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赤峰路经济带的形成 , 越来越多的新办企业看好这一区域 , 而且其他区域的建筑设计企业 还不断向这一地区涌来.虽然在过去的一 , 二年间 , 赤峰路的办公用房增加 2万多平方米 , 但目前办 公用房还是缺口 2~3万平方米.同时 , 建筑设计产业带动了周边的文化娱乐 , 餐饮 , 房地产等产业 的发展 , 目前赤峰路上有超过 10%的企业为服务性产业.同样的效应在泰康路上也可看得到.泰康 路首先吸引了画廊 , 工作室 , 文化中心等艺术机构 , 紧随其后的是商业产业如餐饮 , 服务业及文化娱 乐产业 , 并且推动旅游 , 租赁业 , 房地产业等行业联动发展.如今 , 泰康路早已不是单单的艺术街 , 它 已经成为闻名上海的具有融合历史与现代 , 中西方多元文化交汇特色的都市时尚和旅游休闲场所 , 街内茶室 , 酒吧 , 咖啡馆 , 服装店比比皆是 , 泰

康路已经成为一个集学习, 创新 , 制作 , 交流 , 展示 , 营 销 , 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五、上海创意产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1.加大集群规模效应.上海的创意产业群刚刚起步 , 其渗透和辐射力还不是很大.从业者大多 是艺术家 , 文化人 , 设计师 , 工艺师和拥有各种才能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具有创作的独立性 , 活动的 自由性 , 工作的灵活性以及领域的广泛性.更由于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业务活动一般是独立的个体活 动 , 有时又要前后工艺的配合或群体协作 , 不像一般生产及科学技术工作那样有规律和有秩序 , 带 有随意和松散的特点.许多文化创意产业的初创 , 往往又带有探索 , 试验 , 目标不鲜明的情况 , 从业 者多不拥有雄厚的资本.因此 , 需要加强园区建设 , 从而将创意人员吸引到园区中来 , 如促进生活和 工作相结合 , 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 , 创造多样化的宽松的环境 , 不仅有独特的本地特征 , 而且要 有国际化的特点.2.保护开发工业遗产.上海的一些创意产业基地 , 特别是那些以旧厂房和旧仓库为基础的 , 虽 然初具规模 , 但前面并非一片坦途 , 它们或多或少面临着商务性房地产开发的危险.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 , 几乎无一例外地破旧立新 , 不加选择地对目标地块实施商务性 , 市场性整体开发 , 以求经济效益和数字政绩的大幅提升 , 缺乏文化追求.商务性 , 市场性开发容易实 现 , 而人文性 , 传统性遗存却是后天难求的.另外 , 人们一般认为只有那些大型的历史性建筑或是特 色民居才应该去保护 , 而产业建筑等是不值得留存的.因此 , 建立在旧工业基地上的创意园区很有 可能成为旧城改造及商务性开发的牺牲品.北京的 798艺术区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 , 而广州的小 谷围艺术村已经消失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从目前上海的创意基地来看 , 最有前

景的发展之路应该 是打造创意产业 , 而不是实施一般的房地产开发.捕捉那些创意产业群落已经生成的区域 , 它的运 作模式已基本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 , 因此在这里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具有不容怀疑的意义.假如 另起炉灶 , 进行商务性房地产开发 , 则很有可能破坏已经成型的产业 , 得不偿失.3、大力培养文化经纪和经营人才 , 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在文化创意园区内 , 文化要形成产业 , 不但需要设计师 , 工艺美术家 , 创意策划人 , 还需要擅长将其 创意作品 “ 产业化 ” 和 “ 市场化 ” 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市场营销人才 , 即所谓的

“ 新媒介人 ” 阶层(比如艺术经纪人 , 传媒中介人 , 制作人 , 书商 , 文化公司经理等 , 他们对艺术熟悉 , 又有很强的商业运作能力 , 不仅能够

直接将艺术品推向市场 , 而且还能够促使创意向传统产业等多方面渗透 , 进而将艺术家的创意成果 转化为企业家的经营资源 , 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如美国的米老鼠 , 已向日用品 , 服装 , 玩具 , 文具等行业渗透 , 形成了十多亿美元的产业.同样 , 英国的辣妹 , 日本的凯蒂猫 , 韩国的流氓兔等也 都发展了相当规模的产业.而我国大多数创意成果都未能形成规模化的产业.究其原因 :一是未能

集聚创意力量 , 不断地去发展 “ 故事 ”, 积累这特定的 “ 文化资本 ”.二是缺乏运作创意成果的经营人 才和联系文化与产业的文化经纪人.因此 , 加快培养和引进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类专门人才 , 尤 其是高级人才 , 是十分必要的.4、倡导主流文化 , 发展亚文化.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 政府部门要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 , 倡导主流文化 , 提倡两个文明.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内的亚文化精神 , 要抱有宽容的态度 , 促进其发展.所谓亚文化 , 是相对于 主流文化而言的 , 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艺术家经常追求先锋前 卫的艺术风格 , 而文化创意园区通常也是城市中

最具备亚文化精神的场所 , 这也与 LO FT生活方 式密切相关.对此 , 要允许其存在 , 引导其发展 , 以创造多元文化的氛围 , 激发创意.5、打造自我品牌 , 注重创意产业发展本土化.分析上海现有创意产业基地的产业业态可以发

5.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管理 篇五

沪委发(2009)12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促进本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建设文化大都市的要求,现就加快本市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业是加快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近年来,本市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增加值增幅保持在13%—15%之间,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4%—5.7%之间。文化领域国有力量持续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快速生长,成长起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了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领军人才,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产业与数字、网络等新技术加速融合,带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新兴媒体、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充满活力。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特殊的现实作用。文化产业具有涉及领域广、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智力密集程度高、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能力强等显著特点。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围绕市委、市政府“四个确保”的目标,加快本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特殊的现实作用。提升文化产业能级,拉动社会文化消费,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文化创新和创业,创造新的文化就业岗位,有利于促进民生持续得到改善;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扶持文化创意,提升传播能力,有利于促进上海世博会筹办有序推进。

(三)文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本市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全球创意经济、网络经济和生态经济兴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推进,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本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上海世博会筹办及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高速发展等,都为本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空间。把握发展契机,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在促进本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是上海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解决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本市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也面临一些影响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主要是:文化企业实力还不强,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资本实力及影响力突出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不多,国有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突出;文化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体现文化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及资本、产权、版权、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与发达国家大都市相比差距较大;文化产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进程慢,企业、产品和服务对本地文化市场依赖性

较强,文化“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开创本市文化产

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

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

标,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市第九次党代表

大会提出的“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要

求,立足以创新促转型,以开放促发展,加强宏观指导,完善规划布局,优化发展

环境,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加快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突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确

立企业主体地位;突出转企改制的深入推进,加大重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

化产业领域发展;突出新媒体的发展和作用,鼓励技术、业务模式等的创新和应用。

要突出上海的优势,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的定位,推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夯力实现本市文化产业健康平稳较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今后五年,着力打造进出口、投融资、产权交易等三大国家重

点文化产业功能性服务平台,培育并完善若干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有吸引力的文

化要素市场,加快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产业关键要素向本市集聚。建设20

个以上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0个以上市级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实施一批重点

文化产业项目。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促进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

行业、跨所有制重组,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做强做大,在广电、出版、娱乐、网

络文化等本市文化产业优势领域培育若干个总资产或年总产出上百亿的文化产业集

团。推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网络等新技术融合发展,加强媒体制作和传播新技术的研发利用。加快财经类、时尚类等传媒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服务“四个中心”

建设,增强本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等内容产业的文化原创和传播能力,加快上海国际“传媒港”建设。强化文化产业的交易功能,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流

通体系,加快建成国家级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确保文化产业质量、规模、效益

居于国内领先地位,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具有较强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力争文

化产业增加值年增幅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幅,稳步提高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权重,逐步增强本市文化产业带动区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影响力。

(三)基本思路。树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以市场运作为主导,以交易流通为手段的理念,大力推进“五个结合”:把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文化产业发

展政策与有效对接国家及本市相关领域产业政策资源结合起来;把推进文化产业重

点领域建设与实现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改造结合起来;把促进文化产业创意创新与加

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力结合起来;把发挥

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基础优势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把实现文化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与提升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结合起来。

三、本市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一)文化信息产业。着力推进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

试点,支持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推动“三网融合”。积极鼓励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和相关支撑技术研发。继续推动文化资

源信息化共享,支持建设若干个文化内容和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文化电子

商务。支持拓展新媒体业务,引导电子书、手机报、移动广告、移动电视、手机电

视等新媒体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本市推进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协同机制的作用,继续

加大对文化原创和文化创意活动的扶持力度,使文艺创作、艺术设计、动漫游戏研

发、项目策划等成为可以独立实现价值的新兴“端产业”,逐步培育以文化创意为核

心竞争力和主要生产形态的文化产业组织机构,推动上海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演艺娱乐产业。着力发展多层次演艺、娱乐消费市场,推进以重大演艺、娱乐

设施建设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开发、引进优质的演艺剧目和娱乐项目,积

极培育和壮大演艺中介服务机构,继续扩大本市演艺娱乐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服务范

围,支持演艺娱乐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和衍生产业发展。

(四)新闻出版产业。继续发挥本市传统出版业的品牌、产品优势和出版特色,鼓励和推进本市出版企业实行资源重组和跨地区发展。依托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新业态,加强相关支撑技术研发,逐步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业态转型。大力发展现代印刷产业,促进传统印刷业实现“高、新、特、精、专”的技术转型。

(五)广播影视产业。以做强影视数字化制作加工业为重点,延长和完善影视产

业链。围绕“四个中心”建设,推动财经类、时尚类节目和频道发展。实施广播电

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实现广播电视内容制作社会化,提升广播电视内容质量。市、区县联手,切实推进广播影视传媒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区县电影放映机构转

企改制为契机,推动全市电影发行放映资源优化重组。持续加大华语影视市场开拓

力度,加快推进数字电影业务发展,继续推动跨区域电影院线建设。

(六)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和创新。加快本市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

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各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展示交流。鼓励合理运用市场机

制,探索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的新模式,逐步开发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服务新样式和文化消费新产品。

四、加快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降低准入门槛,加快改革开放。本市文化市场准入方面,在执行法律、行

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的同时,不增设任何前置性行政审批事项。努力争取国家

文化主管部门若干审批权下放本市或实施延伸审批,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将文化产

业若干审批权下放区县文化主管部门。努力为优秀文化企业争取国家文化行政许可

资源。继续加强文化行业协会建设,支持各文化行业协会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保

障文化企业利益和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编制文化产业政策导向和

项目指南,加大媒体对优秀文化企业的宣传力度。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国家鼓励和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信息服务。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新主体。按照中央关于上海在2010年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要求,完成全市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成区县电影放映机构转企改制。完成杂技、歌舞、曲艺类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成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试点。积极为转制企业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中明确的各项政策。利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发展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的原则,大力推进强强联合,通过兼并、收购、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优势互补,大力推动本市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吸引中央企业、外省区市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本市国有文化企业重组,培育上海文化市场新主体。

(三)完善规划布局,加强“部市合作”和市、区县联动。启动本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以文化产业重点领域为核心,注重相关产业协调配套,持续优化本市文化产业功能布局。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共同开发、建设 “部市合作”文化产业项目。加强市、区县联动发展,编制区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各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鼓励区县政府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培育国家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推进本市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优先对接示范园区。研制文化发展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评价考核各区县宣传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编制并发布本市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

(四)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扶持文化企业发展。按照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定,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本市文化企业发展,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项目。对本市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企业和广播电视服务运营企业,本市符合规定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出口,以及企业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落实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研究制定著作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质押办法,鼓励商业银行、融资担保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和信贷产品,加大对本市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本市文化企业通过利用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信托计划等方式,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文化项目。鼓励本市文化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革和上市融资,支持本市上市文化企业进一步发展为优质的产业融资平台,通过再融资和实施并购重组,提高文化产业优质资源集中度。对本市文化企业积极响应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有成效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扶持或奖励。本市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重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积极促进本市各类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有效对接、用好国家和本市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人才工作和浦东开发开放等有关的各项财税、金融、房地、科技、人才、教育、创业等促进政策。

(五)鼓励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创新。推动本市文化产业与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合,鼓励通过技术成果转化等形式,实施广播影视、出版印刷、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转型。积极培育扶持电子书报刊、网络动漫、数字图书馆、网络游戏、电影特技制作、数字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虚拟展示等新兴业态。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推进对文化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大力支持各类文化产业创新活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实施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的文化企业,优先列入本市文化产业特色示范企业项目库,并给予多方面实质性扶持。对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创新项目、文化创新产品、文化创新品牌、文化创新人才等给予奖励,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六)重视队伍建设,构筑人才高地。充分认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对加快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运用本地培训、异地交流、国际引进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实现多样化文化人才供给。鼓励市场化经营较为成熟、社会责任感强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作为见习基地,吸纳和储备文化人才,优化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结构。积极搭建开放的事业发展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人才异地交流,开展非本市户籍文化产业人才留沪生活适应性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帮助国内及国际文化产业人才解决在本市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研究制定并出台本市高端紧缺文化人才认定标准,对经认定的高端紧缺艺术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贸易人才、文化创意策划人才、数字和网络技术人才等,按其贡献逐步研究推出政府奖励办法。对引进的高端紧缺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各种便利条件。

(七)搭建功能性服务平台,完善要素市场建设。着力增强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协调和服务创新能力,提高主动服务意识,重点搭建功能性服务平台,加快完善本市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建设。建立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推动文化产权、版权交易,促进文化创意的成果转化和价值实现。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对重点领域文化企业的股权投资,推动本市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本市文化资源的优化重组。完善外高桥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功能,整合各类文化贸易资源,探索创新运行机制,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 “走出去”。继续发挥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平台的功能,促进全球文化产品在本市的展示交易和国际间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

6.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管理 篇六

一、人才培训形式多样

在急需人才培训上,基地重点是完成“领导干部文化创意产业专题研讨班”的任务。“领导干部文化创意产业专题研讨班”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文创办联合举办,这是三方首次联合办班。市文创领导小组22个成员单位和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的分管领导,各区县文创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大型企业集团负责人,共46名局级干部参加。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文创办主任徐逸波,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国平,市文创办副主任、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李耀新,市文创办副主任刘健、张止静、贺寿昌,市委党校副校长朱华、教育长曾峻出席研讨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兼财政部文资办副主任高书生、市经信委主任、市文创办副主任李耀新在培训班上作了专题讲座,组织学员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昌平路创意产业集聚带进行了现场教学。学员普遍反映:培训课程设计到位,内容安排丰富多彩,师资力量强,专题报告质量高。“上海市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文化创意产业专题培训班”由市文创办主办,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承办,本市33家文创相关行业协会的负责人约65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举办了专题讲座、组织了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安排学员参观了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文化创意产业专题阅览室和上海电影博物馆。学员们认为:专题培训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搭建了一个市文创办与协会之间相互充分交流的平台。

基地在市文创办、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还相继举办了“国际文化贸易专题培训”(第一、二、三期),“工业设计高级研修班”(深圳站、青岛站、杭州站),“设计‘智’造?‘社’计梦想论坛”,“数字时代的智慧旅游”等12期专项培训。听众普遍反映良好,认为基地举办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十分受用。

在培训的过程中,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分别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东华大学、德稻集团等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发挥了基地的辐射作用。

二、文创讲坛汇聚大师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讲坛的目标定位是汇聚大师、采集思想、孵化精英,并且有选择地吸纳其他相关行业的听众。在市文创办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成功举办7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讲坛,现场听讲人数近3000人次。

讲坛主题和演讲嘉宾分别为:“‘创意经济如何推进创意城市建设’(美国多伦多大学和纽约大学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主讲)、‘设计创新、系统创新,论设计创新的系统工程’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秘书长、执行副会长刘宁主讲)”;“混乱都市与和谐之美”(以色列著名建筑师渡堂海主讲);“坚持创新,杜绝抄袭”(美国青蛙设计公司创始人艾斯林格主讲);“科学与人文再交融”(作家王安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刚主讲);“对话设计?创新、以创新思想推动我国工业设计发展、体验性设计怎样引领产业发展”(原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著名设计师雅各布?延森、世界顶级设计思想家唐?诺曼主讲);“商业与艺术在世博会中的交融”(澳大利亚ThinkOTS公司创意总监裴德福主讲);“文化创意?城市竞争力”(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主讲)。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讲坛深受听众欢迎,始终致力于:专业需求与公共服务相结合,打造创意文化的共享平台;国际经验与本土体验相结合,营造文创行业的创新氛围;前沿科技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三、基础建设有条不紊

基地还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了开发、测试、联调及试运营,建设了由“文创产业培训资料数据库”、“文创产业学员数据库”、“文创产业专家数据库”、“培训合作机构”等多个子数据库构成的基础数据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和展示性,为基地提升业务质量、推进跨界交流、服务全市文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市文创办的指导下,基地依托上海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培训工作提供了教材、参考资料、研究数据等方面的支撑:形成培训、讲座文字资料五册,完成研究性简报四期,制作国内外文创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研究简报二十余期,编制《2011-2012世界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汇编》等。

7.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管理 篇七

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能的产业, 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一种产业形式, 主要包括广告、设计、电视广播、数码娱乐、电影与录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古董及文物等行业。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将力争到2015年增加值增幅快于服务业平均值, 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12%左右,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作用更加明显。上海要发展成为国际中心城市, 除了“四个中心”的经济发展目标外, 还必须具备强劲的时尚文化引领功能。上海创意产业园区截止2012年经授牌的园区有近100家, 分别散落在“一轴 (延安高架) 、两河 (黄浦江、苏州河) ”的整体布局上, 还有未被授牌的200多家园区, 共有300多家文化创意园。这些园区中有来自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 产业门类涉及绘画艺术、工业设计、游戏软件、动漫、网络媒体、时尚艺术等。上海还有20多个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协会、15个创意产业示范区, 都是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要素。正是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立足创意产业链和跨行业的创意产业大项目, 形成了以“老厂房+艺术家”为主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时尚在于文化和创意, 这是世界前沿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人, 因此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才的培育和集聚对于推动整个“十二五”期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要成为“设计之都”城市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 就要把上海设计的作用更好的辐射出去, 提升影响力, 需要通过多种平台的开放合作 (内容见表1.1《上海“十二五”期间创意产业发展重点》) , 不断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企业。

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大学生培养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欧洲,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为专业和快速, 是以WIPO的版权产业为主, 第一个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国家。日本以数字内容为重点, 东京成为亚洲文化时尚的代表性城市, 之后上海和香港、悉尼、、北京等地蓬勃兴起。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 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 要新兴文化创意产业, 首先应重视人才培养, 打造创意阶层。通过一定范围大学生的调研和部分创意产业园区的走访座谈, 显示:

1、大学生对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认知度不高。

针对大学生“您知道上海入选联合国科教文授予的“设计之都”名录吗?”的调研, 统计结果显示知道的占7.3%, 不知道的占92.7%。“上海这座城市创意程度如何?”调研结果认为非常高和比较高的大学生占48.1%, 一般的占45.3%, 较低和不关心的占6.6%。的确, 除了几家名气大、有特色的之外, 申城的大部分创意文化园区依然让人陌生。可见,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面和辐射力度不够高、不够广, 大学生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非常低。

2、大学生对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敏感度极低。

调查中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的创意情况, 经常性的占8.5%、偶尔占57.1%、几乎没有和漠不关心的占34.4%。但事实上, 90%以上的大学生知道并看过动漫;95%的大学生使用过电子信息、网络、微博、微信等高科技创新产品;100%的大学生经历了创意带来的创新生活和巨大变化, 对于此类种种现象, 我们的大学生尚处于萌芽状态, 敏感度太低。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整理

3、大学生对于上海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参与度有限。

通过调研了解大学生关心的上海创意产业依得票多少排序为:时尚多样的消费产品、引领潮流的前沿资讯、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别具风格的建筑设计、充满想象的创意人才、充满格调的生活品味、层出不穷的另类事件、各具特色的创意园区、风格迥异的各样人群等。目前大学生参与的文化创业产业有限,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的大学专业和教学相差较远。

因此, 调研结果引发我们工作在人才培养第一线的高校学生工作者思考:依托文化创意产业, 高校如何抓住机遇, 建立基地, 发挥其育人作用, 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如何结合行业企业、创意园区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引入双导师机制, 建设实践大平台?如何为大学生创意进行创业孵化, 帮助他们规划职业方向, 从而为上海加快建设文化创意城市的步伐构筑人才基石。

三、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载体和实践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具有创意内容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是“文化+智力 (创意) +科技”三者深度结合的产业集群。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软实力”, 打造“文化创意的生态体系”, 关键是创意人才。高校是人才的集聚地, 大学生是创新创意的最佳年龄段的成员, 作为思想导航、学习推进、生活服务的高校学生工作者, 应该抓住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 创建教育阵地、创新育人模式、构筑创业平台, 为创意才人才培养做好服务和保障。高校创意设计人才资源与企业的对接、大学生创业和优秀设计作品孵化、成果的产业化的平台建设, 将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做好铺垫, 也是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推进的载体。

1、紧贴行业, 建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学生创新教育阵地。

首先可以根据上海市培育创意设计类重点建设布局, 紧贴各类创新创意的行业协会、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共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党建基地、社会服务基地、志愿者基地等育人阵地。其次, 结合大学生的社团对接产业, 结合专业对接企业, 共同建立项目制实践基地, 让大学生的二课堂在创意园区学习, 通过一定的项目或者阶段性的创作, 实现文化创新教育的成果。最终为培养既懂文化又懂市场, 既懂产业又懂法律, 既懂创作又懂外语的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拓展育人的空间。

2、联合产业,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大学生校企双导师育人模式。

高校学生工作的空间长期以校区内、宿舍等区域为主阵地, 但随着信息化和国际化教育的发展, 产业集聚区、网络都成为新的工作区间。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已经把人生导航、职业规划融入到生涯教育中。联合创意产业集聚区, 校企共建联合平台, 结合基地建设聘请园区党员专家作为校外思想业务导师, 加上校内专业教师和辅导员, 形成学生体验式的立体双导师多层次的带教模式, 是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训、策划、设计、展示等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这样可使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从管理体制、知识教育、环境氛围营造、项目培育、实践等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育人体系, 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创业素质。

3、链接网络, 建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环境。

通过学校搭建平台、资金扶持, 结合文化创意行业和园区的资助融合, 推进优秀设计作品 (服装、艺术等作品) 的产业化, 并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推广。在创新模式体验式教育培养下, 课题倡导政府、大学生创业机构、高校、创意企业共同开展时尚创业孵化, 为上海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正能量和新元素, 为学生创建预就业环境。 (如见下图)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一要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树立典型校友创业明星示范;二要激发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培养更多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三要开展丰富多彩地创新创业实践、讲座交流;四要结合实践开展创业调研与见习, 了解企业的发展信息和经营经验, 鼓励大学生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企业的经营、设计活动, 为创业积累经验;五要指导创业团队组建, 模拟企业运作, 支持大学生利用上海文化创业园区, 组建创业团队、撰写商业计划、筹措创业资金、学习创业管理, 掌握创业技能, 为毕业后创意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相信, 通过思想指导、实践构筑, 将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地有效开展, 推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正能量。

摘要:本课题以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依据, 调研大学生对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度、敏感度和参与度, 研究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新途径、新载体。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 结合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探索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创新人才教育的阵地建设、模式创新和大学生就业创业路径等内容, 从而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地有效开展, 推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上海高校,学生工作,有效性,研究

参考文献

[1]万里程孙建《新加坡文化创意产业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南亚从横[J]2006 (5)

[2]张晓军《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特质与发展关键》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

[3]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科技与管理[J]2005 (1)

[4]陈俊东《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勃兴的点睛之笔》江汉论坛[J]2006 (10)

8.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管理 篇八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概述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

三、海派风格,中西兼容

从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需要来看,笔者认为上海地区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今后将会在如下一些领域中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较为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1、民间工艺品业。民间工艺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民间剪纸、民间雕刻、民间彩绘、民间编织等等。它们的主要特点,就是其制作方式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具有较强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特点,这与那些虽然在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规范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却较为缺乏个性艺术特点的机器生产类艺术产品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个性化艺术需求的逐渐增强,具有民间手工特点的各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些独特的文化产业门类。

在这方面,日本的一些做法对于我们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虽然日本已经是一个经济强国,现代化的生活水准很高,但是日本使用传统漆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习惯上却至今并无多大变化,直至今日,成套的日用漆器名目繁多、品种齐全、档次各异。每种器皿的用途分工细致明确,不仅有专门用来喝汤、盛蔬菜、装饭、放生鱼片的用具,在各种节日中还要使用不同的器具以配合不同的习俗和食物。据有关资料介绍,现在日本平均每个家庭使用的仅仅是漆器托盘就不少于10个,再加上各种漆碗、漆杯、漆盘等,每个家庭使用的漆器数量是非常可观的。特别是漆碗,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面很广,不但家庭使用,而且餐馆、饭店也很普及。据说一年销售量达一千万件以上。此外,诸如社会交际,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日本民众都有选择漆器作为礼品的习俗。

回观上海,各种具有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特点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并不亚于日本,其代表性的形式主要有三林刺绣、嘉定竹刻、金山农民画、徐汇木雕、南汇石雕、黄浦面塑、闵行剪纸、松江丝网版画、嘉定草编、杨浦微雕、浦东绒绣等等。它们在制作方式上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都为手工制作,而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正是这些特点,使它们具有了很高的民族艺术特色,深受国外市场的欢迎。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些以手工制作为主的民间工艺品势必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与欢迎,并成为上海文化产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2、民俗旅游业。旅游业是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一种重要的门类,在当今蓬勃兴起的各种旅游形式中,以传统文化为主要游览对象的各种民俗旅游、农家乐旅游、文化生态园旅游等旅游项目具有相当的比例。在这些旅游项目中,人们所感兴趣的主要是那些与现代生活具有鲜明差异性的传统文化事像,以及产生这些传统文化事像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旅游,人们企图获得一种“审美的距离感”,一种可以激发他们对于“古老”“原始”“神秘”“质朴”“纯真”等诸多传统文化现象产生追寻、好奇与幻想的独特情趣。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雷格本(Graburn)所指出:“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代的都市旅游者。” 正是这种当代人所有的对于古老历史与旧日生活的追寻与好奇,使许多这原本已经逐渐趋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人的文化消费与现实生活中又重新找到自己的出路,经过一定的创意与改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转化成为为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感提供某些服务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上海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中,有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吸引现代人审美兴趣的条件,例如充满乡情野趣的田山歌、阿婆茶、摇快船、棉花纺织、老式结婚;充满海派风情的石库门住俗、时装衣饰、城市叫卖、老字号商业、都市庙会等等。这些资源经过一定的创意与改编以后,都可以融入当代上海的民俗旅游事业之中,并为当代上海文化产业的繁荣创造诸多的机会。近年来上海在有关城市民俗旅游方面的一些成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一些特色民俗旅游项目,如石库门风情游、农家乐风情游、古镇乡土风情游、赛龙舟风情游、茶俗茶礼风情游、农民画村风情游等等,已经有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欢迎。可以相信,这些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势必会形成更为明显的优势,并且成为推动与促进今后上海城市文化产业壮大发展的一些知名旅游品牌。

3、会展业。会展业是当代文化产业上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兴产业形式。通过会展,人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所展示的文化产品具有整体的、立体的、多角度的了解和认识,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受众面与影响力。在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大量可以转化为当代会展业的资源,如松江顾绣、嘉定竹刻、徐行草编、金山农民画、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朵云轩木板水印技艺、海派黄杨木雕、海派剪纸等等,它们在推动与促进上海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强盛的活力,可以为上海城市会展业的兴盛与发展提供大量的营养。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会展业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在为期五天的世博会上海活动周期间,上海非遗中心根据“上海一天”的理念,撷取上海传统的石库门建筑作为空间场景,让游客通过逛街的形式,领略上海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而突显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普通百姓在文化、生活上带来的诸多改变和益处,使海内外观众亲身感受到上海人的真实生活,了解上海的城市文化遗产。参加世博会期间展出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有紫檀木雕、海派玉雕、嘉定竹刻、象牙篾丝编织、江南丝竹、朵云轩木板水印、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龙凤旗袍、顾绣、中式服装盘扣、绒绣等等。一大批上海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博会这样盛大的会展中进行集中展示,充分体现了上海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与强盛活力。更为值得重视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主要以“人”为传承主体的文化形态,其展示的方式并不仅仅是静态的,而且也可以有动态的。通过各种栩栩如生而具有强烈现场感的动态性展示,可以有效提高展示的效果,更好地激发观众对于展示对象的兴趣。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人们不但可以欣赏到大量技艺精湛的上海民间手工艺绝活,如周虎臣毛笔、曹素功墨锭、嘉定竹刻、海派微雕、顾绣等,还可以直接观看艺人们制作这些工艺品的过程,甚至还能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体验。这种通过“体验”与“参与”性的方式来提高展示效果,加深人们对于展示对象的印象的做法,正是现代展示业所注重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展示业领域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在今后的实践中,通过各种方式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好地引入上海的会展产业之中,并配以图片、音像与多媒体演示,势必会有利地促进上海会展产业的发展,为上海的会展产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演艺业。演艺活动是现代人文化鉴赏与文化消费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现代文化产业的一种重要门类。在上海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音乐、舞蹈、说唱、戏剧等表演性民间艺术的形式而得以表现的,它们不但体现了民间艺术活泼、生动的风格,而且还富有鲜明的地方个性,因此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很强的活力。例如从明清时期直至今日仍在上海各地十分流行的民间音乐——江南丝竹,演奏风格秀雅精细,柔和婉转,主要乐器有曲笛、笙、箫、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鼓板、铃、木鱼等。其演奏形式主要分为“坐奏”和“立奏”两种。“坐奏”时表演者坐于椅上演奏,“立奏”时表演者则要一边行走一边演奏,俗称“行街”。江南丝竹表演艺术中最有特点的是几种器乐的混合演奏,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的织体定法颇有特点,因此深得当地民众的喜爱。又如上海浦东三林的舞龙本是明清时期当地民间的一种自娱性民间舞蹈活动,一般都在节庆、庙会、灯会等场合中表演。解放后,三林舞龙由行街表演逐渐转向广场性表演,由自娱性转向专业性,并与狮舞、云排舞、鼓舞等其它一些民间舞蹈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艺术水平与观赏程度。20世纪90年代以后,三林舞龙队在队长陆大杰的带领下,对舞龙技术进行了一番创新,将舞蹈艺术的优美肢体语言、戏曲的步法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技巧的腾跃翻滚等融入到舞龙的技巧中,形成了“海派舞龙”的特色,开辟了现代舞龙的新天地。除了江南丝竹、三林舞龙以外,上海本地演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相当一大批,如沪剧、越剧、评弹、锣鼓书、打莲湘、花篮灯舞、手狮舞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过一定的整合与改编以后,完全可以成为上海演艺业中的品牌项目,为上海城市演艺业的振兴与发展增添不少的亮色。

上一篇:实事演讲下一篇:广东省高中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