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赏析

2024-11-13

开国大典赏析(9篇)

1.开国大典赏析 篇一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课前,我做了相关的课件,搜集到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目的不言而喻。

课始,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其想法是让学生感受会场的气氛,听到毛主席的宣告时那种激动、兴奋地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进入课文学习。在文字中再去感受那种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后的那份骄傲,那份自豪。可事与愿违,同学们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后,最大的感慨竟然是“毛主席说的什么,我一句都没听懂”“毛主席身边站的都是些什么人呀?”当时的我彻底晕了,这哪有半点我的预设成份呀,面对生成的局面,我只好停下进度,用缓和的口气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了毛主席说的是哪里话,内容大致是什么,这样学生才略理解了点。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文本学习,可想而知效果是怎样的。答非所问处比比皆是,教者忙得不亦苦乎。

这样的教學情景在我的课堂上并不多见,我匪夷所思。课后,我询问同学们为什么今天的学习这样费力,同学们告知我:“因为我们没有预习好,老师给的时间太少。”听了这话,我认真地反思了下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考虑到课时,急于求成,学生的预习只给了半节课,文章又长,读得慢的同学可能读一遍的时间都不够;二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从时间上来说毕意离孩子们现有的生活太远了,孩子们生活的幸福快乐,他们的爱好是时代的产物,对老一辈的革命家知之甚少。因为教师课前的铺垫和引导太欠缺了,所以才有了这样不尽人意的课堂。教者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身的感受来进入文本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所处的时代。所以这样的课文在预习的时间上应该给充分,必要的背景,重要的人物在预习时应该给予讲解,教者太想当然了。

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呀!这节课我又忘了“揠苗助长”的教训了,写下此文,谨记!

2.开国大典赏析 篇二

1949年3月25日, 主席住进香山双清别墅。他自己首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还给我们卫士规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主席用的东西不得随意给他换新的, 要换必须经他批准。在香山时, 经主席批准给他做了一双新皮鞋。参加党内活动他不穿皮鞋, 只有会见外宾、民主人士或庆典活动时他才穿皮鞋。直到1958年秋我离开中南海时, 主席穿的还是这双皮鞋。

1949年10月1日, 按主席睡前的吩咐, 下午一时要把他叫醒, 再过两个小时就是宣布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因此主席也显得有些激动, 起床、洗脸、吃饭都加快了速度。我拿着一套羊毛衫, 准备帮他穿衣。毛衣的两只袖子胳膊肘破了两个大窟窿, 是用袜头补上的。毛裤膝盖处也破了两个大窟窿, 因没有合适的袜头就没补。主席拿起毛裤两脚用力一蹬, 两只脚却从大窟窿里伸了出来, 我忙帮他脱下来重新穿好, 心里很不是滋味。

吃完饭, 主席在勤政殿开了个短会, 下午2时50分, 主席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那里云集了开国时期党内外高层领导人。3时整, 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城下百万人欢呼如潮。此时此刻, 除了毛主席身边几个人外, 没人能知道, 就是在这普天同庆的开国大典的日子里, 毛主席竟然穿的是一套破了四个大窟窿的羊毛衫裤。

毛主席卫士李家骥回忆:想起牺牲的同志和亲人两眼含泪

在开国大典观看焰火之后, 我们陪毛主席由原路返回紫云轩。李敏、李讷拉着毛主席的手朝办公室走去。不一会儿, 李敏两姐妹离开毛主席的办公室, 来到卫士值班室对我说:“李家骥叔叔, 我爸爸叫你。”我马上来到主席那里。“家骥, 你看今天开国大典搞得怎么样?”主席问我。我回答主席说:“太好, 太令人兴奋了。”“是啊!”毛主席颇有感慨, 又像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地接着说:“我们用了28年办了一件大事, 把三座大山搬掉了, 也就是头上的问题解决了, 看来下一步要解决脚下的问题了。解决脚下的问题任务还很重, 建设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要花更大的气力, 你说对不对?”我忙说:“对。”

第二天凌晨2点多钟了。我每隔半个小时到主席卧室看一次, 发现毛主席在床上一会儿侧卧, 一会儿平躺, 似乎有点看不下去书。这是他在床上思考问题的状态。3点左右, 我开始给毛主席擦澡。虽然这次擦澡时间较长, 但他没有一点儿睡意。已经是凌晨4点多钟了, 毛主席情绪平稳又无睡意, 说要吃饭。我高兴地跑到厨房把原来准备好的四菜一汤简单一热便端上来, 这时毛主席已穿着睡衣来到北房过厅, 并说:“来, 你陪我吧。”我说:“我吃过了。”毛主席点了点头, 又说:“你把我床头那本书拿来。”于是我将那部线装本的未看完的《史记》送到毛主席手中。他左手翻书, 右手吃饭。边吃饭边看书报文件是毛主席的习惯。

我劝毛主席说:“今天太累了, 快吃饭吧。”不说还好, 听我这么一说, 他把书一合, 筷子一放, 又和我唠起嗑来:“我们革命不容易啊, 有多少同志献出了生命, 如果他们能看到今天这种场面一定比我们还高兴。”毛主席的话似乎越说越沉重, 而且我看到他两眼含有泪水。我怕毛主席再动感情, 因为这时他最容易回忆过去, 想起牺牲的同志和亲人, 引起他的痛苦。于是我一边给他夹菜, 一边说:“对, 我们一定更加珍惜胜利果实, 一定更加努力工作。”

3.亲历开国大典 篇三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我带领200余名少先队员精神抖擞地与工人、干部、学生等各路大军齐聚天安门广场。城楼檐下两侧挂着八盏大红灯笼,左右两侧的石栏上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下午3时,广播里传出毛主席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同时奏响了国歌,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我们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广场上新中国万岁!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欢呼声响彻云天。阅兵式开始,海军、陆军、步兵和各式各样的装甲车、坦克车以及马队由东往西列队前进,空中排成人字形的飞机整齐循序飞过,广大群众向接受检阅的军队行注目礼,广播里也时时传出毛主席“同志们万岁”的声音,伟大的场面庄严壮观。

傍晚,天空中绽放着五彩缤纷的礼花,随即开始群眾游行。我和同学们走过金水桥边仰望毛主席,高呼毛主席万岁⋯⋯一路唱着革命歌曲,回到学校(第22中学)已是晚上10点多,大家仍很兴奋。

4.《开国大典》说课稿 篇四

大家好!各位老师、尊敬的评委:

你们好!

时光荏苒,祖国60岁华诞已经向我们款款走来,能有幸在这里和各位一同回顾60年前《开国大典》时的盛况,我深感荣幸,下面就开始我今天的说课!说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展示伟人风采、展现普通战士勇于、善于斗争的精神风貌”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国大典》《顽强的战士》《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其中,《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更是一份最应该在国庆之时对孩子们的一次心灵震撼!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中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即:“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预设中,努力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把学生的情知世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特制定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捋清文章的记叙顺序,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开国大典距今六十年,对小学生来说,当时的情景是陌生的,而语言文字毕竟是抽象的。故让生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本课时教学的重难点。

【说说教法】

本课时主要设计了二个板块的内容,在第一个板块中,着重强调梳理文章结构,强化整体感知,把理清开国大典的进行程序作为训练重点,以此帮助学生明了课文主要内容。第二板块,从语文的本真目标出发,从语言学角度强化文字理解,促进情感感悟,抓住主席的动作及人民群众的反应来实现阅读理解。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结合点,形成“情知交融、情语相谐”的语文课堂。

【说说学法】

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找──想—─观—─读──写”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想象场面──观看课件──激情诵读──读写迁移,以写宣泄情感”。

说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渲染庄严气氛

以国歌为媒介,师生沟通,以歌词引玉,出示课题。(“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这就是——)

设计意图:全体起立,借庄严肃穆的国歌渲染气氛,借铿锵有力的歌词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第一段,分析课题:理解“典”的意思,以扩句形式把时间、地点添加到课题中。

2、学生默读,分析典礼过程,找出描写顺序的重点词,老师随即出示词卡。学生以进展顺序排列词卡。

3、快速浏览,概括“典礼”前后,提炼重点词,并串成本文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努力真实地体现生成过程,以此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其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突出了整体感知,另一方面,强化了第一课时的重点,突出第一课时的特点。

三、以问导读、以词洗礼心灵

1、交代本节只针对“大会盛况”中的“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几个小场面,进行分析。

2、以问带读:哪一个场面深深打动了你的心?哪些语句拨动了你的情弦?以重点词语统领、借课件进行视觉冲击,从而情感升华。

a:分析7段

2次出现“一齐”,说明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指名读。对“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的场面。展开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仿佛看到了——”再齐读!设计意图:让孩子亲近文本,以各种方式的读,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让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并生发形象。

b:追本溯源:此时此刻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

(放映那暗无天日,民不聊生,的人间地狱!)师介绍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资料: 引出,危难之际,是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曙光。生再读主席的话!一鼓作气:请同学们谈旧中国的苦难!教育学生要勿忘国耻!

c:分析8段

“瞻仰”说明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旗,热爱自己的祖国。回顾从前我们受过的屈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不想说些什么?

把你心中的话写出来!

(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表明——!学生书写。配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教师巡视。)

学生激情汇报。再读课文第八段!

师总结,让我们永远记住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那敬请迸发的宣言!

(放当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录音)

设计意图:努力让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语言文字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在语言教学的生成过程中,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场,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终认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体操。教学中时时突现情感的魅力,师生撞击、音像刺激、气氛感染,以情促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开国大典》。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文借描绘得有声有色的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教学目标为: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开国大典距今六十一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通过问题:你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一岁的生日在什么时间吗?引出课题《开国大典》,随后播放课件《开国大典》片段(课件),然后让学生说说:该片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提出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自学的生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课件)什么是开国大典?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并完成填空。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件的引入又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用喜欢的方式亲近文本;同时学生交流的问题又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

2、精读课文 想象场面 体会情感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读,想、体这四个学生的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什么场景的印象深、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件)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后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光明”“长城内外”等词语的象征意义,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从分析中知道了54门大炮28响代表着我国当时统计的54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终于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声音传入了每个人的心中,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传遍了中华大地。这声音怎能不让全中国人民感到欢欣、激动和自豪!

随后: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借助开国大典盛况的课件片段把学生带入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走入情境,深化体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看完开国大典片段之后让学生欣赏(60年国庆阅兵)(课件)通过前后两课件的对比,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军队现代化了,不再是开国大典时“马拉炮车”“万国牌武器”“ 小米夹布枪”而是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导航卫星”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使学生知道“国兴我兴”;教育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用知识强大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同时,分析课件所出示的重点语句的过程:让孩子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文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达到以情促悟。

3、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1)、快速浏览全文。

(2)、根据本课板书的提示小组交流:从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你读出了什么?(课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多元化的,这样借助板书回顾总结了全文,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板书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皆为本文描写的大场面,但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用红笔标出),这样设计既能再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3)、布置课外作业:如果你是一名开国大典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些方面: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配上文字说明。以此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4)、升华情感:让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齐唱中结束本课。(课件)附: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会场布置 → 大会盛况 → 阅兵仪式 → 群众游行

宣布成立

升国旗

宣读公告

5.观《开国大典》有感 篇五

——论80后90后现在和未来所应承担的责任

刚刚看了《开国大典》,还没有回过神来,我想我还沉浸在因为看到影片中所描述的祖国从黑暗一步一步走向光明的情节而产生亢奋情绪之中。我想,我确实也不得不说些什么。《开国大典》所描述的过程当中,无处不显现着中国那是时代的青年才俊们的身影,是他们在强烈的爱国责任心的驱使之下,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共同为中国人民的自由而奋斗,并最终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每每想到这里,我会有一种控制不住的感情,很激动,也很惆怅。激动是因为看到自己的祖国能在这样一群青年才俊的带领之下迈出一步又一步令人振奋的步伐,这是民族之大幸。惆怅的是自己现在还没有办法像这些先辈那样为国家出力,这是个人之伤感。尽管这样说,我还是从这样一部影片当中知道了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时代的不同,会导致每一代人所应该完成的人物和承担的责任有所不同。当年以毛泽东为首的那代人处于国家被三座大山压迫,国家一直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因此,他们的任务就是带领中国广大的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去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让国家获得真正的解放,让人民真正地站立。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那个贫弱落后的国家变成了富强先进的国家,主要的国家目标已经不再是推翻三座大山,让人民翻身,主要的国家目标已变成了如何经受住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强国的竞争和冲击,并最终使中国成为世界最为兴盛的国家。所以,我们这代青年人最应承担的责任就是帮助祖国实现成为最兴盛国家的目标。为此,根据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最应做到两点。

首先,我们应该提高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各方诱惑。因为有了诱惑,所以我们需要辨别是非。那么,我们需要抵制的诱惑从何而来呢?都有哪些形式?为什么会有这些诱惑呢?再则,我们应该如何抵制这些诱惑,提高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呢?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命题。

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外国思想文化大量涌入国内。同时,由于国内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内文化传播相对宽松的环境,使得这些外国思潮迅速而广泛地在国人当中蔓延开来。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努力地谋求发展,而外国领先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的鼎盛阶段,制度相对完善。我们所说的诱惑就来源于这里。许多人没有看到社会主义长期的优越性和中国的生命力,只看到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而没看到它未来的孱弱的发展力,以此武断地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并消极地对待这件事情。国外对中国别有用心的势力正是抓住这种情绪在国人较为广泛蔓延地态势,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向国人进一步灌输这种思想。主要的形式一般有几种,一个是通过一些国内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以网络媒体为主,电视报纸等媒体为辅,歪曲报道和宣传,混淆群众的视听,散布对政府不利的言论。另一个是利用中国人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怂恿一部分人进行群体性的政治表达,再在其中进行破坏,将正常的群体性政治表达变成异常的群体性暴力活动。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外来制造的诱惑呢?中国现在发展速度太快了,快得让许多国家开始慌张,快得让世界格局开始悄然发生着变化。排在前列的发达国家,正是基于中国发展带来的这种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试图想要以此阻滞,阻碍中国的发展甚至瓦解中国,这样,他们就能继续保持现有格局,站在世界的顶端,继续在世界上进行支配活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需要做的是,多多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多多储备历史知识,提升个人的历史辨别能力。一旦遇到网络上一些有所影响的事件,不要急于下定论,应该平静地辩证地去看待这个事件。少参与或不参与这种群体性政治表达活动,尤其在敏感时期,虽说政治表达活动是一个民主国度所应该有的,但是,现在我们处在比较特殊的国际环境当中,这些活动往往会被利用,所以,为了保持国家的安定,这是我们这代青年人所应该做出的牺牲。

除了我们应该提高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各方诱惑,还应努力储备知识,增加经历,锻炼能力,做好接任社会建设主力军重担的准备。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所取得的进步为世界人民所见证,而这样巨大的进步是以60后,70后为主力军来创造的。60后,70后者两代人都是经历过文革生活和学习的年代,虽然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但是整体来说,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相对匮乏。80后,90后,作为改革开放的直接受惠者,经历了完整的教育,有着丰富的个人素养提升的资源和众多的机会,又完整地经历了网络技术的革新,身处于先进的信息时代当中,整个单体素质有了质的飞跃。既然60,70的父辈叔辈们能够做出这么大的成就,我们80,90必然能够做出更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仍旧有劣势。我们的生活环境优越,生活的经历少,因此我们需要多多地让自己经历更多的事情,以此来储备我们的生活知识,增加我们的经历,锻炼我们的能力,并最终做好接任社会建设主力军重担的准备。

《开国大典》唤起了我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无法说能许下多大的承诺,但是我会从现在做起,好好努力,不仅为我自己,也为我的祖国。

6.《开国大典》说课稿 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开国大典》,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明。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这篇课文主记述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选择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走进毛泽东去感受伟人的风采。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字词和知识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重点的词句把握、理解运用还有待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学习积极性强,并渴望得到肯定。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情: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重点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设置:

重点:学习场面的描写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解决设置的重点难点。我选择如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激趣引导法、朗读体会法、直观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着重说教学过程,我将从激趣导入、朗读感知、精读品析、总结全文、拓展提高、情感陶冶这六个方面来解说。

1.激趣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会播放《开国大典》片段,并让学生谈一谈体会,如果把当时的场面写成文章,应该按照怎么样的顺序进行呢?激发学生兴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怎样用文字记录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的,使学生自觉走进文本.2.朗读感知: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有效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培养整体感知能力,语感,以及感受语言情感的熏陶。我设置三个小环节:第一环节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要听准字音、节奏、语调等。正确的读写“聂、坦”等字词理解肃立等词语的意思。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第二个环节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模仿老师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个环节:选取几个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从字音、准确性,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使同学们能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3.精读品析:我的预设是,首先引导学生用简介的话概括整篇文章内容。然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记述开国大典的?(2)找一找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派代表进行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小结。

(板书:

会况

领袖风采

进行顺序

典礼{ 宣成立}

展示

阅兵

升国旗

人民自豪

游行

宣公告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来品读文中对毛主席和群众描写的句子。首先毛主席:文章写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以及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的向群众挥手,不断的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等通过这些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毛主席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风采。

对群众的描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三十万的目光一起投向主席台,点明了群众对开国庆典的急切期盼。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作者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们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对自豪感。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句话的意思不光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的统治,获得了光明。

4.总结全文:这篇文章通过记述开国大典的盛况,来表达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的心情,展示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5.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我的预设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象如果你是一名开国大典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些方面: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配上文字说明。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6情感陶冶:让同学们谈一谈本课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借此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设计的目的是将课堂融入到德育教育体系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7.开国大典赏析 篇七

《开国大典》一课先后编入浙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与浙教版教材不同的是, 人教版教材将本课纳入“走近毛泽东”这一主题单元, 与《长征》《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形成一组教材, 从不同层面展现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而《开国大典》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自豪之情, 对人民领袖的无比热爱, 同时体现了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最高领袖的风貌。

精彩的场面描写, 反复的表达方式, 准确的词语运用是课文的语言特色, 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再者, 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 对于毛泽东有一定的情感距离, 因而通过典礼盛况感受主席的领袖风采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另一难点。

【教学实录】

一、揭示课题, 把握文章大意

师:齐读课题。

生:开国大典。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开国, 就是成立一个国家;大典, 就是一场典礼。

师:真不错, 你理解了课题中最难理解的一个字, “开”的意思是——

生:成立!

师:那么“国”指什么?“大”又是什么意思?

生:“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就是很盛大。课题的意思就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典礼。

师:通过预习, 知道这一盛典在什么时间、地点举行的吗? (板书:时、地) 谁能用自己的话, 把这几个要素连起来说说, 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1949年10月1日, 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新中国成立的盛大典礼。

师:说得清楚明白。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时抓住课题, 适当补充时间、地点等要素, 就能很快把握文章大意。

二、提炼场面, 梳理课文顺序

师:《开国大典》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庆典上许多重要而难忘的场面。请快速默读课文, 找一找课文记录了哪些重要的场面, 画出关键词或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教师巡视, 发现大多数学生无从落笔)

师:同学们, 停一下, 老师发现很多同学找场面有些困难。我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 (出示) :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继续! (教师巡视, 选择代表性答案请学生写词条, 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场面哪些可以概括得更简洁?

生:我觉得“阅兵式的场面”可以简洁地说成“阅兵式”。

生:我觉得“升国旗的场面”和“升旗鸣礼炮”可以概括成一个场面, 就是“升旗仪式”。

师:真会概括!大家借助一些段落的起始句, 很快找到了这些场面。段落起始句有时往往提示了这段的主要意思。它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提取信息, 把握内容, 长文短学。在今后的阅读中, 我们可以关注。

师:黑板呈现的场面顺序与课文的记叙顺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咱们一起来调整一下。 (调整顺序)

师:作者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 有条理地记叙了会场布置、宣布成立、升旗仪式、宣读公告、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这几个重要场面。

三、聚焦人物, 感受领袖风采

师:这样一个盛大隆重的典礼, 有哪些人能够亲身经历、亲眼目睹呢?看看课文记录了哪些人物? (板书:人)

生:课文记录了毛主席、朱德总司令、聂荣臻将军。

生:林伯渠。

生:还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人员、城防部队……

师:你们说的这些内容, 其实都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第一段。

师:真善于学习, 你不仅学会了关注起始句, 还学会了关注起始段。这段不仅记录了时间、地点、事件, 还记录了人物, 直接提供了重要信息。我们一齐读一读。

(生齐读第一段)

师:同学们, 在所记录的这么多人物中, 多次提到的是谁?

生: (齐声说) 毛主席。

师:反复记录的是谁?

生: (齐声说) 毛主席。

师:描写最详细的是谁?

生: (齐声说) 毛主席。

师:开国大典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一个人身上, 他就是——毛主席——也是本单元要重点感受的人物。让我们跟随毛主席, 一起重温典礼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默读5~10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描写毛主席的句子, 并读一读。

师:谁来把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一学生读找到的句子, 其他学生补充)

师:这些句子你是否都找到了?读一读, 边读边想, 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前面是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后面写毛主席?

师:咱们写文章有个习惯, 一般第一次出现某个人物要详细介绍, 后面就可以简称了。

生:为什么要毛主席亲自升国旗?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词提问!

生:为什么毛主席用强有力的语调发出的是新中国的声音?

师:思考得有深度!

生:为什么会场上会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掌声?

生:为什么这排山倒海的掌声要等到毛主席出现才响起?

师:真了不起, 你已经发现掌声和毛主席之间有重要的联系。

师:同学们, 在开国大典上, 谁宣布成立?

生: (齐声说) 毛主席。

师:谁升国旗?

生: (齐声说) 毛主席。

师:谁宣读公告?

生: (齐声说) 毛主席。

师:是啊, 你有什么想问吗?

生:为什么这些仪式都由毛主席来完成?

师:有水平!她把这几个句子联系起来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很关键, 解决了这一个问题, 前面几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我们先来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生:因为人们热爱毛主席。

生:因为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生:因为毛主席是人民的领袖, 国家的主席。

师:你们说得都很正确。为什么这些重要仪式都由毛主席来完成?人民群众为什么这么热爱他?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让我们来看一段历史资料。 (图文配乐介绍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师:看了这些, 你有什么想说?

生:毛主席很厉害, 领导军队打败了敌人, 成立新中国。

生:毛主席很伟大, 他一次次挽救了中国。

生:是毛主席领导大家解放了中国。

师:是啊, 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所以, 在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 由毛主席宣布成立, 由毛主席亲自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所以毛主席一出现, 观礼台就—— (擦掉相应问题)

生: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

四、照应群众, 体会语言特色

师:课文不仅反复描写了毛主席, 还一次次提到了人民群众。快速再读5~10自然段, 看看毛主席的每一次言行, 群众都有什么反应, 并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 读一读。

师:这些句子都找全了吗? (提醒没找齐全的学生在书上补画)

师:咱们合作读读, 边读边想:从这些反复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生分别朗读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句子)

生:我体会到全中国人民都很热爱毛主席, 热爱新中国。

生:我体会到三十万人非常爱戴毛主席, 内心也很激动、很喜悦、很自豪。

师:是啊, 那么哪一处最能反映人民群众这种心情呢?

生:我从“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一处强烈体会到。

师:老师也认为这一处特别突出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当时的心情。这跟它的表达方式有密切关系, 再读读这段话, 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里重复出现了两个“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师:像这样连用的词句还有吗?

生:一齐, 一齐。

生:传到, 传到。

师:这些相同的词句, 重复出现, 读来有什么感受呢? (男女生合作读)

生:我感受到增强了语气和感情。

生:这样更能表达人民群众的激动、兴奋, 更强调了。

师:再看看,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我发现这段话中先是全场三十万人, 然后全中国, 范围在扩大。

师:是啊, 同学们, 虽然这段话有着相同的句式和词语, 但是从全场到全中国, 范围越来越广, 情感越来越浓, 语势越来越强。像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反复。 (师板书:反复) 咱们再来读一读。 (师生合作读)

师:这样的精彩段落应该通过背诵积累下来。背诵时, 同样可以抓住这些反复的句式、词语帮助记忆。打开课堂作业本, 完成第五题。你可以边抄边记, 也可以先背诵然后默写填空, 时间三分钟。

(生做作业, 后齐背该段)

师:“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到底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为什么毛主席发出的声音让举国欢跃, 让举世瞩目?为什么毛主席发出的声音是新中国的声音呢?请同学们课后了解关于旧中国的相关历史资料, 下节课继续交流!

【评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培养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 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洪老师执教的《开国大典》是一堂很有特色的阅读课, 尤其是在如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个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具体分析如下:

一、树立“整体把握”的思想解读教材

《开国大典》曾编入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中, 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 承载的单元目标是“读课文要正确领会中心思想”。而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 《开国大典》作为毛泽东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需落实单元目标是“感受伟人风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课文所在的教材体系不同, 单元目标不同, 我们解读教材的视角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何处理好开国大典与毛泽东的关系?如何在领略毛泽东领袖风采的同时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为核心, 加强读法、学法、写法的指导?洪老师基于课文, 紧扣单元目标, 关联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将教学目标定为: (1) 读懂课文, 借助课题和场面把握文章大意, 了解课文顺序。 (2) 抓住描写毛泽东动作的语句,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和资料拓展, 了解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感受人民对领袖毛主席和新中国的热爱之情。 (3) 学习课文的反复表达方法, 能背诵默写重点句段。

以“单元”为核心, 准确定位课文学习目标, 在单元与课文的联系中构建一个阅读小体系, 更能促进学生宏观驾驭文章能力的形成。

二、运用“整体把握”的方法概括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始, 洪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 通过这个“眼睛”去探视课文的整体信息。这一环节, 学生迅速从一点辐射全篇, 站在高处综观全文了。

《开国大典》共15个自然段,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典礼一个个气势恢宏的场面。准确提炼出每个场面, 就能理清文脉, 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而这恰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难点。洪老师以一个优秀教师敏锐的专业触角, 发现课文多数段落的起始句隐含着各个场面的关键词, 这也是很多文章的结构特点。但是, 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引导学生发现并且自觉运用这一秘妙呢?洪老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独立提炼场面,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或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归纳概括方法, 或在学生概括遇到“瓶颈”之际适时点拨概括方法。此堂课, 洪老师采取了第二种策略实施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一篇课文的内容、结构, 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找准“授之以渔”的契机, 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体现了教者“教阅读, 培养整体把握能力”的教学理念。

三、基于“整体把握”的视角学习人物

在“感受领袖风采”这一环节, 洪老师摒弃了那种零敲碎打的肢解分析, 聚焦课文反复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展开板块式阅读。

教学中, 洪老师放手让学生质疑, 激起探究愿望。“为什么毛主席亲自升旗?”“为什么是排山倒海的掌声?”……学生的思维几乎停留在某一个关键词句, 洪老师用“整体直觉”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四个句子上下联系起来思考、质疑。这一点拨, 犹如石破天惊, 聪明的学生立刻想到“为什么这些仪式都由毛主席来完成?”围绕这个问题展开阅读、讨论, 其他的小问题基本上也能迎刃而解, 这一做法既渗透了整体观照课文的意识, 又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基于课文, 初步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主席的情感, 洪老师又适时地“抛”出课外拓展资料让其阅读。至此, 文章的整体基调, 伟人的整体形象, 已被学生深深地感悟到。

四、渗透“整体把握”的意识品析语言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更要研究课文的表达形式。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让整体把握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伴随大典的进程, 课文每次描写毛泽东主席的同时, 与之照应地刻画了人民群众的反应。教学中, 洪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将描写主席与群众的语句联系起来合作朗读、交流讨论。至此, 文章犹如一个“球形”结构, 上下、前后环起来, 呈给学生的是一个整体结构, 对文章反复刻画人物的表达特点也有所渗透。随后, 在聚焦第7自然段, 品析文章语言特色时, 洪老师没有停留在发现“反复”这种表达方式, 而是以反复朗读、层层推进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发现“反复”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意义——既有相同点, 又有不同处, 旨在增强语势, 加深内涵。这样, 也为接下来的背诵积累做了很好的指导与铺垫。

8.我在开国大典那天 篇八

当时,刘邓率领的二野部队沿着浙赣线前进,肩负着解放“云、贵、川、康、藏”大西南的艰巨任务。我所在的挺进支队(我是团部通讯连一名战士),正途经湖南省醴陵县。那天,在县城明月山山顶上一个学校操场上,部队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庆典大会,既没有搞游行,也没有组织文艺演出,但是这个会却开得很庄严朴实,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部队集合时,高金贵排长发现我穿的土灰色粗布衣服和大鼻子布鞋颜色上有点不协调,他拍拍我肩膀说:“赶快换掉!大喜的日子里,一定要穿新的。”我们部队四五千人聚集在大会场上,大家争先恐后地相互拉歌,气氛非常活跃热闹。不一会,主席台上挺进部队的齐丁根部队长发出指令:“全场起立,立正!新中国成立庆祝大会现在开始!”随即军乐队演奏了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部队挑选的40来位战士,在主席台前排成两列横队,举起手中枪支,朝天空射击鸣放,以示庆贺。随后,受阅分队昂首挺胸,精神抖擞,托枪敬礼,迈着正步整齐雄壮地通过主席台。顿时,全场沸腾起来了,爆发出一片雀跃的高呼声: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9.《开国大典》教案1 篇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复习课题,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师: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注意这个“典”是个生字。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预设)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预设)生:隆重

盛大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预设)生: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然后四人小组在小组内交流。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2.学生交流归纳。

师:谁来说,课文记述了哪些场面? 点拨:入场、典礼、阅兵、游行

(过渡)师: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自由读5至10自然段,用——划出描写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在书上写上自己的感受。划完的同学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并且交流各自的感受。

生:自由朗读课文。2.交流感受。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师:请你说说你画出了哪些群众反应的句子?(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我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师: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生:(齐读)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相机出示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过渡:是啊,群众的反应是这么得热烈,那么,除了这一段写了群众反应的句子,你还可以从哪里找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呢?(预设)生:第七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多种方式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师范读。

生(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生:(男):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听老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哪一句更好?(体会反复的用法)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师: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他读得很认真,可是老师感觉他的朗读里还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当我们理解了第六自然段的三四两句时,一定会对这声宣告有更深的理解。语段三: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指名读)生: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师:放CAI。激情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我们坚强勇敢的小兵张嘎;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师:这庄严的宣告„„

生:(接读)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师: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语段四: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4)感情朗读。

师: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生: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如果你们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你会怎样做?

师: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们千言万语就化作这一句。(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放CAI)这就是天安门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度过了63岁的生日。这是香港回归国旗迎风飘扬,这是澳门回归,国旗记载着永恒的一刻;这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这是神州九号升天时升起的国旗。在这63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来,孩子们,拿起笔,把最使你激动的那一个场面写下来吧!你也可以像作者那样,一方面描写主要人物,一方面描写群众反应。生:(写话)小组交流

师: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再读。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上一篇:投资银行学练习题下一篇:鸡毛信 教案教学设计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