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读书笔记

2024-07-14

矛盾论读书笔记(精选9篇)

1.矛盾论读书笔记 篇一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矛盾论》、《实践论》两篇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在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

际,一方面注重融会贯通文章中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又充分运用这些基本观点来解释和回答自己

在思想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很受启发,很有收获。

事物普遍联系着,矛盾普遍存在于任何联系当中。《矛盾论》告诉人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国家大事、社会发展等等,矛盾可谓无处不在,对个体生命而言,没有了矛盾,生命就会

化为尘埃,没有了矛盾,社会生活就会死水一潭,濒于衰竭。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理性

思考的“钥匙”,才正确对待个人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做一个清醒的、理性的人。

一是要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

作为公安民警我们每天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治安问题和工作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是一项矛盾或一项系统综合矛盾

。处理治安问题,想方设法完成工作任务,也就是在处理矛盾。

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首先就是要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应该对在工作中可能遇着困难和问题早做思想

准备,在工作任务面前也就是在矛盾面前尽量做到冷静、从容,站在相对较高角度分析问题。如果不能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就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比如,在治安形势严峻、工作任务艰巨繁重时,产生急躁情绪,认

为问题太多、任务太重,感到无从下手,抓不住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比如,面对成堆的治安问题、人民内部

矛盾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想在短期内解决所有的困难、问题和矛盾,把各项工作相互割裂开来,孤立的看问题,从而在不断涌现的矛盾和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面前感到疑惑,以至被动应付,身心感到疲惫;有时遇着

重大问题或困难,感到绝望,以为不可能解决了,不懂得矛盾运动变化的绝对性,不知道任何矛盾肯定会向前

发展变化的这一规律,更不能抓住有效的时机、作出有效的反应和行动。因此,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工作

上的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其次,必须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矛盾中的两个对立面也有主要方面

和次要方面之分。因此,必须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所从事的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找出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即找出当前工作中的重点;明确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抓基层基础建设,当前有

许多矛盾和问题,局党委以“抓基层装备设施建设,打牢人口管理、治安防控、情报信息、科技强警等工作基

础,苦练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法律知识等基本功”为主要矛盾,大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当然,矛盾是不断涌现的,旧的矛盾得到调和、问题得到解决,新的更高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又必然产生了,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早做规划,不断的加以解决,推动工作向更高更新层次发展。

有时,在工作中我们会处在矛盾的焦点上,本身就处于矛盾的一个方面,不允许置身事外,以第三方的位置和

角度来处理和解决矛盾。这时,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准确把握矛盾的发展方向,对正确的东西要敢于、善于

坚持,争取矛盾的另一面向已方转化;对错误的东西必须果断放弃,顺应发展方向与潮流,使自己的观点和行

为向正确的方面转化,推动工作向前进步。

只要树立了正确的矛盾观,就不会出现一味回避矛盾和问题的错误做法。因为,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人不

可能回避。事实上,回避了这个矛盾,马上就必然会陷入另一个矛盾或几个矛盾当中。因此,应该认识到“矛

盾”是回避不了的,我们只能选择解决矛盾的时机,不能真正回避矛盾,置身于矛盾之外。

二是要正确对待同事之间的矛盾。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相互之间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是必然的。

与其它事物的矛盾一样,同事之间的矛盾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多数是因解决工作

矛盾而引起的。出现矛盾时应取包容的态度。比如,不同的观点、方法之间会碰撞出火花,不同的性格和习惯

会产生矛盾,有时利益上的分配也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意见,这些矛盾的出现都是正常的和必然的。

因此,对待同事之间的矛盾,应以包容的态度,切忌走极端,搞激化。要坚持用化解和调和的方法解决同事之

间的矛盾,和其它矛盾一样,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只要坚持正确的观点,互相体谅,同事之间的矛盾会得到

有效的化解和调和,大家最终都统一到工作上来,友好共事。对工作上出现的分歧,还应该特别注意多考虑各

方的观点,从中汲取营养与精髓。

三是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瞬息万变的物质世界当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就是生活在矛盾当中,生活本身也

是一个矛盾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的一生,从小到大、从幼稚到老成,成功与失败、贫穷与富有、得意与失意、健康与病痛„„这些都逃脱不了矛盾观、发展观所揭示的必然规律。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顺心或不顺心的事,或者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应该正确对待。在个人修养上,特别是在对待财富、名利上,要努力做到宠辱

不惊,去留随意。懂得人生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并不表示我们应该在人生矛盾运动中无所作为,消极对待。在对待事业、工作和人生的价值上,我们应在矛盾斗争中,时刻注意保持昂扬的斗志,积极把握主动权,使自己

成为命运的主人。从各方面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努力工作,使自己的人生矛盾运动向高层次发展,为社会做出

自己应有的贡献。

书一读就有心得,是不可能的。由体会到领会,还要费一番苦功夫。我今天在这里就学习《矛盾论》与大家交

流一点想法,不能叫心得,充其量算得上是篇读后感,不正确这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2.矛盾论读书笔记 篇二

教学十几年以来,我一直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读书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写作上,而读书笔记是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最好手段。它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水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肤浅的写作,让学生的作文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还是立意的深刻、新颖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引领读书,读什么,怎么读

“读什么”往往比“读多少”更重要。初中阶段应当让学生读一些打基础的书,这些书应该是精品,对学生文字功底的形成有很好的帮助。我反对读中考优秀作文,而是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敢于阅读难懂的精品。

(一)根据不同学段推荐相关阅读书目

如初一重点读写人记事的作品,初二读经典小说,初三读精美的散文。

比如初一暑假,我布置的读书作业是:至少读一遍《水浒传》,写十篇摘抄或读后感,每篇400字左右。

教学中,我还随课推荐阅读,效果更佳。在教授《端午日》时,我推荐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二)根据阅读水平有针对性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分层指导。

读书少的学生,或许没有享受过读书的乐趣。我就从学生最喜欢的领域入手,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感受读书的快乐。比如,一个学生喜欢读推理小说,我就推荐他读《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浅阅读的学生,要么喜欢读书却不会选择适合的书,要么是不会读书,读得浮光掠影。于是我一边推荐一些书给他看,一边在读书方法上给予指导。对那些喜欢阅读且读书有深度和广度的学生,我就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读了哪些书,读到什么程度,引导他们向纵深处思考。有个初三学生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写作风格近似鲁迅,充满阴暗色调,连性格也很孤僻。我就引导他读一些明快的书,如《安徒生童话》和陈丹青的《大先生》等,有读书底子的他,把安徒生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再回过头来读鲁迅的文章,人就变得乐观平和多了。

二、指导写作,写什么,怎么写

在指导写作上,必须明确要求,加强和学生点评交流。

1.片段简评与读后心得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等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我要求学生写片段摘评和读后心得。片段摘评,要求多摘多评,重在评,每则摘抄不多于300字。摘的是作品中触动自己的地方,或是赞同之处,或是质疑之处;评的是自己的思考、联想,深以为然或不以为然的理由,强调的是思考和内化。读后心得,就是一种小议论文。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本书或一个系列的书后,在简评的基础上,找一个中心,提炼出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每周我布置的语文作业是五篇摘评和一篇心得,“五摘评”是写300字的摘抄加点评,“一心得”是写一篇600字读后感。摘评与心得的作用是互补的,摘评强调读书时的碎片式的灵光,心得强调走进书的深处。两者都是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不少学生写了系列性的读书笔记,有摘评,有心得。请看金婉丽同学写的评论林黛玉的一个片段:

黛玉爱使小性儿也是一大特点。她对宝玉、宝钗,甚至还有湘云、袭人都有“含酸”的尖刻言词,一张嘴不饶人,伶牙俐齿,嘴尖舌利。有时故意挑刺儿,甚至都让人难以忍受。对丫环、婆子们也常是如此。但她也有温柔随和、天真可爱的一面,如钗黛和好,宝黛读曲等。其真率坦诚,有如霁月光风。

一学期下来,不少学生的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一本,密密麻麻地记着自己阅读时的心情、心境、思考与心得,班级里出现了一批研究《红楼梦》《水浒传》的“小评论家”。

2.口头点评与师生交流

口头点评。我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在课前演讲,然后由同学点评,我再作深度引导。比如,毛蔚同学在推荐洪应明的《菜根谭》时,一位同学就演讲本身给予点评:“讲稿简洁清晰,观点明确,但对书的内容陈述过多,造成后面的演说有些仓促。”针对他的评点,我追问质疑,继续挖掘并提出建议:“你去看看洪应明的《菜根谭》,或许你会更喜欢这本作品。”后来,她把这本书买来阅读,并写出了专题读书笔记。

除了课前这种口头点评外,我更多的是和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进行交流。

比如,王菲同学点评任强的《课堂上》:

任强的《课堂上》的前言写得极漂亮,可是接下来,我开始怀疑我的初读感受,这不是流水账吗?等我看完才发现——哇,真的全是流水账。

我回复她:

是流水账,但又绝不仅仅是流水账,而是她教育生活的记录。作为一名教师,透过任强的文字,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的心,不光是为师者的心,还是一颗入世者的心。再去读读《山那边的孩子》,也许,你就不认为这仅仅是流水账,而会另一番感受了。

下周的摘抄本上,她用文字告诉我:

老师,按您的要求,我去读了《山那边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悲愤。我才知道,在中国,在我身边原来有那么多我无法改变的人和事,他们的希望在哪里?他们挣扎在生活的艰难处。作者人在其中,却也无能为力,这更让我切身感到无力。难道真的不能改变吗?

这样的读书交流,是思考,也是写作。也许,学生起初的思考是幼稚的,但有了幼稚才会有成熟,写作也将越走越远。

3.搭建发表的平台

学生是需要激励的,收获成功是最好的激励手段,所以,我从多方面为学生发表文章搭建平台。

一是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每周的读书笔记我都认真批阅,从中选出3篇优秀的文章进行一对一指导修改,先刊发在每周一期的班刊上,再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一方面鼓励了发表文章的学生,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

另一个是口头发表。每天的课前演讲,就是最好的口头发表平台,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初一年级第一个月演讲主题定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在演讲内容上,我都做具体要求,分成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段、我的感想等几个板块,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发表个性化的读书笔记。一个学生对梁实秋《谈时间》做了摘评,演讲出来,那字字珠玑般的思想,赢得了同学们由衷的敬佩。班级里,学生主动买书,在书上做点评,一时蔚然成风。

只站在班级的讲台上还不够,我又把他们推向学校的北中讲坛。寒假后的第一周是读书汇报交流周。各班在读书汇报交流会的基础上,选出一名学生登上北中讲坛,展示读书成果。我们邀请校内的老师进行评奖,设置多个奖项,如最佳人气奖、最佳解读奖、最佳展示奖、最具哲理奖等,以此来鼓励学生。这些平台的搭建,让每个学生在读书中积累素材提升思想,在交流碰撞中相互感染激活思维,在写作中锤炼语言学会表达,为学生的读书、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3.《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读书报告 篇三

【关键词】资本主义;宣传思想;启示

丹尼尔贝尔是当代美国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在战后西方的社会学、未来学和发达资本主义研究诸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这本《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他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

贝尔在本书中集中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内部的脱节与断裂问题。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资本主义历经二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内的根本对立与冲突。这三个领域相互独立,分别围绕自身的独立原则,以不同的节律交错运转,甚至发生逆向运转,而且这种冲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将更加突出。”

在贝尔看来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资本主义的结构矛盾:在经济领域体现为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原则”导致了人性被压榨;在政治领域人人平等的观念vs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僚机构的诞生其本身的目的在于控制阶级冲突和对抗,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在文化领域表现为资本主义“自我表达与自我满足”与现代派文艺理论和作品中的返祖与反理性。(个人理解这可能由于文化在发展变革中的滞后性以及信念缺失导致的对传统价值的回归。)

②资本主义精神的裂变:法治社会下传统道德观念(禁欲与节制)被突破,因为“法无禁止即许可”,以及金钱作用下享乐主义的盛行打破了原有的道德基础,原有道德的约束力在降低甚至消失。

③现代主义与信仰危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打破了中世纪人们对时空的认识,将“人”从原来的对“神”的崇拜中解脱出来,这理应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的一大进步。但同时这种认识上的颠覆造成了人们信仰上的缺失,由于人超越神成为了世界的主宰,反而使人们难以把握自我。

④后工业化社会的新宗教:在思想观念上,人已经取代神成为世界的主宰,成为改造世界的主要力量。它既需要通过科学了解和征服自然界,也需要寻找自己的信仰,而宗教无疑成为这一角色的最好扮演者。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人类生存面临的基本问题(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等)总是无法回避,因此宗教得以回归。

在贝尔看来,一个理性的人所应有的状态是有节制的物欲需求、以社会公共利益和文化为重和较发达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但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包括思想文化在内的许多要素都被绑上了商品经济的”战车”,深深打上金钱的烙印,都会被“物化”。

一、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必要性的思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飞速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以丰富。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实行,国门向世界洞开,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纷至沓来,这给我国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诸多挑战。邓小平曾经指出:“当中国打开窗户的时候,苍蝇蚊子都要飞进来。”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开始冲击着原有的思想文化秩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思想在社会上泛滥开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迫切需要重构我们的价值体系,寻找我们的信念支撑。因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是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由此可见发达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二、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举措

首先,当前全社会正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正是为我们构建一个理念框架,让社会各要素都在既定的“规矩”下活动。此外,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充分运用市场规律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诸如“群体价值超过个人价值”,“财富切莫转化为与之无关领域内的特权”,这就不仅需要道德方面的约束,更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加以干预,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后,思想道德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固然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征信系统”的方式将其具体化,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全民族道德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来实现,使社会全体成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更是要常抓不懈,时时防止资产阶级的“文化侵蚀”、“和平演变”。“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筑牢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在影响国家安全的诸多要素中,笔者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应该放在首位。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只有“阵地战”与“持久战”,而不是“游击战”与“速决战”。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中来。我们要了解中国国情,也就是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文化的精髓修身养性,提升自身内涵,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当然,我们也要对外来优秀文化持包容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古代东西方圣贤的许多理念存在共通性,对此我们都要自觉吸收借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从贝尔的视角来看,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容易导致两大系统产生相互冲突,但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有着自身的优势,例如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为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89

4.矛盾论 读书笔记 篇四

《矛盾论》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又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哲学著作,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总结了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着重批判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面积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这部著作对世界革命人民有着伟大的意义,是正确地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争取革命胜利的指南。借此读书笔记机会,我粗浅的对该著作进行了学习,并在入门阶段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先引用《矛盾论》的开头一段:

事物的矛盾法则,既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发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是,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为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谐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由此段可以知道既然矛盾法则是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的核心,那么,在学习矛盾论之前,我们就需要先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下,就矛盾论与辩证法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辩证法这个词,起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指进行对话和辩论。古代希腊辩论的风气很盛,常常对许多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进行激烈的论战。在古希腊人那里,所谓辩证法,本来是一种论战的方法,就是在辩论的过程中,通过揭露对方论点中所包含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以战胜论敌,求得真理的方法。这种方法被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推广到了对万事万物的研究上。这些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也都是包含着矛盾的,矛盾构成了事物的本质,揭露和发现构成事物本质的矛盾,就是辩证哲学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当然也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的,但他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既不同于附带素朴的辩证法,也不同与近代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唯心辩证法也将是讲事物是包含矛盾的,但他认为事物和事物的矛盾都是某种精神或观念的产物,这就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把辩证法神秘话了。唯物辩证法则不同,他认为食物和食物的矛盾都是客观的存在,并不是什么精神或观念的产物。辩证法的理论,不过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辩证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从根本上纠正了为唯心主义把辩证法神秘化的错误,使辩证法成为科学。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包含三个定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此外唯物辩证法还有一系列的范畴。在所有这些规律和范畴中,列宁把对立统一称为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毛泽东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

那么什么叫对立统一?以及为什么说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呢? 所谓“对立统一,就是不用性质的对立的东西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性质不同的两个互相矛盾着的对立面,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也就是说,每一事物都是由两个相互矛盾着的对立面组成的统一体,都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一分为二,二者意思一样。有些事物,初看起来好像无法一分为二,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分的,而是我们还没有具体认识到这个事物内部的矛盾。比如说,马克思主义怎么一分为二,毛泽东思想怎么一分

为二?当然不能从正确与错误来分,而是应该从绝对与相对来分。

懂得了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研究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来看。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而要研究这种普遍规律首先就需要回答:为什么自然,社会,和思维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这就解决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问题,成为了我们研究辩证法的其他一切规律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第二,从对立统一规律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系看。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虽然有他们自己的特定的内容和意义,但从根本上来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各个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在整个辩证法的其他一切规律和范畴之中,它是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

由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因此我们在研究对立统一规律的时候,必然要涉及广泛的放慢,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同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即人们的世界观或宇宙观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研究对立统一规律时,必然要涉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样两种宇宙观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讲的是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怎样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么人要具体深入地弄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涉及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在研究矛盾的斗争性的时候,又必须要涉及对抗是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的问题,即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问题。

《矛盾论》就是从上述各个方面来系统的论述对立统一规律的。

5.矛盾论读书笔记 篇五

(一)事物的矛盾法则,既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这句话是开篇第一句话,也是整个《矛盾论》的灵魂。怎么去理解对立统一呢?这个要分成两个层面去理解:

(1)毛泽东《矛盾论》非常清晰地指出,任何事物都是建立在它的对立面上面的,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没有匪类,根本就不需要“警察”;没有妖,根本就不需要仙;没有“魔”,根本就不需要“佛”。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

(2)“矛”和“盾”从一个大系统的角度讲是统一的。战争是由双方,或者是“几方”共同组成的;交易是由双方,或者是“几方”共同搭建的。从大的方面看,一切都是统一的。

(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鸡蛋会变成小鸡,但是石头永远也不会变成小鸡。其实这个内因才是整个事情的关键,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永远要靠内因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这句话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具体到一个人,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工作,不提高自己的认识,不努力学习新知识,是不会成为“富人”的。即便是外部条件很好,但是内部的因素是关键因素。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人,同样是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历史环境中”,没有富起来的人应该多思考自己的“内因”。

(三)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关键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很容易理解,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矛盾之中,没有任何疑问。关键是要理解好“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完全相同的东西根本不存在。每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都不一样,每一个事物和另外一个事物也都不一样。关键是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事情具体办理。不要去“千篇 一律”地解决问题,用一个公式去套任何事物。这样做是不理智的,也不能解决问题。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点也是不一样的,这个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即便是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在于研究不一样的地方。

(三)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这个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很多例题,通过对例题的理解,逐步“升华”到对一种定理和定律的理解,这个升华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概括”。然后在用概括出来的“定理和定义”的理解去解决其他的“题目”。这个完全符合人类认识自然科学的规律。从特殊到一般,然后再在从一般到特殊。研究成功的“案例”,研究成功的人,每一个“案例”都会有其特殊性,但是也有共同点。这个需要不断概括,升华了这些共同点会帮助我们成功的。

“程序员”写代码需要定义很多“类”,这些有“母类”和“子类”。母类其实就是“矛盾的一般性”,子类其实就是“矛盾的特殊性”。这样编程具有效率,简化代码。这个不就是符合高度概括的规律么。

(四)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关键是“主要的矛盾方面”。

这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比较容易区分,遇到事情要尽快抓住“中心”,尽快梳理出“主线”,这个“主线”其实就是“主要矛盾”。如果不这么做,很快会淹没在“浩如烟海”的线索之中。

但是更加关键的是,找到主要矛盾的“主要的矛盾方面”。因为主要的矛盾方面才是真正推动这个事情的因素,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彻了,才会更加准确地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比如说:抗日战争中。中国内部的矛盾,说白了“国共两党”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中国和日本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个是大事情。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和蒋介石领导的国名党好比一个家庭相争的两兄弟,现在大敌当前,关键是先“解决外部敌人”。而中日战争中,日本又是主要的矛盾方面(在战争的前期和中期),所以研究日本的情况,研究日本的战术显得特别关键。因为日本是主导方面。

这个世界上,大道理永远“管”小道理。但是这些不是永远不变化的,事情会发生变化。次要矛盾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也可能发生变化。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国共两党接下来发生了战争就是变化的结果。

(五)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矛盾论》特别指出,研究矛盾问题一定要全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方面,或者仅仅看到矛盾的一部分。这样做根本无法把整个事情“看透”。抗日战争中,仅仅研究中国一方面是不够的,必须研究日本一方面。企业竞争中,仅仅研究自己的企业是不够的,必须研究“对手企业”。金融活动中,仅仅研究“庄家”和“大户”是不够的,必须研究“散户”。一定要全面的思考问题,全面思考问题才会得到正确的结论,才可以真正指导我们工作。

(六)事物是在变化的,发展的。与时俱进很关键。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妻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

6.矛盾论读书笔记 篇六

一、摘要: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著作,它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并针对当时党内出现的“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为当时中国革命斗争和经济发展中各种矛盾的解决指明了道路,而它其中的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思考,反对教条主义错误,由矛盾特殊性引发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探究的思想精髓,不仅对于过去,而且对于现在和未来都具有很深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教条主义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提纲:

(一)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思考

(二)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

(三)把握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正文:

(一)《矛盾论》中给矛盾的普遍性下了如下定义: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2,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就拿我来说吧,我的学习和玩乐就是一对矛盾,如果我想学好习,就得控制好我的玩乐时间,在我的学习进程中还会遇到诸如时间安排上的矛盾……往大的方面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也是一对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也是一对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一对矛盾……因而,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和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矛盾的特殊性指,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中国的革命战争中,毛主席正是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根据中国国情,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的道路,他还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指出中国红军的作战方式是“围剿”与“反围剿”,并进而分析这种作战方式对红军作战的具体要求,使红军的作战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江泽民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党建问题引起更多人的重视;胡锦涛主张“科学发展观”。他们这些思想,无一不是在掌握了矛盾特殊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规律而提出的。可见,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二)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道;“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 回顾中国革命历史,多少人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啊,他们或是照搬外国的体制,或是照套外国学者的理论,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归根到底,就是“我们过分强调„一般‟而忽视„特殊‟的关系”。

① 由于对矛盾特殊性的认识不清而导致的教条主义错误依然广泛存在我们的社会中,可以

说是无孔不入。举中国的教育和企业经营的例子来说,很多老师讲课照搬课本,将课本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更是盲目相信权威,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如此下去,中国的教育该走向何方呢?这不禁让人联想起钱学森的“三问”。②我们时常会发现很多企业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某些权威书本上的观点并确定其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原理,这样的话,也难怪我们中国的很多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了。

综上所述,我们要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就要应该辨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矛盾普遍性的基础上,深究矛盾的特殊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引发的一个问题,对此,毛泽东给出了他的答案: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矛盾论》中捉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个人来说,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中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对于我们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也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四、结束语

7.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篇七

一、读书笔记形式的指导

传统的读书笔记大多采用做批注、摘抄好词好句及写读后感的方式。这样操作,时间长了,学生会失去兴趣。我们在传统的读书笔记形式上创新,教给学生多样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根据书本特点采用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1. 绘本式

在阅读的书里,有许多书配有插图,也有文字表达耐人寻味却不配插图的。我们引导学生把画画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图画配文字的形式再现书中的某一人物或情节。如读《埃米尔擒贼记》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读完书后,把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画下来,可以结合插图,可以自己创造,并为图画配上相关的信息。这样图文结合的形式,学生乐于尝试。

2. 粘贴式

制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有时候觉得一个栏目要写的内容较多,但是这个栏目的空间有限,我们就让学生把要写的文字先写到便利贴上,再一张一张叠起来粘贴到读书笔记本上,由于便利贴小巧,又有多种色彩和形状,很受学生欢迎。做科普读物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会收集一些图片,那也可以贴在相应的栏目里,作为文字的补充。为了美化,有些学生还喜欢根据内容贴相对应的活动照片、风景图片,这都值得肯定。

3. 表格式

顾名思义,就是读书笔记采用表格的形式。学生在阅读中根据预设表格,边读边思考,边归纳边整理。如《春田狐的爱》一书的阅读,可以就自己对狐狸的印象设计一份表格,填写自己原先对狐狸的印象以及阅读本书后对狐狸的新印象。

4. 评星式

评星式的读书笔记,一般包含以下栏目:

5. 小报式

所谓小报式读书笔记,一般要求版面设计比较精美,内容丰富,书写端正,画面清晰,作品完整,可以用来展览,或者用于教室布置,也可以用作收藏。小报式笔记相对费时,但往往有机会得以打印与展示,学生参与兴致高。

除了以上罗列的几种,读书笔记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提纲式、漫画式等。这几种形式可以单独成为读书笔记,也可以几种形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随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外读物不同风格而变化,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挖掘。

二、读书笔记内容的指导

形式为内容服务,读书笔记做得好不好,最主要的是内容。读书笔记里可以安排哪些内容,怎样把内容展现出来,这些也需要教师的指导。读书笔记内容的指导,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1. 主要栏目的设计

做读书笔记初期,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读书笔记的栏目,这样既能降低做读书笔记的难度,又能教给学生栏目设计的技能。比如,读《昆虫记》,根据这本书的内容,我们设计四个栏目。栏目一:昆虫小名片;栏目二:作家笔下的昆虫;栏目三:我笔下的昆虫;栏目四:昆虫小百科。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把这四个栏目都做进去,也可以择选其中几个,或者增设其他栏目。因为有栏目预设,学生知道怎么去做这份科普读物的读书笔记了。

当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设计读书笔记栏目后,教师就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栏目。如《鼹鼠的月亮河》,有的学生设计了“美丽的月亮河”“米加的梦想”“友情的温暖”“美好的结局”等栏目,都很有创意。

2. 阅读任务单的提供

阅读任务单,能为学生提供阅读思考的路径,提示他们思考什么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思考,沿着怎样的思路思考,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任务单的形象提示去完成读书笔记。根据课外读物的不同,我们提供的任务单也是不一样的。

(1)指向关注人物形象的任务单

小学生阅读的材料大多是儿童文学,这类作品一般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调皮捣蛋的,有善良天真的,有幽默搞笑的,也有可亲可敬的,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看完一部作品时的印象有些凌乱,阅读这类作品时,提供设计“人物名片”“人物小档案”“我来描述你来猜”“人物关系图”等任务单。学生能根据人物特点进行描述,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本书,并且把这个人物的形象记在脑海里了。

(2)指向把握文本内容的任务单

在阅读了整本书后,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这时,可以提供图式化的任务单,以帮助学生对书本内容有整体的感知,使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变得既有趣又有效。如阅读《爸爸变小记》,提供如下阅读对照表:

(3)指向故事情节的任务单

故事情节是小说阅读的要素之一,学生在读整本书的时候,最先关注的一般是故事情节,印象最深的最想聊的也是故事情节。教师针对故事情节特点提供学习任务单。比如,阅读《淘气包埃米尔》,让学生填写“心情日志”:

三、读书笔记写法的指导

不管是做哪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写法的指导不容忽视。比如,做批注式读书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做批注之前想好怎样表述简明,关键词是什么,想好后再写。如果是借阅的书,要做批注,就要写到便利贴上,夹在那一页里。再如,摘录式读书笔记,可以把书里的精彩观点、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以备将来选用。摘录后,不能忘记写上摘自什么书及页码,还要记下书的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日期。

难度相对较高的是小报式读书笔记的写法指导,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感想、读书体会及读书收获写出来。要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除了认真地读懂原作,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表达技巧,让学生根据书本特点去发现表达规律,学会迁移运用。如何表达,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联结生活法

儿童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富有情趣的情景画面以及触动心弦的语言。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读好这些语段,并能联想自己的生活情景,借用文本中的特色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一个体验。如《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当学生读到爸爸变小后,妈妈让他每天待在杨哥的口袋里监督他上学,同时还发生一系列有趣而又神奇的事情。学生读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读完后,就让学生想象:如果你的爸爸变小了,会发生什么事呢?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就可以写一写。

2. 人物速写法

故事阅读中,总有让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读完故事后,每个孩子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角度也是各有不同的。我们由学生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去设计人物名片,可以是人物的外貌变化描述,可以是人物的性格内心描写,也可以是人物主要经历的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写。读《精灵鼠小弟》,我们就尝试让学生设计人物名片。学生的读书笔记上出现了鼠小弟、野茉莉等人物多样化的名片。毫无疑问,学生的读书笔记内容也丰富多了。

3. 换位想象法

想象自己是一名记者,对书里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采访,然后尝试用被采访者的语气回答问题。或者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人物,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自己会有哪些经历,把它写成日记。还可以给书里自己尊敬的或者喜欢的人物写信,请教问题或者提出建议。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同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如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和书中的小林校长或者小豆豆对话,然后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回答。换位想象,不失为表达的一个好方法。

4. 故事续编法

我们读任何一本书,总会进入故事中与书中人物一起快乐,一起难受,一起担心,总会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产生不同的体验或认识。学生读故事也一样,总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联想。针对此,我们引导学生想象,想象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描述一下书中的人物在本书诞生之前的几年或之后的几年发生了什么。如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教师引导学生用上一段或者两段话,写一写鲍雷伊以后还会给汉修先生写什么信,学生兴致较高。

总之,学生做读书笔记,教师要精心指导,当学生掌握一定技能后,再慢慢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要及时通过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与交流,让大家在互相观摩中学习。对于优秀作品,通过发喜报、上传家长群及张贴到班级展示园里进行奖励。读书笔记交流后,学生可以再次修改完善,修改后的读书笔记,继续予以加分,让学生尝到努力后的喜悦,激发他们保持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读书笔记两则 篇八

艺术是座圣殿,走近它,得找到一条通道。

中学时学画画,仅得皮毛,上大学后读到丰子恺的一本美术论著,始见艺术圣殿的微芒,趋光而行,渐行渐近,读到介绍画家米勒一节,才有了登堂入室的感觉。

米勒早年贫苦,他的学画全靠自觉和天分。他有一位独具洞见的祖母,启发他“为永远而画”。祖母是位忠贞的教徒,这样,画家的作品里就有了接近天堂、虔诚膜拜的圣灵感和仪式感。他的画极其纯粹,虽然笔下所绘多是农夫、劳作、土地,因为感情真挚,所以难得的干净,那种为爱所浸沤再经爱淘洗后的干净。

他画《诺曼底的挤牛奶女工》,一个女性,肩背瓦罐,走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天色将暮,画家迎光望去,看到了一个坚实的人物形象,于是他赋予她圣徒的荣誉感。生命可能卑微,却都是天地的爱子。

与此相比的,是一幅《持?的男人》。一个中年男人劳动半晌,疲累至极,他持攫休息,抬头一声叹:啊——。这仿佛是从土地里发出的声音,是沉埋许久的、流汗流血后仍要无休止的劳动下去却食仅果脯的一声叹。他们的生命与土地是相融一体的,而土地需要他们更甚于他们依赖土地。他的背后是焚烧草木的几缕轻烟,证明这是秋天,一边在收获,一边在播种,所以这声叹,在沉重之外,并不给人压抑感。相接近的另一幅《依锹而立的男人》。同是劳动半晌,却不觉累,反倒轻松俏皮。画中人尚在青春期,即便土沙蒙面,依然清纯,可爱,无限地扣动心弦。

画家画锯木、画拾薪、画荞麦收获,仿佛那不是在干活,而是有节奏音律的舞蹈。画中的男人、女人,能于枯燥乏味之中,自觉创作出歌诗和欢乐梦想,他们为生的劲头多么给人力量和鼓舞!《拾穗》是画家的代表作,称得上是画家一生创作的集大成者。祖母、母亲、女儿,三个弓背弯腰拾穗的女性,让麦穗变成了圣果,土地变成了圣殿,背景上的人与物变成唱诗班的儿童和礼乐器物。她们三个则接近于圣母子而有了光泽。整幅画是凝固的,安静的,趋于满足感的,祖母微转身躯所掩饰的苦,包容起一个暖和明亮的乡村世界。画作之所以传世,在于画家画出了生命的溢出,所拾之穗是丢弃之穗,拾起穗是在拾起自己,拾起劳苦的尊严。对,这是一幅以尊严对等天地的生命之作。

画家达利在看到《晚钟》时说,他就是画中那位有点懵懂无知的丈夫。傍晚,天空洒满落日的余晖,土地也镀上了一层金色。远处村庄里教堂的钟声传来,妻子端肃而立,做起祈祷。那钟声于是传出画外,让每个人起了宗教的心念,让自己污秽的身子获得洗礼。画中的丈夫大概有点无辜,所以他才那么的坦荡随意。

画家一生辛苦,晚年才得富裕。他作画无颜料和画布,常常在一幅之上再覆盖着画一幅。画幅一般偏小,因为大画所费太过昂贵。如此,作品也就精益求精,幅幅都堪称经典。画家患有眼疾,所以画作面目模糊,这也成了他绘画的风格,黑沉,厚密,鲜有亮色,但又沉稳,厚重,一笔生辉。这是画家独具的魅力。

米勒画了大量的素描作品,给人出示了一条通往画家心灵秘境的通道。沿此而行,能找到绘画的许多秘密。由此,米勒启发了另一位艺术大师,他就是梵高。

马蒂斯的画

直觉让我从众多绘画大师中第一个选择了马蒂斯。他笔下那个个勇敢生长地洋葱,画出了超越绘画概念的个性和姿态。在众多色彩中,他以土红作为自己绘画世界的主宰。女主人、水果、蓝色花卉、嵌满窗口的绿草地,以土红把它们包围。马蒂斯说:这就是和谐,红色的和谐。于是我们看到一幅画,像看到自己的家,你就是那个劳碌了一天的男主人,水果、蜜汁、舒适的椅子,专等你享用。

画家生在贵族家庭,生活优渥,所以他的画作没有丝毫苦意,也不刻意悲愁,连淡淡的伤感也寻不到。画家所绘出是春天的暖、秋日的收获、女性的成熟和生命的欢歌。每看一次他的画,总能让疲劳的身心得以舒展,呵,日子可以过得如此甜美。

马蒂斯用笔丰富、多彩、细腻。画植物都是枝叶丰茂、多汁多肉,画居室则是繁密华丽,以满满的实物布局画面,让人有富足感而不觉虚无。

社会是分等级的,马蒂斯的作品流行在上流社会,但却不为当时的画派所容。他年轻时作画近似狂怪,粗略看去,形同野兽,人们始以“野兽派”的称谓命名他和一批青年画家的画作。据说徐悲鸿不喜欢马蒂斯的画风,以为一丝不苟的写实主义才是绘画的正路,所以他一提到马蒂斯,就直译为“马蹄死”。这不是在拒绝,只是主张有别。徐悲鸿从艺是为报国,振兴一个民族的美术事业;马蒂斯则有为艺术而艺术的探求意味。所以徐的绘画取材宏大、心情振奋,马的绘画多是室内一景,能给人慰藉、愉悦心灵。

马蒂斯的绘画柔和、优雅、安静,似有享乐的倾向,所画妇人又风情万种,让人有一刹那的堕落感。而一幅《舞》,则将这一切错觉般的意识荡涤一空。因为《舞》寓意颇丰,以简单的拉手舞蹈,画出了人类生命解放了一般的狂欢,并无限放大,塞满天地。

这是一幅有来由的画作,无此画,画家无以成大师。

唯一动一境才能平衡。所以画完《舞》,画家又画了一幅《音乐》。三五之人,有吹有奏,有立有坐,一种曼妙的音乐便风一样飘来。画面是那么静谧,如在季节的河流中。

马蒂斯一生勤奋,绘画不辍。晚年行走不便,便挥起剪刀作起剪纸和贴画。这些作品有的小如手帕,有的整幅贴墙,一样的灵动、如意、美满。给人以另一种绽放的风华。

上学时临摹过马蒂斯的速写,线条如舞如乐,每一下笔,那是生命的呼吸。这样,我就向前走近了一步,近距离的接触到了大师,从而学到何为美、美為何物。

责任编辑:杜青莉

9.矛盾论读书笔记 篇九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书笔记

前言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新中国建设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成果,它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于国家与社会建设的深刻思考,也充分体现出毛泽东个人以矛盾斗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这一讲话虽然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是毛泽东基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对于重大问题做出的回答,但如果将其放置于今天的中国社会中重新审视,往往能够获得富有价值的新的认识。

眼下的我们处在一个激烈转型的社会中,中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到今日可谓成果显著,然而成绩的背后则潜藏着令人堪忧的隐患,我们深切体会到多种社会矛盾的加剧。人们在物质利益的满足中也开始对于政治与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许,思想的多元也冲击着过去单一的政治话语体系和既有的社会价值观。诚然,认识今天的问题需要与时俱进的眼光,但另一方面,在对当下社会中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之时,也应该回溯历史,重新回到历史的背景下重新认识。这恰恰是我在阅读这些经典文献的过程中一点深刻的体会。

正文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一主题,毛泽东在谈话中涉及了肃反、农业合作化、工商业者、知识分子等12个方面的问题。这些论述虽看似彼此独立,实则均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同方面的重大问题。

讲话分别阐述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及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在政治上,应区分两种矛盾,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而在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则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而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在这之中,毛泽东对于科学文化的态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重点。笔者之所以这样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科学文化领域与意识形态问题具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产党一直将事关意识形态的问题置于重要的地位,将其看做是事关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党的领导的关重大问题。其次,在物质需求不断获得满足的今天,这个国家的人民开始在政治、文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客观的现实存在着显著的差距。最后,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每一步前行的举措都面临着多方的阻碍,而在这诸多阻力中,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在今天重新审视《正处》一文中毛泽东关于文化科学领域的思考是必要的,也是具有重大价值的。

如果仅仅就字面意思来看,我们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解也许会出现偏差。因此还是应该将其放在原有的文本中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毛泽东在《正处》一文中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是“基于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

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里所提到的矛盾,包含不同思想间的碰撞的内涵,具体说来,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仍然面临着各方异见的冲击,并未被所有人所接纳和认可。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论断。

《正处》文中对于这一说法的解释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文中还指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这些观点的核心思想,实际上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不同的思想放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充分竞争,毛泽东相信,只有经得住不断考验的东西,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他也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得起考验和质疑的,在比较与竞争中,马克思主义不会示弱,反而会越发强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这样的认识能够体现出其对于异见的包容,但更多地则体现出的是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正确性和生命力强大的信心。

谈及“百家争鸣”,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一副思想繁荣、充满自由的图景,一如春秋战国时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处》中这一概念的内涵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理解,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在笔者看来,“百家争鸣”被赋予了太多理想主义的色彩,它在许多人们的意念中象征着一种近乎于自由的社会状态,加上西方自由观念的影响,我们实则是将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看成了终极目的。而毛泽东语境下的“百家争鸣”,则是一种斗争的形式,是正确战胜错误的中间过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因此,从某种角度说,这样的“百家争鸣”在一开始便具有了某种不平等性。与其说是不同思想在自由市场上的平等较量,不如说是庄家主导下一场胜负已定的游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论述,至少在理论上开始为共产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塑心态,也开始让“直面批评,包容异见”的思想为人们所熟知。

上一篇:家长心声:又到开学季下一篇:彩钢房建筑工程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