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地缘政治

2024-10-04

中俄地缘政治(共6篇)

1.中俄地缘政治 篇一

地缘政治学方面的书 交通管理方面的书

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中心和外围分析92 欧洲共同体222 功能主义258 地缘政治学268 国内殖民主义316 “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研讨会综述

倪世雄 黄仁伟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赵可金副教授认为,任何政治现象必然存在于特定的空间,地缘政治 是地理空间和政治权力交互运作的产物,地缘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治在空间如何展开。关于地缘政治结构的力量:批判与建设 陆权海权空权

国际系统的进程主要指国际制度和国家间力量的组合。哈尔福德麦金德的“陆权说”

中国千年外交与地缘政治(袁南生)

中国式古代东亚文明的中心,近代帝国主义列强角逐的战场,美国在亚洲的驻军,以及和东南亚、东亚一些国家的同盟关系,体现了美国“全球主义”的地缘政治战略,美国极力维持各地区的平衡,从而阻止有可能完全主导某一地区的大国的崛起,防止其挑战美国的单极霸主地位。中国的地缘文化战略(潘忠岐 黄仁伟)

所谓地缘战略就是“利用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地缘文化战略,是指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地缘文化空间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和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维护国家利益的总体构想。冷战结束不仅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 格局,而且改变了地缘文化格局。亨廷顿根据历史学家的既有研究,并结合冷战后的最新发展,确认了6种现代文明(印度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日本文明、东正教文明、中华文明和 西方文明)和2种可能的候选文明(非洲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在

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南太平洋地区和以东正教文化为主的中亚地区,中国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较弱,它们至多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次级空间。在周边层次上,“大中华儒家文化圈”是中国地缘文化发展的首要空间。

新地缘政治结构的功能定位:国际主义的跨国性合作(张微微)

一、建构新模式: 结构功能视角的地缘政治学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政治分析的一种研究方式,它集中研究政治体系 履行的功能以及实行功能的结构。是20世纪60年代最盛行的政治学理论分析模式之一,这种理论框架提出了政治体系、结构、文化、功能和角色等新的概念术语代替传统理论中的国家、权力等政治学术语。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分析每一特定体系中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并假定,如果一个体系持续存在或得到适当维护的话,那么它就能完成一些必要的功能,在这种意义上,“功能”就能使系统保存或永存下去。“结构”则可能是一些有关角色的组织结构。代表人物阿尔蒙德沿着“政治体系”、“政治结构”、“角色”的顺序对政治系统做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他认为,政治体系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结构组成,结构是政治体系和功能的载体,没有结构就无所谓功能和体系。

政治结构又由 “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所以,政治角色是政治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政治结构是整个政治体系的载体和内容,而 “政治功能指的是政治体系发挥的基本作用”。也就是说,功能是体系和结构的属性,没有功能的体系和结构都是没有意义的。阿尔蒙德将政治结构的分化视为政治发展的一种表象,在结构功能主义的范畴中,政治结构 分化是政治体系在受到环境变化的挑战和压力时在结构上作出的协调性变化。重建的地缘政治结构应该是以海陆联合的全球结构和合作性区域结构,以及过渡于二者之间的区域间合作结构为主要内容

Geopolitik 《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英国 杰弗里帕克著 刘丛德译 新华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一版

第一章:时代的属于: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在19世纪引起来大的争议,因为主张接入国家政策的现实事务。德国纳粹利宣传领土扩张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把纳粹主义意识形态输入到地缘中,这是地缘政治学被唾弃的直接原因。

20世纪70年代,“新地缘政治学”诞生,基辛格将地缘政治属于引入到外交政策的论述中。地缘政治学:从语义学上将,表达了政治行为和这种行为产生的地球环境间的某种特殊关系的术语。涉及到政治科学与地理学

拿破仑:国家政策取决于其地理。德温特惠特尔西任务地缘政治学的教义旨在“使政治地理学服务于这一或那一特定国家的目的”。

新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宗旨是为了增添合法性。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分析手段是政治地图,其方法是包含于对其特性的考证之中,借此理解其所揭示的现象和滋生其形态的过程。世界政治舞台的各组成部分被视为空间客体,其相互作用构成空间现象,其相互作用构成空间现象。根本目标是了解整体地缘空间和任何既定时间里在其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过程包括,首先对基本空间客体自身特征的考察;其次要探视空间客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空间模式,这包括对不同地理空间区域中相互作用模式差异性的观察;最后将地缘政治空间做一个整体的分析,从而确立对全部特征的判断,从实用主义出发的地缘政治学: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和70年代的法国、第二章:地缘政治学的缘起

瑞典政治学家鲁道夫契伦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国家作为空间范围的科学”,即国家作为空间的一个地理有机体或现象的理论。

:国家是领土组织的基本单位,国家是“凌驾于个体之上的人”,正是国家观念构成了全球战争的根源。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政治地理学》:国家作为有机现象遵循其领土增长和发展的原则。他考察了国家的特性,认为国家是维持秩序,防止混乱的惟一保障。

政府组织:英国的“全国地形测量局”和法国的“军事地图测绘局”。这样的政府组织的存在证实了官方绘制地图的军事目的。

麦金德19世纪末期英国新地理学的开创者,《世界区域》《历史的地理枢纽》,海权国家处于优势地位的时代行将结束,路权即将回归。达尔文主义者关于竞争生存的观点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第三帝国是要使德国成为欧洲的霸权民族。第三章地缘政治学的衰弱

是“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强化军事同盟,企图保持绝对军事优势,以便实现“单极统治”。在战略通道上,美国谋求控制世界能源的生产和运输通道,1986 年,美国宣称要控制全球 16 个战略要道,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大了对战略通道的影响和控制力,为此,还专门构筑强大而严密的军事基地体系,形成了足够的威慑力量。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防范和遏制中国,正忙于经营一条所谓的“太平洋锁链”,企图构筑一条东起阿留申群岛,西至波斯湾的上万公里长的超长防线,为此,还加紧拉拢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企图将它们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亚太通道安全合作、东北亚海事安全合作、亚太军事安全合作、东盟国家海上安全合作、中美海事安全合作、加强合作维护安全等 6 处

2.中俄地缘政治 篇二

一、中俄蒙三国对发展战略对接的定位

要把握内蒙古在中俄蒙三国发展战略对接中的地缘价值, 前提是知悉中蒙俄对相互发展的战略定位。具体如下:

中国的定位。从中国“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看, 中国将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放在国际经济合作“六大走廊”中的第一位, 并且将其上升到与周边国家合作, 建立与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非欧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的战略高度。这表明了对中俄蒙开放合作战略对接的重视。

俄罗斯的定位。俄罗斯将对接中国“一带一路”的行为提升到了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合作的高度, 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作为地缘经济和对外政策的一个关键发展方向。普京支持亚太自由贸易区, 并要将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优惠制度推广到远东的各个主要港口。这种定位反映了俄罗斯从地理区位和地缘关系的价值选择。

蒙古的定位。蒙古实施以公路、铁路、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输电电路等“五大通道”为核心的草原之路倡议。这是其基于自身处于中俄之间和内陆国家的区位特征、领土范围和经济需要而做出的发展战略选择。

二、内蒙古在中俄蒙发展战略对接中的战略选择

在上述定位基础上, 内蒙古在中俄蒙发展战略对接中的地缘经济选择, 表现在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 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的角度归列, 大致如下:

在政策沟通上, 内蒙古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和条件, 确立四大政策:其一, 向北开放的“桥头堡”政策;其二, 与俄蒙在产业、贸易、基础设施、人文领域的合作政策;其三, 以欧亚大陆桥为依托, 建设以乌兰察布、二连浩特、满洲里为战略节点, 对接蒙古“草原之路倡议”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的政策;其四, 根据自身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 明确同长三角、珠三角互补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以及与港澳地区、东北亚、东南亚、欧美等地区进行对接的政策。

在设施联通上, 内蒙古的五大举措:其一, 优先推建一批与蒙古国南部重点矿区、产业园区、主要城市和俄罗斯毗邻城市的重大铁路、公路和机场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鄂尔多斯、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阿尔山、锡林郭勒等国际机场及其物流园区, 呼和浩特、满洲里、二连浩特建设中欧班列编组和物流集散运转中心。其二, 实施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满都拉、甘其毛都、珠恩嘎达布其等电子口岸改造工程, 建设和扩容经满洲里、二连浩特出口光缆路由。其三, 支持俄罗斯、蒙古对应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等。

在贸易畅通上, 内蒙古的合作规划:其一, 产业上以企业主导、政府推进的办法, 扩大农畜、建材、铁路车辆、风光发电设备、农牧矿机械等优势产品出口。其二, 进出口方面支持有条件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加工制造、商贸物流、农业、科技开发基地和园区, 如对接蒙古国赛音山达重工业园区。其三, 加快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和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等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支持呼和浩特、满洲里、二连浩特联合申报中国 (内蒙古) 自由贸易实验区。其四, 贸易服务实施投资多元化和通关智能化、规范化和便利化的管理模式。推进中俄蒙智库合作联盟建设。

在资金融通上, 其政策为:其一是支持钢铁、有色、建材、装备制造、电力、轻纺、农牧业和乳品加工等有条件企业采用绿地、并购、证券、联合投资等形式开发国际产能;其二, 加强与俄蒙资金融通、金融业务和监管的合作;其三, 扩大中蒙俄本币互换和结算规模, 加快直接汇率区挂牌运营;其四, 推动保险交流。

在民心相通中:其一, 将中俄蒙青年交流放在首位;其二, 注重蒙古语在中俄蒙人文交流特殊地位;其三, 与蒙俄联合就“万里茶道”申遗活动沟通民心。

三、内蒙古在中俄蒙发展战略对接中的地缘价值

内蒙古的地缘经济选择, 对中俄蒙发展战略对接, 具有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上的价值。体现如下:

其一, 地理枢纽的价值。在地理空间中, 作为中国与俄蒙毗邻的自治区, 其左侧与俄罗斯接壤, 与蒙古国有4700多公里的边境线, 与国内八省区相连且紧靠京津, 加之通中俄蒙的铁路枢纽二连浩特和满洲里, 凡水陆空的客货运输, 均须经内蒙古, 故其地理枢纽价值至关重要。

其二, 在地缘经济区位上, 内蒙古具有促进经济由边缘区域向核心区域转换的价值。内蒙古对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属边缘区域,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也属有待开发的边缘区域, 蒙古国对亚洲的各个区域来讲亦是边缘区域。现在, 中俄蒙三国将彼此连接的区域对接成的热点或核心区域, 由此, 内蒙古就成为地缘区位的中心区、产业互补的连带区、经济开发的协作区、相互开放的交流区等, 有着由边缘区域逐渐转化为核心区域的地缘价值。

其三, 在地缘经济协同上, 内蒙古具有使中俄蒙三国相关地区由无序的经济据点转化为有序的发展节点, 由节点渐进发展成为轴线的穿通价值。虽然《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规划纲要》仍未出台, 但根据中俄签署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蒙俄就经济走廊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以及三国元首批准的中俄蒙三国合作中期路线图的精神, 同时根据内蒙古“五通规划布局可知, 内蒙古在地缘经济具有聚集、输通、协同和扩展的价值。

其四, 在地缘经济区域比较上, 内蒙古具有促进相关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地缘经济价值。从中俄蒙经济特色看, 蒙古国地处中俄之间,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部为山地, 东部为地势平缓的高地, 南部占全国1/3面积为戈壁区。经济特色为:其一畜牧业为经济基础, 天然牧场占全国面积83%以上, 居世界第六, 人均草原面积列世界之首;森林覆盖率为8.2%。其二, 采矿业属经济支柱, 矿产资源中煤、萤石、钨、金、铁、锡等储量丰富, 铜钼矿储量居亚洲之首。其三, 工业以肉、乳、皮革等加工为主, 木材、电力、纺织、缝纫和采金业也具一定规模。

俄罗斯在三国发展战略对接来中涉及领域广泛, 中俄2015年5月签署的《对接联合声明》即是例证。但在经济区位上, 俄罗斯远东及其东南部赤塔州、阿穆尔州、伊尔库茨克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图瓦共和国、萨哈共和国等, 其地理、气候、资源、生产力以及经济发展类型等, 因与蒙古国和内蒙古毗邻故有天然相似性, 但又有开发层次和水平的差距性。

内蒙古在地形上, 呈东北、西南的狭长带状的特征, 在空间区域中, 它既包托着蒙古国的大部, 又深进俄罗斯远东的腹部。在资源禀赋上, 它素有“东林西铁、南农北牧、遍地宝藏、草原秀丽”之美誉。在生产力布局上, 它与蒙俄有相似的地方, 但在开放度及发展能力上均超过前两者的比邻区域;同时, 内蒙古又有相邻八省区直接间接的支持, 其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时期居于全国先进行列等, 这些对俄蒙的区域发展具有辐射作用。

由上可见, 内蒙古在地缘经济发展上, 对于俄蒙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类型归化、经济空间秩序、经济治理能力等, 均有借鉴的地缘价值。

其五, 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文化交融价值。内蒙古是汉、蒙、满、回、达斡尔、鄂温春、朝鲜、俄罗斯等民族互相友好相处的大熔炉, 与蒙古国在中蒙接壤地区民族构成相似, 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民族构成紧密关联, 甚至在三国接壤区还有跨境民族。这些特征导致中俄蒙毗邻的相关地区在民族、种族、语言、历史、宗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居民性格等方面形成相近性, 甚或在观念上也有趋同性。由此而来, 内蒙古在中俄蒙发展战略对接中体现出充分的地缘文化价值。

四、内蒙古在中俄蒙发展战略对接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 内蒙古需要深入思考其在中蒙俄发展战略对接中的主体定位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在“8337”发展思路中有“五大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八大发展定位, 但其仍未超越内蒙古自身单向性设计的范畴。我认为, 应进一步思考三个定位:其一是内蒙古既有地方区域和民族区域双重区域身份, 又有维护国家北疆安全稳定整体代表的身份, 如何在中蒙俄发展战略对接中确立一种可以被彼此接受的身份定位, 需要周全定位。其二, 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 “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 是仅仅发挥地理交通过道的穿风式优势, 还是发挥从点到线到面或带的播种式、浸润式的发展优势, 需斟酌定位。其三, 在地理上, 内蒙古外与蒙、俄毗邻, 内与黑吉辽冀晋陕宁甘八省区相连, 如何定位其与内外各种主体的地缘关系, 需思考定位。

第二, 在本质上, 战略对接是利益的对接, 但利益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 是由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形成合力的结果或状态, 因此, 它的对接决定战略对接的命运。在对内蒙古“五通”梳理的基础上, 现在需要从利益入手, 深入思考内蒙古与俄罗斯和蒙古合作的设想, 与其利益沟通的途径和方式, 要明确对方自身的利益需求, 要区分俄、蒙各自在不同领域利益的区别是什么, 要比较双边利益和多边利益对接的相对收益, 让中俄蒙三国都说战略对接实现了互利合作共赢, 而不是独自一家自话自说。

第三, 在运行上, 战略对接历来是有机对接。从活动过程看, 如果内蒙古能从单重到多重, 从一时到持久, 从实在到潜在, 从机遇到风险等, 全面客观、辨证持续的进行对接, 那么, 内蒙古的自身经济发展就有实惠收益。从运行各部分的关系看, 内蒙古需要在与有关省区的对接关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挥主动性, 与周边省区就对接搞出一些实际可行的合作项目, 例如在东南亚、欧美以及大洋洲等。直白地说, 我们高兴地看到内蒙古有此与上述地区合作的表述, 但反过来, 其他省区涉及到内蒙古的则不太多见, 这值得思考。从对接构成要件看, 单就硬件来说, 内蒙古如果能将设施、资金和贸易融合起来, 将资金融通规划的概然化转入到基础设施和贸易的具体化中来, 其在中俄蒙发展战略对接中则有坚实基础。

第四, 战略对接历来是力量的对接。这种力量的对接包括对接各方彼此的承受力、消化力、购买力等, 存在着饱和度或边际效用的问题。我们对上述“五通”中涉及项目大致估算, 即有50-60个系列。人们会问, 单单一个内蒙古, 即有如此数量大的项目, 那其他省份呢, 如果将其加在一起, 内蒙古能吃得消吗?俄蒙能吃得消吗?因为蒙古国面积156多万平方公里, 人口仅300多万, 除了首都乌兰巴托100多万即占全国人口1/3外, 其领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5人左右;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亦是地广人稀, 经济发展不景气, 面对如此的经济消化力, 且不说13亿中国人的经济力量, 单就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战略所规划的投射力, 也会令俄、蒙经济承受力面临严峻挑战。同时这也涉及内蒙古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竞争问题, 值得关注。

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规划纲要和内蒙古的相关规划中, 二连浩特和满洲里放在重要节点位置, 其中有12处提到二连浩特, 9处提到满洲里, 值得思考的是这些节点的承载力、运转力和饱和度问题, 能受得了吗?

3.南海地缘政治研究 篇三

关键词:南海;地缘政治;对策

1.南海地缘政治环境状况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是中国以南的陆缘海,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南海面积约有356万平方公里,整个海域是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闭海域,北边至中国广东、广西、福建等,东边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边至越南和马来半岛。

南海中的重要岛屿有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其中中沙群岛是一个除黄岩岛外,几乎全部隐伏在水中未露出海面的群岛。位置最南和面积最大的南沙群岛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当前所谓的南海问题,主要是指南沙群岛的主权争端。

1.1复杂的地理位置“军事咽喉要道”

有着“亚洲地中海”之称的南海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控制南海可以为一个国家监控该水域的船只提供便利,当然也可以成为潜在的飞机与船只侦查的基地。 之后,美国的“前沿战略”宣布要在世界上控制海洋的16个咽喉要道中就包括南海。

对于中国来说,南海的地理位置是难守难攻!难守在于:距离中国大陆边境最远处可达到2000多公里的南海纵深地被他国陆地环绕,加之平均水深约1212米的南海非常适合核潜艇活动,在战略地理上对中国极为不利;难攻在于:如果某些区外大国插足南海纠纷,先行占领深海,则中国在南海的军事行动就更加困难。

1.2 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海上生命线”

有“世界第三黄金水道”之称的南海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特别是中东地区石油开采和商贸活动的迅速发展,其航运战略地位愈显重要。它对于中国、日本、越南等国来说就是国家的“海上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经济安全。毫不客气地说,如果这条海上国际贸易通道受到破坏,南海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发展。

1.3 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聚宝盆”

南沙群岛海域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鱼类品种众多,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渔场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南海海底的岩层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有关地质部门调查,“整个南海至少有250个油气田,其中12个可能将成为大型油田。” 南海海底还有储量丰富的含有铝、铜、钴、锰、锌等33种元素的锰结核矿和海底热液矿, 美国能源信息署更是公开显示,南海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天然气储量分别是300多亿吨和15万亿立方米。

据此,我们知道,南海复杂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军事咽喉通道”、环南海诸国的“海上生命线”以及“聚宝盆”,让它成为了诸国争夺的战略要地。特别是由于能源的不可或缺引发了各国竞相争夺南海的丰富资源,由此带来的诸多南海争端引发了中国对此的决策思考。

2.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2.1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

首先,努力保持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促进双边和多边对话与合作,在周边层次上消除以陆地和领海边界争端为主的各种冲突源。充分利用诸如东盟和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多边制度,加強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合作,消除或者减少冲突源,稳定周边地缘安全环境,确保各种海上和陆上战略通道的安全。

其次,加强海军力量建设,捍卫中国海权,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要使南沙海域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

2.2消解东盟国家内存在的中国威胁论

越南、菲律宾等部分东盟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积极邀请美日等区外大国插足南海纠纷,试图将南海问题复杂化与国际化。为此,我国要采取稳健的外交战略举措,进一步做好东盟国家的工作。

第一,积极促进双方各个领域合作持续和谐发展。2003 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10 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表明双方政治互信加深,有助于减轻甚至消除东盟各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促使他们大胆与中国合作。

第二,中国要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对于南海问题,中国政府始终保持克制态度,努力寻找机会缓和紧张局势。这得到了某些南海周边国家的理解和支持。比如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明确指出“‘中国威胁论’从来都不是妥当的说法,中国从没威胁过我们”。

2.3谋求相对均衡的中美日三角格局

中美日三边关系的演变关乎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我们知道中美日三边关系中,美日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这种现状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国,日本有美日同盟作保证,而中国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谋划是防止在亚欧大陆出现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或者国家联盟,日益崛起的中国也会让始终存有主导地区事务强烈抱负的日本对中国产生防范和想要遏制中国的心理。因此,冷静处理与美、日两国的关系,积极寻求利益的交汇点,避免出现双边关系大震荡,就成为中国南海地缘政治战略的重中之重。优先处理对美外交,妥善调整对日外交,以对美外交促进对日外交,以对日外交补充对美外交,争取中美日三边关系的不断改善,尤其是作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关键环节的中美关系的良性稳步发展,对于中国顺利实现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注释:

1Lee Lai To.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alogues.Westport.Connecticut London,p10.

2、李国强.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51-52

3、EiF. Durkee. Oily Claims.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March 30,1995,p4

4、曹云华.建立面向 21 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评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J].东南亚研究,2003,(6)

4.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的最新战略较量 篇四

(2015、8、5 北京)

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资源、经济、贸易和地缘战略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探索北极”、“开发北极”和“北极观光”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认识,并有些国家正抓紧部署和实施。科学家曾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融化的北极海冰将使得北冰洋极地海域的商业航道开通成为可能。

若北极航道开通,将成为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的海上捷径,是连接北美东部和亚洲、远东和西欧之间的最短路线,进而可能成为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的替代航线,缩短航程达6400公里。此外,北极航线的利用还将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经济、贸易和地缘格局。

在传统周易理论中,北极地区属于水类物质特性,极阴极寒地带,在北半球属玄武座。火炮武器之类属于火的特性,至阳至燥之物,在北极相遇水火既济。所以,北极成为军事争夺之地不足为奇!

一、俄罗斯加快在北极地区实施军力部署,申报北极海域领土面积

1、俄罗斯将在北极部署新一代“向日葵”雷达站【1】

通过建设覆盖地平线以下的短波信号高空雷达场实现了“向日葵”对水上和空中的监视。雷达站采用最现代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多核计算机负责处理和显示目标信息。

“向日葵”能在500公里范围内同时自动发现、跟踪和区分不少于300个海上目标和

100个空中目标。它不仅能确定目标的准确坐标,在必要时刻还能为军舰和防空系统的武器指示目标。

雷达站已经准备好在北极条件下工作。而且这种雷达的出口版“向日葵-E”已经研制完成。

2、俄军发现北极小岛 俄领海增1500平方公里【2】

考察队员确认在2014年在拉普杰捷夫海发现的一个岛屿的存在。并登岛拍摄图片,确定精确的坐标。俄罗斯的这块新发现土地面积为370米×125米,岛上堆积着沙子,高于海面将近一米,也就是说,如果有大风浪,海水会漫过它,冬天它会被冰层覆盖,没有“格洛纳斯”导航仪根本就找不到它。

俄罗斯深潜器在北极海底插国旗。(互联网图片)

但是该岛屿的确存在,将会标记在地图上,俄罗斯联邦的海域增加了452平方海里(约合1500平方公里)。最先发现这个岛屿的直升机驾驶员给它起名叫亚亚岛(俄语发音“亚”是“我”的意思)。

俄军发现北极小岛 俄领海增1500平方公里(图)

3、俄2015年将向联合国申请北极120万平方公里领土【3】 俄罗斯环境部长顿斯科伊29日在圣彼得堡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俄计划明年春季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申请,要求拓展俄在北极的边界,将120万平方公里区域纳入俄版图。

科考已经完成,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寻找俄罗斯对部分北极大陆架海域的归属权证据。2007年7月,俄科学家曾乘潜艇深入4000多米的北冰洋海底,放置俄罗斯国旗和时间胶囊以宣示主权。在2013年2月普京签署的北极开发战略规划纲要中,北极大陆架开发是其中的重点,目前俄第一个北极大陆架资源开发项目在去年底正式完工。该名为普里拉兹洛姆内伊的油田储量7200万吨,年产量可达660万吨。此外,俄军方还准备未来在俄北极领土建立13个机场和10个技术雷达站,以确保俄在“该地区的军事安全”。

4、俄罗斯大力新建北极军事基地,加快推进北极战略【4】

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其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潜藏储量分别占全球潜在储量的9%、13%和30%。如此丰厚的资源,自然让俄罗斯难以割舍。

俄罗斯舰队赶往北极

俄罗斯在北极岛屿上新建的防御设施即将完工,作为俄军在北极进行军事训练、装备部署、战斗值勤以及其它军事行动的重要基地。另外,位于新地岛、北地群岛、亚历山德拉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和弗兰格尔岛的军营和岗哨今年夏季即可完工交付,预计年底之前俄军可入驻这些新基地。

强化军事力量存在,巩固北极“核心国家”地位

俄罗斯对北极地区的争夺,主要是出于对其北极“核心国家”地位的考虑。

俄罗斯2008年发布了北极战略目标,即在2020年将北极建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并维护其在北极区域的主导地位。

俄罗斯对北极主权归属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以军事手段应对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北极基础设施是俄罗斯武装力量优先发展的项目之一。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在长达6200公里的北极圈边境完成军事力量和设施的部署。

俄罗斯在北极地区已经拥有了440多处军事基础设施,其中包括5个监测范围覆盖北极地区的雷达站和2个装备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独立团。未来俄罗斯还计划再建造近400处设施,包括13座机场、10座无线电技术阵地以及多个飞机导航站和指挥中心。

俄罗斯在北极部署的战略导弹

建立纵深梯次防御系统,来保障俄军在北极地区开展军事行动和战略执勤。

除建立军事基地外,俄罗斯还定期在北极地区举行大规模军演,部署和演练各种先进战略核武器。

俄罗斯北方舰队的海基核力量堡垒就位于邻近北冰洋的白海和巴伦支海水域,同时配备“北风之神”和“亚森”级最新型核潜艇;俄空军的战略导弹轰炸机也时常在北极上空进行战备巡逻,对任何国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动态实施监视,并增强对弹道导弹的预警。

战略层面上,为了便于对北极地区实施集中军事管控,俄罗斯还专门成立了北极战略司令部,统一管辖俄罗斯在北极地区部署的所有部队。

俄军彼得大帝号重型巡洋舰开赴北极。

在战术层面上,针对北极特殊的地貌特点,北极战略司令部专门组建了两支陆上作战部队,以适应在北极恶劣环境下进行军事行动。

加大对美核威慑,谋求相对战略优势

核威慑在俄罗斯军事战略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与美国对抗的重要手段。

俄美双方还在北冰洋沿岸部署了大量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使得北极成为全球洲际导弹部署最密集的地区。

方明认为,北极地处亚、欧、美三大洲顶点与接合部,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利用北极的特殊地理位置,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打击敌国腹地,令对方反导系统防不胜防。

俄军在北极部署S-400远程防空系统

北极对于俄罗斯海军,特别是对于北方舰队核潜艇力量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受冰层覆盖的北冰洋是俄罗斯最有力的战略威慑和打击手段——导弹核潜艇的天然活动场所。俄罗斯核潜艇在北极演练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冰下发射导弹的问题,而且还试验了新型武器装备,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战术经验。

俄罗斯已将两艘“北风之神”级最新战略核潜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派往北极地区,主要任务是测试潜艇导弹齐射,以检验潜艇能否在发生核战争时对敌实施报复性核打击的能力。

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11艘第四代“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向美国展示强大军事实力,以加强对美的核威慑优势。

对于俄罗斯来说,北极地区既关乎其大国雄心的实现,又关乎切身权益和利益的维护,因此非常重视对北极主导权的“争夺战”,采用了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各种战略措施来确保其“北极核心国家”地位不动摇。

首先,在军费投入上,由于北极人烟罕至,气候寒冷,环境极其恶劣,俄罗斯在北极地区进行军事部署的成本十分高昂,即便是维持最基本的军事存在,也需要庞大的日常开销。

其次,在机构建制上,由于俄罗斯防区划分实施条块分割,大陆军、大战略火箭军至上的观念在俄军队中根深蒂固,而新成立的北极战略司令部涉及多军区多军兵种,需要组建全新模式的指挥体系,因此在职能行使和协调上将面临重重困难,很多方案都还只停留在纸面上,并存在较多防务漏洞,从设计理论防护能力到全面具备实际防护力转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俄德尔塔IV型核潜艇发射弹道导弹

最后,在争夺态势上,由于北极地区缺乏严格的国际法约束,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协调机制,并且受到北极地区丰富资源的诱惑,众多环北极国家都相继参与到北极地区的地缘竞争,并不断加强在北极的军事部署。在环北极的8国中,有5个是北约成员国。美国除发展自身在北极的力量外,还拉上了其他北约盟国助阵,先后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在北极展开军演,特别是与加拿大展开北极军事合作,给俄罗斯北极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外部压力。

俄政府拨款374亿卢布建造“北极多用途航天系统”。该系统接收、处理和发送地面综合体,每个子系统均由2颗卫星组成。借助多用途航天系统,俄可对北极地区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水文气象监测、冰情和生态监测,并监督其他国家在北极的活动。

5、强化北极军事管控 建北极独立部队【5】

第一,预置作战力量,优化战场设施。

俄将建立一支以陆军常规部队为基础,吸纳海军核潜艇和空军远程战略轰炸机等力量的北极独立部队集群。北极部队组建工作进展顺利。俄军已在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部署2个北极作战旅,配备“勇士”和“彼得罗维奇”雪地摩托艇等雪地特战装备,未来将具备在北极独立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

第二,加大演训力度,适应未来作战需求。

俄空军远程航空兵多次在北极地区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演练远程奔袭、空中加油、对地攻击、空中护航、战略巡航等课目,以此全面提升在北极地区的综合作战能力,强化对环北极圈国家的战略威慑能力。此外,俄军还定期与外军举行联合军演。

第三,构建监控体系,强化监控能力。根据俄北极战略规划,俄政府拨款374亿卢布建造“北极多用途航天系统”。该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水文气象子系统、远程雷达探测子系统和通信子系统,以及北极的经济和军事活动,从而为保障俄北极地区安全利益提供全方位情报支撑。此外,俄还将在北极地区边境沿线建立20个新型边防哨所,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边防军人,利用新型雷达和卫星技术装备,对北极边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俄强化北极军事管控 建北极独立部队。

二、美欲主导北极,建永久军事基地,大秀军事霸道

1、美考虑在北极建永久基地以开展长期军事行动【6】

一直驻扎在美国阿拉斯加的海岸防卫队,考虑在北极地区建立永久性基地。美国已开始在从阿拉斯加到格陵兰再到冰岛的漫长北极圈内,建起环北冰洋地区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部署了战略核潜艇、反弹道导弹、远程预警雷达和截击机,并联合加拿大建立了“北美防空司令部”,不分昼夜地监视北冰洋上空的“风吹草动”。

美国海岸防卫队曾宣布,防卫队3艘全新国家安全巡逻艇之一的“伯索夫”号,今年夏天将在北极地区展开军事行动。去年夏天,美国两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在北极地区开展军事演习。

资料图:美国核动力破冰船前进在北极航道上。

2003年,美国向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拍卖北极的天然气开采权,表明美国对北极领土的所有权。

2007年派出“希利”号重型破冰船,前往北极进行海底地图绘制工作,为华府在北极的领土主权诉求寻找依据。

2009年,美国政府制订“北极地区政策”,声称美国在北极地区享有“广泛的、基本的国家安全利益”,并要求美国必须具备在北极地区独立行动的能力。美国海岸防卫队为此建造了新型破冰船,并在北极地区建立港口和军事基地。

美国近年积极表明对北极领土的所有权,俄罗斯亦同时加紧进军北极步伐,分析可以看出极地权益之争正急速加剧。

2013年是美国政府实施北极战略力度最大的一年。

当年5月初,奥巴马政府颁布了《北极地区国家战略》;

5月21日,美国海岸警卫队发布了《海岸警卫队北极战略》;

11月22日,美国国防部又颁布了《国防部北极战略》。这一系列北极战略计划的出台,表明奥巴马政府在其第二任期内开始“向北看”战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北极这个寒冷而又充满希望的“新边疆”。

美国潜艇部队司令托法洛说:“北极环境在国防中发挥关键作用,有着上千英里北极海岸线的美国在这一地区具有强烈的安全和国土防御利益。”军事实力是美国插手北极事务和实现战略利益的重要抓手,在新战略的指引下,美国计划进一步增强投入以弥补所谓的“能力差距”。自2007年俄罗斯插旗事件以来,美国正有步骤地增强其在北极的军事行动能力,包括试验新装备、加强人才储备及情报搜集工作等。

2016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动国会拨款支持破冰船领域的“关键投资”——投入30亿。

2、美国觊觎北极领导权,梦想北极当老大【7】

由美国国务院主办的北极问题国际会议8月30日至31日在阿拉斯加召开。由美国国务卿克里主持,但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出席并发表讲话。奥巴马是首位访问北极地区的美国总统。据报道,在出席会议后,他还将对阿拉斯加北极地区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

在全球战略资源的争夺战中,美国从来都是急先锋。近年来,北极地区局势迅速发生变化,这让美国决定加大介入力度,以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美国是2015年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这一身份将赋予华盛顿在北极地区事务上新的领导者地位。

两大阵营,一边是美国及其北极圈附近的盟友,包括加拿大、挪威和丹麦。另一边是以俄罗斯为首的国际联盟,包括冰岛、印度和德国。围绕美国和俄罗斯的站队将变得更加凸显。

美国觊觎北极主导权已久。美海军早在2009年就制定了第一份开发北极的计划和路线图,预想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前将军舰部署到北极水域。但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升温影响,北极地区海冰融化速度加速,为开辟新航道提供了可能,船只能更加自由地穿行于此前被冰川覆盖的水域。

2014年发布了更新版的《北极战略》,就美军扩大在北极海域的行动作出指引,计划提前十年进军北极。预计美国海军将在今后十年左右增加在北极地区的力量投入。专家预测,未来美国海军很可能会在北极水域部署采用各种新技术的多功能登陆舰和巡洋舰。

美国在阿拉斯加拥有基地艾尔森空军基地,该基地可力压欧亚大陆东北角,扼守白令海峡,控制经北极圈进入欧亚大陆的空中航线。美国在阿拉斯加驻扎了2.7万名士兵。

展开争夺:美国批准勘探油气,推出新航线。

美国与其它国家已经展开了围绕海上运输和北极地区丰富资源控制权的争夺战。

2015年8月18日批准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在美国北冰洋海域勘探含油层油气资源。壳牌公司在北冰洋海域的勘探投资已达约60亿美元,预计今年还将继续投资10亿美元。有环保组织担心,万一发生勘探事故可能会给北极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8月16日,美国豪华游轮公司推出一条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出发,穿过北极西北航道,最终到达纽约的新航线,在为期32天的时间里,带领游客们领略北极风光。但在一些环境保护人士及组织看来,这样的一场旅行很可能对北极环境意味着一场灾难。这趟“环境灾难旅游”整个航程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足足是一架波音747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倍。奥巴马此次对北极地区不同寻常的访问,让人们对北极主权和资源的争夺战再升级感到担忧。

三、北约及多国角力争夺北极控制权

1、北约与挪威、芬兰联手行动【8、9、10、11】

北约15国联军在北极地区出动重兵“大打出手”

北极争端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争夺和北极航道控制权的争夺,争夺的焦点是海上划界、北冰洋大陆架的划分以及北极航道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北极国家正试图通过双边协议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有将非北极国家排斥在外的倾向,企图独享北极经济、战略资源。

据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郭培清介绍,为了保证在北极有一席之地,近年来,美、加、俄等国多次在其国家的北极地区开展军事演习,并加紧军事战略部署,北极争夺逐渐白热化。

北约将主要通过与瑞典、芬兰开展更多、更有成效地联合军事演习来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国防部长会谈上表示,北约不仅要与北欧盟国和伙伴进一步深化合作,还要加强与波罗的海盟友的关系。

北约增强在北极地区军事存在的举措是出于应对俄罗斯的考虑。俄罗斯在该国东部不断扩大兵力,在波罗的海频繁开展军事活动。北约增强在北极地区军事存在的计划并非意在与俄罗斯对抗,而是寻求合作与对话。不过,合作必须建立在可预见性和军事存在基础上。

北极周边的美国、加拿大、瑞典、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8国对北极虎视眈眈,相继宣布对邻近北极地区拥有主权,竞争向军事层面展开。

加拿大军队自2001年就开始对北极地区进行巡视,并在北极地区建立了两个军事基地。2007年,加拿大宣布组建一支北极陆军兵团,以保卫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领海与岛屿主权。

丹麦于2009年宣布组建北极联合指挥部,在格陵兰岛建立“图拉”空军基地,组建北极快速反应部队。

挪威紧随其后,将军事指挥部大本营移到北极圈,并从美国采购F-35战机以加强在北极的军事部署。

另外,丹麦、挪威和瑞典3国还准备组建由3国海军、空军组成的联合快速反应部队,以监视和威慑各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丹麦、挪威、英国、芬兰、瑞典等北约国家每年都举行代号“忠实之箭”的演习,为介入北极冲突做好准备,英国甚至派出携带核武器的航母参加演习。

2、美国——联合多国争夺北极【10】

与俄罗斯大刀阔斧加大在北极军事投入不同的是,美国主要采取加强与加拿大、挪威等北极周边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对抗来自俄罗斯的压力。近年来,美国在北极地区参与的军事演习频度和规模不断提升,包括联合加拿大、挪威及其他北约国家共同开展的“联合勇士”“冰点”“寒冷反应”等演习。

四、北极为什么会成为沿岸国家及世界争夺的焦点、成为香饽饽?

1、北极拥有巨大的各类资源诱惑【

5、8】

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其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潜藏储量分别占全球潜在储量的9%、13%和30%。如此丰厚的资源,自然让沿岸国家及全世界难以割舍。

北极拥有重要的经济与战略资源,其航道、港口及能源价值备受关注。

2、争夺北极航道开通后的归属权【

8、9】

在地理位置上,北极与俄罗斯陆地紧密相连。军事科学院外军部研究员方明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资源和航道问题将成为焦点,北极周边各国正加紧对于北极资源的争夺,作为临近北极的军事大国俄罗斯,自然不愿把自己的“后院”让出来,对俄罗斯来说,加强北极军事控制,争夺北方航道的归属权已迫在眉睫。

李抒音则认为,北极冰盖融化将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问题带来极大的考验。通过北冰洋航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其航程也比经由其他地区的航线大大缩减,航程费用的降低以及能源资源利益的考虑,使得北极地区日益成为部分国家利益价值的交汇点。为了营造开发北极资源的良好环境,自2009年起,俄罗斯分别出台了《2020年前后俄联邦在北极的国家政策基础》《2020年前俄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旨在提高军队战备和动员准备水平、完善北极地区战场建设、增设空域和水域监视系统等。

3、据说北极潜藏巨大的战略价值【

8、10】

北极地区是指以北极点为中心,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水陆总面积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近800万平方千米。北极和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两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资源,全球尚未探明但可开采的矿藏量中13%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蕴藏在北极地区。除油气资源外,北极地区煤炭储量高达1万亿吨,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4。北极地区还有富饶的渔业和森林资源以及铜、锌、铅、石棉、金刚石、金、银和稀土等矿产资源。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而目前世界淡水资源日益匮乏,北极的淡水资源无疑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专家李绍哲说,北极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来是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美国战略核武器前沿部署的基地。北极的冰层使得侦察卫星无能为力,为战略核潜艇提供了天然保护;冰层断裂碰撞的噪音基本掩盖了潜艇的噪声,使得声呐监视设备无用武之地;北极地区的电离层扰动频繁,从而妨碍雷达系统对战略导弹的监测能力,而猎潜舰船因冰层难以发挥反潜功能。冷战后北极的军事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加强。

北极地区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重要的军事地位、对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大影响以及巨大的科研价值,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

五、中国意味深长的大北极观

1、换个角度看北极【10】

2014年,一幅竖版世界地图发行上市,以崭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另一个角度的世界。在传统的横版世界地图上,北冰洋在地图最上侧被变形为一条漫长的蓝色海岸线,漂浮在世界最北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北半球视角的竖版世界地图上,北冰洋将美洲大陆、亚欧大陆和格陵兰岛紧密连接,成了北美、欧洲和亚洲的中心,变成了一片被大陆环绕的“地中海”。以北极点为核心,欧洲各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视觉距离感”被大大拉近。

《管子·地图篇》中就写道:“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就是说,凡领兵作战的统帅,必须首先审阅地图。中国近代海防巨著魏源的《筹海图编》和洪应封的《沿海图志》中都指出:“不按图籍不能知厄塞,不审形势不可施经略。”即使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分析研究地图也是指挥官决策前的首要工作。

地图是反映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事物空间分布以及表达地球上各种联系的一种图形语言,极大影响着人们观察世界的视角和观念。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进入“地球仪时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换个角度,也许我们能看到北极更加真实、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北冰洋成为人类最后激烈角逐的大洋。换个角度看北极,感触更加深刻。

2、解决北极问题的两种观点【11】

如何解决北极问题,避免出现“热战”或“冷战”,已日益为国际所重视。当前,解决北极问题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先占先得;

另一种则认为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一种观点认为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北极地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虽然随着北极冰盖逐渐融化,环北极各国对该地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但国际社会应通力合作解决这一多边问题,尊重北极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地位。国际社会也就是说每个国家在北极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都有一份利益,这项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另外,应该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北极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有关争议。

3、中国的大北极观【8、12、13、14、15】

中国是个海洋大国,北冰洋之于中国有着重大的经济、科学、战略利益。竖版世界地图鲜明标示了被称为“北极科考圣地”的斯瓦尔巴群岛及其所属称之为“科学家联合国”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有其特殊意义。目前,北极地区唯一的具有国际性、政府间的非军事条约《关于西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唯一的非军事区。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商业活动和科学考察等活动。

多位军事战略专家分析指出,从维护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中国有必要制定自己的北极战略。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郭培清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与长远发展对能源及其他矿产资源有巨大的需求,而北极丰富的资源与相对较短的运输距离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中国对外贸易的货物运输主要由海上运输承担,可以说,海上运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但是,由于南中国海的争端以及“马六甲困局”使我国的能源与货物运输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北极航道一旦开通,必将缓解目前困扰我国的“马六甲困局”,而且将带动中国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虽然开通北极航道还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大规模开发北极也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但考虑到北极丰富的资源和北极航道潜在的巨大战略价值,考虑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安全,中国不能在这场激烈的北极争夺战中做一个旁观者,应该尽早谋划、积极行动,争取并捍卫我国在北极地区的正当权益。

实际上,北极国家非常关注中国的态度,希望了解中国的北极利益诉求。2008年“北极地区议员会议”召开之前,美国等国曾主动邀请中方派员与会,这种局面对我国十分有利。我国完全可以发挥重要的砝码作用,推动北极国际化,引导北极问题向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要系统解决北极相关问题,应将北极问题放在更大的环境和范围内去解决即大北极观,而且要考虑北极未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北极航线全线开通对于北半球交通网络、港口布局、产业变化、经济发展、政治联系和社会变迁等重大影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将北极的概念延伸为大北极,有利于全面掌握北极航线全线开通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利于系统解决北极和北极相关问题,整合北极资源;有利于开展北极及北极相关问题国际合作和政策磋商,拉近非北极国家与环北极国家,以及非北极国家之间的距离,凭借北极航线全线开通的良好契机,促进大北极间贸易流通,增进大北极国家政治往来。

未来在大北极的背景下,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都将发生重组或其他变化。对中国而言,最明显的现实利益就是充分把握机遇,有效利用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中国的交通运输、经济、贸易等领域,尤其是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需要中国将开放发展的格局作为基础和切入口,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战略合作进程,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大北极的海运网络演变将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届时,如果根据“东北借助运河间接出海战略”,在东北地区开凿运河,我国图们江航运的再次辉煌将成为可能,并且图们江流域的珲春将取得与新加坡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望成为新的国际航运中心。

六、结语:北极争夺无穷期,战国纷争,永不休止

1、北极之争得原因: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开发、航道开通和地缘政治;

2、以美俄两国为代表、北极沿岸国家站队的北极新冷战时代已经开启,争夺北极地区控制权、归属权和领导权成为关键;

3、俄、美、北约及沿岸国家在北极地区开始大规模部署军事基地、军事舰艇、军演和兵力,以期获取最大政治、经济、军事和战略利益;

4、中国的北极战略:北极为全球的北极,提出“近北极”概念,借道出北极。

参考文献

【1】、俄罗斯将在北极部署新一代“向日葵”雷达站,参考消息网2016年6月29日报道 【2】、俄军发现北极小岛 俄领海增1500平方公里(图),2014年10月12日 07:49:12 来源:新华国际。

【3】、俄2015年将向联合国申请北极120万平方公里领土,俄罗斯《消息报》30日报道,顿斯科伊。

【4】、北极新军事基地将投用,俄罗斯剑指何方?兵韬志略2016-07-09 12:07:00 来源: 澎湃新闻网(上海)。

【5】、俄将北极视为“后院” 加快推进北极战略,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胡亚军,邱健 责任编辑2014-04-13 05:41。

【6】、美考虑在北极建永久基地以开展长期军事行动,据香港《文汇报》31日报道。【7】、美国觊觎北极领导权,2015-09-01 11:24:00 无锡日报 分享。

【8】、专家:多国角力争夺北极控制权 中国不能旁观,2014年12月10日 07:46 新浪军事 微博收藏本文。

【9】、北约将加强北极地区军事存在 对抗俄罗斯兵力扩展,2015-11-13 14:58:00 环球网 郭娟娟 分享。

【10】、美俄竞相发力,北极冷战再启?2016年03月25日08:29 来源:解放军报。【11】、多国扩大在北极的军事存,http:// 2011年10月22日 03:44 解放军报。

【12】、李振福:中国要有大北极战略、2015-03-12 02:35:00 环球时报 李振福 分享。【13】、当今北极的地缘政治格局特征分析,陆俊元,当今世界地理研究,第十九券第1期,第1-19P。

【14】、变化与北极地缘政治博弈,何奇松,外交评论,2010年第5期,P113-122。

【15】、北极地缘政治与中国北极战略定位,军情二营李富旭,百度文库专业资料人文社科军事 政治。

小资料:关于北极

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水陆总面积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近800万平方千米。

石油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日益受到各国关注。北极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推算,全球未探明石油有13%在北极,天然气则占30%,冰层变薄也有利于这一地区自然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沿岸5国:北冰洋沿岸5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挪威和丹麦就大陆架延伸存在争议,一直积极寻求维护本国在北极地区的管辖权,围绕北极的领土主张角力日益升温,使得北极地区成为新的全球地缘战

略竞争热点。

5.中俄地缘政治 篇五

挑战

7月2-5日,2017国际会议中心协会(AIPC)年会在悉尼ICC国际会议中心举行。200多位全球各地会议中心负责人应邀出席。AIPC年会是国际会议中心协会每年轮流在不同城市举办的内部封闭峰会,2016年在法国南特举办,本届年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2018年将在英国伦敦举办。今年年会共三天,大会主题突出了创新和实用,丰富议题包括当前地缘政治带来的挑战、网络安全、不断演变的客户期望,以及场馆之间的竞争等。

新任AIPC主席亚兰多表示,“AIPC年会将充分融合会员场馆的专业资源,同时我们也会分享相关领域行业专家的意见,从更广阔的层面探索我们与政府、社区以及全球经济领域在沟通时遇到的挑战。对于我们来说,‘转型’已经无处不在,这也使我们能够应对不断发生的变化与不断演变的客户需求。”

案例展示:会展中心适应城市发展新需求

在年会上,悉尼规划委员会罗斯主席进行了开幕式主旨演讲,介绍了规划委员会与悉尼市政府及澳洲其它各?政府如何协调和发展,并在规划方面如何将会展中心有效地与城市商业和生活融为一体,使城市整体保持积极的可持续的宜居环境。随后,嘉宾围绕主办城市悉尼和主办场地悉尼ICC国际会议中心为案例进行了广泛的探讨。ICC总设计师布莱斯林及洛克伍德分别引领全体参会者参观了会议中心,现场向全体参会者逐一介绍会展中心的新特点、设计理念及其中的创新功能。大会单项分享环节,IAPCO的托晋主席和波索先生分析了当前国际上各会议中心面临的参会机构和参会人群不断增长的各类需求,而在现有基础上应对这些需求加速会议中心职能的发展和更新。

关注安全与技术议题

会议还就当前各地会议中心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针对性地安排嘉宾作了分享。知名网络安全专家迈克尔?派克介绍说,目前很多会议中心都会受到网络黑客的威胁风险,这些黑客行为不只是针对会议中心自身的信息安全,而且更多威胁到参会机构和参会者的各种信息安全。迈克尔就数据保护、网络安全、新型技术、知识产权和网络通信方面介绍了一些有效方法。数据分析专家迈克尔?休斯则从会议中心的统计和市场调研角度进行了大数据分析的趋势介绍,提供了一些数据分析方法分享给与会人士。

在会上,部分AIPC会员上台就自己会议中心的个例进行了介绍。英国城市商业公司的克拉克教授现场授课,详细为场下参会者分析案例,并结合其他会议中心的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会议还邀请了大学、专业咨询机构和研究所对有关会议中心的对照分析方法及指标设定方法进行了介绍,便于会议中心及相关会议得到更准确的评估和审计。会议在最后一天展望了会议中心行业的未来,邀请了新加坡国立学院萨利副教授结合全球化的新趋势,分析了人口增长、恐怖活动、新保护主义等新的全球性问题对会议产业的冲击和改变,向与会者建议会议中心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

行业大奖激发创新方案

年会还设置了AIPC创新大奖评比,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和创意交换平台。15个AIPC会员场馆加入角逐,为全场参会代表带来了丰富的创意。最终,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中心专为增加城市内绿化而设立的屋顶大棚获得“城市农业实验室”荣誉,而澳大利亚凯恩斯会议中心则以高度创新的方案完美地回答了“如何经营老场馆”这一问题。

2018年年会将在伦敦举办

6.新型大国关系与地缘政治 篇六

新型大国关系“新”在哪儿?外交部长王毅有一段表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反过来理解,以往的大国关系常常伴随着冲突、对抗与相互间不尊重——倒不是彼此鄙视,而是彼此忌惮,还有就是缺乏合作,互相拆台,要么你死我活,要么两败俱伤。

大国之间之所以总是出现这种恶性的关系,是因为他们有能力彼此制造威胁,在很多领域可能成为竞争对手。当然,大国对小国也会有威胁,但这种威胁是单向的,大国可以通过释放善意、主动合作,来主导相互关系的走向。但两个大国之间的威胁感是双向的,即使合作也总想防着对方一手,而越是彼此警惕,相互的信任越低、敌意越大。这种双向威胁带来的安全两难,就是所谓的“结构性的矛盾”。

如今中美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凭什么可以突破这种“结构性矛盾”呢?

今天的大国关系和以往的大国关系,所处的环境可以找出很多不同。很多人强调中美之间彼此高度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并不足够有说服力,因为在19世纪欧洲国家一起经历工业革命,共享市场、历史和文明,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也很深,却并没有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另有一些理论认为当今的国际政治处在一个新时代。100年前国际政治盛行的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战争被认为是国家竞争的合法手段。而今天大多数国家都更珍视和平与发展,核武器的出现也使大国之间不敢轻易开战。这些说法虽然有道理,但也可以举出反例。比如二战之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人民是真心厌恶战争,可是挡不住出了个希特勒。今天西方四处传播“中国威胁论”,其逻辑就是试图把中国类比成集权主义的纳粹德国。至于原子弹的使用,中苏在1969年就爆发了军事冲突,当时两国都拥有原子弹。

因此,中美要突破大国关系的历史梦魇,相当不容易。但是中美之间有一个有利的条件,就是地理位置。长久以来,地理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以至于国际政治经常被称为“地缘政治”。中美在地理位置关系上的特点,就是隔了一个世界上最宽广的太平洋。这一点非常重要,却常常被忽视。

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空间具有微妙的作用,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在国际关系中,两个地理上相距遥远的国家,倒不一定必然产生相互的好感,但相互的威胁感却会受到距离的影响。把两头狮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和把两头狮子放到同一块操场上,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西方关于大国地缘冲突的理论,是以欧洲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基础的。近代以来欧洲是大国的摇篮,而欧洲空间狭小,就像把许多只狮子关在同一个小笼子里,大家都不太睡得着觉。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总是担心自己一觉醒来,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快速骑兵就已经围上了巴黎的城门。反之亦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难以消除的恐惧,几百年的时间里,法德之间反复挖壕沟、拉盟友、抢地盘、争资源,最后在世界大战中彼此摧毁。

哪怕把大国之间的距离稍微拉远一点点,地缘关系就会有微妙的变化。英国和欧洲大陆只隔了一湾浅浅的海峡,可是英国的安全感就要强得多。一千年来,来自欧洲大陆的进攻全部被这片海峡挡住,没有一次成功。欧洲另一头的俄罗斯也是这样,因为有相对更广阔的空间,俄罗斯艰难地抵抗住了历次来自欧洲最强大军事力量的挑战。这种地位使得英、俄两国经常可以相对超脱于西欧权力中心的旋涡,起到平衡者的角色,并且坐收渔利。

大国相距越遥远,向对方发动毁灭性攻击的成功率就越低。当然,这不代表中美之间一定会合作共赢。美苏两国也相距遥远,却进行了数十年的冷战。在一定条件下,法德之间也可以尽弃前嫌,成为融为一体的友邻。但毕竟宽广的太平洋让中美之间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中美之间如果不是那么相互恐惧,就有可能更多地彼此信任。

从更广阔的范围上看,未来世界潜在的大国,都具备比历史上的欧陆政治更好的地理条件。换句话说,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地球也足够宽广,容得下未来崛起的大国。中美之间如果能够成功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将会在国际关系体系中树立样板。

上一篇:环境卫生整治督查通报下一篇:关于举办工会之窗2011年度主题征文比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